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七月火把节《快乐的啰嗦》表现的有哪些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直播四川:
您当前的位置 :&&&
冷茂弘:六十年 舞蹈人生的一个逗号
字体:[][][] &&[][]
  如果还有下一个六十年,我们聊的还是舞蹈――&&
  冷茂弘&1938年生,四川南充人。
  1951年参加凉山部队文工团,历任凉山文工团舞蹈队队长、编导。1959年调入四川省歌舞团,历任编导组长,舞蹈、音乐团团长,中国舞协理事,四川舞协副主席等职务。从艺60多年来,先后创作了《快乐的口罗嗦》《康巴的春天》《火车飞来大凉山》《观灯》《巴蜀歌舞》等舞蹈经典作品。《快乐的口罗嗦》被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观灯》入围“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提名。2009年,中国舞协授予冷茂弘“中国舞蹈艺术卓越舞蹈家”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被授予“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
  以情感倾注&从凉山出发
  凉山对冷茂弘而言不仅是一个地名,早已幻化为一种情怀,种在他心里,植入他的舞蹈中。这种情怀,冷茂弘如此点评:“我大半生的‘得’与‘失’都在凉山。”
  天府周末:我们多次采访您,几乎每次都会提到凉山,为什么?
  冷茂弘:我参军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文工团到凉山我就跟着一起进去了。那时的凉山很艰苦,我们走的路叫“野猪凼”,脚下去一步要拔半天才起得来。另外印象很深的还有个“抓抓岩”,下面是金沙江,路过时要一下子跑过去,不然人就要滑下去。当时我是文艺兵,只有14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坝坝演出”、“草坪演出”,到部队一个班一个班的演出,为当地群众唱歌跳舞、说快板、演小歌剧,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正是有了这样的生活,才让我在创作时激情迸发,有了后来很多叫好叫座的舞蹈作品。
  天府周末:被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的《快乐的口罗嗦》,也是在那里创作的?
  冷茂弘:这个作品是我第一个创作高峰的代表作。1956年以前的凉山,彝族人民还是奴隶主的奴隶,也是寒冷、饥饿、疾病、死亡的奴隶,重重的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得以解放后,这片沉寂了多年的土地,突然间到处是欢笑和歌声。于是,我的脑子里逐渐浮现出一个生龙活虎的形象:“他”热情奔放,朴实爽朗;“他”参加民主改革大会时愤怒而激动;“他”歌声嘹亮,劳动竞赛中获胜时发出爽朗笑声……这个“他”越来越具象,逐步凝聚成这样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独特性格及崭新面貌的彝族青年形象,让我冲动得要通过舞蹈表现出来。这个作品是一种感性的再现。和很多艺术创作一样,没有真实情感,作品就是空洞的。
  1994年,我在成都,得知《快乐的啰嗦》获得“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真的很激动。因为这是个很高的荣誉,近百年来全国有1000多件作品入选,最后只有32件作品获奖。四川有这么个作品当然很开心。
  天府周末:据说之前还有一个版本,被您推倒了?
  冷茂弘:以前那个版本叫《飞跃世纪》,想表现凉山一步跨越千年的飞跃。但越是给自己“命题”,创作出的东西就越没情感,到最后,又是数字又是图表,又是高产田又是卫星上天……一切都变成了概念舞蹈。虽然我也花了不少心血,但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正是它的失败告诉我,艺术创作要表现人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是任何概念不能代替的,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快乐的啰嗦》。
  我在凉山呆了五六年,每到一个地方,除了演出就是搜集素材。晚上工作完,就拿着一个灯,跟彝族人民一起跳舞。在一次与凉山群众的联欢活动上,当情绪达到高潮时,突然看见他们即兴的舞蹈中有个“甩手”的动作,一下子就和我构思中“瓦子嘿”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了。然后我又根据彝族舞蹈中腿部动作的特点,创作了脚下画圈的动作。生活中的发掘,让我基本完成了《快乐的啰嗦》形象的塑造。所以,《快乐的啰嗦》的舞蹈动作是跳出来的,不是刻意编出来的,整个舞蹈创作的时间只有几天。
  天府周末:《快乐的口罗嗦》当年几乎全国都在传跳,后来进入了舞蹈教材。作为原创编导,您最希望学生学到什么?
