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饭渗是什么

<span class="tipso_style" id="tip-w-j" data-tipso=''>
喜欢就赞一个!
十分感谢您的打赏!
加入玉满斋微信公众平台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三
(文摘精选)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三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三)
明代明代玉器的发展至少在五个方面导致明代的玉器再度繁荣:a.明带海路贸易的繁荣,确保玉宝行业的材料供应~ 明代陆上贸易,换回了大批和阗玉;海上贸易,得到了大量珍稀宝石~ 明代王公贵族特权阶层,除继续运用传统的和阗玉外,大量觅宝石,这是明代出现的新情况,因中国人对玉宝石的珍爱程度,历来超过宝石,这是明代海上贸易的结果b. 明代实行的新匠户制度,有利玉器专业化消费~明代虽仍沿用元代的工匠制度,及把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不准随意脱离匠籍改&& 业,但明代匠户教员带有更大的自在,使工匠有发挥本人聪明才智的机会,因此&& 促进明代的手工业~ 明代工匠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两种c.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进玉器行业的繁荣d. 明代市民文艺的炽盛,影响玉器的世俗化进程~ 玉器的世俗化倾向,从宋代已开始~ 明代由於程朱理学的众多,道教的传播,民俗深化民众,吉祥图案遍地开花,玉器表现也很突出~ * 戟磬图案:「吉庆」*万意:「万」以示吉祥万德、万寿无疆* 桃:「寿」* 鹿:「禄」、「高官厚禄」* 象:「太平有象」* 羊:「吉祥」* 鱼:「有馀」* 雀鹿:「爵禄」* 蝠鹿:「福禄」* 一枝荔枝:「一本万利」e. 明代复古心态,促进仿古玉的发展~ 明代文明的老气横秋及文坛的沉暮气味,直接导致了复古浪潮的高涨,整个时代弥漫着复古气氛。~ 明代仿古玉大致有两类:一是访古彝器,外型与汉以前器物接近,不为琢做旧,追求典雅古之美。宫廷访古玉属此类。一是琢假古玉,以假乱真,「伪乱古制」,谋取高利,民间玉市仿古玉多属此类。中国古代官衔的标识,常在冠饰、服饰、腰饰上得到表现。但玉冠不断很少见,而明代官员是运用玉冠的,文献虽无玉冠运用的明确着录,但玉冠均出土於王公贵族墓,所以可补文献不足。玉带板是朝廷、官员运用最为广泛的玉器。明代在尚古思潮影响下,玉圭曾作为朝廷用玉之一,琢制了大量玉圭,而且饰纹不一,但均为尖首圭。玉圭是周代流行的礼仪玉,明代均为仿古外形,但两者有很大区别。a.战国为和阗玉,明代用糟玉b.战国玉圭边有突弦,明代则无c.战国玉圭两头起脊,明代则无d.战国玉圭纹精细饱满,明代则揣摩粗劣壶爵杯是适用玉茶酒具,是明代最具特征的玉器外型。明代玉壶的大量添加,与其时饮酒茶之风的兴盛,奢生活的糜烂有关。 花形玉杯是唐宋盛行的一种玉杯,至明代继续流行。英雄合玉杯是明代独一的双筒式玉杯,杯身把体一侧镂雕鹰熊,鹰在上,熊在下,寓意「英雄」。英雄合玉杯多为宫廷大婚运用类似时下流行的喝交杯酒运用的方式。明代器皿玉器多藏於宫廷,出土很少,民间流传更少,次要缘由是:器皿用料多、雕琢难度大、造价高,普通人运用不起,同时明代也规定庶人不得运用玉制器皿。玉簪在明代极为兴盛,可能与苏州碾玉名匠陆子刚琢制一批艺术程度极高的玉簪,刺激后妃贵妇消费有关。明代复杂的玉佩,是仿古玉组佩,也就是上股时期风靡一时的「君子佩」。在宫廷中,玉镯可能还排不上座次,但在民间,玉镯广为流行,且用料、外型、装饰非常讲究,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讲到明代玉器风格,常谈起世俗化倾向、仿古倾向;在碾玉方面,常用「粗大明」来描述。那麽明代的碾玉及装饰究竟有何特点?&&a. 粗大明明代玉器的碾玉特点~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碾玉特点,周代奥秘、汉代 巧、唐宋自然、元代气势~ 明代玉器的碾玉特点是粗犷浑厚,不拘大节,这应是由大刀阔斧的元代北方之工匠碾玉演化而来,古玩鉴赏家将这些特点笼统地概括为「粗大明」~「粗大明」意思是粗犷、宽大的玉器属明代,也就是说,明代的碾玉特点粗犷、宽厚,常常忽略细部的处理。b. 花下压花明代玉器的装饰特点~ 明代玉器大多是浑厚粗犷,但玉带板等饰玉则雕琢的非常精细,因此,严厉来&& && 说,明代玉器是粗犷与精细并存~明代「花下压花」雕镂技术表如今三个方面:&& *在平面片状玉器上,用超高的镂空技艺,能镂雕出两曾至三层花纹&& * 镂雕的多层花纹,不只能表现出具有较好透视关系的上下层花纹,而且能在剔留的下层花纹,琢出具故事情节的复杂画面&& * 明代镂雕的花纹,不只能使在平面上的图案得到充分表现,而且能表现立体层面c. 诗书画印明代玉器的艺术特点~ 由於玉器深受知识阶层的喜欢,尤其是大量的文具,文玩及陈设玉,更能点缀文房,熏陶情操,成为风雅玩物。因此,明代玉器也深受文人画艺术的影响~ 当时苏州琢玉业受文人画影响很深,在玉器上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诗书画印艺术,其中以陆子刚运用得最为成功~ 在玉器上出现文字,始见於汉唐,但其实文字多为祭祀或避邪,多用阴刻法琢出,艺术表现力遭到限制。