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铎太极拳讲解视频几个儿子

&主题:太极拳的学习园地
泡网分: 47.072
帖子: 5232
注册: 2004年12月
中华太极拳是国术,博大精深。在无忌开个帖子,大家来学习太极拳。
俺学太极拳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
始学太极拳于68年(WG啊),学了没几天。
十七年后95年重新开始学习杨氏太极拳88式。这次是在和平公园跟一位七十几岁的退休师傅学习,从头开始,一招一式,认真习练。由于单位搬迁,学完拳架后并没有继续跟练。后来证明,这对以后拳架影响颇大。这几年中俺继续自己独自练习,但这中间免不了偷懒中断,但太极拳的基础是这时候打下的。
2002年临近退休,在家人的鼓励下,一面继续打88式太极拳,又开始新的学习。
俺买了88式、24式简化太极拳、48式太极拳、42式(竞赛套路)太极拳的VCD牒片,跟着牒片学。由于有过去的基础,学起来并不难。24式简化太极拳用了4天,48式用了2周,42 式用了4天(这里仅指学拳架)。当然这时的太极拳还不得要领,不仅难看,而且错误颇多。但是没关系,坚持下去,一步步纠正,一点点体会,使俺坚持到现在。
2003年机遇巧合,在桂林公园碰到俺系统的一位同事正在教陈氏太极拳,他的热情和认真使俺学上了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83式。这一学就是4个多月,每周二天,一招一式习练。天天跟练,向师兄、师J学习。
现在每天早上习练:从24式开始、88式、48式、42式打一遍,再打陈氏83式。晨练基本在一小时半左右,几年坚持下来自我感觉不错。
学太极拳不得不说说太极拳的历史。
现代中国流行的太极拳为:杨氏,陈氏,吴氏、孙氏、武氏等。其中流行最广的是杨氏太极。这是因为解放初期,由国家体委主编了几本关于杨氏太极拳的书(后来发行了音乐带、VCD片),并组织的群众性的学习活动。在全国各地任何一个公园,绿地都可以看到演练杨氏太极拳的群体。其实杨氏太极是从陈氏太极演变而来的。
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原地。
十六世纪陈王庭创造一至五路太极拳、一路炮捶后,又创造了刀、枪、剑、锏等器械套路。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太极双人推手的创建,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实际检验武功。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著《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在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杨露禅来到北京以陈氏太极为基础,独创杨氏太极。再经其孙杨澄浦修改而成为现在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柔和,绵里藏针,姿势顺达。现在流行的杨氏太极拳就是杨澄浦传下来的。杨振铎是杨澄甫之三子,杨振基是杨澄甫之次子为当今杨氏太极传人。
吴氏、武氏、孙氏太极是在杨氏太极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现代陈氏太极是由陈氏第十八世陈照丕(在北京),陈照奎(在南京)流传开来的。其中所授弟子有陈小旺、陈正雷、陈庆州、王西安、朱天才、功夫惊人,被海内外赞誉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
陈正雷大师,1949年5月生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十九世太极拳嫡宗传人。
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网:
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下载地址:
杨氏太极拳88式下载地址:
48式太极拳下载地址: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下载地址:
24式简化太极拳下载地址:
上海陈氏太极拳协会每年国庆节在复兴公园,劳动节在外滩,元旦在人民公园,春节在鲁迅公园都有聚会活动。
这是07年51在外滩拍的。
[tanwk 编辑于
作者相关热贴: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浏览:22198&&回帖:193 &&
泡网分: 0.036
注册: 2015年10月
金刚绕指 发表于
太极拳是一种心态和境界。本人练了一年多,感觉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悟性方面都很欠缺,总是看到山门却越走越远。无奈呀!楼上有朋友问太极拳能否防身,就我所知应该是练到一定境界的太极拳,一般都不敢轻易出手,怕太重了伤人。练太极就要抱着一种玩的心态,永无止境,关键看自己的造化了!拳不伤人。人伤人。看造化和修行了
泡网分: 21.326
帖子: 2390
注册: 2008年12月
tigerbuger 发表于
这个是我真实的自身感受。
练太极切忌臆想,要被动感受身体的变化。然后再去揣摩,进步会很快。当然到一定层次,就需要慢慢累积了。
不论哪种太极,只要是符合太极道理的都是太极,反之都不是。
看过很多视频,感觉郑曼青先生的特别有感觉。很赞太极无所谓架子,只有阴阳开合
自身感受,说明兄台道行不浅。
泡网分: 31.373
注册: 2002年06月
贴贴 发表于
兄台的理解,远超世俗。
恐怕曲高和寡这个是我真实的自身感受。
练太极切忌臆想,要被动感受身体的变化。然后再去揣摩,进步会很快。当然到一定层次,就需要慢慢累积了。
不论哪种太极,只要是符合太极道理的都是太极,反之都不是。
看过很多视频,感觉郑曼青先生的特别有感觉。
泡网分: 21.326
帖子: 2390
注册: 2008年12月
tigerbuger 发表于
太极无所谓架子,也无所谓什么套路,以前练都是单操的.
练太极要找明师,不是名师.
去看看王宗岳,真传一张纸.
练太极每个层次你的身体都会告诉你每个层次的感受,不要去妄想,不要去乱求,要在自己身体上找.所有的反应都是真真切切的.
另:不要刻意去找师傅,一切随缘.兄台的理解,远超世俗。
恐怕曲高和寡 本帖最后由 贴贴 于
12:02 编辑
泡网分: 30.507
帖子: 2669
注册: 2006年09月
还有一个太极拳帖子。乌鸦学太极不错的!
