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000元的500元人民币发行时间吗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无发行1000元面值人民币计划
  3月11日,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两会间隙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 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副行长陈雨露称,人民币对波动是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过程   是否发行大面额纸币成为两会的热门话题。在去年发行第六套新版百元人民币时,也曾有传言称将出现500元与1000元面值的钞票。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副行长陈雨露表示,据他所知,央行没有发行大面额人民币的打算。   “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太适应”   2015年发行新版百元人民币时,曾有传言称将发行500元与1000元面额的纸币。央行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在从事大额交易、特别是买大件商品的时候,现在钞票的面额比较小携带不便,但大额现钞用于小额交易时又不方便找零。与此同时,大额钞票在遇到造假时,会给持有者带来更大的损失。   中央财经大学学院教授()也曾表示,发行大额人民币利于某些方面的使用,但是面值大会助推通货膨胀预期。   除了大额人民币问题外,陈雨露昨日还就近期波动问题回应称,在过去的这些年中,人民币一直保持升值的趋势。加入SDR货币篮子后,人民币要保持对一篮子货币的稳定,对组成货币篮子的美元、、这些货币要保持一定的波动弹性。   陈雨露提醒,在这样的转换中,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太适应。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其实是人民币对国际市场的一个适应过程。   人民币贬值货币应换金条?要量力而行   对于有消息指出人民币汇率下行压力下建议货币换金条,陈雨露昨日表示,可能会觉得金条是硬通货,但是实际上,市场也是有波动的,也存在着风险。而且相比人民币来说,黄金还没有利息,机会成本也挺高的。老百姓还是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首席分析师李慧勇在研报中表示,影响的因素中,除了传统的基本面供需格局外,利率水平、通货膨胀、主要(美元)、短期资本流动、避险需求与风险偏好,不同阶段所影响的核心驱动因素往往不同。   李慧勇分析认为,2016年以来黄金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美元指数的走弱和市场避险情绪的变化。随着2月11日美元指数触底企稳,近期全球市场波动性下降,风险情绪上升,黄金转入震荡行情。在无其他意外风险发生的情况下,预计黄金阶段性高点临近,近期可能面临回调。   央行数据显示,2月份我国黄金储备增长0.6%,从1月份的5718万盎司升至5750万盎司。央行的黄金储备增幅,创2015年开始披露该数据月度增幅以来的最低水平。   新京报记者 郭超 陈杨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腾讯财经(financeapp)。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在这里,发现聪明钱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财经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搜索“腾讯财经”,开启财富之门。
[责任编辑:baggioguo]
热门搜索:
腾讯理财超市
同类产品年涨&27%
今年以来收益&13%
近1月涨&7.41%
7日年化收益&2.97%
10000步换试驾好礼
预订享1万置换补贴
北汽SUV低至5万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央行为何迟迟不敢发行1000元面额人民币
人民币需要“千元大钞”吗?
08:46阅读(49519)
&&昨天(6月10日)下午,一条新闻在网上迅速“蹿红”,成为各大网站首页的“座上客”: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表示,今年下半年可能会发行500元或1000元大面额人民币。
然而到了傍晚,新浪财经称,已经就此问题电话采访了何志成,他否认自己说过这样的话。于是,围观的人群带着满腹狐疑逐渐散去。
500元、1000大钞元大钞即将面世的传言,在过去几年间屡次传出,屡次被辟谣,但每次都受到广泛的关注。甚至有好事的网友,搞出了多个版本的设计图,有些看起来还真是那么回事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来凑热闹,隔几年就在“两会”上抛出建议发行“大钞”的提案、议案。
随着人民币发行规模越来越大,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大钞”面世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要知道,目前中国广义货币已经接近120万亿,相当于美国的1.5倍,位居世界第一。在实际流通中,美元最大面额是100元(相当于622.5元人民币),英镑是50元(相当于522元人民币),港币是1000元(相当于803元人民币),日元是1万元(相当于608元人民币),欧元是500元(相当于4215元人民币)。由于中国人更习惯使用现金,所以如果中国发行500元和1000元面值的人民币,并没有什么异常。
人民币是1948年12月1日问世的。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全国仍然处于战争状态下,物价飞涨,通胀严重。所以,第一套人民币最大面值的纸币,是5万元,此外还有1万元、5000元、1000元等多种面值。1955年3月,无论是物价还是政治形势都已经稳定,国家进行了一次币制改革,按照1万元换1元的比率,将第一套人民币换成了第二套人民币。最初的第二套人民币,最大面值只有5元钱,也就是相当于第一套人民币的5万元。两年后的1957年,10元纸币才问世。
第三套人民币使用时间最长,从1962年沿用到了2000年,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10元钱的“大团结”图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代表着地位、财富和荣耀。100元纸币诞生在1988年,到目前一共有两个版本:“四伟人”和“一伟人”两种,前一个版本虽然没有作废,但在逐步退出流通。
从全球纸币发行史看,大面额纸币发行,往往标志着通胀时代到来。比如1993年南斯拉夫就发行过5000亿第纳尔的纸币,2009年津巴布韦则发行过100万亿津元面额的纸币。中国历史上最有“想象力”的纸币,是1949年5月新疆省银行发行的60亿元面值的钞票,折算成金圆券,当时可以在上海买88粒米!
