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业 编剧副总徐远翔让编剧圈炸锅了,其实人家说错了么

阿里影业“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言论遭炮轰|IP|阿里影业_凤凰科技
阿里影业“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言论遭炮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1月27日,在天津举办的“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论坛上,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的一番发言点燃了编剧们的愤怒。
阿里影业 原标题:阿里影业副总徐远翔让编剧圈炸锅了!其实人家说错了么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红了。随之阿里影业也在编剧圈里一炮打响了。 当然这个&红&与&响&,是带有巨大争议的。 11月27日,在天津举办的&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论坛上,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的一番发言点燃了编剧们的愤怒。 徐都说了什么呢? 徐远翔在论坛上发言称:&我讲一个观点吧,我是在给在座的编剧指出一生路,IP真的是信息传播有效的传达方式。以前没有互联网之前是什么呢,因为编剧都很聪明,都很渊博,现在是你知道他也知道,但是有些东西他知道你不知道。由于信息的传播方式,如果信息有效到达,人越多就越成为一个超级IP。因为最终是靠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去植入到人们的内心里,这个东西我们要尊重。& 他还表示:&我们现在的方式完全是颠覆性的,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包括跟很多国际大导演谈都是这样。我们会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仁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我不要你写剧本,就是写故事,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那个人写的最好,我们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然后我们再在这些大导演的带动下找专业编剧一起创作,我们觉得这个是符合超级IP的研发过程。现在很多人都在讲IP,但不是所有人都具备IP的开发能力。& 对于&屌丝购票心理学&他的阐述如下:&这两年我自己研究了一个名词很有意思,这个名词叫&屌丝购票心理学&。中国电影市场接近500亿的市场,平均观众年龄21.3岁,大概85%到86%的群体来自于19到29岁,也就是说台上在座各位都是被电影票房抛弃的。可以说你们加起来,加上外延那么多人也就是10%多一点的票房,这个现实决定了什么呢?我认为有三件事,首先有一个IP。第二是强大的明星阵容,韩国、台湾、意大利这些地方,导演身价比明星低多了。这个故事虽然很烂,但是有很多明星阵容,我至少看张脸也可以。第三条,你这个电影有没有概念,有没有可逆袭的可能性。如果这三个条件一条都不具备,你肯定是颗粒不收。这个就是屌丝购票心理学。& 编剧们集体愤怒 如上言论,让很多编剧感觉被冒犯了。众多知名大咖编剧在朋友圈宣布&不和阿里影业&合作:董润年、汪海林、宋方金等都在微博上表示&阿里影业,走好,不送&。 《铁齿铜牙纪晓岚》、《一起去看流星雨》)编剧汪海林: 第一次关注阿里影业,是年初看到报道说14年该公司巨亏六亿港元,财务情况不好;再一次关注就是阿里影业副总说他们不打算请职业编剧,找一些贴吧吧主和网友写剧本,不知道是财务情况变好了还是变更糟了。既如此,职业编剧应该有自知之明远离阿里影业,祝阿里一路走好,不送! 《心花路放》《老炮儿》编剧董润年: 把贴吧吧主和无数同仁小说作者圈养在一起厮杀,这不叫创作,叫养蛊,这是对所有人尊严的践踏。创作从根本上关乎的是人心,不是金钱。 主席文隽: 如果有钱就能做好电影,诚早就出手了,几时轮到这些土豪?! 《永不消逝的电波》《重案六组》编剧余飞: 请IP吧主和小说作者进入斗兽场自相残杀,这是挟资本以奴化网络作家,杀伐过后再在尸堆中携导演、专业编剧来收割这血洗的IP,专业编剧不一定配合,网络作家也会揭竿而起,我们是社会主义,不是奴隶社会。 