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陈春生书法家民国孙洁

杜宇书屋50年代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著名画家孙洁然信札一通一页附亲笔收条一张带封
售&&&&&&价:800.00元 品&&&&&&相:运&&&&&&费:上海市长宁区
至挂号印刷品:5.00元上书时间:购买数量:(库存1件)微信购买商品分类: >
关 键 字:详细描述:孙浩然字天秋.一九一o年生。又名古巴。江苏无锡人。擅舞台美术。上海戏剧学院。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1938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工学管理硕士学位。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苦干剧团舞台美术设计。1952年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舞台美术系主任、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剧协上海分会副主席。舞美设计有《无事生非》、《关汉卿》、《星星之火》等。设计的剧目有《关汉卿》、《无事生非》等。
店主推荐300.00元300.00元100.00元3000.00元150.00元800.00元8500.00元300.00元1000.00元450.00元6500.00元3600.00元300.00元650.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当前位置:
机构设置>>
管理机构>>
党委宣传部(统战部)>>
校报>> 正文
校报第234期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全力做好党代会筹备工作
我校隆重召开第一次党代会筹备工作动员大会
本报讯 9月28日下午,中国共产党咸阳师范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备工作动员大会在1号楼819会议室隆重召开。党委书记赵怀礼、院长刘彬、党委副书记王国良、副院长董俊波、副院长王瑞、副院长马智勇、副院长舒世昌出席大会。各单位、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全体教工党支部书记,党委机关科级以上干部
参加了会议。委书记赵怀礼作动员讲话。院长刘彬主持了大会。
会上,党委副书记、校党代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国良首先宣读了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关于同意召开中国共产党咸阳师范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批复》和中共咸阳师范学院委员会《关于筹备召开中国共产党咸阳师范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的通知》。根据省委教育工委的批复,我校将于2010年11月底召开中国共产党咸阳师范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本次党代会主要议程包括:听取和审议咸阳师范学院党委工作报告、纪委工作报告;选举中共咸阳师范学院第一届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等。为了切实做好本次党代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学校决定成立领导小组,下设秘书组、会务组、组织组、代表资格审查组和宣传组等五个工作小组。
党委书记、校党代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赵怀礼作了重要讲话。赵书记指出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之年,更是“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局之年。我校第一次党代会选择在这一重要时期召开,肩负着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统一思想、鼓舞斗志的光荣使命。召开这次党代会,是全面推动学校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的需要;是凝心聚力、鼓舞士气的需要;是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开好这次大会,对于进一步加强我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推进学校持续快速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针对如何做好党代会各项筹备工作,赵书记强调要抓好四个主要环节工作:一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认真起草好“两委”工作报告;二是发扬民主,规范程序,认真做好党代表的选举工作;三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高质量地做好“两委”委员候选人的推荐工作;四是加强宣传,鼓舞人心,为党代会胜利召开营造昂扬振奋、团结向上的校园氛围。赵书记要求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要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尽职尽责;党代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赵书记在讲话中号召全体党员、全体干部和全校教职工要团结一心、振奋精神,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大会的召开,把我校首次党代会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卓有成效的大会,以首次党代会的召开为契机,开创学校建设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院长、校党代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彬对大会作了总结。刘院长强调,全校师生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赵书记的讲话精神。要通过党代会,集全校党员之智,聚全校师生之力,进一步调动各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立足本职,扎扎实实,高质量、高标准地按时完成各项筹备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我校首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组织部 宣传部)
校领导与离退休老同志欢庆九九重阳节
本报讯 秋日的暖阳普照大地,清新的空气滋润心田,10月15日下午,学校教职工活动中心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党委书记赵怀礼、副院长马智勇亲切慰问全校离退休老同志,并与大家欢聚一堂,共庆重阳佳节。
庆祝大会在热烈喜庆的氛围中开始。副院长马智勇主持大会,党委书记赵怀礼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党政向广大离退休老同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肯定了老同志们在学校发展建设中所作的贡献。随后,赵书记向大家通报了学校一年来在教学、科研、招生等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展望了学校“十二五”发展前景,并指出了当前我校面临的挑战。赵书记在讲话的最后殷切地希望老同志们今后能够一如继往地支持学校的发展,老有所为,余热生辉,与全校教职工一道,共同为师院的辉煌明天作出贡献。庆祝会上,赵书记等领导向16位寿星颁发了纪念品并与大家合影留念。与会的老同志们纷纷表示深切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大家将携手同心为学校未来的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毛龙灿、组织部部长李养民、人事处处长李广生、离退处处长刘兴龙、离退处党总支书记杜小成等参加了会议。当晚,离退处还为全校老同志们精心组织了一场精彩的戏曲晚会。
(离退处)
我校获批2个本科新专业
本报讯日前,陕西省教育厅公布了《关于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2011年度增设本科专业的批复》,我校获批“经济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本科专业。
两个新专业的设立,是我校专业建设取得的又一成果。至此,我校本科专业总数达到39个,学科门类增加到8个。
(教务处)
我校获4项“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优秀论文”奖
本报讯 近日,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公布第十届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2010〕22号),公布了第十届“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优秀论文”获奖名单。我校王国良教授的《关于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的思考》、梁鹏副教授的《大学生理性生态人的培养和构建》获优秀论文二等奖,许军娥副教授的《论文学经典与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师娅老师的《论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与人格培养》获优秀论文三等奖。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我校学报荣获“陕西省优秀社科学报奖”和“特色栏目奖”
本报讯 在2010年陕西省高校社科学报评优活动中,《咸阳师范学院学报》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年优秀社科学报”奖;学报的“秦汉文史研究”栏目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学报年特色栏目”。
评优活动由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和陕西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联合举办。省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奖是学报首次获得由省出版局组织评选的奖项。同时,学报继2006年获得“陕西省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奖”以来,再次赢得此项殊荣。
(学报编辑部)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为我校职业核心能力
认证培训(CVCC)测评站授牌
本报讯日前,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CVCC)咸阳师范学院测评站授牌仪式隆重举行。教务处处长李宗领从中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中心主任许湘岳手中接过了“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CVCC)测评站”牌匾,标志着我校正式成为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基地。
仪式上,副院长舒世昌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向出席授牌仪式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舒副院长强调学校将以本次授牌为契机,加强在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做大做强我校教育品牌,努力办社会满意的教育。
(教务处)
2010级新生军训汇报总结大会隆重举行
本报讯 秋高气爽,英姿勃发,校园里充溢着青春的活力。9月21日上午,在我校田径运动场上,2010级新生军训汇报总结大会隆重举行。数千名新生整装列队,以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着全校师生的深情检阅。党委书记赵怀礼、党委副书记王国良、副院长董俊波、副院长王瑞、副院长马智勇、副院长舒世昌,西安陆军学院副院长卓建颖大校等领导出席汇报总结大会,各院系党政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全体军训教官以及3700余名新生参加了大会。
副院长舒世昌主持总结大会。8:40,伴随着激昂雄壮的军乐,党委书记赵怀礼在军训旅参谋长袁景华上尉的陪同下,检阅了新生军训方队,向刻苦训练并取得扎实成绩的同学们表示了亲切的问候。随后,参训新生分别进行了分列式、军体拳、团体操、匕首操、女子防身术及战术等军事科目的表演。新生们的精彩表演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赢来了阵阵掌声。
会上,军训旅旅长郭元生大校宣读了对军训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决定。信息工程学院等四个院系被评为“军训内务整理先进集体”,艺术学院等5个院系被评为“军训歌咏比赛先进集体”,文学与传播学院等4个院系被评为“军训工作先进集体”;张鹏飞等14位同志被评为“军训优秀教官”,张庆等6人被评为“优秀指导员”,刘菲等31名学生被评为“军训标兵”,党霜等131名学生被评为“军训先进个人”。学校领导和西安陆军学院首长分别为先进集体和个人颁发了奖牌和证书。
表彰颁奖后,西安陆军学院军训教研室主任宋向民大校作了讲话,祝贺我校军训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党委副书记王国良发表讲话。王副书记首先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对西安陆军学院领导和全体承训教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军训第一线的同志表示亲切的问候,向圆满完成12天军训任务的2010级全体同学以及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王副书记指出,今年的军训工作准备充分,重点突出;训练刻苦,作风顽强;训教结合,寓教于乐;方法得当,效果明显。通过紧张有序的军事化训练,同学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国防教育和爱国爱校教育,既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也增强了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培养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守纪律的好习惯,为今后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次军训也为我校和西安陆军学院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将强有力地推动我校的校风和学风建设。
