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兽面玉器是卷云纹什么朝代玉器特征

古玉器上兽面纹的断代 之一——史前至西周时期
古玉器上兽面纹的断代 之一——史前至西周时期
古代玉器上通常所谓的兽面纹,即一种正面展示的类兽首图案,其有对称的双角、双耳、双眉、双须以及鼻(但通常省略口部或下颌),不少还在两侧有长条状的躯干、肢、爪和尾等。兽面纹亦被称为饕餮纹、正面龙首纹等,但无论如何,兽面纹应属于一种人们想象出来,且赋予了某种内涵的神秘怪兽,而非诸如马首、牛首之属的写实动物。考古资料显示,玉器上最早的兽面纹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在商代晚期、西周、东周、秦汉时期较为流行。兽面纹形态繁复、富于变化,尤其商代晚期到汉代,前后演变线索清晰而自成一系,且阶段性特征明显,可以作为断代的重要依据。下面对历代玉器上兽面纹的特征进行断代概述。本期主要为史前至两周之际的内容,春秋中期至秦汉时期玉器上的兽面纹近期推出。一、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兽面纹主要装饰在玉琮、玉璜、玉璧、玉钺、玉梳背、三叉形器之上。按繁简差异,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形态复杂。目、鼻、口等部位皆浮雕凸出,表面琢细密的卷云纹作地纹。眼眶颇大,呈卵圆形,内有重圈表示眼珠、瞳孔,眼眶之间有短桥相连。宽鼻阔口,无下颌,上下各一对獠牙呲于唇外。在兽口两侧有极度弯曲的两腿,双足呈爪状相对,爪甲尖利弯曲。其二,形态简化。鼻部省略,目部形态简化,且出现了阴刻而就的小眼形。四肢不见。地纹疏朗或省略。第二类是第一类简化而成的抽象形态,其流行年代亦晚于第一类兽面纹。二、夏商周时期
偃师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代遗存,该遗址先后出有三件镶嵌绿松石的兽面纹牌饰,形制大体相同:为青铜衬底,略呈弧角长方形,表面凸起,两侧有两组穿钮,用以固定在织物上。牌饰表面用数百块形状各异的绿松石小片铺嵌成兽面纹图案。眼珠正圆,凸起,双卷云耳,对钩“T”形角,两角长而上延,卷曲似尾。这种兽面形象同良渚文化差别较大,故尚不能明确二者之间的源流关系,但商代晚期玉器上的兽面纹应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商代晚期装饰有兽面纹的玉器主要有:玉兽面、玉钺、玉戈、玉梳、玉韘等。此期兽面纹通常以双钩阴刻技法雕琢,亦有沿线槽减地而以阳线成纹者。臣字眼,眼珠用重环纹表示。眉部多为短直斜线组成的窄长条状。角部有两种:其一,以方折的卷云纹作盘角;其二,蘑菇形角,较长,其根部装饰卷云纹。尖叶状耳竖起。鼻部则由一对相向对称的勾卷纹样构成,若蒜头。口省略。西周早期的兽面纹大致延续了商代晚期的风格,兽面纹的基本形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很难找出与商代晚期的显著区别。西周中期以降,差异逐渐在雕琢手法上体现出来:大量使用“一面坡”线条,精雕作品往往在“一面坡”线纹的边墙表面沿轮廓再勾出细阴线。这些雕琢手法的变化,增加了图案纹样的立体感和细致感。此外,个别兽首腮边开始出现短须,新增椭圆形重环眼珠,且少量兽角用凤鸟纹代替,其余部位仍同先前。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玉雕兽面纹仅见于兽面纹玉牌饰之上。其风格较前期变化甚大,时代特征明显。目部多浮雕作正圆状,内加琢一个圆环,眼梢拉长;眉用两道上扬的长条状集束阴线纹表示。鼻部浮雕成圆角梯形,腮旁偶见长须。兽角皆用侧视龙首纹表现。参考文献:1.朱乃诚:《良渚文化玉器纹饰研究》,《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2.蔡庆良:《古器物学概论——陕西韩城芮国大墓出土玉器概论》,《芮国金玉选粹——陕西韩城春秋宝藏》,三秦出版社,2007年。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评论 (0条)
抢沙发,第一个发表评论您好,欢迎来到苏作玉器网! [
当前位置:首页 > 古玉学堂 > 古玉的辨伪识真 > 正文
古代玉系及各时期玉器的特征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日期:评论:0
  红山文化距今年,其遗址位于我国北方的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的辽河流域地带。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多数以鸟兽或动物形为主,如鸟、蝉、鱼、龟、猪等,也有与宗教崇拜有关的神灵、龙形、猪龙等。红山文化玉器,分布于东北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距今4500多年。玉器是红山文化重要特色之一,主要器型有猪龙纹玉块、云纹玉佩、箍形玉器以及玉龟、玉鸟、玉鱼等小件玉器,造型简朴,纹样洗练。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源头,其中,大量出土的猪形玉
  龙,具有后世龙的形象。
  红山文化玉龙有两种形式,其一是舒展的C形龙,其二是连体猪形龙。C形玉龙,弯蓝的身躯,飘逸的鬃发,简捷的刀工,蕴含着原始的力量,是早期玉雕工艺的代表作。玉怪兽一般是用青色岫岩玉琢制而成,整体如英文字母&C&字形。兽首肥大,两只近三角形的大耳竖立于头页,面部阴刻圆形目,目外有双圈扇形眼眶,鼻间有多道阴刻皱纹,吻部前凸,口微张,外露一对獠牙。嘴与尾相接,并以一道割而不断的切口相隔,中间有一大圆孔,背部前颈际有一小圆孔,皆由两面对穿而成,可供穿系佩戴。整体扁圆而光洁,造型简洁而神秘。此类器一般较大较重,有孔可系,功能可能为佩饰。
  勾云形玉器也是红山文化中独特的玉器,体薄,宽大,中部有镂空的卷云形孔,四边呈不规则的弯弧形。此类玉器一般缝缀在胸前,相当于护身符。红山文化的巴林右旗遗址出土的两件玉蝉,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玉蝉形象的玉器。这两件玉蝉用岫岩玉琢成,质呈黄色。首端平圆,尾端圆弧,两侧及腹部平直,背凹弯,首端的平面以双圈纹作蝉目,背部以数道凸弦纹饰作躯体。其中一件在腰部对钻一横穿孔,另一件除有横穿孔外,又在首尾间直穿一孔,并与腰间的横穿相通。较大的一件长9厘米,较小的一件长7.5厘米。此外,还有马蹄形器、龟、鸦、兽面纹丫形器、勾形器、双联璧、三联璧、外方内圆形器等,都很有收藏价值。
  崧泽文化系
  崧泽文化是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晚于马家浜文化,早于良渚文化,距今约有五千年左右。崧泽文化开始选用绿色系列的真玉琢成装饰品,以半壁形和倒桥形玉璜居多。