泡网分: 34.699
帖子: 3049
注册: 2002年10月
金刚绕指 发表于
学陈氏太极小架近一年的时间。感触很多。希望学习太极的人能越来越多!原来的老师可能要回河南了,请教深圳还有太极行家吗?我也在学习陈氏小架,周六日在地铁少年宫站F1出口进莲花山公园的入口处(也就是书城往莲花山公园走),师傅在那里教学。
泡网分: 29.426
注册: 2002年08月
neiltai 发表于
本人练的是赵堡小架
个人感觉检查肩是否松的方法就是推手。论赵堡太极还是要练郑伯英的大架过瘾啊,舒展大方,功架饱满!
泡网分: 30.581
帖子: 2951
注册: 2004年11月
最近正在研究,的确对健身不错,否则五十年代的时候不会推广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了
对腰椎和颈椎特别好,脊椎正直。
泡网分: 64.661
精华: 1帖子: 6356
注册: 2004年11月
jefferylcl 发表于
我上初中的时候也学过白猿通背拳,跟牛街的一位姓胡的师傅学的,但好长时间不练,已经荒废了。现在改练咏春拳了,有原来的基础,还是学的挺快的。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相通的。看兄台的帖子想起三十年前的事。八十年代初吧,和牛街的通背拳师钟国林先生学过几天拳,他的几个儿子也摔跤打拳。
后来因种种原因停了,要是坚持练到现在应该有两下子了。
泡网分: 2.433
注册: 2011年03月
tigerbuger 发表于
打拳一定要中正 ,有丹田了,骨肉就会分离,胯就会慢慢松,肩也自然沉了.
如&三尺罗衣挂于无影树上&,常点的衣服挂起来,身体那个样子就是松沉了.
个人感觉,仅供参考.说得太精辟了!
泡网分: 0.175
注册: 2010年12月
jefferylcl 发表于
我上初中的时候也学过白猿通背拳,跟牛街的一位姓胡的师傅学的,但好长时间不练,已经荒废了。现在改练咏春拳了,有原来的基础,还是学的挺快的。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相通的。北京的白猿通背好像是牛街这边出来的吧?以前不是说牛街有名的是跤和通背拳~我之前学的师傅也是回民 不过我不是。。哈哈
泡网分: 13.291
注册: 2007年11月
bbrobert17 发表于
几年前曾经学过白猿通背拳
深感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记得当时看拳友的DVD 是陈氏太极的
陈小旺还是陈正雷的演示
后来因为学业 加上一懒 就放下了 后悔不已
想再拿起来有点困难。。哈哈
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学学陈氏太极吧:)我上初中的时候也学过白猿通背拳,跟牛街的一位姓胡的师傅学的,但好长时间不练,已经荒废了。现在改练咏春拳了,有原来的基础,还是学的挺快的。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相通的。
泡网分: 23.636
注册: 2005年03月
太极拳连到人家猛压一下会弹起来就算入门了
泡网分: 4.233
注册: 2008年12月
按图索翼?会不会把太极练成广播体操呢?
泡网分: 27.604
注册: 2003年07月
怎么防身?推手?
泡网分: 31.373
注册: 2002年06月
li4486029 发表于
顶一下&&学习太极拳还是看视频学得快一点,我学的是陈氏太极拳,有兴趣交流交流看视频只能学到样子,学不到太极
泡网分: 31.373
注册: 2002年06月
雨虹 发表于
会了太极还真不见得会防身这是不可能的,会了太极就一定可以防身。
泡网分: 0.175
注册: 2010年12月
记得当时有阵总看网名为“萝卜酒”的人写的文章
关于他和太极拳的故事
看的很带劲 权当是小说了。。哈哈
泡网分: 0.175
注册: 2010年12月
几年前曾经学过白猿通背拳
深感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记得当时看拳友的DVD 是陈氏太极的
陈小旺还是陈正雷的演示
后来因为学业 加上一懒 就放下了 后悔不已
想再拿起来有点困难。。哈哈
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学学陈氏太极吧:)
泡网分: 27.604
注册: 2003年07月
会了太极还真不见得会防身
泡网分: 27.604
注册: 2003年07月
最近开始烧这个啊
泡网分: 13.138
帖子: 4021
注册: 2008年01月
准备近日学习!!!
泡网分: 23.402
注册: 2004年06月
先站桩吧&&套路只是外在的 平时搞根竹竿练练由短到长还有太极球等&&像你这样练一年当然没有感觉不得法练100年也一样,现在留下来的99%都是舞术而不是武术,真正的武术都是千锤百炼的杀人之术,和谐社会养生为主
泡网分: 0.002
注册: 2012年01月
顶一下&&学习太极拳还是看视频学得快一点,我学的是陈氏太极拳,有兴趣交流交流
泡网分: 0.002
注册: 2012年01月
顶一下&&学习太极拳还是看视频学得快一点,我学的是陈氏太极拳,有兴趣交流交流
泡网分: 82.262
帖子: 24387
注册: 2007年04月
泡网分: 31.373
注册: 2002年06月
原文由 金刚绕指 在 17:39发表
太极拳是一种心态和境界。本人练了一年多,感觉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悟性方面都很欠缺,总是看到山门却越走越远。无奈呀!楼上有朋友问太极拳能否防身,就我所知应该是练到一定境界的太极拳,一般都不敢轻易出手,怕太重了伤人。练太极就要抱着一种玩的心态,永无止境,关键看自己的造化了! 做为一个拳,首先不会是心态和境界的,是用来打架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至于练一年感觉没有变化,正常,太极十年不出门啊。另外一个好的师傅非常重要。
泡网分: 18.685
注册: 2006年01月
太极拳是一种心态和境界。本人练了一年多,感觉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悟性方面都很欠缺,总是看到山门却越走越远。无奈呀!楼上有朋友问太极拳能否防身,就我所知应该是练到一定境界的太极拳,一般都不敢轻易出手,怕太重了伤人。练太极就要抱着一种玩的心态,永无止境,关键看自己的造化了!
