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收藏价值和行情到底有多贵

古钱币价格一直飙升是为什么
真那么有价值吗 - 今日头条()
清朝光绪年间流通的货币之一。由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引进英国铸币机器铸造银元和铜元,之后各省纷纷仿效。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地方省所铸铜元,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银币光绪元宝1898年发行,成色为96%-97%。正面铸有铭文,顶部铸楷体“XX省造”或“造币总厂”,底部铸“库平七钱二分”,中心直读“光绪元宝”四字,币中心为满文“光绪元宝”。银币背面外圈顶部用小号英文标准字体铭“XX省造”或“造币总厂”字样,下面为英文“库平七钱二分”,内圈铸有中心为蟠龙图,品相精致,其审美风格独持,钱币正面鲜然可见满汉文化的融合,而钱背却明确标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钱币虽小,也可管窥社会文化一斑。相信了解古钱币和喜欢古钱币收藏的藏友们都知道古钱币的市场价格最近一直在攀升,为什么一枚小小的古钱币会有如此高的市场价值呢,相信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也不相信,以为是炒作和各拍卖公司的吹嘘,其实不然。一些存世量少铸造精美的钱币市场价值都非常高了,有的甚至达到百万千万了。大清银币宣统三年长须龙试铸币估价;---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玩市场也是一片繁荣,古钱币作为古玩的一种,一直以来就是各收藏家关注的热点。在我国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货币形式,或多或少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色,在古代的皇帝专制统治下,每一任皇帝的更替都伴随着货币的改革,所以在研究古币的时候也是在认识和了解一段历史。大清铜币中心阴文鄂字当制二十文背光绪年造估价;---古钱币,是古代物品交易中的一种货币。有着固定货币特征,由于当时时局不稳定,因此几乎在全国的各个省都有专门的货币铸造厂。因此我们会发现那个时代的货币上都有鲜明的铸字,标明是哪个省的造币厂铸造的。中华民国三年袁大头签字版 精品估价;---湖北省造光绪元宝湖北省银元局铸造了一批纪重库平七钱二分的银币。该币正面点圈内镌汉文和满文“光绪元宝”字样,上铸“湖北省造”四字,下镌“库平七钱二分”六字,字体为楷书,两旁镌花饰。背面蟠龙居中,外圈为英文,并镌有“7”和“2”阿拉伯数字,两旁镌“本省”二字。2014年9月份拍卖以280万元成交、江南省造光绪元宝三钱六分银币(LM211),无纪年老江南,齿边,喜敦造币厂精打银币2011年曾在北京保利以220万元高价成交道理很简单——物以稀为贵。银元的购买力怎么样?自从19世纪中后期中国也开始有了国家发行的正规银元以来,直至抗日战争以前,国内物价基本稳定,一块银元可以买100斤大米。当然前提是没有战乱、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的好年份。“过去的老百姓不相信纸币,喜欢银元。所以清政府垮台后,清朝的银元依然很好用。因为贸易还带来了外国银元。”新中国成立以后,银元才停止使用。不过,总体上看,外国银元在收藏品市场上的价格相对国内的要低很多。这和国际收藏界的习惯有关,大部分国家的收藏家都喜欢自己国家的东西,中国很多收藏家是坚决排斥外国物品的,大概和爱国心有关。光绪元宝京局制造 庚子库平七钱二分(2个)直径39.2mm?厚2.7mm?重27克直径39.2mm?厚2.7mm?重26.5克2014年成功交易2383467万的天价格,属于京局制造据钱币收藏家透露,“存世量的大小才是决定古钱币价值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在古玩收藏领域,‘物以稀为贵’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收藏品。在古代,最珍贵的钱币就是那种存世量很少,很罕见的。”清末铜价剧涨,民间毁钱为铜,以获数倍之利,市面出现钱荒。广东因停铸制钱,市面制钱日乏,小额流通十分不便。为救钱荒,同时受香港铜元及外币影响,光绪26年6月,两广总督德寿与前总督李鸿章奏准广东仿香港铜仙铸造机制铜元。故清代机制铜元的铸造由广东伊始。继而福建、江苏、四川等省相继仿铸铜元。光绪元宝版式繁多,尤以当十者为最。多位清帝在位时发行过铜币来作为流通货币,铜币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使交易逐渐便利起来。而如今,光绪元宝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许多收藏家对大清铜币爱不释手,而收集多种多样的铜币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目标。百朋千秋三足鼎大清开元光绪币清朝末年,朝野上下发生了银元单位之争,币制未一致。北洋机器局更名北洋造币局,铸行较早脱离“两单位”的银币后,又于光绪二十五年始,铸行面值库平库平纪重的“光绪元宝”,在这类币的反面左侧阿拉伯数字表明该币为光绪X年版,常见有25、26、29、33、34等数种,流转全国。辅币比上币精美。而今日上演的白金之夜专场虽然只有12件中国钱币上拍,其中机制币部分仅6件,但并不影响专场的精彩程度,6枚拍品可以说个个都是精品,令人垂涎。率先登场的吉林省造戊申七钱二分,龙鳞饱满,包浆漂亮,味道颇佳,备受欢迎。本部分最引人关注的当属PCGS-MS62的东三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本品种较为罕见,该品原光味道好,淡黄色包浆,且包浆均匀,币面深打完整,龙鳞完整,在此品种中是难得的好品,毫无疑问的成为轮出价后。不仅成为本场中国币部分的标王,同时本品也刷新了该品种的成交价格纪录对于初涉古钱币领域的爱好者,业内专家提醒,虽然珍稀古币升值空间大,但由于十分稀有,也有不少赝品鱼目混珠,不要一味求孤。同时,学习一定的鉴定知识将大有裨益。癸卯(1903年)江南省 121.6万 2012 中国嘉德年湖 121.6万 2007 北京诚轩托克劳2012年蝴蝶立体 67.9万 2013 国际集团山东省造光绪元宝当十文铜 58.8万 2010 北京诚轩1906年湖北省造光绪元 331.2万 2012 中国嘉德战国时期秦“半两”一组五 56.4万 2013 北京诚轩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 118.8万 2012 上海泓盛元代“扬州 元宝”五十两 125.44万 2010 华夏国拍1901年辛丑吉林省造光 203.3万 2011 上海天衡战国 大“半两”二枚 86.3万 2014 北京保利1943年印度支那富字 56.4万 2007 中国嘉德清代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一 58.8万 2008 北京诚轩清湖北省造光绪元宝一文铜 258.9万 2012 国际集团1909年湖北省造光绪元 96.6万 2011 国际集团1908年造币总厂光绪 53.7万 2008 中国嘉德战国秦国大型银“半两” 56.4万 2008 中国嘉德清代户部光绪元宝当制钱二 93.1万 2011 国际集团奉天省造乙巳光绪元宝十 203.3万 2007 中国嘉德光绪丙午中心“淮”十文一 63.9万 2013 国际集团湖南省己亥造光绪元宝七 258.9万 2007 中国嘉德2014年北京诚轩秋拍以648万元拍出的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GIORGI”签字版试铸样币,迄今仍是内地成交价最高的清代银币。签字者是时任天津造币总厂总雕刻师的意大利人路易奇·乔治(LuigiGiorgi),据说是乔治签字版铸造年份最早的一种中国钱币,存世仅两枚。乔治设计、雕刻过共和纪念银币、共和纪念十文铜币、民国三年袁世凯七分脸、民国三年袁世凯侧面像、民国五年壹分及五厘铜币、洪宪纪元拾圆金币等民国币。为什么值钱因为网络的原因或许已经没有人不知道了,尤其在这年关将至各大卖家纷纷将目光投入古钱币市场,所以古钱币在古玩界成为新宠。盛世收藏 争奇斗艳 臻品出世 璀璨中华由业内专家为您掌眼藏品,最大限度避免古钱成千上万,其中最具投资收藏价值的是稀有的古钱币。春秋时代“空首平肩弧足”式布币之所以能卖到数千元、上万元,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们的年代久远,更主要的还在于这类钱品极其稀少。北宋钱币与辽钱流通于同一时代,但辽钱稀少,相对来说比北宋钱币要贵重得多。南宋晚于北宋,但南宋的钱币一般比北宋的要珍贵,也是由于南宋的钱币流传于世的少于北宋的钱币。同一朝代的钱币价格相差悬殊,也取决于它们存世的多寡。以南宋而言,高宗时“建炎元宝”铸量就很少,重宝亦不多;孝宗时有隆兴、乾道、纯熙、淳熙4种年号钱,而隆兴折二钱更为少见;宁宗时,铸庆元、嘉泰、开禧、嘉定4种年号钱及“圣宋重宝”铁钱, “开禧通宝”折十型背利大钱现仅存二品。毫无疑问,越是属于这种情况的古钱,其身价就越高。投资古钱的价值:品相注意它的品相。品相是指古钱本身的锈蚀程度及钱文、轮廓的清晰程度。一枚古钱既稀有,同时又具备良好的品相,那是再好没有的了。钱文虽然特殊,如果面目不清,锈成一团,收藏价值和珍贵程度就会大大降低。真钱看的多了,对鉴别赝品很有帮助。辨别真伪的本事是在实践中得出的,之所以说它是“一眼假”,是因为铜色火气太重,地章不平,字口粘连,背更是离谱,楼主以后若遇到这样的钱出谱的钱,最好别碰。 辨别真伪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收藏者与制假者较量的过程,凡是喜好收藏的人,几乎无人不买假,这是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一种经验积累。古钱币最新成交价:如下是近期成交钱币价格:《光绪元宝》 成交价格:380万《光绪元宝》 成交价格:265万《 五代 后梁 “开平通宝”》 成交价格:610万《 博山刀漆器茶盘》 成交价格:1098万《 战国·莒国博山刀》 成交价格:980万《宋子三孔布一枚》 成交价格:1200万《战国时期“下阳”背“十七·两”大型三孔布一枚》 成交价格:900万《五代三孔布铜钱》 成交价格:980万《天启重宝》 成交价格:1800万《天国通宝》 成交价格:600万《至政权钞》 成交价格:900万《大元国宝 》 成交价格:700万《中统元宝》 成交价格:820万《至宁元宝》 成交价格:880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玩市场也是一片繁荣,古钱币作为古玩的一种,一直以来就是各收藏家关注的热点。在我国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货币形式,或多或少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色,在古代的皇帝专制统治下,每一任皇帝的更替都伴随着货币的改革,所以在研究古币的时候也是在认识和了解一段历史。古钱币,是古代物品交易中的一种货币。有着固定货币特征,由于当时时局不稳定,因此几乎在全国的各个省都有专门的货币铸造厂。因此我们会发现那个时代的货币上都有鲜明的铸字,标明是哪个省的造币厂铸造的。物以稀为贵。银元的购买力怎么样?自从19世纪中后期中国也开始有了国家发行的正规银元以来,直至抗日战争以前,国内物价基本稳定,一块银元可以买100斤大米。当然前提是没有战乱、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的好年份。“过去的老百姓不相信纸币,喜欢银元。所以清政府垮台后,清朝的银元依然很好用。因为贸易还带来了外国银元。”新中国成立以后,银元才停止使用。钱币收藏家透露,“存世量的大小才是决定古钱币价值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在古玩收藏领域,‘物以稀为贵’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收藏品。在古代,最珍贵的钱币就是那种存世量很少,很罕见的。”清末铜价剧涨,民间毁钱为铜,以获数倍之利,市面出现钱荒。