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年运气证治方是什么中要方剂治股骨头?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医方剂方解的翻译技巧,中医方剂学,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方剂学视频,中医方剂学七版教材,中医方剂,肺癌的中医治疗方剂,中医方剂快速记忆法,中医方剂歌诀,中医内科方剂歌诀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医方剂方解的翻译技巧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医方剂,中医常见病证治精华汇总 - 本草方剂 华夏中医论坛
我的图书馆
中医方剂,中医常见病证治精华汇总 - 本草方剂 华夏中医论坛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内伤咳嗽: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发作期: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缓解期:6、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7、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实喘: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虚喘:6、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7、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8、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I]六、心悸: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淤桃痰火黄连温。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4、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七、胸痹:胸痹淤血浊括夏,寒枳滞柴气生脉,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八、不寐:不寐郁龙痰热温,食保虚火黄阿汤,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1、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4、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九、 病1、风痰闭阻证:涤痰熄风,开窍定 -定 丸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I]十、胃痛:胃寒良食保滞柴,瘀失虚寒黄建中,湿热清中阴虚贯。1、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5、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I]十一、呕吐:呕邪藿香食保和,痰夏肝气四七煎,脾香阳理胃阴麦。实证:1、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2、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虚证:5、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6、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7、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I]十二、腹痛:腹痛寒良湿热承,脏寒小建食导滞,滞柴血瘀少腹逐。1、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4、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5、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6、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十三、泄泻:泄寒湿藿湿热葛,食保郁痛脾参四。暴泻:1、寒湿内盛证: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3、食滞肠胃证:消食导滞-保和丸久泻:4、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5、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6、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十四、痢疾:痢湿芍药疫毒白,寒湿正气噤口开,息连阴驻虚寒真。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十五、便秘:热秘调承气六磨,气黄血润冷温脾,阴虚增液阳虚济。实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虚秘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十六、胁痛:胁痛郁柴淤复元,湿龙肝阴亏一贯。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4、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一贯煎十七、黄疸:黄疸湿表麻甘露,热菌湿五胆柴胡,寒湿术附脾建中,热盛黄解陷犀角。湿四脾柴淤逍遥。1、阳黄:热重于湿证: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湿重于热证: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胆腑郁热证: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疫毒炽盛证(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减2、阴黄: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3、黄疸消退后的调治:湿热留恋证: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肝脾不调证: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气滞血郁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I]十八、头痛: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肾补元,痰浊半夏瘀通窍,气虚补气血虚四。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内伤头痛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5、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6、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7、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十九、眩晕: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淤通窍。1、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3、肾精不足证: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4、痰浊中阻证: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二十、中风:中风络虚白丸子,风痰天麻肝阴镇,痰热桃仁痰火林,痰浊涤痰脱参附。风痰解语气虚补,肝肾左归地黄饮。