最后,党委书记赵怀礼代表学校向西安陆军学院赠送了牌匾。
(学生处)
标 题 新 闻
▲学校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扩大)会议
▲我校新一届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成立
▲李峰教授 车自力教授 罗利丽教授 张文元教授 陈宝安副教授胡鸣焕副教授当选学年度教学督导
▲学校召开迎接陕西省教育厅阳光体育运动专项协调会
我校在全省高校组织人事干部业务技能竞赛中喜获佳绩
本报讯 10月9日,陕西省高校组织人事干部“四项业务技能”竞赛活动决赛在西安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我校代表队不负众望,喜获团体三等奖,并获个人“组工业务知识闭卷考试二等奖”和“现场知识比赛优秀选手奖”。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迈曾,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等省厅及部分高校领导莅临了决赛现场。
本次组织人事干部“四项业务技能”竞赛活动是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根据省委组织部有关要求组织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活动旨在进一步推进全省高校“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的深入开展,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的全面实施,不断提高高校组织人事干部的业务能力,提升组织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竞赛活动从今年5月份正式启动,历时5个多月,先后有61所高校参加。竞赛分为初赛和决赛。初赛于9月20日在西北工业大学举行,项目设有组工业务知识闭卷考试、专题演讲和背诵竞赛、公文写作、计算机运用能力等四个部分,分别由1名队员参加。由我校党委组织部、人事处4名同志组成的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在全体参赛队员的精心准备、共同努力下,我校以综合成绩小组第三名的身份顺利晋级决赛。决赛中,我校与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安康学院、西北大学、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等8所高校同台竞技,进行现场知识竞赛,经过必答、抢答和风险题等几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最终取得佳绩。
(组织部)
学校聘请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周文彰为于右任书法学院名誉院长
本报讯 9月19日,学校聘请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文彰任我校于右任书法学院名誉院长。此次名誉院长的聘任,对于促进我校书法学科建设、提高书法教学水平、加强书法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文彰,笔名弘陶,现为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绍兴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创作委员会名誉主席。其书法作品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书法》、《中国艺术报》等报刊杂志刊登。周先生曾多次应邀参加全国性书展,并先后在上海、扬州、宝应、哈尔滨、北京等地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
当日上午,学校首先举行了聘任仪式,副院长王瑞主持仪式。仪式上,校党委书记赵怀礼为周文彰名誉院长颁发了聘书,院长刘彬致欢迎辞。新受聘的名誉院长周文彰向于右任书法学院赠送了个人书法长卷和相关书籍,并作了精彩的讲话。仪式结束后,周文彰名誉院长与于右任书法学院师生亲切座谈。
参加聘任仪式的还有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主任秦世才,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副主任、我校原党委书记丁文锋,陕西省行政学院副院长张贵孝,三原于右任纪念馆馆长巨志忠等嘉宾。校党委(校长)办公室、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仪式。
(于右任书法学院)
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建设
领导小组研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本报讯 10月14日上午,学校召开了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历史地理学”和陕西高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会议由党委书记赵怀礼研究员主持,院长刘彬教授、副院长王瑞教授及其他相关成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科技产业处处长李应乐教授首先向各位领导介绍了重点学科发展规划及重点人文社科基地计划任务书的形成过程。学科负责人和基地负责人梁安和教授、杜忠潮教授分别向各位领导汇报了重点学科发展的五年规划和社科基地计划任务书的具体内容。随后,副院长王瑞教授就两个规划内容发表了意见,指出学校原则同意两个计划。王副院长强调重点扶持学科和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是关系我校“十二五”的申硕工作能否成功的重大事项,希望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全体成员要努力工作,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抓好学科和基地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建设作出贡献。与会的全体领导小组成员就规划和计划书的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针对重点学科发展规划和人文社科基地计划,院长刘彬教授提出要高起点、严要求,发挥学科和基地建设在学科建设工作中的带头作用,为我校的申硕工作奠定基础。
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党委书记赵怀礼研究员代表领导小组作了总结讲话。赵书记指出,重点学科发展规划和重点人文社科基地计划思路清晰,结构合理,目标明确,基本符合我校实际。形成过程中,工作人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就规划和计划,赵书记宣布了四项决定:一是原则通过规划和计划;二是根据讨论意见修改完善,最后上报校长办公会通过并上报;三是规划和计划要高起点、高标准;四是规划和计划书一旦获批,必须集中全校的智慧和力量,克服困难,确保学科和基地建设的任务圆满完成。
(科技产业处 历史文化学院)
近日,为了配合全市做好迎接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的“国检验收”工作,展示我校师生“争当古都主人翁、建设城市新家园”的精神风貌,全校上下总动员,围绕学校“双创”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精心组织、认真落实,使学校的校园卫生、环境整治等工作再上新台阶。整洁、干净、和谐的校园环境也为全校师生的工作和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增强了大家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摄影:刘向东)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召开学科建设与
硕士学位建设点申报专题研讨会
本报讯 10月6日,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特邀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福利教授,交大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胜利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博士生导师徐忠锋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赵永涛博士等来我校参加研讨会,就学科建设与硕士学位建设点申报工作专题研讨。校教务处处长李宗领教授、科技产业处处长李应乐教授也出席了研讨会。
会上,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张小安教授首先向各位专家汇报了近年来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并就2012年力争申报硕士学位建设点的相关事宜向各位专家现场请教,对比差距,进一步明确了本学院下一步的申硕工作努力的方向和亟须紧抓的重点工作。
与会专家深刻分析了近年来全省申报硕士点的情况,建议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认真学习教育部特别是陕西省有关文件精神,强化学科建设,整合优势力量,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夯实申硕的基础工作;并结合学院实际,对学院申报硕士学位建设点的有关细节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创先争优活动专栏·
艺术学院党总支举办
“创先争优·庆国庆红歌演唱会”
本报讯 近日,艺术学院的学生党员们举办了一场“创先争优·庆国庆红歌演唱会”,以他们特有的方式为祖国母亲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演出当晚,艺术楼演播大厅内激情四溢,观众们翘首以待。一首由众学生党员演唱的《五星红旗》跃然响起,全场气氛一下高涨起来,观众们和学生党员们一起唱响整个演播厅,接下来,学生党员们用自己的激情一一阐释着那些经典红歌,有向自己专业技法挑战的《青藏高原》,也有表达对祖国浓浓情意与崇敬的《祖国之恋》;既有浑厚激昂的《战士为国守安祥》,又有质朴抒情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既有欢快明媚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又有饱满深情的《金光一缕》……整场演唱会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共演唱了十三首经典红歌,最后在全体演唱人员合唱的《长江之歌》中缓缓落幕,学生党员们用自己的专业演唱功底和出色的舞台表现赢得了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同时一首首红歌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加深了对祖国的崇敬与热爱之情。
(艺术学院)
于右任书法学院举办首届经典书论与
规范汉字书写大赛
本报讯 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校 “推普”活动的总体安排, 9月21日,于右任书法学院举办了首届经典书论与规范汉字书写大赛。
大赛分两个项目,评委均现场评比打分。在第一项规范汉字书写比赛中,于右任书法学院09级的16位同学用规范汉字书写了古诗词。第二项是中华美文与经典书论的诵读比赛。16名同学准备充分,发挥出色,深情诵读、演绎了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和经典书论诗文。此外,同学们还集体诵读了书法理论名篇孙过庭的《书谱》。大家热情洋溢的朗诵获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本次大赛共评出规范汉字书写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评出中华美文与经典书论诵读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四名。出席本次活动的教师、顾问对本次活动作了精彩点评,并为获奖的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
(于右任书法学院)
·家国情怀·
风雨同舟 情系家园
——访心系家乡灾情的海南学子
国庆七天假,国人一定都想去旅游,那么椰风海韵、瓜果飘香的海南岛应该会是大家的首选之处。但是原本充满着阳光和绿色的海南岛却在今年国庆、这个喜庆的日子里,遭受着49年一遇的洪水侵袭。
由于受到稳定少变的热带低压系统控制,9月30日以来,海南岛就被笼罩在大暴雨里。持续的大暴雨让海南岛爆发了灾情:“ 海南水灾严重,胡锦涛作指示”;“1160村庄受淹 160万群众受灾”;“海南省遭遇连续强降雨,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海南水灾直接经济损失超11亿元”……这一条条新闻让那些在岛外的海南学子担心不已,不停地打电话回家询问情况,时刻关注着关于海南灾情的最新消息。
风雨同舟,我们和海南岛在一起。前几天,我校海南老乡会的会长吴挺达就把海南学子召集到一起,记者也在老乡会上了解了我校海南学子家里的近况。
家住琼海市的李同学悲伤地打开手机里的照片,指着照片里被淹没的房子对记者说:“这是我家,围墙外面是汪洋一片,里面的房子淹得只能看到房顶了。”“那你的家人安全转移了吗?现在具体情况怎么样?”记者急忙关心地问。“现在我的家人都安全转移到了高处的老房子里,菜地什么的都被淹了,家里人只能靠吃干粮度过。不过现在各界都在积极地帮助他们,我也能放心些。”李同学说时也重重地舒了一口气。
吴挺达告诉记者,我们学校的海南老乡里不止李同学家受灾严重,还有家住在万宁的陈同学和王同学。持续的降雨让陈同学家年久失修的房子开始漏水,家里人没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守在家里抵抗风雨,靠着吃花生度日。王同学住的那个村子通往外界的路被大雨淹没了,整个村子的人都被困在里面,救援人员进不去,村民也出不来,援助变得很困难。
家里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的钟同学说:“我家住在海口,虽然没有受到太大的灾害,但是我很担心家乡的情况。那天看见新闻联播说有百名游客被困在山里,武警官兵全力营救之后平安脱险,我紧张的心情才稍微放下了。我相信在政府的帮助下,在海南人民积极自救的情况下,大家一定会没事的。”
度过了无法忘却的假期,海南学子纷纷表示,不仅要继续关注着家乡的情况,还要把这种爱家乡之情放到学习中去,既然现在不能为家乡出一份力,那就要更努力地学习,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家园。吕同学激动地说:“身为一名海南人,在家乡有难的时候无法在现场帮忙我感到很心痛,看着家乡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的内心也很焦急。但是当我看到一条条救援消息发出来的时候,也渐渐地放心了。当老师、同学关切地询问我家里情况时,我更感到非常的安慰。我很感谢国家能在危难之中尽全力帮助我们,我也在海南人民的积极自救中看到了大家团结一心的精神,希望这份精神能延续下去!”
