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传三代打一个航空公司三位数字代码

几度夕阳红,来客酒一尊,偷偷学两招,打三个数字_百度知道2、数字“三”之从“三笑石”说宗教圣地&&
笔者曾谈到了数字“三”在宗教文化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和神秘色彩。有趣的是,数字“三”与宗教圣地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在泰山脚下的普照寺南面,有一块隆起的巨石,称为“三笑石”。相传很久以前,有三位寿星坐在石头上谈天说地,一位姓赵,一位姓刘,一位姓王。当谈及养生之道时,赵、王二人问刘有何秘诀,刘说:“我长寿没有什么秘诀,不过是饭后百步走。”赵、王听了点头称是。赵、刘二人又问王有何秘诀,王说:“我的法子更平常了,只是吃饭省一口。”最后,赵幽默的自我介绍说:“老汉今年九十九,只因老婆长得丑。”说罢,三位寿星抚掌捧腹,哈哈大笑。三位寿星经常聚会于此,谈笑风生,都活到百岁高龄,而且得道成仙。此石也因此得名“三笑石”。据说,游人到此一坐,可消除百愁,延年益寿。
相传,杭州天竺寺后山有一块“三生石”。传说唐代时,李源与惠林寺的园观和尚相交甚厚。有一次两人同游三峡,见一个妇人在提水,园观对李源说:“这个妇人站立的地方,就是我的托身之处,十二年后的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外,愿与你再相见。”后来,李源如期到杭州访问,果然遇见一个牧童唱《竹枝词》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这个牧童,就是园观和尚的后身。
江西庐山东林寺,为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在东林寺前,有一座古老的石桥,叫“虎溪桥”。据说,当年慧远大师在东林寺修行,专心致志、废寝忘食,送别客人时,一概不逾越这座石桥。有一天,他送来访的著名诗人陶渊明、著名道士陆修静时,边走边谈,兴致勃勃,不觉已走过拱桥。此时,守桥的“石虎”突然大叫起来,三人相对而视,突然醒悟,大笑不已。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虎溪三笑”的故事。后来还为此建了一座别具一格的“三笑殿”。
道教圣地屈指可数,但最神圣的莫过于“三清山”了。“三清山”,又名“少华山”、“桠山”,位于江西省玉山、德兴两地交界处。三座山峰巍峨奇伟,分别叫做玉京、玉华、玉虚,因其形状好似道教始祖玉清、上清、太清踞坐群峰之颠,故称为“三清山”。它的主峰称为玉京峰,云雾缭绕,气候凉爽,古迹有三清宫。相传东晋著名道士葛洪曾来此修道炼丹,至今在紫烟石下尚有炼丹炉遗址。三清山为道教名山圣地,道教列为全国“七十二福地”之一,自唐代始,被称为“三清福地”。
藏区圣地“三神山”既美丽壮观又神秘莫测。“三神山”,又称“稻城三神山”,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南部稻城县日瓦乡境内。它的藏语意为“终年积雪不化的三座护法神山圣地”,方圆千余平方公里,主体部分是三座完全隔开,但相距不远,呈“品”字形排列的雪峰。三座雪峰洁白、峭拔、宛如利剑直插云霄,分别名曰:“仙乃日”——像大佛,傲然端坐莲花座;“央迈勇”——像少女,娴静端庄,冰清玉洁;“夏诺多吉”——像少年,雄健刚毅,神采奕奕。雪峰周围山巅林立,共有三十多座,千姿百态,蔚为壮观。三座神山蜚声藏区,神山、圣湖、雪景集于一体,除了它巍峨壮观和周围的自然风光,还有着神秘的宗教文化,是藏区的一处圣地,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
3、数字“三”之中华人杰“三组合”:父子兄弟、才子妙手篇
——父子兄弟“三组合”。在古代的政道文坛上,一个家庭出现三位齐名的人杰屡见不鲜。汉魏时期,出现了著名的文坛“三曹”,即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三人的合称。他们关切现实,慷慨有志,写下了一大批具有现实性和饱满感情的作品,成为当时“建安诗人”的领军人物,其写作风格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故后人合称为“三曹”。尤其是曹操,既是军事家,又是政治家,文开建安风骨,武能一统四方,给人们留下了一代枭雄和豪放诗人的形象。
西晋时期的诗坛,出现了名噪一时的“三张”,即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三人的并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注重文章的华美和技巧,尤其是老三张亢的才分辞藻略胜一筹,并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在晋代的书法界出现了“三谢”,即谢尚、谢奕、谢安,兄弟三人都善于书法,故称“晋代三谢”。