明代诗文多用留地浅浮雕琢出,能充分显示出书法艺术的笔墨韵致,其运营地位非常得体,常在画面的空白处或一侧面,与书画题跋几乎没有两样,并且诗文的内容常与化验相关连,得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d. 金玉珠宝明代贵族玉器气派&& ~明代由於海上贸易的拓展,得到了大量贵重珠宝,同时中国传统的玉器观念,在明代得到更大发展,因此,金玉珠宝,珠光宝气是明代玉器辗琢、装饰的又一特征。~ 特徵有:*是金饰件上镶嵌红宝、蓝宝石等,表明明代珠宝行业工艺进一部的拓展*玉饰件上镶嵌红宝石、蓝宝石*用金泊片镶匀玉器四边,在明代早期的玉带板上特别盛行。这种工艺虽在魏晋时期就已出现,但均没有明代做得精细灵巧*以镂空金盖、金拖构成玉制器皿的组成部分,金玉交相映辉,瑰丽无比*金玉珠宝融为一体,以镶嵌、镂空、锤刻、焊接等精细工艺,将不同质地、不同色泽的金玉珠宝,组成雍容华贵的稀世粹珍,尤以女性首饰居多明末清初青白玉鏤空螭紋杯高濂在万历十九年刊行的【遵生八牋,燕閒清赏牋】中提到:明早期製作仿古玉器的情况:「近日吴中工巧,模仿汉宋螭玦,鉤环,用苍黄染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是琢成,偽乱古製,每得高价。」即便在清初康熙年间,仍然雕古玉器,并且被贡入内廷,连喜欢玉器的清高宗乾隆皇帝都差点被欺瞒。乾隆皇帝曾撰写一篇「玉盃记」,记叙他得到一件古代玉盃,把玩中略感怀疑,便招来玉工姚宗仁讨论。姚宗仁一眼即认出此器乃出自祖父之手,并且进一步阐明.染色之法。乾隆皇帝写了「玉盃记」之后,曾一再命工匠将文字琢刻在内廷收藏的仿古玉盃的木盖、木盒等处。故宫清宫旧藏中即有一件玉盃的紫檀木盒盒身四面用楷书阴刻这篇文字,北平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件仿古玉盃,它的木盒盖面亦阴刻隶书「玉盃记」,所署年款是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春日。可见得当时骞 环&#966;饫喾鹿庞癜牐 犕飧吒〉穹鹿朋の疲 ⒓尤斯と旧 怼?br&图中这件仿古玉盃,不但以一隻高浮雕鏤空螭纹作鈑,也於器底琢刻两隻组成环形的高浮雕鏤空螭纹,以作为圈足,这三隻螭纹的高浮雕技法几乎已达立雕之境;盃身外壁尚琢刻龙凤纹为饰。清代乾隆帝对搜集到的古玉,满意者,赋诗、作文,大加赞赏,不满意者命清宫造办处改头换面,重新琢镂。乾隆对琢玉高手倍加爱护,对姚宗仁尤为赏识,经常与其切磋仿古玉技艺。宋元时期仿古玉已初显端倪,明代仿古琢造已达相当程度,清代在传统文明和乾嘉考据学派的影响下,仿古玉出现了许多新特征,如下:目的明确:a.琢制仿古玉,从目的来讲,基本上有两种&& ~是利欲熏心的商人,已达谋取暴利之目的&& ~是为满足文人雅士之需求,以标榜持有者学问与财力b.皇帝注重:&& ~乾隆帝爱好古玉,也倡导仿制古玉c. 品类多样d.格调隽永:~仿古玉是玉匠、收藏家对前人创造的敬慕、憧憬和追求,需运用智慧与技巧,「仿」中有变化,「仿」中有创意,因此清代宫廷仿古玉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痕都斯坦玉是十八世纪对中国传统玉器产生严重影响的玉器,而受其影响仿制初的「西番作」,则是中国狱卒中的新成员。清代痕都斯坦位於印度北部,包括喀什米尔及巴基斯坦西部。痕都斯坦玉器,涵义上相当於英文的回教玉器或伊斯兰玉器。包括两种:a. 印度的蒙兀儿玉器b.土耳其玉器听说蒙兀儿的皇帝们,置信誉玉做的食器可以避毒,故玉雕容器特别发达。痕都斯坦玉材大部分采自新疆的和阗玉、叶尔羌角闪石玉。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纯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由多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莹,追求纯净之美。这与中国玉工喜留玉皮或正色玉雕,构成鲜明对比。痕都斯坦玉器都是适用的碗、杯、洗、盘、壶等饮食器皿,不见充斥中国玉器的礼玉与佩玉。痕玉器装饰也很有特点,部分器璧上嵌饰金、银细丝及各色宝玉或玻璃。乾隆帝对痕玉非常欣赏,於是在其授意下,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特设仿制痕都斯坦玉器的专门design,所仿器物被称为「西番作」。清代玉器多样化的缘由,除玉器外型。装饰风格外,也与产地不同有关。清代玉产地次要有宫廷、苏州、扬州,呈三足鼎立趋势,各具特征。 造办处玉作,表现皇帝旨意。苏州玉器,以精巧见长。~赫赫有名的陆子刚、姚宗仁、郭志通,均出身於苏州专诸巷玉工世家~专诸巷玉器,玉直晶莹润泽,柔嫩细腻,平面镂刻是专诸玉作的一大特征,而其薄胎玉器,技艺更胜一筹扬州玉作,以玉山子着名。~ 苏州玉雕以小巧小巧见长,扬州则以大取胜,玉如意、玉山子是扬州玉雕业的着名产品~ 扬州玉山子艺术特征明显,玉匠善把绘画技法与玉雕技法融会贯通,留意笼统的精确刻划和内容情节的描述,讲究构图透视效果。中国玉文明有着一万年的萌生发展的悠久历史。它又有着有限的生命力,2008年北京奥运徽宝就是陈旧的玉文明传统与当代奥林匹克人文价值相结合的杰出作品,也是陈旧而又年轻的中国玉文明的有力见证。古玉鉴定分为时代、功能、玉材、形饰、铭刻以及名称、价值、价格等若干信息,其中首要的是时代(年代)鉴定。时代(年代)鉴定可分为宏观的时代(年代)鉴定和微观的时代(年代)鉴定两大类。宏观时代鉴定的年代量比可以&#8220;纪&#8221;乃至&#8220;十纪&#8221;为其最低量标,而微观时代鉴定只能以十年或几十年为最小量标,精确的微观量比可落实到年月甚至日时的最巨大量标。