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演出公司花灯团演出花灯《小邑拉花的歌词写出来吗?

当前位置:
姚安花灯爱好者空地当舞台 自唱自演30年
&&来源:云南网
乡村晒场、房前空地就是舞台 扯起一块幕布,拉开架势就唱
楚雄姚安素有“花灯之乡”美誉,其演出形式分为:戏剧(折子)、歌舞(拉花)和小唱。以歌舞著称,俗称“拉花”。如今,因为姚安县农民戏剧家协会的努力,历经风雨的姚安花灯依然生机盎然。他们白天或种田或做生意忙于生计,入夜则挑灯写戏,从农民的角度写农民的花灯,自唱自演30年。
渊源 有几百年历史
姚安花灯历史悠久,起于明朝初叶,至今仍长盛不衰。在姚安民间村社的花灯,乡村晒场、房前空地就是舞台,随便扯起一块幕布,点亮一个灯泡,拉开架势就可以演唱,虽然粗糙一些,但更接近泥土气,老百姓觉着亲切,爱看。
在姚安县农民戏剧家协会记者见到了会长昝方才,全国“群星奖”银奖作品《三开井盖》就出自他手,同时他也是全国获奖者中唯一的农民作者。他30年中创作了20余个花灯剧本,屡次在省、州汇演展演中获奖。
云南花灯戏又分有昆明、呈贡、玉溪、弥渡、姚安、蒙自花灯等九个支派。而姚安花灯与昆明、玉溪两地花灯齐名,但也有其独到之处。昝方才介绍说:“在长年累月的传承发展中,姚安花灯渐渐演变出了不同的流派,形成了以田间劳作时自娱自乐的坝子腔,以歌舞为主的小邑拉花、莲花落和以剧情为主的花灯剧。其中小邑拉花已成为了云南花灯中的经典。”
忧虑 面临后继无人
上世纪80年代初,姚安就有了农戏组,于2003年底升格为姚安县农民戏剧家协会,活动内容为相互探讨、交流花灯剧目写作经验,集体修改农戏组组员创作的剧本。自己刻蜡纸,用手动油印机印制自办刊物《农民戏剧》,2008年会刊更名为《姚安花灯》。
“虽然现在姚安花灯表面上看着是生机盎然,但姚安所有的花灯队伍几乎都是老年人在唱,现在我们协会的会员年龄段在50岁至75岁之间,各花灯剧团也是40岁至50岁之间。”昝方才说,这些年,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很少有愿意唱花灯的,认为这都是老年人玩的东西,姚安花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
传承 与幼儿园合作
为让花灯文化得以传承,姚安县农民戏剧家协会通过多方努力,与当地一所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教幼儿园的小朋友唱花灯,昝方才还根据新编古装花灯剧《县爷观灯》改编了新剧本《小县爷闹灯》,扮演县太爷的小朋友更是深受观众的追捧,该剧还获得了云南省展演三等奖。
据了解,姚安农戏协会到去年底,已有43名会员,来自县内8个乡镇。白天他们在田间耕作,夜晚在家中挑灯写戏,为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提供演唱剧本并参与演出,到县城参加一年一度的农村文艺汇演为本乡镇和村委会夺冠,他们把自己看做来自田野里的农民“艺术家”,这就是姚安农戏协会成员的生活写照。
木晓雯 摄影报道(春城晚报)
责任编辑: 雷啸岳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云南花灯戏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云南花灯戏,渊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个别地区。
云南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各地语音、民歌小曲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云南花灯戏有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支系,其中昆明花灯 保留明清小曲及明清剧目最多,伴奏乐器以胡琴为主;姚安花灯民歌色彩浓重,主要用笛子、梆子伴奏;玉溪花灯革新最早,所以被称为“新灯”,其剧目及演出形式受滇剧的影响较大。   