唐初,一个家庭出了三大才子,被《新唐书》誉为“三珠树”,即王勔、王勮、王勃兄弟三人。所谓“三珠树”,乃《山海经·海外南经》传说的树名,因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而得名。用来形容三人的诗文像“珠叶”一样受人喜爱,其中王勃的才气和影响最大。
北宋文坛,出现了光彩夺目的“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合称。其中,父亲苏洵,时称“老苏”;长子苏轼,时称“大苏”;次子苏辙,时称“小苏”。在我国文学史上,他们父子三人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流传千古的唐宋八大家中,他们父子就占了三位。尤其自号“东坡居士”的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和绘画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三苏”当中成就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家。明代洪武年间,在四川眉山“三苏”的故宅建起了“三苏祠”,供人们凭吊游览。
明代后期的的文学界,出现了以提倡“灵性”而著称的“三袁”,即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弟兄三人。因他们是荆州公安县人,又称“公安派”代表作家。据《明史》记载,弟兄三人都很有才气,文字性灵,不事雕琢,史称“公安三袁”。
——才子妙手“三组合”。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领域,因才学、才气、才分而齐名的“三组合”不乏其人。如被誉为“三俊”的:有“晋代三俊”,即晋代的顾荣、陆机、陆云,三位都是为人羡慕的有名才子;有“唐代三俊”,即唐代的李绅、李德裕、元稹,三人因才华横溢而齐名;有明代“金陵三俊”,即文学家顾磷,与同乡陈沂、王韦的合称。
南朝时期的诗坛,出现了谢灵运、谢惠连、谢眺三位妙手,被称为“南朝三谢”。尤其是谢灵运成就最大,并被视为这一时期山水诗的代表。
宋初的山水画,以李成、关仝、范宽三人为主要代表。史评认为,李成的画作“旷远”、关仝的画作“峭拔”、范宽的画作“雄杰”,代表了宋初山水画的三种风格,被誉为“山水三家”。
明代书法比较普及。明初以宋克、宋燧、宋广三人最为著名,被称为明初书法“三宋”,其中又以宋克成就最高;中期又出现了“吴中三子”(祝允明、文征明、王宠),曾有“天下书法皆归吴中”之说。
在明代散文家中,杨士奇、杨荣、杨溥被誉为“三杨”。他们三人从宣宗即位起,历经宣德、正统两朝,同时以大学士的官职同朝为政,人称“三杨”。期间,朝廷的“诏令”、“奏议”多出其手,这种拟文形式典雅、工整、词藻华丽,称为“台阁体”。当时不少文人步入仕途后争相模仿,使这种散文形式风行一时。据史家评论,清代散文有成就而无特色。其中,“文人之文”的代表作家侯方域、魏禧和汪琬,被称为“清初三大家”。
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一枝独秀。乾隆年间,著名的京剧生角演员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被后人称为“老三鼎甲”。他们三人在艺术上有众多的创造,各具特色,在“唱、念”上各带乡音,因而形成了徽(程)、京(张)、汉(余)“三大流派”。清代弹词亦有“三大流派”之称,指的是乾隆至同治年间,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分别创造的“陈调”、“俞调”、“马调”。这“三大流派”对弹词的兴起和推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数字“三”之中华人杰“三组合”:有为帝王、忠臣良将篇&&
古老而又伟大的祖国,河山锦绣,地灵人杰,“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历史上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不仅有无数“独立寒秋”式的人物、“并蒂莲”式的人物,而且还有众多“三组合”式的人物。所谓“三组合”,就是三个并列、或三个传承的杰出人物的组合。如古代的孔子、孟子和颜子被尊为儒家“三圣”。曾经活跃在中国政坛的宋蔼玲、宋美龄、宋庆龄,被合称为“宋氏三姐妹”。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力学家钱学森、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力学家钱伟长,被誉为“中国三钱”。
