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动力》之:为什么女人当官一部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卓越历史网
清朝倒台过程中的隐动力是什么?袁世凯的贿赂
【内容导读】清朝的倒台,起于武昌起义。革命党人对清王朝的覆灭,显然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但是,人们忽视了:在清朝倒台的过程中,其实“金钱”这玩意儿,也起了“润滑剂”的作用,是推动这段历史发展的一股隐动力。今天,我来谈谈袁世凯和奕劻、那桐、小德张的金钱游戏。…
清朝的倒台,起于武昌起义。革命党人对清王朝的覆灭,显然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但是,人们忽视了:在清朝倒台的过程中,其实“金钱”这玩意儿,也起了“润滑剂”的作用,是推动这段历史发展的一股隐动力。今天,我来谈谈袁世凯和奕劻、那桐、小德张的金钱游戏。大家都知道,在辛亥革命的战火中,在朝中卖力劝说隆裕太后退位的有许多人,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这么几位:奕劻、那桐、小德张。而这三个人,事实上,都是袁世凯养肥的代理人。这么说,有什么依据呢?各位看官且听我慢慢道来。在民国时代,奕劻的三个儿子分家,在分家的时候,由于财产分配不均,三兄弟吵架说气话,无意中将自己的父亲奕劻在辛亥革命前后收受袁世凯巨额钱财的历史,暴露了出来。对于这一点,我们来听听清廷贵族溥佳的证言。溥佳是这样说的:“……我记得在民国初年,庆亲王奕劻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载振、载搏、载抡请我父亲给他们分家,载搏因嫌分给他的现款太少,就对我父亲说:‘辛亥前各方面所送的金银珠宝就不用提了,光是辛亥革命时,因为隆裕太后迟迟不发表《逊位诏书》,袁世凯为了恫吓她迅速发布,就向祖父(奕劻)和总管张兰德(小德张)每人报效了300万两银子,怎么才分配这么一点呢?’由此可见,接受贿赂,确实是那些权监的生财之道……”(资料见文史资料出版社《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溥佳《清宫回忆》。)载搏上述这段气话,无意中透露了以下的惊人事实:1.在辛亥革命时,袁世凯给奕劻送了300万两银子的贿赂;2.同期,袁世凯也给大太监小德张送了300万两银子的贿赂;3.袁世凯送钱的动机,是委托奕劻、小德张帮忙劝说隆裕太后退位。怎么样?这段历史,是不是很有趣?可别以为溥佳记录下来的载搏的话是孤证,同一件事的证人证言,还多着呢。袁世凯和各国使节的合影末代皇帝溥仪,在其所著《我的前半生》第二章《我的童年》第四节《毓庆宫读书》里面,记录了奕劻收受袁世凯的钱财、劝说隆裕太后退位并由此断送了大清江山的事情。溥仪的证言,原话是这样的:“……我(溥仪)理直气壮地说:‘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怎么可以给个美谥,只能是这个:丑!谬!”溥仪的这段话,说的是溥仪的父亲载沣主张给已经去世的奕劻一个追封的谥号,也就是所谓的“光荣称号”,溥仪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因为溥仪认为:正是这个奕劻,收受袁世凯的贿赂,劝说隆裕太后退位,因此这个奕劻,不配拥有一个正面评价的谥号。不仅如此,溥仪在同一章节里面,还引用了晚清遗臣梁鼎芬在侍讲日记里的这样一段文字:“……宣统九年正月初七,庆亲王奕劻死。初八日遗折上,内务府大臣拟旨谥曰‘哲’,上不可……初十日,召见世续、绍英、耆龄,谕曰:奕劻贪赃误国,得罪列祖列宗,我大清国二百余年之天下,一手坏之,不能予谥!已而谥之曰‘密’。谥法考追补前过曰密。奕劻本有大罪,天下恨之。传闻上谕如此,凡为忠臣义士,靡不感泣曰:真英主也……”我们从转引的上述文字,可以读到作为晚清遗臣的梁鼎芬,有如下的看法:1.奕劻贪财,断送了大清江山;2.溥仪拒绝封给奕劻谥号,是英明的。我们继续来读更多的证人证言。接下来的这个证人,名叫恽宝惠,是晚清时期的陆军部主事。恽宝惠认为:是袁世凯买通了奕劻、那桐、小德张,通过这三个人对隆裕太后做了思想工作,使隆裕太后作出了退位的决定。