云南花灯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大戏影响,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云南花灯戏剧目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具有板腔音乐的某些特点,适合演出传统大戏。除此以外,云南花灯戏的曲调还有各种民歌小调,在整个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花灯戏演出很注重舞蹈,云南花灯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崴”,民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崴步”都有手部动作配合,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及“扇花”的种种变化是其具体表现。花灯戏中的歌舞有利于烘托情节和丰富人物性格。   
云南花灯戏最繁荣的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此时不仅涌现了史宝凤、熊介臣、袁留安等一批著名花灯戏 演员,还出现了《探干妹》 、 《闹渡》 、 《刘成看菜》 、 《三访亲》等享誉云南戏曲舞台的剧目。熊介臣是最早把农村晒场演出的“簸箕灯”搬上舞台的前辈艺人之一,他擅演小生,以演《山伯访友》中的梁山伯、 《白蛇传》中的许仙闻名,表演具有浓郁的云南玉溪乡土风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花灯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4年云南省花灯剧团成立,整理、改编了一批传统剧目,并对花灯艺术形式进行了革新。1959年该团赴北京、上海、杭州等十余个城市。演出了现代剧《依莱汉》和传统剧目《探干妹》 、 《刘成看菜》 、 《闹渡》 、 《游春》等。国庆十周年时,云南花灯剧团曾三次到中南海、紫光阁演出。该团还曾出访缅甸和非洲一些国家,把花灯戏带给外国观众。
由于各地语音有别和艺人演唱的不同,流行在不同地区的花灯又接受了不同的曲种、剧种或民歌小调的影响,故云南花灯又分有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绿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等九个支派。
云南花灯戏演出的许多剧目,都具有朴素单纯、健康明朗的民间艺术特色,充满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   
花灯戏的传统剧目不多,除去“灯夹戏”时期搬过来的滇剧剧目,共约二百出左右。其中:花灯歌舞剧目有《十大姐》、《大头宝宝戏柳翠》、《踩连厢》等,花灯小戏剧目如《三星贺寿》、《红回门》等。解放以后,在化大力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还新编了大型花灯戏《依莱汗》等近百个剧目。
花灯戏的曲调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各种民歌小调,这些小调有些是本地的产物,如〔十大姐〕等,有些是全国流行的,如〔泗洲调〕、〔十杯酒〕等;其次是明清小曲,如〔寄生草〕、〔打枣竿〕等;再次为从其他曲种、剧种吸收来的,如腾冲花灯剧目《安安送米》唱的高腔、《小放牛》剧中吸收了吹腔,元谋花灯中用了滇剧唱腔等等。
花灯舞蹈是云南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花灯舞蹈有只舞不唱的如《狮舞》、《猴子弹棉花》等,有集体性的歌舞,如《连厢》、《拉花》等。花灯戏的行当,原来只有男女二人,以后才分为生、旦、丑三个行当,当花灯戏演出中型、大型的角色众多的剧目以后,又增加了其他行当。
花灯戏流传于云南省的盘县、四川的会理一带,渊源于明代云南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清乾隆前后,逐渐形成花灯戏不带戏剧情节的花灯歌舞和具有简单戏剧情节的两种形式、便歌舞成份很重。辛亥革命后,玉溪花灯始有革新,从唱本、善书里取材,改编了些新曲调,并吸收滇剧的一些表演程式,出现了戏剧情节较曲折复杂的中型、大型剧目。由于各地剧目、音乐、舞蹈都带有较多的乡土特色,故云南花灯又分有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绿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等九个支派。解放后,花灯发展成以演出现代戏为主的歌、舞、剧相结合的戏曲剧种。花灯剧目约二百个,分为花灯歌舞、花灯小戏与花灯大戏三类。较有影响的剧目有《探干妹》 、 《游春》 、 《刘成看菜》 、 《闹渡》等。
