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测试青少年冒险倾向或者风险决策心理学的气球模拟风险任务,那个奖励等级是怎么设置的,有人知道吗?

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13春学期《管理心理学》在线作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13春学期《管理心理学》在线作业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社会等级信息在风险决策中的影响
本实验欲研究社会等级信息对风险决策的影响,采用了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对风险决策的研究使用了仿真气球冒险任务(BART)。实验的自变量是社会等级,分成五个水平(一星,二星,三星,四星和五星)。因变量指标有两个,分别是吹爆气球的个数和未爆气球被充气的平均次数。实验结果发现,等级越高,决策时的风险偏好更大,等级越低,决策时的风险偏好更小。冲动性越高的个体,更偏向风险决策,反之,决策时的风险偏好较小。 关键字:社会等级
风险决策 仿真气球冒险任务
在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交互动受到了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能否有效的将自我与他人的社会等级加以区分,并做出正确认识和评价,是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掌握的技能。以往的研究表明,社会等级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
广泛存在于蚂蚁、蜜蜂、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中,
等级中的优势群体和个体具有优先获取稀有资源的权利,
如食物、领地和配偶等,而劣势者则致力于得到高层的保护和照料(Chiao,
al., 2009);
社会等级广泛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社会性动物中,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相对等级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健康。社会等级的存在,往往(经常不成比例的)使得我们将更多关注点放在来自社会交往中的压力上,而非社会等级本身(Sapolsky, 2005)。社会等级在人类社会也随处可见,
如家庭、工作场所以及各类社会群体[1]。当我们推测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时,往往是从人际交往的特点出发的,这些特点包括面部表情,身体语言,个人表现出的等级,以及军事符号之类的社会信号等等[2]。推断社会等级是非常有用而又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该信息迅速评估潜在的对手,当个体拥有高地位时,其往往掌握管理重要资源的权利,社会地位低的人便更易受其影响(Chiao, Bordeaux, & Ambady, 2004)。
个体的社会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同一个体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拥有特定的社会地位。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自我的地位和他人的地位显著影响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个体自身的社会地位与自我概念的表达、对事物的理解以及道德之间有很强的联系。与高地位的个体相比,我们发现低地位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慈善,慷慨,守信等等,而表现出较少的自私或破坏行为,例如破坏法律法规。低地位的人更有可能倾向于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决定,以适应高地位的个体[2]。
社会等级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除了体现在社会交往中,还会影响到一个等级群内的资产分配。近几年内很多心理学家用最后通牒任务(ultimatum game)来
研究资产分配的情况,研究表明,无论是他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自我的社会地位,都会影响资产分配[2]。但是目前为止,我们还未能深入了解社会等级信息在经济中的影响,而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多。在各个学科高度融合发展的今天,如何能在经济学领域充分发挥社会等级信息的功能是当今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因此,我们将关注点放在不同社会等级的信息如何影响对金钱的分配上。而金钱的分配,往往涉及风险。
我们生活社会中,无时无刻不经历着各种风险,关于如何在风险条件下做出决策,是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长远关注的重要问题。不同的人,即使在相同的条件下也有可能做出不同的决策,风险决策亦如此,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具有差异性,这些差异性表现在遗传、人格特质、社会环境等方面。解释风险决策的理论模型有很多,如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模型等等。现如今,心理学家常用前景理论和后悔理论这两个决策理论模型来解释决策的过程。该两理论都认为情绪,动机等内部因素或外在激励等社会环境因素会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和决策,从而使其发生改变。关于社会环境因素如何影响风险决策,目前的研究并不多。风险决策研究通常都需要给被试一定的激励或者奖赏。其中最常用的奖赏就是真实或虚拟的金钱[3]。
