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严格治学的词语的成语

关于严格的成语_关于严格的词_易笔字
大约有206项关于严格的词语和关于严格的成语,为您选出400个最佳结果。
在遵守制度或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遵守|他对自己要求很~。 搜索本词:
严:严厉,严格。严格的师傅才能培养出手艺高强的徒弟。 搜索本词:
严:严格。要求严格的老师和朋友。 搜索本词:
严:严格;慈:慈爱。严厉的父亲,慈祥的母亲。 搜索本词:
厉:严格。严格地实行节约。 搜索本词:
严:严格;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老师和朋友。 搜索本词:
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搜索本词:
得体:合乎分寸。宽厚和严格掌握得恰如其分。 搜索本词:
男女之间有严格区别。旧时用以强调应严守封建礼教。 搜索本词:
律:约束。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搜索本词:
律:约束。严格地约束自己。 搜索本词:
鞭打跑不快的马、驴。比喻自己能力低,但受到严格督促,勤奋不息。用作谦词。 搜索本词:
兢,小心谨慎;厉,严格。指终日勤勉谨慎。 搜索本词:
春秋:孔子修订《春秋》书;贤者:指才德兼备的人。指《春秋》书对贤者常常责备,严格要求。 搜索本词:
磨炼品德行为。形容对自己要求严格,奋发向上。 搜索本词:
形容气势的迅疾猛烈。后多比喻执行政事法令等的迅速严格。 搜索本词:
意:心思,指私欲。指严格遏止私心杂念,象守城防敌一样。 搜索本词:
朝:白天;暮:傍晚。从早到晚不停地督促检查。形容督促检查非常严格。 搜索本词:
奉行公事严格地约束自己。 搜索本词:
形容严格遵照命令行事,不敢稍有违背。 搜索本词:
当前第1/11页 [首页] [上一页] [1][][][][][][][][][] [] []形容严密的成语_描写严密的成语
含有严密的成语、表示描写严密的成语:38条关于严密的成语及解释。 壁垒森严——壁垒:古代军营四周的围墙;森严:整齐,严肃。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
不堪一击——不堪:经不起。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
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步步为营——步:古时以五尺为一步,“步步”表示距离短。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首营垒。形容防守严密,行动谨慎。
船不漏针——船底构造严密,连一根针都不会漏下去。比喻人或东西跑不掉了。
蹙金结绣——形容文章精美,结构严密。
地网天罗——天罗:张在空中捕鸟的网。天空地面,遍张罗网。指上下四方设置的包围圈。比喻对敌人、逃犯等的严密包围。
点水不漏——形容十分周到、严密,毫无差失漏洞。
刁斗森严——刁斗:古时行军,在晚上敲击以报时或报警的用具。森严:整肃,整饬。防卫严密。形容军队的营地戒备森严。
风语不透——形容异常严密。
行监坐守——监:监视。指对人的一举一动都在旁边严密监视、看守。
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
浑然自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同“浑然天成”。
戒备森严——戒:警戒;备:防备。警戒防备极严密。
金城汤池——城、池:城墙和护城河;汤:热水。金属的城墙,滚水的护城河。比喻坚固无比、防守严密的城市或工事。
门禁森严——指门前警卫戒备很严密。
密不通风——密:严密。形容包围紧密或防卫严密,连风也透不进去。
相关阅读:【】:wēi
dì,完全丧失了威严和信誉。作谓语、定语;指彻底失去威信。【】:huái
wēi,怀德:心中怀有感恩戴德之情。指对君王或上司既感激而又惧怕其威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wēi
lǐn,威风:威严的气概;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人。【】:xià
wēi,原指封建时代官吏一到任,就显示威风,严办下属。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一点厉害。作谓语;指下马威。【】:xià
wēi,指官吏到任故意用严法处理下属树立威风。泛指先给对方一点厉害。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新官上任。【】:hǔ
wēi,像虎和狼那样的威风。形容威严凶猛的气派和声势。作宾语;形容极凶猛的威势。【】:wēi
sù,威仪:严肃的容貌和庄重的举止;肃:恭敬,严肃。容貌和举止不庄重严肃。【】:dǎ
wēi,官吏初到任时,严厉对待属员,并加以责打,以显示威风。后也指初见面时借故给人出难题,以显示自己的权威。作谓语、定语;指借故给人出难题。【】:hè
wēi,赫:显耀;斯:语助词;威:威严。指帝王或显耀人物威武奋发的样子。作宾语;用于帝王等。【】:jǐn
yì,谨:慎重小心;严:威严;毅:坚强。处事事情谨慎持重,严峻果断。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lóng
hàn,形容威严雄武的相貌。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bù
yán,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作谓语、定语;用于长辈。【】:wēi
jiàn,威:威力。法令尊严、生命贱微,指军令如山倒,宁可牺牲生命,不得抗令。作宾语、定语;用于军事。【】:wēi
shí,孔:甚,很。仪容严肃,举目庄重,甚合时宜。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wēi
wù,以严刑使人恭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yǐn
guó,隐:威严庄重的样子;若:象;敌:匹敌,同等;敌国:相当于一国。指对国家起举足轻重作用的人。作定语;指人作用大。【】:lǐn
qì,凛然: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正气:正直的气概。形容极威严的英雄气概,使人敬畏。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气概。【】:fàn
jiàn,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极谏:以直言规劝(常用下对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作谓语、定语;指敢于说真话。【】:fàn
jiàn,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直谏:以直言规劝。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fàn
jiàn,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苦谏:苦苦规劝(常用下对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作谓语、宾语;指敢于直说。【】:tiān
jiè,天王:迷信中的一种天神;下界:从天上来到人间。比喻极其威严的吏役。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chūn
shuāng,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作宾语、定语;指怀念先人。【】:zhèng
rán,正气:刚正之气。凛然:可敬畏的样子。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态度等。【】:fàn
jiǎn,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直立相劝。作谓语、定语;指直言规劝。【】:fàn
jiàn,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作谓语、定语;指敢于说真话。【】:fàn
jiàn,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作谓语、定语;指敢于说真话。【】:láng
shì,如狼虎视物。形容威严而凶狠。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bào
yǎn,形容人的面目威严凶狠。作谓语、宾语;指人的长相。【】:dà
wàng,指在群众中严重丧失威望,威信扫地。【】:líng
jiàn,猛烈严肃,刚强威武。【】:léi
fēi,①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同“雷厉风行”。②严厉威猛。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成语学习】:当前位置:
严格的成语
严格的成语
导读: 严格的成语第一篇《包含-"严"-字的成语》
以下是招生考试网为大家整理的《严格的成语》,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推荐频道与你分享!
