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富士中画幅胶片相机全幅头在K1上会有暗角

星55貌似在k1上完全无暗角来着_宾得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1,022贴子:
星55貌似在k1上完全无暗角来着收藏
灭门星买起来
中文页面安心海淘,海外直邮配送无忧,每天优惠还有更多日本限定商品!
刚2200收了个
他这光圈已经收到4了啊。。我记得官网上写星55就是stop-down啊
呃 可否发个这视频的链接
难道不是残幅裁剪模式
一下子跨越了49的幅度,什么k32ks2通通不考虑,上k1!不上k1怎么行?你都买单反了,不上全幅,一样要花钱一次到位,这么良心的全幅机你去哪找?威震天同款翻转屏,美国总统的五轴防抖,索尼爸爸的coms宽容度爆表了好嘛!!!!五个波轮是你佳能这种渣渣一辈子都挤不出来的牙膏,你耐克的设计师还是我们这跳槽过去的。腾龙的平川纯你知道嘛?我们的人!!!smc镀膜可是和蔡司T*齐名的!!99.9%透光率我都快哭了 每支镜头都有sp镀膜,前镜片写字鞋厂氟镀膜敢吗?良心机身!良心机身!良心机身!!重要事情要说三遍!!!hd镀膜更是佳能永远都造不出来的,副厂镜头加镀膜就可以翻倍卖!你们的大三元还没有我们镀膜值钱╮(╯_╰)╭40年前的卡口现在还在用,这叫历史你们懂嘛⊙▽⊙
DA14mm F2.8 仅能使用裁切模式- DA21mm F3.2 Limited 仅能使用裁切模式- DA15mm F4 Limited 仅能使用裁切模式- DA35mm F2.4 收光圈可以使用- DA35mm F2.8 Macro 收光圈可以使用- DA40mm F2.8 Limited 收光圈可以使用- DA40mm F2.8 XS 收光圈可以使用- DA50mm F1.8 收光圈可以使用- DA★55mm F1.4 收光圈可以使用- DA70mm Limited 收光圈可以使用- DA★200mm F2.8 SDM 完全可以使用- DA★300mm F4 SDM 完全可以使用可- DA560mm F5.6 完全以使用- RX1.4x 仅能使用裁切模式
视频里对新对焦系统评价如何?
官方说了 55收光圈可用
宾得,亚马逊,上千万种产品,专柜正品,天天低价!宾得,访问Z.cn!
这么快就有真机了?
535可用么?
我就想知道声称支持全副的da头在k1上有没有暗角
星55lv取景的时候会自动收光圈的,k1不知道,但是在我的52上是这样
这种标头都是沿用以前的老设计小幅优化,本身就是全幅头,要设计个残幅专用的反而还要重新设计,哪个厂商会干这种事情。。。
校正打开就没事
你们老是想着残幅头上全幅干啥?还是那么贵的残幅头
我会上适马50
首先你要买得起一台k1
55我在胶片机上用过的,蛮赞
求视频地址
这是f4,而且还是能看到一点暗角
一下子跨越了49的幅度,什么k32ks2通通不考虑,上k1!不上k1怎么行?你都买单反了,不上全幅,一样要花钱一次到位,这么良心的全幅机你去哪找?威震天同款翻转屏,美国总统的五轴防抖,索尼爸爸的coms宽容度爆表了好嘛!!!!五个波轮是你佳能这种渣渣一辈子都挤不出来的牙膏,你耐克的设计师还是我们这跳槽过去的。腾龙的平川纯你知道嘛?我们的人!!!smc镀膜可是和蔡司T*齐名的!!99.9%透光率我都快哭了 每支镜头都有sp镀膜,前镜片写字鞋厂氟镀膜敢吗?良心机身!良心机身!良心机身!!重要事情要说三遍!!!hd镀膜更是佳能永远都造不出来的,副厂镜头加镀膜就可以翻倍卖!你们的大三元还没有我们镀膜值钱╮(╯_╰)╭40年前的卡口现在还在用,这叫历史你们懂嘛⊙▽⊙
70饼干全副上全开光圈完全可以用,,这是在胶片上的表现
你见过哪个标头不能覆盖全副?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k1上想买个广角头1650可以吗_宾得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1,022贴子:
k1上想买个广角头1650可以吗收藏
看了下1650都说可以用不知道会不会有暗角什么的,适马的18-35不知道能不能用啊
中文页面安心海淘,海外直邮配送无忧,每天优惠还有更多日本限定商品!