恽宝惠的原话,是这样的:“……奕劻的灵魂,早为袁世凯所收买……奕、那之贪污受贿,早已有名,外闻流传,叫他们是‘庆那公司’……一直到袁世凯逼迫隆裕太后禅让,亦是以巨数金钱买通内监张兰德(小德张)以威胁利诱的手段而告成功……”恽宝惠的这篇证言,名叫《清末贵族之明争暗斗》,参见文史资料出版社《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65-67页。再看一个证人:晚清贵族载润。载润对于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也是这样认为的:是袁世凯买通了奕劻、那桐、小德张,通过这三个人对隆裕太后做了思想工作,最终使隆裕太后作出了退位的决定。我们来读一下载润的原文:“……隆裕闻革命军起,唯恐失去太后之地位与享受,初意亦在主战;后因张兰德受了袁世凯之贿,乃劝隆裕共和,谓共和仅是去掉摄政王之职权,太后之尊严与享受依然如故。隆裕信之,遂有逊位之举……隆裕与载沣皆无治国之才,而奕劻、那桐等人,又只知贪污受贿;袁世凯有见于此,乃极力拉拢奕劻、那桐与张兰德三人,对彼等大行贿赂,以满足其贪财之欲。他一方面利用张兰德哄骗隆裕;另一方面又利用奕、那,挟制载沣……”载润的这篇证言,名叫《隆裕与载沣之矛盾》,出自于文史资料出版社《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77-78页。还有一个证人:载涛。载涛是谁?载涛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叔叔。亲叔叔。载涛对于此事的说法,和上述的证人证言也是相互印证的。载涛证言的原文如下:“……他(载沣)摄政以后,眼前摆着一个袁世凯,处于军机大臣的要地;而奕劻又是叫袁(世凯)拿钱喂饱了的人,完全听袁支配……袁又看准奕劻、那桐平日贪得无厌,遂以大量金钱投其所好,奕劻之无钱不要,为人所共知,据闻袁前在直隶总督任内,对于庆王府中大小生日所需以及嫁娶妆奁等项,无一不悉予供给。当革命事起,十月十七日北京报纸曾登载,奕劻私有的金银珠宝衣饰详单估计所值在现金万万两以上……奕劻和那桐及那、袁两家彼此皆系姻亲,关系密切,他们三角勾结,袁之阴谋始得实现……袁世凯摸清这条路线,专派人密向张(小德张)联络,许以巨额金钱,叫他向隆裕施用威胁利诱的手段,说袁世凯如何忠心,但是各省纷纷独立,前敌军队撤不下来,外债无望,饷项难筹,若不答应民党的要求,则革命军队杀到北京,您的生命难保;倘能依从让位,则优待条件如何如何,仍可安居宫闱,长享尊荣富贵,袁世凯一切可以担保云云。奕劻、那桐本来只认得钱,至于清朝封建统治的垮台,并不在他们的心上。他们二人与张兰德里应外合,不由得隆裕不入他们的圈套……这种‘禅让’之局得以成功,可说是全由奕、那、张三人之手……”载涛的这篇证言,出自文史资料出版社《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79-83页,载涛的文章《载沣与袁世凯的矛盾》。我们来听听最后一个证人:溥铨。溥铨是谁?溥铨就是大贪官奕劻的孙子。溥铨作为奕劻的孙子,对其祖父贪污卖国(指出卖“大清国”祖业)的行为,毫不讳言。溥铨的说法是这样的:“……盖自庚子以来,奕劻即与袁世凯沆瀣一气。他与袁接近,虽意在相互利用,然因其昏庸无能,唯利禄是视,实时时为袁所乘……”溥铨的说法,可参考文史资料出版社《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275-276页,溥铨的文章《我的家庭“庆亲王府”片断》。行文至此,笔者已经搜集了关于此事的八个证人如下:溥佳、载搏、溥仪、梁鼎芬、恽宝惠、载润、载涛、溥铨。综合这八个人的说法,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如下的事实:1.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袁世凯给奕劻、那桐、小德张送了贿赂;2.奕劻、那桐、小德张收受贿赂之后,劝说隆裕太后退位,得逞。也就是说:在清朝倒台的这个过程当中,“金钱”起了润滑剂的作用,是推动这段历史的一股隐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您可能喜欢:
老照片推荐:
贺兰敏之,鲜卑族后裔,荣国夫人大女儿武顺的儿子,武则天的外甥。他跟荣国夫人之间除了祖孙之外还有什么关系呢?贺兰敏之剧照贺兰一门....
