七九年出生的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例是多少

中国的人口
我的图书馆
中国的人口
中国的人口
 来源: 新华网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家统计局发布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人口增加853万人,占总人口比例增加了0.6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出生人口194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2‰。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0(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60。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9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4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6%,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2961万人,减少1261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8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5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12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8万人。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生育水平稳中趋降。我国总和生育率目前为1.5—1.6,如果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总和生育率将继续下降,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后将快速减少。二是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2012年比上年减少345万人;2023年以后,年均将减少约800万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亿,本世纪30年代中期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7提高到1/4。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近20年来一直在高位徘徊,2012年仍高达117.7。三是家庭规模持续缩减。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户均3.1人,较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减少0.34人。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独居老人的比例提高。四是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的生育观念正在形成。
  2012年4月,国务院公布《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以内,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
&&&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2%下降至2010年的19%,中国的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指标均处于发展中国家最好水平。 中国人口日 
  2008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每5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担负不到2个少儿和老年人口的抚养,人口年龄结构处于黄金时期。
  2010年5月,国务院公布《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7月,我国人口学界首次提出建设“三型”社会理念。
  至2011年7月,中国的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指标均处于发展中国家最好水平。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68岁提高到73.5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类发展指数从0.53上升到0.66,是全球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成为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的典范。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
&&& 现阶段,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劳动年龄人口在到达峰值后缓慢下降,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人口素质提出了迫切要求;人口流动迁移活跃,城乡人口分布出现根本变化,对社会管理和人口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成为社会和谐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
&&& 未来一个时期,人口数量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将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新形势,中国政府把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作为战略任务,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总体部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中国将坚持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健全家庭发展政策,促进家庭和谐幸福。
 来源: 新华网
  【老年人口】
  2014年6月17日,据民政部印发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个,拥有床位493.7万张,比上年增长18.9%(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4.4张,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64.1万张。年末收留抚养老年人307.4万人,比上年增长5.5%。全国共有老龄事业单位2571个,老年法律援助中心2.1万个,老年维权协调组织7.8万个,老年学校5.4万个、在校学习人员692万人,各类老年活动室36万个。
  2013年2月27日,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京发布。报告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老龄问题的严峻性是全世界少有的。蓝皮书指出,2012年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的十八大作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战略部署;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法律高度;新农保与城居保实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与此前建立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一道,为百姓织就了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网。
  自2011年7月1日起,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届时,我国5000多万城镇非从业居民,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年满后领取含有政府补贴的养老金。这是一项重大制度建设。它意味着中国人“老有所养”的千年愿望即将初步实现。截至2013年底,全国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总人数达到4.98亿,其中2399万为城镇非从业居民。  我国出台养老新政:职工保城乡保可相互转换
  全国18个省份建立了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津贴制度,22个省份建立了生活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城乡各类养老机构发展到4万多个,养老床位390多万张,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覆盖率达到65%。预计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将达30张,养老服务设施将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中国人迎来“制度养老”时代
  居家养老在中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中国长期形成的养老模式。此外,中国民政部门还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有力的支持。到2015年,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将基本覆盖我国100%的城市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我国将基本建立起形式多样、方便适用、广泛覆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公布,对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包括在投融资、用地、津补贴、税收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有三个比较突出的难题,一是融资难,二是用地难,三是护理人员招聘难,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据中国老年学学会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百岁老人不断增加,近10(1999-2009)年来百岁老人约以每年2500人的速度增长。2009年中国十大寿星平均年龄117.6岁,新疆喀什的老寿星萨迪克·萨伍提,维吾尔族,生于1887年8月9日,现住喀什市泽普县,蝉联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榜首。
&&&&2009年5月22日,莱州市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长寿之乡”。这是我国第十个、山东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也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长寿之乡。截止到2009年3月底,莱州市共有百岁老人87位,占全市总人口的10.1/10万;80岁以上老人2.64万人,占该市总人口的3.1%。
&&&&截至2010年11月,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
 来源: 新华网
&&&&【人口数据】统计显示,到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不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07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2‰。其中,乡村常住人口62961万人,比上年减少1261万人。中国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相比上年继续减少。中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9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24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6%;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9.7%。从性别结构看,中国男性人口69728万人,女性人口66344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0(以女性为100),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60。
&&& 2013年,中国就业总体平稳。截至去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8万人。
  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
  【人口普查】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人口增长】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家庭户】共有家庭户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年龄构成】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1%%;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民族构成】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受教育程度】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城乡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2012年8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5》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
  【人户分离】2013年,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8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59万人。&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56%   