对风险决策的研究,心理学家多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实验误差,增加统计检验力。在实验设计方面,多用激励或者奖赏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就是金钱奖赏。风险决策研究使用的范式有很多,近些年来,仿真气球冒险任务(Balloon
Analogue Risk Task)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此类研究中。仿真气球冒险任务是一种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真实风险决策的认知任务模式
(Lejuez et al., 2002),将它和金钱奖赏结合起来,就可以通过提供多个个体行为指标有效地观察和测量个体的风险决策行为。本实验将关注点放在社会等级和风险决策之间的关系上,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直接影响金钱收益的多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为操纵被试的社会等级,来系统的研究当个体的社会地位比他人高、中、低时,个体做出风险决策的差别。
由于仿真气球冒险任务(BART)能更多地解释被试在真实世界冒险行为的个体差异(Lejuez et al., 2002),且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决定使用仿真气球冒险任务(BART)范式来研究不同社会等级信息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实验的研究假设为:较高社会等级的个体,其决策时的风险偏向较高;较低社会等级的个体,其决策时的风险偏向较低。
本研究随机邀请了陕西师范大学本科在校生30名,其中男生12人,女生18人,年龄在19-2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5岁。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无精神病史。被试每5个人一组,同时开始实验。实验开始之前,告知被试,其最终获得的奖赏与其所作的实验任务相关。
2. 2 实验材料
实验需要被试完成社会等级分组和仿真气球冒险任务(见图1),均使用e-prime程序在电脑上完成。
2. 1.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社会等级(一星,二星,三星,四星和五星),每个被试至少得每种星级一次。
因变量指标有两个,分别是吹爆气球的个数和未爆气球的平均充气次数。
2. 1.4 实验程序
社会等级的区分采用数学竞赛的方式进行排名。该竞赛共由36对有时间限制的数学题组成,每对题目呈现10s,每6对题目为一个组,其中一半题目较为简单,另一半较难。实验中被试得到的社会等级是人为操纵的。之所以使用一半简单一半难的数学问题,是因为这样可以尽可能地让被试相信自己得到的社会地
位是真实的,以减少实验误差。实验开始后,屏幕上会呈现一对数学算式题,被
试的任务就是判断这一对数学算式题中哪道得出的数值更大,并进行相对应的按75键反应。数学算式题的表达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复杂的分数加法(如:2 +5 ),89另一种是两位数的乘法(如54×36)。每6对题目结束后,将呈现一次社会地位的等级排名。排名使用的是五星级排名,实验指导语如下: 实验开始后,屏幕会呈现一个红色“+”符号注视点,提醒你开始实验。接着呈现两组算数表达式,请判断哪一组算数表达式计算得出的数值更大,并按相对应的键(“F”键或“J”键)。每轮有6道题目,每题呈现10s,每一轮结束后,电脑会自动统计该阶段每个人的成绩并进行比较和排名,排名的名次基于你判断、选择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结果以星级的形式表现出来,最高级别为五星(
低为一星()。 ),最在仿真气球模拟任务中,屏幕上会呈现一个气球,一个打气泵,每张图片上还会显示当前气球任务中所得收益。每按一次“q”键,气球充气一次,收益¥1元钱,如果按“p”键,则保存当前收益,如果一直按“p”键,则可能吹爆气球,若气球被吹爆了,则该气球当前得到的收益清零。整个实验共30个气球,每次排名结束后显示五个气球,每个气球的爆破点随机分布在1-9次之间,实验指导语如下:实验开始后,电脑屏幕将出现一个小气球和一个气球泵。您可以通过按“q”键,吹气球,每吹一次气,将获得 1元钱奖励;但也有打爆的可能性,如果气球爆炸,则本次充气所获得的奖励就会清零。您也可以通过按“p”键,保存收益,即而结束向该气球充气而保存现有收益。整个实验将分为6轮,每轮陆续显示5个气球。实验结束后,将根据您所得总收益赠送不同价值的小礼品。
2.23 实验结果
数据分析请参考心理学报哪个吹气球的实验吧。迅速整理好,然后给我。
有一个被试因操作问题,数据不合格而被剔除,最终的有效数据为29份。 写明数据如何分析。你这里是5个等级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或者可以去掉3级,分析1、2、4、5即可。
社会等级与风险决策的关系
先用一个图描述一下各个等级下吹爆数。一个bar图。
使用SPSS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社会等级与风险决策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37.098,p=0.00)。为进一步比较等级之间的差异,通过配对样本t 检验发现,当被试拿到五星等级时,吹爆的气球个数(M=2.706897)明显增多,&&&&& &&&&& &&&&& &&&&& &&&&& &&&&& &&&&& &&&&&
