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日夕唤人皈指的是什么如何给动物做三皈依

杨万里诗集T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华亭诗词之杨万里
杨万里(1127
松江未过不胜愁,过了垂虹百不忧。
忽见石湖山上塔,定知塔背是苏州。
过八尺遇雨
去年今日凤山头,儿女团栾争劝酬。
不及松江烟雨里,独搔华发一扁舟。
上湖名是实全非,只合松江鴈骛池。
若与五湖通谱系,澹台湖弟太湖儿。
过太湖石塘三首
才转船头特地寒,初无风色自生湍。
堤横湖面平分白,水拓天围分外宽。
一镜银涛三万顷,独龙玉脊百千蟠。
若为结屋芦花里,月笠云蘘把钓竿。
每过松江得伟观,玻璃盆底飣乾坤。
天边岛屿空无际,烟外人家澹有痕。
笠泽古今多浪士,包山近远在何村。
季鹰鲁望何曾死,雪是衣裳月是魂。
兀坐船中只欲眠,不如船外看山川。
松江是物皆诗料,兰桨穿湖即水仙。
将取垂虹亭上景,都皈却月观中篇。
正缘王事游方外,凿齿弥天未当贤。
和石湖居士范至能与周子充夜游石湖松江诗韵
石湖醉眼小太空,乌纱白紵双鬓蓬。
翰林来从昭回上,满袖天香山水中。
青山半边日欲没,珠宫涌出初圜月。
两仙一棹软琉璃,碎撼广寒桂花雪。
中流浪作凛不回,两手播洒千银堆。
不知浩浩洪流後,曾有慈游奇特来。
古人今人烟一抹,谁煎麟角续弦绝。
一生句里万斛愁,只白秋来千丈发。
和张倅子仪送鞓红、魏紫、崇宁红醉、西施四种牡丹
洛花移种到松江,国也天香内样妆。
老里懒边无好思,为渠觅句却穷忙。
鲈出鲈卿芦叶前,垂虹亭上不论钱。
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
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
秋风想见真风味,秪是春风已迥然。
鲛人直下白龙潭,割得龙公滑碧髯。
晓起相傅蕊珠阙,夜来失却水精帘。
一杯淡煮宜醒酒,千里何须更下盐。
可是士衡杀风景,却将膻腻比清纤。
昨夜何缘不峭寒,今农端要放晴天。
窗间波日如楼上,帘外霜风似腊前。
近水人家随处好,上春物色不胜妍。
皈时二月三吴路,桃杏香中慢过船。
送姜夔尧章谒石湖先生
钓璜英气横白蜺,欬唾珠玉皆新诗。
江山愁欣莺为泣,鬼神露索天泄机。
彭蠫波心弄明月,诗星入肠肺肝裂。
吐作春风百种花,吹散濒湖数峰雪。
青鞋布袜软红尘,千诗只传一字贫。
吾友夷陵萧太守,逢人说君不离口。
袖诗东来谒老夫,惭无高价当璠璵。
翻然却买松江艇,径去苏州参石湖。
已过吴江阻风上湖口
五日姑苏一醉中,醉中看尽牡丹红。
阻风只怕松江渡,过了松江却阻风。
月夜阻风,泊舟太湖石塘南头
到得松江每不欣,何曾晴快遇清真。
此行作意追胜境,入夜阻风还闷人。
万里青天一轮月,三更雪浪太湖春。
若教白日来经此,不见新熔万顷银。
舟泊吴江三首
独立吴江第四桥,桥南桥北涉银涛。
此身真在吴江里,不用并州快剪刀。
江湖便是老生涯,佳处何妨且泊家。
自汲松江桥下水,垂虹亭上试新茶。
东是吴江西太湖,长桥横截万寻余。
江妃舞倦凌波袜,玉带围腰揽镜初。
读笠泽丛书
松江县尹送图经,中有唐诗喜不胜。
看到灯青仍火冷,双眸如割脚如冰。
林景思寄赠五言,以长句谢之
华亭沉虞卿,惠山尤延之。
每见无杂语,只说林景思。
试问景思有何好,佳句惊人人绝倒。
句句飞从月外来,可羞王公荐穹昊。
若人乘云驾天风,秋衣剪菊裁芙蓉。
暮宿银汉朝蓬宫,我欲从之东海东。
西湖柳色二三月,相逢一笑冠缨绝。
醉招和靖叫东坡,一吸西湖湖欲竭。
我醉自眠君自颠,路人往往指作仙。
此辈何曾识此乐,识与不识俱可怜。
别时花开今巳落,思君令人瘦如鹤。
梦里随君携酒瓢,同登天台度石桥。
瀑泉界天泻云屈,长松拔地挽烟霄。
与君联句章末了,帝城锺动西峰晓。
海风吹随珊瑚枝,乃是先生寄我诗。
火云烧江江水沸,君诗清凉过於水。
定知来自雪巢底,恍然坐我天台寺。
题吴江三高堂张季鹰
京洛缁尘点素衣,秋风日夕唤人皈。
鲈鱼不解疏张翰,羊酪偏能留陆机。
二晋兴亡几春草,三吴人物尚渔矶。
空令千古华亭鹤,犹为诸贤说是非。
云龙歌调陆务观
墨池杨子云,云间陆士龙。
天憎二子巧言语,只遣相别无相逢。
长安市上忽再值,向来一别三千岁。
王母桃花落几番,北斗柄烂银河乾。
双鬓成丝丝似雪,两翁对面面如丹。
借问别来各何向,渭水东流我西上。
金即斗大直几钱,锦囊山齐今几篇。
诗家不愁吟不彻,只愁天地无风月。
君不见汉家平津侯,东阁冠盖如云浮。
又不见当时大将军,公卿雅拜如星奔。
秪今云散星亦散,也无鹿登台榭羊登坟。
何时与君上庐阜,都将砚水供瀑布。
磨鎌更斫扶桑树,捣皮作纸裁烟雾。
云锦天机织诗句,孤山海棠今已开。
上已未有游人来,与君火急到一回。
一杯一杯复一杯,管他玉山颓不颓,
诗名於我何有哉。
简陆务观史君编修二首
闻道云间陆士龙,钓台绝顶啸清风。
却将半掬催诗雨,洒入山村作岁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地,亦。隔水,落日牛羊下,纵横。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方,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水调歌头 其一 为总得居士寿(宋·张孝祥)  隆中三顾客,一编书。英雄当日,馀事了寰区。千载神交二子,一笑眇然兹世,却愿驾柴车。长忆岸,耕钓混樵渔。忽扁舟,凌骇浪,到三吴。,争看列仙儒。不为莼鲈笠泽,便挂衣冠,此兴渺江湖。举酒对明月,高曳九霞裾。
水调歌头 其二 凯歌上刘恭父(宋·张孝祥)  猩鬼啸篁竹,玉帐夜分弓。少年荆楚剑客,突骑锦襜红。千里风飞雷厉,四棱星流彗扫,锉春葱。谈笑青油幕,日奏捷书同。诗书帅,黄阁老,黑头公。家传鸿宝,小试不言功。闻道频下,看即沙堤归去,帷幄且从容。君王自神武,一举空。
水调歌头 其三 泛湘江(宋·张孝祥)  押阳韵  夜滩急,晞发北风凉。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水云乡。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
水调歌头 其四 金山观月(宋·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表独立,飞霞佩,。漱冰濯雪,万里一。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更骖鸾。
水调歌头 其五 汪德邵无尽藏(宋·张孝祥)  淮楚襟带地,云梦泽南州。沧江翠壁佳处,突兀起红楼。凭仗使君胸次,与问老仙何在,长啸俯清秋。试遣吹箫看,骑鹤恐来游。欲乘风,凌万顷,泛扁舟。山高月小,霜露既降,凛凛不能留。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横槊,兴废两悠悠。此意无尽藏,分付水东流。
水调歌头 其六 隐静山观雨(宋·张孝祥)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电掣金蛇千丈,雷震灵鼍万叠,汹汹欲崩空。尽泻银潢水,倾入宝莲宫。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此地独从容。洗了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水调歌头 其八 桂林中秋(宋·张孝祥)  押尤韵  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上唤客,追忆去年游。千里江山如画,笙歌,看遨头。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
水调歌头 其九 闻采石战胜和庞佑父(宋·张孝祥)  雪洗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胜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誓中流。
水调歌头 送刘恭父趋朝(宋·张孝祥)  押阳韵  鳌禁辍颇牧,熊轼赖龚黄。一时林莽千险,要驱攘。金版初试,烟敛山空野迥,低草见牛羊。释南顾,戈甲濯银潢。下,褒懿绩,促曹装。帝宸天近,红旆东去带朝阳。归辅五云丹陛,回首楚楼千里,遗爱满。应记,曾此奉离觞。
水调歌头 其一十一 为方务德侍郎寿(宋·张孝祥)  紫橐论思旧,碧落拜除新。内家敕使,传诏亲付玉麒麟。千里江山增丽,是处旌旗改色,佳气郁轮囷。连宵雪,借与万家春。建,开盛府,是生辰。十州老稚,都向今日祝。多少活人阴德,合享无边,惟有我知君。来岁更今日,一气转洪钧。
多丽(宋·张孝祥)  景萧疏,楚江那更高秋。远连天,茫茫都是,败芦枯蓼汀洲。认炊烟,几家蜗舍,映夕照,一簇渔舟。去国虽遥,渐近,数峰青处是吾州。便乘取,波平风静,荃棹且夷犹。关情有,冥冥去雁,拍拍轻鸥。忽追思,当年往事,惹起无限羁愁。拄笏朝来多爽气,秉烛夜永足清游。翠袖香寒,朱弦韵悄,无情江水只东流。晚,清商哀怨,还听隔船讴。无言久,馀霞散绮,烟际帆收。
水调歌头 其一十二 垂虹亭(宋·张孝祥)  押先韵  舣棹太湖岸,天与水相连。垂虹亭上,五年不到故依然。洗我征尘三斗,快揖商飙千里,鸥鹭亦翩翩。身在水晶阙,真作驭风仙。望中秋,无五日,月还圆。倚栏清啸孤发,惊起壑龙眠。欲酹鸱夷西子,未办当年功业,空系五湖船。不用知馀事,莼鲙正芳鲜。