严格的成语第一篇《包含-"严"-字的成语》
1▲壁垒森严
△bìlěisēnyán
△典故:壁垒:古代军营四周的围墙;森严:整齐,严肃。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
△例子:早已~,更加众志成城。(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
2▲不恶而严
△bùèéryán
△典故: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
△出处:《周易·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3▲辞严义正
△cíyányìzhèng
△典故: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例子:所不同的,只是他总有一面~的军旗,还有一条尤其义正辞言的逃路。(鲁迅《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
4▲刁斗森严
△diāodǒusēnyán
△典故:刁斗:古时行军,在晚上敲击以报时或报警的用具。森严:整肃,整饬。防卫严密。形容军队的营地戒备森严。
5▲父严子孝
△fùyánzǐxiào
△典故: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出处:唐·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始见一乡之人,父严子孝,长惠幼敬,见乎词气,发乎颜
6▲戒备森严
△jièbèisēnyán
△典故:警戒防备极严密。
△出处:《国语·晋三》:“日考而习,戒备毕矣。”
△例子:记得那日是烈日当空,两万多人席地坐在大操场上,场外~。(陈若曦《任秀兰》)
7▲门禁森严
△ménjìnsēnyán
△典故:指政府机关门口的警卫极严密。
8▲森严壁垒
△sēnyánbìlěi
△典故: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
△例子:早已~,更加众志成城。(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9▲师道尊严
△shīdàozūnyán
△典故: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10▲严惩不贷
△yánchéngbùdài
△典故: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例子: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不法分子,一定要~。
11▲严气正性
△yánqìzhèngxìng
△典故:气:脾气;性:性格。性格刚直,毫不苟且。
△出处:《后汉书·孔融传论》:“夫严气正性,覆折而已。”
12▲严丝合缝
△yánsīhéfèng
△典故:指缝隙严密闭合。
13▲严刑峻法
△yánxíngjùnfǎ
△典故:峻:严酷。严厉的刑罚和严峻的法令。
△出处:《后汉书·崔骃传》:“故严刑峻法,破奸轨之胆。”
△例子:若仍~,使直言者常获重谴;日日讲聚敛,使百姓生机愈困,则天下事不堪问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14▲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yányǐlǜjǐ,kuānyǐdàirén
△典故: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15▲严阵以待
△yánzhènyǐdài
△典故:指做
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之。”
△例子: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16▲义正辞严
△yìzhèngcíyán
△典故: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措词严正有力。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例子:魏竹冈拆开看时,不料上面写的甚是~。(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
17▲庄严宝相
△zhuāngyánbǎoxiàng
△典故:佛教称庄严的佛像。比喻某种人的真面目(含贬义)。
△例子:既然现出了~,自然分外绸缪。从此月下花前,时相往来。(清·曾朴《孽海花》第四回)
严格的成语第二篇《成语使用十大误区》
狭义成语误用例说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时间:
[收藏] [推荐] [评论] [打印] [关闭]
在洋洋大观的成语大家族中,有一类成语,适用的范围很小,适用的对象有严格的条件限制,这类成语,我们姑且将它称之为“狭义成语”。狭义成语在使用时,如果不认真推敲,很容易“泛化”,导致使用失误。本文通过分类例举的方式,就此类误用加以说明。
1. 适用于特定关系的成语例l这两位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矛盾得到解决,他们终于破镜重圆,和好如初。
破镜重圆,只适用于夫妻关系。
例2姐妹俩从小青梅竹马,形影不离,长大了连工作都在一个单位。
青梅竹马适用于男女两小无猜,源于李白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因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两个小女孩的关系,是不可用“青梅竹马”来形容的。
例3十年后,我们将相约来母校聚会,畅叙友谊,共享天伦之乐。
天伦之乐,只适用于家人之间的关系,本句扩大到了同学关系。
例4我们俩分别将近十年,想不到在这里萍水相逢。
萍水相逢只适用于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源于王勃“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例5比翼双飞两状元——记我市理科最高分获得者吕静妹、王晓波。
比翼双飞特指夫妻间亲密无间,形影不离。源于白居易诗“在天愿作比翼鸟”。
例6两个阔别多年的老朋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子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狭路相逢特指仇人相遇,难以相容,不肯轻易放过,朋友之间怎么可以“狭路相逢”?
