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育仁文集的祖籍是哪里

[转载]雅安市名山县氏族志选
吴祯封靖海侯,郑遇春封荥阳侯,立朝辅政。太祖崩,皇孙建文帝立,燕王棣举兵犯阀,吴祯同袭侯郑孤贞策御之于山东,屡败燕军,讵景隆叛降,盛传帝削发披缁于蜀。二侯誓不臣贼,寻帝不明,流寓于此。……二侯誓不臣贼崩犯成祖,虽末诛连九族,但将家眷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苦竹碥举家迁放入川③。入川之后,打锅为记,吩八支行走,自寻落业之地故有锅边、锅铁、锅底、锅心、铜罐吴等之分,以区别其该支落业之地,丹棱吴岗两支正是此时落业一、紫霞乡
德光村五组廖氏
原籍:湖南黎边&&&
入川始祖:廖贵
世系:一世廖& 贵&
洪武四(1371)年入川,授“名山卫千户”。三十年(1397)率屯兵平邛部,九年
&&&&&&&&&&&&&&&&
(1411)率屯兵随佥事方政平松潘叛。
二世廖& 瑛& 永乐九年(1411),从征交趾。
三世廖& 颙& 成化三年(1467),从征叙戎。
四世廖& 璋& 成化七年(1471)袭职。
五世廖& 武& 正德四年(1509),从征保宁。
六世廖& 峦
七世廖汝魁& 嘉靖八年(1529)袭职。
八世廖& 芳&
嘉靖二十九年(1550)袭职,三十三年(1554)从征横江叛夷。
&九世廖道亨&
隆庆九年(?)袭职,兼管屯政,从巡道石橝平定邛部沙氏乱。
十世廖台垣&
天启元年(1621),蔺匪围成都,奉调驰援,从草堂寺转战入城。七年(1627),和解碉门&&&&&&&&&&&&&&&&&&&&&&&&&&&&&&&&&
高、杨二土司相攻,又和解冷碛汉夷相攻。
&&&&&&&&&&&&&&&&
崇祯三年(1630),杨土司攻高土司并围荥经,又往和解。
&&&&&&&&&&&&&&&&
崇祯五年(1632),监筑黎边化林新城。
&&&&&&&&&&&&&&&&
崇祯七年(1634),奉援川北,战于苍溪、仪陇、营山等地。援绝阵亡,立祠崇祀。
&&&十一世廖依乾&
崇祯十年(1637),兼掌黎所印信,和解该所汉夷相攻。
&&&&&&&&&&&&&&&&
崇祯十七年(1644),檄各土司凭,雅河拒献贼。
&&&&&&&&&&&&&&&&
隆武元年(1645)招集军民,安插于罗绳、名山等处。
排行:不详
祠堂:不详&&&
谱谍:据民国《名山县新志》是时该廖氏应有族谱,今不详。
家族迁徙史:洪武四年,廖贵随明军从征川南,授名山卫千户,世袭其职,管理屯务。
资料来源:据民国《名山县新志&官司》和采访。
说明:①小地名“廖屯”。“廖屯”明洪武四年设。
②“黎边”在今湖南省会同、靖州和贵州省锦屏、黎平范围内。
③“黎所”即宋置“黎州汉源郡”,今之汉源县。宋时,以大渡河为宋与南诏、土蕃边界,其驻军戍所称“黎所”。
④明隆庆无“九年”,待查。
⑤世系中“说明”按旧志原文照录,未改动。
二、城东乡
余光村余氏
原籍:麻城孝感乡&&
入川始祖:铁承英(又名:庚九公、余芳)&
入名启祖:余广& 今以广为一世
世系:一世余广& 二世长子良、次子贤、三子富、四子俊、五子珉
排行:待访
祠堂:不详&&&&
谱谍:有老《余氏谱》
家族迁徙史:
该支余氏系蒙元皇室之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封察必皇后之妹弘吉利氏南必为后,生子铁蔑赤(谱译铁子高)封地江南食邑安徽休宁县。铁子高聚夫人生一子铁木健,膺封南平王,任东路蒙古元帅府“东路不花元帅”,封地湖广麻城县。铁木健夫人洪氏生四子,夫人张氏生五子一女。
元末,九子一婿及其家属子女、随从,因形势变化,共三百八十余人避难迁川。在泸州汇合后,为生存计,共议改“余”姓,遂各自分散八方择地落业。铁木健第九子铁承英(庚九公)改名余芳,字德兴,择荣县龙潭镇落足,为荣县一世。余芳生五子,子良、子贤、子富、子俊、子珉。后余芳第&世余广迁名山县。
资料来源:据《余氏族谱》和采访&&&&&&&&&&&&&&&&&&&&&&&&&&
说明:①四川余氏关于九子一婿入川动因各说不一,各说均有一定道理,但究其说法及入川时间及历史环境,
&以“避难”入川以概括各说。
&②该余氏氏一支余文龙再迁马岭。
三、城西乡
1、卫干村四组刘氏
原籍:麻城孝感乡苦竹碥&&&&&&&
入川始祖:不详,今以刘启宗为一世。
世系:一世刘启宗妣杨氏&
二世刘玉妣吴氏官灌县教谕&
三世祖刘汉杰兄弟四人,遇献乱。&
排行:不详
祠堂:不详&&&&&
谱谍:不详
家族迁徙史:刘启宗万历六年进京赴试,受魏忠贤害,辞官后曾居嘉州,再于名山县落业。
资料来源:采访。
说明:①清代地名遵二甲举家山,小地名刘家坪。
②此处有一座“五爷庙”,
③刘氏有一座以刘启宗为首的数代迁金合葬墓,由丙子科举人张锡衡撰写碑文。
&③该支刘启宗与双河乡刘氏祖刘觉宗是否同宗同祖同出一门,待查。
2、卫干村四组张氏
原籍:待访&&&&&&&&&&
入川始祖:不详,
世系:不详
排行:不详
祠堂:祠堂在卫干村刘家坪,已残破不全。&&&&&
族谱:不详
家族迁徙史:不详
家族人物:张锡衡,字与九。光绪丙子(1876)科举人。家饶于财好施与。
性和易,多识旧典,言行宽厚。终身无喜怒色,即遇横逆,不
校也。以故人心向往,左右县局数十年。
资料来源:民国《名山新县志》和采访。
家族佚事:①卫干村的“卫干”实为“桅杆”,缘由该张氏祠堂门前曾立有一对桅杆。
②当地有一关于该张氏祖辈的离奇传说:张氏祖上有一人做官曾“贪墨”了大批银子,被朝廷发
&&&&&&&&&&&
觉,皇帝下旨,要么留头退银子,要么留银子不留头。张家最终选择了留银子。疑此支张氏为宋
&&&&&&&&&&&
末四川制置使张珏、明玉珍大夏政权知院张文炳后裔。
3、梨花村五组罗氏
原籍:江西景德镇&&&&&&&&&&
