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更 你着急什么喜欢的作家叫什么名字

名字相关新闻
没有更多的新闻纪录
更多相关报道热门搜索:
作者陈更,原名陈守中,河南南阳赤眉人,1951年生,北京律师,网名赤眉陈更。近年来活跃于“博客中国”“1510部落”“雅典学园”等著名网站,发表时政评论、诗歌、散文、小说1000余万字。主要著作有诗集《惊鸟》、杂文集《一位律师对经院教授们的挑战》、小说集《新聊斋故事》、文言小说集《聊斋新志》、办案札记《古沙奇案法律随笔》等。
文革土层下文学的考古,
与北岛骈列的诗的骸骨。
星光未显时早行的诗人,
杲杲烈日中迟来的眼目!
百鸟笼下的自由飞翔,
囚栏里边威武的虎步,
末日干渴中火柴燃烧,
血沃中原时狼的嚎叫。
苍茫天空下,
——时代的惊鸟!
《惊鸟》是陈更半生笔耕不辍的成果。这本诗集分为四个部分,除&墨雨如诗&是近期的创作外,其余&遥远的星空&等三个部分,都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其中《神矢》是中国&文革&期间一部最长的爱情诗集,《北行杂拾》则是&文革&时代中国唯一一部游记体诗歌。
相较于当今的主流诗歌,这本诗集中所收的作品风格炽烈峻切、不避粗砺,也因此显得别具一格。与作者同时出版的杂文集《一位律师对经院教授们的挑战》对照阅读,可知其诗文同根,皆源于深挚的人文关怀和现实的批判精神,而诗歌创作又更多折射着情感光谱。
章节目录+隐藏目录
网友评分:求助,求一个作家的名字,是村上很喜欢的一位作家_村上春树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6,160贴子:
求助,求一个作家的名字,是村上很喜欢的一位作家
忘记是在村上哪几本书里提到的,好像是个科幻的作家,作品比较荒诞低俗,笔下的主角在火星上了100个外星美女什么的……记得以前百度过,这个作者最喜欢母亲烤的小甜饼,终身未娶,在母亲死后自杀了。忘记叫什么名字了
盘点娱乐圈孝子明星。
你是写手or读者?你怎么...
2月28日,乐天集团与韩...
今天分享给大家一道非常...
梧桐妹深情告白修杰楷。
胆小勿入!别晚上一个人...
真是涨姿势了!
一人我饮酒醉。。。
快来安利出自己心中的佳...
三生收官,收视不错,可...
看到了扎眼的古力娜扎,...
颖儿和付辛博甜蜜秀。
缺牙要及时修复,揭秘种植牙如何做到几十年不掉?
我堂堂大村上吧竟然无人知道吗?
且听风吟。
没错,且听风吟
哈特菲尔德,是村上自己杜撰的作家
最后从纽约帝国大厦上跳了下来…
村上春树,「亚马逊」,网上商城NO.1!上千万种商品,天天低价!村上春树,亚马逊,专业配送,放心购!
那是他虚构的,并没有那个人,如果你认真看了林少华的序就知道
哈特费尔德
且听风吟里的那个吧,抱着希特勒画像跳了帝国大厦,觉得不像真的有这么个人
那是个杜撰出来的人吧
菲茨杰拉德
哈特费尔德,是村上虚构的作家。
百度小说人气榜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作家老舍的原名叫什么?
作家老舍的原名叫什么?
