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云南特色美食小吃有什么?

昭通小吃|昭通美食_昭通本地通_昭通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 &
昭通本地小吃
昭通本地小吃信息列表(从高到低排列)
相关机构:昭通在线
关 键 词:昭通美食、昭通小吃、昭通油糕、昭通特色小
相关网址:
内容摘要:
昭通人的主打早点,最常见的应该是油糕饵块了。但凡卖油糕稀豆粉的地方,都有油糕饵块。把烤好的
已有0人参与纠错
点击:4120
相关机构:昭通在线
关 键 词:昭通天麻、天麻汽锅鸡
相关网址:
内容摘要:
菜名:天麻气锅鸡工艺:汽锅口味:原本味类别:气血双补调理补虚养身调理明目调理主料:乌骨鸡5
已有0人参与纠错
点击:3383
相关机构:昭通在线
关 键 词:昭通美食、昭通小吃、牛干巴
相关网址:
内容摘要:
昭通穆斯林群众素有饲养菜牛腌制清真牛干巴的传统手工艺,由于牛干巴味道鲜美可口,易保存携带,
已有1人参与纠错
点击:3152
相关机构:昭通在线
关 键 词:昭通小吃、昭通美食、酸菜红豆汤、昭通酸菜
相关网址:
内容摘要:
在昭通,不论是星级宾馆还是街边小店,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寻常百姓,在饭桌上几乎都有一道百吃不
已有0人参与纠错
点击:2934
相关机构:昭通在线
关 键 词:花粑粑,大关花粑粑
相关网址:
内容摘要:
选材配料:荞面、蒜水、醋、酱油、葱花、油辣椒。制作工艺、流程:大关民间传统手工食品,郭氏祖
已有1人参与纠错
点击:2781
相关机构:昭通在线
关 键 词:昭通特产、昭通食品、绿豆糕
相关网址:
内容摘要:
昭通绿豆糕是昭通市月中桂糕点厂生产的传统名牌产品。该厂对绿豆糕的生产,自清代以来已有近百年
已有0人参与纠错
点击:2604
相关机构:昭通在线
关 键 词:昭通美食、昭通小吃、烤串串
相关网址:
内容摘要:
昭通人讲的烤串串,实际就是烤牛肉串。把优质牛肉切成薄片,穿在竹签上,放入特制的佐料水中浸一
已有0人参与纠错
点击:2587
相关机构:昭通在线
关 键 词:昭通美食、昭通小吃、昭通凉粉、凉粉
相关网址:
内容摘要:
昭通的凉粉和昭通的洋芋一样,也是一种寻常百姓生活中经久不衰的主打食品。豌豆凉粉的做法很简单
已有0人参与纠错
点击:2307
相关机构:昭通在线
关 键 词:昭通特色小吃、昭通美食、油糕、稀豆粉
相关网址:
内容摘要:
油糕稀豆粉是昭通人的传统特色小吃,金黄酥脆的油糕、清香四溢的稀豆粉的完美结合,让这一小吃经
已有0人参与纠错
点击:2216
相关机构:昭通在线
关 键 词:昭通美食、昭通小吃、昭通洋芋、烧洋芋
相关网址:
内容摘要:
昭通盛产洋芋,昭通人也喜欢吃洋芋。作为一种街头小吃,昭通的烧洋芋历史悠久,倍受青睐。街头巷
已有0人参与纠错
点击:2188
页数:1/2 转到第&
传真: 邮箱:
地址:昭通在线运营服务中心
邮编:657000
Copyright & &昭通在线版权所有&&技术支持:《舌尖上的昭通》二十五种美食图文完整版
我的图书馆
《舌尖上的昭通》二十五种美食图文完整版
一个人的口味,从在母腹中接受来自父母血液中沸腾的味道开始,从出生时候母亲的第一滴奶水里开始,在第一口饭食中,就奠定了一生,即便流浪他乡,一听见熟悉的名字,闻见熟悉的味道,就会忍不住心情激荡,口水横流,这是对食物的执着,这是娘胎里带出的家乡味,由生到死,终身缠绕。大学时候,每当放假就急急忙忙赶上火车,在火车上经历着从普通话到乡音的艰难的转变过程,回家下车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周围有没有卖烧洋芋的,有的话先吃上一个,黄橙橙的外壳中间撒上辣椒面,会吃得人哽咽不语,将手指上最后一粒辣椒面含在嘴里,感动不已,扫尘休息的第二天早晨没等着睡懒觉,就出门寻找吃的,油膏饵块稀豆粉,或者是烧洋芋,或者是锅锅饭,约着朋友从上街吃到下街,再从下街吃回上街。你去过的地方越多,就越怀念故乡,再大的城市,没有那个让你日夜思念的人,也不能叫做家。家的意义是味道,家的味道是故乡,在旅途中,在异乡,遇见一户昭通人家,于此,招待了一顿家乡菜:青红豆煮瓜儿加糊辣子蘸水、老酸菜煮洋芋片、烧饵块、油炸凉粉,于长久的远离故土中,吃得热泪汹涌。一切有着家乡味道的东西都是如此亲切,深入骨髓,唤醒着童年的记忆,那是一生一世都不曾忘记也不会忘记的味道。&养活我的是什么,我就依恋什么!&1《油糕饵块稀豆粉》油膏,用煮熟的洋芋,推成丝,再裹上米浆,用一个类似勺子的巴掌大的铁器装成一个饼的样子,放到油锅里炸,起锅的时候,饼子金黄,冒着热气,四处散发着油香味,老远就可以闻见,饵块,一般做成面饼的形状,放在炭火上烤,烤熟之后抹上甜酱和辣酱,将油膏放上去,对折饵块,就成了一个扇形的东西,塑料口袋套着,热乎乎的,在冬日里可以温暖孩子们冰冷的小手,记忆里小学时候每天上学,总有睡眼惺忪的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一边走一边吃油膏饵块,歪歪倒倒一幅要睡着的样子,在去学校的路上,两公里的路途有二十来家卖油膏饵块的小摊,最实在的是党校门口的,一双夫妻,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卖,他家的洋芋会压到铁勺不能再承受为止,他家的饵块比别家的厚,他家的用料非常厚实,一个油膏一个饵块就可以吃饱,总共两毛钱,别人家的要两个油膏两个饵块一套的才能吃饱,而夫妻两人还害怕你吃不饱,在佐料上也下了功夫,使劲按在饵块上,直到承受不了,女人手上垫着一块毛巾以免烫手,笑嘻嘻替你包饵块,她的男人身材矮小,一口龅牙,笑起来的时候,时常会惊吓着孩子,他们总会对每一个走过来的人叫喊着:要包个啥的?