2. 适用于特定事物的成语例1这次搬家他花了不少力气,仅家具就装了两卡车,真可谓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只适用于藏书之多,与家具无关。
例2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是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浩如烟海,特指文献、资料等很丰富,不可用来指商品。
例3我收到一封外国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不胫而走,特指事物、消息迅速传播、流行。
例4开幕式上,煤气燃起几米高的火焰,美轮美奂,蔚为壮观。
美轮美奂,特指建筑物的高大华美。
例5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一闪而过,快捷异常。
白驹过隙特指时间过得飞快。
例6谁也不曾想到,鬼斧神工的石林,原来是风沙为害的罪恶见证。
鬼斧神工特指技艺精巧,不像人工制成的,但本质仍是人工所为,它不可以修饰大自然的产物——石林。
例7由于目睹家乡农民生活艰难,加上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如雷贯耳,他心中甚感迷惘和失望。
如雷贯耳,只适用于形容某人名声大,而且一定是好的名声。
3. 适用于特定人物的成语例1你们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才是。
豆蔻年华特指女子十三、四岁。源于杜牧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本句中既有女生,也有男生,另加之于年龄也不相称。
例2马年伊始,老校长勉励广大中学生发扬龙马精神,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龙马精神特指老年人体魄健壮和老而弥坚的精神,适用人群是老年人。
例3北京专家到我校举行高考“3+x”专题报告会,机会难得,同学们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
不耻下问的对象,特指的是不如自己的人。
4. 适用于特定感情的成语例1没想到大雁塔下竟有这样的死角,满地果皮纸屑,真令参观者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赞叹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表现的赞美之情。
例2每年“十一”期间,天安门广场花如潮,人如海;今年更因国庆彩车的吸引,人们争相前往,趋之若骛。
趋之若鹜喻指人们像鸭子似的争先恐后跑去,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例3这个邪教组织虽然人数不多,但来势凶猛,大有星火燎原之势,不可等闲视之。
星火燎原只适用于褒扬的事物。
例4小强为了增强体质,一口气围着操场跑了十圈,直累得延口残喘。
延口残喘即为苟延残喘,指暂时勉强维持生命,含有贬义。
5. 其他的狭义成语(1)适用于特定时段的贪官在行贿之时,心有余悸,犹抱琵琶半遮面。
心有余悸,特指事后害怕,这里却是“行随之时”。并非事后——事情还没有过去。
(2)适用于特定场合的王院士的一番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大家对入世的许多好建议。
抛砖引玉只适用于特定场合中的特定人物,一般用作会议开始时首先讲话人的自谦之辞。
以上所列举的,分别适用于特定关系、特定事物、特定人物、特定感情、特定时段和特定场合的成语,都属于“狭义成语”,我们在使用时要认真理解它的适用范围,认真掌握成语本身特有的条件限制,从而准确地运用它,更好地为语言表述服务,促进语言健康、规范地发展。
(责任编辑:liufei)
成语使用中的十大误区
选择成语使用正确或者不正确的一项,是近年来高考的一种常见题型。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全国高卷和各地模拟试卷中的此类试题进行整理归类,总结出成语使用中的如下十大误区:
一、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意蕴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蕴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如:
⑴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年全国题)
⑵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而⑴句在使用时由于望文生义,把它误解为“人们都离开街巷回到家里”了,因而导致了使用的错误。“文不加点”中的“点”是“涂改”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
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而⑵句在使用“文不加点”这条成语时,由于望文生义,把“点”误解成了“标点”,因而导致了使用的错误。
二、对象误用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的范围或误作它用。如:
⑴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1999年全国高考题)
⑵201宿舍里的六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美轮美奂”出自《礼记o檀弓下》“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这一成语是用来形容高大华美的,而且一般多用于赞美新屋。⑴句却用它来赞美精巧的石刻作品,显然是用错了对象。“豆蔻年华”出自唐代诗人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用“豆蔻年华”专指十三四岁的少女。⑵句把“豆蔻年华”用在十八九岁的青年小伙子身上就闹出了笑话。
三、轻重失度
有些成语词义较轻,有些成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
⑴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⑵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
⑴句中,“日理万机”的意思是一天之中要处理上万件事务,常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个成语词义很重,用在“李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⑵句中,已指明“有些缺点”,再用“无可非议”就显得太轻了,应换用“无可厚非”(不可多加责难)。
四、褒贬颠倒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类型,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的错误。如:
⑴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1997年全国高考题)
⑵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2002年全国高考题)
“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前往,多含贬义,⑴句把它用在“艺术爱好者”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雨后春笋”的意思是“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是一个褒义词,⑵句用它来修饰“造假者”非法大量建造的“垃圾食品厂”,就犯了“褒词贬用”的错误。
