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电影结局是我们明年7月份再见x先生结局没看懂是什么电影

关于德国的七部惊世电影
我的图书馆
关于德国的七部惊世电影
喜欢《辛德勒的名单》那种回肠荡气的大制作;也喜欢《生死朗读》那种异乎寻常的特殊视角。有点喜剧的《再见列宁》,影评甚佳,但我个人觉得那种“幽默”有点牵强,并不喜欢。关键不在个人好恶。这七部电影叙述的有关德国的人和事,在时间上差不多横跨八十年,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纳粹当政开始,经过二战,第三帝国覆灭,战后东西德分治,美苏冷战,苏东剧变,柏林墙倒塌,直到今天,真可谓世事沧桑,地覆天翻。这七部电影(当然不仅限于这七部),似乎无意中完整的把这八十年的是是非非串联起来,把个人、家庭、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一段历史、人类的一段命运折射其间。今天乃至明天的发展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之上的,至今民主和集权独裁的争执显然还在演绎。如电影《浪潮》揭示的,世界离独裁不过几天。可谓发人深省。早前学院教授们甚至不敢把《德意志的胜利》在课堂上全部放完,他们说:“它的力量太强大了,我担心我的学生如果把片子看完,就会变成真正的纳粹。” 在经过长时间的禁止后,重新发行了DVD并在电视上公映。好电影不但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还能发人深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七部有关德国的电影都是好电影。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八十年过去了。这期间国际风云际会,天翻地覆。八十年前,纳粹崛起,在德国民众的拥戴下,“意志的胜利”,希特勒当选登台。看着他家起高楼,二次大战如火如荼。“辛德勒的名单”,记载了滔天罪恶。看着他家楼塌了,“帝国的毁灭”,希特勒度过最后十二天。“生死朗读”从一个难得的视角,演绎小人物的战争罪行清算。战后德国成为冷战的缩影,普通人的生活,也有“窃听风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再见列宁”。独裁好像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然而“浪潮”依然动魄惊心……一、《意志的胜利》——阿道夫·希特勒主演英文片名: Triumph of the Will出品时间: 1934年制片地区: 德国类型: 纪录片主要奖项: 巴黎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演职员表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 Leni Riefenstahl配乐:赫伯特·温特 Herbert Windt演员:阿道夫·希特勒 Adolf Hitler雷哈德·赫德里奇 Reinhard Heydrich马丁·鲍曼 Martin Bormann约瑟夫·戈培尔 Josef Goebbels尔曼·戈林 Hermann G?ring道夫·赫斯 Rudolf Hess因里希·希姆莱 Heinrich Himmler阿道夫·瓦格纳 Adolf Wagner维尔纳·冯·布隆贝格 Werner von Blomberg马克斯·阿曼 Max Amann弗里茨·莱因哈特 Fritz Reinhardt德国纪录片《意志的胜利》曾获得巴黎电影展金奖,被评为世界上最有力量、最有影响力的纪录片。电影讲述的是1934年的纽伦堡纳粹党党员大会,主要是歌颂希特勒、纳粹党,宣传色彩很浓厚。抛开这个事件的背景来说,导演的拍摄手法很高超,电影的艺术手法也十分精湛,后人至今都在模仿。上世纪30年代,当纳粹党徒聚集在纽伦堡开会期间,希特勒想拍摄一部纪录片,以反映纳粹形象。他选中了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他给里芬斯塔尔提供了空前的拍摄条件: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无数的聚光灯,16名一流摄影师、30台摄影机所组成的规模庞大的摄影队同时开工,22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全部随时听命于里芬斯塔尔调遣,纽伦堡甚至为拍摄还专门修建了特殊的桥梁、塔和斜坡路,使里芬斯塔尔的摄影机能够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希特勒如此不惜工本,为的就是把纳粹党变成银幕上最完美和最有力量的形象。希特勒、戈贝尔和莱尼·里芬斯塔尔导演希特勒的愿望达到了。里芬斯塔尔指挥着她的摄影大军,在梯子上、斜坡和高塔上进行拍摄,多视角的拍摄成功地渲染了现场气氛。影片后期制作花费了几个月,赫伯特·温特为影片配乐,音乐风格近似于瓦格纳,瓦格纳是希特勒最喜爱的音乐家。《意志的胜利》于1935年首映。影片完全符合当局的意图,艺术精湛,很有美学追求,被纳粹头目们称赞为“杰作”。这部影片的成功,使里芬施塔尔成为“国家社会主义自我标榜最有想象力的宣传员”。里芬斯塔尔工作照这部影片在宣传上获得的巨大成功是“不可饶恕的”。