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僧人围园图肛门周围长了一圈疙瘩谈论什么

西藏五十年:驻寺干部进寺庙 哲蚌寺里换新颜(组图)|寺庙|干部|僧人_新浪新闻
  哲蚌寺内为年老僧人修建的敬老院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史斌斌):2011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实施了驻寺干部进寺庙,与在寺僧尼组建寺庙管理委员会,积极开展管理、教育、服务三项重要工作。哲蚌寺作为西藏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在整个藏区的宗教领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管委会政策实施4年以来,驻寺干部与在寺僧人建立起了“亲如一家”的关系,寺庙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哲蚌寺寺庙管理委员会主任洛布对记者表示,从2011年开始,自治区政府实施了干部进寺庙的创新寺庙管理政策,寺庙管理工作逐渐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洛布向记者介绍了管委会的基本情况:“我们这个管委会呢是由25人组成,25个人中正科级的干部是13人,爱国爱教的僧人是12人。管理组织下面下设6个组,包括佛事管理组、文物展览组、综合服务组、资产经营管理组等,在这6个组的基础上,根据我们哲蚌寺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整个哲蚌寺划分为十个片区,平时的管理、服务、教育是按照这十个片区去实施。”
  洛布从2008年开始就在哲蚌寺工作,那时的寺庙管理机构还叫民管会,主要成员由寺庙学经班的少数僧人代表组成,由他们对寺庙大小事务进行决策。由于僧人缺乏社会经验和管理经验,寺庙管理比较混乱,财务状况也不清晰,各项工作开展缓慢。
  驻寺干部进驻寺庙以后,对寺庙一系列工作进行系统地整理和规划,为广大僧人解决实际困难,逐步取得了在寺僧人的尊重、理解和拥护。在管委会制度的基础上,自治区还在全区寺庙推进“六个一”的措施。洛布向记者介绍道:“2011年以后自治区在规范所有寺庙管理体制机制上提出了‘六个一’:交一个僧人朋友,建立一个畅通的渠道,然后搞一次家访,建一套机制,建一套档案等。六个一,既跟僧人交朋友,又跟僧人的家庭建立畅通的联系,同时呢每年搞家访,给僧人家庭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哲蚌寺管委会成员(左一洛布,左二阿旺群增)
  在“六个一”的基础上,自治区政府又提出了“九有”政策,拉萨市根据本市的寺庙实际情况,又增加了五项措施,即“9+5”。“九有”是指有领袖像、有国旗、有道路、有水、有电、有广播电视、有电影、有书屋、有报纸。“+5”指修建一个食堂、一个澡堂、一个垃圾池、一栋温室、培养一名卫生员。随着“9+5”政策的不断推进,拉萨市各个寺庙的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僧尼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实质性地提升。洛布表示:“所以这几年,无论是咱们大寺庙小寺庙,尤其是通电、通水、通路这几个大项解决了很多问题。一些偏远的寺庙过去是一年四季基本上吃不到新鲜的蔬菜,现在都有蔬菜可以吃。再一个建了路以后寺庙的收入也提高了,信教群众也多了,游客也多了。还有一个是通过广播电视,像我们这个数字电视,随时可以了解到我们国内外的很多信息。”
