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长沙茶馆巷用的小铁筒

柳建球:长沙老街是鲜活的历史传承
柳建球:长沙老街是鲜活的历史传承
柳建球:长沙老街是鲜活的历史传承
来源:作者: 1673次点击:
长沙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对长沙我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这几年我陆续写了几十篇长沙老街的故事,都是我生活和工作过的老街,借这个机会整理出来一些,以加深我对长沙城市的记忆。
  长沙是座千古名城,自西汉初吴芮被封为长沙王,长沙就成了湖南的不易首府。不说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不说王陵公园里的长沙王墓,不说北津古城,也不说马王堆出土的西汉老太太古尸及其无数珍贵文物,都是长沙的深厚历史亮点,我们只要说一说长沙的老街,就是一部长沙鲜活的历史传承。
  自战国时期长沙有城池开始,长沙古城的位置历经2000多年没有改变。长沙目前能见到最早的志书——明嘉靖《长沙府志》和最早的城区地图——清嘉庆《善化县城图》记述和描绘的街巷名和走向,与今日毫无二致。
  · 长沙城区的许多地名非常古老.虽经岁月风雨的洗刷,长沙城市的概貌早已今非昔比,然而从那些古老的地名中,我们可清晰地寻找到长沙古城发展的历史轨迹,长沙一名本身就有其渊远流长的历史。湖南老作家罗丹曾对长沙一名作过研究,他说:长沙之所以叫长沙,有三种说法。其一是星相说。唐朝诗人王勃著名的文章《滕王阁序》中云,“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这个星分翼轸的轸星就是长沙星。 中国星相中有二十八宿之说,每颗星对应一个地方,二十八宿中一星叫轸星,对应着长沙之地,所以也叫长沙星。其二是地形说。湖南的母亲河是湘江,湘江流到长沙,有一大洲名水陆洲,长15里,又名长岛,毛主席诗中的“长岛人歌动地诗”就是这样来的。水陆洲还有一名叫长沙洲,这也是长沙一名的出处之一。其三是地质说。古代时,湖南湖北有一大泽叫云梦泽。后来水面缩小,陆地扩大,所以湖南地底有沙。1956年,长沙南门外西湖桥劈开一山,挖下去30多米深时,发现地下都是雪白的沙子,所以从地质上来看,这也是长沙一名的来源之一。
  · 长沙的历史悠久,老城内外有老街1000多条,所成的街名也是和悠久的历史分不开。有玩家把长沙地名加以归纳如下,有数词序列:一元里,二府坪,三泰街,四端里,五里牌,六堆子,七条巷,八角亭,九仪里,十间头。或一路吉祥,二仓里,三角塘,四家井,五堆子,六铺街,七里庙,八条巷,九尾冲,十字横街。还可接上百花村,千佛林,万祠巷。
  方位序列:东庆街,南湖港,西安里,北墙湾,左东园,右石门,上宜园,下大垅,中和街。或东牌楼,南阳街,西湖桥,北长里,左局街,右局巷,上大垅,下宜园,中山里。
  颜色序列:青山祠,蓝粉墙,黄泥坑,黑石渡,白果园,碧湘街,乌春巷,红龙庙,赤岗冲,紫东园。
  五行序列、五金序列:金线街,木牌楼,水道巷,火后街,土地坡。金沙里,银盆岭,铜铺街,铁铺巷,锡庆里。
  由于街名内容非常丰富.遂又出现了一批有趣的街名联:
  “ 匪盗项藏水道巷;京腔刘改清香留。”这副地名联是在说明街名形成原传说,水道巷内原来住着一个姓项的阔佬,后来了解他是一名绿林大盗,遂称他住地为匪盗项,年久谐音为现名水道巷。有一位北京移住长沙的捕快,住在现清香留,他一口京腔,本地人听觉有味,遂呼他住地为京腔刘,后谐音为清香留。这种体裁称释名联。
  还有一种谐音联:“黑糜峰.峰上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沙路,路边栖鹭,露降鹭寒路亦寒。上联的”峰、枫、风",下联的“路、鹭、露”均是谐音字,加上内容组合,串成一副趣联。
  另一种是纯用街名组合的:“金线吊灯笼,老照四方八角;玉带缠如意,连升一步三台。”共用10条街道名.依次为金线街、灯笼街、老照壁、四方塘、八角亭、玉带桥、如意街、连升街、一步两搭桥、位列三台。
  街名联有组织非常工巧的:“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牌楼,楼前走马;南正街,北正街,县正街,府正街,南北县府都正街,街上登龙。”此联用了12条街名,只四牌楼非长沙街名。走马楼,登隆街用倒装谐音巧对。
  天心阁,水陆洲还有两副谐音,顶针巧对:“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停鸽,鸽飞阁未飞。”另一联为:“天心阁,阁外天,天宽地阔;水陆洲,洲前水,水涨船高。”前者用同音字组合,用动静形容,还蕴藏哲理,让读联人去体会。后联则用回文组织,上下衔接,别饶趣味。
  用街名串对的还有以下数副:其一为“八角亭高栖喜鹊(桥);四方塘阔集天鹅(塘)。”其二为“青石(井)白沙(井)红墙巷;黄泥(坑)蓝粉(墙)赤岗冲。”其三为:“走马(楼)起潮音(里),蔡锷(路)修文(街)经武(门);衔书(楼)驰古道(巷),黄兴(路)正义(里)光华(里)。”其四为:“一仓(里)二府(坪)三角(洲)四端(里)五家岭;六铺(街)七里(庙)八方(亭)九尾(冲)十间头。”这4联中有些地名,如蓝粉墙、衔书楼、八方亭等、均系老街名,现已无存。
  上述均引用资料。其实这样的资料还有一些不同版本,后面的故事里可能会引用。下面我特选几条街来作些简单介绍,让大家对我们长沙街道和历史有个较深的印象。
  定王台上北望长安思慈母
  长沙人知道定王台这个地名,有两个途径:一是青年毛泽东在定王台湖南省图书馆度过了半年多的自学生涯,使定王台图书馆成了革命纪念地;二是上世纪90年代市政府把黄泥街书市整体搬迁到定王台,于是定王台书市作为全国四大书市广为人知。
  长沙古城有一千多条街,定王台可算是众多古地名中历史传闻最久的名胜之一,从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分封吴芮为长沙王算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景帝之子刘发被封为长沙王,可所属之地仅长沙一郡。传说汉景帝还是太子时,有次召宠妃程姬侍寝,适逢程姬身上不便,只能回避,于是用移花接木接木之计,让自己的侍女唐儿顶替。景帝因酒醉不知,便使唐儿有孕,后生下一儿,取名发,大概是偶然发生或事后才发现之意。刘发母是婢女出身,所以刘发不能子以母贵,只能分发到当时南方卑湿之区为王。刘发就国之后,因远离中原繁华之地,国小民穷,心里当然不痛快。有次景帝召诸王入朝,饮酒作乐中,要诸王起舞。在古代,起舞这玩意既是娱乐又是礼节。诸王奉诏,当然逐一认真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轮到刘发,他故意只随便张张袖举举手,象征性地动一下子。景帝奇怪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刘发巧妙地说:“儿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景帝欣赏他的含蓄,怜惜他的处境,当即将武陵、零陵、桂阳三郡赐给他,表示抚慰。
  刘发僻居长沙,思念远在长安的母亲,于是别出心裁地运米去长安出售,再从长安运土到长沙,用此土筑一高台。他每天登台遥望北方,寄托思母之意。刘发在位二十八年,抑郁而终。这座台,后人有的称为思母台,但大多数人都称为定王台。
  定王刘发虽然一生郁郁不得意,可他的后代孙儿却为他争了气。他的第六代孙,就是后来参加绿林义军推翻王莽的新朝,建立东汉政权,被誉为中兴之主的汉光武帝刘秀。世事如棋,互为消长。唐人肖荛题定王台诗曰:“王已分封受汉恩,长沙终不及中原。后来争得三分气,已是东都六代孙。”
  定王台很早就已坍废,只剩下基址,后人称此地为定王岗。后有人造一庙,叫定王庙。宋时一度改为长沙学宫,祀礼学名儒周、朱、张、范。清时在此地筑大楼房一座,以存古迹,名曰蓼园,系取定王筑台思母之意。此后这里曾设湖南省图书馆,毛泽东青年时曾来此自学。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时建筑全被烧毁。后来又有人在遣址上建起房屋,以保存遣迹。
  现定王台已由偏处城东南一角,变成地处繁华的城市中心,真是定王以及后代们不可能想象得到的。现定王台成了一条小巷的地名。这条小巷南起水月林,东止菜根香。呈曲尺形。后为建解放东路立交桥,这条不长的小巷又拆了一截,仅留南端一小段,仍名为定王台巷。定王台的基址上新建一楼,为长沙图书馆。
