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5年年终演出黄梅戏巜扇子舞新洪湖水浪打浪浪》五人表演拿的兰色扇子,其中一人扮韩英

洪湖水浪打浪黄梅戏谱(《洪湖赤卫队》韩英、秋菊唱段)_戏曲曲谱_中国曲谱网其他一周热搜:当前位置:洪湖水浪打浪(《洪湖赤卫队》韩英、秋菊唱段)发送到我的邮箱打包下载全屏查看手机看谱加入收藏提示:在曲谱图片上单击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即可将曲谱保存到您的电脑中,打印时候可将图片插入到WORD中,调整合适大小打印即可。
点击查看剩余 1 张曲谱
本站还收录了由 王世庆 作曲的如下曲谱:
[][][]相关曲谱[][][][][][][][][][][][][][][]此曲谱暂无评论,欢迎发表您的见解。您还未登录 用户名:密码:|||||||||热门标签Tag
copyright (C) 2010-黄梅戏名人录_黄梅戏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939贴子:
黄梅戏名人录
一:1:人物简介
中国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安庆黄梅戏发展的缔造者、“”的塑造 ()安徽安庆市黄梅村人,中共党员,历任安徽安庆市黄梅戏学院名誉院长、三届委员,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58年9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庆时,观看了严凤英黄梅戏表演。文革遭迫害致死,现骨灰安放在安庆市内黄梅阁中,安庆罗岭镇建有纪念馆,毛泽东为其题写“党的好儿女”。严凤英黄梅戏代表作、《游春》、、《女驸马》、、《夫妻观灯》等艺术风格在23年的艺术实践中,严凤英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创造,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
作出重大贡献。她嗓音清脆甜美,唱腔朴实圆润,演唱明快真挚,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并注重从人物感情出发,力求达到声情并茂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表演质朴细腻、塑造过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中的陶金花、中的、《女驸马》中的冯素贞、中的织女,以及现代戏《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等。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均摄制成影片。她的唱腔圆润明快,表演质朴细腻,吸收京剧、、、评弹、民歌等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世称严派。编辑本段艺术道路的艺术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45年春天以前,是第一个阶段。由于严司明和母亲离异,她在四五岁时,
就回到祖父母居住的罗家岭。田园风光陶冶着她幼小的心灵,与姑、姐们挖野菜、放牛的同时,她学唱了流传于当地的不少民歌,艺术的种子在心灵中悄然播下。不久,因为抗战爆发,她的严司明也回到家乡,闲居无聊时,教她唱京剧,这使她与戏剧艺术有了接触。在她十来岁时,同族中曾参加戏班的严云高将黄梅戏带回了罗家岭,他一面开铺谋生,一面收徒授艺,由此与黄梅戏结下缘分。她始而偷偷学戏,继而拜严云高为师傅,正式成为他的女弟子,并学会了《送香茶》、《春香闹学》等传统戏中的单折。从学唱民歌小调,到学唱学演黄梅戏,从四五岁到十五岁,严凤英度过了踏上黄梅戏表演艺术道路的准备时期。1945年春至1951年初,是第二个阶段。1945年春天,严凤英在练潭张家祠堂第一次登台演出,参演的剧目是《二龙山》。虽然她在剧中扮演的是一个不重要的角色-女寨主佘素贞的丫环,但却是她黄梅戏舞台表演的起点。为此,她触犯了族规,差点被捆起来淹死,可她却没有放弃这条已然迈出第一步的道路,继续参加黄梅戏班的演出活动,终至离开家庭,从桐城唱到怀宁、枞阳等外县,唱到当时的省会安庆。随着舞台实践的不断丰富,严凤英的表演艺术水平迅速得以提高。她本来就有较好的演唱天赋,又虚心向前辈艺术家学习,她回忆道:"我到安庆想把戏演好,就努力学习。那时学表演,主要靠观摩,看老前辈在台上一举一动怎么做,我就一点一滴记在心里,然后照葫芦画瓢搬上舞台。因为我是女性,演旦角戏的动作要细腻些,像是那么回事,观众看得很有味,反映说严凤英的'小做'很好。"正是凭着这种学习精神,严凤英在表演艺术上崭露头角。据老艺人回忆,《二龙山》一剧的主角是女寨主佘素贞,严凤英扮丫环表演竟使剧名更换为《丫环挂帅》。然而,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暗社会,艺术上崭露头角的严凤英非但没有得到扶助,反而遭到摧残,她被迫一次次地离开她钟爱的舞台,其间,她又学唱过京剧。她流落各地,无家可归,直到新中国成立。1951年初,她终于重返黄梅戏舞台,是她生活上备受磨难、艺术上得以丰富提高的时期,也为她艺术创造的辉煌作了铺垫。从1951年初开始,严凤英进入了艺术道路的第三个阶段。回到安庆后,她在“群乐”剧场演出,这时,党派干部和新文艺工作者帮助改戏改人改制,使她“接触新文
艺思想”。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配合土改、反霸、抗美援朝、宣传婚姻法等,演出过《江汉渔歌》、《两朵大红花》、《木兰从军》、《柳金妹翻身》等。1952年夏,她参加了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认真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思想变化之更大,“旧社会把我当成草,新社会把我当作宝”。解放前苦难的经历使她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情,从而也激发了她积蓄已久的艺术创造热情。从1953年到1965年,她先后主演了、《女驸马》、、《闹花灯》、、《红色宣传员》、《江姐》等近50个大小剧目,她的表演艺术水平也不断腾跃,既形成了独自的风格特色,又代表着当时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并对剧种风格的形成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淘宝网上购物,百万商家,25亿高人气商品热卖,淘你满意!支付安全,交易有保障!网购上淘宝,流行前沿精品齐聚,全网底价,尽在淘宝网.淘宝网,淘你喜欢!
严凤英2:唱腔艺术中国戏曲从形成之初始,其艺术表演手段中就有了不可缺少的一项--歌唱,这是它有别于西方话剧艺术的明显特征。观众步入剧场的心态既是“看”戏,更是“听”戏,在相同腔调和其他演员演唱的比照之下,他们审听着眼前演员的演唱是否动人,技巧是否高超,希冀自己被征服。因此,一个戏曲演员,其成就的高低首先就表现在歌唱水平上。严凤英也不例外,她的唱腔,极富艺术魅力,令每个听众都过耳难忘。严凤英的先天嗓音好,沙甜的音色尤其适合演唱黄梅戏。但是,她的唱腔之所以能够倾倒观众听众,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她善于创造。戏曲演唱的美学标准,古代曲论家们作过较多的探索。生活于元杂剧兴盛时期的胡祗遹《&黄氏诗卷&序》中就提出过“九美”说:女乐之百伎,惟唱详焉。一、姿质浓粹,光彩动人;二、举止闲雅,无尘俗态;三、心思聪慧,洞达事物之情状;四、语言辨别,字真句明;五、歌喉清和圆转,累累然如贯珠;六、分付顾盼,使人解悟;七、一唱一语,轻重疾徐,中节合度,虽记诵娴熟,非如老僧之育经;八、发古人喜怒哀乐,忧悲愉快、言行功业,使观听者身临其境,谛听忘倦,惟恐不得闻;九、温故知新,关键词藻时出新奇,使人不能测度,为之限量。九美既具,当独步同流。在九条标准中,一、二、六项指演员的先天条件与外在神态,其余均是歌唱的具体要求。严凤英的唱腔艺术正是符合了这些美学标准,才倾倒了观众听众。严凤英的唱腔,首先贯穿着一个“情”字,在深入把握人物性格、测度具体戏剧情境后,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即所谓“洞达事物之情状”,“发古人之喜怒哀乐,忧悲愉快”,也是李渔所指出的“唱曲宜有曲情”,有了“情”才能“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天仙配》是她演唱十分成功的一部作品,她曾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谈过自己的演唱体会,充分表明了她对七仙女在特定情境中情感的把握,并介绍了自己在演唱中的处理方法。例如:“我本住在蓬莱村”一句,她的理解是:“当董永问'但不知大姐家住哪里,要往哪道而去?'这个意外的问题假如答不出来,或者答迟了,都要露出马脚。”所以马上接唱。“前半句七女的心情有点发慌,后半句则是撒谎,谎撒得比较圆满,还带着有几分自我欣赏的情绪。”撒谎--心慌--自我欣赏,她正是在把握了特定情境和七仙女欲爱还羞的情感基础上,完满地处理了这严凤英(8张)一句以及这一段唱腔。再如“分别”一场中,“董郎昏迷在荒郊,哭得七女泪如涛”两句,严凤英理解是“好像是压在肚子里的一肚子苦水,'蓬'地一下突破了一个缺口,迸发出来,所以感情是非常激动的”;而于“你我夫妻多和好,我怎忍心将你抛”两句,“虽然也是悲恸的,但要平稳些、缠绵些,这样才好表示她和董永夫妇恩爱的感情”。理解得如此深入,唱出后才十分打动人心,唱腔才有了灵魂,有了魁力。也因为如此,她在不同的剧中扮演不同的人物,乃至同一剧中同一个人物,声音色彩都有差异。《打猪草》中透出的是娇稚明亮的奶腔,《夫妻观灯》中给人以爽朗与宽厚的感受,《天仙配》“路遇”中的唱腔流露出的是娇羞与自信,《牛郎织女》中她的音色中就可以直接传达出的是沉郁和压抑。不必观看舞台演出,从她的唱腔中就可以直接领悟到人物身份、性格和情感,她的唱腔足以“使观听者如在目前,谛听忘倦”,仅仅靠声音,她就把人们带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严凤英的唱腔不仅“动听”,而且“好听”,这是她恰当地运用嗓音对黄梅戏声腔进行处理的结果,使演唱“清和圆转,累累然如贯珠”,“关键词藻时出新奇,使人不能测度,为之限量”。对于这一方面的成就,申非伊的《严凤英唱腔初探》作了细致的分析。她既遵从传统戏曲演唱“字正腔圆”的标准,更追求“啭”、“润”的效果。比如《天仙配》“满工对唱”这段唱腔的处理方法,就是在准确把握字音声调基础上,大量运用前倚音,造成下滑、上挂的效果,并且按字调字情的不同,每句都有不同的唱法,使得唱腔生动而不呆滞,既明快又有浓厚的抒情意味,既纯直又圆润丰满,令人品味不尽。此外,她还经常运用颤音、擞音、顿音等方法,一方面服务于人物情感的表达,另外一方面又使唱腔更加婉转动听。“语音辨别,字真句明”,这是胡祗遹提出的演唱要求,也是戏曲演唱的基本准则。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演员就未能将曲意传送到观众的耳中,艺术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严凤英在演唱中十分注重一点,她的咬字吐字异常清晰,字音结实丰满,观众易听易懂。她既学习京剧的吐字方法,又注重保持黄梅戏语言的地方特色,将两者糅合使用,力求最佳歌唱效果,她对徒弟田玉莲曾说过一段关于吐字的认识:“我是借用了京剧的一些吐字方法与安庆话糅合在一起的。比如安庆话念'春风送暖'的'暖'字,就念成'卵'字,这样就不好听,就得改用普通话,念'暖',这样音就圆了。又如:'我有一言奉劝君'中的'劝'字,安庆话念'串'字,这也应该改用普通话的'劝'字音。但是'小女子也有伤心事'的'事'字,就不能按普通话来念,就得按安庆话来念,把'事'仿成'四'音,如念'事'就不像黄梅戏了。”由此可见她在演唱中对咬字吐字的讲究,这同样是她的唱腔广受欢迎、时被模仿、影响久远的原因之一。
严凤英3:严凤英之死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一生共自杀过三次,吞金、上吊、服安眠药。前两次发生在解放前,原因是不堪凌辱,但均被抢救脱险;但是在“文革”中,死成了,很惨。说来令人发指。那是日,离她38岁生日还差一个月又16天。当时她头戴13顶大帽子,不堪重负,决定服毒自尽。服毒后曾失声痛哭,丈夫惊醒见到空药瓶,慑于禁令,不敢送医院抢救,而去报告头头。头头闻讯大怒,当即召开批斗会,令严凤英立正挨批,直到药性发作,站立不稳方准许其夫送医院。第一家医院一口拒绝。第二家医院总算勉强收下,但是否抢救还需头头们开会研究决定。偏偏会上有两派意见,各从红宝书中找依据,久久相持不下。直至处于昏迷状态的严凤英呼吸停止,头头们才停止争论。但事情还没有完,因为活着的严凤英“罪孽深重”,遗体也不可能清白无辜,必须剥光衣服开膛破肚,查查体内是否藏着什么收发报机……其实,查收发报机是假,因为有个头头一言泄露了天机:“嘿嘿,这下,老子可把严凤英身上的什么都看见了!”三次自杀,以程度和决心来看,这第三次均不如前两次。严凤英服毒后没掩藏药瓶,并失声痛哭,似可表明她内心死意不甚坚决,或者服毒后又后悔而贪恋红尘。若想抢救,有的是时间。见死不救,这才必死无疑了。老实说,这简直是谋杀! 韩淑英摘自《名人传记》
二;王少舫:王少舫