  玉器装饰以素面为主,半璧形玉璜圆弧一侧有的带有齿牙纹,呈半璧形,是崧泽文化的代表性玉器。
  与太湖地区的崧泽文化相当的宁镇北阴阳营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宁(南京)镇(镇江)地区的一支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南京市鼓楼岗北阴阳营而得名。其以红陶及彩陶著名,玉器亦有相当数量,以各种半环形玉璜为主,多光素无纹,玉材较杂,有软玉、玛瑙、美石多种。玉璜,呈半环形,是北阴阳营文化玉器的主流。
  凌家滩文化系
  凌家滩文化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西南约10公里,地处裕溪河段的北岸。该遗址发现于1985年,出土了大量风格独特,造型别致,用途特别的玉器,是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十分罕见的一处古文化遗址。凌家滩文化以安徽巢湖为中心,是江淮地区一支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当时宗教活动十分活跃,玉器数量多,品种丰富,材质上乘,纹样神秘,独树一帜。
  凌家滩文化玉钺,用透闪石软玉琢磨,色呈灰白色,泛绿斑。钺的平面形状呈梯形,钝部钻有一孔,孔系两面对钻,三面刃,主刃呈外圆弧状,两面肩部的刃略呈内弧状,刃口均出锋,但无使用痕迹,应为礼器。玉璜形式较多,有半环形璜、半璧形璜、长条形璜、龙凤形璜、桥形璜等多种,其中外缘带锯齿状饰的半璧形璜,外形与南京营盘山出土的玉璜、太湖地区崧泽文化的玉璜非常接近,但玉质明显不同,较为少见。凌家滩文化以玉琢人,数量最多,形象完备,方脸大耳,表情凝重,一副长者的形象。人的姿势呈半站半蹲状,似在进行某种仪式,双臂内弯,双手似捧了东西欲向某人献礼。装饰十分有趣,头戴冠,冠饰方格纹,腰间束有带,露脚。玉人后背、胸部对钻牛鼻孔,应可供佩戴之用。凌家滩文化玉鹰在玉器上表现较为复杂的数理关系和人对自然认识的重叠现象,是凌家滩文化玉器的一大特色。如有一件独一无二的玉鹰,呈展翅飞翔状,头向一侧,尾展开。与其他玉鹰最大的不同之处,是鹰的双翼形状和腹部的阴线纹装饰。玉鹰的双翼不是琢成羽翼,而是加以夸张,琢成联体双猪的形象,似乎是鹰要借助猪的力量,去遨游太空。
  良渚文化系
  良渚文化是位于长江下游&金三角&地区的一支重要的新石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最早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是中国南方首次发现的史前文化。琢玉、用玉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特征,其玉器数量多,举世无双。良渚文化的中心在江南的太湖周围地区,影响很大,南到岭南地区,西抵巴蜀地区,北及黄河流域,幅射面积达大半个中国。在夏商文化中含有较多良渚文化成分,良渚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影响深远。
  良渚文化玉敛葬。用大量璧琮玉器陪葬的墓称玉敛葬。中国最早的玉敛葬出现在良渚文化中,且数量很多,几乎每一个中心聚落,都有规模较大的玉敛葬。1982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三号良渚文化大墓出土玉器是大量的璧琮玉器排列在人体周围,玉琮在上,玉璧在下,陶器则排列在次要位置。可以看出,这是经过一番考虑后而安排的,很有规律。有些学者指出它的特殊含义,认为与古代璧琮祭祀天地有关。此墓出土的大件璧琮玉器就多达100余件。
  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1 2号墓出土的玉琮,是举世闻名的&玉琮王&。1呈嫩白色略偏浅黄,一侧有紫红色不规则瑕斑,高8.8厘米,孔径4.9厘米,重6.5公斤。玉琮的四面布满了纹饰。在四个正面的凹槽内上下各一组&人兽复合像&,共八组。复合像的脸面呈倒梯形,重圈眼,宽鼻,阔嘴,头上戴冠,冠的上层刻放射性羽毛纹,内层为帽,并刻卷云纹的冠,脸和冠帽均是微凸的浅浮雕。双手叉腰,作蹲踞状,脚为三爪的鸟足,四肢均是阴纹刻线。&人兽复合像&的胸腹部以浅浮雕突出威严的&兽面纹&。&兽面纹&眼眶间有短桥相连,阔嘴中以小三角表示牙齿,丽侧外生两对獠牙。饰纹区在琮的四角,它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四角相同,左右对称,三道横割的凹槽将各个角分成相等的四节。四节中若从上往下数,其中第一、第三节为前述&人兽复合纹&的脸面和冠的简化形象;第二、第四节的形式为&人兽复合像&胸腹间的&兽面纹&,惟省去了鼻和细密的卷云纹,并在两侧各增加一鸟纹图。&玉琮之王&极有可能象征天地的综合体,其间活动着的鸟和可来往于天地间的神,是良渚文化先民天地观生存观的具体反映。
  良渚文化玉璧的出土数量非常可观,大大超过了琮,形成了该文化的特色之一。1982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墓葬出土的玉璧,为迄今所知最早的玉壁。玉料呈青灰色,有云母片杂质。体圆形,中心有一两面穿圆孔,通体磨光,光素无纹,直径26.7厘米,厚1厘米。据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情况,一是璧多垫在人体身下和铺在人身上,有一种保护人体的含义。这类璧形制圆整,两面平滑,钻孔对直,整体经过抛光,精工制作而成。二是成堆放置在墓坑后部,往往厚薄不均匀,边缘不圆整,有的器面有切割错位留下的高低台阶,似乎专为葬礼仓促制成。
  除了琮、璧之外,良渚文化玉器的种类很多,有环、镯、珠、坠、瑗、膀、蛙、蝉、斧等,其中,玉蛙、镂空膀、蝶形器、兽面纹琮形坠、项饰、柱形饰、方柱形尖状器等,都很有风采,是良渚玉器的典型代表。
  良渚玉器的玉材大多是阳起石、透闪石,也有少数的蛇纹石。阳起石和透闪石矿物组成的玉石就是&软石&,如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等,大部分质料是相当好的,说明当时人们对玉的识别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良渚古玉的仿制品,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神人兽面纹良渚式玉琮。明清以降,仿古之风尤盛,但对于渚玉器的年代认识仍很模糊,因而仿制品无论造型、纹饰,还是制作工艺,都缺乏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特征,破绽明显,不难甄别。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江苏草鞋山、张棱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瑶山等地的先后考古发掘,不仅扭转了人们对良渚玉器制作年代的认识,而且在海内外掀起了至今未衰的良渚玉器研究和收藏热潮。最近十多年来,大量的良渚玉器流人海内外收藏家之手,其中不乏精品,但是,流散海内外的良渚玉器更多的是新近仿制的赝品。实际上,由于高利所趋,早在十多年前,江浙地区就已经出现仿制良渚玉器的私人作坊。近两年来,随着仿制品的热销,私人作坊的发展也极迅速。在去年春季的旺销高潮中,不少作坊日夜开工,宛如服装加工厂赶制订货。赶制出来的玉器,大部分销往香港、日本等地。所以海内外个人收藏家手中的良渚玉器大多存在着良莠不齐,真赝皆备的情况。