以&#8220;纪&#8221;或&#8220;十纪&#8221;为量比的宏观年代鉴定的标准,可分为神玉—王玉—民玉三大阶段。这三大阶段则是古玉宏观时代鉴定的最大、最长的切断层面,这是我们鉴定时必须首先把握的基本时代观。一、神玉阶段:距今年为巫玉阶段。史前玉文明的发展和繁荣的推进力是神。神是巫觋创造出来的,她(他)依托神的力量统治社会。反映巫觋的玉像、玉面像见于红山、大溪、凌家滩、良渚、石家河等史前文明。在我国东北、东南、长江中下游及东南等地蕴藏丰富的五大玉资源,促使史前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构成三大玉文明板块及五个支玉文明亚板块,为中华文明铺设了奠基石。1、三大玉文明板块包括东夷玉文明板块、淮夷玉文明板块和东越玉文明板块。东夷玉文明板块以狩猎经济为主,兼种植,距今年。分布在今东三省、内蒙东部、河北、山东及江苏北部,以红山文明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玦、匕、勾云形器、圜形边刃器、龙、?等。在工艺鉴定上,无平面呈起凹状,形不规正,具有象微性、表示性、粗犷雄奇的风格。淮夷玉文明板块以农耕兼狩猎经济为主,距今5300年,分布在今长江中下游、安徽、江苏南部,以凌家滩遗址为代表,重要玉器有巫、龟壳、长方形片饰等。东越玉文明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年,次要分布在今江苏、浙江太湖地区,以良渚文明为代表,以瑶琨揣摩玉器,重要器形有璧、琮、钺、璜、梳背、锥形器、串饰等。工艺精致工整,器形规正,纹饰较细腻,镂空阴刻较精,风格精细俊秀。2、五支玉文明亚板块则是指夷玉文明亚板块、华夏玉文明亚板块、鬼玉文明亚板块、羌玉文明亚板块和荆蛮玉文明亚板块。夷玉文明亚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年,分布在今山东省,以海岱龙山文明为代表,重要玉器有圭、璋、璇玑、冠饰等。玉料可能是《禹责》上的&#8220;怪石&#8221;,即今泰山东北所产蛇纹石玉,称&#8220;泰山玉&#8221;,以绿色为主,风格精巧明快。华夏玉文明亚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年,分布在今山西省南部,玉资源不明,以陶寺文明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琮、璧、步摇等,风格硬直简单。鬼玉文明亚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4200年,分布在今陕西、山东南部、内蒙中部,以石峁文明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璋、牙璋、刀等,多用黑玉,擅长切割磨制薄片器,风格威严锋锐。羌玉文明亚板块以农耕经济为主,距今4200年,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宁夏。玉资源来自青海格尔木、甘肃榆中玉石山等地,远距离 玉须进入金山、昆仑山,以齐家文明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璧、琮、璜、璜联璧等,风格草率粗糙。荆蛮玉文明亚板块以农业经济为主,距今年,分布在今湖北中部及湖南北部。玉资源不明。以石家河文明为代表,重要玉器有巫头像、獠牙面(傩面)、龙、凤、蝉、兽面等,多用阳线纹,风格朴实平易。二、王玉阶段:从夏至清为王玉阶段(夏商周—清代)。王掌握着消费、运用玉器的大权。三代王玉到了秦汉成为帝王玉。玉器的次要功能为礼器(&#8220;六端&#8221;)、祭器(&#8220;六器&#8221;)、仪杖、工具、器具、器皿、佩饰、人物、动物等等。铊机为青铜或铁质。历朝玉器均有本人的时代风格,非常清晰明确,这就是客观的时代风格鉴定的铁证。春秋时期&#8220;君子比德于玉&#8221;已很普遍。孔子及儒家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即将玉从神那里解放出来,交给&#8220;君子&#8221;,作为德的载体。三、民玉阶段:间于玉文明的王玉阶段之中,民玉文明也逐渐构成并发展起来,从宋至清为中国玉文明的民玉阶段(宋—清代)。玉除了为帝王朝廷公用之外,由于工商业发达和玉器的商品化消费,工商、富户人家置朝廷禁制于不顾,从店铺购置玉器用于喜庆、佩戴、文房、宴饮、鉴赏、收藏等物质文明生活的方方面面。民玉是商品玉,没有礼玉特殊的阶级属性,与王玉不同,民玉的特点是与民间生活愈加贴近,有着生动清新的艺术风格。古玉器的分类玉璜在中国古代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礼》一书称为是&#8220;六器礼天地四方&#8221;的玉礼器。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种玉器,历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玉璜的形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半圆形片状,圆心处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种是较窄的弧形。普通玉璜在两端打孔,以便系绳佩戴。