正是因为“大钞”跟通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政府对发行大面值钞票非常谨慎,不想给老百姓带来一种“钱毛了”的印象。比如百元大钞的问世,从设想到发行,前后纠结了7年。参考100元大钞问世的曲折历程,我相信500元、1000元的“大钞”,很有可能十年前就在内部秘密讨论,甚至图案已经几易其稿。但可以想见,谁都不希望在自己任期里推出1000元大钞。
货币供应量大了,流通量大了,就一定要发行大钞吗?在货币的“冷兵器时代”,当然是这种逻辑。但随着当代金融业进入电子货币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发行大钞的必要性在降低。从长远看,纸币是不是一定存在都很难说。今年以来,腾讯、阿里在打车、红包等支付领域的争夺,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小额支付,都没有必要使用纸币、硬币了。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谁还热切渴望大额纸币?我想大概有这么几种人:洗钱的人,逃税的人,受贿的人,印假钞的人。比如前几天媒体报道的,国家能源局副司长魏鹏被调查,家里发现了上亿的现金。执法人员从一家银行调去了16台点钞机,当场烧坏了4台。还有细心人算出,如果都是100元面值的人民币,大概有1吨多重,1.15立方米。我想,魏鹏肯定希望发行千元大钞,那样赃款保存起来就方便多了。
至于普通人,他们需要千元大钞吗?我相信绝大多数时候不需要。而且对于“升斗小民”来说,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取款时,收到一张千元假钞都不亚于一场“小灾难”。所以,即便你发行了大钞,普通人拒收、拒用是可以预见的,这种事情香港就多次发生过。
对于政府来说,与其发行“大钞”,不如打破银行业和银联的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发展互联网金融和更加便捷的支付手段,让人民币现钞的使用量越少越好。这样,对国家对个人都是好事。当然了,贪官和奸商们是不喜欢的。
(“天天说钱”是一个原创财经评论发布平台,以相同的栏目名称,在搜狐博客、搜狐新闻客户端、新浪博客、微信等平台同步更新。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天天说钱”微信号)
发行大面额人民币正当其时
标签:&&&&&&&&
06:12阅读(2891)
&&&&&&&&&&&&&&&&&&&&&&周英杰
央行要发行500元面额或者1000元面额大额人民币的话题,再次引发媒体关注。据凤凰网报道,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6月10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2014年下半年可能会发行500元或1000元大面额。
正所谓“无风不起浪”。身为农行的高级工作人员,何志成磁此番表示应该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关于央行要不要适应经济形势发行500元面额或者1000元面额的人民币,这些来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大的问题。媒体报道说: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山东工商联副主席宗立成和江西省浙江总商会会长陈志胜都有提案,建议货币当局及时发行500元或1000元大面额人民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降低货币流通成本。
针对这个问题,很多经济学家也持赞同的观点,其中,最典型的是茅于轼先生。他在早年出版的《谁妨碍了我们致富》一书中,就建议货币当局要尽快发行500元面额和1000元面额的人民币。
茅于轼先生最近特别指出了因为缺少大额人民币所造成的巨大的损失:“和使用500元大钞相比,每年造成的损失可以用下述方法来估计。首先按现在流通中的现金总数得出100元钞票的张数,然后按每年现金的周转次数估计出点钞票消耗的人力和钞票的使用寿命。粗算下来每年直接间接损失之和约为10亿到20亿元之间。”茅于轼特别指出:“查点钞票张数的劳动量比之面额500元的劳动量增加4倍,这尤其表现在银行系统的现钞管理中”。
据了解,目前流通的人民币的最大面额是100元,发行时间是1987年。与首次发行100元面额的人民币的那个年代相比,当前的经济形势已经判若云泥。1987年,分币还没有退出流通,毛票尚是流通中的主角。一般蔬菜的价格都在几毛钱左右,10元人民币就是大面额的人民币了!而今,分币已经完全退出日常消费的支付领域,毛票的使用频率也已经很少,接近于退出流通领域。这形象地说明了这么多年来,人民币对内是一直处在贬值过程中的。
正视人民币对内在不断贬值这一过程,适时发行大额人民币也就成为货币当局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发行大额人民币的好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们已经说得很到位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一拖再拖,不能立下决心呢?