“在八路炮兵团里,我们是耳目,我们是口鼻,我们的同志勇无比。剪形镜、经纬仪、小平板、测远机……”,时至今日再次唱起《观测队队歌》....
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二月十六日,赵匡胤出生在河南洛阳夹马营。据说,他出生时身上有一股异香,三日不散。因而,他从小就有一个好听....
高士廉是唐朝初年的宰相,出生于575年,原名为高俭,士廉是他的字。高士廉原先是隋朝时期的官员,后来被贬。在武德五年的时候,他归附了唐....
石亨(?-1460年),陕西渭南人。明朝将领,官至太子太师,封忠国公。早年抗击瓦剌,颇有战功。后于景泰八年(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隐动力》之:鬼子为什么为中国做事?
《隐动力》之:鬼子为什么为中国做事?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不少的西洋鬼子、甚至东洋鬼子,为中国做事。对于这一点,深受意识形态化历史教育的人们,往往会有以下的看法:
1、这些洋鬼子表面上是为中国办事,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他们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2、这些洋鬼子是“对华友好人士”,他们是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
&&&&&&&&&&& 实际上,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问题往往很简单,只是有人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笔者认为: 并没有那么多的“不可告人”,也没有那么多的“亲华人士”,洋鬼子为中国做事,往往就是出于一个相当简单的目的:“钱”。
&&&&&&&&&&& 清政府镇压太平军的时候,雇用了一支洋人武装,起初名叫“洋枪队”,后来改名为“常胜军”。这支武装,指挥人员有时是英国人、有时是美国人,士兵则由一群“国际烂仔”组成:相当一部分是菲律宾籍的烂仔,小部分是白种人烂仔、还有一些中国屌丝青年。
&&&&&&&&&&& 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将这支洋部队发挥的作用,定义为“中外势力联合绞杀”农民起义。笔者认为,这有点过于意识形态化了。这支洋部队,尽管形式上是一支不同肤色的武装,但他们是清政府的雇佣军,本质上就是一支清军,是隶属于清政府的一支军事力量,实在是谈不上什么“中外势力联合啊、绞杀啊”什么的。
&&&&&&&&&& 这支武装,是领清政府的薪水打仗的。而且,他们的薪水相当的高。
&&&&&&&&&& 不但薪水高,而且有时候还有不期的奖金。例如,华尔(Frederick Townsend Ward)带领常胜军攻打上海松江之前,当时的苏松太道(上海市长)吴煦曾经允诺华尔:攻下松江城之后,你可以在松江城纵兵劫掠,抢到了什么,都是你的。
&&&&&&&&&& 华尔为清政府卖命打仗期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 洋枪队也好,常胜军也罢,都是为了钱、给清政府卖命打仗的,谈不上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也谈不上什么真正的对华友好,一群烂仔、雇佣军而已,总之,就是一个字:“钱”。
&&&&&&&&&&& 长期担任大清国“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 ,在大清国干了几乎一辈子的海关工作,并因为在海关税收工作方面业绩突出,多次受到清政府的嘉奖,是被主流声音承认的大清国“优秀外籍员工”。
&&&&&&&&&&& 那么,这个赫德,又是为了什么给中国打工的呢?