泡网分: 18.415
注册: 2005年12月
原文由 金刚绕指 在 12:16发表
感觉锻炼太极,身体方面的改善不如精神和意念的改善大。每天不练就会觉得不舒服,练完后,感觉精神状态很好,人的心态也跟原来不一样,很平静!请教,我练太极时不喜欢用劲,很喜欢缓慢的放松状态,一种心情很愉快的感觉。看到陈氏太极发劲的动作很过瘾,但是我喜欢平缓放松。不知一直这种放松的锻炼,时间长了效果是否不如 ......&&不会的,怎么舒服怎么打。既然都已经到了“每天不打会觉得不舒服”的程度,说明已经有好的效果出现了。
泡网分: 31.373
注册: 2002年06月
原文由 microo 在 11:07发表
有没有可以防身的太极拳? 不如去练拳击,来的快,效果好.
&版权所有:&&桂ICP备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杨门女杰侯助清
经《太极》杂志原主编杨宗杰先生和现主编张磊女士斧正,现为最后确定稿。原稿附后——
&&&&&&&&&&&&&&&&&&&&&&&&&&&&&&&&&&&&&&&&&&&&&&&&&&&&&&&&&&&&&&&&&&&&&&&&&&&&&&&&&&&&&&&&&&&&&&&&&&&&&&&&&&&&&&&&&&&&&
侯助清(1898~1984),原名侯曲璋,乳名曲子,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的夫人,娘家在永年县广府北关街,属中等富裕家庭。她在家里排行老五,上面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她长相俊美,聪慧灵巧,勤劳善良,粗识文字。
&当时的广府古城,虽处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之际,但因此地有数万亩洼淀围拢,有周长九里十三步的古城墙拱卫,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独立天地和相对繁华的生存格局。那时广府城物产丰富,百业兴盛,商贾云集,百姓生活安逸富足,城外水路旱路四通八达,码头驿站齐备,是冀南通往山东的必经之地。繁华的古城生活,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侯曲璋贤淑大方、开通热情、知礼明义的为人处事风格。
杨家虽祖孙三代赴京传拳,但也时常往返于京城与家乡之间。二十世纪初叶,杨澄甫原配夫人宋曼琪不幸在京去世。之后,有媒人到侯家为杨澄甫提亲,于是成就了杨澄甫与侯家“小曲子”的一生姻缘。1919年,完婚后的侯曲璋随丈夫杨澄甫北上北京。朝朝暮暮,夫妻相伴,侯曲璋深深感受到丈夫作为一名职业拳师的艰辛和不易,于是毅然自改其名为“侯助清”,即立志帮助丈夫杨兆清之意。
自清廷退位以后,位于故宫西侧的社稷坛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开始对外开放,成为市民的公共园林,并被改名为“中央公园”,也即后来的“中山公园”。杨澄甫在中央公园里开设了教拳场子,公开传授杨式太极拳。十余年间,他们的三个儿子杨振基、杨振铎和杨振国先后来到人间。加上杨澄甫前妻之子杨振铭(守中),侯助清勇敢承担起养育四个孩子和侍奉丈夫的所有家务重任。
民国肇造,兵患四起,灾荒不断,经济落后,民不聊生,国民体质远远落后于列强,被各国蔑称为“东亚病夫”。为振民奋族精神,强国强种,国民政府大力提倡“体育救国”,在全国自上而下建立起各级国术馆,以为推广国术的基地。1928年,杨澄甫作为一代太极拳名家,应中国国术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邀请,离京南下,赴任中央国术馆教职。翌年,又应国民党元老、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邀请,前往杭州担任浙江省国术馆教务长。
夫妇两地分居,书信往来以通家事。因侯助清不娴文墨,故常请人代笔,代笔者相对固定,所以杨澄甫也就习以为常。一次,杨澄甫收到家信打开一看,这次笔迹竟不认识,显然是换了手笔。后来一问才知,是侯助清自己写的:原来,侯助清在督导孩子认字过程中,她从旁也在用心识记,以致能独立完成写信之事!后杨澄甫生活逐步安定下来,侯助清于1930年携子从北京移居上海,先住圣母院路(今瑞金路)圣达里6号,后迁巨籁达路(今巨鹿路)大德村20号。
随着杨澄甫南下,他在北京时期的许多弟子也陆续相随来到上海,他的居所就成了太极武馆,在这里教授学生、接待武林好友及进行拳术交流。除了弟子学员,还有一些亲戚朋友也时常来这里相聚,最多时多达四五十人。从早晨五六点到晚上十来点,甚至到半夜,每天到杨家武馆练拳的人络绎不绝。在他们练拳场地——大院的墙角,经常支起一口大铁锅,滚开着的锅里面经常炖满了大块的猪、羊、牛肉以及各种蔬菜,锅旁烤满了烧饼馒头等干粮。谁练拳累了,饿了,就过去盛上一大碗,就着干粮吃上一通,然后再接着练。这样的家居环境,生活节奏,大大增加了家庭主妇的负担。侯助清理解丈夫,支持丈夫,她不嫌烦,不怕累,热情接待各方来宾,常常和佣人一同下灶劳作。
杨澄甫是名门之后,武术大家,又正值当道大力提倡国术之际,所以与杨家往来者,也少不了政府高官、军界要人及各界士绅贤达,有的还直接从师于他练拳习艺,比如孙中山的同盟会战友兼侍卫长、国民党元老、陆军中将耿毅,国民党中央秘书长、上海市长兼警备司令、民国警察总监吴铁城,孙中山的密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办公厅中将主任、国民党参军处参军长兼总务局局长、首都警察厅厅长吴思豫等。据杨澄甫次子杨振基回忆,父亲性情内向,不善言辞,话语很少,不爱外出,只知闷头练拳教拳。即便是与武术同行交流,也是动手多于动口。在这样的情况下,侯助清就承担起杨家“外交官”的角色。她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朴实善良,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好评。当男人们在一起舞枪弄棒时,女眷们则“经常在一起谈话聊天,有时还打打麻将”,杨澄甫四子杨振国介绍说,当时“家里很多事情,都是由母亲(侯助清)出面,通过各界关系进行解决的。”以致后来杨澄甫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得到当时众多政要题词推广,固然乃当时大环境使然,而侯助清的“女眷外交”也自有其推波助澜作用。
