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现状有研究价值就是不知道数据是否中国社会真实现状

我是程序员因为IT学子的迷茫,他在全校开出“学习指导”通选课,后来发现这是共性问题,就贴到博客让更多人参考,后来文章受到热捧,便开始网上咨询,他义务付出和正确地引导被人们称为网络上的精神导师,本文是对他的专访。贺利坚与烟台大学计算机学院贺利坚副教授相识,还是在2012年年底,那个时候我在为社区之星专访栏目寻找合适的采访人。在社区运营的推荐下,我接触到了贺利坚老师,那个时候他正忙于带领他的学生进行互联网教学,正义务的在网络上开设《IT学子成长指导》栏目为大家做各种咨询。在这个背景下,我对他进行了专访(文章见:《专访贺利坚:给编程初学者的金玉良言》),专访文章有近五万的阅读+191条评论,大家反响非常大。一晃近两年过去了,贺利坚《IT学子成长指导》专栏做的越来越全、人气也越来越大,而在这个时候,CSDN高校俱乐部找到我称,贺老师最近出了本新书,希望藉此请他谈谈新书背后的一些故事和基层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虽然担心有帮他宣传新书的嫌疑,但我更想知道他的互联网教学怎么样了?为什么如此坚持投入大量时间为大家做各种咨询?以及为什么三年如一日地写博?……太多的问题,等着我去探问,而如今,答案就在这里。壹以下是文章正文:“很多同学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因此我开出了‘大学生学习指导’全校通选课,让自己有机会系统梳理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到产生问题的根源。随着开展咨询的积累,以及养成写博客的习惯,这方面的工作也就做起来了。”“IT学子的迷茫,根本问题不在专业方面,而是关于大学和学习。”“大多数同学在中学只是围绕着考试学习,缺乏自己找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心生恐惧在所难免。”“大学里处处是死扣:学生等着有好老师教,老师等着学校拿出办法,学校等着政府的政策,政府需要校园里面要有所作为。”……当记者在专访中,问及IT学子在校迷茫时,贺利坚是这样回复。贺利坚,一位网络上的精神导师>>>>“现在大学里负责任的老师还是很少遇到。支持贺老师。”、“老师,您好,很敬佩这种公开。”、“支持贺老师、也十分感谢贺老师,很羡慕你们有这么好的老师、真的要好好珍惜啊”、“看到老师的博文我感慨好多,我知道我下学期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了,谢谢老师为我们付出的一切”……在贺利坚的CSDN博客,随意打开篇博文总是能见到诸如此类的评论,甚至有人直接将贺利坚称为“网络上的精神导师”。对于这个称呼,贺利坚忙谦虚到不敢当,他在网络上所做的工作也只是对脑袋中有疑问的学生给出观点,帮助他们能够思考下去,或者按照建议试探着走出下一步,再或者在贺老师的鼓励下,将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坚决地做下去。贺利坚担心到,基于所谓“精神导师”的称号,他非常怕有人将贺老师的话当绝对的真理,将他并没有完全掌握当事人特点以及所处的情境下给出的建议,当作教条去执行。贺利坚表示,他所希望的是:有他的参与,大学生能够走快、走得快乐一些。贰为什么会成为“精神导师”?为什么会对网络咨询工作如此津津乐道?贺利坚回忆称:“我常想起在大学中最迷茫的时期,我没有得到别人的帮助。走出那段迷茫,靠得几乎就是本能。所幸的是在上大学之前,由于家庭缘故,我早早当家,经历了同龄孩子没有经历过的锻炼,让我有能力扛过那段不堪回首夜夜失眠的日子。多年以后,想起当时想退学,不敢和妈妈说,写信给姐姐。当时是姐夫回的信,他让我再坚持一下,一切会好起来的。那封信,让我断掉了本来就犹豫的退学念头,也安心下来,白天就是睡觉,也一定要睡在教室里。从这件事情中我体会到,一个处在迷茫之中,还有上进念头的年轻人,哪怕就只有一个鼓励,也可能改变他的人生走向。”,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则是在从教学评价科科长岗位主动辞职,他再次回到教学一线担任班主任,开始必须面对大学中在学习上完全不投入的学生,以及沉迷游戏、网络小说将自己禁锢在自我世界的一些学生后,贺利坚开始了一段新的探索缘故。对这段经历,贺利坚坦言到:“说实话,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很失败,我不能如愿将一些同学带回轨道。