最好吃的是粮食市场口的老太太家的肉饵块,在昭通,所有人都吃油膏饵块稀豆粉,汉族人吃猪肉的,回族人吃牛肉的,这个老太太家的光是饵块加上一些小葱炒肉,老太太非常忙碌,时常忙碌得忘记了收过谁的钱,而且糊涂,她总是收起一大堆钱,才开始问孩子们:你的是什么的?你的又是什么的?遇见想要省下几毛钱的孩子,会先不给钱,拥挤在人群中,老太太问到的时候,要了一份最丰厚的早餐:两个油膏两个饵块加六毛钱的肉,一共一块钱。老太太慌忙不迭包了一套给孩子,孩子不走,说:奶奶,你还没找我四块钱,我刚才给了你五块。老太太随手掏一下胸前的大兜,笑着说哎呀我忘记了,然后一只手拿着家私一只手伸进兜里掏钱递给孩子,孩子里目光中有狡黠的神色,一手拿着钱一手举着油膏饵块屁颠屁颠地走了。&至于稀豆粉,是给时间充足的人吃的,在脏兮兮的小馆子里,在汽车驶过灰尘满天的路边上,稀豆粉用豌豆粉兑水,在大锅里煮熟,用大勺子舀在碗里加上苦乔皮、盐巴、辣椒、味精、小葱,不包饵块,光是油膏,把刚从锅里捞起的吱吱作响的油膏伸进稀豆粉里,吱吱声戛然而止,沾着吃,吃完了再把碗舔干净,鼻子上还会粘着一些黄色的东西,如果喜欢,还可以将乔皮炸过,脆生生慢慢放到稀豆粉碗里吃。油膏饵块稀豆粉只在早晨出卖,全城人的早餐大半都是油膏饵块,也有面条米线,包子馒头,等太阳照到高顶,油膏饵块稀豆粉集体收摊,小老板们笑呵呵地坐在油腻的凳子上从脏兮兮的围裙里掏出大把的钱坐在太阳底下开始清点收入,面条米线包子馒头依旧热气腾腾可以上桌,后来,小学时候一毛钱一个的油膏一毛钱一个的饵块到大学时候涨价涨到五毛一个,有人在下午和晚间亦会摆摊出卖,生意良好,再后来,改良了油膏,用豆腐或者臭豆腐代替洋芋,一样生意红火。&&2《干巴味》&对腥味浓重的食物产生狂热,比如榴莲,海鲜和牛干巴。可惜的是,它们在菜市场,都比较贵,而年少时家里生活拮据,不可以经常吃到,因此,更变得珍贵。小学时候,到了城里读书,居住在烟叶站四楼,二楼上住着烟叶站的站长,姓马,是回族人家,一到了晚间吃饭的时候,那浓重的牛肉味就顺着二楼的窗户飘到我家的阳台,站长和妻子已是儿孙满堂,周末时候全家团聚,我时常站在二楼的过道上,在一堆杂物旁边,流着口水享受厨房窗户里飘忽出来的美味。我的童年,远离母亲,跟父亲在一起,如单亲家庭,父亲为了工作时常出差,就将我寄养在别人家里,他们家与我的父亲关系很好,有一个月,我曾被寄养在二楼的站长家里,食物是让人兴奋的东西,尤其是对于你喜爱的口味,大概是长期吃牛羊肉这种腥味浓重的东西,他们全家人身上都有一种奇特的味道,我时常跟在她小儿子的旁边,说:你身上有味道。他的小儿子比我大几岁,亦是顽皮,他会说:嗯,我怎么闻不到呢?我说:我闻到了,不信,你闻。他不相信,把衣服脱下来,使劲闻,把裤子脱下来,使劲闻,还是觉得没有异样,于是吐了一泡口水,捧在手心里,又使劲闻,他说:好像有点臭。我闻了闻,说:好臭,你是久闻不知其臭。他说:肯定是干巴吃多了,好像有干巴味。马家的老太太很喜欢我,寄养生活结束之后,家里好吃的,总会给我留下一碗,她会站在二楼上,扯着嗓子叫我的名字,然后,我撒着拖鞋,啪嗒啪嗒跑下二楼,捧着她的碗,再啪嗒啪嗒跑上四楼,末了,将脏兮兮的碗还给马家的老太太,因为信仰问题,她不会允许我在自己家的厨房为她洗碗,而她送给别人的食物,总是用特定的碗,放在特定的地方。读高中的时候,我的父亲会为我炖牛肉,他会将牛肉和洋芋一起倒进锅里,等洋芋已经化成水,牛肉却还没烂,尽管如此,我还是时常夸赞他的厨艺,因为父亲小气,一旦说不好吃,以后都得不到吃了。高中时代,一直在回族食堂里吃饭,打菜的是个中年胖男人,满脸络腮胡,有一个精瘦的女人站在一边打饭,我吃了很久回族食堂,回族食堂最多的肉食只有两样,一样是红烧牛肉,一样是牛肉炒香芹,至今记得牛肉炒香芹的味道,总是放了太多盐巴,让我喝了水不断上厕所,回族食堂没有麻辣肉,只能在周末的时候,和同学AA制打牙祭,在学校门口的小饭馆叫上一份。大学时候,回族食堂在汉族食堂背后,宿舍下床是个回族同学,我们时常邀约着一起吃饭,她每天晚上睡觉总不安分,喜欢在睡梦中用双腿踢我的床板,一个高中同学送了我一块牛干巴,因为腥味太重,同宿舍的人不喜欢,我用塑料袋包起来,放在床底下,夜里饿了,塑料袋没能包裹严实,干巴的味道直直冲上鼻子,于是小心下床,找出,放在嘴边使劲闻。暑假,提前二十多天到学校,那块牛干巴就成为我的美食,我将它挂在书架上,看书看得饿了,就用小刀割下一块,开学时候,同宿舍的人说:你们两个人,身上都有一样的味道。我自己闻,好似没有,又闻闻下床同学的味道,好像真的有。&&3《锅锅饭》&是家乡的一种食物,以碗大的砂锅煮饭,饭煮熟了,浇上油,加上豌豆、火腿、香肠、包谷,盖上盖子闷熟,揭开盖子,就可以闻见浓重的香味,热气腾腾,这锅饭非常烫,需要一边吹一边吃,吃到最后,锅底发硬的饭还可以用勺子刮起来吃,有种油腻而脆香的味道,再配上一碗酸菜洋芋丝汤,一边吃饭一边喝汤,最后再把咸菜碟子里的东西吃干净,摸着滚圆的肚皮回家,是一种惬意。一锅饭通常是一个成年男人一顿的饭量,于是,我经常吃不完,亦是养成了只吃表层菜的习惯,先吃完好吃的,再慢慢吃饭,吃饭吃到一半,就没有了再吃完的欲望。