1934年末,杨澄甫应邀南下广东教拳。第二年夏秋因水土不服突患疟疾,在广州进行一段治疗后返回上海,住在福熙路(今延安中路)。杨澄甫在沪医治期间,出现并发症,发生疝气,久治不愈。1936年初,有位在沪学拳的杨家远亲辗转得到一个民间偏方,说是可以治愈疝气。但用过此方后,事与愿违,病情反而恶化,最后导致病毒感染扩散,经送医院抢救无效,于
1936年3月18日(民国二十五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逝世,年仅54岁。
杨澄甫英年早逝,上海各大报刊均有报道,痛失一代国术大家。葬礼过后,为将杨澄甫灵柩运回永年老家安葬,侯助清联系了上海铁路局,拨出一节车皮,专门安放杨澄甫遗体及相关物品。同时,侯助清又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就是把先前于1930年去世于南京的杨少侯的遗体一并移回老家。她对孩子们说,少侯大爷和你们的父亲一起来到上海,时间不长就病故在这里。我们不能将他一个人孤零零地丢在外地,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把他们哥俩一起带回去。据杨振国先生回忆,当时包一节火车皮运送杨少侯、杨澄甫的灵柩回永年,光运费就要300多块大洋。当时杨家的家底也不厚,搜罗家中全部积蓄也才凑了二百多元,侯助清将自己平日里积攒的所有金银珠宝首饰拿去变卖,又到一些朋友家中筹借了一部分,终于凑够了返乡的路费。于是,她带领儿子们,在傅钟文、郭子荣等亲戚和弟子的陪送下,几经辗转,千里迢迢,最终将两位宗师的遗体运回老家安葬。
对于侯助清不惜倾家荡产,筹措资金,包专车皮运丈夫和伯兄灵柩回家安葬的举动,无论武林各界还是亲戚朋友间,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此是“情义之举”,赞叹她有“大丈夫气概”。
杨澄甫去世后,为了节省家庭开支,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条件,侯助清本人不再吃肉,改为全素食。她说到做到,打那时起到1984年去世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她再也没沾过半点儿荤腥。
1937年8月,中日淞沪抗战在上海打响,11月日军占领全上海。由于上海已经无法安居,侯助清带领三个儿子振基、振铎和振国南下广州,与长子振铭团聚。1938年秋,日寇进逼广东,侯助清感到如此常年在外乡漂泊,终究不是个长久之计,于是决定回永年老家。
侯助清带孩子们回到永年广府,住在城内草市街。当时日寇已经占领了永年城,日伪军、汉奸恶霸在城内横行霸道,对百姓盘剥敲诈,无恶不作,民不聊生。为维持生计,抚养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女,侯助清早起晚睡,给人做些针线缝补、纺花织、洗衣清洁等家务活儿,换回钱物贴补家用,艰难度日。面对生活的重压,她常对孩子们说:“自己生活有困难,关键靠自己勤俭持家,自信自尊,度过难关。”
为了使杨家太极拳技艺的传承不致中断,同时也避免孩子们上街招惹是非,侯助清平日里就把他们关在院子里练拳。此时的二儿子杨振基已经十七八岁,之前跟父亲杨澄甫学拳也有十多年,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母亲的严厉督促下,他带领两个弟弟每天在自家院子里苦练太极拳,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除了吃饭睡觉,只要有时间,就要坚持训练。杨振国先生回忆说,练拳架是很艰苦的,再苦也得下功夫,有时练累了,心里很烦。母亲后来说:“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吃苦的,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上甜。”“杨家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老一辈子像你父亲他们都是苦练基本功,练累了,蹲不下站不起,在铺上一靠睡了,一醒又练,他们真是苦不堪言,只有这样下功夫才有今天的杨家。他们不苦不累,就很难在那个社会生存,武术就是这样。”
因为杨家整日大门紧闭,夜深时院里还传出一些动静,引起日伪汉奸的注意,他们报告城内驻防的日军。一天,几个日本兵敲开杨家大门,闯进院子。他们发现院内墙角藏有剑、刀、大杆等兵器,就严厉地责问缘由。面对日寇的逼问,侯助清毫无惧色,从容应对。日本人进到屋里后,发现墙上悬挂着许多杨澄甫与武林各路豪杰及社会名流的合影,还有杨澄甫的系列拳照,进一步向侯助清提出质疑。当翻译官和伪军向鬼子介绍了杨家的历史背景后,先头还凶神恶煞般的日本人,态度立刻变得缓和下来。随后,为了“安全起见”,日本人把杨家的刀、剑、杆等“武器”尽数没收,统统扔到井里去了。
抗战胜利后,杨家人曾到井里去打捞那些被“没收”的兵器,但毫无收获。侯助清告诉后人们说,那些刀剑大都是杨家老辈子传下来的,其中包括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等先人曾经使用过的兵器。