五、功能混乱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因而在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对成语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如:
⑴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实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⑵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的研究员们津津乐道着“龙芯”1号的研发成功,这是我国首次拥有自主产权的CPU,又称“中国芯”。
⑴句中“望其项背”的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但其在语法上多用于否定式,所以应在其前加上“难以”或改用“望尘莫及”。⑵句中的“津津乐道”是一个不及物动词,我们可以说“对‘龙芯’1号的研发成功津津乐道”,但不能说“津津乐道着‘龙芯’1号的研发成功”,而该句显然是把它误作为及物动词使用了。
六、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已;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便会犯谦敬错位的错误。如:
⑴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您蓬荜生辉。(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⑵我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到了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蓬荜生辉”是谦词,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其中,“蓬荜”是谦称自己的居室,“生辉”含有对别人或别人东西的赞誉。所以“蓬荜生辉”一词只能对己,不能对人。否则,就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意思。显然⑴句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意,只能对人,⑵句却把它用在“我”身上,这就犯了敬词谦用的错误。
七、逻辑脱节
使用成语应切合语句所陈述的话题,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背离了陈述的话题,就会造成语意逻辑上的脱节。如:
⑴王大妈爱干净是这一带出了名的,家中的各种物件总是摆设得有条不紊。
⑵面对困难,我与父母亲齐心协力,三足鼎立,共同支撑着这个家庭。
⑴句中,“有条不紊”的意思是做事或写文章条理清晰,一点不乱,侧重于“条理性”,而⑴句的陈述话题却是“王大妈爱干净”,“条理性”与“爱干净”两者之间缺乏语意逻辑上的联系。⑵句中,“三足鼎立”的意思是像鼎的三足那样站立着,比喻三方面的势力对峙,侧重于“分”,而⑵句的意旨侧重于“合”,“分”与“合”两者之间语意逻辑上明显相悖。
八、语意重复
成语一般都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语义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境义的重复。如:
⑴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⑵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⑴句中“贻笑大方”是被内行人笑话之意,已含有“让人”之意,与前面的“让人”重复。句中“贻笑大方”是被内行人笑话之意,已含有“让人”之意,与前面的“让人”重复。⑵句中“生灵涂炭”的“生灵”是“百姓”之意,与前面的“人民”重复。
九、断词取义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应该整体使用,但有些句子在使用过程中,只断取成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而抛开了成语其他词素的意义,因而导致了成语意义与句子语义的相悖。如:
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⑵李梦优与三十年前的同学张永同在昆明湖畔萍水相逢,他们高兴得热泪盈眶。
⑴句中,“首当其冲”的意思是首先受到某种势力的攻击或遭受到某种灾难。而该句在使用过程中,只断取了成语中“首”的意思,而抛开了“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之意,使之与语境中的“要解决”之意相悖。⑵句中,“萍水相逢”的意思是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而该句在使用过程中,只断取了成语中“相逢”的意思,而抛开了“向来不认识的人”之意,使之与语境中的“三十年前的同学”之意相悖。
十、形近混淆
有的成语与其它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如:
⑴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 (A.耸人听闻 B.骇人听闻)的假酒案。(1998年全国高考题)
严格的成语第三篇《包含-”严”-字的成语》
1▲壁垒森严
△bìlěisēnyán
△典故:壁垒:古代军营四周的围墙;森严:整齐,严肃。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
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
△例子:早已~,更加众志成城。(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词)
2▲不恶而严
△bù??ryán
△典故: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
△出处:《周易·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3▲辞严义正
△cíyányìzh?ng
△典故: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
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例子:所不同的,只是他总有一面~的军旗,还有一条尤其义正辞言的逃路。(鲁迅《华盖
集续编·有趣的消息》)
4▲刁斗森严
△diāodǒusēnyán
△典故:刁斗:古时行军,在晚上敲击以报时或报警的用具。森严:整肃,整饬。防卫严密。
形容军队的营地戒备森严。
5▲父严子孝
△fùyánzǐxiào
△典故: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出处:唐·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始见一乡之人,父严子孝,长惠幼敬,见乎词气,
发乎颜色。”
6▲戒备森严
△ji?b?isēnyán
△典故:警戒防备极严密。
△出处:《国语·晋三》:“日考而习,戒备毕矣。”
△例子:记得那日是烈日当空,两万多人席地坐在大操场上,场外~。(陈若曦《任秀兰》)
7▲门禁森严
△m?njìnsēnyán
△典故:指政府机关门口的警卫极严密。
8▲森严壁垒
△sēnyánbìlěi