现在,美丽的海南岛又重现了艳阳,洪水也在渐渐地退去。不仅中央紧急调派资金给海南救援,各界人民、企业也在积极地给海南捐款,政府还按照损失程度给各家各户发放救援补助资金,海南人民开始重建家园。
这次的水灾,不仅让海南岛的旅游业、农业等造成巨大损失,各种资源受到重创,还让很多人流离失所。虽然损失很重,但是也让海南人民更加坚强、更加团结。水灾逐渐过去了,相信海南岛也会逐渐恢复往日的美丽。作为海南学子一员的记者,也衷心希望师生们能继续关注这个祖国最南端的地方,继续关怀这美丽的海岛。
(学生记者:罗 晖)
·青春感悟·
陶醉因天籁 感悟溢心房
——艺术学院声乐教师音乐会手记
9月16日,天气晴朗但有些闷热。在晚霞映红天际的傍晚,艺术学院的声乐教师们,正为一场音乐会最后的准备工作忙碌着,给嗓子热身、把钢琴调试,收拾妆容、整理服饰,布置舞台、检查音响。这场即将上演的音乐会便是“天籁之音——艺术学院声乐教师音乐会”。
19:45,我们走进演播厅时,已难觅空座,很多人捧着鲜花束站在过道。大厅里人声嘈杂,人们一面看着节目单,一面聊着歌曲。“这个曲子是名曲,我听过,不过还是好想听一听我们的老师是如何演绎呢。这会儿,我的心跳都加速了”,几个围在一起的艺术学院音乐系的学生聊着笑着。她们的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神情,也流露出激动和紧张。现场的吵杂与舞台的神秘,画出天际与浮世的双重天,不经意间展现了音乐会的前奏。
20:00,雄浑的钟声响起,舞台的幕布拉开,灯光聚焦在钢琴与直立话筒之间的空地上,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了过来,身着晚礼服的主持人走上舞台,置身在这片空旷之处。主持人逐一介绍着到场的嘉宾,每介绍完一位,台下的观众便报以热情的掌声。
伴随着阵阵欢呼声,崔兵老师一袭黑色礼服,从幕后缓缓走上来,一首《永别吧,爱恋的家》正式揭开晚会的神秘面纱。当第一个音符从琴键里飘出,喧嚣的大厅顿时安静下来,我也轻轻屏住呼吸,感受声音从四面八方而来,感受音符将自己包围。紧接着歌声飘起,更多的音符从我的毛孔渗进身体,一种强而有力的力量震撼着我。一曲唱罢,他又带来了《多情的海鸥》,而这中间我连鼓掌都忘了,忘情于他的多情而深沉的歌声中。
音乐会以一个近乎完美的开场呈现出“她”的冰山一角,而整座冰山的风景则是由全场11位老师用歌声贯连呈现出来。王静老师歌声的穿透力、刘芳老师嗓音的磁性、樊琪老师所演唱《望乡词》的苍凉破碎、张楠老师临场的激情四溢、刘琰老师流露出的神情款款,不禁让人感到歌声动人,也察觉到深藏在音乐中的浓郁情感。无论是小品、抑或是歌剧,他与她的精彩演绎,无不让我感到在音乐的殿堂里,自己不再是门外汉,虽然不能读懂每个音符,却能读懂歌声给自己内心带来的激动与喜悦,那些或欢乐或忧郁,或苍凉破碎或大气磅礴的歌曲与音乐,为我、为听众、为倾心歌唱的表演者架起了一座沟通心灵的美丽桥梁。
21:30,朱博老师登场,他戴着眼镜,举手投足间有一股自然天成的儒雅。刚获得意大利国际声乐三等奖的他,对于舞台和声乐早已熟稔,拥有十足的掌控力,于是一开口,歌声便是用一种深情敲打心灵,而不是包裹,会让每颗心泛起涟漪。这份深情不仅仅是他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他对生活的注释。微锁的眉头和藏在眼镜背后的双眸,似乎表明他已然先我们一步陶醉在音乐的大同世界当中。在观众的视听世界里引发的感触肯定各有不同,他的《两地情》却让我深陷思念家乡的情感中难以自拔。谈到这场音乐会,朱博老师感触颇多,在他的眼里这场音乐会不仅仅是为学生选课服务,更是为了让师生们在充满音符的世界里交流,所以他的深情,是献给艺术,献给所有和音乐有关的空间。
21:40,李亮老师再次坐在钢琴前,这是他本场音乐会的第七次伴奏,一如每一次那样彬彬有礼,一如每一次那样全情投入。他第七次上台是为最后出场、做压台表演的王勇华老师配乐。一身红色礼服配上红色披肩的王勇华老师,显得格外大气。从她的学生那里了解,浑然天成的大气与自如是王老师的一贯风格。她的歌亦如她的人一样,大气。一首《沁园春·雪》,展现出她的自信,也凌空描画出那宏阔壮丽的山河美景。她高超的演唱技巧、自如的舞台表现完美地展现出歌声的力度与深度,歌曲的力量与感动,也将演唱会推到了高潮。“艺术的音符没有疆界,这场音乐会不仅仅是为我们的学院营造更好的艺术氛围,更是让所有人感受艺术的美。所以这场倾注我们心血的音乐会,是我们献给所有热爱声乐的人的礼物。”面对我们采访时,王老师告诉了大家音乐会的深意,也让我朦胧的感受有了清晰的注解。
21:46,当所有的演唱者站在舞台上合唱《我的祖国》时,演唱会落下了帷幕。那些手捧鲜花的人们涌上舞台,献上鲜花,献上感谢。另一些人站了起来,不愿离去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对音乐会的不舍。
22:05,我们最终还是走出了音乐厅,此时此刻的我才意识到,鼓的掌太多了,手有些疼。
(学生记者:瞿佳龙 孙 洁)
校 园 短 波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予我校12项发明创作专利。其中,信息工程学院康世英老师研发的“一种带自动消毒的键盘”和“一种带自动消毒的电脑耳机”等两项发明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权,国有资产管理处杨静老师研发的10项玩具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权。作为12项发明创造专利的专利权人,获批发明创造专利,实现了我校在专利申报方面的历史性突破,填补了学校该领域的空白。
(科技产业处)
▲日前,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教授霍夫曼先生应邀来我校交流访学,为师生作了题为“关于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思考”的学术报告。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近日,陕西省大学语文学术年会在商洛市召开,我校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陕西省大学语文学会副秘书长袁方教授出席会议。会上,我校文学与传播学院当选为常务理事单位。
(文学与传播学院)
▲日前,IEEE CASON2010(社会网络计算)国际会议在太原科技大学隆重召开,我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杨雪梅副教授受邀主持大会的“模式识别与最优化”分会,并作了主题报告。此次会议由IEEE? Systems, MIR Lab, Tainan Chapter of IEEE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发起,由台湾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联合承办,旨在为国内外社会网络界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研讨共享社会网络的理论、应用和工具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10月12日,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侯甬坚教授应邀来我校,作了题为“历史地理学科的理论与发展前景”的学术报告。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500余名师生听取了报告。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近日,我校国际交流学院常务副院长、文学与传播学院教师王长顺的学术专著《先秦士人与司马迁》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校园生活·
迷彩下的美丽蜕变
——我校2010级新生军训剪辑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走在初秋的校园里,总会听到教官们进行训练时稍带沙哑的声音,还有稚气未脱的大一新生踢出的铿锵有力的正步声。在操场上、烈日下、虫鸣中,这一群“90后”的年轻学子们开始了自己大学的“第一课”——军训。
沙场挥汗 飒爽青春
虽是九月中旬,秋老虎仍在渭北肆虐,这无形中给新生的军训增加了难度,但新生依旧斗志昂扬、激情澎湃。军训场上,每个连队都各自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训练。有的连在教官的指挥下来回练习正步,“正步走,立定,向后转,正步走……”挥臂有声,落地铿锵,摆臂声、脚步声和口令声浑然一体。有的连则十分安静,一列列在日头下站得似树木般笔直,屏息收腹,迎风不动,只有后背的衣服被浸湿又风干。动与静,有声与无声,组成了热天里一道特别的风景。“天气炎热,我们的心也很火热,我们有信心保质保量地完成此次训练,巾帼不让须眉!”休息时,一位女生边擦汗边笑着对记者说。从她开朗的言语和帽子下明亮的眼睛中,记者看到自信、乐观和坚强。
军训生活,有苦亦有甜。年轻的“士兵”们洒过汗水,流过泪水,也留下欢笑。三营四连的吴同学笑着谈军训的严格生活:“我们连长一直教育我们,必须坚守铁的纪律,没有纪律的队伍不是一支好队伍,所以大家在他的带领下都刻苦训练,严格要求自己,把这次军训当作磨砺自己意志的一个机会。”一天的艰苦训练结束,在军队拉歌的时候,连与连之间欢声笑语,时不时还有同学拉教官起来唱歌,气氛轻松愉快。“训练的时候教官总是耐心地指导着我们,对我们的要求也很严格,军姿一站就是半个小时,磨练我们的意志,强健我们的身体。训练之余,教官则会组织我们拉歌或者给我们讲军旅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疲劳顿消,我们跟教官还结下了友谊呢!”