据杨家人讲,最早的时候全家上下不论男女都是练拳的,但后来因为杨班侯误伤了自己的女儿,家中便自然形成一个惯例——女眷不练拳。但女眷不练拳并不等于不懂拳,很多杨家女人都知道一些太极拳的技术常识。侯助清长期跟随杨澄甫,也懂得很多练法和拳理。在广府老城时,她严格要求振基、振铎、振国三兄弟,一板一眼地按照家传的方法刻苦练拳,稍有不对,即行指出,令他们即刻改正。还经常详细给他们讲解前辈们传下来的拳理拳法,使三兄弟在练拳实践的基础上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日本人占领广府的几年里,她借用那种特殊的“封闭”环境,为三个孩子打下了坚实的太极拳基础。
考虑到孩子们的长远发展,侯助清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通过在西北军服役的亲戚赵斌,送三子振铎到黄埔军校西安分校学习。1947年,她又通过杨澄甫在天津的弟子学生,安排二子振基到天津做事。1949年,她通过杨澄甫在河北的弟子,为四子振国在保定谋得一份工作。
解放后,侯助清跟随四子振国先后在石家庄棉纺厂家属院、邯郸棉四家属院生活,晚年定居邯郸市国棉二厂家属院。
更为可贵的是,侯助清念念不忘杨家太极拳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她经常告诫孩子们,太极拳是杨家世世代代的立家之本,他们必须承担起继承和弘扬杨式太极拳的历史使命。
1959年,杨振基调河北体工大队工作,专职为中共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河北省委林铁、刘子厚等领导人和机关干部教拳。侯助清把珍藏多年的《三十二目》等几份杨家太极拳老谱交给他,勉励他把杨家祖传的太极拳事业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杨振铎调山西工作,临行前到邯郸看望母亲,侯助清反复叮嘱儿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可忘记自己是杨露禅的后代,不可丢掉祖传的太极拳,要用太极拳去报效祖国,造福人类。
杨振国后来调回邯郸市,在邯郸纺织医院从事财务工作。母亲经常督促他练拳,说不管世事如何变化,杨家的太极拳一刻也不能中断。直到临终前,她还对儿子说:“我把你们培养成人,都能继承太极拳事业,完成了你父亲对我的委托,他会含笑九泉的,我也就放心了。”
1984年农历二月初八,侯助清安祥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8岁,终与丈夫合葬于永年闫门寨祖茔。立志助清,一生助清,太极拳史上不能没有侯助清重重的一笔。
附:原始稿——
按:这是《邯郸名媛》一书中的一篇,是本人将多年搜集的各种零星材料综合而写就的。也是继2002年杨振国老师的《回忆我的母亲侯助清》之后,截止目前仅有的一篇关于侯助清的文字。在撰写过程中,曾征询过杨振铎老师、杨志芳、张国胜、杨宗杰、郑永祥先生及侯助清的娘家后人侯群朝的意见,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和首肯。
现在,将这篇文字发表在这里,是想通过广大研究者和知情者获得更多的资料信息,得到进一步的批评和指正,以便进一步完善和修改。
侯助清(),原名侯曲璋,乳名曲子,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的夫人,娘家在永年县广府北关街,出身于城内一个较为富裕的大户人家。她自幼长相俊美,聪慧灵巧,性格随和,勤劳善良,待人热情。她在家里排行老五,上面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是侯家最为疼爱的小女儿。
&当时的广府古城,虽处清末民初军阀混战之际,但因此地有数万亩洼淀围拢,有周长九里十三步的古城墙拱卫,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独立天地,形成了不同于周边而相对繁华的生存格局。那时广府城内百业兴盛,物产丰富,商贾云集,临街店铺林立,百姓生活安逸富足。城外水路旱路四通八达,码头驿站齐备,是邯郸通往东北各县及冀南和鲁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
繁华的古城生活,浓厚的文化氛围,富足的家庭条件,形成侯助清自幼贤淑大方,开通热情,知礼明义的为人处事风格。她从小就被杨露禅三下河南勇闯北京打遍各路豪杰无敌手的英雄故事所感动,也为杨家三代人矢志不渝,锲而不舍,力克艰辛,将太极拳传遍全国各地的事迹所吸引。远在北京的永年杨家,是她心目中所敬仰的一个显赫家族,能够成为杨氏家庭的一员,似乎是自己生命里的一个注定归宿。
上世纪一十年代末,杨澄甫的原配夫人宋曼琪在京城去世。消息很快传到老家广府,于是有媒者到侯家提亲,希望能够说合这家的女儿小曲子与杨家老三杨澄甫喜结连理。对于待字闺中的女儿要给一个刚刚丧妻的男人做续弦,侯家父母的心里不能不没有些许顾虑,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北方小城里,这应该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举动。
杨澄甫的字为“兆清”,为表达自己跟随杨澄甫的决心,侯家女儿自己作主,将名字“曲璋”改为“助清”,即“立志襄助杨兆清”的意思,以此来表达她非杨家不嫁的决心,仅此即可显示侯助清这位美丽女人的非凡志向。1919年,结婚后的侯助清跟随丈夫杨澄甫住到北京,十余年间先后生下了杨振基、杨振铎和杨振国三个儿子。加上杨澄甫前妻留下的儿子杨振铭(守中),侯助清一人要承担起养育四个孩子和侍奉丈夫的所有家务重任。
民国初期的北京,正是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时局不稳,经济萧条,百姓生活动荡不安之际。位于北京故宫西侧的社稷坛是明清皇家坛庙之一,是以国家形式祭祀社稷神的场所。清廷退位后,社稷坛对外开放,成为市民的公共园林,并改名“中央公园”,即后来的“中山公园”。