你说的这两个都是c幅头,还是买15-30吧
适马12 24,貌似没有别的选择了吧。
不能1650全程黑圈我记得,1835我在用,24-35暗角可接受。其他不可用。广角的话不需要自动可以考虑副厂三洋14老蛙15什么的
全幅最大一个优势不就是赚广角么,上截幅镜头不是亏大了。。
只有三阳的便宜2.5k
K1啊,好尴尬的镜头群。。。
原厂除了新出的1530还有一个老镜头FAJ18-35超广变焦,市场价大约1000+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主题:讨论:同一镜头(包含135成像圈的“全幅头”)在胶片、数码单反、无反为什么暗角不同
泡网分: 47.001
帖子: 3839
注册: 2002年09月
这个疑问来自不同色友的反馈、测试、疑问,特别是几场体验会下来大家都去在K1上试验。对同一镜头的“暗角”程度也有不同的反馈。
两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625:专利上是全画幅成像圈,但是实际上反馈很多样。有转发的国外色友拍的胶片测试,有A7一类无反机身上的实践,也有K1上的操练。对到底“暗角”程度如何、是否接受大家众说纷纭。更有色友@麓居野马 直接动刀削掉了625后口的挡光圈,说完全消除了暗角。
另一个是刚刚看到@kuakua先生的分享:F50/1.7竟然也暗角隆胸,收到F4才改善。而别的网友测试缩水版的DA50/1.8反而暗角轻微。
这就提出疑问了:到底为什么,同一支镜头,特别是明确是大于135成像圈的镜头,在胶片机、数码全画幅单反、数码全画幅无反(转接)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暗角”表现?为什么一些胶片时代镜头会在数码机身上出现明显的“暗角”(或者叫边缘失光)?
我先编辑一下我在另一个帖子里的回复分析一下,请大家讨论修正:
先看看机身可能存在的差异,对比宾得K1:胶片机(感光材料不同,光路相同,实拍需以胶片为准,冲印可能裁切);数码后背(大法A7系列,感光材料相同,转接后法兰相同,但是转接环可能影响光路?机内矫正不同)。
镜头可能存在的差异:1.成像圈大小不一样,即使都是“全画幅”镜头,成像圈大小也是有差异的,对于暗角来说,理论上越大越好。2.针对设计的感光对象不同,胶片时代的镜头和数码时代的不一样,特别是因为感光元件的物理特性,数码全画幅镜头可能需要更大的成像圈。3.机内矫正支持度不同,机身会根据镜头做“矫正”,数码全画幅无反这方面“下药”应该最猛,因为更难保证边缘。转接路单反镜头会不会对边缘也有影响?更何况很多机身对“老镜头”不做矫正。非原厂镜头(包括转接)与机身无通讯的,矫正也会有差异。4.镜头结构的影响,特别是后口的一些结构:这里要说的是某个结构可能对胶片感光的光路无影响,但在数码上就有影响。
于是引出可讨论的“原因”,从机身说到镜头,从整个光路和感光过程说说看。
“机身”因素:
1.胶片和CMOS感光特性不同,特别是“边缘”后者对边缘失光更敏感?数码需要更大成像圈?后口挡光结构对边缘的光的强度有影响从而导致数码上失光更明显?
3.数码转接不同的转接环可能对光路有影响,毕竟和反光镜箱结构不同,更不要说是否用了植绒等防止反光的设计。
3.数码机的机内矫正,这一点索尼的无反力度会比较大。但对转接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4.数码机传感器特性、像素数、像素密度等差异带来的感光差异:同一镜头在不同数码机上可能会有不同的“暗角表现”,原因直接由传感器本身决定。
5.转接环(无反转接的附加“机身”结构)、反光镜箱的结构差异:光要从中通过,特别是不同的转接环可能对光路有不同的影响。
镜头的影响呢?
1.成像圈够不够大?数码上最好要多大?不同的传感器对这个数值是不是要求不一样?
2.是否与机身通讯,机身是否会有针对性的矫正支持(宾得官方有支持说明,Da的定焦没几支,Da变焦全不支持)。
3.数码机(特别是无反)会对所有镜头都进行边缘矫正吗?无反可能会对所有镜头内置有矫正,单反也不排除不同机身会有差异。
4.镜头结构是否直接有影响,比如625后口“挡光片”一样的结构?F50/1.7后口不知道是什么结构,会不会挡光片对胶片没影响,却对数码的边缘“感光”有影响?
……大家讨论,我先动脑筋到这里
欢迎@capss@oldfans@mingtt@imtt@qw0358@国际鸟人@小树下……还有所有朋友们一起来讨论,我只是起个头 本帖最后由 plaszm 于
11:10 编辑
作者相关热贴: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浏览:1792&&回帖:55 &&
泡网分: 7.283
帖子: 1449
注册: 2010年03月
用写这么长么,原因大家都知道有啥讨论的!电子感光元件对光线入射角度要求更高!索尼不是在一代一代的改进微透镜么!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24.903
帖子: 2294
注册: 2005年03月
LZ写的太罗嗦,胶片和电子元件对于边缘光线的要求差别很大,要想减轻边角失光就要增大镜头体积和厚度,而宾得的镜头一直追求小巧路线,所以一些胶片镜头在数码上暗角变得更加明显。另外,暗角的出现也很镜头本身的结构相关。
所以索尼的机身尽管薄,但是镜头却薄不起来。
宾得最新的镜头包括70-200那是又大又重啊,但绝对好镜头。
如果宾得再复刻三公主的话,就很难再保持原先苗条的身材了。
本帖最后由 月见草 于
13:25 编辑
泡网分: 47.001
帖子: 3839
注册: 2002年09月
月见草 发表于
LZ写的太罗嗦,胶片和电子元件对于边缘光线的要求差别很大,要想减轻边角失光就要增大镜头体积和厚度,而宾得的镜头一直追求小巧路线,所以一些胶片镜头在数码上暗角变得更加明显。另外,暗角的出现也很镜头本身的结构相关。
所以索尼的机身尽管薄,但是镜头却薄不起来。
宾得最新的镜头包括70-200那是又大又重啊,但绝对好镜头。
如果宾得再复刻三公主的话,就很难再保持原先苗条的身材了。啰嗦了那么多,还漏了一点:机身防抖对成像圈要求更高,也是个因素
泡网分: 2.207
帖子: 2200
注册: 2012年07月
挖那么大一个坑!