△典故: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
△例子:早已~,更加众志成城。(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9▲师道尊严
△shīdàozūnyán
△典故: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
尊贵、庄严。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
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10▲严惩不贷
△yánch?ngbùdài
△典故: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例子: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不法分子,一定要~。
11▲严气正性
△yánqìzh?ngxìng
△典故:气:脾气;性:性格。性格刚直,毫不苟且。
△出处:《后汉书·孔融传论》:“夫严气正性,覆折而已。”
12▲严丝合缝
△yánsīh?f?ng
△典故:指缝隙严密闭合。
13▲严刑峻法
△yánxíngjùnfǎ
△典故:峻:严酷。严厉的刑罚和严峻的法令。
△出处:《后汉书·崔骃传》:“故严刑峻法,破奸轨之胆。”
△例子:若仍~,使直言者常获重谴;日日讲聚敛,使百姓生机愈困,则天下事不堪问矣。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14▲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yányǐlǜjǐ,kuānyǐdàir?n
△典故: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15▲严阵以待
△yánzh?nyǐdài
△典故: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之。”
△例子: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16▲义正辞严
△yìzh?ngcíyán
△典故: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措词严正有力。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
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例子:魏竹冈拆开看时,不料上面写的甚是~。(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
17▲庄严宝相
△zhuāngyánbǎoxiàng
△典故:佛教称庄严的佛像。比喻某种人的真面目(含贬义)。
△例子:既然现出了~,自然分外绸缪。从此月下花前,时相往来。(清·曾朴《孽海花》第
严格的成语第四篇《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的文化内涵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历史文化历经5000年浓缩,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成语,熟语的一种,指习用的固定词组。成语的典型特点是定形定义、言简意赅、四言成语、风格文雅。
文化,笼统地说,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军事、宗教、道德伦理、思想观念、饮食、服饰、器具、建筑、礼俗、乐律等。
一、与天文历法有关的成语
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故又叫夏历。它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19年7 闰。又据太阳年分为24个节气,便于农事。古人还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纪年,60年为一甲子,周而复始。这些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如:四时八节、春华秋实、冬扇夏炉、花甲之年、身怀六甲。在十二地支中,“卯”在“寅”之后,成语“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钱粮预支。“丁是丁,卯是卯”是说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界限分明,决不会搞错。
古人还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成语“日月合璧”是指阴历初一日月同升的现象,这在我国是很难见到的,因而古人附会为祥瑞。古人称月上弦逐渐盈满为“恒”(gèng),成语“日升月恒”用来比喻兴旺。“日东月西”则比喻远隔难逢。“日月参辰”比喻相互不和乃至作对。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古人用来代表地支以纪年月日的特征动物。据史载,南北朝时生肖已普遍用来纪年,至今民间仍然使用,俗称属相。而以十二属相纪年,其中无“驴”,“驴年”纯属子虚;生肖不能用来称月,“马月”亦是乌有。所以成语“驴年马月”表示没有期限。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事,经常观察日月星辰。古人观测日影的工具叫“土圭”。由于人们把自然现象看成是神秘难测的东西,因而连测日的土圭也受到敬重。成语“奉为圭臬”是说人们把土圭和臬(箭靶)当作衡量正误的准则。一般的人则凭生活常识目测日光。成语“日上三竿”说太阳有三根竹竿那么高了,形容时间不早了。据说魏晋之间,宫中以红线测日影。每年冬至以后,白昼渐长,因此有成语“日长一线”。
通过一些成语,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人们对北斗、银河(又称“汉”)、虹霞的观察。例如,“南箕北斗”本来是反映人们根据星宿来决定方位:当箕、斗二宿同时出现在天空时,箕在南,斗在北。后来,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有名无实,因为“箕”是星宿,不能用来簸扬,“斗”也是星宿,不能用来舀酒桨。成语“斗转参横”是说北斗转了向,参宿横斜,这是天快要亮的时候。“参辰卯酉”是说参宿如果处在酉位,心(辰)宿则在卯位,二者不能同时在天空中出现,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敌对或互不调和。另外,人们观察到北极星的斗柄
正在初昏时指向东为春,指向南为夏,指向西为秋,指向北为冬,“星移斗转”是说星斗位置发生变化,表示季节在改变,用以比喻时间的推移。
二、与宫室建筑有关的成语