为了传承弘扬杨家祖传的太极拳技艺,同时也为赚取少量的钱财来供养六口之家,杨澄甫在中央公园里开设了教拳场子,向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传授杨式太极拳。侯助清则在家操持家务,养育四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局势的动荡,经济的拮据,家务的重担,都未能使侯助清有丝毫的怨悔和退缩,她始终恪守并坚持着自己当初的信誓——“襄助兆清”,成就大业。其后的事实证明,她不仅说到了,而且也做到了,丈夫杨澄甫在她的协助下,成为声震大江南北、名扬五湖四海的武术大家,成为开创中华武术一代新风的太极拳宗师。
&左起:侯助清、杨振国、杨澄甫、杨振基、杨振铎
二十世纪初叶,被内忧外患所侵扰的中国变得空前的羸弱,兵患四起,灾荒不断,经济落后,民不聊生,国民体质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被各国蔑称是“东亚病夫”。为提振民族精神,强国强种,国民政府大力提倡“体育救国”,在全国各地建立国术馆,把根源于传统道家思想、遵循刚柔并济阴阳转换原理的太极拳,定为“国术”的基本内容,要求官民上下都要习练。
1928年,杨澄甫作为杨式太极拳的嫡传人,应国民党元老、浙江省国民政府主席张静江的邀请,前往杭州担任省国术馆教务长。1929年,又应中国国术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的邀请,赴宁任太极门门长。
为更好地照顾杨澄甫的生活起居,免除夫妻两地舟车劳顿之苦,帮助丈夫的太极拳事业有更加长足的发展,侯助清于1930年携子从北京搬到上海,住圣母院路(今瑞金路)圣达里6号,后迁至巨籁达路(今巨鹿路)大德村20号。
在上海时期,侯助清恪守妇道,相夫教子,迎来送往,操持家务,助夫做事,真正尽到了一个贤妻良母的职责。杨澄甫到南方后,特别是在上海传拳期间,他在北京的很多弟子学生都陆续跟随到了上海。他在家中开设了太极武馆,教授学生、接待武林好友及进行拳术交流。
当时在上海的,除了杨澄甫的几十个入门弟子外,还有一些亲戚朋友也时常去参加交流聚会,最多时可达到四五十人。几十人的吃饭和休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确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况且,这类接待和照应,不是偶尔的事情,而是常年不断,还有一些外地的弟子或学生,基本上要常住杨家。面对这些繁杂的生活保障事务,侯助清毫无抱怨,常常亲自动手,和佣人一起下厨做饭,为大家安排食宿。这些也少不了要消耗钱财,给家庭开支增加不少的负担,她更是慷慨大方,精打细算,尽心尽力地去筹措安排。据当年跟随杨澄甫的太极拳家回忆,从早晨五六点钟,到晚上十来点,甚至到半夜,每天到杨家武馆练拳的人络绎不绝,一年四季,无论寒暑冬夏,从无间断。在他们练拳场地——大院的墙角,经常支起一口大铁锅,滚开着的锅里面经常炖满了大块的猪、羊、牛肉以及各种蔬菜,锅旁烤满了烧饼馒头等干粮。谁练拳累了饿了,就过去盛上一大碗,就着干粮吃上一通,给身体补充能量,然后接着再练。
杨澄甫是名门之后,又是武术大家,平日里与杨家经常往来接触的人里面,除了很多慕名而来的求学者和武林人士外,还有不少的民国高官、军界要人及各界士绅贤达。据杨澄甫的次子、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基先生回忆,他父亲的性格是不善言辞,话语很少,也不爱外出,只知闷头练拳教拳。即便是与武术同行进行交流,也是动手多于动口。然而,杨家的太极拳要想在武林中得到广泛的传扬,武馆要想在上海滩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立稳脚跟并长足发展,不与社会广泛接触是不可能的。于是,侯助清就承担起杨家“外交官”的角色。凡接触过她的人,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无不为她的宽厚大度、勤劳干练、贤惠通达、母仪四方的大家风范所折服。
因为杨澄甫的地位和名声,民国的党政军、文化体育等各界名流纷纷前来拜访,有的还直接拜师或做学员跟他学拳。比如孙中山的同盟会战友兼侍卫长、国民党元老、陆军中将耿毅,国民党中央秘书长、民国上海市长兼警备司令、民国警察总监吴铁城,孙中山的密友、南京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办公厅中将主任、国民党参军处参军长兼总务局局长、民国首都警察厅厅长吴思豫,北洋政府清史馆纂修、著名武术家陈微明等,就是杨澄甫的学生或弟子。
在这样的交往背景下,侯助清渐渐成为这些高官名人的夫人们的好友,当男人们在一起学拳练拳交流拳术时,女眷们则“经常在一起联络聊天,有时还打打麻将,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杨澄甫四子杨振国介绍说,当时“家里很多事情,都是由母亲(侯助清)出面,通过各界关系进行解决的”。
随着杨式太极拳在国术界的主导地位的日益提高,了解并渴望学习该拳的人越来越多,每天前往杨家造访或学拳的最高时可达五六十人,这种状况常常使得他们应接不暇。为了让传统杨式太极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同时也给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编纂一本明白详尽的书面教材,1933年初,杨澄甫决定在他1931年版的《太极拳术》(陈微明执笔)一书的基础上,重新编修扩展,出版一本能够满足广大学拳者需求的教科书式武术全书。同年底,在弟子陈微明、郑曼青等人的协助下,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编写完毕,定稿待印。
