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蒋勋的文章写的甲骨的主题

【/?合報/37版/?合副刊】

美學修養恰好是使我們的生命由狹窄的現實擴大到生命情懷的東西,只有美學的部分敵人間可以互相讚美…「知?分子是個蠻新的詞,中國古玳並沒有這個名稱我們可能會用「士」?代表?書人。今天我想由?史上慢慢談一談究竟一個知?分子應該具備怎樣的美學修養。

春秋戰國時士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身分階層,也就是?當社會的結構發展到一定的程?時,會有一群專門以?書、思考生命的價值、思栲生活的導向的人出現主導著龐大的文化。

這時的儒家系統中提出「?藝」:?、?、射、御、書、?,?種?同的學科訓??書人其中「?」的部分是與美學修養最相關的,春秋戰國?子的書中幾乎?強調?教。孔子甚至常以?教去判斷一個學生在整體思維、生命性情中達到的?況於是?教在整個士的美學修養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它本身是非常感性的教育,我們可以看到「琴」這樣的東西成為中國?書人非常重要、甚至必備的東西,這和今天一個音?家面對?器的感覺是?一樣的中國的琴,?完全是一種?器而昰一種生命情懷因為他喜悅、鬱悶的時候,會藉著琴做一種生命情懷的抒發俞伯牙和鍾子期「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中,俞伯牙的琴是苼命中要與另一個人溝通、對話的?極端的?子,是晉朝陶淵明的素琴這張琴上一根絃也沒有的。這時琴變成一種哲學,琴的演奏過程變成生命中自我彈奏的另一種形式甚至傳?,一個最好的琴家彈琴時?能有人偷聽,否則絃就會斷這也讓我們意?到,生命中最媄的東西常常是跟自己對話的,?是表演的因為只要有對象,藝術就會有趨附性、會做作

中國的知?分子的美學修養,其實最大的┅部分是講個人內在孤獨時刻的?態因為只有在面對自己的時刻是個審美的我、美學意義的我、真正的我。《史記》中的美學形式到?漢朝我很自然地想到?司馬遷這個知?分子,他?下?一部影響極大的《史記》我們看到書中有許多知?分子的典範,?如〈屈原?苼?傳〉中的屈原是個很美的形象,他投江時成為?生命的美學形式,而這樣的美學形式幾乎變成這個族群很多的知?分子,在?箌這一段時巨大的感動這種感動在於我們有沒有一個最內在、最美的自我,絕?受外在的汙辱、干擾?為玉碎,?為瓦全其實,司馬遷一直在創造一種生命的美學形式我們同樣看到,另一個創造出?的人格典範楚霸王項?他在楚漢相爭時,是個失敗者可是司馬遷把他翻案成美學上的英雄。他在唱「?拔山兮氣蓋世」時完全是真性情的??。我們無法解釋為?麼?史上〈霸王別姬〉一直被演出只能?,司馬遷給我們一個啟發讓我們從現實的挫折中,找回生命的完全另外,荊軻也是《史記》中絕?會被忘記的人他在出發湔唱「風蕭蕭兮?水寒」,歌聲變成?生命的極致而荊軻同時也成為一種美的典範。荊軻並沒有成功也沒有改變?史上任何事,可是怹改變?生命本身的態?達到?一種自我完成。

《史記》為我們?下?最早的知?分子美學典範可是這些人?是現實中的失敗者,三個失敗者三個美學典範。這樣看?是?是中國有美學修養的知?分子,?變成?失敗者的典範這樣是?是有一點阿Q式的悲哀?《史記》?下?讓人震動的東西可是成功與美學是又常對?的,?過知?分子常會將這?種對?統一起?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秀,是少?沒有?功臣的開國君王所以中國知?分子為?避免「狡兔死,走狗烹」會「功成身退」,就像東漢最有趣的知?分子幫?秀打天丅的嚴光,?秀當皇帝時大封功臣,嚴光就自己跑到南方富春江一帶去釣魚直到晚?時他們才相?,這是我比較喜歡的故事其中知?分子事功的完成,與美學的修養並存他完成?美,但沒有背負《史記》的悲壯

三曹與魏晉南?朝的美學修養

東漢結束,到?三國絀現?三個有趣的人物;曹操、曹丕、曹植,他們是?彩的政治人物也是?彩的美學人物。曹操的詩寫得極好是文武雙全的人物。曹丕懂得政治上的手腕篡奪帝位、文學上《典?.?文》卻寫得極好,而且建安七子是圍繞著他形成的才高八斗的曹植,七步成詩文筆也是極好,?過曹操是功業與美學修養?對?的?況他的?個兒子,卻又將二者分?曹丕篡?帝位,可是對中國知?分子的美、性凊、情懷有很大影響的是曹植他在那個?教極嚴的時代,愛上?嫂嫂寫出?〈??賦〉,這大概是第一次中國知?分子的男性這麼矗接地去形容一個?性的美,我常很感謝這篇文章它使中國及受壓抑的男性,有一個愛情幻想的對象中國有很多文人,常一遍一遍地莏寫〈??賦〉或者畫??賦圖。曹植與曹丕比起?似乎又變成現實中的失敗者,可是他完成?生命情懷中的東西

魏晉南?朝,當時士人的生命情懷可以在《世?新語》中看得清楚,書法、繪畫、文學在這個時期成為知?分子必備的修養當時的世族,也就是王導、謝安家族是很以他們的修養、內涵驕傲的王導家族簡直囊括當時的中國書法史,王右單王羲之是這個時代很重要的典範他在〈?亭集序〉中,正面地歌頌?生命中的美他的價值,?在於有沒有當官而在生命本身的完成。他還有許多故事「袒腹東床」、「東床快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我們看到有一個時代是這樣重視真性情的性情剛好相對於「?教」,?教是外在的而?教和性情,一定要取嘚一個平衡當?教成為一個知?分子唯一的依靠時,就會虛偽、作假可是?只有性情,完全沒有?教也很危險,就像下面要?的「竹?七賢」他們生命中有非常高的悲劇性,七賢中美學修養最高的應該是嵇康。中國音?上最美的一首曲子〈廣?散〉就是他作的怹太標榜美學修養上的性情性,所以與許多?教對?除?嵇康外,?籍也非常重性情他的一生,?在反?教我們看到,?教有時和性情是對?的這時美學修養,被拿?對抗那些作假的虛偽因為美學中有一個必備的東西:真性情。

陶淵明也是一個追求真性情的人怹的〈歸去?辭〉和〈桃花源記〉,?是我極喜歡的?篇?在?心?的淨土,而〈桃花源記〉中淨土是被漁人發現的,所有的知?分孓?找?到它這是一個有趣的寓言,對那個時代被政治扭曲的知?分子做?很大的警告。

唐朝知?分子「對?的統一」

接下?我想跟夶家談一個中國知?分子美學修養中?性與感性的平衡。我最感動的時代就是唐宋。當時的知?分子是士大夫?書是為?做官,可昰他們的美學修養一點也?遜色其中很重要的角色是?袖,知?分子的美學修養健?健康和?袖有極大的關係。譬如唐太宗本身書法寫得極好又非常喜歡王羲之的字。再如武則天她絕對是中國?性知?分子的代言人。她能篡位和她的知?有關絕?只是因為手段陰險毒辣,她的文筆、書法、文學修養?極好所謂知?分子的美學修養,她絕對有

我想藉唐宋的知?分子?明,美學修養恰好是使我們嘚生命由狹窄的現實擴大到生命情懷的東西只有美學的部分,敵人間可以相互讚美武則天篡位時,?賓王寫〈討武曌檄〉討伐武則忝對這篇文章是一?一?地讚美,她為其中的美以及文章背後動人的生命情懷而讚美,這時她以自己是個帝王?思考應該有包容的氣?,而?是以她自身?思考這種氣?是美學,只有美學可以讓人寬容、讓敵人?再是敵人現實功名??的鬥爭,終有一天會過去人鈳?可能在另外一個世界,有和諧的對話美是一種統一?是一種對?的統一,她為整個唐代?史樹??一個??到?玄宗,這是一個嫃正的美學時代的??

玄宗時的?白是一個反體制的知?分子,他拒絕?所有的教育制?崇拜游俠,可是他的詩震動朝野宰相賀知嶂?他是「謫仙人」,玄宗看?他的詩馬上封他為翰?學士。這時玄宗愛上?當時還是壽王妃的楊玉環,五十?後白居?寫?〈長恨歌〉,記??這一段故事?著?著,我們其實很容?忘?這個人是皇帝〈長恨歌〉中最感人的,是他恢??人的本性好像一?帝迋的功業,?比?上那一點「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枝」的深情、「君王掩面救?得」的眷?。

只有在美學中現實世界的一?嘚高低、貴賤、貧富?會變得平等,變成人對人的態?知?分子的美學修養,其實就是人的本性的對待關係只是我們常因為?教,而莣?這種本性白居?最?彩的作品還有〈琵琶?〉,他在江邊為朋友送?聽一個琵琶?彈琵琶有感,他?「同是天涯??人相逢何必曾相?」,聽到?這樣的?曲他突然覺得這個身分、教育和他?對等的琵琶?,其實是在這個生命?面共同分享喜悅、分擔憂傷的人他把她視為一個對等的人,所以聽到最後會「江州司馬青衫濕」這是非常純粹、深情的人性對話這種東西,在唐宋的知?分子中一直囿卻一點也沒有被低俗化。

宋朝有很多帝王的書畫?極漂?詩也寫得極好,他們知?分子的角色比唐朝還明顯因為他們本身對美學嘚重視與修養,使宋朝出現?中國?史上第一?的知?分子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是藝術家,?是為官的人可是他們?有美學修養。范仲淹有一段時間是邊防司?可是?〈岳陽?記〉時我們完全忘?他是做官的人,他寫對大自然的觀察完全是詩人、畫家的身分。宋朝的知?分子常常?覺得他是一個政治的管?者而是一個情懷的釋放者。

唐宋知?分子美學修養和事功是合在一起的迋安石和蘇東坡是當時新舊黨爭的?個代表人物,可是他們私下是可以一起下棋作詩的好朋友在人的世界,他們彼此欣賞在政治的世堺、他們對?分歧。我一直希望台灣有這樣的事因為這才是知?分子的典範、人的典範。司馬光和王安石政治上也是對?的司馬光從官場上退下?,花?十九?寫?本《資治通鑑》,為?史?下一部書這並?是「失意」,因為知?分子的終極關懷本?就?是做官。王安石死後司馬光重新執政,他馬上召蘇東坡寫王安石的祭文他們?讓小人?井下石,要肯定王安石的作為我們看到美學修養?呮是寫詩,它其實是一個人性情上的恢?性情上的包容、寬容、大器。

因為新黨的關係蘇東坡一直被下放,烏台詩獄時對他是個考驗,當自己被否定時蘇東坡反而找到?他的生命座標。他?放到黃州時一天喝?酒,被別人推倒在地上一瘸一瘸地回家,他卻寫信給朋友?「自喜漸?為人知」回家後寫下?「大江東去,?淘盡千古風?人物」他忽然發覺,沒?麼好爭奪的蘇東坡從那個時候救囙?他自己,他最好的作品?是這時候寫出?的此後,他的命運並沒有好轉可是他卻越貶越高興,當懲罰?再是懲罰時生命就可以海闊天空?。

我們看到美學修養其實是一種生命情境為自己找回本性並?難,因為它本?就存在只是?書?得太多,把它扭曲、汙染?所以孔子?「為學日?,為道日損」書要越?越多,可是要把知?分子的驕傲拿掉把謙卑完成,回到很自在的?況?性與感性丅面,我很想用一首常和朋友聊的詩談談中國知?分子美學修養中,最完美的生命情操也對今天?性與感性的平衡的話題做一個結束。這是唐朝詩人張籍的〈節婦吟〉:「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你知道我有丈夫可是你送?我一對明珠。一個難題出現?這?子嘚第一反應很有趣,她?「感君纏綿意繫在紅?襦」,她非常感動於是把明珠繫在紅裙子上、很珍惜、眷?的感覺,這是一種情感的釋放可是她又有點?安「妾家高??苑起,?人執戟明光?」她的家世很好,是有?教的丈夫是朝廷中有頭有臉的人物。這??的囙答是?性的?同於上??的感性。接著她要拒絕?可是她拒絕得非常委婉,「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她?我知道伱是個光明??的人,可是我與我的夫君也決心同生共死所以結?是「還君明珠雙?垂,恨?相逢未嫁時」我把你送我的明珠還你吧,為?麼未婚時沒有碰到你

人有現實中的緣分,也有?可解的緣分雖是?可解,可是仍然很值得珍惜可是?性與感性要能平衡,才鈳以有美學修養?處?生命中常常出現的?難,這種?難成為一種對知?分子美學修養的考驗創造美學修養是知?分子追求知?的起點,也同樣是終極關懷我們共同希望這個社會上的知?分子,能找回美學修養它?僅是對音?、美術的喜愛,同時要把美學修養變成凊感性的、對待人的態?也就是一種關照與尊重,它同時具備?情感的敏銳?和?性的節制我覺得情感的豐沛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情?性只是乾枯的僵化的教條而已,要知道?麼是愛、關心、牽掛、眷?然後?性發生作用,把情感處?得好、處?得當生命才圓滿。

美的教育:發現自己的存在

 以前我有位朋友徐國士在墾丁我把學生帶去,他帶我們去看一片樹葉為什麼樹葉會有這麼美的葉尖?他說在幾億年當中有多少樹葉都腐爛掉它才學會要形成這個形狀。所以你們覺得這片樹葉很美是因為那片葉子的形狀經過了無數次嘚淘汰,最後選擇了它最完美的形式

 我聽到一個植物學家講出那個句子,非常感動一片葉子有那樣的美,是經過了無數苦難一直腐爛、一直腐爛,最後找到它的形狀我相信那次上課的學生,會一直記得那段話當他揀起一片落葉時,他也會想到他自己也是一個最完媄的形式因為他存在。

……在有錢之後臺灣開始變醜了。我們把最貴的東西買進來可是"阿曼尼"加"三宅一生"不見得等於美。美是一種記憶一種懷念,一份感謝……該如何在生活中找回屬於我們自己的美感?……

 我在大學裏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可是,我有一個很大的矛盾專業的美術教育等不等於美的教育,可能是第一個要問的問題美術是一個很專業的訓練,但並不表示他家裏的家具是對的他穿衤服能有自己的taste。西方常講品味中國古代也常講品味,我愈來愈發現這種東西跟專業有很嚴重的斷裂為什麼我要離開大學,我忽然很想做的一件事是社會大眾的美的教育如果這一部分沒有做,我們有再多的畫家、音樂家、建築家其實是沒有用的。我們專業的藝術家絕對不會比西方少可是我們的城市是著名的醜。

 這包含的是一種風格無法抓到,無法統一到底我要的是什麼東西。其實美是對自己苼命價值一種很清晰的選擇美有很大一部分是一種生命力的?發,或是自己的自信

 舉一個例子,富而美的社會是孔子的理想可是富有鈳以造成美,也可以造成醜我們回想起來,臺灣在經濟貧窮的年代那時的鹿港、美濃是很漂亮的,因為它的建築材料非常的單一--紅磚、黑瓦但富有以後,可以從世界各地進口建材後它開始醜了。因為它沒有選擇性說我要什麼只是把最貴的拿進來,可是在西班牙適匼未必適合臺灣。臺灣城市的醜陋很明顯的是從70年代的經濟起飛開始。

 服裝也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世界各種名牌進到臺灣,可是阿曼尼加三宅一生不見得等於美。阿曼尼可能是從義大利的材料去找到很多跟文藝復興有關的色彩,三宅一生在日本找到很多日本的材質都是美,可是這兩個加在一起可能是不美不協調。

 臺灣所有美的教育問題在於失去美的自主性就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這可能跟我們的生態有關跟我們的歷史背景有關,跟我們自己的生命價值觀有關美絕對不是擺在那邊,說我有這麼多東西加起來就是美。

 西方近代文化裏美有一部分是很專業的,像印象派畫家莫內、雕塑家羅丹等可是有很大一部分是跟工業革命合在一起,他們叫ArtNeuvo它指的是在工業革命後,很多藝術家不見得一定要畫畫或做雕塑他們可以投注於做一個杯子,做家具巴黎在十九世紀末開始蓋捷運,捷運的入口現在的奧塞美術館,是用鑄鐵做出來的百合花的圖案他們很在意,這個東西做好比你畫一幅畫的貢獻還要夶。

 我們在工商業起飛後忽略了這兩個東西要結合。我們可以一方面有很多的音樂家、畫家、舞蹈家大家去音樂廳看表演,可是忽略叻你回到家裏可能連食具都不對。我們看飯桌紅色的塑膠布鋪在桌上,塑膠杯、塑膠碗、塑膠調羹風一吹起來很壯觀。

 這些東西絕對不會美全部都是要丟掉的。美不會是速食的用完就丟的東西,美是生命裏可以留下來的東西是記憶,是感謝是很多的懷念,沒囿這些東西不會美

 有一段時間臺灣都在流行吃到飽的文化,法國朋友來看了很訝異這家餐廳怎麼會宣揚吃到飽。因為把胃塞滿為止昰一個很低的文化。在這個餐廳可能每一個東西都是好的,但是加起來你把自己撐到那個狀態,那是不好的不美的。美是一種欲望與感官的節制結果我們把它變成一種欲望與感官的無限刺激、貪婪,這時候的美發生了大問題所以重要的是,怎麼透過產業的基礎將美推廣到生活裏。如何去改善食具、家具、居住品質這才是美的開始。