在线办公系统
期刊在线阅读
2014年&37卷&1期
基础、实验与工效
赖斯燕 陆直 周苗 何先友
时间隐喻在时刻水平上的表盘模拟表征
探讨时间隐喻在时刻水平上的表盘模拟表征。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考察静态的时刻表征是否依赖表盘模拟,对时针和分针的表征是否会有差异;实验2通过加工不同的时刻变化及对旋转图形的判断,考察动态时刻的加工是否产生表盘指针的旋转模拟。结果表明,具体时刻的时间隐喻模式表现为表盘模拟,不同于年、月、日等时间的直线型的时间隐喻;加工变化的时刻是以心理旋转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加工方式会影响空间知觉。
2014&Vol. 37&(1):&2-9
巫金根 闫国利 刘志方
大小字号的文本对中文读者眼动模式和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
要 研究以眼动仪为工具,采用移动窗口范式考察不同字号文本对读者阅读知觉广度和眼动模式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被试阅读大、小字号文本时的阅读知觉广度都是四个字。字号大小不影响读者的阅读知觉广度,但是影响读者的眼动模式。具体表现为:被试阅读小号字文本的平均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比大号字文本长,平均眼跳距离更短,相对眼跳距离(单位为字的个数)更长,注视次数更多。
2014&Vol. 37&(1):&10-15
徐晓丹 张莹 黄希庭 邹枝玲
疼痛条件下时间目标对时距估计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冷压任务引发疼痛,以健康大学生为被试,试图探讨在疼痛条件下时间目标对时距估计的影响。结果发现:疼痛条件下的时距估计值小于非疼痛条件下时距估计值,疼痛条件下具体时间目标的时距估计值显著大于无目标时距估计值。临床上给患者提供具体的时间目标或许有助于他们应对疼痛。
2014&Vol. 37&(1):&16-20
刘文理 周详 乐国安
元音范畴知觉中特征分析和整合的时间进程
采用启动范式,在三个实验中通过操纵启动音和目标音的频谱相似度和时间间隔,考察了汉语听者元音范畴知觉中特征分析和整合的时间进程。结果发现随着启动音(从纯音、复合音到目标元音本身)和目标元音频谱相似度的增加,启动效应延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实验结果支持语音范畴知觉存在早期的声学特征分析和整合到后期的范畴知觉阶段,并为这些加工阶段的时间进程提供了初步的证据。
2014&Vol. 37&(1):&21-26
钱晓帆 杨颖 孙守迁
图标形象度影响早期识别进程: 来自ERP的证据
人们主观上认为形象图标容易识别,然而以反应时为指标的行为实验发现,随着熟悉度增加,形 象优势逐渐消失。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记录分析了 17 名熟练用户在识别图标时的识别电 位(RP)。结果显示:图标形象度对 RP 在潜伏期无显著差异,但形象图标反应时比抽象图标短,且形象图标 的RP波幅显著小于抽象图标。这一结果说明识别形象图标在类别分拣进程中处理的特征信息量较抽象图标少。
2014&Vol. 37&(1):&27-33
孙海龙 邢强
四卡问题的视角效应发生机制:领域一般性还是领域特殊性?
视角效应(Perspective Effects)是指四卡问题解决中,当被试从不同的角度对条件规则进行检验时,其选择偏向会在卡片p,q和-p,q之间发生稳定变化的现象。视角效应对四卡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影响,但其存在条件及发生机制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探讨四卡问题中的视角效应。实验1和实验2采用混合实验设计,结果表明,转换社会契约、因果规则的四卡问题中,发现视角效应,抽象规则中,提供反例比提供充分必要条件更有利于产生视角效应。实验3在不同视角下研究四卡问题与条件推理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卡问题与条件推理之间不具有逻辑一致性,产生分离现象。总之,视角效应在抽象规则和特定规则中均存在,而提供反例更有利于视角效应的产生。领域一般性或领域特殊性均不能有效解释视角效应的产生,两种机制的综合调节为解释视角效应提供新的角度。
2014&Vol. 37&(1):&34-39
李静华 郑勇
内隐/外显不同水平攻击者的注意偏向:行为和ERP证据
通过行为实验(点探测)和ERP实验(情绪Stroop)两个实验任务,考察了内隐/外显不同水平攻击者的注意偏向及其脑机制。结果表明:高外显攻击者对愤怒面孔存在注意偏向;高外显攻击者在愤怒面孔上的N100波幅显著低于中性面孔,表明其注意分配和调节能力较弱;高外显攻击者较之低外显攻击者的P300波幅更小表明其存在注意等方面的认知加工缺陷,N400波幅更小表明其对愤怒面孔进行语义编码时加工更为流畅;外显攻击组与内隐攻击组在FCz和Cz电极点上不同。这为内隐/外显攻击二者有着独立结构提供了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2014&Vol. 37&(1):&40-47
吕勇 李甜甜
时间间隔对面部表情唤醒度阈下情绪启动的影响
采用3×4混合实验设计,研究了启动刺激与靶刺激的时间间隔对面部表情唤醒度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影响,实验因素为启动刺激的唤醒度和时间间隔。结果发现,当时间间隔为200ms、300ms、500ms时,出现了阈下情绪启动效应,时间间隔为700ms时,启动效应消失。上述结果表明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可在唤醒度维度上实现,但此效应只能在启动刺激与靶刺激间隔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出现。