  附:良渚玉器的质料及鉴别
  良渚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艺术创作的杰出成就。它的制作工艺,有一些方面在今天看来仍不可思议。由于没有高强硬度的金属工具,良渚玉器的制作完全依赖于石质和某些有机质的工具。良渚时代玉料的开采开璞成坯,主要采用的是切割。在出土的良渚器物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迹,据考证,主要有锯切割和线切割两类。锯切割是直线切割,而线切割则留下了抛物线形的切痕。一般线切为抛物线切,切割后留下的台痕在切痕的外弧。有些仿制品,特别是玉璧,为了追求跟真品相象,也特意在表面留下几处切割凹痕,但这种痕迹均可薯显看出是使用金属铊具碾琢痕迹,跟玉璧表面连接处突兀的甚至形成高差明显的台阶状台痕。
  良渚时代钻孔的技术为两面管钻的方法,进口大,中央相通处径小,有时错缝形成台痕,有的台痕上还留有1~2毫米宽的钻沟槽。玉琮是钻孔径较大的器物,也用两面管钻而成,较少错缝,加之后期制作中仔细的打磨,琮的穿孔壁常成为光洁的微弧面,很少孔壁完全平直的琮。良渚玉璧、玉钺的孔壁较少有修治抛磨,孔壁内常留有较明显的钻沟。
  良渚古玉所用的质料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另外还有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美石。软玉系列的质料,依其纤维结构的差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类似新疆和田玉中&籽玉&与&山料&的差别。一类是未受沁为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为&鸡骨白&的料,这种玉料当时多用于制作琮、钺、三叉形饰、冠状饰等玉器。另一类为未受沁为不透明的暗绿色,沁后五色斑驳,肉眼常可见绢云母状交杂的纤维结构,这种玉料在良渚早期就已经被采用,主要用于制作面积较大的玉璧,个别也制作成玉琮,但制作的玉琮工艺粗率,从墓葬中出土位置看,其礼仪上的地位明显逊于采用第一种玉料制作的高节琮。到了良渚晚期,可能是由于第一种玉料匮乏,第二种玉料被普遍用于制作高节琮,但玉璧的料始终没有变化。没有较纯净的&鸡骨白&是良渚玉璧质料上最基本的特征。
  仿制品选用的原料主要是产于辽宁的俗称岫岩玉的似玉矿物,颜色有黄色、褐色、杂色、青绿色等。黄色、褐色、杂色的质料硬度较低,不透明,而青绿色的料硬度较高,接近摩氏6度,半透明。良渚玉器所采用的软玉硬度在摩氏6~6.5度,虽经千年埋葬,或多或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沁蚀,但其表面除完全受沁成白色石膏状剥裂的硬度较低外,其余部位经阴干脱水后硬底基本维持在原有水平,一般的钢质刀具很难刻入。而仿制者虽对其表面进行了做旧仿沁,使其特征跟出土的古玉相近,但硬度这一玉料本身具有的特征,很难瞒天过海。
  良渚古玉的选料,我们前面已经谈及,其软玉系列的玉器主要有两类。一类未沁前可以上海福泉山9号墓出土的那件玉琮为代表,湖绿色,若迎台灯光或贴外壁打亮手电,光线能完全透过。微沁而未完全失透的有反山1 2号墓出土的玉钺,瑶山2号墓出土的冠状饰等,台灯光或手电光能部分透过。这种玉料在完全受沁的情况下,即成为古董界所称的&鸡骨白&。其实,&鸡骨白&是一种泛泛的称谓,特指这种受沁失透的状态,实际上玉器呈现的色彩有黄白色、白色、青白色、淡黄色等多种,这种&鸡骨白&的玉器都不能透光。但玉是多种矿物的集合体,组成玉的各类矿物在同样埋葬环境下受沁的过程和程度也并不完全一致,因而,在&鸡骨白&玉器的表面,肉眼常可看到许多小如芝麻大至豆瓣的大小不一的晶点。若用手电光贴在玉器边沿部位的这种通常为红褐色的晶点上,可看到透光。这是任何仿制品上都不能见到的现象。另外,仿制品虽有采用硬度较大的半透明玉料制成的,经做1日仿沁,表面已呈鸡骨白,但并未深入骨里,所以在手电光照射之下,仍能透光。目前,瓶窑一带仿制的良渚玉器仍以&鸡骨白&为主,但个别作坊已采用了硬度较大的玉料,主要是来自辽宁岫岩和河南南阳的绿色玉料,利用色泽相近,硬度相近的质料特点,成器后稍作染色仿沁,来仿制桐乡、海宁一带出土的半绿半黄的半透玉器,市场销路看好。仿制良渚玉器中第二种质料的玉器在市场上不多见,这种沁前为不透光的暗绿色,沁后五色斑驳的玉器,其玉料的独特性,使仿制者很难仿得逼真。
  良渚古玉,特别是反山、瑶山、汇观山、横山等地出土的玉器表面,常有薄薄一层致密的&面膜&,如同涂了一层透明的生漆,呈现出极强的玻璃光泽。这层&面膜&是制作抛光和几千年土埋受沁的结果,也是任何仿制品不可能模仿出的特征。有些仿制品虽抛磨仔细,玻璃光强烈,但与真正良渚玉器的玻璃光泽相比,仍有较大的感官上的区别。仿品的玻璃光泽来自玉器表面,跟古玉发自骨里的强烈而柔和的光泽相比,显得浮躁和刺眼。
  良渚文化 玉带钩
  从质料上鉴定良渚玉器还可使用比重液测定的方法。透闪石一阳起石系列的软玉,虽多经沁蚀,但其比重仍保持在2. 96~3.17,而岫岩玉的比重为2.5~2.8,南阳玉的比重为2. 5~2.9,若用比重为2.95的四溴甲烷重液测试,则软玉沉于液底,而岫岩玉或南阳玉都浮于液表。
  石家河文化是分布于江汉平原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所处的年代大致与南方的良渚文化相同。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特征,是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为人们逐渐认识的。以前一些世界著名博物馆收藏的不少玉器,相当一部分是石家河文化的,但以往大都定为商代。石家河文化玉器数量很多,多见各种人物头像和动物玉器,器型大多较小,多可佩系。雕工非常精细,装饰不同于良渚文化的起突和阴线刻,而以剔地阳纹见长,成为商代玉器基本装饰母题的重要来源。