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2、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息风汤中脏腑4、闭证: 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痰火瘀闭证: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痰浊瘀闭证: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5、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恢复期6、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7、气虚络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8、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I]二十一、水肿:水肿风水越婢术,水浸胃皮湿滞疏,毒麻脾实肾真桃阳水1、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证: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阴水5、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6、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7、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二十二、淋证:淋热八石苇劳比,沉?蓟柏膏清淋。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3、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4、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5、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6、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二十三、癃闭:癃湿正肺热清肺,滞沉阻挡脾中肾。1、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证:清泻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5、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二十四、阳痿1、&&命门火衰证:温肾壮阳-赞育丸2、&&心脾亏虚证:补益心脾-归脾汤3、&&肝郁不舒证:疏肝解郁-逍遥散4、&&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5、&&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二十五、郁证: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脾归阴火地黄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4、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
6、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二十六、血证: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紫斑(十茜归)1、鼻衄:热邪犯肺证: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气血亏虚证:补气摄血-归脾汤2、齿衄:胃火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3、咳血: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4、吐血: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5、便血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6、尿血下焦湿热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脾不统血证: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7、紫斑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归脾汤二十七、消渴:上消渴中玉术,下消六味肾气丸1、上消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2、中消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3、下消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二十八、内伤发热:气郁丹栀淤血府,血归阴清气补中,阳虚金匮痰连中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热-清骨散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桅逍遥散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二十九、虚劳:气,肺福四元,血,心血,阴虚,沙天胃肝归,阳,保父归。1、气虚肺气虚证:补益肺气-补肺汤心气虚证:益气养心-七福饮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肾气虚证:益气补肾-大补元煎2、血虚心血虚证:养血宁心-养心汤肝血虚证:补血养肝-四物汤3、阴虚肺阴虚证: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心阴虚证: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脾胃阴虚证:养阴和胃-益胃汤肝阴虚证:滋养肝阴-补肝汤肾阴虚证:滋补肾阴-左归丸4、阳虚心阳虚证:益气温阳-保元汤脾阳虚证: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肾阳虚证:温补肾阳-右归丸三十、癌病1、&&脑瘤痰瘀阻窍证:息风化痰,祛瘀通窍-通窍活血汤风毒上扰证:平肝潜阳,清热解毒-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息风-大定风珠2、&&肺癌瘀阻肺络证:行气活血,散瘀消结-血府逐瘀汤痰湿蕴肺证:健脾燥湿,行气祛痰-二陈汤合栝蒌薤白半夏汤阴虚毒热证: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3、&&大肠癌湿热郁毒证: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槐角丸瘀毒内阻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膈下逐淤汤脾肾双亏证:温阳益精-大补元煎肝肾阴虚证:滋肾养肝-知柏地黄丸4、&&肾癌、膀胱癌湿热蕴毒证:清热利湿,解毒通淋-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桃红四物汤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软坚散结-大补元煎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化瘀止痛-知柏地黄丸三十一、痹证:行防寒乌着苡汤,热虎痰合虚荣筋,阳虚真武阴虚六1、风寒湿痹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3、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4、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三十二、痉证:痉羌邪热甚羚羊,阴四火营阳虚痰,刚葛柔括蒌桂枝。