2014&Vol. 37&(1):&48-52
张西磊 Todd Jackson 陈红 杨周
恐惧的代价:疼痛恐惧、心理忧虑和躯体化对疼痛感知预测作用的比较
首次在无痛群体中比较疼痛恐惧、心理忧虑和躯体化对疼痛感知的预测作用大小及调节和中介关系。以多个同类量表得分的Z分数加和作为三者的因子分,以冷压痛觉测验(CPT)疼痛指标(阈限、耐受性、强度、不愉快度)为目标变量,通过分层回归及调节和中介作用分析,发现疼痛恐惧对疼痛不愉快度的预测作用最强,心理忧虑对疼痛体验(强度、不愉快度)的预测作用被疼痛恐惧完全中介,躯体化只有在高疼痛恐惧条件下才显著负向预测疼痛不愉快度。综上,疼痛恐惧是三因素中预测CPT疼痛体验的主要因素。
2014&Vol. 37&(1):&53-59
龚琳峦 徐晨 刘犇 杨莹 王振宏
外显与内隐记忆的情绪一致性效应
基于Yonelinas等双加工信号检测模型对再认记忆测验中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分离的方法,以96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诱发抑郁与非临床抑郁状态下外显和内隐记忆的情绪一致性效应。结果表明诱发抑郁组和非临床抑郁组对抑郁词的外显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对中性词和愉快词;对抑郁词的内隐记忆成绩亦显著高于对中性词和愉快词,且显著高于控制组对抑郁词的内隐记忆成绩。情绪一致性记忆效应在非临床抑郁个体和诱发抑郁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记忆中均存在。
2014&Vol. 37&(1):&60-65
蔡荣华 钟毅平
外显与内隐选择的多效性原则
个体的选择可能是外显目标和内隐目标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满足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需要,这就是目标选择的多效性。通过两个行为学实验来验证内隐选择的多效性原则。实验一,被试随机分为积极和消极启动两个组,不同的启动后,要求判断两张不同颜色纸张的质量高低。结果发现在积极认同组,大多数的被试选择红色织物,在消极认同组(惭愧组),少数的被试选择红色织物。实验二,被试同样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施加积极启动,另一组为控制组,之后,所有被试被邀请参加一项研究涉及雇佣人员的决策。结果发现当被试没有分配任何目标时,被试选择四位应征者并无显著之差异;当被试分配了外显或内隐的目标时,大多数的被试选择了具有相应特征的应征者;当被试的外显目标和隐性目标都存在,被试的选择表现出多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追求明确的外显目标时,个人可能与此同时试图满足他们的已经激活的内隐背景目标,选择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影响。在二选一或者多选一选择背景下,对一个已知选项的选择,受到多效性影响,其多效性是基于个人选择的价值最大化,并同时满足几个目标的原则。
2014&Vol. 37&(1):&66-72
刘幸娟 张阳 王慧媛 张明
返回抑制时程的三因素理论及其发展
综述了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IOR)出现时程机制的三因素理论内容,支持该理论的实验证据,以及对理论的质疑和发展。该理论认为空间定向收益、出现检测缺失和空间选择收益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了IOR出现的时程及机制。研究者通过操控任务加工水平或将实验范式相结合的方式对三因素理论提出了质疑和发展。许多关键问题如三个因素存在的认知神经科学证据、出现检测缺失和空间选择收益发挥作用的方式等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2014&Vol. 37&(1):&73-77
庞雪 吕厚超 华生旭
延迟满足:基于未来时间洞察力的自我调节
延迟满足是个体为获得更有价值的奖励结果,坚持目标行为而推迟即时性满足的倾向与行为。其产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未来取向的自我调节。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延迟满足的作用可由期望-价值理论、解释水平理论和自我调节周期模型等多种理论进行解释。除行为层面的机制,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延迟满足涉及腹侧额叶-纹状体环路等相似的脑机制。未来研究需深化和丰富延迟满足的理论机制,明确与时间洞察力各维度的复杂关系,探究与时间洞察力相同的生理神经机制,促进其应用于社会实践。
2014&Vol. 37&(1):&78-82
陈石 李虹*
双系统逃生决策的顺序替代效应
探讨当信息以不同方式呈现时双系统逃生决策的顺序替代效应。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将180名被试平均分配到直觉、分析和直觉后分析三种条件下考察其逃生决策。结果表明:(1)信息直接呈现时,直觉和分析决策、以及直觉和直觉后分析决策均差异显著且趋势相同;(2)信息隐含呈现时,直觉和分析决策差异显著,但直觉和直觉后分析决策差异不显著。结论:当信息直接呈现时个体的逃生决策存在顺序替代;而当信息隐含呈现时存在反顺序替代。
2014&Vol. 37&(1):&83-87
黄巧仪 郑美红
面孔认知的四个层面及FFA在其中的作用
