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长征组歌的词作者》作者是谁

想当年丨《长征》:红色主旋律作品当如是!_有戏_澎湃新闻-The Paper
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想当年丨《长征》:红色主旋律作品当如是!
14:47 来源:澎湃新闻
长征,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历史课本中,除了几起和恶劣条件搏斗的事件外,人们记得最深的往往是“遵义会议”,官方将其定性为:这场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那么,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为何意义如此重大?确定之前发生过什么?确定之后又改变了什么?这些是大多数人不曾想过的。甚至就连那些以“长征”为背景进行故事创作的作者们,大多也只提到了“四渡赤水河”、“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险阻。其实整个长征途中,除了红军和自然的斗争外,还有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共产党内部的斗争和国民党内部的斗争。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相互轇轕,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白的。也因此这么多年来,能把这样的斗争讲清楚的,只有本世纪初由唐国强和金韬联合导演的24集电视连续剧《长征》做到了。电视剧《长征》海报《长征》,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红色主旋律电视剧里最好的一部,也是唐国强在历次扮演毛泽东的表演中最好的一次。我们就从唐国强说起。一、从“奶油小生”到“开国领袖专业户”不同年龄段观众心中的唐国强,其代表角色是不同的。在某著名弹幕网站上,有网友在观看《三国演义》时发弹幕说,诸葛亮长得好像毛泽东。紧接着就有网友发弹幕指出,这两个角色都是唐国强演的。顿时,众人一阵惊呼。唐国强扮演的诸葛亮。这个小故事很值得玩味:一来说明唐国强的代表角色诸葛亮和毛泽东都已深入人心;二来它还暗示了,很多人误认为毛泽东的形象就是唐国强的扮相,而非其他明星那样,各个角色毫无区分度。诚然,演技派演员唐国强,其演艺生涯中扮演的几个代表性角色,都具有相当高的辨识度,完全能让人识别出来。1974年,中国和越南发生了一场西沙海战,南海局势恶化。于是,两年后,一部名为《南海风云》的电影问世了。主演是个新人。墨水一样浓厚的眉毛下,是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眉眼十分紧凑,鼻梁高挺,很有轮廓,一副正义凛然的模样。《南海风云》中的唐国强他就是唐国强。《南海风云》是其第一部电影。3年后,唐国强与陈冲、刘晓庆合作了电影《小花》。如今看来,这部首次代表中国参加戛纳电影节的百花奖最佳故事片,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也相当深远:不仅为中国影坛贡献了陈冲、刘晓庆两位当时还是新人的演员,其导演也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导演黄健中——《大秦帝国之裂变》、《我的1919》与《笑傲江湖》等均出自黄健中之手。电影《小花》剧照,唐国强(左)和陈冲主演。电影拍摄时,恰逢唐国强生日。由于爱吃奶油蛋糕,唐国强被陈冲戏称为“奶油小生”。这一俚语流传至今,让唐国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饱受“困扰”。是的,困扰。不同于时下的热词“小鲜肉”,“奶油小生”在当年被认为是一种贬义的称呼,专门用来形容长相甜腻、阴柔的青年男子。彼时,日本电影《追捕》风靡中国,“硬汉”形象一时成为观众心中帅气的最佳标准。为此,唐国强急需通过角色转型。然而这一转型,他等了十年,才等到人生中最经典的角色之一——诸葛亮。事实上,最开始导演王扶林根据唐国强的形象,选定他扮演风流倜傥的周瑜。诸葛亮的原定扮演者李法曾,由于比刘备扮演者孙彦军大二十多岁,年龄不太相符。于是王扶林力排众议,让唐国强来扮演诸葛亮这一角色。由于常年带着“奶油小生”的标签,众人对于导演的这一决定,一开始颇有微词:唐国强怎么能演诸葛亮?慧眼识珠的王扶林导演,以其在业内的超然地位(王扶林是中国第一部电视剧《敌营十八年》的导演,也是87版《红楼梦》的导演)说服众人,坚持选用唐国强。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儒雅、自信、运筹帷幄的诸葛亮,被唐国强演绎得活灵活现,深入人心。一个艺术史上的经典形象就此诞生了。唐国强将诸葛亮演绎得活灵活现。类似的情况唐国强遇到过很多次。几年后,胡玫导演筹拍历史剧《雍正王朝》,主角雍正是一个内心坚韧、刚正不阿,却又被所有人孤立的帝王,和诸葛亮的形象相差甚远——又是一个一开始除了导演几乎所有人都不认同的角色。但胡玫坚持要用唐国强。最终唐国强没让她失望,也没让观众失望。