这给我的刺激很大,我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同时,由于和这些同学的关系紧密,我能感受到他们在'静夜思'中的痛苦,为他们'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而着急,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离开校园的时,却无法投入社会。在这点上,贺利坚表示,他觉得需要有人多关注一些。然而,在高校现行的机制下,这样的工作并不在某个岗位职责和能力当中。辅导员一般负责思想政治工作,他们很难将工作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而班主任、任课教师,工作大多局限在专业学习方面,而且有一部分人思维是局限在应试圈子中,照章行事,这不足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再说到有些主持学生工作的领导,工作方法中透出的理念,就是要“管住学生”,这不是给大学生做工作的方法。后来,贺利坚就开出了“大学生学习指导”全校通选课,使得他有机会系统梳理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到产生问题的根源,在课堂中,给出大学生应该立足当下行动起来的建议。而这也使得贺利坚对大学、对学习开始清楚,知道了作为一名想在这方面解决问题的教师,需要将自己的境界提高到教育的层次,而不是只在教学、甚至只在教书层次上开展工作。随着开展咨询的积累,以及养成了写博客的习惯,这方面的工作也就做起来。由于心怀教育理想,所以有了自己的迷茫,有了对迷茫切身的感受。当贺利坚每一次突破迷茫,就发现自己又前进了一大步,便体会到了与迷茫为友的快乐。所以他想将这种感觉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年轻人从迷茫中走出,因此便开始了网络咨询工作。CSDN:你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在博客上指导学生、职场新人,在这上面投入了很多时间,能分享下你的一天时间是如何安排的?比如如何处理工作时间、休息时间等等?贺利坚:我生活中不太好区分休息时间和工作时间,大学老师在时间支配上相对自由,不需要坐班。对我而言,没有上班的概念,其实,也就没有下班的说法。我的生活非常简单,所做的工作是自己喜欢做的事,工作和生活就是一体的,每天的工作时间远超出8个小时,这也很自然。学院给我排好的课,这是首先要保证的工作,排好的上课时间,必须出现在指定的教室或机房中。有时约了学生,或咨询或答疑,还有毕业设计之类的工作,会在学院答疑室与学生见面。其余时间,我在实验室,或者就在家工作。大多的时候我会在6:00左右起床,7:00左右吃完早饭开始工作,到11:40准备午饭。午休之后,14:00再开始工作,到17:20去锻炼身体。19:30晚饭后,再工作至22:00。上高中住校的儿子这时会给我打个电话,我也结束一天的工作准备睡觉。这是多年来,我和家人形成的作息规律,周末大抵也是这样,有时候会安排些别的事情。我家没有电视机,儿子周末回家,我们会一起下载个电影看看,但更多的时候,各干各的事。我一整天就将工作当生活,乐呵其中。早几年对于上过的课,一般在课前用两小时再去熟悉一下内容就行。而现在,为了让学生能有效开展以实践为主的学习,我得拿出合计1天的时间,去围绕2课时的课堂教学准备材料,包括写题目、发参考解答,以及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将一些在课堂上来不及或不便于讲的问题,写成博文公布出来。每天也要看好几次“空间”,学生发表博文了,快速看一下,有时也做些评论。义务的学业指导咨询主要通过回信方式进行。回一封信,然后再发表成博文,少则20分钟,多的会用到2小时以上。一般收到学生来信,我并不立即回答,一来是要保证手头正在做的事情能做下去,二来有些来信,需要想一想再回复。有些信中提到的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时,就让它在脑袋中一直加工着。记得曾有一封信,琢磨了三天之后,才觉得试着能给人回复了。我所谓的工作时间里,也有不少时间就在网上“闲逛”,有时都觉得自己是不是有网络依赖症了。但这种随意浏览,对于我工作是必要的。行业中的动态,一些新技术的梗概,都通过在网络中的自由浏览找到线索进行学习。在我的课堂、我的咨询以及我写的书中,都有随意浏览得来的东西,这就是积累。近来微博上得少些,但在人人网上花的时间相对多一些。主要是分享专业学习方法,推荐资讯等。这几年,我在科研工作上投入得很少,但每周也在坚持参加课题组的例行交流活动。两本期刊是必看的,一本是中国计算机学会出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这使我能跟踪学术界研究方向、学科发展方面的动态;另一本是《程序员》,这使我对工业界的动态,包括最新的技术、产品,以及商业模式等,做到有所了解。