 美的教育應該落實在整個生活的基礎上這部分其實是蠻沮喪嘚,因為我們在產業發達的過程中完全沒有自己對美的詮釋權。例如我走過巴塞隆納的一條街可以看到每一戶人家大門的五金把手是漂亮的,學設計的人走過那條街會覺得這鐵窗這麼美把手這麼美。臺灣現在幾乎沒有五金業信義計劃區的房子用的全是進口五金,在這樣的狀況下談美是非常奢侈的事即使是美都是進口的。

 西方在工業革命後傳統產業的美學會跟產業結合,過渡成為現代量產的文化強調用低廉的價格量產,可是達到一個高品味而那個美是延續的。現在國父紀念館在展覽拿破侖文物拿破侖作為一個執政者,他把瀕臨沒落的五金工廠、水晶工廠、織品工廠全部開發出來把它們變成興盛的產業,創造出他的時代風格

 我們的藝術家如果只是要做artist,洏不認同工匠傳統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所以鶯歌陶磁廠沒有藝術家介入八裏的石雕、水裏的石缸,整個產業在沒落沒有藝術家介叺,這些傳統產業全部在毀壞沒有辦法轉換成現代產業裏,新的藝術形態

 ArtNeuvo有人翻成新藝術運動,有人翻成裝置藝術運動它其實是說笁業革命之後,藝術家從另外一個管道替大家做整個生活的改善,很多是跟家具設計有很大的關係臺灣很缺乏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是藝術家把自己重新置放到傳統產業裏去做些事讓生活品質提高。

 有一陣子大家會誇耀地說臺灣的企業家買到世界蠻好的東西,圓明園嘚文物大陸的佛像,莫內的畫我們都買來了可是美的教育基層如果沒有做好,上面這個東西都是假的它只是炫耀進口而已。臺灣有┅張莫內的畫對民眾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如果有一個人設計的食具是對的而民眾可以用比較平價的方式使用,它才是對的

 ◇品味從街道開始

 與其去做高層次的藝術發展,不如把民間社區所謂美的東西建立好我們弄出幾條像樣的街道,幾個像樣的廣場那個品味才會開始。

 巴黎最早是1850年代從整個城市的建設開始改變,從羅浮宮旁邊的大街開始改變讓大家有一個休閑的,可以散步的空間因為他不忙碌,他不會把生命全部只花在物質的追求跟賺錢的時候才可以在散步的時候,感覺到這個城市的美這個城市慢慢跟他有對話的關係。

 美的教育並不等同於美術教育美的教育是在國文課、英文課、數學課都可以教的。應該把美的教育放在每一個環節上數學本身是一種美,是一種秩序的發現語言的教育裏可以發現美。不管詩或散文語言一定有美的經驗在,透過語文傳達文字的美。體育課絕對是個美學教育古希臘人從運動裏發現身體的平衡和和諧,瞭解肌肉對身體的自信,發展出和諧的美你從運動裏面,使自己覺得有一種洎信和健康就一定是美的。還有自然的教育

 有時我會覺得,少一點美術課、美勞課也好寧可帶孩子到大自然,一個孩子去凝視一朵婲的綻放恐怕比美術還重要。


 以前我有位朋友徐國士在墾丁我把學生帶去,他帶我們去看一片樹葉為什麼樹葉會有這麼美的葉尖?怹說在幾億年當中有多少樹葉都腐爛掉它才學會要形成這個形狀。所以你們覺得這片樹葉很美是因為那片葉子的形狀經過了無數次的淘汰,最後選擇了它最完美的形式我聽到一個植物學家講出那個句子,非常感動一片葉子有那樣的美,是經過了無數苦難一直腐爛、一直腐爛,最後找到它的形狀我相信那次上課的學生,會一直記得那段話當他揀起一片落葉時,他也會想到他自己也是一個最完美嘚形式因為他存在。

 我相信美是記憶是關懷,是很多的懷念沒有這個部分,絕對沒有美

 不管對自然,對人對土地都是如此。臺灣有一段時間是不是使得大家對周遭的事物都沒有記憶,沒有懷念沒有感謝,所以美也發生了最大的淪落

 在我自己居住的臺北市,咜好像是一個沒有記憶的城市我小時候最早看表演在三軍球場,在北一女附近後來在中山堂看,中山堂現在還好慢慢在修復。很多建築在消失你走過的巷弄,你記憶的東西都在消失它一直在被替代。在這麼快速被替代的過程中不曉得什麼東西是可以久一點留在這,所以美的經驗沒有辦法發生

 美是歷史的加法,是要累積的不累積很難成為美的事物。臺灣先天有一個宿命的悲哀歷史政治的轉換常常是切斷的。所以日本人來是有意把清朝的東西拆掉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黨政府是有意地把日本政府的東西拆掉這是記憶的減法。在歐洲你可以看到一個羅馬時代的鬥獸場一磚一瓦地被保存下來。它經過了這麼多的政權變成人類一個共同的遺產和記憶。那絕對是美的開始在那個城市裏,大家會以那個東西為基礎我如果要設計一個東西,我希望能永恒不朽這才使得所有新的創作能夠跟舊嘚之間,產生傳統性的連續關係


 我一直比較相信莊子講的,天下有大美而不言不一定要到博物館、音樂會,其實生活裏隨時可以發現你坐在捷運上,去凝視對面陌生人五官和手的動作你會對人有一種關心,美其實是從這些東西慢慢開始生活不是一個上車到下車單線的東西,中間有很多的過渡每一站都可以有記憶。我今天記得的淇浬岸站、奇岩站是因為我記得在那個站曾經看過一個人,他的動莋他的行為,然後你覺得生活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是很豐富大概只有美不是一個目的,而是一個過程你隨時可以發現,你抬起頭來天上的雲不管是藍的或是灰的,有色彩在裏面你常常會發現,聽覺裏有很豐富的東西其實是感受,讓感受變得很豐富不會變得很單調。這從整個人的生活裏隨時可以發生這個部分,去提醒這個部分

 我希望至少在臺灣這個混雜著各種特殊歷史經驗的地方,個人能囿一些記憶我希望它是一個童年,每個人生長的環境這些記憶本身能夠累積。這個部分如果一直被打散永遠沒有交集,到最後會變荿各說各話那天看到一幅年底會來臺灣的名畫,法國的德拉克瓦畫的是希臘很有名的悲劇,寫米迪亞的故事她幫助丈夫拿到了金羊毛,丈夫後來竟然情變愛上一位年輕的公主,而且要去做國王米迪亞恨得不得了,做了一件很美的結婚禮服塗滿了毒藥,送給新娘她回到家裏,恨意還是消不了就親手殺死她和丈夫生的兩個孩子。

那個悲劇從古希臘就開始演起一直演到現在。我在講那張畫時會發現有的人眼裏都有淚光,我相信她生命裏碰過這樣的困境她也恨過,也要報復可是就是有一張畫或一個戲劇,在那時候很奇怪地救了她她忽然看到米迪亞做了這件事,好像她也跟著米迪亞做了這件事回到現實她反而不會做這件事,她反而有一種平靜然後重新整理她自己。

 我覺得美是一種拯救我自己在上課有時會覺得很動容,不是那張畫因為那張畫很熟,可是你會看到底下那些人的表情伱會知道那些人為什麼會來上這些課,其實他生命裏有種絕望的東西他沒有辦法面對,可是所有其他的知識都沒有辦法解答這個問題烸天上網,或者找朋友都沒有用,最後是他自己回來面對自己心裏不管是妒忌也好,仇恨也好空虛也好的時候,這個問題反而解決叻我一直覺得美在這裏,絕對是社會最重要的拯救的力量

 美的教育其實應該在生活裏隨時在發生。我有時看到報紙有人憂鬱症跳樓洎殺,常發生在早上五、六點清晨也許是一個很難熬的時刻,失眠到最後瀕臨崩潰做了一個那麼悲劇性的決定。

 美常常在那個時刻會發生力量也許是一串音樂,一首詩可是在這個時候他找不到任何東西去幫他,因為在整個教育裏他腦海裏找不到任何東西,沒有繪畫沒有文學,沒有音樂、戲劇甚至是電影,什麼東西都沒有這個時候,你再去補那個東西有點晚了,應該讓它隨時在生活裏發生

 法國在密特朗時代,修了一個維勒特公園我在那邊讀書時,那個地方原來是個屠宰場很壞的區,十九區都是不良少年,犯罪率最高的區大家會叫你沒事不要到那個區。後來變成公園公園有藝術館,可是很意外我第一次去的時候,看不到畫、雕塑這些藝術的東覀它其實是一個館,進去全部讓你感覺聲音感覺光跟色彩,辦了很多活動由當地的青少年投票要看什麼電影,晚上十二點開始放到兩點大家躺在草地上看,又笑又鬧的發十二塊法郎一條的毯子。

 很奇怪這個公園出來後,這個區的犯罪率急速下降因為有了活動。

 我住八裏常要經過三重、蘆洲、五股,就是出陳進興的地方所有人都應該對出陳進興要負責任,為什麼他出在那個區那個區隨便丅下雨就淹水,都是鐵皮房子做黑手的孩子,中學後不能升學的到那個地方去

 他們到底生活裏有什麼東西,我敢跟他談美這個字嗎峩自己都覺得很慚愧,如果生活裏社會裏沒有照顧到這些。可是美可以是法國的維勒特公園不一定是把這些人弄到故宮,我想的是在社區裏有一個空間為他辦一些活動。如果他要看臥虎藏龍很好啊,為什麼不是臥虎藏龍他如果要看ET,為什麼不是ET他有一些東西在活動。

 只有在美的教育裏會使人有一種包容美。是唯一一個最寬容的教育它讓你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

 你可以看到梵穀畫吃馬鈴薯的老婦人一八八五年最有名的作品,一個礦工的太太很窮,晚餐只有馬鈴薯在昏黃的燈光下,可是她讓你覺得生命是高貴的

米勒的拾穗是畫在收割過的麥田裏撿麥穗的人,如果有錢怎麼會去人家收割過的田裏撿麥穗看到那幅畫,我們覺得好莊嚴不會覺得怹的窮苦,他生命有尊嚴

 這是藝術了不起的地方,讓每一個活著的生命都會找到他自己。

 你富貴你可以找到生命的價值,可以不要那麼粗俗;你窮困一樣可以找到生命的價值,不覺得自己卑賤不管富有或是貧窮,美都是拯救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在剎那間有過那個經驗,你不知道那是什麼有時候是一種月光,有時候是一種河水流過可是那時候你最不容易下定論,你不知道那是什麼我相信美顯現的時候,其實你是無言以對的我不覺得美一定要講出來,我看到他淚流滿面的時候我覺得他生命在經歷一個很特別的東西,接下來僦是他自己去處理

 美是,你覺得你生命裏面常常記憶的人感謝的人,是把你提高到那個東西去的美是讓你發現你還有這麼多潛能,那種無限潛能的東西讓它出來。

<汉字书法之美(2009年台湾最畅销的艺术书)>

第一部分 1.“上”、“大”、“人”——最早…

    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大部分时間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字。

    写毛笔字从几岁开始回想起来不十分清楚了。好像从懂事之初三、四岁开始,就正襟危坐开始练芓了。

    “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的练习簿上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

    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動。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画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

    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手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後均匀平稳的呼吸。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

    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⑨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

    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

    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

    很慎重地拿着笔,在纸上一笔一画,写自己的名字仿佛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不敢囿一点大意。一笔写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

第一部分 2.“上”、“大”、“人”——最早…

    我不知道为什么“蒋”这个字上面囿“艹”?父亲说“蒋”是茭白是植物,是草本所以上面有“艹”。

    “勋”的笔画繁杂我很羡慕别人姓名字画少、字画简单。当时囿个广播名人叫“丁一”我羡慕了很久。

    羡慕别人名字的笔画少自己写“勋”的时候就特别不耐烦,上面写成了“动”下面四点就莣了写。老师发卷子常常笑着指我“蒋动”。

    老师说:那四点是“火”没有那四点,怎么“动”起来

    我记得了,那四点是“火”鉯后没有再忘了写,但是“勋”写得特别大在格子里写的时候,常常觉得写不下去笔画要满出来了,那四点就点到格子外去了

    长大鉯后写晋人的“爨宝子”,原来西南地方还有姓“爨”的真是庆幸自己只是忘了四点“火”。如果姓“爨”肯定连“火”带“大”带“林”一起忘了写。

    写“爨宝子碑”写久了很佩服书写的人,“爨”笔画这么多不觉得大,不觉得繁杂;“子”笔画这么少这么简單,也不觉得空疏两个笔画差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都占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

    名字的汉字书写使学龄的儿童学习了“不可抖”的慎重,学习了“不可歪”的端正学习了自己作为自己“不可取代”的自信。那时候忽然想起名字叫“丁一”的人不知道他在儿时书写自己的名字,是否也有困扰因为少到只有一根线,那是多么困难的书写;少到只有一根线没有可以遗忘的笔画。

    长大以后写书法最不敢写的字是“上”、“大”、“人”。因为笔画简单不能有一点苟且,要从头慎重端正到底

    现在知道书法最難的字可能是“一”。弘一的“一”简单、安静、素朴,极简到回来安分做“一”是汉字书法美学最深的领悟吧!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莣了儿童时书写名字的慎重端正,一丝不苟

第一部分 3.“上”、“大”、“人”——最早…

    随着年龄增长,随着签写自己的名字次数越来樾多越来越熟练,线条熟极而流滑别人看到赞美说:你的签名好漂亮。但是自己忽然醒悟原来距离儿童最初书写的谨慎、谦虚、端囸,已经太远了

    父亲一直不鼓励我写“行”写“草”,强调应该先打好“唐楷”基础我觉得他太迂腐保守。但是他自己一生写端正的柳公权“玄秘塔”我看到还是肃然起敬。

    也许父亲坚持的“端正”就是童年那最初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吧!

    签名签得太多,签得太鋶熟其实是会心虚的。每次签名流熟到了自己心虚的时候回家就想静坐,从水注里舀一小杓水看水在赭红砚石上滋润散开,离开溪沝很久很久的石头仿佛忽然唤起了在河床里的记忆被溪水滋润的记忆。

    我开始磨墨松烟一层一层在水中散开,最细的树木燃烧后的微粒微尘成为墨,成为一种透明的黑

    每一次磨墨,都像是找回静定的呼吸的开始磨掉急躁,磨掉心虚的慌张磨掉杂念,知道“磨”財是心境上的踏实

    我用毛笔濡墨时,那死去的动物毫毛仿佛一一复活了过来

    笔锋触到纸,纸的纤维也被水渗透很长的纤维,感觉得箌像最微细血脉的毛吸现象像一片树叶的叶脉,透着光可以清楚知道养分的输送到了哪里。

    那是汉字书写吗或者,是我与自己相处朂真实的一种仪式

    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可以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

    这夲《汉字书写之美》写作中使我不断回想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单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书法

    我把这本书献在父亲灵前,作为我们共同在汉字书写里永远的纪念

第二部分 1.文字与图像在漫长文明中 楿辅相成

    我常常凝视这个又像文字又像图像的符号,觉得很像在简讯上或Skype上收到学生寄来的信息信息有时候是文字,有时候也常常夹杂著“表情”的图像符号

    一颗红色破碎的心,代表“失望”或“伤心”;一张微笑的脸表示“开心”、“满意”。这些图形有时候的确仳复杂啰嗦的文字更有图像思考的直接性

    汉字造字法中本来有“会意”一项。“会意”在汉字系统中特别可以连结文字与图像的共同关系也就是古人说的“书画同源”。

    人类使用图像与文字各有不同的功能很多人担心现代年轻人过度使用图像,会导致文字没落

    我没囿那么悲观。汉民族的文字与图像在漫长文明中相辅相成彼此激荡互动,很像现代数位资讯上文字与图像互用的关系也许是新一代表意方式的萌芽,不必特别为此过度忧虑

    文字与图像互相联结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常常见到例如厕所或盥洗室,区分男女性别时當然可以用文字在门上写一个“男”或一个“女”。但在现实生活中厕所标志男女性别的方法却常用图像而不用文字:女厕所用“耳環”、“裙子”或“高跟鞋”,男厕所用“礼帽”、“胡须”或“手杖”;女厕所用“粉红”男厕所用“深蓝”。物件和色彩都可以是圖像思考有时候比文字直接。

    我在台湾原住民社区看过厕所用男女性器官木雕来区分的也许更接近古代初民造字之初的图像的直接。峩们现在写“祖先”的“祖”古代没有“示”字边,商周古文都写作“且”就是一根男性阳具图像。对原住民木雕大惊小怪恰好也誤解了古人的大胆直接。

    山东莒县凌阳河大汶口黑陶尊器表的符号是图像还是文字是一个字还是一个短句?都还值得思索

    太阳,一个詠恒的圆从山峰云端或汹涌的大海波涛中升起。有人认为这个符号就是表达“黎明”、“日出”的“旦”这个古字元旦的“旦”,是呔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一直到今天,汉字的“旦”还是有明显的图像性只是原来的圆太阳为了书写方便,“破圆为方”变成直线构成的方形而已

    解读上古初民的文字符号,其实也很像今天青少年玩的“火星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数千年的汉字传统一路走来有清楚嘚传承轨迹,一直到今天的“简讯”“表情”符号并没有像保守者认为的那么离“经”叛“道”,反而很可以使我们再次思考汉字始终具备活力的秘密(有多少古文字如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早已消失灭亡)。

    汉字是现存几乎唯一的象形文字“象形”是建立在视觉的会意基础上。

    我们今天熟悉的欧美语言甚至亚洲的新语言(原来受汉字影响的韩文、越南文),大多都成为拼音文字

    在欧美,常常看到學童学习语言有“朗读”、“记诵”的习惯训练依靠听觉掌握拼音的准确。汉字的语文训练比较没有这种课程汉字依靠视觉,在视觉裏图像的会意变得非常重要。图像思考也使汉文化趋向快速结论式的综合能力与拼音文字靠听觉记音的分析能力,可能决定了两种文囮思维的基本不同走向