《太极拳体用全书》编成之时,为更加突显杨式太极拳在国术系列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扩大影响,侯助清亲自出马,托求耿毅、吴铁城等民国元老级人物出面活动,四处奔走,征集当时政要及名人题字。正是由于他们在政界的资深影响和关系,竟然得到了包括当时最高首脑蒋介石在内的13位要人的题字。这些人中,除蒋介石外,还有吴思豫、蔡元培、张人杰、李煜瀛、吴铁城、张乃燕、朱庆澜、张厉生、庞炳勋、耿毅、黄元秀和李屏翰等一批党政军和文化、体育各界显要知名人士。
1934年2月,《太极拳体用全书》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此书被公认为是太极拳的经典文献,它的出版对于促进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提高公民健康素质,提振中华民族精神,无疑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据悉,该书面世后立刻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书中出现了蒋介石等大批重要人物的亲笔题词,应是我国武术史、出版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
《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随后一再加印并多次再版。时至今日,它依然是我国武术界最具权威性的经典范本。当人们观摩着书前的那些名人题词时,都不会忘记当年侯助清的辛劳运作。后人有评价说,仅此一项,侯助清就应该在我国太极拳的发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1934年末,杨澄甫应邀南下,到广东教拳。第二年夏秋因水土不服突患疟疾,在广州进行一段治疗后返回上海,住在福熙路(今延安中路)。杨澄甫在沪医治期间,引发并发症,导致出现疝气,久治不愈。1936年初,有位在沪学拳的杨家远亲辗转得到一个民间偏方,说是可以治愈杨澄甫的疝气。可用过此法后,杨澄甫的疾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日益加重恶化,最后导致病毒感染扩散,经送医院抢救无效,于1936年3月18日(民国二十五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逝世,年仅54岁。
杨澄甫英年早逝,在武林中及沪上社会各界引起极大的震动,其不幸去世的消息,上海各大报刊均在显著位置予以报道。葬礼过后,侯助清决定将杨澄甫的灵柩运回永年老家安葬,为此,她通过朋友关系联系了上海铁路局,拨出一节车皮,专门运送杨澄甫回归故里。
同时,侯助清还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就是把先前于1930年去世的杨少侯的遗体一并移回老家。她对自己的孩子们说,少侯大爷和你们的父亲一起从永年老家来到上海,时间不长就病故在这里。我们不能将他一人孤零零地丢在外地,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把他们哥俩一起带回去。据杨振国先生回忆,当时包一节火车皮运送杨少侯、杨澄甫的灵柩回永年,光运费就要300多块大洋。当时杨家的家底也不厚,搜罗家中全部积蓄也才凑了二百多元,侯助清将自己平日里积攒的所有金银珠宝首饰拿出去变卖,又到一些朋友家中筹借了一部分,终于凑够了返乡的全部路费。于是,她带领儿子们,在田兆麟、崔毅士、李亚轩、张庆霖、郭子荣、傅钟文等永年在沪亲戚或弟子的陪送下,几经辗转、千里迢迢,最终将两位已故太极拳宗师的遗体运回老家安葬。
对于侯助清不惜倾家荡产,筹措资金,包专车皮运丈夫和大伯哥的灵柩回家安葬的举动,无论武林各界还是亲戚朋友间,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此是“情义之举”,赞叹她有“大丈夫气概”。
还有一件值得提及的事情。1936年杨澄甫临终前,把夫人侯助清叫到跟前,心诚意切地对她说:“你嫁到杨家十几年,跟随我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四处奔波,居无定所,这期间吃尽苦头,从无怨言。你还年轻,为了你和孩子们有个正常的生活,我走后你可找个可靠的人家,继续生活下去。”听到此言,侯助清心如刀绞,她立刻拦住丈夫的话头,表示自己绝不会走那一步。为了几个孩子,为了杨家的太极拳事业,她无论吃多大的苦,受多少的罪,也要坚持下去。
杨澄甫去世后,为了节省家庭开支,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条件,侯助清本人不再吃肉,改为全素食。她说到做到,打那时起到1984年去世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她再也没沾过半点儿荤腥。
1937年8月,中日淞沪会战在上海打响,11月日军占领全上海,国军全面撤退。由于上海已经无法安居,侯助清带领杨振基、杨振铎和杨振国三个儿子,南下广州,与早已在那边的大儿子杨振铭团聚。1938年秋,日寇进逼广东,时局动荡不安。侯助清感到如此常年在外乡漂泊,终究不是个长久之事,于是决定全家回河北永年老家定居。
侯助清带领孩子们回到永年广府,住在城内草市街。当时日寇已经占领了永年城,日伪军、汉奸恶霸施行高压政策,在城内横行霸道,对百姓盘剥敲诈,无恶不作,搞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为维持生计,抚养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女,侯助清早起晚睡,给人做些针线缝补、纺花织、洗衣清洁等家务活儿,换回钱物贴补家用,艰难度日。面对生活的重压,她常对孩子们说:“自己生活有困难,关键靠自己勤俭持家,自信自尊,度过难关。”