广东因停铸制钱,市面制钱日乏,小额流通十分不便。为救钱荒,同时受香港铜元及外币影响,光绪 26年6月,两广总督德寿与前总督李鸿章奏准广东仿香港铜仙铸造机制铜元。故清代机制铜元的铸造由广东伊始。继而福建、江苏、四川等省相继仿铸铜元。光绪元宝版式繁多,尤以当十者为最。多位清帝在位时发行过铜币来作为流通货币,铜币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使交易逐渐便利起来。而如今,光绪元宝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许多收藏家对大清铜币爱不释手,而收集多种多样的铜币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目标。古钱作伪的方法翻砂法——翻砂法是我国古代铸币的主要工艺法。隋以前铸钱多采用钱范铸造,自唐代开始,则采取母钱翻砂的技术,不管是哪一种铸造方法,除了某些历史时期外,总体上说都比较讲究铸币的工艺质量,钱币的质地一般都比较紧密细致,流传至今,表面自然产生一层色呈深褐色的包浆,让人感觉火气尽退,色泽柔和。而伪品的铸造工艺一般比较马虎,致使钱质疏松,让人感到火气很重,钱面砂眼和气孔虽经打磨,但总不及自然磨损而显得光滑。改刻法——这种作伪的方法比较重要,就是将一枚普通钱币经过加工改刻之后,变成一枚珍贵的钱币。改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利用流铜进行改刻。古代铸钱,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铜钱表面会留下浇铸时遗留的铜液结晶,钱币界称这种结晶为流铜。流铜的存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在作伪者眼里却成了可以利用的对象。这些流铜往往被刻成星纹或月纹,也有的则被刻成文字,这些被刻成的星月纹或文字一般位置都不正。嵌补法——嵌补法是钱币作伪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所说作伪的挖补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可以嵌补法一言以蔽之。古币珍品赝品鉴伪方法缝衣钢针测试法 沸水烧煮法 比较版别法 观察铜色法 辨声听音法当代大古钱收藏家马定祥先生根据各种钱币的珍稀程度,并以现在钱币收藏市场的行情为依据,把古钱币分为十个档次,即:一级大珍、二级列、三级罕贵、四级罕、五级稀罕、六级稀、七级甚少、八级少、九级较多、十级多泛。 1983年马定祥先生所著《太平天国钱币》一书,古钱处于一级的是根据钱币的珍贵程度,最先提出评定钱币的“十级制”。古钱按稀罕程度高低分为一至十级,每级又可细分为上、中、下三级,而“五十名珍”(业内公认的最珍贵的50种古钱)是其中的极品,如东周的“三孔布”、王莽时的“壮泉四十”、宋代的“建国通宝”、清代的“天国通宝”等,价格几乎都在数万元以上。古钱作伪的方法翻砂法——翻砂法是我国古代铸币的主要工艺法。隋以前铸钱多采用钱范铸造,自唐代开始,则采取母钱翻砂的技术,不管是哪一种铸造方法,除了某些历史时期外,总体上说都比较讲究铸币的工艺质量,钱币的质地一般都比较紧密细致,流传至今,表面自然产生一层色呈深褐色的包浆,让人感觉火气尽退,色泽柔和。而伪品的铸造工艺一般比较马虎,致使钱质疏松,让人感到火气很重,钱面砂眼和气孔虽经打磨,但总不及自然磨损而显得光滑。改刻法——这种作伪的方法比较重要,就是将一枚普通钱币经过加工改刻之后,变成一枚珍贵的钱币。改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利用流铜进行改刻。古代铸钱,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铜钱表面会留下浇铸时遗留的铜液结晶,钱币界称这种结晶为流铜。流铜的存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在作伪者眼里却成了可以利用的对象。这些流铜往往被刻成星纹或月纹,也有的则被刻成文字,这些被刻成的星月纹或文字一般位置都不正。嵌补法——嵌补法是钱币作伪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所说作伪的挖补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可以嵌补法一言以蔽之。古币珍品赝品鉴伪方法缝衣钢针测试法 沸水烧煮法 比较版别法 观察铜色法 辨声听音法当代大古钱收藏家马定祥先生根据各种钱币的珍稀程度,并以现在钱币收藏市场的行情为依据,把古钱币分为十个档次,即:一级大珍、二级列、三级罕贵、四级罕、五级稀罕、六级稀、七级甚少、八级少、九级较多、十级多泛。 1983年马定祥先生所著《太平天国钱币》一书,古钱处于一级的是根据钱币的珍贵程度,最先提出评定钱币的“十级制”。古钱按稀罕程度高低分为一至十级,每级又可细分为上、中、下三级,而“五十名珍”(业内公认的最珍贵的50种古钱)是其中的极品,如东周的“三孔布”、王莽时的“壮泉四十”、宋代的“建国通宝”、清代的“天国通宝”等,价格几乎都在数万元以上。投资古钱的价值:品相注意它的品相。品相是指古钱本身的锈蚀程度及钱文、轮廓的清晰程度。一枚古钱既稀有,同时又具备良好的品相,那是再好没有的了。钱文虽然特殊,如果面目不清,锈成一团,收藏价值和珍贵程度就会大大降低。真钱看的多了,对鉴别赝品很有帮助。辨别真伪的本事是在实践中得出的,之所以说它是“一眼假”,是因为铜色火气太重,地章不平,字口粘连,背更是离谱,楼主以后若遇到这样的钱出谱的钱,最好别碰。 辨别真伪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收藏者与制假者较量的过程,凡是喜好收藏的人,几乎无人不买假,这是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一种经验积累。古钱币最新成交价:如下是近期成交钱币价格:《光绪元宝》 成交价格:380万《光绪元宝》 成交价格:265万《 五代 后梁 “开平通宝”》 成交价格:610万《 博山刀漆器茶盘》 成交价格:1098万《 战国·莒国博山刀》 成交价格:980万《宋子三孔布一枚》 成交价格:1200万《战国时期“下阳”背“十七·两”大型三孔布一枚》 成交价格:900万《五代三孔布铜钱》 成交价格:980万《天启重宝》 成交价格:1800万《天国通宝》 成交价格:600万《至政权钞》 成交价格:900万《大元国宝 》 成交价格:700万《中统元宝》 成交价格:820万《至宁元宝》 成交价格:880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玩市场也是一片繁荣,古钱币作为古玩的一种,一直以来就是各收藏家关注的热点。在我国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货币形式,或多或少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色,在古代的皇帝专制统治下,每一任皇帝的更替都伴随着货币的改革,所以在研究古币的时候也是在认识和了解一段历史。古钱币,是古代物品交易中的一种货币。有着固定货币特征,由于当时时局不稳定,因此几乎在全国的各个省都有专门的货币铸造厂。因此我们会发现那个时代的货币上都有鲜明的铸字,标明是哪个省的造币厂铸造的。物以稀为贵。银元的购买力怎么样?自从19世纪中后期中国也开始有了国家发行的正规银元以来,直至抗日战争以前,国内物价基本稳定,一块银元可以买100斤大米。当然前提是没有战乱、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的好年份。“过去的老百姓不相信纸币,喜欢银元。所以清政府垮台后,清朝的银元依然很好用。因为贸易还带来了外国银元。”新中国成立以后,银元才停止使用。钱币收藏家透露,“存世量的大小才是决定古钱币价值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在古玩收藏领域,‘物以稀为贵’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收藏品。在古代,最珍贵的钱币就是那种存世量很少,很罕见的。”清末铜价剧涨,民间毁钱为铜,以获数倍之利,市面出现钱荒。广东因停铸制钱,市面制钱日乏,小额流通十分不便。为救钱荒,同时受香港铜元及外币影响,光绪 26年6月,两广总督德寿与前总督李鸿章奏准广东仿香港铜仙铸造机制铜元。故清代机制铜元的铸造由广东伊始。继而福建、江苏、四川等省相继仿铸铜元。光绪元宝版式繁多,尤以当十者为最。多位清帝在位时发行过铜币来作为流通货币,铜币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使交易逐渐便利起来。而如今,光绪元宝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许多收藏家对大清铜币爱不释手,而收集多种多样的铜币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目标。古钱作伪的方法翻砂法——翻砂法是我国古代铸币的主要工艺法。隋以前铸钱多采用钱范铸造,自唐代开始,则采取母钱翻砂的技术,不管是哪一种铸造方法,除了某些历史时期外,总体上说都比较讲究铸币的工艺质量,钱币的质地一般都比较紧密细致,流传至今,表面自然产生一层色呈深褐色的包浆,让人感觉火气尽退,色泽柔和。而伪品的铸造工艺一般比较马虎,致使钱质疏松,让人感到火气很重,钱面砂眼和气孔虽经打磨,但总不及自然磨损而显得光滑。改刻法——这种作伪的方法比较重要,就是将一枚普通钱币经过加工改刻之后,变成一枚珍贵的钱币。改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利用流铜进行改刻。古代铸钱,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铜钱表面会留下浇铸时遗留的铜液结晶,钱币界称这种结晶为流铜。流铜的存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在作伪者眼里却成了可以利用的对象。这些流铜往往被刻成星纹或月纹,也有的则被刻成文字,这些被刻成的星月纹或文字一般位置都不正。嵌补法——嵌补法是钱币作伪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所说作伪的挖补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可以嵌补法一言以蔽之。古币珍品赝品鉴伪方法缝衣钢针测试法 沸水烧煮法 比较版别法 观察铜色法 辨声听音法当代大古钱收藏家马定祥先生根据各种钱币的珍稀程度,并以现在钱币收藏市场的行情为依据,把古钱币分为十个档次,即:一级大珍、二级列、三级罕贵、四级罕、五级稀罕、六级稀、七级甚少、八级少、九级较多、十级多泛。 1983年马定祥先生所著《太平天国钱币》一书,古钱处于一级的是根据钱币的珍贵程度,最先提出评定钱币的“十级制”。古钱按稀罕程度高低分为一至十级,每级又可细分为上、中、下三级,而“五十名珍”(业内公认的最珍贵的50种古钱)是其中的极品,如东周的“三孔布”、王莽时的“壮泉四十”、宋代的“建国通宝”、清代的“天国通宝”等,价格几乎都在数万元以上。珍稀的古钱币特殊版别的珍稀古钱是说同一种钱由于不同时地的铸钱常带有各自的特征,甚至包括因为刻版的错误而形成的有特殊标记的古钱。收藏者一般都喜欢追求一些特殊而少见的版别,而随处可见的版别却不受青睐,市场上售价也很低。西汉时流通的五铢是普通而易见的古钱,如果不是形制特殊,往往是卖不上价的,但假若是在刻版与铸造时发生误差而造成的变形、叠字的五铢钱,反而能卖上好价钱。清代距今最近,但并不是所有的清钱都不值钱,有些版别特殊、铸量稀少的清钱也十分难得。古钱投资收藏要注重其存世的多寡,但有些古钱属于重要铸币,尽管其数量不算太少,品级仍然很高。如新莽造的金错刀和契刀这两品就很有投资收藏价值。金错刀,“一刀”二字阴识,以黄金错之,“平五千”三字,阳识;契刀,“五百”二字阳识,“契刀”二字横列。它们在铸币史上有特殊的意义,制作又非常精美,因而价值是很高的。至于以币值等级、或背文铸地、或不同字体、或一朝年号、或不同版别搜集组合起来的“套子钱”那就更加宝贵了。比如王莽的“六泉”、“十布”配齐,无论何时何地均能卖上好价钱。微信交流:
开元有、要吗、
光绪元宝云南造第一版
坐洋1905有人要吗
不论真假都是天价,骗你的钱没商量
冷门就是冷门,任拚你怎么炒。炒嘞对了,炒嘞久了,热一时、、、
光绪元宝七銭二分广东省造双龙寿字我有要请找我
小编俺家有这钱币你要啵?