黄梅戏小生。江苏南京人,祖籍河北。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原为京剧演员,抗战初期,所在的京剧班与丁老六的黄梅调班同台演出,各演半场,故也演黄梅戏,直至1950年,才正式改唱黄梅戏,参加了丁永泉父子和潘泽海父女所在的民众剧团。1952年应上海之邀,与严凤英合演《天仙配》中《路遇》一折。1953年,随同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归来不久,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5年与严风英合拍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王少舫是生行的代表人物,其唱腔吸收了京剧的唱法,行腔吐字均有独到之处,韵味无穷,为后人争相摹唱。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莲灯》、《白蛇传》、《天仙配》、《女驸马》、《韩宝英》、《无事生非》等。《陈州怨》的包拯属净行,王少舫与编曲共同设计出一套花脸唱腔,填补了黄梅戏没有花脸唱腔这一项空白。诞辰:日,农历庚申年七月十七日逝世:1986年,农历丙寅年事情起端1955年,电影《天仙配》的上映,是黄梅戏走向全国的一个高潮,“董永”王少舫、“七仙女”严凤英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天仙配》使王少舫成为家喻户晓的黄梅戏明星。然而,在成功的背后,为塑造好“董永”这一人物形象,王少舫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刚开始王少舫是按照演小生的方法去演“董永”,结果农民不象农民,小生不象小生,连自己也感到不可信。于是,他就思索回忆在农村演出结交的一些农民朋友,找到自己的感觉。同时在拍摄期间,他常常一大早就跑到院子里去抱树,抱了松,松了抱,疯疯癫癫。同事们问他为何抱树,他说槐树是大媒人,如今妻子离去,当然要找媒人要妻。他已经完全入戏了。他一连看了五场赵丹主演的电影,揣摩着赵丹的人物表情:悲伤、愤怒、喜悦……边看边学,出了电影院还在对着行人温习,吓得人家纷纷避让。 王少舫在人物自传中写道:把董永演成一个不懂爱情的傻瓜是个误会,他忠厚老实而不傻气,善良而不愚笨,他之所以拒绝七仙女的爱情是因为怕她跟自己受苦。难道他不向往幸福的爱情生活?面对七仙女的大胆表白能无动于衷?从初遇拒绝七仙女的爱到苦苦挽留七仙女不愿她上天,看似矛盾,恰好反映了人物复杂的统一性格。由于把握了人物性格的基调,一个忠厚老实、淳朴勤劳向往美好生活的古代青年农民形象终于在银幕上站立起来了。“董永”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成为戏剧艺术中的一个典型形象。编辑本段事情发展1956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赴京为“八大”演出,徐海东将军把王少舫、严凤英等人请到家里作客。徐海东对王少舫说:“我是苦娃子出身,也干过煤窑,也学唱过黄梅戏,《天仙配》可以从头唱到尾。是党挽救了我们。我的大半生是在安徽度过的,对安徽很有感情。我现在身体不行了,靠人民养活我,以后搞社会主义建设就靠你们了。”王少舫听到这里心里一热眼睛发红。徐的爱人看见了,说:“你跟同志们讲这些干什么?”徐海东严肃地说:“传统还是要讲的!”他指着身边的爱人对王、严等人说:“她就是七仙女,后来就配上我这个董永了!” 严凤英在“文革”期间含冤而死,令王少舫痛心不已。王少舫曾说:“黄梅戏要发展,而严凤英已去世,担子更多地落到我头上。排练新剧目,培养新演员,改革旧唱腔,把黄梅戏搞上去,有多少事等着我去做。我认为,这就是对严凤英最好的纪念。” 已是著名黄梅戏演员的马兰满怀深情地说:“王老对严凤英的怀念之情真令人感动,在辅导我们时,总是说‘风英是这样演的,凤英是这样唱的,凤英是这样做的’……有时为了一个动作一句唱腔,王老对我们的要求相当固执,做不好,就不让我们休息。” 王少舫多次对马兰、黄新德等一批黄梅新秀说:“严凤英走得太早了,她的去世是黄梅戏的一大损失,她的表演有许多独到之处,一只水袖、一个身段、一句唱腔,她都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你们现在要好好学习严凤英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编辑本段人物概述文人相轻,艺人相轻,在我们这有限的阅历里,还很少发现哪一位艺人对与自己艺术成就相等的同行作出这样坦诚而无私的评价;也很少发现哪一位艺人对自己的舞台伴侣怀有这样真挚的思念之情。 日凌晨,王少舫走完了他艰难而精彩的人生旅途,终年67岁。少悦老怀芳名惊座 舫轻帆正艺海乘风这是王少舫在武汉演出时,一位热心的观众送给他的楹联。今天,每当我们从广播、电视里听到或看到王少舫和严凤英这一对黄梅戏艺术大师精湛的表演和音容笑貌时,我们可以告慰的是,他和严凤英以及老一辈黄梅戏艺术家未尽的事业已后继有人,马兰、黄新德、韩再芬等一批新秀已脱颖而出,黄梅戏已由地方小戏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已经走出了安徽,走出了中国……
三,潘璟琍:潘璟琍(),日出生,安徽安庆人,汉族,原名潘忠霞,潘泽海之女,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擅演 花旦、闺门旦、青衣。自幼从父习艺,颖悟好学。7 岁时即崭露头角。后取艺名筱玉琴,随父辗转各地演出。1949年参加安庆民众剧团。后加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7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当选省人大常委会委员。1982年起因患尿毒症卧床不起,久治不愈。日在合肥逝世,终年52岁。1936年出生于安庆。她父亲潘泽海是黄梅戏男旦,擅长花旦、青衣, 艺名筱玉琴。1942年就常扮演丫环、娃娃生、小丑等,不演戏时便参加武场打小锣、唱帮腔,所以艺名叫“七岁红”。1945年登台改艺名“筱玉琴”,由于她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深得同班艺人和京剧艺人的指点”(解放前曾一度出现京、黄同台),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解放前她和严凤英在一个戏班唱过戏 ,比严凤英小6岁,姐妹相称。解放初她在民众剧团和王少舫演出从越剧移植过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1951年《梁山伯与祝英台》被安徽广播电台录了音。1951年,潘璟琍在民众剧院演出《白蛇传》中青蛇一角,唱腔和做打,样样精到,擅长青衣花旦的她,武旦行当也照样出彩; 1951年,在《宝莲灯》中,潘饰演沉香。1952年夏,安徽省文化局举办暑期艺人训练班。年仅十六岁的她同严凤英等一起到合肥参加学习。训练班结束后,华东区文化部邀请黄梅戏访沪演出。当时省黄梅剧团尚未成立,便由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人组织了一个联合赴沪演出队。潘璟琍与王少舫合演《路遇》,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1952年,在黄梅戏经典《夫妻观灯》中,潘璟琍扮演妻子,与王少舫的对唱,诙谐优美,倾倒万千戏迷,这个不足15分钟的小戏,成为黄梅戏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1952年,在《梁山泊与祝英台》中,潘璟琍扮演祝英台,把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催人泪下、荡气回肠; 1952年,著名黄梅戏《小辞店》中,潘璟琍扮演卖饭女柳凤英;1953年10 月,参加赴朝鲜慰问团,顶着严寒,与王少舫等一起演出,表现出对志愿军的热爱之情。随后,应赴朝慰问总团之邀,留京公演,场场爆满,饮誉京华,引起首都文艺界高度重视。11 月26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其首场演出。1954年,华东汇演,18岁的潘璟琍在扮演《夫妻观灯》中的王妻和《红梅惊疯》中的红梅,在名角如林的华东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上海),潘璟琍荣获演员一等奖; 1954年,潘璟琍排了移植剧目《春香传》,扮演善良、坚贞的春香; 1955年,轰动全国,风靡东南亚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上映,潘璟琍在其中扮演二姐。在舞台上,她也饰演过七仙女、大姐; 1956年5月,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到广州等地慰问部队,一连跑了10个月,到第二年3月才回到安徽,从广州到潮州,再到厦门、漳州、福州、南平,所到之处,受到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人们火一样的热情,感染着演员们,潘璟琍他们不顾旅途劳顿,以精湛的演技为解放军送上最美的精神食粮,人们被演员们精湛的技艺和优美的唱腔所陶醉,黄梅戏达到鼎盛的高峰。潘璟琍在《春香闹学》中的表演,可以说是黄梅戏的一个经典,为以后所有演出《春香闹学》的青年演员提供了一个模板,现在的演员都是模仿潘璟琍老师的表演。1958年3月,潘璟琍调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潘璟琍1958年8月,安徽电影制片厂到上海拍摄《安徽戏曲集锦》,内有三个剧种,庐剧《借罗衣》,泗州戏《拾棉花》,黄梅戏《春香闹学》。22岁的潘璟琍在《春香闹学》中演小花旦春香,这个角色被她演绎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优美的唱腔,柔美的身段,活泼俏皮的表演,那样妩媚、那样活泼、那样灵动,从此这个可爱的小丫鬟长在了人们的心中,她在其中的表演,也被专家和戏迷们称之为高峰之作。潘璟琍的小花旦表演堪称一绝。 1959年,轰动全国的电影《女驸马》拍摄,潘璟琍在其中担任有大量唱词的美丽善良的公主一角,这个戏份在《女驸马》中仅次于严凤英,她在电影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其与严凤英演唱风格和表演艺术不同的个方面,她与严凤英等老艺术家们珠联璧合的精彩表演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塑造的公主一角为黄梅戏人物长廊,增添了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也是后来所有青年演员扮演公主的学习典范。1981年,黄梅戏剧团首次赴香港演出,带去了黄梅戏经典《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潘璟琍作为艺术指导前往。之前,为了使马兰、吴琼等黄梅戏新秀担当“主演”的重任,领导决定由王少舫、潘璟琍等老一辈艺术家对赴港的新人进行为期半年的强化训练,潘璟琍把自己的舞台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心相授。黄梅戏在香港的“星光大剧院”连演一周,轰动香江,其盛况被称为黄梅戏“梅开二度”,这里有多少老一代黄梅戏艺术家的心血啊!潘璟琍的唱腔师承其父,运腔吐字均朴实无华,出色而又本色,富有浓郁的安庆地方乡土风味,观众听来亲切悦耳、韵味隽永。她的嗓音纯正、高亢,音域较宽,所以其唱腔常被同行和观众誉为有刚柔相济之美。这一特点在一些现代戏的演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加之她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使其演唱技巧得到较好的发挥。潘璟琍演戏认真,着力刻画人物,不演“行当”,只演角色。她身段规范,文武兼备。唱腔师从古朴浑圆,委婉优美,能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唱出来。她戏德极好,虽是剧团里的主要演员,却也愿意去演配角,并演得非常认真,从不敷衍过场。潘璟琍的戏路较宽,工于花旦、闺门旦、青衣,还善于演出现代戏中各种妇女形象。她的表演真实、细腻、淳朴,长于刻划人物的内心情感,咬字清晰,圆润委婉,刚柔并济,富有韵味。她在代表作有《春香闹学》、《女驸马》中,成功地塑造了天真无邪的丫环春香,贤淑明理的公主的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丁紫臣:丁紫臣,1926年生,安徽艺术学校一级演员。男,汉族,安徽怀宁人,中共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戏曲声研究会会员。曾任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一团副团长,安徽艺术学校戏剧科副主任。他曾在舞台剧《打猪草》中扮演金小毛,《天仙配》中扮演土地公公,《王瞎子算命》中扮演王瞎子;电影《天仙配》和《槐荫记》中分别扮演土地公公与傅员外。曾与人合作改编、整理传统小戏《打豆腐》,并在剧中扮演王小六。