木兰花慢(宋·张孝祥)  送归云去雁,澹寒采、满溪楼。正佩解湘腰,钗孤,鸾鉴分收。凝情望行处路,但疏烟远树织离忧。只有楼前溪水,伴人清泪长流。霜华夜永逼衾绸。唤谁护衣篝。念芬馆重来,芳尘未扫,争见嬉游。情知闷来殢酒,奈回肠、不醉只添愁。脉脉无言竟日,断魂双鹜南州。   其二(宋·张孝祥)紫箫吹散后,恨燕子,只空楼。念璧月长亏,玉簪中断,。青鸾送碧云句,道霞扃雾锁不堪忧。情与共织,怨随同流。人间天上两悠悠。暗泪洒灯篝。记谷口园林,当时,梦里曾游。银屏低闻笑语,但醉时冉冉醒时愁。拟把菱花一半,试寻高价皇州。
水龙吟 其一 望九华山作(宋·张孝祥)  竹舆晓入,凉月天如洗。峰回路转,,了非人世。转就丹砂,铸成金鼎,碧光相倚。料天关虎守,龙负,开神秘、留兹地。缥缈珠幢羽卫。望蓬莱、初无弱水。仙人拍手,山头笑我,尘埃满袂。春锁,雾迷,昔游都记。怅世缘未了,匆匆又去,空凝伫、烟霄里。
水龙吟 其二(宋·张孝祥)  平生只说,斜阳唤我归船系。月华未吐,波光不动,新凉如水。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栖禽惊起。问元颜去后,水流花谢,当年事,凭谁记。须信两翁不死。驾飞车,时游兹地。漫郎宅里,中兴碑下,应留。酌我清尊,洗公孤愤,来同一醉。待相将把袂,清都归路,去,三千岁。
念奴娇 其一 过洞庭(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以下资料来源未详: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张孝祥出任静江府(治所在今广西桂林),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 ,七月到任。次年六月,遭谗降职北归,途经湖南洞庭湖(词中的“洞庭 ”、“青草”二湖相通,总称洞庭湖)。时近仲秋的平湖秋月之夜,诱发了词人深邃的“宇宙意识”和“勃然诗兴,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说到诗歌表现“ 宇宙意识”,我们便会想到唐人诗中的《春江花月夜》和《 登幽州台歌》。但是,宋词所表现的“宇宙意识”和唐诗比较起来,毕竟各有千秋。张若虚的词中,流泻着的是一片如梦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绪。在水月无尽的“永恒”面前,作者流露出无限的惆怅;而在这怅惘之中,又夹杂着某种憧憬、留恋和对“人生无常”的轻微叹息。它是痴情而纯真的,却又夹杂着“涉世未深”的稚嫩。陈子昂的诗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积聚着自《诗经》和《楚辞》以来无数善感的骚人墨客所深深地感知着的人生的 、政治的、历史的“沉重感”。但是同时却又表现出了很幽深的“孤独性” —— 茫茫的宇宙似乎是与诗人“对立”着的,因此他觉得“孤立无援”而只能独自怆然泪下。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进和人类思想的发展,出现在几百年后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识”,就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请读《前赤壁赋》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种徜徉在清风明月的怀抱之中而感到无所不适的快乐,这种融通了人与宇宙界限的意识观念,标志着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一部分士人,已逐步从前代人的困惑、苦恼中解脱出来,而达到了一种更为“ 高级”的“超旷”的思想境地,反映出这一代身受多种社会矛盾困扰的文人于经历了艰苦曲折的心路历程之后,在思想领域里已经找到了一种自我解脱、自我超化的“途径”。张孝祥这个人,不管从其人品、胸襟、才学、词风来看,都与苏轼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凡是优秀的作家(特别象张孝祥这样的有个性、有才华的作家 ),除了向前人学习之外 ,便会有着自己的特创。张孝祥的这首词,以他高洁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为基础,以星月皎洁的夜空和寥阔浩荡的湖面为背景,创造出了一个光风霁月、坦荡无涯的艺术意境和精神境界。词的前三句便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个静谧、开阔的景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现实中的八月洞庭湖,实际上说是极少会风平浪静的。所以词人所写的“ 更无一点风色”,与其说是实写湖面的平静,还不如说是有意识地要展现其内心世界的平静,它的本意乃在展开下面“天人合一”的“澄澈”境界。果然“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二句就隐约地表达了这种物我“和谐”的快感。在别人的作品中,一叶扁舟与浩瀚大湖的形象对比中,往往带有“小”、“ 大”之间悬差 、对比的含意,而张词却用了一个“着”字,表达了他如鱼归水般的无比欣喜,其精神境界就显然与众不同 。试想 ,扁舟之附着于万顷碧波,不是很象“心”之附着于“体”吗?心与体本是相互依着、相互结合的。在古人眼里“人”实在即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秀”(《文心雕龙·原道》),宇宙的“道心”就即体现在“人”的身上。所以“着我扁舟”之句中,就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 宇宙意识”,而这种意识又在下文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表现得更加充分。月亮、银河,把它们的光辉倾泻入湖中,碧粼粼的细浪中照映着星河的倒影,这时的天穹地壤之间,一片空明澄澈——就连人的“表里”都被洞照得通体透亮。这是多么纯净的世界 ,又是多么晶莹的境界 !词人的思想,已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词人的纯洁净化了 。人格化了的宇宙,宇宙化了的人格,融成一片,浑成一体,使词人全然陶醉了。他兴高采烈 ,他神情飞扬 ,禁不住要发出自得其乐的喁喁独白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在如此广袤浩淼的湖波上,在如此神秘幽冷的月光下,词人非但没有常人此时此地极易产生的陌生感、恐惧感,反而产生了无比的亲切感、快意感,这不是一种物我相惬、天人合一的“ 宇宙意识 ”又是什么?这里当然包含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却没有了屈子那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狠狈,这里当然也有着仰月映湖“对影成三人”的清高,却也没有了李白那种“行乐当及时”的庸俗。词人感到了从未感受过的恬淡和安宁。在月光的照抚下,在湖波的摇篮里,他原先躁动不安的心灵,找到了最好的休憩和归宿之处。人之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的开阔而洁净的心灵之与“ 无私” 的宇宙精神的“合二而一”,这岂不就是最大的快慰与欢愉?此种“妙处”,又岂是“外人”所能得知!诗词之寓哲理,至此可谓达到了“至境”。那么,为什么这种“天人合一”的“妙处”只能由词人一人所独得?词人当真是一个“冷然、洒然”、不食“烟火食”的人(陈应行《于湖词序》语)吗?非也。此时的张孝祥,刚离谗言罗织的官场不久,因而说他是一个生来的“遗世独立”之士并不符合事实。其实,他有高洁的人格,有超旷的胸怀,有“迈往凌云之气”和“自在如神之笔”(同上),所以才能悠然心会此间的妙处和出此潇洒超尘的词篇。其实他心境的“悠然”并非天生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西江月·题粟阳三塔寺》),由此可见,他的“悠然”是在经历了“世路”的坎坷艰险后才达到的一种“圆通”和“超脱”的精神境界,而绝不是一种天生的冷漠或自我麻醉。所以他在上面两句词后接着写道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天光水影,白鸥翔飞,这与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是同样的一种超尘拔俗、物我交游的“无差别境界”。这种通过制造矛盾而达到了矛盾的暂时解决、通过对于人生世路的“入乎其内”而达到的“出乎其外”的过程,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是在写观湖楼上所见之实景,但其实也是在写他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在人生路途中,风风雨雨随处都有;然而只要保持人格的纯洁和思想的达观,一切风雨终会过去,一个澄澈空明的“心境”必将复现。“应念岭表经年 ,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这就点明了词人的“立足点”。词人刚从“岭表”(今两广地区)的官场生活中摆脱出来,回想自己在这一段仕途生涯中,人格及品行是极为高洁的,高洁到连肝胆都如冰雪般晶莹而无杂滓;但此种心迹却不易被人所晓(反而蒙冤),固此只能让寒月的孤光来洞鉴自己的纯洁肺腑。言外之意,不无凄然和怨愤。