入川始祖:不详,今以罗简夫为一世
世系:一世罗简夫& 二世罗依、罗依文
排行:简依光成天& 荣奇□纯华&
景云绍鸣正& 一伦照远清
祠堂:不详&&&&&
谱谍:不详
家族迁徙史:
罗简夫携二子从泸定桥回籍,途中落足梨花岗,次子赴京考
试遇战事,后至洪雅不知所踪。
家族人物:①罗春普(),原名罗泽周。父罗云鹏富甲一方。
②罗钺(),父罗国廉,清廪生。
资料来源:据《名山县志》和采访
说明:①梨花岗是明代设“木瓜屯”址。
②从二世迁洪雅及排行今天已用至“正”字辈推算,罗简夫当是明末时人。
四、红岩乡
原籍:麻城孝感乡张公桥耶菜埂&&&&
入川始祖:张守仁&&&
入名始祖:张朝信&&&&
入红岩乡祖:张荣泰
世系:一世张守仁妣彭氏&
二世张举妣尤氏&
三世张定寅妣周氏、张定安
四世长张仲仁,次张仲孝妣尤氏,三张仲悌妣骆氏&
五世(以下单叙仲悌一支)长张尚智妣彭氏,次张尚信(朝信)妣郑氏&
六世(以下单叙朝信一支)长张应才妣林氏,次张应举妣廖氏、罗氏,三张应登妣蔡氏,经献乱。
七世(又单叙应才公一支)应才公长子张玉鳌妣任氏,生长张荣泰妣余氏,次张荣福妣彭氏,三张荣禄妣韩氏,四张荣寿妣宋氏。应才公次子张玉祥妣黄氏。
排行:才华云耀& 丰大超祥(强)&
朝臣正直& 万世永昌
由丹棱迁名山马岭排:
朝应玉荣永& 文开尚万登&
光宗廷大显& 述明绍重兴
二○○一年续排:
清政维世启& 昌达承祖吉&
美华志象义& 学代传宇仁
祠堂:不详&&&&&&&&&
谱谍:一册。裔孙以嘉庆二十一年和光绪二年老谱续编
家族迁徙史:由祖籍江西泰和县西门外小水池迁麻城县孝感乡。元末,一世祖张兴好学武艺,得武举。二世张昭也武艺过人。洪武初,张守仁、张守礼兄弟二人曾参与蓟县平乱,洪武十二年(1379)二人安居四川成都府双流县,为该支张氏入川始祖。张守仁继迁眉州丹棱张彭坝(今丹棱县张坝镇)。张守礼仍居双流,一世一人传至数代,得中武举,升为协镇,以官回楚后不知所踪。守仁公第五世尚信(又名:朝信)公迁名山县马岭乡观音堂大河坡,七世荣泰公迁太平乡(今红岩乡)深沟子居焉。迁徙时间及原因不详。
资料来源:据《张氏族谱》和采访
附录:《应试公本末》
祖公讳应试字玉环者,太祖定寅公之曾孙,丹邑之乡人也。负文武姿情迈众,胆量过人,乡人皆推重焉。与表兄彭公讳万丰字玉吾者。□相莫逆,及献贼据蜀,遣刘文秀屠丹。二人各聚乡勇数百,保境一方,锐不□近。后见贼居丹三月,竟无去志,乃备牛酒,名为犒军,实欲刺贼。因上下分坠,贼觉不果,以辨付免。归誓名勇,严加防备,贼□岁久,打量入境,二人舍而战之,贼怒,又令三百余人复来打量,仍以埋伏擒之,而杀于三溪。只贼惧乃徙雅州,方赖以保全,声名大振。当事闻之,就而问计与作响导。彭公自邛赴雅,应试公由洪上雅,两兵会合,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大破贼营,斩杀甚众。当事者悉以上闻,俱封都督签事。彭公辞归,应试公官至数年,平定后简授奉政大夫。因前县志失漏,不知官处,于今辛未年县主刘公增修志书,采访入志。公生于明朝万历庚戍,年八十五岁。卒于清之康熙甲戌年,葬于张坝狮子坎。&&&&&&&&&&&&&&&&&&&
六代孙光远记
原籍:麻城孝感乡& &入川始祖:施祥有
世系:一世施祥有&
二世施文秀妣陈氏&
三世施元吉妣古氏&
四世有刚妣刘氏&
五世伯璋妣杨氏&
六世万苍妣任氏、邵氏、张氏&
七世长子施廷用妣郝氏,生桂章妣代氏,汝章妣万氏。
次子施廷腕妣杨氏,生金銮。
三子廷膏生金明&
八世(单述桂章公一支)桂章妣代氏&
九世施彩妣杨氏,生三子&
十世(又单述长房景新公一支)景新公,字萃琢妣王氏,生二子&
十一世(又单述大霖公一支)施大霖字养遂,妣王氏生晋、萃、雯、颐、恒、电、升、豫八子
排行:长房晋公派:
钟鸣绍家政& 仁义礼智信&
钦训垂典则& 畅天开文运
二房萃公派:
定静安基广 勤(敬)勇(慎)颂声扬 清洁存忠恕& 恩浓庆遐康
三房雯公派:
永远继先德& 兴邦启本源&
月明延长代& 富贵福寿全
四房颐公派:
直有谅多能& 慎(伦)笃达道敦&
协和人里厚& 乾元亨利贞
五房恒公派:
润材耀培锦& 聪毅扶君心&
恭宽俭敏廉& 岱佩贻咸钲
六房电公派缺。
七房升公派:
□□作栋梁& 丹桂有余芳&
鹏程举步登& 群英□□□
八房豫公派:
承鼎显嘉谋& 佐理卿云舒&
九思谦益受& 斗柄复其初
祠堂:在施家坝,祀大霖公及八子,主体较完整。
谱谍:一册,二十一代裔孙施仲昌抄
家族迁徙史:
祥有公于洪武十二年(1379)始迁雅州水东乡罗城上里石梯山。六世祖施万苍妣任氏生三子,长房施廷用迁名山大公坝,二房施廷腕之九世孙迁慕义乡老吴坝,幺房仍居罗城。
资料来源:据《施氏族谱》和采访。
附录:《查旧谱附载》
七代祖施廷用妣郝氏、八代祖施桂章妣戴氏俱葬大公坝,父子并墓。明万历二十四年立其坟茔。界止:后,以来脉大坪坎为界。左,以坟茔地土坎弦依顺直下青龙嘴坎脚转祖茔前坎下田二丘为界。右,以斑竹林坎直下抵黄姓后高坎为界。其地田有施琼英所佃,每年先称租银,后种田地。从九月初四为准,凭众言明租银叁两以作清明祀祖之费。其佃约花溪沟施以伦执掌。
九世祖施廷彩妣杨氏由大公坝移遵四甲。将廷用祖父桂章所葬坟茔外地土干田交给家门施明看照,嗣后施明将坟后来脉地偷卖与黄九元,幸我叔祖施惠明等于乾隆二十六年闻知,具禀在案。蒙县主梁太爷亲临勘验,将坟后来脉地土断回。此时县主书有合朱照,吾叔高祖施惠明等共议写远难以看照,仍将断回田地交给家门施宣、施明二人照看。孰知,二人后裔施万荣等又将坟茔内田地,偷当与黄九元之后裔金玺耕种远处地方。我六房人等于嘉庆十六年十月内又将黄金玺具控在案,又蒙李太爷审讯断回。劝吾六房人等将施万荣偷当坟茔内田地当价凑银赎回自行营业。后施万荣照律外治。六房人等尽心竭力凑银赎回,另佃与施琼英耕种,每年租银叁两,其佃约以梁太爷朱照。施以伦孰掌存据。