1954年获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三等奖;1956年获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曾在舞台剧《打猪草》中扮演金小毛,《天仙配》中扮演土地公公,《王瞎子算命》中扮演王瞎子;电影《天仙配》和《槐荫记》中分别扮演土地公公与傅员外。曾与人合作改编、整理传统小戏《打豆腐》,并在剧中扮演王小六。1954年获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三等奖;1856年获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丁紫臣擅表演,会操琴,懂音律,精锣鼓,他于1975年调入安徽省艺校从事教学。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知名黄梅戏小生演员蒋建国、张辉、刘华、李恋、余顺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五,马兰1:个人简介马兰,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是迄今为止国内既囊括了舞台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又囊括了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的唯一人。2007年,荣获美国纽约市文化局、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和美华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马兰日出生于安徽太湖县,原籍安徽寿县。1975年学艺安徽艺术学校黄梅戏表演专业,1980年毕业分配进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马兰从十八岁正式登台献艺以来,先后在黄梅戏的舞台和影视剧中精心塑造出张玉良(《风尘女画家》),李碧翠(《无事生非》),红杏,贾宝玉(《红楼梦》),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云花公主(《龙女》),严凤英(《严凤英》),崔莺莺(《西厢记》)等等艺术形象,个个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是黄梅戏艺术宝贵的财富。她是一位功底扎实,才华横溢的演员,唱做俱佳,生旦齐能。她扮相俊俏,大度不凡,且功底厚,身段美,唱腔动听,行腔优美,吐字清晰,能唱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上不囿程式,而是刻划人物形象,她所扮演的各色各类人物,都能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都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采,像一首首流动着的诗,即博人观赏,又耐人寻味。她曾领衔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巡回演出,赴港澳台演出,赴德国,瑞士,新加坡,美国访问演出以及日本访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马兰在强手如林的中国乃至国际剧坛上,相继在“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和“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中荣夺“十佳演员”之首,赢得了“文华奖”,“梅花奖”,“白玉兰奖”,“飞天奖”的优秀女主角奖,“金鹰奖”的最佳女主角奖,全国电视“十佳”演员以及海外“金猴奖”,“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等最高的奖励,使她在全国艺术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为黄梅戏的振兴、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作用,作出了卓越之贡献,她是继严凤英之后黄梅戏中最杰出的旦角演员。她的艺术成就卓著,是继严凤英之后当代黄梅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马兰在海内外华人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她的表演,品味高雅而又充满生命力,在人物性格塑造、内心刻划、舞台节奏和演唱厚度上广受好评,被学术界公认为“国内把传统艺术和现代精神结合得最好的极少数表演艺术家之一”。马兰从1983年起,连任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起,先后荣获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优秀文艺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荣誉以及团省委“七五建功者”称号;198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1992年文化部授予“优秀专家”称号;1992年7月起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浙江传媒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戏剧学院特聘在职教授,主持戏曲音乐剧专业。
马兰2:代表剧目马兰演出的黄梅戏剧目:舞台剧《女驸马》、《龙女情》、《风尘女画家》、《无事生非》、《遥指杏花村》、《红楼梦》、《梁祝》、《秋千架》、《百花赠剑》,影视剧《龙女》、《严凤英》、《 西厢记》、《劈棺惊梦》、《遥指杏花村》。马兰演出或录制的众多老戏、小戏及新创曲目:《天仙配》、《牛郎织女》、《小辞店》、《打猪草》、《夫妻观灯》、《王小六打豆腐》、《戏牡丹》、《春香闹学》、《桃花扇》、《白蛇传》、《苏词新曲》等等。艺术风格
迎风怒放傲黄梅历久奇葩永纯香委婉飘逸如行云清新悠扬似流水在二十世纪最后的二十年里,马兰凭借她的综合素质使黄梅戏变得典雅、大气。她的舞台呈现,品味高雅而又充满生命力,把传统艺术和现代精神结合得恰到好处,并且黄梅戏本身所固有的清新质朴、天然可爱的特点依然还在,于是,与时俱进的黄梅戏拥有了更加宽阔的舞台和更多层次的观众。无论是《女驸马》、《小辞店》这样的老戏,还是《风尘女画家》、《无事生非》、《红楼梦》这样的新编剧,统统都打上了“马兰特质”。马兰在舞台上的存在感是极强的,她就是戏中魂。她在舞台上的所有表演、对人物的刻画,不仅丝丝入扣、细腻传神,而且一直自然地诠释着典雅大气。马兰音域宽,唱法灵巧多变,唱腔朴实清丽,动之以情,不尚华丽与雕琢,自然洒脱圆润。因而马兰戏路广,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光彩照人的成功角色,这些角色若失去其所蕴含的“马兰特质”,将黯然失色。她的唱腔纯朴,洒脱,不事雕琢,有种返璞归真的朴拙;她的表演入情入理,细腻传神,有种玲珑剔透的灵性。看马兰的黄梅戏如同欣赏一幅气韵流动的书法作品,单看局部,或巧或拙,不尽相同;感受全局,浓淡疏密,和谐统一。形象地说,马兰和她的黄梅戏已经走在了这个剧种的最前头,产生的影响一度超越了剧种本身。可以说,马兰的黄梅戏达到了一个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超越的高点。戏曲艺术家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个性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有生命力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因为打上了艺术家个性的“烙印”而更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是别人不能复制的。马兰的唱、念、做、舞颇具大家风范,其表演突出了马兰纯正、朴实、大气、幽远的个性----马兰特质。马兰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马兰是继严凤英之后的又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大师,马兰的艺术永恒!在表演艺术理论中,有本色演员和性格演员之分。本色演员运用本人的容貌体态气质个性创造角色,而性格演员能对自己所创作的每一个角色按人物性格作各不相似的形象创造,人物形象中没有演员自己的气质因素。马兰的早期表演,本色意味明显,无论是冯素珍还是海云花,都是古代女性,与马兰恬静的性格相吻合,她自己的个星气质与角色形象之间差距不大。但从张玉良到贾宝玉,每个人物与她的个性气质都相距深远,或悲或喜,或柔或刚,要表现好这些人物,对于性格偏于恬静而且缺少生活经历的马兰难而又难。然而,马兰非但没有退却,反而因此激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激情,李碧翠、红杏、贾宝玉,这些人物的性格难度一个比一个大,而马兰演来一个比一个出色,她不仅再现了剧作家创造的人物形象,甚至还丰富和弥补了文学形象。这种创作中的反差既表明马兰戏路子宽,更显示了她身上所蕴藏的艺术潜力。从《风尘女画家》开始,马兰的表演由本色化向性格化的高一级台阶不断腾跃,并终于步入表演艺术的佳境,她已足以代表二度辉煌的黄梅戏女演员的最佳表演水平,反之,她的出色表演也构成了黄梅戏二度辉煌的一束绚丽的光彩。
六,黄新德:黄新德,男,汉族,1947年8月出生,安徽怀宁县清河乡温桥村黄老屋人。中专文化,民盟成员。1965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戏班,毕业后分配到安徽省京剧团。现任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剧协主席,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艺术总监,中国剧协理事,国家一级演员、连续4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曾在电影《龙女》中饰演姜文玉、《徽商情缘》中饰演陈之章、《生死擂》中黄新德(10张)饰演郑京生;电视剧《遥指杏花村》中饰演白马驹、《劈棺惊梦》中饰演庄周、《黄山情》中饰演大牛、《宋徽宗与李师师》中饰演宋徽宗、天仙配》中饰演董永、《女驸马》中饰演冯益民和刘文举、《打豆腐》中饰演王小六、《春香闹学》中饰演王金荣、《戏牡丹》中饰演吕洞宾、《陈州怨》中饰包勉、《风尘女画家》中饰演潘赞化、《无事生非》中饰演白立荻、《红楼梦》中饰演蒋玉菡、《梁祝》中饰演梁山伯、《红丝错》中饰演张秋仁、《风雨丽人行》担任主角贵福《长恨歌》中饰演唐明皇、《徽州女人》中前饰演老秀才后饰演男人、《雷雨》中饰演周朴园 。黄梅戏电视剧《诗仙李白》中饰演李太白、2010年黄梅戏舞台剧《严凤英》中饰演谢文秋。塑造了100多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演出剧目《天仙配》、《夫妻观灯》、《柯老二入党》中饰演柯老二、《潘张玉良》中饰演潘赞化、《诗仙李白》中饰李太白;舞台剧《《王小六打豆腐》、《风尘女画家》、《无事生非》、《红楼梦》、《柯老二入党》、《梁祝》、《红丝错》、《风雨丽人行》、《龙女》、《徽商情缘》、《遥指杏花村》、《劈棺惊梦》、《戏牡丹》等。2010年出自传《萍踪浪迹几度秋》一书。个人荣誉黄梅戏第二代人物,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繁荣黄梅戏艺术事业优秀艺术家” 称号。安徽省劳动模范。
《梁祝》饰演梁山伯所获奖项: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金鸡奖”,“金鹰奖”,全国中青年演员黄梅戏广播大奖赛"优秀演员奖"。
七,余顺:余顺:男,汉族,芜湖市人,共青团员。1973年出生,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一团演员队队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1991年毕业于安庆黄梅戏学院;1996年安徽省黄梅戏"黄山杯"大赛"十佳"演员;1998年首届黄梅戏" 严凤英奖"大赛金奖获得者; 他表演朴实大方,唱腔韵味浓郁,基本功扎实,文武兼备。他在舞台剧《天仙配》中饰演董永曾赴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地演出、《女驸马》中饰演李兆廷、《花园扎枪》中饰演高怀德、在新创作剧目《啼笑因缘》中饰演樊家树获安徽省第五届艺术节表演一等奖、《木瓜上市》中饰演木瓜、《长恨歌》中饰演李瑁、《霸王别姬》中饰演项羽、《徽商胡雪岩》中饰演胡雪岩、《风尘女画家》中饰演潘赞化,人物形象各不相同,是深受观众及专家好评的主要小生演员之一。在舞台剧《双下山》中扮演男主角小和尚。1996年获黄山杯安徽省黄梅戏青年演员大奖赛“十佳演员”称号,1998年获黄梅戏严凤英杯黄梅戏大奖赛金奖。[1]
黄梅戏服装 - 爆款女装新品,in季潮搭,美丽穿出来.你的衣橱必备.淘宝网,一站式购物网站新体验,淘,你喜欢!
