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诺贝尔奖人数2016给为什么世界带来毁灭性的伤害

为何法国知识界影响力下降
[摘要]二战时德国对法兰西民族自尊心的毁灭性打击,法国不是抵抗者的国家,而是被维希政府迷惑的国家。而美国人作为“恩主”更加剧了这一点。 编译/史硅纳出生于毛里求斯、在英国和法国都呆过多年的牛津大学政治学教授苏迪尔·哈扎里辛格(SudhirHazareesingh)最近写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法国思想史和文化史著作《法国人如何思考:一个知识群体的深情肖像》(Howthe French Think:AnAffectionate Portrait of an IntellectualPeople)。书里援引了法兰西式骄傲的一个最新例证:前外长德维尔潘在2003年2月,也就是伊拉克遭入侵的前夜,在联合国安理会上讲话。“我们是理念的守护者,是良心的守护者”,自由时代的诗人德维尔潘宣称,“我们肩负的沉重责任和无上光荣引导我们优先选择和平裁军。”这种冠冕堂皇的演讲,“在世界各地都广受欢迎”,哈扎里辛格写道,并显示了“诱人的阳刚气魄和修辞神韵……诉诸理性和逻辑……阐明一种建基于几个世纪的多半痛苦的历史经验的古老智慧;和一种由法兰西文化优越感支撑起的乐观自信”。“法国文化有一种基本的同一性,即想要自证是从某个基本假设、某种思维风格,一代一代孕育出来的”,哈扎里辛格说。在这里不能绕过的人物是笛卡尔,他的“我思故我在”微妙又明显地存在于法兰西人民的集体意识中。我们可以在笛卡尔那里找到所有典型的法国思维习惯:嗜好沉思多于仰赖经验,喜欢悖论,喜欢从特殊到一般地想一遍问题,然后最重要的,又“喜欢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法国人如何思考》从19世纪末伟大的路易十四王朝统治时期,也就是大革命和启蒙运动在法国取得胜利起笔,一直写到20世纪中叶战后年代和殖民主义的黄昏,写到让·莫内和欧盟的建立,最后以当代忧郁、仇外的“向内转”思潮为终结。和早些年的群星璀璨相比,现在法国知识界相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力没落了许多,即便再怎么热爱法国的人也不能否认这一点。再也没有像戴高乐那样能鼓动人心的政界领袖,也没有像萨特那样国际知名并能输出价值观的原创性思想家,艺术界也难寻杜尚那样打破传统、别开生面的先锋,至于文学界,很多英语读者大概听都没听说过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迪亚诺。书中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现在,写到的只有一些一点都不鼓舞人的国家领导人,和几乎没有任何海外知名度的小作家,如埃里克·泽穆尔(魪ricZemmour)和阿兰·芬克尔克霍特(AlainFinkielkraut)。他俩更像宣传册的作者,了不得就是小威廉·F.巴克利模仿秀那样夸张的保守主义分子,徒劳地在历史的洪流中大声喊“停”,对过去的辉煌大加美化、怀念,在以英语为中心的全球文化和穆斯林移民涌入后人口稀释的大背景外围瞎扑腾。而今时今日真正出现突破性研究的地方,则是相对而言更为狭窄、技术化的领域——经济学——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为什么法国知识界的影响力会发生这样急剧的下降?哈扎里辛格并没有提供一个万能答案,但他深入全面地分析了一系列影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二战时德国对法兰西民族自尊心的毁灭性打击,而美国人作为“恩主”更加剧了这一点。“戴高乐最害怕的,也是他终其一生都想要驱除的恐惧”,哈扎里辛格写道,“就是法兰西民族的历史命运是终会被消灭。”这也是为什么这位伟大的领袖承认更偏爱“令人振奋的谎言甚于有失体面的真理”的重要原因。不过,到了1980年代,真理赢了,法国作为“抵抗者的国家”的迷思最终灰飞烟灭——法国不是抵抗者的国家,而是被维希政府迷惑的国家。那些公众人物们(从密特朗到可可·香奈儿女士)到了1980年代还在认同维希政府,但是真相让他们不得不承认维希政府犯下反人类罪。法国这样不顾真相、制造迷思的行为,让知识分子的影响力下降了。法国的思想史反会因其丰富性而尴尬。有太多的重要时刻,太多的思想和人物可供选择。有些遗憾的是,本书对不少有声望的作家,如蒙田和加缪的影响,都匆匆带过;对弗朗索瓦·萨冈和鲍里斯·维安这样非常高卢式离经叛道的人物,甚至没有触及。然而不管怎么说,人们读过这段历史,都会留下不可动摇的印象——无论怎样,法国人的思维方式确实跟我们不一样——这也是我们那么爱他们的原因。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narutoche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医学会议频道
MedSci梅斯医学APP下载
大家还在关注:
深度分析,为什么屠呦呦获得今年诺贝尔奖?