  冷茂弘:学民族舞蹈不要光学动作,而要学其情感的传递。比如,内蒙古的盛装舞,舞步出来后不完全是动作,还要表现情感及蒙古族服装的典雅。像《快乐的啰嗦》,首先要表现的是彝族同胞那种欢快、奔放的情绪。排《快乐的啰嗦》时,我对演员们说,圈画不起没关系,首先要情绪出来。其次,学民族舞蹈,要把民族舞蹈里面最难掌握的特殊技巧学好,这也是民族舞蹈最难的部分。我认为,不要把动作分解学习,不要固定第一步要甩手、第二步要画圈……这样会把民族舞蹈互相配合的那种气质改变了,学了半天只学了技巧。
  天府周末:您曾说过“得失都在凉山”,“得”和“失”分别指什么?
  冷茂弘:“得失”都是指我的作品。我最早的一个作品是《快乐的啰嗦》,“得”于凉山,是凉山的土地和生活孕育了我。“失”也是指节目创作,有些没有成功,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经验。除了《快乐的啰嗦》,我在凉山还创作了《节日里的赛马》、《书记与钢炉》等节目,仅仅是就情节编舞蹈,简单化、公式化。从这些作品中,我汲取了很多教训,后来我创作《火车飞来大凉山》、《观灯》,就改变了这种创作方式,是从形象、群众、反映生活等角度出发,把群众的喜爱、群众的接受等因素考虑进来。
  以积累浇灌&从生活中“跳”出来
  冷茂弘在自己的第一本笔记本上写道:我这一生要为彝族舞蹈事业做出些贡献。这一个承诺,他用一生践行。
  天府周末:您最初是舞蹈演员,为什么在正值跳舞的黄金年龄转行当编导呢?
  冷茂弘:进入部队我就开始学舞蹈,当时不是很专业,部队要求“一专三会八能”。因为当时我比较小,到西南军区艺训部学习打击乐、演艺、歌剧。自己练功的同时,也跟着老师学。我记得那时学古典舞,每天要练40个旋子,从部队下到山里去,走了一天的路还是要坚持压腿、练旋子,很执着,晚上回到宿舍还要点着蜡烛看各种和舞蹈相关的书籍。当时,我在自己笔记本的第一页上写下:“我这一生要为彝族舞蹈事业做出些贡献。”1956年,我有机会到北京学习舞蹈,简直欢喜若狂。中央歌舞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舞蹈学院一有演出我就去看,什么节目都学。
  我在凉山歌舞团的时候就一边跳舞一边搞创作,相比起表演来,我更喜欢创作些,而且当时的领导和前辈也觉得我在舞蹈编导上的天赋更好些。所以年后我就开始侧重编导,慢慢没跳舞了。
  天府周末:据说您有个习惯,就是走到哪儿都要揣一个本子?
  冷茂弘:搞舞蹈这么多年,我信奉一个东西,就是这个本子。每天我所看到的、想到的、令我最激动的,都会马上把它记下来。舞蹈动作,我在本子上可以画个大概,准确的动作事后慢慢理解、慢慢学。其实,这个本子主要就是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可能一时半会儿对创作没多大作用,但那是一种潜在的积累,需要时真的就来了。《火车飞来大凉山》就是这么从本子上立体起来的。我有次坐火车到普雄,原来别说火车,汽车来了彝族同胞都要跑过去看。他们看到火车从山上的云海里“钻”下来,感觉是飞来的一样。我当时就用本子记下我的感受、彝族同胞的感受,后来创作节目时火车“飞”下来的感觉很立体,这个形象就被用进了舞蹈中。所以,我总说舞蹈作品需要“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天府周末:上世纪80年代您创作的《观灯》,不是一个单纯的舞蹈,里面还融合川剧变脸、花灯等很多元素,就跟我们现在说的“跨界”一样。但是“跨界”在当年并不流行,您在创作时是怎样考虑的?
  冷茂弘:如果说《火车飞来大凉山》《快乐的啰嗦》是从内容开始创作的,《观灯》则是从形式入手的。有一次,我去广安采风,偶然看到几个小孩对着一幅漫画在笑。后来我在辅导一个业余作者创作舞蹈节目时,舞蹈的主角就是10岁的小孩。看着他们那种风趣、欢乐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的姿态、造型、动作,我脑子里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舞蹈形象,《观灯》应运而生。
  但是这个舞蹈从最开始的《公社红领巾》到最后的《观灯》,用了10多年的时间,大改了三四次。最后,《观灯》中的草帽变化取材于四川民间舞蹈和戏曲;脸谱的变化是汲取川剧中的变脸;舞蹈语言运用了花灯、川剧中的舞蹈动作;音乐则是根据川剧曲牌和花灯的音乐素材设计的。《观灯》这样处理是比较大胆的,打破了一般程式化的编舞,很自由、很尽情,但恰好效果也最好。我这样做,目的是想以舞蹈为主线,串起有特色的四川文化给观众看。
  天府周末:回顾您从艺60周年的《蜀舞情结》一书中,大多数照片都是合影或者是剧照,但有一张照片却是一个欢呼的场景,这背后有什么故事?