《神医喜来乐》、《雾里看花》编剧高大庸: 资本的意义本来是中性的,可以促进一个产业,也可以毁灭一个产业。这两年闯入文化产业的这波资本其实和制造615股灾的是同一拨人:穷凶极恶、无所顾忌、杀鸡取卵&&最终自取灭亡 徐远翔与阿里影业的回应 昨天(11月28日)下午,徐远翔在微博与朋友圈做了如下解释与说明: 昨日参加一论坛的个人发言引起业内激烈争论,本人特做以下说明:第一,本人也是编剧出身,深知剧本重要性,且对编剧同行之尊重由来已久;第二,媒体有些断章取义,建议大家读完全文,且参考当时对话的语境;第三,从未说过只要IP不要编剧,而只说IP和编剧构成剧本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期待和诸位合作! 下午19点,阿里影业的官方微博发布阿里影业CEO张强对于编剧事件的回应: 就今日网间所传相关同事就编剧业务的个人观点引发讨论一事,阿里影业CEO张强表示,作为内容产业的核心,编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阿里影业对于编剧等专业人士的尊重一以贯之,从未动摇,亦在探索和实践与编剧等专业领域同仁共同创造行业未来的现实路径。 除了徐远翔在论坛上言辞间表现的傲慢态度让编剧不适,那么现实中,互联网电影的操作手法真的在威胁传统编剧的生存么?这才是最值得探究的问题。 对此,有看法认为,其实徐翔的说法并非代表&互联网公司&先进生产力。他说的那些,发达的传统电影工业体系、以及圈内一些顶尖导演早就这么干了,只不过徐说得太直接、太不顾忌、也太尖锐。 怎么个不新鲜法 据&娱乐资本论&相关文章称,事实上,徐远翔对于创作其实是做了一个拆解,把创作分成IP(淘汰机制下产生的原创故事)和专业编剧加工两个阶段,但可能引起不适的是前面&颠覆&、&不找专业编剧&的表述(其实看他后面的意思,貌似第二个阶段还是要找的)。二是,专业编剧未必乐意做这件事情,极端假设原创作者拿300万,加工编剧200万,一般成熟编剧应该不肯?其实他讲了一种开发IP的方法,可是听起来似乎过于看重和强调最前端的价值了,有点激进和割裂。即使由工业化的创作流程(有人搭结构,有人写分集分场,有人填写对白),讨论合作相互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也许并不存在谁比谁更加高明。
来自一家业内知名网络公司一位编剧向娱乐资本论表示,归根结底是徐远翔的一席话表达出一种倨傲的态度,显得对编剧行业以及一些知名编剧不尊重,这激怒了编剧群体,但其实它其实并没有说错,这个现象在行业内尤其是一些电影生产流程化形成流水线的电影公司,早就存在。 &对于项目策划来说,故事的科举制并非不是好办法,阿里影业是在做商品的产出运营,作为平台我觉得无可挑剔。看看每部片子,好莱坞已经这样做了很久了,香港也已经有段时间了,国内也有这样的新做法,只是说的太赤裸裸了,让行业内的编剧在情感上一下子接受不了。&写剧本的技术含量高,怎么将好故事在&剧&和&电影&结构中表达,不一定是小说家能胜任的。如果有人说先给我一个故事,通过了再动笔写剧本,多好的一件事情!看你的故事够不够&料&,够不够&班&。拿故事来竞争有什么问题?& 编剧王佩在今天(11月29日)凌晨发表文章支持了徐远翔的观点。他在这篇名为《阿里影业的鞭子与被宠坏的编剧》的文章中说, 我觉得他说的这些话很有道理。面对一个主要由年轻人组成的电影市场,还有转型期粗糙浮躁的审美心态,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阿里影业这样的机构,一定用最省事、最快捷的方式来收割观众。谁更年轻,更饥饿,更凶猛?当然不是那些有了一定作品和地盘的专业编剧,而是那些网络娱乐最前线磨破滚打的贴吧吧主、微信群主、网文顽主、以及各种要钱不要命的主儿。 我想说的一句话是,中国专业编剧们的日子实在太好过了&&我所认识的几乎每个会写字的人都当过或者计划当编剧。和菜头编过中国版的《24小时》,新浪博客频道的一位女编辑编过中国的《急诊室的故事》,我的中学同学莎漠自从创作了电视剧《浮出水面》,就稿约不断,经常&作一、谈三、等五&(手头的活,在创作的一个,在谈的三个,等在后面的有五个。) 好莱坞的编剧可没有这待遇。许多编剧和导演都是从片场里当小工起步的,没有十年以上的卧薪尝胆,他们不可能有出头的机会。 所以,做一个内地编剧应当惜福,更应当警醒。你们认为理所当然享受的机遇,别人要为之奋斗一生。 && 关于IP作者PK,虽然让专业编剧听了不舒服,但事实上,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据我了解,张艺谋也是用类似的方式在筛选剧本,只不过他用的还是专业编剧。