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科与剑头蝗科蚂蚱和蝗虫的区别别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直翅目 癞蝗科 蝗总科
下载积分:200
内容提示: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直翅目 癞蝗科 蝗总科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70|
上传日期: 03:39:5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直翅目 癞蝗科 蝗总科
官方公共微信以上内容摘取自《网翅蝗科(直翅目:蝗总科)部分种类的分子系统学分析.pdf》,若想查看原文格式,请如果您觉得不放心或未尽人意,请复制链接到电脑端访问(同时支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蝗科(学名:Acrididae)是中最大的一个族群,约占有11,000种的10,000种,其中又以最为著名,是的天敌。飞蝗的特点是须线较短,体质粗壮,并鼓室对方的第一次腹部部分。 
蝗科 Acrididae (Locustidae)属,,蝗总科Acridoidea俗称蝗虫或蚂蚱。体粗壮。触角短,不超过体长,呈丝状、剑状或棒状等。多数种类有2对翅,少数种类翅退化或缺翅。跗节3节,第1跗节腹面常有三个垫状物,雄虫能以后足腿节摩擦前翅发音,听器位于第1腹节两侧,产卵器短粗,顶端弯曲呈锥状,蝗科为植食性,能取食许多不同科的植物,有些能造成严重危害,多数种类1年1代。卵为圆柱形而略弯曲,通常聚产于土中,外包以胶囊保护,又名。其形状、大小、质地、结构等可作为分种的依据。本科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农林害虫,如、东亚飞蝗等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直翅目 Orthoptera
若虫(蝗蝻)
Caelifera 总科: 蝗总科 Acridoidea 科: 蝗科 Acrididae 蝗科中华蚱蜢& 学名:Acrida&chinensis&(Westwood) 寄主:杂草、柑桔、泡桐、桃、木槿、草花、刚竹、蜀葵、禾本科、十字花科、旋花科、草坪、杨 分布:江苏、安徽、湖南、山东、福建、河南 东亚蚱蜢& 学名:Acrida&cinerea&Thunberg 寄主:苗圃幼苗、、对叶菊、钱线草、木芙蓉、茶树、禾本科、旋花科 分布:山东、贵州、四川 黄脊竹蝗& 学名:Ceracrs&kiangsu&Tsai 寄主:、蔓生秃竹、、、禾本科、、蒲葵、散尾葵、、、青皮竹、佛肚竹、青条木 & 学名:Ceracris&nigricornis&Walker 寄主:竹尖、竹、刚竹 白边长腹蝗& 学名:Lschnacrida&vittata&Fab
寄主:禾本科地被植物 & 学名:Trilophidia&annulata&(Thunoerg) 寄主:杂草、、茶、、、、象草、草坪 素木乌背蝗& 学名:Shirakiacris&shirakii&(I.&Bolivar) 寄主:甘蔗、小竹、白茅 东亚飞蝗& 学名: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 寄主:十字花科、禾本科、莎草科、杂草、、麦冬 云斑车蝗& 学名:Gastrimargus&marmoratus&Thunberg 寄主:禾草、结缕草、多种地被、人面子、马尾松、木麻黄、台湾相思、椰子、槟榔、散尾葵、青木桑、蒲葵、粉丹竹、佛肚竹 飞蝗科& 学名:Aiolopus&tamulus&(Fabricius) 寄主:柑桔、茶、甘蔗、禾本科、桑、柿、结缕草、铁线草、香附草、水蔗草、白茅 疣蝗& 学名:Trilophidia&annulata&(Thunoerg) 寄主:桑、雀稗、狗牙根、水蔗草、纯叶草、象草、风车草、首乌 东亚飞蝗& 学名: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 寄主:十字花科、禾本科、莎草科、杂草、芦苇、麦冬 学名:Gastrimargus&marmoratus&Thunberg 寄主:禾草、结缕草、多种地被、人面子、马尾松、木麻黄