虾虾吃锅锅饭很有意思,是先将表层的菜扒开,将米饭吃到一半,再慢慢品尝菜的滋味,吃到最后,锅里还有一两块肉,最后,她会惬意地将最后一块肉用筷子夹起来放在嘴巴里,再起身眯着眼睛摸一下肚子,同一个时刻,我的碗里还有半锅饭。她讲:倘设亦开始就吃菜,饭就会显得很难吃,先将难吃的吃了,你会越吃越开心。这当是一种人生境界,先吃够了苦,才晓得生活原本是甜的,若是好吃的吃多了,便是想要更好吃的,于此,吃苦就变成一种炼狱。父亲,每次,跟他上街吃饭,他总会多要一些咸菜,饭吃完了,菜还有许多,他会跟我说:现在,用我碗里的菜,换你碗里的饭,如何?我会高兴地跟他换,像一只小猪一样吧嗒吧嗒毫无顾忌地吃起来。我吃完了,望见他碗里的白饭和他吃饭的样子,既内疚又温暖。后来,我成了回教徒,不能再进汉族人的馆子,只能自己找个砂锅,去菜市场买很多原材料,一个人在家里捣鼓了。&&4《烤串串和烧洋芋》&把牛肉切成粗丝,用细细的竹签串起,放在火上烧烤的肉串,一般是新鲜的牛肉,老板大多数是回族人,汉族人想吃,会急急忙忙说:要瘦的;或者:要肥的。回族老板就会不好意思地解释:只有净的和壮的。净的,说的是牛的肌肉部分,壮的,说的是牛的脂肪部分,肌肉部分容易烤成干焦的状态,而脂肪部分,会让你吃得满嘴流油,一般肥瘦说的是猪肉,回族人为了避开这种饮食上的尴尬,便为肉类重新命名,不与汉人合污。烤串串一般是在夜里,瓦数比较低的灯泡被竹竿挑起,长方形的火炉上冒着青烟和滋滋声,老板会将白布覆盖的肉串拿在手里,在一个装满液体调料的小桶里转动两圈,拿起来放在火上,一只手翻动着串串一只手打扇子,一般是左手翻动右手打扇子,也有左撇子,觉得左手比右手好使,便是反过来,在烧烤的过程中,两次将串串浸入小桶,最后撒上烧过的辣椒面和炒过的芝麻,放在一个干净的不锈钢盘子里,给客人享用。吃烤串串的时候,通常会加上一个烧洋芋,烧洋芋也是故乡的一大特色,将洋芋烧的黑焦,刮去黑色部分,让它呈现出一种金黄的色泽,再用一把沾满成熟淀粉的刀划开,两面撒上拌了盐巴的辣椒面,那滋味便是人间极致了。卖烧洋芋的,通常是中年妇人,昭通的中年妇人有的比较凶悍,如老天桥底下那一排卖烧洋芋的妇人,她们总是裹着方巾,你拿出相机想要拍她,她站起来摇摇晃晃向你指着鼻子走过来,那想要打架的架势必定将你吓跑,想要留些影像资料,只能将卡片机装在袖口里偷拍,或者站在远处用长焦镜头伸过去狠狠给她一炮。&&5《炸洋芋》&高中时候,一中曾经流行过一句话:考不上大学,就做营销,垄断昭通的烧洋芋市场。昭通人不可能缺少洋芋,只要有吃的地方,就不会缺少洋芋,如果说湖南人是因为辣椒才出了领袖,那么昭通应当是因为洋芋才出了罗炳辉和姜亮夫。洋芋,也就是土豆,可以烧可以炸,可以煮也可以炒,儿时在乡下,煮猪食的时候,会在绿菜底部,猪食锅的最底层,放上一排水沟里洗过的洋芋,煮猪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热气会像高压锅一样,将洋芋压得柔软松弛,这种淀粉充实的植物,轻轻一捏,就仿佛要碎成风中飘荡的粉末。炸洋芋,将洋芋去皮,切成小块,放进油锅里炸,可以生一些,也可以炸得起焦皮,味道有多种,直接撒上辣椒面或者直接加盐都可以,炸洋芋最好吃的,在没有被拆的馋嘴街“玻璃心小吃”里,老板娘常年系着一个宽大的围裙,坐在街面上炸洋芋,洋芋的调料是用昭通出产的卤豆腐配上葱花和其它佐料制成,通常在吃炸洋芋的时候,还会要上一碗炸凉粉,豌豆凉粉被切成大块片状,先油炸,逐渐发脆的时候捞出,切成条状,此时油锅里的油已是滚烫冒烟,再将条状的凉粉放进去,便是非常脆又很干枯的炸凉粉,配上与炸洋芋同样的调料,又是一碗款待客人的小吃。最热血的一次吃炸洋芋,是走了三个多小时的路,从城区去北闸乡的老街上,只为吃一碗赵家的洋芋,混着赵家凉粉,非常好吃,古朴的建筑是老乡街上的木房子,风可以从门的那一头瞬间穿透到集市上,赵家在城区很有名,就因为他家的洋芋和凉粉,城区也有很多打着赵家的幌子卖洋芋和凉粉的摊点,味道要稍微逊色一些,如今想起来,走那么远的路,鞋底都走掉了,只为一顿饭,精神倒是值得赞赏。吃得最多的是昭通一中门口的炸洋芋,刚上高中的时候,五毛钱一小碗,很多家境贫寒的学生将它作为主食,每一顿饭女生吃一碗,男生两碗,便是一顿饱饭,洋芋被削成不规则的形状,配上卤豆腐的液体调料,还加上鱼腥草和芫荽,学生时代饥饿而且嘴馋,很多学生吃完之后,还连蒙在上面的塑料袋一起舔干净。如今,昭通一中门口的炸洋芋涨价了,从原来的五毛钱一碗涨到三块钱一碗,前后,不过七八年时间。&6《木瓜凉粉》&采集野生或者家种的木瓜籽,用布袋装好,放在水里揉出一些粘稠的东西,再捣鼓,这种东西就变成了木瓜凉粉,木瓜凉粉也是昭通一特色,一个瓦缸放在桌上,红糖水里面漂浮着大块的冰块和饱满的红枣,一个小碗里装着被水泡开的玫瑰花酱,老远就可以闻见花香的气息,摊主通常会左手拿碗,右手举着一个铁勺,铁勺舀起一小勺木瓜凉粉,在碗里哐啷哐啷用铁勺敲碎,那声音好听极了,如春夜雨滴如非洲鼓点,打碎之后,舀上糖水,再浇上一小点玫瑰花酱,笑呵呵递给你,冰凉入喉,神清气爽。我唯一郁闷的是,关于漂浮在冰糖水上面的大量红枣,看上去诱人可爱,每次都渴望着想要吃一颗,但老板每次都是一勺子打下去,红枣漂开,只舀起糖水。满满漂浮的红枣还是没有抵达碗中。&7《麻辣串》&在兴隆街上,有一家照相馆,照相馆很老了,是个回族人开的,名字就用了人的真名:马勇照相馆。照相馆的墙壁上,玻璃窗户上,满满地贴着各种客人的照片,有故作深沉,有搔首弄姿,胖乎乎的老板娘时常坐在柜台上嗑瓜子或者发呆,老板则在拍摄室里,做着他的经典动作:一只手按住快门,双眼看着客人,用一只手伸出,引导客人的目光,然后轻轻说:好,不动!