09-10-13 &
老舍生平  舒庆春(~),字舍予,老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鸿来、非我等笔名。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老舍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至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庆春是谁。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他自己说:“我终年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正国为如此,他勤奋笔耕,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曾经担任山东大学等名校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茶馆》极为著名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旗人家庭。一岁半丧父,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国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侍奉老母,规规矩矩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做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回到中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编辑本段]老舍年谱  日出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生活使老舍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是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这些都是他将来倾向与写作平民生活和长于话剧创作的生活基础。  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老舍正在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任校长。“五四”对他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的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24年夏,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接着,又发表了《赵子曰》《二马》,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国。在新加坡写了中篇小说《小坡的生日》,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描写了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侨少年与各被压迫民族的小伙伴一起,反对强权奴役的故事,体现了团结奋斗、强国救民的思想境界。  年,老舍先后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在济南这座温和朴实的古城里,老舍和普通的教员、记者、车夫、厨子、说唱艺人、民间拳师为友,汲取民间养分,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还出版了包括《黑白李》《微神》等15部短篇小说在内的短篇小说集《赶集》以及幽默诗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以及散文《趵突泉》《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等,并翻译发表了大量外国文学。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行径,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济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1936年老舍辞职,从事专业写作。在山东工作和生活的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期之一。他先后编了两个短篇集《樱海集》《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说17篇。创作了《选民》(后改题为《文博士》)《我这一辈子》《老牛破车》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杰作《骆驼祥子》。期间老舍大女儿在济南出生,起名舒济。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炮声使老舍无法再埋头于创作。 8 月 1 日 第三个小女孩舒雨出生后,青岛形势危急。在接到齐鲁大学文学院的聘书后,全家搬到齐大校内现在的常柏路 11 号。 11 月 15 日 ,日寇炸毁黄河铁桥,济南危在旦夕。决不能当汉奸,坚决去抗战,老舍毅然提起小衣箱,告别妻儿,离开常柏路 11 号温馨的家,奔向武汉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 在1938年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老舍担任负责人――总务部主任。之后,又转到重庆,“文革”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坚持七年时间,直到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老舍以满腔热情和耐心细致的工作,团结各个方面的文艺家,共同致力于推动抗战的文艺活动。并以笔为武器,进行多种文艺形式的创作。长诗《剑北篇》用大鼓体写成,《王家镇》《忠烈图》用京剧形式写成,《残雾》《归去来兮》《面子问题》用话剧形式写成。