  太傅里旁说贾谊故居
  长沙最古老的名胜古迹中贾谊故居也是其中之一。贾谊故居在长沙市太平街的太傅里。贾谊在汉文帝时曾官居太中大夫,他上了一篇“治安策”批评当时的政治,被当权的周勃、灌婴所忌,说他“年少初学,专欲擅权”,于是将他排挤出朝,贬为长沙王太傅。他在长沙当了四年多太傅,他的府邸就在现在的太平街一条小巷里,这条小巷后被人称为太傅里。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如“鹏鸟赋”就是在此处写成。他在“鹏鸟赋”里打趣过的那只猫头鹰,也就是在某年四月的一天,日头偏西时,飞到贾谊所住的院子里的。贾谊在政治上见解过人,文学上也风华出众,可是却一直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他懂得人民在治乱兴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说:“夫民者,万世之本,不可欺。”“自古至今,凡与民为敌者,或迟或速,而民必胜之。”这些话虽然是两千多年前说的,但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贾谊故居在东晋时曾为长沙郡公陶侃的住宅,被后人称为陶公宅或陶公庙。陶侃是东晋名臣,以二人的名声,的确可以互相辉映。晋以后又恢复成贾太傅祠。唐时一度荒凉,著名诗人李商隐曾有“贾傅承尘破庙风”之句。宋元之时时有兴废,明朝成化前,贾谊故居已成居民住宅,成化年间,长沙太守钱澍赎地建祠,塑贾谊像以祀之。明万历八年,兵备道李天植在祠内增祀屈原,改为屈贾二先生祠。清光绪元年,粮储道夏宪云又重建祠专祀贾太傅,另建祠祀屈原。后又以屈贾合祀。经过这样的改建修葺,才让这所故宅一直保存下来。
  1938年长沙大火前,贾谊故居仍保存完好:中堂悬匾曰治安堂,祠右是清湘别墅,布局古雅,内有佩秋亭。祠的正中壁上刻有屈原像,宅内有一古井,传说是贾谊所开凿,后人称为长怀井。井小而深,传说此井与江西南昌禅林寺一井相通。院中有一大柑树,传说是贾谊亲手所植。辛亥革命前夕,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吴作霖等在贾谊故宅内组织过湖南体育会,成为一个半公开的革命联络站,经常在这里集会,进行革命活动。
  历代诗人题咏贾谊故宅甚多,最哙炙人口的莫过于唐人刘长卿的《过长沙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其次为戴叔伦的《又过贾谊宅旧居》:“楚乡卑湿叹殊方,鹏赋人非宅已荒。漫有长书忧汉室,空将哀些吊沅湘。雨余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过客不须频太息,咸阳宫殿亦凄凉。”
  长沙人民对贾谊怀有深厚的感情,景仰他,又非常怜惜他英年早逝,因此对这所故宅加意爱护。如今,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乘太平街复古修建之时,又在重修扩建贾谊故居贾谊故宅已成为古城长沙的重要旅游景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湘春门外有座古吊桥
  “黄忠命士卒放下吊桥,拍马直取关云长,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云长回马便走,想用拖刀计斩黄忠于马下,可黄忠突然马失前蹄,跌倒地上。云长说:‘我不斩马下之人,你去换马再战吧。’第二天黄忠又来战。战不二十合,回马奔上吊桥,一箭射向关云长,正中头盔。这是黄忠报关云长昨日之义。”
  这是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关云长于长沙北门外大战老将黄忠的精彩描写。长沙城的北门,又叫湘春门,是长沙九座城门之一。其中频频提到的吊桥,便是古城长沙曾有过的湘春门外的古吊桥。古时候长沙城北湘春门外的护城河上有一座石桥,始建于汉献帝建安13年(公元203年)。诸葛亮派关云长取长沙时,曾和守将黄忠作战于此。桥侧原有一座关帝庙,为后人纪念关云长所建。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中戴:“长沙北门外有座关帝庙,神座下有石,上有自然之文,俨如梅树根也。”后太平天国西王肖朝贵带兵攻打长沙,他身先士卒冲上北门外的吊桥,被清兵炮火击中身亡,使太平天国遭受重大损失。这是古吊桥的又一著名记载。
  太平天国起义60年后,辛亥革命的义军也是从北门城外经古吊桥攻进湘春门,取得了革命胜利。这时的清朝八旗军已彻底腐朽,不堪一击。古吊桥又记载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古吊桥又名湘春桥,至1931年仍然存在。老人们还记得,桥上有一石瓮门,上刻有“汉古吊桥”四字。长沙大火后,桥、石俱毁。从此只留下“吊桥”这个地名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现在人们出了繁华热闹的北门口,行得三五十步,便到了吊桥。可我们看到的只有一条大街,哪里找得到吊桥的影子?笔者幼年时,住在北门外,喜欢到吊桥来玩,那时这里还有一条曾是古护城河的便河存在。外湘春街吊桥处的街西,有一座茶馆叫“福枝春”,这茶馆便是在便河上架设木板而成的,走上面咚咚直响,好象打鼓,十分有趣。茶馆里做的包子特别好吃,我经常一早向父母要五分钱,来这里买一个肉包子当早餐。在茶馆里还可以听到地板下流水淙淙。大人们说这里是吊桥,我还以为这座茶馆就是开在吊桥上。后来我才知道古吊桥已经没有了,人们说的吊桥,其实是指街对面的一条小巷。这条小巷西起外湘春街,东到彭家井,傍着便河,街名为“吊桥”,文化大革命中改名为湘春巷。
  本来吊桥是在长沙城外,可解放后长沙城市建设发展极快,本是城外的吊桥,现已是热闹繁华的城市中心,这里商贾云集,车水马龙,成了长沙北门正街的最好延续。长沙城还要继续扩大,一条宽敞平坦的黄兴北路即将修通,到时北正街、外湘春街都将不复存在,湘春门、古吊桥也只能留在典藉中供人们查找了。
  辛弃疾的飞虎军驻扎在营盘街
  古城长沙据可考记载有两千年历史了。历史的长河流淌,为长沙留下了无数史迹,从许多街道地名就可知一斑。比如定王台(西汉)、太傅里(西汉)、剌韩湖(赐闲湖)(东汉)、落刀嘴(东汉)捞刀河(东汉)、马王堆(五代)、朱张渡(宋)、营盘街(南宋)、司马里(南宋)、熊湘阁(南宋)、藩正街(明)、府正街(明)、县正街(清)等等。可以这样说:“长沙市的街名就是长沙市的一部完整历史。
  说到营盘街,老长沙人都知道,营盘街只是长沙城北一条不起眼的麻石小街,东至蔡锷北路,西至北正街,长不过几百米,宽不过五六米。可是就是不起眼的营盘街,它承载了长沙不少文化积淀。我们走进营盘街,会看到许多古地名:文星桥、赐闲湖、巡道街、杨家塘等。老长沙人最喜津津乐道的,还是说营盘街是南宋时抗金名将、大词人辛弃疾在任潭州知府、湖南安抚使时,训练飞虎军的地方。
  辛弃疾是济南历城人,是宋词大家。青年时参加北方抗金义军,绍兴三十二年率军归宋,官至潭州知府,湖南安抚使。他看到南宋君主偏安一耦,不思恢复故土,十分不满。又因看到久疏战阵的宋军没有战斗力,便在湖南长沙筹建飞虎军,作为抗金生力军。传说他创建的飞虎军驻地就是现营盘街。前几年,市政府把展览馆路、三公里、营盘街、孙家桥、千佛林、玉皇坪等大街小巷拉通柘宽,修成又一条宽广漂亮的东西交通大道,定名为营盘路。并在赐闲湖街口建造一尊辛弃疾像,还把辛弃疾的一首著名词刻于像下:破阵子。落陈月有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庐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以表明营盘路名来历之久远。
  现在我们走在平整笔直的营盘路上,欣赏威风凛凛的抗金名将辛弃疾塑像,朗读辛弃疾的豪气冲天的词作时,仿佛会听到战马在嘶鸣,兵戈在碰击;仿佛会看到战旗在飘舞、义军在奋战。
  其实,据历史记载,南宋时辛弃疾的飞虎军驻营地,是在五代马殷军营故垒基址上修建的。当时工程规模不小,可因时代久远,到底飞虎军营坐落何处,已不可考。只是长沙人民一直非常景仰辛弃疾抗金爱国的高尚品格,称道他在宋词这一瑰丽文学园地的杰出贡献,硬将明朝吉王府卫队的驻地营盘街,指为辛弃疾的飞虎军营寨遗址,用以表达长沙人民的对他的倾慕之意。非但如此,人们还把营盘街附近的司马里,指为当年辛弃疾的公府。司马是唐朝的官名,辛弃疾的官职相当于唐时的司马,宋朝是中国最屈辱的朝代,唐朝是中国最兴盛繁荣的朝代,故而借用来抬高辛弃疾的身份。