  据介绍,自治区还对所有在寺僧尼实施“两保一险”,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险,同时每年对在寺僧尼免费体检一次。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一再强调,僧人也是公民的一部分,要把整个社会生活保障体系延伸并落实到每一座寺庙里。干部进驻寺庙,不仅对寺庙各种事务亲力亲为,也时刻关心僧人们的家庭生活和实际困难。洛布告诉记者:“我们有一个很普通的僧人,他患了严重的静脉曲张,需要截肢,我们在西藏的医疗水平条件也不是很发达,必须到内地去,当时定的是到华西医院去,因为他是一个很普通的僧人,语言表达能力也不行,家境条件也不是很好,当时我们派了一个正处级干部全程陪同,全程护理,全程协调。通过这么一些点点滴滴,我们说的以心换心嘛,所以我们现在(相处得)十分融洽。我不客气地讲,作为一个正厅级干部,在这里我从来没有摆过架子,从来没有说过我是政府派来的官员,总是以小学生的态度和僧人在一起。”
  据洛布介绍,西藏驻寺干部的在岗率在全国一直名列第一。一年365天,他们几乎360天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日复一日无怨无悔地奉献也被僧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现在和僧人的关系俨如家人一般,“不仅仅是我,我们所有的驻寺干部,没有跟家人过过一次年,如果是两地分居大家还能理解,我们家就在山脚下,但是我没有和父母小孩过过一次春节,而这八年在哪里呢,就和寺庙的僧人一起。我们这里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没有上下班的概念,24小时都是上班,也没有星期六星期天,基本上住在这里面。”
  阿旺群增是哲蚌寺的一位资深僧人,以前是寺庙民管会的一员,后来被民主推选为寺管会的常务副主任,这些年他亲眼见证了干部进寺庙给哲蚌寺带来的变化。阿旺群增告诉记者:“驻寺干部进来了以后,一个是寺庙的服务,一个是寺庙的管理,一个是寺庙的教育,现在寺庙里每项工作都是清清楚楚的,有什么大的小的事情,不是找我们(僧人),都去找我们(寺管会)主任还有其他干部,不管是寺庙里的事情,还是家里的事情,还是一些僧舍维修的事情,都直接去找他们。”
  管委会主任洛布向记者介绍情况
  驻寺干部进寺庙以来,也解决了以前寺庙长期存在的财务混乱不清的局面。现在的哲蚌寺的收入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信教群众的布施,另外一个就是经济性的收入,哲蚌寺有牧场,小型车队,茶楼,商店,还有门票收入。管委会对各种寺庙收入支出进行统计整理,并且定期向僧人公布,账目变得清晰明确,“以前没有干部进来之前,财务只有整的一个收入,总的一个支出,没有什么明细账目,现在驻寺干部进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寺庙的整个财务账目理顺了一下,像经堂的收入、商店、车队、门票的收入都有了明细账,支出也是一样,你在寺庙活动上的支出,维修僧舍的支出,平时的日常开支,有了非常明细的账目,这个账目明细每半年都要在僧众大会上公布。”
  除了管理、服务外,管委会的另一大职能就是教育。据洛布主任介绍,每个月管委会直接组织一次僧众学习大会,组织法律法规学习。此外,每月进行两次小组会议。这些举措都能使僧人们及时了解国家方针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阿旺群增告诉记者,以前他们会通过国外的广播来了解外面的新闻,一些不实恶意的消息会传播到寺庙里,而现在除了寺管会定期举办的座谈讲座等,他们也能通过开通的广播电视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大事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我们寺庙的派出所和驻寺工作队进行法制宣传以后,以前国内外一些乱说的一些新闻消息传进寺庙以后,如果我们不了解实际情况,就无法辨别(真相)。现在他们组织了宣传讲座以后,我们的广播电视通了以后,党和政府的一些新闻和做出的好的工作我们都是清清楚楚的。知道了这些正确的宣传以后,我们的寺庙也稳定了。”