他又创造了雍正这一经典的荧屏形象。唐国强饰演的雍正唐国强饰演的另一个经典角色毛泽东,也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唐国强之前,重大历史题材里的毛泽东,大都由演员古月饰演。因此,电影《长征》开拍后,面对众人的质疑,唐国强一度也很茫然。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述:“雍正皇帝毕竟是贵族出生,是封建帝王。而毛主席是农民出生,他身上保留有农民的某些习惯。但他又不是李自成,他是人民领袖。 他有领袖的胸怀,有诗人的风采,有忧患意识。这两个角色的感觉完全不同。琢磨清楚这个,我才有胆量接演。”感谢导演的坚持与认可,一个磅礴大气、胸中有丘壑的开国领袖,由此在银幕上诞生了。迄今为止,唐国强一共演过三十多次毛泽东。次数之多让很多年轻观众误以为毛泽东就是唐国强化妆后的模样。但他演得最好的毛泽东,还是电视剧《长征》中的那个。电视剧版《长征》剧照,唐国强饰演毛泽东。二、《长征》背后的故事1996年,一部名为《长征》的电影问世。这是唐国强首次扮演毛泽东。故事改编自王朝柱的小说《毛泽东和周恩来与长征》,主要讲述了长征过程中的党内斗争。不过虽然电影长达两个半小时,依旧有很多细节不能完整呈现,只能走马观花。对于唐国强而言,他是有长征情结的。他认为,长征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在最为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排除万难、挑战自身极限的典范。因此电影拍摄过程中,即使深处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他依然认真细致地读完了中外学者关于长征的所有著作,看完了建国以来二十多部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关于长征,我自己有一些独特的看法。”在某次采访中他这样说。为此,拍完电影《长征》后,犹豫许久的唐国强再次联系原著作者王朝柱,希望可以把书拍成电视剧,全方位展现长征途中的方方面面。多次交谈后,王朝柱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将小说改编成剧本。这一方案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商讨后,一次性就通过了。电视剧版《长征》剧照电视剧版《长征》筹拍时,唐国强一开始并未打算出演毛泽东,而是身兼导演和另一个重要角色。早前拍摄《雍正王朝》时,唐国强剃了光头,化妆师开玩笑说他要是再瘦点,饰演蒋介石肯定出彩。这句玩笑话被唐国强记在了心里。因此剧版《长征》中,唐国强一开始打算出演蒋介石。他说:“演员必须具备驾驭各种角色的素质,敢于面对挑战和考验。否则,就不是一个好演员。”《长征》剧组有两个摄制组:“红军组”和“蒋军组”。唐国强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执导红军组上。某次活动中,唐国强认识了演员陈道明。回去后,他和剧组讨论,让陈道明来扮演蒋介石,认为他会比自己演得好。化妆师给陈道明上妆后,他的蒋介石扮相,形神兼备,令众人称叹。陈道明扮演的蒋介石当时原定扮演毛泽东的演员是马晓伟。拍摄过程中,剧组觉得马晓伟虽然演技足够,却缺乏领袖气质,不够开阔。加上拍摄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充足的时间让马晓伟进行研究。于是剧组只好临时撤下马晓伟,所有戏份重新开拍,唐国强这才再次出演了毛泽东一角。有趣的是,本打算饰演蒋介石的唐国强,最终成了“毛泽东专业户”。而原定出演毛泽东的演员马晓伟,则在后来十多年里,多次扮演蒋介石。马晓伟扮演的蒋介石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当时陈道明正在出演《康熙王朝》。也因此,蒋介石训斥手下时,常常会有一种康熙廷训的感觉。主创人员都安排到位了,但拍摄过程依旧十分艰辛。尤其是红军组,需要和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为了赶进度抢季节,剧组只能逆着长征路线来拍摄。为此,唐国强不得不先减肥,节食、锻炼、减肥药一块儿上,一直减到身体都有些发虚,使之符合长征胜利后毛泽东瘦削的身材。拍完这段后,唐国强开始了增肥的日子,以使自己的形象符合战略转移前的毛泽东。每天,他以黄油面包为食,那种又甜又腻的感觉比吃药还难受。为了塑造好角色,他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通过下面两张图的比较也能看出来。电视剧版《长征》中,长征前后的毛泽东。但相比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减肥增肥这种事可以说是小事一桩了。导演金韬说,长征剧组场景多,且都分散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当年红军走过的艰难路线,剧组都重新走了一遍。爬雪山爬了三次,一共拍摄了三天,拍摄时间是十月份。