然后,卡擦一声,照相完成。我要说的是,紧挨着的麻辣串摊子。摊子紧挨在照相馆的隔壁,两者隔着一条又窄又黑的巷子,箱子里摆满了小木桌和塑料小板凳,转过狭窄的街面上,依旧是小木桌加塑料小板凳,一个巨大的木架子上面,塑料箩筐摆满了各种有竹签串起的食物:洋芋、魔芋、白菜、青菜、饵块、几种口味的豆腐、油炸凉粉、芫荽、蘑菇。几个小姑娘热乎地招待着来的客人,因为生意好,时常忙得不可开交,最记得一个矮小的姑娘,她记忆力大概不好,时常忘记是谁点的东西,于是,她经常捧着一盘放好作料的麻辣烫,一头雾水非常郁闷地大声喊:哪个嘞麻辣烫,有两串洋芋在以头嘞??(意思是:是谁的麻辣烫,里面有两串洋芋)。客人多,小小的城市,经常有人等着,他们站在街上,盯着摊位上将要吃完的人们,只要吃完的人一走,他们就一屁股坐在板凳上,等待服务员来收拾残汤冷炙、擦桌子、点菜,这家小摊的历史很是悠久,记得已经有许多年,他家最好吃的是作料和汤水,特色的东西是水粉,即是粉条,放在滚汤里烫熟,带着汤水捞上来,加上炸黄的豆子、青葱和油炸辣椒,便是一碗便宜的人间美味。对麻辣烫的执着也有很多好笑的事情。在昭通,最好吃的麻辣烫有两家,一家是回族人开的,即是上述一家,另一家,在明通巷子里,属于汉族人开的。汉族人的小摊,如一般是傍晚才开始摆摊,白日里,摊主一家要忙碌,忙着上街买菜,忙着摆摊前期的准备工作。摊主的老婆和女儿都是大胖子,身材滚圆,脸如拥挤的肥肉,眼睛被挤得只剩一小条缝隙,睫毛仿佛是悬崖石缝中长出的矮小青草,有时被眼皮压住,根本看不见,让你随时想要找一根牙签插进去扒开看看她们的眼球是否还在,然而娘俩又有着极其肥厚的嘴唇,男人四十来岁便胡须花白,身材矮小又弱不禁风,一家人整体看上去实在太好笑了。他们的摊点,通常在晚上六点钟开始,将一个带滑轮的自制玻璃柜子推到街上,将一炉火安置在路旁,再将大锅的汤水放在火上煮着,然后,才开始摆设桌子,将提前制作好的麻辣串放置在玻璃柜中陈列着,通常情况下,只消汤水沸腾,就会有很多客人陆续来到,老板娘撅着屁股站在玻璃柜子面前,用一把刷油漆的刷子蘸着作料刷在已经煮熟的麻辣串上,放在碗里,抬到客人的桌子上,女儿守着一大锅汤水,煮着麻辣串和水粉,男人蹲在路边,面对着慢慢一盆蔬菜,用竹签将他们串起,这是一个完美的团队。老板娘尤其喜欢让客人尝尝他的辣椒调料,如果客人喜欢清淡的,说:不要调料了。老板娘会冷不丁用刷子刷满调料放在客人的碗里,一边放一边说:咦,要刷点辣子才好吃。&她毫不顾忌正在飞涨的辣椒面的价格。中学时候,五点放学,经常五点半,我已经站在他家的摊子面前了,有时候未曾摆摊,就在附近逛来逛去,等待着小摊开始营业,用手里已经捏得湿乎乎的几张小钞票,换一碗昭通味道。&8《麻辣肉》&一个朋友,从老家为我带来了一袋麻辣肉,让人惊喜得合不拢嘴,当即打开吃了一碗,第一个半夜里,嘴巴馋,起床好几次,打开冰箱门,看到满袋子的麻辣肉,用手捞出几块吃掉,心里踏实了,回房间睡觉,第二个半夜,依旧心里不踏实,醒来起床,打开冰箱门,看着麻辣肉还在,心里又觉的安稳,关掉冰箱门,继续睡觉。我所了解的麻辣肉制造过程大抵如此:将上等的牛肉用盐巴和葱节、姜片和在一起腌制几个小时,然后,猛火油炸,炸到快干的时候,再放上芝麻和辣椒圈,等待芝麻和辣椒圈也有了香味,就捞起来凉快着,可以储存很久。好笑的是,很久以前,我不知道如何制作麻辣肉,总以为这干香的东西,是干巴做成,于是熬夜煮干巴,煮到天亮都没能把阳台上硬得可以打人的干巴煮得全部柔软,切开,外面的一圈软了,里面的还是硬的,也没管太多,就切开油炸,结果可想而知,第一次制造的麻辣肉,如咸涩的海水,叮住喉咙,难以下咽,最后送给我的小狗吃,小狗吃了,一整天都在喝水。昭通回族人的菜馆子里,必定少不了这样的味道,家庭亦是时常作为美食,味道一流,先是闻到牛肉的香味,继而放在嘴里,仔细咀嚼,慢慢回味,有时遇见牛筋,会很难嚼,只好一口吞下去,过了很久,嘴里都还会是牛肉的味道。回族人爱干净,不吃自死的动物,也不吃动物血液,他们认为血液是垃圾的携带物,在回族人的馆子里吃东西,不必担忧死牛烂马肉,一切肉类都经过阿訇主宰,阿訇先念一段经文,再举起刀子,手起刀落,又快又狠,然后,这些肉类才进入餐馆和家庭,几乎没有人吃出问题,再者,十个人一道出门吃饭,只消有一个人是回族,全部人都要进入清真菜馆,所以昭通的清真馆子,只需要不太难吃,生意都会一直不错。&9《包谷花》&如果你站在昭通的街头,猛然听见一声爆炸,不要惊慌,那不是恐怖分子,不要看天,那不是打雷,也不是淘气的小孩在玩大炮仗、雷管之类的东西,是包谷花炸开的声音。包谷花,也就是爆米花,比起美国味道的爆米花,它少了奶油,包谷颗粒更大,并且使用糖精,吃上去甜甜的脆脆的,吃的人很麻木,不会顾及糖精是否有毒,在乡下,包谷花尤其繁盛,每到腊月里,就有很多农村妇人背着一袋包谷,去乡上赶场的集市上,排着长队等待着炸包谷花,腊月里的雪花落在呼呼的火苗上,瞬间烧成气体,炸包谷花的小老板,一张胡须乱窜的脸被火苗的温度炙烤得通红,他戴着一副破旧的黑漆漆的麻线手套,眯着眼睛躲避因火苗燃烧带来的灰烬。他的老婆会蹲在一旁,一只手往火炉里加炭、或者包谷的光棒子,另一只手拉着风箱,为火炉里注入新鲜茂盛的氧气,等待压力表抵达合适的程度,老板就用一个铁钩,勾住封闭圆形铁锅的另一头,一只手提着这个大肚子铁家伙,放在一个旧旧的草墩上,对准了上半截是车轮胎内胆组成的圆圈下半截是一个麻袋的东西,盖上黑色轮胎内皮,一声巨响,零散的包谷花四处飞溅,看热闹的孩子们追逐着捡起来吃,仿佛在外面飞溅的包谷花就不属于主人,包谷花大部分进入麻袋,麻袋热气蒸腾,包谷花的主人笑嘻嘻地将包谷花从麻袋倒入一个大簸箕里,等待冷却得差不多的时候,用一个巨大的塑料袋子装起来,捆在背篓上,再翻起几层衣襟,从最里面的口袋里找出一个脏兮兮的手帕包裹的东西,用冬日里哆嗦的手打开几层手帕,拿出一张一张叠得整齐的零钞,一张一张仔细数过之后,郑重其事地递给老板。