癞蝗科& 学名:Haplotropis&brunneriana&Saussure 寄主:草坪、苜蓿、树苗、禾本科花草 尖蝗科 斑腿蝗科小斑腿褐蝗
若虫(蝗蝻)
长尾蔗蝗 异岐蔗蝗
柑黄脊 短角蝗科 学名:Xenocatantops&brachycerus&(Willemse) 寄主:茶、葛藤、红背桐、三叶五加 棱蝗科长翅肩蝗& 高目棱蝗 日本菱蝗
体粗壮。短,不超过体长,呈丝状、剑状或棒状等。多数种类有2对翅,少数种类翅退化或缺翅。跗节3节,第1跗节腹面常有三个垫状物,雄虫能以后足腿节摩擦前翅发音,听器位于第1腹节两侧,产卵器短粗,顶端弯曲呈锥状.&成&虫 体黄褐色或绿色 头顶宽短,颜面垂直,复眼长卵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马鞍形,隆线发达 前翅褐色,具多暗色斑,后翅无色透明&&后足股节内侧基半部黑色,近端部具黑环,后足胫节红色& & 群居型与散居型成蝗的形态区别& 比较项目&&&&&&&&&&&&&群居型&&&&&&&&&&&&&&&&&&&&&&&&&&&&&&&&&&&&&&&&&&&&&&&&&&&&&&&&&&&&&&&&&&&&&&&&&散居型&体色和斑纹&&&&体常为赤褐、黑褐色,&&&&&&&&&&&&&&&&&&&&&&&&&&&&&& 体色随周围环境而异,草绿色或淡褐色,黑褐色斑纹少而色&&&&&&&&&&&&&&&&&&& 体色褐斑纹较固定,黑褐色斑纹较多,&&&&&& 淡,头、前胸背板及后足腿节常为绿色&&&&&&&&&&&&&&&&&&&&&&&色深&&&&&&&&&&&&&&&&&&&&&&&头胸高度比 头顶稍高于前胸背板&&&&&&&&&&&&&&&&&&&&&&&&&&&&&&&&&&&&&&&&&&&&&&&&&& 头顶低于前胸背板&&后足腿节&&&&&&& 稍短于或约等于前翅长度的一半&&&&&&&&&&&&&&&&&&&&&&&&&&&&& 通常稍长于前翅长度的一半 后足腿节 通常等于或稍大于2(雄2.0~2.17,雌1.78~2.22)&&&&&&&&通常不大于2(雌雄均为1.8~1.96) 卵& 卵长约&6.5&毫米,谈黄色,圆柱形,一端稍尖,略弯曲。& 块产,褐色,圆柱形,稍弯曲,上部略细。卵块上端为海绵状胶&质物,下部含卵粒,卵粒间由胶质粘结,有规则地斜排成&4&行。& 若虫(蝗蝻) 似成虫,共5龄,从体长、触角节数、翅芽和前胸背板等特征可识别龄期。 && 各龄蝗蝻的特征& 龄期 体长(mm) 触角节数 翅芽 前胸背板 1龄 5-10 13-14 很小,不明显 后缘呈直线 2龄 8-14 18-19 翅芽初现,前后翅相差不大,翅尖略指向后下方 背板背面开始向后延伸,但后缘多少还成直线 3龄 10-20 20-21 翅芽明显,前翅芽显著比后翅芽小,后翅芽略呈三角形,翅尖指向后下方 背板背面的前缘开始向前延伸,后缘显著向后延伸并掩盖中胸,后缘呈钝角 4龄 16-25 22-23 翅芽黑褐色,长达腹节第2节左右,且向背靠拢,翅尖开始指向后方 后缘更向后延伸,掩盖中胸褐后胸背面,后缘角度减小 5龄& 26-40 24-25 翅芽黑褐色,并显著增大,长达腹部第4,5节,前翅芽为后翅芽所掩盖翅尖指向后方 同4龄
蝗科为植食性,能取食许多不同科的植物,有些能造成严重危害,多数种类1年1代。卵为圆柱形而略弯曲,通常聚产于土中,外包以胶囊保护,又名卵囊。其形状、大小、质地、结构等可作为分种的依据。本科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农林害虫,如、等
成虫有嗜好咸味和人尿的习性。& 其天敌有黑卵蜂。,寄生率4.4%;小寄生蝇,寄生于跳蝻,寄生率4.4%;大寄生蝇,寄生于成虫,寄生率达11.4%;
若虫(蝗蝻)