但是,迄今为止,没有哪一部影片能够如此广泛地为对手所用,对希特勒持反对态度的国家也都把《意志的胜利》中的大部分内容借用到本国的反战宣传影片之中;也没有哪一部影片把希特勒恶魔般的本质和把人类自制力丧失殆尽的情况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对这种奇特现象的唯一解释是:里芬斯塔尔的摄影机不撒谎,它所揭示的真相永远使人不寒而栗。在纳粹统治时期,许多有良知的艺术家都不愿与独裁者合作,他们不是流亡国外,就是被投入了集中营,甘愿为纳粹服务的只是少数人,莱尼·里芬斯塔尔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里芬斯塔尔对希特勒的崇拜发自内心,把希特勒看作是人民的救星。在她看来,是希特勒使德国人摆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长期萧条和民族自卑感,这一信念,直到战争给全世界造成毁灭性灾难,她才醒悟过来,认识到自己也成了被欺骗的历史的牺牲者。她开始不再为政治宣传效力,但她作为纳粹艺术的招牌却再也改变不了。第三帝国倒台后,里芬施塔尔是第一批被送进监狱的电影人,她被定名为纳粹的同情人并几次遭到逮捕。1949年,她终于结束了牢狱之灾,她的导演生涯也随着帝国的覆灭而长时间的中止了。1992年是莱尼·里芬施塔尔诞辰90周年,为了向这位德国电影界元老表示敬意,拉伊·米勒为里芬施塔尔制作了一部长达3小时的纪录片。日,莱尼·里芬施塔尔谢世,享年101岁。据报道:“她走得很平静,没有感受到任何痛苦,就像躺在她的床上睡着了一样。”二、《辛德勒的名单》——获奖名单超过五十项英文片名: Schindler's List中文片名: 辛德勒的名单其它译名: 舒特拉的名单(港)出品公司: 环球影业公司制片地区: 美国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编剧: 史蒂弗·赞林 Steve Zaillian制片人: 布兰克·鲁斯蒂 Branko Lustig等类型: 剧情/历史/战争主演: Liam Neeson,Ben Kingsley,Ralph Fiennes,Caroline Goodall连姆·尼森,本·金斯利,拉尔夫·费因斯,卡罗琳·古道尔片长: 195 分钟上映时间:日对白语言:英语,希伯来语,德语,波兰语imdb编码:tt0108052主要奖项: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第51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第47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影片全球票房:$3.21亿(成本2300万美元)第66届(199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List)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辛德勒的名单》剧照本片于日在波兰克拉科夫开拍,并且一直持续了71天。片中场景都在真实地点拍摄,只有普拉绍夫集中营是在原址附近重建。由于剧组人员被禁止进入奥斯威辛,所以他们在集中营外搭建了复制品进行拍摄。当地人非常欢迎剧组进驻拍摄,不过有些居民是反犹份子,他们在拍摄地附近的广告牌上画满反犹符号。一位将费因斯当作纳粹的老妇人说:“德国人是魅力迷人的民族,他们从未滥杀无辜。”本·金斯利曾差点对侮辱以色列演员迈克尔·施奈德的老头拳脚相加。尽管外界环境纷繁复杂,可剧组上下却是一片祥和,在逾越节时,所有德国演员都戴上了犹太人的圆顶小帽并翻开哈加达,而以色列演员会向他们讲解其中典故,种族和文化的差别全被抛到了脑后。斯皮尔伯格每天14小时紧张的拍摄工作之后,谁也无法把他从白天的思绪中解脱出来。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斯皮尔伯格不止一次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迫使拍摄中途停止。当他用手势指挥群众演员——健康的到右边,有病的到左边时,他感到自己就像纳粹党徒;当他指挥剃光妇女的头发、剥光她们的衣裤,把她们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时,他的心都要碎了。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经历。"几个星期里,他不和剧组里的德籍演员握手,不向那些身着纳粹军服的扮演演员打招呼,他以为自己就生活在当年的纳粹集中营里。这部影片的拍摄对斯皮尔伯格来说是一次新的体验,压抑的情感闸门一下打开,他说:"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一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热泪。"《辛德勒的名单》导演和几位主演的造型照在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坚持下,电影所有版税和追加酬金(本来是属于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成立了Shoah基金会,用于记录和保留在世界范围内有计划的灭种和屠杀中的幸存者的文字和录音证词,包括这次大屠杀。拍完此片,斯皮尔伯格谢绝了片酬并决定将个人赢利全部捐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一部好的电影很难以达到像《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简直令人无法挑剔的完美。