  传世玉器或后代考古发掘玉器中,常见一头戴小冠,耳佩玉饰的玉人头像,过去都定为商代,现在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证实这类玉器有一部分是属于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玉器虽与商代玉器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两者的相异处也较明显。石家河文化玉器的线纹较粗犷,较少修磨,反映其琢玉工艺的原始性;玉器的人物神态,特别是一双眼睛,没有商代人物有神彩,造型仿佛也不够优美。
  黄河龙山文化系
  龙山文化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一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分布地域较广,又可分为陕西、河南、山东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玉器数量虽赶不上良渚文化,但时间上有一部分与夏代相重叠或直接衔接,因而显得非常重要。龙山文化玉器多为礼器,重要玉器有璋、琮、牙璧、圭等。玉器中有一部分与良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与夏代玉器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看出,良渚文化的一部分玉器是通过龙山文化传人中原地区的,并对中原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龙山文化玉器装饰简洁,重要饰纹主要有兽面纹等。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牙璧,圆形玉璧上出齿牙纹,过去称玉璇玑,有人认为是测量天体的仪器,李约瑟博士也认为是天文仪器,其实与原始宗教有关。
  1974年,山东滕州市岗上村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人面纹玉石佩饰,薄片状,方型,正面凸起,阴线刻人面纹,刀法简练,眼、鼻、口突出,神态端庄,背面雕桥形钮,可供系戴。临朐县西朱封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两件精美的玉簪,一件为乳白色,半透明,顶端两侧各饰三个浮雕人面像,另一件玉簪由两部分组合而成,簪身竹节状,墨绿色,簪首为青色,梯形片状,镂孔透雕,玲珑剔透,极似良渚文化之冠状器。动物肖形佩饰,出土不是太多。日常生活用装饰品,既有单件饰品如玉镯、玉臂环、玉管、玉环、玉珠等,又有组合而成的串饰,丰富多彩。
  在大汶口、龙山时代已经具备了高超的琢玉工艺。首先,有了一套完备的琢玉工序,从玉石的选料、切割、制坯、琢磨、雕刻到钻孔、抛光前后相接。其次,玉工已熟练掌握了一整套的琢玉技术,制坯、琢磨过程中,运用&以玉攻玉&原理,充分发挥&解玉砂&的磋磨作用;玉料的切割,既有柔性的线切割,又有以硬性的片状或棒状物带动解玉砂进行的锯切割,许多器物上,特别是片状的刀、铲、璋上都留下了明显的切割痕迹;尤甚突出的是钻孔技术,既有漏斗状的实心钻,又有空心钻,许多器物上还使用了对钻技术。
  三星堆文化是西南地区古蜀国的青铜时期文化,分布于成都平原,文化的中心区域在广汉市三星堆。三星堆文化前后延续的时间很长,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至西周时期。三星堆文化与周边地区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古蜀特色的区域文化,以灿烂的青铜器和干奇百怪的玉器闻名于世。
  三星堆文化玉公鸡:汉代常见陶公鸡形状,在三星堆文化中已有大量出现;不过三星堆文化的公鸡不是陶制的,而是用青铜、玉制的。过去只出土青铜公鸡,近年不少玉公鸡发现。玉公鸡与青铜公鸡相仿,均以圆雕技法琢成,神情并茂。三星堆文化大量玉公鸡的出现,应与古蜀国太阳、神灵崇拜有关。玉公鸡目前仅见于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玉牙璋:牙璋是三星文化的重要玉器,多以蛇纹岩玉料琢制。三星堆文化玉牙璋以大取胜,以纹见长,璋表面多阴刻鱼鸟纹、人纹,一般从上至下饰有多组花纹。三星堆文化的玉牙璋与中原地区的玉牙璋,在器型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装饰样完全是古蜀式的,可以看出古蜀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
  夏代玉器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已有一定规模的城市,还有较为发达的手工业,国家的重要礼器有青铜器、玉器。夏代玉器种类较多,主要有玉戈、玉簇等武器类,玉圭、玉钺、玉璋、玉梯形刀等礼器类,还有饰玉及镶嵌玉。玉器装饰花纹有阴刻细线纹及器侧扉牙两类。
  夏代玉器既不同于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也有别于商周时期的玉器。总的艺术特征是,在早期玉器多样性的基上趋于统一,为商周玉器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现今见到的玉器装饰花纹是分节的,与南方良渚文化似乎有某些联系。有些器表的兽面纹,也是分节处理的,但必须倒过来看才是正确的。这是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的延续和发展,同时,开创了玉器上大量使用兽面纹的先河。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世系清楚的朝代,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都出现在商代。商代玉器可分早、中、晚三期,以晚期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玉器为代表,是继新石器时代后,中国琢玉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商代玉器总的特点是:早期传统得到继承,新的玉器品种大量涌现,和田玉唱主角,以双钩阴线为主要特征的饰纹玉器成主流,并出现了技术难度非常大的玉与青铜的合金工艺。
  商代晚期玉器的图案、琢工、抛光,比早期有了明显的进步。如跪形玉人,高7厘米,玉料呈青色,通体黄褐色浸痕,作跪坐状,双手抚膝,长脸尖颔,弯月形细长眉,臣字眼,闭口,凸鼻,头梳一条长辫,辫根于右耳后侧,发辫盘绕至头顶。头戴圆箍形顿,须前连一卷筒形饰。身穿交领长袍,长至足踝。腰束宽带,腰左侧插一宽柄器,上饰卷云纹和节状纹。殷墟玉器中圆雕似此件者不少,殷人雕出的动物和人像,绝大多数采用了正侧面剪影的手法,就如剪纸一样,抓住主要特征,用熟练而准确的轮廓线,勾勒出生动的艺术形象。