所以这里出现的词人形象,就是这一位有着厌世情绪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了;而前面那种“表里澄澈”的形象,却是他“肝胆冰雪”的人格经过“宇宙意识”的升华而生成的结晶 。写到这里,作者的慨世之情正欲勃起,却又立即转入了新的感情境界 :“ 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这里正是作者旷达高远的襟怀在起着作用 :“任凭风浪起 ,稳坐钓鱼台”,何必去在意那些小人们的飞短流长呢 ,我且泛舟稳游于洞庭湖上。——非但如此,我还要进而“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之地作天人之游呢!因此尽管头发稀疏,两袖清风,词人的兴致却格外高涨了,词人的想象更加浪漫了。于是便出现了下面的奇句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这是何等阔大的气派,何等开广的胸襟!词人要吸尽长江的浩荡江水,把天上的北斗七星当作勺器,而邀天地万物作为陪客,高朋满座地细斟剧饮起来。这种睥睨世人而“物我交欢”的神态,是作者自我意识的“ 扩张”,是词人人格的“充溢”,表现出了以我为“主”(主体)的新的“宇宙意识”。至此,词情顿时达到了“ 高潮”:“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来是明确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但是作者此时已经达到了“忘形” 的超脱地步而把人世间的一切(连“日子” )都遗忘得干干净净了 ,因此 ,那些富功名、宠辱得失,更已一股脑儿地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在这一瞬间 ,“时间”似乎已经凝滞了,“空间”也已缩小了,幕天席地,上下古今,只有一个“扣舷独啸”的词人形象充塞于画面而又响起了虎啸龙吟 ,风起浪涌的“ 画外音”。起初那个“ 更无一点风色”、安谧恬静的洞庭湖霎时间似乎变成了万象沓至、群宾杂乱的热闹酒席,而那位“肝胆冰雪”的主人也变成了酒入热肠、壮气凌云的豪士了??。历史上的张孝祥,是一位有才华、有抱负、有器识的爱国之士。但在这首作于特定环境的词中,作者的高洁人格、高尚气节以及广远襟怀,都“融化”在一片皎洁莹白的月光湖影中,变得“透明”、“澄澈”;经过了“宇宙意识”的升华,而越发的肃穆、深邃和丰富。作者奇特的想象、奇高的兴会以及奇富的文才,又“融解”在一个寥阔高远的艺术意境中,显得“超尘”、“ 出俗”;经过了“宇宙意识”的升华,而越发的朦胧、神秘和优美。词中最值人回味的句子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妙处”在何?妙处在于物我交游、天人合一;妙处在于“言不尽意”却又“意在言中”。试想,一个从尘世中来的“凡人”,能够跳出“遍人间烦恼填胸臆”的困境,而达到如此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岂非妙极!而前人常说“言不尽意”,作者却能借助于此种物我交融、情景交浃的意境,把“无私”、“忘我”的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这又岂非是文学的无上“妙境”!胡仔曾经哀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 苕溪渔隐丛话 》后集卷十三),此话有失偏颇。眼前的这首《念奴娇》词,就是一篇“废”不得的佳作。如果说,苏词借着月光倾吐对“人类之爱”的挚情歌颂的话,那么张词就借着月光抒发对“ 高风亮节”的尽情赞美。不但是在“中秋”诗词的长廊中、而且是在整个古典文学的长廊中,它都是一首杰出的代表作。而载负着它的基础,就在于那经过“宇宙意识,升华过的人格美和艺术美。它将具有着“澡雪精神”和提高审美能力的永久的魅力。
念奴娇 其二 张仲钦提刑行边(宋·张孝祥)  弓刀陌上,净蛮烟瘴雨,边雪。三万里,一把平安遥接。方丈三韩,西山,慕义羞椎结。入贡,路经。今代文武通人,青霄不上,却把南州节。虏马秋肥雕力健,应看名王宵猎。壮士长歌,故人一笑,趁得梅花月。王春奏计,便须平步清切。
念奴娇 其三 欲雪呈朱漕元顺(宋·张孝祥)  朔风吹雨,送凄凉天气,垂垂欲雪。万里南荒云雾满,弱水蓬莱相接。冻合龙冈,寒侵铜柱,碧海冰澌结。凭高一笑,问君何处炎热。家在,归期犹未,对此惊时节。忆得年时貂帽暖,铁马千群观猎。狐兔成车,笙歌震地,归踏层城月。持杯且醉,不须北望凄切。
醉蓬莱 为老人寿(宋·张孝祥)  问人间荣事。海内高名,似今谁比。脱屣归来,眇浮云富贵。致远钩深,乐天知命,且从容阅世。火候周天,金文满义,从来活计。有酒一尊,有棋一局,少日亲朋,旧家邻里。世故纷纭,但蚊虻过耳。解愠薰风,做凉梅雨,又一般天气。曲几蒲团,纶巾羽扇,年年如是。
共180,分9页显示& &1
(1).依琴瑟而咏歌。:“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 郑玄 注:“弦,谓琴瑟也。歌,依咏诗也。”:“三百五篇, 孔子 皆弦歌之。” 宋
之二:“斋酿如渑涨绿波,公诗句句可弦歌。” 元
卷一:“古三百五篇,皆可声之琴瑟。咏其辞,而以琴瑟和之,所谓弦歌也。古人读诗皆然。” 郭沫若 《洪波曲》第四章三:“差不多整天都有弦歌之声在浩荡地激扬着。我们的门禁并不森严,外来群众是可以随意出入的。”(2).指礼乐教化。:“ 子 之 武城 ,闻弦歌之声, 夫子 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 对曰:‘昔者 偃 也闻。’诸 夫子 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 曰:‘二三子, 偃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及 高皇帝 诛 项籍 ,举兵围 鲁 , 鲁 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 唐
《国学新修五经壁记》:“俾我学徒,弦歌以时。” 明
《九桥书屋为京学陈教授作》诗:“犹有弦歌遗业在,误疑家塾是黉宫。” 清
《问政书院记》:“弦歌以和其心,诵读以探其义。”(3).记 孔子 学生 子游 任 武城 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 彭泽令 。” 唐
诗:“共言愁是酌离杯,况值弦歌枉大才。”弦歌:同“ 弦歌 ”。 1.古代传授学,圴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后因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韩诗外传》卷一:“ 原宪 居 鲁 ,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孔子家语·在厄》:“ 孔子 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 孔子 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宋
词:“ 洙 泗 上,弦歌地,亦膻腥。” 元
卷一:“古三百五篇,皆可声之琴瑟。口咏其辞,而以琴瑟和之,所谓弦歌也。古人读者皆然。” 清
《寄答李厚庵百韵》:“比屋闻弦歌,童叟朴以庄。”参见“ 弦歌 ”。(2).依琴瑟而咏歌。《西京杂记》卷一:“ 高帝 戚夫人 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 南朝 宋 鲍照 诗之二:“兰膏消耗夜转多,乱筵杂坐更弦歌。” 唐
《冥音录》:“ 崔氏 性酷嗜音,虽贫苦求活,常以弦歌自娱。”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景》:“舟中妓女,亲生者少,皆买自贫家,或得诸他舟,教习弦歌。”参见“ 弦歌 ”。指 淮河 。 唐
诗:“高鸟长 淮 水,平芜故 郢 城。” 宋
词:“长 淮 望断,关塞莽然平。” 清
《送归高士之淮上》诗:“送君孤棹上长 淮 ,千里谈经意不乖。”(1).路上扬起的尘埃。 唐
诗之一:“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 宋
词:“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2).指旅途中所染的灰尘。含有劳碌辛苦之意。 宋
诗:“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清
《点绛唇·寄南海梁药亭》词:“一帽征尘,留君不住从君去。”《人民文学》1981年第6期:“在 大凌河 边,他和很多‘旅人’促膝相谈,双方都要掉下眼泪,染湿满是征尘的衣襟。”(3).战斗时扬起的尘土。《水浒传》第九二回:“二将在征尘影里,杀气丛中,斗过三十馀合。” 元
《小尉迟》第一折:“昏惨惨征尘遮的遍地黑,焰腾腾燎火烧的半天红。”(4).借指战争。 明
诗:“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安抚边远的人。:“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若其怀远以德,则尔难以德绥;处邻以义,则尔难以义服。” 宋