应该这样说,它的存在是电影的一种永恒。奥斯卡金像奖,只是作为它的一个褪色的陪衬。这部影片获奖名单很长,超过五十项。这部电影成了电影里的经典,电影中扣人心弦的音乐同样成了音乐里的经典。长达3小时15分的电影有14段、总长为六十多分钟的配乐,便构成了这张音碟。配乐的作曲为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一位曾获得过五次奥斯卡奖、十八次格莱美奖、三次金球奖的作曲家,《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的配乐便出自他手。在《辛德勒的名单》中,约翰·威廉姆斯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创作手法,不再以景,而是以情入乐,采取浪漫乐派的传统写法,用柔和简练的旋律将影片所要表达的一个民族复杂而沉重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加上画面、情节的配合,套句俗话说——很煽情。配乐中有着许多小提琴独奏的乐段,演奏者是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大师——伊扎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一名犹太人,由他来演绎这样一部电影的配乐自是最合适不过。钢琴部分则由作曲家亲自上阵,同时还有合唱团的声音。还值得一提的是这张唱片的封面,一只有力的成人的大手紧紧地拽住了小红袖子里伸出来的孩子的小手,拯救的主题就这样简单而又震撼的表现出来了。袖子的红色是整个画面中唯一的彩色,特别显眼,我想这或许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画面的背景则是“老式打字机透过一条仿佛浸染过鲜血的色带打出的名单...........”——辛德勒的名单。影片大约40%是用手持摄影机拍摄的。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这是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黑白电影(美国国内九千六百万美元,全球三亿两千一百万美元)。三、《帝国的毁灭》——希特勒一生中最后十二天英文片名: The Downfall: Hitler and the End of the Third Reich其它译名: 帝国陷落 / 希特拉的最后十二夜(港)出品公司: Degeto Film等制片地区: 德国 / 意大利 / 奥地利上映时间: 日导演: 奥利弗·西斯贝格编剧: Joachim Fest,Traudl Junge等制片: Wolf-Dietrich Brücker等类型: 剧情,战争,历史,传记主演: 布鲁诺·甘茨,茱莉安·柯勒,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那片长: 156分钟色彩: 彩色对白: 德语 俄语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将镜头对准将镜头对准希特勒一生中的最后十二天。在获得当年奥斯卡奖提名的外语片中,没有一部如《帝国的毁灭》一般在全球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在这部德国影片中,以往只是作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当了一回主人公。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观众普遍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可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帝国的毁灭》的创作来自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2002)和希特勒最后的女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2002)。琼格1920年生于慕尼黑,22岁时被希特勒选作私人秘书。她一直供职到希特勒自杀并记录了希特勒的遗嘱,最后和一支小分队一起逃出地堡。令许多人不安的是,在这个打字员的记忆里,希特勒是个有教养、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领袖。当她打错了字或做错了其它什么事,希特勒总能宽大为怀。所以,直到希特勒自杀,琼格对他始终心存敬意。该书还透露,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一个对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与情人爱娃·布劳恩结婚前,他还当众吻了她。希特勒多少有些多愁善感,他不让别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放花,因为花会凋谢,他不喜欢看到死去的东西。影片从琼格的书里提取大量素材,赋予了希特勒极其人性化的一面。《帝国的毁灭》剧照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该片赢得了德国顶级电影荣誉奖之一的巴伐利亚电影观众奖。