……本房施以伦于道光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制买施荣龙山地一段,大小田四丘、籽种壹斗伍升、条粮肆分贰厘,买价伍拾贰两玖钱玖分。中证人施荣达等书契名施众。其税契施以伦执掌。此田幺房后裔荣发、荣达、荣祥弟兄三人轮流耕种。每年收纳租谷二石以作清明祀坟之费。
查此田现时不知何人当与施斐然耕种,合族拟将此田取回,仍作祀……查此田租谷原系贰石,因前数年有施铭箴等将此祀田出当杨姓,幸有施斐然闻之,备价三十吊赎回耕种,近因银钱变更,说不上□,又兼收征实物,除上粮外所余之谷竟有一石二谱,至今将此谷以五斗作祀坟焚献,以五斗作上坟来往路费。但上坟之人至多不过三人,裴然族兄的房屋窄逼,恐人多拥跻反受冻馁,为此叙成。&&&&&&&
五、前进乡
凤凰村梁氏
原籍:麻城县孝感乡&&
入川始祖:不详。今以明末祖梁兴为一世。
世系:一世梁兴&
排行:长房:有守易廷武& 文天国春朝&
忠显加品级& 金玉满堂中
二房:有守应在宗& 元志万凤功&
文武加品级& 金玉满堂中
两房后裔合议,新又加二十字
当建新源本& 举世闻华名&
锦川德高望& 永怀湖广根
祠堂:清代建,已毁,仅存复制石刻宗支碑一面。& 族谱:不详。
家族迁徙史:梁氏兄弟远、有、守三人由麻城孝感乡迁川,落业名山县。
现有人户:当地有梁姓二、三百户,约1500人
资料来源:2010年元月采访。
六、建山乡
1、飞水村侯氏
原籍:麻城县孝感乡苦竹碥&&&&
入川始祖:侯中官
世系:一世侯中官&
排行:不详
祠堂:不详&&&
族谱:不详
家族迁徙史:仅知飞水村侯氏由蒙顶山足迁此,其余不详。
现有人户:约100户
资料来源:采访。
说明:小地名“简家营”。
七、新店乡
1、中坝村赵氏
原籍:麻城县孝感乡苦竹杨碥十七甲&&&&
入川始祖:赵显(先)钦
世系:一世赵显钦妣陈氏、继妣马氏&
二世马真妣关氏&
三世关保、关友、关亮、刘保&
排行:光绪排:洪智钟良正& 先人光世泽&
荣华万代扬& 福德定天长
祠堂:中坝村,为二檐歇山式,主体完好。&&&
谱谍:裔孙新编辑《赵氏族谱》一册。
家族迁徙史:与妻弟陈宏恩于洪武二年入川
家族人物:赵正和(),民国元年任省临时议会议员,民国三年任县民国教育会会长,民国十四年任县议事会副会长。
资料来源:1991年版《名山县志》,《赵氏族谱》和采访。
十三、中峰乡
1、& 秦场村赵氏
原籍:麻城县孝感乡苦竹碥十七甲&&&
入川始祖:赵显(先)钦
世系:一世赵显钦妣陈氏、继妣马氏&
二世马真妣关氏
三世关保、关友、关亮、刘保&
四世赵万斛、赵万福、赵万夔、赵万星,四兄弟明初同迁赵营。
排行:光绪排:洪智钟良正& 先人光世泽&
荣华万代扬& 福德定天长
祠堂:总祠在赵沟,秦场有无分祠不详,
&&&&&&&&族谱:一册
家族迁徙史:
元初迁麻城县孝感乡,洪武二年同妻弟陈宏恩入川迁名山县体三甲古堡屯田(今地名新店乡白土坎),明初入川后部份第三、四世孙迁赵营(今中峰、廖场一带)。
现今人数:秦场村约有200户,千余人。
资料来源:据《赵氏族谱》和2010年采访。
说明:①赵氏口传,该赵氏系宋皇室宗支。
②小地名“赵营”。
2、秦场村郑氏
原籍:麻城县孝感乡苦竹碥&&
入川始祖:兄弟二人同时入川,名字不详。
世系:不详
排行:不详
祠堂:不详&&&&&&&&
族谱:不详
家族迁徙史:不详
现有人户:约500人
资料来源:2010年采访
说明:①该支郑氏与双河乡金鼓村郑氏系远亲,不是近宗。
②小地名“郑营”
八、双河乡
1、& 扎营村岑氏
原籍:麻城县孝感乡&&
入川始祖:不详,今以明嘉靖祖岑伯顺为一世。
世系:一世岑伯顺妣陈氏&
二世岑义高妣李氏&
三世岑忠妣郑氏&
四世岑加禄妣丁氏,生三子。
五世长房岑莪妣余氏、二房岑玠妣杨氏,生二子、三房岑登妣胡氏。&
六世(单述岑玠一支)长子岑岗风妣张氏生六子,次子岑义凤不知所踪。
七世长房岑景峒妣郑氏生四子(留守祖墓),
二房岑景岐去汉源,
三房岑景岫去新津,
四房岑景伦改岑洪富妣洪氏,去荥经泗坪大坝沟岑家山,
五房岑景荣去新津,
六房岑景岷不知所踪。
八世(单述岑景峒一支)长房岑枝屺,二房岑枝久,三房岑枝远,四房岑枝英。
派行:岑毓英拟:
汉佐中兴盛& 唐贤相烈光&
诗人衍余庆& 梁益继书香
五世三房各立排行:
长房:毓正高华显& 林子国朝光&
大化学仕作& 通家道德昌
二房:(玠公拟)
凤景枝碧万& 瑞思怀绍含&
文元兆永世&
大启尚华天&&
三房:启向枝碧显& 永洪国映钟&
世代思绍继& 守本尚怀忠
近年新增三房合派:
汉佐中兴盛& 唐贤相烈光&
诗人衍余庆& 梁益继书香
祠堂:不详&&&&&&&&&&&&&&&&
族谱:一册。裔孙岑世达2001年写
家族迁徙史:
岑氏明嘉靖年间,由北往南迁建昌,嘉靖年间始迁名山。这次迁徙与民国县志中所说:明政府“亦又封南来将士以军田”相符。明末张献忠第一次入川(1634年)迁名山县双河场定居。其间在不同时期,数支子孙分迁各地。
家族人物:①岑凤岗──《岑氏族谱》为岑岗凤。明崇祯年间,在恰恰河上自费修建“岑家桥”,《府志》、《县志》有载。
②岑凤苞──道光庚子恩赐进士
现有人户:现当地约有200户,不同时期外迁户无计。
附:1、《始祖岑伯顺墓碑序》
尝闻墓之有碑,以纪先德,而昭后嗣者也。忆始祖伯顺公,自嘉靖年间始迁名邑双河,至今已有十八代矣。诚年湮代远,碑文不明,宗派各异,而后世子孙有同姓不宗之谓。故余邀族人等,将始祖伯顺之墓另竖一碑,谨将各支宗派查明勒石,使后世子孙不待他求,而知祖之本源矣,是为序曰。
远孙岑朝龙& 撰
民国二十八年夏历十月初三日书
2、《岑氏族谱序》