  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长河流淌到了21世纪的今天。新长沙城的建设正以一日千里的巨变。营盘路的美名,还将作为长沙历史的见证,载入今后的史册。
  明吉王府外西牌楼
  长沙古城,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许多街名也被人编成对联。其中有这么一联深受人们喜爱:东西红木四牌楼,楼中走马;彭左陈洪伍家井,井内泉澌。一联中选用了十二个地名:上联有东牌楼、西牌楼、红牌楼、木牌楼、四牌楼和走马楼;下联有彭家井、左家井、陈家井、洪家井、伍家井和泉澌井。对得巧,对得工整。
  这联中的西牌楼就在长沙著名的黄兴路步行街北口的药王街以西。从北门正街过五一路,右转经药王街,过三兴街和三泰街交会口,便是西牌楼。西牌楼街名源于此街本是明朝吉王府遵义门外西侧牌楼处。至清代,此街上仍然有两方丈余见方的大石对街而立,石旁有一大铁缸,重约三百五十斤,是原吉王府中之物。现大石和铁缸均已不存。
  自古以来,西牌楼和东牌楼都是长沙城商业繁华之街。西牌楼街上经营浏阳夏布和南货的店铺林立,因此来此购物的人也多如过江之鲫。街上还有长沙著名老字号茶馆“洞庭春”,有百合剧院,每日早晚,茶客看客流不息。
  清同治五年,云南贵州的旅湘人士,在西牌楼药王殿基上修建云贵会馆。至光绪三十二年,美国雅礼协会医生胡美在会馆创办雅礼医院,这就是长沙有南湘雅,北协和之称的著名湘雅医学院的前身,后来雅礼医院才搬迁到现在所在地。
  西牌楼东起药王街,西至太平街。解放前曾是长沙最繁华的城市中心地代,和太平街、坡子街、岳王街黄兴路一起组成老长沙的核心商圈。后来公私合营,街上除了几家国营集体商店外,再无其他商铺,我妹妹住在这里多年,我经常骑单车去她家,街上行人不多,骑车可行走如飞,不必顾虑会撞到行人。俗话说:盛世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所以现在市政府正大力保护老街,弘扬长沙老街悠久历史文化。西牌楼正处在太平街老城区保护区内,老街得到妥善保护,位于街西头的洞庭春茶馆也已恢复,每天一黑早,以老年人为主的茶客便光临茶馆,品茗聊天,好不逍遥自在。西牌楼商铺林立,连长沙的“花鸟虫鱼”市场也搬到了这里。从早到晚,这条街上都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随着长沙城市建设的发展,西牌楼老街又焕发出新的风采。
  一步两搭桥趣谈
  长沙的街名,绝大多数一看便知是街名。当然也有那么三两条街名不象街名的街。比如:一路吉祥、平地一声雷、一步两搭桥、南北倒脱靴、出入是门、吊马桩等。这些街名任何人一看都不会认为是街名,可它偏偏是非常有趣的街名。
  我们来说说一步两搭桥。此街位于长沙城南天心阁城墙内,西起磨盘湾,东到小乐嘉巷。唐朝时,此处是长沙城的护城河,为方便城南百姓出入,在护城河建了两座并列的桥,据说两桥仅一步之隔,所以人们便称为“一步两搭桥”。这里是长沙老城区居民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我大妹妹住在这里多年,我经常来玩,我最喜欢这里大街套小巷,四通八达。而且街名稀奇古怪,什么南北倒脱靴、磨盘湾、吊马桩、出入是门等,这些街名有些是和三国演义故事连在一起的。。
  本来,一步两搭桥作为一条街的街名,从古到今人们都在沿用,虽然街名有趣,可叫惯了,也就没人觉得有趣了。不过到了人妖颠倒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极左分子为了表示自己的最坚定的革命性,挖空心思去表达自己的革命豪情,他们突然发觉这个一步两搭桥的街名有重大的反革命嫌疑。他们用清代文字狱的口吻问:“一步两搭桥?我们只有一条社会主义金桥,哪里有两搭桥。这是搭的什么桥?我看是修正主义分子搭的通向资本主义道路的黑桥。要改,一定要改。”于是便将一步两搭桥改为反资街。反资街,这可够革命的了。当时,全长沙市掀起了把老街名改为革命街名的热潮,将黄兴路蔡锷路改成时髦的大庆路大寨路,将玉皇坪改为新风街。一时间,长沙出现了许多革命的街名:什么刘英俊大街,,麦贤得小巷,红卫街,卫东里等等。老长沙人要是想去寻找原来那些老地方,看到陌生的街名,会晕头转向,还以为到了别的城市.
  “无可奈何花落处”,历史是不会以那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只是历史上昙花一现的人物。反资街还是改回成一步两搭桥,因为人民喜欢这个街名。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我们长沙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政府加大了对老城区的保护力度,在老城区的太平街、潮宗街、五堆子、六堆子等有着浓郁长沙乡土气息的老街都在整旧如旧,恢复了古香古色的老面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物资极大地丰富起来,一步两搭桥和附近的磨盘湾、南北倒脱靴、大小古道巷等一大批老街也被重新保护起来,和著名的太平街潮宗街一起被修葺回原貌。长沙人、外地人想要参观长沙老街风貌,请到一步两搭桥这片保存完好的街区来吧。
  文星高照过此桥
  长沙是千古楚汉名城,不但是古长沙国的都城,还是历史传承悠久,名人逸事层出不穷的文化古城。这里有两千年前住过长沙太傅贾谊的故居,还有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文化底蕴深厚,就是长沙城的街名也有许多与文事有关。比如文庙坪、文运街、连升街、学宫街、学宫门,文星桥等。最有趣的是文星桥。从长沙城北湘春门入城,有街名紫东园,高升门,文星桥。据说,在古代,这是一些来长沙赶考的士子们去贡院应科考必走的路。
  古来士子受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无不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为目的,无论贫富,都孜孜以求去参加层层科举考试。读书人都讲究个悟性,讲究个勤奋。有人说考科举好比鱼跃龙门,跃过龙门鱼化龙。历史上的状元们都是既有勤奋又有天分的人,他们凭努力去争取自己的前程。可有人却既无悟性,又不勤奋,于是他们便求神拜佛祈求保佑,甚至相信运道吉利之类迷信,所以,有些到长沙赶考的士子,不管自己是城南城东城西的,都绕道从长沙北门进城,为的就是讨个吉利,博个好彩头。进北门首先走紫东园,取紫气东来之吉利;再过高升门,又可应步步高升之雅意;再走文星桥去贡院街的贡院应考,(贡院街就是现在的教育街)那就会文星高照,科举有望了。这些士子不想十年寒窗苦读,只想走走捷径,他们想:要是运气碰对了,不也能金榜题名,跃上龙门鱼化龙了吗?可是,历史上除了作奸舞弊之徒靠歪门斜道掠取功名外,还从没记录过有靠走紫东园、高升门、文星桥进长沙城赶考而考上状元、榜眼、探花的。
  其实,文星桥不过是一条普通的小街。唐宋时,长沙城不大,北城墙就在营盘街一带,城外是护城河,当时长沙城北护城河上有许多桥:孙家桥,戥子桥、文星桥等。护城河淤塞后成了街,文星桥等桥名便成街名。文星桥南起左局街,北到营盘街,1971年又将喻家巷并入,统称文星桥,一直延长到学宫街。清朝同治年间,长沙县志便记载了文星桥的地名。湖南名人、国民党的元老仇鳌曾住在文星桥五号。1949年,当解放大军兵临长沙时,他曾在此街敦促程潜陈明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和平起义解放湖南,为新中国作出过贡献。文星桥西侧还有一条小巷叫文星里。由于修建营盘路,文星桥已被截成两段。
  虽然文星桥没有了旧时风貌,但随着全国大学扩招,长沙的大专院校越来越多,广大学子上大学的路越越宽。这条当年那些可怜士子想利用文星桥的吉利名头而中试的科举考试之路,成了长沙无数街道中一条极普通的小街,它的历史传说已渐渐不被人知了。
  一步登龙贡院街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到,长沙的千千万万学子都在悬梁剌股,摩拳擦掌,想挤过这条登天之路。长沙各重点中学的考场也都准备周全,只等开考的日子到,便大开黉门,迎接生员们来参考。抚今忆昔,如今的学子们可曾知道长沙自古就是科举考试的重地,古代生员们的考场就在如今的教育街?