——有为帝王“三组合”。浏览华夏传说和历史,堪称有作为、有建树的帝王不乏其人,但三者并列的却屈指可数。在神话时代,有伏羲、神农、黄帝“三皇”的神圣组合。在远古时代,有“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的组合。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大盛世”,几乎都是皇家三代或三朝创造积累而成的。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的西汉盛世,就是由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相继营造的结果。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祖孙三代(不含武后称帝时期)相继努力而成的。到了清代,又出现了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创造的“康乾盛世”。
——忠臣良将“三组合”。有句古语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记载了一大批传颂至今的忠臣良将,而“三良”就是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所谓“三良”,古代指三位并列的贤良人物。春秋时期,秦穆公手下有三位忠心耿耿、武艺高超的大臣,即奄息、针虎、仲行,被人们合称为“三良”。然而,当秦穆公死了之后,三人竟然被同时殉葬。为此,《诗经·黄鸟》发出这样悲愤的呼喊:“苍天啊苍天!竟使良人遭大难。如果我们能赎回啊,百条性命来抵换!”《左传·僖公七年》记载,当时的郑国,幸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同朝为政,才使国家大事“从未间断过”。《晋书·陆玩传》记载,当时晋国担任侍中(或司空)的王导、郗鉴、庾亮三位大臣相继病故,朝野哀伤不已,痛惜“三良既没,国家珍瘁”,就是说三位贤良相继都没了,这是国家灭绝了鞠躬尽瘁的人呵!
史料记载的“三杰”,与“三良”交相辉映。所谓“三杰”,就是并列的三位杰出人物。历史上著名的首推“兴汉三杰”,即协助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谋臣良将:萧何、韩信、张良。萧何,为西汉政治家,当初在沛县跟随刘邦起义,当刘邦攻取咸阳后,他收取秦朝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社会情况;楚汉战争时,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不断给前线输送兵卒和粮饷,为刘邦战胜项羽创造了条件;西汉建立后,任丞相年,制定了《汉律》九章,被刘邦誉为第一功臣。韩信为西汉军事家,起初跟随项羽,后归附刘邦,被拜为大将,为打败项羽立下赫赫战功,也留下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等诸多故事。张良为西汉政治家,是刘邦的重要谋臣,在楚汉战争中多采用他的策略,从而消灭项羽,建立汉朝。据《三国志·蜀志·先主》注解,三国时期忠心辅佐刘备的诸葛亮、关羽、张飞,合称为“蜀汉三杰”。在三位性格鲜明的人物中,诸葛亮手摇羽毛扇,三分天下、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成为聪明智慧、鞠躬尽瘁的化身;关羽手持大刀,一心为主从无杂念,刮骨疗伤谈笑自如,过五关斩六将,成为忠肝义胆的化身;张飞挥舞长矛,嫉恶如仇,雄威勇猛,冲锋陷阵不惧生死,长坂桥前“吓退曹军”,成为刚烈无畏的化身。
清代雍正年间,曾经树立“三大清官”,即:鄂尔泰、李卫、田文镜。鄂尔泰在任广西、云南巡抚期间,采取“改土归流”政策,对少数民族实行统一治理,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上也政绩颇多;后担任兵部尚书、军机大臣等多项要职,逐渐成为百官之首,深受雍正皇帝宠信。田文镜岁步入仕途,先后担任知县、知州载;雍正元年,在山西的赈灾事宜中挺身而出、不遗余力,使灾民获救者达多万,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在担任河南巡抚期间,大力清查“亏空”事件和整顿官吏,实行了多项施惠于百姓的改革;后任河南、山东总督等要职,成为朝野闻名的重臣。随着电视剧《李卫当官》的播放,李卫的鼎鼎大名几乎响遍了神州大地。李卫先后担任户部郎中、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要职,在电视剧中虽然存在不少虚构情节,但他“不甚识字”、“粗率狂纵”、“刚正不阿”的性格,以及整顿盐务、勤政廉政、除暴安民等故事,却与史实大体相符,并且深受所辖百姓的喜爱。雍正皇帝十分宠信他,并将他和鄂尔泰、田文镜一起树为地方督抚之楷模。