十二天的军训生活,是大学的一个开始,亦是新生成长之路的新旅程。听着洪亮的呐喊声和节奏鲜明的脚步声,记者相信新生在这次军训中会渐渐成长,变得成熟。
特殊一课:敬畏生命
9月16日晚上22时20分,有新生住宿的各个公寓都被紧张的气氛所笼罩。15号女生公寓110室刚刚还在嬉笑打闹的姐妹花,随着窗外传来的一声哨响,顿时安静下来并迅速敏捷地抱头钻往桌子底下。紧接着广播里响起防空警报,当第二声哨声响起,六个姐妹迅速地钻出桌底,冲出寝室,跑往开阔的田径场。前后5分钟,本来空旷的田径场、汉苑广场、学馨苑广场聚满了身着迷彩的大一新生。这就是今年新生军训中新增的“特殊一课”地震疏散演练活动。
在这次演习中,记者注意到一群特别的人,那就是来自玉树的新生们,他们在经历了一次地震之后再参加这次的地震演习,情绪都很复杂。
“听着一声声的警报就会想到以前地震的经历,心里感到非常害怕。”来自玉树的2010级汉专一班的鹏措同学说。谈及玉树地震,同班的达瓦卓尔同学向记者缓缓说起:“玉树地震时,我在学校的操场,看到大楼摇摆得那么厉害,心里非常恐惧,担心着自己家人的安全,不知道他们怎么样……赶回家后知道当时家人不在家,大家都安全着,心里才安定下来。历经了这次生死危机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亲情和友情的可贵,生命真的很脆弱,我们要懂得珍惜……”说完,她转过身偷偷地擦掉了泪水。
在田径场的一侧记者采访了本次活动主要负责人军训旅旅长,他高度评价了此次活动的意义,他说:“此次活动是响应国家教委及各级教育部号召而开展的。它可以增强学生的防震、防灾意识,从而使他们在应对一些突发灾难时能临危不乱,将伤亡降到最低。汶川、玉树的地震虽然过去了,但我们不能忘记那痛,地震演习就是为了给我们提醒和锻炼,让我们学会自救,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告诉记者,学校对此活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前几天院方就开始与他们商议此事,并制定了一套周密、完善的实施方案,每个宿舍都提前打开了所有的应急通道并增派一名保安连同三位宿管一起疏散学生,各个疏散路段也都安排有专门疏散人员、救护人员,甚至还专门准备了一辆救护车······旅长对这些前期准备工作详尽叙述完后感慨道:“3500多名新生,5分钟迅速疏散且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这就是对我们前期一切工作的最好肯定了。新生们的表现还是让我们很欣慰、很满意的。”他还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活动虽然担责任、有风险、挺麻烦,但为了长远考虑,学校有意将其常态化延续下去。
在学生们早已安全集合于三个指定广场,记者路过14号公寓时发现一位宿管和一位保安却依然严肃地站在公寓大门两侧。走上前去,记者了解到,14号公寓只住了8个新生。8个新生用得着疏散吗?还这么认真地站岗。面对记者的疑问,宿管告诉记者:“真的地震来了,要疏散的就不是8个娃了,我们这也是演练自己嘛!”一旁的保安也接过话对记者说:“虽然只是场演习,但我们也应该严肃对待啊。”两人的这番话,让记者心里油然产生一股敬意。恍惚间,仿佛觉着眼前这两个普通的身影高大了许多······
铁骨柔情 情暖军营
“还记得我平时怎么教导你们吗?虽然军训结束了,但你们要团结一心,努力向上,把我们六连的精神传递下去!……”绿茵场上六连教官在对自己“特殊的连队”做着最后一次的检阅和叮嘱。
这是军训的第十二天,校园里看到最多的场景就是身穿迷彩服的军训生和教官们的依依惜别。教官们对同学们教导叮嘱,同学们则有的争着要教官的签名、寄语,有的和教官互留联系方式,有的纷纷和教官拍照合影,用照片记录下这份成长和感动。
“迷彩靓装,铮铮铁骨,铸成浑身的男儿豪情。”这是教官在新生中留下的美好形象。在采访十四连秦教官时,一群热情的同学围过来,他们争先恐后地说:“教官看着很严格,其实内心很细腻体贴!”“虽然有时训练对我们很严格,但我们知道他是希望我们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多的训练任务,争取给大家更多的休息时间。”我们转过头,看见秦教官站在夕阳的余辉中,黝黑的脸上是舒心的笑容和几行欣慰的泪水。
在其他连,同学们也对即将离开的连长依依不舍,女生在送教官时偷偷擦眼泪,男生则是豪爽地和教官击拳告别,约好以后再见。在十几天的艰苦军训生活中,教官和同学们之间已经产生了真挚浓厚的情感,温暖的故事感动着每一个人。“因为天热,训练的时候,我晕倒了,教官急忙把我送到医院去,还用自己的钱替我付医药费,事后我给他还,他也只是笑笑,没有接受。教官平时对我们很照顾,所以今天大家都很舍不得教官走……”,二营六连的荀同学边流泪边说。
在同学们的真挚感情中,教官们也流露出了不舍的离别之情,安慰身边的人:“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你们每个人都很优秀,要对未来充满激情和希望。军训后也要坚持锻炼,不忘我们连队团结奋进的精神。”
策划:本报编辑部
学生记者:辛尔露 赵菁菁 任颖 杜歆 罗晖 唐欢 王鹏超 李琦 杨静 张艳
(标题书法 计谋远)
——本报记者访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近年来,我校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科研工作,科研队伍建设步伐逐年加快,科研氛围日益浓厚,科研项目的申报数量和所获资助金额持续增长,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科研奖励的额度逐年上升,更为可喜的是我校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一批孜孜不倦的科研工作者率先前行,带领着科研团队,奏响了一曲曲教学和科研的交响乐章。为了进一步浓厚科研氛围,展现我校科研工作者的精神风貌,近日,校党委宣传部高度重视,本报编辑部精心策划、认真组织记者专访了我校6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与大家一同分享他们辛勤耕耘的故事和心得,也希望我校在今后涌现出更多的科研团队和创新人才,为推动全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走进李应乐老师的办公室,所有摆设简单明了,不大的空间因简约似乎蕴含着奇妙的变化,而李老师本人的风格也隐藏在这物象世界的深处,正如一本简装经典书,外表简明朴素,内在却丰富深邃。
“勤勉是好运之母,上帝把一切事物都赐予勤勉。”李应乐老师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本杰明·富兰克林信奉的哲理。他用勤勉不懈换得让人惊羡的成果与荣誉,也透露出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热爱与执着。多年的科研探索如今已成为一种淡然从容的生活方式,无它反而不适。“现在做学问、搞科研已成为我的生活。周末在家看电视最多半小时就觉着没意思了。吃完饭散步,锻炼1小时也足够了。其余最多的时间不自觉地就用来想那些自己研究领域的事了。”
或许当刻意的执着变得浑然天成时,才成为一种平凡而超远的境界。李老师坦言:“任何科研工作的起步阶段都是辛苦而艰难的。因为你容易被自己困住、难倒,迷茫中看不到前进的方向。这时候,不要去想你最终会收获什么,而只要坚持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有些东西你努力去做,不一定是要达到某个高度,但是三五年后,你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往前迈进了一步。”李老师用学者最质朴的语言,诠释着他对科研工作的理解。回想起来,科研带给他的收获是多方面的,除了荣誉外,更多的则是心灵的安慰与祥和。在这个浮躁情绪普遍存在的时代,李老师劝诫科研工作者切忌持有急功近利的心态,要坚信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收获便可能如期而至,正所谓厚积薄发。
李应乐老师搞科研、负责全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还承担着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教学任务。“早上到办公室,我会首先快速处理日常的行政工作,然后开始科研和教学工作。而教学与科研本不矛盾,搞科研还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发展。其实我们做各类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懂得协调,这样你才能忙而不乱,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突破自己。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是必要的,这样你在教学中就更能做到深入浅出、手到擒来。”
而受益于协调能力,他可以潜心研究,也能忙里偷闲,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他会跳舞,在教师节时也渴望收到鲜花,会将复杂的科学术语通俗幽默地讲给外行听······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到亲和,读到热情,看到质朴,体味出一种纯粹的生命活力。
合力“铸剑”
我校近几年的科研工作,总体上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在与兄弟院校的竞争中逐渐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科研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李老师说:“搞好科研对学校的建设发展意义是很深远的。目前科研成果是学校申报硕士点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要建设好一所大学,就必须长期重视科研工作。”他建议学校进一步强化科研工作的地位和功能,营造良好氛围,完善激励政策,促进全校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科研事业的延续与发展,也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能力。李老师建议有科研愿望的在校大学生,本科阶段就要认真学习、打好基础,特别要注重英文和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储存;组建良好的学习科研团队,调动和发挥整体力量;多听学术报告,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他说:“搞科研悟性占30?,勤奋占70?,只要能脚踏实地,沉得住气,就能做好它。”
但他不主张学生都盲目往科研方向挤,他说:“我们社会现在需要的是宽口径并有自己专长的人才。同学们应该找准定位,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成为强者。”
(2007年、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李应乐教授,项目名称:《电磁复合散射问题的三维尺度分析方法与理论建模》,政府资助经费:8万元;《基于电磁场三维尺度分析法的各向异性目标散射特性与理论建模研究》,政府资助经费:30万元)
让中华文明的“金字塔群”曙光再现
一块玄武瓦当将梁安和老师的书案装点得古朴静谧。几部书错落有致地放在案头,仔细一看都是些陵寝研究方面的著述。梁老师微笑着解释道:“这是关于我们课题的有关著述,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人文社会环境的考察阶段了。”
作为一名历史教授,梁老师为何衷情于脚下的这片五陵原,而这片五陵原又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五陵原上分布了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少有的,我们要保护利用好这些资源,促进咸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咸阳人,梁老师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怀着深切的挚爱。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梁老师便致力于五陵原与咸阳发展的相关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两项陕西省教育厅资助项目——《五陵原的历史、现状及其开发研究》和《五陵原的开发与咸阳经济》,为咸阳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也为他关于五陵原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始终认为只有扎根这片土地,才能感悟到其深蕴的独特魅力。“都知道司马迁写《史记》,但司马迁在哪儿写的呢?我认为就是在咱们五陵原。”梁老师兴奋地向我们谈起他的新发现,欢喜之情溢于言表。梁老师还告诉我们,他的这个观点在“司马迁与《史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了主题演讲,取得了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
历史研究重在对史料的收集整理,但梁老师并不仅仅满足于对古文献与考古资料的研究,为了获取更多的第一手资料,梁老师和他的团队经常利用节假日外出实地考察。“我们利用这个暑假对咸阳原进行了全面的考察,重点在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我们从泾渭交汇地一直走到了漆水河东岸,获得了大量资料。”谈到收获,梁老师开心地笑了。但说起这次考察途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他忍不住巴巴嘴说“热啊,真热,我们是沿着河道走的,但伏里天还是热得不行啊”。这是一种默默的奉献,是一种无言的执著,无论是滴水成冰的冬日还是天气炎热的夏天,这位历史学博士、教授总是出现在科研考察第一线,以他的足迹追寻着历史的心音。
“九土之台,始于垒土”。坚实的积淀是成功的保证,梁老师则认为这份积淀源自团队共同的努力。“我们的团队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各相关学科都有涉及,成功源于我们的共同努力!”老教授们言传身教,新生力量锐意开拓,不懈的努力与长期的积累使得梁老师和他的团队厚积薄发,成功实现了我校国家级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零”的突破!