  商代玉雕的另一个成就是&俏色&做法。如一出土的殷代晚期的玉鳖,长4厘米,圆雕而成,身略扁圆,四足平伸,头半危缩,两眼圆突。这件玉器利用玉料本身不同的天然颜色,巧妙地琢刻成动物体外表的肤色和器官。玉料的墨色部分作成鳖的背和双目,灰白色玉料作头、颈、腹和足,这种
  手法俗称&俏色&,若能雕琢得恰到好处,可具&巧夺天工&之效。此器色泽分明,几与真鳖相同,是迄今所知&俏色&玉器的最早遗物,在玉器制作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说明,我国的玉石&俏色&作品,最迟可追溯到殷代帝乙、帝辛时代。
  殷墟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夏及商代早期玉器的优良传统,下启西周玉器的先河,经200多年的生产实践,提高了设计水平和雕琢技术,创作了很多精美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许多器物造型多样,某些作品突破了过去的传统程式,在人物和动物的玉雕中尤为突出。
  器物花纹刻划细腻。如兽类的身躯多用斑条纹或变形云纹,背部多为脊状纹,眼则为&目&字形纹;禽类多用羽毛纹或翎纹,眼多为圆圈纹,龙多用变形云纹或菱形纹等等。
  可以看出,当时的工匠,已熟练掌握了镂空、钻孔和抛光技术。镂空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全封闭式&;另一种为&半封闭式&。钻孔大致有&管钻&,一般扁平形,孔眼较大的如璧、环等中心部位的孔都用管钻,自然形状巧妙。
  一件玉器的制成,必须经过选料、开料、造型、琢纹、钻孔、抛光等一系列工序。而以琢纹的难度最大,技术要求也较高,有可能由专人操作。各个工序都配合得较好,从而能有效地生产出许多精品,即使用今天的工艺水平来衡量,也是很高的。
  殷墟玉器的种类相当齐全。根据我们对实物的观察,参考夏鼐先生对商代玉器的研究成果,将它们分为礼玉、仪仗性武器、工具、用具、装饰品、艺术品以及杂器七大类。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礼仪和宗法治理国家的王朝。西周从商代获得大批玉匠奴隶及玉器,因而西周早期玉器风格与商代晚期基本一致。西周晚期玉器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从用途上看,以瑞玉、佩玉、葬玉为主,重要器型有玉琮、玉圭、玉璜、玉组佩及各种动物玉雕,装饰花纹以双钩线一面钭披为特征。
  西周玉器花纹装饰趋于抽象化、几何化、平面化,往往喜欢强调对象的主要特征,如鹿就夸张它的角。器件多为片状的平面体,立体器极少发现,造型单纯简练,细部装饰多予省略。线条道劲流畅,生动自然。此时由双钩阴线或阳线转而为一面坡阴线,或者一面坡阴线与一条较细的阴线配合使用,有时也单独使用一面坡粗阴线或细阴线。
#FormatImgID_0#
  商代 玉环
#FormatImgID_0#
  西周 龙风玉佩
  长3.8厘米
  白玉,玉呈淡黄色,光泽极透亮。扁薄长方形,刀法遒劲有力,吃刀深,纹线流畅,琢磨精细。
  西周 玉风纹
  长5.3厘米宽3.3厘米 厚0.5厘米
  玉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体扁平,三边平齐,一边略有弧凸。器以双勾刻鸟纹,背面略平,光素无纹。
  周代玉鱼:1974年在陕西省宝鸡市撞伯墓中出土。玉料皆呈深绿色,局部有褐色浸蚀,扁平体,以阴线饰鱼鳃和鳍,有穿孔可系佩。玉鱼始见于良渚文化,盛于商周时期。周代的玉鱼比商代大,鱼身比商代长出一倍,但刻纹不如商代工整,显得比较草率。有的鱼身上雕出鱼鳞,鱼身弯曲如鲜鱼出水。
  西周鸟纹玉圭:西周玉器数量最多的是礼仪玉,玉圭在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周代实行礼仪统治有很大关系。西周鸟纹玉圭,像一柄竖形刀,因而过去也有人称为玉立刀。其实它根本不是实用的刀,而是礼仪用的玉圭。有的玉圭一端还装有漆柄,上面还有十分漂亮的小件玉器装饰。西周玉圭出土不少,且也不在一个地方,但有基本相同的形制与花纹,反映了周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玉圭两边一般出扉棱,以双钩线在上面琢刻站立的凤鸟纹,多为成组的双凤鸟纹。玉质普遍较好,能反映出持有者的君子风度。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
  春秋早期玉器与西周晚期玉器很难区别,几无独特个性。这一时期的玉器以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其中的龙纹玉块,玉质皆呈黄色,体扁平,一面平素无纹,一面以双钩线刻两组头均向缺口而尾相交接的夔龙纹,直径5.5厘米,厚0.3厘米;鸟纹玉环,青玉质,局部有褐色浸痕,体扁平,圆环形,一面无纹饰,一面以双钩线饰细密变形的鸟纹,直径11.7厘米,厚0.2厘米;玉冲牙,青玉质,形体、纹饰均相同,体扁平,形似獠牙,两面均以双钩线饰一张口侧身的夔龙,龙口各有一小穿,可系佩,长6.5厘米。春秋早期玉器,大多为板状,纹饰线条以双钩阴线为主。
  春秋中晚期玉器种类有素面大孔璧、云纹璧、蟠虺纹或云纹块、虎形或兔形璜、兽面纹或云纹璧、扇形璜、素面单节琮、云纹簪、绚索纹笄、兽面纹梳、虎首角形筋、蚕纹冲牙、虎形佩、蟠虺纹串饰等。此时玉器造型古朴,但已有创新,如河南省淅川县下寺二号墓出土的云纹玉璧,边缘装饰了凸起的脊牙,虎形玉璜和兔形玉璜则是新的品种,玉璜的造型多样,玉佩也多以璜形为主,但显得精巧玲珑。
  战国时,玉器有了长足的进步,除了传统的器形外,出现了合璧、剑饰、动物形饰和实用的玉带钩、镜架、虎形璜、虎形饰、多节佩、灯、龙形璜等,大孔壁代之以小孔璧,但立体器仍少,大多为片状扁平体。
  玉璜是春秋战国时期玉器造型最为优美、工艺最为精湛的礼玉、佩玉。文献上释&半璧为璜&,事实上此时出土的璜,、半璧形的极为罕见,大多三分之一璧或瑗形。商周以前流行的素面玉璜,这时不多见,而是两面饰纹,左右对称,或双龙同体寄生,或龙凤合二而一,或玲珑剔透。造型多样,异彩纷呈。标准的玉璜正中有一佩系的穿孔,两端各穿一孔。早期素面玉璜佩挂,多为缺口向上,环体向下,此时玉璜佩挂方法与早期相反,环体向上缺口向下。春秋战国时的玉璜是&君子杂佩&的核心部分,下垂冲牙珠管等饰。
  玉佩是战国玉器最活跃的器型,龙凤透雕玉佩,条状、管状玉佩,玉筋佩,构成了洋洋大观的佩玉世界。龙纹玉佩形精雕细琢;条状、管状玉佩,腹部上下通穿圆孔,钻孔精美绝伦;玉筋佩装饰造型生动。安徽省长丰县楚墓出土的玉长11.5厘米,形若弯曲的兽牙,上宽下尖,上端镂雕一尖嘴张口的龙首,身饰绳索纹,尾如锥,可以解结,甚为生动。
  春秋吴国玉器