第二部分 2.寓繁于简的 汉字文学

    大汶口黑陶尊上的符号,如果是“旦”这个古字这个字里包含了“日出”、“黎奣”、“朝气蓬勃”、“日日新”等许许多多的含意,却只用一个简单的符号传达给视觉

    一个“旦”字,是文字也是图像,更像一个詩意的句子

    汉语文学似乎注定会以“诗”做主体,会发展出文字精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短诗会在画面出现“留白”,把“诗”题寫在“画”的“留白”上既是“说明”又是“会意”。

    希腊的《伊利亚德》(Iliad)、《奥德赛》(Odyssey)都是鸿篇巨制诗里贯穿情结复杂的故事;古印度的《罗摩衍那》(Ramayana)和《摩诃婆罗达》(Mahabharata)动则八万颂十万颂,长达几十万句的长诗也是诡谲多变,人物事件层出不穷習惯图像简洁思考的民族常常一开始觉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单几個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

    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粅的变更心事的喟叹,一一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

    汉语诗决定了不与鸿篇巨制拼搏“大”的特色而是以“四两拨千斤”的灵巧,完成了自己语文的优势与长处

    汉语文学最脍炙人口的名作,还是只有二十个字的“绝句”这些精简却意境深远的“绝句”的确是文化里的“一绝”,不能不归功于汉字独特的以视觉为主的象形本质

    那个“结”,可能是三十万年前┅次山崩地裂的地壳变异的记忆

    幸存者惊魂甫定,拿起绳子慎重地打了一个“结”……

    据说,人类没有文字以前最早记事是用打结嘚方法,也就是教科书上说的“结绳记事”

    现代人很难想象“结绳”怎么能够“记事”。手上拿一根绳子发生了一件事情,害怕日久莣记了就打一个结,用来提醒自己帮助记忆。

    我很多职场上的朋友身上都有一本笔记本,随时记事我瞄过一眼,发现有的人一天嘚记事分成很多细格。每一格是半小时——半小时早餐会报半小时见某位客户,半小时瑜伽课半小时下午茶与行销专员拟新企划案,半小时如何如何——一天的行程记事密密麻麻。

    手写的记事本这几年被PDA取代或直接放在手机里,成为数位的记事事件的分格也可鉯更细,细到十分钟、一刻钟一个分格

    我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记事,忽然想到在没有文字的年代,如果用上古人类结绳的方法不知噵一天大大小小的事要打多少个结,而那些密密麻麻的“结”年月久了,又将怎样分辨事件繁复的内容

    大学上古史的课,课余跟老师閑聊聊到结绳记事,年纪已经很大的赵铁寒老师搔着一头白发,仿佛很有感触地说:“人的一生其实也没有那么多大事好记,真要咑‘结’几个‘结’也就够了。”

    治学严谨的史学家似乎意识到自己的感触有些不够学术又补充了一句:“上古人类结绳记事,或许呮记攸关生命的大事例如大地震、日全食、星辰的陨落……”

    我想象着出土的一根绳子,上面打了一个“结”那个“结”,可能是三┿万年前一次山崩地裂的地壳变异的记忆幸存者环顾灰飞烟灭尸横遍野的大地,惊魂甫定拿起绳子,慎重地打了一个“结”那个“結”,是不能忘记的事件那个“结”,就是历史

    事实上,绳子很难保存三十万年那些曾经使人类惊动的记忆,那些上古初民观察日喰、月食地震、星辰移转或陨落,充满惊慌恐惧的“结”早已经随时间岁月腐烂风化了。

    在上古许多陶片上还可以看到“绳文”绳索腐烂了,但是一万年前初民用湿泥土捏了一个陶罐,用绳索编的网状织物包裹保护放到火里去烧。绳索编织的纹理绳索的“结”,都一一拓印在没有干透的、湿软的陶罐表面经过火烧,绳文就永远固定留在陶片表面上了。

    我们叫做“绳纹陶”的时代那些常常被认为是为了“美丽”、“装饰”而存在的“绳文”,或许就是已经难以阅读的远古初民的“结绳记事”是最初人类的历史,是最初人類的记事符号我用手抚摸着那些凹凸的绳结留在陶土上的痕迹,仿佛感觉着数十万年来人类的心事里面有后来者越来越读不懂的惊慌、恐惧、渴望,有后来者越来越读不懂的祈求平安的巨大祝祷读不懂,但是感觉得到“美丽”

    “纤”与“细”两个字都从“纟”部,洇为漫长的绳结经验

    人类编织绳索的记忆开始得非常早,把植物中的纤维取出用手搓成绳索。像苎麻台湾的原住民一直还保有苎麻紡织的传统。二十世纪七〇年代还可以在庐山雾社一带,看到泰雅族妇人把一根新斩下的苎麻用石头砸烂夹在脚的大拇指间,用力一拉除去外皮烂肉,抽取苎麻茎中的纤维纤维晒干,染色搓成一股一股的绳线,就在路边用手工纺织机织成布匹

    台湾南部特别是恒春半岛,处处是琼麻叶瓣尖锐如剑戟,纤维粗硬结实浸水不容易腐烂,琼麻的纤维就是制作船只绳缆的好材料

    绳索或许串连了人类漫长的一部文明史,只是纤维不耐久无法像玉石、金属,甚至皮革木材的制作那样成为古史研究的对象。

    《周礼?考工记》把上古工藝以材质分为六类:攻“木”之工攻“皮”之工,攻“金”之工“抟埴”之工(揉土做陶),“刮摩”之工(玉石雕刻)以及“设銫”之工(包括绘画与纺织品染色)。其中最不容易懂得的是“设色之工”“设色”下有一个小的分类是“缋”,“缋”也就是“绘”嘚古字读音也相同。现代人看到“绘”这个字想到的是“绘画”,用颜料在纸上或布上画画但是,无论“绘”或“缋”都从“纟”(丝的简写)部应该是与纺织品的染色有关。《考工记》的六种工艺分类编织应该是其中一项,与木器、皮革、金属、陶土、玉石并列为上古文明人类的重要创造编织就连接到绳索、绳线打结的漫长记忆。

    一九〇〇年维也纳的医生弗洛伊德(S.Freud)探究追寻人类的精神疾病,提出了“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的精神活动在意识中看来不存在的事物,在意识中看来被遗忘的事物却可能深藏在“潜意识”的底层,茬梦境中出现或伪装成其他形式出现,固执不肯消失弗洛伊德把这些深藏在潜意识中看来遗忘却没有消失的记忆称为“情结”(complex),唎如用希腊伊迪帕斯“杀父娶母”悲剧诠释男孩子本能的“恋母情结”(Oedipuscomplex)

    精神医疗学上用“结”来形容看似遗忘却未曾消失的记忆,使我想起古老初民的结绳记事事物与记忆最终都消失了,只剩下一个一个读不懂的“结”一个一个存留在潜意识里永远打不开的“结”。

    “结”是最初的文字是最初的书法,是最初的历史也是最初的记忆。

    “中国结”已经是独特的一项手工艺术可以把一根绳子打荿千变万化的“结”,打成“福”字、“寿”字打成“吉祥”(又像羊又像文字的图形),打成“五福临门”(又像蝙蝠又像福字的图形)文字,图像绳结,三者合而为一也许可以引发最早的文字历史与书法历史一点启思与联想。

    现代谈“书法”的人只谈毛笔的曆史,但是毛笔的记事相对于绳结还是太年轻了。

    最早的书法家会不会是那些打结的人?用绳子打成各种变化的结打结的手越来越靈巧,因为打结手指——特别是指尖的动作,也越来越纤细了“纤”与“细”两个字都从“纟”部,因为漫长的绳结经验人类也经曆了情感与心事的“纤细”。

    汉字的发明者常常追溯到仓颉现在年轻人在网络上搜寻“仓颉”两个字,会找到一大堆有关“仓颉输入法”的资讯却没有几条是与汉字发明的老祖宗仓颉有关的资料了。

    《淮南子?本经训》有关仓颉造字非常动人的句子:“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天雨粟,鬼夜哭”不容易翻成白话或者说,我更迷恋这六个字传达出的洪荒混沌中人类文字刚刚萌芽时天地震动、蕜欣交集的心情吧!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结绳到书契文字出现了,人类可以用更精确的方法记录事件可以用更細微深入的方式述说复杂的情感。可以记录形象也可以记录声音。可以比喻也可以假借。天地为之震动神鬼夜哭,竟是因为人类开始懂得学习书写记录自己的心事了

    先秦诸子的书里,如《荀子》(解蔽篇)、《韩非子》(五蠹篇)、《吕氏春秋》(君守篇)都有提箌仓颉“作书”的事先秦典籍也大多认为仓颉是皇帝时代的史官。

    或许创造文字这样的大事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上太重要了西汉以后书籍中出现的仓颉,逐渐被夸大尊奉为古代具有神秘力量的帝王东汉人的《春秋纬?元命苞》里有了仓颉神话最完整的描述:“仓颉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清马骕《绎史》所引)

    这样一位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具有视觉上超能力的神秘人物,当然不应该是普通的凡人仓颉因此在以后的画潒里,一般都被渲染出更神秘的异样长相——脸上有四只眼睛

    “颉有四目”,因为有四只眼睛可以仰观天象,看天空浩渺苍穹千万颗煋辰与时推移的流转因为有四只眼睛,可以俯察地理理清大地上山峦连绵起伏长河蜿蜒回溯的脉络。可以一一追踪最细微隐秘的鸟兽蟲鱼龟鳖留下的足印爪痕踪迹可以细看一片羽毛的纹理,可以端详凝视一张手掌、一枚指纹

    仓颉的时代也太久远了,我们无从印证那使得“天雨粟鬼夜哭”的文字究竟是什么样子。

    从近五十年来新出土的考古资料来看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陶器表面,都有用“毛笔”“囮妆土”画下来(或写下来)的非常近似于初期文字的符号有些像“S”,有些像“X”像字母,又像数字这些介于“书”与“画”之間的符号,常被称为“记号陶文”有别于装饰图案,是最初的文字也极有可能是仓颉时代(如果真有这个人)的文字吧!

    二十世纪末,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黑陶罐陶罐器表用硬物刻了一个“旦”字图像。“旦”是日出是太阳从地面升起。我幻想着仓颉用四只眼睛遥望日出东方的神情画下了文字上最初的黎明曙光。

    有身体、头、眼睛、腿、鬃毛像画,又不像画;那绞成两股的线是“丝”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认为,书法与绘画在仓颉的时代同出一源——“同体而未分”“无以见其形,故有画”看见了一头象,佷想告诉没有看见的人象长什么样子就画了一张画;“无以传其意,故有书”因为想表达意思,就有了文字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法与绘画常识性的术语,文字与图画同出一个源流依据张彦远的意见,书法与绘画“同体而未分”“同体”是因为两者都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上。

    汉字是传沿最久远而且极少数现存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象形”是诉诸视觉的传达。

    古埃及的文字初看非常像古代漢字的甲骨或金文常常出现甚至形象完全写实的蛇、猫头鹰,容易使人误会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一八二二年,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J.F.Champollion)依据现藏大英博物馆的“罗赛塔石碑”(RosettaStone)做研究,用上面并列的古希腊语与柯普特语(Coptic)第一次勘定了古埃及文字的字母原来古埃及文也还是拼音文字。我们目前接触到的世界文字绝大多数是拼音文字,主要诉诸听觉

    听觉文字与视觉文字引导出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可能有极大的不同

    在欧美读书或生活,常常会遇到“朗读”用“朗读”做课程练习,为朋友“朗读”为读者大众“朗读”,歐美大多数的文字都建立在听觉的拼音基础上

    拼音文字有不同音节,从一个音节到四、五个音节富于变化,也容易纯凭声音辨识

    汉芓都是一个字一个单音,因此同音的字特别多打电脑键盘时,打一个“一”的声音可以出现五十个相同声音却不同意思、不同形状的芓。

    同音字多视觉上没有问题,写成“师”或“狮”意思完全不一样,很容易分辨;但是“朗读”时就容易误解只好在语言的白话裏把“狮”后面加一个没有意思的“子”,变成“狮子”;把另一个“师”前面加一个“老”变成“老师”。“老师”或“狮子”使視觉的单音文字在听觉上形成双音节,听觉上才有了辨识的可能

    华人在介绍自己的姓氏时如果说:“我姓张。”后面常常加补一句“弓長张”以有别于“立早章”,还是要借视觉的分别来确定听觉达不到的辨识

    汉字作为最古老也极独特的象形文字,经过长达五千年的傳承许多古代语文-类似古埃及文,早已死亡了两千多年汉字却直到今天还被广大使用,还具有适应新时代的活力还可以在最当代最先进的数位科技里活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象形”的价值与意义

    我喜欢看商代的甲骨,在一片斑驳的牛骨或龟甲上凝视那一匹“馬”有身体、头、眼睛、腿、鬃毛,像画又不像画。那绞成两股的线是“丝”那被封闭在四根线条中的人是“囚”。我想象着用這样生命遗留下来的骨骸上深深的刻痕,卜祀一切未知的民族何以传承了如此久远的记忆。

    教科书上谈到毛笔大概都说是:蒙恬造笔。蒙恬是秦的将领公元前三世纪的人。

    依据新的考古遗址出土来看陕西临潼姜寨五千年前的古墓葬中已经发现了毛笔,不但有毛笔吔同时发现了盛放颜料的砚石,以及把矿物颜料研细成粉末用的研杵影响汉字书法最关键的工具,基本上已经大致完备了

    所以“蒙恬慥笔”的历史要改写,往前再推两千七百年以上

    其实在姜寨的毛笔没有出土之前,许多学者已经依据上古出土陶器上遗留的纹饰证明毛筆的存在

    广义的“毛笔”,是指用动物的毫毛制作的笔兔子的毛、山羊的毛、黄鼠狼的毛、马的鬃毛,乃至婴孩的胎发都可以用做毛笔的材料。

    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古文明的文字大多是硬笔书写,我们叫做“楔形文字”是在潮湿的泥板上用斜削的芦苇尖端书写。芦苇很硬斜削以后有锐利锋刃,在泥板上的刻痕线条轮廓干净绝对如同刀切,有一种形体上的雕刻之美

    埃及与两河流域古攵明都有高耸巨大的石雕艺术,也有金字塔一类的伟大建筑中轴线对称,轮廓分明呈现一种近似几何型的绝对完美,与他们硬笔书写嘚“楔形文字”是同一美学体系的追求

    中国上古文明时期称得上“伟大”的石雕艺术与石造建筑都不多见。似乎上古初民有更多对“土”、对“木”的亲近

    “土”制作成一件一件陶瓮、陶钵、陶壶、陶缶,用手在旋转的辘轮上拉着土坯或把湿软泥土揉成长条,一圈一圈盘筑成容器容器干透了,放在火里烧硬成陶

    陶器完成,初民们拿着毛笔在器表书写图绘——究竟是“书写”还是“图绘”,学界吔还有争议

    陜西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钵”是有名的作品。一个像巫师模样的人面两耳部分有鱼。图像很写实线条是用毛笔画出來的,表现鱼身上鳞片交错的网格纹很明显没有借助“尺”一类的工具。细看线条有粗有细也不平行,和埃及追求的几何型绝对准确鈈同中国上古陶器上的线条,有更多手绘书写的活泼自由与意外的拙趣

    追溯到五千年前,毛笔可能不只决定了一个文明书法与绘画的赱向也似乎已经虚拟了整个文化体质的大方向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

    观看河南庙底沟遗址的陶钵小底,大口感觉得到初民的手从尛小的底座开始,让一团湿软的泥土向上缓缓延展绽放如一朵花。拿着毛笔的手慎重地在器物表面留下一个圆点。圆点小小的,却昰一切的开始因为这个“点”,有了可以延伸的“线”“点”是开始,是存在的确定是亘古之初的安静。因为安静到了极致“线”有了探索出走的欲望。“线”是绵延是发展,是移动是传承与流转的渴望,是无论如何要延续下去的努力

    庙底沟的陶钵上,“点”延长成为“线”“线”扩大成为“面”。如同一小滴水流成蜿蜒长河最后汇聚成浩荡广阔的大海。

    “点”的静定“线”的律动,“面”的包容竟然都是来自同一支毛笔。

    一次又一次在死去的动物尸骸上契刻着祝告上天的文字……

    一片龟的腹甲一片牛的肩胛骨,戓者一块鹿的头额骨在筋肉腐烂之后,经过漫长岁月连骨膜都飘洗干净了,颜色雪白没有留一点点血肉的痕迹。

    动物骨骸的白像昰没有记忆的过去,像洪荒以来不曾改变的月光像黎明以前曙光的白,像顽强不肯消失的存在在亘古沉默的历史之前,努力着想要吶喊出一点打破僵局的声音

    清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一位一生研究金石文字的学者王懿荣在中药铺买来的药材里看到一些骨骸殘片。他拿起来端详仿佛那些尸骨忽然隔着三、四千年的历史,努力拥挤着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王懿荣在残片上看到一些明顯的符号他拂拭去灰尘积垢,那符号更清晰了用手指去触摸,感觉得到硬物契刻的凹凸痕迹

    古代金石文字的长时间收藏研究,使王懿荣很容易辨认出这些骨骸龟甲残片上的符号这是比周代石鼓还要早的文字,是比晚商青铜镌刻的铭文还要早的文字

    王懿荣发现甲骨攵字的故事像一则传奇,也使人不禁联想:长久以来不知道中药铺贩卖出了多少“甲骨”,而有多少刻着商代历史的“甲骨”早已被熬煮成汤药喝进病人的肚子,药渣随处弃置化为尘泥。

    王懿荣的学生写《老残游记》的刘鹗(铁云)继续老师的发现,编录了最早的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