五陵原保护开发的前景是梁老师目前最关心的问题。“50年代时,原上还有800余座陵,但现在我们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只有二百五、六十座了。”梁老师解释说,由于受渭河北移及泾河侵蚀影响,加上人为破坏,陵园损毁严重,特别是那些没有文物保护级别的陵园。梁老师对此深感痛心:“长此下去,我们的金字塔群将一无所有,这种责任感压着我去努力完成相关工作,推动政府尽快做出相关决策”。展望五陵原保护开发的宏伟蓝图,梁老师娓娓道来,“我们要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开发、西安(咸阳)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及泾渭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做好五陵原这一秦汉文化聚居区相关论证研究工作,力图将五陵原作为丝绸之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申遗’,最大化地实现其社会、文化、经济、学术效益。”对于未来,梁老师信心十足。
尽管沉重的责任感与对现实的忧虑常在心中盘桓,但梁老师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这份希望源自于对脚下这片黄土地的挚爱,更源自对政府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出台的欣喜。
(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者梁安和教授,项目名称:《五陵原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变迁研究》,政府资助经费:10万元)
秀木成林:希冀那一片绿荫
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暖暖地照在张小安老师的身上,连续两周的实验,三地间的奔波以及繁忙的日常工作让他的脸上有些许倦意,但是他的步伐与语速没有一丝减缓的意思,依然富有节奏感,精神依旧饱满。
“别人也做了很多事,我很感激我们的团队”
在提起今年他又一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喜讯时,张小安老师一如既往轻轻带过自己的努力与辛劳,而告诉记者别人的付出。据记者了解,能够获得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前期所要做的工作是巨大而繁杂的,没有长时间的科研积累、没有相关的优秀成果发表,应是无法企及的。而且,在张小安老师讲述别人做实验、发表成果的艰辛时,记者也明白那正是他科研生活的真实写照。仅仅一句“做项目就是实验,而做实验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就足以让人感受到搞科研的艰难,让我们意会到科研生活需要多少毅力与坚持。
记者最初联系采访时,张老师正在兰州中国科学院国家实验室里紧张忙碌着,这次实验安排恰逢中秋节,张老师又一次错过了与家人欢庆节日、共度假期的机会,谈到这份遗憾,他淡淡地说道:“节假日在实验室里度过,已是家常便饭了,还好家里人一直都理解支持我。”回到咸阳,他一刻也没停下来,一大早便又赶往西安,看望正在西安交通大学讲学的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教授、我校兼职教授霍夫曼先生,并安排霍夫曼教授来我校讲学的各项事宜。一个人静下来时,他又开始思考、整理、写论文,行使院系领导的职能,督查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情况。面对这种忙碌与奔波,张老师不谈辛苦,只认为那就是生活,反而一再叙说学院一线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压力大、管理人员的加班加点,“我真是很感激我们的团队,教师与办公室工作人员时刻都积极工作、相互配合,让我感到团队的力量。”
“对外交流能很好地帮助青年人做科研”
经过多年的勤勉耕耘,张小安老师的科研成绩显赫夺目,而且在科研探索的搏击浪潮中,张老师一直鼓励年轻人加入科研团队,潜心做研究。作为悉心培养青年科研人的领军人,张老师总是想尽办法、找寻机会,让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青年教师或申请承担项目,或参与研究与实验的各个环节。这次的兰州行,张老师便带了两名青年教师一同去,一起进实验室、做实验。他说道:“我们专门带上青年教师,把他们带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提及项目所获资助资金时,张小安老师说道:“拿到48万元的国家自然科学资助项目,我感到有压力。在陕西省的‘211’院校中,获得这么大金额资助的人为数不多,我得把这些钱用对地方,例如把部分科研资金用于学院的实验室建设,尽力把实验室做好做强,让教师能用到更好的科研硬件,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带动青年人投身科研,培养青年教师,加强我们学院科研团队的实力。”
张小安老师一直主张只有“走出去”,才能开阔思路、搞好创新。他自己以身作则,在科学探索的路上,长期与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保持密切交流。他与霍夫曼教授在研究征程中交友交心,为学校的物理学科前沿研究、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工作作出了贡献,搭建了与国际学术舞台特别是与德国物理学界交流的友谊平台。而青年教师们在对外交流中获益良多,也获得了较好评价。霍夫曼教授在今年上半年来我校访学时,曾高度评价了我校和张小安教授,他说“咸阳师范学院成为国际高能量密度研究会会员单位,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张小安教授及其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是咸阳师范学院的骄傲。”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张小安教授,项目名称:《CSR上的Xe、Ar脉冲离子束作用高Z固体靶时的X射线辐射研究》,政府资助经费:48万元)
默默地坚持,只为“一念之本心”
见到王明军老师时,他正在小而安静的博士工作间忙碌着,静静的背影,瘦削而坚定,环境与人物淡雅相宜,如山水墨画面一般的景致,让记者的心绪也变得安宁。大概这便是那句“人认真的时候,最美”的一种阐释。他的年轻、他的机智幽默,令采访更像是朋友间的趣味聊天,简短的句子、新鲜的词汇、抑扬顿挫的语调,让记者深感共鸣:“你与我都还很年轻,一切也才开始,一切仍需努力。”
“稳扎稳打建房子,让每一步工程都能顺利实施。”
谈及所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王老师介绍说道:“这是我个人第一个独立申请的国家项目,对学校、对我个人都是有影响的。2010年是项目实施的第二年,目前工作进展都很顺利,已经取得一些突破。”王老师将科研项目工作比喻为盖房子,只有稳扎稳打,打好地基,才能保证每一步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按时完成。虽然是一名毕业时间不长的青年博士教师,但是王老师的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实有力,如同他踏实谦逊的做人风格一样。在做科研工作时,他的理念就是“稳扎稳打”。他说:“我只是想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完成项目,让我建的房子从地基到结构都能坚实牢固,从内部到外部都能精心细致。”正是这种想法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稳健扎实,也给记者留下了另一种印象——成熟。
“虽然累,但是快乐,因为有目标、有支撑点”
静谧的九楼,一个个博士工作间灯火闪亮,清脆的键盘敲击声悦耳入心。工作间里,到处堆满了书籍和笔记。凭着对科学的虔诚态度,王明军老师一直激励着自己,尽力克服一切困难,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工作。缘何能一路坚持呢?王老师说:“虽然通常压力都比较大,经常会感觉到累,但我却很快乐,因为自己有明确的方向做指引。有目标就有信仰,有信仰就有信心,有信心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所以创新科研工作关键就在于心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谈及理想与信念,王老师衷心地希望大学生“大学四年一定要有目标有理想,要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点支撑着,这样才能保证高效率。凭着兴趣做事情,不仅可以收获成功,而且还可以收获心情。”在王老师看来,抵制名与利的诱惑,淡漠得与失的情感,拥有持之以恒的基点,或许学子们便少些浮躁,也会多些精神的丰盈和内心的满足。
“我不是model,周围还有很多比我更优秀的人”
热情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于潜心思索中体味一种不断攀登的充实感,而每当休息时他似乎更期望一种恬淡和平静,希望自己能在宁静中积聚力量。王明军老师现在更加喜欢静静地做事,不喜欢宣扬什么、标榜什么。与记者见面,他一开始便说:“我并不是什么model,像学校、我们物电院有很多在科研、教学上更为出色的教师。”不怎么愿意提及成绩的他,淡淡地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相信付出。”在我们之间的聊天中,他有些感慨地说:“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身上有很多缺点,需要去努力改变,需要时间来沉淀。”他始终认为自己离科研工作的预期目标还很遥远,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他尽心去完成,也希望一种厚实简单的生活。本色地做人做事,踏实敬业地默默奉献,这是他对青年知识分子形象的真情诠释。
(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王明军博士,项目名称:《目标激光脉冲散射四阶统计特征理论建模及其应用研究》,政府资助经费:20万元)
心灵的坚贞,在灵感迸发中升华
成功,是沿着正确的方向一直走下去。用这句话为王永飞老师的项目点睛,再恰当不过。他坦言自己选对了方向。