四、《朗读者》——奖项提名有八、九十项之多英文片名 The Reader德文片名 Der Vorleser其它译名 为爱朗读(台湾译名) / 读爱(香港译名) / 生死朗读导演: 史蒂芬·戴德利 stephen daldry编剧: 本哈德·施林克 bernhard schlink ....(novel)戴维·黑尔 david hare ....(screenplay)主演: 凯特·温斯莱特 kate winslet ....hanna schmitz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 ....michael berg大卫·克劳斯 david kross ....young michael berg片长: 124 min色彩: 彩色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影片类型: 爱情 剧情 历史国家/地区: 德国 美国对白语言: 英语 德语 希腊语 拉丁语拍摄日期: 日 - 2008年7月制作周期: 日 - 2008年7月《生死朗读》是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1995)改编的电影。故事讲述1950年代德国少年米夏和一位中年女子汉娜展开一段忘年恋,但汉娜不久不辞而别。米夏后来成为年轻律师,再度见到汉娜时,她由于在战争中曾担任一个纳粹集中营的警卫,成为一名因战争犯罪受审的被告。米夏知道汉娜一直有一个她深信比她以往纳粹经历更糟的秘密,这个秘密足以推翻对她的指控。但米夏一时的犹豫铸就了两人终身的遗憾。《朗读者》小说中译本封面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处在盟军和苏军的管制中,万事萧条,百废待兴。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米夏·伯格患上了猩红热,但他仍然时不时的坐车到图书馆中找寻自己爱看的书籍。对于这位身处战后管制区的少年而言,这是他仅有的娱乐。米夏有一次在路上猩红热病发,汉娜将他送回家,两人开始渐渐交谈起来。病好的米夏前往汉娜住的地方感谢她的救助。在汉娜的屋内,米夏第一次感受到了非比寻常的快乐。米夏带着鲜花去看望汉娜,感谢她的救助(剧照)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情欲变成了爱情,他和汉娜私下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两人在汉娜的公寓中度过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汉娜常叫米夏带来不同的书籍读给她听。相处中米夏和汉娜的矛盾渐渐爆发,米夏试图对抗年龄的悬殊带来的服从感,并想摆脱自身的稚气和懦弱。终于有一天,当米夏前往汉娜的公寓,发现已经人去楼空,这段无果之恋也走到了尽头。法学院毕业之前,米夏作为实习生前往旁听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在审判席上,米夏做梦也没有想到,被告竟是汉娜!汉娜曾经做过纳粹集中营的看守,对指控供认不讳,并且因为不愿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不认字的事实,甚至承认了同案犯构陷自己的重大罪责。米夏此时有能力帮助汉娜澄清事实,但因为顾虑暴露自己与汉娜的关系,他选择了沉默。最终汉娜被判终身监禁。米夏在很多年后开始给狱中的汉娜寄自己朗读的磁带,这让汉娜重新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和勇气。汉娜通过磁带和书的逐字对比逐渐学会了阅读和书写,并且开始给米夏写信。米夏从来没有回复过。也许他想逃避那份自责的心情;也许他没有勇气面对汉娜。这让汉娜感到无比的孤单。汉娜出狱的时间到了,米夏来到狱中看望已经白发苍苍的汉娜,他虽然承诺给汉娜提供出狱后物质上的援助,却拒绝了心灵沟通。汉娜绝望自杀。《生死朗读》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目前这部小说已被翻译成39种语言在全球热销上百万册,而且还是第一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德国小说。提及影片中有关于二战和纳粹的故事,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感慨良多:“第一次看这本小说时,我很惊叹于作者本哈德·施林克的视角竟然如此独特。也许很多人提及二战中纳粹灭绝人性的表现,去关注的都是一些惨无人道的罪行,但小说用了另一种触角,他关注的是在战争中,一些普通人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对这个战争所带来的影响。也许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注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侩子手,更多的人会像汉娜这样,不自觉的参与到一个罪恶当中,并且自己也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也是受害者,只是从来就没有人关注过他们。