也是10个人PK,最后剩下2个人,每个人都写同一个剧本,影视公司全买下。有一个人的剧本会被张艺谋拍成电影,另一个人拿钱走人,根据保密协议,他甚至不能对外提起自己参与过这个项目。 仔细看下徐远翔的发言全文,你能看到,其实抛开一些口语化表达不太严谨的地方(比如&我们不再请专业编剧&),徐表达的是现在新兴影业公司怎么寻找与打造(超级)IP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再让少数传统编剧闭门造车、一手遮天,而是放到互联网上去找源头与灵感,让更多人参与,但同时,它也不会、也不可能让专业编剧完全走开。这是IP创作由纯粹PGC到UGC+PGC混合的模式迁移,肯定是娱乐工业的重要趋势之一。 徐远翔说得没错儿啊! 附: 《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在派乐影视创意峰会&原创与IP&论坛上的发言全文》 我对IP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四个字:群众基础,如果说你用一个很拽的网络语言去界定它的话,我理解是信息传播有效到达的一种方式。 现在大家一说IP好像就是网络文学,其实不是这样,我们中国电影票房排名前20位的作品有多少完全来自于网络文学,这个是打折扣的。IP和具有IP属性是两个概念,比如高满堂老师,他就是具有IP属性,如果有一个超级运作家就可以做出非常好的大电影,郑钧的《回到拉萨》这四个字具有IP属性,但是它具不具有开发出IP的潜能?现在没有IP是没法拍电影,这是肯定的,它是信息传播有效到达的方式,首先让大家先知道。 所有的编剧没有必要恐慌,因为电影电视剧的核心还是讲故事,只不过没有IP这个概念,没有互联网信息发生之前,我们是怎么理解的呢?编剧基本垄断了剧本创作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从抓什么选题,然后怎么做剧本,怎么去磨,只不过现在的编剧第一条先从网络产业链把前端抽出来,网络小说也好,是一个游戏也好,经过长期孵化的舞台剧也好,一个动漫也好,先抽出来,这个前端是属于纯IP,后端需要加工成好的剧本,编剧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编剧也很清楚,不要认为还要像以前一样,一个项目给我,我把前端后端都做了,现在这个产业链是有分工的,前端是IP,后端是编剧,这是我的理解。 另外我还有一个观点,我认为中国最好的IP都不是领先的东西,中国最好的IP是四大文学名著,还有一个是聊斋,一个是金瓶梅。我们每个中国人在任何一个国家,除了学汉字以外,学中国文化的时候必须学四大名著,它培养了一代一代中国人。知道的人越多,这个东西就是一个好的IP,因为它具备一个初步的群众基础。当把IP抽出来需要非常优秀的编剧加工成好的故事,我认为根本不存在相煎急不急的问题,只是前端和后端的问题。 IP真的很伟大,我就举一个例子,《盗墓笔记》这个IP,它的文字只有180万字,同人小说好几亿字,这个剧在爱奇艺上播出以后,点击量接近30亿人次。 我刚才讲了一个观点,我是在给在座的编剧指出一生路,IP真的是信息传播有效的传达方式,以前没有互联网之前是什么呢,因为编剧都很聪明,都很渊博,现在是你知道他也知道,但是有些东西他知道你不知道,由于信息的传播方式,如果信息有效到达,人越多就越成为一个超级IP,因为最终是靠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去植入到人们的内心里,这个东西我们要尊重。 我们现在的方式完全是颠覆性的,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包括跟很多国际大导演谈都是这样,我们会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我不要你写剧本,就是写故事,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那个人写的最好,我们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然后我们再在这些大导演的带动下找专业编剧一起创作,我们觉得这个是符合超级IP的研发过程。现在很多人都在讲IP,但不是所有人都具备IP的开发能力。 我在24、25岁读研究生的时候写我人生的第一部电视剧,在央视一套还真的播了,叫做《热血天歌》。当时中国的情况是什么呢?如果你写了一部剧在中央一套播,在省里基本是职称晋级,分房子,升官,当时我就觉得春潮在涌动。