面孔具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刺激物的特点,面孔认知的目的也因此与其他物体认知的目的大相径庭。依据面孔认知的目的,本文将面孔认知划分为四个层面:将面孔区别于一般物体的第一层面,对面孔物理属性进行识别的第二层面,对面孔的生物属性进行识别的第三层面和对面孔的社会属性进行识别的第四层面。FFA是面孔加工的一个重要脑区,通过论述它对面孔认知各层面的作用,FFA在面孔加工中的作用被进一步明确。
2014&Vol. 37&(1):&88-93
发展与教育
吴梦希 刘朝莹 方晓义 胡伟 唐芹 陈海德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父母知晓的中介作用
要 对831名中学生施测青少年自评量表、父母知晓量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问卷,考察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父亲知晓、母亲知晓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与心理行为问题、父母知晓呈显著相关。(2)父亲知晓在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母亲知晓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对青少年专业心理求助的干预有着重要意义。
2014&Vol. 37&(1):&94-100
谷莉* 白学军
成人与幼儿面部表情注意偏好的眼动研究
本研究选取45名3-5岁幼儿和39名大学本科生作为被试。实验材料为恐惧、愤怒、悲伤、惊讶和高兴五种面部表情图片。用Tobbi眼动仪记录被试观察表情图片时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1)成人偏好高兴表情,并在高兴表情上的注视时间和次数显著大于幼儿;(2)成人偏好注视眼部,幼儿偏好注视嘴部。结果表明,面部表情注意偏好的发展具有社会依存性,趋向于偏好积极情绪,这种发展变化与面部表情部位的注意偏好相关。
2014&Vol. 37&(1):&101-105
高悦 彭华茂 王大华 文静
工作记忆在归纳推理能力老化中的作用
目的:考查工作记忆系统中与目标保持密切相关的成分——工作记忆容量、转换和抑制功能在归纳推理能力老化中的作用。方法:招募年轻和老年被试共117名,接受图形推理测验、数字工作记忆广度测验、任务转换和Stroop测验。结果:工作记忆容量在归纳推理能力老化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而转换功能的中介作用则未达到显著。结论:增龄导致了工作记忆容量的衰退,进而造成了归纳推理能力的老化。
2014&Vol. 37&(1):&106-110
杨强 叶宝娟
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工读生毒品使用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考察家庭功能对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工读生毒品使用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对此调节效应是否具有中介效应。采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问卷、毒品使用问卷对514名工读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家庭功能对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工读生毒品使用之间关系具有调节效应;(2)这种调节效应以领悟社会支持为中介变量。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工读生毒品使用的影响是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2014&Vol. 37&(1):&111-116
物体受力分析正误样例组合的学习效果
分别采用正误样例组合、有无错误标记的正误样例组合和有标记的正误样例配对组合设计方法,以物体受力分析正误样例为实验材料,以初中三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3项实验,考察了被试物体受力分析图正误样例组合的学习效果。结果表明,正误样例组合的学习成绩显著优于正确样例组合的学习成绩;有标记的正误样例组合的学习成绩显著优于无标记样例组合的学习成绩;有标记正误样例配对组合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正确样例组合的学习成绩。
2014&Vol. 37&(1):&117-123
马腾飞 汪竹 陈宝国
语音短时记忆与词汇知识对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的影响
选取两种语音熟悉程度不同的非词为实验材料,把语音短时记忆区分为项目短时记忆和序列短时记忆,考察语音短时记忆与词汇知识对汉英双语者第二语言(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实验1采用产出性的方式进行学习,结果发现,词汇知识与项目短时记忆对语音熟悉非词的学习起预测作用;词汇知识与序列短时记忆对语音不熟悉非词学习起预测作用。实验2采用接受性的方式进行学习,结果发现,项目短时记忆、序列短时记忆和词汇知识都对语音熟悉非词学习起独立的预测作用;项目短时记忆和序列短时记忆对语音不熟悉非词学习起独立的预测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语音短时记忆和词汇知识都是影响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学习语音熟悉的词汇,词汇知识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习语音不熟悉的词汇,语音短时记忆、特别是序列短时记忆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两者作用的大小随着词汇学习方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2014&Vol. 37&(1):&124-131