商周当前,玉璜逐渐构成具有礼器和佩饰的两种作用。新石器时代的玉璜流传至今极为稀有,大都只能见到一些河姆渡文明和良渚文明时期玉璜,往往兽面大于玉璜、饰纹已有多层次的浅浮雕兽面纹,兽面周围饰有精细的复杂阴线,河姆渡文明的玉璜体积小,厚度大,石质也远逊于良渚文明的玉璜。商代起玉璜成为人们流行的佩带物,原来普通的玉璜无法显示出佩带者美化本人的志愿,又不能区别佩带者的地位、身份。因此,商代起的玉璜在饰纹和式样上出现多样化,以满足各层次爱玉者需求,人形璜、鸟形璜、鱼形璜、兽形璜等,就是商代玉雕艺人所创新品种。战国时期出现镂雕玉璜,多为变龙纹,唐代当前玉璜渐渐消亡,取而代替的是各种玉佩饰品。玉琮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玉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种玉礼器,古代人谓之为&#8220;六瑞&#8221;。关于玉琮最早出现时的用途,考古界至今尚未一致认识。有人认为是古代纺织机器上的零件,有人说它是古建筑缩影,日本考古学者中则有人认为玉琮是窥测地理的窥管&#8230;&#8230;。但玉琮和玉璧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种礼器,其历史悠久见于《周礼》&#8220;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8221;的记载,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制定以璧,琮礼天地的制度,不断延续到清代。玉琮的全体特征是外方内圆,新石器时代玉琮目前较为少见,常见的是良渚文明遗址中的玉琮,其特征是普通为正方体,中部有一孔,表面分成几节,每节都饰有人面或兽面纹,个别还阴刻动物图案。商代至战国玉琮制造逐渐减少,汉代当前几乎消逝。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8220;珪&#8221;。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183;春官&#183;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玉璧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薄璧男所执,瑑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8220;拱璧&#8221;,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承继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当前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明、清时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玉琥古代玉器.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8220;琥&#8221;。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认为:&#8220;我以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8216;虎纹&#8217;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玉虎&#8221;。玉笏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即&#8220;珽&#8221;。《礼记&#183;玉藻》:&#8220;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8221;注:&#8220;球,美玉也。&#8221;镇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也作&#8220;镇圭&#8221;。《周礼&#183;春官&#183;大宗伯》:&#8220;王执镇圭。&#8221;注:&#8220;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以四镇之山为瑑饰,圭长尺有二寸。&#8221;命圭  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公十一年&#8220;赐晋侯命&#8221;注:&#8220;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端。&#8221;《周礼&#183;考工记&#183;玉人》:&#8220;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8221;谷圭  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8220;谷璧&#8221;。《周礼&#183;春官&#183;典瑞》:&#8220;谷圭以和难,以聘女。&#8221;注:&#8220;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8221;《考工记&#183;玉人》:&#8220;谷圭七寸。