词:“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至按历 蒙 藩,曲加恩意,尤为怀远宏略。”(1).某些动物及其肉类的气味。 汉
《南都赋》:“苏榝紫姜,拂彻膻腥。” 清
:“然偎傍之际,觉其膻腥,心疑有异。”(2).泛指鱼肉类食物。《汉武帝内传》:“勤斋戒,节饮食,绝五谷,去膻腥。” 唐
诗:“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3).比喻利禄或市俗的生活。 唐
诗:“不是幽栖矫性灵,从来无意在膻腥。” 宋
:“一从慕膻腥,中弃如弊屣。”(4).旧时用以比喻其他民族对 汉 族的入侵或统治所造成的影响。 唐
:“华夷相混合,宇宙一膻腥。” 宋
词:“ 洙 泗 上,弦歌地,亦膻腥。”(1).指古代少数民族声名显赫的王。:“﹝ 神爵 二年﹞ 匈奴 单于遣名王奉献,贺正月,始和亲。” 颜师古 注:“名王者,谓有大名,以别诸小王也。”:“ 代郡
乌丸 行单于 普富卢 、 上郡
乌丸 行单于 那楼 将其名王来贺。” 晋
《闲居赋》:“故髦士投绂,名王怀玺。” 唐
诗:“徒令 汉 将连年去, 宛城 今已献名王。” 宋
词:“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2).泛指皇族有封号的王。 唐
《任城县厅壁记》:“ 汉 则名王分茅, 魏 则天人列土。”(1).古代舞者所执的舞具。文舞执羽,武舞执干。:“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 唐
《承华箴》:“思皇茂则,敬询端辅。业光 启诵 ,艺优干羽。”(2).指文德教化。 宋
词:“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清
《效诸将》诗之三:“蠢尔西戎稽颡后,还祈干羽格诸夷。”(1).草木茂盛貌。 唐
:“沧桑一以变,莽然翳荆榛。” 宋
词:“ 长淮 望断,关塞莽然平。”(2).广大貌;众多貌。《韩诗外传》卷五:“天子居广厦之下,帷帐之内,旃茵之上,被躧舄,视不出阃,莽然而知天下者,以有贤左右也。” 清
《乙丙之际箸议第七》:“何莽然其不一姓也?天何必不乐一姓耶?”(3).犹猛然。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他所自信的春意之内力,承此时机莽然超量的暴出。”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十:“一望 远东 ,紫赤光焰,愈转愈明,炎炎的云苗,莽然由天际直射,烘烘烈烈,光轮轰旋--呀!晓霞,晓霞!”匈奴 语。指 汉 时与 匈奴 连界的边塞所立的土堡哨所。:“区脱捕得 云中 生口。”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区脱,土室, 胡 儿所作以候 汉 者也。”一说指双方都管辖不到的边境地带。 王先谦 补注引 沉钦韩 曰:“区脱犹俗之边际, 匈奴 与 汉 连界,各谓之区脱”。后亦泛称边境哨所。 宋
词:“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卷一引 清
徐秉义 《圣武成功诗》之三:“负险营区脱,凭遐树拂庐。”亦作“毡乡”。
指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居的地区。因其以毡帐为居室,故称。 南朝
宋 鲍照 《爪步山楬文》:“北眺毡乡,南晒炎国。”毡,一本作“ 毡 ”。 宋
词:“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明 邵璨 《香囊记·荣归》:“典军务谪宦在毡乡。” 梁启超 《中国地理大势论》:“京师之俗杂五方,而为首恶之区,其民则土炕毳服,如毡乡焉。”(1).指 淮河 以南、 长江 以北的地区。今特指 安徽省 的中部。 宋
词:“长忆 淮 南岸,耕钓混樵渔。”(2).指 汉
刘安 。 唐
:“寻 武陵 才非 河献 ,识异 淮南 ,而辄以彼藩翰,董斯邦籍,求诸称职,无闻焉尔。” 唐
诗:“年来倦萧索,但说 淮南 乐。” 章炳麟 《文学总略》:“且沉思孰若 庄周 、 荀卿 ,翰藻孰若 吕氏 、 淮南 ,总集不摭九流之篇,格于科律,固不应为之辞。”(3).曲名。:“渊客唱《淮南》之曲,榜人奏《采菱》之歌。” 刘良 注:“《淮南》、《采菱》并曲名。” 唐
刘禹锡 《观舞柘枝》诗之一:“燕馀有旧曲,《淮南》多冶辞。”(4).《淮南子》的省称。 北齐
颜之推 :“ 高诱 解《吕览》、《淮南》。”(1).徘徊犹豫,踌躇不前貌。:“忽吾行此流沙兮,遵 赤水 而容与。” 游国恩 纂义:“谨按……容与即犹豫,亦即夷犹,踌躇不前之意。” 南朝
《别赋》:“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宋
《奉和凝祥池》:“鸣銮自容与,立马久回翔。”(2).从容闲舒貌。:“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意斟愖而不澹兮,俟回风而容与。” 李贤 注:“容与犹从容也。” 宋
词:“纶巾羽扇容与,争看列仙儒。” 明 刘兑 《妖红记》:“即辰秋气清爽,想惟深闺容与,淑履多福。” 周贻白 注:“容与,闲暇自行。”(3).随水波起伏动荡貌。:“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太宗 尝与侍臣学士泛舟于春苑,池中有异鸟随波容与, 太宗 激赏数四,诏座者为咏,召 立本 令写焉。”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东录》:“新月无力,易于沉水;夜静山空,扁舟容与。” 郁达夫 《无题》诗之二:“绿波容与漾双鸥,触我离怀万里愁。”(4).放纵,放任。:“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 成玄英 疏:“容与,犹放纵也。”《淮南子·精神训》:“抱其太清之本而无所容与。” 高诱 注:“无所容与于情欲也。”(1).原谓以吉凶祸福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杀。:“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孔颖达 疏:“夫道深远,以吉凶祸福威服万物,故古之聪明睿知神武之君,谓 伏牺 等用此道能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杀而畏服之也。”后沿用为英明威武之意,多用以称颂帝王将相。:“皇矣 汉祖 ,纂 尧 之绪,实天生德,聪明神武。”:“若 刘公 自率众至 豫章 ,遣锐师过 岭 ,虽复将军神武,恐必不能当也。” 唐
:“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 清
《雄县咏周世宗》:“五朝庶见真神武,再世何难嗣守文。”(2). 唐 时北衙军所属禁军名。:“自 肃宗 以后,北军增置威虎、长兴等军,名类颇多而废置不一。唯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神威最盛,总曰左右十军矣。”(3).即 神武门 。 南朝
建康 皇宫西首门名。 宋
词:“不为莼鲈笠泽,便挂衣冠 神武 。”参见“ 神武门 ”。古宫门名。即 南朝 时 建康 皇宫西首之 神虎门 。 唐 初因避 太祖
李虎 讳而改“虎”为“武”或“兽”。相传 南朝
陶弘景 曾在此门挂衣冠而上书辞禄。见。:“﹝ 太平 元年﹞十一月,起 云龙 、 神武门 。”按,作“神虎门”。:“ 神武门 外,每旦车常数百两。”按,作“神兽门”。 宋
诗之二:“归来趁别 陶弘景 ,看挂衣冠 神武门 。” 北京
紫禁城 ( 故宫 )北门也叫“神武门”。桥上。载: 张良 尝从容步游 下邳 圯上,遇一老父,受《太公兵法》。后因以“圯上”指 张良 受《太公兵法》事。 南朝
傅亮 《为宋公修张良庙教》:“交神圯上,道契 商
洛 。” 宋
诗:“ 留侯 之孙书满腹,玉函宝方何用读。濠梁空复五车多,圯上从来一篇足。” 宋
词:“ 隆中 三顾客,圯上一编书。”参见“ 圯桥 ”。指 秦 末 张良 与一老父相遇并受《太公兵法》之桥。事见。桥后毁废,故址在今 江苏省
邳县 南。 北魏
郦道元 :“一水径城东,屈从县南,亦注 泗 ,谓之 小沂水 。水上有桥, 徐泗 间以为圯,昔 张子房 遇 黄石公 于圯上,即此处也。”因称此桥为 圯桥 。 北周
《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 圯桥 取履,早见兵书;竹林逢猿,遍知剑术。” 唐
《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吕望 垂竿于 渭 涘,道峻匡 周 ; 张良 授策于 圯桥 ,功崇佐 汉 。” 唐
诗:“我来 圯桥 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 黄石公 。” 明
《答袁石公》诗之五:“路逢进履者,定知过 圯桥 。”感应会合。:“夫宰相运动枢极,感会天人,中于道则易以兴政,乖于务则难乎御物。” 宋
词:“英雄当日感会,馀事了寰区。” 明
《顾荣庙》诗:“群贤悉收奖,道谒真感会。”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多用以形容飘逸潇洒或儒雅风流的风度。 唐
词:“ 岳阳楼 上,纶巾羽扇,谁识天人。” 宋