每介绍一个名家前,发上该名家的一张照片,就能图文并茂了
八,丁同:丁同:1950年出生,安徽省安庆市人。1962年毕业于安徽省黄梅戏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安庆市黄梅戏一团,担任主要演员,并任副团长。作品
由于嗓子和扮相的条件较好,又受过正规的训练,她毕业一年多后,就主演《琼花》一剧,得到观众极大的好评。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琼花》全剧,作为优秀现代戏对外播放。1967年.她又主演《小店春早》,不仅引起观众的轰动,更引起了黄梅戏界的关注,被认为是一枝黄梅新秀。此后,她相继主演了《朱门玉碎》,《公主与皇帝》、《百花赠剑》、《夫人误》、《三盖印》、《孟丽君》、《王熙风与尤二姐》、《挑花女》、《桃花扇》、《朱熹与丽娘》、《玉带缘》等剧目。其中《朱门玉碎》被拍摄成黄梅戏电影艺术片;《玉带缘》等数部剧目也被拍摄成黄梅戏电视连续剧。丁同的艺术素质较高,扮相端庄秀丽,气质高雅大方,戏路子较宽,不论是女扮男装的冯素贞、婀娜多姿的白娘子、聪明伶俐的小春草,阴险毒辣的王熙凤、寄人篱下的尤二姐、还是革命巾帼英雄杨开慧、江姐,韩英等,都各具风采,性格鲜明。她的唱腔细腻委婉,加上她又在京剧团里演过革命现代京剧,吸收了京剧的行腔运气,故唱腔韵味十足,但又不失黄梅戏的特色。编辑本段获得荣誉她从艺30多年,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取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故获得了不少奖项。1985年.获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大奖赛“十佳”演员称号;1987年,获安徽省中、青年演员大奖赛表演一等奖;1988年,获安徽省艺术节表演一等奖;1992年,由她主演的黄梅戏电视连续剧《桃花扇》,获“飞天”二等奖、“金鹰”三等奖;同年,电视连续《挑花女》获“飞天”三等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为她拍摄了专题片《丁同--黄梅戏艺术》。丁同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剧协理事、安庆市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她的艺术成就已被载入《中国戏剧年鉴》。
九,吴亚玲:1:吴亚玲,生于1961年,国家一级演员、安徽省政协常委、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
吴亚玲,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曾荣获全国青年演员黄梅戏电视大赛“十佳演员奖”。 中国安庆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表演银奖”。她扮相俊美,气质温存,表演含蓄。她在电影《龙女》中演珍姑;电视剧《狐女婴宁》中饰演婴宁,《遥指杏花村》中饰演桂芳;舞台剧《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女驸马》中饰演公主;《红丝错》中饰演张榴花;《千秋架》中饰演公主;尤其在《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更是生动的体现了她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歌舞大会(12张)爱。2002年凭借在《墙头马上》中“李千金”一角的出色表演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艺术人生留下来,就没想过离开 吴亚玲的淡泊是出了名的。她从不在人前以名人自居,也很少在黄梅戏舞台以外的公众场合露面。甚至在说到自己曾经获过哪些奖项时,她都会犯点“小迷糊”。不是她原本平淡。作为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她参与缔造了黄梅戏的第二度辉煌。20多年前,她就以在黄梅戏《女
吴亚玲驸马》、《天仙配》和电影《龙女》中的出色表演折服了无数观众。她娇俏的扮相与甜美的唱腔也因此深深印在了观众的脑海中。其后,她坚守黄梅戏舞台,参与了多部新编黄梅戏的创作与演出。2002年,她凭借在黄梅戏《墙头马上》中的精湛表演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她也并非没有机会。早在《女驸马》中俊美的“公主”与《龙女》中娇俏的“珍姑”为观众所津津乐道之时,许多的“橄榄枝”也伸向了她。据她本人介绍,当年曾有电视剧《红楼梦》等多个影视剧组与她接洽,但考虑到时间等方面与她钟爱的黄梅戏事业相冲突,她都一一放弃了。昔日“五朵金花”中的另外四朵已经逐一走出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只有她,从1980年毕业分配到“省黄”至今,一直痴守着在这里,守在黄梅戏的舞台,也守在黄梅戏的故乡,她说:“我从来就没想过要离开。”四点钟化妆,为戏而痴 吴亚玲的“痴”更是让人叹服。说起她的“四点钟化妆”,省黄梅戏剧院几乎无人不晓。她为自己立下了一条“铁”的规矩——“四点钟化妆”。只要晚上有演出,她一定会在下午4点准时出现在化妆间。这条规矩,从她作为黄梅新秀登上舞台时立下,一直到现在不曾打破过一次。吴亚玲笑言,与她合作过的化妆师没有不“怕”她的。“四点钟化妆”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它不只包括化妆与更换戏服,还有在精神上进入状态,也即“入戏”。对此,吴亚玲只是很质朴地说,如果不那样做,她在演出的时候心里就没有底。提前做足“功课”,是对自己表演的负责,是对艺术的负责,也是对观众的负责。4点钟化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非易事。由于戏剧表演的特殊性,戏服穿上以后,演员就不能坐了,吴亚玲却用20多年的时间把这个常人难以适应的规矩变成自己的习惯。为了恪守“戏比天大”的原则,她没能与至爱的母亲见上最后一面。吴亚玲不爱提自己为艺术牺牲了多少,但这将永远是她无以弥补的遗憾。摘“梅花”,实至名归舞台剧照(14张)2002年,多年痴守终成正果。吴亚玲凭借在新编黄梅戏《墙头马上》中饰演的“李千金”一角摘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成为马兰、黄新德、杨俊、韩再芬、李文、赵媛媛等人之后又一位获梅花奖的黄梅戏演员。吴亚玲认为,这部戏之所以能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是因为在编、导、演三个环节上都下了“巧功夫”,在保持黄梅戏自身艺术特色的同时,对音乐、表演等方面做了细节性的“加工”,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而收获了很好的舞台效果。“巧功夫”的背后是“苦功夫”。为了排这出戏,当年春节,剧组的全体演职员都没有回家过年,而是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接近封闭式地排练。“梅花奖”是对吴亚玲演技的肯定,也是对整个剧组探索精神的肯定,值得!吴亚玲与黄梅戏一起走过的20余年,是一个演员最珍贵的年华,也是一个女人最重要的人生阶段。如今回首,她道出斩钉截铁的两个字——“值得”!她认定自己“得到的更多”。她得到的不只是“梅花奖”,也不只是声誉。也许恬淡之人反而更能得到生活的眷顾,舞台上的她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舞台下的她拥有美满的家庭。她与现任省黄梅戏剧院院长的蒋建国,因黄梅而结缘,也因黄梅而相知相守20多年,女儿莎莎已经上了大学。事业成功与人生完整两不误,也许是她与其他几朵“金花”最大的不同。同为“五朵金花”之一的吴琼在其自述里也由衷地感叹,“亚玲是一个完整的女人
吴亚玲2:个人轶事“珍姑”初尝成功滋味 1982年,当时的省黄梅戏剧团排演黄梅戏神话剧《龙女》,分配给吴亚玲的角色是剧中四名主角之一的珍姑,虽是龙女的使女,在戏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吴亚玲演过《女
吴亚玲驸马》中的公主、《天仙配》中的五姐等角色,而珍姑只是小花旦,不是她的老本行;珍姑热情、天真、活泼、大胆,而自己纤细、含蓄、温柔、内敛等,这都给创作角色带来了很大难度。另外,《天仙配》、《女驸马》中都可以模仿前辈艺术家的表演,而《龙女》是新创作的古装戏,根本没有成功的舞台形象可以借鉴。吴亚玲作为一名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学生,内心经历了一个对角色的痛苦适应过程,而思考的结果是
吴亚玲——绝不能让观众失望。在那个酷暑难熬的夏天,吴亚玲练得很苦,很艰难。每一句唱腔,每一个身段,每一种表情……她都一丝不苟,请来导演专门指导,根本顾不上舞台的破旧,一边忍受蚊叮虫咬之苦,一边坚持排练。经过努力,她终于能恰到好处地展示角色的性格,让那位聪颖可爱的珍姑,鲜活地走上了舞台,走到了观众心中。上海电影制片厂随后摄制了大型彩色宽银幕影片《龙女》,并被文化部列为建国35周年新片展览。《龙女》公映后,观众被感动了,信笺雪片一样向剧组飞来。初次品尝到成功的吴亚玲,也从中体会到做一名黄梅戏演员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李千金”勇摘梅花奖1999年是安徽省的“黄梅戏年”。省黄梅戏剧院剧作家陈望久先生重新创作改编了元杂剧《墙头马上》,而吴亚玲非常喜欢其中的“李千金”一角。而“李千金”与以往这些女性角色不同,她既是大家闺秀,又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角色跨度大,而自己已38岁了,这对自我是个挑战,她希望通过“李千金”实现个人舞台艺术的突破。 戏剧专辑(8张)
吴亚玲当时天寒地冻,吴亚玲坚持每天参加排练。戏初,“李千金”是待字闺中的少女,多情、怨春、大胆、天真,同时也是“笼中之鸟”,吴亚玲调动所有手段,让李千金可爱、可怜。戏末,李千金在后园藏匿7年,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不被公开的夫人,胸中有万般情感,从身段、台步、眼神到唱腔,吴亚玲以青衣姿态,塑造了“李千金”的持重、抗争与雍容,表演自然细腻,至此,一个女人的一生,所有该有的情感,都在吴亚玲的唱念做当中近乎完美地演绎出来。“李千金”的命运与吴亚玲的魅力合二为一,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扯动了观众的心扉。戏曲评论家说:吴亚玲是“五朵金花”
吴亚玲中唯一一朵常年坚持在黄梅戏舞台上展现“暗香疏影清姿”的一枝素梅。不断的舞台实践,使吴亚玲的演唱已进入自由王国,敢演却又不露斧凿的痕迹,吴亚玲充分利用她整体的美带给观众艺术上的愉悦和享受。2002年,吴亚玲凭借“李千金”一角的出色表演,摘得了第1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繁漪”处处为人师表 对于省黄梅戏剧院招收的一群“小梅花”,吴亚玲总是为人师表,处处争当这些年轻演员的好榜样。她信奉的是光耍嘴皮子是不行的,得靠行动感染人。省黄梅戏剧院将曹禺名著《雷雨》搬上了舞台,吴亚玲饰演繁漪一角,在京津等地巡演引起了轰动。吴亚玲说,20多年来,无论是演繁漪,还是其他角色,只要当晚七八点有演出,她每每下午四点钟就赶到剧场化妆,几十年如一日。从上妆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始琢磨自己扮演的角色,酝酿这个角色应有的情感。她根本不信,一个在现场吃零食,或者与他人说说笑笑,或者临场才赶到甚至迟到的演员,能演好自己的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她穿好服装,装扮好头饰后,从来都站立在后台,即使十分疲劳也依然这样。那些同样在候场的年轻演员奇怪地问:“吴老师,为什么您上台前总是不坐呢?坐着歇歇多好啊。”问多了,吴亚玲才指指身上的戏服,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原来戏服大都是用乔其纱制作,并由服装师熨烫好的,如果坐下去,上台演出的时候衣服就会皱巴巴的,影响观众欣赏时的视觉 美。有些老戏迷是很挑剔这些细节的。通过这些小事,年轻演员知道了在吴亚玲心中,戏比天大,她对待角色永远一丝不苟,对待艺术创作认真严谨,对待黄梅戏艺术和观众认真负责……吴亚玲坦言,自己喜欢安徽黄梅戏这一亩三分地,甘愿为黄梅戏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将不断创作出新作品奉献给广大戏曲爱好者