  吴国是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中国东南地区的诸侯国。吴国以青铜兵器,尤其是以刀剑的铸造闻名于世。近年考古研究表明,吴国既有精良兵器,又有优美的玉器。玉器是吴国文化的重要特色,以成组佩玉为主,种类较多,虎纹佩、鸟形佩、长方形佩及璜、璧、环、珠、管等,花纹以螭虺纹、兽面纹、鸟纹、卷云纹为主,镂雕细琢,繁而不乱。
  春秋吴国玉璧,是典型的吴国玉璧,不同于中原地区出土的玉壁,通体浅浮雕螭龙纹,花纹排列紧密,璧面分若干区域,内外边廓较低,几乎让人不易看出。从吴国玉璧上,可以看到南方地区精细、优雅的&小家碧玉&文化。
  春秋秦国玉器
  秦国是东周列侯强国,发迹于西部地区,在与东方几乎隔绝的情况下,雄踞于西北地区,形成了秦国文化。秦国玉器与众不同,以扁平片状器为主,既有礼器,也有装饰品,装饰多为繁密的空心勾连纹,实为由小螭龙纹变形而来的云纹。
  晋是周王朝分封在今山西境内的一个非常强盛的诸侯国。强盛时的晋国琢玉工艺与青铜工艺同样发达,除礼玉外,显示身份的玉组佩及用于盟誓的玉圭、玉璜较多,在诸侯国中独树一帜。
  从装饰上看,吴国玉器细密、纤巧,晋国玉器道劲有力,有北方文化的豪放性格。由于晋国与北方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十分密切,因而在玉器上也有较多的反映,因素较为复杂。
  古中山国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东周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诸侯小国。中山国玉器玉材有新疆玉、岫岩玉、水晶、玛瑙多种,玉器造型多样,有饰纹玉版、玉佩、玉带钩、玉人等,别具一格。饰纹更加精美,几何纹、云纹、虎纹、涡纹百态千姿,装饰以双阴线相交形成浅浮雕阳面最具特色。
  战国中山国玉虎:中山国的玉虎与其他地区出土的玉虎有所不同,形体较大,栩栩如生。一面装饰的花纹也与众不同,较宽较粗,虎尾部琢成龙首纹,成了龙虎合一的玉器,在战国时期是比较少见的。玉虎上面的装饰纹样是鉴定同类玉器的主要依据,尤其是周边纹丝不乱的细密阴线纹,更是其时代特色。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诸侯强国之一。春秋创业,战国争霸,成为&七雄&之一,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玉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最富楚国玉器特色的是构思新奇,造型别致,工艺精巧,形式多样的装饰玉佩。有的造型呈S形,有的通体饰浅浮雕纹样,有的龙飞凤舞,吉祥和气。楚国玉器对汉代玉器的形成,影响很大。政治制度上是&汉袭秦制&,但玉器琢制,由于秦代没有形成自己的规模较大的玉器手工业,因而汉代玉器不是&汉袭秦制&,而是&汉袭楚制&。楚国的思想、文学、玉器,是形成汉代文化的重要基础。
  春秋时期有很多条状玉器,线条笔直,两端分毫不差,大小完全一致,一模一样的蟠虺纹,好像是机床上压模出来的,其高超的水准,令人赞叹。
  东周 龙凤玉佩
  长8厘米
  青白玉,玉呈浅黄偏青色。扁平圆形,镂空雕,配阴线勾划出眼眶及龙纹,雕刻特征符合东周风格。
  秦代玉器,玉料以青玉居多,类似南阳玉,用途以礼仪玉为主,用于祭祀天地四方。一些目前定为秦代的精致玉制重器,可能是战国时期的遗物,是秦兼并六国过程中的&战利品&,而非秦代玉作。
  秦代龙首纹玉璜:这是典型的秦代玉器,不是实用器,而是祭祀玉器,故装饰纹样较为简单。《周礼》上有以&玄璜礼北方&的记载。&玄&是黑色,或是深色。此璜以深青色玉琢成,用于祭祀,符合礼制。类似的造型简单的祭祀玉器,在秦代有成套发现,包括琮、璧、璜、圭、璋、琥等。
  西汉推崇东周儒家&君子贵玉&的思想,玉器在调整中获得更大发展,礼玉、饰玉、陈设玉、葬玉均出现新的面貌。玉器以玉璧、玉舞人、玉蝉、玉握、玉心形佩、玉组佩、成套玉具剑为特色,装饰以浮雕、镂空、汉八刀、蒲纹、谷纹、阴线纹见长。西汉兽面纹玉具剑的出现,说明春秋晚期已有的以玉饰剑的风气一直延续到了汉代。玉具剑在汉代是高贵身份的象征物,南北地区均有出土。
  西汉龙钮玉印 高3.6厘米 长2.3厘米 宽1.4厘米
  白玉黄沁,有氧化白斑,印文东汉玉器为&邦侯&二字,应是汉代某侯王所用,制作规整。
  东汉玉器艺术风格继承西汉玉器传统,数量和品种虽有所减少,但高档玉器大有增加,有的成为只有纯观赏价值的玉雕艺术品。东汉玉器用料考究,以和田玉为主流,玛瑙、绿松石、琥珀、青金石等也有一定数量。玉辟邪、玉刚卯、玉翁仲、玉司南佩流行。镂空、细阴线、吉祥语文字是其时玉器装饰的几大特色。动物玉雕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汉 龙凤出廓饰壁
  宽11.4厘米 直径6.8厘米
  白玉,褐色沁,微有氧化白斑。谷纹璧上端琢一系钮,璧缘两侧各附琢一风一龙,谓之&龙风呈祥&。
  魏晋 玉镂雕双螭佩
  长3厘米 宽9.1厘米 厚0.8厘米 清宫旧藏
  青白色,局部有深赭色沁斑。体扁平,两面形式和纹饰相同。造型独特,在魏晋时期较为少见。
  持续三百多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 历史上动荡分裂时期。 由于交通不便,和田玉来源困难。尤其是当时流行食玉,认为&食金寿如金,食玉寿如玉&。在食玉之风的影响下,不少好玉者得到一块玉,首先不是把玩一番,而是磨成粉末饱餐一顿。这时期玉器,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技法,多数玉器带有东汉遗风,以细密阴线描绘精细花鸟图案是其新创,开盛唐先河。
  隋朝手工业比较滞后。玉器以陕西李静训墓出土金扣白玉盏为代表,小巧玲珑,质地温润,金玉互衬。
  隋代金扣玉盏:在口沿上扣以金银饰,多见于瓷器,玉器上扣以金饰的,实在是凤毛麟角。金扣玉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复兴时期的隋代玉器还没有形成自身的艺术特色,只能从姐妹艺术中吸收艺术营养。
  从总体上看,唐代玉器制作艺术与当时的绘画、书法、雕塑、陶瓷、金银器艺术发展相吻合,着眼于艺术主题精神世界的刻划,气韵生动,出现了新的高峰。这与唐代政治上的开放,丝绸之路的繁华,和田玉料源源内输,艺术上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成果密切相关。
  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唐代玉器有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玉料的精细化,功用文玩化,装饰精美化方面。