5、数字“三”之科举史的“三年大比”
我国封建社会的考试制度——科举考试,是“选官取士”的主要途径,并对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所谓科举,顾名思义,就是“分科考试,举拔人才”。从侠义讲,科举起始于隋代——以隋文帝开皇七年设立进士科为标志,经唐、宋、元、明、清,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年),延续年之久。但广义的科举应是始于汉代,其渊源还可上溯至先秦时期的“乡举里选”。有趣的是,古代科举总是与数字“三”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周礼》记载,西周有乡里每三年举行一次大比考试、评选贤能之士的做法,称之为“三年大比”。也许,这就是隋唐以后科举“三年一试”的远古理论根据。据《元史》)记载,元朝时科举“三岁一举,每试三场,遂成定例”。数千年的科举考试,概括起来说,基本上实行的是三级考试、三年一试、每试三场的形式。在不同的朝代,三级考试的叫法有所不同。如,宋代科举考试称为解试、省试、殿试。元代称为乡试、会试、殿试。明代称为乡试、会试、廷试(亦称殿试)。到了清代,科举考试曾一度沿袭明制。有趣的是,乡试发榜时正值桂花开放,所以称为“桂榜”;会试发榜时正值杏花盛开,因而叫做“杏榜”;殿试公布考试结果称为“放榜”,考中的就是令人羡慕的金榜题名了。为科举考试修建的专用考场,称为贡院或贡士院。明清时,京城和各省的贡院大多坐落在城东、或城南区域,取“东方文明”之意。贡院的大门有三道,大门上悬挂着贡院牌匾,中为仪门,三为龙门,即考生进考场的搜查通道。贡院内部建筑分为主体建筑、外帘和内帘三个部分。其中,考场中心叫做明远楼,一概为三层建筑,不知出于何因。当考生全部入场后,要举行封门仪式,封门时还要鸣炮响!
据文献记载,整个科举的大致程序一般须经过五个阶段,其中县试和府试系预选形式(考中的分别称为童生和秀才),而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才是正式的科举形式。乡试称为“正科”,只有秀才可以参加应试,考中的叫举人(从此,可以称为老爷了),中榜的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就是全国举人集中会考的意思。会试的地点设在京城,由礼部主持,中试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由皇帝亲临主持或任命大臣代理主持,应试者均为贡士,考试合格者称为进士。殿试的考试成绩分为三等,即“一二三甲”。一甲只取前三名,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均赐予“进士及第”。根据官场职位的需要,二甲和三甲都是考取若干名,分别赐予“进士出身”与“同进士出身”。这些人,都被视为“金榜题名”之人。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就是说获得这类的殊荣乃人生最大喜事。
对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都获取第一名的,时称“三元”,亦称为“三元及第”或“连中三元”。在古代考取功名的仕途上,这是学子们最高的理想和追求,也是人生最难得之事。据文史资料,在长达多年的科举考试中,能够摘下“三元”桂冠的,仅仅人,平均每百年才有一人,可谓凤毛麟角、鹤立鸡群。历史上所说的考取功名,实际上就是考取进士。在唐代时,进士考试分为上、中、下三等,中等以上的称为“及第”,下等的叫做“落第”。一旦考中进士,就完全取得了进入上层社会的资格,加之考中进士非常艰难,因此“进士及第”被比喻为“登龙门”——只要越过这一道门,“鱼”就变作“龙”了,意味着从此可以平步青云。后来演化为“鲤鱼跳龙门”的俗语和年画,表达了对后辈的美好祈盼和祝福。所以,每当公布进士录取名单之日,对考生来说既是最令人心跳的时刻,也是最令人心痛的时刻。“及第”者春风得意,欢呼雀跃;“落第”者失望悲伤,心如死灰,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有古诗描绘说:“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个老秀才范进,在科举场上屡屡败北,生活十分艰辛,但仍然苦苦的坚持下去。其结果,一朝得中,喜出望外,竟然到了疯癫的地步——人们常说“乐极生悲”,可怜的老先生却是“乐极生疯”了