先马克,屡屡头绪再讨论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2.207
帖子: 2200
注册: 2012年07月
PLA,再帮你找几个我觉得光学上比我清楚的朋友来讨论
豆腐兄弟(暂且那么称呼吧)和我讨论过不少次了
对光学结构和一些基本光的属性都很了解,在坛子里绝对是新一代技术流了
希望也能多多发言,给大家分享一些观点
@天魔王 @冬天之心
这二位在一个帖子里论剑的时候我跟着比划了几招
只能说跟而为学习了不少,
希望二位也能就PLASZM开的这个话题里给我们能再展示更多的内容
泡网分: 47.001
帖子: 3839
注册: 2002年09月
imTT 发表于
挖那么大一个坑!
先马克,屡屡头绪再讨论昨天值班没事打了不少字,行文啰嗦了,无非是想全面点儿探讨探讨,特别是镜头结构可能对数码上出现边缘失光对影响最复杂,需要光学说更清晰的朋友来说法才行,我只是线堆叠一下
泡网分: 0.989
帖子: 1271
注册: 2015年09月
原则上讲暗角只跟光路遮挡有关,这个是可以算出来的
在下结论A暗角比B大之前,最好有铁证,不能靠主观臆断
两者分别拍相同参数的平场,然后用软件计算,才有说服力
本帖由 iPhone 5s (GSM CDMA) 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38.813
帖子: 8027
注册: 2008年02月
至少我觉得没有意义。设计是多少就是多少。全副头有暗角不挺正常的。目前主观评论不足以证明。
所以还是等上市吧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3.119
注册: 2013年01月
imTT 发表于
PLA,再帮你找几个我觉得光学上比我清楚的朋友来讨论
豆腐兄弟(暂且那么称呼吧)和我讨论过不少次了
对光学结构和一些基本光的属性都很了解,在坛子里绝对是新一代技术流了
希望也能多多发言,给大家分享一些观点
@天魔王 @冬天之心
这二位在一个帖子里论剑的时候我跟着比划了几招
只能说跟而为学习了不少,
希望二位也能就PLASZM开的这个话题里给我们能再展示更多的内容说几点浅薄的认识,plaszm已经讲得很全面了,各厂家也都针对各方面有解决方案
& && &光学结构对边缘光路以及后组距离传感器的距离的影响,这点的修正可见伪福VM15 3.5二代和三代的变化,三代为了修正红移和边缘失光,从对称结构改变为反远望结构,效果明显。
& && &cmos和胶片的受光角度区别,cmos只能接受垂直光/胶片是全方位感光,cmos边缘感受光线较之胶片更少,再加上后组距离传感器较近更加剧这个问题的存在,这点修正可见柯达为徕卡设计的M9/M9-P/M-E/M-M一代的1800万CCD传感器边缘二极管角度调整(同样技术还有A7R传感器的边缘角度调整),以及大法推出的曲面传感器应用。
& && &机身数码矫正问题,各厂几乎都会对在产和较近时间的镜头(尤其是广角镜)做机内矫正,这点修正可见于徕卡大M的1.1.0.2的固件更新,转门修正了7只广角镜边缘失光问题。
& && &像素密度影响,这点属于个人推测,单位面积像素点面积越大,对于边缘光线的感知能力越强,参考实力为一代A7和A7R的传感器设计,A7未做传感器特殊角度调整,但红移和失光情况比做过传感器角度调整的A7R还是轻很多。
& && & 镜头像场设计,同样的结构,同样的数据,数码应该所需的像场比胶片所需像场更大,这毋庸置疑,原因还是和传感器介质对光线角度的感知不同而产生的区别。
& && & 至于转接环和反光仓暗箱,个人觉得,作用在于抑制耀光,消除反光干扰,是否对边缘光路产生变化,还不太明确
以上是对plaszm粗浅的补充,plaszm已经说的很全面
泡网分: 47.001
帖子: 3839
注册: 2002年09月
天魔王 发表于
说几点浅薄的认识,plaszm已经讲得很全面了,各厂家也都针对各方面有解决方案
& && &光学结构对边缘光路以及后组距离传感器的距离的影响,这点的修正可见伪福VM15 3.5二代和三代的变化,三代为了修正红移和边缘失光,从对称结构改变为反远望结构,效果明显。
& && &cmos和胶片的受光角度区别,cmos只能接受垂直光/胶片是全方位感光,cmos边缘感受光线较之胶片更少,再加上后组距离传感器较近更加剧这个问题的存在,这点修正可见柯达为徕卡设计的M9/M9-P/M-E/M-M一代的1800万CCD传感器边缘二极管角度调整(同样技术还有A7R传感器的边缘角度调整),以及大法推出的曲面传感器应用。
& && &机身数码矫正问题,各厂几乎都会对在产和较近时间的镜头(尤其是广角镜)做机内矫正,这点修正可见于徕卡大M的1.1.0.2的固件更新,转门修正了7只广角镜边缘失光问题。
& && &像素密度影响,这点属于个人推测,单位面积像素点面积越大,对于边缘光线的感知能力越强,参考实力为一代A7和A7R的传感器设计,A7未做传感器特殊角度调整,但红移和失光情况比做过传感器角度调整的A7R还是轻很多。