张媛 苗小翠 刘登攀
内外部线索对不同类型学习判断的影响
以Koriat的线索模型理论为基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两种学习判断的差异,并进一步考察内外部线索对即时学习判断和延迟学习判断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延迟学习判断的相对准确性显著高于即时学习判断,验证了延迟学习判断效应的存在。(2)不同的线索类型对学习判断的影响不同,学习判断对内部线索更加敏感。(3)相同的线索在不同的学习判断条件下影响不同。(4)即时学习判断条件下的JOL值分布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延迟学习判断条件下的JOL值分布呈“U”型曲线。
2014&Vol. 37&(1):&132-139
社会﹑人格与管理
张珊珊 张建新
领导-团队投入匹配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团队满意度氛围的作用
基于领导-团队匹配的视角,研究以133名领导和645名成员的团队配对数据,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对领导工作投入与团队投入氛围的一致性匹配和不一致性匹配,以及团队满意度氛围如何影响团队绩效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领导工作投入与团队投入氛围一致与不一致相比,团队绩效较好;并且一致性匹配具有加强效应,即当领导工作投入与团队投入氛围一致时,团队绩效随着双方投入的增加而提高;同时,团队满意度氛围在领导-团队投入的一致性匹配与团队绩效的线性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2014&Vol. 37&(1):&140-145
王颂 解蕴慧 马力
中国员工基于组织自尊的内容探析:概念构图法的应用
基于对26名来自不同组织、有不同职业背景员工的深度采访,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概念构图法,实证探索了中国员工基于组织的自尊(OBSE)的内容。本研究发现,中国员工自尊包括五个维度:基于工作单位的自尊、基于工作绩效的自尊、基于工作角色的自尊,基于领导的自尊和基于下属和同事的自尊。本文通过对OBSE的实证分析详细介绍了概念构图法的过程和应用,为如何对新概念、新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2014&Vol. 37&(1):&146-149
窦凯 聂衍刚 王玉洁 黎建斌
自我损耗促进冒险行为
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模型,本研究探讨了自我损耗对冒险行为的影响以及生理能量补充在其中的缓解作用。实验1和实验2分别通过“Stroop”和“非利手写作”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两个实验均用气球模拟风险决策任务考察被试的冒险行为,并且通过摄入含有或不含有葡萄糖的柠檬水来操纵生理能量水平。结果发现,在排除无关变量后,高损耗者比低损耗者尽可能多地对气球进行充气以寻求奖赏(实验1和实验2),但饮用含葡萄糖的柠檬水能够有效降低这种反应(实验2)。该研究证实了自我损耗促进冒险行为,补充生理能量能有效缓解该效应。
2014&Vol. 37&(1):&150-155
胡琳丽 高增明
陌生人印象偏好的实验研究
以80名大学女生为被试,在关系自我理论的框架下,采用移情研究的双时段范式,以实验法考察了关系自我和重要他人对于陌生人印象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无提示的条件下,与重要他人相似的陌生人得到更多的印象偏好;在有提示的条件下,这种由相似性而产生的偏好会显著降低。证明了重要他人对陌生人印象偏好的影响,并讨论了关系自我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
2014&Vol. 37&(1):&156-160
何宁 谷渊博
任务框架、损益值大小对自恋者风险偏好的影响
以234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任务框架、损益值大小对显性/隐性自恋者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1)框架效应较稳定的出现在中等风险水平情境下,且在大损益值条件下更易出现。(2)在获益框架下,被试为小金额决策更冒险,在损失框架下,则为大金额决策更冒险。(3)在损失框架下,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更为冒险,在获益框架下,高隐性自恋者比低隐性自恋者更为保守;高隐性自恋者的风险偏好受到任务框架和损益值大小的共同影响。
2014&Vol. 37&(1):&161-165
崔丽霞 郭婷婷 雷雳
日常情绪的社会分享对情绪的影响
日常情绪的社会分享对情绪有怎样的影响,以往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从社会分享的信息层面和感受层面以及当天情绪体验等方面收集了47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被试7天共314份日志记录,使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积极分享和消极分享都能显著正向预测当日的积极情绪,但是不能预测当日的消极情绪;(2)感受的分享(包括积极感受和消极感受)显著正向预测当日的积极情绪,信息的分享不能预测当日的积极情绪;(3)性别、抑郁水平和消极事件分享倾向会影响分享消极感受的水平对积极情绪的正向预测。结论:无论是积极感受分享还是消极感受分享都能提升积极情绪,但是不能改善负性情绪;消极感受分享对积极情绪的提升作用存在个体差异。