周礼小史奠系世先郑谓世即世(本之)属司马迁《史记》年表桓谭帝行斜上,并效周谱,是姓氏谱谍之学,古固有专官专书矣,后世官失其守,家自为书,攀援依附,淆乱不可记极。隋唐以来,挡加厘订,姓苑姓姬世系表,氏族略诸书,尚存古意,而穿凿抵悟,亦时犹不免。自宋欧苏两谱出,类族阙疑,谨严矜慎,后之为谱者,乃待折衷而取法焉。夫古人之所以重谱谍者,岂徒以修世胄矜门阀哉。诚知根本返始,敬宗收族之道,舍谱谍固无以为维系,而谱法之重与作谱之难,有如此也。
英自越南督师旋滇,养疴节署退食之暇,从事修谱,而四川族人成元游学,适以四川族谱,迄为序言。按谱四川之岑,与吾宗同属,棘阳汉舞阴壮侯君然公之后。唐代宋时,参公以库部郎出刺嘉州,别业予南溪侨寓不返。宋元以来,子孙迭迁新津、大邑、邛崃、崇庆州、荥经、汉源、石棉、成都等地,今蜀中他郡所在多有岑姓,大卒皆名邑公裔也。谱辑自明,首述受姓渊源递传大略,从蜀原委为一篇,建昌会理会盐府岑成元、汉钦岑氏根由,原系周文王弟十三太子封郑姬于岑。
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春二月
浩受光碌大夫,太子少保,头品顶戴赏穿黄马褂,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云贵总督一等轻车都尉加一云骑尉,粤西西林族裔岑毓英谨撰于滇黔节署。
资料来源:据《岑氏族谱》和2010年采访。
说明:①根据老二房排行使用至“世”分析,此排行当是明中末所排。
②七世属二房,兄弟六人,除长房留居原处外,其余五人均被迁外地。
③该房六世幺房与七世幺房,不是“下落不明”,就是“不知居处”。
④今双河乡主要存老二房岑玠后裔。
2、金鼓村郑氏
原籍:安徽凤阳&&&&&&&&&
入川始祖:郑孤贞妣吴氏、谭氏
世系:一世郑孤贞妣吴氏育七子,谭氏育一子。
二世:长子郑兴一,又名兴元妣陈氏,迁甘溪河大爷庙,生二子郑荣、郑福山。
&&&&&&&&&&&
次子郑兴二,又名兴义妣王氏,迁王家祠,生一子郑昆山。
&&&&&&&&&&&
三子郑兴三,更名兴隆妣吉氏,迁南庙沟(今前进乡南水村),生二子郑奇、郑东山。
&&&&&&&&&&&
四子郑兴四,更名兴龙妣高氏,还木城。
&&&&&&&&&&&
五子郑兴五,更名兴虎妣黄氏,迁简州三岔坝,生一子郑伦山。
&&&&&&&&&&&
六子郑兴六妣古氏。
&&&&&&&&&&&
七子郑兴七妣万氏,迁小溪沟壁山祠,生一子郑玉山。
&&&&&&&&&&&
八子郑兴八妣巳氏,同谭氏还居南京。
排行:应志思福伯& 山金朝万夫&
永代存家显& 守本尚循环
祠堂:不详&&&&&&&&&&&
谱谍:一册。裔孙
家族迁徙史:
郑孤贞,明荥阳侯郑遇春子。郑遇春因胡维庸案削爵死,建文三年由郑孤贞袭侯,抗燕军败,急讳籍改名,同时附籍“麻城孝感乡”。偕吴氏姻亲携妻及子避难四川名山县。妻吴氏系靖海侯吴祯女。郑居郑沟,吴居吴沟,两沟相依。
家族人物:郑遇春明开国功臣,洪武三年封荥阳侯。洪武二十三年坐胡维庸案削爵死,葬湖北公安县狮子口镇申津渡村。
资料来源:据《明史&郑遇春列传》、民国《简阳县志&氏族志》、《郑氏族谱》和2010年采访。
说明:①小地名“郑沟”。 郑孤贞系入川时改名,原名不详。
②郑孤贞收有一养子,名不详。三代后复姓陈,居双河乡金鼓、扎营一带。
③郑孤贞故后以“腰磨”为碑,远近有名。
④传此地郑、吴两姓不开亲。此说应为明代早年之约,明末已有两氏族通婚情况。
⑤今简阳镇金、周家一带郑姓多是郑孤贞后裔。“简州”即今四川简阳市。“木城”即今四川夹江县木城镇。
3、云台村刘氏
原籍:安徽徽州&
&&&&入川始祖:不详,今以刘觉宗为一世
世系:一世刘觉宗&
二世刘朝怀生一子&
三世刘芳伯生三子&
四世刘汉瑞生三子&
五世刘智生一子&
六世刘仕渽生六子
排行:老排:宋文及志甫& 万大思应繁
祠堂:不详&&&&&
谱谍:不详
家族迁徙史:“明崇祯十三年(1640),时张献忠进兵四川,刘氏远祖刘觉宗(系大明翰林院编修,钦加二品衔,荣禄大夫,太史中书令、承宣布政使司)被特授为四川雅州兵备道,以耄耋之年率全家入川拒敌历经百战病死于官署,因世时乱冗,乃寄殡名山县大蒙子,后人以百亩地立家祠祀祖,并以周围数里为田庄,刘氏先祖一家开始在此住居落业。”(此段录自大邑县刘氏庄园刘氏展览)清代第九世刘应良一支迁安仁镇。
家族人物:迁往大邑安仁刘应良一支,民国时出现刘湘、刘文辉、刘文彩等历史人物。
资料来源:报载、网载、刘氏庄园展览和采访。
说明:①该支刘氏祖墓地发现残碑一块,上有“……广入川落业于三扇磨”文字,“……广”应是“由湖广”三字。由此判断该支刘氏入川始祖曾经由“湖广麻城孝感乡”迁川的传说是事实。据该支刘氏称,该支刘氏在此已传至24代。按一般28年一代计,该刘氏入川落业名山县已有670年。也就是说该支刘氏入川始祖大约是公
元1340年左右时间入川的。推断该支刘氏入川始祖是元末入川的。刘觉宗不是该支刘氏入川始祖,只可能是中兴祖。(后采访时,此残碑己修复。)
②该刘氏聚居地小地名为“三扇磨”、“大蒙子”。
九、马岭乡
1、官田村余氏
原籍:麻城孝感乡&&&&
入川始祖:余芳&&&&
入名启祖:余广&&&&
入马岭祖:余文龙& 今以余文龙为马岭一世。
世系:一世余文龙妣严氏,生四子
二世万福妣张氏万寿,迁大邑县
万寿生六子
三世单叙万寿公一支
长正朝妣卢氏生二子,长成泰妣陈氏,
&&&&&&&&&&&&&&&&&&&&&&&
次成祖妣郑氏
次正国妣董氏生四子,长成耀妣张氏,生二子
&&&&&&&&&&&&&&&&&&&&&&&
次成现妣李氏,生三子
&& 三成洲不详
&& 四成安不详
&&&三正乾妣罗氏、晏氏生一子,成孝妣彭氏、郑氏生二子
&& 四正坤妣张氏生一子,成贵妣陈氏生二子
&& 五正龙不详
&& 六正海不详
排行:老派:文万正成开& 洪凤春世怀
新派:子存明体远& 福寿维山长&
富贵沉思有& 荣化显龙廷
祠堂:不详&&&&&&
谱牒:不详