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3、阳明热盛证: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5、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3、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三十三、痿证:痿肺清燥湿二妙,脾参肾虎淤圣俞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三十四、腰痛:寒姜湿热四,淤身肾虚左右归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肾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肾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三十五、乳癖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三十六、蛇串疮1、&&肝经郁热证:清泄肝火,解毒止痛-龙胆泻肝汤2、&&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解毒止痛-除湿胃苓汤3、&&气滞血郁证: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三十七、痔1、内痔风热肠燥证: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2、&&外痔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萆薢化毒汤合活血散瘀汤血热瘀结证:清热凉血,散瘀消肿-凉血地黄汤合活血散瘀汤三十八、脱疽1、寒湿阻络证: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2、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3、湿热毒盛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4、热毒伤阴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黄芪鳖甲汤三十九、肠痈1、瘀滞证(初期):行气活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2、湿热证(酿脓期):通腑泄热,利湿解毒-复方大柴胡汤3、热毒证(溃脓期):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四十、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虚证: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肾阳虚证: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3、血热证: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四十一、痛经:圣清调少膈1、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或银甲丸4、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5、肾气亏损证: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四十二、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1、肾阴虚证: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证:温肾扶阳-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证: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四十三、带下病:补完带五百一、带下过多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阳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二、带下过少:归营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四十四、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或安奠二天汤或滋肾育胎丸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4、血瘀证: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十五、产后发热:中华防毒1、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2、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或参苏饮3、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或桃红消瘀汤4、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补中益气汤四十六、不孕症:玉金与少启1、肾虚证:肾气虚证: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肾暖宫,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3、瘀滞胞宫证: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证:燥湿化痰,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四十七、肺炎喘嗽:寒华热银毒黄解,痰热虎婷肺热参,肺脾参五心参附,邪陷羚钩牛黄解。1、风寒闭肺证: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2、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毒热闭肺证: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4、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5、阴虚肺热证: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证: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7、心阳虚衰证: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8、邪陷厥阴证:平肝息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四十八、小儿泄泻:小儿食保热葛,风寒藿香脾虚生,阳虚附理伤阴连,伤阳龙牡救逆汤。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6、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7、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四十九、水痘:银胃1、邪伤肺卫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2、邪炽气营证: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五十、痄腮:柴济温龙1、邪犯少阳证: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2、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3、邪陷心肝证: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清瘟败毒饮4、毒窜睾腹证: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
发表评论:
馆藏&47853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运气伤寒目录
我的图书馆
运气伤寒目录
《仲景全书》   