  干部进驻寺庙以后,哲蚌寺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僧舍得到了维修,寺庙文物得到了修复,僧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收入也在稳定中提高。这些切切实实的改变也激发了广大僧人的爱国爱教热情,巩固了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为西藏乃至全国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过去,在教师节里向老师“表示”不成为问题,只要给老师写封信,寄张贺卡,打个电话,发条短信,来个问候……都可以算是“表示”了。但今天,在一些人看来,口头和书面表示已不算真正的“表示”了。
有喜感十足的网友发问了:这一个寝室如果都是处女座的,他们会不会因为牙杯的摆放顺序而干起来?如果一屋子的天蝎座抱成团,会不会成为全校最惹不起的室友群?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张泉灵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表达了一个意思,对原来的工作不爱了,至少是不那么爱了。对于央视的工作,她一定不如18年前她26岁的时候刚进入央视的时候那么有激情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现象。当皇帝还有当厌倦了的呢,何况是当一个媒体人。
我们不必为印度超越中国杞人忧天,但是中国最怕的是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顿状态,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如印度竞争,又无法在高端产业方面与富裕国家如美国竞争,因而陷入停滞,无法完成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西藏僧人的学习过程
西藏僧人的学习过程
1996年7月讲于福建闽南佛学院
今天要讲的不算是正式的佛法开示,因为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正式开示必须依某部经或论来讲,而今天我们只围绕一些话题而说——介绍藏传佛教的出家人怎样学习、藏传佛教寺院的生活有甚么特点等,所以不能算是开示,只是和大家谈一谈、与大家交流一下而已。
大家都知道,中国大陆在六十年代陷入了混乱,不论是藏传佛教或者汉传佛教,都遭遇了空前的浩劫。现在,衲就讲讲自己年轻时候,也就是动乱以前,藏传佛教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是怎样的、出家人是怎样修行的、僧尼每天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只是大致上讲一讲,没必要太详细,让大家有个印象上的了解就足够了。
藏传佛教分为四大宗派,这四大宗派都遵循释迦牟尼佛宣说的教法,只是在修行和传承上有些不同而已。大家要求衲介绍藏传佛教的各大宗派,但衲对其他三个宗派比较陌生。今天所讲的藏传寺院传统,主要是指格律派寺院,并非泛指四大宗派。可能有人会误以为衲不讲其他的教派是因为看不起,实际上衲只是讲自己从小的经历,而由于对其他宗派并没有亲自体验,讲出来也难称权威。衲虽然是藏人,可是从小到大都是在格律派的寺院里生活、学习,跟其他教派来往非常有限,对其的了解其实仅限于书本而已。在西藏,除格律外,另外三派所依之佛典,从文字上并无问题,它们也都是佛法。各派祖师都是印度、西藏的大修行者,我们应生起同等的尊敬。
西藏的寺院分为两种:一种是显宗寺院,另一种是密宗寺院。我们格律派对显宗的教理很重视,而其他三个教派——宁玛、萨迦、噶举——主要是学修密法。这种主修密法的传统,在古印度也有。
有时候,一些专修密法的人不很重视戒律,对密宗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然而,修行者有过失,不代表密法有过失,也不能说明密法本身有任何问题;修行人本身做得不好,不等于他们修的法不是正法。密法其实是很殊胜、很上乘的佛法,但我们很少看到模范的密宗修行人,却往往看到一些很差的修行人。其实修显宗也是一样,我们常常说菩提心、慈悲心,但是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修行人心里充满了贪婪、嗔恨和愚痴。这样的情况确实玷污甚至颠倒了佛法,但我们切不可因此就断定某部份佛法有问题、不是正法。