在先秦时期,一般人的住房都可以称“宫”,也可以称“室”,“宫”和“室”是同义词。后来“宫”的词义缩小了,只指帝王的居室或大的建筑物。而古代的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有成语“登堂入室”,用“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来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另外,古代住房,“门”和“户”虽然都是指门,二者却略有区别:双扇的为“门”,单扇的为“户”。成语“门当户对”原指两家人对面住着,后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宜于结亲。“户枢不蠹”的“户枢”指门板的转轴,现代的门一般以铰链取代了。因为门经常要开要关,转轴处于经常的运动之中,所以不会被蠹虫蛀坏,比喻常运动着的东西不易腐蚀,可以长久不变。“蓬荜增辉”的“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简称,即用荆条或竹子编成的门。这个成语是说使贫苦之家增加光彩,多用于贵客临门或得人馈赠的书画陈设品时的谦谢之辞。“门庭若市”的“庭”指大门内的庭院,整个成语说的是大门和庭院的人多,象集市一样。成语“蓬门瓮牖”是说用蓬草编的门,用破瓮架成的窗口,宽容居室的简陋。成语“坐不垂堂”指不坐在堂前屋檐下,以免瓦片掉下来伤着。堂堂的东西墙叫“序”,楼角则叫“隅”。成语“向隅而泣”形容孤独失望的样子。堂前的东西有两根楹柱,柱子承着梁,成语“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段,以假换真。梁上是栋,又叫檩。栋上是榱(cuī),又叫椽,椽上就盖瓦了(上古多盖茅草)。成语“栋折榱崩”用以比喻国家的倾覆。跟汉民族建筑文化有关的其它成语有亭台楼阁、舞榭歌楼、空中楼阁、祸起萧墙、深宅大院、雕梁画栋、钩心斗角、曲径通幽等。
三、与饮食有关的成语
饮食文化在我国很发达,这在成语中有所体现。成语“食不二味”表示饮食节俭,“食不厌精”表示饮食讲究,“羊踏菜园”表示偶食荤腥,“浆酒霍肉”表示饮食奢侈,“杀鸡为黍”表示殷勤待客。其他还有“烹龙炮凤”“山珍海味”“嗟来之食”“若烹小鲜”等,也都不同程度地蕴涵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信息。
另外,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这些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
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像“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鼎,是我国古代炊器,又是盛熟牲的器具。它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盛行于商周。一般都是圆鼎,两耳三足。相传夏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均奉为传国之宝。我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就是“世纪宝鼎”,以此显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汉语中留下了一批带有“鼎”语素的成语:鼎鱼幕燕、鼎铛有耳、尝鼎一脔、举鼎拔山、牛鼎烹鸡、举鼎绝膑、三足鼎立、钟鸣鼎食、瓜分鼎峙、负衡据鼎、一言九鼎等。
四、与古代服饰有关的成语
在成语中我们还能了解古代服饰的有关情况。例如,拂袖而去、袍笏登场、被褐藏辉、长袖善舞、荆钗布裙、金钗换酒、巾帼英雄,这些成语都跟汉民族服饰文化有关。
成语“被发缨冠”的意思是来不及束起头发、系好帽带子,表示急于救人。“冠”是古代帽子的通称,但具体来说,又只指贵族戴的帽子,它与今天的帽子不同,不能把头顶全部盖住,而只有不大宽的冠梁,上面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又因为古人蓄着长发,所以要先用发笄绾住发髻,再自前至后用冠束住。冠圈两边各有一根小丝带,叫做“缨”,是打结用的。
“南州冠冕”比喻南方杰出的人才;“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这两个成语将“冠”、“冕”连用,其实古代“冠”、“冕”是有区别的。“冕”是一种最尊贵的冠。冕,黑色,顶上有一块长方形的板,叫做延。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小圆玉,叫做旒。古制:天子十二旒,诸候九旒,大夫六旒。上古天子,诸候,大夫祭祀时都戴冕,后来只有帝王才可以戴,所以王维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
“狐裘羔袖”、“集腋成裘”两个成语的“裘”是古人御寒的皮衣。穿不起裘的人就穿袍,袍是乱麻做的长袄。随着衣料的改进,汉代以后的袍成了朝服。“袍笏登场”是官服打扮、登场上演的意思。至于“黄袍加身”的黄袍则是指皇帝穿的龙袍了。“褐”(hé)是一种粗毛或麻编制的短衣,是穷苦的劳动者穿的。成语“被褐怀玉”是说怀抱着美才,却不在人前显示。
“峨冠博带”、“轻裘缓带”两个成语中的“带”指古人的腰带。上古的带有两种,一种是皮制的革带,扎在裳下衣内,带上有钩,用来悬佩玉饰等物。成语“窃国窃钩”的“钩”就是指衣带钩。另一种带是丝织的大带,用来束外衣。打结后垂下的部分叫做“绅”。此外,后代官服外还有一种金玉带,这纯粹是装饰品,没多大约束作用。
还有“披发左衽”、“凤冠霞披”、“蟒袍玉带”、“象简乌纱”、“褒衣博带”、“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布衣黔首”、“冬裘夏葛”、“绫罗绸缎”、“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颠倒衣裳”等成语也反映了古代的服饰情况,这些成语简约且有代表性地勾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特色,以及穿着礼俗。其中“披发左衽”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常见的打扮,具体是指一种极其粗放而简单的装束。“峨冠博带”指的是古代士大夫特有的装束,即高高的帽子和宽宽的衣带。还有“凤冠霞披”是一种饰有彩制凤凰的帽子和美如云霞的披肩,它是古代贵族和受朝廷封诰的官宦之家的成年妇女的装束。“蟒袍玉带”是一种绣有大蟒的袍子,饰有玉石的腰带,原是明代的官服,后来演变成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象简乌纱”是指古代大官的装束,“简”是古代大臣朝见君主时所持的记事板,又叫朝笏;“乌纱”是一种黑纱制成的官帽。“褒衣博带”即宽袍阔带,它是古代儒生特有的装束。另外还有“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也专指儒生的装束。元朝以前,麻布、褐布、丝绸为常见的制衣材料,“冬裘夏葛”就是指冬天穿皮毛做的衣服,夏天穿葛麻做的衣服。丝绸在我国很早就是制作服装的材料,随着丝织工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绫”“罗”“绸”“缎”“纨”“绢”等多种蚕丝制品,于是就有了“绫罗绸缎”这个成语,它泛指精美的丝织品或用精美丝织品制成的服。如果再深入一步地品味这些成语的含义,还会发现穿着不同材质的衣服与人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联系。皮毛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衣服暖和而华贵,葛麻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夏衣透气而凉爽,这类服装价值昂贵,有地位和身份的人