十,马自俊:马自俊,男,1956年出生,回族,安徽安庆市人。1970年毕业于安庆第四中学。安庆市戏曲家协会副主席,安庆市黄梅戏一团、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委员,中国戏曲表演协会会员,安徽省政协委员
马自俊剧照[1],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人才协会会员,安庆市伊斯教协会常委委员,民盟安庆市市委委员。曾主演《沙家浜》、《小店春早》、《天仙配》、《女驸马》、《卖油郎独占花魁女》、《胭脂》等数十台现代、传统大戏。[2]主要影视作品:在三十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扬州八怪》中饰八怪之一“高翔”;电视连续剧《农家曲》饰主要人物“柱子”;黄梅戏电视连续剧《七仙女与董永》中饰主要人物“董永”;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公主与皇帝》中饰“皇帝”;黄梅戏电视剧《挑花女》中饰主要人物“木根”;黄梅戏电视剧《二月》中饰主要人物“钱正兴”;黄梅戏电视剧《祝福》中饰“贺老六”;黄梅戏电视剧《寻常人家》中饰主要人物“叶青阳”等。[3] 编辑本段获奖经历1989年在全国首届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上获“十佳”演员; 1994年中国小百花越剧节获“小百花”银奖(文化部); 1995年中国安庆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获银奖(文化部); 1988年安徽省首届艺术节获二等奖; 1989年省第二届艺术节获优秀演员奖; 1990年安庆市黄梅戏青年演员基本功表演演员赛获奖辅导老师一等奖;1989年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1986年参加赴香港演出。 [4]个人艺术介绍入编《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辞典》,中央电视台、香港电台、安徽电视台相继数次采访并播放个人艺术专访。
谢谢楼主!辛苦了!
十一,韩再芬1:韩再芬(日—),安徽潜山人,中国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韩再芬现任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安徽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安徽再芬黄梅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共青团中央委员、安徽省政协常委。1984年因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一举成名。同时,韩再芬多次登上央视春晚及各大型晚会,在黄梅戏的艺坛上深受官方、文艺界和公众的肯定。近年来,韩再芬倾力戏曲改革,引领戏曲时尚,在中国戏剧界享有盛名,作品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再芬黄梅”品牌特色。早年经历韩再芬出生在天柱山麓、潜山河畔的县城的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财政局的干部,母亲是黄梅戏演员。姐韩再芬小时候及早期照片(5张)妹四人她最小,但是家庭对她并不是一味的溺爱,相反要求非常严格。她妈妈把自己身世中的体会,告诉女儿: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艺术的道路更是坎坷。既然选定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而且一定要走好。受母亲的影响,韩再芬在黄梅戏的熏陶下长大,10岁的时候她被安庆黄梅戏剧团录取,成为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离家来到剧团后,韩再芬刻苦学习,不久便崭露头角,16岁的时候就小有名气。1984年,韩再芬在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出演主角,赢得广泛好评。[1]韩再芬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一面要学文化,一面要练功,练唱、练表演,艰辛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但,从小倔强的她,虽然也在背后流过泪,可在人前却从不示弱。由于她的为人开朗热情,虚心好学,老师和同事们都很喜欢她 ,乐意对她进行帮助。小韩就是从这些关怀中去汲取营养,不断地丰富提高自己。学艺生涯虽然艰苦,但却磨练了意志,学到了扎实的基本功。一年后,在安庆地区青年演员基本功的比赛中,她就崭露头角,人们评论她是声惊四座,技压群芳。两年后她十二岁时就在团里挑大梁,担任《窦娥冤》的主角。十六岁就脱颖而出,一举成名。正如唐朝李贺形容的那匹小骏马:“一朝沟陇出,看取佛云飞”。[2]
韩再芬2:演艺经历播下一粒籽[3]为什么会爱上黄梅?是因为生长在“出门三五里,处处听黄梅”的安庆潜山县?是因为母亲就是黄梅戏演员出身?或者,那黄梅情缘本就在韩再芬生命的脉络里?为什么爱上黄梅?韩再芬没有问过自己。30多年前,家乡潜山,父亲单位的家属院中。韩再芬还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伢子,在那个八亿人民八部戏的年代,爱好文艺的她从样板戏中找到了乐趣。南方的夏夜潮湿而闷热,在院子里的大柳树下,在摇着扇子纳凉的人群中,小小的韩再芬演着《沙家浜》中的胡传魁,虽然声音稚嫩,却是有模有样。也许,命运在这个时候已经埋下伏笔,注定韩再芬的童年不能像同龄孩子一样度过。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年头,一度停滞的黄梅戏重新焕发出生机。安庆地区文化局的相关领导认识到,黄梅戏再度辉煌,必须依赖人才。为了尽快地出新人出新戏,麻彩楼、张文林等一批黄梅戏老艺术家开始马不停蹄地到安庆各地招生。1978年秋天,潜山县委招待所,安庆地区黄梅剧团在这里招考小演员。招待所里,来报考的孩子又唱又跳又朗诵,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一位招考老师的目光却被门外一个正玩耍的小姑娘所吸引——— 她身材高挑,面容清秀,尤其一双眼睛水灵灵地透着聪慧。正巧小姑娘朝门里张望,四目相对,小姑娘转身就跑,老师连忙追出来,问她有没有报名,她说自己不考,就是来陪朋友玩的。老师哄她,不考也可以唱首歌听听,小姑娘大大方方,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唱罢,几个招考老师喜上心头,当即给了她复试的通知书。可当这个消息传到韩再芬母亲余用官那里,她却没有孩子那么开心。自己就是黄梅戏演员,她深知这条路并不那么好走,按她的话来说“做个黄梅戏演员,一生只能睡半生的觉,一生却要洗两生的脸”。而且孩子还这么小,真入了这一行,不知道要吃多少苦头!心疼孩子的她开始坚决反对。剧团的老师来给余用官做工作:孩子小,团里会找保姆照顾她的生活,但机会却不是什么时候都有,失去了就不会再来,孩子这么有天赋,不去可惜了。加上倔强的小再芬一心想去她心中的大城市——— 安庆,拗不过她的父母最终答应了。于是10岁的韩再芬离开了天柱山下的潜山县,从一名四年级小学生成了安庆地区黄梅剧团每月拿20元工资的随团学员。那一次,剧团在安庆各地共招收了11名学员,7男4女,韩再芬是最小的,也是女孩子里唯一家在外地的。发了一颗芽郑小姣的故事源自民间,在评书戏曲中多有演绎。一个命运悲苦的少女,一段曲折感人的爱情,主人公的命运在一次次阴差阳错间改变,而两个人的爱情却一次次面临绝境而得以回转,情节跌宕,倒像时下流行的悲情韩剧。这样的一个故事,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以电视剧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似乎没有道理不引发热议。而那时的韩再芬虽年轻亦无什么演技可谈,但她和主人公年龄相仿,扮相亮丽,唱腔柔美,只靠本色的演出便轻易博得喝彩一片,这可以说是时代给她的“机遇”。而该剧挑大梁的重头角色在激烈的角逐之后落在她的头上,这里就既包含了她自身的努力,又有着领导的力荐、师长的帮扶和导演的垂青,这几重机遇叠合起来该算是黄梅戏对韩再芬的眷顾。有了《郑小姣》的华彩亮相,更多的担子落在韩再芬肩上,团里领导不拘一格大力培养新人的策略,使她在其后有机会去塑造更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而她的勤奋、她的悟性、她的好学又使她在许多传统形象的演绎上有了新的突破,让《小辞店》、《女驸马》、《天仙配》、《桃花扇》等剧目有了“韩版”,亦有了“韩韵”。 如果说自小耳濡目染在她心里播下了黄梅的种子,那么她所在的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则给了这颗种子发芽成长的沃土,韩再芬说:“剧团里有一百多个人,每一家我都去串门,每一家的饭我都吃过。那里像一方净土,让我自由自在地成长。”“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这成了韩再芬常挂在嘴边的话,因为正是这“百家饭”给了韩再芬心灵的温暖和丰富的艺术营养,而那份最初的对领导对老师对长者的感激演变成了她对黄梅的感恩之情。长成“黄梅树”在韩再芬的思想里,传承黄梅戏不是把它放在博物馆里保存起来,不是扮相俊美原封不动地去表现成名前辈的唱腔,而是把黄梅戏质朴、自然、真诚的演唱状态,把黄梅戏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带到现代生活中来,培植它的市场,培植它的观众,而要做到这样的传承却唯有不断去创新。[4] 日,北京长安大戏院。一部现代黄梅剧《公司》在这里上演,一位女博士毕业谋职无望转而自己开了公司,其间遭遇形形色色的人,带出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韩再芬带着她创排的新剧《公司》直接杀到了北京首演,并一连演了八场。媒体报道观众的上座率达到八成以上,而从上千名观众的调查问卷看,《公司》受到了87%的观众喜爱。韩再芬说,《公司》就是想用戏剧的方式来演绎当代,以此去积极争取年轻观众。因为故事“现代”、台词“时髦”、表演“时尚”,这部剧被观众认为很“潮”,而韩再芬本人也因此感受到观众超出以往的热度:刚刚谢幕,观众就涌向舞台,以至于需要保安“解救”才能冲出人群。这种在当红歌星影星身上常见的状态如今出现在传统戏曲舞台上,这让韩再芬欣喜也让她欣慰。  在黄梅戏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公司》不是韩再芬的第一次尝试。被视为韩再芬代表作品之一的《徽州女人》,在最初演出时,也因为大胆运用了大量电影、舞蹈语言以及在唱腔上的大幅革新,被认为不像黄梅戏,遭到一些专家的质疑。韩再芬平静地看待这些争议并从争议中找出自己新的方向,于是2008年,观众又看到了由话剧导演创作韩再芬演绎的黄梅新剧《美人蕉》。高处更芬芳韩再芬(7张)[5-6]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传统戏曲日趋衰落,经费不足,人才断档,许多传统剧种生存环境恶化。戏曲界有的人随着市场的萎靡而沉寂,有的人则转行、经商,而再芬选择了守候,守候在她10岁就来到的黄梅戏之乡——— 安庆。有不理解她的人觉得她傻,因为以她的成就有更多付出少而回报多的路她却不去选择;也有想理解她的人以自己的心去揣度她的辛酸苦累,却因此误读了她。对此,韩再芬说:“我对黄梅戏的坚守并不是无意义的,我总说黄梅戏未来充满希望,因为它自身有很强的魅力,而且这种魅力也是可以与时俱进的。从现在网络上的许多评选来看,黄梅戏的人气很高,在网络这样年轻群体活跃的阵地,对黄梅戏有这样的关注,不正说明它的生命力吗?而且我并不是一个人在苦撑,我身边还有那么多热爱黄梅戏的人在努力,在奋斗,在付出,这么多力量凝聚在这么有希望的事业上,它确实值得你去坚持。”韩再芬的表演技巧在长年累月的登台表演中愈发成熟,对招式的把握和唱腔的运用也更加精湛,因此赢得了许多黄梅戏爱好者的追捧。有戏迷称赞她“寒流过后迎韩流,细听徽娘吟徽州,百年绝唱女驸马,一曲黄梅动鹤楼”“莫道英华不再,芬芳却似更浓,馨右东山傲兰,业赢北海孤琼”。