红头芜青幼虫取食蝗卵;、、食虫虻吃跳蝻;捕食跳蝻和;类寄生于跳蝻及成虫;益鸟有、、黑脸噪鹛、竹鸡、等。(抱死瘟病原菌)及寄生于蝗体内另一种虫霉。& 块孵化起点温度为12℃,但以16-35℃为适宜,而以30℃左右为最适宜。相对湿度达到70%时即有孵化可能,但最适相对为90-100%。自然界当气温在18℃、地温在20℃以上时,不论晴天或阴雨天,蝗卵均有孵化可能,而以晴天气温为23-26℃、地温为24-27℃,最适于蝗卵孵化。最适于跳蝻脱皮的温度为27-28℃、湿度为90%左右。成虫羽化最适温度30-32℃,湿度为75%。& 风对于竹蝗的生存及飞翔扩散有相当大的影响。蝗区竹农有"东风放西风收"以及"蝗虫只怕西风"的谚语。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东风发生在3-5月,随着东风的吹起,天气渐渐变暖,而跳蝻也就在5月中旬左右发生。西风多发生在8-10月,此时天气已渐渐变冷,而且交尾产卵后的,其生命本已濒于死亡,一旦西风吹起,即可促使其提早死亡。当飞翔扩散时如遇有风吹起,则可增加其扩散距离。& 通过对黄脊竹蝗生命表的研究组建了黄脊竹蝗3年平均生命表系统模型,为预测此虫数量消长趋势及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发生和环境条件的关系
气候、水文、地势、土壤、植被以及人为活动等是影响飞蝗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以旱、涝和水文的关系最密切。 1&雨水和旱、涝 飞蝗发生和旱、涝有密切的联系和因果关系,旱、涝影响着飞蝗的发生面积和生态适合度。 飞蝗适生的生态环境特点是:&(1)地势低洼,易旱易涝,或水位不稳定的湖滩或海滩地,
20世纪90年代中国黄淮海地区东亚飞蝗蝗区分布
(2)由于土地不能利用,形成大面积的荒滩,&(3)因水涝耕作粗放形成的夹荒地。 &&这些地方生长有芦苇、茅草、盐蒿、莎草等飞蝗嗜食植物。 2&土壤 飞蝗最适合产卵的土壤含水量:&沙土10~12%,壤土15~18%,粘土18~20%,低于5%或高于25%时,产卵量显著减少。 沿海蝗区:飞蝗多产卵于含盐量(氯离子)在0.2~1.2%的表土中,高于1.2%Z则很少产卵。 3&天敌 卵期:寄生蜂、寄生蝇以及捕食性的芫菁幼虫、长吻虻幼虫等。 蝻期和成虫期:鸟类、蛙类、蜘蛛类、步甲类、螨类、线虫、真菌、微孢子虫、寄生蝇等。
虫情调查及预报
查卵:黄脊竹蝗卵一般产在背北向阳、土质较松、大竹和杂草较少的山腹或两山之间的山谷斜坡或小路两旁。产卵场所常常有头壳、前胸背板和后足等尸体遗骸存在。一般在竹梢叶片被害的山地和有红头芜青的地方有卵存在;又地面小竹、被害严重地方可能有卵块存在。卵块上端有一胶质硬化黑色圆盘形盖,当被水冲刷,常能暴露于土表。& 查蝻:孵化期中除观察孵化日期、地点、面积和密度外,还须掘出卵块检查孵化率和卵的发育进度。一般在卵壳外面看到眼点时约14天后跳蝻即将。在卵发育后期,还可清楚地看出跳蝻腹节和卵壳变薄等现象。监视跳蝻活动和了解孵化数量十分重要,一般从发现跳蝻孵出之日起10天左右(大部分跳蝻是1龄末2龄初)必须施药,否则跳蝻上大竹,防治就较困难了。& 对黄脊竹蝗防治指标研究结果认为,毛竹叶片损失10%时即需进行防治。但防治指标受到许多因子的影响,例如竹林竹叶蓄积量、防治成本、不同竹林地情况等等。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防治方法用及典型事例
虫情调查和预测:&搞好"三查",明确蝗情 "三查"&:查残、查孵化和查蝻 查残:指调查防治后的残留虫量,以便了解防治效果和确定下代防治任务。 调查次数:夏蝗查2次,一次在防治后,一次产卵盛期;秋蝗调查3次,分别在防治后、产卵盛期和产卵末期。 取样数量:滨湖和沿海蝗区,每50~100亩取1点,内涝蝗区每10~20亩取1点,每点取样11平方米,目测飞蝗数量,计算出每11平方米平均头数。
地面喷雾机械
查孵化:掌握蝗蝻孵化出土期,预测防治适期。&不同代区从常年越冬卵孵化盛期前半个月开始,对历年查治的重点区域,每10~15天查1次,共查2次,每次挖卵块5块以上,将卵粒充分混匀,从中取50粒,切查各卵粒的发育期,按发育级别算出百分率,估测孵化期。 查蝻:了解蝗情,确定防治面积和时期。取样方法同查残。 防治方法:&贯彻"改治并举,根除蝗患"的方针 改:改造治理飞蝗的发生基地,从根本上控制蝗害 治:在加强蝗情侦察的基础上,及时用药防治,迅速压低种群数量,减少为害。 "改": 1&兴修水利:治本,切断水涝、旱灾和蝗害的关系。&