伤寒丛书。   ①二十六卷本。汉·张仲景等撰述。明·赵开美校刻,初刊于16世纪末。全书包括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成元己《》十卷,宋云公《伤寒类证》三卷,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三卷,共四种。   ②二十卷本,刊于清·光绪年间。包括张卿子参注《集注伤寒论》(又名《张卿子伤寒论》)十卷,《金匮要略方论》三卷,《伤寒类证》三卷,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包括《伤寒明理药方论》)三卷及清·曹乐斋《运气掌诀录》一卷,共5种。现存明刻本、清刻本及铅印本。
李阳波五运六气讲记
本书是根据著名中医学者李阳波老师在广西中医学院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主要内容是讲述“五运六气”这一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并把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当中。“五运六气”实际上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为了保持李阳波老师讲课的“原汁原味”,在整理时有些口语化、方言化,兴之所至,信手拈来,天南地北的东西没有删掉,而是毫无保留,不加修饰地呈献给大家。
全书共有5讲,还附录了李阳波老师与其弟子的谈话笔记5讲,最后附有李阳波老师生前的讲课及读书笔记若干篇幅,其中记载了有关“五运六气”的一些重要内容。
隐贤派是中国术数民间流派的一支,包含八字,六爻,奇门,中医药,针灸,子午流注,五运六气,大六壬,小六壬,紫微斗数,风水,禽星易见等等
&() 顺天府人。字琇峰,号,别号敲蹻道人。
书名,普通古籍,共五卷,卷首一卷。主要论述面的医学知识。卷一:详述五运六气、四诊的基本;卷二:论述脉学及各家论脉之说;卷三:记述医学源流、掌故及妇幼伤寒等;卷四:汇录各种方剂、辟谷、、白喉等治疗手段;卷五:为养生要务。
() 顺天府人。字琇峰,号盼蟾子,别号敲蹻道人。《南无道派宗谱》载:名瑞自幼疾病缠身,家运坎坷。弱冠,父母双亡,自竭苦志。及壮岁,参入军伍。因军功,职赏部厅队官。因公务至江南沛县,遇友人,赐以丹经,因感叹世事浮沉,遂弃职归山,隐遁玄门,皈依南无派。
著有《敲蹻洞章》、《盘熻易考》、《道源精微》,力主三教贯通之学。二十六年(1900)后隐居于京东次渠村,灭迹藏形,绝无知者。享年九十三。为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
刘名瑞(1839-1933)虽承南无派,从《道源精微歌》等著作看,其丹法和《伍柳仙宗》深合符节,或有谓之为柳华阳弟子者。所以千峰老人丹法是派丹法的继承和发挥,是道家丹道流派中的正宗。
叙——《黄帝内经·灵枢》
九针十二原——《黄帝内经·灵枢》第一篇
本输——《黄帝内经·灵枢》第二篇
小针解——《黄帝内经·灵枢》第三篇
邪气藏府病形——《黄帝内经·灵枢》第四篇
根结——《黄帝内经·灵枢》第五篇
寿夭刚柔——《黄帝内经·灵枢》第六篇
官针——《黄帝内经·灵枢》第七篇
本神——《黄帝内经·灵枢》第八篇
终始——《黄帝内经·灵枢》第九篇
经脉——《黄帝内经·灵枢》第十篇
经别——《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一篇
经水——《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二篇
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三篇
骨度——《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四篇
五十营——《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五篇
营气——《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六篇
脉度——《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七篇
营卫生会——《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八篇
四时气——《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九篇
五邪——《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篇
寒热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一篇
癞狂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二篇
热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三篇
厥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四篇
病本——《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五篇
杂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六篇
周痹——《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七篇
口问——《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八篇
师传——《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九篇
决气——《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篇
肠胃——《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一篇
平人绝谷——《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二篇
海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三篇
五乱——《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四篇
胀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五篇
五癃津液别——《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六篇
五阅五使——《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七篇
逆顺肥瘦——《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八篇
血络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九篇
阴阳清浊——《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篇
阴阳系日月——《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一篇
病传——《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二篇
淫邪发梦——《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三篇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四篇
外揣——《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五篇
五变——《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六篇
本藏——《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七篇
禁服——《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八篇
五色——《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九篇
论勇——《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篇
背腧——《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一篇
卫气——《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二篇
论痛——《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三篇