  长沙教育街在开福区(原北区),街成曲尺形。街上有原省教育厅,更有老省政府。可是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街原是古代学子们特别心仪的贡院街,因为科考的贡院就设在此。古代贡院就是科举的考场,寒窗苦读的学子们,要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便须到贡院参加科举考试。每到春闱秋闱之时,全省各地的学子们都会聚集省会长沙,在贡院周围附近的旅社客店住下,他们一步登龙的梦想将在此实现。候考之前,他们会三五成群,高谈阔论,贡院街附近的茶楼酒馆差点都让他们的占了,于是此街便名声大噪。
  长沙县治记载:贡院街东起蔡锷路,西止又一村。贡院原为湖湘书院,清雍正元年,原属湖广省的。湖南湖北分闱举行乡试,于是改书院为贡院。湖南贡院坐落于现中山百货大楼处,贡院后的街被称为贡院街。清末,科考废止,湖南巡抚赵尔巽在此街创立湖南高等学堂,1906年又建湖南公立法政学堂。1907年,谭延闿等人又在此创建教育会,所以此街被改为教育会街,附近的青少年宫曾名为教育会坪。解放后,简称为教育街,省教育厅仍在此街,街名倒也名符其实,一直沿用至今。因为贡院已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学子们考大学不再像古时那样全省的考生都要挤到贡院街来,而是去设在全省各中学的考点分开进行考试,给广大考生带来许多方便。。
  文化大革命前,当时被称为省人民委员会的省政府驻在教育街,这里小车如流水般进出,省领导在这里领导全省人民建设新湖南。(当时的湖南日报就叫新湖南报)。文化大革命中省政府搬走后,原址又搬进了省农业厅。七十年代,省教育厅一分为二:教育局和文化局,于是这条街上有四个省级单位:省教育局、省文化局、省农业局、省检察院。这在长沙是很少有的。教育街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前公安厅在这里设了一个出国护照办理点。那时出国还是蛮稀罕的事,住在这里的人们,只要看到有人进去办护照,就会跑去看热闹。许多人羡慕地想:我什么时候也能进去办个护照,到国外去玩一趟?
  改革开放后,教育街自发形成了长沙市两个著名的市场:宠物市场和塑料一条街。从蔡锷路进入教育街,到处是鸟鸣狗叫。人们生活富裕起来后,便寻找各种乐趣,养宠物就是其一。教育街的宠物市场便应运而生,一时间生意兴隆,好不热闹。
  过了宠物市场,紧接着街两边便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人们生活中需要的用品,玩具,直至家具,应有尽有。每天来选购塑料制品的人把本来不宽的街,挤得水泄不通。后来随着市场规范化,教育街的宠物市场和塑料市场被搬迁,喧闹的小街终于恢复了老贡院街的宁静。
  六堆子说古
  长沙地名千奇百怪,大都是历史流传而来。有许多文人专门将长沙地名串成一些对联,倒也十分有趣,比如:“三卡风高,通货客皆毕聚;六堆星灿,织机女亦堪夸”。 上联用的三卡即清朝时北正街与通泰街、学宫街相交的十字街口往南曾依次而设的头卡、二卡与三卡子。现三卡不存,仅剩头卡子地名由人们口口相传,而无实际的街。通货门即通泰门的别称。下联说的六堆即是贡院街附近的六堆子,织机是城南南正街(黄兴南路)东侧的一条街巷。此对对得十分巧妙。但是有人对 “六堆子”这街名的由来却茫然。
  其实,除了六堆子外,还有五堆子。六堆子西起左局街,东至五堆子;五堆子西起六堆子,东止教育街(贡院街)。六堆子、五堆子原名六堆口、五堆口,位于今青少年宫后,唐朝五代时的长沙北面城墙仅只到营盘街以南,这一带从东到西,现在仍保留着戥子桥、司马桥(司马里)、文星桥、孙家桥、活源桥等地名,桥下就是昔日护城河所在。那时长沙北城墙有长乐门和清泰门两座城门。清泰门在今左局街口北的北正街上,而长乐门则位于今文星桥六堆子附近。清代缪润绂所著《陪京杂述》云:“按城内街道皆有步甲逻守之,所居之地,名曰堆子,也叫堆口。”清代长沙城“抚台衙门”在今青少年宫,附近设有几处“堆子兵”维护官府四周治安。1898年1月,湖南维新派人士熊希龄、谭嗣同、唐才常等在六堆子孝廉堂聚会,成立政治学术团体南学会。学会推皮锡瑞、黄遵宪、谭嗣同、邹代钧等主讲,并创办《湘报》,为推动湖南维新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清末著名思想家郭嵩焘的公馆养知书屋也在六堆子。
  有人问:既然有五堆子、六堆子,不知有不有四堆子三堆子二堆子一堆子呢?照常理,堆子既然是驻兵地,那么有五堆子六堆子,就应该有其他堆子。可是一、二、三堆子史料上查不到,倒是四堆子确有其名。四堆子就是过去“老梅园”通往又一村的那一段教育街,因为和教育街相连,不知何时就只剩下教育街而无四堆子了。非但如此,连老梅园的地名也失踪了。
  老长沙都知道,六堆子的名号要比五堆子响得多。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六堆子有个著名的劳务市场。自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大量的剩余劳力涌进城市,他们靠打工为生,不知何时起,许多打工者就慢慢聚集在六堆子等候需要的人来找。而长沙是省城,改革开放中各项基础建设在进行,需要的劳动力多,还有许多中小企业、小家庭作坊、小饭店等也大量需要人,所以也都跑到六堆子来招工。那几年,从五堆子巷口起到教育街这一段六堆子的街道上,天天从清早起就挤满了人,使得过路行人车辆叫苦不迭。由是,长沙六堆子劳务市场的大名不胫而走。
  不过现在人们要是再去五堆子六堆子,那里可漂亮清净了。不但如此,就是周围的教育街、左局街、又一村、赐闲湖等街都修缮得特别好。这个街区和藩后街、潮宗街、太平街等街区一样,整旧如旧,古香古色,体现了古城长沙的悠久历史文化。
  橘子洲今昔
  前几年,张剑飞市长宣布:橘子洲公园免费开放,供长沙市民尽情游览。此语一出,顿时激起长沙市民的热烈欢呼,现在长沙大街小巷都在热议橘子洲。长沙号称山水洲城四位一体,是得天独厚的风景名城。这山是南岳余脉的岳麓山;水是滔滔湘江;城是历史文化名城,这洲就是长沙独有的橘子洲(又名水陆洲)。
  据长沙府志载:橘洲生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5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是湘江激流冲积的沙石堆积而成。原有橘洲,织洲,誓洲,泉洲四岛,到清朝时只有上洲,中洲,下洲三岛。橘洲又称长岛,毛主席诗云:“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句中的长岛就是指橘洲。现橘洲仍为三洲:上为牛头洲,中为水陆洲,下为傅家洲,总名橘子洲。橘洲以盛产美橘而得名。春来,水光潋滟,沙鸥点点;盛夏,碧水蓝天,游人如织;秋至,柚黄橘红,清香一片;深冬,凌寒剪冰,江风戏雪,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胜景。
  1925年,毛泽东同志从广州回到湖南领导农民运动,寒秋时节,重游橘子洲,写下了《沁园春。长沙》,中有“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句,因此,橘子洲声名大振。1960年,在洲头建橘洲公园,占地14.2公顷。1972年修湘江大桥时,从湘江大桥修建专用支桥直通洲上。堤岸围砌石栏,垂柳护堤。洲头面江建望江亭和游廊,迎面耸立一块巨型汉白玉纪念碑,上刻毛主席手书“橘子洲头”四个大字和他1925年秋所作《沁园春。长沙》一词。洲上种有柑橘数千株,金秋时节,橘果累累,水陆洲下两侧为平坦河滩,是天然游泳场地。每到炎夏,人们结伴而往,嬉戏水中,纳凉消暑。橘子洲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0.5公里,像一条绿宝石玉带横串江心,把碧波荡漾的湘江装点得格外美丽。
  远在唐代,洲上盛产的南橘,远销江汉等地。杜甫曾为此写下“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的诗句。橘洲,自古以来便是湖南省著名的旅游胜地。宋代肖大经的《肖夏诗》誉称橘洲为“小蓬莱”,名胜水陆寺中的“拱极楼中,五六月间无暑气;潇湘江上,二三更里有渔歌”的名联至今仍脍炙人口。