家族迁徙史:该支余氏系蒙元皇室之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封察必皇后之妹弘吉利氏南必为后,生子铁蔑赤(谱译铁子高)封地江南食邑安徽休宁县。铁子高聚夫人生一子铁木健,膺封南平王,任东路蒙古元帅府“东路不花元帅”,封地湖广麻城县。铁木健夫人洪氏生四子,夫人张氏生五子一女。
元末,九子一婿及其家属子女、随从,因形势变化,共三百八十余人避难迁川。在泸州汇合后,为生存计,共议改“铁”为“余”姓,遂各自分散八方择地落业。铁木健第九子铁承英(庚九公)改名余芳,字德兴,择荣县龙潭镇落足,为荣县一世。余芳生五子,子良、子贤、子富、子俊、子珉。后余芳第&世余广迁名山县。洪武四年后,该余广分支余文龙迁马岭屯田。
资料来源:马岭《余氏谱》和采访。
说明:①该支余氏迁余沟后,当地才出现“官田坝”地名。
十、联江乡
1、九龙村刘氏
原籍:山西大同&&&
&&&&&入川始祖:刘金&&&&
世系:一世刘金& 二世刘万璋
祠堂:不详&&&&&&
谱牒:近年裔孙刘大治等编一册。
家族迁徙史:明嘉靖二十五年刘金(京城皇门官)入川。
资料来源:采访。
说明:①该地小地名“刘营坝”、“刘家营”,附近还有“庞营”。
十一、车岭镇
1、& 几安村(吴沟)吴氏
原籍:安徽滁州定远县。
入川始祖:1、名山吴沟吴氏入川始祖不详,今以明末祖吴守智为一世。
&&&&&&&&&&2、邛崃石头场吴氏入川始祖不详,今以明末祖吴守信为一世。
3、名山贯坪吴氏入川始祖不详,今以吴守相为一世。
4、丹棱王场吴氏以吴春扬为入楚始祖,明中叶祖吴时勉为入川始祖。
世系:1、名山吴沟吴守智世系
&&&&&&一世吴守智,妣张氏生一子吴承玉。
二世吴承玉,妣郑氏生藩、台、偕、政四子。后三子无考。
三世吴藩,妣陈氏生二子
四世长子吴相良,妣朱氏生吴耀光、吴洪先二子。
五世长房吴耀光,妣郑氏生吴宗义。
五世二房吴洪先,妣张氏生宗富、宗圣(无考)、宗仁三子。
六世吴宗义,妣赵氏生在庠、在元在学三子
七世在庠妣邱氏(住吴塝)
在元妣张氏(迁名山、汉源、西昌等地)
在学妣李氏(在学后裔在12世“启”字辈时,迁出本地,后不详。)
六世吴宗富,妣韩氏生在佐、在位、在道、在朝四子。
七世在佐妣杜氏、施氏(圆石缸转下吴沟)。
在位妣罗氏(转下吴沟)。
在道妣罗氏(后裔仅存车岭大于店一户)。
在朝妣杨氏(康熙55年迁吴岗)
&&&&&&六世宗仁妣赵氏生在钦、在宫、在现、在文、在京、在扬六子。
七世在钦妣王氏,无考。
&&&&&&&&&&在宫妣邱氏,不详。
&&&&&&&&&&在现妣李氏,康熙五十五年,宗仁国侄在朝,迁吴岗落业大相树。
&&&&&&&&&&在文妣文、代、艾氏,不详。
&&&&&&&&&&在京妣李氏,不详。
&&&&&&&&&&在扬妣彭氏、不详。
四世次子吴相忠,妣岑氏生受先。
五世吴受先,妣陈氏生宗毕。
六世吴宗毕,妣曾氏生在玉。
七世吴在玉妣王氏,住吴沟袁水井。
2、邛崃石头吴守信世系
吴守信先居名山吴沟,后迁邛州植河坝石头场,先前世系不详。今仅知吴揆之于明末清初人,是否是吴守信之后不详。
3、名山贯坪(今蒙阳镇贯坪村)吴守相世系
一世吴守相妣李氏
二世吴启杰妣宋氏,生九鹏、飞鹏、明鹏三子。
三世长九鹏妣刘氏,生思先、思连(乏)、思鲜(乏)三子
次飞鹏妣陈氏(无后)。
三明鹏妣杨氏(无后)。
四世思先妣王氏,生宗琦一子。
五世宗琦妣刘氏,生启德、启仁二子
4、仁寿、丹棱吴氏世系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吴九杨(不详)
吴春杨→吴加元妣黎氏→吴承俸妣胥氏→吴芹妣晏氏→吴时勉妣周氏
吴金杨→吴加正妣王氏→吴承纪妣范氏
吴荣杨→吴加昆妣屈氏→吴承刚妣龚氏
第五世吴时勉妣周氏为入川丹棱始祖。
2001年统一排行之前,各支排行。
丹棱黄瓜坪
丹棱庙子嘴
2001年新立二十代排行(从入川第十八代起,统一用此排行)
祖源溯渤海& 新纪焕青春&
同树谦让品& 旭辉映锋生
祠堂:不详&&&&&&
谱牒:近年裔孙吴洪武等编纂一册。
家族迁徙史:
1、据《吴氏族谱》和双河《郑氏族谱》吴沟一支吴氏应是明永乐初由中原一带迁入四川名山县的。
2、邛州石头场、红星街上及邢岗为吴守信后裔。
3、名山贯坪一支原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迁川,先居眉山张河坝,数载后又迁洪雅苦竹岗。以贩畜为业,后代四支分别落业贯坪、吴沟、吴岗、一支不详。
4、丹棱王场金花村(上二甲,又称“吴岗上”或“庙子嘴”)一支,明初“自[西]楚入蜀以来,由湖广落业于仁寿县儒社乡人氏,授南京锦衣卫,经历司告职还郡,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正月中旬……移居于丹邑上二甲置买茶立业。”
3百丈、红星、吴斑竹林(石头场)吴揆之一支,“吾先祖入川分鼎足状,一居邛崃、一居峨嵋、一居雅安包城坝,则吾始祖吴揆之故园也。”吴揆之原名:“应通”,“揆之”为字。明崇祯时为京官,后告之归田,安居邛州石头场。后裔有分迁百丈、红星者。
4、中峰吴坝一支,入吴坝始祖吴应高。明朝末年随闯王入川,后避迹杨柳,再迁崇庆,最终落业中峰吴坝。原谱又说“吴应高杨氏系渤海郡人氏,元世延陵人,为周泰伯之后,后辗转河南(洛阳)湖北(汉水)楚地……”。
5、历代间,各地吴氏均有穿插互迁现象。
家族人物:
祯()初名国宝,赐名祯。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封靖海侯,功臣
&&&&&&&&&&&
排名第二十。洪武十二年病故,追封海国公,谥襄毅,葬于南京紫金山太平门外岗子村。洪武二
&&&&&&&&&&&
十三年后追论胡惟庸案,被削爵。有坚、忠、端、洪四(五)子,有一女适荥阳侯郑遇春长子郑
&&&&&&&&&&&
2、& 吴& 忠(
&&&~1390)吴祯次子。吴祯病故后,因长子为庶出,故由嫡出吴忠袭靖海侯爵。洪武二十