老板会接过钱,胡乱地塞在衣兜里,又开始拿一个小锅,用目测估计包谷的重量,装进炸包谷花的小铁桶里,倒入糖精。糖精装在一个小小的药瓶里,一颗一颗浑浊的晶体被倒入黑漆漆的手掌,再倾斜着手掌倒入小铁桶,关上阀门,放在火上,不断转动着铁桶上的圆圈来翻动着里面的包谷,如果一直是沙沙声,就转动,等到听不见声音,老板的目光就聚集在压力表上,离炸开的时刻也不远了。我总觉的一颗一颗的包谷花,像毛主席的头型,那头型有时候被梳成光滑的样子,有时像被炮仗炸过,是白花花的花朵,花式齐全,放在嘴里,牙齿咬得包谷花咔嚓一声,又脆又香。昭通的城里,也有长期炸包谷花的地方,租住一个棚子,有时是直接摆在路边,走在路上,猛然闻见香飘四处的味道,那就是包谷花了,循着味道走去,闻见的香味越来越浓重,你就是被这味道勾引着,一直走到它面前。有人以此谋生,从粮食市场买来小粒包谷,出钱炸出来,用小塑料袋包扎,装在一个簸箕里,抱在怀里,一边走一边吆喝:包谷花~~包谷花~~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也曾卖过包谷花,当时的包谷几毛钱一斤,三到五斤可以炸一锅,每锅一块五,用小塑料袋装好,小袋的卖五毛,大袋的卖一块,同样是一边走一边吆喝,遇见精明的生意人,会将两袋五毛的和一袋一块的放在秤上称量,最后决定要两袋五毛的,付一块钱。&10《粑粑热咧》&这是一句吆喝的口号,昭通街上相仿的吆喝口号还有如下:有酒瓶铁巴胶底收来卖咯、饵块嘞豆豉嘞豆瓣酱嘞麻辣酱嘞、收旧电视旧冰箱旧洗衣机旧。中年妇人,屁股上补着两个补丁,双眼空洞,皮肤黝黑油亮,嘴角有白色泡沫或者白色泡沫干掉之后留下的痕迹,她们把一个圆形的簸箕顶在头上,一如沙特人卖饼,用一只手扶着簸箕,另一只手捏着一把找补的零钱,一边走一边吆喝:粑粑热咧~~粑粑热咧~~~(意思是:粑粑还热着),走路的时候她们的屁股通常左摇右晃,走累了,她们不顾台阶很脏,一屁股就直接坐在街上,我想屁股上那两个补丁,一定是经常坐在街上,被粗糙的水泥地板搓出了两个洞,才找旧衣服的残片修补,成为两个大补丁。簸箕里,一层一层厚厚的白布里,通常装着两种口味的饼,一种是椒盐口味,面团被裹上椒盐,又一圈一圈盘成丝,在烤箱里烤出来,另一种是红糖豆沙的,有些像月饼,白色的面饼上,有许多白色粉末,小时候对万事好奇,拿着粑粑问旁人:你看,上面这个粉,是不是传说中的白粉?昭通接近四川,口味与四川相仿,大部分人不喜欢甜食,爱吃椒盐口味的粑粑,所以椒盐粑粑的产量和销量都高过红糖豆沙粑粑。买一个椒盐粑粑,把一圈一圈的丝扯下来,是一种成就感,每一条丝都可以慢慢吃,按照这样的速度,一个椒盐粑粑可以吃上整个下午,小学上课,经常吃椒盐粑粑,在书桌里玩一条一条的丝,玩够了才放在嘴巴里,同桌看见了,鄙夷地说:你真恶心。我记得粑粑的价钱,在初中时候,是三毛钱一个,大学回家,涨价涨到五毛,即便涨价,还是有很多家做粑粑的店铺倒闭了,一是卖粑粑的人找到了更为赚钱的工作:去外地打工或者卖更赚钱的东西去了;二是粑粑涨价,不涨到一块钱一个就没有多少利润,涨到一块钱又伤害昭通人民的感情,所以干脆就不卖了。&11《昭通酱》&昭通酱是万金油,吃洋芋的时候可以抹点,吃豆腐可以抹点,吃包子馒头可以抹点,炒菜可以用点,平时闲着无聊,嘴巴里清单得没有味道,也可以把手伸进老酱坛子里抠一坨出来放在嘴巴里,虽是麻辣,入口却回甜。如果把晒干的四季豆,熬成红豆汤,配上大缸酸菜煮熟,泡饭吃,再加一坨昭通酱,可以将很多人的口水逗得流到下巴上,昭通人的菜桌上,最不能少的两样东西,一样是洋芋,另一样就是昭通酱,煎炸煮炒都可以用上,在农村,酱代表了一切作料,炸洋芋炸豆腐都可以直接用酱作为调料,开水泡饭的时候,酱便成了一切咸菜。母亲一直保留着制作昭通酱的习惯,每年到了冬春两季做酱的季节,便购置酱面,酱面其实就是黄豆粉,把剁碎的辣椒和各种作料搅拌在一起,封闭起来,半年之后,打开封闭的盖子,酱的颜色已经由红变深,就可以吃了。离家的孩子,上火车之前必定带着昭通酱,有时把酱炒在肉里,有时是抄的花椒嫩叶,也可以直接炒成油酱,放置在宿舍里不易坏,用老干妈油辣椒那么大的瓶子装一罐酱,大约可以吃一个学期。刚到大学的时候带了昭通酱,宿舍的同学会分着吃,大约是每个地方的吃法都比较特别,比如外省的同学居然不知道洋芋是可以用来烧着吃的,他们的吃法往往千奇百怪:芒果用来蘸酱、西瓜里也拌了一些、偶尔在学校门口买一张大饼回来,亦是用调羹挖一坨酱混着吃,最惊奇的两个人,一个用开水泡开来喝,另一个揉成小丸子,当零食吃。小丸子当然可以,以往包装行业不发达的时候,要将昭通酱带到远方,为了防止酱汁流出,就把酱晒到半干,用酸菜叶子包裹住,奇怪的是,只要放在阴凉的地方,酸菜叶不会干,永远保持一定的湿度,要吃了,打开酸菜叶子,被酱汁泡过的酸菜叶子味道非常特别,可以当零食吃,既有酸菜的酸味,又有酱的香味,上乘的昭通酱色有着玛瑙的红色,即使干了,也不会变成黑色,依旧如朱砂,非常漂亮。酱最大的用途,就是做蘸水。经典的蘸水是素的,用烤糊了的辣椒面,加上盐巴味精,放上一小勺昭通酱,再撒上青葱,用来蘸白水煮白菜、青菜、酸菜洋芋丝汤等,并且,作为蘸水里加的水,往往就是当时的汤汁,吃完菜之后,意犹未尽的人们会拿起蘸水碗,往里面盛饭,把剩下的东西拌在饭里吃得干干净净,那态势,几乎是要把整只碗都吞进去。