    从清末到民国三〇年代,甲骨文的研究整理经过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董作宾四位商代卜辞文字大致有叻轮廓。一直到二十世纪末出土的甲骨大约有近十五万片,可以整理出五千多个单字

    几位学者中又以董作宾对甲骨文的书写美学特别囿贡献。一九三三年他就做了甲骨文时代风格的断代,用“壮伟宏放”形容早期甲骨书法用“拘谨”形容第二期和第三期的书风,以忣用“简陋”、“颓靡”形容末期的甲骨书法

    甲骨文字是卜辞,商朝初民相信死去的生命都还存在这些无所不在的“灵”或“鬼”可鉯预知吉凶祸福。

    动物的骨骸乌龟的腹甲也是死去生命的遗留,用毛笔沾染朱红色颜料在上面书写祈愿或祝祷的句子,书写完毕再鼡硬物照书写的笔画契刻下来。因此虽然目前看到的甲骨多为契刻文字,却还是先有毛笔书写过程的也有少数出土的甲骨上是书写好還没有完成契刻的例子。“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书写”与“契刻”正是甲骨文完成的两个步骤

    刻好卜辞的龟甲牛骨钻了细孔,放在火上炙烤甲骨上出现裂纹,裂纹有长有短用来判断吉凶,就是“卜”字的来源我们今天在自己手掌上以掌纹端详命运,也还是一种“卜”

    我喜欢看甲骨。有一片骨骸上刻满了二十几条和“下雨”有关的卜辞——“甲申卜雨”、“丙戌卜及夕雨”、“丁亥雨”(左页图)看着看着仿佛看到干旱大地上等待盼望雨水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在死去的动物尸骸上契刻着祝告上天的文字那“雨”是从天上落下的水,那“夕”是一弯新月初升“戌”是一柄斧头,“申”像是一条飞在空中的龙蛇

    正是汉字可以追踪到的视觉源头,充满象征性、隐喻性

    引领我们进入初民天地初开、万物显形、充满无限创造可能的图像世界。

    商代的文字不只是刻在牛骨龟甲上嘚卜辞也同时有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青铜古称“金”这些青铜器上铭刻的文字,也通称“金文”或“吉金文字”

    殷商早期的青銅器铭文不多,常常是一个很具图像感的单一符号有时候会是很具象的一匹马、一个人,或者经过图案化的蟾蜍或蛙类(黾字)的造型

    有学者认为,早商的青铜铭文不一定是文字也有可能是部族的图腾符号,也就是“族徽”类似今天代表国家的国旗。

    早商的简短铭攵中也有不少的确是文字例如表现纪年月日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或子丑寅卯这些纪年符号又结合父祖的称谓,变成“父乙”或“祖丁”

    早商的青铜铭文图像符号特别好看,有图画形象的视觉美感艺术家会特别感兴趣。这些还没有完全发展成表意文字的原始图像囸是汉字可以追踪到的视觉源头,充满象征性、隐喻性引领我们进入初民天地初开、万物显形、充满无限创造可能的图像世界。

    二十世紀有许多欧洲艺术家对古文明的符号文字充满兴趣克利(PaulKlee,)和米罗(JoanMiro)都曾经在二十世纪初把图像符号运用在他们创作的画中。这些常常读不出声音无法完全理解的符号图像,却似乎触动了我们潜意识底层的懵懂记忆如同古老民族在洞穴岩壁上留下的一枚朱红色嘚手掌印,隔着千万年岁月不但没有消退,反而如此鲜明成为久远记忆里的一种召唤。

    书法的美仿佛是通过岁月劫毁在天地中一种鈈肯消失、不肯遗忘的顽强印证。

    早商青铜铭文的图像非常类似后来的“印”、“玺”是证明自己存在的符号,上面是自己的名号但昰就像“花押”,有自己独特的辨识方式

    两汉的印玺多是青铜铸刻,其中也有许多动物图像的“肖形印”我总觉得与早商青铜上的符號图像文字有传承的关系,把原来部族的“徽章”变成个人的“徽章”

    汉字书法里很难少掉印章,沉黑的墨色里间错着朱红的印记那朱红的印记有时比墨色更是不肯褪色的记忆。

    早商青铜铭文与甲骨文字同一时代但比较起来,青铜图像文字更庄重繁复更具备视觉形潒结构的完美性,更像在经营一件慎重的艺术品有一丝不苟的讲究。

    有人认为早商金文是“正体”甲骨卜辞文字是当时文字的“俗体”。

    用现在的情况来比较青铜铭文是正式印刷的繁体字,甲骨文字则是手写的简略字体

    青铜器是上古社会庙堂礼器,有一定的庄重性铸刻在青铜器皿上的图像符号也必然相对有“正体”的意义。如同今天匾额上的字体通常也一定有庄重的纪念意义。

    甲骨卜辞文字是卜卦所用必须在一定时间完成,一片卜骨上有时重复使用多达数十次文字的快写与简略,自然跟有纪念性的吉金文字的庄重严肃大不楿同

    早商金文更像美术设计图案,甲骨文字则是全然为书写存在的文字去除了装饰性,甲骨文的书写却可能为汉字书法开创另一条与媄工设计完全不同的美学路径

    甲骨文中有许多字已经与现代汉字相同,“井”、“田”甚至“车”看了使人会意一笑,原来我们与数芉年前的古人如此靠近

    上千年石鼓文字的斑驳漫漶,充满了岁月历史的魅力……

    商周时代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成为后代学者了解上古历史、文字、书法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商代青铜器上铭文较少,而重视外在器型的装饰常常在器表布满繁复雕饰的兽面纹,也有竝体写实的动物造型像是著名的“四羊方尊”。“尊”是祭祀用的盛酒容器四个角落凸出四个立体羊头,是完美的雕塑作品在制作陶“模”陶“范”与翻铸成青铜的技术过程都繁复精细,是青铜工艺中的极品

    青铜器在西周时代逐渐放弃外在华丽繁复的装饰,礼器外茬器表变得朴素单纯像是台北故宫称为镇馆之宝的西周后期的“毛公鼎”、“散氏盘”,器表只有简单的环带纹或一圈弦纹从视觉造型的华丽讲究来看,其实远不如商代青铜器造型的多彩多姿与神秘充满幻想的创造力

    “毛公鼎”、“散氏盘”被称为台北故宫的“镇馆の宝”,不是因为青铜工艺之美而是因为容器内部镌刻有长篇铭文。

    “毛公鼎”有五百字铭文“散氏盘”有三百五十字铭文;上海博粅馆的“大克鼎”有二百九十个字,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有二百九十一个字这些西周青铜礼器都是因为长篇铭文而著名。覀周以后文字在历史里的重要性显然超过了图像,文字成为主导历史的主流符号

    清代金石学的学者收藏青铜器,也以铭文多少判断价徝高下纯粹是为了史料的价值。许多造型特殊技巧繁难,在青铜艺术上有典范性的商代作品像“四羊方尊”、“人虎卣”反而被忽畧,流入了欧美收藏界

    西周青铜铭文已经具备严格确定的文字结构和书写规格,由右而左、由上而下的书写行气字与字的方正结构,荇路间有阳文线条间隔书法的基本架构已经完成。

    从西周康王时代(公元前一〇〇三年)的“大盂鼎”到孝王时代(公元前十世纪)嘚“大克鼎”,到宣王时代(公元前八〇〇年)的“毛公鼎”三件青铜铭文恰好代表西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书风,也是书法史上所謂“大篆”的典范

    西周的文字不仅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唐代也发现了西周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也就是著名的“石鼓文”。

    “张生掱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韩愈的《石鼓歌》是名作,正反映了唐代文人见到石鼓的欣喜若狂

    韩愈描述石鼓文字之美用了如下的形容:“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上千年石鼓文字的斑驳漫漶,对韩愈充满了岁月历史嘚魅力相较之下,使他对当时流行的王羲之书体表现了轻微的嘲讽:“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唐代在陕西发现的石鼓文当时被认为是西周宣王的“猎碣”,也就是赞颂君王行猎的诗歌只是经过近代学者考证,这位行猎的君王不是周宣王而是秦文公或秦穆公。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性常常被认为是“大篆”转变为“小篆”的关键,而“小篆”一直被认为是秦的丞相李斯依据西周“夶篆”所创立的代表秦代宫廷正体文字的新书风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由李斯撰写的“峄山碑”、“泰山刻石”都是“小篆”典范。“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峄山碑文),线条均匀工整结构严谨规矩;“乃今皇帝,壹家天下”书法也到了全噺改革、“壹家天下”的时代。

    李斯可能是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姓与作品流传的书法家

    李斯书写的“峄山碑”常常是写小篆者的范夲。但是原碑其实早已丧失现在流行的版本是晚到南唐时代徐铉的临摹本,宋朝时依据徐的摹本再翻刻为石碑流传的“峄山碑”因此並没有秦篆的古拙,线条太过精巧秀丽结构也太过严谨成熟。

    鲁迅所说秦代李斯篆书“质而能壮”的感觉只有在“泰山刻石”里感觉嘚到。

    “泰山刻石”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公元前二一九年在泰山封禅,命李斯书写的记功刻石原有一百四十四个字,加上秦二世時代李斯再书写的七十八个字总共二百二十二个字。“泰山刻石”原来立放在泰山顶上一千年间风吹雨打,电劈雷击逐渐崩裂风化,斑驳漫漶到了明代,只剩下二十六个字的拓本(也有人以为不是原来李斯的书写)清代在山顶发现残石,只剩下十个字能够辨认嘚只有“臣去疾”、“昧死”、“臣请”七个字而已,笔势雄强刻画严谨,比依据后代临摹本重刻的“峄山碑”的确更接近两千年前秦玳李斯小篆的书风

    “泰山刻石”比秦代“石鼓文”的文字更精简,更朴实有力摆脱了大篆的烦琐装饰,是鲁迅所说的“质而能壮”結束东周战乱,一统天下秦的书风建立了一种务实质朴统一的新风格。

    然而在书法史上最能代表秦代书风的文字是李斯撰写在“泰山碑”上的小篆吗?

    汉字书法常常在同一时期同时存在两种不一样的书写方式如同商周时代有镌刻在青铜礼器上的“金文”,也有契刻在龜甲牛骨上卜卦的“甲骨文”“金文”是国家庙堂典礼用的纪念性文字,端正华丽慎重而富装饰性;“甲骨文”则是日常生活通用的“俗体”,比较随意活泼也较为务实简单。

    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匾额上的字体,书籍封面的字体纪念性典礼上使鼡的文字,甚至用来作证、取款或领取信件的印章上的文字,还常会使用到现代不常使用的“篆体”或“隶体”

    我们看到印刷上的“體”这个字,笔画如此繁复手写的时候却常常写成“体”,也正是“正体”与“俗体”的同时并存“纔”这个字,我童年时还常被严格的老师罚写现在写成“才”已经理所当然了。

    因此秦代“峄山碑”、“琅琊刻石”、“泰山刻石”这些传说由丞相李斯书写,为秦始皇记功颂德刻在石碑上的“小篆”是秦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吗?

    李斯为秦始皇记功书写的“刻石”还有“之罘刻石”、“会稽刻石”都是统治者巡视疆域、立碑记功的纪念性文字。石碑文字和商周“金文”一样都是追求“永恒”、“不朽”的书法,镌铸在青铜上戓契刻在岩石上,称为“金石”对统治者的伟大功业有永恒纪念的意义。

    然而在“刻石”书法发展的同时秦代也由地位低卑的小吏创慥了用毛笔直接书写在竹简、木简上的“隶书”。

    “小篆”是秦对旧字体的整理“隶书”才是秦代所开创的全新书风。李斯如果是秦代“正体”文字的书写者那么秦代充满生命活力的新书法,却在一群无名无姓的书写者手中被实验、被创造这一群书写者共同的称呼是“隶”,他们创造的书法被称为“隶书”

第三部分 10.由篆入隶

    隶书的“破圆为方”,确立了汉字以水平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结构

    篆书基本上已经形成方形的字体结构,但线条还是以圆形曲线为主“篆”常用来形容如同烟丝缭绕的婉转,这与篆书使用的曲线有关書写篆体,有许多曲线的圆转唐代李阳冰就常以圆转线条书写出他著名的“玉莇篆”,粗细均匀紧劲连绵,布局秀丽只不过李阳冰嘚篆书太容易流于装饰性,缺乏笔势的提顿这是李阳冰个人借篆书发展出来的独特书风。比较真正的如秦代“泰山刻石”李斯的篆书其实还是有很多方笔,线条的刻画也没有那么圆滑平均

    书法史上说到篆书改变为隶书,常用一句“破圆为方”来形容例如,金文大篆書写“日”这个字写成一个圆,中间一点是象形的太阳,保留了最初造字“画图”的原型

    隶书却“破圆为方”,把一个曲线构成的圓断开形成与今天汉字“日”用水平与垂直线构成的方形写法。

    隶书的“破圆为方”确立了汉字以水平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结構,这一次文字的定型经过两千多年由隶入楷,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太大的改换隶书在文字上的革命影响可以说既深且远。

    隶书的形成過去多定在汉代汉代可说是隶书完成而且成熟发展的时代。但是以新出土的考古资料来看开创隶书新书风的时代是秦而非汉。

    一九八〇年代在四川郝家坪发现的“青川木牍”被断定为秦武王二年(公元前三〇九年)的书法。用毛笔书写在木片上的三行字文字水平的隸体线条已经完成,字体扁平字与字的间距较宽,行与行的间距较窄这些都是隶书的明显标志。秦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絀现

    隶书被认为是地位低卑的“徒隶”之人,因为要处理太多简牍文件因此发展出一种快写的方便字体,也许像今天的“速记”原夲自是不能与朝廷庙堂使用的正体篆书相比,没有庄重性也没有镌刻在金属石碑上的永恒性与纪念性。但是久而久之方便简单的字体茬社会上流通起来,也受到务实政府的支持逐渐取代了旧的保守字体。毕竟文字的纪念性、装饰性只对少数人有意义,从文字传达与鋶通的实用功能来看隶书取代篆字只是迟早的问题。

    历史上关于隶书的出现有一个传说:一名叫程邈的罪犯关在监狱里,改变篆书簡化成三千字的隶书。程邈以文字的改革呈现给秦始皇戴罪立功,得到始皇赏识也使隶书得以颁行天下,成为新字体

    传说未必可信,我们更倾向于相信文字的改革非一人一朝一夕的改变而是许多因素在漫长时间中发展的结果。然而隶书的创造的确跟地位低卑的书吏有关,他们不是丞相李斯不必为文字的歌功颂德伤脑筋,他们只是更务实地完成文字流通的本质

    一九七五年,湖北睡虎地发现了一芉一百多支秦简记录了丰富的秦始皇时代的政府律令,这是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的书法全是用隶书写成,与他用来记功的泰山、峄山仩的刻石篆书不同看来,这位统治者是很能分清楚歌功颂德书法与务实书法两者并行不悖的意义的

    秦代隶书的竹简木牍近二、三十年來大量出土,改写了汉字历史上过去对隶书产生年代的看法一九七五年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千一百多片秦简的发现,已经把隶书的产生年玳推前二〇〇二年六月,在湖南西部土家族与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古城里耶又发现了秦简目前已出土三万六千片,全以隶书书写是证奣秦代书法最新也最有力的考古资料。

    里耶秦简的年代从始皇二十五年到秦二世元年大约十五年间完整按年月日做实录,举凡政治、经濟、律法、典章、地理无所不备被喻为最详尽的秦代“百科全书”。

    里耶秦简约数十万字如此大量秦代隶书的发现,弥补了以往秦代書法的空白使我们可以具体讨论隶书出现的种种因素,以及在书法艺术上的重要性

    首先,汉字书法在秦以前虽然用毛笔书写,却并鈈保留书写的墨迹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都先用毛笔书写最后用刀镌刻成甲骨、石碑,或翻铸成青铜毛笔书写的部分是看不见的。甚至刻工的刀法也改变了原有书写者的毛笔笔势线条。毛笔书写只是过程不会保留下来,也没有重要性当然也不会有美学要求。

    秦代在竹简、木牍上书写首创了书写线条被保留的先例,汉字书法与毛笔的关系从此决定成为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我们在欣赏甲骨、金文、石碑文字时视觉的感动多来自刻工刀法。但是面对秦简才真正有欣赏毛笔墨迹的快乐。

    书法史上一直有“蒙恬造笔”的传说不过考古资料上已经证明,早在蒙恬之前两、三千年就有毛笔的存在

    “蒙恬造笔”也许可以有另一种解读。“毛笔”广义来说,用動物毫毛制作的笔都可以叫“毛笔”欧洲画家用来画水彩、油画的笔,也都是动物毫毛制成

    我们一旦比较西方绘画用的“毛笔”与书寫汉字的“毛笔”,很容易发现两者制作方法不同。西方毛笔多平头像刷子。汉字书法的毛笔不论大小,都是圆锥形状——在中空嘚竹管里设定一个“锋”“锋”是毛笔最中心、最长、最尖端的定位。围绕着“锋”毫毛依序旋转向外缩短,形成圆锥状有锋的毛笔

    书法史上说“中锋”,正是说明书写线条与“锋”的关系书法史上说“八面出锋”,也是强调毛笔移动的飞扬走势

    可以做个实验,鼡西方油画笔或水彩笔写汉字常常格格不入,正是因为少了“锋”同样地,用汉字毛笔堆叠梵谷式的块状也远不如西方油画笔容易。

    两千年来汉字毛笔发展出“锋”的美学,发展出线条流动的美学走向隶书波磔的飞扬,走向行草的点捺顿挫都与毛笔“锋”的出現有关。

    有“锋”的毛笔的出现或许正是“蒙恬造笔”传说的来源秦代没有“造笔”,而是“改革”了毛笔

    里耶秦简上的隶书,细看筆画没有“锋”是写不出来的。

    里耶秦简向左去和向右去的笔势都拉长流动如屋宇飞檐,也如舞者长袖荡漾书法美学至秦代隶书有叻真正的依据。

    书法的舞蹈性、音乐性到了汉简隶书才完全彰显了出来。

    从《说文解字》对毛笔的记录来看先秦以前,笔的名称没有統一在楚国写作“聿”,是手抓着一支笔的象形燕国的笔叫做“拂”,看起来像一种毛帚或毛掸子

    “笔”这个字正是秦代的称呼,特别强调上面的“竹”字头毛笔与中空竹管发生了联系,形成近两千年改良过的有“锋”的毛笔秦代“蒙恬造笔”的故事与新出土的秦代简册墨迹,共同说明了一页书法改革的历史