格律派主要的学习基地有五个寺院,其中以宗喀巴祖师所创之三大寺——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最为主要,它们相当于佛教大学,其学习内容不包括密宗。三大寺规模很大,制度很严格。大家不要以为藏传佛教只有铃、杵、鼓之类的。在三大寺,学僧完全没有上殿诵经或者做经忏之类的法会,完全是学经论,不修密法,纯粹是佛法研究。古印度当年很出名的那烂陀佛教大学,也是纯粹学习显宗的理论,不传授任何密法。
学法不是容易的事情。衲当年学法要从家乡徒步走半年,去色拉寺学经。没去之前,衲先在自己本地的寺院大藏寺修学五年,主要是学习僧人的规矩。这并不算是修行。为甚么要这样?这是因为到了拉萨,进了大寺院不能丢了本地人的面子,因此必须在本乡好好学习一番,才能去拉萨求学。现在坐车当然只要几天的车程就到拉萨了,但当年走路去要走半年。在衲的记忆中,求学时是很辛苦的,衲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离开熟悉的人,到了那里,语言也不通。西藏和内地一样有很多方言,衲刚到拉萨时,当地的语言一点都听不懂,身上又没钱,路上走了半年钱都花光了。
在三大寺里,每天都是学经,没有钱买吃的,现在回忆起来,那时大部份时间都在饿肚子,确实很辛苦。但这是好事,远离家乡是有利于学法的。在自己家乡修学,有家人、朋友、熟悉的人,就会有更多障碍。在陌生的地方,没甚么朋友,最利于修行。
我们不只在白天学习,晚上还要花三、四小时学经、学论。因为课程长达二十年,在寺院里其实有两、三代人同时学习,年龄跨度很大,从七、八岁到七、八十岁的都有。寺院里不论年龄,而论出家先后,比如两个出家人在同一天出家,一个在早上九点在西藏某地出家,另一个下午三点出家,那么上午出家者就成为长辈,而被下午出家者尊重。寺院规矩就是如此。就像小鸟的羽毛,看起来很有层次,有条不紊,绝不会乱七八糟;寺院的规矩也是一样,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分得清清楚楚,不会嘻嘻哈哈乱成一团。但规矩虽严,也不能说藏传佛教就全是好的、毫无瑕疵。事实上,败类在哪里都有,这是每个人的业力所现,没有办法。
格律派有一个风气就是辩经、辩论佛法。这是格律寺院里比较特别的情况。辩论的内容有小乘的经论,也有大乘的。小乘佛法跟大乘佛法好像有点出入,我们辩论的话题之一就是为甚么佛陀在早期讲这样的话后来又讲那样的话。通过这样的辩论,可以增广自己的见识。有时,我们会用一个杯子来讨论,辩论这个杯子的本体是怎么样的、杯子本身是甚么、它从哪里来、杯子的概念到底是在哪一部份等等。辩论时我们不可以说:「杯子就是杯子,就是装东西喝的!」辩论者关注的是杯子的观念究竟是建立在我们心里呢?还是在杯子里?这个杯子是在我们心中?还是在杯子内或外?在这样的辩论中,有些观点是唯物的,有些则是唯心的,有些则体现中观思想。辩论时,我们围绕着某个主题,来辩论佛教里不同的观点。我们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四大——地、水、火、风——所组成。一杯冰水,冰水里的四大都存在吗?尤其是火大,在冰水里是否有这个元素呢?火大去哪里了?风大又去哪里了?这是初入门的辩经论题。高僧们辩经也常常会提及今生与来世,他们讨论人的神识是不是延续下去、有何改变。关于来世的问题,我们只能仰仗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开示。有关利益今生的方法,印度教的外道已经有了种种解答,比如求神、祭祀等;而对来世的情况,除了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开示外,我们一无所知。所以辩论时,我们要以佛的开示为基础。关于前生后世,凡人当然甚么都不知道,但是按照佛的指引一步步修行,到达阿罗汉的境界时,就可以清楚地知道、看到自己过去的一百生。我们对来世今生的关系必需弄得很清楚,所以在寺院里常常把这个作为辩论的主题。弘法的人不可以只对人讲的确有来世这回事,却无法证明。如果仅仅说这都是佛说的,这就很不够,一定要从思维上完全推理清楚。这个理论必须能在逻辑上成立,才能令我们更有效地弘扬佛法。