这部小说提供了这样的思路,我们终于可以明白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里,更多的事实真相。”影片中三位主角的扮演者凯特·温斯莱特、拉尔夫·费因斯以及年轻的大卫·克劳斯的表演,都非常精彩。女主角汉娜 凯特·温斯莱特 饰男主角少年米夏 大卫·克劳斯 饰男主角中年米夏 拉尔夫·费因斯 饰好电影也是“获奖专业户”——第6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剧情类电影最佳女配角 凯特·温斯莱特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女主角 凯特·温斯莱特 《生死朗读》2009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女主角 凯特·温斯莱特 《朗读者》2009美国演员工会奖 最佳女配角 凯特·温斯莱特 《朗读者》2009德国哥比奖 最佳女主角 凯特.温斯莱特 《朗读者》这部电影曾经获得的奖项提名有八、九十项之多。非常隽永、非常好看的电影。尤为难得的是电影蕴含的发人深省的深刻内涵。“百度百科 生死朗读”条目最后那篇“观后感”写得好,其中一节通过分析米夏阐释爱、正义和宽恕——米夏的两次沉默:第一次,米夏知道了汉娜是文盲,却没有告知法庭这一事实,而选择了沉默;第二次,汉娜在监狱里学会了读写,并给米夏写来了字体蹩脚但饱含希望的书信,但米夏却选择了沉默,没有给汉娜需要的回应。在第一次沉默中,最坏的可能原因是,米夏内心不希望汉娜因为自己的介入而得以减罪,并回到他的日常生活中;最好的可能是,米夏觉得揭穿她的文盲身份等于毁了她,沉默是尊重她的决定;或两者兼有或更复杂。而在第二次沉默中,米夏需要计较的现实因素就更多了。在米夏的沉默中,我们甚至能看到前面描述的那种麻木。这种麻木是让日常生活继续下去所要付出的代价。“这样才有可能让我重新回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并在这种生活中继续生活下去。”米夏唯一做的是,给汉娜不断地寄自己的朗读录音。这是米夏在重重矛盾中所能找到的唯一合适的接触汉娜的位置。此时,朗读从原来的肉体之间的、面对面的,变成了抽象的语音。朗读延续了,但爱已经消失。汉娜终于通过磁带学会了读写,但最终没有获得真正的理解(正义)和宽恕。汉娜没有拯救犹太人,米夏也没有拯救汉娜。在罪面前,在生活的各种牵绊中,米夏没有勇气再去面对自己曾经的爱,更没有勇气把他的爱变成真正的宽恕。德里达说,宽恕“不可能宽恕的”才是宽恕。他的意思是,真正的宽恕,它的每一次具体实践(实现)都会打破原来关于什么是能宽恕什么是不能宽恕的经验和界限(解构宽恕原来的可能性),就像正义的每一次具体实现都会要求法的重新运用甚至发明(解构法之运用的原本可能性),就像真正的爱是爱那些超越你并更新你的事物(解构自我的同一性),否则就只是变相的爱自己(自恋)而已。无论是宽恕,还是爱与正义,都需要一个超越性的维度,否则就会被日常生活的平庸所吞没,或者被罪所压垮,或者被计算所腐蚀。影片的结尾处,米夏把他原本疏远的女儿带到了汉娜的墓地前。的确,他有责任把汉娜的故事向下一代(未来)重新讲述一遍,而这个重新讲述的故事应该不只是关于罪与罚,更是关于爱、正义和宽恕。米夏带着女儿来墓地看望汉娜(剧照)五、《窃听风暴》——横扫当年德国电影奖,一举囊括最佳影片、导演、制作、男主角、男配角、剧本、摄影七项大奖德文片名: Das Leben der Anderen(别人的生活)其它译名: 他人的生活 / 窃听者(港)/ 献给好人的奏鸣曲制片地区: 德国导演: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编剧: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类型: 剧情,惊悚主演: 乌尔里希·穆埃,塞巴斯蒂安·考奇,马蒂娜·戈黛特片长: 137分钟上映时间: 日分级: USA:R对白语言: 德语色彩: 彩色《窃听风暴》(德文:Das Leben der Anderen,别人的生活),德国影片。影片是德国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杜能斯马克的处女作,并由他亲自编剧,于日在德国发行。《窃听风暴》主要讲述了1984年前东德东柏林史塔西(国家安全局)的一名秘密探员负责监听一男剧作家及其女友(知名演员),逐渐被他们的生活所吸引,转而同情他们的遭遇,以至最后暗中对他们施以援手的故事。影片又译《别样人生》、《别人的生活》,举重若轻地将民主德国情报局令人发指而不为人知的大规模窃听行径对无辜人士的迫害公布于众。但作品让深不可测的黑暗迎来一缕人性的曙光,颠覆了盖世太保、克格勃横行的“冷血特务滥杀无辜”俗套。不经意间爱上窃听对象的情报局官员,在明白自己截获的所谓情报不过是一段真挚爱情时,开始反思该行为是否正义,并最终参与到这对无辜鸳鸯的生活中,为保护他们而不吝冒险。情报局官员(剧照)受命窃听(剧照)因帮助窃听对象受到处罚贬为邮差(剧照)本片与三年前问世的德国电影《再见列宁》有诸多相似之处:都在披露东德末期的社会实态;都在多研究问题的同时,巧妙地谈了“主义”。《窃听风暴》横扫当年的德国电影奖,一举囊括最佳影片、导演、制作、男主角、男配角、剧本、摄影七项大奖,当仁不让地代表日耳曼人挂帅出征。加上温哥华电影节的观众选择奖、多伦多电影节的如潮盛赞,本片进入学院视野不容置疑。