我毕业了以后去了国务院新闻办的官方机构,因为对电影的热情,我还是回到了阿里,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不再是几个人、小群体就可以垄断电影电视剧的时代,中国电影票房今年和去年增长是40%的增长速度,乐观的说法是明年中国的票房超北美。 这两年我自己研究了一个名词很有意思,这个名词叫&屌丝购票心理学&。中国电影市场接近500亿的市场,平均观众年龄21.3岁,大概85%到86%的群体来自于19到29岁,也就是说台上在座各位都是被电影票房抛弃的,可以说你们加起来,加上外延那么多人也就是10%多一点的票房,这个现实决定了什么呢?我认为有三件事,首先有一个IP,第二是强大的明星阵容,韩国、台湾、意大利这些地方,导演身价比明星低多了。这个故事虽然很烂,但是有很多明星阵容,我至少看张脸也可以。第三条,你这个电影有没有概念,有没有可逆袭的可能性。如果这三个条件一条都不具备,你肯定是颗粒不收。这个就是屌丝购票心理学。 我今天来不是来吵架的,我是怀着一颗平常心,邀请那些有情怀,有才华,有担当,有潜力的编剧来跟我们阿里影业合作,我们对剧本创作的重视程度,有些方面可能超出你们的想像。如果说通过这次论坛能够寻找到几位非常好的有潜力的有情怀的合作者的话,那真的是不虚此行,而且我们真的是怀着非常开放和宽容的心态跟你们做一个很真诚的对话,我们是怀着十足的诚意和大家做这样的沟通和更长远的合作。 阿里影业一年有三部电影够了,其实很多电影我们都参与了,只是不打这个标而已,也不愿意张扬,不像有的公司我投了5%,然后到每个电影节都说是我们投的。我们有娱乐宝,我们有票务软件系统等等,但是一个品牌的公司可能从制作团队到演员到制作公司都要更新换代,可能很多公司在几年以后就不存在了,我们要尊重这个现实。这一年我们做了很多精心的布局,更多是在平台的建设上。当我们具备足够的实力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那个时候我真的是恳请在座的诸位请你们拿出高质量的剧本。(来源:虎嗅网)
[责任编辑:王芮]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287291
播放数:278
播放数:216
播放数:314
48小时点击排行在阿里影业面前,多少编剧在裸泳?--百度百家
在阿里影业面前,多少编剧在裸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不要把电影空洞地塑造成一种情怀的载体。阿里影业所做的是一门生意,它看中了巨型商业片的市场,想去实验一套自认为正确的打开方式,这值得尊重。不要因为人家说的话不爱听,就去唾弃人家。
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的一席话惹怒了大半个编剧圈。突然之间,编剧界这个贫富分化严重,文人相轻炽烈的圈子,就变成了一个同仇敌忾的利益共同体。众多知名不知名的以及自封的编剧们开始以一种抵制日货的态度表示彻底与阿里影业划清界限。好像他们自己代表着文化艺术创作者的最高道德情操。
仔细看看徐远翔的话,其实没什么错误。人家在商言商地有一说一,有理有据有节。那为什么编剧们像被呛了毛一样的集体呼喊口号呢?主要是因为对自身存在感的焦虑。
首先,徐远翔在提出自己的具体观点之前,说了一个大前提,“给编剧们指一条出路。”这句话被那些职业编剧解读出一种潜意义,也就是说暗含着一种财大气粗的颐指气使,似乎阿里影业已经给他们定性,编剧们一直处于苟延残喘的垂死边缘,现在资本方要给你们指一条明路。这有什么问题吗?阿里影业就是财大气粗啊,难道他们应该低三下四地向那些编出那么多烂片的编剧老师们虚心请教吗?而“给编剧指出生路”也没什么问题啊。这个行业里有人减肥,有人饿死没粮,你们比谁都清楚。垂死边缘的,凑合活着的还为数不少,很多编剧写的内容也没人爱看,这时候给你们指条生路,难道不算救死扶伤功德无量吗?
所以说,首先,别因为人家是大资本方,说话直白不客套,没有给你们每人发一笔车马费,对你们叫老师,又揭穿了你们过得比较凄凉的现实,就唧唧歪歪地做文化艺术圈的英烈状。听人讲话,要学会听内容,不要因为人家没拐弯抹角,虚头巴脑地在实话外面涂上点糖霜润滑,你们就喊疼。以至于连分辨人家话中实际内容的理性都没有了。
编剧和其他类似的创意职业从业者中,有很多心理都太脆弱,都把自己当艺术家,拼命强调自己的特殊性,情怀性,需要特殊对待和保护。凭什么?你们同样在市场经济中,就应该优胜劣汰。你自己的职业特殊性自己想办法解决,艺术家,就是这个特性,没办法保护,因为你有可能凭借一部作品功成名就,那你就要付出对等的可能性,做好一生穷困潦倒的准备。真正市场化国家的作家和编剧的生存条件比你们残酷多了,你们还想一边搞着创作一边享受事业单位式的全额医疗保险吗?