在三大寺里学习多年,每年都要经历四次难度很高的考试,并经过辩经考试,这样辛苦地学习、生活二十年左右,才能考取格西的名号,成功通过以后就毕业了。通过考试的人被称为「格西」,这大概相当于西洋人所谓的「佛学博士」,是指在佛学上很有成就的学者。
有了格西学位以后,就开始有自由了,僧人可以有很多选择。寺院会征询你的意见,一种会选择闭关——学了这么多佛学知识,找到地方,例如深山里的茅棚,用所学到的佛学知识,闭一个长时间的关;第二,寺院会邀请资格好一点的毕业生作为教师教育下一代。毕业的僧人大多数都不选择留在三大寺,而会返回自己的故乡或去其他地方,以自己所学来利益众生。对于学问很好的格西,偏远地方或者他的家乡会捎信邀请,请他前去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总之,有很多选择,要看自己想走哪条路。
我们讲过,佛教寺院分显宗寺院和密宗寺院。考取格西学位这二十年来,所学全部是显宗佛法,例如中观、唯识等等,完全没有密法。毕业后的格西们有资格去任何显宗寺院,但如果要作为老师住持密宗寺院,则还要先学习三年密法,学完后才有资格回自己家乡主持密法寺院。毕业的格西如果自认有根器,就可以去上密院或者下密院学习密法。在密院学习的过程,大约三年就可毕业。
格律派学密的寺院主要有两所,即上密院和下密院,每所有五百位学僧左右。密院的规矩很严格,不会录取太多学生,一般同时不会超过五百个。密院的入学包含了「衣钵」的概念。寺院里出家人吃饭的碗只有五百个,要进密院,就必须等到某一个旧学员毕业离开或者某一位老的密法大师去世,这样才能继承到一个碗,总之寺院里同时只有五百个碗,也就等于五百个名额,不能超额。
在密院里只学三支主要的密法,即:大威德法门、胜乐金刚法门、密集金刚法门,其他的密法不在教授之列。密院学僧首先要在显宗寺院里经大约二十年的学习,取得格西学位后才能进入密院。如果没读过完整的格西课程,也必须学过起码七年的基础显宗课程。密院学僧即使曾经经过学习得到了格西学位、具有了很高的身份,进密院之后的三年里,还是要像新来的小和尚那样刻苦。学僧睡觉必须用盘腿打坐的姿势,整整三年之内都不允许躺下来,所以是很苦的。每天晚上,密院的方丈会三、四次巡查学僧们是否保持着打坐姿势。比如在密院里学修密集金刚法门,每天要修二十一小时,而且去洗手间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打坐中间不能去,一定要等到适当的时间才允许。我们可以想象,一天里剩下的时间没有多少。总之,密院的学习非常非常辛苦,几乎没时间睡觉,全部要用来修行和学习。学僧每天有二十一个小时在修学,不可左顾右盼,晚上又不允许躺下睡觉,所以在三年里的绝大部份时间,他们都好像佛像一样固定着呆在殿里。如果三年以后或者很长时间还没有结业,年资长的学员才会被允许去特定的房间休息,不必像最初三年那样只能在大殿坐着。这样的苦日子熬过去毕业以后,他就有资格去西藏任何一个地方的密宗寺院里,成为密法的负责人。
尼众就不同了。她们一般是在山里,山里有尼众的学院。她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有关绿度母和观音的仪轨等等。因为西藏的风气使然,尼众的俗家大部份都比较有钱,富有的女性才会出家。从佛学上讲,比丘和女众所学的戒律等内容是一样的,有一些仪轨是共通的,比如说分别来自一千座格律派寺院的一千位男、女出家人在一起举行法会,念诵的制度都是一样的,很统一;但在修行上,尼众们主修的都是与观音和绿度母相关的法门。
在格律派的传承里,比丘和尼众都依照宗喀巴大师的教法,外在的律仪、戒律要守持好,内在的菩提心要生得真切、生得清楚,出家人都按这样的原则来修行。举例说,外表再庄严的人,不穿衣服也不能见人;对一个修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来说,就算他内心的菩提心再大,就算他是再伟大的修行者,也必须遵守戒律,否则就是不光彩的。持戒清净,就好像一件饰品,令穿戴它的人看起来很庄严。如果我们内在生出菩提心,外在戒律也持得好,世俗的人看到我们会对佛法敬重,菩萨看到会心生欢喜,释迦牟尼佛、罗汉看到也会欢喜地加持。所以内在的内涵和外在的戒律,虽然表面上似乎是两回事,但是常常要当成一件事来修。内修善心,外持戒律,两者要配合去做才是修行。对于居士来说,内修菩提心、修善心,外在虽然没有比丘戒或者尼戒,但是必须奉持菩萨戒和居士别解脱戒等。