6、数字“三”之中医学“三论”&&
在数字文化中,“三”与祖国中医学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关联。据《新华词典》解释,“三坟五典”是传说中我国最古老的书籍。《尚书》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从传说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治病救人算起,我国的医学文化可真是老之又老了,难怪人们称之为“老中医”!我国专家学者研究甲骨文发现,在人类文明初期,古人治病经历了三个过程,即最初用“砭石”,后靠“祝由”,最后又用药酒。这从“医”的繁体字“醫”亦可看出一班。
也许是受“三生万物”等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历代医家都对“三”特别钟情,在中医理论中诸多是用“三”来表示的。如胎儿发育说,早在春秋时期的《管子》就认为,男女精气相合成“孕”,三个月胎儿“成形”。此论被历代医家所沿袭,并被现代医学研究所证实。《颜氏家训·教子》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这大概是胎教的专论了。
在古代医家看来,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三大学说,即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关系学说、经络和脏象学说。医学圣典《黄帝内经》把人的身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把面部分为上、中、下“三停”。中医学认为:“精、气、神”是构成和养育人体的三大生命要素,被誉为“三宝”,合称为“三一”,意为精、气、神三位一体,不可或缺。与此相应的是“三丹田”之说,即“脑为上丹田,元神居之;膻中为中丹田,元气居之;脐下二寸为下丹田,元精居之。”认为守护丹田之气,是延年益寿的根本。《医学正传》等有“三焦”之说,即将人体的胸膈部、上腹部、脐腹部的脏器组织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层次,认为其主要功能是通调水道与主持气化。古人认为,人体有不少的“三角区”,令人不敢等闲视之。如,在人的面部,由鼻根与口角两侧连线所构成的等边三角形区域,谓之“致命三角”。位于膀胱底部的一个平坦的三角区,称之为“膀胱三角”(或称为“多事三角”)。位于人的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称之为“海氏三角”(或称为“直疝三角”)。当任何一个“三角区”出现痛痒或明显变化时,都可能是“危险信号”,都要引起高度警觉,并及时到医院诊断。
我国古代传统的中医人体经络系统,从根本上揭示了天、地、人“三才”的联系。从人体的穴位看,百会、涌泉、劳宫三大穴位分别是人的“天气”、“地气”、“人气”之穴,是人与天地沟通交流的窗口。气功理论认为,位于头顶的“百会”可以通天气,经过修炼冲开此穴,就可以接受宇宙信息,故称之为“天气”之穴。位于足底部的“涌泉”是经络中“肾经”的起点,可以通过它接地气,故称为“地气”之穴。位于手掌的“劳宫”是心包经的荥穴,人可以通过它发放“外气”,故称为“人气”之穴。中医经络系统有手足三阳经、手足三阴经,称为“三阴三阳”。而在奇经八脉中,最重要的是《八脉经》所指出的“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称之为“太冲三脉”。中医切脉的部位有“三部九候”之说,即把手腕后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每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以辨别脉象的沉浮虚实,合称为“三部九侯”。关于产生疾病的原因,古代医学认为有三类病因,称之为“三因”,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总称。《金匮要略方论》指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即寒、暑、燥、湿、风、热“六淫”之邪为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过度为外因;而“饮食、劳伤、虫咬”等统称为不内外因。实际上,这“三因”是对多种致病因素的概括总结。这一观点,以“三”概之,既含蓄又恰当,真是妙哉!