&&&&&& &&&&近代史资料《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收录了在甲午战争马关议和期间,赫德写给他一位英国朋友的一封信,信中有这样的文字:
“…..…中国的货币,恐怕就要贬值了,我的工资,即将降到只能糊口的水平……中国,不是久留之地…….…”
&&&&&&&&&& 这是赫德写给他的知心朋友的一封信。赫德在信中,非常坦率地表露了:如果工资降了、无利可图了,那么赫德将会辞掉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工作。
&&&&&&&&&& 赫德为什么为中国工作?答案跃然纸上。
&&&&&&&&& “不可告人”的固然有,“对华友好人士”也的确是有,但是,更多的是真金白银,功名利禄,人为钱工作,古今中外,人之常情,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也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
&&&&&&&&&& 在晚清时代,清军有一个德籍军事顾问,名叫汉纳根(Constantin von Hanneken),此人于甲午战争期间,在“高升号”运兵船被日本军舰击沉的时候,跳水逃生,侥幸讨得一命。
&&&&&&&&& 汉纳根整天和李鸿章混在一起。汉纳根有清军的军职,隶属李鸿章的麾下。但是,汉纳根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隐藏身份:他同时是德国军火企业“克虏伯军工厂”的驻华代表!(资料出处:《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
&&&&&&&&& 换句话说,李鸿章既是汉纳根的顶头上司,同时也是汉纳根的大客户(!)。汉纳根为李鸿章出谋划策、编练官兵、购买武器、甚至亲自上前线……..这一切看似忠肝义胆的“亲华”举动,背后只不过是赤裸裸的经济利益。而至于汉纳根和李鸿章之间的不正当利益又如何分配,恐怕就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了。
&&&&&&&&&& 清政府给予洋雇员的待遇,是相当优厚的。一个洋雇员的薪水,一般都在清政府官员薪水的十几倍、甚至是几十倍以上。举个例子:北洋水师的总查琅威理(William Metcalfe Lang),月薪是
两白银,按照最低汇率估算,琅威理的月薪,至少都有人民币七、八万元,甚至以上。
&&&&&&&&&& 李鸿章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洋雇员)不远数万里而来 所图者利耳 惟饵以重利 彼方挟所长而乐为我用……….”
&&&&&&&&&& 李鸿章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以下这个意思:
“………这些洋鬼子雇员,不远万里,来到我们中国,为我们打工做事,无非就是为了钱,只有拿出高薪来对待他们,他们才肯心甘情愿地为我们,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
&&&&& &&&&李鸿章毕竟是个饱经世故的人。哪里有那么多“不可告人”?哪里有那么多“亲华人士”?一个“钱”字而已。没有那么复杂。
&&&&&&&&& 众所周知,晚清政府在福州,办了一个“福州船政局”,可是,大家知道“福州船政局”的经费开支,最大的一项是什么吗?答案是:“福州船政局”最大的一笔开支,就是洋雇员的工资。这些洋雇员,有的是教习,有的是技工,他们的工资,吃了“福州船政局”事业经费的最大一部分。
&&&&&&&&& 判定洋鬼子是否为钱工作,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尝试一下停付工资,看看洋鬼子雇员是什么反应。
&&&&&&&&& 史料告诉我们:大清国不支付工资的时候,洋雇员往往就会罢工,闹事。除了前面举出的赫德因为收入减少而打退堂鼓的自白之外,我再举一个例子:
&&&&&&&&& 闹义和团那一年(1900年),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 停学了。两年之后的1902年,京师大学堂恢复办学。以丁韪良(William Martin)为首的外教,要求清政府补发停学两年期间欠发的工资。这批洋雇员说:你清政府与八国联军打仗,不关我事,害我们停课两年。我们要求补发停学两年期间的工资。这事儿闹出的风潮不小。清政府不愿意补发工资,最后闹到了将丁韪良解雇了事。
&&&&&&&&& 当然,丁韪良这批外教,还不是最贵的,最贵的外教,恐怕要算溥仪的英语老师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庄士敦的工资是多少钱?依据给溥仪陪读的溥佳透露:庄士敦的月薪是一千元。当时的一千元是个什么概念?当时工厂工人的月薪,一般只有五至十二元。大家可以想象了。
&&&&&&&&& 前面谈的,都是西洋鬼子,那么,东洋鬼子呢?
&&&&&&&&& 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聘用了一个日本籍的法律顾问,名叫有贺长雄,这个有贺长雄,在中日“二十一条”谈判期间、奉袁世凯之命、回日本游说日本政坛元老、给日本内阁施压、迫使日本放弃了“二十一条”最毒辣的几项要求,可谓业绩卓绝、为中国立下汗马功劳。
&&&&&&&&& 那么,这个日本人有贺长雄,又有没有什么“不可告人”呢?或者又是不是一个“亲华人士”呢?袁世凯,又给了他多少钱工资呢?