先后出版了短篇集《火车集》《贫血集》,长篇小说《火葬》,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两部《偷生》和《惶惑》。同时,还撰写了大量杂文、散文、诗歌。  抗战胜利后,1946年,老舍和曹禺作为我国民间第一批文化人应邀赴美国访问和讲学。在美国,做了多次公开演讲,为增强大洋彼岸的人们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在此写成《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和另一部长篇小说《鼓书艺人》还有《断魂枪》。还协助美国友人翻译他的一些作品。《四世同堂》是老舍完成的规模最宏大的作品,约一百万字。以北平一叫“小羊圈”胡同里多种人物,特别是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展开错综复杂的画面与情节的描写,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经历,以及他们在幻想破灭后,终于觉醒,坚决抗战的过程。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汉奸的无耻,也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善良、懦弱和苦闷,以及下层市民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决心。包含着老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留下了一座伟岸的纪念碑。  1949年10月,老舍回到祖国。创作话剧《方珍珠》。1951年,又创作了歌颂人民政府为普通市民办实事的《龙须沟》。该剧上演后,老舍获得了北京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之后,他还创作了歌剧《消灭细菌》《大家评理》,话剧《生日》《春华秋实》等。  建国后,老舍政治热情十分高涨,他先后担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文联主席,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主席团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主席团成员,全国政协三届会议常务委员等职。自1950年至1955年,老舍创作了大量的话剧、京剧、儿童剧。其中话剧《茶馆》把老舍的话剧艺术推向了高峰,成为我国戏剧艺术殿堂的一颗璀璨明珠。  1961年至1962年,老舍创作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 。遗憾的是未完成,就被迫停笔。  文革中,同许多老一辈爱国文艺家一样,老舍遭到了恶毒攻击和迫害。1966年,他被逼无奈,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终年67岁。[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书目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29,人间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当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   《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中西书局   《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1948,晨光   《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   《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   《老舍选集》1951,开明   《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说》19567,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馆》(话剧)1958,戏剧   《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1959,百花;1—3部,四川人民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北京   《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安徽人民   《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   《老舍新诗》1983,花山   《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   《老舍散文》1984 百花  《母鸡》 《我的母亲》 《养花》 《我们家的猫》 《济南的冬天》 《骆驼祥子——祥子买车》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本文由文学家汪曾祺写)《林海》《草原》《四世同堂——开学的日子》《断魂枪》《茶馆》一共六十多本小说[编辑本段]老舍之死  迫害至死  1966年夏天,“文革”风暴呼啸而至,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顷刻间陷入一场空前浩劫。  8月23日,老舍去北京文联“参加运动”,受到了“造反派”和“红卫兵”的批斗。他们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老舍头上,使老舍遭到了人格上的侮辱。如此不堪忍受的污辱降临到头上,老舍毫不犹豫,平静而坚定地选择了死亡。   8月24日,老舍来到德胜门外城西北角上的太平湖公园投湖自尽。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北京太平湖  老舍自杀的太平湖现已不在,老舍的儿子舒乙在其文章《爸爸最后的两天》中说:“太平湖悲剧发生12年后,有一次,我偶然打开一张解放前的北京老地图,竟一下子找到了父亲去太平湖的答案。