“想搞好科研,选题很关键”。为了合理规划科研方向,政府每年都会出台一个科研指南供学者参考,“我们的科研方向,是在综合考虑了参考指南、西部实际与学科兴趣点等众多因素后选定的。”王老师说。整个团队抓住关键词“转型”与“变迁”,从“社会变革时期发展问题”入手,选取创新元素“交通”,切入“社会变迁”。从把握历史脉络,分析现实发展,以历史研究关注现实问题。王老师仔细解释说:“社会转型是我国现在的发展状态,历史上也有几个社会转型时期,我选取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观照现在,这一时期却是研究的薄弱环节,而交通可以很好地反映社会转型状态,聚焦交通工具有助于研究的深入。历史研究也为反照现实,作用当今,体现其价值与意义,那么谈社会变迁,为抓住历史脉络,探寻发展规律,来帮助现实更好的进步与发展。”停了停,他笑着说:“这次成功似乎意料之中,又似乎意料之外呢,挺有意思的”。用崭新的视角剖析出问题的本质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选取正确的方向就能成功吗?“我是沾了国家政策的光”,王老师终于透露了诀窍。最终这个项目定位为西部项目。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政府在科研上也给西部院校特殊待遇。王老师一脸神秘地说“去年国家给西部院校200个项目,今年已增加到400项,我估计以后还会增加。古老的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根基,发掘它的过去与新意,有价值,而且把握国家政策,抓住西北地区,不失为我的项目研究的一条‘通途捷径’”。
在选题申报方面,步步有新意,在研究方法中,创新在哪里呢?王老师告诉我们,他的研究方向侧重于历史地理,具有交叉性与综合性,涉及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基于这一原因,研究方法更趋于多样化,例如在论证结论时,会用到一些数据及对比的方式,甚至还会使用画图表。这些方法更像理科的研究方式。“交叉的丰富内涵可能也催生了新思路。”王老师想了想说道。
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周围成长环境的影响。王老师说:“我们学校学习气氛浓厚。老教授们专注于学术研究,起到了表率作用;承担行政工作的领导也挤出时间搞科研,这对我们年轻人是莫大的激励。”此外,对于自己课题的成功申报,王永飞老师非常感谢科技产业处的同事们。王老师感慨地说:“国家基金对申请书要求很严格,因此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审核各项申请书,校对着每一个数字、每一个文字、甚至标点符号。记得上报的最后一周里,我还把申请书修改了五遍,这都是他们发现的错误。而当科研项目批下来的时候,他们打电话通知我,连打了两次电话呢!看起来比我还高兴。”
谈及科研感受,王老师沉思了片刻,才缓缓地说;“我认为研究者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是前提;科研氛围与团队实力则是保证。我们要把握学术动态,遵守学术规范,厚积薄发,持之以恒。”面对学生,王老师希望大家能热爱科学研究,更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者王永飞博士,项目名称:《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研究》,政府资助经费:12万元)
探寻“天书”中的瑰丽色彩
成功凭借的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脚踏实地的辛苦耕耘。当记者来到唐泉博士的工作室,听他讲述科研生活后,才知道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一定是要在花环拥簇的光芒下才可以实现,科研上的成功更不是信手拈来的,需要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中获得。
艰难挺进冰山一角,勇敢攀登科学险峰
唐泉老师的科研兴趣在科技史、天文学与数学等领域交叉而成的奇异世界。由于科技史、天文史的研究涉及的知识领域特别宽广,不仅包括对中国上下几千年天文著作的研究,而且还涉及到对整个人类天文史、科技史著作的研究,以及数学算法的运用。它有着神秘瑰丽的色彩,但也是异常艰难的领域。做的人越来越少,能做好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唐老师的研究无异于栖身冰山一角的艰难探戈。
当问及既然这般困难,为何还要选择这个项目时,他想起了一些往事,提及一些其中的因缘际会。从本科的数学专业到研究生的科技史专业的转变,的确与自己潜在的科研兴趣有关,他记得“工作后,一次在资料室里翻资料,看到一本满是尘土的书,随手翻翻,谁知就真得爱不释手了。”那本书也是后来他的导师所出之书。这种小说中的机缘在现实生活中上演,着实有趣。通俗地讲,研究生到博士期间,历法逐渐成为唐老师关心的重点。历法难是难,但趣味也蕴含其中。唐老师说道:“正是因为它难,所以才想挑战一下,愈难愈有趣,难度高了,一旦挑战成功,其中的乐趣自然也就更多了。”
教与学都要“文理并重”,科学品位要高雅丰盈
有些对科技史与历法有兴趣的年青人,或因为数学底子的欠缺,无法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探寻尖端领域里难以去到的胜境,或因为文言文与外语等方面文化素养和兴趣的限制,无法通达资料的深意,使其不得不放弃。但是本科的数学学习为唐老师的研究奠定了科研的方法论与数理思维,同时对于文学的热情也让他能够轻松地读完一本本繁体竖排的古书,而天文历法的脉络往往就藏在这些古书当中。
从自己的研究经历中,唐老师也总结出:“文理兼修的确会有更为丰富与深邃的研究,也能促进一个学者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和学术境界。”他认为在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中,需要注重树立高雅的科学品位。在强调优势理工学科建设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和重视人文、管理类学科的协调发展。记者了解到,唐老师凭借着自身良好的数学底子与美学修养,在科学史学领域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在科学史领域权威期刊上公开发表多篇论文,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好评。
唯有耐得住寂寞,然后成得了气候
唐老师丰硕的科研成果,不仅仅仰仗于他得天独厚的资质,更是依赖于其日复一日,以坚韧的毅力孤独前行。唐老师对天文历法的研究是从读博的时候开始的。为了在科研上能够有所突破,他时常独自一人在工作间里挑灯夜读。唐老师的工作间分明就是一个微型的阅览室。清冷的工作间里,经常是一盏孤灯、自己形影相伴的画面。每当想到有志愿科研的学生时,他总会说道:“要想有所成就,一定要耐得住常人所无法忍受的寂寞,否则很难静下心来投入到科研中去。”
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业,唐老师很关心,对历法研究工作的传承,他很在意。导师的器重和耐心指导在他的成长经历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与导师的交往中,他有着无法言表的感恩与喜悦。唐老师对恩师的情谊也转化为对后学们的期望。他也时刻期待着学子们跟着自己的脚步,前行。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唐泉副教授,项目名称:《中国古代内行星算法的模型与精度研究》,政府资助经费:32万元)
本报记者:访梅
学生记者:王磊
俯 瞰 泾 河
如同人类之貌似质异而千人千面,一条远非大川巨流,又仅仅局限于黄土沟壑的“土著”河流,却如此之声名远播,引人瞩目,自是有其出类拔萃之处。
泾河,仅仅对其源头的认定,就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反常。其实,倘遵了“河源唯远”的判别原则,那么,无须实地勘察而只须打开陕西地图,便会不难发现,其正源当为出自陕北定边的马莲河。然而,千百年来的传统“泾源”却另有所属。如此情形,难以理解。好在这种人为因素对泾河一无所损。但见其坦坦荡荡,兼纳并蓄,一路逶迤,直奔渭河。
泾河的得意之作当为号称古豳的河谷地带。此处由西北而东南逐渐开阔,至彬县县城所在地时豁然而成一纺锤形平畴沃野。其两侧,壁立雄伟的黄土高原断面赫然屏列,泾河则从中汤汤而过,为其浇灌富足,繁衍文明,留下“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豳风·七月》),留下一层层甚为丰厚的文化积淀。《庄子·秋水》云:“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如此宽阔且有“崖”之处,除却此地,岂有他哉?
号称八百年基业的姬周王朝,其先祖正是饮斯水而发祥,赖此地而壮大,然后越岐山,营丰镐,进而问鼎中原,一统天下。清代著名志士谭嗣同曾作《邠州》诗曰:“棠梨树下鸟呼风,桃李溪边白复红。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掩映万花中。”无疑,以干旱少雨为气候特征的黄土高原,尚有如此形同江南水乡的钟灵宝地,自是泾河的不朽之功。难怪孙大圣就选中了此处一座绿拥水绕梨枣飘香的如画山崖,作为其家族繁衍生息的福地洞天。而那座高达20余米的赫赫大佛,则雍容端庄,打坐宝莲,给泾河以呵护,给世人以精神的安抚与情感的寄托。南塬沟畔,便是那位曾狂言“投鞭断流”,但最终却落得个“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可悲下场的天子的长眠之地。举目此君,匆匆泾河但无言而哂。
一过邠州(彬县旧称),泾河便进入崖壁更加下切,河床更加逼窄的层岩叠叠的峡谷地带。在这段长达百公里的回旋屈曲之中,正是其披荆斩棘,跌宕迂回的艰难旅程。于斯俯瞰泾河,但见其形如龙,其势如虎,左冲右突,矢志向前,终于凿开黄土覆盖下的坚硬岩石而辟出一条荡气回肠的艰险之途。并在其千曲百折的旅程之中,为南豳永寿顺势拨转一组组水轮叶片,使其所产绿色能源造福于民。
永、彬两县交界处有一名曰“焦家河”的袖珍山村,就坐落在泾河环绕的一处孤峁之畔。历经千秋万代的自然雕琢,此峁几乎与它相连的山梁断离而既似钝圆锥形的金字塔,又如东瀛列岛那座亭亭玉立的富士山。其临河之周的几十亩滩涂,就成为此处十几户人家赖以生存的膏腴之地。不知从何时起,村边的河面上还架设了一座可供行人徒步往来的悠悠吊桥,以与北岸息息相通。隔水相望,但瞰其绿树掩映,屋舍俨然;但闻其孩童嬉戏,鸡鸣犬吠。黄土、石崖、小桥、流水,当你将欣奇的目光聚焦于这个偏僻秀美的小小“富士山”时,你不觉得它就是北方版的世外桃源?
泾河的巨大慷慨是它所提供的水利资源。在今陕西泾阳一名为“船头村”的地方,便是秦时赫赫名渠郑国渠的渠首遗址。想当年,原为“疲秦”而十载方成之渠,不仅无损于秦,反倒使秦大获其利。此渠既成,“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史记》)。这为秦帝国统一天下奠定了牢靠的物质基础。而后,历代所修诸渠皆因袭郑国渠之遗迹而成。如今,这些引自泾河之水依旧滔滔不绝,滋惠渭北。
泾河一路奔波,不仅贡献了水利,养育了两岸,同时也因其不凡特质而彰显着不朽的文化生命。“魏徵梦斩泾河龙王”让人唏嘘不已、浮想联翩;“柳毅传书”则体现了尘世中人梦想与虚无的世俗化映现,浪漫与现实的时空超越。而“泾清渭浊”和“泾渭分明”这两则成语的生成,以及它们所附着的虚实信息,则从另一侧面见证了泾河的沧桑岁月,体现其文化蕴涵。而其“清”与“浊”的变迁,也当与自称是“灵长”的人类有关。而污泥浊水,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人类精神与审美情感的寄托的。缘此,泾河清,渭河清,黄河清,乃至天下所有河流之清,都是人类最为远大的理想之一。而其理想的能否实现,则完全取决于我们人类自己。
我想,当我们俯瞰泾河,并侧耳倾听她文化脉搏的同时,是否也该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理念进行深刻反思呢?因为,泾河河床上起伏着的正是我们的母亲之河!