&&&&&&&& 据史料记载,有贺长雄于1913年3月来到中国任职,年薪是 38000 日元,比的年薪还要高,仅次于袁世凯的工资。那么,当时的 38000日元,等于多少钱呢?大约等于当年的
银元。换算成月薪,是每月 3250 块银元,比庄士敦月薪的三倍还要多。
&&&&&&&&& 有贺长雄在中国政府里干一个月,等于中国工人在工厂里汗流浃背干一辈子。
&&&&&&&&& 有这样高的收入,洋鬼子能不为中国做事吗?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当前所在位置: >
热门微信号:
《隐动力》之:义和团为什么造反
作者: 浏览数: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隐动力》之:义和团为什么造反 冯学荣 这个世界上的问题,不敢说全部,至少绝大多
&《隐动力》之:义和团为什么造反&&冯学荣&& &&&&&&&&& 这个世界上的问题,不敢说全部,至少绝大多数的问题,从本质上而言,不外是经济问题,或隐,或现。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当中也许含有仇恨西洋人的情感,但是,从史料上来看,从义和团在这场运动中的种种实际作为来看,不难看出:义和团造反的许多参与者,在内心深处,有着他们强烈的“经济诉求”。&&&&&&&&&& 举个例子。我们首先来看看1899年义和团早期和洋教士打架,摆出的谈和条件是什么:&&&&&&&&&& 1899年冬,义和团围攻河北省景县宋门镇洋教堂。清朝的地方官害怕在自己的辖区惹出事来、影响自己的乌纱帽,急急忙忙派人过来劝说解围。当时的洋神父,中文名字叫做“任德芬”(Léon-IgnaceMangin)。义和团对任德芬,提出了和洋教堂和解的三个条件如下:第一个条件:洋教士要宴请义和团;第二个条件:洋教士要请义和团看戏;第三个条件:洋教士要到义和团的神坛来叩头。&&&&&&&& 可见,义和团的第一、第二个诉求,都是经济诉求:要吃饭,要看戏。吃喝玩乐。这是农村屌丝青年最常见的经济诉求。&&&&&&&&& 我们再来看看,义和团两位知名首领的出身。&首领一:曹福田。清兵出身。退伍之后,找不到工作,待业青年。&首领二:张德成。船夫出身。外国人的客运轮船把他的生意抢走了,他因而失业。这很可能是张德成仇恨洋人的主要原因。&&&&&&&&&& 可见,义和团的两位知名领袖,都是“失业青年”的背景。我们再来看看,其中的张德成,最终是怎么死的,这也许很能说明问题。&&&&&&&&&& 天津城被八国联军攻破之后,张德成逃到“王家口”这个地方,并对当地一个姓王的盐商进行勒索。那姓王的盐商不甘心被勒索,纠集了村民,大家一起动手,抓捕了张德成,并将张德成杀死了。&&&&&&&&& 义和团的这位重量级首领,不是死于洋人之手,而是死于中国的一位富人之手,而导致杀身之祸的,正是张德成的勒索行为。&&&&&&&&& 下面,我再举一个例子,看看义和团抓到了基督教的女信徒,是用来干什么的。&&&&&&&&&& 1900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河北省霸州县,在义和团的攻击之下,“圣若瑟会”的洋修女,带着二十二名女孤儿,逃亡到固安县地界,被义和团发现、并抓住了。义和团在各个农村贴上广告,称:“我们抓到二十二名黄花闺女,哪家儿子缺媳妇的,过来赏个香油钱,就可以领一个回家去!”&&&&&&&&& 答案很清楚:义和团抓到修女之后,是将她们用来出售、牟利。&&&&&&&&& 也许有人会说:义和团抓到洋人,很多情况下是直接杀死,而不是抢劫钱财。但是事实上,义和团杀洋人,清政府是有奖励的。。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之后,北京的街头贴出了悬赏杀洋人的官方告示:&&&&& “杀一洋鬼,赏银50两。杀一洋妇,赏银40两。杀一洋童,赏银30两。”