好了,说完这些,我们看看,徐远翔的话到底有没有道理。
首先,人家说的是,“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人家说的是“我们”。这是一种公司战略。也就是说,这是阿里影业一家的商业方向。作为一家公司,人家有权决定自己到底是一辈子赞助只有五百人看的小众艺术片,还是就致力于投资全球观影人数前三的超级宇宙大IP。一家公司定下自己的战略方向,就会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你愿意也适合成为伙伴,那就一起玩耍,不适合,互不影响。阿里影业并不代表全中国影业的方向,他的公司个体化选择并不代表其他公司都不再与成熟编剧合作。这一点首先要明白。不要一看到BAT,就有一种被庞然大物吓晕的恐惧感,觉得自己的生路彻底被人家一个战略断送了。哪有这回事呢?
其次,人家按照自己掌握的一套数据分析,得出的商业判断是,以后,他们要着重开发绝对偏向20岁左右年轻人的市场化电影,而基于此,对这类电影有写作能力,贴近这部分受众的写作者,往往是贴吧吧主和同仁文作者,这些人要比所谓的成熟职业编剧有先天优越性。这难道有什么错误吗?举个例子,比如我就是狂热的超级英雄迷,我每天给蝙蝠侠和美国队长写基情故事,深得粉丝心。阿里决定投拍一部《蝙蝠侠和美国队长的旷世虐恋》,找我写本子难道不比六六和李樯写得好吗?反过来讲,你要写个婆婆妈妈的电视剧,你就会去 找六六而不是我啊。这有什么可质疑的呢?人家取得的那组对于受众的判断是否正确会由市场进行校准的,错了,阿里自己承担后果,对了,人家自己摘取果实,碍着你们这帮编剧哪疼?
第三,徐远翔选作者的方式也被编剧抨击。他说的大意是,“选十个人,杀人游戏一样,各自写故事,淘汰,胜者给重金,署名之类。”编剧们都疯了,作为小知识分子的自尊玻璃心碎一地。在他们看来,创作是一件神圣的事,从构思到大纲再到成稿,都蕴含着无尽的心血,需要被从完整意义上彻底尊重。这没有问题,任何知识产权都需要被严肃认真地对待。问题是,工作方法有不同的考核模式。你再是把创作神圣化,那东西进入市场也是一个工种。阿里影业找十个贴吧吧主和同仁文作者厮杀式写作,这之前是一定会和他们商议好稿费和署名模式的,作者和阿里有一方不认同这个模式,合同都无法签订,这用不着旁人担心,没有人会傻到自愿投身一项既没有物质回报又没有精神回报和署名权的纯粹厮杀游戏中的。
把创作竞技化、条块化、分层化、流水线化,没什么问题,因为有人愿意冒这样的风险以取得最大的回报率。有人愿意尝试,机制就能运转,没人愿意尝试,市场会淘汰这种实验。
写作没什么神圣的,写作就是职业作家的一份工作,像任何一份工作一样有它的特殊性 ,也像任何一份工作一样必须遵守市场抉择的共性。别总认为一个大资本打碎了写作者的光环,是一种仗势欺人焚琴煮鹤的行为。哪有那么多象征意义。人家在做生意,剧本创作是这门生意中的一环,一个原材料,我找合适的工人,加工生产不同阶段的零件,有什么不对?
第四,徐远翔说,“导演远比明星身价低多了。就算故事很烂,明星至少还可以看脸。”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人家说出了一件每天都在我们眼前发生着的事情,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再强调一点,阿里影业说的一切都基于他们想要做的商业电影。他们用之前的方法筛选出合适的故事,找技术上更成熟的编剧进行后期整合,让明星出演,有什么问题吗?之前的网文作者擅长寻找与大众对接的点子和故事基础,成熟编剧善于把点子变成可以投拍的标准剧本,各司其职不是很好吗?按照市场反馈的重要程度分账不就得了吗?