  丰泉古井话旧
  古代称城市为市井,一个城市不但要有市场,还得有水井,这是因为人的生活离不开水,所以凡有城市,必有水井.长沙是个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市里的古井多不胜数,而且多数已成地名,比如:水风井,观音井,路边井,鸳鸯井,五家井,桂花井,彭家井,泉嘶井,白沙井,青石井,螃蟹井,高井街,古井巷,双井巷等,丰泉古井也是其中著名的以井为地名的老街之一。
  据故老传说,此处原无井,人们用水要到数里外的湘江河去挑,用水困难。有一老婆婆的儿子是个大孝子,却生来腿脚不方便,挑水太难。孝子因母亲有洁癖,天天要洗澡,便不顾自己脚有残疾,天天跛着脚去数里远的湘江河里挑水给母亲用,数十年如一日,因此感动了观音菩萨,派来座前捧玉净瓶的龙女,在孝子屋前点化出一口井,将玉净瓶内甘露洒到井里,从此井内一年四季水涌不绝。后人称为丰盈井,又称丰泉井,丰泉古井南面还有丰盈里的街名,附近另有一井叫观音井,传说也是菩萨所开。
  神话归神话,其实,丰泉古井位于芙蓉区,水井已不能用,只有井面建筑还在,另有以丰泉古井为名的街仍在,此街北起东茅街,南止丰盈里。丰泉古井建于清道光八年冬(1828年),由当地六十户人家集资兴建,是为了解决附近居民用水困难。当时在井边立了两块石碑:一块记载集资人的姓名,集资金额,修井时间;另一块喻示此井公用和修井原因等。丰泉古井井水清澈甘甜,水量丰盈。在没有自来水的时代,周围数百户居民用水全靠此井。每天早晚,井边上挑水的,洗衣的,洗菜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夏天的晚上,人们都喜欢来井边纳凉,老少人等摇着大蒲扇,谈天说地,好不开心愉悦。
  解放前,旧政府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一个洪山庙水厂修了十六年都没完工,城里居民大多只能挑河水吃。湘江东岸陡峭不好上下,涨水时无处落脚,退水时河滩上泥泞难走,挑河水可不是人人能挑的。虽然城里有许多水井,可因为污染,一些水井的水有杂质不能食用,像丰泉古井这样水能食能用的井不多。所以许多人挑不动河水,就专门走远路来丰泉古井挑水回去食用。解放后,人民政府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很快修了一些自来水厂,在城区设了许多水站以解决城市居民挑河水吃的困难。水厂水站峻工那天,政府宣布免费用水三天,许多市民自发放鞭炮庆祝。随着自来水管通到大街小巷,通到各家各户,许多古井已退出了使用行列。前几年,为了修建蔡锷南路,丰泉古井也在平毁之列,为了保护这个近两百年历史的古井,施工时特地把古井地面上的建筑移到蔡锷南路路边,并在井的周围开辟一个小花园,供住在丰泉古井附近人们休闲纳凉。
  见证古城今昔的小西门
  古代小西门是长沙出西城的的城门,正对城门的街叫小西门正街。说是正街,其实也只是一条麻石小街,街宽不过五六米,东接坡子街,西临沿江路。街两边都是旧茅屋,住的也都是做小生意挑河水卖的穷苦人。
  古代没有铁路汽车,水运便成了最便捷的运输通道。长沙城西正对着千里湘江,所以对湘江一面的城墙便开了四门(一说三门,因通泰门后关闭。):如大西门(又叫临湘门、驿步门);小西门(又叫德润门);潮宗门(又叫草潮门);通泰门(又叫通货门)。
  小西门外是长沙第一大客运码头:大金码头。因此小西门成了城西最热闹的水陆交通要冲,旧社会这里店铺林立,光茶楼酒馆就有数十家。美记油行等著名店铺就开在小西门。
  古代,小西门外风景优美,清人刘献廷的“广阳杂记”载:“长沙小西门外,望两岸居人,虽竹篱茅屋,绝无烟火之气。远近舟辑,上者下者,饱张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无不入画,天下绝佳处也。”可惜1904年,外国殖民者侵入长沙,看中了小西门这商业宝地,他们和官府串通勾结,占据码头,开设洋行,大肆掠夺长沙人民的财富,并在湘江中的桔子洲上建了领事馆,以作长远之计。
  1912年,湖南督军谭延闿曾在小西门迎接民主革命家黄兴返回故里,并改小西门为黄兴门。不久,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成果,当了中华民国大总统,他的部下叶德辉又将黄兴门取消仍然叫小西门。1918年拆除城墙后,只留下一个小西门的历史名词,从沿江大道到坡子街的城门内那段街,仍称为小西门正街。
  笔者的曾祖父和祖父曾在小西门内的玉和酱园当过管事,父亲在玉和酱园当学徒,他们长期住在小西门正街边的玉和园,他们经历见证了从清朝皇帝到孙中山、袁世凯、北洋军阀、蒋介石时代的小西门的崎形繁荣,又在文夕大火中败落的全过程。小西门后来还是在长沙人民的不懈努力之下重获新生。
  解放后,小西门因为正对湘江边的客运码头,仍然热闹繁荣。文化大革命中,老三届毕业生被一个面向全部下放到农村,长沙的学生大多被下放到洞庭湖区,他们都得从小西门坐轮船去乡下,那些年,每年春节前后,挑着大包小包行李在小西门码头上船下船的大半是长沙知识青年,这也成了小西门的一个独特风景。
  1971年,小西门正街被并入坡子街。随着长沙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小西门外的轮船客运码头已搬到中山路,湘江边修成了漂亮美丽的风光带,成了长沙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小西门也因长沙老街坡子街商业街的修建,发生了巨变。笔者前不久去小西门,这里街道修得整齐漂亮,并恢复成麻石路面。原来的坡子街和小西门正街交汇处,建了一座高大的石牌坊,街两边重修了清末民初的仿古建筑。古香古色之中,我仿佛回到了古代。可是,街两边的广告和彩灯,又清楚地告诉我,这里已是21世纪的小西门了。走在街上的人们,个个都是红光满面,喜气洋洋。他们是来欣赏坡子街的美景,来品尝长沙独特的多种风味小吃。我恍然悟道:中国富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宋代名人范仲淹曾在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我们现在不正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坡子街、小西门吗?小西门见证了古城长沙的今昔。
  寻找六尺街
  长沙是个千年古城,有着成千条古老的大街小巷。其中有许多街名是由历史传说故事而成,比如:魁星楼、化龙池、朱张渡、灵官巷、落星田、落刀嘴、鲇鱼套等,每条街都有一个故事或传说。著名的五堆子、六堆子附近曾有条街,街名六尺,也是因一个著名的传说而成。
  据说居住在长沙北门的老人们世代相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古代长沙城北一条街上,住着两个做官的大户。一个是当朝宰相刘阁老;一个是吏部侍郎李大人。两位大人在北京做官,他们的夫人却因为不适应京城的干燥气候和北方水土,都留住在长沙老家。两家对门而居,本来相安无事,可后来李家子女众多,想大兴土木,要扩大自家府第。他们把自家临街的园墙向街上扩展,一直砌到了刘府的大门口,把刘家人进出的路都挡住了,刘家的人当然十分气愤,马上修书到京城,向宰相刘阁老告状。刘阁老阅信后哈哈大笑,他做官几十年,什么人情世故没有看透,哪里会把这样的小事放在心上,当即回书一封,只有四句诗:“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坊?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刘夫人读信后深感丈夫宰相肚里能撑船。刘夫人其实也是个贤惠之人,当时写信告状只是一时气愤,此时得到刘宰相的信就想:既然两家男人都在朝为官,不但有同僚之谊,两家还是同乡邻居,更有乡亲街邻之谊,何必为这点小事闹得满城风雨?当即教导家人不准再谈此事,并下令拆除自家围墙,后退三尺再砌,以作进出之道。在朝为官的李侍郎闻知此事,也修书回家,教导家人向刘家学习。李家夫人闻之此事,惭愧不已,也马上下令拆了自家新砌围墙,后退三尺重砌,以示对刘家的敬意,还派人到刘家道歉,从此两家来往密切。刘李两家退让出的六尺宽的街道,不但两家人进出方便,也成了附近老百姓的自由通道。人们都深感刘宰相的大度,刘夫人的贤惠,也欣赏李侍郎和李夫人知错能改的品性,为纪念他们的互谦互让,便把此街名为“六尺街”。六尺街的故事流传很广,其实笔者也曾在其他书上看到过类似故事,可见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是不约而同地持赞赏态度的。