&&&&&&&&& 这下,各位知道义和团为什么杀洋人下手狠了吧。有奖金的。&&&&&&&&&值得一提的是,堂而皇之记录了义和团抢劫财物的种种劣行的,并不是外国人的文字,而是清政府的官方文字。其中,在“庚子国变”中对慈禧太后“护驾”有功的怀来县县令吴永,在其所著的《庚子西狩丛谈》里,白纸黑字地对义和团的出身和性质,下了这样的定义:“拳匪多属市井无赖,及被胁诱之乡里农民”。&&&&&&&&&&而史料《西巡回銮始末》,则以多处笔墨,记载了义和团抢劫财物的事实,笔者摘录两则如下:&&&&&&&& 《西巡回銮始末:辽阳拳匪滋事记》记载:“初五日,副都统晋昌亲率兵拳攻打沈阳各教堂,杀害西士数人,教民数百,抢劫洋货店十余家,挥刀切齿,举国若狂”。&&&&&&&&&& 这里的文字记录得很明白:清军将领晋昌所率领的这批义和团和清兵,在杀死西洋传教士之后,接下来所做的事情,就是抢劫“洋货店”,而当时的“洋货店”是谁开的?是中国人开的。&&&&&&&&& 以下是第二则:《西巡回銮始末:东抚袁慰帅剿匪记》记载:&“有拳匪头目王玉振者,因与清和某村有仇,特借此纠集其党和尚徐福,及朱西公,朱士和,陈光训,邢殿五等各率党数百人,于庚子二月初九日窜入茌平,博平,司家营一带,扰犯清平县境之许庄,掳人勒赎。清平令梅汝鼎率勇役等追捕,而匪已窜入高唐之袁王庄。十一日旁晚,又窜入夏津之师提庄,肆行抢掠”。&&&&&&&&& 这一则史料,也很清楚地记载了:义和团在山东省清平县,依靠的是抢劫和勒索起家,抢了“许庄”,又抢“师提庄”。总之,四处劫掠。&&&&&&&&& 义和团事发在北京当年,国子监的官员罗惇曧,在其所著的《庚子国变记》里面,也写下了这样的忆述:&“董军、武卫军与拳匪混合,恣意劫掠。贝子溥伦,大学士孙家鼐、徐桐,尚书陈学荼,阁学贻谷,副都御史曾广銮,太常陈邦瑞,皆被掠,仅以身免。徐桐、贻谷,皆附和拳匪,亦不免也。溥伦翟基告荣禄,荣禄不能制。民居市廛,数里焚掠一空”。&&&&&&&& 可见,身为中央官员的罗惇曧,也毫不含糊地写下了义和团和清兵狼狈为奸,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实际上干的却是抢劫清政府高官的事情,在罗惇曧的笔下,有以下的清廷高官,都遭到了义和团的抄家和洗劫:&1、贝子溥伦;2、大学士孙家鼐;3、大学士徐桐;4、尚书陈学荼;5、阁学贻谷;6、副都御史曾广銮;7、太常陈邦瑞。&&&&&&&&& 这还不算,义和团还将延绵几里地的北京民居,洗劫一空,而且还放火烧屋,夷为平地。&&&&&&&&&其中,甘军(清军的一支部队)士兵伙同义和团,闯进大学士、礼部尚书孙家鼐的家中,实施抢劫,将孙家鼐的儿子,除了一件短袖衣服之外,全部剥光。兵匪们还用步枪,顶着孙家鼐的腰部,逼迫他交出金银首饰。孙家鼐为了活命,只好把家中的珠宝首饰,全都交了出来。&&&&&&&& 当年在刑部,还有一位官员名叫“李希圣”的,也写了一篇同名的资料《庚子国变记》,在这册资料中,李希圣还记录了清廷高官那桐、许景澄也遭到义和团抢劫的事实:&“是曰,遣那桐、许景澄往杨村,说敌兵,令无入。遇拳匪劫之,景澄几死”。&&&&&&&&& 这一类的历史资料,实在是列举不尽。总之,史料已经很清楚地记录着: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不但抢劫洋人,而且还抢劫大清国的老百姓,而更荒唐的是:义和团连清政府的高官,也是照抢不误。&&&&&&& 这些,都是在“扶清”的旗号下所做的事情。&&&&&&& 亲历了义和团运动的日本人植松良三,也写下了同样的记载:当年,义和团的团员,大多来自于农村,见识不广,他们之中许多人,没有见过“金”和“铜”。在当时的天津城里面,有一家和英国太古公司有生意来往的商店,名叫“联茂号”。义和团以“勾结洋人”为罪名,将“联茂号”洗劫一空。当时,“联茂号”的墙上镶嵌着许多铜牌,铜光闪闪,义和团没有见过铜,以为那是金子,于是,他们将这些铜牌全部掀了下来、据为己有。