在日常的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每天下午一个多小时的锻炼,我和学校梅花桩协会的大学生一起度过这一段时间。坚持锻炼,让我的身体能够承受超量的工作。其实在开始写《逆袭大学》的时候,我的手和胳膊出了问题——典型的鼠标手的症状。靠着每天能坚持锻炼,靠着梅花桩拳动作中的大开大合,每一个动作都充分舒展,硬是保证自己在不耽误工作和写作情况下,恢复了健康。我常感叹IT行业中大家关心的健康问题,其实有一个好的作息,找到一种适合自己锻炼的方法,坚持每天的运动,是一个需要且必要的事情。把这件事情当回事,其实也并不是不可行的事情。另外,梅花桩拳理中的求变思维,以及舍我、引手反击等原则,也鼓励和启发了我,能做出有别于他人的工作。CSDN:写博客你已坚持好几年,能不能分享下写博客都有哪些意义?贺利坚:我写博客实际上是从2008年开始的。当时担任了班主任的工作,为学生解答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比较频繁,常有了些想法就写下来,因为不写很快就又忘了,自己也觉得可惜。和学生的谈话,很多都是即兴发挥,为了说服学生,将自己的经历、认识,以及看过的书都结合进去,同样,离开了那情境,那些道理、那种直接面对学生的表述方式,再也找不回来。当意识到我和个别同学谈话涉及的是共性问题时,就将其写出来分享,让更多的人参考。再后来,我带着学生通过CSDN博客,提交C++程序设计的作业报告,“让代码积累看得见”,我将有关学习指导、答疑解惑的博文也发到CSDN博客中,不少文章受到了大家的热捧,才发现我主要在做IT学子的指导,找到CSDN这样一个合适的平台是多么的重要。写作,能让人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保持激情。这是我从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中得到的启示。我们总是在重复着日复一日平凡的工作与生活,难免会感到单调和乏味,有些工作,带来的就身心的疲惫与焦虑。用写作的方式,将自己平凡的工作和思考记录下来,积累久了,会发现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竟然做过这么多的工作,想过这么多的问题,进而认识到平平常常的自己,其实也是很独特的。博文是要发布出去的,是要给大家看的,所以会写正面的东西,而不好的一面也就不会写。时间久了,发现自己在看问题时,总能盯着能让人向前看的因素,而有胸怀不计较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因此写作会带给自己正能量。写作,引导着自己进步的方向。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热爱着教育,并且对教育的现状不满意,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通过记录自己在教育中的新想法、新行为,鼓舞了自己的士气,还发现了继续努力的方向。遇到困惑时写一写,有时某些困扰突然间就被破解了,有时候会再给自己提出非常有意思的新问题、新想法。甚至受到伤害想不通的时候,也将它写下来。写的过程中,情绪就能平静下来,也常能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理性战胜了冲动,自己的工作空间仍然由自己把握。从2008年开始,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自己的博客,就是要发布原创的文章,首先是写给自己,写真话,写心里话,引导自己坚强面对现实。写作,还带动了自己读书。由于有读书和写作,让自己更能追随内心,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方面不断进取。当教师的,要教育人,前提是要教育好自己,可以说写作和读书,就是我实现对自己教育的主要途径。CSDN:据说正是因为经常写博客,让你出了本有关于帮助IT学子解脱迷茫的书《逆袭大学——传给IT学子的正能量》,能不能介绍下中间的历程?贺利坚:能够出书,还得感谢CSDN牵线搭桥。2012年12月,CSDN采访我,发表了《专访贺利坚:给编程初学者的金玉良言》。很快,图灵教育董编辑和我联系,说他们正在策划一本意在帮助IT学子和职场新人解脱迷茫的书,想请我执笔写。面对这个机会我还是有压力的。博文写过不少,写成书却是另一回事,在我的心目中,写成书讲迷茫,需要全面地阐述观点、方法等,而不能是博文的简单堆砌。