才穿得起,所以能够“冬裘夏葛”多半是富贵之人。丝绸服装只有富贵人家才穿得起,所以又有称富家子弟为“纨绔子弟”的成语(“纨绔”是一种用生丝制成的华美衣服)。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多为“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这些成语中的“葛”与“冬裘夏葛”中的“葛”所指不同,它是一种草本植物,可制成布,但质地很粗糙。另外,劳动者一是贫穷,二是要经常从事生产劳动,所以不可能戴“峨冠”,着“蟒袍”“阔服”,往往着“短褐”,而且有的还有“穿结”。即使是同样材质制成的衣服,穿着方式不同,也可以反映穿着人的不同身份和职业,如“反裘负刍”这个成语,同样是说穿用动物皮(“裘”)做的衣,但由于它违背了穿“裘”一般皮毛向外的习惯,将有毛的一面向里,说明有其特殊之处。原因是着“裘”者要“负刍(背柴)”,若将毛穿在外,背柴时会将毛磨坏,由此可见这是贫穷者的装束。通过上述成语,我们便可以了解着装差异反映出的贫富差别。我国古人的服饰不仅有多样的材质、丰富的装饰、繁复的身份区别标志,还讲究严格的着装礼俗。“颠倒衣裳”这个成语反映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衣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衣服,不分上下,然而在古代却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古人称上为衣,下衣为裳,如果把上衣下裳颠倒了穿,就会不合礼制。可见成语虽然只是汉语中一种词汇,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成语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严格的成语第五篇《成语(精品)》
严格的成语第六篇《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的文化内涵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历史文化历经5000年浓缩,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成语,熟语的一种,指习用的固定词组。成语的典型特点是定形定义、言简意赅、四言成语、风格文雅。
文化,笼统地说,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军事、宗教、道德伦理、思想观念、饮食、服饰、器具、建筑、礼俗、乐律等。
一、与天文历法有关的成语
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故又叫夏历。它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19年7 闰。又据太阳年分为24个节气,便于农事。古人还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纪年,60年为一甲子,周而复始。这些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如:四时八节、春华秋实、冬扇夏炉、花甲之年、身怀六甲。在十二地支中,“卯”在“寅”之后,成语“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钱粮预支。“丁是丁,卯是卯”是说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界限分明,决不会搞错。
古人还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成语“日月合璧”是指阴历初一日月同升的现象,这在我国是很难见到的,因而古人附会为祥瑞。古人称月上弦逐渐盈满为“恒”(gèng),成语“日升月恒”用来比喻兴旺。“日东月西”则比喻远隔难逢。“日月参辰”比喻相互不和乃至作对。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古人用来代表地支以纪年月日的特征动物。据史载,南北朝时生肖已普遍用来纪年,至今民间仍然使用,俗称属相。而以十二属相纪年,其中无“驴”,“驴年”纯属子虚;生肖不能用来称月,“马月”亦是乌有。所以成语“驴年马月”表示没有期限。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事,经常观察日月星辰。古人观测日影的工具叫“土圭”。由于人们把自然现象看成是神秘难测的东西,因而连测日的土圭也受到敬重。成语“奉为圭臬”是说人们把土圭和臬(箭靶)当作衡量正误的准则。一般的人则凭生活常识目测日光。成语“日上三竿”说太阳有三根竹竿那么高了,形容时间不早了。据说魏晋之间,宫中以红线测日影。每年冬至以后,白昼渐长,因此有成语“日长一线”。
通过一些成语,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人们对北斗、银河(又称“汉”)、虹霞的观察。例如,“南箕北斗”本来是反映人们根据星宿来决定方位:当箕、斗二宿同时出现在天空时,箕在南,斗在北。后来,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有名无实,因为“箕”是星宿,不能用来簸扬,“斗”也是星宿,不能用来舀酒桨。成语“斗转参横”是说北斗转了向,参宿横斜,这是天快要亮的时候。“参辰卯酉”是说参宿如果处在酉位,心(辰)宿则在卯位,二者不能同时在天空中出现,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敌对或互不调和。另外,人们观察到北极星的斗柄正在初昏时
指向东为春,指向南为夏,指向西为秋,指向北为冬,“星移斗转”是说星斗位置发生变化,表示季节在改变,用以比喻时间的推移。
二、与宫室建筑有关的成语
在先秦时期,一般人的住房都可以称“宫”,也可以称“室”,“宫”和“室”是同义词。后来“宫”的词义缩小了,只指帝王的居室或大的建筑物。而古代的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有成语“登堂入室”,用“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来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另外,古代住房,“门”和“户”虽然都是指门,二者却略有区别:双扇的为“门”,单扇的为“户”。成语“门当户对”原指两家人对面住着,后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宜于结亲。“户枢不蠹”的“户枢”指门板的转轴,现代的门一般以铰链取代了。因为门经常要开要关,转轴处于经常的运动之中,所以不会被蠹虫蛀坏,比喻常运动着的东西不易腐蚀,可以长久不变。“蓬荜增辉”的“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简称,即用荆条或竹子编成的门。这个成语是说使贫苦之家增加光彩,多用于贵客临门或得人馈赠的书画陈设品时的谦谢之辞。“门庭若市”的“庭”指大门内的庭院,整个成语说的是大门和庭院的人多,象集市一样。成语“蓬门瓮牖”是说用蓬草编的门,用破瓮架成的窗口,宽容居室的简陋。成语“坐不垂堂”指不坐在堂前屋檐下,以免瓦片掉下来伤着。堂堂的东西墙叫“序”,楼角则叫“隅”。成语“向隅而泣”形容孤独失望的样子。堂前的东西有两根楹柱,柱子承着梁,成语“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段,以假换真。梁上是栋,又叫檩。栋上是榱(cuī),又叫椽,椽上就盖瓦了(上古多盖茅草)。成语“栋折榱崩”用以比喻国家的倾覆。跟汉民族建筑文化有关的其它成语有亭台楼阁、舞榭歌楼、空中楼阁、祸起萧墙、深宅大院、雕梁画栋、钩心斗角、曲径通幽等。
三、与饮食有关的成语
饮食文化在我国很发达,这在成语中有所体现。成语“食不二味”表示饮食节俭,“食不厌精”表示饮食讲究,“羊踏菜园”表示偶食荤腥,“浆酒霍肉”表示饮食奢侈,“杀鸡为黍”表示殷勤待客。其他还有“烹龙炮凤”“山珍海味”“嗟来之食”“若烹小鲜”等,也都不同程度地蕴涵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信息。
另外,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这些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