古老的医药总是一体的,关于中药(在民间叫做草药),很久就有“三品”之分了。这来源于东汉时代的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此书把当时天下的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类)”。中草药的分类,依据其来源分为动物类、植物类和矿务类三大类。中药的炮制方法,分为“水制”、“火制”和“水火共制”等三大类。至于诸如“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等古代卫生歌诀,更是不胜枚举。仅此列举,就可说明“三”在中医学中的广泛应用。
7、数字“三”之古典园林“三神山”&&
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闪耀着数字“三”的神奇光泽。其主要表现和特征是,我国古代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哲学思想、返朴归真的理想境界,对造园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留下了“无山石不成园”、“无水不成园”、“无植物不成园”等经典妙论。
据史料记载,传统园林最先出现的类型是皇家园林,鲜明的特征就是“一池三山”,这源于“三神山”的传说。相传在东海之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为仙人居住的仙境乐园,山上不仅有长生不老之药,而且以黄金白银建造宫阙。由于传说山形如壶,故又称“三壶山”。尤其是先人们目睹了海上奇异景观——“海市蜃楼”,更对仙山琼阁充满了幻想。自春秋战国时代起,一些所谓的神仙、方士开始诱惑、鼓动君王们寻求不老之药。据史料记载,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都曾有派人入海“寻山求仙”的举动。但要论兴师动众的大动作,还是幻想长生不死的秦始皇。《三秦记》上记载,秦始皇为了求得仙药,派遣徐福带领浩荡船队及数千童男童女,深入茫茫大海寻找“三神山”,结果一去不复返。秦始皇心有不甘,苦思冥想了一条蹊跷之径,即在咸阳“凿长池、引渭水”,并于水池中堆砌起蓬莱山,以祈求仙人的随时降临。《史记·封禅记》上记载,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在长安建章宫内开掘太液池,池中堆筑起三个岛屿,象征东海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从而开创了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仙苑主题。这一布置模式和造园手法,不仅被历代帝王宫苑、皇家园林所采用,就是一些王府官署乃至私家庭园也以不同的方式竟相仿效。如北京故宫西边有一片水域,是明清时期的皇家禁苑,北部是北海,南部是中海与南海,合称为“三海”。园林按照神话传说中的海外仙山布局,以水面连通的“三海”为太液池,以琼岛、团城、犀山台象征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把想象的仙境真实的展现在了人间。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中,亦建有象征神山的“三岛”。在孔府铁山园的水池中,建有太湖石假山三座,以象征“蓬莱三岛”之意。
皇家园林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三组合或三布局,这也许是“三神山”在陆地上的写照。其代表作当属紫禁城的三大花园,即乾隆花园、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其中,御花园的总体园景分为三路,主要由全园中心的钦安殿、左右两侧的亭台楼阁所组成,是一座建筑完整的三布局宫廷式花园。乾隆九年建成的圆明三园,是长春园、绮春园和圆明园的合称,被誉为“万园之园”。这三园是以水景为主的自然山水园,集南北园林艺术之大成,成为当时闻名于世的东方名园。其中,圆明园是三园中规模最大、园景最为壮美的。然而,令中华民族抱恨千古的是,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惨遭抢掠破坏,全部建筑毁于一旦,成为了沉痛国耻。皇家园林的“一池三山”等模式,自然为王公贵族、贤达名流所竞相仿效。如北京恭王府花园(又称翠锦园),其全园分为三路、由三进院落组成,是现存最完整、最典型的清代王府。再如,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代,全园分成东、中、西三部分,布局以水为主,水景清廓,富有诗意,是现今我国保存完好的最大的私家园林。
发表评论:
馆藏&5441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独二胆八看一六,打三个数字_百度知道热门搜索:今日开服组共收录个游戏[]游戏类型:角色扮演游戏简介:《帝王传》讲述了群雄并起的三国时期,玩家将率领一支铁骑揭竿而起,冲破重重障碍,成为一骑当千的历史名将,彼此克制的各系兵种,属性随机的神兵利器,经典阵法,纯粹的烽烟战火。一款史诗级的策略手机网络游戏巨作。网页游戏:||||||||||||||||||||||||||||||||||||||||||||||运营商:||||||||||||||||||||||||||||||||||||||||||||||||||||||||研发商:||||||||||||||||||||||||||||||||||||||||天肉有情天亦老打一0至9其中三个数字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三代数字图书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