&#8221;圭璧   &#8220;圭&#8221;亦作&#8220;珪&#8221;。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周礼&#183;春官&#183;典瑞》:&#8220;公执桓圭&#8230;&#8230;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8221;郑玄注引郑司农云:&#8220;以圭璧见于王。&#8221;《后汉书&#183;明帝纪》:&#8220;亲执圭璧,恭祀天地。&#8221;  土圭  古代玉器。用以测日影、四时、土地。《周礼&#183;地官&#183;大司徒》:&#8220;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8221;又《春官&#183;典瑞》:&#8220;土圭致使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8221;&&& 璧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薄璧男所执,瑑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8220;拱璧&#8221;,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承继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当前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明、清时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 瑗   古玉器名。大孔的璧。《尔雅&#183;释器》:&#8220;好倍肉谓之瑗。&#8221;郭璞注:&#8220;瑗,孔大而边小。&#8221;玉琥  古代玉器.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8220;琥&#8221;。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认为:&#8220;我以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8216;虎纹&#8217;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玉虎&#8221;。玉虎   雕成虎形的玉器,即&#8220;琥&#8221;。《拾遗忘&#183;秦始皇》:&#8220;始皇嗟曰:&#8216;刻画之形,何得飞走?&#8217;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8221;参见&#8220;玉琥&#8221;。珩   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环  古玉器名。一种圆形而两头有孔的玉器。《尔雅&#183;释器》:&#8220;肉好若一谓之环。&#8221;郭璞注:&#8220;肉,边;好,孔。&#8221;邢疏:&#8220;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8221;玉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宋史&#183;舆服志三》:&#8220;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8221;又:&#8220;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8221;《晋书&#183;周访传》:&#8220;访大怒。敦手譬释,并遗玉环玉碗,以申厚意。&#8221;玉佩   &#8220;佩&#8221;亦作&#8220;珮&#8221;。玉作的佩饰。《诗&#183;秦风&#183;渭阳》:&#8220;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8221;萧德言《咏舞》:&#8220;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8221;环玦  古玉器名。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块。《汉书&#183;隽不疑传》:&#8220;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8221;玉带钩  古玉器名。又名&#8220;犀比&#8221;。可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明,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战国初期墓中,发现一件玉带钩,是目前已知较早的一件。在河北满城、江苏铜山小龟山等西汉墓及河北定县北庄东汉墓中,均有玉带钩出土。玉钩  玉制的钩,故名。有带钩、帘钩、帐钩等。《宋书&#183;符瑞志下》:&#8220;汉桓帝永兴二年四月,光禄勋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气,得玉钩、玦各一。