一千元一枚你们要吗我有很多是祖传的真品
真的假的,,小编师傅
真辛苦你了,骗子写了这么多,累吗?
小便,为什么这么多人骂你啊?
星空之美在于浩瀚无边,震撼心灵。
网罗中外奇异有趣历史秘闻
历史与传统文化,原名称:第九文化、评阅历史,不在本站使用。
文玩迷网官方头条号,分享文玩知识,分享文玩迷们晒的宝贝,分享文玩感悟。文玩迷,文玩发烧友的专属尊称,你可以拥有!
第一连环画自媒体,第一自媒体联盟WEmedia成员。传承优秀文化,分享连画精品。微信号:Laolhh
排名第一的文化历史类自媒体,每天趣聊文化、历史、习俗等传统文化知识,带你发现中国文化之美,欢迎订阅。
易车购物10万买豪车 新劲炫ASX等你询底价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转载&【古钱币收藏大家二三事】
& 张叔驯是张氏家族数位传奇人物中极具个性的新派人物,也是一位深受家族成员和众多朋友喜欢的“快乐王子”。如前所述,他继承了其父终生热衷中国传统文化的执著细胞,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收藏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古钱币收藏大王。
高墙深院里的“小开”  张叔驯(乃骥,)是张石铭的第七个孩子,也是张石铭的元配夫人徐咸安生的最小的一个孩子。他从小聪明伶俐,长得虎头虎脑,一双大眼睛像是总在探究着什么,很讨大人喜欢。  如同很多传统的大家庭一样,他的父亲担心家里的财气会给孩子的安全造成隐患,不放心他们外出读书,于是就把他们都圈在大宅院里,花高薪聘请先生住在家里,教孩子们读书。以至于张家的孩子们在离开石路大宅院之前,都不曾进过新式学堂,他们的学问全是在高墙深院里跟私塾先生学的,尽管石路距离新潮汹涌的南京路只有两条马路。  张叔驯的国文老师是浙江海宁著名的“陈阁老”1的后代。陈家祖上有人在清廷做高官,获得朝廷很多赏赐,在海宁有很大的宅院,其中有一个大厅号称“百桌厅”,据说能摆下一百桌酒宴。陈老先生本人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夫子,晚清时在京城里当翰林,辛亥**以后家道中落,寓居上海,成为张家的家庭教师。论年龄,他应当跟张石铭差不多。  这位陈老先生为张家立下了很大功劳,教了张芹伯、张乃骅、张叔驯一代人,又教了张葱玉、张南琛、张泽琏一代人。经他教授的这些张家子弟,其中有三位后来在文化界卓有建树——张芹伯成了著名藏书家,张叔驯是古钱币大王,张葱玉成为第一流的书画鉴定大师。除了家庭的影响和他们个人的努力,他们的国学根基,理应归功于这位陈阁老后人的教诲。这位陈老先生的女儿陈德和也是张家的家庭教师,负责教女孩子,也是教了两代人,她们是张湘英、张淑英、张颖初、张微。陈老先生在张石铭去世后仍健在数年,还跟随张叔驯一家搬至淮海中路的大花园里住,抗战前在那里病逝。他的女儿陈德和在抗战爆发后回到乡下。现在的张家人还常常谈起这两位张家的有功之臣。  名师出高徒。张叔驯师从这样一位老学究,从小打下的国学根底自然不同凡响,加之家学熏陶,举手投足之间,朝夕过眼之物,不是古籍就是古物,其文化学养和价值取向,自然就与传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大宅门里的生活规矩是很严的,老师安排的功课很多,即便是课余休息,也不能出去疯玩,最多被允许在院子里“放放风”,但是多数时间,张叔驯只能在父亲的书房里转悠。父亲张石铭面对走来找乐子的小儿子,总是用手边的铜板、刀币和小型的青铜器来开启他的智力。男孩子对形制各异的铜铁玩意儿是很敏感的,很快就能向父亲讨教问题了。  在他11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张石铭的元配夫人徐咸安)不幸去世了,他一下子陷入了茫然。他是他母亲最小的一个孩子,平时最受宠爱,因为两个哥哥年龄都与他相差很大,他们一个整天忙在自己的书屋里(老大张芹伯),另一个整天忙在外面,是个社会活动家(老四张乃骅),好在还有一个最小的姐姐张智哉(老六,张家后代称其六亲伯。徐咸安生的其他几个女儿都早夭)年龄与之相仿,可以陪他度过不少时光。这段日子对他后来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后来的数十年间,这位六姐是家族中与他最亲近的人。  父亲对他非常关爱,但是父亲的关爱是理性的,对他管教很严,不乐意看到他到院子之外的地方去玩,要求他用心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把他每天的功课都安排得很满,还亲自担任他的青铜学和古钱学的指导老师。  其父治家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每天早晨早饭过后走到大院第二进的花厅里,在一个雕刻精美的红木椅子上坐下,手里拿着一本线装书。他的确是在看书,不时地翻动书页,但是他的耳朵可以听到整个大宅院的所有声响。尤其是他的眼睛,能够直接看到院子里的那个照壁,所有从照壁两侧进进出出的人,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家里的佣人和账房先生哪个勤快,哪个偷懒,哪个来得早,哪个走得晚,他都看得清清楚楚。小孩子若要到院子外面去,必须向他讲清楚出去干什么,得到允许才能出去。当然,小孩子有时也能够偷着溜出去玩,那就要瞅准老太爷不坐在花厅里的时候。但是,出去的时候可以瞅准时机,而回来的时候就无法瞅准时机了,一旦被老太爷撞上就少不了一顿教训。然而,上海滩十里洋场毕竟是个新鲜玩意儿层出不穷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毕竟比大宅门里的生活丰富得多,有趣得多,对年轻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青年时代的张叔驯无法满足高墙深院里的生活了,外出的欲望不可遏制,这样也就获得了更多的“受训”的机会。  到1928年他父亲去世的时候,张叔驯已年近三十,已经娶妻育子,而且在古钱界已经很有名气了。他在此前两年,已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古钱学会,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钱币学杂志《古泉杂志》2,俨然古钱界的领军人物了。  1932年张家南号懿德堂分家的时候,张叔驯已经三十岁出头了。他获得了二百多万元遗产,一下子成了双份的百万富翁,从此经济上获得了独立,有了自己的账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了。由于他那与生俱来的追逐新事物的天性,以及对中国古钱的特殊爱好,使他的钞票很快有了两个不错的去处:一个是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建起了一栋很讲究的大花园洋房,从此告别了石路上他父亲苦心经营的张家老宅院;另一个是在古钱收集上“大打出手”,短短几年时间,就把沪上那些老牌的钱币收藏家甩在了后头。
  但是,这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是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内容,但他的生活中还有非常强烈的“海派细胞”。  所谓“海派细胞”是指他对“西风东渐”所带来的新事物的追求。他天生喜欢猎奇,思维极其活跃,一旦接触了西方最新的技术发明和新式电动机械,就想以最快的速度去探究、掌握和运用。他青年时代还喜欢玩赛马,喜欢西方人玩的和电动玩意儿,也喜欢最新式的欧洲轿车和赛车,自己就是车手。他似乎有无穷的精力,无穷的求知欲,总在探求新知,对于新“玩意儿”的追求永无止境,拿现在的话来说,就像个超级大玩家,以至于人们说他“似乎始终没有长大”。  古钱币收藏的冠军  中国现代钱币收藏界向以“南张北方”为巨擘。“北方”是指天津的方药雨(即方若),其藏品以刀布为最好;“南张”就是张叔驯了,藏品以圆泉著名。  张叔驯二十来岁的时候,就已经走南闯北,为钱币而奔忙了。他除了要料理家族企业中的一部分盐业,常去镇江等地查账外,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他的钱币收藏上。他有眼光,有魄力,又有经济实力,在泉币界久负盛名。  著名泉学家张絅伯先生曾记下了他们的交往:“……牙制样钱,以象牙雕成,形较常品为大,厚约三分,工精制美,致可宝爱。民国十四年,张叔驯得于故都宣内晓市冷摊,举以相赠,友朋厚意,藉表谢忱。此种牙钱最不易得。”  这种用象牙雕成的样钱,历来被视为极难得之珍品,因为那是朝廷在开铸一种新年号的制钱时,铸钱局把钱币样式设计出来之后呈请皇帝过目的样品,不可能多有,一般只雕一枚或几枚,以供选用,所以大凡牙样全是孤品,何况还是皇上的御览之物,就更值钱了。张叔驯财大气粗,年富力盛,在1925年就举牙样送人,可见其眼界和为人。“故都宣内晓市”是指北京宣武门内大街上的鬼市,每天凌晨时分,各地“古董鬼子”怀揣秘宝从四面八方聚拢来,黑灯瞎火,影影绰绰,真真假假,运气好的时候,往往能撞到不常见的宝贝,是行家里手走动的地方,天一亮就散了。张叔驯起码在1925年就北上逛鬼市了,可知他的功夫。  1930年代中期,“北方”的方药雨把泉币藏品卖给上海陈仁涛时,正是张叔驯获得了二百万遗产,在收藏上大举“扩张”之时。  他的古钱收藏,历来受到行家们的高度评价。20世纪40年代的泉界泰斗丁福保先生,在他主编的《古钱大辞典?总论》中介绍说:“张乃骥字叔驯,号齐斋,浙江吴兴人,石铭孝廉三子,家藏金石碑版及宋元明书画甚富。君以家学渊源,耳濡目染,见多识广,精于鉴别,性又好古玉古泉,而嗜古泉为尤酷,大力搜求,不惜巨资,各地奇珍,多为所获。藏泉之富,甲于东南,与寓居津门之方劬园,并驾驰驱,时人号曰‘北方南张’,盖今世之南北两大家也。北方以刀布胜,南张以圆泉胜。所藏有刘守光之应天元宝背万,及应圣元宝背十,皆为海内孤品。又得南唐前朝之大齐通宝,因自号齐斋。民国十五年,君创古泉社于沪上,邀金山程吴泉氏董其事,尝发行古泉杂志一期。二十五年,上海各古泉家创古泉学会,邀君任副会长,发行古泉学五期。翌年改选,君任会长……”可知他当时的老大地位,已无可置疑。丁福保先生在他的《古泉杂记》中还具体介绍张叔驯的珍藏说:“向谓新莽六泉十布极难得,近则南林张君叔驯已得全数,且有复品。”“今张叔驯又得天德重宝钱,形制略小,背上有殷字,洵皆稀世之珍。”“南林(南浔的古称)张君叔驯,携示古泉一囊,以分两言之,即与黄金等贵,亦不过千余金而已,乃张君以二万余金得之!噫!非有大力,何能购此?”“张叔驯,家学渊源,精于鉴别,大力收古泉,所藏富甲全国,古泉家咸尊之曰古泉大王云。”  “古泉大王”的头衔是以绝对实力来说话的。张叔驯手里那一批令人艳羡的、世上独一无二的孤品珍钱,就是他的“品牌”,人们只要一提起这些古钱,就知道是他张叔驯的藏品。如南唐早期铸造的“大齐通宝”、后梁刘守光所铸的“应天元宝背万”、“乹圣元宝背百”、“应圣元宝背拾”、五代十国时期的“当钱壹伯”、王莽时期的“国宝金贵直万”、元代篆楷“中统元宝”、钦察汗国的“窻国通宝”等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大珍品。世上罕见的战国齐六字刀币,他竟然收藏了16枚之多。  张叔驯对古钱的痴迷,远非今日人所能想象。有一段时间他极嗜明洪武年间的钱币,遇有洪武大中背“京”、“济”、“鄂”的版式,动辄掏金子买下。有时为了一枚钱币,他志在必得,不惜花双倍甚至更高的价钱购下。罗致心切,可以想见。他那传世真品“国宝金贵直万”,就是花两千银元从余艇生旧藏中“挖”来的。还从蒋伯埙先生处“挖”来了“应运元宝”折二弘光背凤;从周仲芬处“挖”来了“子侨”货泉;从高焕文处“挖”得顺治通宝背龙纹大钱;从海宁张渭渔处得行书小平大观通宝铁母钱;从他的好朋友戴葆庭处得到的就更多了,如著名的“四眼大齐”等。  那时的张叔驯,已经结交了全国各地最有名的钱币收藏家,又有一帮要好的古董业内的朋友,他们中有的是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如方若、宝熙、罗振玉、周仲芬、董康、袁寒云、李国松、刘体智、龚心钊、邓秋枚、王荫嘉、张絅伯、郑家相、张丹斧等等,都是名重一时的钱币学家和收藏家,有的还是他父亲一辈的朋友。大家常在一起切磋学问,交流心得,交换古钱,还借助张丹斧主持《晶报》的机会,发表文章,各抒己见,发古阐幽,相互辩驳,从《晶报》一创刊就渐渐形成了气候,