东亚飞蝗在山东微山湖蝗区发生
2&:开展绿化,减少飞蝗的适生场所。&3&垦荒种植:推广旱改水,增加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面积,或开挖鱼塘,种植牧草等,创造不利于飞蝗发生的生境。&&4&扩建盐田:沿海蝗区,在荒滩上兴建盐田或发展水产养殖业。 "治": 5&药剂治蝗: && 地面喷雾机械&&&&&&&&&&&&&&&&&&&&&&&&&&& 防治指标:每11平方米5头 &&&&防治适期:蝗蝻三龄盛期 &&&&使用药械:地面喷雾用弥雾机、喷粉机使用农药有:乐果,马拉硫磷,敌敌畏乳油等,每亩40-100毫升;飞机防治用超低量喷雾,使用农药为马拉硫磷油剂,每亩100毫升。
竹蝗的防治方法& 1、除卵:在竹蝗产卵期作出标志,并绘出标记图,然后在小满节挖出卵块置于纱笼中,以便卵寄生蜂飞出,达到除卵和保护天敌的目的。又可于林间栽植泡桐树繁殖红头芜青,以消除蝗卵。& 2、除蝻:在大多数跳蝻出土但又未上大竹前,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手持竹扫把于小竹、杂草或灌木上捕打跳蝻;或以3%敌百虫粉或2.5%甲基1605粉,每亩1.5-2kg喷撒;或在露水干后用50%马拉硫磷800-1000倍液或50%甲胺磷倍液或80%敌敌畏倍液喷雾;也可用杀虫净油剂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或于蝗卵地释放白僵,使跳蝻刚孵出就感染白僵菌而死亡。& 当跳蝻已上大竹甚至已有部分成虫出现则只有采用烟剂熏杀。
虫情调查和预测
烟剂使用方法:使用林丹做成的烟剂,每亩用量0.5-0.75kg。放烟时风速要在1.5m/S以下。放烟时间以清晨东方快要发白至日出前一段时间最为适宜。21时左右亦可放烟,但因山路崎岖,行动不便,故非不得已时,一般多不采用。无风阴天,整日可以放烟。对于下木丛生的竹林,为便于放烟,应事先砍好放烟道。放烟道设立位置,依产卵地地形而异,以能使烟雾弥漫全产卵地直到竹林顶端而不致很快流失为宜。放烟道宽度以能容一人手执烟筒自由行走为度。放烟筒可用竹筒作成,筒的一端留节,另一端竹筒旁装一柄,柄与筒身指近筒口的一边)所成角度要稍大于900,如此放烟时烟雾才不致扑向放烟人身边。竹筒大小以能容2kg烟剂即可;无竹筒地区,可用其他物品代替,如铁筒、木盒、纸盒须用防燃物处理)均可。放烟方法以移动法收效最大,但如地形太复杂也可采用移动法结合固定法,或仅采用固定法亦无不可。采用移动法时放烟人移动方向必须与风向垂直;采用固定放烟时,烟筒必须放在上风处。烟雾流动因地形及风速大小而有一定的规律。无风时在山脊放烟,烟雾必定慢慢流向山麓,有风时(指在1.5m/S以内)烟雾随风流动,最后流向低地。在有些情形下自山麓放烟烟雾可直冲至山顶。为了掌握好风速、风向,以便把烟放好,放烟前可先点燃一小撮烟剂以确定烟雾去向,如烟雾笔直上升,表示无风;如稍向一边慢慢地斜行表示风速在1.5m/S以内;如烟雾很快地流走,表示风速已超过1.5m/S,此时一般已不宜放烟。& 3、用混有农药的尿液装入竹槽,放到林间,诱杀成虫。 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竹蝗试验& (一)试验材料及方法& (a)供试药剂&25%灭幼脲Ⅲ胶悬剂、粉剂,16%灭幼脲Ⅲ号增效粉剂(内含14.5%&灭幼脲Ⅲ号、1.5%)均系广东省惠州中迅有限公司生产;20%可湿性粉剂系广州农药厂生产;20%优乐得可湿性粉剂(日本产)由广东省农科院提供;5%卡死克乳剂由氰胺(中国)有限公司提供;5%抑太宝乳剂为市售农药。& (b)供试跳蝻&1~5龄的黄脊竹蝗跳蝻,均系从青皮竹立竹上振落,用白色塑料薄膜承接,室内群体饲养1~2天,再分装到各笼中供试验用。分1~2、3、4~5龄3个龄组进行试验。& (c)养虫套笼&室内或林间药效试验选用100目绿色铁纱网做成直径20cm、&长45cm的圆筒形虫笼,两头各缝接长20cm纱布供捆扎或套三角瓶。& (d)养虫材料&室内药效试验选用叶子较嫩的1年生青皮竹小枝,插于三角瓶中水培,竹节没入水中,药后3天起,每3天更换不带药的竹叶饲养。