2014&Vol. 37&(1):&166-171
王永跃 段锦云
人力资源实践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心理契约破裂的中介作用及上下级沟通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选取了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个体(对心理契约破裂的感知)及领导因素(上下级沟通),通过402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采用有调节的中介研究设计,对人力资源实践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水平与员工创新行为正相关;(2)心理契约破裂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创新行为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上下级沟通水平调节了心理契约破裂与创新行为的关系,也调节了心理契约破裂对人力资源实践与创新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
2014&Vol. 37&(1):&172-176
薛海彦 张卫青 金盛华
排除“每个人都优于平均水平”机制影响的自我提升研究
采用优于平均效应、自我服务归因偏向和内隐测验三种方法测量中国大学生的自我提升,并在前两种方法中考虑了EBTA机制的影响,以探讨中国人的自我提升动机及其表现形式。结果发现:EBTA机制影响显著;排除EBTA机制的影响后,大学生依然存在优于平均效应和自我服务归因偏向;大学生存在内隐自我提升值;内隐自我提升值与外显自我提升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2014&Vol. 37&(1):&177-181
王怀勇 刘永芳
决策过程中的调节匹配效应及其机制
以大学生为被试,运用实验法探讨了决策过程中调节定向与信息搜索模式之间的匹配效应及其机制。结果显示:(1) 促进定向组被试决策时更偏好基于属性的信息搜索模式,而预防定向组被试决策时更偏好基于选项的信息搜索模式;(2)当两种调节定向组被试分别使用各自所偏好的信息搜索模式制定决策时,达成了调节匹配,相比调节不匹配,这种匹配使被试对其所做选择给出了更积极的评价,即出现了调节匹配效应;(3)加工流畅性可以部分地解释这种调节匹配效应。
2014&Vol. 37&(1):&182-189
赵小云 郭成
工作重塑:获得意义性工作与个人成长的新途径
工作重塑是组织行为学中新近出现的一个热点话题,是指员工通过自己对工作进行重新建构来形塑自己的工作认同以及工作角色,其核心目的就是员工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再设计以获得较高的工作意义感、工作投入以及工作满意度等,进而快乐地工作。在系统梳理有关工作重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工作重塑概念的解读、工作重塑的方式与方法、工作重塑的预测因素、工作重塑对个体与组织的影响以及工作重塑的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便人们更深入地体会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最后,该文指出未来工作重塑的研究应继续注重理论建构的丰富与完善、关注工作重塑的个体与群体差异性以及深化工作重塑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研究。
2014&Vol. 37&(1):&190-196
张宝山 袁菲 徐靓鸽
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消除:干预策略及其展望
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产生主要受到情境线索、所在刻板印象威胁群体的集体表征及群体认同、信念和动机等个人特质因素的影响。本文以认同威胁模型为基础,针对影响刻板印象威胁效应产生的主要因素,分别从改善情境、改变认知图式和训练积极的内隐态度和动机等多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了干预刻板印象威胁可能采用的策略,主要包括提供对困难的外归因、提供角色榜样、启动积极身份特征、提供多重社会身份信息、鼓励自我肯定、强调智力增长观、训练积极内隐态度及重塑任务环境等。在系统梳理各种干预策略的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当前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4&Vol. 37&(1):&197-204
统计与测量
涂冬波 张心 蔡艳 戴海琦
认知诊断资料-模型拟合检验统计量及应用
本文将IRT常用资料-模型拟合检验统计量χ^2和G^2引入认知诊断领域,具体讨论了这两个统计量在认知诊断资料-模型拟合检验的可行性及其侦查效果,并讨论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为研究者及实际应用者在认知诊断资料模型拟合检验中提供借鉴及方法学支持。研究发现:(1)χ^2和G^2统计量在认知诊断资料-模型拟合检验中,犯Ⅰ类错误和Ⅱ错误概率均小于5%,表明χ^2和G^2统计量均能有效地侦查项目失拟情况,均可用于认知诊断中的资料-模型拟合检验。(2)测验长度、被试样本容量、认知属性个数等因素均会影响χ^2和G^2统计量的侦查效果。(3)就所犯两类错误率而言,χ^2统计量优于G^2统计量。(4)两统计量均能有效地侦查出项目因属性被错误标定而导致的失拟,因而它们在侦查属性错误标定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014&Vol. 37&(1):&205-211