钩长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镂。&#8221;《列仙传&#183;钩翼夫人》:&#8220;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钩。&#8221;玉剑饰  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珌)四种。玉剑饰始于战国,战国剑较短小,剑首小而薄,边沿外敞,较锋利,格少(多用铜、铁),剑珌有厚长和薄短两种,带扣也小。汉带剑首长而大,格多,剑珌与战国类似。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把铁剑,其上四种玉剑饰惧备,并有高浮雕玉饰。汉后,玉剑饰不多见;明清两代仿制较多。玉珌  佩刀鞘上装饰。同&#8220;琫&#8221;、&#8220;鞛&#8221;。《诗&#183;小雅&#183;瞻彼洛矣》:&#8220;君子至止,鞆琫有珌。&#8221;《释文》:&#8220;琫,字又作鞛,必孔反,佩刀鞘上饰。&#8221;玉琫  古玉器名。刀剑鞘口处的玉饰叫&#8220;琫&#8221;,琫对面的小方玉叫&#8220;珌&#8221;。《诗&#183;小雅&#183;瞻彼洛矣》:&#8220;君子至止,鞆琫有珌。&#8221;《传》:&#8220;琫,上饰;珌,下饰。......天子玉琫而鞉珌,诸候CHANG琫而QIU珌。玉衣  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称&#8220;玉匣&#8221;、&#8220;玉柙&#8221;。把玉石琢成各种外形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镂后银镂、铜镂连缀而成。《汉书&#183;霍光传》:&#8220;光薨......赐金线、缯絮,......壁珠玑玉衣。&#8221;从194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景象氏侯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1978年底为止,相继共发现玉衣22套以上,属于西汉的共11套,属于东汉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较残缺,可以复原。玉豚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外型和文饰较简单。用其随葬,次要是巫术的缘由。含玉  古玉器名。&#8220;含&#8221;亦作&#8220;晗&#8221;,有的书上还称&#8220;押舌&#8221;。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礼&#183;天宫&#183;天府》:&#8220;大丧共(供)含玉。&#8221;大丧,指皇帝丧。其余则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8220;玉蝉&#8221;。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死者口中就含有贝。据记载,春秋时代死者口中含的是&#8220;珠玉&#8221;。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现较多。玉蝉  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8220;玉蝉&#8221;。据徐广称:&#8220;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8221;《史记&#183;屈原传》:&#8220;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8221;《说文》:&#8220;蜕,蛇蝉所解皮也。&#8221;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意图。参见&#8220;含玉&#8221;。玉塞  古玉器名。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孔窍的九件玉器。这九件玉器在河北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九窍玉塞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门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与&#8220;含玉&#8221;不同。东晋葛洪《抱朴子》:&#8220;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8221;这同玉衣也能使尸体不朽的迷信说法是分歧的。玉节  玉作的符节,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礼&#183;地官&#183;掌节》:&#8220;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8221;《公羊传&#183;哀公六年》:&#8220;与之玉节而走之。&#8221;玉玺   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自秦当前,以玉为玺,为皇帝所公用。