我提出:如果这本书由我写,对职场新人的部分,我没有体验,不能写;即使对在校学生,我能侧重于“雪中送炭”,关注于学习困难,难以突破障碍的同学,而不能更多照顾“锦上添花”,因为我所关注的问题,就是前者;在我看来,IT学子的迷茫主要不是出在专业上,而是出在对大学的认识和学习观念、学习方法,所以,要有相当大的篇幅写大学和学习。董编辑给出的回答非常爽快,她相信我的积累,不是给我命题作文,就按我的思路来。就这样,我很快拟出了目录初稿,开始了样章写作。平时给大学生回信就事论事,再难回的信,看过之后琢磨上一两天,也能给出些正能量来,而在写书时,犯了当老师养成的毛病,凡事都想逻辑严密,没有把前提交待清楚,不说结论,结果发现需要写的太多了,总要偏离主题。尤其是涉及大学观、学习观的内容,我想将读经典书籍得来的启发,用自己熟悉的语言风格转述出来,结合上大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动笔后发现,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时正是寒假,按说时间相对充裕完整,但我却时时由于无法落笔而烦躁。面对一件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总是要有个适应期。等前两章就在这种煎熬中完成后,董编辑开始在出版社走报批、签合同流程,我则在完成学校正常工作之余写作。有时也写不下去,有时却收不住,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凌晨两三点就没有睡意起来写作。最痛苦的事情是,好不容易有了写作状态,却必须得备课,再有时间,写作状态没有了,磨洋工中找状态,接着再写。有感觉时没有时间,有整时间时没感觉,都是折磨。有时候,写了一上午,再一看跑题了,或者写的东西没有价值,舍弃重写。我每写一章,就打印出来,给我的学生们传阅,请他们提意见。但很遗憾,应试教育已经将他们练得不习惯于提出意见,有些同学给我指出了字句方面的错误。就这样,历时8个多月,我终于提交了全部初稿。CSDN:写书期间,你觉得最有趣和最纠结的事是什么?贺利坚:其间,最有趣事情发生在确定书名上。一本书,有一个恰当、好听、能吸引人眼球的名字是一件大事。我一边写一边想,图灵公司编辑们更是在一起“头脑风暴”。我们列出来的名字有三、四十个。我情有独钟的是灵感中诞生的《走出大学的泥淖》,在书中我将大学喻为一片沼泽地。但这个文绉绉的题目并不响亮,得不到批准。二十多个备选题目该选哪一个,成了一段时间内大家都想尽快定下来,却统一不了的问题。后来我提出,既然是写给年轻人、写给大学生的书,应听听大学生意见。我利用“职务之便”,分三拔,利用课间请200多名大一、大二学生参与确定书名的投票。投票结果:《逆袭大学》第一,《传给IT学子正能量》第二。最后,《逆袭大学》作主题目,《传给IT学子正能量》中加一个“的”字,作为副标题。我一直对《走出大学的泥淖》不舍,但后来发现,“逆袭”可以让走出迷茫更坚决。这本书内容是我基于给学生的指导和咨询而来的,书名也是IT学子定的,再后来封面设计的确定,也有大学生的参与。这本书中的逆袭,就是要由大学生完成。而最纠结的事情,当属二审过后要求的大幅度修改。当时,审稿人认为要明确IT学子读者群的定位,花大篇幅讲大学、讲学习冲淡了主题,没有太大的必要,且影响阅读感受,甚至要求将讲大学的前四章删除。毕竟,这样的话题容易让人认为是说教的,有些人会感到枯燥,而如今的大学生,在阅读习惯方面并不乐观。如果IT学子在开篇找不到直接能得到答案的话题,这本书就不会得到认可。我理解审稿者的初衷,他们的观点都是对的,但是,这样的修改,背离了我帮助大学生解除迷茫的基本看法。送交二审的版本,由我自己完整修改、调整过四次,字数统计也由最初的55万,精简到了35万,我不愿意再做大的改动。最重要的是,我坚持我的判断,IT学子的迷茫,根本问题不在专业方面,而是大学和学习。照二审意见修改传达出的,将不是我对大学生迷茫的判断。于是,有一个多月时间,双方就陷入一种僵局,彼此没有任何的联系,事情没有任何的进展。在这一个多月的冷静当中,我也从由自己观点受到冒犯带来的恼怒中走出来,由对自己“完美无缺”方案的自赏,开始试图实现与自己也认可的二审意见融合。在和总编的一次长谈之后,决定将大学话题分散到全书的各个部分,而将IT专业、行业以及专业学习的话题尽可能前置。这就是现在正式发行的版本,这时正好是2013年的国庆长假,连续近十天的时间,每天十几小时的工作,完成了最后一次大幅度调整。再往后,主要工作由责任编辑董苗苗完成,她为此书付出了很多辛苦,也由于我的执拗,受了不少夹板气。但所有的一切,作为作者、编辑和出版社领导,都是为了打造一本让人能看得下去的好书,一切的争端,事后都是美好的回忆。迷茫中的不知道和不确定,恰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和动力。CSDN:能不能介绍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比如能帮助哪些人?