天年——《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四篇
逆顺——《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五篇
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六篇
水胀——《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七篇
贼风——《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八篇
卫气失常——《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九篇
玉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篇
五禁——《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一篇
动输——《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二篇
五味论——《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三篇
阴阳二十五人——《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四篇
五音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五篇
百病始生——《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六篇
行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七篇
上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八篇
忧恚无言——《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九篇
寒热——《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篇
邪客——《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一篇
通天——《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二篇
官能——《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三篇
论疾诊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四篇
刺节真邪——《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五篇
卫气行——《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六篇
九宫八风——《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七篇
九针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八篇
岁露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九篇
大惑论——《黄帝内经·灵枢》第八十篇
痈疽——《黄帝内经·灵枢》第八十一篇
宋代医家。尝官至朝散大夫,于《内经素问》之运气学说,最有研究,以为此乃治病之要义,但书中词义深奥古朴,难于理解,遂着《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三卷(一名《素问论奥》),另有《素问遗篇》,均有刊本行世。
御纂医宗金鉴
乾隆四年(1739年)鄂尔泰、吴谦等奏请发内务府医书,包括地方官或购或抄的各地和私家秘藏与世传经验良方及私人献者,采其精粹,分门别类,汇为一编。乾隆帝允奏,敕令吴谦、刘裕铎等为总修官编纂医书,于乾隆七年完成,凡70册,首卷有乾隆四年、五年鄂尔泰等奏疏,次为乾隆七年弘昼等进书表文、凡例、纂修诸臣职名表等。此书共收医书15种,内容依次为《订正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四诊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钦定嘉名《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又名《御纂医宗金鉴》,是吴谦等于乾隆四年至七年(年),由乾隆皇帝下旨组织编修的大型医学全书,为清代御医的教科书。
《医宗金鉴》全书90卷。本套丛书将其中针对临床的各卷选出加以整理,分为八册。分别为《名医方论》、《四诊运气要诀》、《伤寒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儿科心法要诀》、《外科心法要诀》、《针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诀》。其体例均为先有歌诀,后注释,有的还辅之以图,便于记诵。在编写上层次清晰,论述扼要,选方精当,切于临床实用。
太虚理气天地阴阳歌
五行质气生克制化歌
运气合脏腑十二经络歌
客气司天在泉间气歌
运气分主节令歌
五音主客太少相生歌
五运齐化兼化六气正化对化歌
六十年运气上下相临歌
起主客定位指掌歌
天符太乙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歌
执法行令贵人歌
南北二政脉不应歌
五运气令微甚歌
五运平气太过不及歌
运气所至先后时歌
运气亢害承制歌
六气胜复歌
五运郁极乃发歌
天时地化五病二火歌
五星所见太过不及歌
五行德政令化灾变歌
五行地化虫畜谷果有太过不及齐兼化歌
运气为病歌
五运客运太过为病歌
六气客气主病歌
运气当审常变歌
《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剂总录》,200卷。是仿诏编《》之意的产物,但《圣济总录》在编排上已较《太平圣惠方》有明显进步。如疾病分为66门,每门之下再分若干病证,就较《太平圣惠方》分1000余门清晰明了,许多疾病的归类也比较合理。其所录方剂中,、、、、等明显增加,充分反映了宋代重视成药的特点。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以名义颁行。政和年间(1111~1118),徽宗诏令征集当时民间及医家所献大量医方,又将内府所藏的合在一起,由圣济殿御医整理汇编而成。全书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共66门,而把运气内容列于全书之首,这与宋徽宗学说有关。“”之下还有“叙例”、“治法”等篇,相当于全书的总论部分,自“诸风”起至“神仙服饵”各门,相当于全书的各论部分。每门之中部有论说,词简义赅,总括本门,其下又分若干病证。凡病因、、、服法、等均有说明。全书共收载约2万首,既有理论,又有经验,内容极为丰富。在理论方面,除引据《》、《》等经典医籍,亦注意结合当时的各家论说,并加以进一步阐述,在方药方面,以选自民间经验良方及医家秘方为主,疗效比较可靠。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乾坤生意》 ,综合性医书。二卷。明·撰。约刊于14世纪末(明永乐四年(1406))。内容分述用药大略、运气、各科病证治法以及丹药、膏药、针灸等、卷帙不多,包罗颇广。现存明刻本。
朱权(1378~1448),明代戏曲家。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自称大明奇士,别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臞仙。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于大宁,永乐元年(1403),改封南昌,后因事见疑于成祖,乃韬晦于所筑“精庐”之中。卒谥献,世称宁献王。
五运六气理论
任应秋。所谓五运六气理论,简称运气理论,运气学说,是通过天干地支、阴阳五行来标记60年、10年、12年、6年、1年、73天、61天等七个长短不同的时间周期,并把它们相互重叠起来,用以推算某年某月气候、动植物和人类身心状态的理论。这一理论出自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之所以称为五运六气理论,是因为按照这种理论,“地气”每年分为五步,每步73天,依木(春风温)、火(夏署热)、土(长夏雨湿)、金(秋凉燥)、水(冬寒)五行性质顺序相生,称谓“五运”;“天气”分为六步,每气61天,按照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的顺序,反映温、暖、署、湿、燥、寒六种气象的推移,称为“六气”。