云南花灯的表演形式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其早期的演出形式有两种:一是花灯,另一种是盘灯。花灯最原始的演出形式是参与“会火”活动时的演出。“会火”即为“社火”,是云南农村和小城镇中一种宗教性的文艺活动。每年农历新年到元宵期间或在祈雨等场合举行。会火活动由轮值的村子组织。会火的队伍,除抬“土主”的外其余就是一支文艺游行队伍,其中包括耍武术的、耍杂技的和花灯队伍。“盘灯”是流行于滇东北一带的花灯表演形式。“灯头”带领花灯队伍到接待人家时,通常先由接待人家唱道:丝弦响,叫三声,尊声灯头听原因,灯从哪儿起?戏从哪儿记?从头一二说与我,放你进来参佛神。“灯头”回唱:丝弦响,叫三声,尊声主人听原因,灯从唐朝起,戏从唐王记,从头一二说与你,放我进去参佛神。   如此一盘一答,灯头都答对了,才被放进场。花灯由于都是在广场演出,所以又被称为“簸箕灯”(形容其表演形式为圆形)或“吹地灰”。广场表演的仪式,各地大同小异。先参拜四方,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后开始演出。演出程序一般是先以集体花灯歌舞如《秧佬鼓》 、 《大头宝宝戏柳翠》 、 《团场》开场,然后再演出小型花灯歌舞或花灯小戏。
在花灯表演中,歌舞占了很大比重。花灯的“歌”包括“唱”和“打岔”两部分,很少说白。“打岔”就是有韵的说白。老灯中很少有不压韵的道白,因此“歌”和“舞” 就很容易在节奏上统一起来。花灯剧的舞蹈动作,以“崴”为特色,故唱花灯也称作“崴花灯”,主要道具是扇子、帕子。“花灯越崴越喜欢,手帕扇子团团转”,就是对花灯舞蹈的真实写照。传统的花灯舞蹈包括三类,一是只舞不唱。如《狮舞》 、 《鹬蚌相争》 、 《凤引麒麟》 、 《唐僧取经》 、 《凤凰灯》 、 《猴子弹棉花》等。这类舞蹈,常以舞者掌握道具的工夫取胜。如《凤凰灯》中的凤凰,做工比较精巧的,舞蹈中其头、眼、嘴、翅、身、尾都可活动,舞者须操作得当,以表现凤凰的各种舞姿。二是集体性歌舞。这类歌舞,有楚雄的《连厢》 ,姚安的《拉花》 ,嵩明的《团场》 ,罗平的《赞花扇》等。花灯舞蹈的对性有四十余种,且各有称谓,如:宝一对、三窝羊、五梅花、蛇褪皮、大荷花、二龙戏水、二龙出水、三面镜、跑四城、大十字、小十字、紫竹编篱笆、黄龙裹尾、螺丝转、里外落城、九连环、见空插花、老牛擦背、对出腰花、满天星、剪子破、凤穿牡丹、丹凤朝阳、双凤朝阳、满街跑、喜雀串梅、半个月牙、蝴蝶分须、五鼓穿阳、玉八仙、鸽子渡食、跑灯场等。
云南花灯的音乐是云南花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花灯工作者共搜集了一千多首花灯曲调。这些曲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明清小曲,主要有[寄生草]、[打枣竿]、[挂枝儿]、[倒板桨]、[金纽丝]、[闹五更]等。这些小曲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已在云南开始流传。当时朱绂在其所著《昆明岁时竹枝词》中,就有“一丝一竹碟浇酒,好唱时新[打枣竿]”的诗句,可见当时昆明已流行“时新”的[打枣竿]。这些小曲流传到云南后,为云南花灯所吸收。它们虽数量不多,但因其结构比较完整,表现力亦比较强,云南花灯戏因而在云南花灯唱腔音乐中占有重要位置。二是来自民间的民歌小调,如[十杯酒]、[虞美人]、[掐菜苔]、[十大姐]等。这类曲调,有的源自云南当地,如来自弥渡山区民歌的[十大姐];有些来自省外其他地区,但用于云南花灯后,经与云南当地语言相结合,已被本地化,成为云南花灯的一部分。这类民歌小调在花灯唱腔音乐中所占比例最大。三是从其他曲种、剧种吸收而来的曲调。如腾冲花灯的《安安送米》 ,唱的就是高腔; 《小放牛》以吹腔演唱;元谋花灯中的勾腔和玉溪花灯中的扑蝶调,系取自滇剧平板。此外,花灯唱腔中的道情、书腔是从云南扬琴中吸收而来。