旨在解决哪些问题?贺利坚:这本书贯穿始终的是大学生的迷茫。我在日常工作中,以及通过互联网的义务咨询中,听到最多的是迷茫。迷茫不解,学子们前行好困难。我在CSDN博客中的“IT学子成长指导”专栏,目的是帮助学子们走出迷茫,这本书在策划时,也就将破解迷茫作为主题。在此,我想大致谈一下大学生的迷茫。实际上,我们常常将迷茫看成是让一个人止步的障碍,而没有想到应该迷茫恰好是让一个人成长的起点和最大的动力。作为一个老迷茫,我对此深有体会。为什么会这样?迷茫来自于不知道和不确定。先说不知道。从高中走过来的大一新生,曾经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但到大学初一体验,却发现学习这件事情,学得越多,越知道自己懂得太少。不是说大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够,而是进入大学,眼界开阔了,才知道自己不知道了。大多数同学在中学只是围绕着考试学习,缺乏自己找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积累的不知道多了,心生恐惧在所难免。再说不确定。走出大学之后,自己究竟会是怎样的状态,是深造,还是工作,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是否能胜任工作的要求,收入情况如何,再远一些,考虑得越多,不确定越是让人不安。实际上将不确定换个角度,就是万般的可能性。安排好大学中的学习和生活,就是要在这许多种的可能性中,把握住自己最想达到的状态,这里有很多挑战,也全是机会。我40多岁,被称为是不惑之年,因为很多事情,这辈子的其他可能性,越来越少了。20岁左右的年龄,将面临不少人生的重大选择,迷茫程度达到巅峰是正常的。大学生就要以这种不知道和万般可能性为起点,与迷茫为友,结果将是知道,并且有能力把握自己未来的走向。于是在书中,有大量的篇幅,就是将我在咨询中积累的大学生迷茫话题,一一展现出来。有一些案例可供读者参考,但是我更愿意提供一些看问题的角度,让读者有能力自己去知道。书中还罗列了不确定背后的各种可能情况,例如专业方向、行业中的工作、职业发展路径,希望这些能够有助于读者自己的选择。因为我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帮助过的学生绝大多数也是计算机类的学生和计算机爱好者,所以关于迷茫的话题以及案例,大多是与专业相关。这本书可以直接解答IT学子的一些问题。然而,在我的咨询过程中发现,IT学子面临的很多问题,和专业无关,是所有大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我在学校里开出全校通选课“大学生学习指导”,接触了大量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验了这样的判断。大学生要走出迷茫,根本上需要认识大学,学会学习。在书中,我将大学比喻成“泥淖”,其中富含营养,但也危机四伏。从大学的发展而言,已经由理性主义,进入实用主义,再回归到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交融的阶段。但我国尚处于高等教育文化的普及阶段,大众,甚至是为数不少的大学教师,对待大学采取的是超级实用主义的态度。这样的浮躁无法让大学生安心钻研学问。再说学习模式,十多年来只是围绕着小升初、中考、高考过来的学生,只会用成绩评价自己的学业,没有人安排就不会学习,这是无法应对大学中学习的,也无法面对走出校园之后的终身学习。我将对大学和学习的解读融入到全书,希望无论读者是哪个专业的,借助于对大学的全面认识,改进学习方法,从而能凭借用有效的学习行为,走出大学的迷茫。甚至在写作过程中的前几个版本,全书的结构能够明显地看出有三个部分,分别是:大学、学习、IT学子的大学。所以,这本书针对的读者,直接针对的是在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IT行业的职场新人以及在培训机构的学员,也会从中得到启发。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成书之后,我找了一些教师、辅导员试读,他们也爱不释手。原因是我看问题的视角与众不同,能直接启发他们改进工作,而我大量深入的咨询工作,发掘出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的来自大学生的问题,让他们更加理解学生,找到做工作的入口点。所以这本书对于计算机类的专业教师,以及愿意投入指导新人的职场人士,也有参考价值。CSDN:能不能解释下书名中的字眼:“如何逆袭”、“什么是正能量”、“如何传递正能量”?贺利坚:那我就书名解读一下吧。什么是逆袭?