& (e)药剂试验方法&药效试验使用指压式,喷至竹叶湿而不滴水为度;粉剂(用滑石粉按重量比稀释)喷撒用4层纱布包扎后,轻轻地抖落于竹叶上,见粉均匀分布为度。林间防治试验和大面积防治示范采用日本产"久保田"多用植保机。室内药效试验各设5个浓度处理,25%灭幼脲Ⅲ号粉剂设两个浓度处理;林间药效试验每种药剂各设两个浓度处理;林间防治试验: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用药量为300ml/hm2,兑水25kg喷雾,25%灭幼脲Ⅲ号粉剂、16%灭幼脲Ⅲ号增效粉剂的用药量为300g/hm2,加滑石粉15kg喷撒。喷药前在林间挂套笼以便检查效果。& 各种试验均设空白对照,每处理设3个重复(即3个笼),1~2、3、4~5龄3个龄组跳蝻每笼分别装40、30、20头。& (f)&效果检查:室内药效试验每天检查一次,并记录死虫数,&直至最高浓度处理跳蝻死亡率达95%以上或对照处理死亡率达20%时结束试验;林间药效试验每两天检查1次。&套笼试验用校正死亡率表达防治效果。& (g)&灭幼脲Ⅲ号防治竹蝗持续效应观测& (二)试验结果及分析& (a)&室内药物筛选试验。年使用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及灭幼脲Ⅲ号3种剂型对1-2龄跳蝻进行室内药效试验, 从表中可知: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1~2龄跳蝻致死作用明显。除虫死净、优乐得和几种药剂低浓度处理外,大部分为药后5~7天,跳蝻开始进入死亡高峰期;药后10天,死亡率达70%以上;药后15天,死亡率达90%以上。& 25%灭幼脲Ⅲ号、粉剂对1~2&龄跳蝻的室内药效试验致死效果。通过两者校正死亡率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比较(P=&0.05)。&250mg/kg胶悬剂与0.5%粉剂比较,&500mg/kg胶悬剂与1.0%粉剂比较,在药后5、10、15天时的校正死亡率都无显著差异。药后15天,除个别浓度处理特殊外,4&种药剂不同浓度处理的死亡率大部分达85%以上,充分体现了昆虫生长调节剂的高效和持效的作用。& 灭幼脲Ⅲ号胶悬剂、粉剂对跳蝻的致死浓度和致死速度,增效粉剂的LC50、LC90均大于胶悬剂,药效似乎比胶悬剂差,但增效粉剂的药效是药后5天的,仅反映速效成分的药效,主要成分灭幼脲Ⅲ号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灭幼脲两种剂型使90%跳蝻致死的时间都是17~18天,但50%跳蝻致死的时间以增效粉剂为快,且较胶悬剂快1倍,体现了增效粉剂的速效性,这与表4的分析结果一致。& 对跳蝻中毒症状在室内进行了连续观察,&各种药剂处理的跳蝻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行动缓慢、取食量减少、生长发育速度减慢、脱肛、不能正常蜕皮、胫节反卷、最终死亡等症状,虫死净的中毒症状较特殊,药后7~20天,跳蝻取食量极小(拒食),虫体不长大,死亡率低,但最终难以完成生活史,&优乐得也有类似的症状表现。& 由于室内药效试验,仅供跳蝻取食3天带药竹叶(以后换新竹叶不喷药),肯定少于林间的摄药量,&加上跳蝻中毒后活动范围明显减少,生长发育受到极大影响。在林间跳蝻死亡率必然高于室内。& (b)不同龄期跳蝻的室内药效测定。不同龄期跳蝻、不同浓度处理试验。随着跳蝻龄期的增加,药后死亡率明显下降。特别是灭幼脲各浓度处理4~5龄跳蝻的致死作用明显低于1~3龄跳蝻。对不同龄期跳蝻的致死浓度和致死时间作了进一步分析,分析结果反映:随着虫龄的增大,LC50、LC90相应大幅度增加;同一龄组,&使用浓度增大,死亡率也提高。&1~2龄跳蝻五个浓度处理为4~5天,&LT90为10~&28天;当P=&0.05时,使用mg/kg浓度,药后7、18天内,校正死亡率分别可达50%、90%,这与试验观测结果一致。3龄、4~5龄跳蝻的LT50、LT90明显大于1~2龄跳蝻,致死时间长得多。&