昭通人说:做酱,往往不说“做酱”,说的是“下酱”。每到天气开始寒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晒豆面,女人们遇见了通常会打招呼,其中一个问:哟,特三婶,你接格下酱咯?(意思是:孩子他三婶,你家做酱了没?)另一个会回答:哟,不是焖,高低下一小点,别哩焖娃娃西好吃。(意思是:啊,就是呀,稍微做了一小点,孩子们喜欢吃。)&12《白酒》&米酒为什么会叫做“白酒”,我现在也搞不清楚,正月里,昭通人爱用米酒煮饵块,叫做:白酒饵块。而外地人一般是叫:米酒煮饵块。平素里,米酒也是一道美食,在乡下,农村妇人将糯米煮熟,加上酒药(就是发酵的东西,我小时候,一毛钱好几个),装进大锅用稻草捂得严严实实,等发酵之后,就成为白酒了,在发酵的过程中,孩子们忍不住好奇,扒开稻草抚摸发热的大锅,这个时候,他们的母亲会准时出现,制止这一场毁坏米酒温度的游戏,她们会抓住孩子的小手打几下以示惩罚,当她们走开之后,孩子们又开始觊觎那一口发热的大锅,他们总想弄明白,为什么糯米煮熟之后放在里面会发热,大锅中心是否会有一个类似火球的发热源?米酒的味道浓重,可以煮开之后泡饭吃,也可以吃凉的,夏日里烈日炎炎,在包谷林边上行走,经常会看见出工的妇女,她们坐在田间地头或者包谷林不密集的地方,吃着凉快的米酒,有时她们忘记了带筷子,就折下两截细细的树枝当做筷子,吃得哧溜哧溜,声音传到老远,吃完之后,她们依旧坐在田间地头,抚摸熟睡的婴儿或者为已经能走路的孩子喂奶,米酒的味道浸入乳汁里,孩子吃完之后大多选择睡觉,仿佛是醉酒了一般,陆游有: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样的诗句,说的便是类似于米酒这样的东西,米酒,这是农家田园的乐趣,一切自产自销。&13《绿豆糕和葡泉二曲》&昭通乡下的汉族人拜年的必备物品,乡音说的是:录逗高跟爱求酒。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过年的时候,一些大人们会对孩子说:拿的封录逗高拿的瓶爱求酒克你干爹家拜哈年克(拿着一盒绿豆糕再带上一瓶二曲酒去你干爹家里拜个年)。有时候干爹变成三姑爹,有时候干爹变成二大妈,有时候又变成四公公或者村头的王寡妇,总之都是拜年,既然拜年,这两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老早,我也以为书里的字应该这样读,后来学了普通话,“爱求酒”这三个字实在值得琢磨,仔细想来又觉的很搞笑。过年时候,除了饭菜的味道,最多的,就是二曲酒和绿豆糕的味道,通常一盒绿豆糕会辗转很多户人家,有些最后又回到了买它的主人手里,张家送给李家,李家又转手送给王家,王家再转手送给赵家,如此反复。我不喜欢吃绿豆糕,总觉的那种甜腻会让人心慌,但父亲会有新想法,他将绿豆糕捏碎,变成绿豆沙,做成汤圆芯,这样便是容易接受得多了。&&14《连渣闹》&我一直搞不懂这个听起来非常熟悉写下来却纠结的词语究竟是该写成“连渣闹”还是“连渣捞”,也不知道这词究竟是谁发明的,但方言就是如此,自己一听就懂,外地人听起来莫名其妙。如果是“连渣闹”的话,可以为他写上一个文艺气息十足的传说:一个书生坐在灶台前读书等菜上桌,媳妇在灶台上忙乎,书生对这没有名字正在沸腾的高蛋白食物来了兴趣,看见锅里的食物翻滚着,白色和绿色在一起,有渣,因沸腾而闹腾,所以书生就给了个名字:连渣闹。如果是“连渣捞”,也可以写上一个朴实的传说:一个老妇人在做饭的灶台上忙乎,小孙子跑到灶台面前,对这没有名字的食物来了兴趣,小孩子天生好奇,就问奶奶:这是什么?这时候恰好老妇人用漏勺捞起东西,滤去液体,她灵机一动,随口告诉小孙子:这个东西叫“连渣捞”。我更倾向于喜欢第一种解释。连渣闹,&是豆花的衍生物,制作方法大约与豆花相同,只是在点石膏之前增加了绿色蔬菜,先将黄豆磨碎,和水掺在一起煮,加上切碎的白菜或者是切成丝的西葫芦,沸腾之后点上石膏水,放在阴凉的地方,十多分钟之后就可以吃了,黄豆是植物里的肉,连渣闹则是肉里带了绿菜,营养与口味皆备,在寺庙里最为常见,香客上完香,通常会在寺庙里吃上一顿素饭,连渣闹就成了美味的一绝。在昭通的晨曦里,经常会有一些女人骑着三轮车,一边骑一边喊:舀豆花豆浆连渣闹咯~勤劳的她们在半夜里起床,开始煮豆花,在天光微明的时候熄灭了火塘里的火,将豆浆装在烧水壶里,把豆花和连渣闹装在水桶里,放在三轮车上,骑着出门去谋生,她们去各种小区,各种大杂院,各种郊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她们的影子,她们一边骑一边喊着:舀豆花豆浆连渣闹咯~她们的声音穿透在晨曦里,映衬着这座古老而腐朽的南方小城,雪花飞舞,连渣闹在寒冷的空气里,不停地冒着热气,车轮碾过,白雾跟随。&&15《回辉园的糕点》&回辉园的糕点,在昭通的回族里更为有名,汉族人多吃月中桂糕点厂的东西,里面有火腿饼,回族人不能吃,然后就有了回辉园。回辉园在昭通的回民街,靠近昭师附小,附近有很多回味,譬如走在街上闻到浓重的干巴味道,大热天里,卖干巴的小老头子卖力地挥舞着一根瘦骨嶙峋的马尾巴,一边驱赶苍蝇,一边注视着来往的行人的眼睛,如果有人的眼睛开始注意他的干巴,他就主动问:好要买叠干巴嘞?(严重的水井湾口音,意思是:你要不要买一点干巴?)回辉园就埋在这一堆回族口味中,路过门口的时候,听着门口叫卖核桃糖的声音,抬头看看“回辉园”三个暗红色的字,像一个正襟危坐的穿着长衫的民国书生,有一种古旧的特质。