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协会举办的展会第二届篆书展评选结果

郭伟、包俊宜、高庆春、许雄志谈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
自秦王朝统一中国后,“书同文”,举国上下,皆以秦篆为官方标准字体,这也就是后世称为“小篆”的字体。汉代隶书的确立、发展,导致小篆的迅速萎缩。我们知道,除了西汉时期一些篆意较浓的短文刻石,隶书碑额,铜器铭文及砖瓦文字外,整个汉代的篆书资料仅有《袁安碑》、《袁敞碑》、《嵩山三阙》等有数的几种。魏晋以降,经南北朝至隋,除吴《天发神讖碑》外,就没有什么名碑钜制用篆书书写。现今所见,亦仅见部分砖瓦铭文为篆书。到了唐代总算有了一位李阳冰,专门写篆书,留下了《三坟记》、《栖先莹记》、《城隍庙记》、《谦卦》等碑刻。另尚有《碧落碑》存世。同时,有袁滋、元结、徐铉诸人善篆书。直至清代,虽有邓石如诸位大家之撑持,小篆之形已定,游走其中,可与古会,但欲有所创新,则万般艰辛。晚清古金石文字大量出土,遂有文字学之兴起。商周及战国铜器铭文亦为书法艺术创作带来勃勃生机,此类文字即后世所谓“大篆”。钟鼎文字因其多姿,故而学习创作空间较大,且出现较晚,无大腕名牌雄峙,学习大篆,似乎都在起跑线,故从者甚众。这是客观因素,毋庸自扰。且艺术一道,不是比人多寡,哪怕就剩一个人在写篆书,只要写好了,依然是杰作。数十万众写行草,写不好也肯定是垃圾。
写意化倾向,并非篆书创作一家独有。所有书体都存在。且写意化并非缺陷毛病。问题的核心在用什么写意?写的“意”是什么?我们常讲“薪火相传”,我们也讲“传承”,传就是把历史传统接下来,承就是在历史传统上,融入我们当代人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在充分研究、学习、领略了古代书法之美后,用我们的心来书写我们的意,或可创作出有些意思的作品。
书法作品的评选,当然要关注致力于传统学习研究的作品。艺术没有无本之木,也没有无源之水。任何天才要进入书法艺术之门,都必须经过对古代书法艺术的学习,这是必经之路。对于“来路不明”的,即没有师承渊源的毛笔字,自然应该落选。
篆书的学习,当然还是要从小篆开始,《说文解字》总要读读吧。识篆肯定是第一要务,在认识小篆的结字原理后,再学习研究其他篆书就事半功倍了。风格的形成,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每个人不临摹碑帖前,都有自己的风格。可这风格是盲目的,低层次的,也是在门外的。只有通过对古代作品的临摹、研究,进入书法之门,才有可能去形成自己的书风。况且,这书风也不是自己想创立就有的,这是个人学习、阅历等诸多因素融入其中,自然而然形成,非个人主观愿望所能为。这跟禅宗的三个境界一样:“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此山非彼山,此水非彼水了。这就是人生的进步,当然也是书法的进步。
因此,愿给爱好书法艺术的朋友们交心:书法艺术虽是个人行为,但真心喜欢它,就得莫畏艰辛,不怕吃苦,耐得寂寞。如此10年、20年,定当有所成就。来得容易的定非上品。
包俊宜(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第一届篆书作品展在贵阳举行,作为首届篆书展,得到了中国书协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也得到全国篆书艺术工作者的踊跃参加。本想到篆书由于它的形式的特殊性,投稿作品估计在5000件左右,但最后却收到上万件作品,且参与作品的质量也相当不错,这让我们主办方感到极大的欣慰。
第一届篆书展有几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作者群和参与投稿的面相当广泛,从20岁的青年到七八十岁的老先生,都寄来了精心创作的作品,这说明篆书作为最原始而基础性很强的书体,还是有着较多的学习者和热爱者;
二是没想到所寄来的作品质量如此整齐,很多作品更有不俗的内在功力,而且学习的路子也纯正可喜,特别在玉著篆的创作上更有令人惊喜的不差古人的精雅之作;
三是没想到篆书创作上形式也较为精彩纷呈,即有在传统上深下功夫的典雅精致之作,也有大气磅礴、古厚雄强、力拔千钧的大幅作品,更有潇洒流畅、挥毫而就的草篆,这些都是在承办这次展览之前不敢想象的。
第一届篆书展极大地推动了篆书艺术的发展,它是几千年的篆书第一次全国性统一的展示,其意义自不待言。对于即将举办的第二届篆书展,我由衷地感到将会是一次更大更有力的提升中国篆书艺术的盛会,它在首届篆书展的基础上,应该能发现更多的新人,出现更多的优秀作品,也必将对篆书艺术的整体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中国书法艺术繁荣发展走出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相对于其它书体,从事篆书创作的群体确实较小,因为学习篆书体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学基础,这当然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艺术视角的多元变化有着天然的矛盾,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篆书实用性低于它的艺术性。文字归根到底是要实用的,但是作为视觉艺术,篆书的形式感又有着巨大的不可抵御的潜力,虽然与其它书体相比,学习者人数是少了一点,但毫不妨碍其作为一门艺术展现它的独特魅力。当然,小篆由于它的严谨甚至某种程度上的刻板性,又加上它的难度和基础要求极高,同时性情的发挥又受到一定的制约和束缚,这使学习小篆人又相对更少一些。