韩再芬3:日,一部现代黄梅剧《公司》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2004年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及戏曲研究所启动了“中国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将韩再芬列为首位研究对象。2005年12月,安庆市黄梅戏二团更名为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韩再芬出任院长。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界第一家以个人命名的剧院。[7]2008年,观众又看到了由话剧导演创作韩再芬演绎的黄梅新剧《美人蕉》。2009年国庆前夕,中国网“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网络评选活动揭晓,在文学、影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曲艺、文化学者8大类192位候选人中,韩再芬以高票位居戏剧类榜首,而在总排行榜中,韩再芬位列第四,而在80后网民中具超强影响力的韩寒位列34名。得到网民,尤其是80后90后网民的支持,韩再芬对黄梅戏的未来充满信心。  2009年10月,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在安庆开幕。之前安庆已成功举办了四届黄梅戏艺术节,形成了创作、表演、研究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黄梅戏生产体系。同日,全国唯一一家黄梅戏专题博物馆——— 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在安庆建成。  2009年年底,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正式成立,设置专门基金用于黄梅戏的创新和发展。2010年11月,韩再芬的表演艺术史和她所代表的黄梅戏艺术形式,作为世界不同文化的经典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记录和永久收藏,韩再芬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入选该项目的中国戏剧艺术家。[8] 日至17日,由由知名导演王延松执导、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主演的大型原创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往事》在全国进行巡演。《徽州往事》比之韩再芬前作《徽州女人》,更具前卫和现代色彩。
韩再芬4:主要作品舞台剧1980年:《女驸马》1981年:《莫愁女》1984年:《郑小姣》、《香魂》韩再芬戏剧照封面(3张)1987年:《血狐帕》1988年:《桂小姐选郎》1990年:《杨玉环》1992年:《西施》1995年:《孔雀东南飞》2000年:创意、策划并主演《徽州女人》2003年:创意、策划并主演《公司》2008年:创意、策划并主演《美人蕉》2012年-2013年:主演《徽州往事》电视剧1984年《郑小姣》(五 集)1984年《天仙配》 (四集)1986年《桂小姐选郎》 (三 集)1987年《女驸马》(四 集)1988年《小辞店》 (上下集)1988年《挑花女》 (四 集)1990年《桃花扇》 (五 集)1992年《孟丽君》(九 集)1995年《李师师与宋徽宗》(四集);1995年《秋》(四 集);1998年《龙凤奇缘》 (三 集);2002年《潘张玉良》 (六 集);电影《香魂》 1986年;《徽商情缘》 1996年;《生死擂》 2001年《六尺巷》 2010年参演《疾风劲草》 (单本剧) 1980年;《温州女人》 (十四集) 1994年;韩再芬图片精选(6张)《监狱风云》(十六集)(年份不详)《清明上河图》 (三十集) 1998年;饰:肖兰(张择端之妻)《红粉须眉》 (二十集) 2000年;饰:琴姨《大龙邮票》 (二十集) 2000年;饰:慈禧太后《走向共和》 (五十集) 2001年;饰:沈玉英《尘埃落定》 (二十八集) 2002年;饰:茸贡土司《远去的村庄》 (三十集) 2004年;《贞观长歌》 (八十二集) 2005年;饰:长孙皇后《血浓于水》 (二十集) 2005年;饰:陈爱华船政风云》 (三十二集) 2006年 ;饰:慈禧太后《新天仙配》 (三十五集) 2006年:饰:王母娘娘《李清照》( 又名《清风明月佳人)(二十集) 2007年:饰:李清照话剧《白门柳》 2006年;
韩再芬5:春晚经历199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观灯》199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99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韩再芬春晚(2张)199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路遇》199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四季美人图》199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打猪草》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游春》200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王昭君》[10]200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西施浣沙》200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天女散花》200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采莲》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都市外乡人》(小品)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新五女拜寿》、《楼台会》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及春节戏曲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天上人间共和谐》、《风花雪月》2008年:文化部元宵晚会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文化部元宵晚会《红楼赞花》、《女驸马》选段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文化部元宵晚会《红楼赞花》、《女驸马》选段编辑本段荣誉成就获上海市“白玉兰表演艺术奖”(第五、十一届);[11]获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表演艺术金奖”;1994年获中宣部主办的越剧小百花艺术节“表演艺术金奖”;1995年获中央广播电台颁发的黄梅戏中青年“十佳演员”称号;韩再芬《女驸马》剧照(12张)获中央电视台颁发的全国黄梅戏电视“十佳演员”称号;1997年,文化部授予她青年艺术家称号,中国文联授予她“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称号。1999年8月获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2000年4月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0年6月,获第九届“文华表演奖”;2000年1月,创意、策划并主演《徽州女人》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电视剧《郑小姣》、《女驸马》、《天仙配》、《孟丽君》、《桃花扇》均获大众电视“金鹰奖”;电视黄梅戏电视剧《潘张玉良》,获“飞天”一等奖;电视剧《挑花扇》获中国文化部颁发的“飞天奖”和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徽商情缘》获97年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戏曲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发的“华表奖”和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电影《生死擂》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1999年,因主演黄梅戏《徽州女人》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曲梅花奖、第九届文华表演奖等多项大奖。重要纪事1997年:获得文化部授予的“青年专家”称号。[12]1997年、2004年:连续两次获得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颁发的文艺家“德艺双馨”称号。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播出专题节目“著名演员韩再芬”。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戏剧家代表大会代表。2001年:获得安徽省“繁荣黄梅戏艺术事业优秀艺术家”称号;“安庆市劳动模范”称号;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4年:出任中央文明办“诚信中国·诚信形象大使”;英国《世界经理人》杂志与人力资源测评机构世界HR实验室(WHL)“2004中国最有影响力女性100名(综合)”,位列75名,系唯一上榜戏曲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启动“中国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将韩再芬列为首位研究对象。2005年:获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获安徽省文化系统“六个一批”双百人才称号。2006年:出任安徽省天柱山形象大使;出任安庆经济开发区形象大使。2007年:出任安徽省旅游形象大使;荣获“华鼎奖·2007中国影视名人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第一名,“华鼎奖·2007最受尊敬表演艺术家”称号,“华鼎奖·2007公众形象最佳戏剧女演员”称号。2008年:荣获“华鼎奖·2008中国演艺名人公众形象最佳戏剧女演员”称号,“华鼎奖·中国影视名人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第一名。[13]2009年:出任安庆市无偿献血宣传形象大使;出任安徽省慈善形象大使。2009年: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荣获安徽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一等奖;“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网络评选总人气榜第4名、戏剧排行榜第一名。2009年为迎接建国60周年,由国新办主办的“中国网”发起的一项“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的网络评选中,韩再芬排在第4位。201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出任安徽省消防形象大使;率再芬剧院赴美访演、文化交流,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演讲,接受美国国家民俗中心访问纪录,其演艺资料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永久收藏。[14]