太平湖正好位于北京旧城墙外的西北角,和城内的西直门大街西北角的观音庵胡同很近很近,两者几乎是隔着一道城墙、一条护城河而遥遥相对,从地图上看,两者简直就是近在咫尺。观音庵是我祖母晚年的住地,她在这里住了近十年,房子是父亲为她买的。我恍然大悟:父亲去找自己可爱的老母了”。太平湖过去芦苇丛生,充满野趣,后来湖水被填平了,建成了北京地铁修理总厂,今天即使寻得到旧处,也见不到湖面。[编辑本段]老舍四十自拟小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时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也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也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不过,已经不可能了。[编辑本段]老舍故居  伦敦故居  1924年至1929年老舍在伦敦教过5年书,其间住在圣詹姆斯花园31号,现挂有英国专门用来标记故居的蓝色门牌,受英国政府保护。  北京故居  从丹柿小院--老舍北京故居1949年到1966年老舍去世,他居住在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是一座栽着柿子树的四合院,被称为“丹柿小院”。后被国务院改建为老舍纪念馆。  1997年7月老舍家属有偿将老舍故居捐献给国家。捐献交接仪式在北京市政府举行,市领导及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出席,老舍夫人胡絜青携子女出席。  1998年北京市文物局对老舍故居进行落架修缮。  日“老舍故居筹建处”开始组建,日召开第一次老舍纪念馆筹建会。随后进入紧张的筹建工作。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示“同意将老舍故居改建成老舍纪念馆”。  日,老舍诞辰100周年前夕,老舍纪念馆正式对社会开放。  目前,老舍故居已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南故居  老舍济南故居一处在济南南新街54号,保存完整,是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处在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办公楼。  老舍来济南时第一年还是单身,学校安排他住在办公楼二楼西头阳面第一个房间居住,包括《济南的冬天》在内的系列散文《一些印象》诞生于此,以济南为背景的20万字长篇小说《大明湖》也诞生于此。1997年老办公楼意外失火被毁,后按原外观重建。老舍一生67年,他先后在北京度过了42年,剩下的25年是:英国5年、新加坡1年,山东7年(上个世纪30年代)———济南4年半、青岛2年半,汉口半年,重庆7年半,美国4年。然而,在老舍的散文里没有写过纽约,也几乎没有写过伦敦(写了一点留英回忆)、新加坡,写汉口、重庆、成都的极少,写青岛的有二三篇,就是第一故乡北京也写的不多;唯独济南,他不但写了,而且是长长的系列,而且,写得那么动人,富有诗意!这实在是老舍写作中一个奇特的现象。  如今在济南大明湖南岸,建有“老舍与济南陈列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陈更:一个北大工科博士的诗词生活-中国诗歌网
陈更:一个北大工科博士的诗词生活
作者:募格学术&& 日&#32;11:56&&募格学术 && <span id="hitcount &&
参加了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理工科博士四年级学生陈更这个名字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昨天,扬子晚报记者采访她,询问起她的专业时,她报出了这么一长串:北京大学工学院工业工程管理系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很多人赞美她是学霸和“天才“,但是这个西安姑娘却否认这些称谓,“我觉得自己智商并不是很高,我只是个从小刻苦学习的孩子,文科理科我都很努力,在本科前,我从来没有出现过偏科。”陈更,出生于1992年,北京大学工业工程管理系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的博士生,关于这个专业,陈更又解释了一番:“是设计控制器的,解决让穿戴式机器人穿在人身上,怎样能更舒服更省力的问题”。作为工科博士,陈更的日常是这样的:每天早上7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其他时间大部分就在实验室;实验室门口的小巷子里有个煎饼摊,午饭常常就买个煎饼解决,早饭是一杯柠檬糖水,晚饭常是一碗麦片,学诗的时间,是从吃饭时间里省下来的。本来抽空学诗只是爱好,却没料因为参加中国诗词大会,陈更成了“网红”。在她担任助教的一门课上,学生说:“我简直傻了,没想到高数的助教姐姐诗词这么棒!”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陈更透露,自己的一本诗词读后感小集,将在今年春天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书名暂定为《几生修得到梅花——重觅诗心》。诗词启蒙始于21岁,假期读物是旧语文课本首先,对很多看完诗词大会后悔自己小时候没有好好学诗词的观众来说,有一个大大的好消息,陈更说:“说来惭愧,我的诗词启蒙发生在21岁。”陈更从小就被爸妈带着去书店。但往往她想买《脑筋急转弯》,爸爸递过来一本《十万个为什么》,陈更拿起一本《故事会》,妈妈换了一本《世界未解之谜》……总之和诗词歌赋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之间,陈更慢慢爱上了阅读。“那种‘文字从纸张上袅袅升起,给看字人带来慷慨的气息与画面’的感受令人着迷,看文字会带来自由而神奇的大脑反应,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陈更的曾祖父是一个书生,做过咸阳城里几所高中的校长,家人也都爱看书。陈更的爷爷在家中不大的空间中特辟了一块地方,把几个孩子从小的课本和课外书一本不落地存放了起来。后来,这些“家族遗产”都传到了陈更手中,每年寒暑假回到老家,时光便在这些旧语文课本和《浮躁》等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中度过。