有关民间花灯歌舞的起源,以及由花灯歌舞发展成花灯剧的年代,目前尚无准确资料予以证实。根据已有文献,明中叶即公元1454年前后,云南杨林人兰止庵曾写过《性天风月通玄记》传奇;清初(1657年)云南人何蔚文写过五个传奇剧本。这是目前已知的云南最早的戏剧创作活动。清康熙年间(1701年)云南开始出现专业戏班,曾有四个戏班在昆明建立乐王庙。清乾隆年间(1746年)秦腔、石牌腔、楚腔、弋阳腔等传入云南。另据元谋花灯艺人张万育称,元谋花灯相传已有十三代。此外,在花灯的曲调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明清小曲,如挂枝儿、打枣竿等,都是流行与明万历以后直到清初的民间小曲。据此推算,作为一个剧种的花灯,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具雏形。云南花灯在其发展历史上曾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老灯时期。辛亥革命前,流行于云南各地的花灯统称“老灯”。分花灯歌舞和花灯小戏两类。前者表演时载歌载舞,无故事情节,如各地的《拉花》 、 《团场》等;而后者则有简单的故事情节,但仍以歌舞为主,如《打鱼》 、 《乡城亲家》 、 《包二接姐姐》等剧目。
二、新灯时期。“新灯”即为经过革新后的玉溪花灯。辛亥革命后,云南在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玉溪地处云南中部,临近昆明,交通便利,其农业、手工业、商业均较发达。辛亥革命所带来的自由之风使见多识广的玉溪人不再对原有的玉溪花灯感到满足,变革之风悄然兴起。花灯艺人们开始从滇剧和曲艺善书中移植、改编了一批剧目,如《蟒蛇记》 、 《金铃记》 、 《白扇记》等。在音乐上引进了[十杯酒]、[虞美人]、[昭通调]等曲调,并将[出门板]、[五里塘]等传统曲调改编成板腔体式。此外,还学习了滇剧的表演艺术和化妆,这一系列变革,使玉溪花鼓改变了其以往的以歌舞为主的表演形式,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新式花灯的出现,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城里观众的欢迎,很快影响到全省。   三、红军灯、救亡灯、学生灯。
1936年,红二方面军长征途中经过云南姚安时,当地艺人编演了《洋人闹中华》 、 《抓兵曲》等小戏欢迎红军,时称“红军灯”。
抗日战争爆发后,云南戏剧工作者王旦东和花灯艺人熊介臣等组成“云南农民救亡灯剧社”到昆明、玉溪、普宁、通海和广东曲江等地演出。他们以玉溪花灯曲调为基础,编演了《抗战十二花》 、 《抗战十二将》等花灯调和《张小二从军》 、 《枪毙罗小云》 、 《汉奸暴》 、《新投军别窑》 、 《茶山杀敌》等花灯戏。这些剧目均有文学剧本,改变了原花灯剧目的“提纲戏”状况。他们还将《义勇军进行曲》的音调引进花灯音乐,创作出一支新的花灯调--复仇调。
解放战争期间,在昆明学生运动中和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中,曾编演过《农村一家》 、 《血海深仇》等新剧目,时称“学生灯”。
四、“灯夹戏”时期。1938年,云南农民救亡灯剧团被迫解散,花灯艺人熊介臣在昆明、玉溪一带教灯、唱灯。1946年熊介臣在昆明庆云茶室连唱三天花灯,受到欢迎,该茶室随后改为花灯园子,成为云南第一个花灯剧场,从此形成固定的职业班社。为适应职业演出的需要,花灯艺人开始大量移植滇剧剧目,如《四下河南》 、 《滴水珠》 、 《朱砂痣》 、 《狸猫换太子》 、 《红灯记》 、 《纱灯记》等,同时进一步学习吸收滇剧的表演程式、服装道具、舞台装置等。这种以花灯曲调唱滇剧剧目的方式,时称“灯夹戏”。当前位置: >
  风格特点&&云南花灯优美轻盈的风韵,是与当地民歌曲调的风格、伴奏乐器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如&十大姐&的委婉流畅的曲调显然来源于当地广泛流传的山歌,即&小河淌水&一类的曲调。伴奏乐器中的胡琴、月琴、三弦、笛子、鼓、铃等近似江南丝竹的乐器,配合锣、镲等打击器后增添了活泼的气氛,音乐歌舞融为一体使花灯的风韵更为浓郁。云南花灯的舞蹈动律主要特征是&崴&,所谓&崴&,是指表演者不论作什么动作,身体都要保持着S形的左右摆动。此&崴&是腰部动律伸延向上,使上身随之向相反方向摆去,而形成腰、胯与上身相对的、均匀规律的摆动,形成云南花灯别致的优美体态。这种动律来自山地农村的劳动生活和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舞蹈工作者在此基础上又形成各种&崴步&等富有特色的舞蹈动作。