我一直是回辉园忠实的老客户,最爱吃的莫过于绿豆糕和荔枝酥,他家的绿豆糕可以称得上是一绝,甜而不腻,回味醇厚,使劲捏碎在手里,如粉如沙,随风飘扬,我曾想过,若是我拍摄一部大漠狂沙的镜头,是不是可以用大筛子从天空筛着绿豆糕,然后用鼓风机使劲吹着下面的空气来营造一种绿色荒漠的样子。至于荔枝酥,和荔枝是完全没有关系,倒像是被人砍了外壳几刀的乌龟被刷上油烤出的样子,另撒上一些芝麻,就是学生们的早餐和零食,这种油炸面食有着菜油特有的清香,并且油腻,放在书上,几分钟就可以浸透十多页纸张。这一次回老家,回辉园重新装修过了,早已不是古旧的门面和巨大的玻璃柜子,变成了成列得随手可以拿到糕点的现代化的面包店的样子,新品种增加了许多,土司和蛋挞皆备,工人大约是已经换了几波,早已不是老面孔,售货员里有一胖子,屁股硕大,面貌清秀,态度良好,要塑料袋给塑料袋,还帮提,出了门数数,两百块钱买了四大塑料袋,比起我工作的城市,要便宜得多,提到手酸。&16《荞面汤》&荞面汤,现在只有在很偏僻的乡村集市和很老的老年妇人厨房里能见到了,是一种手搓的面条。荞面是有讲究的,必须用磨得很细的苦荞粉,而且,必须要好的苦荞粉和差的苦荞粉混在一起,用开水,才能和出好面,否则即使搓成条,下锅之后也容易变成浆糊,这也许和人一样,必须要正面和负面相加,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人,太好了就太假,太坏了就恶心,好与坏,正与邪,相辅相成,相依相偎。开水和过之后,揉在一起,无需发酵,掐下一小团,捧在手心里,用手掌最厚的地方轻轻搓,捧着搓,一根面条就出来了,将面条落在簸箕里,来回搓,让落下的面条散开,等待下锅。下锅之后,等待荞面条变成深黄色,捞起在酸菜肉汤里,加上油辣椒、葱、姜末和剁肉,味道鲜美,你会想要连汤都喝个干净。可惜的是,做荞面汤太复杂,搓荞面需要技术,喜欢偷懒的人多,这门手艺逐渐失传了。&17《酸辣饺面》&在北方,饺子不是这样,这应该叫做混沌或者抄手,在昭通,这皮薄的东西就变成了饺子。早餐店里,对老板说一声:来一碗饺面。他就会先把饺子丢进滚水锅里煮着,等饺子到半熟的时候,放下柔软的活面条,不多时候,捞起来在碗里,就成了饺面。饺面就是酸辣面,上面加几个饺子,怎么发明的,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某一个人想要去餐馆吃一碗面条,又想吃一碗饺子,于是,就让老板把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不知道把这一碗美食叫什么,就把饺子和面条合在一起,取一个折中的名字:饺面。说到饺面,我应当说一下酸辣面,昭通酸辣面,唯有用昭通万和酱菜厂的生醋才能达到独特的酸味,酸辣面的配料和饺面相同,在农村,没有昂贵的肉末,聪明的妇人就用豆腐切成非常小的正方形,用油炸成金黄色,煮在汤里,增添营养。18《面蒿粑粑》&在昭通高原和山上的草坡上走过,绿色的草面在眼前展开,在一片绿色里,有一片一片如云雾的低矮植物爬在地面上,有乳白的身躯,身上长满绒毛,它们生长在山野最烂漫的地方,迎接风霜和雨露,这种微小的东西,昭通人把它叫做:面蒿。旧社会的穷人们,喜欢到山里,摘一些面蒿的嫩叶和嫩芽,带回家里,在小溪边用清水洗干净,晾干,放在簸箕里和湿润的玉米面掺和在一起,在大锅里蒸熟,舂成粘稠的面饼,再捏成一个个圆形的手掌大的饼状物,就成了面蒿粑粑。面蒿粑粑,可以放在火上烤,用火钳支着,满屋子都飘荡着烧包谷的味道,有脆皮,非常香。19《酸菜红豆汤》&这道菜,亦是昭通人桌上最常见,把晒干的红豆米煮得外表看起来很硬咬下去却很酥,再配上老坛酸菜,加一点盐巴加一点味精就可以上桌,用酸菜红豆汤泡饭,再加一些昭通酱,这种综合出来的独特味道让人回味。整道菜里,酸菜的用处非常多,自不必说,红豆也有诸多吃法,煮好的红豆用油炸的话,就变成了酥红豆,用油炸过的干辣椒,油和辣椒都在锅里,把酸菜红豆汤倒进去,煮沸,那就成了油的酸菜红豆汤,辣椒米被炸黄的香味,一颗一颗咀嚼在嘴里,都是老家的味道。酸菜红豆汤在镇雄人的锅里,可以变成酸汤猪脚,制作过程大抵是把干辣椒炸得喷香,酸菜炒熟,下红豆汤,最后放上煮好的猪蹄,就成了许多餐馆的招牌菜。有直接晒干红豆没有去皮的干货,泡软了放在火上煮上五六个小时,比红豆米本身带着更多的甜味,打一个蘸水蘸着吃,也成就了一句唯有昭通人才能听得懂的歇后语:吃老红豆皮皮拉稀屎------渣渣巾巾!&20《羊肉米线》&羊肉米线最出名的应当是水城的,许多昭通的羊肉米线馆的招牌上都写着一个:正宗水城羊肉米线。但昭通人却已经吃出了自己的味道。把羊肉去膻味,放上作料在锅里煮,一方面获得了羊肉汤,一方面有了煮熟的羊肉,把煮熟的羊肉切成薄片,下锅煮米线的时候,连米线碗一起倒扣在锅里,既消毒了大碗,又增加了温度,保证羊肉米线在碗里有了更持久的保温效果,把煮熟的米线捞起,装在碗里,浇上滚烫的汤水,放上薄荷、油辣椒、味精,在轻轻贴上几片薄薄的羊肉(羊肉太贵,所以尤其薄,刀工好的厨师能把一片硬剖成两片),一碗羊肉米线就成了。烫,是羊肉米线的一大特点,食客需要一边吃一边吹,尽管如此,佐食依然丰富,有泡菜、小米辣、油炸小干椒、切碎的大蒜,最经典的吃法是把一个小米辣放在嘴里,嚼碎,喝上一口烫烫的汤,瞬间,细细密密的汗水就在额头和鼻梁上显现,冬日里,这是一种取暖的方式,至于大蒜,多吃为好,只是吃完之后,嘴巴里的味道不佳,&不喜欢谁的话,就吃完加了很多大蒜的羊肉米线去对着他讲话,可以获得和喝醉酒之后去自己讨厌的人的家门口蹲着呕吐相同的效果。