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不同,男、女出家人都是自己在房间里单独修行。如无特殊情况,一般没有早晨集体上殿拜佛诵经的传统。除非大殿里有特别的佛事或者特别的因缘,才会集体上殿。
藏传寺院有这样的习惯和传统:老资格的出家人除了自己修行,还要负责教授新出家的沙弥和比丘;年轻的、新来的僧人必须负责打水、打扫、照顾老年的僧侣,直到再来新人顶替打水、烧饭,他们就有更多时间修行了。因此,在藏传寺院,并没有汉地寺院里那种长期负责烧水、做饭的僧人。
如果出家人严重破戒,就必须受惩罚,例如在大殿打一百大板,然后脱下僧袍换上俗人衣服,才可以离开。
六十年代以前,西藏传统大致就是这样。衲后来去了印度,在那里经过十年到十五年的刻苦学习。西藏较冷,印度和西藏相反,天气很热,很多逃难去印度的同门师兄弟最初没房子住,就用茅草搭棚子,或者找被遗弃的破房子躲进去住,很多同门师兄弟没多久就病死了。那时约有两千位稍年长的僧人,他们因为担心佛法就此断了,所以非常努力地去修行,要把佛法延续下去。他们即使没有房子住,也顾不上盖房子,全副身心都放在学佛上面。后来也有一些年轻人发心出家,也住在那里,所以后来在印度建立了像西藏三大寺、二密院一样的藏传佛教学院,和在西藏没很大分别,其念诵内容、传统也都一样。那时候的生活很苦,但是大家有个共同的心愿:钱没有了大不了饿死,但如果佛法的传承断了,一切就无法挽回了。所以,我们当时的这两千多个出家人,根本顾不上忧虑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心苦学。那时候的长老们的确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们比在西藏的时候更加努力。当年这些西藏僧人去印度的时候,几乎一本经书都没有,于是大家就买纸张回来,由长老们背诵【大藏经】,其他人负责抄录,然后拿去印刷。就这样,长老们完全靠背诵把佛经记录下来。所以,我们要把佛经背下来,把佛法牢牢地种在自己的心中,这样,无论别人是偷还是抢,都拿不去。这些长老们现在健在的不多了,仍然在世的年纪也很大了。他们圆寂的时候,都是很愉快的,没有甚么遗憾,因为他们当年虽然辛苦,可是新一代人已经培养出来,年轻僧人的学修都很好,所以他们觉得自己的功夫没有白费,他们觉得自己尽到了责任。目前在印度,藏传佛教已经很兴旺了。
以上的描述就是以前藏传佛教的大致情况。
我的更多文章:
( 13:21:25)( 10:03:04)( 09:51:03)( 09:48:37)( 08:52:07)( 08:39:13)( 08:36:49)( 08:35:39)( 19:26:26)( 09:33:4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想问一首诗,是西藏一位僧人写的,记不得诗句了里面有句的意思是相见还不如不见,在一起还不如不在一起.只是模糊记得,这首诗很有名,曾被翻译成很多种语言.是他的诗,但都不是这几首.05年某期的疯狂英语阅读版的封面曾刊过这首诗
十戒诗(六世班禅
仓央嘉措)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快过节了 西藏僧人感受到了热乎乎的关怀|西藏僧人|巴卡寺_凤凰佛教
快过节了 西藏僧人感受到了热乎乎的关怀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西藏,还有一个人群也是备受关怀的对象,就是广大僧侣。到了年末,该看看各个寺庙的情况,看看僧人们有什么需求了,好让他们平安喜乐地准备藏历新年。
日,林芝市波密县许木寺管委会自筹资金4000余元,深入玉许乡许木、贡果、玉仁等三座寺庙和江嘎日追,对寺庙生活困难僧人及其家属进行了走访慰问。(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
羊八井寺僧人在齐扎拉家(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 摄影:杨月云)