逆袭是网游中常用语,指的是在逆境中反击成功。把大学当作是天堂的高中生,很多人万万没有想到在进入大学后,会产生很多不适应,这就是人所共知的大学生迷茫。对迷茫中束手无策的大学生,将大学称为“逆境”,并不过份。这时的选择,也只能是走出迷茫。“逆袭”想表达的,就是这种直面障碍,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逆袭大学”就是要冲破大学中阻碍学生成长、成才的障碍,让大学生在校园中能够获得该有的提高。如何逆袭大学?将逆袭换为更加中性一些的词,那就是改革和改变。然而,要改的地方太多,高校乃至于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社会、政府、各级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本人,都有很多事可以做。但从另一个角度,由于这种相互依存,却可以选择等待。作为一名教师,我发现大学里处处是死扣:学生等着有好老师教,老师等着学校拿出办法,学校等着政府的政策,政府需要校园里面要有所作为。我在书中给出的逆袭大学的方法,概括塌来就是“独立面对”:这是我体验过的方法,现在也仍然是我的面对大学的方法。而对于大学生,我也看不到别的途径。我立足于教育基层,想做一些事情,但也常听到一些同行谈起“大环境”带来的消极。在我的观察中,宏观层面上的一些教育改革措施其实是符合发展规律的。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有基层的呼应,而一些失败的改革中,到处都有“下有对策”式的歪曲身影。在高校的20年时间,我做过了作为一名教师可以从事的几乎所有工作,由于心怀教育理想,遭受了诸多自找的折磨。我完全回归到教学一线中后,我无视大环境,随心而行,发现了更大的工作空间。我喜欢上了我在校园中面对死扣,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生存方式。这是我的“独立面对”。这本书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写的。大学生,也是教育基层的成份。他们受到的束缚,比基层的教师还要多。我在日常的咨询中,收到了大学生反映的各种问题,在出主意时,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谁找我说事,我就说谁的事。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搞清楚是谁的责任没有用,不可能指望外界的改变时,只能从自己身上找突破口。所以,我总是凭着在求学和从教中独立面对的体验,帮助大学生在困境下找到可以采取的办法。进而发现,心之所向,行之所趋,独立面对是唯一可以把握的方式。所以,逆袭大学的方式,简单概括,就是独立面对。这是面对困难时该有的立场。其实,在教育的改革中,我们每一个人多问一些“我能做些什么”,事情就不会那么复杂了。作为教育基层的人员,这似乎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但也是一个现实的选择。然而,有了这样的立场,却真可以在逆袭当中有了立足之地,进而可以发起反攻。在传统武术中,有“引手还手”的原则,遇敌“不顶不抗”,让敌人进入自己的节奏后给出还击。这是战术,其中充满智慧。将这一原则运用于突破大学中的障碍:首先接受大学现状中的一切,包括外界约束,也包括自己在接受应试教育中建立和养成的不当学习观念、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以此为前提,才可以给出最有力的还击。选择独立面对,并不是要独自面对。有了独立面对的立场,实际上是敞开了胸怀和眼界,却发现处处都可以借力。学习观念的调整、学习方法的改进、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环境的营造,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逆袭大学的什么?网游高手的逆袭不是乱冲乱撞,如同在真正的战场上,要考验的是智慧。要在逆袭的反击中取得突破,首先要锁定敌人,找到同盟。逆袭大学,就要去推动大学的改革。行政化的体制要回归到学术至上的根本上来,教职员工们应该始终将学生的成才放到第一位,优良的学术风气、学习风气必须要建立起来。这个话题,对于基层的老师和学生而言,就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将自己做好,这就是对大学改革的推动。我将大学的希望寄托在未来,那时的掌舵人,是现在曾经独立面对的学子。要逆袭的,还有我们心中的大学——学者们称为大学观的东西。大学本是象牙塔,在发展中渐渐招来名和利,也就为此背上了负担,越来越偏离了培养合格公民的本原。