作者:佚名&&&来源:生物谷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30,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中国科学家 Youyou Tu (屠呦呦)因发现抵御疟疾的疗法,以及两位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 and Satoshi ?mura因发现抵御蛔虫感染的疗法而获得此奖。科学家 Youyou Tu获得一半奖金,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另外一半奖金。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mura屠呦呦因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已经困扰了人类几千年,而且寄生虫感染是引发全球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寄生虫病对全球最贫困的人群而且也是改善人类健康的一大障碍,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就开发出了可以帮助抵御寄生虫病的革命性疗法。研究者William C. Campbell和Satoshi ?mura发现了一种名为Avermectin(阿维菌素)的新型药物,其是一种衍生物,可以降低河盲症(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同时也可以高效抵御其它寄生虫病;而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则发现了Artemisinin(青蒿素),这种药物可以明显降低疟疾病人的死亡率。上述两种研究发现都为人类抵御严重的寄生虫病带来了极大希望,为成千上百万人抵御寄生虫病及改善机体健康带来帮助。Fig1: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给开发抵御致死性寄生虫病疗法的三位科学家,三种严重的寄生虫病分别为:河盲症、淋巴丝虫病及疟疾,这三种疾病的分布比较相似,详见图中蓝色区域。寄生虫引发的毁灭性的疾病我们生活在一个生物复杂性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不光哺育着人类,还有更多的动物,同时还有大量其它生物,其中有些对人类具有很大的危害。多种寄生虫会引发严重的疾病,其中一种在医学上重要的就是肠道寄生虫蠕虫(helminths),据估计全球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都饱受蠕虫折磨,而且蠕虫主要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南亚、中亚及南非地区流行,河盲症(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就是由蠕虫引发的疾病,盘尾丝虫病由于寄生虫在患者角膜中引发慢性感染,最终会引发患者失明;而淋巴丝虫病影响着超过1亿人的健康,主要引发慢性肿胀,最终引发致死性的临床症状,包括淋巴水肿及阴囊鞘膜积液等(见Fig:1)从细菌到植物的新型抗寄生虫疗法在数十年开发抵御寄生虫新型疗法的缓慢进程后,本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从根本上改变了寄生虫的治疗方法。研究者Satoshi ?mura是日本的一位微生物学家,主要致力于分离天然产物,他对一种生活在土壤中名为链霉菌属进行了重点研究,这种链霉菌可以产生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制剂(包括195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Selman Waksman发现的链霉素),Satoshi ?mura利用大规模空的培养和特性分析,从土壤样本中成功分离除了一种新型的链霉菌,并且在实验室实现了这种链霉菌的成功培养。Fig2:日本科学家Satoshi ?mura从大量的土壤样本中分类出了一种可以产生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新型链霉菌种,并且在实验室中成功地培养出了这种链霉菌。研究者William C. Campbell是一位美国致力于寄生虫研究的科学家,其获得了Satoshi ?mura的链霉菌培养基,并且放大了这种链霉菌的效力;Campbell指出,一种来自链霉菌培养基中的特殊组分可以有效抵御家养和农场动物身上的寄生虫感染,研究者将这种生物活性制剂进行了提纯,并且命名为阿维菌素,对其进行一定的化学修饰就可以变成一种名为伊维菌素(Ivermectin)的高效化合物了,伊维菌素(Ivermectin)在人类和动物试验中均可以高效杀灭大量寄生虫(见Fig3),总的来讲,科学家?mura和Campbell’s的研究成果为开发高效抵御寄生虫疾病的新型药物带来的希望。传统治疗疟疾的药物为氯喹和奎宁,但治疗效率越来越低,截至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努力根除疟疾的想法失败了,随后疟疾感染不断增加,就在此时,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转向寻找传统中药来开发抵御疟疾感染的新型疗法;通过对大量中草药进行大规模筛选以及在疟疾感染的动物身上进行试验,一种从植物青蒿中提取的物质表现出了巨大潜力,然而所得到的结果在一致性上却出现了问题。为此屠呦呦重新查阅古代资料并且修改了方法,最终发现了一种提取青蒿素(青蒿提取物)的新方法,她首次发现了这种名为青蒿素的化合物,实验证明青蒿素可有效抵御寄生虫感染,在感染动物和人类中都表现出了较好的疗效(见Fig4)。阿维菌素、青蒿素及全球健康威胁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寄生虫病的治疗手段,如今,阿维菌素的衍生物伊维菌素因其高效抵御寄生虫感染的表现,已经在世界上用于治疗寄生虫的肆虐了,同时其副作用较小,而且在全球都可以免费获得。疟疾每年影响着将近2亿人的健康,目前青蒿素已经在所有疟疾肆虐的国家使用,当进行联合用药时,其可以降低20%(总体)至30%(儿童中)的死亡率,仅在非洲地区青蒿素每年就可以挽救10万人的生命。