&&&&&&&&&&
三年,连坐胡惟庸案亡。建文帝三年,复靖海侯,进葬南京紫金山,与父吴祯、伯父吴良同葬
&&&&&&&&&&
3、吴时勉(明宣德年间出生)明初祖吴春杨五世孙。授南京锦衣卫经历司职,后告职还郡,于明朝弘治元年&
(1488)正月中旬,由楚西迁仁寿县儒社乡,旋移居于丹邑上二甲置买茶立业。
4, 吴廷泗(& 不&
详& )圣名伯多禄。名山县百丈三保大坡顶生长。遇法国传教士戴维,接受洗礼入天主教。
后回乡布道,成为名山县天主教创始人。
4, 吴文邦(& 不&
详& )字屏山。名山县中峰吴坝生长。家庭因种竹而富欲,初学文不成,后改习武。咸丰
二年壬子(1825)考中武举,获在祖墓前竖桅殊荣。后因家庭人口众多,生活难以为计,故又立志
务农,坚持耕读传家,终使家景渐又好转。除整部家业外,常以助人为乐,诚心诚意修桥补路,广结
&&&&&&&&&善缘。深得吴氏族人和邻居尊敬。文邦公享年九十三岁,夫人毕氏天年九十一岁。
5、吴之英()字伯朅,号西蒙愚者、西蒙愚父(渔父)、老愚(渔)。名山县车岭吴沟生长。
1872年─获雅州府试第一名。
1875年─入尊经书院学习。对经史词章颇有造诣,时与绵竹杨锐、富顺宋育仁、井研廖季平同称川
&&&&&&&&&&&&&&&&
内“四杰”。
1881年─被选为四川4名优贡生之一。第二年入京朝考,名列二等。尊经书院山长,经学家王闿运称
&&&&&&&&&&&&&&&&
赞说:“诸人欲测古,须交吴伯朅”。
1884年─讲教资州艺风书院。
1887年─主讲简州通材书院。
1892年─任灌县训导。
1893年─任尊经书院襄校。
1898年─吴之英、宋育仁成立“蜀学会”,创办“蜀学报”。吴之英为学会主讲和该报主编。他以
&&&&&&&&&&&&&&&&
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丰富的学识,写论文,撰杂文,宣传革除时弊的新思想,提倡“政体因
&&&&&&&&&&&&&&&&
时新代故”,“通其变以并行之,则新法也。皆救弊之良药也!”提出严法治政,着重理
&&&&&&&&&&&&&&
& 财,平衡赋税,奖励农兵,启迪民智,西学中用等一系列变法主张。
1900年─这年前后,面对戊戍变法失败,“六君子”被害。义和团反帝行为受挫,清政府与侵略者
&&&&&&&&&&&&&&&&
签定了不平等的卖国的《辛丑条约》。吴之英写了数篇文章,以表现自己极大愤慨。
1907年─任名山高等小学堂校长,后任名山教育会会长。
1909年─拒绝清廷礼部聘为顾问官。
1910年─受聘到成都存古学堂执教。
1911年─四川保路远动爆发,吴之英积极参与抗议活动。
1912年─任四川国学院院正。
1913年─吴之英为保路死事纪念碑题写了东面碑文。因病辞去国学院院正一职,回名山继任县教育
&&&&&&&&&&&&&&&&&会会长和县高等小学堂校长。
1918年─因病卒于任上。
&&&&&&吴之英一生文论著述较多,且书法造诣也高。
6、吴福昌()号平乡。中峰朱场生长。福昌坚持忠孝为先,勤耕苦读,齐家有道,兴业有成。家
&&&&&&&&&&&&&&&&
庭富裕了,不忘为桑梓造福,捐巨资并主持修建朱场河的众功桥,上吴坝大路等。修建朱
&&&&&&&&&&&&&&&&
场河畔字库,字库上对联“英才迭出追三代,文教昌明聚五星”,以旨在发扬中国传统的
&&&&&&&&&&&&&&&&
重文风气。
7、吴文波()又名纯候。车岭吴沟生长。幼承家学,受业于吴之英门下。成人后,目睹清廷没落
&&&&&&&&&&&&&&&&
腐败,遂投身于四川的爱国保路运动,1911年曾清政府下狱,同年7月22日名山同志军起义
&&&&&&&&&&&&&&&&
获救。至此开妣从政。历任8、黑龙龙江省高检厅检察官、北京政务院内务部主事官、十九
&&&&&&&&&&&&&&&&
军参谋长、罗江、梁平县知事、四川善后会议秘书厅事务科秘书兼科长、四川省长公署
&&&&&&&&&&&&&&&&
主任。民国24年为名山县旅省同学会执行委员,同时联名向当局呼吁:“县内苛捐勒派,
&&&&&&&&&&&&&&&&
秧害人民。解民倒悬,为当务之急!”民国28年病逝于成都,终年51岁。葬于故里。
8、吴仲宣()本名子涢,又名全涢,字仲宣。幼承庭训,习经史,工书法。历任团正、联保主任
&&&&&&&&&&&&&&&&
车岭小学校长、乡长、五县联防副主任职。在任联保主任时,正值国共联合抗日之际,特
&&&&&&&&&&&&&&&&
为其子取名“精诚”,寄希望于国共两党精诚团结,一致抗日。抗日战争中,因反对当局
&&&&&&&&&&&&&&&
&“强拉民夫,强派捐款”修桑园机场的行径,被免去乡长一职。至此之后一心从事教书育
&&&&&&&&&&&&&&&&
人。由于作风正派,无不良嗜好,对学生言传身教,深受学生喜爱。
&&&&&&&&&&&&&&&&
吴仲宣抑强扶弱,富有正义感。1950年以前,曾从土匪手中解救一女青年。
&&&&&&&&&&&&&&&&&&&&&
1950年协助人民政权剿灭土匪,征集粮草,发放胜利折实公债,为人民政权做过不少
&&&&&&&&&&&&&&&&
有益工作。并以开明人士身份被选为名山县各界人士代表,参加名山县第一届各界人士代
&&&&&&&&&&&&&&&&
表会议,共商名山县建设大计。
&&&&&&&&&&&&&&&&&&&&
1951年3月被错杀。1992年3月平反,恢复名誉。
吴文彩()字焕章,丹棱县庙子嘴生长。19岁时与嫂子同时承担全家九口,人生活重担。后同
&&&&&&&&&&&&&&&&
继妻周氏共谋家庭经济发展,由于夫妻二人勤劳吃苦,以农为本,多业发展,使家景有所起
&&&&&&&&&&&&&&&&
色。1926年,吴文彩步入行商生涯。主营茶叶、丝绸和蓝靛,常年奔波往返于名山、洪雅、
&&&&&&&&&&&&&&&&