& && & 镜头像场设计,同样的结构,同样的数据,数码应该所需的像场比胶片所需像场更大,这毋庸置疑,原因还是和传感 ...感谢参与讨论!对数码传感器容易发生边缘失光阐述得非常清晰,这个因素基本上讨论完善了。
至于F50/1.7为什么有暗角,因为手头没有这支镜头,目前暂时还是判断为成像圈不够大,在带防抖得K1上边缘会失光。
625,后口那个挡光片晓平后基本消除了边缘失光,看来主要是光路遮挡问题,制造时没有考虑FF上的应用吧。
泡网分: 0.469
注册: 2012年05月
plaszm 发表于
感谢参与讨论!对数码传感器容易发生边缘失光阐述得非常清晰,这个因素基本上讨论完善了。
至于F50/1.7为什么有暗角,因为手头没有这支镜头,目前暂时还是判断为成像圈不够大,在带防抖得K1上边缘会失光。
625,后口那个挡光片晓平后基本消除了边缘失光,看来主要是光路遮挡问题,制造时没有考虑FF上的应用吧。我有这个镜头,那天我去试了在最大光圈下遇到画面暗的边缘会有暗角,如果是高亮画面(对着灯拍)就看不出有暗角。
泡网分: 2.207
帖子: 2200
注册: 2012年07月
天魔王 发表于
说几点浅薄的认识,plaszm已经讲得很全面了,各厂家也都针对各方面有解决方案
& && &光学结构对边缘光路以及后组距离传感器的距离的影响,这点的修正可见伪福VM15 3.5二代和三代的变化,三代为了修正红移和边缘失光,从对称结构改变为反远望结构,效果明显。
& && &cmos和胶片的受光角度区别,cmos只能接受垂直光/胶片是全方位感光,cmos边缘感受光线较之胶片更少,再加上后组距离传感器较近更加剧这个问题的存在,这点修正可见柯达为徕卡设计的M9/M9-P/M-E/M-M一代的1800万CCD传感器边缘二极管角度调整(同样技术还有A7R传感器的边缘角度调整),以及大法推出的曲面传感器应用。
& && &机身数码矫正问题,各厂几乎都会对在产和较近时间的镜头(尤其是广角镜)做机内矫正,这点修正可见于徕卡大M的1.1.0.2的固件更新,转门修正了7只广角镜边缘失光问题。
& && &像素密度影响,这点属于个人推测,单位面积像素点面积越大,对于边缘光线的感知能力越强,参考实力为一代A7和A7R的传感器设计,A7未做传感器特殊角度调整,但红移和失光情况比做过传感器角度调整的A7R还是轻很多。
& && & 镜头像场设计,同样的结构,同样的数据,数码应该所需的像场比胶片所需像场更大,这毋庸置疑,原因还是和传感器介质对光线角度的感知不同而产生的区别。看着兄台这样的帖子我就来劲
这一段基本上可以作为传感器部分的主力了
仔细读两遍,我还是有点疑问,希望兄台能知无不言
修正灵敏度还是强度
抛开机内修正不说,单说传感器设计,天魔兄提到
“柯达为徕卡设计的M9/M9-P/M-E/M-M一代的1800万CCD传感器边缘二极管角度调整”
“以及大法推出的曲面传感器应用”
这两点的设计优化主要目的是什么
是优化传感器对大角度入射光的接受灵敏度,减少色散,提高画质
还是优化传感器对大角度入射光的感知强度,减少暗角,提高均匀度
提这个问题,是因为从实际的使用或者说论坛中的讨论来看
更多的讨论和感受是前者的改变
对于暗角好像很少有人讨论或者注意
大多数暗角的修正好像都是软修正,也就是机内校正
而现在我们讨论的却恰恰是后者
天魔王 发表于
& & 至于转接环和反光仓暗箱,个人觉得,作用在于抑制耀光,消除反光干扰,是否对边缘光路产生变化,还不太明确很佩服兄台严谨的态度
我从去年就接了一个转接环设计
使用的镜头是Sonnar 180/2.8,接的机器是一个工业高速相机,方形传感器,对角线也是大约43
其实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我开始也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我的环内最小径大于卡口直径,就应该没有对光学有影响
但是实际的结果是,边角有轻微的影响
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因为对实验影响不大,所以也一直没有深究 本帖最后由 imTT 于
14:37 编辑
泡网分: 2.207
帖子: 2200
注册: 2012年07月
plaszm 发表于
至于F50/1.7为什么有暗角,因为手头没有这支镜头,目前暂时还是判断为成像圈不够大,在带防抖得K1上边缘会失光。成像圆不够大
这个结论我保留意见
因为标头的成像圆应该不是特别小的
而且表头的成像圆内成像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包括入射角度都是很理想的
PLA你在开题中提到
“到底为什么,同一支镜头,特别是明确是大于135成像圈的镜头,在胶片机、数码全画幅单反、数码全画幅无反(转接)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暗角”表现?为什么一些胶片时代镜头会在数码机身上出现明显的“暗角”(或者叫边缘失光)?”