一时非常热闹。  他们这一帮人相互之间整天不是你来我家看藏品,就是我到你家看藏品,谁一旦收集到了什么稀罕的珍品,那就更忙碌了,必须大加研讨,有时即便是在南京、天津或是在北京,他们也不肯放过,非得赶去一睹为快。他们几乎没有一天不在为钱币而奔忙,当时知识分子中的嗜古风气,就是如此地入筋入骨。  张叔驯最要好的好朋友之一王荫嘉先生,在他的钱币拓本的空当里,记下了他们那段忙碌而精彩的生活。王荫嘉先生住在苏州,常常要到上海钱币朋友的家里看藏品,买钱币,张叔驯家是必到之处。有一则他记道:“元贞至泰定,驯之复品。杨廷康(张叔驯的钱币拓工)来访,携以借摹。言拟寄往日本。二十九日晨,予到沪访驯未遇,晤廷康,赠我结圣圣宋,旋遗失。十月初三,与驯在程云硶寓中长谈,夜饭于一枝香,遂同到驯家观其藏品,至二句钟(深夜两点),倦极,思归。以素泰同三试范小平钱,易此铙兼新坑,黑色古腐处红绿,惜键字不清。近日予价约百二十元。”又有一则记道:“保大以叔驯所得为最早亦最精,此乃第二品。象几、西罗、伯昭又得其第三品。足斋(戴葆庭)宝爱甚切,二千金尚不甘让云。”6……可知他们常常是一钱如命,一定要仔细审定,近乎锱铢必较的。  著名钱币收藏家陈仁涛先生在1936年的一篇文章中,对南张北方也推崇备至,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吾国藏泉最富者,首推天津方药雨、上海张叔驯。方张两氏,俱竭毕生精力,为之耗费巨万,宜乎名闻中外。”著名泉学家张絅伯先生介绍得更具体了,他说:“自光绪中叶至近今约四五十年,为古泉集大成时期,当以方药雨、张叔驯为中心人物。方氏好泉之始,在戊戌庚子之交,时老辈凋谢,鲍李云亡,乘泉界中衰之余,居北方冲要之地,嗜好既笃,经济又裕,大力搜求,嘉道以来数十钱币精英,萃于一筪,益以出土之品,洋洋大观,蔚成当代巨室,著有《古化集咏》、《言钱别录》、《言钱补录》诸书,古化全稿犹未杀青。差足与之匹敌者,张叔驯耳,时有北方南张之称。张氏年最幼,好泉最晚,然嗜深力强,近自江浙,远及蛮荒,东南旧藏,西北新出,匪不罗而致之。若百川汇海,万流朝宗,不及二十年,竟与方氏分庭抗礼,同辈敛手叹服。二氏所藏奇珍异品,繁复伙颐,不胜枚举,向使鲍李诸公见之,将舌矫不下,谓为空前可,谓为绝后亦无不可。洵集古化之大成矣。晚近古物外流,每深慨叹,独古泉犹克保存,斯则方张二氏中流砥柱之功,不可没也。斯项泉币,稀世之珍,可不视同国宝乎哉!张氏年富力强,异日成就,未可限量。”又云:“民国以来,钱家辈出,钱学风行。言乎收藏,首推方张。南北对峙,互争雄长,百十年来各家菁英,尽量搜括,益以出土之品,往往朝发墟垅,夕登几案,空前绝后,集其大成。”7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公允的评断。  马定祥先生在1946年于天平路40号(现为文艺医院),曾经参观过张叔驯的全部藏品。据马定祥说可谓洋洋大观,总数大约有3万枚,内中孤品、珍稀之品枚不胜举。关于“铁母”钱,一般藏家能拿出几枚就算是了不起了,而张叔驯随手就可拿出好几串给你看,令人惊讶不已。  马定祥在1980年代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对张叔驯收藏靖康钱的情况作了一些描绘:“余见齐斋(张叔驯)藏靖康钱独富,举凡靖康之小平、折二、折三、元宝、通宝,篆、隶、楷(真)书,铜、钱铁,以及铁母,几乎赅备。”泉界极稀罕这种北宋最后一年铸的靖康钱。因这种钱仅铸造一年,铸量极少而成了珍贵品种,版式却又非常繁杂,有元宝与通宝两种,而元宝又以篆、隶二书为钱文;通宝以篆、真二书为钱文,其中通宝小平又有真、隶二书合书于一钱者。除了铜、铁鼓铸外,还有银质通宝钱;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式,很能反映北宋末年“乱世年年改号,穷士日日更名”的窘况。而张叔驯正是这种珍贵古钱的收藏大家,是民国间集藏靖康钱的冠军。  难怪著名钱币收藏家、20世纪40年代的钱币学会的发起人罗伯昭先生曾感慨地说:“民国十七年及二十五年,吾先后访之于上海,观其(张叔驯)珍藏,孤品异品,层见叠出,令人望洋兴叹,宜其有大王之称也!”8  神秘的“大齐通宝”  张叔驯有几个重要的钱币商朋友,如绍兴的戴葆庭、戴葆湘昆仲,宁波的董?  莽,杭州的朱宝庆、朱宝定昆仲等等,他们都是张叔驯的主要古钱供应商,其中戴葆庭对他贡献最大。那枚举世闻名的“大齐通宝”(世称“四眼大齐”)就是戴葆庭为之提供的。  戴葆庭年轻时就非常刻苦勤奋,打着旗号周游列国,在江南各个大小城市和村镇收集古钱,甚至到穷乡僻壤闯荡。有一天他走到江西鄱阳乡下,看到几个小姑娘在踢毽子,他反正无事就在一边看,他知道农村小孩子们踢的毽子的底座都是用铜钱做的。那天他正在看着,突然一只毽子飞到了他的身边。他捡起毽子,不经意地瞧了一眼,竟让他吓了一跳,原来那毽子的底座竟钉着一枚“大齐通宝”铜钱!他高兴得跳了起来,最后花了不多的钱就弄到手了。这就是后来被泉币界称之为“四眼大齐”的稀世珍宝。戴葆庭回沪后以500大洋之价卖给了张叔驯。500块大洋,在那年头是一个中等水准的小康之家一年多的生活开支,张叔驯一挥手就出去了。那“大齐通宝”因曾被拿去制作毽子的缘故,四周被钻了四个小洞,因而有“四眼”之称。
张叔驯得之视为铭心之品,奉若拱璧,秘不示人,因而取斋名曰“齐斋”。
关于“大齐通宝”钱币,古钱界历来极为重视。该钱币的拓图最早见于清朝道光朝代的名士戴醇士的《古泉丛话》,后又被转载于清同治时李竹朋的《古泉汇》,又见于唐与毗《泉币汇考》等。近代著名泉家的著述中如方药雨(若)的《言钱别录》、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及丁福保的《古钱大辞典》、《古钱学纲要》诸书,都有该钱的图拓和介绍。10但是近代以来除了戴醇士以外,大家看的都是拓片,真钱谁也没见过,而且,原先大家都认为,该钱是黄巢所铸,因为黄巢建立的农民政权号为大齐。  20世纪30年代有人提出过怀疑,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经著名钱币学家马定祥先生考证后,才以有力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翻前说,证明“大齐通宝”的确是南唐前期的铸钱。  物以稀为贵,这种“大齐通宝”历史上有记载的只有两枚。道光年间戴醇士所藏的那枚因残缺左角,故世称“缺角大齐”,那是他家中的祖传之物。但是后来就失踪了,据说在太平军攻破杭州城的时候,戴氏怀揣这枚宝贝古钱举身跳钱塘江而死,从此世间再也不见“缺角大齐”踪影。  时至七十多年后1925年,却被戴葆庭偶然从江西乡下又逮着一枚。由于“缺角大齐”不复存在,“四眼大齐”就成了世间孤品,顿时身价百倍。又有前述藏泉前辈的人文掌故,张叔驯得之后呵护之殷可以想见,故长期秘不示人。他为防别人根据拓片翻制,就连拓片也控制甚严。甚至在1927年印行的那期《古泉杂志》上,也没有透出消息。古钱的魅力,真能“横扫”一代人。  但是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久了,亲朋至好总想一睹该钱的风采。张叔驯想了一个办法,请翻铸高手仿制了一枚,以代真品,偶尔示人,足炫法眼,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这个秘密。这就是张叔驯后来带到美国去的珍钱中,为什么会有两枚“大齐通宝”的原因。这个谜底直到1980年代,才被马定祥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揭开。11  第一个古泉学社的创办人  张叔驯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不是那种只知道把藏品深藏秘锁的传统藏家。他性格活泼,喜欢与外界交往,除了极个别藏品外,他并不保守。他不仅朋友多,还是泉币组织的发起人和积极组织者。  早在1926年9月,张叔驯就邀请泉币收藏爱好者程文龙等人,创办过一个古泉学社,这是中国第一个钱币学研究团体,同时还创办了《古泉杂志》(1927年),是我国正式出版的最早的钱币专业杂志。  这个古泉学社以阐明古泉学识,订正旧说,鉴定真赝,辨别时代,参考制作,启人好尚之心为宗旨,凡有志古泉学者,不分国界,经社员二人以上介绍均可入会。  这个学社拥有绝对强大的阵容,囊括了当时中国泉学研究的所有权威人士,其中有不少都是名重一时的大收藏家和大学问家,他们是:龚心钊、张叔驯、邓秋枚、张絅伯、程文龙、郑家相(以上是鉴定员);方若、周仲芬、宝熙、陶心如、罗振玉、杨肃谷、陈叔通、张丹斧、朱峻夫、王朴全、宣愚公、蒋坚志、李国松、范兆经、范兆昌、方地山、余艇生、翁友三、郑希亮、周书、刘晦之、蒋伯埙、顾震福、朗悟、袁克文(以上是评议员);董康、王荫嘉、邓秋枚、张翼成、程文龙(以上是编辑员)。学社的理事是张叔驯和程文龙。这个名单并不是张叔驯邀请和指定的,而是学社的社员选举出来的,可知学社社员的范围还远不止这些。  他们这个团体中,博学鸿儒大有人在。宝熙是满清皇族之后,在晚清朝廷中任过职,素以收藏古物出名,是北京琉璃厂和天津劝业场的常客,还是上海博物馆老馆长徐森玉先生的老师;袁克文是袁世凯的二儿子,世称“皇二子”,清末四大公子之一,以才华横溢、风流倜傥著名,其收藏古钱、古书和邮票久负盛名;龚心钊、刘晦之、李国松都是安徽籍的银行家兼大收藏家,李国松是李鸿章的侄孙(李鹤章的孙子),刘晦之是四川总督刘秉璋的儿子,龚心钊是合肥望族之后,他们的收藏在民国收藏史上很有名气,也都出版过各种收藏目录;方地山、罗振玉、董康、邓秋枚、陈叔通等人不仅收藏古钱,还是著名的藏书家;张絅伯、郑家相、王荫嘉、张翼成、张丹斧、程文龙都是泉界著名人士……这样一个阵容,无疑是中国最高层次的泉学学术团体,代表了当时泉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学社的社址在上海贝勒路口蒲柏路(今黄陂南路口太仓路)鸿仪里2号(现在旧房已拆,变成新天地的一部分了)。他们于每个月的第一周和第三周的周日下午来此聚会,共同欣赏和研究各自新的藏品,切磋学问,考证真伪。该社在每月的第一周周日还召开展览会,将各家提供的藏品分卖品和非卖品两类陈列,为大家相互间的交换提供方便。  该社出版的《古泉杂志》于1927年5月刊行,分为两种印刷版本,一种是宣纸印制的线装本,一种是普通的平装本。第一期上除了刊载了一些“空手布”、“尖首布”、“方足布”、“圆足布”和圆钱的珍品拓片外,还刊载了翁宜泉《校洪志》、金砚云的《古泉考》、刘燕庭的《嘉荫榏随笔》、程吴泉的《古泉审》、王荫嘉的《泉觯》、邓秋枚的《风雨楼异泉图录》等文章,还有张叔驯的《齐斋泉乘》(二则)。  但是不晓得怎么回事,这份印制考究、内容扎实、在国内属于填补空白的泉学杂志,仅出版了一期就没有声息了(上海图书馆编目部大概犯了一个错误,只因为该刊是线装形式,就归入了线装书,其实这是一份期刊,应当归类在期刊类,尽管只出版了一期)。  10年后,到了1936年,随着中国泉学热潮的逐渐高涨,大家深感有必要建立一个固定的泉币组织,并出版定期刊物。张叔驯、丁福保、叶恭绰等人又蠢蠢欲动了,于是重起炉灶,发起成立了中国古泉学会,张叔驯任副会长,第二年改选为会长,并创刊《古泉学》季刊。可惜这次寿命又不长,杂志只出版了5期又没有声息了