因此又以指喻皇位。玉盘   玉琢成的盘。张衡《四愁》诗:&#8220;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8221;杜甫《严公枉驾草堂》诗:&#8220;竹里行厨洗玉盘&#8221;。玉鱼  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冯贽《云仙杂记》:&#8220;贵妃(杨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8221;程大昌《演繁露&#183;鱼袋》:&#8220;《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8221;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诸将》诗:&#8220;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8221;玉带  唐、宋官员所用的玉饰的腰带,以之分别官阶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8220;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閤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8221;又:&#8220;本朝亲王皆服玉带。&#8221;《宋史&#183;舆服志五》:&#8220;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奏曰:&#8216;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8217;&#8221;明代惟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见《明史&#183;舆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赐及一品用衔玉版带。见吴荣光《吾学录&#183;制度》。玉珠   用玉琢成的珠。《晋书&#183;舆服志》:&#8220;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8221;玉藻  古代王冠垂挂的玉饰。《礼&#183;玉藻》:&#8220;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8221;《蔬》:&#8220;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故云玉藻也。&#8221;《后汉书&#183;舆服志&#183;冕冠》:&#8220;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8221;玉器分类的补充一、仅礼玉器所谓的仪礼玉器,即古人在祭祀或朝享、交聘等仪礼上运用的玉器,简称为&#8220;礼玉&#8221;。古代的礼玉,据《周礼》记载,是专指璧、琮、圭、璋、磺、琥等六种瑞玉而言。据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在1983年第二期《考古&#183;汉代的玉器》中认为:&#8220;我们如今知道这六种瑞玉,是战国到汉初的礼学家理想化了的礼器零碎之一。&#8221;这些礼学家对待瑞玉的含义,有不少望文生义或者出于臆测。下面我们结合考古最新材料对六种瑞玉作一扼要的叙说。玉璧是一种有孔的扁圆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出现。《周礼&#183;考工记》载:&#8220;璧羡(半径)度尺,好(孔)三寸以为度。&#8221;《尔雅&#183;释器》说:&#8220;肉(体)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8221;由此曾出现过不同的解释。但不管哪一种解释,都同大量出土的玉璧不符。从出土的实物看,肉和好的比例并非像《尔雅》里所说的那么规则,而是各种比例都有。所以复鼐在1983年第5期《考古&#183;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中又说:&#8220;环和瑗,实践上也是璧。&#8221;并建议,&#8220;把三者总称为璧环类,或简称为璧,其中器身作细条圆圈而孔径大于全器的二分之一者,或可特称为环。&#8221;&#8220;瑗&#8221;字,&#8220;在古玉名称中,今后可以放弃不用。&#8221;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墓中,曾出土有大孔的璧环类玉器,有的套在死者的背上,当&#8220;手镯&#8221;之用。因此也不妨把&#8220;瑗&#8221;作为古&#8220;玉镯&#8221;来解释。璧有大璧、谷璧、蒲璧之别。古时大璧径长一尺二寸,为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也可用大璧。惟礼天须用苍色,取璧形圆像天,苍像天的颜色之义。民国以前各代尊祖配天均用谷璧,饰以谷形,取养人之义;子所执也。蒲璧府饰为蒲形,蒲可为席,取安人之义;男所执也。三者统谓之拱璧。三种之外,又有一种系璧,其身很小,佩于绅带上。