这个命题或者疑问的前提是确定了
“同一支镜头在胶片机、数码全画幅单反、数码全画幅无反(转接)会有不同的“暗角”表现”
然后你问“不同的“暗角”表现”的原因
我说直接一点,PLA不要介意
这个命题成立么?
我真的很不确定
因为就我个人而言,或者说很多泡菜而言,我们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胶片实拍
即使有也是装B远大于实用
我对于老镜头的主观感受来源于APS-C机身
或者说这十年宾友对于老镜头的感受都是来自于APS-C
所以当全副出现的时候感觉镜头“不同的“暗角”表现”是胶片和数码的主观对比,还是APSC和135的主观对比
这种主观的感受能不能和客观数据相匹配,开题这一点我觉得是要谨慎一些的
不然我恐怕我们后面关于成像的讨论会有点丢方向
plaszm 发表于
625,后口那个挡光片晓平后基本消除了边缘失光,看来主要是光路遮挡问题,制造时没有考虑FF上的应用吧。625设计考量是个比较操蛋的事情
这一段和这个暗角帖子关系不大,但是谁叫我喜欢扯淡呢
再多码几行
作为一个交作业比较拖拉的设计者
(我觉得这个方面我和宾得跳票的坏习惯是相同的)
625最初的设计是要上135画幅的
所以和50-135不同,他的成像是43mm圆调校的
要注意的是,625的设计中,贯穿了K1的设计
我想宾得在K1的设计中发现43mm圆是不能满足带防抖机构135的成像要求的
于是宾得内部肯定有要不要改设计的讨论
两派观点我都能YY出来
1.要改的一派认为既然这个镜头设计之初就是要未来为135服务的
而且像场也达到传统135要求,那就要有始有终的
2.不改的一派有两个论点
首先,外变焦+巨大的体积重量(那个时候还没有720),再改在这个规格规格上625的实用性会大大下降
不管是在APSC还是135,625都会成为类似规格中的“鼠式”坦克
其次,设计已经接近尾声,而承诺发布时间也已经是过去完成时
再跳票,品牌信誉将很成问题,小品牌禁不起这样折腾
从现在结果看采纳的显然是后者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
如果就这样上市就会出现一个情况
625转接A7这样机器的时候成像质量,或者说范围,会比本家的机器开防抖要好
后来的故事你也知道了,人家把窗户改小了,于是625就从一个135设计镜头彻底沦为一个APSC镜头
泡网分: 2.207
帖子: 2200
注册: 2012年07月
parkerjin 发表于
我有这个镜头,那天我去试了在最大光圈下遇到画面暗的边缘会有暗角,如果是高亮画面(对着灯拍)就看不出有暗角。高亮(照度差异大)的情况下不能作为检测暗角的条件
如果正常情况下有暗角,而高亮没有暗角
结论就是高亮因为照度高,所以暗角无法识别
后期降低曝光度还是能看见暗角的
泡网分: 2.207
帖子: 2200
注册: 2012年07月
只管按快门 发表于
设计是多少就是多少。全副头有暗角不挺正常的。其实我开始也想这样回
但是我又读了几遍PLA的帖子
我觉得他不是想讨论镜头有暗角对于使用者而言能不能接受
而是纯粹的讨论暗角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在不同条件下有什么不同
兄弟的考量是客户使用端
PLA的初衷是厂家设计端
虽然说吃鸡蛋不需要认识母鸡
但是论坛不就那么点话题么
兄弟们能聊点技术哪怕是“伪”技术层面的事
怎么也比有些泡菜天天闭着眼瞎黑瞎吹的强
小弟我的观点是
扯淡,也要扯的有理有利有节
泡网分: 3.119
注册: 2013年01月
imTT 发表于
修正灵敏度还是强度
抛开机内修正不说,单说传感器设计,天魔兄提到
“柯达为徕卡设计的M9/M9-P/M-E/M-M一代的1800万CCD传感器边缘二极管角度调整”
“以及大法推出的曲面传感器应用”
这两点的设计优化主要目的是什么
是优化传感器对大角度入射光的接受灵敏度,减少色散,提高画质
还是优化传感器对大角度入射光的感知强度,减少暗角,提高均匀度我是这么理解的,暗角的产生是有两种,一种是像场不够,一种是镜头结构,像场不够这个可以不用讨论了。胶片时代的暗角,放到数码时代就分为两种,一种是红移,另一种是暗角。