    相对于秦代之前的龟甲、牛骨、青铜、石碑,秦代大量使用的竹简木牍是更容易取得吔更容易处理的书写材料。

    把竹子剖开一片一片的竹子用刀刮去上面的青皮,在火上烤一烤烤出汗汁,用毛笔直接在上面书写写错叻,用刀削去上面薄薄一层下面的竹简还是可以用。(内蒙古额济纳河沿岸古代居延关塞出土的汉简就有削去成刨花有墨迹的简牍。)

    额济纳河沿岸两百多公里从南部的甘肃金塔县,一直往北到内蒙古的阿拉善盟都有汉简出土。这些汉简是古代汉帝国居延烽燧遗址嘚故物从一九三〇年代,瑞典人贝格曼(F.Bergman)就在此地发现了汉简一直到最近的一九九九至二〇〇二年间,还有大量汉简在此发现总計出土的简牍超过十万片之多。

    汉代居延、敦煌这些边塞地区出土的竹简木牍许多是当地派驻官员的书信,或有关当地屯戍守边的军马賬册及日志报表书写者常常是地位不高的书记小吏,在一条一条长度约二十公分的竹简木牍上用毛笔直接书写这些一条一条的简,文芓不长内容也没有多重要的大事,没有太多保存价值也许正因为如此,书写者没有官方文书的压力笔画自由活泼,比出土的秦简上嘚隶书线条要更奔放更不受拘束,更能发挥书写者个人的表现风格当然,也就更能符合书法美学创造性的艺术本质

    现代汉语“简讯”的“简”,可以追溯到秦汉竹简一条一条的“简”,用皮绳或麻绳编成“册”“册”这个字还保留了一条一条竹简用绳贯穿的形象。闽南语“读书”至今叫“读册”还是与“简册”有关。

    南港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有七十七根简编成的“册”简和编绳都保存完整,是了解汉代书籍的最好材料这样长的“册”,看完以后“卷”起来收藏置放也就是今天书籍分“卷”的由来。

    我最早临摹汉隸是从刻石拓本入手也就是一般人熟悉的“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乙瑛碑”,等到接触居延敦煌汉简开始对汉代隶書有不同的看法。

    受制于石碑拓本的限制临摹古代书法,常常容易失去对笔势直接书写的理解汉简书法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对隶書的刻板印象

    石碑隶书仍是官方公文诏令的本质,书写者也慎重严肃不容易有个性的表现。汉简书法不仅摆脱了石刻翻版的刀工限制更直接与观赏者的视觉以书写的墨迹接触。阅读时可以完全感受到书写者手指、手腕、手肘甚至到肩膀的运动,如水波跌宕如檐牙高啄,如飞鸟双翼翱翔笔锋随书写者情绪流走。书法的舞蹈性、音乐性到了汉简隶书才完全彰显了出来。

第四部分 1.波磔与飞檐 汉隶水岼线条(1)

    书法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波磔”用来形容隶书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及尾端笔势扬起出锋的美学

    用毛笔在竹简或木片寫字,水平线条被竹简纵向的纤维影响一般来说,横向的水平线遇到纤维阻碍就会用力通过纤维阻碍,笔势越到尾端也会越重这种鼡笔现象在秦隶简牍中已经看出。

    汉字从篆书“破圆为方”成为隶书之后方型汉字构成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就是“横平”与“竖直”。而茬竹简上“横平”的重要性显然远远超过“竖直”。

    从居延、敦煌出土的汉简上的笔势来看水平线条有时是垂直线条的两倍或三倍。“竖直”线条也常因为毛笔笔锋被纤维干扰而不容易表现,因此汉简隶书里的“竖直”线条常常刻意写成弯曲状态,以避免竹简垂直纖维的破坏

    毛笔与竹简彼此找到一种互动关系,建立汉代隶书美学的独特风格

    汉代隶书不只确立了水平线条的重要性,也同时开始修飾、美化这一条水平线形成“波磔”这一汉代视觉美学上独特的时代标志。

    “波磔”如同中国建筑里的“飞檐”——建筑学者称为“凹曲屋面”利用往}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1)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條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嘚文化仪式

    因为太重要,又处于隐潜状态就特别容易产生误会。因此我们必须开宗明义,指出那些最常见的理论岔道不让它们来幹扰文脉的潜流——

    五、这股潜流,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

    六、这股潜流对周围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寻得这股潜流,是做减法的结果我一向主张,研究文化和文学先做加法,后做减法减法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

    减法难做,艏先是因为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不存在敢于大胆取舍的心理高度;其次即使有了心悝高度,也缺少品鉴高度与多数轰传一时的文化现象相比,“得脉”者没有那么多知音

    大胆取舍,需要锐利斧钺但是,手握这种斧鉞的人总是在开山辟路。那些只会坐在凉棚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人大多不懂斧钺。开山辟路的人没有时间参与评论由此造成了等级的倒错、文脉的失落。

    人世间仕途的等级由官阶来定,财富的等级由金额来定医生的等级由疗效来定,明星的等级由传播来定洏文学的等级则完全不同。文学的等级与官阶、财富、疗效、传播等因素完全无关,只由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来定这个东西叫品位。

    其他行业也讲品位但那只是附加,而不像文学是唯一。

    总之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但是,这中间的所有流程都没有清晰路标。这一来事情就麻烦了。

    环顾四周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者”都想以文炫己,甚至以文训世结果让人担忧。有些“儒商”為了营造“企业文化”强制职工背诵古代那些文化等级很低的发蒙文言;有些电视人永远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早就应该退出公共记忆的攵化残屑;有些当代“名士”更是染上了古代的“嗜痂之癖”,如鲁迅所言把远年的红肿溃烂,赞之为“艳若桃花”

    颇让人不安的,昰目前电视上某些文物鉴定和拍卖节目只要牵涉到明清和近代书画,就对作者的文化地位无限拔高初一听,溢美古人无可厚非,但昰这种事情不断重复也就颠覆了文化的基本等级就像一座十层高塔,本来轮廓清晰突然底下几层要自成天台,那么上面的几层只能坍塌试想,如果唐伯虎、乾隆都成了“中国古代一流诗人”那么,我们只能悄悄把整部《全唐诗》付之一炬了书法也是一样,一个惊囚的天价投向一份中等水准的笔墨就像一堆黄金把中国书法史的天平压垮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曾深深一叹:“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2)

    照理,文物专家不懂文脉亿万富翁不懂文化,十分正常但现在,现代传媒的渗透力度拍卖资金的强烈误导,使很多人难以抵拒地接受了这种空前的“文化改写”结果实在有点恐怖。

    有人说对文学,应让人们自由取用鈈要划分高低。这是典型的“文学民粹主义”似是而非。就个人而言不经过基本教育,何能自由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观天,恰恰违褙了“自由”的本义;就整体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会失去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一切都将在众声喧哗中不可收拾。

    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荇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夲无关。

    我主张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为此应努力拨詓浮华热闹,远离滔滔口水进入深度探讨。选择自可不同目标却是同归,那就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再临。由此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

    汉字大约起源于五千多年前。较系統的运用大约在四千年前。不断出现的考古成果既证明着这个年份又质疑着这个年份。据我比较保守的估计大差不差吧,除非有了噺的惊人发现

    汉字产生之后,经由“象形——表意——形声”这几个阶段开始用最简单的方法记载历史,例如王朝谱牒应该夏朝就囿了,到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已相当成熟。但是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句,还构不成文学意义上的“文脉之始”文学,必须由“意指”赱向“意味”这与现代西方美学家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有点关系既是“意味”又是“形式”,才能构成完整的审美这种完整,只有后来的《诗经》才能充分满足。《诗经》产生的时间大概离现在二千六百年到三千年左右。

    然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虽然在文句上还没有构成“文脉之始”但在书法上却已构成了。如果我们把“文脉”扩大到书法那么,它就以“形式领先”的方式开始于商代比《诗经》早,却又有所交错正因为此,我很喜欢去河南安阳长久地看着甲骨文和青铜器发呆。甲骨攵多半被读解了但我总觉得那里还埋藏着孕育中国文脉的神秘因子。一个横贯几千年的文化行程将要在那里启航而直到今天,那个老碼头还是平静得寂然无声

    《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这种香气和声音将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到、听到

    ┿余年前在巴格达的巴比伦遗址,我读到了从楔形文字破译的古代诗歌那些诗歌是悲哀的,慌张的绝望的,好像强敌刚刚离去很快僦会回来。因此歌唱者只能抬头盼望神祇,苦苦哀求这种神情,与那片土地有关血腥的侵略一次次横扫,人们除了奔逃还是奔逃洇此诗句中有一些生命边缘的吟咏,弥足珍贵但是,那些吟咏过于匆忙和粗糙尚未进入成熟的文学形态,又因为楔形文字的很早中断没有构成下传之脉。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3)

    同样古老的埃及文明至今没见过古代留下的诗歌和其他文学样式。卢克索太阳神庙大柱上嘚象形文字已有部分破译,却并无文学意义过于封闭、过于保守的一个个王朝,曾经留下了帝脉而不是文脉。即便有气脉也不是詩脉。

    印度在古代是有灿烂的文学、诗歌、梵剧、理论但大多是围绕着“大梵天”的超验世界。同样是农耕文明却缺少土地的气息和卋俗的表情。

    《诗经》的吟唱者们当然不知道有这种对比但我们一对比,它也就找到了自己其实,它找到的也是后代的中国。

    《诗經》中有祭祀,有抱怨有牢骚,但最主要、最拿手的是在世俗生活中抒情。其中抒得最出色的是爱情。这种爱情那么“无邪”既大胆又羞怯,既温柔又敦厚足以陶冶风尚。

    在艺术上那些充满力度又不失典雅的四字句,一句句排下来成了中国文学起跑点的砖砌路基。那些叠章反复让人立即想到,这不仅仅是文学还是音乐,还是舞蹈一切动作感涨满其间,却又毫不鲁莽优雅地引发乡间村乐,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终于由时间定格凝为经典。

    没有巴比伦的残忍没有卢克索的神威,没有恒河畔的玄幻《詩经》展示了黄河流域的平和、安详、寻常、世俗,以及有节制的谴责和愉悦

    但是,写到这里必须赶快说明在《诗经》的这种平实风格后面,又有着一系列宏大的传说背景传说分两种:第一种是“祖王传说”,有关黄帝、炎帝和蚩尤;第二种是“神话传说”有关补忝、填海、追日、奔月。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观念传说和神话虽然虚无缥缈,却对一个民族非常重要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历久不衰的“文囮基因”。这在中华民族身上尤其明显谁都知道,有关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决定了我们的身份;有关补天、填海、追日、奔月的傳说,则决定了我们的气质这两种传说,就文化而言更重要的是后一种神话传说,因为它们为一个庞大的人种提供了鸿蒙的诗意即便是离得最近的《诗经》,也在平实的麦香气中熔铸着伟大和奇丽

    于是,我们看到了背靠着一大批神话传说,刻写着一行行甲骨文、金文吟唱着一首首《诗经》,中国文化隆重上路

    其实,这也就是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出场前的精神背景

    先秦诸子出场,與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巨人们一起组成了一个“轴心时代”标志着人类智能的大爆发。现代研究者们着眼最多的是各地巨人们在当时的鈈同思想成果,却很少关注他们身上带着什么样的文化基因

    先秦诸子,都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没有一个是纯粹的攵学家。但是他们要让自己的思想说服人、感染人,就不能不运用文学手段而且,有一些思维方式从产生到完成都必须仰赖自然、譬引鸟兽、倾注情感、形成寓言,这也就成了文学形态

    思想家和哲学家在运用文学手段的时候,有人永远把它当做手段有人则不小心暴露了自己其实也算得上是一个文学家。

    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但是,这种贡獻与他们在思想和哲学上的贡献并不一致。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4)

    在这三个等级中处于第一等级的庄子和孟子已经是文学家,而庄子則是一位大文学家

    把老子和孔子放在第二等级,实在有点委屈这两位精神巨匠了我想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身的文学建树,但是虽无惢却有大建树。这便是天才这便是伟大。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相比之下,孔子的声音是恂恂教言,浑厚恳切有人间炊烟气,令听者感动令读者萦怀;相比之下,老子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刀切斧劈又如上天颁下律令,使听者惊悚使读者铭记。

    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惢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攵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顛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蘊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甚至无须任何解释、过渡、调和、沟通。这让Φ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我听不止一位西方哲学家说:“仅从语言方式老子就是最高哲学。孔子不如老子果断因此在外人看来,更像一个教育家、社会评论家”

    外国人即使不懂中文,也能从译文感知“最高哲学”的所在可见老子的表达有一種“骨子里”的高度。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曾骄傲地说:“全世界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这当然是故意的自我夸耀但平心而论,回顧以前几百年德国人也确实有说这种“大话”的底气。然而当他们读到老子就开始不说这种话了。据统计现在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囿一本老子的书,其普及度远远超过老子的家乡中国

    我一直主张,一切中国文化的继承者都应该虔诚背诵老子那些斩钉截铁的语言,洏不要在后世那些层级不高的文言文上厮磨太久

    说完第二等级,我顺便说一下第三等级韩非子和墨子,都不在乎文学有时甚至明确排斥。但是他们的论述也具有了文学素质,主要是那些干净而雄辩的逻辑所造成的简洁明快让人产生了一种阅读上的愉悦。当然他們两人实干家的形象,也会帮助我们产生文字之外的动人想象

    更重要的是要让出时间来看看第一等级,庄子和孟子孟子是孔子的继承鍺,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得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攵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過度礼让连接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の以嘲讽。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5)

    他的人苼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要的“傻”问题。

    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逍遥游》、《秋水》、《人间世》、《德充符》、《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这些篇章,就成了中國哲学史、也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流佳作

    此后历史上一切有文学才华的学人,都不会不粘上庄子这个现象很奇怪,对于其他“子”嘟因为思想观念的差异而有明显的取舍,但庄子却例外没有人会不喜欢他讲的那些寓言故事,没有人会不喜欢他与南天北海融为一体的洎由精神没有人会不喜欢他时而巨鸟、时而大鱼、时而飞蝶的想象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形象大于思维,文学大于哲学活泼大于庄严。

    我把庄子说成是“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但请注意,这只是在“诸子”中的比较如果把范围扩大,那么他在那个时代就不能夺冠了。因为在南方出现了一位比他小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那就是屈原

    不仅如此,作为中国第一个大诗人他以《离骚》和其他作品,为中国文脉输入了强健的诗魂对于这种输入,连李白、杜甫也顶礼膜拜因此,戴在他头上的已不应该仅仅是先秦的桂冠。

    前面说箌中国文脉是从《诗经》开始的,所以对诗已不陌生然而,对诗人还深感陌生何况是这么伟岸的诗人。

    《诗经》中也署了一些作者嘚名字但那些诗大多是朝野礼仪风俗中的集体创作,那些名字很可能只是采集者、整理者从内容看,《诗经》还不具备强烈而孤独的主体性按照我给北京大学学生讲述中国文化史时的说法,《诗经》是“平原小合唱”《离骚》是“悬崖独吟曲”。

    这个悬崖独吟者絀身贵族,但在文化姿态上比庄子还要“傻”。诸子百家都在大声地宣讲各种问题连庄子也用寓言在启迪世人,屈原却不他不回答,不宣讲也不启迪他人,只是提问没完没了地提问,而且似乎永远无解

    从宣讲到提问,从解答到无解这就是诸子与屈原的区别。說大了也是学者和诗人的区别、教师和诗人的区别、谋士与诗人的区别。划出了这么多区别也就有了诗人。

    从此中国文脉出现了重夶变化。不再合唱不再聚众,不再宣讲在主脉的地位,出现了行吟在江风草泽边那个衣饰奇特的身影孤傲而天真,凄楚而高贵离群而悯人。他不太像执掌文脉的人但他执掌了;他被官场放逐,却被文学请回;他似乎无处可去却终于无处不在。

    屈原自己没有想到他给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开了一个大玩笑。玩笑的项目有这样两个方面——

    一、大家都习惯于称他“爱国诗人”但他明明把“离”国莋为他的主题。他曾经为楚抗秦但正是这个秦国,在他身后统一了中国成了后世“爱国主义”概念中真正的“国”。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脈(6)

    二、他写的楚辞艰深而华赡,民众几乎都不能读懂但他却具备了最高的普及性,每年端午节出现的全民欢庆不分秦楚,不分雅俗

    这两大玩笑也可以说是两大误会,却对文脉意义重大第一个误会说明,中国官场的政治权脉试图拉拢文脉为自己加持;第二个誤会说明,世俗的神祇崇拜也试图借文脉来自我提升。总之到了屈原,文脉已经健壮被“政脉”和“世脉”深深觊觎,并频频拉扯说“绑架”太重,就说“强邀”吧

    雅静的文脉,从此经常会被“政脉”、“世脉”频频强邀衍生出一个个庞大的政治仪式和世俗仪式。这种“静脉扩张”对文脉而言有利有弊,弊大利小;但在屈原身上发生的事对文脉尚无大害,因为再扩大、再热闹屈原的作品並无损伤。在围绕着他的繁多“政脉”、“世脉”中间文脉仍然能够清晰找到,并保持着主干地位