沉浸在对母校昔日一幕幕动人画面的回忆中,怎么能比得上直接回母校看看更让人激动。也许很多校友会说离别重逢,物是人非。其实并非如此,丢掉诗人的忧郁和伤怀,亲临母校,也会对校园那些往日因我们步伐太快无暇顾及的一排低矮楼房和一两片偶尔飘零的叶儿倍感珍视、亲切。而生活又何尝不是几番迂回才刻骨铭心?
打算回母校前,装了一肚子想法,要走遍校园的每一寸土地和角落,以便自己能装满整个校园。但真正到母校后,不得不嘲笑自己的轻狂,凭我一双即便坚定的脚步根本不能涉足回忆中的校园。正如我们往往喜欢用经验去圈我们未来的图景,而有人激情,有人却信心全无。恰恰我们的校园也有着今非昔比的进步,我们曾经驻足的地方只剩下一层记忆的底色,又充斥着崭新和蓄势待发的前景。广场上多了些装饰,比如树了一位副总理的题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碑,艺术楼旁立了校史碑和校训,“厚德·博学”,这不再是四年前的枯燥,猛然发现其寓意如此深刻:它寄语我们这一代学子要学无止境,更重要是德的积累。很显然我们要有开阔的胸襟去包容曾发生在这里的一切苦辣辛酸,包括一些不愉快。瞬间,我如此释然,那些所谓的困惑和矛盾在这里荡然无存。
很多时候和大多数校友一样,多少对母校有些不大满意,这样一个人口密集、专业丰富的学校,其校舍规模实在寒碜,以至于我们和外校同学交流时一直愧于谈论。而当我们卸下自己的菲薄,却会为曾耿耿于怀那些毫无意义的挑剔而内疚。这次到母校是正午,正值阳光灿烂,春光十色,我却不敢轻易用任何言不尽意的话语来描述一个瑰丽的校园,因为每一个校友的印象中的母校图景再也无需赘言。只让人感受,容不得遐想:静得让人忘记美丽女生的倒影,吝啬的视线贴着金鱼嬉戏,整个图书馆就在南湖里,在湖畔学子的海洋里,在我们的牵挂里,我不再担心那仅仅是模型。忽然转身,仿佛学馨苑里举行了一场文艺晚会,一场音乐会,一场青春和爱的交际舞会……而我怎么也进不去了。
其实,我增加了计划的行程。特意穿越了那条以前每天的必经之路,从二号教学楼、水房、超市、十号公寓,到六号公寓。本想进我曾经的宿舍,却没有勇气,只是和那熟悉热心的楼管阿姨聊了很多,也算安心。值得注意的是十号楼前的那两栋新公寓已住了新人,驻足沉思之际,一串串笑声从我身边甩过,他们的笑声不是我的伤痛,我知道尽管走的是曾经的路,其实是回忆中的路了,这里只是我暂借的空间,而且我们已让出,这样更多的人才能抱着梦想从这里淡入淡出。也正是我们的离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才在我们的灵魂中保留着一片回首的空隙。
这次回来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尝遍曾经喜欢的美食。而我的毛病总喜欢追求完美,就连去趟“满江红”,在“狗市”上溜一圈都在不知不觉中被繁忙的事情挤占了,所以我去了二号食堂,我并没有去那经常光顾的窗口,而是静静地坐在凳子上,看着师弟师妹们那纯真而有活力的眼神,那般得香甜可口,我生怕嫉妒的泪水滑落,便匆匆走开。
最后,我去了汉苑,这是师院学子出去最喜欢炫耀的地方。毕竟四年里我多半只是在阳台上眺望,一直觉得那儿离我遥远。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今天顾念母校,我有理由登顶。唯有登顶我领略了这独特的风光,黄昏里,北蟒山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汉代的王陵渐沉寂,不远处农田模模糊糊地翠绿,脚下的操场少了白天的热闹,整个校园燃起了灯火。
也许留恋某个地方不如说深深地爱着这个城市的人儿,回母校很想看望许多老师和朋友。由于行程仅仅三天,来不及一一探望,只看望了李伟老师、南老师,而和辅导员高老师见面是在火车启动前的一个钟头,匆忙地拍了些照片,那一刻却让人痛心、难舍。大概很有收获的是和班里几个同学聚会,他们纷纷从西安、临潼、宝鸡赶来,让我们再次拾起那因毕业而搁浅的友情。虽然是小规模的聚会,却预示着我们更多的参与。正像离别是相聚的终点,而相聚是我们心灵渴望的归宿。在同学道别之际,我不再伤感,因为我相信我微笑着下次的重逢。
火车呜呜蠕动,在夜幕中,从古老的咸阳出发,载着师院的学子去远方,在哐当声中渐远,再见了我的母校,再见了,咸阳。
(作者系我校文学与传播学院05级学生,现为中国政法大学09级硕士研究生)
古 相 思 曲
是谁,走过我雨幕的窗前
轻盈的脚步,惊扰了谁的琴弦
绿萝色的,迷蒙的裙裳
于那沾过雨的阶上,漫过
油纸伞的花纹里,沉淀着雨一样的温柔
庭前的那几朵茉莉
温柔,又倾藏了淡雅的落寞
雨,亦淅沥着漫开,扑向遥远的天际
来不及眨眼,雨下的茉莉
只为那寻觅,你曾走过的
绝美的这一湾雨流,徒留下
一丝浅笑,轻灵转身,停驻
停驻在茉莉花开的季节,曼妙的容颜
停留,短暂抑或永恒
是为了抚慰丝丝跳动的心弦?
流着泪的,那几朵茉莉
在沉默的梦里,认得是你的眼睛
在黑如墨的夜里,绽放绿萝的花香
绿萝色的裙裳,是在这梦里
我看到,窗外的,你的小影
伫立在那飘满细细的,细细的雨里
转瞬的那一回眸,让这——
几千年来,未曾有人懂过的弦律
亘古不变的,古相思曲
凄迷,哀怨,那朵朵凋零的茉莉
美丽的梦,从不曾逝去
(作者系文学与传播学院08级学生)
我有十二个姥爷,八姥爷是我唯一见过的、也是现在唯一在世的一个。他今年八十二,有四个儿子。一米八的身躯佝偻得像月牙弯,一根棕红色的拐杖已不能离手,身上一年四季都是那件颜色泛白的蓝色外套,头上始终戴着那顶帽沿破缝的帽子,满脸的皱纹像黄土高原上被流水侵蚀的沟沟壑壑。
四年前的六月中旬,八姥姥去世了,八姥爷悄悄地坐在自家房子的侧旁掉了两滴泪。
两年后,他开始了和儿子居住的生活。他的四个儿子商量后决定每人赡养老人一个季度,从大到小轮流,直到老人入土为安为止。
还是六月份,八姥爷住进了大儿子家气派的二层小楼,那天他坐在自家房子侧旁笑了,笑得嘴角都合不拢。大儿子、大媳妇都五十多了,已为人公婆。每次开饭前,大儿媳总是把第一碗饭递到八姥爷跟前说:“大,你先吃。”还经常帮老人洗衣服,只是每逢过节,别人家五六个人都买两三只鸡,大儿子家却永远都是一只,老汉总是吃得不得劲。
三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九月份,他住进了二儿子家,八姥姥在世时,曾与二媳妇不和。二儿媳一天到晚绷着脸,不笑不怒,不问不骂,做好饭就吼一声:“大,吃饭了。”二儿子又不善言谈,碰上什么事都是微微一笑,三个孙子都各自成家搬出去了,每天进进出出就三个人,老汉只有在睡觉和吃饭的时间才回这个家。
同年十二月份,他住进了三儿子家,三儿媳和大儿媳一样,饭熟了第一碗端到他跟前,给他洗衣服,而且三儿媳大大咧咧,对他有说有笑,又礼貌有加。十二月份农村人都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三儿子、三儿媳忙着大扫除、洗衣物、制备年货……老汉经常是坐在一旁眯着眼看电视,嘴角挂着淡淡的微笑。他那三个在外读书的孙子、孙女也都回来了,最小的那个丫头给大人帮不了忙就围着他打转儿,他外出时扶着他的胳膊说:“爷爷,咱们今天去哪儿?”老汉说:“咱去前面逛逛!”一路上丫头扶着老汉的胳膊说这说那嘴不停。饭后,丫头依偎在老汉身边说:“爷爷,我给你开电视,你看看哪个?”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坐在一块一边吃花生,一边看晚会,时而传来阵阵笑声。
幸福的日子总短暂的,三月份他住进了四儿子家,四儿媳在村里逢人就说:“我大,人可勤快了,自己前天晚上换下的衣服第二天就洗了,就是晚上睡觉经常不脱外套。”其实村里没有人不知道,八姥爷是不敢脱外套,有一次他把外套放在炕头,第二天早上醒来兜里的钱就不见了。四儿媳是一个阴晴不定的人,经常因为钱和儿子吵,闹矛盾,气撒不出去就冲他发火。
八姥爷硬着头皮熬过了三个月,他下定决心自己单过,不和儿子搅和在一起了,大儿子家的太吝啬;二儿子家冷清,憋屈;三儿子家好,但儿子、儿媳都很忙,三个孙子都在上学,他们夫妻负担大再加上自己负担更大,他不想拖累三儿子;四儿媳太会说,两面人,憋气。
第三年六月,他又回到了自己和老伴儿曾一起住过的家,冷冷清清,只有他一个人,孤寂但不受气。今年假期回去,碰上八姥爷,我叫他,他答应,但却叫不起我的名字,我想他已经不认识我了。
开学的前两天下午,我去爷爷家,他坐在自家房子的侧旁,我从他身边走过他也没注意到,夕阳照在他干枯的脸上,那张脸冷冷的,没有一丝表情,那双骨头一样苍白的眼睛直挺挺地望着前方,他是在思念他那个寒暄问暖的老伴儿,还是在怀念他那十一个根连根的兄弟,还是在咀嚼自己八十多年来辛苦经营的人生,还是在为他那几个儿子找一个乃至多个不伺候他的理由,还是……
老汉老了,手脚迟钝了,但他的感情没有迟钝,岁月的年轮缓缓向前,那些痛苦像图钉一样,随着滚滚而过的车轮被深深地扎进了他的心里,“养儿防老”这四个字眼在他这个已经褪色的世界里犹如一场黄粱美梦。我悄悄走开了,那一抹夕阳黯淡了、失色了……?