另外,德国电影13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仅《铁皮鼓》(1980年)、《无处为家》(2003年)两次中的,在无数张同情票早已准备就绪的情况下,本片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据德国媒体报道,出演20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男主角的德国影星乌尔里希·穆埃(Ulrich Mühe),日因胃癌在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病逝,终年54岁。乌尔里希·穆埃六、《再见列宁》——儿子藉着对母亲的爱而改写、创造历史德文片名:79 qm DDR英文片名:Goodbye Lenin!中文片名:再见列宁其他片名: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房间里的延续影片类型:剧情 / 喜剧对白语言:德语拍摄日期:日 - 日国家/地区:德国色彩:彩色 黑白片长:121 min演职员表:导演:沃尔夫冈·贝克Wolfgang Becker编剧:沃尔夫冈·贝克 Wolfgang Becker .....(co-author)贝恩德·里希坦伯格 Bernd Lichtenberg主演:亚历山大·贝叶尔Alexander Beyer丹尼尔·布鲁尔Daniel Bruhl - 亚历山大卡特琳·萨贝Kathrin Sass - 妈妈玛丽娅·西蒙Maria Simon - 阿里娅娜弗劳伦斯·卢卡斯Florian Lukas - 丹尼斯德国电影《再见列宁》,这是一部容易获得各个层面欢迎的电影,它虽然“很政治”,但以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爱来包裹就显得非常人性,这股感人的力量使它能够突破一个相当德国化问题的限制。在丈夫逃往西德后,充满热情的东德统一社会党党员克里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她的党和一对儿女,并严格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抚养教育他们。1989年秋天,克里斯蒂娜突然心脏病发作,昏迷过去。在她不省人事的这段时间里,德国已经是天翻地覆:柏林墙倒了,她所挚爱的民主德国也解体了。克里斯蒂娜苏醒后,医生叮嘱她的儿子阿历克斯,任何刺激都将是致命的。为了不打击卧病在床的母亲,阿历克斯只好小心翼翼地隐瞒起统一社会党下台,德国统一的消息,假装柏林墙依旧矗立。于是就在他们那间小小公寓里,阿历克斯尽力演出着一场民主德国繁荣昌盛的闹剧,从食品到服饰,甚至伪造电视新闻,尽管外面早已换了一番天地,但这方小世界里历史似乎停滞了,或者说儿子藉着对母亲的爱而改写、创造着历史。儿子的朋友帮忙制作专门给克里斯蒂娜看的假电视新闻(剧照)克里斯蒂娜碰巧看到列宁的塑像正在被拆除获奖记录《再见列宁》为德国电影史上最成功的电影之一,该片为自1968年德国有电影上座人数统计以来,观影人数最多的15部影片之一。2003年第5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欧洲影片蓝天使奖德国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接、最佳配乐、最佳美术指导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提名。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2004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七、《浪潮》——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美国高中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德文片名:Die Welle英文片名:The Wave其他译名:恶魔教室 / 挥手礼 / 浪花导演: 丹尼斯·甘塞尔编剧: 丹尼斯·甘塞尔 / Peter Thorwarth / Todd Strasser主演: 约根·沃格尔 / 詹妮弗·利奇 / 马克思·雷迈特 / 克里斯蒂安妮·保罗 / Frederick Lau类型: 剧情 / 惊悚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语言: 德语上映日期: (德国)片长: 107 分钟本片根据德国小说家托德·斯特拉瑟同名作品改编,他常常将儿童题材和现代社会制度的思考联系起来,其2000年作品《给孩子一支枪》反映的就是美国中学枪杀事件,《浪潮》则通过学校这个团体的变故展现现代文明社会离开过去的法西斯主义其实也就不过几步之遥。《浪潮》是根据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克柏莱(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缘起于1967年4月的一节历史课……电影《浪潮》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Frederick Lau)。熊培云还写了一篇发人深思的影评《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关于《浪潮》》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再见x先生结局没看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