  【流动人口】2013年流动人口为2.45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12万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2011年我国2.71亿人户分离人口中流动人口为2.30亿,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流动人口流量、流向、结构和流动人口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人户分离人口指的是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流动人口指的是人户分离人口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未来人口流动呈四大态势。
&&& 2005年1月6日零点2分,中国第13亿个公民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这一天也成为“中国13亿人口日”。这个小公民为男性,体重3,660克,身长52公分。&&
&&&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广东省常住人口达到104303132人,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提前10年突破了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所确定的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常住人口包括有北京户籍的人口和没有北京户籍的人口)。&&&人口普查数据显示56个民族在北京聚齐
  北京常住人口2114.8万人(2013年底),达到201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02.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89人,比上年末增加28人。全市户籍人口1316.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8万人。
&&&&上海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15万人(2013年末),比上年增加34.72万人。户籍常住人口1425.14万人,增加4.95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90.01万人,增加29.77万人。 上海市:严格落实居住证制度控制人口规模
  2000年到2010年,常住人口增加661.15万人,增长40.3%,远高于同期全国人口和长三角的增长水平。城市人口密度不断提高,2011年达到3702人/平方公里,人口继续由中心城区向外围区域转移。
  2011年末,外来常住人口达到935.36万,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39.8%。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增加。
  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特大都市,上海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本地少儿人口和年轻劳动人口比例偏少。2011年,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达到331万人,占23.4%;0-14岁的少儿比例只有8.6%,比全国低7.9个百分点;25岁到44岁的年轻劳动人口比例为26.9%。截至2011年底,上海户籍人口中老年人口占24.5%,相当于每四人中就有一名老人。其中百岁及以上老人1156名,每10万上海人中拥有百岁老人8.1人。
&&&&&上海户籍人口自然变动连续16年负增长&&上海年均增30万人口 人口发展面临五大难题 上海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 上海户籍老人超过300万面临老龄化严峻挑战
  2013年底香港人口临时数字为721.97万人,与2012年底人口717.79万人比较,增加4.18万人,增长率为0.6%。 常住居民为699.78万人(临时数字),而流动居民为22.19万人。&香港现有710万居住人口
  2014年3月底,澳门的总人口为61.45万人,较上一季度增加7000人。澳门的人口结构为,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48.1%,女性人口占51.9%。2012年底,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7.7%;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占11.6%;15-64岁的成年人口占80.8%。2012年澳门新出生7315名婴儿,按年大幅增加25%。2012年澳门特区准许居留人士录得净移入509人。
  2013年底,台湾户籍登记人口为2337万人,人口总增加率为千分之2.5,较2012年呈现减少。人口持续高龄化,同期间0-14岁人口335万人占14.3%,15-64岁人口1733万人占74.2%,65岁以上人口269万人占11.5%。
  2009年10月27日,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超过8300万,其中,近5000万残疾人有康复需求,但目前能得到有效康复服务的仅占10%左右。这是记者27日从“嘉兴国际健康生态城”项目签约仪式上了解到的信息。
&&& 截至2006年4月1日,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
日0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
人口数(万人)
人口数(万人)
人口数(万人)
内蒙古自治区
福建省(不含金门、马祖等岛屿)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解放军现役军人
&&&&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34人。但分布颇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200多人;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西藏总人口达284.15万人&增长1.8倍&&西藏藏族人口总数40年翻了一番&&新疆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常住人口达到826.94万人
&&& 中国人口的构成情况,大体如下图所示的比例(%):
&&&&【人力资源】
&&&&2010年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多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中国总人口达到133474万人(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劳动力资源10696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267万人;就业人员7799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1120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5910万人和7969万人。
&&&&国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中国实行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2000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职业教育得到重点加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09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2434.2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195.16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144.66万人,在学研究生140.49万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就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9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9%;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4 年。
&&&&就业人员产业布局日趋优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大幅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有较大提高。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由2000年的50.0∶22.5∶27.5改变为38.1∶27.8∶34.1。
&&&&人才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经过多年努力,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使用效能逐渐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14亿人。
&&&&收入、卫生、社会保障等人力资源发展的保障条件逐步改善。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人民币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人民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44元人民币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人民币。国家大力开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卫生机构28.9万个、卫生技术人员522万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96万张。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2009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355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合计超过12亿人;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715万人、14896万人和10876万人。中国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2009年底,有2347.7万城镇居民和4759.3万农村居民享受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为359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6%。
 来源: 新华网
&&&&人口增长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总人口为54167万人。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以及对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和缺乏经验,致使人口迅速增长,到1969年已达80671万人。面对严重的人口问题,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到2002年,已下降至12.84‰。目前,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 按照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2001—2005年),中国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超过9‰,2005年全国人口控制在13.3亿以内。到2010年,中国人口将控制在14亿以内。
  计划生育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采取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结合的办法。国家指导表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的政策法规和宏观人口发展计划,并为所有夫妇提供生殖保健、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等方面的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群众自愿是指孕龄夫妇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根据其年龄、健康、工作以及家庭经济状况,负责任地、有计划地安排怀孕和生育,并选择适宜的避孕节育方法。&&&&&中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在农村地区,确有困难的夫妇间隔几年以后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在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各个民族自己的意愿和该民族的人口、资源、经济、文化和习俗等具体情况有着不同的规定:一般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有的地方可以生育三个孩子,对人口过少的少数民族则不限制生育子女的数量。
&&&&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正在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同时,计划生育还使中国妇女摆脱了婚后频繁生育和繁重的家庭负担,母婴健康水平得以提高。
  40多年来,中国由于计划生育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大大减轻了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中国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4%,下降到2012年的12.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0年的25.8%,下降到2012年的4.9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不断调整,2011年,“双独二胎”(夫妻双方都为独生子女,可生二胎)政策已经覆盖全国。
  &2013年11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布:“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此举标志着中国逐步放开严控生育政策,向“放开二胎”过渡,这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大调整。 解读生育新政:单独二胎,生?还是不生?