1937年春天,张叔驯、陈仁涛、王荫嘉等人心犹不死,又要成立泉币学会了。为此张叔驯曾亲到苏州王荫嘉先生家里访谈,请其出山,常驻上海,由其专管泉币学社和刊物的出版之事,所有费用,由张叔驯和陈仁涛二人包揽。他们计划由两人各出一万大洋,重新开张,而且,连学社的房子也准备好了,就在张叔驯淮海中路1726号的花园里,是他家主楼旁边的一个小楼。  这个新的泉学组织的主要发起人会议都开过了,有丁福保、叶恭绰、王荫嘉等人参加。不料正在他积极为这第三个泉币学社的诞生积极奔走时,抗战爆发了。“八一三”战火冲天而起,打破了文人学子的尚古美梦。很快,张叔驯一家与他的堂叔张静江一家,都到香港去了,后来又去了瑞士和美国,这个还没来得及正式诞生的新的泉币学会,只能半途夭折了。  另外,他的钱币活动不仅在国内,年间,他还加入了英国皇家艺术学会,并担任了组织委员,同时还是美国钱币学会的会员。据上海《晶报》载,20世纪20年代末张叔驯还曾应日本古泉界的朋友邀请出访日本,并在日本作学术交流,在当时日本古泉界引起巨大凡响。他还是日本东洋货币协会特别赞助会员。30年代中期,日本著名钱币收藏家来沪访问,如平尾聚泉、三香上哉,在沪期间都与张叔驯作了愉快的交流。  可见张叔驯在中国泉币收藏史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仅自己收罗宏富,而且注重考证和交流,前两个泉币学组织,他都是发起人和主要负责人。1940年,中国第三个泉币学组织“中国泉币学社”在上海成立时,尽管他人在美国,还是作为赞助会员,为学会出了力。  他曾著有《齐斋泉乘》一书,记载了他对他的宝贝钱币的考证功夫,可惜未及出版,仅在《古泉杂志》和《古泉学》杂志上刊出数则。抗战爆发后,他们全家避往海外了,这部书稿不知最终流落何方。  一块古玉换了一辆凯迪拉克  跟他的父亲一样,张叔驯的收藏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古钱以外,古玉、铜镜、古籍善本书也都是他的收藏门类,在海外有很大知名度。可惜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其他方面的收藏一直不被国人所知。直到2001年,他的儿子张南琛先生重返上海,向人们谈及诸多往事,并在朋友的要求下,带来了其父有关生平资料和部分藏品照片,其父作为大收藏家的全貌,才渐渐露出庐山真面目。1935年,英国政府和中国政府在伦敦皇家学院,联合举办了一次综合性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展览,展品有青铜器、瓷器、玉器、字画、家具等文物,参办的单位包括国内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古物陈列所、历史研究所等单位。可是这些单位的古玉收藏都不能跟张叔驯相比,在这个时候,展览筹备委员会就向张叔驯个人商借了65件古玉藏品,还有两件琥珀藏品。他是当时唯一一位被故宫博物院借用藏品的个人。  据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筹备委员会编辑的《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一书介绍,展览会借用张叔驯的藏品中有:河南彰德府安阳出土的玉箭头、玉刀头、玉象头、戴面具玉人、玉螳螂、玉盘兽、圆身玉虎、圆身玉兽头等;河南洛阳出土的玉龟、玉雁、玉鸟、玉龙璜、玉人头、玉镜等;洛阳金村出土的镂空花龙头玉带钩、满花玉剑把、玉盘龙佩、阴文花玉蝉等,以及安徽寿州和老虎山出土的八字玉璜、细花玉蝉、玉全形立人、玉绞丝双龙头、镂空细花叶形玉刀柄、镂空龙纹花圆片玉等等。  这当然只是他的古玉收藏的一部分,无疑是国家级的文物。尽管张叔驯没有留下全部的目录,以至于我们今天仍无法看清他古玉收藏的全貌。但是从那次著名的展览会留下的记录上,我们起码可以看到张叔驯的这一部分古玉收藏的质量。那是一批雕琢精细、形制华美的上古时代的玉器,有的是挂件,有的是摆设,有的可能还有实用功能。外观多为生动的动物造型,有张牙舞爪的龙,有鼻勾变形的老鹰,有羽翼丰满、长尾如云的凤凰,从中可以窥见古代贵族高雅的审美意趣,和刻工高超的雕刻技艺,是一组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就是拿到现在来看,其造型的创意也不比那些获奖作品差。  后来这批古玉被欧美几个著名的博物馆收藏,其中有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华盛顿特区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堪萨斯州博物馆、克里夫兰州博物馆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些古玉的价格自然是不菲的。抗战中,当他们一家侨居美国的时候,张叔驯曾用一块古玉换了一辆凯迪拉克轿车,这在当时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或许是抗战的缘故,身在异域的张叔驯失去了国内产业的经济支持,在经济情况发生问题的时候,只得靠出卖他的部分收藏维持一家的生活。  他对中国古玉作过系统的研究,写过心得。他原先计划写一部《张氏玉谱》,已经写好了自序,可惜我们目前只能看到这篇自序,而没能看到全稿。全稿或许在美国哪个收藏了他的宝贝古玉的博物馆里;或许是由于战争的原因,他根本无法写完。那篇序言他写得很用心,记叙了玉石在古代从实用品到艺术品的沿革过程,文笔优雅酣畅,亦可见其古文功底之深。他在《张氏玉谱?自序》中说:  玉于人类,上承石器,下启金属。其产处本少,沿用者遂寡。世界各国,仅我国用此最广且久,故治玉说,必自我国始。“因史籍推究沿革,凭制作确定年代,据实物引为绳墨,庶免皮相之讥。
”当部落疆域未分之际,战争方盛,各以武力相尚,利玉坚固,可造兵器,而珍贵难得,惟矢簇斧钺之属,间有引用。此其类一。迨人类演进,金属发明,玉石不足与比利,军旅武器,金质是替。时承久战之后,人心厌乱已极,据一地、王一国者,倡偃武修文,以迎合当时社会人民心理,所趋为建树社稷基础。礼天瑞人之器,纪胜表功之物,黄琮苍璧、青圭赤璋,皆时所珍贵,咸琢自宝玉。此其类二。及文化渐趋昌盛,社会渐趋繁复,人日就奢华,凡所以美观瞻充装饰者,惟玉是用。穷工巧琢,精益求精,自君王贵族,逮妇孺庶人,相以怀玉为宝,多佩为荣。珩璜??,秩名弥多。此其类三。古代人死时,俗以物以殉,就死者生时日用所喜,百物俱举,甚之则特选专器,若涂车刍灵之彩,凡此各器,名曰明器,玉与非玉掺杂互用。此其类四。综兹四类,独分三期,兵器最古,属第一期。礼器次之,属第二期。配饰又次之,属第三期。明器为古今俱有,三期兼备。考我国行用玉器,期间自三代迄汉初,以战国而最盛行,何故焉?此汉后而渐废损,其厥实以汉前交通未便,玉?求原不易,精工多而美玉少,故成器必精。质美者,工尤佞屣,尤为时所重。待传之今日者,得母不为今所更重!及秦大火焚书,古技书,数千年艺术精华殆。汉初流传上落辰星,坠凤轫璋,何不啻什一。而时又交通渐开,玉之原料开发日多,但已乏巧工,遂失精雕。玉而弗琢,诚何异南山之圆石?以工拙见弃人用,理所当然。是为我国用玉沿革之事,实历史治玉说者,若再能藉史籍掺定名称,确定时代,据实物引为绳墨,依出处断定产原,庶几优劣斯分,用度可范,而定名立说,不致有皮相之讥乎!”  从中可知他对古玉的研究是很有见地的,不仅指出了古人使用玉器的起源,古玉的四大门类(四种用途),还分析了汉代以后古玉精品渐少的原因,结论是很有见地的。可见他每收藏一类藏品,都是很用心研究的,并不是随便玩玩而已。抗战中他到美国后,参加了美国钱币学会,并积极参加对中国珍钱的考证。1944年,该会还给他印了一本小册子,书名是AN
INSCRIBED CHINESE INGOT OF THE XII CENTURY
A.D.,是对一枚北宋年间的银铤的考证,那银铤上有字两行:“怀安军金堂县免夫钱
折纳银每铤重五十两”。除此之外,他还有不少古代字画收藏,仅在他的侄子张葱玉的日记中提到的就有:宋人睢阳五老图题跋册、梵隆白描罗汉卷、唐人草书写经卷、文徵明寒林钟馗轴、文嘉山水轴、文伯仁云山待隠轴、陈沂山水轴、石溪山水轴、罗两峰佛像轴、卞文瑜山水轴和汤雨生、瞿木夫合作竹石轴,很能说明他的字画收藏的质量和品味,唐宋元明清,无所不收,题材上似是以山水和佛教题材为主。
近代中国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和“永隆通宝”铅钱
罗伯昭先生,原名文炯,后署名伯昭,号沐园,斋名宝琼阁。其“宝琼阁”斋名,知者甚少。罗伯昭生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川重庆人,早年求学上海,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商学院,获学士学位。后返川经营桐油贸易,颇为成功,曾任美商生利洋行渝万分行总经理。解放后,罗先生为我国工商界著名爱国人士,1956年公私合营后,曾任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是上海市第一至第五届人民代表,并担任黄浦区副区长、区政协副主席、黄浦区工商联主任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常委等社会公职。
  罗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就对我国历代钱币发生浓厚兴趣,收藏研究古钱币,终生不渝。在四川时期,他先后以重金收购杨介人的全部藏泉及樊树材所藏的全部泥泉范。1935年后,罗先生到汉口,兼任生利洋行汉口出口部经理。在汉口的3年,他广交泉友,与泉界同好成立“泉友会”,邀请武汉三镇同好聚会,品评藏品,讨论泉学,交换藏泉,成为当地泉界活动的中心。由于罗伯昭先生不惜巨金广收珍稀历代古钱,故成为西部地区藏泉的首富,在泉界就有“南张北方巴蜀罗”之称,是与张叔驯、方药雨齐名的古泉大收藏家。