十二,时白林1:他不是演员,但对黄梅戏的贡献是巨大的。时白林,男,汉族,笔名白林,安徽蒙城人,中共党员。1927年出生,著名的黄梅戏作曲家、黄梅戏音乐创作泰斗。“戏曲音乐终身成就奖”第一人。 195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专修班。离休前曾任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副团长,安徽省艺术研究所音舞室主任,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协理事,安徽省音协副主席等。作曲的主要作品电影《贵妃恩怨》等舞台剧《春香传》(合作)《江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时白林还曾为舞剧、话剧《刘海与金蟾》、《生命线》等谱曲。声乐作品有《落花曲》生活中的时白林(10张)、《啊,小石桥》、《声声慢》等。发表论文《从安徽春、徽、黄的兴衰看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严凤英与黄梅戏》等。编著有《黄梅戏音乐概论》、《泗州戏音乐介绍》等。主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发行的唱片十余张,盒式音带四十余盒、套(均合作)。另有VCD小影碟多张(含合作)问世。作品有多件(部)获过国家级和省级奖。为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一级作曲。时白林(6张)《天仙配》(合作)《牛郎织女》(合作)《女驸马》《孟姜女》电视剧《劈棺惊梦》《孤女婴宁》(合作)广播剧《汉宫秋》
时白林2:主要艺术活动1955年5月,农历乙未年:5月至11月,在上海拍摄黄梅戏艺术片《天仙配》。石挥导演,音乐舞台上的时白林(10张)顾问葛炎。严凤英饰七仙女,王少舫饰董永,张云风饰傅员外,丁紫臣饰土地,王少梅饰大姐等,时白林、王文治、方少樨音乐。1957年12月,农历丁酉年:安徽省第二届戏曲汇演大会在芜湖举行。严凤英与王少舫主演《桃花扇》,荣获演员一等奖。此剧由陆洪非改编,乔志良导演,时白林、洪声作曲。日,农历戊戌年十一月廿六日:黄梅戏《牛郎织女笑开颜》在合肥江淮大戏院首演。严凤英、王少舫主演,金芝编剧,时白林等作曲。日,农历戊戌年十二月廿三日:黄梅戏《女驸马》在合肥江淮大戏院首演。严凤英、王少舫主演,陆洪非改编,洪谟等导演,时白林等作曲。日,农历辛丑年正月十八日:黄梅戏《韩宝英》在合肥西山礼堂首演。严凤英饰韩宝英,王少舫饰石达开,陆洪非编剧,时白林作曲。叶剑英元帅观看。1963年7月,农历癸卯年:开拍7月至9月,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神话故事片《牛郎织女》。陆洪非、金芝、完艺舟、岑范编剧,岑范导演,时白林、方少樨作曲。严凤英饰织女,黄宗毅饰牛郎,王少舫饰金牛星。1964年,农历甲辰年:根据朝鲜名剧改编的《红色宣传员》首演于合肥江淮大戏院。乔志良导演,时白林作曲,严凤英饰李善子,王少舫饰崔镇午,潘霞云饰福善大婶。1965年2月,农历乙巳年:现代黄梅戏《江姐》在合肥江淮大戏院首演。乔志良导演,时白林作曲,严凤英饰江姐,王少舫饰莆志高,张云风饰沈养斋,潘霞云饰双枪老太婆。日,农历丙戌年三月初四日,黄梅戏演员吴琼与张辉携手马鞍山黄梅戏剧团演出的大型黄梅戏舞台剧《红罗帕》,原作曲时白林对全剧音乐重新创作,还特别根据吴琼唱功好的优势,创作了三段咏叹调式的核心唱段,使黄梅戏的戏剧表现力大大增强。日,农历丙戌年六月廿二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与安徽电视台在安徽合肥召开黄梅戏电视剧《李清照》的首映式和研讨会。著名黄梅戏作曲家时白林等专家学者均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2009年1月,农历戊子年十二日,安徽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推出的《梅之韵——黄新德演唱作品》专辑由安徽省音像出版社出版。《梅之韵》为国家“非遗”传承人黄新德的个人首张黄梅戏CD大碟。时白林担任音乐顾问。
十三,王冠亚:王冠亚(1929——2013),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一级编剧。男,汉族,笔名天赐、车明,湖北武汉人。1950年毕业于安徽大学,1964年在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艺委会主任、创作组副组长、导演等。国家一级编导,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之亲密伴侣王冠亚先生,因病抢救无效,于日早晨5点30分在合肥逝世,享年84岁。创作经历“文革”前曾导演《红楼梦》、《西厢记》、《红色宣传员》、《江姐》、《鸳鸯谱》、《香罗帕》、《罗帕记》(合作)等等。“文革”后曾创作42万字长篇传记文学《严凤英》,并改为广播剧《严凤英》,获1987年全国城市广播电台文艺协作会特等奖,合肥市人民政府通令嘉奖。又改为15集电视连续剧《严凤英》(合作),获1987年广电部“飞天奖”一等奖。以后又创作改编电视连续剧《西厢记》、《貂蝉》、《桃花扇》、《半把剪刀》、《甜妹》、《孟丽君》等计17部70集电视连续剧,多次获大众电视“金鹰奖”和“飞天奖”,以及美国南海金猴奖。同时创作并导演黄梅戏舞台剧《孟姜女》,创作电影黄梅戏《孟姜女》,参加新加坡第二届中国电影节(十部电影之一)。1995年全国戏曲电视剧评奖创办十周年,获最佳编剧奖。代表作严凤英死后,王冠亚为整理严凤英艺术生平做了大量工作,他创作了42万字的长篇传记文学《严凤英》,广播剧《严凤英》和电视连续剧《严凤英》。作为严凤英最亲近的人,他希望把妻子生前在舞台上和生活中传递出的一个个美好的瞬间都真实地记录下来,也是王冠亚给心爱夫人严凤英的作品。老照片(3张)王冠亚心目中的严凤英,单纯,真诚,开朗,热情,倔强,对艺术有着不懈的追求,对朋友对感情有着无与伦比的一份真!美丽让她饱经苦难,但她从不妥协。1988年,电视剧《严凤英》在央视播出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轰动。越剧名师范瑞娟含泪说道“严凤英每次来上海都到我家来见见面,现在,却永远也见不到她了!”许多艺术名家看过这部电视剧后,含泪赋诗题词赠给王冠亚先生,表达对严凤英的思念之情,难能可贵的是,前些年,王老将刘海粟、林散之等名家赞颂严凤英的墨宝无偿捐给了桐城博物馆,向严凤英家乡的人民献上了一份厚礼!
十四,张辉1:张辉,1962年出生,安徽郎溪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党委书记、院长。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在多部黄梅戏电影、电视剧、舞台剧中担纲主演,曾连续四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并四次获奖,足迹遍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当今中国黄梅戏界当红首席小生。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从艺经历勤奋努力,成为王少舫关门弟子1962年,张辉出生于安徽省郎溪县的一个梨园世家,在剧团排练场渡过了童年,幼小的他看到父辈们在舞台上塑造的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时,总是羡慕不已。耳濡目染之下,还在吖吖学语的张辉,就开始模仿戏曲动作、哼唱戏曲声腔,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长大要成为艺术传人的宿愿。
1975年安徽省艺术学校到郎溪县招收黄梅戏专业学生,张辉如愿地考进了安徽省艺术学校,主工黄梅戏小生。为了实现孩提时的梦幻,张辉在学校期间勤奋学习,刻苦练功,每次考试,各门课都是名列榜首。在安徽省艺术学校的五年学习生涯中,张辉全面掌握了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表演要领,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8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工作。幸运的他,得到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少舫的青垂,收作了“关门弟子”。亲传了自己的成名之作《天仙配》中的董永。张辉首场演出取得了成功,受到了观众的好评,由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了担纲主演。在这一段时间里,张辉还在大型黄梅戏神话艺术片《龙女》中扮演“文哥”;电影《孟姜女》中扮演男主角范杞良;电视剧《订婚照的风波》、《这家没男人》、《狐女婴宁》、《赊官》等几部电视剧中都是扮演男主角。其中《这家没男人》获全国第三届戏曲片一等奖。《赊官》获全国第二届戏曲片二等奖。在学习与实践中,张辉一跃而成为在影视,戏曲舞台上小有名气的小生。结缘湖北,撑起鄂派黄梅一片天1984年8月,湖北省委顺应民意,决定“把黄梅戏请回娘家”。这一艰巨任务自然落在黄梅戏的故乡——管辖黄梅县的黄冈地区。地委经过反复研究后,决定由毕业于复旦大学、从事过多年戏剧创作的章华荣同志承担这一重任。于是,章华荣踏上了“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艰辛旅程。为挑好演员,章华荣跑遍了黄冈的文艺团体,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安徽黄梅戏优秀青年演员杨俊可能愿意来湖北,章华荣心里萌生了把杨俊“挖”到黄冈的念头。1988年7月,章华荣与杨俊见了面,杨俊答应来湖北发展,并推荐张辉与她同行。为了发展湖北的黄梅戏,张辉来到了湖北,得到了著名导演余笑予等一批老艺术家的关爱和培养。在艺术上不断奋进,不断提高,完成了由单纯摹仿到主动塑造,由特征演员向性格演员的过渡。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坐落在黄梅戏的发源地——黄冈市。尽管黄冈市委、市政府尽最大的努力对剧院给予了支持,但因黄冈是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给剧院的财政拨款,只有同级院团财政拨款的一半。长期营养不良,使剧院的人心患散,有的人不得不上街做生意维持生计,有才华的人才相继离开剧院,演出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张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上任后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彻底改变演员的经济状况,不能让艺术人才为生计发愁,更不能让从事艺术的人才低人一等。自2006年8月份担任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书记以来,张辉坚持以传承、发展和繁荣黄梅戏事业为己任,凭着惊人的毅力将一个濒临倒闭的文艺单位发展到今天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影响力逐渐辐射向全国范围的大中型黄梅戏剧院。
张辉2:一举摘梅,打造黄冈系列名人篇2000年以来,黄梅戏男演员张辉,连续多年在全国人民注目的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用他真挚细腻、充满激情的表演,韵味浓郁、张驰有度的黄梅戏声腔,拨动了观众的心田,使全国戏曲专家与戏曲爱好者为之一振。