乐山等各地,而生活又十分俭朴,待客又十分诚信,终使事业初有成效。
10、吴朝刚( &~年在康定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过草地时牺牲。被追认为红军烈士。
11、吴上忠(1910~ &)名山县车岭镇吴沟生长。1935年在康定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部队连队基层干
&&&&&&&&&&&&&&&&
部。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赴朝参战,1952年10月复员回乡。复员后积极参
&&&&&&&&&&&&&&&&
加社会主义建设,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尤重视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资料来源:据《名山吴氏族谱》、《明史》和采访。
附件一:2001年版《名山县吴氏族谱》序
黄帝后裔,姬姓秦伯,让位贤侄,“三让”“至德”。
开发荆蛮,建立吴国,嗣后子孙,国名姓别。
民殷国富,胜楚灭越,吴王夫差,不纳良策。
臣民离心,终被越灭,不甘奴役,四处逃撤。
溯吾先祖,来蜀落业,自强不息,辈出英杰。
理真先师,五峰造宅,培植仙茶,功辉日月。
学者之英,变法救国,保路丰碑,光耀史册。
文邦孝廉,武功一绝,院试取胜,乡试获捷。
焕章前辈,覃精力竭,种蓝打靛,业兴家崛。
“四长”商号,经营出色,信誉至上,思路开阔。
尙忠红军,战南征北,为民解放,功高勋烈……
承先启后,子孙盟约:自贵自强,真诚团结,
精神文明,修身养德,“四有”新人,建设祖国。
族望国强,人人有责,为此目的,编辑谱牒。
裔& 吴洪武谨识
二○○一年六月八日
附件二:&&&&&&&
吴姓历史上之变迁(摘选)
……到元末明初,红巾军刘福通徐寿辉起义。楚人吴祯、郑遇春佐明太祖平定天下有功,吴祯封靖海侯,郑遇春封荥阳侯,立朝辅政。太祖崩,皇孙建文帝立,燕王棣举兵犯阀,吴祯同袭侯郑孤贞策御之于山东,屡败燕军,讵景隆叛降,盛传帝削发披缁于蜀。二侯誓不臣贼,寻帝不明,流寓于此。……二侯誓不臣贼崩犯成祖,虽末诛连九族,但将家眷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苦竹碥举家迁放入川③。入川之后,打锅为记,吩八支行走,自寻落业之地故有锅边、锅铁、锅底、锅心、铜罐吴等之分,以区别其该支落业之地,丹棱吴岗两支正是此时落业。
第三次移动,……我族吴岗二支,即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叔侄二人由吴沟迁至吴岗定居,顺应兴业发展之良机。吴碥前进等支,也于稍后的乾隆时期由吴在伸一房从吴沟六洞山迁走。红星百丈名山中峰等支另谋发展。虽入川路线有别,但祖籍及入川时期则相同,总的都为谋求发展创业。由于时代年远,更无原始碑文记载④因而后人忘却入川前的前一段历史,实不足为奇矣。
贯坪一支,据载:吴沟吴岗皆有贯坪支系,而吴沟吴岗长房前代皆有迁名山、汉源、西昌、贵州者,两种说法出入地洽反,但实为同宗同本,则无疑矣。
由于近百年来,……[我族]确有部分流落到建昌、汉源、泸定,及天全、芦山、宝兴、小金一带落户谋生者,至今还常有其后裔,时与家族联系,问其排行辈分。
查其碑记,明代入川之吴沟及丹棱吴岗上两支,在明代流动性为最大,仅吴沟一支在第三代分“藩、台、偕、政、训、占、鳌、韬”八房。而今所存者仅“藩、鳌、韬”三房,而尚有五房无从查考。前辈口传:吴沟入川时原是吴守智吴守信弟兄同时落业吴沟。至第三代共生弟兄八人,后守信公又带子孙迁走一部分到邛崃植河坝石头场。而丹棱吴岗上也有一支迁往植河坝。但至今植河坝只有吴揆之一支是明末清初迁入,是否还有吴沟及吴岗上早迁之后(裔),尚未查考。可见早迁乏支系,在清初战乱中除死亡者,又迁往他地。
总之名山之吴氏本同木也同本同者同为吴泰伯之后木同者多数是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苦竹碥⑥迂入四川,同为锅边、锅铁、锅底、锅心、铜罐……等一系列之吴,只是前后入川时间不同,而排行各异,仅限于枝丫之分孽不同而已。
注:③参日《四川日报》第五版湖广填四川一文。
④见孙晓芬著《清代前期四川移民》。
⑤吴氏族中,最早碑文有二通。一为吴守智碑文,该碑立于万历庚子年[1600],但无碑序。一为丹棱吴岗上碑,碑立于明代,碑文记有:“弘治元年[1488]正月十一日再迁丹棱上二甲买茶置业,正德十六年[1521]润九月八日开垦耕种茶苗”。
另一小碑在吴承玉坟内,仅有石刻灵碑和石烛一对。碑文简约,且多已遭毁坏或字适风化不明。
⑥“苦竹碥”即今红安县城关镇。
裔& 吴朝斗整理
附件三:&&&&&&&&&&&
名山吴姓几大支发展之启发(摘选)
在名山吴姓几大支中,人数最多者是吴沟发展的一支,次为丹棱王场金花村吴岗上,再次为百丈、中峰及红星。从历史看,吴沟一支崇尚“耕读为本,忠厚传家”的祖训,把“耕”放在第一位,“读”放在第二位。世代从事农业,故人口虽多,而发展不大,传至第九代从吴文哲开始,才突破了“读”字,尝到了“读”的甜头。……
裔& 吴朝斗& 吴德堂
2001年5月初稿
附件四:&&&&&&&&&&&&&&&&&&&&
吴沟一支发展简介