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四川阿坝鹧鸪山上,积雪非常厚,加上高原反应,很多演员一边吸氧一边拍摄,不少演员感冒、发烧甚至休克。其中,光是过草地的戏份,就拍了整整一周。为了展现草原上的恶劣环境,剧组不得不在深秋向演员身上喷洒雨水。雨水搅浑着泥土,粘在身上特别难受。为了鼓励大家,唐国强常常第一个跳进水里。有一次,他胆囊炎发作,当场晕倒。而扮演邓颖超的黄微,在暴风雨中弄得浑身都是泥泞,事后洗了一个多小时才洗掉。电视剧版《长征》剧照条件虽然艰苦,却能锻炼演员韧性,磨练演员意志。李安为了拍《少年派》中主演在大海上漂泊几个月的戏份,让男主长达数日不吃不喝;张黎为了拍《大明王朝1566》里海瑞凌厉的气势,让演员黄志忠每日凌晨起床跑步,仅以少量食物维持体能。虽然剧组条件比当年的实际情况要好很多,但恶劣的拍摄条件,能让演员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和精神状态。相较于时下的一些对口型的小鲜肉,这才是真正的想拍好作品的心态。《长征》最终的成品没有让大家失望。作为一部红色主旋律电视剧,要想赢得业内和观众的一致叫好,是很难的。一部政治戏稍不留神就会沦为样板戏,过于天马行空又可能过不了审查。好在《长征》在二者之间把握好了度,无愧于一部高质量的红色主旋律电视剧。而它之所以好,绝不仅仅是如实再现了当年的生死搏斗这么简单。三、“命题作文”下的一盘好菜毛泽东的一生波澜壮阔,可谓是成功者的典范。上世纪三十年代,他被当时的共产国际架空,赋闲瑞金,潜龙在渊。也因此,不同于早年的意气风发,动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也不像后来的志得意满,挥手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征前期的毛泽东,写的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由此可见,此时的毛泽东被排挤在外,难以发挥自身的军事才能,却也不骄不躁,乐观豁达。而到了长征后期,毛泽东领导红军经过两年时间的战略转移,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完成了人类史上这一开天辟地的壮举。此时的他,写下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名句,视野辽阔,目光远大。电视剧版《长征》剧照从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来看,他的情感波动大都集中于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与六十年代。囿于题材的原因,围绕“长征”的艺术创作,比较有限。“红色三部曲”中的另两部《延安颂》和《解放》,人物形象也比较单一,故事情节样板化严重。作为一部涉及高层领导人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长征》中的每一处都要求把握到位,这就导致其艺术追求略显不足。当然,瑕不掩瑜,它仍有着其它红色电视剧难以企及的高度。首先,电视剧《长征》真正做到了“全景式”呈现。历史上,长征期间有四个比较明显的斗争。绝大多数影视作品只关注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和自然条件作斗争,有的稍微涉及了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对于共产党内部和国民党内部的党内斗争却鲜有涉及。但其实,这四个斗争相结合的有机体,才是构成长征的要素。而《长征》做到了。24集电视剧中,有将近一半的篇幅介绍了当时以博古为首的中央领导人,对共产国际唯命是从,一切听从李德同志的指挥,导致共产党接连败仗。在此过程中,还介绍了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处境。直到第十集,毛泽东才真正出现在剧中的主要位置。这在创作上不可谓不大胆,不可谓没野心。电视剧版《长征》剧照故事从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次战役、第五次反“围剿”开始。第一集围绕着蒋介石部署的第五次“围剿”展开,展现了蒋介石、李德、博古、周恩来、毛泽东等人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的看法。对于不熟悉历史的观众,可以透过这部剧,领略到每个人的不同性格和所处的不同立场。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艺术处理手法。事实上,影视作品要想准确且真实地刻画出高层领导人的人物性格,是件很困难的事。有一条线在那里,逾则过,不逾则失味。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剧不仅展现了毛泽东的个人魅力和卓越见识,更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缺陷,这是它的第二个突破点。《恰同学少年》涉及到的是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尺度上可以放宽。