  近年来,我看到一些关于介绍罗先生早年在四川、汉口等地收藏珍稀古钱的文章,并列举了一些珍稀古钱品目,但十分遗憾的是将罗先生那时珍藏的顶级大珍——西王赏功银钱、元丰重宝篆书白铜钱等孤品都遗漏了。出现此情况,抑或撰文者未得悉日本《货币》杂志曾有罗先生发表文章所致。1935年第194期和1937年第216期日本《货币》杂志,以“宝琼阁罗伯昭”署名的《谈西王赏功钱》《元丰重宝钱》两文中,都已写明上述两钱为其所藏。
  1939年,罗先生受好友美商范格之邀来沪,以7.5万美金买下巨泼莱斯路(今安福路)7号独幢花园洋房定居。当时上海已成“孤岛”,工商凋敝,难民聚集。罗先生弃商隐居,以收集、研究历代古钱币为乐。此时,上海乃泉界精英聚集之地,张伯、张季量、王荫嘉、郑家相等名家常于每周五下午在广东路古玩市场戴葆庭先生的店铺中沏茶相聚,研讨泉学。家父迁居上海后,戴老与我父在新老古玩市场各自的店铺中,曾联袂举办下午泉友茶叙会。罗伯昭先生每逢聚会必到,积极参与交流,成为上海泉币界的领军人物。1940年5月,罗先生登高一呼,与郑家相、王荫嘉等联合倡议成立中国泉币学社,社址设于罗氏宅邸。由年岁最长、德高望重的丁福保为社长、罗氏为副社长,并负责学社刊物《泉币》杂志的总编辑。当时《泉币》杂志的出版费用,主要由罗先生承担。泉币学社还定期举行例会活动,沪上泉友经常在罗宅聚会,互通有无,品评藏品。泉币学社于日至10月5日,曾连续举办了11次专题讲座,分别由罗伯昭、郑家相、张季量、张果园、沈子槎、彭信威等人担任主讲,罗先生在第11次讲座上的主题是“中华苏维埃银铜币”。当年的这些“中国泉币学社专题讲座”的手刻油印讲义史料,我父一直保存着,弥足珍贵。
  20世纪50年代末,家父曾带我去罗家参加泉友聚会活动。我第一次去罗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罗家的客厅宽敞、气派,古玩摆设十分讲究。茶几上,放着插有红花的大花瓶,花束是罗太太尹尚瑛做的绢花,罗太太的“尹派”绢花曾在上海工艺界、北京政界轰动一时。客厅正中墙上挂着一幅有毛亲笔签名的毛全身像镜框,该照片是毛主席赠予罗先生的。参加那天聚会的有郑家相、戴葆庭、沈子槎、杨成麒、赵权之、朱绍森等人。罗伯昭夫妇备茶点招待客人,罗先生主持会议,并用钢笔作简单记录。出席者都携带了一些钱币,以作交流、欣赏,我父亲则带去一小串古钱。会上大家对一枚辽代厌胜钱的铸期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发言热烈,有人甚至争论到面红耳赤的地步,真让我吓了一跳。这些前辈对待钱币学术如此认真,心地如此坦诚,使我感受甚深。他们之间年龄有大小,社会地位有高低,但在学术问题上始终是平等的,并相互尊重,绝无论资排辈的习气。我父亲数十年藏泉生涯,结交了众多泉币界朋友,其中罗伯昭先生是他生前最为钦佩的一位。他们相识于1939年,自那时起,罗先生就一直昵称我父为“小马”,直至上世纪70年代初。罗先生与我父亲情谊甚笃,是我父的良师益友,更是真正的莫逆之交。
在此,我介绍罗伯昭先生与我父亲的泉缘中有关两枚古钱的故事,其好事多磨的曲折经历,不啻是中国泉坛的佳话。20世纪40年代初,我国北方出土了一枚“新币十一铢”钱。这枚前所未闻的古钱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各地泉友的关注。张伯先生获得了此钱的拓片,并在1942年3月出版的第11期《泉币》杂志上发表了《新币十一铢质疑》的文章,当时郑家相先生亦附同张说。张、郑两君均属中国泉币学社创始人,在国内古钱界很有影响。因二人所持质疑否定的态度,以致这枚“新币十一铢”钱,在京成了无人问津之品。
1943年冬,家父赴北京寻钱访友,特地拜访了“新币十一铢”钱的物主李庆裕先生(李氏在琉璃厂开了爿“云松阁”古玩铺),亲眼看到了那枚颇有争议的钱币实物。家父小心翼翼地从盒内取出这枚遍体红斑绿锈的古钱,将该钱的文字制作、铜质色泽仔细审视了一番,断定这是一枚千载难逢的稀世孤品,并当即直言相告:“此钱为王莽所铸,是一枚无庸置疑的创见珍品。”李先生闻言欣喜若狂。随后家父提出将此钱割爱相让的意愿,李先生欣然应允。家父即以11两黄金之价成交。返沪后,家父即向罗伯昭先生推荐了这枚被冷落二三年的珍钱。罗先生看后同样爱不释手,他肯定家父的鉴定和推论,决然用巨金购下(据罗氏后裔回忆,当时罗先生是以5000大洋购买的)。罗先生一直自诩“新币十一铢”是他所收藏的1.5万余枚古钱中的第一大珍品。罗氏所藏钱币于1957年全部捐献国家,此“新币十一铢”钱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永隆通宝”铅钱
  1966年,家父供职上海文物商店,一天,家父在一封福建泉友来信中发现了一张“永隆通宝”铅钱拓片,此钱背上有“闽”字,下有“仰月”纹,家父按拓图中此钱的神韵、文字、制作,皆符五代钱风,不似赝品,显属一枚创见品。物主刘某应家父所求,将此钱寄沪。家父收到此钱后,将此事电告罗伯昭先生(罗氏自1957年无偿捐献全部藏钱后,凡遇所喜爱的珍稀古钱,继续高价收集,以解“钱渴”),请其一同欣赏,并动员罗先生收藏此珍钱。
  罗先生来到上海文物商店后,家父将这枚“永隆通宝”的来龙去脉如实相告,罗先生听说他人与家父对此钱的真伪持有不同观点,且此钱标价500元,价格不菲,故犹豫不决。经劝说和考虑后,他愿意以500元买下此钱。岂料,正在交割之时,大街上突然喧闹异常,“造反有理”“文化大**万岁”的口号不断。同时,文物商店沿街的玻璃窗上,已贴满了“大破四旧”“大立四新”“彻底砸烂封资修”的大大小小标语。这种突如其来的“**”行动使文物商店的经理惊慌失措,只能匆匆关门停止营业。来店觅宝的罗伯昭先生,此时也急忙付款,携带这枚“永隆通宝”铅钱,从正在拉上的铁栅栏的门隙挤了出去。“永隆通宝”铅钱成交的过程是沪上泉界遭“文革”禁锢前的最后一幕插曲,是罗伯昭先生生前最后收藏的一枚珍钱,可谓“绝唱”!也是罗先生对中国历代钱币收藏终生不渝的见证。
  这枚“永隆通宝”铅钱,在罗先生遭到抄家时失踪。“十年浩劫”中,罗先生蒙受的摧残无法想像。每次与家父相会时,罗先生总是提及此钱,可见他念念不忘这枚最后收藏的心爱之钱,但直至他谢世,仍未见下落。“文革”结束后,罗家子女秉承其父爱国遗志,将发还的文物悉数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家父那时已调到上海博物馆工作,一天,罗家捐献物中的一只烟罐引起父亲的注意,他随即将烟罐拿起,轻轻一晃,闻有撞击之声,打开罐盖一看,岂料久寻不见的“永隆通宝”铅钱,竟安然无恙地藏身其中,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父亲与这枚“永隆通宝”从“识钱”到“寻钱”的二度相逢,真是不可思议之事。为此,父亲特地写了一篇《永隆大钱志》以作纪念。如今,这枚“永隆通宝”铅钱,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并标明“罗伯昭捐献”。
好帖子顶一下,谢谢楼主,一直都很崇拜南张北方,可惜没找到太多的资料今天总算知道了许多,O(∩_∩)O谢谢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4%B3%BE/pic/item/cfdb5b112.jpg?v=tbs" DATA-PASSIVE="loaded" WIDTH="140" HEIGHT="140"
ALT="转载&【古钱币收藏大家二三事】"
TITLE="转载&【古钱币收藏大家二三事】" />
古钱币收藏大家——陈达农
发布日期:07-08-25 16:13:00 作者:本站记者 新闻来源: 新闻点击:
上海证券报 
张秀娟陈达农,古钱币收藏大家,曾被泉学宗师马定祥评价为“20世纪60年代全国私人藏家第二”,字敬吉,号四显斋主、西塞泉叟,祖籍浙江上虞梁湖,1919年出生于湖州。陈达农的收藏始自八九岁时,他的父亲经商之余颇好书画、古钱收藏,逐渐地他也对古钱币产生浓厚的兴趣。25岁时,他在家乡湖州养病。当时正值日寇侵占杭嘉湖地区之际,湖州古城上北街至双池潭口包括府庙、子弟弄一带,古玩杂物摊贩群集,不时有珍贵文物出现,钱币纸钞更是遍地杂陈。在父亲指点下,陈达农趁此时机正式开始搜集古钱币。此后,他陆续从湖州当地及周边的泉界前辈手中求得一些珍品。
如他手中的一枚“定千”铁铲布,为袁克文旧藏,曾载入《古逸币志》,有宝楚主人及寒云篆额,即是他从一个嘉兴藏家手中购得。抗战胜利后,他又从德清莫干山一个农户家中购得古泉藏家汪夷白大批旧藏,其中名品包括银质“西王赏功”、“天策府宝”、铜质“永安一千”、“新莽十布”等等。而最带有传奇色彩的则是他觅得的“咸丰元宝”宝苏局当五百罕见孤品。曾经一所普通的县学里,有数方名家书丹篆额的碑刻。一次,有人无意中在碑刻石础墩下挖出一枚古钱,被其父以一个大洋的价钱卖给陈达农,正是名扬泉界的咸丰宝苏当五百孤品。可惜,后来这枚古钱又被那个人偷回去,接着流到国外。  陈达农先后收藏到许多古泉中的珍稀品种,如“定千”铁铲布、新朝王莽十布、先秦“第八重四两”、“永安一千”大型铜钱、“天命通宝”天启版、“咸丰元宝”、克勤王宝泉星月当二百等等。此外,他还将自己数十年的古钱币收藏阅历整理出来以飨众位泉友,先后出版了《古钱学入门》、《淙淙泉声》、《达农泉集》等等。在中国古泉界,陈达农秉承着自己的收藏理念,正像他自己说得那样,“湖邑当代藏泉者,仅潘澜江、郑德涵及余数人而已。潘以多胜,郑以精胜,我以奇胜,各有千秋。”
访著名钱币收藏家余榴梁先生
作者:晨欣| 标签: &| 评论5| 阅读-11-30
我与余榴梁先生是老朋友了,认识交往已将近三十年,但一直是“神交”,没有见过面。11月25日下午,我专程去上海虹镇老街拜访了他,了却了久埋心中的一个宿愿。
余榴梁先生是著名钱币学家马定祥老先生的弟子。他凭着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对古钱币的喜爱和追求,无论是在古钱币实物收藏上,还是在古钱币的学术研究上,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现为
中国钱币学会会员、上海钱币学会理事,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个古钱币收藏大家之一。