  表演形式&&泛称的&花灯&包括灯节中的各种民间艺术,如龙灯、狮子灯、凤凰灯、鱼灯、蚌壳灯,以及大头和尚戏柳翠一类的表演。从民间舞蹈的分类上看应属于灯舞、道具舞之类。花灯中的团场与折子灯是其中歌舞部分。团场,是集体歌舞的形式,男持彩灯支持花扇的表演,人数20~60人不等,图案队形有三十多种,有时还加进&大邑拉花&&小邑拉花&&霸王鞭&等表演。&折子灯&即带有情节的歌舞小戏。剧目有&凤阳花鼓&&妹子观灯&等。情节复杂的剧目有&大茶山&&玉药瓶&等。它们虽说是戏,但仍以歌舞表演为主。&大茶山&改编为&春到茶山&后,成为受群众欢迎的民间歌舞节目。
  形式多样的湖南、江苏花鼓&&花鼓与花灯近似,花鼓一词在江浙一带有多种含义,或指民间歌舞、技艺表演,或指民间小戏,或泛指各种民间艺术。花鼓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以鼓调剂田间劳作的风习,后来,花鼓一方面向戏曲过渡,另一方面仍保持歌舞形式在民间流传。明代,打花鼓这种民间歌舞被戏曲吸收,据李家瑞《北平俗曲略》载,当时北平打花鼓有戏台上唱的、落子馆唱的及随地集人围看的三种。至于图绘,明人曾绘有一幅这种打花鼓内容的画,清代有关打花鼓的图绘已比较多,说明此类表演己极盛行,不仅京都,连城镇、乡村都有表演,而且表演形式多种多样。
  湖南花鼓&&有打花鼓、花鼓戏、地花鼓等不同名称,形式繁多。习惯上前两者多指小戏为主的民间戏曲,后者多指歌舞与技艺表演。地花鼓这一名称的&地&字有非舞台演出的含义,说明一直是在民间广场、庭院、堂屋内演出的。湖南是以花鼓戏著称,戏中的舞蹈成分很多,并且多是从劳动生活中提炼加工的舞蹈动作。如胺炙人口的&刘海砍樵&,其中的砍柴、捆扎、行路等舞蹈动作都很优美。舞剧《鱼美人》初创时,其中猎人的舞蹈,就曾从中吸取了许多创作的素材。湖南各种花鼓戏都源于地花鼓和当地的民歌演唱,可见花鼓与花鼓戏两者关系之密切。关于湖南花鼓的记载,清代文献、县志中有关描述也较多。19世纪初的嘉庆年间,花鼓戏己有雏形,并在元宵灯节中演出。约60年后的同治年间,花鼓戏更促进了花鼓歌舞的流传。
  江苏花鼓&&或冠以地名,或根据道具与形式特点,或与其他民间形式一同表演,乃至本属于高跷的艺术形式。这说明江苏地区花鼓一词的概念,常是泛指各种民间表演,而且其表演内容也极为丰富。江苏花鼓的表演形式以歌舞为主,基本上是两小、三小模式,各种节目都充满生活情趣,&对子花鼓&&邗江花鼓&就是这种类型。&浒浦花鼓&&海安花鼓&演员为三小。&泰兴花鼓&的演员人数多至8人,可以看到江苏花鼓由双人到多人,由一种形式向几种形式融合演出的过渡。江苏花鼓在苏北、苏南各地广泛流行,各地区虽各有自己的地方色彩,但都具有共同的江南风韵。其中的&渔篮花鼓&,则更有诗情画意和鱼米之乡的风情。渔篮花鼓属于&三小&形式,传于太湖地区的无锡、江阴一带。渔姑持渔鼓、渔篮,丑持折扇表演,渔姑的舞蹈动作非常优美,均匀绵延的微颤的动律与轻稳的舞姿,相映成趣,具有轻柔、亲切的艺术魁力。所以有此艺术效果,自然是在恬静流畅的伴奏音乐中体现出来的。徐州地区的&邓邳县花鼓&从扮演人物,演出形式,都与安徽花鼓灯有近似之处。
  活泼清新的采茶&&是表现茶农劳动爱情生活的民间歌舞形式。以优美动听的曲调,活泼清新的舞蹈表演,描绘出春光明媚的茶山景色与诗情画意般的青年茶农的生活。采茶的舞蹈由于表演者持茶篮(篮内可燃点蜡烛)边歌边舞,又多在灯节中表演,故有&采茶舞&&茶篮灯&&唱茶灯&等称。采茶舞源于采茶的劳动生活与民歌演唱,所以凡产茶地区都有这种歌舞形式流传,而且人物与情节也多相同。一般采茶姑娘4~8人,茶婆、茶商各一人。舞蹈以秀丽灵巧的双手,艺术化地模拟各种采茶的动作,并且表现&梳妆&&上山&&走小路&等生活内容。所用道具除茶篮外,还有折扇,斗笠、凉伞等。采茶的舞蹈动作灵巧、轻盈,有小的跳跃感。福建采茶的基本动律还带有一些微小的颤动,舞蹈变化虽不多,但动作细腻并讲究队形多样。