(作者系文学与传播学院09级学生)
·真情驿站·
给新生的话
新的学期、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对新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考验。你们必须要从之前的旧的生活模式中抽离出来,重新适应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生活方式。
作为学长,我只想和新生们说下面的一席话:大学是一个让人长大的地方,让依赖变成独立的地方。大学让你们第一次开始自由追逐自己的理想、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第一次由自己安排支配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第一次也许也是最后一次在相对宽容的理想环境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这么多第一次,将使你们从思考中确立目标,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中锻炼表达,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寻找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来到这里,来到咸阳师范学院,你们就把自己当成一张白纸,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画上未来的蓝图,未来的方向也要由你们自己来掌控。你们要充满热情和希望,再也不要想着依靠父母了。虽然之前的朋友都分隔两地了,但是,很快又会有新的朋友、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来充实你的生活。即使这里并不是你最为心仪的地方,但是你还是实现了自己的小小梦想,你向亲人们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考上了大学,来体验你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你不用沮丧,慢慢地你会发现我们学校的好,就像初中时怀念小学时光、高中时怀念初中时光、大学时怀念高中时光,而当你走出大学后,就会怀念大学生活了。你现在的种种也会成为一生中美好回忆当中的一部分。不用担心你的生活会单调,新的旅程才刚刚开始,你面对的还有明天的明天,不该总是沉浸在往日的美好回忆里,从今以后你可以自己创造更多的美好回忆,在这即将成为美好回忆的校园里,你怎么还能带着悲伤呢!快放手去彩绘自己人生的蓝图吧!
(作者系文学与传播学院09级学生)
我在朦胧中看花
很多时候会有这样一种感受,一个人站在街角,很想静静地看看周围繁忙的景象,人却不自觉地被来往的拥挤的行人推着向前走。很多时候,我不想的,但却也身不由己。这种感觉就好像我们在渐行渐长的岁月里成长,有点渴盼岁月静止于那些春花烂漫的无知年代,却又无可奈何地迅速成长。有时候因为害怕会流泪,然后在泪眼朦胧里且看花开花败,却又依旧固执地等待成长之花有一天不再败。
9月也许注定是个远行而寂寞的时节。9月,北上,火车,天有日光却微凉。是谁说过,成长是离别的月台终究要来终究要去。那我能不能祈盼长大的日子再迟一点再迟一点。看着为我送行的两个老人,执拗地替我拿着行李,枯瘦的身材,微凉的日光轻洒在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终于觉得他们老了。想流泪却紧紧握住他们干瘪的手,告诉他们我有多么舍不得。上车,靠窗,不忍回头看两个老人孤单的身影。车动的时候泪也开始流。我笑着对自己说,很好,至少没在他们面前流泪。也只是笑着安慰自己。
透过泪水的朦胧终于无奈地觉得成长的花开得有些莫名的忧伤。为这不得不离别的季节,还是不得不离别的人与事?
今年的中秋,夜凉如水,看着街角的孩童痴痴地望着满天灿烂的烟花,兴奋地呼喊着“快看,这里!快看,那儿!多好看呀!”试着抬头,烟花很美,但我却只是浅浅一笑,全无他们那般快乐。我也开始问自己到底怎么了,小时候的我曾经总是对父亲买的烟花欣喜若狂,尽管或许当时只是单调的声音及不怎么明丽的色彩。突然意识到,自己刚刚用了“曾经”两个字。“曾经”这两个字也许掩盖了很多原有的美好。难道因为“曾经”,然后现在就不再拥有?终于懂得是不是成长以后,心不再饱满,不再充盈着满满的温情。
于是,泪水又一次蓄满眼眶,透过泪水朦胧,终于悲伤地发现成长之花不再温存着美好。
是谁说过越长大越孤单。当我渐渐发现自己的成长就是亲人的慢慢老去的时候,我突然间觉得好孤单。原来我的成长就是他们的衰老。他们用他们逐渐老去的岁月形式在默默地帮助我成长。我想或许我应该坦然地面对成长,然后懂得责任。
于是,当心里再委屈再痛苦,哪怕打电话情不自禁地哽咽,都告诉自己不能哭。因为懂得,我的痛苦越过千里距离在亲人身上成倍附增。
于是,开始学会独立,告诉自己还记得那年离别车站时握紧的双手的温度吗,我想会在以后经年的岁月里让我内心充满力量,然后坚定地前行。
于是,也告诉自己,对于梦想,只管坚持,不去想,能否成功,只当风雨兼程。
于是,告诉自己……
我想会有那么一天,我能够在朦胧中看花,然后笑着流泪。我想会有那么一天我能够流着泪——幸福的泪,透过朦胧的泪水,透过朦胧的青春,看到一朵关于成长的花悄然开放,馥郁着生命最本真的馨香,然后告诉自己:成长,无悔。
若干年后我想我会随着岁月中熙攘的行人坚定地前行,也许这就是对成长最美的解读,会有困惑,会有彷徨,会有挣扎,会有很多很多,然后懂得淡定与坦然,继而成熟。
是的,也许花开无声,花落无语,但却会在落红奔向泥土的瞬间溅起生命中一声最深沉的叹息,且伴着花香流转,一世轮回。
终于能够在朦胧中看到一世繁华。
(作者系文学与传播学院10级学生)
走进橄榄绿 我们更Confident
哦!橄榄绿,如果没有你,我该怎样对自己生命的方程式作进一步完整的诠释;如果没有你,我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多彩青春,将缺少活跃的绿、威武的绿、勇敢的绿和自信的绿;如果没有你,我生命的化合物中将永远缺失一种英勇、无畏、坚强的元素。这种元素就是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用于立身立命、创业奋斗的“钙”元素。生命不能没有蛋白质和维生素,人生不能没有坚强的“钙”。走进橄榄绿,使我真正懂得一旦一个单个的分子跟不上步伐,一个队员喊不响口号,一个成员的动作不到位,就会影响到一个集体整体效果的彰显,影响到这个绿色“集合”形象、素质的完美塑造。
走进橄榄绿,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是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是一个步调一致、和谐共处的大家庭,是一个凝聚力量、营造团队精神的青春之林。
走进橄榄绿,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宿舍里,一直懒散无形的被褥被规规矩矩地叠成了标准的“豆腐块”。年轻的连长走进每个宿舍,一遍又一遍地折叠、打线,耐心地教我们做“豆腐块”。我们如同小学生,拆了叠,叠了拆,一遍又一遍,从不喊烦。终于,我们学会做“豆腐块”了。我们的被褥方方正正、四棱上线,我们的生活也似乎有板有眼、有棱有角了。走进橄榄绿,我们体味到了从未有过的自信。
我们身着橄榄绿的军训服,个个脸上升起了灿烂的太阳,洋溢着自信和耀眼的光芒。在震天的口号声中,男兵们淋漓尽致地彰显着军中男儿的威武雄健和大义凛然。女兵们兴高采烈地塑造着巾帼女杰的飒爽英姿和剑胆琴心。
走进橄榄绿,每个静谧的夜便多了一份喧腾的欢乐,多了一份温馨的回忆。
“蓝天大道上,彩云在追。年青的我们,歌声在飞……”“寒风飘飘落叶,军队似一朵绿花……”……
每天晚上,我们互相围坐在训练场上,把一颗颗滚烫的心聚拢在一起,连与连之间进行拉歌竞赛。月光如水,溶溶的月华从蔚蓝的天幕上倾泻下来,洒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沉浸在月色和歌声中的我们,心里波涛澎湃,洋溢着青春的浪花,恣肆着浩瀚无涯的欢乐。
走进橄榄绿,我们自豪地扯着嗓门高喊:“烽火二连,冲锋在前。巾帼红颜,永夺人先!”为了喊响这个口号,我们把嗓子喊哑了,但我们的脸上依然抒写着无尽的兴奋和欢乐。
烈日炎炎,铄石融金,我们在训练场上踏着、走着、踢着。灼烫的汗水从我们的额头上坠落到脸颊上,又顺势滑下来,掉在了地上,摔成了八瓣儿,但我们依然岿然不动。因为,我们在橄榄绿中成熟了,我们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意志和毅力。
走进橄榄绿,是人生的一种缘分,是生命的另一种升华,是青春的再熔炼。走进橄榄绿,我们洒下了汗水,收获了更多的成熟、坚强、毅力与Confident……
(作者系文学与传播学院10级学生)
版权所有:咸阳师范学院&&&&技术支持:网络管理中心&&&&陕&ICP&备&&号&&&&建议使用&&IE6.0&&800x600&&以上分辨率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时期书法家名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