(c)林间药效试验。年使用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1~2龄跳蝻进行林间药效测定,各种药剂在林间测定的结果与室内相似。室内和林间药效试验,&灭幼脲Ⅲ号浓度125与250mg/kg胶悬剂;浓度0.5%与1.0%粉剂进行比较,在药后5、10、15天时的校正死亡率都无显著差异。灭幼脲Ⅲ号各种浓度处理,药后10天防治死亡率平均在90%以上,能较好地控制竹蝗的危害。& (d)综合因子分析。从上述试验结果看,灭幼脲Ⅲ号的3种剂型和卡死克、抑太宝对1~2龄跳蝻都有较强的致死作用;虫死净、优乐得虽然药效试验期内死亡率较低,可是能抑制跳蝻的取食、生长发育,最终也能导致个体死亡及种群数量减少。但由于死亡速度慢及不明显,生产单位较难接受;同时考虑到推广应用的成本,灭幼脲Ⅲ号的价格显然较其它药剂低,&适宜于大面积应用;灭Ⅲ号粘附力强,&消解速度慢(据报导,在林间树叶上的消解速度,半衰期为48天,药后60天的消解总量仅62%),&非常适合于跳蝻孵化历期长,跳蝻活动期雨水多的竹产区使用。灭幼脲Ⅲ号粉剂使用方便,增效粉剂还具有一定的速效性,虽然粉剂粘着力较差,但掌握好喷药天气便可克服这一缺点。& (e)&灭幼脲防治竹蝗的林间持续效应观测。对竹蝗产卵地及防治区竹蝗虫源地和发生面积大幅度减少,使多年来大面积发生、严重危害的趋势得到控制。& (3)、应用灭幼脲防治黄脊竹蝗的技术要点&
林地牧草蝗
摸准虫情、搞好测报& 虫情调查主要抓住两个时期:一是在竹蝗产卵末期(上年9月份左右)调查竹蝗产卵地,可根据竹蝗喜欢在为害区的边缘,土壤疏松、地被物较少的向阳山坡产卵等习性,通过查看林地上虫尸或挖找蝗卵等方法进行,初步掌握有虫面积及次年重点发生区。二是在跳蝻孵化期调查,初孵跳蝻在杂草或竹叶面上取食活动,容易被发现。可准确掌握跳蝻的孵化时间、发生地点及虫口密度。虫情调查要花费较大的人力,通常与发动群众相结合。为了提前掌握跳蝻孵化期及出土时间,可根据1至3月份气温、情况与孵化时间的变化关系建立预测式进行预测。还可利用蝗卵胚胎发育历期进行预测。
中国斑翅蝗科部分种类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分子进化与系统学研究 叶维萍&& 摘要:斑翅蝗科(Oedipodidae)隶属于直翅目蝗总科(Orthoptera:Caelifera:Acrididae)。由于蝗虫对农牧业的影响,对蝗虫系统学以及蝗虫防治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重视。分子生物学技术促进了昆虫分子系统学的兴起和发展,但目前国内外对斑翅蝗科昆虫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远远落后于其它生物类群。本研究以12S&rRNA基因为分子标记,探讨其分子进化机制并建立该科分子水平系统发育关系,为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12S&rRNA基因由于其分布的普遍性、序列和结构的保守性以及进化速率镶嵌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分类阶元层次上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本研究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斑翅蝗科4个亚科10属19种昆虫12SrRNA基因546bp的片段,以从NCBI下载的一种蟋蟀Gryllus&campestris的相应序列为外群序列,利用&X进行序列比对,结合12S&rRNA二级结构模型进行茎区(stem)和环区(loop)碱基的划分。MEGA&2.1进行序列组成统计。PAUP~*4.0b10(PPC)对数据集系统发育信号进行评估,并以NJ、MP,ML和贝叶斯系统发育推论法分别重建系统发生树。&最后得到的结论如下:&1.本研究得到19种斑翅蝗科昆虫长为546bp的12S&rRNA基因片段,其序列组成分析显示典型的高AT含量(75.4%)和多变的距离依赖的转换/颠换(TS/TV)比。&2.12S&rRNA基因546bp片段根据二级结构模型划分为茎区和环区,对全数据组、茎区数据组和环区数据组分别进行树长分布分析和PTP检验,两者均显示三个数据组包含较强的系统发育信号。