& && &镜头结构来讲,广角最后一枚镜片距离传感器是非常近的,如果以最后一枚为三角形的顶点,传感器为底边,那么后镜组举例传感器越近,这两边的夹角就会越小,而三角形的两腰又恰恰是成像的边缘,当这个夹角小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光的几何性衰减,那这个就是暗角。
& && & 胶片是不会产生红移的,因为胶卷是亚光面,本身是有0.5mm左右的厚度,成像是在胶卷内部,而不是表面,胶片只要是有光就能感光,因此不会有红移产生。
& && & 但是在数码时代,电子传感器的感光面非常薄基本可以忽略,而传感器成像则是在表面,加上CMOS也好、CCD也好,本身就是镜面并且很容易反光的,跟胶片的亚光面又有本质区别,光衰减对它也形成了暗角。更要命的就是胶片时代数码传感器只能接受垂直光线,我刚才上面说的如果夹角太小,导致光线的接受效率比较低,使得数码传感器边缘的光线出现了衍射和反射,同时色彩产生差异,多表现为红色扩散,因此产生红移,当然也是有紫色和蓝色的,但红色出现的几率更高,就是红移了。
& && & 再说下您提出的问题,徕卡的1800万CCD的边缘角度调整和索尼的曲面传感器其实都是为了解决数码传感器只能感知垂直光线,导致边缘感光效率低的问题,这个效率应该是您所说的强度,他们的初衷都是为了解决我刚才上面所说的因为夹角问题产生的暗角和红移,所以通过调整晶体排列角度或者传感器面的角度来加大这个夹角。
& && & 其实这个传感器受光角度区别的问题是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只镜头,例如F50 1.7,在不同介质的传感器会有暗角区别,所以很多厂家针对此,会在数码时代对镜头重新设计,以适应数码传感器的感光特性,这又是回到VM15 3.5二代和三代的变化了
& && &&&以上是个人理解,不一定对,相互讨论下
本帖最后由 天魔王 于
16:45 编辑
泡网分: 2.207
帖子: 2200
注册: 2012年07月
天魔王 发表于
我是这么理解的,暗角的产生是有两种,一种是像场不够,一种是镜头结构,像场不够这个可以不用讨论了。胶片时代的暗角,放到数码时代就分为两种,一种是红移,另一种是暗角。
& && &镜头结构来讲,广角最后一枚镜片距离传感器是非常近的,如果以最后一枚为三角形的顶点,传感器为底边,那么后镜组举例传感器越近,这两边的夹角就会越小,而三角形的两腰又恰恰是成像的边缘,当这个夹角小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光的几何性衰减,那这个就是暗角。
& && & 胶片是不会产生红移的,因为胶卷是亚光面,本身是有0.5mm左右的厚度,成像是在胶卷内部,而不是表面,胶片只要是有光就能感光,因此不会有红移产生。
& && & 但是在数码时代,电子传感器的感光面非常薄基本可以忽略,而传感器成像则是在表面,加上CMOS也好、CCD也好,本身就是镜面并且很容易反光的,跟胶片的亚光面又有本质区别,光衰减对它也形成了暗角。更要命的就是胶片时代数码传感器只能接受垂直光线,我刚才上面说的如果夹角太小,导致光线的接受效率比较低,使得数码传感器边缘的光线出现了衍射和反射,同时色彩产生差异,多表现为红色扩散,因此产生红移,当然也是 ...感谢兄弟耐心的回复和细致的分析
镜面+大入射角=&高折射+低吸收=&更大的暗角
所以理论上的确电传感器会比胶片产生更大的暗角
道理很简单,兄弟分析得精彩,细致!在下佩服!
另外,大家兄弟相称就别用尊称了,弄得我都不好意思回了
@plaszm 看看,我就说这哥们比我头脑清晰吧!
所以我之前回你帖子里提到的
“到底为什么,同一支镜头,特别是明确是大于135成像圈的镜头,在胶片机、数码全画幅单反、数码全画幅无反(转接)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暗角”表现?为什么一些胶片时代镜头会在数码机身上出现明显的“暗角”(或者叫边缘失光)?”