在我看来,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可以让更多的大众成为精英,从而整体提高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素质,但也有人理解,由于大众化,大学就该出平庸之才。上大学,是为了拿到大学毕业证;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有口饭吃;上大学,要全面成长,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每一种大学观,对应的就是不同的大学路,产生的是不同的结局。在大学目标中有名和利的成分,不可避免,通过上大学,获得生存的保障,也无可厚非,但是,眼睛只盯在这一点上了,大学生的发展空间只能狭隘无比,反而连这一点也保证不了。大学里不止有专业教育,不应该只修炼好某个技能就可以了,更不是只通过了某个考试,拿到了哪个证件就算完满。大学生需要学会自主,用好大学中“有帮助自学”的条件成长,而不是延续凡事都要有人安排中等待。逆袭我们在大学中的生存方式也成了必要。这里的“我们”,包括大学里的所有成员:教师、学生、管理和服务人员。于教师,教育的现实已经要求我们不能只盯着我们专长的专业知识上,我们首先教的是人,再才是教授知识。教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人学会学习。中学的欠帐,大学老师还。必须有一部分教师,走出重科研指挥棒的一刀切政策,突破“教”的思维,进入“学”的节奏,摆脱教学的局限,进入教育的层次。对于学生,趴倒不干,停滞不前,有一万个理由,但当大环境不能改变之时,立足自己的改变,会发现脚下就是大路。我们是所谓“大环境”中的一份子,主动发现,其中有不少我们可以利用的条件,利用好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条件成长,这就是学生个体完成这种意义上逆袭的方式。正能量怎么解释?为帮助年轻学子摆脱迷茫,需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提出行动的建议,同时奉上努力向前的鼓励。在现实中,在各种功利和浮躁的驱动下,在各种令人丧气的说法中,未涉社会的大学生顾虑重重,不敢前行。于是在咨询中,我鼓励大学生让学习回归本来面目,找到学习的内在动机,而不是总将自己和各种外部的利益绑定在一起,以至于放不开手脚。当前方的路看不清楚的时候,不要停下前行的脚步,给自己保留行一程再做决定的机会。有一天,有一位博友在我的博客中留言,他说贺老师为他的成长注入了“正能量”。细细想来,我帮着学生找出诸多障碍中的突破口,面对困难迎关而上的决心,以及处理问题的灵活方法,该就是正能量中的主要成份了。我送出的能量,限于观点、方法,需要落实到读者的行动上。从博客中收到的反馈,确实对治愈大学中的迷茫、学习中的裹足不前、前进中的动力不足是有用的。希望借助这本书,能让更多的读者有勇气独立面对,有智慧处理好成长中的事务,进而有能力冲破成长中的障碍。CSDN:你对教育这个话题谈的很深入,现在我们来谈谈教学方面。两年前,你曾倡导互联网教学,一晃两年过去了,能不能谈谈互联网教学的现状?学生们的反响如何?贺利坚:在近3年教“C++程序设计”课程的工作中,我带领学生开通博客,用发布博文的形式提交作业,以此带动学生有效地完成程序设计的实践。目前,这一模式中的一些做法基本定型,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基本成熟,我也知道有不少其他学校的学生在按着这个方案学习。我的学生可以在两个学期的学习期间,写出大约1万行左右C++代码,这个数字让不少同行和高年级学生称奇,这样的积累也基本保证了学习目标。用博客交程序设计作业,重在将程序设计的实践能够有效进行下去,除了学得知识和技能之外,在有效实践中确立学习目标,改变学习方法,同时也获得学习的兴趣。借助着CSDN这样一个大的平台,学生还找到了开阔视野、融入行业的途径。绝大多数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会喜欢上这种前所未有的学习方式,积极体验和营造我倡导的“有兄弟不孤单”的氛围,面对困难时,也能秉承“抄之有道”的原则,合理使用方便得来的参考资料。然而,每一届也都有个别同学,并不能随上大家的步伐。这些同学的问题,不是学不会,不是不知道方法,而是对大学和学习有其他的想法。我暂时对此也没有太多的办法,仍然是持续关注,不放弃,但等着学生的主动。如果说有遗憾,是跟随我用这种形式开始专业学习的同学,进入大二之后,相当多的人停止了博客的更新。我将他们领到了CSDN,是希望没有老师再为他们定制实践作业之后,他们也能延续一种习惯,将以实践开路的学习进行下去,并能够用这种“让积累看得见的方法”继续下去。