&&&&&&&打着爱国的旗号闹事,火中取栗,抢劫发财,这种事情被民间一些流氓地痞看在眼里,他们也眼红了,觉得当义和团有利可图,于是,京津一带,象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了许多假冒的义和团,并且引来了义和团首领之一的张德成的查处。&&&&&&&&&&根据史料《天津一月记》的记载,义和团首领之一的张德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天津假团太多,我特来查拿。”&&&&&&&&&&例如,在当时的河北易州,有一个名叫“张玉山”的人,假冒义和团、敲诈紫荆关的富户张芝华。&&&&&&&&&&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平民百姓,化装成义和团、“公”报私仇、趁乱杀死自己的仇人。&&&&&&&&&甚至,清军士兵也有穿上义和团的衣服、假冒义和团、参与抢劫老百姓的财产。&&&&&&&&&&为什么造反?答案往往不在于口号,而在于实际上干了些什么。&&&&&&&&&& &&&&&&&&&&&&&&&&&&&&&&&&&&&冯学荣& 日 写于 香港
手机版地址:
微信号:fengxuerongdushi
亲。他就是冯学荣。中国当代最敢讲话的近代史研究者之一。他的《从甲午到七七:日本为什么侵华》是2013年香港书市最畅销的读物之一。冯学荣是网易微博、搜狐微博红人、当今中国最有诚意的写博者之一。这里有读不完的秘闻,以及一个读书破万卷的人的唠叨。
TA的热门文章
推荐历史微信帐号
热门文章排行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2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隐动力》之:为什么当兵?——所有资料文档均为本人悉心收集,全部是文档中的精品,绝对值得下载收藏!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隐动力》之:为什么当兵?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隐动力》之:不发工资不革命
冯学荣_历史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409,643贴子:
《隐动力》之:不发工资不革命
在旧中国的军队中,欠饷,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拖欠工资”,是个大忌。
(插话:笔者沿用“旧中国”一词。“旧”不等于“不好”。正如“旧情人”并不等于“坏情人”,同理)
为什么说拖欠士兵的工资,是大忌呢?因为军心容易动摇。在“募兵制”的体制下,大多数人当兵是为了挣钱、为了吃饭。军队就是公司。公司不发工资,员工就要盘算着跳槽。
以下我举个例子。
在年轻的时候,参加的“护法运动”。部队征战到广东汕头的时候,护法军收编土匪武装。当时,土匪武装被他们的前首长拖欠工资好久了,军心动摇,有意接受护法军的改编,可是,土匪武装提出来一个要求:要求“护法军”补发土匪武装前首长拖欠匪军投诚士兵的工资。否则,不接受改编。
当时护法军的一位旅长,个性愚鲁、不会说话,他直接是这样回复匪军的: “……过去的工资,我们不补发,但是今后的工资,我们一定按时发!……”
匪军听得满脸通红,当即大吼:“什么?不补发?!” 说时迟,那时快,匪军已经拔枪开火了。乒乒乓乓。辟辟叭叭。
脑子机灵,迅速卧倒,因此逃得一命。
所记录下来的这个故事,出自于《张治中回忆录》第43页。
护法军旅长的主张,其实是合理的:你上一个土匪老板欠你的工资,你凭什么要我给你补发?你应该找你的前任老板索要才对。
可是,人家是土匪,谁跟你讲理?
相比于护法军的这位旅长,老兵油子,就老练多了。当年在中,清军海军将领率领大清水师 “海容舰”起义、投奔革命军。革命军都统黎元洪闻讯,大喜过望,他所做的第一件事,猜猜是什么?