非议肯定是会有的,而且一直都很强烈。那些反对发行大额人民币的观点,主要是担心这会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但这种担心是明显是在倒因为果。须知,是通胀催生了大额货币,而不是大额货币催生了通胀。中国这些年来的通货膨胀事实上已经存在,有时甚至还相当严重。即使硬撑着不发行大额人民币,物价也一直在上涨,购买同一样商品,需要支付的人民币的数额也一直在增加。这与发行不发行大面额人民币关系不大。而承认现实,果断发行大额人民币,只会对具体的老百姓带来更多的便利。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若真的有了500元面额的人民币,我们再去商业银行的网点办理现金存取等业务,肯定不用再像现在这样长时间叫号排长队,到时商业银行的效率将成倍地提高,这难道不是我们的福音吗?
纵观当前世界主要货币,韩元、日元先不说,以美元和欧元而论,一般流通的美元的最大面额是100美元,按照一比六的比值,正相当于人民币600多元,我们发行500元人民币大体可以和100美元相同的购买力。而欧元最大的面额是500元,我们即使发行1000元面额的人民币,购买力比500欧元还是相差了很大的一大截子。
发行大面额人民币事实上不只是现在需要,这个工作几年前就应该做了。货币当局应该顶住压力,尽快将此事摆上议事日程上来。为了减少发行大额面值的人民币所带来的冲击,可以优先发行500元面额的人民币,观察过一段时间再发行1000元面额的人民币。总之,无论是先发500元面额的人民币,还是同时发行500元和1000元面额的人民币,的确是到了“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时候了!
中国货币政策作茧自缚马光远
10:23阅读(2994)
中国货币政策应该更加超脱一点,背负过重的历史包袱只能让货币政策更加扭曲。不能担心流动性会流向房地产而让所有人没有水喝,这不仅愚蠢,而且会让加速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
6月9日,央行决定自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相对于4月25日央行仅仅对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的举措,本次下调准备金涵盖的金融机构的范围显然要更为广泛。按照央行的标准,适用本次下调准备金的金融机构,指上年新增涉农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或者,上年新增小微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小微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据此标准,此次定向降准覆盖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以及央行特定下调其准备金的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也就是说,本次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的机构,并不包括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国有五大行以及一些大的股份制银行,从释放的流动性的量而言,也不过区区的1000多亿而已。
特别是,央行在官方文件解释这次“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的政策时,明确指出两点:一是当前流动性总体适度充裕,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没有改变;二是此次定向降低准备金是要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地配置到实体经济中需要支持的领域,确保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更加顺畅。并且要求“金融机构应切实按照信贷政策导向要求,将释放的资金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央行的意思很明确:这不是全面宽松,也不是刺激政策,而是定向扶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正常举措而已。
但事实上,这次准备金的“定向下调”无论是下调的背景以及采取的方式,无疑给了外界更多的想象。和4月25日只对特定金融机构下调存款准备金不同,本次下调是对以前在“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也就是说,除了国有五大行以及一些大的股份制银行,绝大多数的中小金融机构都在本次政策涵盖之内,从金融机构的范围而言,这是一次“普惠”政策而非“特惠”政策,从释放出来的资金流向而言,尽管央行在官方文件中“希望”这些资金流向“三农”和小微企业,但既没有明确的要求,更没有可以具体监督这些资金流向的路径,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南辕北辙,流向房地产以及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暗道肯定存在。而且,从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而言,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受美国退出“量宽”政策的影响,流动性紧张导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经成为常态。流动性的紧张不仅仅存在于“三农”和小微企业,可以说,受整个结构调整和产业周期的影响,中国全行业流动性紧张已是不争的事实。