这也让我意识到,再造学生学习力的道路,还很长。让这种模式能够持续,必须将我的“教”延续为学生的“学”。目前我正在策划一个网站,试图实现这样的目标。先以“C++程序设计”建设好的资源为基础,让学生没有老师教就可以将实践进行下去,再往后,逐步建设其他的专业基础学习资源。这个网站,将把我的教学拓展到全社会,凡是愿意用这种方式学习的大学生和爱好者,都可以进入到这个“有兄弟不孤单”的大家庭当中,不仅是程序设计入门时能这样,而且是将后续的学习,也能以实践和合作的方式进行下去。CSDN:最后再谈个问题:看到网络上有大学生给你“我要有这样的老师就好了”之类的留言,你也有一段与众不同的“弃官返教”的经历,不由得令人敬佩。你做到这些,靠的是什么?贺利坚:我很喜欢乔布斯所讲的Follow my heart。只是,能这样做的成年人,真的不容易了。我这样做,就是随心而行。我觉得这是需要做的事,是我能做的事,也是我喜欢做的事,就这么简单。我在自喜于我能帮助年轻人进步的同时,其实也时时对不能完全发挥一个大学老师的职责而心存愧疚,我不能在学院年终考核需要的数字上做出贡献。学校面临的形势也很严峻,将教师的工作纳入量化考核引来很多问题,但是相关的事总是要有人去干。大学的三大社会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一个整体。一名合格的大学老师,不可能这三个方面都等同投入,但这三者之间却也是不可分割的。例如目前大家仍然在争议的“到底教学重要还是科研重要”的问题,本来就不该是问题。我目前的工作,在教学、教育中偏多一些,但在其他方面远远不够。大学的发展,并不仅靠全心投入教学的老师就可以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总体水平还有待大幅度的提高,这需要不同类型的老师去投入。看到大学生“我要有这样的老师就好了”的留言,我的回复是,用心去发现,你的周围也有这样的老师。在《逆袭大学》中,我也给大学建议,“学生是老师的伯乐”。现在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在老师面前不主动,有热情和学生一起走过困难的老师,常常处于尴尬。在我的本职工作,我主动送上去的关心,并不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这里有作为老师工作水平低的问题,我将继续努力。我会时常去关注,但也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等着他主动要走出。在网上看了我文章而感到振奋,并积极寻找到出路的同学,从根本上讲,这是他自己的功劳。现在高校中的“官本位”还是有的,我们也尽可以对为谋官位却不想做事的人以遣责,希望各级机构在干部任用上能有更多作为,铲除投机者的市场。我的弃官,弃的也只是一个基层的管理岗位。我的辞职,很大程度上是我体验到了我在做行政工作的局限,以及经过管理工作后有了更宏观的视角,发现了作为一线老师做事更大空间之后的结果。真正想为教育做事的管理者,他们的工作更难,我们要做的是形成合力,而不要从道德上,为不同人的选择贴上标签。在对话最后,贺利坚还恳切地谈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自上而下的改革影响是重大的,但也不要轻看自底向上的力量。要发现问题,立足于自身,让改变发生。基层教师也是这样。所谓大环境或许真的太强大了,但真的没有强大到了完全束缚我们手脚的地步,大学老师应该有这种洒脱。自底向下的改革与自底向上的改变这两个方向对接上了,教育面貌的根本改变才会成为现实。我们不拒绝任何的机会去了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发现病根的目的,不是要加深“没有办法”的信念,而是要在观察中一直去问“我能怎么做?我能做些什么?”IT教育的基层也是这样。设计合适的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给出精彩的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条件,引导他们课外的自主学习,这是大学专业老师应该做的事,其中有大量待研究的问题和实践的空间。而学生处于困境,并不主要是由专业引起的,这也提醒我们,要从教育的高度,围绕着真正让学生能够得到发展,以专业教育作为介质,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实践,带着学生走出迷茫。众人齐努力,就可以形成趋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卧底警察真实现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