猜对了。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投奔者发放工资和奖金。黎元洪派了下属,带上大批现洋,登上 “海容舰”,给起义的官兵发放工资和奖金。
为什么首先想到“发钱”呢?因为他要稳定军心。黎元洪毕竟是个在体制内长期混的人,懂行,成熟,稳重,识大体。
说了这么多,那么说到底,清末民初的中国青年们,到底是为什么革命?教科书说:他们是为了救国。也许我会说:他们是为了钱。谁对呢?答案是:都对。我的分析如下:1、如果光救国、没有钱,他们未必会干;2、如果光有钱、救不了国,他们也未必会干;3、如果既能救国,又能升官发财,那就一定干。
“救国”和“名利”并不矛盾。就如嫁入豪门的美女,“爱钱”和“爱他”其实在有些时候并不矛盾:有的富人的确既有钱、又可爱。况且,感情还是可以培养的,先嫁入豪门再说,暂时不爱那男的不要紧,睡着睡着,感情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革命青年有“名利”动机,这可不是我乱猜,这可是浩如烟海的史料所指向的事实。只不过,这个事实,很少人去挖掘罢了。实际上,钦定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曾经公然承认:许多国民党员和革命军人,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而参加的革命。
日,在“国民党广东支部恳亲会”上,说了这样一番话:“…......本党(国民党)分子过于复杂,党内人格不齐,大多数党员,都是为了当官而加入本党的..........”
日,在大本营里,对国民党的同志们,又说了以下的话:“...........现在的军人(指支持的各路军队),大多数是为了个人当官发财而打仗的..........”
的话,说得很坦率,也很直白。不需要我翻译了。他的这两段发言,收录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广东文史资料第42辑:中国国民党一大史料专辑》第350-353页。
鲜为人知的是:作为革命党的CEO, 也有拖欠员工工资的时候。孙中山的一个卫士罗海云,在其所记述的《追随孙中山先生亲历的几件事》一文中,透露了以下一件往事:
1924年夏,参加革命的滇军、桂军官兵找到,追讨欠薪。孙中山当时,对讨薪的官兵们,是这样说的:“...........你们应该为人民吃点苦,学习当年黄花岗起义烈士,他们都吃自己的饭.............”
的意思是要人家为了“救国”而免费干活、要象当年黄花岗起义的先烈一样,“自带干粮”。
可是,黄花岗先烈是“自带干粮”的吗?不是。这个,我已经在前文提到过了,不再赘述。也就是说:为了继续拖欠工资,这时说了谎话。
死后不久,国共两党就分裂了,并爆发了内战。在内战中,国民党派人招安红军,也是靠的开高价。
依据老红军黄雍的回忆,南昌暴动失败、工农武装撤退到广东潮汕地区之后不久,国民党就派了人来,想要招安工农武装。在谈判中,国民党招安工作人员向工农武装所摆出来的第一个利诱条件就是:国民党军队待遇很好,工资很高。
也就是说:国民党代表说的不是什么爱国、救国、反帝之类的事情,而是很赤裸裸的、开门见山的:咱们国民党待遇高。
黄雍的上述回忆,收录在《广东文史资料》第30辑第64页,黄雍自述文《1927年我在海丰组织暴动的经过》。
那么,国民党的待遇,到底有多高呢?
“宁汉合流”之后的 1928年,南京。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开会,讨论国民党高官的工资问题。在会上,与会委员的一般提议是:800元每月。冯玉祥站起来反对,他说:“西北地区的人民还吃不饱饭,我们的工资不能这么高!”
不料,许多国民党大员立即站起来,反驳冯玉祥。高官们说:“我们穿着草鞋,从广东北伐打过来,人间所有的苦都他妈吃尽了,现在还不能享享福?”
这场争吵,被人记录了下来,收录在中国文史出版社《我所知道的冯玉祥》第156页当中。
1928年的“800元每月”是个什么概念?当年的中国工人,月收入低的有6元、8元;高的有10元、15元;最高的可以拿到20元或者多一点点。而国民党大员提议每月领800元。大家心里有数了吧。
与国民党高官的要求比起来,当年参加工农武装的穷汉们,要求却实在得多了:只要每月能有20元,我就跟你干。在这一点上,陈独秀在其所写的《关于所谓红军问题》一文中,有这样的笔记:“………鄂东南之第八军,除一小部分失业农民外,多属溃兵改编而成,最主要的是独立十五旅,《红旗》盛称十五旅兵变是模范兵变;而据第八军政治部主任报告:初加入的十五旅兵士多数动摇,要求每人月饷二十元 ……..”
我们从陈独秀的上述文字可以知道:当年红军的“独立十五旅”,是收编的杂牌武装,他们把红军当作是新东家,要求的工资待遇是“月饷二十元”,比起国民党“中执委”大员们每月八百大元的狮子大开口,当年穷人的身价,低得实在是有点儿可怜。 冯学荣 日 写于 中国香港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人当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