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行业今年出现明显调整,最根本的原因是流动性紧张所致。北京等一线城市前5个月住宅的成交量的暴跌及二手房价格明显的回调,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流动性短缺导致行业调整周期提前到来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货币政策事实上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囚徒困境:如果当下货币政策的目的是稳增长,则应该选择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甚至应该选择降息,但如果这样,则意味着货币宽松释放出来的流动性肯定流入泡沫已经高悬的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这很显然与调机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基调又背道而驰。但是,如果货币政策仅仅进行“定向宽松”,而且明确要求释放的流动性流向“三农”和小微企业,则意味着这种“定向宽松”本身并不能抑制经济的下行。因为当前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一是房地产投资,特别是住宅投资大幅度下滑,一是因为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化,要让经济平稳,在不放弃抑制过剩产能努力的情况下,最好的做法就是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给资金链极为紧张的房地产市场补充适当的流动性。然而,很显然,这不仅是货币当局极为忌讳的,更为当下舆论多诟病。舆论认为,如果再次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挽救房地产,则几乎意味着中国放弃调结构和抑制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最后努力,对于那些对改革抱有极大期待的民众而言,很显然,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而且,考虑到08年以来,历经两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极大贡献,这种担忧本身并非没有道理。
很显然,中国的货币政策承担了很多货币政策本身无法承担的东西。比如,金融改革滞后导致的货币传导机制不畅问题,这不是货币政策可以解决的;每次放松货币政策,房地产都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无论货币政策如何宽松,小微企业和“三农”总是很难获得廉价的贷款。这些问题,都属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范畴,然而,在公众的眼中,今天出现的很多结构性的扭曲,无不和以前的货币政策有关。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公信力极为堪忧,而货币政策为了修复自身的公信力,又不得不小心翼翼的顾及公众的看法。从而使得目前的货币政策彻底走入了死胡同。
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国货币政策应该更加超脱一点,背负过重的历史包袱只能让货币政策更加扭曲。不能担心流动性会流向房地产而让所有人没有水喝,这不仅愚蠢,而且会让加速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货币政策也不应该承担过多的不应该承担的东西。让货币政策的目的更加简单一点,纯粹一点。应该承认,尽管中国目前流动性就总量而言的确很大,但由于金融体制自身的缺陷,以及全球流动性进入紧张周期,流动性偏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央行根据流动性的状况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该松就松,该紧就紧。至于流动性的流向,则应该通过市场的选择,让市场去判断风险,抑制泡沫,消灭过剩产能,而不是把这些都推给央行的货币政策。
定向降准背后的纠结
6月6日,我在《欧央行负利率之剑》中分析,欧央行推出负利率,对于其他经济体意义重大……因此,欧央行会否引发相关国家新一轮刺激政策的出台,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
任何人都不应该低估中国的效率。
6月9日,中国央行宣布,从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定向降准大约覆盖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
定向降准正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结果。央行就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中充满了柔情蜜意,对邻家少男心生出不确定性的爱慕,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更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于是,折叠一个纸飞机,上写几个醒目的大字:“0.5个百分点”,迎着风,朝着邻家的方向扔了出去。看着它在风中,美丽地摇摆着,却不知最终要落在何方……
这就是定向降准。
少女为何不大胆追求?因为她不确信,那个少男是否真的就是自己爱慕的对象,甚至,她不能确认自己看到的,是否真的就是一个少男。