这里找到了理论根据——同一个镜头在同幅面胶片和电传感器上的暗角是有不同的,电传感器暗角更大
泡网分: 2.207
帖子: 2200
注册: 2012年07月
天魔王 发表于
再说下您提出的问题,徕卡的1800万CCD的边缘角度调整和索尼的曲面传感器其实都是为了解决数码传感器只能感知垂直光线,导致边缘感光效率低的问题,这个效率应该是您所说的强度,他们的初衷都是为了解决我刚才上面所说的因为夹角问题产生的暗角和红移,所以通过调整晶体排列角度或者传感器面的角度来加大这个夹角。我又仔细想了一下
强度和灵敏度是我矫情了
兄弟解释以后我现在的理解是
对于同一个镜头
传感器强度优化以后灵敏度也就跟真上来了
因为这俩都受制于入射角
泡网分: 47.001
帖子: 3839
注册: 2002年09月
imTT 发表于
成像圆不够大
这个结论我保留意见
因为标头的成像圆应该不是特别小的
而且表头的成像圆内成像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包括入射角度都是很理想的
PLA你在开题中提到
“到底为什么,同一支镜头,特别是明确是大于135成像圈的镜头,在胶片机、数码全画幅单反、数码全画幅无反(转接)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暗角”表现?为什么一些胶片时代镜头会在数码机身上出现明显的“暗角”(或者叫边缘失光)?”
这个命题或者疑问的前提是确定了
“同一支镜头在胶片机、数码全画幅单反、数码全画幅无反(转接)会有不同的“暗角”表现”
然后你问“不同的“暗角”表现”的原因
我说直接一点,PLA不要介意
这个命题成立么?
我真的很不确定
因为就我个人而言,或者说很多泡菜而言,我们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胶片实拍
即使有也是装B远大于实用
我对于老镜头的主观感受来源于APS-C机身
或者说这十年宾友对于老镜头的感受都是来自于APS-C大家讨论到现在我的思路是这样的:
机身、传感器端:数码传感器本身感光特性让老的胶片头拍摄时容易发生边缘失光(暗角)、红移,虽然有些传感器对边缘的感光角度、曲面做调整,或单纯通过机内矫正改善边缘问题,但对于不支持机内矫正、未做“数码优化”的老镜头来说还是会出状况。而加成机身防抖,对成像圈要求更高。
光路端:镜头后组镜片移动规律(向后移动大的设计影响大)、后口内结构、转接环(无反上)也会直接影响数码传感器的边缘感光
镜头端:老镜头的成像圈对于加成防抖的CMOS不够“大”;胶片镜头本身设计时面对的是胶片,边缘感光未做特殊考量,于是在胶片上没事的放数码上边缘也出状况,如何数码优化?比如加大后组镜片直径?应用非球面镜?所以说到底真的想改善,除了数码软件做矫正,靠谱的还是要重新设计才行。还有,像625后口里的那个植绒挡光结构,到底拆不拆,对光路是否有影响,也是一个可以讨论的因素。
最后,你也入了625,看看后口那个植绒档光圈,削不削掉?已经有色友削掉并报道基本消除暗角。
泡网分: 2.207
帖子: 2200
注册: 2012年07月
plaszm 发表于
最后,你也入了625,看看后口那个植绒档光圈,削不削掉?已经有色友削掉并报道基本消除暗角。先回这个比较容易的,也更现实的
@麓居野马 吃了第一口螃蟹,并且有详细的前后对比使用感受
对后面切还是不切有重大意义
我的意见是——欲练此功,必先自宫
要上K1肯定宫,至于怎么宫
我觉得 麓居野马 在加工条件只有一把军刀的条件下切得已经很公正了
完全是家庭级别操作指南
至于能不能把这一刀干得更干净利索些……
我再琢磨琢磨
泡网分: 2.207
帖子: 2200
注册: 2012年07月
plaszm 发表于
机身、传感器端:数码传感器本身感光特性让老的胶片头拍摄时容易发生边缘失光(暗角)、红移,虽然有些传感器对边缘的感光角度、曲面做调整,或单纯通过机内矫正改善边缘问题,但对于不支持机内矫正、未做“数码优化”的老镜头来说还是会出状况。而加成机身防抖,对成像圈要求更高。传感器我觉得 @天魔王 说得已经很清楚了
基本原理都理了一遍
@天魔王 如果不介意的话我觉得PLA可以整理到首贴里了
plaszm 发表于
镜头端:老镜头的成像圈对于加成防抖的CMOS不够“大”;胶片镜头本身设计时面对的是胶片,边缘感光未做特殊考量,于是在胶片上没事的放数码上边缘也出状况,如何数码优化?比如加大后组镜片直径?应用非球面镜?所以说到底真的想改善,除了数码软件做矫正,靠谱的还是要重新设计才行。还有,像625后口里的那个植绒挡光结构,到底拆不拆,对光路是否有影响,也是一个可以讨论的因素。先讨论设计吧,
从CCD CMOS的结论里可以看见的是
除了优化电传感器,就是优化光学设计
讲白了就是边缘入射角改进
@天魔王 在我就不瞎比划了,
兄弟再赐教一二吧
兄弟是技术流,这样的纯技术贴,别闷着啊!