《隔浦莲》词:“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 宋
词:“纶巾羽扇容与,争看列仙儒。” 清
《复周制府书》:“雅歌投壶, 祭颍阳 之取人皆用经术;纶巾羽扇, 诸葛公 之为将足见风流。”(1).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 襄公 在 楚 , 季武子 取 卞 ,使 季冶 逆,追而予之玺书。” 韦昭 注:“玺书,印封书也。”(2). 秦 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 扶苏 曰:‘与丧会 咸阳 而葬。’”:“今更造玺书,以代往诏。” 宋
词:“闻道玺书频下,看即沙堤归去,帷幄且从容。” 明
:“世言三尺法者,盖用三尺竹简书法律。诏书谓之尺一,亦以一尺版书诏。囊封加玺,又谓之玺书。”犹北庭。指北方异族政权。 宋
词:“君王自神武,一举朔庭空。”:“然后诸路并进,非特恢复中原有反掌之易,亦可一举而空朔庭也。” 元
《严陵应仲章自杭寄书至赋此答之》诗:“乘轩南国鹤,解旋朔庭雕。”古代兵器斧钺。萧,通“ 肃 ”。“萧,艾蒿也。从草,肃声” 清
段玉裁 注:“与肃同音通用。萧墙、萧斧皆训肃。”按,因斧钺用于刑罚,故取严肃之义。 汉
:“夫以 秦
楚 之强而报雠于弱 薛 ,譬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 唐 孔颖达 《〈春秋正义〉序》:“一字所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萧斧之诛。” 宋
词:“千里风飞雷厉,四校星流彗扫,萧斧剉春葱。” 清
《退谷歌》:“ 武陵 洞口闻野哭,萧斧斫尽桃花林。”一说萧斧即越斧,见 李周翰 注。一说萧斧即芟艾之斧,见 徐锴 《说文解字系传·草部·萧》。深藏的谋略。 晋
:“ 孙膑 思骋其秘略而 司马 刖之, 韩非 愿建治绩而 李斯 杀之。” 宋
词:“家传《鸿宝》秘略,小试不言功。”(1).山名。在今 陕西
陇县 西南。参见“ 吴岳 ”。(2).山名。又名 胥山 。俗称 城隍山 。在今 浙江
西湖 东南。 南宋 初, 金 主 亮 南侵,扬言欲立马于此。 况周颐 卷三:“ 金
海陵 ( 海陵王 ,即 金 主 完颜亮 )阅 柳 ( 柳永 )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 吴山 立马之思。”(3). 吴 地的山。 三国
吴 故地的山。诗:“鹊起登 吴 山,凤翔陵 楚 甸。” 李善 注:“ 孙 氏初基 武昌 ,后都 建邺 。” 清
词:“风急 楚 天秋,日落 吴 山暮。”(4). 吴 地的山。 春秋
吴 故地的山。 唐
诗:“ 吴 山侵 越 众, 隋 柳入 唐 疏。” 明
《三茅观观潮》诗:“ 吴 山石头坐秋风,带着高冠拂云雾。”(5). 吴 地的山。常泛指 江 南的山。 宋
词:“ 吴 山 楚 泽行遍,只欠到 潇
湘 。”见“ 吴坂 ”。亦作“吴岳”。
古代山名。在今 陕西省 。:“自 华 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 华山 , 薄山 …… 岳山 , 岐山 , 吴岳 , 鸿冢 , 渎山 。” 裴骃 集解引 徐广 曰:“在 汧 也。”:“ 河
渭 为之波荡, 吴岳 为之陁堵。” 李善 注引 郭璞 云:“ 吴岳 别名。” 唐
诗:“ 吴岳 晓光连翠巘, 甘泉 晚景上丹梯。”亦作“吴山”。
古地名。即 虞坂 ,在 春秋
虞国 (今 山西
平陆县 )境内,又称 颠軨坂 ,道狭而险。传说 商傅说 隐于此。《续汉书·郡国志》:“ 大阳县 有 吴山 ,上有 虞城 。”:“昔騄骥倚辀于 吴坂 ,长鸣于 良
乐 ( 王良 、 伯乐 ),知与不知也。” 李善 注引《古今地名》:“ 寘零坂 在 吴城 之北,今谓之 吴坂 。”寘,零,一作“颠軨”。 唐
诗:“力穷 吴坂 峻,嘶苦朔风生。” 前蜀
:“ 吴坂 嘶骐骥, 岐山 集凤皇。”(1).:“昔者 庄周 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 周 也。俄然觉,则蘧蘧然 周 也。不知 周 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 周 与? 周 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后因以“蝶梦”喻迷离惝恍的梦境。 唐
诗:“困才成蝶梦,行不待鸡鸣。”(2).指超然物外的玄想心境。 宋
词:“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清
《遭困苦道旁行乞莫相嗔》诗:“欲觅桃源聊避乱,还凭蝶梦暂宽愁。”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二:“ 法常首座 《渔父词》云:‘……蝶梦《南华》方栩栩,斑斑谁跨 丰干 虎。’”语出:“ 沧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 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本谓洗去脚污。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 晋
《东方朔画赞》:“退不终否,进亦避荣。临世濯足,希古振缨。” 宋
词:“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指 屈原 。:“忠非 三闾 ,智非 鼌错 ,窃位为过,免罪为幸。” 李贤 注:“即 屈原 也,掌王族三姓,曰 昭 、 屈 、 景 ,故曰‘三闾’。” 晋
《感士不遇赋》:“故 夷 、 皓 有安归之叹, 三闾 发已矣之哀。” 宋
词:“唤起九歌忠愤,拂拭 三闾 文字,还与日争光。” 清
:“辙乱旗翻屡败车,行吟憔悴比 三闾 。”舜 二妃 娥皇 、 女英 。相传二妃没于 湘水 ,遂为 湘水 之神。 北周
《拓跋竞夫人尉迟氏墓志铭》:“西临 织女 之庙,南望 湘妃 之坟。” 唐
诗:“ 楚 客肠欲断, 湘妃 泪斑斑。” 宋
词:“ 湘妃 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 清 刘鹗 《〈老残游记〉自叙》:“城崩 杞 妇之哭,竹染 湘妃 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亦作“ 未遽央 ”。
未能仓猝即尽。 晋
《杂诗》之三:“严霜结野草,枯瘁未遽央。” 宋
《少狂喜文章》诗:“良夜未遽央,青灯对寒更。” 宋
词:“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1).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呜呼!千里之差,兴自毫端。” 宋
词:“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2).犹言笔底;笔下。 南朝
《〈书品〉序》:“其转注假借之流,指事会意之类,莫不状范毫端,形呈字表。” 宋
诗:“毫端出窈窕,心手初不著。” 清 屠文漪 《迈陂塘·题陆敷亭小照》词:“是谁将玉山琼树,毫端图画偏似。”(1).指月光;月亮。 宋
词:“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明
诗之三:“一笑凌云去,高寒自少尘。”(2).地势高而严寒。 元 刘郁 《西使记》:“自 和林 出 兀孙 中,西北行二百馀里,地渐高。入站,经翰海,地极高寒,虽暑酷雪不消。” 清
《关中览古·玉华宫》诗:“我来但高寒,万壑松涛飂。”(3).谓人品格清峻。 宋
:“ 省斋先生 太高寒,肯将好语博好官?”(1).海面上或江面上的雾气。:“朕巡 荆
扬 ,辑 江
淮 物,会大海气,以合 泰山 。” 唐
诗:“海气朝成雨,江天晚作霞。” 宋
词:“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景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清
《钱塘江示王古直》诗:“海气喷江折, 吴 山搅 越 青。”(2).海上蜃气。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唐
诗:“野楼疑海气,白鹭似江涛。”参见“ 海市蜃楼 ”。(3).沙漠上的气流。海,指旱海,沙漠。 唐
之一:“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1).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或全反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而形成的各种奇异景象,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误认为蜃吐气而成,故称。语出:“海旁蜃(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姐儿房中绣枕头……绣的是海市蜃楼。”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这一千多公里的大戈壁滩,几乎杳无人迹,但见远远的地平线上,有些海市蜃楼而已。”(2).比喻虚幻的事物。《骈字类编》卷四六引《隋唐遗事》:“ 张昌仪 恃宠,请托如市。 李湛 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 巴金 《春》二八:“她知道他们不会拿海市蜃楼来哄骗她。” 沉从文 《灯》:“因为那仿佛由于自己脑中成立的海市蜃楼,而又在这奇幻景致中对于海市中人物的我的生活加以纯然天真的信仰,我不好意思把这老兵的梦戳破。”本谓以凤羽为车盖,后用为乘凤之意。 宋