但是一旦到了革命题材里,要想直接展现性格上的偏执是不可能的。不过主创人员巧妙地设计了一些小细节,主演唐国强也很有悟性地表现出了这些小细节,从而达到了“形不似而神似”的境界。比如第二集的政治局会议上要讨论对时局的看法时,一开始镜头扫向所有人,大家脸色都很凝重,有的低着头,有的苦着脸,有的托着腮,唯独毛泽东悠哉地点起一根烟,昂起头望向众人,然后问道:“请问中革军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共产国际对此有什么想法?你们有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案,供大家讨论呢?”电视剧版《长征》截图这句话中有短短四个小分句,唐国强并没有一字一字地慢慢读出来,而是一开始就用一种很尖锐的语气发声。随后背景音乐乍然响起,气氛非常压抑时,唐国强的腔调愈发具有压迫感,好似一个趾高气扬的人站在高处质问所有人。由此,毛泽东的性格通过这样的镜头语言、背景音乐和演员表演完美地展现了出来。解围的当然是往后和毛泽东配合默契的周恩来,他面带微笑,对毛泽东和言细语:“泽东同志,你可以畅所欲言,先把自己的想法都讲出来,好吗?”请记住这个“泽东同志”,这是编剧埋下的一处伏笔,我们下文再说。在周恩来的调和下,背景音乐消失了,唐国强放缓了语气,表情也没有那么傲慢,开始认真地谈论起自己的看法来。一般的红剧中,观众看到的往往只有最后的场景,而没有对毛泽东性格的展示。《长征》在短短一分钟内就实现了这个突破,妙哉!第十三集中,又是一场政治局会议,众人讨论是否要发起打鼓新场战役。此时虽然已经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但在讨论中,只有他一人表示反对。目睹这一情形后,毛泽东说:“如果诸位坚持要在打鼓新场打这一仗,我请求辞掉前敌政委的职务。”作为一个领导人,看到大家都反对自己,居然表现出情绪化色彩,这在其他剧中很难见到。一般的套路是:众人都不听他的,他一个人唉声叹气,最后却证明他是正确的。但《长征》中的这一神来之笔,虽然只有短短十秒钟,却绝妙地刻画出了毛泽东的性格。这话说出来后,原本不置可否的陈云同志扭过头来不敢相信地看着毛泽东,而朱德,这个与毛泽东关系最好的老战友(之前的故事里刚刚提过“朱毛”一体的友情),死死地盯着毛泽东,最后也下定决心举起了手。背景音乐顿时变得格外尖锐和落寞,毛泽东神色复杂地看着朱德,他怎么也没想到,朱德会来反对自己。此时仅一个画面凝聚,就完成了毛泽东内心从意气到黯淡的转变。当然,这场戏里除了毛泽东外,就连举手的次序、举手的方式也很值得一说。可以说,每个人的细节都非常符合立场和性格。是的,细节。这也是本剧的第三个艺术特色,它的细节是经过非常精致的打磨的,非常符合人物的立场和性格。笔者好友“荞麦花开”在这部剧里发现了一个绝妙的细节设定,就是上文提到的,周恩来称呼毛泽东为“泽东同志”。剧中,从第一集开始,周恩来都以“泽东同志”、“主席”等词汇来称呼毛泽东,只有一次例外。还是在第十三集,在研究好四渡赤水战略后,酒正酣的周恩来一时情动,对毛泽东说:“老毛,为我们四渡赤水取得成功……干杯!”唯一的一次“老毛”。这一细节既表现出周恩来一生谨慎的性格,又彰显了人物个性。而且此处将“干杯”二字停顿一下后才说出,并且加重了语气,表明了周恩来酒劲上来后的状态。姜文曾说过,大多数人平时的状态都是一样的,只有在非常态的时候,才会表现出个性的不同。一部好戏在凸显人物性格时,往往借助于这些非常态的情节。上文中周恩来脱口而出的“老毛”即是如此。剧中,毛泽东丧失亲人时的悲痛、蒋介石接连遭遇失败时的暴怒,乃至红军英勇就义时的无畏,都属于非常态下的表现,更有戏剧张力。不同于一些电视剧中的反复煽情,《长征》在情绪渲染方面非常克制,只在非常必要的时候,才会一击即中,这是其第四个突破点。比如第七集中,当毛泽东听闻一位红军战士英勇就义时,画面不断闪回:既有这位战士过去的形象,也有艰苦奋斗的战争场面,还有唐国强饱含热泪地朗诵毛泽东的《十六字令》的画面。“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朗诵过程中,唐国强也并非一味痛哭。头一句时,他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到第二句时,已热泪盈眶。最后一句时,却望向远方,满怀豪情。这样的情绪渲染是非常高明的。以上,是《长征》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但作为一部有野心的电视剧,《长征》在艺术上的追求显然不止于此。第六集中,一次闲聊时毛泽东谈到了对祠堂和宗教的看法,这里不仅展现了毛泽东的世界观,也为建国后他组织开展的一系列运动埋下了伏笔。第十七、十八集,当蒋介石认为红军一定会在安顺场大渡河旁重蹈当年李自成、石达开的覆辙时,红军却意外成功了。在此,电视剧通过毛泽东等人的讨论,给观众上了一堂军事政治课。剧中人物的言语非常口语化,却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何红军能够成功的原因。第二十四集大结局中,长征胜利后,本剧没有流于庆祝胜利的表面,而是继续详细地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局势以及下一步的计划,之后才宣告故事完结。