也拆拆招,比和一帮人争0.3ev来劲多了
@ecloud天文摄影
只和兄弟打过一两次照面
但看过不少兄弟的回帖
也是坛子里为数不多的技术流
亮亮家伙吧 本帖最后由 imTT 于
19:27 编辑
泡网分: 2.207
帖子: 2200
注册: 2012年07月
ecloud天文摄影 发表于
原则上讲暗角只跟光路遮挡有关,这个是可以算出来的
在下结论A暗角比B大之前,最好有铁证,不能靠主观臆断
两者分别拍相同参数的平场,然后用软件计算,才有说服力光路遮挡
兄弟能再进一步解释一下么?
泡网分: 5.095
帖子: 1560
注册: 2010年12月
imTT 发表于
PLA,再帮你找几个我觉得光学上比我清楚的朋友来讨论
豆腐兄弟(暂且那么称呼吧)和我讨论过不少次了
对光学结构和一些基本光的属性都很了解,在坛子里绝对是新一代技术流了
希望也能多多发言,给大家分享一些观点
@天魔王 @冬天之心
这二位在一个帖子里论剑的时候我跟着比划了几招
只能说跟而为学习了不少,
希望二位也能就PLASZM开的这个话题里给我们能再展示更多的内容不敢当~
不过lz说那么多 没提最核心的一点&&无非是胶片/数码对非斜射的响应
至于说单反/无反上暗角不同 我见识少 没见过
泡网分: 1.598
注册: 2015年05月
@imTT 感谢朋友邀约
“边角的成像光线与镜头光轴有较大的夹角,是造成边角失光的主要原因。沿着视场边缘的光线的前进方向看光圈,由于光线与光圈所在的平面有夹角,看到的光圈是椭圆的,所以通光面积减小。镜头光心到胶片的边缘距离较大,同样的光圈直径到达底片的光线夹角较小,亮度必然减小。同理,同样的光线偏角,对于边角光线位移较大,等价于照在较大的面积上。而面积是与位移的平方成正比的,所以综合上述原因,边缘亮度与光线和光轴夹角的COS值的4次方成正比。换句话说,广角镜头边缘亮度随着视角变大急剧下降——该段摘自百度百科暗角词条”
天魔王 发表于
& &&& cmos和胶片的受光角度区别,cmos只能接受垂直光/胶片是全方位感光,cmos边缘感受光线较之胶片更少,再加上后组距离传感器较近更加剧这个问题的存在,这点修正可见柯达为徕卡设计的M9/M9-P/M-E/M-M一代的1800万CCD传感器边缘二极管角度调整(同样技术还有A7R传感器的边缘角度调整),以及大法推出的曲面传感器应用。
& && &其实我觉得估计主要是这个原因,F50 1.7 成像圈应该是够的。但是K1的实拍图並没有出来,具体是不是暗角,我目前抱持疑态度。
不少镜头大光圈拍摄四角有些许偏暗我是看过不少的,但这并不是“暗角”。 还有大家被不少现代镜惯坏了,
适马是典型,不少镜头有着更大的成像圈,导致边缘表现肯定优于一些“老镜”,特别是宾得一票49mm口径的定焦。
泡网分: 0.989
帖子: 1271
注册: 2015年09月
imTT 发表于
兄弟能再进一步解释一下么?我觉得吧,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在这个坛子里探讨技术问题
本帖很可能就是个伪命题,因为楼主并没有铁证
然后一帮半瓶子醋像模像样的在解释这个伪命题
本坛的帖子,大体如此,呵呵
本帖由 iPhone 5s (GSM CDMA) 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47.001
帖子: 3839
注册: 2002年09月
ecloud天文摄影 发表于
我觉得吧,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在这个坛子里探讨技术问题
本帖很可能就是个伪命题,因为楼主并没有铁证
然后一帮半瓶子醋像模像样的在解释这个伪命题
本坛的帖子,大体如此,呵呵我觉得吧,大家再半吊子,也是在认真谈事儿,为了明晰一些问题,您可以去装瓶子摆pose了,不能停啊!
泡网分: 10.04
注册: 2008年11月
反正67镜头囤足,一头多用,全系通吃,有种出67数码全幅我算你宾得狠。
泡网分: 10.04
注册: 2008年11月
反正67镜头囤足,一头多用,全系通吃,有种出67数码全幅我算你宾得狠。
泡网分: 2.207
帖子: 2200
注册: 2012年07月
金暮 发表于
反正67镜头囤足,一头多用,全系通吃,有种出67数码全幅我算你宾得狠。跑个题,不是针对兄弟,就是说120镜头转接135
每次一看到这个话题和一些坛子里的脑残贴
就不由的想到坛子里一些泡菜无下限海吹120镜头转接
一个基本常识:120镜头的设计要求是要比135低的
换句话说不管是分辨率,色散120同规格镜头都不如135镜头
因为120幅面大不用纠结太细微的东西
这个不是说120镜头都不如135,而是说花一样的钱转接120不如直接买135
更何况有人用廉价120“打舞台”,再海吹
看着那些帖子,那些片子,那些结论...
&版权所有:&&桂ICP备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画幅胶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