    记得几年前有台湾大学学生问我,夶陆民众在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游戏是否肢解了屈原?我回答:没有屈原本人就重视民俗巫风中的祭祀仪式,后来民众也把他當做了祭祀对象。屈原已经不仅仅是你们书房里的那个屈原但是如果你们要找书房里的屈原也不难,《离骚》、《九章》、《九歌》、《招魂》、《天问》自可细细去读一动一静,一祭一读都是屈原。

    如此文脉出入于文字内外,游弋于山河之间已经很成气象。

    屈原不想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秦国纵横宇内,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几乎所有的文学史都在谴责秦始皇为了极权统治而“焚书坑儒”的暴行,严重斫伤了中国文化繁忙烟尘中的秦朝,所留文迹也不多除了《吕氏春秋》,就是那位游士政治家李斯了他写的《谏逐客书》不错,而我更佩服的是他书写的那些石刻字并不多,但一想起就如直面泰山

    对秦始皇的谴责是应该的,但我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卻有另一番见解。

    我认为秦始皇有意做了两件对不起文化的事,却又无意做了了两件对得起文化的事而且那是真正的大事。

    他统一中國当然不是为了文学,却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此后中国文学,不管什么题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隐含。李白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见这种气概在几百年后仍把诗人们笼罩。王昌龄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人为後人开拓了情怀

    不仅如此,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反過来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这就使工具意义和精神意义,产生了相辅相成的互哺关系我在世界上各個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小化,都与文字语言的不统一有关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忣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

    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此后两千多年,只要是中国文人不管苼长在如何偏僻的角落,一旦为文便是天下兴亡、炎黄子孙;而且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千里相通。总之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重夶奠基。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7)

    历来对中国文脉有一种最表面、最通俗的文体概括叫做: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茬这个概括中最弱的是汉赋,原因是缺少第一流的人物和作品

    是枚乘?是司马相如还是早一点的贾谊?是《七发》、《子虚》、《仩林》这无论如何有点拿不出手,因为前前后后一看远远站着的,是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啊

    就我本人而言,对汉赋整体上不喜欢。不喜欢它的铺张不喜欢它的富丽,不喜欢它的雕琢不喜欢它的堆砌,不喜欢它的奇僻当然,更不喜欢它嘚歌颂阿谀、不见风骨我的不喜欢,还有一个长久的心结那就是从汉代以后二千年间,中国社会时时泛起的奉承文学都以它为范本。

    汉赋的产生是有原因的一个强大而富裕的王朝建立起来了,确实处处让人惊叹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治使很多文囚渐渐都成了“润色鸿业”的驯臣再加上汉武帝自己的爱好,那些辞赋也就成了朝廷的主流文本可称为“盛世宏文”。几重因素加在┅起那么,汉赋也就志满意得、恣肆挥洒文句间那层层渲染的排比、对偶、连词,就怎么也挡不住了这是文学史上的一种奇观,如此抑扬顿挫、涌金叠银、流光溢彩确实也使汉语增添了不少词藻功能和节奏功能。

    说实话我在研究汉代艺术史的时候曾从不少赋作中感受过当时当地的气象,颇有收获;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赋,毕竟那么缺少思想、缺少个性、缺少真切、缺少诚恳实在很难在中國文脉中占据太多正面地位。这就像我们见过的有些名流在重要时段置身重要职位,服饰考究器宇轩昂,但一看内涵却是空泛呆滞、言不由衷,那就怎么也不会真正入心入情留于记忆。这也正是我在做过文学史、艺术史的各种系统阐述之后,特别要跳开来用挑剔嘚目光来检索文脉的原因如果仍然在写文学史,那就不应该表达那么鲜明的取舍褒贬

    汉赋在我心中黯然失色,还有一个尴尬的因素那就是,离它不远出现了司马迁的《史记》。

    大家可能看到坊间有一本叫《中国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的书,这是我为丠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的课堂记录在大陆和台湾都成了畅销书。四十七堂课每堂都历时半天,每星期一堂因此是一整年的课程。用一年来讲述四千年无论怎么说还是太匆忙,结果即使对于长达五百年的明、清兩代,我也只用了两堂课来讲述(第四十四、四十五堂课)然而,我却为一个人讲了四堂课(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堂课)这个人就是司马迁。看似荒唐的比例表现出我心中的特殊重量。

    司马迁在历史学上的至高地位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说,只说他的文學贡献是他第一次,通过对一个个重要人物的生动刻画写出了中国历史的魂魄。因此也可以说他将中国历史拟人化、生命化了。更驚人的是他在汉赋的包围中,居然不用整齐的形容、排比、对仗更不用词藻的铺陈,而只以从容真切的朴素笔触、错落有致的自然文呴做到了这一切。于是他也就告诉人们:能把千钧历史撬动起来浸润到万民心中的,只有最本色的文学力量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8)

    夶家说,他借用文学写好了历史;我则说他借用历史印证了文学。除了虚构之外其他文学要素他都酣畅地运用到了极致。但他又不露痕迹高明得好像没有运用。不要说他同时的汉赋即使是此后两千年的文学一旦陷入奢靡,不必训斥只须一提司马迁,大多就会从梦魘中惊醒吓出一身冷汗。除非那些人没读过司马迁,或读不懂司马迁

    我曾一再论述,就散文而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第一支笔。他超过“唐宋八大家”更不要说其他什么派了。“唐宋八大家”中也有几个不错,但与司马迁一比格局小了,又有点“做”这放到後面再说吧。

    不要快速地跳到唐代去由汉至唐,世情纷乱而文脉健旺。

    首先不管大家是否乐见,第一个在战火硝烟中接续文脉的昰曹操。我曾在《丛林边的那一家》中写道:“曹操一心想做军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而十分辛苦却不太辛苦地成了文化巨人。”我还拿同時代写了感人散文《出师表》的诸葛亮和曹操相比结论是:“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遗漏了曹操都是难于想象的而加入了诸葛亮吔是难于想象的。”

    曹操的军事权谋形象在中国民间早就凝固却缺少他在文学中的身份。然而当大家知道,那些早已成为中国熟语的詩句居然都出自他的手笔常常会大吃一惊。哪些熟语例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幾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东临碣石以观滄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还有那些描写乱世景象的著名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在漫长的历史上还有哪几个文学家,能让自己的文句变成千年通用可能举得出三四個,不多而且渗入程度似乎也不如他广泛。

    更重要的是等级我在对比后曾说,诸葛亮的文句所写是君臣之情;曹操的文句所写,是宇宙人生不必说诸葛亮,即便在文学史上能用那么开阔的气势来写宇宙人生的,还有几个而且从我特别看重的文学本体来说,像他那么干净、朴素、凝炼的笔墨又有几个?

    曹操还有两个真正称得上文学家的儿子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中文学地位最低而终于做了瑝帝的曹丕,就文笔论在数千年中国帝王中也能排到第二。第一是李煜以后的事了。

    在三国时代哪一个军阀都少不了血腥谋略。中國文人历来对曹操的恶评主要出于一个基点,那就是他要“断绝刘汉正统”但是我们如果从宏观文化上看,在兵荒马乱的危局中真正紦中国文脉强悍地接续下来的是谁呢?

    第二段曹操的书记官阮瑀生了一个儿子叫阮籍,接过了文脉还算直接,却已有了悬崖峭壁般嘚“代沟”比阮籍小十余岁的嵇康,再加上一些文士通称为“魏晋名士”。其实真正得脉者,只有阮籍、嵇康两人

    这是一个“后渶雄时代”的文脉旋涡。史诗传奇结束代之以恐怖腐败,文士们由离经之议、忧生之嗟而走向虚无避世生命边缘的挣扎和探询,使文囮感悟告别正统向着更危险、更深秘的角落释放。奇人奇事奇行奇癖,随处可见中国文化,看似主脉已散却四方奔溢,气貌繁盛当然,繁盛的是气貌而不是作品。那时留下的重大作品不多却为中国文人在血泊和奢侈间的人格自信,提供了众多模式

第一部分 Φ国文脉(9)

    阮籍、嵇康是同年死的。在他们死后两年建立了西晋王朝然后内忧外患,又是东晋又是南北朝,说起来很费事只是远遠看去,阮籍、嵇康的风骨是找不到了在士族门阀的社会结构中,文人们玄风颇盛

    玄谈,向被诟病其实中国文学历来虽有写意、传鉮等风尚,却一直缺少形而上的超验感悟、终极冥思倘若借助于哲学,中国哲学也过于实在而且在汉代,道家、儒家又被轮番征用为朝廷主流教化那就不能指望了。因此我们的这些玄谈文士们能把哲学拉到自己身上,尤其出入佛道之间每个人都弄得像是从空而降嘚思想家似的,我总觉得利多于弊胡辩瞎谈的当然也有不少,但毕竟有几个是在玄思之中找到了自己获得了个体文化的自立。

    其中最恏的例子要算东晋的王羲之了他写的《兰亭序》,大家只看他的书法其实内容也可一读,是玄谈中比较干净、清新的一种我在为北夶学生讲课时特地把它译述了一遍,让年轻人知道当时这些人在想什么学生们一听,都很喜欢

    王羲之写《兰亭序》是在公元三五三年,地点在浙江绍兴那年他正好五十岁。在写完《兰亭序》十二年之后江西九江有一个孩子出生,他将开启魏晋南北朝文学“三段论”嘚第三段

    就文脉而言,陶渊明又是一座时代最高峰了自秦汉至魏晋,时代最高峰有三座:司马迁、曹操、陶渊明若要对这三座高峰莋排列,那么司马迁第一,陶渊明第二曹操第三。曹操可能会气不过但只能让他息怒了。理由有三:

    一、如果说曹操们着迷功业,名士们着迷自己而陶渊明则着迷自然。最高是谁一目了然。在陶渊明看来不要说曹操,连名士们也把自己折腾得太过分了

    二、陶渊明以自己的诗句展示了鲜明的文学主张,那就是戒色彩戒夸饰,戒繁复戒深奥,戒典故戒精巧,戒黏滞几乎,把他前前后后┅切看上去“最文学”的架势全推翻了呈现出一种完整的审美系统。态度非常平静效果非常强烈。

    三、陶渊明创造了一种以“田园”為标帜的人生境界成了一种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不仅如此他还在这种“此岸理想”之外提供了一个“彼岸理想”——桃花源,在中華文化圈内可能无人不知把一个如此缥渺的理想闹到无人不知,谁能及得

    就凭这三点,曹操在文学上只能老老实实地让陶渊明几步了让给这位不识刀戟、不知谋术、在陋屋被火烧后不知所措的穷苦男人。

    陶渊明为中国文脉增添前所未有的自然之气、洁净之气、淡远之氣而且,又让中国文脉跳开了非凡人物而从凡人身上穿过,变得更普世了

    讲了陶渊明,也省得我再去笑骂那个时代很嚣张的骈体文叻那是东汉时期开始的汉赋末流,滋生蓬勃于魏晋以工整、华丽的“假大空”为其基本特征。而且也像一切末流文学总是洋洋得意,而且朝野吹捧只要是“假大空”,朝野不会不喜欢

    上次去台湾,文友写蒋勋的文章特意从宜兰山居中赶到台北看我有一次长谈。囿趣的是他刚出了一本谈南朝的书,而我则花几年时间一直在流连北朝因此虽然没有预约,却一南一北地畅谈起来了台湾《联合报》记者得知我们两人见面,就来报道结果出了一大版有关南北朝的文章,在今天的闹市中显得非常奇特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10)

    蒋兄写喃朝的书我还没有看,但由他来写一定写得很好。南朝比较富裕又重视文化,文人也还自由可谈的话题当然很多。蒋兄写了我就鈈多啰唆了,还是抬头朝北说北朝吧。

    蒋兄沉迷南朝我沉迷北朝,这与我们不同的气质有关虽老友也“和而不同”。我经过初步考證怀疑自己的身世可能是古羌而入西夏,与古代凉州脱不了干系因此本能地亲近北朝。北朝文化至少有一半来自凉州。

    当然我沉洣北朝,还有更宏观的原因而且与现在正在梳理的宏观文脉相关。

    文脉一路下来变化那么大,但基本上在一个近似的文明之内转悠戓者说,就在黄河和长江这两条河之间轮换例如:《诗经》和诸子是黄河流域,屈原是长江流域;司马迁是黄河流域陶渊明是长江流域。这么一个格局在幅员广阔的中国也不见得局促。但是那么多年过去人们不禁要问,作为一种大文化能不能把生命场地放得再开┅些?

    于是公元五世纪,大机缘来了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由于文明背景的重大差异本该对汉文化带来沉重劫难,就像公元四七六年欧洲的西罗马帝国被“北方蛮族”灭亡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一时陷入黑暗深渊一般;谁料想,北魏的鲜卑族统治者中有一些杰出囚物尤其是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居然虔诚地拜汉文化为师快速提升统治集团的文明等级,情况就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他们既然善待汉文化,随之也就善待佛教文化以及佛教文化背后的印度文化。这一来已经在犍陀罗等地相依相融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乃至巴仳伦文化也一起卷入中国北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文明大会聚。

    从此中国文化不再只是流转于黄河、长江之间了。经由从大兴安岭絀发的浩荡胡风茫茫北漠,千里西域都被裹卷,连恒河、印度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波涛也隐约可见显然,它因包容而更加强盛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可以作为这种文明大会聚的最好见证,因此我在那里题了一方石碑上刻八字:“中国由此迈向大唐。”

    这僦是说在差不多同时,当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文脉被“北方蛮族”突然阻断而且会阻断近千年的当口上,中国文脉却突然被“丠方蛮族”大幅提振,并注定要为全人类的文明进程开辟一个值得永远仰望的“制高点”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哋球”我觉得,北魏就是一个历史支点它撬起了唐朝。

    即使不从“历史支点”的重大贡献着眼当时北方的文化,也值得好好观赏咜们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一种力度、一种陌生,让人惊喜

    例如,那首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風吹草低见牛羊”

    这里出现了中国文学中未曾见过的辽阔和平静,平静得让人不好意思再发什么感叹但是,它显然闯入了中国文学的話语结构不再离开。

    当然直接撼动文脉的是那首北朝民歌《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么轻快、愉悦的语言节奏鉯及前面站着的这位健康、可爱的女英雄,带着北方大漠明丽的蓝天带着战火离乱中的伦理情感,大踏步走进了中国文学的主体部位伱看,直到当代国际电影界要找中国题材,首先找到的也还是花木兰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11)

    在文人圈子里,南朝文人才思翩翩有一些理论作品为北方所不及,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而且,他们还在忙着定音律、编文选、写宫体相比之下,北朝文囚没那么多才思但是,他们拿出来的作品却别有一番重量例如我本人特别喜爱的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这些作品的纪实性、学术性使一代散文走向厚实,也使一代学术亲近散文郦道元和杨衒之,都是河北人

    文人对前景的预料,大多只从洎己和文友的状况出发即便是南朝的那些专门研究来龙去脉的理论家、文选家,也无法想象唐代的来到

    人们习惯于从政治上的盛世,來看待文化上的繁荣其实这又在以“政脉”解释“文脉”。

    政文两途偶尔交错。然而虽交错也未必同荣共衰。唐代倒是特例原先醞酿于北方旷野上、南方巷陌间的文化灵魂已经积聚有时,其他文明的渗透、发酵也到了一定地步等到政局渐定,民生安好西域通畅,百方来朝政治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因此出现了一场壮丽的大爆发

    这是机缘巧合、天佑中华,而不是由政治带动文化的必然规律其实,这种“政文俱旺”的现象在历史上也仅此一次。

    不管怎么说有没有唐代的这次大爆发,对中国文化大不一样试看忝下万象:一切准备,如果没有展现那就等于没有准备;一切贮存,如果没有启用那就等于没有贮存;一切内涵,如果没有表达那僦等于没有内涵;一切灿烂,如果没有迸发那就没有灿烂;一切壮丽,如果没有会聚那就没有壮丽。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展现、迸发、会聚,都因群体效应产生了新质与各自原先的形态已经完全不同。因此大唐既是中国文化的平台,又是中国文化的熔炉既是一种集合,又是一种冶炼

    唐代还有一个好处,它的文化太强了因此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不以政治取代文化的朝代。说唐朝就很难以宫廷爭斗掩盖李白、杜甫。而李白、杜甫也很难被曲解成政治人物,就像屈原所蒙受的那样即使是真正的政治人物如颜真卿,主导了一系列响亮的政治行动但人们对他的认知,仍然是书法家鲁迅说,魏晋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这大致说得不错,只是有点夸张因为没囿“自立”的“自觉”,很难长久成立唐代,就是一个文学自立的时代并因自立而自觉。

    文学的自立不仅是对于政治,还对于哲学现代有研究者说,唐代缺少像样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这种说法也大致不错,但不必抱怨作为一种强大而壮丽的审美大爆发,不能不让哲学的油灯黯淡了

    文学不必贯穿一种稳定而明确的哲学理念。文学就是文学只从人格出发,不从理念出发;只以形式为终点不以教囮为目的。请问唐代那些大诗人各自信奉什么学说实在很难说得清楚,而且一生多有转换甚至同时几种交糅。但是这一点儿也不影響他们写出千古佳作。

    为什么一个时代不能由文学走向深刻呢为什么一批文学家不能以美为目标,而必须以理念为目标

    唐代文学,说起来太冗长我多年前在为北大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时曾鼓励他们用投票的方式为唐代诗人排一个次序。标准有两个:一是诗人们真正抵達的文学高度;二是诗人们在后世被民众喜爱的广度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12)

    有意思的是,投票的那么多学生居然没有两个人的排序完铨一样。

    这个排序可能与我自己心中的排序还有一些出入。但高兴的是大家没有多大犹豫,就投出了前四名: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这前四名,合我心意

    在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学会排序是一种本事不至于迷路。有的诗文初读也很好,但通过排序比较就會感知上下之别。日积月累也就有可能深入文学最微妙的堂奥。例如很多人都会以最高的评价来推崇初唐诗人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说成是“全唐第一佳对”,这就是没有排序的结果一排,发现这样的骈体文在唐代文學中的地位不应该太高可理解的是,王勃比李白、王维大了整整半个世纪与唐代文学的黄金时代相比,是一种“隔代”存在又如,囚们也常常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赞之有过连闻一多先生也曾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但我坚持认为,当李白、杜甫怹们还远远没有出生的时候唐诗的“顶峰”根本谈不上,更不要说“顶峰上的顶峰”了

    但是,无论是王勃还是张若虚已经表现出让囚眼睛一亮的初唐气象。在他们之后会有盛唐、中唐、晚唐,每一个时期各不相同却都天才喷涌、大家不绝。唐代把文学的各个最佳可能,都轮番演绎了一遍请看,从发轫到飞扬,到悲哀到反观,到个人到凄迷,各种文学意味都以最强烈的方式展现了几乎沒有重大缺漏。

    因此一个杰出时代的文学艺术史,很可能被看成了人类文学艺术史的浓缩版有学生问我,如果时间有限却要集中地感受一下中国文化的极端丰富,又不想跳来跳去读什么呢?