对三个数据组分别重建的简约树显示,全数据组系统树分辨率最高,解决的分支最多,而茎区和环区数据组分别解决了部分分支的系统关系,说明茎区碱基和环区碱基各自包含不同的系统发育信息,在12S&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应用中选用全序列比较合适。对茎区和环区碱基赋以不同权值得到的MP树与未加权结果相同,说明在该区段,茎区碱基的补偿性突变对本研究影响不大。&3.本研究采用MP,NJ,ML和BI法分别重建了斑翅蝗科19种昆虫的系统发生关系,并采用基于似然值的KH和SH检验比较了这四棵系统树,结果认为MP树的似然值(-Ln&L)最小,但它们的似然值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所以认为这四种拓扑结构的系统树都很好的解释了该数据&集。四种方法没有达到一致的结果,说明该数据集在解决这19个种的系&统发生关系上提供的信息还是不够的。&4.四种方法合一树的结果中,包含清晰的两分支,即痴蝗支和飞蝗支。&痴蝗支包括异痴蝗属、痴蝗属和皱膝蝗属,因为轮纹异痴蝗和两种皱膝蝗&聚为一支,黄胫异痴蝗和两种痴蝗聚为一支,故本文认为异痴蝗亚科和痴&蝗亚科应该合并为一个亚科。飞蝗支包含飞蝗属、属、车蝗属、疵&蝗属和绿纹蝗属5个属,建议合并为飞蝗亚科。这些类群的关系可以表示&为:(((白边痴蝗,青海痴蝗)黄胫异痴蝗)((,鼓翅皱膝蝗)&轮纹异痴蝗))(((亚洲飞蝗,东亚飞蝗,)(((,红&胫小车蝗))云斑车蝗)庆蝗)花胫绿纹蝗)。其它束颈蝗和&蓝斑翅蝗的归属本研究没有得到一个定论。&5.125&rRNA基因部分片段没有完全解决斑翅蝗科19种的系统关系问&题,关键问题在于所测序列长度太短,提供的系统发育信息不足以给出这&19种昆虫全面正确的系统关系,测定基因全长或增加其它基因序列可能有&助于该问题的解决。&本研究对斑翅蝗科19种125&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是科学上首次对中&国斑翅蝗科昆虫进行的较大规模的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通过向GenBank&提交所测蝗虫基因序列,与世界昆虫学界共享序列数据。通过后续分析,&探讨斑翅蝗科内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分子数据方面的观点。
关键词:斑翅蝗科&线粒体&12S&rRNA&分子进化&分子系统学&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Q969 DOI:CNKI:CDMD:2. 目录:&&中文摘要2-4&英文摘要4-9&第一部分&前言9-38 1&斑翅蝗科简介及其系统学研究现状9-12 1.1&斑翅蝗科昆虫简介和系统地位9 1.2&斑翅蝗科系统学研究现状9-10 1.3&直翅目斑翅蝗科的化石资料10-12&2&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和12S&rRNA基因12-22&2.1&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和基因序列特征12-13&2.2&动物12S&rRNA基因结构和分子特征13-15&2.3&rRNA基因在应用中的优势和注意事项15-17&2.4&动物12S&rRNA二级结构模型17-19&2.5&rRNA基因的加权19-20&2.6&动物12S&rRNA基因分子进化和系统学应用概况20-22&3&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22-37&3.1&形态方法和分子方法的比较22-23&3.2&分子系统学序列数据的取样问题23-25&3.2.1&分类单元的选择(taxon&sampling)23-25&3.2.2&DNA序列的取样25&3.3&序列比对25-28&3.3.1&比对概念及一般比对原则25-26&3.3.2&不同比对程序的比较26-28&3.4&DNA序列加权28-29&3.5&外群(outgroup)的选择29-30&3.6&不同基因和不同建树方法在重建系统发育中的效率30-32&3.7&评估数据系统发育信号和进化树的可靠性与置信度的检验32-35&3.7.1&数据组总体系统发育信号检验33&3.7.2&进化树分支可靠性和置信度检验33-34 