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注释:宋代国家医学考试试题集
《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注释:宋代国家医学考试试题集》讲述了我国自宋代始,中医考试纳入国家计划,统一命题,三年一次,且制度化,同科举。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授予不同职务、级别。随着宋朝的衰落,此制度逐渐淡化,至元朝止。该书是将宋代国家考试中医试题(太医局命题)及标准答案合编成册,于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获朝廷准行。全书共九卷,共87道试题,均为问答题,每试题后均有标准答案。87道试题共分6类:1.墨义:基础医学及相关学科知识,共9道题。2.脉义:脉学及诊断学知识,共6道题。3.大义:病因、病机及脏腑学说,共37道题。4.论方:方剂学知识,共8道题。5.假令:假设临床案例,要求准确剖析辨证论治,共18道题。6.运气五运六气基础知识及六十甲子中某年的运气分析及预防治疗方案,共9道题。该书的87道考题包含的知识面广。涉及中医基础,尤重中医经典著作和五运六气,以及临床各科,如内、外、妇、儿、针灸等:另外,试题内容知识深度深,如理法方药中,方剂要答出出处,药物要答出产地和炮制等。应该说宋代医学教育水平毫不逊色于我国目前中医院校的教学水平,故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医学入门。运气总论
由明代编著,李梴字健斋,(今南丰)人。青年时期因病学医,博览群书,勤于临床,医声斐然。晚年因感初学者苦无门径可寻,乃收集医书数十家,“论其要,括其词,发其隐而类编之”,著成本书,并于万历三年(1575)刊行于世。全书分内外集,自谓“医能知此内外门户,而后可以设法治病,不致循蒙执方,夭枉人命”,故题之曰《医学入门》。共9卷。得首载医学略论、医家传略、经穴图说及运气、保养等。卷1为经络、脏腑、诊法、。卷2~3为本草、六气为病、疾病用药、食治等。卷4~8为内外妇儿诸科证治和急救方。
此书正文为歌赋,以注补充阐述。注文引录各家之说,附以己见,书末为“习医规格”,论述对习医者的学习与医德修养要求,强调医者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广泛的专业知识,应忠于职守。
王旭高临证医书合编。运气证治歌诀
《王旭高临证医书合编》共收王氏医书13种,以供读者参读。其中有:1西溪书屋夜话录:2薛氏湿热论歌诀;3退思集类方歌注;4医方证治汇编歌诀;5医方歌括;6增订医方歌诀;7环溪草堂医案;8医门要诀;9外科证治秘要;10吴又可温疫论歌括;11温疫明辨歌诀;12葛可久十药神书歌诀;13运气证治歌诀。  王旭高一生从医,造诣极深。临证严谨认真,存有众多医案,对医学颇多建树,尤以肝病证治和方剂最见功力,贡献之大,世人称其为“治肝楷模”。
运气学说。任应秋
运气学说,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运 指运行。五运指木、火、土、金、水,是地球以外,太阳系的行星运行规律对气候的影响的五种现象。气
指大气。六气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是形成气候变化的空气形态因素。故又称五运六气。运气学说认为自然界有五运六气的变化,人体也有五脏之气和三阴三阳六经之气的运动。同时又认为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内外相通应的,因而自然界的五运六气,可以影响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生理、病理。
运气学说的研究与评述
作 者:《运气学说的研究与评述》从运气学说概念的界定、运气学说发生学研究、运气学说思维方式研究、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运气学说研究述评、运气学说的科学性评价以及运气七篇大论研究7个方面.系统阐述了运气学说的概念、历史演变、基本内容、思维方式、研究进展以及七篇大论与运气学说的关系等,归纳总结了运气学说的科学性与局限性,对以往运气学说研究的成功经验与思路、方法的失误予以梳理与评述,进而揭示了运气学说的科学内涵所在以及正确的研究路径、方法。
全书立意新颖,视野开阔,方法独到,论证严谨,结论颇有新意,适合中医药工作者阅读,也可供对中医运气学说感兴趣者参阅。
高思敬(高憩云)  
清代外科学家。字憩云。澄江(今江苏江阴)人。少时从师于表伯赵云泉,学内科。后从疡医高手李遇良学,专攻外科。从医四十余年,所治外科有十余万之多。生平著述甚丰,撰有《外科医镜》十二卷,重视辨证,博采中医之法;《逆症汇录》,记录二十四例死亡病例;《外科问答》比较中西医短长;《五藏六腑图说》绘录中西医脏象。另有《运气指掌》(1916年)、《外科三字经》(1906年)、《六气感证》等。 被收入《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
林古恒。(全书有七万二千字,图表五十二幅,1963年1版1印)
运气知要[内部交流]
se3217980,三峡旧书001579
医书/药书-医书/药书
医学类书籍,,年代不详,,32开,,150-199面,,汉字,,,
万县地区卫生局、万县地区科委、万县市卫生局*周立人编著155页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极一病证方论》,书名。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十八卷。宋·撰于1174年。作者认为:“医事之要,无出”。“倘识,病无余蕴”。本书卷一-卷二前为医学总论,并将(、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卷二下半部-卷十八列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并附治疗方剂,共分180门,载方1500余首。方论结合颇切实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方剂不见于宋以前医学文献。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辨证论治等均有参考价值。现存宋刻配补本、元刻本及多种清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阐述五运论,五运时气民病论,六气叙论等,所列运气病方尤为后世研习者重视。陈言所列五运方药10组,六气方药6组,包括适应证,药物组成,剂型,剂量,炮制,煎服法及六气方在一年六步中的药物加减法以符合各步主客气之不同。
《运气要旨论》
刘完素自幼聪颖,酷嗜医书,二十五岁时即研习《黄帝》,刻意攻读,终有所悟,对《内经》有其独到体会,提出人身之气皆随五运六气而有所兴衰变化,指出运气常变,应当掌握其规律,又阐发《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认为人体致病皆为火热,治病需从寒凉法入手。以降心火、益肾水为第一要旨。他反对套用,非议滥用《局方》燥热之剂。因其善用寒凉,后世称其为,为之代表人物之一。其著述甚丰,《》、《》(简称《宣明论方》)、《》均为其代表作。尚有《伤寒直格》、《三消论》、《运气要旨论》、《治病心印》等多种,有些著作尚待进一步探究其是否真为刘氏本人之作品。其弟子甚多,浮屠、马宗素、穆子昭均传其学。
刘完素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宋和金对峙的时代,此时烽烟四起,衰鸿遍野,百病丛生。统治阶级为了从精神上麻醉人民,积极倡导运气学说,规定习医的人,须考运气论。所谓运气,即是说天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地有五运(水、火、土、金、木),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五运,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六气,用纪年的干支推定,再由岁气推定应得的疾病,并定以施治的方法。这种理论,起初大多数医生不肯接受。后来,竟成为他们的思想意识。有书叫《入式运气论奥》和《本草衍义》出来后,医学界运气之学更蔚然成风。此外,当时一般医生受《局方》的影响,拘泥偏执,喜用辛燥药物,治病多所不济。究竟运气学说与医药有什么关系?怎样对待《局方》的影响?这都是当时必须解决的问题。刘完素是个职明正直的人,目睹人民在异族统治下的痛苦,不愿跟他们同流合污。金朝皇帝三次聘请他出来做官,都被拒绝了。他日夜思考着上述的两个问题,情愿为解除人民的病苦,深入研究医学,虽耗尽毕生精力,也在所不辞。