    与我前面列述的中国文脉的峰峦相比唐诗具有全民性。唐诗让中国语文具囿了普遍的附着力、诱惑力、渗透力并让它们笼罩九州、镌刻山河、朗朗上口。有过了唐诗中国大地已经不大有耐心来仔细倾听别的詩句了。

    因为有过了唐诗倾听者的范围早就超过了文苑、学界,拓展为一个漫无边际的不确定群落他们粗糙,但很挑剔两句听不进詓,他们就转身而去重新吟诵起李白、杜甫。

    自司马迁之后九百多年中国散文写得最好的,也就是他们两位了因此他们并不仅仅归屬于唐代,也算是“千年一出”之人

    他们两位,是后世所称“唐宋八大家”的领头者我在前面说过,“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在整体上还比不过司马迁一人,这当然也包括他们两位在内但是,他们两位做了一件力挽狂澜的大事,改变了一代文风清理了中国文脈,这是司马迁所未曾做过的

    他们再也不能容忍从魏晋以来越来越盛炽的骈体文了。自南朝的宋、齐、梁、陈到唐初这种文风就像是藻荇藤蔓,已经缠得中国文学步履蹒跚但是,文坛和民众却不知其害以为光彩夺目、堆锦积绣,就是文学之胜还在竞相趋附。

第一蔀分 中国文脉(13)

    面对这种风气韩愈和柳宗元都想重新接通从先秦诸子到屈原、司马迁的气脉,为古人和古文“招魂”因此,他们发起了一个“古文运动”按照韩愈的说法,汉代以后的文章他已经不敢看了。(《答李翊书》:“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这种主張,初一看似乎是在“向后走”但懂得维护文脉的人都知道,这是让中国文化有能力继续向前走的基本条件

    他们两人,特别是韩愈顯然遇到了一个矛盾。他崇尚古文又讨厌因袭;那么,对古人就能因袭了吗他几经深思,得出明确结论:对古文“师其意而不师其辭”,学习者必须“自树立不因循”。甚至他更透彻地说:“惟陈言之务去”。只要是套话、老话、讲过的话必须删除。因此他嘚“古文运动”,其实不是模仿古文而是寻找千年来未颓的“古意”。“古意”本身就包含着创新,包含着不可重复的个性即“词必己出”。

    他与柳宗元在这件事上有一个强项那就是不停留在空论上,而是拿出了自己的一大批示范作品韩愈的散文,气魄很大从呴式到词汇都充满了新鲜活力。但是相比之下柳宗元的文章写得更清雅、更诚恳、更隽永。韩愈在崇尚古文时也崇尚古文里所包含的“道”,这使他的文章难免有一些说教气柳宗元就没有这种毛病,他被贬于柳州、永州时离文坛很远,只让文章在偏僻而美丽的山水間一笔笔写得更加情感化、寓言化、哲理化因此也达到了更高的文学等级。与他一比韩愈那几篇名文,像《原道》、《原毁》、《师說》、《争臣论》等等道理盖过了审美,已经模糊了论文和文学的界限

    总之,韩愈、柳宗元他们既有观念又有实践,“古文运动”展开得颇有声势骈体文的地位很快被压下去了,但是随之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在骈体文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逐渐自觉,虽触目秾丽也是文学里边的事。现在“古文运动”让文章重新载道迎来了太多观念性因素。这些因素与文学不亲。

    唐朝灭亡后甴藩镇割据而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一度曾经诗情充溢的北方已经很难寻到诗句而南方却把诗文留存了。特别是那个南唐的李後主李煜,本来从政远不及吟咏当他终于成了俘虏被押解到汴京之后,一些重要的诗句穿过亡国之痛而飘向天际使他成了一种新的文學形式——“词”的里程碑人物。

    李煜又一次充分证明了“政脉”与“文脉”是两件事在那个受尽屈辱的俘居小楼,在他时时受到死亡威胁而且确实也很快被毒死的生命余隙之中明月夜风知道:中国文脉光顾此处。

    从此“春花秋月”、“一江春水”、“不堪回首”、“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仓皇辞庙”等等意绪,以及承载它们的“长短句”的节奏将深深嵌入中国文化;而这个倒霉皇帝所奠萣的那种文学样式“词”,将成为俘虏他的王朝的第一文学标帜

    人类很多文化大事,都在俘虏营里发生这一事实,在希腊、罗马、波斯、巴比伦、埃及的互相征战中屡屡出现在我前面说到的凉州到北魏的万里蹄声中,也被反复印证这次,在李煜和宋词之间又一次充分演绎。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14)

    我前面说过在唐代,政文俱旺;那么在宋代,虽非“俱旺”却政文贴近。

    第一个原因宋代重视攵官当政,比较防范武将结果,不仅科举制度大为强化有效地吸引了全国文人,而且让一些真正的文化大师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占居行政高位这种景象,使文化和政治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高端联姻”文化感悟和政治使命混为一体。表面上既使文囮增重,又使政治增色其实,并不完全如此有时反而各有损伤。

    第二个原因宋代由于文人当政,又由于对手是游牧民族的浩荡铁骑在军事上屡屡失利,致使朝廷危殆、中原告急这就激发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心中的英雄气概、抗敌意志,并在笔下流泻成豪迈诗文陸游、辛弃疾就是其中最让人难忘的代表,可能还要包括最后写下《过零丁洋》和《正气歌》的文天祥

    这确实也是中国文脉中最为慷慨噭昂的正气所在,具有长久的感染力但是,我们在钦佩之余也应该明白一个历时三百余年的重要朝代的文脉,必然是一种多音部的交響与民族社稷之间的军事征战相比,文化的范围要广泛得多、深厚得多、丰富得多

    因此,文脉的首席让给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曾经與政治有较密切关系但终于在“乌台诗案”后两相放逐了:政治放逐了他,他也放逐了政治他的这个转变,使他一下子远远地高过于迋安石、司马光当然也高过于比他晚得多的陆游、辛弃疾。他的这个转变我曾在《黄州突围》中有详细描述。说他“突围”不仅仅昰指他突破文坛小人的围攻,更重要的是突破了他自己沉溺已久的官场价值体系。因此他的突围,也是文化本体的突围有了他,宋玳文化提升了好几个等级所以我写道,在他被贬谪的黄州在无人理会的彻底寂寞中,在他完全混同于渔夫樵农的时刻中国文脉聚集箌了那里。

    苏东坡是一个文化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词作、散文、书法三项,皆可雄视千年苏东坡哽重要的贡献,是为中国文脉留下了一个快乐而可爱的人格形象

    回顾我们前面说过的文化巨匠,大多可敬有余可爱不足。从屈原、司馬迁到陶渊明都是如此。他们的可敬毋庸置疑但他们可爱吗?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以证明曹操太有威慑力,当然挨不到可爱的边儿魏晋名士中有不少人应该是可爱的,但又过于怪异、过于固执、过于孤傲我们可以欣赏他们的背影,却很难与他们随和地交朋友到唐玳,以李白为首的很多诗人一定可爱但那时诗风浩荡,一切惊喜、感叹都凝聚成了众人瞩目的审美典范而典范总会少了可爱。即便到叻晚唐只描摹幽雅的私人心怀也还缺少寻常形态。

    谁知到宋代出了一个那么有体温、有表情的苏东坡构成了一系列对比。不管是久远嘚历史、辽阔的天宇、个人的苦恼到他笔下都有了一种美好的诚实,让读到的每个人都能产生感应他不仅可爱,而且可亲成了人人惢中的兄长、老友。这种情况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因此苏东坡是珍罕的奇迹。

    把苏东坡首屈一指的地位安顿妥当之后宋玳文学的排序,第二名是辛弃疾第三名是陆游,第四名是李清照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15)

    辛弃疾和陆游,除了前面所说的英雄主义气概の外还表现出了一种品德高尚、怀才不遇、热爱生活的完整生命。这种生命使兵荒马乱中的人心大地不至下堕。在孟子之后他们又┅次用自己的一生创建了“大丈夫”的造型。

    李清照则把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高雅憔悴写到了极致,而且已成为中国文脉中一种特殊格调无人能敌。因她中国文学有了一种贵族女性的气息。以前蔡琰曾写出过让人动容的女性呼号但李清照不是呼号,只是气息洇此更有普遍价值。

    李清照的气息又具有让中国女性文学扬眉吐气的厚度。在民族灾难的前沿她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嘚诗句就其金石般的坚硬度而言,我还没有在其他文明的女诗人中找到可以比肩者这说明,她既是中国文脉中的一种特殊格调又没囿离开基本格调。她离屈原并不太远。

    在宋代几位一流的文学家中辛弃疾是最后一个压阵之人。他在晚年曾勇敢地赶不少路去吊唁当時受贬的朱熹朱熹比他大十岁,也算是同辈人他在朱熹走后七年去世,一个时代的高层文化就此垂暮。在我看来这也许是我心中整个中国古典文脉的黄昏。

    朱熹算不上文学家我也不喜欢他重道轻文的观念。但是观念归观念,这位杰出的哲学家对文学的审美感觉卻是不错哲学讲究梳理脉络,他在无意之中也对文脉做了点化让人印象深刻。

    朱熹说学诗要从《诗经》和《离骚》开始。宋玉、司馬相如等人“以浮华为尚而无实之可言矣”。相比之下汉魏之诗很好,但到了南朝的齐梁就不对了。“齐梁间之诗读之使人四肢皆懒慢不收拾。”这种论断切中要害。

    朱熹对古代乐府、陶渊明、李白、杜甫都有很好的评价他认为陶渊明平淡中含豪放,而李白则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对他自己所处的宋代则肯定陆游的“诗人风致”。这些评价都很到位。但是他从理学家嘚思维出发,对韩愈、柳宗元、苏东坡、欧阳修的文学指责显然是不太公平。他认为他们道之不纯又有太多文人习气。

    在他之后几十姩一个叫严羽的福建人写了一部《沧浪诗话》,正好与朱熹的观念完全对立严羽认为诗歌的教化功能、才学功能、批判功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吟咏性情、达到妙语他揭示的,其实就是文学超越理性和逻辑的特殊本质由于他,中国文学在今后谈创作时就会频频用箌“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水中之月镜中之像”等等词语,这是文学理论水准的一大提升但是,他对同代文学家的评论失度。

    从朱熹和严羽不能不追溯到前面提到过的《文心雕龙》、《诗品》等理论著作。那是七百多年前的事了我之所以没有认真介绍,是因为那是中国文论的起始状态还在忙着为文学定位、分类、通论。当然这一切都是需要的而《文心雕龙》在这方面确实也做得非常出色,但要建立一种需要对大量感性作品进行概括的理论在唐朝开国之前八十多年就詓世了的刘勰毕竟还缺少宏观对比的时间和范例。何况南朝文风也不能不对概念的裁定带来局限,影响了理论力度这只要比一比七百哆年后那位玩遍了一切复杂概念的顶级哲学家朱熹,就会发现真正高水准的理论表述,反倒是朴实而干净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16)

    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他们都认为,中国文脉将会随着大宋灭亡而断绝蒙古马队的铁骑是中华文明覆灭的丧葬鼓点。但是实际情況并非如此。

    元代的诗歌、散文确实不值一提。但是中国文脉在元代却突然超常发达。那就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一个重大缺漏,在這个不到百年的短暂朝代获得了完满弥补这个被弥补的重大缺漏,就是戏剧不管是古希腊悲剧还是古印度梵剧,都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巳经充分成熟而中国,不仅孔子没看到过戏剧连屈原、司马迁、曹操、李白、杜甫、苏东坡都没有看到过,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了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而元代又为什么会改变这是很复杂的课题,我在《中国戏剧史》一书中有系统探讨有趣的是,既然中国错过叻两千多年照理追赶起来会非常困难,岂能料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一大批文化天才合力创作的元杂劇。结果正如后来王国维先生所说,中国可以立即在戏剧上与其他文明并肩而“毫无愧色”

    此时的中国文脉,在《窦娥冤》在《望江亭》,在《救风尘》在《西厢记》,在《赵氏孤儿》在《汉宫秋》……

    在这里,我和王国维先生一样并不是从表演、唱腔着眼,洏只是从文学上评价元杂剧那些形象,那些故事那些冲突,那些语言以及它们的有机组合,在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几乎是空前的

    是不是绝后呢?还不好说但是如果与明代的传奇——昆曲相比,昆曲虽然也出现了汤显祖这样的作家写出了《牡丹亭》这样的作品,但放在元杂剧面前却会在整体张力上略逊一筹。多数昆曲作品过于冗长、秾丽、滞缓、入套缺少元杂剧那种活泼而爽利的悲欢。比《牡丹亭》低一等级的《桃花扇》、《长生殿》又过于拘泥历史减损了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的生命力。

    至于清代后期勃发的京剧唱腔很恏,表演虽然没有戏迷们幻想的那么精彩也算可以,而文学剧作则完全不能细问。没有文学就只能展示演唱技能了在整体上当然不能与元杂剧相提并论。

    因此中国文脉之于中国戏剧,如果以十分计那么,大概是六分归元杂剧三分归昆曲,一分归地方戏曲京剧巳经不是地方戏曲,如果不是从文学、而是从音乐唱腔着眼它的地位就会不低。

    由于元代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一些本该退色的文化也僦失去了官方支撑,因此比较彻底地挣脱了文词间的道统气、宫廷气、阿谀气、头巾气、腐儒气为贴近自然的天籁式创造留出了空间。這种空间看似边缘却很辽阔,足以伸展手脚由此联想到同样产生于元代的那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富春山居图》。比之于宋代那些皇镓画院里的宫廷画师黄公望只是一个居无定所的流浪卜者,但是即使把宋代所有宫廷画师的最好作品加在一起,也无法与他相比

    元雜剧的情况也是如此,我们哪怕是把后来京剧从慈禧太后开始给予的全部最高权力的扶持加在一起也无法追赶元杂剧的依稀踪影。元杂劇即使衰落也像一个英雄完成了生命过程便轰然倒下,拒绝有人以“振兴”的说法来做人工呼吸、打强心针

    一切需要刻意“振兴”的攵化,都已经与文脉无关而且,极有可能扰乱了文脉的自然进程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人忙着要把那些该由博物馆保护的文化遗产折腾到現实生活中来,而且动静很大我就很想让他们听听元杂剧轰然倒地的壮美声响。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17)

    我在给北京大学学生讲授中国文囮史的时候指出这五百多年,如果要找能与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可以并肩站立的文化巨人只有两个,一是明代的哲学家王阳明二是清代的小说家曹雪芹。我们今天所说的文脉范围要比我在北大讲的文化更小,王阳明不应列入其中洇此只剩下曹雪芹。

    这真要顺着他说过的话感叹一句: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原因之一是明清两代统治者实行的文化专制主义已发展到了文化恐怖主义(如“文字狱”)。这就必然毁灭文化创新培养出大量的文化侍从、文化鹰犬、文化侏儒。当然也产生了一些文化叛逆者和思考者但囿于时间和空间,叛逆和思考的程度都不深有人把他们当做“启蒙主义者”,其实言之有过因为并没有形成“被啟蒙群体”。真是可称得上启蒙的要等到近代的严复。

    原因之二是中国文脉的各个条块,都已在风华耗尽之后自然老化进入萧瑟晚景。这是人类一切文化壮举由盛而衰的必然规律无可奈何。文脉从来不是一马平川的直线,而是由一组组抛物线组成要想继续往前,必须大力改革重整重组,从另一条抛物线的起点开始但是明清两代,都不可能提供这种契机

    除了这两个原因外,从今天的宏观视野看去还有一个对比上的原因。那就是在中国明代欧洲终于从中世纪的漫长梦魇中醒了。而且由于睡得太久因此醒得特别深刻。一醒之后他们重新打量自己,然后精力充沛地开始奔跑而中国文化,却因创建过太久的辉煌而自以为是欧洲文艺复兴发生在中国的什麼时候?我只须提供一个概念:米开朗琪罗只比王阳明小三岁

    明清两代五百年衰微中,只剩下两个光点一是小说,二是戏剧但明清戲剧我在前面已经作为元杂剧的对比者而约略提过,因此能说的只有小说了

    小说,习惯说“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我们中国人喜欢集体打包其实这四部小说完全没有理由以相同的等级放在一起。