由于学业繁重,陈更中学时一心一意努力考大学,本科时一心一意努力保研,都没有涉猎诗词。直到研究生第一年,她才有时间开始“大规模”看诗词,启蒙读物是《蒋勋说唐诗》。陈更说:“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诗词不仅照进历史与美学,还照进生活,能让读者看到诗人的人格与灵魂对自己的引导。比如,那些神秘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让人在似懂非懂之间感受到美;那些细腻的,‘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让你发现在季节流转中的妙趣。”“诗词是稍微艰深一点的文字,我到很晚才能明白。”自小受父母熏陶爱看书的陈更自称对“语言”一直很感兴趣,“我特别沉迷于语言和文字的魅力。看文字会有一种特别清明的联想,文字里的宏大气势会在你的身边荡漾。”在陈更的心里,“诗词”带给她的是灵魂的愉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休憩场所,诗词是我的避风港。”就这样,从研一到研四,从《唐诗三百首》到一些诗人的全集,陈更一直在读诗词。而且是“寒暑假读,吃饭读,坐地铁、坐火车读,睡前读,晨读”,填补了没有从小开始积累的遗憾。陈更笑着说,自己最常用、最顺手的诗词学习平台是百度百科。记忆方法就是把诗读通了、读透了,或者联想画面,或者想成小故事。比如,李白的《侠客行》,诗气通畅如行云流水,陈更就觉得非常好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就是明快清晰的人物素描,其后还有窃符救赵的故事情节,背了上句,下句不由的就来了。”陈更最爱的还是唐诗:“唐朝由盛转衰,也在唐朝诗歌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开阔豪迈,到‘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小温馨转变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唐朝诗歌有着其他朝代无法企及的厚度与广度。”给手机备份文件夹起名“过尽晓莺啼处”陈更称自己是一个“注重生活美感的人”。她的手机屏幕,每一页只有四个App图标,这样在手机亮起时,映入眼帘的就是干净清爽的极简画面,而不是满屏图标连背景图都看不清。她还给手机文件夹都起了诗情画意的名字,“只想让目遇之而有美感”。手机备份文件夹名叫“过尽晓莺啼处”,出自晏几道的一首写情人送别的小令《清平乐》,“这句词的感觉很像过往的那些美好日子,有飞珠溅玉的晓莺啼过的回忆”。在手机备份中,存声音文件的叫“哀筝一弄湘江曲”,它本就描摹声音;存照片的叫“声声泻尽江波绿”,一张张照片拼出五光十色的生活——这两句都出自晏几道的另一阕写弹筝的小令《菩萨蛮》。陈更把平时写的文学类随笔,放在“梨花满地不开门”里,因为写作是孤寂的过程;把喜欢的摄影作品,放在“你若盛开”中,这一句出自作家三毛的随笔;爱听的音乐则在“如梦令”里,“因为音乐本就像梦境”。“诗词已渗入生活中,越来越难忘。”陈更说。平时看到青山,她会想起“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看到落日,会想起“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给学弟学妹鼓励时,会想起“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想念故人,会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有一天,实验室来了客人,陈更招待以茶,但实验室里只有简陋的纸杯。然而,当陈更的眼角瞥见纸杯上写的几行字“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南宋周必大《入直》——记者注),也再不觉得纸杯寒酸了。诗词与技能无关,只是因为被感动陈更的业余爱好广泛,舞蹈、阅读、游泳……但诗词这项“特长”被她藏得很深,以至于在诗词大会一战成名后,不少小伙伴都惊呆了。一名给他拍过人像的北大学生在朋友圈里说:“这两天CCTV的中国诗词大会很火,特地搜了一下,发现里面竟然有个认识的女生叫陈更!当时帮她拍照的时候,她总是急匆匆地从实验室跑过来,拍完后又吭哧吭哧地跑回去搬砖了……”在陈更担任助教的一门课上,学生说:“陈更姐我发现你在诗词大会里面,我还以为是同名同姓!你怎么不去中文系啊!”怎么不去中文系,这个问题陈更最近经常被问到。陈更回答:“诗词是我的业余爱好,我不会将它当做谋生的手段。张晓风说:‘享受生命,使我感到自己的幸运;忍受生命,使我了解自己的韧度,两者皆令我喜悦不尽。’深读诗词让我的生命更宽广厚重,能更耐心、更坚忍地面对艰深曲折的科研工作。”陈更说:“诗歌和计算机、英语等不同的是,你接近它、被它吸引,往往不是因为好学、求知,而是因为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这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看到《念奴娇·春情》下写着作者“宋李清照”,陈更会突然恍惚:“这首词经历了多少历史风雨,经过多少风流人物的手,千辛万苦才传到我眼前,却只为告诉我,千年前的一位女子,坐在她的南窗下,有过这样一个斜风细雨的春日午后。这是一件多么神奇而幸福的事情,我们怎么能不读诗呢!”而有时候,这种感动和召唤会转变成别的情愫。陈更说,也许当一个孩子看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时,会从胸中涌出一股热流,从而决定要发奋学习,报效国家;也许当一个孩子看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时,会相信永恒的爱情,从而做一个专情的人;也许当一个孩子看到“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时,会明白人的温柔敦厚,会懂得原谅。&本文整理自中青在线,扬子晚报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网友:{AddUser}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北京市 . 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更 中国诗词大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