明星比导演重要,这在流水线生产的商业类型片中,难道还有争议吗?商业片,看的就是脸、脸、脸。只要这些脸组合在一起串成了一个稍微还像样的、有逻辑的故事就够了。真正看导演水准和编剧功力的是艺术片,所以那些电影才被称为“作者电影”。阿里不想投拍作者电影,人家也没否定作者电影,人家陈述的是一个大资本方投拍商业片的最佳方式。从在商言商的角度上看,一点问题都没有。
没错,电影是文化领域。但问题是,电影属于娱乐工业。工业,懂吗?工业意味着有工种、流程、分包、组合、销售、市场、等等一系列考量。从本质上讲,虽然都是创作,但文学创作和电影有着本质的不同。文学,有张纸有枝笔就可以创造一个你头脑中的世界,而电影——尤其是商业大片——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他需要公司化,模块化,流水线。所以,尽早把商业大片类型化的创作方式用最商业、最工业的方式敲定,对于电影行业,其实是越有利的。
不要总用小农经济、小作坊写作那一套思维去思考大资本时代的商业大片。
我们应该细分电影的不同类型、不同属性以及它所应对的不同的创作方式。不要把商业大片与个人化表达的小片混为一谈。当我们谈论大片的时候,我们讨论的就是受众欢迎度,明星,流水线创作,续集延伸能力,周边产品开发可能性等等,它就是要取缔个人性、艺术性,要求任何导演,编剧都为这个商业主体服务,我不需要你表演更多的个性,你只需要把一部分个性拿出来融合到其中,肯定要以服从这个商业大片的属性而不是破坏它的属性为最重要的前提。而当我们创作个体化的作者电影时,再去考虑如何不被资本破坏你的创作,如何表达个人语言,再谈你的艺术抱负。
不要把电影空洞地塑造成一种情怀的载体。好像电影一定扮演并担任着人类文明基因的传承,一个国族文化未来的基础之类。阿里影业所做的是一门生意,它看中了巨型商业片的市场,想去实验一套自认为正确的打开方式,这值得尊重。它说出了原本就存在于这个市场,甚至于很多人都开始尝试的事,不要因为人家说的话不爱听,就去唾弃人家。阿里是一家经受过市场化锤炼的公司,它不是出自垄断的,它是最具有灵活性和调适性的。我们应该相信市场经济的抉择。如果阿里影业的模式有严重的问题,它自然必须进行自我调节,如果人家这一套都执行得很好,那说明整个链条从上游到下游都接受了它。那些自以为是的、写出的剧本根本没人看的编剧唧唧歪歪的,没有任何用。
这些编剧这次的惊慌失措,其实蕴含着一种更深层的自我危机感。在他们心中,一直怀疑着自我存在的价值。因为真正对自己的地位毫不担心的人根本不会参与到这次讨伐之中。只有那些一直疑惑着,自己的工种是否会被低端化,是否会被机器替代的人们,才会那么敏感的看待阿里影业副总的一番言辞。这种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比如,之前腾讯发明了一个机器人写通讯稿,一群记者哭天抢地摔杯子砸碗,好像自己大限已至。上次的记者群体哭丧和这次编剧集体骂娘,都是虚弱的小知识分子的精神性痛经。隔三差五来一回。完全是由于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或者残酷点说,他们根本就没具备过市场所需要的那部分能力。
艺术创作和类似的创造性劳动,是人类最不可替代的工作之一。因为这份工作所涉及的最根本性内容是处理人性和人心中最模糊地带的灰色物质。如果从事这类职业的人一直在担心自己被机器和低端生产力取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你所创造的根本并不是人心和人性中那些微妙的,独一无二的东西。换句话说,你写的那些根本不是作品。
话说回来,就这一帮抢占道德制高点的编剧们,一会发声明和阿里不合作,一会对人家说走好不送的。你们真有这种志气吗?不用多说,有一天,阿里出个一两百万邀请你给一个贴吧吧主的大纲改一稿,有几个不颠颠地向资本哈腰?在市场面前,不要空谈情怀,我们要谈自己能创造多少价值。你能创造价值,人家自然会尊重你,你创造不了价值,口号再响亮,姿势再刚毅,都没卵用。
阅读:5683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4050
阅读:7284
热门文章HOT NEWS
著名笑星陈佩斯阔别荧屏这20年,他都经历了什么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众编剧反击阿里影业:“走好,不送”
(原标题:阿里影业霸道总裁给编剧“指条生路”
众编剧反击“走好,不送”)