&21《烧豆腐》&烧豆腐,在我的印象中是两毛钱一块,是中学时代的价格,豆腐正方形,长约四厘米,有新鲜的也有臭豆腐,厚厚地贴在穿孔的铁板上,铁板下是炭火,正烤得这些白白嫩嫩的豆腐吱吱作响。小老板手里有一把神奇的小刀,是小锯子的锯片,把锯齿的一边磨平,成为刀刃,另一头缠上白胶布,就成了厉害的小武器,作料有两份,一份是干辣椒面,里面配了花椒粉、盐巴和味精,另一份是鱼腥草或者泡菜做成的凉菜,小老板就是拿着手里这把神器的刀,在豆腐烧熟的时候,左手拿着豆腐,右手拿着刀片从角尖划开,左手一挤,豆腐就张开了嘴巴,先用小刀把辣椒面扒进豆腐里,抖掉辣椒面,豆腐里就粘上了分量最适宜的作料,再用小刀把泡菜扒进烧豆腐的嘴巴里,最后把成品递给食客,食客会站在街上,捏着烧豆腐歪着头吃,生怕汁液滴在身上。豆腐摊也简陋,多半是一根扁担的左右,左边的竹质容器里装满了没烧的豆腐,白豆腐和臭豆腐分开,两部分各自用乳白色的纱布包好,右边是一笼火上支着烧豆腐的铁板,铁板上烧着豆腐,铁板边上的小碗里放着辣椒面和泡菜,小老板们行走着做生意,走累了,寻一个合适的地方坐下来,翻一翻热乎乎的豆腐,看一看街道,吆喝几声,若是有人走过来,他们谋生的活计又成功了一回。&22《面宜》亦是听来的口音,不知该写成“面鱼”还是“面宜”,想了半天,还是“面宜”好,只要有面,加上任何东西都可以做。如此,便是“面宜”。云南是一个吃花的地方,南瓜的黄色花朵被摘下,西葫芦的花朵被摘下,可以吃的野生绿色植物的花朵被摘下,面粉加水调得合适之后,把花朵洗干净放进去,搅拌,再放进油锅里炸得金黄,入口,花香四溢。鲜花饼的灵感大约就是出自这里。&23《糯米粑粑》&糯米和上开水,揉成粘稠的大团,手上搓些干面粉,掐一团下来,先做成一块巴掌大小的原型,中心放上紫苏和红糖混在一起舂出来的包芯,放在滚水沸腾的锅里煮,等到锅里的糯米粑粑像死鱼一样漂浮在水面上,就可以捞起在碗里吃,不上火。&有一种上火的作法,就是包好粑粑之后,放在油锅里用中火炸,记得是用中火,火大了,容易炸糊,容易炸开肚皮,汁液流出,火小了,不脆,炸得金黄之后捞起来,一边吹一边吃。油炸粑粑在油锅里,肚皮膨胀,小时候我的弟弟经常捧着一个小碗站在火边等着油炸糯米粑粑,看见肚皮膨胀的,就叫大人捞在他的碗里,膨胀的粑粑冷却之后,肚皮干瘪,弟弟时常怀疑有人换走了他的大肚皮糯米粑粑,为此哭闹过好几回,他不知道那肚皮的,装满的是热气。&25&《懒豆腐》&在我很小的时候,外婆告诉我,懒豆腐,就是懒人吃的豆腐,或者说,吃完之后,人就会变得很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坚信这样的言论,每当餐桌上出现这种东西,我总是避而远之。就像相信了父亲的言论:看了《西游记》,到老都不成器。在每一次看《西游记》的时候都心惊胆战,生怕自己长大之后活得窝囊,不成器。懒豆腐,说的是绿色的毛豆做成的类似于豆花一样的东西,大豆分为两种,一种是黄豆,另一种就是毛豆。在昭通,毛豆种在水田边上,田埂上郁郁葱葱的低矮植物,一茬一茬,有着丰满的果实,那就是毛豆,外婆会把整棵的毛豆连根拔起,用巨大的背篓背回家中,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剥毛豆,把一颗颗绿色的豆子装在锅里,煮熟,坐在磨盘边上推磨,乳绿色的东西流出来,这就是懒豆腐。把懒豆腐放进锅里,加水,加剁碎的青色辣椒或者是芹菜,煮熟,飞溅的懒豆腐滚烫,落在人皮肤上,会烫红你的皮肤,会烫得鬼叫,菜上桌,孩子们拿着勺子往碗里舀,吃完之后,这美好的味道让他们把碗和勺子一起舔干净。我最感兴趣的,不是懒豆腐本身,是剥了剩下的毛豆杆子,通常这种杆子会连着豆壳,在放进火塘的时候,发出哔哔啵啵的声音,像小小的炮仗在火塘里爆炸,于是也就有了至今怀念的童年风景:小小的我捧着一本连环画,坐在草墩上,正对着三个土基堆积成的火塘,火塘上放着巨大的猪食锅,我一边看书一边把晒干的毛豆杆子塞进火塘,听着小炮仗爆炸的声音,看着连环画,顿觉得这是最享受的光景。&25《浆粑粑》&一开始我认为,这种粑粑不是用姜做的,大概是因为颜色像姜,所以给了个质朴的名字:姜粑粑。后来,确信应该叫做:浆粑粑。因为,它是包谷的嫩浆做成的。&&&&在昭通的乡下,包谷成熟的季节,大片大片的包谷林里,有着农人忙碌的影子,他们把包谷一包一包掰下,装在背篓里背回家,一部分像编辫子一样编起来挂在屋檐下晾干,等待做包谷饭或者拿到集市上去出售,换得盐巴和布料,换得一家人生活的基本必须品,另一些新鲜的,娇嫩的包谷,就拿来做成浆粑粑。& &&先把包谷一粒一粒掰下,放在磨盘里,推动着磨盘,把带着腥味的粘稠的汁液取下,倒在热的铁锅里烙饼,不多时候,满屋子飘荡着包谷的香味,在包谷成熟的季节,这是孩子们上学前的早餐,他们把浆粑粑装在书包里,就好像背负着走出大山的梦想,走在晨曦中,走在上学的山路上,格外卖力,浆粑粑是农人们在田间地头的午饭,他们把它放在篮子里,放在背篓里,劳累的时候,坐在田梗上,安享这粗糙健康的食物,浆粑粑是老人们坐在屋檐底下晒太阳时怀念青春时的零食,他们把它握在手里,舍不得大口咬下,于是用手掰成一小块一小块送到嘴里,他们一边吃一边晒着太阳,慢慢地,晒着太阳睡着了,梦里,总有丰收的景色。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特色美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