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对于治疗寄生虫感染的革命性疗法带来了巨大希望,而三位科学家也因此而活的了本次的诺贝尔及生理学医学奖,他们的研究发现对全球人口的健康所带来的健康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参考文献:Burg et al.,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367.Egerton et al.,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378.Tu et al., Yao Xue Xue Bao (6-370 (Chinese)
小提示:78%用户已下载,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艰辛与成就
相关资讯:
资讯分类阅读
关注Medsci
声明:MedSci(梅斯医学)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专业医生参考,具体诊断和治疗请咨询专科医生。
MedSci备案号
扫码领取IF曲线
IF连续增长的期刊
梅斯医生六大特点,成就最好的互动式病例学习平台
1、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虚拟诊室模拟真实诊疗,时间和空间不再受限,随时随地在线学习;
2、开放式的学习过程:对虚拟病人进行各项检查,系统不设限,根据病例做出诊疗判断;
3、病例来源高质权威:国内顶尖医院的罕见病病例,通过不断的在线学习,降低临床误诊率;
4、庞大病例库:一个中国最大的在线病例库,小型病例图书馆,覆盖6000份病例,约合书本超过1万页;
5、持续更新的病例库:实时在线更新,同行好友在线交流互动;
6、跑赢同级医生:交互式诊断,培养临床思维,加速职业成长,获得更多晋升机会;
扫二维码,参与内测,即获500M流量罗纳德·科斯:计划生育是最奇葩的政策 具有潜在毁灭性影响-财经网
当前位置: &
个股查询:
罗纳德·科斯:计划生育是最奇葩的政策 具有潜在毁灭性影响
本文来源于 日 07:43
计划生育破坏了家庭,最终会破坏经济。谈到对中国经济学家的期望,科斯说不能指望西方世界,最终所有的难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他说:“如果中国一直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可能最终消失。”
  网易财经1月讯
网易财经《意见中国--网易经济学家访谈录》栏目近日专访了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02岁的罗纳德·科斯。他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他是产权理论的奠基人,他和他的门徒雄霸诺贝尔经济学奖近20年,他的理论影响了中国几代经济学家。102岁的他如何看待中国现状?他给中国发展提出了什么建议?
  科斯的学说与传统的经济学相比,更加直面真实世界。他的理论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科斯对此表示惊奇和荣幸。科斯指出,中国商品市场的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思想市场”仍需开放。他说:“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开放的“思想市场”,但是我认为这终将会到来。”
  科斯强调生产更多东西和让中国变得更好是两回事,今天中国的人均GDP仍大大低于美国,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科斯不建议中国花太大精力学习西方,而应从自己的历史中总结教训。他说:“中国能从自己的过去中学到很多教训。这些才是中国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谈到中国的腐败问题,科斯说只有直面腐败,认识到腐败的坏处,才有可能最终铲除腐败。科斯对中国土地所有制度感到不满,因为现行制度阻碍许多潜在交易,阻止了生产力的和土地价值的提升。他说:“腐败问题要依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科斯认为中国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是他听过的最奇葩的政策,具有潜在的毁灭性影响。计划生育破坏了家庭,最终会破坏经济。谈到对中国经济学家的期望,科斯说不能指望西方世界,最终所有的难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他说:“如果中国一直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可能最终消失。”
  以下为访谈实录:(本访谈由科斯助手王宁代为提问)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网易财经:您的理论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究竟是您理论中的哪些部分在中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科斯:对此我不清楚,我只是感到非常的荣幸和惊奇。
  网易财经:这可能是因为您的理论与传统的经济理论有重大的区别,即所谓的“科斯定理”与主流经济学的区别,比如您对产权的强调,对于法律,对现实经济的影响。特别是交易成本理论,让经济学真正走入真实的世界。这些都对中国经济学家产生了非常深远和重大的影响。
  科斯: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原本由西方经济学家所垄断的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是一个抽象并且不存在的世界,而我强调经济学应该分析、讨论真实的世界。这就是我的理论和传统理论的区别。
  网易财经:这两者之间有显著的不同,要用完全不同的方法研究经济。我认为这正是您的理论会为什么会在中国如此有影响力的原因。您的理论还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经济学家对中国改革方向的思考以及其他重要问题。
  科斯:对,他们在中国的改革实践做的很棒,并且还会对西方世界产生影响。
  网易财经:您认为中国改革在哪些方面做得较好?