为了使杨家太极拳技艺的传承不致中断,同时也避免孩子们上街招惹是非,侯助清平日里就把他们关在院子里练拳。此时的二儿子杨振基已经十七八岁,之前跟父亲杨澄甫学拳也有十多年,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母亲的严厉督促下,他带领两个弟弟每天在自家院子里苦练太极拳,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除了吃饭睡觉,只要有时间,就要坚持训练。杨振国先生回忆说,练拳架是很艰苦的,再苦也得下功夫,有时练累了,心里很烦。母亲后来又说:“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吃苦的,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上甜。”“杨家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老一辈子像你父亲他们都是苦练基本功,练累了,蹲不下站不起,在铺上一靠睡了,一醒又练,终日不分寒暑,他们真是苦不堪言,只有这样下功夫才有今天的杨家。他们不苦不累,就很难在那个社会生存,武术就是这样。”
因为杨家整日大门紧闭,夜深时院里还传出一些的动静,引起日伪汉奸的警觉,他们向城内驻防的日军进行了报告。一天,几个日本兵敲开杨家大门,闯进院子。他们发现墙角摆有剑、刀、大杆等兵器,就严厉地询问缘由。面对日寇的逼问,侯助清毫无惧色,从容应对。日本人进到屋里后,发现墙上悬挂着许多杨澄甫与武林各路豪杰及社会名流的合影,还有杨澄甫的系列拳照,进一步向侯助清提出质疑。当翻译官和伪军向鬼子介绍了杨家的历史背景后,先头还凶神恶煞般的日本人,态度立刻变得缓和下来。随后,为了“安全起见”,日本人把杨家的刀、剑、杆等“武器”尽数没收,统统扔到井里去了。但打那之后,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汉奸们,再也没有去杨家骚扰过。
抗战胜利后,杨家人曾到井里去打捞那些被“没收”的兵器,但毫无收获。侯助清告诉后人们说,那些刀剑大都是杨家老辈子流传下来的,其中包括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等先人曾经使用过的兵器。
据杨家人讲,最早的时候全家上下不论男女都是练拳的,但后来因为杨班侯误伤了自己的女儿,家中便自然形成一个惯例——女眷不练拳。但女眷不练拳并不等于不懂拳,很多杨家女人都知道一些太极拳的技术常识。侯助清长期跟随杨澄甫在外传拳,朝夕相处,耳闻目睹,渐渐也懂得了很多练法和拳理。在广府老城时,她严格要求杨振基、杨振铎、杨振国三兄弟,一板一眼地按照杨家嫡传的方法刻苦练拳,稍有不对,即行指出,令他们即刻改正。还经常详细给他们讲解前辈们传下来的拳理拳法,使三兄弟在练拳实践的基础上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日本人占领广府的几年里,她借用那种特殊的“封闭”环境,为三个孩子打下了坚实的太极拳技术基础,为后来杨式太极拳的顺利发展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考虑到孩子们的长久发展,侯助清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年通过在西北军服役的亲戚赵斌,送三子杨振铎到黄埔军校西安分校学习。1947年,她又通过杨澄甫在天津的弟子学生,安排二子杨振基到天津做事。1949年,她通过杨澄甫在河北的弟子,为四子杨振国在保定谋得一份工作。
&晚年侯助清(中坐长者),后排成年人站立者(左二起杨振国、杨振基、杨振铎)
解放后,侯助清跟随四子杨振国生活,晚年定居邯郸市国棉二厂家属院。
更为可贵的是,侯助清念念不忘杨家太极拳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她经常告诫自己的孩子们,太极拳是杨家世世代代的立家之本,作为家族后人,必须承担起继承和弘扬杨式太极拳的历史使命。
1959年,杨振基调河北体工大队工作,专职为中共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河北省委林铁、刘子厚等领导人和机关干部教拳。侯助清把珍藏多年的《三十二目》等几份杨家太极拳老谱交给他,勉励他把杨家祖传的太极拳事业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杨振铎调山西工作,临行前到邯郸看望母亲,侯助清反复叮嘱儿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可忘记自己是杨露禅的后代,不可丢掉祖传的太极拳,要用太极拳去报效祖国,造福人类。
杨振国后来调回邯郸市,在邯郸纺织医院从事财务工作。母亲经常督促他练拳,说不管世事如何变化,杨家的太极拳一刻也不能中断。直到她在临终前,还对儿子说:“我把你们培养成人,都能继承太极拳事业,完成了你父亲对我的委托,他会含笑九泉的,我也就放心了。”
儿子们没有辜负母亲的殷切期望。几十年里,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我国太极拳界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杨振铭、杨振基、杨振铎、杨振国……这些闪耀着赫赫光芒的名字,深深镌刻在当代太极拳的历史丰碑上。
1984年农历二月初八,侯助清,这位走过了88载风雨历程的老人离开了人世,随她的丈夫杨澄甫埋葬在杨家故里——永年县闫门寨村北的祖坟上。等候了近半个世纪之后,杨澄甫、侯助清这对太极伉俪,终于又走在了一起。当侯助清再次相遇到自己的丈夫时,她应该可以宽慰地对他说,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襄助兆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振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