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年,是中国经济最纠结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从决策者到企业,再到普通民众,都很纠结——既纠结于对形势的认识不清,也纠结于应对措施的难以取舍。
年,无论从国内来看,还是从国际来看,中国都走错了最关键的几步棋。从2003年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过渡,到2008年4万亿救市计划的出台,埋下的隐患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这是导致本届政府应对起来非常艰难的根源。
从经济学上来看,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供应,此前庞大的投资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产能过剩。而投资又不断通过超发货币来支撑,造成民众财富被稀释,购买力下降,内需不振,库存积压……产能过剩又导致价格下跌,企业效益低下,甚至不少企业破产倒闭,这又造成大量失业,民众的购买力进一步下降,库存进一步上升……同时,由于2008年庞大信贷所推动的投资造成了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负债的急剧膨胀,如今这些负债到了偿还之日,债务压力日益沉重,不得不高息举新债偿还旧债。三角债问题重复幽灵般地浮出水面……债务危机这条带血的主线,随时可能爆发出巨大的破坏力……
这个时候,如果实行宽松政策,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来拯救经济,那么,产能过剩会更加严重。如果不实行宽松政策,一些地方和企业难以为继……这是一个死局。
房地产的泡沫由于连年累积,现在已经成为高悬在中国上空的巨大堰塞湖。适逢人口红利消失,到了还债期。房价的崩盘已是时间问题。如果维持泡沫,就需要继续发货币,而这会导致另两大堰塞湖——超发的货币和庞大的债务成为更严重的威胁;如果听任房价崩盘,则中国经济由于缺少足以替代房地产的力量而快速下滑——2003年以后中国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快速过渡,使得制造业失去了升级的机会,从而无法形成足以推动经济健康成长的力量。这又是一个死局。
与上届不同,本届政府特别想有所作为,并且,该作为的积极作为,不该作为的就交给市场。从经济角度来看,这属于理性的回归。但上述很多问题积重难返,而且,环环相扣,许多都是死结,难以化解。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何首先选择定向降准了。而且,两次定向降准的方向都与三农相关。除了金融、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粮食安全问题。此前在多次分析未来的趋势时,我都强调,除粮食以外的大宗商品将出现大级别下跌。下图为日的博文《假如美国退出刺激计划》中的片段。
为什么要把粮食单列出来?因为,从大趋势上来看,粮价的运行轨道越来越独立,其上涨的趋势将在未来漫长的时期里延续。美国政府也不断为粮价上涨做准备。
下图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情况,可以看出,5月份CPI同比上涨2.5%,明显高于4月1.8%的涨幅。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4.1%,是CPI上涨的主要“推手”。在经济如此低迷的情况下,食品类价格都在如此上涨,其势之强之明确可想而知。
因此,定向降准选择“三农”相关,其实是无奈棋局中的相对好的选择。通过这种定向降准,给人信心,给人继续宽松的想象空间;通过定向,不至于使这种有限的宽松导致不良后果,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决策者的良苦用心和左右为难跃然纸上。
把定向降准跟IPO同时推出,更是充分显现出这种纠结。昨天,央行宣布定向降准的同时,10家公司获发行批文,意味着IPO重新开闸。很多人奇怪,股市烂成这个样子了,为什么还要IPO?现在中国到处在缺钱,靠自顾不暇的银行大量放贷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银行自己都面临着重重危机,不得已才要引入民营资本来填补缺口。银行现在四处逼债,逼得很多企业寝食难安,恨不能咬舌自尽。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股市圈钱乃是不得已的选择,对政府自身来说,也是副作用最小的选择。
其实,政府一直在进行微刺激,微刺激的本质不是轻微的刺激,而是严格控制副作用的刺激,即在产生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效果的同时,避免造成大的副作用,避免陷入新的陷阱之中,坠入恶性循环。政府一方面推出新的建设项目,一方面通过各种工具的配合使用,压低利率。透过Shibor的走势(见下图),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
三农”和小微企业目前资金面的确非常紧张,此次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也不过千亿元左右,效果非常有限。
必须注意的是,这种定向降准表明,虽然决策层依然非常纠结,但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宽松政策来挽救经济。加之欧央行负利率政策的示范效应,降准、降息已是政府的备选项。那么,能否把备选项直接变成行动,第一要看经济状况,如果经济下滑很快,政府会很快行动。第二要看通胀情况。这两个条件对应的恰是政府微刺激的两大核心元素:促进经济增长,而又不导致通胀升高等弊端。
附:日的博文《假如美国退出刺激计划》中的两段话(怕图片不清,直接附在这里):