■IT时报记者 郝俊慧 综合报道最近,俨然已成中国互联网一哥的阿里又惹了一场“口水官司”。在近日举行的“原创与 IP 相煎何太急”论坛上,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口出狂言”:“给在座的编剧指一生路”,称不会再请专业编剧,而是邀请 IP 贴吧吧主和同人小说作者来进行剧本的初期创作,然后再请专业的导演和编剧完成剧本。此言一出,引起业内编剧的集体愤怒,有编剧直言,“我们不是技术的工匠”。众多知名编剧纷纷宣布“不和阿里影业合作”,对阿里影业说“走好,不送”。网事回放11月27日这场论坛名为“原创与 IP 相煎何太急”,原本是一场对于当下超级IP成为电视台购剧热门,原创性编剧产品遭冷遇的现状讨论,某种程度上,是专业编剧在被互联网文学和IP强烈冲击后的一次自我反思。在一名电视剧编剧撰写的长微博中,编剧原创剧本的尴尬已成普遍现象。两位入行五六年的年轻编剧,分别构思了两个原创故事,在已经和公司谈好投入后,却被电视台和投资人拒绝了,因为担心没有IP的电视剧没人看。在票房决定一切的影视圈,类似情况在编剧圈并不鲜见。或许徐远翔正是据此抛出了“给编剧一条生路”的论调,他认为,“中国电影接近 500 亿的市场,平均观众年龄 21.3 岁,大概85% 到 86%的群体来自于 19 到29 岁,也就是说在座各位都是被电影票房抛弃的。可以说你们加起来,加上外延那么多人也就是 10% 多一点的票房。这个现实决定了什么呢?我认为有三件事,首先要有一个 IP ,第二是强大的明星阵容,韩国、意大利这些地方,导演身价比明星低多了。这个故事虽然很烂,但是有很多明星阵容,我至少看张脸也可以。第三条,你这个电影有没有概念,有没有逆袭的可能性。如果这三个条件一条都不具备,你肯定是颗粒无收。”这便是徐远翔被大受抨击的“屌丝购票心理学。”在此基础上,徐远翔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前没有互联网时(需要编剧),因为编剧都很聪明,都很渊博,现在是你知道他也知道,但是有些东西他知道你不知道。由于信息的传播方式,如果信息有效到达,人越多知道就越成为一个超级 IP 。因为最终是靠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去植入到人们的内心里,这个东西我们要尊重。” 之后,他提出了阿里“颠覆性”的应对之策,“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包括跟很多国际大导演谈都是这样,我们会请 IP 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我不要你写剧本,就是写故事,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那个写得最好的,我们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然后我们再找一些专业编剧一起创作,这个是符合超级 IP 研发过程的……”这种对专业编剧原创能力的“不屑一顾”激怒了编剧圈。有编剧认为,徐远翔的发言,展示了资本赤裸裸的狂妄自大与居高临下,把观众视为垃圾,视为可以被钱任意玩弄的傻瓜。也有编剧讽刺阿里影业筛选故事的手法,称这种让不同贴吧吧主PK的做法为“养蛊”,对这些民间写手也是极度不尊重。但徐远翔的支持者认为,中国当下的电视剧“雷剧”众多,其中不乏专业编剧的“功劳”,请那些最熟知如何迎合读者需求的写手来编故事,或许才能生产出最受欢迎的内容。阿里影业只是说了句实话而已。*支持者说阿里影业,走好,我挺!共和国裁缝徐远翔只不过在不合适的时机讲了几句有点“盛气凌人”的真话,不合适的时机指的是视频网站操作的超级网剧基本都来自成熟 IP ,有的电视台放话说非 IP剧不要,在过去的一年里,诸如越来越多的《花千骨》《琅琊榜》等 IP 作品热播,网络文学的 IP被资本抢购。影视行业之变,其根源还是内容生产者与人民群众的广泛需求产生了背离,不通俗地说,就是影视美学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 IP 能否解决这个问题,不好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影视领域,即使有一天,所有作品都变成了 IP 作品,它的产业格局也不会发生变化,还是百分之多少赚钱,百分之多少打平,更多的项目亏损。现在,不仅仅是大量的 IP 涌入影视行业,还有一个惊人的数量级网络作家群体转型,他们正渴望并努力成为这个行业的新兵。