词:“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宋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词:“翳凤骖鸾公去,落佩倒冠吾事,抱病且登台。”(1).偏盲,用一只眼看。语本:“眇能视。” 宋
《梦觌赋》:“惟一盲而两默兮,与目蓱为何禨;岂眇视不足与明兮,蓱非寄而终离。”(2).远望;眯着眼看。:“娭光眇视,目曾波些。” 王逸 注:“眇,眺也。” 宋
词:“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邵廷铨》:“ 廷铨 心为之荡,趋而鞠之,女娭光眇视,羞涩不支。”(3).轻视,小看。 元
《裴度还带》第二折:“此人见小生身上蓝缕,故云如此,特地眇视小生。”《水浒传》第六九回:“ 董平 那厮无礼,好生眇视大寨。”眇视:仔细观看。 唐
《砥石赋》序:“溯阳眇视,傅刃蒙脊,鳞然如痏痂。”高冠名。 宋
诗:“便投切云冠,予幼好奇服。” 宋
词:“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 郭沫若 《屈原》第五幕:“ 南后 还把先生的切云冠和长剑拿了回来。”参见“ 切云 ”。上摩青云。极言其高。:“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汉 严忌 :“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离而从横。” 唐
之一:“玉律朝惊露,金茎夜切云。”(1).古代以地方一里为一井,万井即一万平方里。:“地方一里为井……一同百里,提封万井。”(2).千家万户。 唐
《谢赐冬衣表》:“三军叶庆,万井相欢。” 宋
词:“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 明 凤尹岐 《送兄广东参政应奎》诗:“青连橄榄千家雨,黄触桄榔万井烟。”《花月痕》第八回:“阁( 吕仙阁 )分三层……远则四围山石,万井人烟。”没有黑夜。形容月光或灯火照耀如同白天。 唐
诗:“洞天应不夜,源树祗如春。” 宋
词:“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 明 王西楼 《南吕一枝花·赏闰元宵》套曲:“重开不夜天,再造长春境。” 柳亚子 《浣溪沙》词:“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1).相携于路。 唐
诗:“贺客犹扶路,哀人遂上堂。”(2).沿途。:“ 羊昙 者, 太山 人也……尝因 石头 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 宋
词:“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 清
:“ 汝绍 平生未尝外宿,家人疑之,近庄里许,使童子先往,久之不至,扶路求之,不得。”亭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为 宋 代的 金陵 胜迹。 宋 王辟之 :“ 祥符 中, 丁晋公 出典 金陵 , 真宗 以《袁安卧雪图》赐之,真古妙手,或言 周昉 笔,亦莫可辨。至 金陵 ,择城之西南隅旷绝之地,建 赏心亭 ,中设巨屏,置图其上,遂为 金陵 奇观。” 宋
词:“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 赏心亭 上唤客,追忆去年游。” 明
之二:“ 白鹭洲 边好月明, 赏心亭 下暮潮平。”亦作“ 击楫 ”。
祖逖 统兵北伐,渡 江 中流,拍击船桨,立誓收复中原的故事。后亦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 宋
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元
诗:“ 祖逖 念时空击楫, 仲宣 多难但登楼。” 清
《京口即事》诗之一:“ 祖生 多意气,击楫飞中流。” 清
《晚发京口》诗:“已从击楫悲荒垒,更想沉舟听鼓鼙。”参见“ 击楫中流 ”。晋
祖逖 帅师北伐,渡 江 于中流,敲击船桨立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见。后因以“击楫中流”称颂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 明
词:“击楫中流,投鞭思济,多少昔时豪杰。” 清
《桃花扇·争位》:“ 长江 不限天南北,击楫中流看誓师。”亦省作“ 击楫誓 ”。 宋
词:“击楫誓,空惊俗,休拊髀,都生肉。”参见“ 中流击楫 ”。指敌寇或叛乱者的侵扰。 唐
诗:“ 凉州 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 唐
诗:“道路通荒服,田园隔虏尘。” 宋
词:“雪洗虏尘静,风约 楚 云留。”(1).指 湘江 。因 湘江 水清深故名。:“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 江 渊, 澧
沅 之风,交 潇湘 之渊。”:“ 洞庭 张乐池, 潇湘 帝子游。” 李善 注引 王逸 曰:“ 娥皇
女英 随 舜 不返,死于 湘水 。” 唐
诗:“古有 皇
英 之二女,乃在 洞庭 之南, 潇湘 之浦。” 王琦 注引《湘中记》:“ 湘川 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 元
:“ 凤池 分付夔龙去,万顷 潇湘 属 湛然 。” 明
诗:“帝子葬何处, 潇湘 云正深。”(2). 湘江 与 潇水 的并称。多借指今 湖南 地区。 唐
诗:“五载客 蜀 鄙,一年居 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 潇湘 游?” 宋
词:“归辅五云丹陛,回首 楚 楼千里,遗爱满 潇
湘 。” 明
诗:“长风度关塞,九月下 潇
湘 。”(1).论玉的书。 三国
《与钟大理书》:“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纯漆,赤拟鸡冠,黄侔蒸粟。”(2).表示祥瑞的书简。 晋
:“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 周 而素王。’” 文斐 《癸酉元旦试笔并呈素生子俊篪生芸盦》诗:“玉书本属儒家瑞,问道何年再吐麟?”(3).指《黄庭内景经》。亦泛指道书。《黄庭内景经·上清章》:“是曰玉书可精研,咏之万过升三天。” 梁丘子 注:“此经亦曰玉书。” 唐
诗:“时节开玉书,窅映飞天言。” 宋
诗:“偶寻灵草逢芝圃,欲叩真关借玉书。”(4).皇家所藏之书。 唐
诗:“晓随鹓鹭排金锁,静对铅黄校玉书。”(5).天子的诏书。 宋
词:“玉书下,褒懿绩,促曹装。帝宸天近,红旆东去带朝阳。” 明 蒋一葵 :“芙蓉阙下玉书宣,午日恩颁侍从前。” 清
卷五:“ 尹文端公 赠诗云:‘他日玉书传诏日,江天何处觅渔翁?’”亦作“ 六韬 ”。
(1).兵书名。旧题 周
吕望 撰。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乐》,从说之则以《金板》《六韬》。” 成玄英 疏:“《金版》《六韬》,篇名也,或言秘谶也。本有作韬字者,随字读之,云是 太公 兵法,谓文武虎豹龙犬六韬也。”(2).后世用以指称兵法韬略。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序》:“法奇于三略,义秘于六韬。” 宋
词:“金版六韬初试,烟歛山空迥,低草见牛羊。” 明
《种玉记·荐甥》:“你精三略,谙六韬, 养由基 穿杨技高。”(1).有垂旒与黈纩为饰的帝王冠冕。亦借指帝王视听。 南朝
《为萧扬州荐士表》:“伏惟陛下道隐旒纩,信充符玺。” 唐
《吊汉武帝文》:“爱深宫秘殿者,可以垂旒纩;好青山绿水者,可以栖江湖。” 清
《京师作》诗:“其内廓乾清,至尊俨旒纩。”(2).借称帝王。 唐 李尚一 《开业寺碑》:“遂能上闻旒纩,光动丝纶。” 宋
词:“旒纩释南顾,戈甲濯银潢。”指依附、投靠权贵,并为之效命的人。 唐
诗:“花前更谢依 刘 客,雪后空怀访 戴 人。” 宋
词:“应记依 刘 客,曾此奉离觞。”参见“ 依刘 ”。:“﹝ 王粲 ﹞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 西京 扰乱,皆不就。乃之 荆州 依 刘表 。”后因以“依 刘 ”谓投靠有权势者。 唐
诗:“休向西斋久閒卧,满朝倾盖是依 刘 。” 明
诗:“生平无计更依 刘 ,短发蒙茸愧 楚 囚。” 清
《醉中登楼》诗:“试问座中谁识 祢 ,岂知今日尚依 刘 。”亦作“蜂午”。
纷然并起貌。:“今君起 江 东, 楚 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 楚 将,为能复立 楚 之后也。” 裴骃 集解引 如淳 曰:“蜂午犹言蜂起也。众蜂飞起,交横若午,言其多也。” 司马贞 索隐:“凡物交横为午,言蜂之起交横屯聚也。故注云:‘蜂午,杂沓也。’” 宋