《医学启源》据传系金·张元素(洁古)为教其门人而作。书分三卷,上卷论脏腑、经脉、病因、主治心法等;中卷述《内经》主治备要及六气等;下卷为用药备旨。据文献考证,本书流传很少,点校者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北京中医研究院(即现在的“”)图书馆见到一部摄影本,系明成化八年(1472)刻,该书脱误颇多,故点校者先据《中藏经》《内经》《》《宣明论方》《汤液本草》《本草发挥》等书仔细点校,继又据“元刻本”进行补校,使全书通顺可读。
医学启源卷之上
一、天地六位藏象图
二、手足阴阳
(一)手足三阴三阳
(二)手三阴三阳
(三)足三阴三阳
三、五脏六腑脉证法
(一)肝之经
(二)胆之经
(三)心之经
(四)小肠经
(五)脾之经
(六)胃之经
(七)心包络
(八)三焦
(九)肺之经
(十)大肠经
(十一)肾之经
(十二)膀胱经
四、三才治法
五、三感之病
六、四因感病
七、五郁之病注云:五运之法也。
八、六气主治要法
九、主治心法
(一)随证治病用药
(二)用药凡例
(三)解利外感
(四)伤寒热食物
(五)目疾
(六)泻痢水泄
(七)中风
(八)破伤风
(九)破伤中风法
(十)疮疡
(十一)妇人
(十二)小儿
(十三)潮热
(十四)咳嗽
(十五)五脏补泻法
医学启源卷之中
十、《内经》主治备要
(一)五运主病
(二)六气为病
(三)五运病解
(四)六气病解
十一、六气
(一)风凡十二方
(二)暑热凡十方
(三)湿土凡九方
(四)火凡十方
(五)燥凡十方
(六)寒水凡十一方
医学启源卷之下
十二、用药备旨
(六)寒水凡十一方
医学启源卷之下
十二、用药备旨
(一)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
(二)药性要旨
(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四)脏气法时补泻法
(五)治法纲要
(六)用药用方辨
(七)去脏腑之火
(八)各经引用
(九)五味所用
(十)用药各定分两
(十一)药性生熟用法
(十二)药用根梢法
(十三)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为夫妻子母
(十四)七神
(十五)制方法
(十六)哎咀药味
(十七)药类法象
1.风升生凡二十味
2.热浮长凡二十味
3.湿化成凡二十一味
4.燥降收凡二十一味
5.寒沉藏凡二十三味
6.续添凡四味
(十八)法象余品凡三十四味
(十九)五行制克法附汤例
《医鉴》,伤寒著作。一卷。金·马宗素撰。此书为继承发扬刘河间火热论之力作,所论多是热证,用药力主寒凉。自医鉴、脉证、六经传受至小儿疮疹共12条,每条先引《南阳活人书》,继引刘完素之说予以辨证,末以《》引文加强作者的看法。后人将此书编入《河间六书》中。现存乾隆三年得一堂刻本及《河间六书》本。
(约1110~1200),字守真,号通元处士,河间人。他在医学上大力提倡运气说,著有《图解素问要旨》八卷,以运气说研究《素问》;又著《素问元机原病式》一卷,详细论述五运六气盛衰胜复之理。他认为六气都从火化,故行医好用凉剂,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完素生于北方,他根据北方人的性格、饮食特点,以寒凉药剂治病,疗效显著。刘完素的学说称“寒凉派”。弟子有罗知悌等。
《运气易览》
汪机(一四六三——一五三九)字省之,号石山居士。明代安徽祁门人。从父命习医,得其精奥。初偶为郡人治病,多见良效, 求诊者日众,为当时名医。平生善述,撰有《运气易览》、《针灸问对》、《外科理例》、《推求师意》、《读素问钞》等。
新安医学奠基人汪机 (),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其家世代行医,祖父汪轮、父亲汪渭均为名医。汪机少时勤攻经史,后因母长期患病,其父多方医治无效,遂抛弃科举功名之心,随父学医。他努力钻研诸家医学经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医术日精,很快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治愈了母亲头痛呕吐的疾病,且“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医学著述十余部,《明史李时珍传》说:“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医术”,为当时名冠全国的4位医学大师。
汪机注重医德,强调不可轻视人之生死,对重危病人,“竭力治之,至忘寝食”。明嘉靖年间(),县内瘟疫流行,死亡相继,哭声载道,汪机倾囊购药,免费施治,救人不可胜计。汪机生活简朴,不喜奢靡,布衣蔬食,不追求名利,“至义之所当为,视弃百金如一羽”,在当地老百姓中素负盛誉。
汪机平时注意汇集前人著述,并加以整理。如《》一书,原为明初所撰,后刊本已不易复见,汪机“睹其本于,始录之以归,祁门人校而刊之”;又《》一书,流传不广,歙人虽有抄本,但“被视为秘典,不轻以示人”,汪机闻讯后,即“备重赀,不远数百里,往拜其门,手录以归”。经补缺正讹后予以刊刻,使此书得以广为流传。可以说汪机在汇集、传播古代医籍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汪机一生究心医学,撰写医学著作,直至古稀之年,仍刻意钻研,握笔不辍。其著述态度相当谨严,如《伤寒选录》,数十年始完成,《医学原理》亦8年而成,朝究暮绎,废寝忘食。此外他的著作还有《运气易览》、《续素问钞》、《针灸问对》、《脉决刊误集》、《》、《外科理例》、《痘治理辩》、《本草会编》、《医读》、《内经补注》共13种。其中影响较大者,首推《石山医案》。此为门人“取机诸弟子所记机治疗效益,裒为一集”,全书3卷,尤其是《营卫论》一篇,提出了固定培元学说,奠定了新安医学流派的理论基础。
书名。十一卷。明·张介宾撰。刊于1624年。本书用图解方式以辅助《类经》注文之不足,故名“图翼”。主要包括运气(卷一-二)和针灸(卷三-十一)两部分。前者为有关五运六气学说的论述和图表,共80余篇;阐释《内经》运气学说最为详彻,后者首论经络俞穴,次载针灸要穴歌及诸证灸法要穴。意在补充发挥《类经》对《内经》有关针灸经穴方面注释之未尽。书中(特别是针灸部分)广泛征引有关资料,有一定参考价值。现有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并附刊张介宾《类经附翼》四卷。
审时度势斡阴阳——用运气学说指导临床的《医学穷源集》
《医学穷源集》六卷,明.代著名医家王肯堂撰,门人殷宅心辑释、」书成于明崇辣元年(公元1 628年),门人殷氏珍宝是书,私为家学,未能即付剖剧。百余年后,有汤世质琢闻之,坚叩披览。以其发运气之精蕴,阐兰台之秘奥,恐浸久盒蚀黔复致散漫,乃求售其稿,严加校订,于清嘉庆十弃年(公元1808年)刊行于世。该刊本现藏上海中医学院文献研究所。一__「 本书首二卷载有太虚图论、阴相图象么五行论、三元运气论、运气总论、沐年宋宫诚六气十二经相病说、奇绎夕嘛略、方月图说,附山川方隅气候不同论等二十八篇牙以图配文,发挥《内经》运气精义,卷三至卷六则以木土火金水逐年中运为纲,」附列证治验案百余则。门人于案后缀以释语,详明其应用运气乘侮胜复之理。 首二卷所演各图,有与历代注家相同的,亦有补其阀者。作者认为《内经》五运六气诸论词涩理奥,诚难研阅,然“医者不称运气之说,则临事无定识;不明方隅之珍则拘墟而鲜通,,故综聂古今歹索隐就明,手示此编,撮其大要。王氏强调,能明太极阴阳之理,通五运六气之道,始晓夫时民病乏情。所请天覆地载,_上下交合,寒暑匆临.六十年而天道一小变,人的血气与界地名气才......(本文共计2页)&&
脉学著作,十卷。由明末清初名医编纂,初刊于1664年。作者鉴于流传较广的高阳生《脉诀》言辞鄙俚,谬误颇多。遂汇集古今著作,结合其叔父所传的脉学予以辨驳订正。全书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内容详备。现存几种清刻本。本书于1963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据康熙刻本予以校订排印。2012年1月由云南中医学院汪剑主编整理的《》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十卷,汇辑先秦至清初以前各医学名家脉学之精华,并以李氏脉学心要加以辨正发扬而成。内容包括脉论、二十八脉、、、、、、等。全书规模宏富,又切于临床实用,洋洋十万余言,为一部集大成式的脉学奇书,在脉学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