  反映采茶歌舞可能早已出现,初期的&采茶&只是山歌对唱、合唱之类,持茶篮灯、折扇表演可能已是清代。清人李调元《南越笔记》中有采茶踏歌记载。如&而采茶歌尤善。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采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绦纱,以继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有日曰二月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大姐采多妹采少,采多采少早还家。有曰:三月采茶是清明,娘在房中绣手巾,两头绣出茶花朵,中央绣出采茶人。有曰:四月采茶茶叶黄,三角田中使牛忙,使得牛来茶已老,来得茶来秧己黄。&从引文中可知,当时的表演主要是演唱采茶歌,手中只提茶灯,而且道具制作的工艺水平己经很高。采茶歌又有&正采&与&倒采&之分,正采是从正月依序唱到十二月,唱出各月中采茶姑娘的生活,曲调优美平稳。倒采是从十二月开始倒唱到正月,曲调跳跃、活泼,充满情趣,这也是采茶歌舞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后来,采茶也和花灯、花鼓一样,受清代戏曲影响逐渐向小戏过渡成为采茶戏。一般也称作&采茶&,基本上都是一旦、一丑的歌舞小戏形式。广东的采茶戏的风格、剧目,多与江西采茶近似,湖西的文茶灯则别有特色。但以歌舞为主的采茶灯,在产茶区民间依然流传不断。
  活泼清新的采茶舞,经福建专业舞蹈工作者改编成《采茶扑蝶》,并由一男孩持蝴蝶道具,八个采茶姑娘持茶篮、折扇,表现采茶劳动与扑蝶嬉戏的情节,塑造了采茶姑娘的优美形象而受到称赞。采茶、花灯与花鼓属同源异流,关系密切。所以花灯、花鼓的节目中,都有&唱采茶&&十二月采茶&&大茶山&等节目。通过对花灯、花鼓、采茶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南方民间舞蹈的源流沿革及其发展脉络,还可以在和北方秧歌的对比中,明确汉族民间舞蹈南北风格之异同。
( 来源:网络 duoduo 责任编辑:admin)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舞网无关。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二维码
微信号:WUDAO-com
微信号:wudaocn
相关阅读:
相关视频:
1.凡本网注明 文章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舞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来源或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在本网的资源资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
5.联系方式:Emai: 投稿热线:025- 转 8024。
中舞网子站您现在的位置:&
云南花灯剧
云南省花灯剧是云南省各地花灯剧的统称。流传于云南全省及贵州的盘县、四川的会理一带。花灯在长期流传中,由于地区不同,先后形成9个支派: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它们彼此大同小异,基本特色相似。
花灯剧目约200个左右,分为3类:①花灯歌舞,有《小邑拉花》等;②花灯小戏,有《打鱼》、《打花鼓》、《红宝回门》等;③花灯大戏,有《蟒蛇记》、《白扇记》等。经过整理的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有《探干妹》、《游春》、《刘成看菜》、《闹渡》等。现代戏代表剧目有《依莱汗》等。
云南省各地花灯剧的统称。流传于云南全省及贵州的盘县、四川的会理一带。花灯在长期流传中,由于地区不同,先后形成9个支派:1、昆明、呈贡花灯,2、玉溪花灯,3、弥渡花灯、4、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5、元谋花灯、6、建水、蒙自花灯,7、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8、邱北花灯,9、边疆地区花灯。它们彼此大同小异,基本特色相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荒远小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