一旦美国退出刺激计划,美元将稳步走强,而接下来又面临着加息的问题。这样,会加速美元向美国的回流,在给美国带来充裕资金的同时,也将使全球其他国家的流动性收紧,从而,导致相关国家陷入紧缩状态。另一方面,此前相关国家的超发的海量货币,又不断推动着物价上涨。从而,就会形成我在2008年4万亿救市计划出台后所推导的困境:物价上涨和经济停滞共存的局面,即Stagflation(停滞性通货膨胀,简称滞涨)。相关国家将由此步入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社会危机共存的困境之中。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美国此前的几次类似货币政策的调整,几乎每一次都导致一些国家陷入危机。
如果美国退出刺激计划,对于大宗商品而言,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利空。一方面,美元升值,使得大宗商品重新估值。另一方面,相关国家的滞涨将减少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除了粮食以外的大宗商品(包括铜、石油、钢铁、煤炭、金银等等)都将走出一波较大级别的下跌行情。部分商品的价格与近10年来的最高价相比,将在其50%以下的位置。因为,华尔街将全面做空大宗商品,做空危机隐患最大国家的股市、房市、货币等等,以血洗的方式等待廉价收购实实在在的资源和相关优质资产。随后,被美国掌控的资源,价格再步入宏伟的涨势当中。到那个时候,美国的债务还会成为问题吗?现在看起来庞大的债务将轻易地被上涨的资源和美国经济发展所创造出来的财富所稀释——这是美国未来化解自身债务危机的捷径!
【请关注即将于六月底出版发行的《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现实篇(到2015年)和未来篇(年),依托十几年的积累和感悟,以更细致和专业的态度,通过详实的推导,解读中国和全球未来大趋势,给您一个透明的世界,一个清晰的未来。在全球巨变的前夜,我们需要知道这个世界将要发生什么……】
时寒冰本人的微信公众号:
shihanbing201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国人为何如此惧怕发行500元、1000元人民币
  作者:金世遗
  8年前,即2004年,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工商联副主席宗立成在提案中建议,发行500元或1000元大面额人民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降低货币流通成本。8年后的今年&两会&上,宗立成委员认为,发行500元或1000元人民币的时机已经成熟,大面额人民币拥有多种优势和好处。第一便于携带,第二减少流通环节的时间,提高效率,第三节约纸张。目前的人民币最大面额偏小,已不能满足经济总量的急剧增长。
  然而,令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工商联副主席宗立成没想到的是,8年后,他的提案依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有网友特意撰文,抨击说发行千元人民币是祸国殃民,得到广大网民的支持。换句话说,作为货币,人民币的面值只是一个代号,大与小都是无关紧要的,主要是看它是否与国家的经济实力相当。因为,就是国家不发行大面额人民币,物价要上涨的,还是要上涨,通胀压力大的还是要大,人民币要贬值的还是要贬值,这与发行不发行大面额人民币是不相关的。更何况,现在已进入&卡&的时代,不要说单位人员发放工资已不用现金,直接用&银行卡&记数;就是人们去商场购物消费,也已习惯于&刷卡&而不用现金了,所以,无论是大面值人民币还是小面值人民币,对单位也好、消费也罢,都只是个数字,人民币的大与小已无实际意义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发行与不发行大面额人民币都是一样的,根本不影响货币的流通,这只是一个数字罢了。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一样,那国人为何会惧怕发行500、1000元的大面额人民币呢?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即社会心理:就是说国人依然存在&民国金圆券&的恐惧心理。据资料载,民国37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废除法币,流通金圆券。以金圆券1元折合法币300万元收回法币。金圆券发行3个月后,物价暴涨,币值猛跌,至次年上半年,即被群众拒用。在网上,有帖子说发现了民国面值500元、1000元、10000元,甚至50万、60亿的货币,虽不知真假,但也足以说明民国时期的货币是毫无价值的,与纸同无疑了。换句话说,就是因为国人存在金圆券这个恐惧心理,所以才会出现&一旦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现象,只要有人提发行500、1000元的人民币,就会不分情由地极力反对,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发行500、1000元大面额人民币,与民国那时的&一麻袋纸币买不回俩窝头&的穷困潦倒生活联系起来,以为中国的经济不行了,人们又要回到&水深火热&中生活了。(文/金世遗)
  原帖地址:
我来说两句
热点新闻排行榜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 | 举报邮箱:jubao@ |
(C) 2000-.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00元人民币发行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