汪文义 丁树良 宋丽红
兼顾测验效率和题库使用率的CD-CAT选题策略
CD–CAT中已有选题策略较注重测验效率,而对题库使用率不够重视。针对此问题,基于DINA模型,引入两种新的选题策略KLED和RHA,同时对HA进行模拟研究。结果显示:PWKL与KLED只在测验效率上具有优势;KLED若按属性向量分层,题库使用率有所提高,KLED比ED更容易推广到其他有显式表达的诊断模型场合;HA、RHA和RP–PWKL可较好兼顾测验效度和题库使用率,但RP-PWKL需设置项目的最大曝光率阈值。两种新选题方法在定长和变长CD-CAT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014&Vol. 37&(1):&212-216
临床与咨询
万璇 董世华 蒋存梅
自闭症者对音乐和言语音高的加工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互动障碍,语言交流困难以及刻板行为等症状。已有研究表明,在音乐方面,自闭症者不仅表现出较强的音乐音高知觉能力,而且在音乐表演方面也体现出某些优势。然而,在言语方面,自闭症者除了在言语音高轮廓分辨任务中得分较高外,对言语语调的知觉能力明显比正常人更差,同时,他们对言语语调的产生也存在障碍。本研究不仅可以推进音乐和言语对比研究,而且也为自闭症者言语康复提供借鉴。
2014&Vol. 37&(1):&217-224
张微 江光荣 陈佳 贺金波 朱旭 鲍远纯 陶甜 鲁艳桦
555例危险行为高危青少年的心理干预:来自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效果对照
对有较高风险发展为危险行为青少年的高危群体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是非常有价值的。本研究对青少年危险行为高危人群进行结构化的个体与团体心理干预,评估两种干预的即时效果和六个月的预后情况。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等量表对16所中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筛查,共555名学生参加本研究,被随机分为个体、团体和对照组并分别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干预后,个体心理干预组被试的危险行为水平、心理健康以及抑郁和焦虑情绪均获得显著改善,并且6个月的预后效果依然明显,而接受团体辅导干预组仅在抑郁指标上有所改善,在危险行为评分、焦虑和心理健康水平上均没有明显的改善。研究认为,对危险行为易感青少年的心理干预应以经过良好设计的个体心理干预为主、团体干预为辅的方式进行。
2014&Vol. 37&(1):&225-231
卞玉龙 周超 高峰强
Proteus效应:虚拟世界研究的新视角
随着虚拟世界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虚拟现实环境与现实生活的日趋融合,虚拟现实环境对用户的影响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在基于自我呈现的线上互动中,化身特点会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到用户的知觉、态度和行为,即普罗透斯效应(Proteus Effect)。近年来,有研究者围绕着普罗透斯效应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这一效应的概念、潜在发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对用户个体和群体水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并取得一定进展,这为国内学者开展虚拟世界中心理现象的探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在未来研究中,普罗透斯效应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仍需拓展,研究样本仍需丰富,本土化研究、跨文化研究以及应用研究也有待逐步展开。
2014&Vol. 37&(1):&232-239
孙俊才 卢家楣 吉峰
情绪调节目标的分类与优化
摘要:情绪调节目标决定人们是否调节情绪以及怎样调节情绪。基于情绪调节服务功能的类型差异,可分离出以下类型的调节目标:增加积极体验可满足享乐性需要,社会事务需使用情绪的工具效用,复杂体验的融合可优化自我成长,而情绪体验的文化精致可促进自我与世界的融合。这些目标既可能相互一致,也存在多种冲突,对幸福体验产生综合影响。拓展积极情绪最大化的暂时性适应角色,理解内隐层面的心理因素和文化价值正当性对调节目标的制约,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2014&Vol. 37&(1):&240-244
陈国栋 李力红
不随意自传体记忆研究述评
不随意自传体记忆指,个人过去经历的事件在没有主动提取的情况下自动浮现于脑海的记忆现象。文章从不随意自传体记忆的研究方法、记忆特点和理论解释三个方面,分别介绍结构日记、词汇联想、栅栏任务和压力电影范式等研究方法;说明了不随意自传体记忆提取直接性、内容具体性和情绪影响性等特性,认为其原因是记忆内容的非整合性和显著联结;阐述了全局工作空间智能分布模型、双重表征理论和认知模型理论及其解释能力理论与不足。最后指出未来研究应关注特殊性质的解释、记忆结构整合和记忆的功能探究。
2014&Vol. 37&(1):&245-252
版权所有 & 《心理科学》编辑部
地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内 邮政编码: 200062
Tel.021-&&&&Email:
本系统由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少年暴力倾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