日,张辉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了梅花奖,只是实现了张辉的一个心愿。张辉另一个心愿,就是把发源地的黄梅戏做大做强,把黄冈真正发展成黄梅戏的基地,把湖北、安徽的黄梅戏联合成一个整体,让黄梅戏以强大的阵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张辉是全国黄梅戏知名演员,地方要发展经济,也少不了要打文化品牌。《李四光》是用本土戏曲形式演绎科技伟人,开创了黄梅戏以男角为主演的先河。李四光是黄冈的名人,通过张辉的传神表演,使全国的黄梅戏观众对湖北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张辉表示,剧院将打造一系列以黄冈名人为题材的黄梅戏。继《李四光》之后,张辉又与剧院一起创作了《东坡》《李时珍》,2013年还将推出《毕升》一剧。演唱风格张辉的嗓音纯正厚实,吐字清晰,行腔时轻重得当,情感处理细腻,黄梅戏韵味浓郁,优美动听,耐人寻味。他的唱腔特别讲究报字清晰,往往在行腔前,首先把字清晰地送入观众耳中,然后依势行腔。在轻重音转换时处理的又非常细腻,这样就使唱腔显得格外柔和圆韵。经过近十年的艺术实践,张辉在声腔上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被誉为“黄梅戏男声第一唱”、“黄梅戏王子”、“当代黄梅戏的‘费玉清’”。成为当今黄梅戏界最具实力的男小生,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黄梅名家黄新德老师对张辉的唱腔也是褒奖有加,“他(嗓音)的韵味和弹性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编辑本段所获荣誉曾荣获湖北省戏剧剧种汇演“表演一等奖”;获湖北省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表演金奖;湖北省牡丹花杯“戏剧奖”;湖北省青年“金凤奖”;湖北省文艺“明星奖”;湖北“新人新作奖”; 湖北省楚天文华表演一等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创作奖”;湖北省“文艺明星奖”;全国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表演金奖”等。日,张辉一举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张辉3:主要作品黄梅戏电影《孟姜女》饰范杞良《龙 女》饰文哥《斛 擂》饰郑京生《血泪恩仇录》饰施子章黄梅戏电视连续剧《貂 蝉》饰吕布《赊 官》饰李可休《 春 》饰觉民《 秋 》饰觉民《青楼记》饰梁宗景《这家没有男人》饰钟星黄梅戏舞台剧《天仙配》饰董永《罗帕记》饰王科举《春香传》饰冯梦龙《梁 祝》饰梁山伯《秋千架》饰千寻《双下山》饰小和尚《风花雪月》饰醉花阴《未了情》饰心磊《和氏璧》饰卞和《李四光》饰李四光《东 坡》饰苏东坡《李时珍》饰李时珍人物简评张辉老师功底扎实,声腔域宽质美,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扮相俊逸,表演大度洒脱,阳刚与阴柔兼济,注重和善于刻画人物,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现代气息,充分显示黄梅戏的艺术优势。他在舞台和影视塑造的众多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也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艺三十多年,张辉成功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开创了黄梅戏以男生为主演的先河,奠定了湖北黄梅戏形成的基础,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因其嗓音出众,被誉为“黄梅戏男声第一唱”、“中国黄梅戏王子”、“当代黄梅戏的‘费玉清’”,成为当今黄梅戏界最具实力的男小生,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十五,杨俊:基本资料杨俊,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终身津贴专家。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名誉院长,黄冈市政协副主席。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七届中国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金奖获得者等。 [1]主要作品 电影《孟姜女》、《血泪恩仇记》等,电视剧《飘然太白》、《西游记》 、《貂婵》、《嫦娥奔月》、《夷陵好人》、《诗仙李白》等。舞台剧《天仙配》、《女驸马》、《双下山》、《未了情》、《春江月》、《喜脉案》、《斛雷》、《不倒的门楼》,话剧《好听的都是伤心的歌》等。
杨俊2:杨俊:1963年出生,安徽当涂人。1980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戏班,毕业后即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到团之后,在《春香闹学》中饰演春香、《女驸马》中饰演春红、《天仙配》中饰演四姐等,又在电视剧《飘然太白》中饰演杨贵妃,《西游记》中饰演白骨精……。1989年湖北省黄梅戏剧团成立,被调至该团,担任主要演员,并任业务副团长。先后主演了《天仙配》、《女驸马》、《未了情》、《双下山》、《春江月》、《喜脉案》、《不倒的门楼》,以及黄梅戏电影艺术片《血泪恩仇录》、黄梅戏电视连续剧《貂弹》等。她主演的《未了情》,荣获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她本人获戏剧表演“梅花奖”;由于她表演技艺精湛,获湖北省最高文艺奖“青年金凤奖”、“牡丹花杯奖”;1995年,安庆市黄梅戏艺术节,她主演《双下山》,又获表演金奖……  她的嗓音细润舒柔,唱起来声情并茂,尤其能抒发出人物的感情。她扮相俊美,戏路子也宽,早年善演小花旦的戏,演得十分逗人喜爱,如在《春香闹学》中饰演春香,将一个调皮活泼,但又十分善良的小姑娘,刻划得活龙活现。近年来工闺门旦的戏,越发见其功力。她演出的每一出戏,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从人物出发,揭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因而能性格迥异,十人十样,并非是一个面孔。  秀美的面宠,婀娜的身姿,一袭飘逸的红衣,一柄别样的团扇,屏幕上的杨俊如细细春风般柔润、亲和,举手投足间尽显古典仕女的婉约与唯美。今年(2008年),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杨俊第一次参加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也是湖北黄梅戏首次在央视春节戏曲舞台上隆重亮相。  喜欢黄梅戏的人恐怕无人不晓杨俊,她凭着自己甜润的嗓音、细腻的演唱、俊俏的扮相和传神的表演,被誉为黄梅戏的“五朵金花”之一。戏迷们喜欢杨俊,不单单是因为她的戏好,更是因为她勇于拼搏和探索的精神。多年前,杨俊放弃在安徽的一切,怀着一颗雄心来到湖北黄冈,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辛勤耕耘,痴心不改,闯出了湖北黄梅戏的一片新天地。由杨俊主演的多出鄂派黄梅戏,拓宽了黄梅戏旦行的表演领域,既为黄梅戏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又满足了广大戏迷对黄梅戏的渴求。  提起杨俊,一些观众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由她担纲主演的《双下山》、《未了情》等新创剧目,而在本次戏曲春晚中(2008年央视戏曲晚会),杨俊演唱的却是《到底人间欢乐多》。之所以献唱这一段,是因为这段唱腔抒情、唯美、和谐,与春节的氛围十分契合。杨俊希望能够在新春佳节,通过自己的表演给观众带去一份喜悦和祝福。  2006年,杨俊辞去了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院长职务,定居于武汉。虽然离开了剧团,但她并没有远离舞台。此次春节戏曲晚会上,杨俊的表演依旧具有自己独特的娇、媚、脆,唱腔依旧甜美宽广、高低自如,艺术功力丝毫没有减退的痕迹。
十六,吴琼1:吴琼,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人,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吴琼剧照1975年进入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班。在黄梅班里经历了五年的刻苦训练。1980年包括吴琼在内的五朵金花毕业了,同时进入黄梅戏剧院。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她无意中在资料馆门口听到了严凤英的《三年日月浓如酒》,她觉得这是她听过的最好听的段子了,于是开始学习严凤英的唱腔。她借来资料天天对着一棵小树练习,后来终于练成了。那棵小树也比其它树先开花。随之她主演了《女驸马》,她把严凤英模仿的惟妙惟肖,就像活生生的小严凤英。这场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还送到国外去演出。随后她又主演了由时白林作曲的《孟姜女》,从此后她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音。由她主演的《凤灵》比马兰主演的《严凤英》还要早几年。曾被评为黄梅戏全国“十佳演员之一”。1990年参演春晚戏曲小品:《拷红》。吴琼在“五朵金花”中是公认唱功最好的,而她本人却把这归因于小时候“惨不忍睹”的形象。原来,幼时的吴琼是个“脸大大肥嘟嘟”的“胖妹”,笑起来脸上还有两个过分深陷的“酒坑”。在省艺校时求学时有一次室友们无意说的话:“吴琼胖得跟小猪似的只能演老旦”深深刺激了她。于是她的生活就只有两件事:练功和减肥。最终,消瘦的吴琼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且当上了刀马旦。不过,在被现场观众公认扮相俊美的吴琼,却始终没有得到导演的青睐。无论拍电视还是拍电影,嗓音条件极好的她要么被安排为主角配音,要么配唱主题曲。吴琼只得无奈地说:“我好像演了很多年的双簧。”1992年,吴琼毅然离开黄梅戏舞台转战歌坛,但发展成绩显然不及黄梅戏。虽然当时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流行音乐上,但吴琼说:“我始终不会忘记黄梅戏,因为它是我的本。”同时她也在努力将传统与时尚、古典与现代的诸多元素融合到流行歌曲中,“像我的新专辑《仙女》中的很多歌曲,初听起来非常传统,但内在节奏与曲调却是流行的。” 吴琼一米五八,微胖,有一对迷人的大酒窝。头发不长。她以唱功见长,声音委婉、动听,如珠落玉盘余音绕耳,能高能底、能细能厚。她扮相俊美,举手投足恰倒好处。动作自然到位而不造作。能悲能喜,不管大戏小戏都能成功把握。 1992年吴琼离开安徽调到北京中国广播艺术团改唱黄梅歌,在这里又是她收获的园地:荣获全国第五次"五洲杯"青年歌手大赛第二名;"用我的心握你的手"获93-94年金度奖;"同心"获94中国MTV大奖赛银奖. 其实用黄梅调谱写歌曲,既拓宽了黄梅戏的发展空间又扩大了黄梅戏在海内外的影响。听了吴琼的戏歌连唱,你会发现原来黄梅戏与歌曲有许多相通的地方;黄梅歌如此好听,会使你回味数年。特别是她的《脸谱》会让你三天不知肉香味.1994年吴琼由于母亲生病和其它一些原因离开了舞台,离开了观众。吴琼活动照(9张)1999年大山的女儿她终于回到安徽导演了和主演了百集黄梅戏《戏缘》。《戏缘》会让你过足黄梅经典隐。 1999年吴琼在安徽省广播电台《戏曲教唱》栏目中,为广大戏迷教唱了《凤灵》选段《镜儿圆》。当时她还自谦的说她不是黄梅戏老师,可能教不好……1999年,安徽省黄梅戏交响音乐会在北京举行。吴琼又用她那浑厚的声音演唱了《哭城》选段。这时你会发现她的音色和音质又上了一层楼。同年吴琼俱乐部在安徽成立。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扇子舞黄梅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