  笔者生长在长沙北城,可还真不知有这么一条街。便到六堆子处调查,想找出这个六尺街,找来找去没找到。访问附近老住户,都说过去是有六尺街名的,后来和左局街合并,早已失其名。笔者觉得,长沙的街名也应该是一种历史,是一种文化,随便取消太可惜了。现在政府正在大力保护长沙老街,虽然六尺街、魁星楼、文庙坪、府正街、平地一声雷、菜根香、鲇鱼套、城基台等大批有价值有文化内涵的地名已不可恢复,但其他老街名在城市建设中还是应尽量保留,让后让后人从中能窥知长沙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兴汉门与辛亥革命
  古代长沙城筑有城墙,四周共有九门:东有经武门、小吴门、浏阳门;南有南门;西边沿江有大西门、小西门、潮宗门;北有湘春门和新开门。其中新开门在宋代称为云阳门。云阳门位于现蔡锷北路和湘春路交汇处。民国初,曾在此处发现古代城门遗址,并出土宋代石刻“云阳门”石额一方,上题:“景定庚申向士壁立并书。”向士壁为当时的潭州知府。潭州就是现在的长沙。景定庚申年是公元一二六0年。清代重修长沙城时,云阳门的位置稍有移动,并改名为新开门。后堵塞。
  日早晨,长沙辛亥革命爆发。当天,响应湖北武昌首义的长沙新军,从今天名为湖南人民体育场(曾名东风广场)的协操坪集合后,分两路攻打长沙城。
  一路直扑长沙小吴门,但遇到阻挡;另一路绕行长沙北城墙外,从湘春门顺利攻进长沙城,并分兵一路迅速占领新开门附近荷花池的军备局。
  民国成立后不久,为发展工商业,长沙决定拆除城墙,北面城墙先行拆除,新开门的地方,设有城内与城外通行的检查栏栅。当时政府为表彰长沙辛亥革命成功,先从长沙城北率先进城,取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胜利,遂将原新开门之名,更名为兴汉门,一直沿用至今。后来,代表新式交通的两条马路湘春路与蔡锷路先后修成,并在兴汉门交会,兴汉门也就成为长沙城北的一个片区名。
  长沙拆除城墙修马路,是从北面城墙开始的,最先修筑完成的就是湘春路。对于湘春路,我们所亲历的就是小时候,我们赤脚走在湘春路上,脚板经常会被湘春路上的石头硌得痛。当年,铺筑湘春路用的就是从湘江河里捞出来的鹅卵石。后来,为方便板车和马车的通行,人们又在马路中间铺了三四米宽的三合土。
  记得新中国刚成立时,在兴汉门马路附近,搭盖有不少城市贫民居住的木棚子。多数居民在房前屋后空地栽种了一些蔬菜,除自己吃以外,他们还会卖出去一些,赚点小菜钱,贴补家用。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兴汉门附近湘春路两侧,仍有大片菜地。湘春路和蔡锷路相交的拐角处,即今天兴汉大厦的地方(原北区政府所在),以及西面的省石油公司(陋园宾馆及其周边),都是在菜地上建起来的。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和一些同学,一起到兴汉门旁的菜地里去玩,一则兴汉门周围的乡村风光,让我们欢喜;二则玩累了,趁菜农不备,有时我们也“顺”些小菜回家,当然这是童年无知的不良勾当。
  那时的兴汉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东南角,即省妇幼保健院前是一排破旧的简易房,这里居住有不少居民。据说1938年11月文夕大火后,长沙有不少没房住的居民,就在湘春路的这一线较早搭起一排“安置房”,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线破烂房子依然保留。那一排安置房,一般只有两间,进深2米多,宽不过七八米,我有个小学女同学一家三代就住在这样的草顶屋里。1960年后,单位分给他们家一套两大间带厨房的直筒子房,她妈妈在我们面前不加掩饰高兴得眼泪直流。
  这些旧事,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现在的兴汉门已是长沙核心城区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兴汉门周边商铺林立,车水马龙,兴汉门东南、西南两角有两个小广场:云阳广场和蔡锷广场。东北角新建有泊富中心,西北角早已高楼林立。
  更何况,在兴汉门周边三四百米范围内,省妇幼保健院、湘雅医院、省中医院、市一医院和市中心医院分院(原二医院)五家大中型医院和省疾控中心、开福区卫生防疫站和一些大小卫生院,早就使兴汉门成为长沙一处挺著名的医卫片区。
  北正街与头卡子的故事
  古长沙城内南北向的大街有两条,一为南门正街;一为北门正街。南门正街早在民国时期已修成了黄兴南路,就是现在商机、人气极旺的长沙黄兴路步行街;北门正街却一直保留到现在,假如你到街上走一走,还可寻找到许多老街老建筑老字号的痕迹。长沙县志记载:“长沙自北门(湘春门)入城南行,名长春街;又南行至二圣庙,名清泰街,总名北门正街。”后来的北门正街分为二段:南起中山路,北至头卡子,仍叫北正街,清泰街、长春街的地名取消。头卡子北行至湘春门,名为湘春街,街名取湘春门意。出了湘春门外的街,顺势叫做外湘春街。
  1971年,又将湘春街并入北正街,统称北正街,此时的北正街全长三华里多,是长沙最长最直最繁华最热闹的一条大街。人们都说:“长沙南门到北门,七里零三分。”北门正街就占了近一半。其实早在“文夕”大火前,北正街已是长沙城北区的主要商业街。此街上的美西司电影院、北协盛药号、百花村南货店、同利长南货店、吴济南药号、吴恒泰酱园、挹爽楼饭店、群艺剧院都是名盛一时的老字号。其他的西餐馆、茶馆、杂货店多不胜数。1905年中华圣公会在左局街附近建的礼拜堂,是长沙独特的石砌建筑物,到前几年拉通黄兴北路,如果路要直行,必得要拆这座石砌教堂,可为了保存教堂,竟然让黄兴北路拐了个大弯。还有长沙最老的中学——周南中学也在北正街上,每到上学和放学时,满街都是背着书包的学生,也算北正街上的一道风景。
  说北正街,必得说说头卡子。头卡子位于北正街的中心,是由北正街、湘春街、成功街、通泰街交叉而成的十字路口。清朝时此处是湘春门入城后的第一道关卡,设有木栅门,故称头卡子。吴恒泰酱园、大醇酒店、廖春鸡鸭腊味店都开在街口。我听祖母说过:“长沙的头卡子是个独一无二的地方。其一是有口头街名却无实际地名,可只要问长沙人,都知道头卡子就是指这里;其二是头卡子是由四条街交叉而成,街名都是街字落尾,长沙寻不出第二个这样的十字路口了。”我不信,但后来我问了许多老长沙通,大家都仔细想了很久,确实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十字街口了。
  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沙开始有自行车时,人们把骑自行车能慢速通过头卡子作为骑车合格的标准。因为头卡子的四条街当时都是麻石街,坑坑洼洼,路窄行人多,没有很好的车技要想通过可不是易事。我年轻气盛曾去试过,每次都不是撞了人,就是被人撞倒。后来头卡子和整条北正街都修成了沥青路,再骑自行车过,就是小学生也能骑过去。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曾在位于头卡子的吴恒泰酱园工作过十年,天天见到这里车水马龙,人流如潮。要是有一部汽车开过,一定会堵塞几个小时。人们抱怨说:“头卡子,街又窄,一天挤得到断黑。”
  世事沧桑,现在长沙市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快,古老的北门正街,从中山路到营盘街这一段已改建成黄兴北路,剩下的一段也即将改建。我想,多年后,当人们走在宽阔平坦的黄兴北路上时,会不会还记得长沙曾有条古老的北门正街?有个又热闹又拥挤的头卡子?