余榴梁先生的住房比较陈旧,建于八十年代,面积不大,约50多平方米,结构也简单,即长条一间隔成三段的那种。别看住房条件不是很好,但却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内藏有各种钱币数万种,价值达上千万元。完全可以说,其内涵,绝不比任何豪宅逊色。室内摆设简单,仅一沙发、一茶几、一书柜、两张小桌而己,唯一的点缀是壁上挂了一幅其师兄卓鹏写的“方圆乾坤”书法作品。我们就坐在沙发上聊天,谈古钱币的收藏、谈如何保存古钱币、谈当今的古钱币价格,总之,不离古钱币这条主线。据余榴梁先生介绍:他现已收藏中国历代古钱币13000多枚,各类“花钱”1200多枚、纸币7000多张,外国货币30000多种,总计共有52000多个品种,真不愧为“江南有钱人”。尤令我感兴趣的是他的古钱币保管模式,用的是自己设计,请当地塑料厂定做的一种塑料盒,很薄,比古钱币稍厚些,内分6格及15格两种,上盒可盖压住下盒,这样一层层地垫加上去,至一定高度便成为一大盒,既密封,古钱不会氧化,而且也不占地方,便于拿出观赏,放在柜里就象一套套线装本古籍书似的,既科学又美观。别看它简单,但却解决了众多古钱币收藏者对古钱如何保管的一个难题。以我自己为例,我最初是将硬纸板做成小卡片用线将古钱订在上面,然后放在盒子里;后来是做成大小相宜的平绒展板,用白胶将古钱粘在上面,然后贴上标签,用特制锦盒保存。这样虽美观,但背面不能看到,且成本高,占地方。所以如何保存古钱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难题,现终于在余榴梁先生这里找到了答案。由于余榴梁先生的古钱实在太多,在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完,我便请他拿一些“花钱”、银币来欣赏。他便从柜中挑选了几大盒出来,我坐在沙发上一片一片地打开,一枚一枚地上手品赏,先看了几十枚银币,不少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且品相上乘。但我把重点还是放在了中国“花钱”上,先后上手大约把玩了百余枚,除一些普品外,我上手了几十枚“马格钱”,很多钱谱上都未载;另外,我还上手把玩了几枚”花钱”珍品,如:“大宋河山”、“洪武天下太平”等,这些都是很难一见的!真是大饱眼福,大开眼界,大大地过了一把瘾。观赏过古钱币后,我们又坐下来聊天,我提议他将自己收藏的“花钱”,再出一册象《中国花钱》之类的书,因为对他来说,只要编好,出版不是问题。加上现在喜欢“花钱”的收藏者很多,销路也不成问题。他讲自己也有这打算,但目前在赶几本书,只有等完成后再来做。然后我谈了对他钱币保管方式的看法,认为是个创举,而且摆在钱柜里很美观,值得推广。另外,我还谈了自己收藏古钱的一些经历与体会,谈了对当前钱币市场上赝品成灾、价格暴涨等现象的一些见解,同时我们也对一些古钱收藏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谈得很投机,也很开心!可说获益非浅,不虚此行也。
临告别时,余榴梁先生除了应我的要求,送了我四片装古钱的塑盒拿来做标本外,还送了我一枚他亲自设计并监造的姚明纪念银币,虽说我不集现代银币之类,但这上面凝聚了余榴梁先生的心血、友情与成就感,故欣然受之,以作纪念。回来后,我想,他对古钱币的那种感情,那种痴迷,那种投入,绝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他的古钱币收藏高度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得到的,他不愧为马定祥先生的弟子,没有辜负先生对他的期望!我衷心期待他的几本钱币新作能早日问世,为中国钱币事业的发展,再做贡献!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forum/w=580/sign=b215f0cba4e/502a6b63fdc26b2ebf81a4c530fa2ce.jpg" WIDTH="304" HEIGHT="219" STYLE="margin-top: 8 cursor: url(/tb/static-pb/img/cur_zin.cur),"
ALT="转载&【古钱币收藏大家二三事】"
TITLE="转载&【古钱币收藏大家二三事】" />
余先生藏品<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forum/w=580/sign=e2eae8a2a760e10bb3df/af1fbc377d3e53d7.jpg" WIDTH="304" HEIGHT="218" STYLE="margin-top: 8 cursor: url(/tb/static-pb/img/cur_zin.cur),"
ALT="转载&【古钱币收藏大家二三事】"
TITLE="转载&【古钱币收藏大家二三事】" />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forum/w=580/sign=e5cd0da7f3deb48ffb69a1d6c01e3aef/7c7bd109b3de9c82c96f6e496c95.jpg" WIDTH="304" HEIGHT="241" STYLE="margin-top: 8 cursor: url(/tb/static-pb/img/cur_zin.cur),"
ALT="转载&【古钱币收藏大家二三事】"
TITLE="转载&【古钱币收藏大家二三事】" />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forum/w=580/sign=aefdcf44690fedc/571b9b504fc2dbe7c5e.jpg" WIDTH="304" HEIGHT="228" STYLE="margin-top: 8 cursor: url(/tb/static-pb/img/cur_zin.cur),"
ALT="转载&【古钱币收藏大家二三事】"
TITLE="转载&【古钱币收藏大家二三事】" />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pic/item/ca8cbbef8a136327ecaf46afac7bf.jpg?v=tbs" DATA-PASSIVE="loaded" WIDTH="246" HEIGHT="200"
ALT="转载&【古钱币收藏大家二三事】"
TITLE="转载&【古钱币收藏大家二三事】" />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forum/w=580/sign=f2e97fee683c/3f60ad4bdf859a40f4bfbfaed0465.jpg" WIDTH="304" HEIGHT="212" STYLE="margin-top: 8 cursor: url(/tb/static-pb/img/cur_zin.cur),"
ALT="转载&【古钱币收藏大家二三事】"
TITLE="转载&【古钱币收藏大家二三事】" />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forum/w=580/sign=1f24359aec0bf894d192/ebc4dac9e15f8226cffc1f171662.jpg" WIDTH="304" HEIGHT="178" STYLE="margin-top: 8 cursor: url(/tb/static-pb/img/cur_zin.cur),"
ALT="转载&【古钱币收藏大家二三事】"
TITLE="转载&【古钱币收藏大家二三事】" />
老一辈钱币收藏大家的愿望,正在实现中作者:马传德&&
16:39:56  编者按:  内地中国钱币拍卖迭创新高,中国钱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研究和投资,中国钱币市场已经兴起、成型,并逐渐健康发展……  中国钱币应得到传承,达到其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李伟先、罗伯昭、张叔驯、孙鼎、戴葆庭、马定祥等老一辈收藏大家的愿望,正在实现中。    2007年2月,我因编著《中国近代钱币收藏家》一书收集资料,去美国旧金山拜访了钱币收藏大家李伟先先生的孙子。其中谈到了日中午,陈毅副总理委托当时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市长曹荻秋、市委宣传部长石西民等领导,在锦江饭店13楼设宴感谢李伟先夫妇当年向上海博物馆慷慨捐献2500余种珍贵中国银币,那一天家父马定祥也被邀请参加。  席间,上海市领导们曾问李先生,捐献钱币,他有什么愿望或要求。李先生当即提出,希望政府能将像马定祥这样对钱币有研究的人才,调到专门机构去工作,从事编撰钱币著作,带教学生。这一要求出乎在场所有人的意料—他没有为自己要求什么。不久,家父被安排编写《太平天国钱币》一书;后来又被从上海市文物商店调到上海博物馆。  这件事我也是第一次从李先生的后裔处听到。  家父早年长期担任李先生钱币收藏经纪人和顾问,李先生晚年捐献大宗钱币,亦是由家父为其整理的。  他们一生倾心、醉心于中国钱币收藏和研究,视钱币为生命。他们共同努力,默默地为中国钱币文化事业作出贡献,他们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国钱币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李伟先先生曾先后5次向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无私捐出了毕生所藏钱币,供国家博物馆展出;供更多的人参观、学习和研究。  我自1991年,从美国回来后,一直在遵循家父遗愿整理钱币著作。近年来,又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支持和合作下,连续成功举办了5场“马定祥收藏钱币”拍卖,迭创中国钱币拍卖新高,掀起阵阵中国钱币收藏热潮。  捐献与拍卖,殊途同归,共同传承着中国钱币文化。  今天,中国钱币已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研究、收藏和投资,中国钱币市场已经兴起、成型,并健康发展渐入佳境……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李伟