  【我国生育政策的演变】
  1971年:制定“四五”计划,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1973年: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汇报会指出“晚、稀、少”政策。
  1978年:中央指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
  1980年:党中央发表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982年:中央提出照顾农村独女户生育二台。
  1988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18次会议提出,“农村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包括独生女,要求生二胎的,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后生第二个孩子”。
  2011年:“双独二胎”(夫妻双方都为独生子女,可生二胎)政策已经覆盖全国。
  2013年:中国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来源: 新华网
&&&&五十六个民族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55个少数民族中,100万人口以上的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黎、哈萨克、傣18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达1617.9万人;10万至100万人口的有畲、傈僳、仡佬、拉祜、东乡、佤、水、纳西、羌、土、锡伯、仫佬、柯尔克孜、达斡尔、景颇、撒拉、毛南17个民族;不足1万至10万人口的有布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德昂、乌孜别克、俄罗斯、裕固、保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不含台湾省高山族人口)、珞巴20个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最少,仅2965人。&&&&&&&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中下游和东北平原。55个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的地区却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3%,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云南省居住着20多个民族,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一个省份。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以及朝代更迭等原因,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形成了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此种局面,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广泛交流,以及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民族区域自治&
&&& 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是中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根据此原则,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事务。另外,国家还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民族大学(学院)、民族干部学校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央政府在财力和物力上给予民族自治地方积极支援,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具体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基本法律。现在,全国已建立了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以及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此外,还建有1300多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以及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同级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包括: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主地安排使用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 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语言文字
&&& 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语是当今中国的通用语言,也是国际上的通用语言之一。外国人士常有的印象是汉字繁多,其实常用汉字并不多,据现代书报用字统计,3000个左右的汉字已占书面文字出现频率的99%。在55个少数民族中,除了回、满两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现在,在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都各自采用本民族文字的课本,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授课。
&&&&生活习俗
&&& 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水平的差异,中国各民族在饮食、服饰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饮食方面,汉族以米、面为主,喜食蔬菜、豆类、肉、鱼及蛋类,尤其注重烹调技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喜吃烤羊肉串、抓饭和馕;蒙古族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喜饮奶茶;朝鲜族爱吃打糕、冷面和泡菜;藏族爱吃糌粑和喝酥油茶;黎族、京族、傣族、布朗族和哈尼族爱嚼槟榔。服饰方面,满族妇女爱穿旗袍,蒙古族习惯穿蒙古袍和马靴;藏族爱穿藏袍、系腰带,穿长靴;彝族、苗族、瑶族妇女爱穿百褶裙,佩戴金银制的饰品;维吾尔族爱戴四楞绣花小帽;朝鲜族爱穿素白衣服,有“白衣民族”之称。
&&&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三天);清明节(农历清明当日,放假一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放假一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端午节(农历端午当日,放假一天);国际护士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一天);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教师节(9月10日);中秋节(农历中秋当日,放假一天);国庆节(10月1日,放假三天);记者节(11月8日)。
&&&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 、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宗教信仰&
&&& 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信众共计一亿余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这些宗教团体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在中国,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如拜佛、诵经、祈祷、讲经(道)、弥撒、受洗、受戒、封斋、过宗教节日等,都由宗教教职人员和教徒自理,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各个宗教的经典书籍均由各宗教团体负责出版、发行,各宗教都办有全国性期刊,并在海内外发行。
&&& 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都有传播;此外,还有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以及萨满教、东正教、东巴教等。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十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藏、蒙古、珞巴、门巴、土、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 傣、布朗、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苗、瑶、彝等民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汉族中部分人信仰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
&&&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公元四世纪后开始广为流传,逐渐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藏传佛教属于中国佛教的一支,主要流传于西藏和内蒙古等地。现在,全国共有佛教寺庙1.3万余座。伊斯兰教约在七世纪中叶传入中国,至元代,伊斯兰教兴盛起来。现在,全国共有清真寺3万余座。天主教自公元七世纪起逐渐传入中国;基督教(新教)于十九世纪初传入中国。现在,全国共有天主教堂、会所4600余座,基督教堂1.2万座、简易活动场所(聚会点)2.5万余处。道教形成于公元二世纪,奉春秋时期的道家老子为教祖,以其《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现在,全国共有道教宫观1500多座。&&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