李延昰为明末清初医家,华亭人,原名彦贞,字我生,后改字辰山,又号寒村、漫庵。因参与扶明抗清事败,避居浙江嘉兴,后入平湖圣观(一作佑圣宫)为道士。李延昰幼承父教,又师事季叔,深研缪希雍遗稿及周梅庵《独得编》诸书,理会心得,于医理、脉理及本草无所不精。自避居圣观,即以医自给,治病多奇效,不论远近,有求必应,医名大盛。李氏生平嗜书,藏书数千卷,临终将藏书及所著《崇祯甲申录》《南都旧话录》(一作《南吴旧话录》)等赠予名士。医著有《脉诀汇辨》、《医学口诀》、《痘疹全书》、《补撰》四部刊行。
世补斋医书
《世补斋医书》医学丛书。清·撰。分正集、续集。
正集为作者自撰,计6种,三十三卷。刊于1884年。包括文(指有关医学的文集)十六卷。《》一卷,《》四卷,《内经运气病释》九卷(附《内经遗篇病释》一卷),《内经运气表》一卷,《内经难字音义》一卷。
续集为陆氏校刊的医书,共4种,二十五卷。由其子陆润庠刊于1910年。包括《重订》三卷,《重订戴北山广温热论》五卷,《重订绮石理虚元鉴》五卷。《校正王朴庄》十二卷(原书六卷,另六卷包括王氏所撰《伤寒论附余》二卷,《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迴澜说》、《时节气候决病法》各一卷。)
陆氏对《伤寒论》及运气学说辨析颇详,且有一定的发挥。但他以伤寒学说代替否定温病学说,并根据个人的看法,评价或批评了一些医家,其学术见解不免于偏颇或有趋于保守的一面。
目前版本:
世补斋医书&&(清)陆懋修撰&&清光绪十二年山左书局刻本 辽宁
世补斋医书&&(清)陆懋修撰&&民国元年至三年上海江东茂记书局石印本 辽宁
著者简介:
陆懋修,字九芝,清·元和县(今苏州)人。生于嘉庆戊寅(1818),卒于光绪年间。先世以儒著称,且皆通医。九芝初业儒,中年始肆力于医,博极群书,活人无算。学精《内经》、运气,治宗仲景家法。著有《世补斋医书文集》、《不谢方》、《伤寒论阳明病释》、《仲景方汇录》等。
陆氏在仲景学说研究方面称得上析理精微,立言纯粹,对后学不无帮助。但某些地方也流露出较浓的尊经复古思想,如云:"仲景撰用《难经》,温病即在伤寒中,治温病法不出伤寒外。"意思是说:为广义伤寒已包含温病在内,没有必要再辟温病学说另立法门了。
医学全书。十三卷,并卷首一卷。明·聂尚恒撰于1616年。
卷首包括历代医家传略、导引法、医学或问等论述;卷一《王叔和脉诀》;卷二《难经》;卷三-十一临证各科。分列病证、病理、治法、方剂,所采皆为历代名医名著,切合临床之论述与方治。间附聂氏治案;卷十二-十三本草,内有总论,并按病症分类论述诸药。俾临床医家有所遵循。
现存三种明刻本。
运气辨证实录
作 者:张立平 辑注。五运六气,是中医学探讨人体疾病与天时气候关系的一种学说。本书旨在从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里,总结中医运气学的基本学术观点,归纳五运六气的基本理论,发掘历代医家运用运气理论的临证经验,积极有效地撷取其精髓、特色与方法,供广大读者学习与参考。
《运气定论》·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董说撰。说有《易发》,已著录。是编凡四论八图。辨《素问》所论运气当在六元正纪大论,原文久佚。故晋作《甲乙经》,隋全元起注《素问》,皆云亡失。唐王冰始私采《阴阳大论》七篇补之,诡云秘藏书本。刘守真、杨子建递变其说,亦皆乖谬,因著此书以辟之。定以六气为经,五运为纬,气静运动,上下周流,天始於甲,地始於子,数穷六十,,其说甚辨。然运气之主病,犹之分野之占天,以为不验,亦有时而中;以为必验,又有时不然。天道远,人事迩,治病者求之望、闻、问、切,参以天时、地气,亦足得其概矣,正不必辨无证、无形之事也。
运气定论·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存目&
明董说撰。是编凡四论八图。辨《素问》所论运气当在六元正纪大论,原文久佚。故晋皇甫谧作《甲乙经》,隋全元起注《素问》,皆云亡失。唐王冰始私采《阴阳大论》七篇补之,诡云秘藏书本。刘守真、杨子建递变其说,亦皆乖谬,因著此书以辟之。定以六气为经,五运为纬,气静运动,上下周流,天始於甲,地始於子,数穷六十,循环无端,其说甚辨。&
董说(年)&
  明末清初文学家、僧人,兼通医学。字雨若,号西庵,又号鹧鸪生。湖州(治今浙江吴兴)人。学《易经》于黄道周。明亡后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后从灵岩大师出家,更名南潜。爱好文学,擅书法,兼通医学及运气学说,著《运气定论》一卷,凡四论八图,以六气为经,五运为纬,阐述气之运动,上下周流,循环无端,甚为明析,治病时多参以天时气候,颇有特点。&
董 说(1620—1686)&
字若雨,号西庵,因居鹧鸪溪上故自称鹧鸪生,乌程南浔人。父董斯张(),号遐周,明万历廪贡生,笃好论诗,博学广思,著述有《吴兴备志》32卷,《吴兴艺文补》70卷,《弁山志辑》一卷,《广博物志》50卷等。
董说九岁丧父,事母至孝。自幼即承乃父好学家风,五岁即读四书五经,十岁能著文立说,十四岁补弟子员,旋食廪。弱冠能善观天象,通晓天文。
明亡,时年25,即弃举业,不求功名,重民族气节,甘为遗民。并改姓林,取名蹇,字远游,号南村;蓄须,故亦称林胡子,又称槁木林。皈依苏州灵岩山寺,继起大师宏储名之曰元潜,字俟庵。隐居在浔南丰草庵(在鹧鸪溪上,为董说读书处,光绪中张钧衡在此筑适园),精研五经,尤专于易,方言、地志、星经、律法、释老之书,宗亲莫睹其面。
清顺治十三年(1656)秋,削发于灵岩山寺,法名南潜,字月涵(一作月岩),号补樵,一号枫巢,又有漏霜及宝云和尚等名,遂云游四方。返苏后,主持古尧峰宝云院,常往来于洞庭之西小湖及浔溪补船庵(又名漏霜庵,盖漏霜和尚即董说住所,在补船村,已早圯,今无考)之间。
康熙二十三年(1684)奔母丧,葬毕归山后即不复来浔,尝寓吴之夕香庵,谢绝见客,潜心著作。康熙二十五年(1686)五月六日园寂于夕香庵,时年67岁。有六子,分别取名樵、牧、耒、舫、渔、村,弥留前戒诸子弃举业,以布衣终身。
董说25岁后始重诗,以写其空坑崖海之思,有出世之慨。著《丰草庵诗集》11卷、《宝云诗集》7卷、《禅乐府》l卷、《宝云诗甲编二卷乙存三卷》、《丙戌悲愤诗》一卷、《甲申乙酉诗歌》一卷及《南潜诗》一册等。董说博学多才,于学无所不窥,亦擅长草书。著述尚有《丰草庵杂著》12卷、《丰草庵文集》三卷、《丰草庵书谱》,以及《七国考》14卷(分职官、食货、都邑、宫室、国名、群体、音乐、器服、杂记、丧制、兵制、刑法、灾异、琐征等14类,每类各分秦、齐、楚、赵、韩、魏、燕七国),《易发》8卷、《易运》、《周易十八爻未济通论表》、《周易三十爻参天两地表》、《出震三易合表》、《洪范变》、《周礼纬》、卷、《运气定论》一卷,《左传提》一卷、《律吕发》一卷、《六书发》、《史记脉》、《二代文献》(即《夏殷文献》)、《浔书》(据董说《浔书序》云:凡生于斯,长于斯,读书于斯,得四十四人而集其文谓之“浔书”),《天象编年》、《岁差考》等。此外尚有《林胡子野语》四卷、《楝花矶随笔》一卷、《灵岩首座寮语录》二卷、《灵岩余录》、《补船长语》八卷、《宝云语录》二卷、《宝云别录》四卷、《宝云杂著》一卷、《西游补》等等。
《周志》据《诗萃》云:董说名著“复社”(为明末一部分江南士大夫主张改良政治,谋求挽救明王朝的统治,太仓人张溥和张采等合并江南的若干文社,组成团体,称为“复社”)崇祯六年(1633)在苏州虎丘举行大会。但据沈登瀛考证:按吴曾羽《复社姓氏录》及陆世仪《复社纪略》皆无董说名,况“复社”盛于崇祯二至三年(1629—1630),不久即构祸而辍,董说年尚少,故《诗萃》所谓董说名著“复社”之说,恐非确实。
《松峰说疫》为著名清代医家的代表作之一,该书继承了《》的大部分学术思想,同时又加以发挥和补充,首创了三疫说、“避瘟方”同时还对治疗疫病的药物加以补充和修正,在治疗瘟疫症方面独树一帜。深入的研究其中的治法及其方药,可以为发挥中国传统医学在预防现代急性烈性传染病中提供一些思路。医书共6卷。本书阐析瘟疫名义,分述各种疫证。卷1述古,卷2论治,卷3杂疫,卷4辨疑,卷5诸方,卷6运气。刘氏以个人闻见经历,广参各家学说,在治法上提倡六经分治,注意搜集民间疗法。
刘奎在其论著中,遵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证治之说,结合临床经验,独创瘟疫六经治法,发展了仲景学说。对历代瘟疫名家张景岳、吴又可等前辈理论,能择其善而从之。比如,历代医家认为瘟疫属热者多,治尚寒凉,而他却施以温药,他认为对瘟疫防应重于治。他对孕妇、小儿瘟疫的治疗、护理及病后调理的有效方法,值得后人借鉴。
其中《松峰说疫》6卷,载病症140余种、方剂200个,主要内,容有“述古”、“论治”、“杂疫”、“辨疑”、“诸方”、“运气”6个方面,有较高价值。
由于瘟疫变化莫测,症状多样,临床上必须对症下药辨证治疗,他创用了瘟疫统治八法中的除秽、解毒、针刮、罨熨等法治疫屡屡见效,是中医临床的经典宝库。他的《松峰说疫》内容丰富,论证翔实,有述古、论治杂疫、辨疑、诸方、运气等六卷,杂疫中列病症140余种,方剂200个,发展了景仲学说,为医界所推崇。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疗痛风最有效的方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