先先生去世已经35年了,家父去世亦已16年了。但是,李先生与家父等老一辈钱币收藏家的愿望,正在实现中。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李伟先先生与家父对钱币的热爱和执着,他们之间的精诚合作与真诚友谊,不断地浮现在眼前,令我不胜感慨。    与外国人叫板,高价收购中国钱币  李伟先先生(年),别号宕涛,广东中山石岐人。长期担任上海永安纺织印染厂总会计师,他将祖上遗产和自己一生的积蓄全部用于钱币收藏。  李先生长期与钱打交道,逐渐对中国各种钱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32年国民政府发行三鸟币,他感到这种银元有些可爱,特地换得二十余枚分赠亲友。加上当时市上还在使用各种银元,故在平时亦着手拣选不同的银币从事收集。业余时间常逛上海广东路古玩市场,寻觅自己喜爱的钱币。  在抗日时至胜利后,他眼见敌币充斥,继而伪法币、关金券和金元券不断地滥发,漫无止境,通货膨胀已达极点,所以收集银元亦含有保存币值之意。  当时有一个名叫耿爱德的奥地利人,耿氏在沪从事金融业,正在出重价搜罗中国的稀有银币,眼见大好之物将落入外夷之手,李先生心有不甘,暗中亦出重价与其竞价收购,力挽狂澜。因此有许多耿氏所无之品,都侥幸地归入李先生的藏箧中,没有流出国外。  聘请家父做经纪人和钱币顾问  据家父说,他与李伟先先生结识于1945年。那时,家父的“祥和泉币社”开张不久,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位模样清瘦、衣着简朴人。他与家父聊起了钱币,滔滔不绝,两人一见如故,彼此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这位来访者,就是钱币收藏家李伟先先生。  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钱币收藏、研究的昌盛时期。上海是中国泉界精英聚集之地,经营和兼营钱币买卖的商铺有l0家左右。李伟先从一枚三鸟币开始,踏上了收藏钱币的漫漫之路,最终成了收藏钱币的大家。他利用闲暇到处探宝寻友,一直未能遇到深交者。就在此时,李伟先结识了家父。经过几次交往,他感到家父是一位酷爱钱币、刻苦钻研、知识渊博、鉴别功底扎实的人,尤其是家父为人忠厚、以诚信为本的经营作风,使他对家父倍添信任之感。不久,李先生就提出请家父代其收购各种稀有金银币,并担任他的经纪人和钱币顾问,长达十余年之久。  从此,家父凡获珍稀金银币大多送到李先生府上。当时秦子帏、许小鹤、吴诗锦、宋小坡等名家的藏品大多由家父转手归于李氏。李先生从家父处收购钱币,从不计较还价,对家父是绝对信任。事实上,家父有这样的习惯,凡是自己喜爱认定的钱币,对方开价,他从不还价,而且还会主动提出该币的应有价位,不让对方吃亏。所以,当时全国各地钱币商每获珍稀钱币,往往不直接卖给收藏家,而且首先来找家父,让给家父。  听从家父建议,扩大收藏门类  李伟先先生最初专门收集中外金银币,后来在家父的建议下,逐步扩大范围,亦收集铜元、古钱、纸币等,终于成为系列性的钱币收藏大家。
当年,中国金银币的收藏以耿爱德和施嘉干最为著名,但李伟先的金银币藏品之丰、珍品之多绝不逊于此二人。以往,泉界有南张(叔驯)、北方(药雨)、巴蜀罗(伯昭)“三巨头”之称,但三君的收藏主要是古钱,而李先生的收藏涉及金银币、铜元、古钱、纸币四大门类,这在当时、乃至今日中国钱币收藏家中,仅此一位!  家父常说,要成为一个收藏家,首先要有“眼力”,其次要有“财力”,然后要有“魄力”。李伟先当年有财力,但他有眼力认定家父为他的钱币顾问,同时他也有魄力买下家父推荐的各种珍稀钱币。李先生虽然钱币收藏宏富,但一直很低调,从不抛头露面,如当时中国泉币学社在上海安福路7号罗伯昭寓所举行的每周一次的例会活动也不参加。所以,很多钱币收藏界的同好从不知晓李先生在收藏钱币。直至1963年李先生的捐献义举报道后,人们才知道上海竟还有这样一位大收藏家。  那时候,家父去李府,大多带着李先生所需的钱币,并向他逐一介绍珍稀程度,甚至将自己鉴别真假的心得和诀窍都毫无保留说给他听。李先生有时也会详细询问,两人谈得非常投机。  1954年,家父在店中收到一枚“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上海解放壹圆纪念币”,为铜质原始设计样币,从该币的图案设计、制作方式等方面研究,家父推断其是1949年为纪念上海解放而设计雕制的作品。李伟先先生表示认同,欣然买下。对于此币,我于八十年代初撰文披露,当时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是臆造品。2004年,我得悉有人就有关史料证实这枚解放纪念币确为当时所制的珍品(此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从此事说明家父严谨的学术态度,也反映了李伟先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识宝者。  李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三反”、“五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以后,很少再买钱币了。但是,如果得悉家父获得极珍贵的钱币时,还是追着不放过。例如,家父当时曾得到三张湖北官钱局光绪三十年双头像拾两票,上印有张之洞、端方两人头像,李先生请求家父让给他一张,毫不犹豫地出钱买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我曾随家父多次造访李府,李家在南京西路邻近的青海路90弄47号。那是一幢独立的三层花园洋房,房前的花园里绿意盎然。李氏夫妇每次都备茶点接待我们。李先生的钱币等藏品,大多放在特制的柚木壁式立柜内,每档抽屉都满满地平放着长形的柚木盒,盛装着中外金币、银元、铜元、古钱、勋章、奖牌等等,让人眼花缭乱。有几次李先生谈得高兴,就请我们父子上楼去他卧室,欣赏他特别喜爱的珍贵钱币。有一次,他打开几抽屉金币给我看,里面有现在一枚拍卖价值达五、六十万元的“光绪年造大清金币”,竟有五六枚之多。  有一次,李先生对我说:“我的收藏品里面,大多好的钱币都是你爸爸给我觅来的。”类似这样的话,纸币收藏家吴筹中先生也曾对我说过。  捐献钱币超亿元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李伟先先生与夫人决定将珍藏的钱币捐赠给国家,请求家父帮助整理,进行编号造册。根据有关规定,捐献者必须要写一份申请书,李先生委托家父代写了《捐献钱币缘起》的申请书。李先生1963年首次向上海博物馆捐献了2500余种中国银币,包括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一元币、陕西省造光绪元宝一元币、光绪八年吉林厂平壹两铜质样币、光绪京局庚子银币五枚全套、广东省造寿字库平一两银币、广东省造七二反版五枚全套、四川省造光绪元宝楷书币等等珍罕名币数百种,这些钱币按现在市场价值计,每一枚都在百万元以上。他的申请书和所捐银币,被视察上海博物馆的陈毅等中央领导看到后,十分赞赏李先生的爱国之心,并表示要宴请李氏夫妇。后陈毅副总理因公急返北京,委托当时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市长曹荻秋、市委宣传部长石西民等,在锦江饭店设宴感谢李氏夫妇,家父也被邀请参加。李氏夫妇对市领导的款待和重视非常高兴,当即表示要逐年分批捐献。据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介绍,对待收藏家的捐献,市委与市政府以这样的高规格出面接待,绝无仅有。  在李先生委托家父代写了《捐献钱币缘起》中,李先生这样说道:  今日我在贡献之余,体会到这类实物,以后将必愈来愈少,尤其是稀币伪品充斥。国内善于鉴别的泉币人才,为数极少,所谓审定真伪需要“鉴”,分门别类需要“别”,乃是一科比较深邃的学问,深望国家能以实物基础来培养成一批第二代的泉币专家来做接班人,也是一件当务之急。  之后,李氏夫妇于1964年和1965年又分批向上海博物馆捐献中国历代金银币、铜元、古钱、纸币、元宝等,总数达万件。其中古钱有明万历通宝大镇库钱、咸丰元宝宝泉当三百大钱、太平天国大镇库钱等,内中仅清朝历代雕母钱就有80多种;铜元有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大清铜币淮字二十文、江西辛亥大汉当十铜元、哈尔滨军舰壹分币、光绪通宝山东壹文、袁世凯十文铜元银样等;纸币有户部官票咸丰三年壹两、叁两、伍两、拾两手书面值票,北京户部银行光绪三十四年拾两、叁拾两票,营口大清银行光绪三十四年一百角直票,台南官银票光绪二十一年伍佰文,湖北官钱局光绪三十年双头像拾两票,围场官银号光绪年号伍拾枚票,永七官银号光绪三十二年壹元票,新疆伊犁官钱总局宣统元年壹仟文、贰仟文票,以及汉代马蹄金等等。
其珍币罕钞之多,不可胜数。  根据1994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博物馆编撰《上海博物馆藏钱币&清代民国机制币》(其中十之八九为李伟先先生捐献)中载明,李伟先所捐献的金币、银币、铜元、镍币等机制币,前几年,有人估计其价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但若加上尚未披露和未载名的钱币如纸币、古钱、元宝、外国金银币以及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的钱币,按现在市场价值,其价值不可估量。  “文化大**”开始后,李伟先家惨遭不幸,被抄家达四五次,其中一次竞达七天八夜之久,他们全家均被赶至青海路—条小弄堂内的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里。李夫人因受惊吓而突发心脏病去世。  1967年夏天,家父带我探望李先生,只见他手持蒲扇躺在床上,连连咳嗽、喘气,身体虚弱,处境非常悲惨。两位泉界好友对于“文革”中中国钱币被列为“四旧”非常不能理解。当谈及因被抄家散失、损坏了大量珍贵钱币时,李先生非常痛心。日,李伟先先生因肺气肿导致心力衰竭而逝世。    中国钱币市场在发展,钱币精神在传承  李伟先先生与家父生前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中国钱币能够得到传承,达到其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2006年中国嘉德春拍钱币拍卖连创新高,该场拍卖总金额高达2700万元,超过了2005年全年四场拍卖的成交总金额(2350万元)。  其中,家父“马定祥钱币”300多件,拍卖额1160多万元,成交率达到95%以上。内中一枚中华民国十五年“张作霖像陆海军大元帅纪念壹圆金样币”从100万元起拍,最后成交价为319万元,创下中国钱币拍卖历史新高。  这几年,中国嘉德公司做得很好,为广大钱币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拍卖、交流,使大家得到了一个健康、公正、公正的活动场所,使钱币收藏队伍日益壮大。  中国钱币市场已经崛起,钱币价格逐渐上涨,更多的爱好者、收藏者和投资者进入钱币市场,中国钱币事业蒸蒸日上,正在蓬勃发展。李伟先先生当年捐献的一些珍贵钱币,已在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
李伟先先生当年捐献的一些珍贵钱币,已在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地公开陈列展览,吸引着众多的钱币爱好者参观、学习和研究,为弘扬中国钱币文化发挥着巨大作用。  今年五月,中国嘉德将举办2007春季拍卖会,再次开辟了家父马定祥收藏钱币专场,计划安排800多件拍品,是历年来马定祥收藏钱币拍卖最大最多的一次专场。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们的投资收藏理念提升,相信中国钱币事业将会越来越兴旺。  中国钱币市场在发展,中国钱币精神在传承,老一辈钱币收藏大家的愿望正在实现中……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钱币的收藏价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