这个群体必然是有挑战力的,他们本身就是故事得不能再故事的故事型作家,他们经历了残酷的网络PK ,他们日码万字,文学和影视之间的鸿沟也就变得没有那么大。编剧们的敌意有道理。 徐远翔的发言,更像是代表 IP 方和资本方赤裸裸地宣战。而指出一条生路之语,更是将未来可能的场景,提前放大曝光在编剧群体面前。资本让这个行业收入水涨船高, IP 丰富了故事的多样性,网络作家转型编剧,如果他们行,给这个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如果不行,更证明了专业编剧的宝贵。而且阿里影业的生产仅局限在电影领域,一年也大概三四部的样子,还完全不能造成对编剧行业的整个冲击,他们愿意在一个传统领域用互联网的经验来做尝试和创新,应该是一件值得鼓励起码值得观望的事情。 因此,我的态度很明确:阿里影业,走好,我挺!编剧为何不改变自己适应变化网友@山的家现在的编剧的确有些很不好的毛病,就像吃大锅饭一样,习惯了,一旦外面有了新变化,不想着怎么改变自己适应变化,一味地指责变化,指责发现变化且想顺应变化的人,傲慢自大,指手画脚。真是无语。高考和科举,本就是养蛊网友@睿殊经济社会的本质其实就是适者生存,@伐柯(徐远翔)的说法没错,只是不中听,侵犯了卫道者的精神洁癖,触动了相关群体的利益,换个说法,相信会是截然相反的局面,只能说阿里影业的公关不行,以财大气粗横推一切惯了。古代的科举,现今的高考,各种形式的比赛,本质上跟养蛊厮杀没什么区别,连潜规则都是一脉相承。*反对者说养蛊法是对写作者尊严的挑战宋方金(《手机》电视剧版编剧)徐先生,全文读过。一,编剧大于并且永远大于剧本,是剧本拥有者。有些编剧会自愿放弃这权利,这是他的权利。二,剧本是影视工业的一链,但剧本本身不能拆解成产业链,不能拆解成前端与后端。三,以养蛊法创作剧本是对写作者尊严的挑战。别说我没提醒您。丧钟为谁而鸣黄晖(《恰同学少年》编剧)徐先生给编剧指出了“生路”,这条生路或可打个比方:阿里影业把一堆麻黄素交给你,你只要完成制造冰毒的规定工艺流程,然后拿钱走人。然而我始终相信,坚持严肃创作,秉承文化担当,努力向观众传达真善编剧,是行业内的绝大多数,面对资本的嚣张,我们不会自甘堕落,只会通过负责任的创作,为社会提供治病救人的药品。 反过来,将非专业的网络同人们扔进养蛊场,进行大逃杀式的“十活一”生存 PK ,这种无视专业精神的所谓高招,与给一群死囚一个足球,踢不进世界杯就枪毙一样,结果也只能成为网络笑话。 如果阿里影业真用这种只讲你死我活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指导生产,结局也只会有一个,因为历史早已无数次证明了,无视人性真善美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必将灭亡,无论他一时多么财大气粗。 丧钟为谁而鸣? 绝不会为坚持严肃创作的编剧而鸣。大数据编故事注定了阿里影业的亏损马庆云(专栏作家)电影编剧其实每周必去电影院观影。这是一种个体行为上的收集观影数据。影迷在哪个桥段上笑场、哪个桥段上骂娘了、看到什么地方拍案叫绝了、看到什么地方愤然离场了……这些东西,瞬间传递给在场的编剧,已经指导了创作。作为人存在的编剧,在数据的涉猎上,当然不如机器的海量。但是,人的优势是甄别,能以远远低于机器运算的成本快速甄别出最有价值的数据,并进行自我意识上的排列组成编程。 越优秀的专业编剧,这种依靠直觉进行剧本编程的能力越强,效率也越高。阿里影业不用专业编剧,而是用一群人去试图实现一种近似机器化大运算的方式,没有实现效率提上去和成本降下来。这么搞,一定是成本上的巨大亏损。阿里文学还没生就带着一股大企业病
网友@枫林小火山1、这种绩效激励方式和阿里内部所谓末位淘汰的搞法一脉相承,希望在创作这种概率性的事情里找安全感,最保险的方法当然就是找个好框架,然后任务分解,大家背负 KPI ,然后末位淘汰。 2、然而这也就几乎抹杀了得到杰作的可能性,流水线式的经营,在效率和业绩的双重压力之下,编剧必须懂得如何最为轻松地讨好观众,结果必然是所出产的作品都带着一股谄媚的味儿。 3 、阿里文学,孩子还没生下来,就带着一股子大企业病。一个掺杂了七八人甚至几十上百人的思想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
本文来源:IT时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远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