  科斯:他们在建设市场经济方面取得了成就,改变非常的巨大。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开放的“思想市场”,但是我认为这终将会到来。
  网易财经:您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思想市场”,并阐述下您对中国未来变化的预期?
  科斯:“思想市场”与“商品市场”有显著的区别。在商品交换市场中,任何一个人都能向其他人出售商品。而在思想市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对其他一部分人产生影响,他们只占到总人口中的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却非常重要。中国缺乏这样的思想市场,不过未来会出现。我们能看到中国经济政策将会受益于观念讨论,并产生巨大的变化。
  决策者应努力使中国变得更好
  网易财经:现在预测中国何时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在决策者和经济学家中变得非常流行,美国一些人认为中国构成了对他们的潜在威胁,而在中国一些人在讨论何时能够取代美国。您认为中国是否有可能取代美国?
  科斯:我不清楚。人们认为中国将要取代美国经济地位的原因主要是其生产总额,但是中国的人均产出依然很低。中国的人均GDP大大低于美国。从劳动力整体规模看中国经济已经达到了很大的规模,但是从人均资本角度看中国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网易财经:您似乎对中国是否取代美国不感兴趣,您知道两年前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现在很多人开始讨论什么时候可以超过美国,您现在说更为重要的是人均GDP规模。所以您认为中国应该更侧重改善自己的经济,提高经济质量,而不是考虑什么时候可以取代美国?所谓超越只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命题?
  科斯:毫无疑问就是这样。生产更多的东西是一回事儿,让中国变得更好是另一回事情。这一点应该得到中国决策者重视。
  网易财经:这一点非常重要,谢谢。中国现在已经对全世界开放,特别是对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您认为中国应该从西方世界吸取哪些教训?
  科斯:我认为中国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学习西方,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精力放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上,中国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经济问题。
  网易财经:我想您所说的是中国在过去曾犯下了巨大的错误,中国应该从自己的历史中汲取教训。
  科斯:对,没错,中国能从自己的过去中学到很多教训。这些才是中国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中国要铲除腐败首先得直面腐败
  网易财经:今天腐败已经成为了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中国人对政府中存在的腐败感到愤怒,您认为什么才是解决中国腐败问题的关键。
  科斯:对于这个问题我了解的不多。但是我认为腐败问题要依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网易财经:我认为您提到的一点非常好,除非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意识到腐败是坏的是错的,这样你才能解决腐败问题。
  科斯:对,你首先必须直面腐败问题,然后这个社会才有可能最终铲除腐败。
  网易财经:您对中国的国有土地拥有制度有什么看法?
  科斯:这个制度显然很坏。因为它阻碍了许多潜在的交易,阻止了土地生产力和价值变得更大的可能。
  网易财经:我想您想要说的观点是,中国土地面积辽阔,不同类型的土地质量和价值不同。单一国有土地政策,将使得土地效用最大化变得相当困难。
  科斯:你完全正确,这不仅仅是非常困难,而且是几乎不可能。
  计划生育对中国有毁灭性的影响
  网易财经:下面的问题有与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中国政策有关,即“一个家庭一个小孩”的计划生育政策。
  科斯:这是我听过的最为奇葩的政策。事实上这个政策具有潜在的毁灭性影响。如果中国一直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可能最终消失。中国至少需要允许“两个子女”的人口政策,这样才能维持人口增长。
  网易财经:另外家庭对中国经济体系而言是重要一环,如果长期执行独生子女人口政策,是否会最终破坏中国的家庭体系?
  科斯:破坏了家庭,最终意味将破坏经济体系中最重要一环。家庭单位是国民经济所仰仗的基础。
  网易财经:你对中国的经济学家是否有所建议?他们正面对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他们中一些人在西方接受训练,一部分人没有,但是他们现在都有机会研究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运行。
  科斯:努力建立一个市场经济体系,努力克服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难题。最终所有的难题都要依靠中国人自己解决。不要指望西方世界的人能帮助你们解决问题,因为他们自己也有问题需要解决。
  网易财经:非常感谢科斯教授接受采访!
(编辑:吕强)
财经网微评论
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财经网观点。
同步您的评论到微博 ×
全部评论(0条)新浪用户评论(0条)腾讯用户评论(0条)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京公网安备41号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诺贝尔奖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