吴沟一支入川时间最早,可惜没有碑文记载。只有县志上“明靖海侯吴祯同袭侯郑孤贞入川寻帝不果,流寓于此”一句。吴守智弟兄受其牵连,迁放入川。吴守智之墓碑,原建于明万历庚子年(1590),[墓碑]正面中间为:“明处士吴公讳守智张氏之墓”。左侧记有“故考吴廷□”字样。右侧为“祀男吴承玉”。碑右侧为“万历庚子年□月立”等字样。后无序文。估计[吴守智]入川时间应当早50~100年左右为宜。再以代数计,入川到现在已经直传十八代。以25年一代计算,也约有五百年左右。这与碑上记载是稳合的。此碑是民国时期,在车岭吴沟高墙岩,邓家打房基[时,]连碑代墓一并发现的。当时字迹清晰无损,现在开始风化。其余代数之碑,均在清代中末期为后人所建,仅纪“由楚入川”,余者无可考证。惟丹棱吴岗上一支,[发现的]碑文中有“迁放入川”一句,与前人传说吻合。原吴沟鞍子上“青松庵”(即吴姓家庙)[原]有吴姓入川以来历代家谱及神祖牌位,详细记载流传情况。后经沧桑,化为灰尽,无从稽考,仅靠祖先口传及查考所有碑文验证,得出结论。
原来在入川定居时,吴守智、吴守信弟兄同时定居吴沟。第二代共生承玉、仲位、仲印弟兄三人,第三代生“藩、台、偕、政、训、占、鳌、韬”弟兄八人。现已查证是:吴承玉生藩,吴仲位生吴鳌、吴训,吴仲印生吴韬。尚有“台、偕、政、占”四人不知是谁所生,更不知落业何处。吴沟吴岗总计只有吴藩吴鳌吴韬三房后裔。连已查出的吴训,其后裔也尚未发现,更不要说尚未查出其余四房的人了。据口传,守信公落业吴沟不久,又随其子孙迁了一部分定居邛崃植河坝或石头场,留下仲位、仲印在吴沟定居,繁衍至今。所以仲位、仲印与守智公确系伯侄关系,与承玉是堂兄弟关系。
明末清初,张献忠与清廷连年争战,除死亡者外,大批四川原已定居者皆逃回原籍或另往他省避难,其中尤以川东南各州县为最。川西吴沟、吴岗上两支[吴氏],因地处边缘山区,没有受灾,故得以安定发展,繁衍至今。其余如红星、贯坪、马岭等支,待至清代中叶,返迁回名山。前进一支,排行起首为“明朝”二字,含有不忘明朝入川之义。中峰一支,排行起首为“应”,与吴沟分房排行起首一字相同,恰好在入川第四代分立排行开始。明末清初之际,且前几代都是单传,足以证明是经历了战乱平定之后,康熙乾隆时代才正式定居的,由此可以肯定守信公带走的八大房的一支,只有吴斑竹林一支,虽然排行起首也是“应”字,但他们是明末崇祯时入川,而且先在朝中从政,是否是吴沟八大房中之一,还难肯定。但他们也是“锅铁吴”或叫“锅边吴”,这又肯定是同一系之吴姓了。
其他吴碥吴岗吴塝名山城墙碥等支,皆在康熙、乾隆时代因顺应政策谋求发展而迁出的,至今祖坟皆在吴沟、吴塝。
总之,名山吴姓,以吴沟一支人口最多,所以总介绍于首,其余各支或记其原序或简介其始末,均冠于各支谱之首。以便其查考全族发展历程和该支发展之梗概。
附件五:&&&&&&
渤海郡吴氏落业于斯,今八世矣。
昔我先公当明怀之末,闯贼入川,流离播迁,胥宇戍行始焉。避迹柳杨,继焉迁居崇庆,后仍食此土而首之。子子孙孙累代集延于斯。我祖世序其德,举修具绪,常隐然有“门容驷马,庭树三槐”之志。文邦始以咸丰辛亥岁[1851]拾义矝越二年,遂举于乡,登孝廉,岂孙之能光耀前人欤,依祖宗积善余矣之所致耳。今日者,观光用宾,昌非卜于五代,飞声腾彩树将新夫。重围谨溯由来,是为之序。
孝廉文邦&&& 撰
咸丰四年甲寅三月初八日& 立
附件六:&&&&&&&&&&&&&&&&&
原碑文记载:粤籍我祖,自甲申之变,家谱失传,青松庵下祖茔在良,俄而山裂,见碑内存,乃知世祖讳仲印,明代人也。始祖详载叔祖在新墓志,不复赘述。……
注:青松庵原为吴沟家庙,吴仲印为吴沟二世祖,墓在青松庵下对面半坡林中,确系吴沟八大房之一迁出的。……经甲申之变100多年定居联江……
裔吴在军供搞
1、南京紫金山吴良、吴祯、吴忠墓位置
&吴良墓在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岗子)村南京电影机械厂内。
&& 吴祯墓在吴良墓以东约25米处。
&& 吴忠墓在吴祯墓以东约50米处。
2、吴祯墓考古发掘情况
砖砌墓室,通长6.96米,宽2.87米,高2.82米,分前后室,无铺地砖,仅有20厘米厚的三合土垫层。墓中存残一木棺,棺中残存部份头骨和股骨。
瓷梅瓶、陶罐、陶油缸、镶金玉带饰、玉佩饰、玉环、水晶挂饰、铁刀、铁甲、铜镜、铜墨盒、铜灶、铜圜底锅、铜平底锅、锡盘、锡罐、锡筷、墓志等。
墓志盖篆文:
&& “□开国辅运□□宜力武□□进光禄□□□柱国□□□谥襄□□公之墓”
墓志楷书:(志文中“……”为已漫没文字)
“……曾祖三七府君赠镇……追封颖上县子夫……追封延陵伯妣刘氏追封……事柱国追封渤海侯……元季天下大乱……渡大江以公……江阴侯同守阴备……守湖州丁未九月从……命为征南副将军……国珍即率众来降公……战拔其城于是净泉……擒陈有定四月公先还……调兵悉剿之濒海诸……力武臣荣禄大夫柱……焉五年有……来附者悉讨……年春奉……发于背二十六日薨……有工讣闻……国追封海国公谥……丧事所须皆官给之以……夫人子男五人长坚……夫人李出也次端次……降之连奋其智勇为……其载于神道碑姑志”
3、吴忠墓考古发掘情况
砖砌墓室,长7.9米,宽4.14米,高3.5米,墓室底部仅垫一层厚约12厘米的灰砂,分前后室。尸骨及棺椁无存。未曾扰动过。
陶缸1、陶瓶1、铁甲1、铁灶1、铁锁2、铜灶1、铜火盆1、镏金铜管及铜钎1、铜镇1、铜镜1、小铜锣1、银棺钉4、金蝴蝶2、玉带及服饰876件。
墓志一盒。上盒上书“故靖海侯吴忠之墓”八个字。下盒书十七行,每行十七个楷书文字。字迹已风化不清。
(据南京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资料等)
说明:①附件中“[]”方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
②该支吴氏入川始祖应在吴祯另三子或吴忠子范围内。如果确有有袭侯(第三代靖海侯)入川,那只能是
吴忠长子。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汤晶锦父母祖籍是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