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像“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鼎,是我国古代炊器,又是盛熟牲的器具。它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盛行于商周。一般都是圆鼎,两耳三足。相传夏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均奉为传国之宝。我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就是“世纪宝鼎”,以此显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汉语中留下了一批带有“鼎”语素的成语:鼎鱼幕燕、鼎铛有耳、尝鼎一脔、举鼎拔山、牛鼎烹鸡、举鼎绝膑、三足鼎立、钟鸣鼎食、瓜分鼎峙、负衡据鼎、一言九鼎等。
四、与古代服饰有关的成语
在成语中我们还能了解古代服饰的有关情况。例如,拂袖而去、袍笏登场、被褐藏辉、长
袖善舞、荆钗布裙、金钗换酒、巾帼英雄,这些成语都跟汉民族服饰文化有关。
成语“被发缨冠”的意思是来不及束起头发、系好帽带子,表示急于救人。“冠”是古代帽子的通称,但具体来说,又只指贵族戴的帽子,它与今天的帽子不同,不能把头顶全部盖住,而只有不大宽的冠梁,上面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又因为古人蓄着长发,所以要先用发笄绾住发髻,再自前至后用冠束住。冠圈两边各有一根小丝带,叫做“缨”,是打结用的。
“南州冠冕”比喻南方杰出的人才;“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这两个成语将“冠”、“冕”连用,其实古代“冠”、“冕”是有区别的。“冕”是一种最尊贵的冠。冕,黑色,顶上有一块长方形的板,叫做延。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小圆玉,叫做旒。古制:天子十二旒,诸候九旒,大夫六旒。上古天子,诸候,大夫祭祀时都戴冕,后来只有帝王才可以戴,所以王维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
“狐裘羔袖”、“集腋成裘”两个成语的“裘”是古人御寒的皮衣。穿不起裘的人就穿袍,袍是乱麻做的长袄。随着衣料的改进,汉代以后的袍成了朝服。“袍笏登场”是官服打扮、登场上演的意思。至于“黄袍加身”的黄袍则是指皇帝穿的龙袍了。“褐”(hé)是一种粗毛或麻编制的短衣,是穷苦的劳动者穿的。成语“被褐怀玉”是说怀抱着美才,却不在人前显示。
“峨冠博带”、“轻裘缓带”两个成语中的“带”指古人的腰带。上古的带有两种,一种是皮制的革带,扎在裳下衣内,带上有钩,用来悬佩玉饰等物。成语“窃国窃钩”的“钩”就是指衣带钩。另一种带是丝织的大带,用来束外衣。打结后垂下的部分叫做“绅”。此外,后代官服外还有一种金玉带,这纯粹是装饰品,没多大约束作用。
还有“披发左衽”、“凤冠霞披”、“蟒袍玉带”、“象简乌纱”、“褒衣博带”、“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布衣黔首”、“冬裘夏葛”、“绫罗绸缎”、“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颠倒衣裳”等成语也反映了古代的服饰情况,这些成语简约且有代表性地勾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特色,以及穿着礼俗。其中“披发左衽”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常见的打扮,具体是指一种极其粗放而简单的装束。“峨冠博带”指的是古代士大夫特有的装束,即高高的帽子和宽宽的衣带。还有“凤冠霞披”是一种饰有彩制凤凰的帽子和美如云霞的披肩,它是古代贵族和受朝廷封诰的官宦之家的成年妇女的装束。“蟒袍玉带”是一种绣有大蟒的袍子,饰有玉石的腰带,原是明代的官服,后来演变成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象简乌纱”是指古代大官的装束,“简”是古代大臣朝见君主时所持的记事板,又叫朝笏;“乌纱”是一种黑纱制成的官帽。“褒衣博带”即宽袍阔带,它是古代儒生特有的装束。另外还有“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也专指儒生的装束。元朝以前,麻布、褐布、丝绸为常见的制衣材料,“冬裘夏葛”就是指冬天穿皮毛做的衣服,夏天穿葛麻做的衣服。丝绸在我国很早就是制作服装的材料,随着丝织工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绫”“罗”“绸”“缎”“纨”“绢”等多种蚕丝制品,于是就有了“绫罗绸缎”这个成语,它泛指精美的丝织品或用精美丝织品制成的服。如果再深入一步地品味这些成语的含义,还会发现穿着不同材质的衣服与人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联系。皮毛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衣服暖和而华贵,葛麻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夏衣透气而凉爽,这类服装价值昂贵,有地位和身份的人才穿得起,所以能够“冬裘夏葛”多半是富贵之人。丝绸服装只有富贵人家才穿得起,所以又有称富家子弟为“纨绔子弟”的成语(“纨绔”是一种用生丝制成的华美衣服)。
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多为“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这些成语中的“葛”与“冬裘夏葛”中的“葛”所指不同,它是一种草本植物,可制成布,但质地很粗糙。另外,劳动者一是
贫穷,二是要经常从事生产劳动,所以不可能戴“峨冠”,着“蟒袍”“阔服”,往往着“短褐”,而且有的还有“穿结”。即使是同样材质制成的衣服,穿着方式不同,也可以反映穿着人的不同身份和职业,如“反裘负刍”这个成语,同样是说穿用动物皮(“裘”)做的衣,但由于它违背了穿“裘”一般皮毛向外的习惯,将有毛的一面向里,说明有其特殊之处。原因是着“裘”者要“负刍(背柴)”,若将毛穿在外,背柴时会将毛磨坏,由此可见这是贫穷者的装束。通过上述成语,我们便可以了解着装差异反映出的贫富差别。我国古人的服饰不仅有多样的材质、丰富的装饰、繁复的身份区别标志,还讲究严格的着装礼俗。“颠倒衣裳”这个成语反映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衣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衣服,不分上下,然而在古代却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古人称上为衣,下衣为裳,如果把上衣下裳颠倒了穿,就会不合礼制。可见成语虽然只是汉语中一种词汇,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成语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严格的成语第七篇《成语1111》
以上就是招生考试网/带给大家的精彩推荐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严格的成语》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推荐内容哦! 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1、“严格的成语”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严格的成语" 地址:/tuijian/26463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制度完善的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