  十间头与爱国老人单先麟
  长沙北门外有一条起眼的小街——十间头。在众多长沙街名数字游戏中都有十间头的大名。比如:“半湘街、一步两搭桥、二里半、三公里、四方坪、伍家井、六堆子、七里庙、八角亭、九仪里、十间头、百善台、千佛林,万祠巷”这一从半到万的街名中就有十间头的大名。十间头南起文昌阁,北止福寿桥。福寿桥今名幸福桥,原为长沙北郊石涧间头上的一座便桥。今涧、桥皆无,存其地名,“石涧头”也不 知何时变成了“十间头”。
  十间头有两栋著名的任氏公馆。其中十间头68号为任理卿公馆。任理卿是任弼时同志的叔父,曾任上海恒丰纱厂厂长,是实力救国的代表人物。任理卿公馆始建于1910年,是美国当时著名的设计师墨菲设计的,整栋建筑以西洋风格和中国特色相结合。整个大门约有8米高,木石结构,漆着红漆,雕龙绣凤。在大门下面是花岗石做的门框,上面挂着著名书法家史穆题的“竹益堂”匾额,门上挂着一副“竹以虚受益;松以静延年”的对联,都为烫金黑底,古朴肃穆,雍容气派。 2005年,十间头两栋任氏家族公馆均被公布为“长沙市重点保护历史旧宅”。
  十间头藏在长沙城北的小巷群深处,不要说外地人,就是许多老长沙也搞不清这十间头在哪里。可是,有一段时候间头小巷却热闹起来。因为这里住了个长沙城里大名鼎鼎的老人,他就是97岁的抗日老英雄、爱国老人单先麟。单老于日去逝,这之前,省市许多领导和各界名人纷纷前来探望,之后又络绎不绝地来悼念。平静的小巷一时竟然有点车水马龙了。单老曾是国民党平江县警察局长、在国民党弃城而逃时。单老带他的警察大队留在平江抗日,伏击了日寇一个大队,打死大队长以下数十名日本鬼子,大长了湖南人民的志气,被晋升为平江县县长。1945年他担任平江县县长时,与王震和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取得了联系,不仅掩护他们顺利通过平江县城南下北上,还帮他们救出了70多名共产党干部和南下支队伤病员。单老在担任国民党上海高等法院看守所所长时,他更是利用职务之便,保护了我党当时负责京、沪、杭对敌隐蔽斗争的领导人吴克坚等的安全。解放后,王首道给单先麟、任培辰亲笔题赠的《条幅》:
  送走金牛迎虎牛,人老心红志更坚,
  团结侨胞爱祖国,统战工作做模范。
  劝君莫道桑榆晚,余热增辉更灿烂。
  2008年,单先麟曾给温家宝总理写信,得到了总理的回复,总理对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予赞扬和肯定,并委托湖南省政府参事室负责人专程到他的家中看望慰问。可是,单老的传奇还不上于此,他还是我国开国元勋任弼时的妹夫,早在1937年他便与任弼时的妹妹任培辰结婚。那时共产党还太弱小,他二人的结合完全没有功利在内。解放后,任弼时把自己叔叔传下的、在长沙十间头的一栋小屋给妹妹妹夫住。后来,单先麟借这栋屋开了一个中医诊所,用自己数十年精研的医术为老百姓解除痛苦。十间头小街便有了一景:每天一黑早便有人在十间头单老的诊所门外排队挂号。单老只带了一个女徒为助手。这个女徒后来继单老的原配夫人后成了83岁的单老的第二任妻子。她就是29岁的单貌丽。虽然这对年龄相差54岁的夫妻曾遭过不少流言蜚语中伤。可没有单貌丽十多年对单老无微不至的照顾,单老就不可能在97岁的高龄仍然能给人看病。可以说,单貌丽为十间头老街又书写了一段佳话。
  铁佛东街忆童年
  我从出生到10岁,一直住在铁佛东街。现在要打通黄兴北路,铁佛东街已拆除,可这条小巷子留下了我许多童年的记忆。
  铁佛东街,位于开福区,西接外湘春街,北通湘雅路,因位于古铁佛寺东面而得名。明崇祯《长沙府志》载:“铁佛寺湘春门外,唐法华禅师飞锡此,遂建铸三铁佛,元毁,本朝洪武重建。”清诗人张九镒有诗赞道:“浩劫前唐渺弗论,岿然西刹镇星桓。天数布地金光满,人仰开山铁像尊。”据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熊少牧《寻故铁佛寺记》载;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清军将领“恐塔寺穴贼,下令摧毁,半桷无存。”清末尚存寺屋三进,改作农业学堂的农事试验场,民国修建环城马路时拆毁。
  我祖父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在外湘春街北口和铁佛东街口拐角处开设德福酱园,长沙大火时被烧得一干二净,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又邀七个合伙人重开德福酱园。我便是出生在德福酱园里。虽然德福酱园大门朝外湘春街,却是最后一个门牌号——101号。酱园的北侧围墙在铁佛东街占据了六七十米长的半边街。我家就住在酱园的后面,开了一个门朝铁佛东街。刚解放时,铁佛东街还是北门城门口外的偏僻地方,铺的是细小鹅卵石的砂石路。
  铁佛东街自民国以来,因为处于城郊结合部,既有城市热闹繁华的便利,又有郊外清新空气和幽静环境,所以一些有钱的人便在这里建了一些公馆,最让我记得的是处于曲尺型街拐角处的谢公馆:精致的平房,整洁的小院。可是后来房主不知跑哪里去了,谢公馆便分给一些无房的市民住。我一个小学同学就住在其中,正房有近一米的架空层,木地板上了油漆平整光亮,天热可以直接在上面睡。屋前屋后是捉迷藏玩游戏的好地方,让我们这些小把戏流连忘返。
  街北头有个北区图书馆。我们小学生喜欢看连环图,而图书馆里却尽是字书。我好奇地办了个证跑去借字书看,借的是《暴风骤雨》、《林海雪原》、《山乡巨变》等名著。虽然小说中的字有一些不认得,但我跳着看,连看带猜也能大概知道书的内容,看了几本后就迷上了字书的故事性强。
  在铁佛东街住了10年,当然会在这里上学,那时我们的学校叫做铁佛东街完小。开始我不知道什么叫完小,后来父亲告诉我,完小是有全部6 个年级的小学,另外还有初小和高小的区分。初小是一至四年级,高小是五六两个年级,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但内湘春街有个湘春街初级小学我是知道的。当年的铁佛东街完小校园还是不小的。有两栋教学楼,有一个供几百学生玩的大操场,有一个几百平米的雨操场,下雨天也可上体育课。学校后面不但有专门的音乐教室,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礼堂,大概是1957年元旦,学校在这里举行了元旦晚会,我第一次看到老师和学生一起演出文艺节目。我们班的彭一怒同学参加了一个大节目,演白胡子圣诞老人,因为台上除了他是男生,其他全部是女生,所以被分男女界限的男同学取笑了好久。一个到外国留学过的女老师和男老师跳了一曲交谊舞,舞姿优美,可是后来她被打成了右派,再也没见过她。
  因为铁佛东街的居民大多是穷人,生的细伢子也多,父母们要操心穿衣吃饭的大事,对细伢子成群结队地玩是不大管的。那时街上连自行车都很少,成群结队的穿开档裤的小把戏满街乱跑也不会有危险。我们大一点的伢子在一起玩打弹子,拍油板,打跪碑,滚铁环,打得罗,那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妹子们则一起跳房子,玩扎子,跳橡皮筋,不到父母在大门口喊呷饭是不回去的。
  1958年大跃进时,父亲单位要用我们的房子做车间,一声令下,我家只好老老实实搬离了铁佛东街。临离开时,我还恋恋不舍,我舍不得谢公馆,舍不得北区图书馆,舍不得我的学校和小伙伴。
  通泰街挑自来水记
  1958年大跃进那年秋,父亲单位以扩大生产面积为由,强令我家从铁佛东街搬到通泰街和寿星街交汇口东南角的一处停业小酱园。
  通泰街是长沙北城东西向大街之一,直通湘江,对着街口的码头原名通货门,是长沙老城门之一,河边的码头就叫通货门码头。没有汽车和火车的时代,水运是长沙唯一的货运客运交通要道。后通货门改为通泰门,码头也因之跟着改。街因码头得名。街口对面是周南中学后门,那曾是蜕园旧址。据说是唐朝名士刘蜕住过的地方。后清人周达武买下蜕园,周达武曾任川贵甘三省提督,他买下自住 ,蜕园当时是省城长沙首屈一指的苏州式园林。周达武本姓朱,是朱明皇室后代,民国时其次子周家纯向湖南省督军府呈上家谱,请求复姓,遂改名为朱剑凡。再后,朱剑凡将蜕园赠给周南中学作校园,并成为周南中学创始人。
  通泰街那时还是麻石街,我家斜对面有个自来水站。那时长沙自来水站不多,通泰街这个水站要供应南到潮宗街、北到湘春路、西到河边沿江大道、东到学宫街这么大范围居民的吃水,所以除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自来水站的生意是特别好,挑水的人排成了长队,里面有七八个笼头放水还搞手脚不赢。挑水的人多,一出水站,挑的水不免有些泼洒,把水站周围百余米处的街都泼得水淋淋的。因此住在附近的人苦于路湿穿不得布鞋,心中生怨,作打油诗说:“有女莫嫁通泰街,天晴落雨穿套鞋。”
  那时我已十岁,穷人家的细伢子早当家,正是可以帮爹娘挑水的年纪。长沙人喜欢讲:我家崽都打得酱油了,那就是说自己的伢子有六七岁了;要是讲我家崽挑得自来水了,那就是说伢子有上十岁了。于是妈妈帮我准备了一担小水桶,给我一分钱,让我去自来水站挑水。我排队进了站,交了一分钱,守水的人找给我一根竹筹,因为自来水是一分钱两担,凭这根筹下回我还可来挑一担水。挑水的人都喜欢把水桶接得满满的,可挑上肩一走一晃,水就浪出来。我年纪小,冒得劲,被重重的担子压得摇摇晃晃的,水就更浪出得多,一担水挑到屋,也就只剩大半担了。妈妈不嫌水少,只是痛惜地说:“叫你一担少挑点,压重了会长不高的。”慢慢地我长了力气,挑水便不费劲了,一担水挑到屋还是满满的。后来我下农村,早早地过了劳动关,这还要得益于挑了几年自来水。
  通泰街往东和北正街湘春街学宫街交汇,构成长沙独一无二的由四条全是街字落尾的头卡子。头卡子是长沙最热闹的地方之一,那里是我和弟弟最喜欢去玩的地方。有时向父母要了几分钱,在那里可以买到想吃的零食。我们站在吴恒泰酱园的照壁下,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着头卡子的人挤来挤去的,要是碰上有人吵架,那就更好看了,往往要看到吃饭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20多年后我到吴恒泰酱园当经理,经常喜欢沿着通泰街走一走。街上的麻石换成了拍油路面,小酱园已拆建新楼,令人难忘的自来水站已不复存在,因为自来水已通到各家各户了。
  曲径通幽九仪里
  从北门外进长沙城北门顺湘春街往南走百十米,右手边有一条较宽的大巷子叫西园,顺着西园的麻石街转两个弯,就可见到一条二三米宽成曲尺形的小巷子,这就是九仪里。九仪里背靠工人文化宫(原左宗棠宗祠),由九栋一模一样的公馆房组成。据老辈人说:“一百多年前,一个清朝大官讨了九个姨太太,并为她们每人建造了一栋公馆。这九栋公馆组成了一条小巷,被人称作九姨里。后人觉得九姨里不雅,借其谐音改叫九仪里。一字之差,这条小巷由粗俗变得文雅了。
  半个世纪前,我家本住在通泰街,可街道上说是要办企业,便通知我们马上搬家让地方。本来我家是四间大房,搬到街道上安排的九仪里三号,只剩下二间住房还有一间小厨房。后经过几年的请求,说我家有11口人,三代同堂,无法住,才又分了间六七平方的小房给我家。九仪里的公馆房有着高大气派的门楼,两扇厚重的、吊着大铜环、包着铁皮的大木门一关,给人一种威严和深不可测之感。公馆是二层楼,楼上和楼下结构是一样的,有一道精致的木楼梯通楼上。大门楼上是阳台,姨太太和家里人不出门就可以在此晒太阳和观赏街景。由此可见那位清朝大官为这些姨太太有一个安乐窝是煞费心机的。可他对国家大事是不是也煞费苦心?光凭这九栋专门给姨太太修建的豪华公馆,就可猜想到,大清朝有了这样的大官,不早早倒台那才怪呢?