  唐代玉佩饰品豪华尊贵,是等级身份的标志。玉绔带是在皮带上镶嵌玉形,有金、银、铜、玉之别,等级不同质地也不同,数量与纹饰也有差异。当时绔带制度严格,以玉绔为最高贵。达官贵人身着佩玉,尊卑有序。《隋书&礼仪表七》记天子白玉,太子瑜玉,王玄玉,自公以下皆苍玉等。唐代沿用此制度。在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一件白玉嵌金佩饰应为皇家用品,此为片状近三角形,底边平直,顶尖有一小孔,两腰为三连弧形,正面镶勾连云纹金饰,纹饰流畅,金玉辉映,格外耀眼,玉质洁白无瑕,晶莹光润,显得富丽堂皇。
  唐代玉雕器上的雕刻纹样有成对鸳鸯、双喜牡丹、龙凤起舞、飞天侍女、颗颗石榴、各种舞蹈奏乐等。&当时妇女能骑马狩猎,能着男装上街观灯,佩带各式各样玉器。唐代绘画与陶俑中的妇女是丰硕盛装,高髻美发,轻纱薄罗,彩色柔丽,露肩裸臂,&游春&、&出行&、&嬉耍&、&揽镜&,悠闲安然,她们头上戴的,身上佩的各种玉饰,具有浓烈的世俗美,这种美,是雕凿艺术与内容交织在一起的现实美,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唐代玉器的艺术风格,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的。汉代以来的程式化、图案化、纹样古拙遗风消失了,趋向饱满、健康、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宗教用玉、礼仪用玉大大减少,谷纹、蒲纹、变形云纹、螭纹等基本不见。唐玉纹饰有卷云纹、卷草纹、连珠纹等,动物纹有龙、凤、牛、马、鹿、雁、孔雀、鹤等,有的飞鸟成双成对,植物纹有牡丹、石榴、莲花等,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在品种方面,羽觞、长杯、牛头杯、钵、单柄杯、碗、玉梳子、玉梳背、粉盒、饰件玉带板、玉钗头镶件、玉镯、玉兽、玉鸟等实用器物,明显增多。
  唐 白玉凤形佩
  唐代玉雕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雕刻技艺上吸收当时的雕塑与绘画手法,使用传统的铲地、镂雕与圆雕,大量使用阴刻细线,用阴刻表现细部与绘画线描,用繁密的细线与短阴线表现装饰衣纹、阴阳凹凸面等等,具有浮雕感;突出人物,细部都用阴线刻划,绸带用长阴线,表示飘动的轻薄的质感,从而可以看出阴线的巧妙应用。西安市考古所藏白玉鸳鸯头花饰中的鸳鸯扇起的翅膀,用繁密的细阴线表示羽毛,花叶同样用短阴线刻划,质感强,生动活泼。
  唐代玉器时代特征明显。以龙纹为例,白玉线雕龙纹璧,龙头长双角,张口露牙,嘴角超过眼角,颈后有须,下唇留须,龙身满饰方格形鳞纹,背生火焰状鳍,四肢作腾飞状。鸟纹,短翅,多呈展翅形,翅端向头部扇起,排列整齐阴线表示羽毛,丰满健壮,与金银器、瓷器、铜器等鸟纹一致。人物形象也是多的,有西域人,善歌善舞,吹拉弹奏各种乐器,生活气息浓郁;骑象人,构图新颖,刀法娴熟,工艺精巧,造型准确,细中见灵,雍容大度。
  此期玉器见于前蜀、南唐。成都前蜀王王建墓出土的玉带板,团龙翻江倒,花纹粗细兼备,近似唐风。南唐二陵出土的一些玉器,如玉飞天残片,飞天随印度佛教传人中国,相继在壁画、玉器上出现,器物虽已残破,但仍能从中窥见南唐玉飞天的神韵,飘浮的衣纹,仍不失盛唐飞天的风采。
  唐 白玉龙
  长5.6厘米 宽4.4厘米 厚0.5厘米
  白玉质地。器扁平,镂空雕琢,无边框,线条刚劲有力。边饰无蕊形云纹,背面光素无
  纹。器形优美,极富动感。
  唐 玉哀册
  每开长28. 4~28.6厘米 宽2.8~3.2厘米 厚1.2~2.1厘米
  哀册为汉白玉质,每开上下两端1.5厘米处有小孔,用于穿绳编纂。哀册阴刻有文字,共252字,行书。
  宋代玉器
  宋代玉器的风貌大体如唐,工艺、品种未能超过唐代。宋 代是历史上相对稳定 繁荣时期,玉器制作承上启下,工艺特征仍继承唐,无太大变化。品种仍以佩饰为主,但新出现了仿三代青铜器的玉雕器皿、玉坠饰等,并出现了龙大渊的《古玉图谱》,记载了宋代制作和当时出土的各类玉器数百件。宋玉中最具特色的是玉坠饰,此后风行一时,直至近代。宋代玉坠饰品种繁多,有人物、动物、植物瓜果形坠等,工艺较简练、明快。人物特点为头部较大,脸部圆润饱满,多为笑面,憨态可掬。此式对后代影响深远。此期玉材多为和田玉,以青、白色较多。
  宋代宋徽宗嗜玉成瘾,引发朝廷上下一片爱玉之风。玉器的文玩化、世俗化倾向,为中国玉器走向民间打下了基础。
  宋代由于金石学的兴起,社会上出现了一般拟古的风尚,好古、玩古、藏古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种风气下,仿古玉开始大量出现,逐渐成为古玩市场上的主要商品。貌似汉代的玉璧,是宋代标准仿古璧,饱满的谷纹,既有汉代的遗风,又有宋代的新韵,青中发黑的浅赭色泽,是人为提色所致,按古人说法是&老提油&。
  辽国玉器
  辽国玉器近似唐宋,多以珍珠及琥珀制作,具契丹民族风采。琥珀、白玉鸳鸯,寓意吉祥,为其时佳作。中国玉器发展到辽金时期,已不再局限于汉族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也学会难度极高的琢玉技术,结合自身的民族文化,大量使用玉器,成为中国玉器艺术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金灭北宋后,从宋朝汉族地区学来的琢玉业,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琢制了一批具女真族特色的玉器。其&春水&玉、&秋山&玉以及花鸟玉雕、龟荷玉雕,在中国琢玉史上独树一帜。在众多辽金玉器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当推金国&秋山& 哀玉、&春水&玉。&秋山&玉,描绘的是柞树荫影下的小鹿悠闲 素自乐的美好景象,表现的是太平盛世,&春水&玉表现的是女真族在春天的狩猎活动。从宋代开始,玉器的立体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金人掌握了成熟的多层镂雕技艺,这在雕玉史上是一巨大进步。&春水&玉成功地应用了多层镂雕技术,使玉雕作品更加引入入胜。
  金 玉鱼
  元代的蒙古统治者珍视宝石,也爱玉石,设立机构专司琢玉事务,形成大都、杭州两大琢玉中心。成品气势颇宏,多层镂雕技艺运用自如。元代玉器,无论大小,强调气势,强调层次的美观,强调艺术图案与玉器实际用途的完美结合,显示出古典艺术的成熟之美。
  综而述之,隋唐宋元太器品种主要有:
  佛教玉器:玉佛、飞天等。朝廷用玉:宝玺、带板、佩、哀册等。装饰用玉:包括各种首饰及佩饰,如钗、簪、笄、钏、步摇、梳、梳背、项链、发冠、帽钮、戒指、手镯、佩、坠、环、带钩等。肖生玉器:指人物、禽兽等立体玉雕,如小兽、小兔、猪、蚕、狻猊、鹿、凤等。玉器皿:碗、杯、盅、盏、盒、卣、炉等。玉文具:砚、砚滴、笔管、笔洗、笔山、镇纸、图章、押印等。
  元代 荔枝纹玉挂件
  宋代以降,玉制文具也很有特色,品种繁多。本来文具只求实用,不必华丽,但由于工艺美术的高度发展,加之权贵们崇尚奢华,故更趋于工艺化、装饰化。