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都不够圆,多为弦纹。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承继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当前至宋、元时代,玉璧不多见。明清时代又兴盛起来,并出现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的胸部或背部,有的还放在棺椁之间,甚至镶嵌在棺的表面作为装饰。清代的龙纹蒲璧系仿古作品,在纹饰、工艺方面完全仿汉代,但同汉代又有区别。汉代璧为水玉制成,玉里含有白斑,骨董商称为&#8220;饭渗&#8221;,清代运用的是质地纯正的青玉、碧玉;汉代玉璧带有水沁或士沁,这种沁色,清代璧上普通不仿制。玉琮是一种外方内圆的粗管形玉器,据《说文》、《周礼》载,为古代仪礼之器。但从考古出土的情况,关于玉琮的种种用途可能是儒家的想象。新石器时代和商代的玉琮,就它们在墓中的地位和数量来看,似乎不是帝王祭天地的礼器。出土的玉琮始见于江苏南部的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明墓葬中。到了殷代玉琮也常有出现,但器形比较短矮。汉代,玉琮可能曾经不再制造,迄今为止仅在汉墓中发现两件,而这两件又都是由旧玉改制而成,改制后不再作为仪礼用的玉器了,而成为一种装饰或陈设玉器。汉当前玉琮不多见。明清两代时有仿古制品,但已脱离了先秦风格。玉圭是一种上端尖锐的长方形玉片,下端平直,上端作等边三角形。《说文》:&#8220;剡(尖锐)上为圭,半圭为璋。&#8221;郑玄说:&#8220;圭锐像春物出生,半圭曰璋。&#8221;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所谓&#8220;玉圭&#8221;都不是真正的圭,而是武器和工具之类的玉器(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版)。直到战国时,玉圭和玉璋才兴盛。《周礼&#183;考工记》中载有许多不同品种的圭,如大圭、青圭、谷圭、镇圭、信圭、桓圭等,都未在地下出土文物中发现。同时《考工记》所记玉器名称,也含义不清。清代收藏家吴大澂在他本人的收藏品中竟然发现了六种古圭,实践上都是有锋刃的玉制武器,算不上是圭。其中吴氏定为谷圭的一种,也是后世的制品。关于出土玉圭的外形和玉圭的用途,都还有不少成绩有待研讨。明清两代的玉圭保留到如今的很多,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明代玉圭同汉代相比较,外形变化不大,皆为尖角顶,但体积比汉代要大,并有素面、谷纹、乳钉纹、海水江崖等不同纹饰。清代玉圭多为仿古之作,款式虽五花八门,却去古甚远。玉璋与圭类似,但上端只要一道斜边,故谓&#8220;半圭为璋&#8221;,系祭山川所用之物,到目前为止,除殷墟西区九百余座小墓中有四十一座出土有一百八十三件石璋外,还未发现真正出土的玉璋。郑州二里岗出土的一件璋形玉器和偃师二里头出土的两件璋形玉器,虽曾报道为玉璋,但据考古专家的意见,它们都是大型的刀形端刃器。有的长达60厘米,应属武器类,但不是适用武器。因此,玉璋在出土玉器中的情况,还有待广大考古工作者作进一步的研讨。玉璜是一种弧型的玉器。汉儒都说:&#8220;半譬曰璜&#8221;这是汉儒理想化的解释,并无实物为证。考古发现,殷代的玉璜,普通是玉璧的三分之一,只要多数接近二分之一。因此&#8220;半璧曰璜&#8221;的说法不只与殷制不符,同周制也不吻合。玉璜穿孔为佩饰物,故有佩璜之称。佩璜在新石器时代曾经出现,普通两端各有一小孔,系以佩戴。商代的玉璜多由璧环类改制而成。妇好墓中的玉璜,有的用两件或三件可以拼合成一只玉璧,有的是玉璧圆周的四分之一。佩璜成型后,普通都进行再次雕琢,构成龙形、鱼形,有的又在表面再雕刻呈鳞纹和三角形纹等。清吴大澂在《古玉图考》中认为,中、小型者为佩璜,大型者正如《周礼&#183;春官&#183;大宗伯》载&#8220;以玄璜礼北方&#8221;,是祭祀北方的礼玉。但出土发现这种大型璜也有细孔,仍然是佩饰。因此,关于玉璜的仪礼用途说,也还待进一步研讨。玉琥是最后加入瑞玉的玉器。汉儒都认它是虎纹或伏虎形的玉器。清吴大澂在《古玉图考冲便据此把一些类似的玉器都认作是琥,甚至将一件玉琢也认为是伏虎,并误称其为琥。考古家夏鼐在《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冲指出:&#8220;我以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8216;虎纹&#8217;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为玉虎。&#8221;殷商妇好墓中出土有四件圆雕和浮雕的玉虎,下面都有细孔,也应称为虎形玉珮;这既不是仪礼中运用的瑞玉,也不是古代发兵或求雨中用的虎符。综合上述,不难看出,这六种瑞玉虽然有不少成绩需待进一步研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文献记载的所谓瑞玉及其器形、特征和用途多不可靠,要确凿地阐明它们的用途和意义,还有待于考古学方面的成就。
TA的最新收藏[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玉器图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