  九仪里原本是由九栋一样的公馆房组成,可我们搬来时虽然巷内有九个门牌号,可公馆房却只有五栋,就是一三五七九号。(后来二号屋改从西园北里开了大门,封闭了对九仪里的门,故九仪里只有八个号子。我们三号也就改成了二号,)另外背对九仪里而大门临西园的有三栋,第九栋却怎么也找不到。从公馆房的完整程度看,1938年的长沙大火对九仪里的损害很小,不可能只烧掉一栋。后来问了许多老人,也都说不出所以然。
  解放后,九仪里这些公馆房全都收归国有,分给了没有房屋住的穷苦百姓。原来一个姨太太住的公馆,现在住进了八九户人家,虽然挤得很,可我们住得却心情舒畅。记得我们二号屋住了九户人家,除了我家十一口人住了左边一套三间房外,其他人家都是一户一间房。
  大屋内虽然挤,可邻居们相处融洽,那可真是一家有难众人帮,无论哪家办红白喜事,都是全大屋的人一齐出动。记得我们大屋最热心的是胖子老雷和矮子老李,有次我家母亲急病,最先来帮忙的就是这二人。那时每家大人都可以放心地去上班,不管他家里有没有老人,他的细伢子都会有同屋的老倌子婆婆子照看。大屋里最热闹的时候是吃饭时。大人和细伢子会端碗饭挟一点菜,就去串门,走到哪家就在哪家挟菜吃。那时的治安特别好,人们出门,也从不锁门,更没有什么防盗门防盗窗。要是来了陌生人,留在家的爹爹娭娭也就会出来接待盘问,所以我们住在九仪里30年,从没来过小偷。
  九仪里巷子里有两口井。一口在巷子拐弯处,一口在四号大屋内。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大屋的居民吃的是河水;我们住到九仪里时,长沙有了一些自来水站,离九仪里最近的是通泰街水站也有两三里路远,除了吃水去挑几担,洗衣洗脸洗脚洗澡还是用井水。井边是堂客们劳动和聊天的好场所,她们在井边洗衣时会毫无顾忌地大声谈笑,谈论自己屋里的老倌和细伢子,谈论生活中的种种趣事,谈论张家长李家短。谈得开心时,她们会放肆大笑。
  住在九仪里大屋里最高兴的是我们细伢子。那时每家人家生的崽女多,我们大屋九户人家共有三十多个细伢子:我们家最多有八个;其次是楼上易家有六个;其他屋里都有四个三个。大家一起读书一起玩游戏:伢子们喜欢打弹子,滚铁环,打得罗;妹子们却成群的去跳橡皮筋跳房子玩扎子,好不开心热闹。等到饭熟了,父母在房门口一喊,大家才一窝蜂散归各家。不一会,又会端着饭碗出来继续玩。
  等我们搬进了宿舍楼,家家户户都关门闭户,还装上结实的防盗门,邻居们再不能象过去那样自由的来往。所以,我一直怀念住在九仪里大屋的那种又挤又热闹的日子。
  奎星楼上童年趣
  还是我穿开档裤的时候,最喜欢去玩的地方之是奎星楼。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称,又名魁星、魁星爷、大魁夫子、大魁星君,为读书士子的守护神。魁星为北斗星的“璇玑杓”,即是北斗七星的第一至第四颗星,这四星为魁,其余三星为 杓。传说魁星是文运之神,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故古代多建奎星楼以供奉之。
  长沙奎星楼地处北门老城内,西接民主东街,转一个九十度弯南接红墙巷,全长不到百米。转弯处有个石砌边围内筑夯土的土台,台高不到两丈,方圆数丈。听老人们说,这就是原来的奎星楼遗址,街因台名。我满姑母就住在奎星楼下。那时刚解放不久,姑父的父亲是长沙大酱园松茂的老板,还在乡里有百亩田出租,所以解放后被作为大地主兼资本家抓去枪毙了。我姑父是个大少爷白面书生,被扫地出门,没有工作,没有住房,只好带着一家人在奎星楼的土台边搭一茅屋安生。姑母家有两个比我稍大的表哥,便成了我和弟弟的最好玩伴,而奎星楼便成了我们童年玩耍的最好处去。
  奎星楼西对湖南省总工会,总工会原来是国民党的省党部,老门老墙,后来拍电影《大浪淘沙》时还在这里拍过实景,我满姑母她们一些街坊邻居还被请去担任过群众演员,说起这事,我满姑母一直自豪了几十年:我拍过电影。
  我和弟弟有段时候天天都要去满姑母家玩,其实是想去和几个表兄弟到奎星楼上玩。除了围着奎星楼玩捉迷藏的游戏,就是爬到台上去看风景。奎星楼虽然不大,可在台上能看到周围好远的地方。因为那时没有高楼,只有省总工会对面街北有一栋二层的木板楼,楼下开了个南食店,这是奎星楼一号,旁边是个老公馆房是三号,里面住了不少人。而我姑母家是四号,二号是一排平房。因为台上没有栏杆,所以表哥经常吓唬我们:你们站到边上去,会掉下去的,掉下去脑壳会摔破的。我和弟弟一听就只敢站在台中间一动不敢动了。可是,虽然吓人,我们还是想上去玩, 这可能是男孩子们想冒险的天性吧。我们手脚并用到爬奎星楼的土台上,东面可以看见蔡锷路上的汽车,北面可以看见湘春路那边的天主堂钟楼,南面可以望得学宫街上的行人,西面可以看见总工会里的大楼。能在台上看那么远的地方,看那么多景致,我们比看壁影戏还高兴,一看就是半天也舍不得下来。台下姑母家旁边还有几家旧平房,从台上望去可以看得他们家一清二楚。有次一家人家两口子打架,他们都不做声,闷着头打,我们看见女的打不赢,便大叫:不要脸,男的打女的。吓得那男的赶快松手往外跑。
  有一次快天黑了,我们还在台上玩,表哥突然悄悄地说:快来看,有人在打啵。我牵着弟弟的手,扯着表哥的衣,麻起胆子走到台边伸头一看,原来台下阴影里有两个年轻男女搂在一起亲嘴。我们小孩子不知世事,一齐高喊:羞羞羞,刮猪油,炒白菜,放酱油。吓得那两个年轻人扯起脚就跑,我们则开心地大笑。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奎星楼要旧城改造。省总工会因为进出不方便,从红墙巷进来总要经过奎星楼这个有两个九十度角的转弯。不知他们怎么申请的,就把奎星楼的遗址拆了,让省总工会的大门直对红墙巷。于是,奎星楼便成了一栋六层高的居民楼。这时我正住在奎星楼边的富雅坪,看到推土机推平奎星楼的土台时,我心里直惋惜:没有奎星楼,我的女儿她们到哪里玩?唉!又消逝了一处老街。
  长沙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对长沙我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这几年我陆续写了几十篇长沙老街的故事,都是我生活和工作过的老街,借这个机会整理出来一些,以加深我对长沙城市的记忆。责任编辑:花满楼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长沙地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