  冷茂弘:这张是在印度演出完《巴蜀歌舞》时拍的照片,观众围上来,像现在的“粉丝”一样。我跟他们交流时,即兴把手举起来,跳了一个舞。上世纪60年代国外交流演出增多,我感到中国的民族舞蹈不仅在国内有群众基础,在国外同样受欢迎。所以,我才敢于带着《巴蜀歌舞》《观灯》这样一些节目多次走出国门。《巴蜀歌舞》在全国演了两年,1983年开始走出国门,一直演到1997年。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到云南演出,第一场只卖了8张票,我干脆把票全部收回来,然后工厂、企业每个单位送10张,头一场我们就义演,一分钱不收。我想,这就等于是宣传了。结果,第二场居然爆满。所以,我给自己做总结:艺术作品要观众看了后觉得好才是好,而不是广告打得多才是好的。
责任编辑:陈 晓芸
三伏天来了,又开启了上蒸下煮的闷热模式,酷暑高温多少磨灭了大家的出…
村子里到是有成片的美景和动人的故事。[快乐的啰嗦 彝族民间歌舞曲 何少英编曲]_网络歌手在线试听,快乐的啰嗦 彝族民间歌舞曲 何少英编曲无损,快乐的啰嗦 彝族民间歌舞曲 何少英编曲无损音乐,flac,ape,hifi的无损下载就在酷我音乐
快乐的啰嗦 彝族民间歌舞曲 何少英编曲
下载歌曲需用酷我音乐客户端
戳一下,我给你跳舞!彝族的舞蹈有哪些?
15:48:28 本文行家:
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胜山歌、儿歌等。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吭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常见的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坚笛、唢呐等。此外,吹木叶,即以一片树叶来吹奏乐曲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月琴多为中青年男子喜爱,其中不乏优秀的民间月琴手。50年代.凉山彝族姑娘沙玛乌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的月琴.受到热烈赞扬。彝族舞蹈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毡舞、芦至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从彝族民间艺术中开出的凉山歌舞之花,不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辉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遍地开放。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打歌"遍及云南,不仅彝族,就连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这种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脚舞"、"踏歌"、"跳芦笙"等名称。据考证,"打歌"系"踏歌"转音而来。早在汉唐之际,"踏歌"就曾是中国中原及南方民间十分活跃的民俗性歌舞。而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所铸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个垂尾人连臂环舞的铜扣饰以及凝固在云南沧源等地崖画上的舞蹈图纹,其舞蹈图案都与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这也许可作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证。至今,在云南巍山县巍宝山龙谭殿的壁画上还保留着一幅清代人绘制的"踏歌图",其情形与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参考资料:
[1] 互动百科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励志博学!快乐的啰嗦 手风琴独奏_手风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829贴子:
快乐的啰嗦 手风琴独奏收藏
视频来自: 手风琴爱好者
与各位琴友共享
21年办学,教育局A级资质办学单位,手风琴考级考点,学手风琴的好去处-好莱坞艺校.名师一对一,量身定制手风琴课程体系,严格把关教学质量.学手风琴,就去好莱坞
1959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四川省歌舞演出团给首都观众带来了一台精彩的民族音乐舞蹈晚会,由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演出的彝族舞蹈《快乐的啰嗦》 (“啰嗦”系彝语的译音,通译为“罗倮”,意即“彝族”),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是在首都舞台上第一个反映彝族人民经过民主改革,打碎了千年的奴隶枷锁,成了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后的自由、幸福、欢乐的舞蹈作品。
支持一下????
拉得好,有基本功。
拉得好,赞!
拉的很好!你这台琴现在售价要多少?
2017高清DVD手风琴教程,内容系统全面,0基础入门,7天即可掌握核心!手风琴教程提高技术必备教程!
拉的还行,缺点主旋律不够突出,节奏还不太到位,总体不错。
加油!还要努力!
基本功不错,细节需要再处理好一些,提升乐曲的表现力
跳跃的手风琴!大赞!!
会飞的花花龟: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河石屏彝族舞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