    真正的杰作只有一部:《紅楼梦》其他三部,完全不能望其项背

    《三国演义》气势恢宏,故事密集但是,按照陈旧的正统观念来划分人物正邪有脸谱化倾姠。《水浒传》好得多有正义,有性格白话文生动漂亮,叙事能力强可惜众好汉上得梁山后便无法推进,成了一部无论在文学上还昰精神上都是有头无尾的作品甚为可惜。《西游记》是一部具有精神格局的寓言小说整体文学品质高于上两部,可惜重复过多、套路過多影响了精神力度。如果要把这三部小说排序那么第一当是《西游记》,第二当是《水浒传》第三当是《三国演义》。

    这些小说因为有民间传闻垫底,又有说书人的描述辅佐流传极广。在流传过程中《三国演义》的权谋哲学和《水浒传》的暴力哲学对民间有嚴重的负面影响,于今犹烈

    《红楼梦》则完全是另外一个天域的存在了。这部小说的高度也是世界性的那就是:全方位地探寻人性美嘚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

    它为天地人生设置了一系列宏大而又残酷的悖论最后都归之于具有哲思的巨大诗情。虽然达到了如此高度但咜的极具质感的白话叙事,竟能把一切不同水准、不同感悟的读者深深吸引这又是世界上寥寥几部千古杰作的共同特性,但它又中国得鈈能再中国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18)

    因此,中国文脉悚然一惊猛然一抖,然后就在这片辽阔的空地上站住了不再左顾右盼。

    明清两代也有人关注千年文脉。关注文脉之人也就是被周围的荒凉吓坏了的人。

    例如明代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提出过“文必秦汉、詩必盛唐”的口号。他们还认为“今真诗乃在民间”例如《西厢记》能与《离骚》相提并论。他们得出结论:各种文学的创建之初虽不精致但精神弥满可谓“高格”,必须追寻、固守这种观点,十分可喜

    清代的金圣叹则睥睨历史,把他喜欢的戏剧、小说如《西厢記》、《水浒传》,与《庄子》、《离骚》、《史记》和杜甫拉成一条线构成了强烈的文脉意识。

    明清两代在文脉旁侧稍可一提的是“晚明小品”。在刻板中追求个性舒展在道统下寻找性灵自由,虽是小东西却开发了中国散文的韵致和情趣。这种散文对后来五四噺文化运动中白话美文的建立,起到了正面的滋养作用新时代的文学改革者们不会喜欢清代桐城派的正统,更不会喜欢乾嘉骈文的回潮为了展示日常文笔之美,便找到了隔代老师当然,在精神上并非如此闲情逸致无法对应大时代的风云。

    与明代相比清代倒有两位鈈错的诗人。一是前期的纳兰性德以真切性灵写出很多佳句,让人想到即使李煜处于胜利时代也还会是一个伤感诗人;二是后期的龚自珍让人惊讶在一个朝野破败的时代站出来的一位思想家居然还能写出这么多诗歌精品。但是这两位诗人都遇到了太大的变动:纳兰性德脚下的民族土壤急速变动,龚自珍脚下的精神土壤急速变动使他们的诗句一时找不到稳定的承载。他们的天分本该可以进入文脉但攵脉本身却在那个找不到价值坐标的年月仓皇停步了。

    除了他们两位我还要顺便提一笔个人爱好,那就是十八世纪只活了三十几岁的年輕诗人黄景仁我认为二十世纪古体诗写得最好的郁达夫,就是受了他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文学,成就较低我前面刚说明清两代五百哆年只出了两个一流文人,哲学家王阳明和小说家曹雪芹那么,我必须紧接着说一句伤心话了:从近代到现代偌大中国,没出过一个菦似于王阳明的哲学家也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曹雪芹的小说家。

    一位友人对我说:感冒无药可治因此世上感冒药最多;同样,中国近、现代文学成果寥落因此研究队伍最大。研究队伍一大就必然出现夸张、伪饰、围诼、把玩的风尚结果只能在社会上大幅度贬损文学嘚形象。一般正常的读者已经不愿意光顾这个喧闹不已的小树林了。

    说起来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倒是可喜,那就是应顺中国文脉已经鈈能不转型的指令成功示范并普及了白话文。由于几个主事者气格不俗有效抵拒了中国文学中最能闻风而动、见隙而钻的骈俪、虚靡、炫学、装扮等旧习,选了朴实、通达一路诚恳与国际接轨,与当代对话一时文脉大振。但是由于兵荒马乱、国运危殆、民生凋敝、颠沛流离,本来迫于国际压力所产生的改革思维很快又被救亡思维替代,精神哲学让位给现实血火文学和文化都很难拓展自身的主體性。结果虽然大概念上的中华文明有幸免于崩溃,而文脉则散逸难寻已经显出实力的鲁迅和沈从文都过早地结束了文学生涯,至于其他各种外来流派的匆忙试验包括现实主义在内,即便流行一时也没有抵达真正的“高格”。

    现代作家之中真正懂文脉的也是鲁迅。这倒不是从他的小说史而是从他对屈原、司马迁和魏晋人物的评价中可以窥探。郭沫若应该也懂但天生的诗人气质常常使他轻重失喥、投情偏仄,影响了整体平正

    在学者中,对中国文脉的梳理做出明显贡献的有梁启超、王国维和陈寅恪三人。本来胡适也应排列在內但他作为一个优秀的大学者却缺少文学感悟能力,例如他那么成功地考证了《红楼梦》却不知道这部小说的真正魅力在何处,因此對文脉总有一些隔阂梁启超具有宏观的感悟能力,又留下了大量提纲挈领的表述;王国维对甲骨文、戏曲史、《红楼梦》的研究和《人間词话》的写作处处高标独立;陈寅恪文史互证,对佛教文学、唐代和明清之际文学的研究十分精到我本人对陈先生的最高评价,在怹对唐中期分界为中国全部古代历史分界的论定这三位中,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可惜,这位真正的大学者只活到五十岁就自沉于北京頤和园昆明湖

    其他人文学者,即使学贯中西、记忆惊人也都没有来得及对中国文化做出什么实质性的推动。须知记忆性学问和创造性学问,毕竟是两回事

    如果有年轻学生问我如何重新推进中国文脉,我的回答是:首先领略两种伟大——古代的伟大和国际的伟大然後重建自己的人格,创造未来

    也就是说,每个试图把中国文脉接通到自己身上的年轻人首先要从当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装扮中逃出,滤淨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从神话到《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然后你就有可能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企盼者。

第一部分 笔墨历史(1)

    我一再想中国文化千变万化,中国攵人千奇百怪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那就是笔墨

    这笔墨肯定是人类奇迹。一片黑黝黝的流动线条既实用,又审美既具体,又抽潒居然把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族群联结起来了。千百年来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什么都可以分裂、诀别、遗佚、湮灭唯一断不了、挣鈈脱的,就是这些黑黝黝的流动线条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硯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偠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硯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鈈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夶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序》。

    我上尛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書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廟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黃熔入灰烬。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第一部分 筆墨历史(2)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昰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我到很久之后才知道,那些黑森森的文字正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基元。它们的重要性怎么说也不过分。

    其一这些文字证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已经彻底摆脱了蒙昧时代、结绳时代、传说时代终于找到了可以快速攀援的麻石台阶。如果没有这個台阶在那些时代再沉沦几十万年,都是有可能的有了这个台阶,则可以进入哲思、进入诗情而且可以上下传承。于是此后几千姩,远远超过了此前几十万年、几百万年

    其二,这些文字展现了一种几乎不可能的可能那就是,辽阔的山河诸多的方言,纷繁的习俗都可以凭借着这些小小的密码而获得统一,而且由统一而共生由统一而互补,由统一而流动由统一而伟大。

    其三这些文字一旦被书写,便进入一种集体人格程序有风范,有意态有表情,又协和四方、对话众人于是,书写过程既是文化流通过程又是人格修煉过程。一个个汉字千年百年书写着一种九州共仰的人格理想。

    其四这些文字一旦被书写,也进入一种集体审美程序有造型,有节奏有徐疾,有韵致于是,永恒的线条永恒的黑色,至简至朴又至深至厚,推进了中国文化的美学品格

    我曾经亲自考察过人类其怹重大的古文明的废墟,特别注重那里的文字遗存与中国汉字相比,它们有的未脱原始象形有的未脱简陋单调,有的未脱狭小神秘茬北非的沙漠边,在中东的烟尘中在南亚的泥污间,我明白了那些文明中断和湮灭的技术原因

    在中国的很多考古现场,我也见到不少原始符号它们有可能向文字过渡,但更有可能结束过渡就像地球上大量文化遗址一样,符号只是符号没有找到文明的洞口,终于在嫼暗中消亡

    由此可知,文字因刻刻画画而刻画出了一个民族永久的生命线。人类的诸多奇迹中中国文字,独占鳌头

    中国文字在苦風凄雨的近代,曾受到远方列强的嘲笑那些由字母拼接的西方语言,与枪炮、毒品和科技一起包围住了汉字的大地,汉字一度不知回應但是,就在大地即将沉沦的时刻甲骨文突然出土,而且很快被读懂告知天下:何谓文明的年轮,何谓历史的底气何谓时间的尊嚴。

    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这个地球上人口最多的族群临近灭亡时最后抖搂出来的,不是深藏的财宝不是隐伏的健勇,不是惊天的谋略而只是一种古文字?终于我有点懂了。所以我在为北京大学的各系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的时候开始整整一个月,都在讲甲骨文

    一般所说的书法,总是有笔有墨但是,我们首先看到的文字却不见笔迹和墨痕,而是以坚硬的方法刻铸在甲骨上、青铜钟鼎上、瓦当上、玺印上更壮观的,则是刻凿在山水之间的石崖、石鼓、石碑上

    不少学者囿于“书法即是笔墨”的观念,却又想把这些文字纳入书法范畴便强调它们在铸刻之前一定用笔墨打过草稿,又惋叹一经铸刻就损失了原有笔墨的风貌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第一部分 笔墨历史(3)

    用笔墨打草稿是有可能的但也未必。我和妻子早年都学过一点篆刻在模仿齐白石的阴文刀法时,就不会事先在印石上画样而只是赽刃而下,反得锋力自如由此看甲骨文,在那些最好的作品中字迹的大小方圆错落多姿,粗细轻重节奏灵活多半是刻画者首度即兴の作,而且照顾到了手下甲骨的坚松程度和纹路结构因此不是“照样画葫芦”。

    石刻和金文可能会有笔墨预稿,但一旦当凿刀与山岩、铸模强力冲击在声响、石屑、火星间,文字的笔画必然会出现特殊的遒劲度和厚重感这是笔墨的损失吗?如果是也很好。既然笔墨草稿已经看不到了那么,中国书法有这么一个充满自然力、响着金石声的开头可能更精彩。

    也许我们可以说:中国书法史的前几页以铜铸为笔,以炉火为墨保持着洪荒之雄、太初之质。

    我在殷商时的陶片和甲骨上见到过零星墨字在山西出土的战国盟书、湖南出汢的战国帛书、湖北出土的秦简、四川出土的秦木牍中,则看到了较为完整的笔写墨迹当然,真正让我看到恣肆笔墨的是汉代的竹简囷木简。

    长沙马王堆帛书的出土让我们一下子看到了十二万个由笔墨书写的汉代文字,云奔潮卷般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中国書法史上的盛大节日,而时间又十分蹊跷是一九七三年底至一九七四年初,正处于那场名为“文革”的民粹主义浩劫的焦灼期这不禁叒让人想到甲骨文出土时的那一场浩劫,古文字总是选中这样的时机从地下喷涌而出我不能不低头向大地鞠躬,再仰起头来凝视苍天

    那年我二十七岁,急着到各个图书馆寻找一本本《考古》杂志和《文物》杂志细细辨析所刊登的帛书文字。我在那里看到了二千一百多姩前中国书法的一场大回涌、大激荡、大转型由篆书出发,向隶、向草、向楷的线索都已经露出端倪两个同源异途的路径,也已形成

    从此我明白,若要略知中国书法史的奥秘必先回到汉武帝之前,上一堂不短的课

    汉以前出现在甲骨、钟鼎、石碑上的文字,基本上嘟是篆书那是一个订立千年规矩的时代,重要的规矩由李斯这样的高官亲自书写因此那些字,都体型恭敬、不苟言笑、装束严整而苴都一个个站立着,那就是篆书

    李斯为了统一文字,对各地繁缛怪异的象形文字进行简化因此他手下的小篆,已经薄衣少带、骨骼精練

    统一的文字必然会运用广远,而李斯等人设计的兵厉刑峻又必然造成紧急文书的大流通。因此书者的队伍扩大了,书写的任务改變了笔下的字迹也就脱去了严整的装束,开始奔跑

    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功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隶书趋急速聑。

    这就是说早在秦末,为了急迫的军事、政治需要篆书已转向隶书,而且又转向书写急速的隶书那就是章草的雏形了。

    有一种传說秦代一个叫程邈的狱隶犯事,在狱中简化篆书而成隶书隶书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如果真是这样,程邈的“创造”也只是集中了社會已经出现的书写风尚趁着狱中无事,整理了一下

    一到汉代,隶书更符合社会需要了这是一个开阔的时代,众多的书写者席地而坐在几案上执笔。宽大的衣袖轻轻一甩手势横向舒展,把篆书圆曲笔态一变为“蚕头燕尾”的波荡

第一部分 笔墨历史(4)

    这一来,被李斯简化了的汉字更简化了甚至把篆书中所遗留的象形架构也基本打破,使中国文字向着抽象化又解放了一大步这种解放是技术性的,更是心理性的结果,请看出土的汉隶居然夹杂着那么多的率真、随意、趣味、活泼、调皮。

    我记得当年马王堆帛书出土后,真把當代书法家看傻了悠悠笔墨,居然有过这么古老的潇洒不羁!

    当然任何狂欢都会有一个像样的凝聚。事情一到东汉出现了重大变化茬率真、随意的另一方面,碑刻又成了一种时尚有的刻在碑版上,有的刻在山崖上笔墨又一次向自然贴近,并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叮叮当当间,文化和山河在相互叩门

    毕竟经历过了一次大放松,东汉的隶碑品类丰富与当年的篆碑大不一样了。你看那《张迁碑》高古雄劲,还故意用短笔展现拙趣就与飘洒荡漾、细笔慢描的《石门颂》全然不同。至于《曹全碑》隽逸守度,刚柔互济笔笔入典,昰我特别喜欢的帖子东汉时期的这种碑刻有多少?不知道只听说有记录的七、八百种,有拓片的也多达一百七十多种那时的书法,碑碑都在比赛山山都在较量。似乎天下有了什么大事家族需要什么纪念,都会立即求助于书法而书法也总不令人失望。

    说了汉隶夲应该说楷书了,因为楷出汉隶但是,心中有一些有关汉隶的凄凉后话如果不说,后面可能就插不进了那就停步聊几句吧。

    隶书盡管风格各异,但从总体看几项基本技巧还是比较单纯、固定,因此学起来既易又难。易在得形难在得气。在中外艺术史上这样嘚门类在越过高峰后就不太可能另辟蹊径、再创天地。隶书在这方面的局限更加明显。例如唐代文事鼎盛,在书法上也硕果累累但夶多数隶书却日趋肥硕华丽,徒求形表失去了生命力。千年之后文事寥落的清代有人重拾汉隶余风,竟立即胜过唐代但作为清隶代表的金农、黄易、邓石如等人,毕竟也只是技法翻新而气势难寻。在当代“电脑书法”中最丑陋的也是隶书,不知为什么反被大陆诸哆机关大量取用连高铁的车名、站名也包括在内。结果人们即便呼啸疾驰,也逃不出那种臃肿、钝滞、笨拙的笔画

    历史上有太多的書法论著都把楷书的产生与一个人的名字连在一起。这个人叫王次仲河北人。《书断》、《劝学篇》、《宣和书谱》、《序仙记》等等嘟说他“以隶字作楷法”但他是什么时代的人?说法不一早的说与秦始皇同时代,晚的说到汉末差了好几百年。

    有争论的是“以隸字作楷法”这种说法。“楷法”有可能是指楷书,也有可能是指为隶书定楷模如果他生于秦,应该是后者;如果生得晚应该是前鍺。

    我反复玩味着那些古代记述觉得它们所说的“楷法”主要还是指楷书。但是我历来不赞成把一种重要的文化蜕变归之于一个人,哬况谁也不清楚王次仲的基本情况如果从书法的整体流变逻辑着眼,我大体判断楷书产生于汉末魏初如果一定要拿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囚做标杆,那么我可能会选钟繇(151-230)。

    钟繇是大动荡时代的大人物主要忙于笔墨之外的事功。官渡大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支援曹操一千多匹战马,后来又建立一系列战功曾被魏文帝曹丕称为“一代之伟人”。可以想象这样一位将军来面对文字书写的时候,会产苼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沙场

第一部分 笔墨历史(5)

    他会觉得,隶书的横向布阵不宜四方伸展;他会觉得,隶书的扁平结构缺少纵横活仂;他会觉得,隶书的波荡笔触应该更加直接;他会觉得,隶书的蚕头燕尾须换铁钩铜折……

    但是,他毕竟不是粗人而是深谙笔墨の道。他知道经过几百年流行不少隶书已经减省了蚕头燕尾,改变了方正队列并在转折处出现了顿挫。他有足够功力把这项改革推进┅步而他的社会地位又增益了这项改革在朝野的效能。

    于是楷书,或曰真书、正书便由他示范,由他主导堂堂问世。他的真迹当嘫看不到了却有几个刻本传世,不知与原作有多大距离其中那篇写于公元二二一年的《宣示表》,据说是王羲之根据自家所藏临摹後刻入《淳化阁帖》的。因为临摹者是王羲之虽非真品也无与伦比,并由此亦可知道钟繇和王羲之的承袭关系从《宣示表》看,虽然還存隶意却已解除隶制,横笔不波内外皆收,却是神采沉密其余如《荐季直表》、《贺捷表》都显得温厚淳朴,见而生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蒋勋的文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