12月7日,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向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颁发扎什伦布寺管委会名誉主任证书。(图片来源:西藏日报) [原标题]快过节了,僧人感受到了热乎乎的关怀 临近年末,又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走访、慰问群众的时候。这一年,各家各户过得怎么样?特困户、伤残军人、劳动模范等过节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米也好,面也好,慰问金也罢,最重要的是,党时时刻刻惦记着老百姓。 在西藏,还有一个人群也是备受关怀的对象,就是广大僧侣。到了年末,该看看各个寺庙的情况,看看僧人们有什么需求了,好让他们平安喜乐地准备藏历新年。 那么,执行这个任务的是谁呢?寺管会。 这不,刚进11月的时候,林芝市波密县各寺管会就开始行动了。11月,多东寺管委会组织驻寺干部利用3天时间对寺庙主殿、藏经阁、僧舍、伙房及周边老旧房屋的用电线路乱搭乱建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协调县民宗局争取资金17590元,给寺庙购置安装了一台变压器,对线路老化,存在安全隐患的线路进行全面整改,对主殿内用电线路进行了安全防护措施,外围老旧房屋乱搭乱建情况进行了重新搭线,并做了必要的消防安全措施。松宗寺专职管理特派员驻寺干部走访慰问了本寺因病长期卧床在家的八十岁老僧人贡桑,详细询问了老僧人的病情和生活状况,送去了砖茶、面粉及食用油等慰问品及200元慰问金,总计价值500余元。 巴卡寺专职管理特派员积极协调县民政局,为住院寺庙僧人争取了医疗救助金,大大减轻了住院僧人经济压力;组织驻寺干部和寺庙僧人利用一天时间对寺庙周边的垃圾、杂草进行了全面清理,为寺庙营造了一个清净舒适的环境。为杜绝信教群众在寺庙停车场乱停乱放车辆的现象,该寺驻寺干部从办公室经费中支出资金购买了油漆、刷子等,为寺庙停车场进行了车位划线。 普龙寺管委会积极协调县城管大队,为寺庙争取了4个可移动垃圾箱,为打造环境优雅、卫生整洁、美观大方的普龙寺奠定了基础;组织驻寺干部对寺庙饮用水水源地沉砂池、蓄水池进行全面清理,为寺庙僧人吃上放心的安全饮用水提供了保障;组织驻寺干部对雨季出现室内漏水的寺庙僧舍、伙房等建筑物进行屋顶铺设塑料薄膜、铁皮加固等,改善了寺庙僧人的修行环境。 目前,西藏各地有寺庙近两千座,寺庙僧尼将近5万人,他们是西藏重要的社会单元和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将现代公共服务引进寺庙?如何将僧尼像普通民众一样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在充分尊重宗教信仰的同时,更好保障好他们的生活?2011年,西藏自治区结合西藏宗教工作实际,做出了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的重大决定。坚持把寺庙作为基本的社会细胞和社会单元,把僧尼工作作为群众工作的一部分,使寺管会的干部成了连结寺庙与社会的桥梁。 哲蚌寺僧人阿旺群增曾感慨说:&寺管会是来管理和服务寺庙的。他们来了,寺庙维修等大事得到了落实,连许多个人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现在僧人有什么事直接找干部,关系好的很。& 西藏全区寺庙自2011年建立了由驻寺干部和僧尼组成的寺庙管委会制度后,由重点寺庙活佛、高僧大德担任管委会名誉主任或第一主任、常务副主任,十世班禅大师曾于1961年、1985年先后担任扎什伦布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 现在,最著名的&寺管会主任&就是班禅了。12月7日,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宣读了关于班禅担任扎什伦布寺管理委员会名誉主任的决定,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向班禅颁发了相关证书。
[责任编辑:闫秀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圈围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