由此可以看出,《长征》虽是一部红色主旋律电视剧,却不似样板戏那样脸谱化,而是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群像。限于题材的敏感,该剧在某些方面还是现实让步于艺术的。张黎导演、江奇涛编剧的《人间正道是沧桑》里就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原型,有的还不只一个。这是经过历史加工的作品,虽然在现实尺度上失去了真实,却可以在历史的神韵和脉络上达到共鸣。《人间正道是沧桑》海报而《长征》里的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等高层人物形象,是必须按照官方语境去书写的,可以说是“命题式作文”。艺术上无法完全放开,天马行空,难度大得多。有时过于强调现实,会折损其艺术性。比如第十七集中关于十八勇士的描述,就颇为死板。当然,就像一开始说的那样,瑕不掩瑜。电视剧《长征》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红色主旋律电视剧里最好的一部,也是唐国强历次扮演毛泽东的表演中最好的一次。我想是没有异议的。电视剧版《长征》剧照结语: “而今迈步从头越”“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下的一首词,也是其艺术水平最高的一首——《忆秦娥·娄山关》。它先描绘了极其肃杀的战局,紧接着没有发出文人的咏叹,而是描绘出一幅开阔雄浑的画面。看向远方,看向未来。《长征》是红色主旋律电视剧中的一个标杆。近年来,几乎很少出现此类突破之作(《北平无战事》等属于虚构性质的)。若想再次爬上新的高峰,一定得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大勇气和大魄力。本文作者微信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 ;微博账号:孔鲤
责任编辑:朱莹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长征,唐国强分享给朋友: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通用代码: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复 制flash地址: 复 制html代码: <input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id="link3" value="" />复 制分享视频到站外获取收益&&手机扫码分享视频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长征 01下载至电脑扫码用手机看用或微信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长征 01扫码用手机继续看用或微信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扫码后可分享给好友没有优酷APP?立即下载请根据您的设备选择下载版本选集相关片段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670号
请使用者仔细阅读优酷、、
Copyright(C)2016 优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看了《长征颂》,提到24级电视剧《长征》被日韩等多国翻译引进,作为认识中国的媒介,于是,找来《长征》从头看起。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更多
  当时播放时就批过太假  
  台词令人忍无可忍!  前几集还好,到血战湘江,林彪聂荣臻接到的前线电话,一个正浴血战场、一个绝对熟悉战场,战事如此急迫,抒开情了!写剧本的能想象一下战场吗?  担架邓颖超对周恩来说:“由于气候多变,我的肺病又加重了些,恩来,有克清和同志们在这儿......”写剧本的连夫妻对话都不能想象?哪怕“相敬如宾”,有这样的夫妻对话(还是战场对话!)?又不是写信!担心观众不知道邓颖超病了,你加字幕啊。  别扭脑残的台词太多了!  一个伟大的长征,台词写成这样太遗憾了,还翻译推广到多国,祈愿翻译者能做点修改才好。  长征是红军在军事失败后的求存征途,却也是人民力量的锻造之途,至今总有些宣传人士喜欢给她加上为了北上抗日之类的“光环”,恰恰是抹黑,作为人民军队就算守住井冈山红军仍必须抗日!  长征不需要任何其他光环,在求存时还坚守自己的理念已经足够伟大!她源于失利,转战求存,说转战而不能说逃跑,那是因为在风声鹤唳的仓皇日子里,红军居然化危机为机会,一路宣扬理想、树立形象、磨炼斗志、总结教训、时刻感召人民补充队伍......这就是古今中外唯一可做典范的——有坚定理想的人民军队!  描述如此伟大的征途,这24级电视剧实在不合格,台词丢人,画面也不够精彩,重拍吧。
  应该是这样的
  台词和生活用语不一样,只能通过对话语言来叙述场景和事务,所以必须这样。  欧洲的歌剧,家中只有一对夫妻2人,明明可以正常讲话,却要对唱,还有夸张的肢体动作。  楼主再写一篇批判歌剧的帖子。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电视剧长征宋美铃饰演者_百度知道红军不怕远征难——电视剧《长征》启示录