词:“鳌禁辍 颇
牧 ,熊轼赖 龚
黄 ,一时林莽千险,蜂午要驱攘。” 章炳麟 《封建考》:“然其官事频繁,使命蜂午,千里之赋,不足以给也。”(1).看。取,作助词,无义。 唐
诗:“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宋
词:“看取连宵雪,借与万家春。” 清
《剪湘云·送友》词:“密约重逢知甚日,看取青衫和泪。”(2).犹且看。 宋
词:“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宋
词:“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3).看待;对待。 鲁迅 《坟·论睁了眼看》:“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的时候到了。” 沙汀 《困兽记》一:“尽管大后方的某些人士,他们看取战争,只把它当成一种物价升降的寒暑表样……可是认真而严肃的关怀它的却也不少。”(4).照顾;关照。《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凡百事要老爹老娘看取,后日另有重报。”松树与椿树。喻高寿。 唐
诗:“掩扉当太白,腊数等松椿。” 宋
词:“今朝祝寿,祝寿数,比松椿。” 宋
词:“十州老稚,都向今日祝松椿。”(1).亦作“ 长算 ”。长远之计。:“太傅离少主,履敌庭,恐非良计长算之术也。” 晋
《吊魏武帝文》:“长算屈于短日,远迹顿于促路。” 明
:“据一时之见,而欲立万世之规,恐终非谋国之长算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丈夫以四海为事,只是这样潜藏于此,原非长算。”(2).长寿。 晋
:“检之以恬愉,增之以长算。” 唐
《唐故虢州宏农县令天水赵府君墓志》:“夫人宜登期颐,奈何不淑,遽夺长算。” 宋
词:“多少活人阴德,合享无边长算,惟有我知君。”(1).悬挂编钟编磬之类乐器的木架上端所刻的锯齿。亦代指钟磬架。:“有瞽有瞽,在 周 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 孔颖达 疏:“虡者立于两端,栒则横入于虡。其栒之上加施大板,则著于栒。其上刻为崇牙,似锯齿捷业然,故谓之业。牙即业之上齿也。” 汉
《东京赋》:“尔乃九宾重,胪人列,崇牙张,镛鼓设。” 薛综 注:“张,谓树之以悬钟鼓也。” 唐
:“建簴崇牙盛,衔钟兽目嗔。” 宋
词:“建崇牙,开盛府,是生辰。”(2).旌旗的齿状边饰。:“ 有虞氏 之绥, 夏后氏 之绸练, 殷 之崇牙, 周 之璧翣。” 孔颖达 疏:“ 殷 之崇牙者,谓刻缯为之形,饰旌旗之侧。”“设崇, 殷 也” 唐
孔颖达 疏:“旌旗之旁,刻缯为崇牙。 殷 必以崇牙为饰者, 殷汤 以武受命,恒以牙为饰。”(1).使父母安宁。 汉 扬雄 《法言·孝至序》:“孝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帝元后哀策文》:“钦若皇姑,允迪前徽。孝达宁亲,敬行宗祀。” 宋
《谢赦表》:“一日三朝,虽极宁亲之大养;四方万里,尚忧庶狱之无辜。”(2).省亲。 唐
诗:“宁亲候海色,欲动孝廉船。” 宋
词:“去国虽遥,宁亲渐近,数峰青处是吾州。”(1).大船后舱的楼。 唐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之二:“翻疑柂楼底,晚饭 越 中行。”柂,一本作“ 柁 ”。 唐
《盐商妇》诗:“饱食浓妆倚柂楼,两朵红腮花欲绽。” 宋
词:“柂楼晚,清商哀怨,还听隔船讴。”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五节:“凡是大船都为富商所有,他们以船为家,居柂楼下,奏乐歌舞,使唤婢仆,生活非常安适。”(2).引申为大船。 宋
:“雪山峨峨大 江 满,柂楼过之清又清。”指女子秀美的鬓发。 宋
词:“正佩解 湘 腰,钗孤楚鬓,鸾鉴分收。”传舍;旅店。 宋
词:“记谷口园林,当时驿舍,梦里曾游。”:“尊夫人同令嗣远来相觅,见在驿舍,足下且往,暂叙十年之别。”(1).皇宫中的落叶。 宋
:“御香飘砚席,宫叶落缨緌。”(2).据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十载: 唐
宣宗 时,舍人 卢渥 赴京应举,偶从御沟中拾到一片红叶,上面题有绝句一首,遂珍藏于箱。后 宣宗 放宫女嫁人, 卢渥 恰娶题诗者。后遂以“宫叶”为男女相爱之典。 宋
词:“情与文梭共织,怨随宫叶同流。” 元
《水仙子·红指甲》曲:“落花飞上笋牙尖,宫叶犹将冰箸粘。抵牙关越显得樱唇艳。”参见“ 红叶题诗 ”。(1). 唐 代红叶题诗、结成良缘的故事较多,情节略同而人事各异: 宣宗 时,舍人 卢渥 偶临御沟,得一红叶,上题绝句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閒,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归藏于箱。后来宫中放出宫女择配,不意归 卢 者竟是题叶之人。见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十。(2). 唐 代红叶题诗、结成良缘的故事较多,情节略同而人事各异: 僖宗 时,宫女 韩氏 以红叶题诗,自御沟流出,为 于祐 所得。 祐 亦题一叶,投沟上流,亦为 韩氏 所得。不久,宫中放宫女三千人, 祐 适娶 韩氏 。成礼日,各取红叶相示,方知红叶是良媒。见 宋
刘斧 《青琐高议·流红记》。(3). 唐 代红叶题诗、结成良缘的故事较多,情节略同而人事各异: 玄宗 时 顾况 于苑中流水上得一大梧叶,上题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况 亦于叶上题诗和之。见 唐
孟棨 。(4). 唐 代红叶题诗、结成良缘的故事较多,情节略同而人事各异: 德宗 时 贾全虚 于御沟见一花流至,旁连数叶,上题诗句。 全虚 悲想其人,为之流泪。事闻于 德宗 ,知为 王才人 养女 凤儿 所题,因以 凤儿 赐 全虚 。见 宋
。 元 人杂剧如
、 李文蔚 皆演此故事。后以“红叶题诗”为托物传情之典。 宋
词:“红叶题诗谁与寄,青楼薄倖空遗迹。”织布的梭。 宋
词之二:“情与文梭共织,怨随宫叶同流。” 明
《词品·洪叔玙》:“其馀如:‘笑捐琼佩遗 交甫 ,肯把文梭掷 幼舆 。花上蝶,水中凫,芳心密意两相于。’用事用韵皆妙。”:“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后以“覆水难收”喻事成定局,难以挽回。 唐
:“雨落不上天,覆水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宋
词:“念璧月长亏,玉簪中折,覆水难收。” 明
词:“人间无限伤心事,覆水难收。风叶飕飕,只是商量断送秋。” 清 秦黉 《〈四弦秋〉题词》:“覆水难收感旧游,梦醒江上 楚 天秋。”亦作“ 覆水不收 ”。 晋
《伤弱子辞》:“叶落永离,覆水不收,赤子何辜,罪我之由?”(1).指春天。:“春为青阳,夏为朱明。”:“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唐
诗:“青阳初应律,苍玉正临轩。” 明
诗之三:“青阳蔼废墟,春气感鸣禽。” 郭沫若 《叹逝》诗:“可是恨冬日要别离?可是恨青阳久不至?”(2).明堂名。明堂有五室,位于左面东方的叫青阳,为帝王祭祀、布政之所。:“己未, 魏 主宗祀 显祖 于明堂以配上帝,遂登灵台以观云物,降居青阳左个,布政事。” 胡三省 注引 郑氏 曰:“青阳左个,大寝东堂北偏。”(3).犹清扬,谓眉目清秀。《韩诗外传》卷一:“ 孔子 曰:‘夫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青阳宛兮。’” 汉
应玚 《神女赋》:“腾玄眸而睋青阳,离朱唇而耀双辅。”(4).指青春年少的面容。 唐
诗:“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姚文燮 注:“苦节自矢,虽春姿亦为之枯槁也。”(5).古代春天郊祀歌名。:“常有流星经于词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 三国
《乐论》:“自 西陵 《青阳》之乐,皆取之于竹。”:“《青阳》奏,发《朱明》。”(6).传说中 黄帝 二十五子之一,与 夷鼓 同为 己 姓。:“ 黄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 青阳 与 夷鼓 ,皆为 己 姓。” 韦昭 注:“ 青阳 , 金天氏 帝 少皞 。”(7).地名。在今 安徽省
青阳县 。 汉 为 泾县 地。 唐 置 青阳县 ,以其地在 青山 之阳而得名。 明
清 属 安徽
池州府 。 唐
诗:“ 楚 竹 青阳 路, 吴 江 赤马 船。” 宋
词:“竹舆晓入 青阳 ,细风凉月天如洗。”微风。 唐
诗:“ 楚 岸收新雨,春台引细风。” 宋
词:“竹舆晓入 青阳 ,细风凉月天如水。”指之“九畴”。相传“九畴”为 箕子 所述,故名。 宋
词:“料天关虎守,箕畴龙负,开神秘、留兹地。” 明 王錂 《春芜记·庆寿》:“会‘箕畴’敛福,轩筴长春。” 清