3.7.3&似然率检验(LRT)34-35&3.8&线粒体假基因(Numts)对分子进化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影响35-37&3.8.1&Numts的存在对分子和进化研究的干扰35-36& 3.8.2&Numts带来的研究新方向36-37&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7-38&第二部分&实验材料与方法38-49 1&实验材料38-40 1.1&标本的采集、鉴定、保存、整理与选择38&1.2&仪器和试剂38-40 2&实验方法40-43&2.1&总DNA提取40-41&2.1.1&提取过程所用的试剂40-41&2.1.2&提取步骤41&2.1.3&基因组DNA的检测41&2.2&PCR扩增目的12S&rRNA基因序列41-43&2.2.1&引物41-42&2.2.2&PCR扩增体系和扩增条件42-43&2.3&目的片段序列的测定43&
《中国动物志》书籍
3&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43-49&3.1&序列编辑43&3.2&序列比对43-44&3.3&序列组成分析44&3.4&数据组信号检测44-45&3.5&建树45-49&3.5.1&简约法建树45-46&3.5.2&距离法建树46&3.5.3&极似然法建树46-47&3.5.4&贝叶斯系统发育推论法(Bayesian&inference&of&phylogeny47-48&3.5.5&四种建树方法得到的系统树的比较和总结48-49&第三部分&结果分析49-76&1&基因组总DNA的提取、PCR扩增及序列的测定49-50&1.1&基因组总DNA提取49-50 1.2&引物的应用和PCR扩增结果50 1.3&PCR产物测序50&2&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50-66 2.1&序列编辑和序列比对结果50 2.2&数据集序列组成分析50-55 2.3&数据组系统发育信号检验55-59 2.3.1&饱和性分析55-57&2.3.2&PAUP中数据组系统发育信号检验(g1和PTP检验)57-59 2.4&系统发育重建59-66&2.4.1&简约法建树59-62&2.4.2&距离法建树62-63 2.4.3&极大似然法建树63-64&2.4.4&贝叶斯系统发育推论结果64-65 2.4.5&四种建树方法得到的系统树的比较和总结65-66&3&分析和讨论66-76&3.1&目的序列的获得(12S&rRNA基因的核假基因问题讨论)66-67&3.2&所研究类群12S&rRNA基因部分片段的序列组成和分子进化67-69&3.2.1&19种斑翅蝗科昆虫的12S&rRNA基因序列组成和分子进化特征67-69&3.2.2&12S&rRNA基因茎区和环区碱基的序列组成和分子进化差异69&3.3&12S&rRNA基因序列数据系统发育信号评估69-70&3.4&斑翅蝗科部分种类的系统发生关系70-76&3.4.1&简约法分析70-71&3.4.2&距离法建树71-72&3.4.3&极似然法和贝叶斯系统发育推论法建树讨论72-73&3.4.4&四种方法重建系统发育树的比较73&3.4.5&斑翅蝗科部分种类的系统发生关系的讨论73-75 3.4.6&12S&rRNA基因在斑翅蝗科昆虫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中的有效性75-76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7次
参与编辑人数:11位
最近更新时间: 09:43:00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蝈蝈和蝗虫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