  明清玉器的功能比唐、宋玉器更加广泛,按其功能,知名学者杨伯达先生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类:
  册宝类:玉册、玉宝、宫殿堂阁之宝、鉴赏章。
  神像类:佛、菩萨、佛母、罗汉、明玉、八仙。
  祭法类:圭、璧、琮、七珍、八宝、五供、铃杵、嗄不拉
  佩饰类:朝珠、手串、朝带、项圈、香囊、带钩翎管、簪、戒指、手镯、环、块、佩、牌、坠、鸡心璧、扇、片器。
  陈设类:鼎、尊、簋、觥、觚、觯、瓶、炉、壶、山子、如意、花插、挂屏、人物、瑞兽、禽鸟。
  文玩类:笔杆、砚、水盂、匕、笔筒、笔山、笔舐、镇纸、臂搁、洗、砚滴、棋子、炉瓶壶三式、手卷盒、图章、小型或微型玉雕。
  器皿类:盘、碟、碗、杯、盅、盏、盒、执壶、筷、勺、叉、鼻烟壶、唾盂。
  用具类:笛、箫、推勺(太平车)、冠架、拐杖头、梳、粉盒。
  镶嵌类:施用于陈设、家具、器皿。
  明代城市经济发展,加速了玉器商品化的进程。明代琢玉业&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明代玉器品种大大超越前代,《天工开物》已有玉器制作的图文描绘。此时期玉器一大类为生活用品,包括首饰、器皿、陈设类、佩饰类、仿古玉器等,其中以佩饰类居多,器皿次之。工艺特征基本延续宋元风格。纹饰呈多样化趋势,一般相对简练一些。另一大类是宫廷用玉,其品种繁多,以陈设器、仿古器、炉、瓶、碗、盆等较多。工艺较民间精良,玉料以和田白玉为主,碧玉、青玉次之。&粗、大、明&(又粗又大的玉器是明代的玉器)是明代玉器的基本风貌,花下压花是其装饰特点,诗书画印,是其艺术特色,金玉珠宝互嵌互刻,是明代玉制品的贵族气派。现有明代透雕鹭荷玉带饰,主体呈海棠花形,正面镂雕双层花纹,底纹是缠枝荷莲,主纹是一对鹭鸶,在荷花丛中顾盼流连,令人神往。玉饰表面光洁精美,造型、构图也属上乘,就是所谓明代玉的&细&;玉饰下面的底纹,仅出轮廓线纹,细部不加以深加工,条条刀痕清晰可见,就是明代玉器的&粗&。
  清代,特别是康乾盛世的一个半世纪内,玉器发展呈现干文万华的局面。其品类之多、产量之大为历朝之冠。一些杰出的玉工善于制作大型玉雕,大禹治水玉山就是这一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当然,小型玉雕亦有惊人之作,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桐荫仕女玉饰&就是一例。该器高15.5厘米。此器原料为新疆软玉,白色局部外表有原玉璞的橙黄皮色。器中间有一圆月形门,上嵌牛月形扉门两扇,门半开,中间留一缝。门内外侧各立一长衣及地的少女,一人手持如意,一人双手捧盒,并透过门缝作相互观望状。作者利用玉质的白色和红色皮浸,巧妙地琢制成茂密的桐荫蕉丛、垒石假山和石桌石凳,描绘出一派江南风貌的庭园图景。器底部略平,光素无纹,阴刻乾隆的亲笔&御题诗&和&御识&文各一。据诗文可知,此器成于乾隆三十八年(1 773年),由吴工(苏州玉工)琢制,玉料是制碗时剩下的弃物,玉工就玉璞的原形和质色及人为留下的圆孔,因材施工,可以说是清代最非凡的艺术佳作之一。
  清代乾隆皇帝不余遗力地收集古玉,还亲自对清官旧藏或新收到的玉器进行鉴定、定级,并在配制的木架上刻上&甲、乙、丙&的字样,记下分级意见。乾隆还对精美的玉器仔细考证、研究,写下研究心得,前后作了七十多首咏玉的&御制诗&。清代的玉器加工主要集中在宫廷造办处、苏州、扬州三地,并有细致分工。宫廷造办处主要满足宫里的用玉需要,苏州主要加工小件把玩佩挂玉器,扬州主要承担大件玉器,特别是巨型玉山子的雕琢。清代玉器分民间用玉与宫廷用玉两种。民间用玉品种繁多,题材广泛、包罗万象,总体上以小件佩饰为主。其他有生活用品、器皿文具、工具、摆件、佛像、装饰品等。制作承袭明代,工艺一般。但工艺差别很大,首饰用玉较精。玉料除和田玉外,还有玛瑙、水晶、田黄、青田石、青金石、绿松石、翡翠等。宫廷用玉仍以和田白玉为主,也有其他玉石,品种极多、工艺精湛,宫廷往往陈列有数吨重的巨型玉雕。
  印度北部的痕都斯坦薄胎玉器对中国玉器影响很大,乾隆曾著文大加赞赏,下令加以仿制,仿制工作主要在苏州专诸巷进行。
  清代玉器材质考究,琢工精细,器型繁多,产量高,用途广,在中国玉器史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玉器工艺的高峰。
  明 兽面纹匹
  口长13.2厘米 口宽7.5厘米 高9.2厘米
  玉料青色,内含沁色及瑕。有玻璃光泽感。器身作长方形,内空可贮物。内壁光素,外壁浅浮雕兽面纹及夔凤纹,并有八出戟和回文。一侧有流,一侧凸雕双耳上竖的兽为柄,底有一长方形高圈足。此件玉匝为明代仿古的代表作之一。
  明 玉雕刘海戏金蟾纹佩
  明代 蝴蝶纹玉片
  明 镂雕灵芝式花插
  明 卧琥
  高4.1厘米 长12.7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白玉质,温润坚硬,局部有赭红色沁纹。体形扁,立雕卧虎,张口露齿,神情威武。造型简洁明快。
  明 玉雕灵芝
  高15厘米
  明万历 龙首嵌宝石带钩
  长14.2厘米 宽2.5厘米
  钩首作龙首形,龙额镶嵌宝石。钩身上有四个椭圆形金托,富贵华丽。
  明代 花形玉扣
  清 白玉雕刘海戏蟾佩
  高5.2厘米
  清 青玉竹
  节蟠螭佩
  高7.5厘米
  清中期 白玉雕童子摆件
  高5厘米
上一作品:
下一作品:
欢迎您对此文章进行评论!
E-mail联系方式: && && 400咨询电话:400-000-5123
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地址:苏州市西北街88号
&& 邮编:215001
电话:5&&传真:6
网络推广部&&地址:苏州市白塔东路管家园21号(创元科技园)1313室
&& 邮编:215001
电话:8&&传真:0
Copyright&(C)&苏作文化&&
江苏同益大地律师事务所姚芳律师担任本站常年法律顾问,负责法律维权相关事宜。
本站会员可享受由姚律师及同益大地律师事务所提供的艺术品收藏、购买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类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律师专线:400-000-
『苏作玉器网』永久域名①:&&&&备用域名②:&&&&中文域名③:&&&&中文域名④:&&&&中文域名⑤: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及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Total request: 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朝代玉器雕刻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