字体:[][][]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
  记得小时候合唱最齐的一首歌曲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共产党就是“天安门”、就是“毛泽东”,就是每天升起的五星红旗和佩戴在胸前的红领巾。作为80后的年轻一代,我们是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成长在“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时代。对于苦难,我们很少经历;对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真的只有在电影、电视里去感知;对于“长征”,我们在父辈哼唱的《十送红军》里,在历史教科书上,在毛主席的诗词中,在“”的歌声中听到过,看到过。十年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长征》的播出引起巨大反响,十年后,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回头再来看这部作品,我们觉得它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一部重大作品。
  如果非要问电视剧《长征》到底给今天的我们,特别是年轻人带来了什么?那么,在我看来,首先,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是电视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电视剧在思想性和艺术性、历史书写与人物刻画、主题发掘与细节描写等多种艺术追求上的完美结合,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提出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创作原则的最好范本。虽然之前和之后也有很多优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作品,但是电视剧《长征》绝对是一个标杆,是一个突破,是全体创作人员用“长征精神”打造的一件能长留电视艺术史上的“艺术品”。
  电视剧《长征》是一本客观、公正评价中国那段历史的教科书,是对我党历史上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在艰难抉择期,在内忧外患时刻所做出的长征壮举的全景再现。电视剧《长征》用电视剧艺术的形式,第一次全面客观地告诉人们“长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毛泽东、周恩来等我党领袖是怎么成为领袖的,他们也经历过挫折、有过失误,但是当面对党和军队生死存亡的关头,是他们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坚强意志挽救了党,挽救了人民,才有了后来的新中国。
  电视剧《长征》再一次告诉青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也许再过十年,人们对电视剧《长征》不再记得,但是提起“不怕苦、不怕累”这些字眼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当年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战胜困难、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挫折、困难时坚守的一个信念。“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长征也就没有后来伟大、光荣、正确的共产党”。所以,长征永远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一面的体现。这些在电视剧《长征》里有很多深刻表现:体现在和蒋介石的反革命围剿斗争上;体现在和红军内部的错误路线斗争上;体现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上。我党对天、对地、对敌人的种种斗争都取得了胜利,还有什么可以打垮我们呢?
  无论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人们都会本能地向往真善美,向往着崇高。无论是正在反思的年轻人,还是未来需要反思的后来人,爱国主义情怀其实都不曾走远,只是需要一个被激发的契机,需要一个像《长征》一样的精神作品来永远激励中国人民“永远跟党走”!(刘莉莎)
责任编辑:刘仁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征组歌作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