《兵部尚书李公神道碑铭》:“皇天何私,荷此百禄,‘箕畴’有徵,惟德作福。”(1).仙境里的玉屋。 晋
:“夫得仙者,或升太清,或翔紫霄……入宴常阳于瑶房之中。”卷五六引《集仙录·云华夫人》:“振衣瑶房,遨宴希林。” 宋
词:“春锁瑶房,雾迷芝圃,昔游都记。”(2).玉饰的房屋。多指华美的宫室。 唐
《青苔赋》:“及其瑶房有寂,琼树无光,霏微君子之砌,蔓延君侯之堂。” 唐
诗:“瑶房侍寝世莫知,金屋更衣人不见。” 唐
诗:“受环花幌小开镜,移烛瑶房皆捲帘。”传说中仙家栽培灵芝的园地。 晋
《答嵇康》诗之一:“遥集芝圃,释辔 华池 。” 宋
词:“春锁瑶房,雾迷芝圃,昔游都记。”形容姿态万千,色彩斑斓。 宋
《芙蓉城》诗:“珠帘玉案翡翠屏,云舒霞卷千俜停。” 宋
词:“峰回路转,云舒霞卷,了非人世。”亦作“ 云舒霞捲 ”。 金 元好问 《冠氏赵庄赋杏花》之二:“文杏堂前千树红,云舒霞捲涨春风。”(1).屐底的齿。:“鸡子圆转不止,便下床以屐齿踏之,又不得。” 唐
诗:“花落没屐齿,风动群不香。” 宋
之二:“缘苔蹑蔓知多少,千里归来屐齿苍。” 清
《哭王述庵侍郎》诗:“ 蒲褐山房 绿树阴,中有两人屐齿迹。”(2).指足迹;游踪。 宋
词:“漫郎宅里,中兴碑下,应留屐齿。” 清 陈康祺 卷四:“国初 常熟 多画师。有 黄鼎 者,足迹半天下……故所作多离奇俶诡,为古人屐齿所不到。”(3).指履声,脚步声。 明
诗:“花宫寂无事,屐齿破高眠。” 清
《九峰草堂歌》:“屐齿俄闻到 茂先 ,一坐倾靡再张饮。”(1).谓仙家、道士乘鹤云游。 唐
诗:“归来不骑鹤,身自有羽翼。” 宋
词:“待相将把袂,清都归路,骑鹤去、三千岁。” 清
《龙洞》诗:“昔者 李道人 ,骑鹤来栖宿。”《花月痕》第四八回:“仙佛不死,何不日日骑鹤,日日跨狮。”(2).犹言骑鹤上 扬州 。 宋
诗:“顾我老无骑鹤兴,羡君行及看花天。” 金 元好问 《雪后招邻舍王赞子襄饮》诗:“卖刀买犊未厌早,腰金骑鹤非所望。” 清
《游箱根》诗:“缠腰更骑鹤,辟俗还食肉。”(1).溪水名。在 湖南省
祁阳县 西南。 唐 诗人 元结 卜居于此,筑台建亭,台曰 峿台 ,亭曰 吾亭 ,与 浯溪 并称“三吾”。 唐
《浯溪铭》序:“ 浯溪 在 湘水 之南,北汇于 湘 ,爱其胜异,遂家溪畔。溪世无名称者也,为自爱之故,自命曰 浯溪 。” 宋
词:“生平只说 浯溪 ,斜阳唤我归船系。” 清
《〈吕季臣诗〉序》:“ 浯溪 之士游于吾门者十馀人,皆怀文抱质,有 邹
鲁 儒学之风。”(2).借指形胜之地。 清
《念奴娇》词:“我与浯溪曾有约,采入文抄篇幅。”(1).稀少的头发。指老年。 唐
:“随肩趋刻漏,短发寄簪缨。” 宋
词:“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宛新彬 等注:“短发,稀发。”(2).短头发。(3).断发。剪短头发。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景宁寺》:“短发之君,无杼首之貌;文身之民,禀蕞陋之质。” 周祖谟 校释:“短发者,即断发也,与文身为对文。”心中领会。 宋
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生问曰:‘别来无恙否?’ 莺莺 不言而心会。”(1).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大将军使长史急责 广 之幕府对簿。”:“幕府多事,辞讼盈几。” 宋
诗:“幕府上功联旧伐,朝廷称庆具新仪。”《老残游记》第三回:“幕府人才济济,凡有所闻的,无不罗致于此了。”参见“ 莫府 ”。(2).借指将帅。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幕府奉 汉 威灵,折冲宇宙。”:“ 清水公
贺拔岳 ,勋德隆重,兴亡攸寄, 欢 好乱乐祸,深相忌毒,乃与 侯莫 、 陈悦 阴图陷害。幕府以受律专征,便即讨戮。” 宋
词:“幕府横驱三万里,一把平安遥接。”(3).幕僚;幕宾。 唐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 崇文 命幕府唯公命从。” 宋 王谠 :“吾闻长史 刘从事 非有通家之旧,复无举荐之力,歘自□众为贤侯幕府,必有足观者。”《文明小史》第五七回:“一班老奸巨猾的幕府,阴险狠毒的家丁,看出了他的本心,渐渐把声色货利去引诱他。”(4). 日本 明治维新前掌握全国政权的军阀。 梁启超 《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诸藩士各挟其藩之力,合纵以革幕府而奖王室,及幕府既倒,大势既变,知不可以藩藩角立,乃胥谋而废之。”即幕府。莫,通“ 幕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莫府。” 明
柴绍 妻 李氏 ,起兵应 李渊 ,与 绍 各置莫府,号娘子军。”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中》:“凡将军有前后左右,而大将军居中而主莫府,故主领更卒者五人。”参见“ 幕府 ”。(1).梯与船。登山渡水的工具。 唐
《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翘企圣域,莫知所从,如仰高山、临大川,未获梯航,而欲济乎深、臻乎极也。” 清
《八十自寿》诗:“炎徼风清无瘴疠,蛮陬地辟有梯航。”(2).引申指有效的途径。 明
《四溟诗话》卷三:“悟不可恃,勤不可间;悟以见心,勤以尽力:此学诗之梯航也。” 清
:“曩所授,乃《黄庭》之要道,仙人之梯航也。”(3).亦作“ 梯杭 ”。“梯山航海”的省语。谓长途跋涉。 唐玄宗 《赐新罗王》:“玉帛遍天下,梯杭归上都。”杭,通“ 航 ”。 宋
词:“梯航入贡,路经头痛身热。”(4).指水陆交通。 明
《浣纱记·治定》:“而今应受天王宠,看万国梯航一旦通。” 严复 《论世变之亟》:“自胜代末造,西旅已通,迨及国朝,梯航日广。”(5).比喻引荐人才。 唐
《启刑部郑郎中》:“郎中模楷词林,梯航名路,每虑或遗于片善,常忧不采于一言。”(1). 朔方 、 云中 二郡的并称。:“眷西极而骧首,望 朔
云 而蹀足。” 张铣 注:“ 朔
云 , 朔方 、 云中 二郡也。”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龙图断狱》:“孰知千里马望 朔
云 而蹀足,竟识长途,跑到 包龙图 衙内,似有乞怜之状。”(2).北方的云气。 唐
:“德风边草偃,胜气朔云平。” 宋
词:“引刀陌上,净蛮烟瘴雨,朔云边雪。” 明
诗:“斥堠直通沙碛外,戍楼高并朔云平。”(1).头部疼痛。一种病症。:“ 齐 侍御史 成 自言病头痛,臣 意 ( 淳于意 )诊其脉。” 宋
:“诗成独寄我,字字愈头痛。” 茅盾 《小圈圈里的人物》:“十二圈以后, 贝师母 就借口头痛,硬生生的拆散了场子。”(2).形容为难或讨厌。 茅盾 《林家铺子》四:“算是总共付了四百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 上海 收帐客人送走了。” 曹禺 《日出》第四幕:“让他一个人说话他最可爱,多一个人谈天他简直别扭得叫人头痛。”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在战场上跑车,大家最头痛月亮。一有月亮,铮亮铮亮的,火车顶容易叫空中敌人发现。”(3).山名。:“跨 头痛之山 ,越绳度之险。” 宋
词:“梯航入贡,路经 头痛
身热 。”按, 汉 时 西域 有 大头痛 、 小头痛之山 , 赤土 、 身热 之阪。见。古 西域 地名。:“又历 大头痛 、 小头痛 之山, 赤土 、 身热 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 宋
词:“梯航入贡,路经 头痛 、 身热 。”隋
唐 时期 永昌 、 姚州 地区有 蒙巂诏 、 越析诏 、 浪穹诏 、 邆赕诏 、 施浪诏 、 蒙舍诏 ,又有 时傍 、 矣川罗识 二族,通号“八诏”。 唐
之二:“殿前传点各依班,召对西来八诏蛮。” 宋
《清波别志》卷上:“八诏者, 隋 时 永昌
姚州 闻有 蒙舍诏 、 蒙雟诏 、 越析诏 、 浪穹诏 、 施浪诏 、邆 赕诏 ,又有 (时)傍 、 矣川罗识 二族,通号八诏。其后二族为 閤罗凤 所灭,独有六诏。南方之夷,惟 南诏 最大。夷语谓王为诏;或曰,当六诏皆在,岁有事天子各赐一诏,故曰‘八诏’。” 宋
词:“ 方丈 三 韩 ,西山八诏,慕义羞椎结。”参阅。纵横驰驱。 宋
词:“弓刀陌上,净蛮烟瘴雨,朔云边雪。幕府横驱三万里,一把平安遥接。”古 豫章 一带位于 楚 地下游, 吴 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亦泛指 长江 中下游一带地方。 宋
词:“家在 楚 尾 吴 头,归期犹未,对此惊时节。” 宋
诗:“雪拥山腰洞口,春回 楚 尾 吴 头。”《水浒传》第一一一回:“ 江 心内有两座山:一座唤做 金山 ,一座唤做 焦山 ……这两座山,生在 江 中,正佔着 楚 尾 吴 头。” 清
《泊鲁港》诗:“竹郎木客忧垂橐, 楚 尾 吴 头患剥肤。” 太平天国 宋溶生 《建天京于金陵论》:“ 金陵 乃名胜之区,王气之钟也,倚 钟 阜,瞰 长江 ,接天阙,枕后湖,龙蟠虎踞, 楚 尾 吴 头……其美利有不可胜言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杀死皈依动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