当前,我国篆书创作的现状呈现上升趋势,这与我们举办全国性篆书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具体到创作层面来看,真正有想法,出思路,能在篆书艺术的基础规律中创新,确实还是比较薄弱,更多的人还是在明清篆书大家中讨生活,时代赋予我们的革新问鼎的力作还是太少。如果仅从技巧上、在线条与墨色结构上求点变化,终究不能成其大器。我以为,篆书的创作天地是极广阔的,尤其是大篆、金文字形略带天然写意性和图案性,这为我们的创新创意留下了不可低估的想象空间,甚至给我们今后的创作提供了某种颠覆传统思维的理念。总之,要创作出与古人迥然相异的,又与时代相符合的伟大的经典作品,是要有别出心裁的思维和勇于打破传统模式,才能追求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如果篆书创作出现一种类似写意化的倾向,我以为,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是可以在写意化上大动脑筋的。艺术的核心是自由的思维,写意化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表意。关键是写意化的作品就一般而言,如果没有扎实的线条功力,没有驾驭字形的眼光,它是很难真正成立的。而更深入和敏锐地尝试,是把篆书艺术的一种形式感与造型的独特性糅合在整体的观念之中,能把一张作品自然生动地呈现给观赏者,使人们为它不可思议、鬼使神差的形式和内在的张力所震撼,从而达到篆书艺术的一个新天地。
在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中,要高度关注在传统上极有成就的作品,因为没有深厚的传统功底,而奢谈创意性、观念性的作品是无法成立的。只有拥有更多更好的基础性的优秀作品,我们才有可能将中国篆书艺术推向高峰。这个高峰远没有到来,但在我们身上却看到了希望与曙光,这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最大追求。
高庆春(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2010年在贵阳举办的全国首届篆书展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展览,开启了篆书这一小书种独立展出的先河,也为扶持篆书的发展和培养篆书作者队伍、发现人才提供了平台。篆书专业委员会和《书法导报》推出的首届篆书展获奖作品赏评,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我在我的博客上发的篆书获奖作品评析至今还被广大网友转发,篆书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如今,全国第二届篆书展已经开始征稿,对于首届篆书展透露出的诸多信息应该做进一步的消化与思考。通过首届展览显示出篆书作者队伍很可观,篆书的各个种类涉猎的较全。原来,小篆很难入展的现象有了改观,表现形式趋于丰富多样,探索个性化的篆书书风初见端倪等。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文字的取法不准、大篆类的作品集中在《散氏盘》、《毛公鼎》一路上,装饰性类作品集中在《中山王鼎》一路上,简帛书类作品整体上显得较薄弱,模仿或跟风的作品时有存在等。如果作者不作一些理性的思考和调整,还是往这些道上硬挤,肯定要吃亏。需引起关注。
常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写好篆书?写哪一类好?其实甲骨文、大篆、小篆、简帛书等各类篆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写得好都可以入展。篆书创作与其他书体的最大不同在于篆书必须是以古文字为基础,并且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古文字,培养严谨务实的学风。其次,要掌握篆书创作的规律,特别是结字规律、用笔规律以及通假、借字规律等。还要多读书、勤思考,特别要强化历史及古典文学的素养。小篆是基础,需要打牢。撇开小篆,直接写大篆或简帛书,终归根基不牢。平时的训练和博闻强识十分重要。
作品的形式一直是作者比较关注的问题,很多作者是以形式的所谓“新意”来掩盖功力的不足。从首届篆书展来看,作者大都在考虑作品的形式问题上煞费苦心,但追求形式感不能过度,不能画蛇添足。一些趋向值得注意:一是过多的拼接和使用不同色纸组合;二是在整体画面上不厌其烦地做多处大大小小的题跋;三是任意支解篆书结字,制造离奇效果等,这些做法多则令人生厌,且有效颦之嫌。需要提醒的是不要模仿获奖作品的形式或照抄现成的作品,拿来主义肯定行不通。我觉得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定力,按创作规律办事,在把握经典精华的基础上,强化笔墨特征,丰富和完善自我风格,而没必要在“脸”上过多地涂脂抹粉。
简帛书(春秋战国楚简牍帛书等)是个好东西,我是受益者。它相对于传统的大篆、隶书等金石碑版来讲,因为是墨迹又多是民间写手所为,有鲜活生动、流畅自然、率意朴拙的特征,但存在着尖、薄、飘、糙等流弊。因此,学习简帛书要有所取舍。从首届篆书展和以往的展览看,简帛书这类有个性、有内涵的好作品不多,有些还停留在描摹照搬的阶段,这就难怪评委不买账了。因此,建议初学者还是要打下小篆、大篆的基础后再去接触它,走融会贯通之路。我是在掌握金文和简帛书差异的基础上,用金文的笔法来融会简帛书,把掌握金文的用笔作为学习简帛书的切入点,同时在文字取法上避繁就简,摒弃过于生僻结字的简帛书,形成了当下这种带有简帛书意趣的大篆书风。
写篆书并非高不可攀。记得上一届的展前,我曾经建议写其他书体的作者不妨写写篆书,找找新感觉。有写行草或隶书的作者尝试之后,不仅入展还有获奖的。这说明参与的热情很重要,但冷静应对也是必须的。毕竟写篆书投到篆书展上不同于投综合性展览,还是要专业一点、讲究一点。具体说首先是文字关。篆书作品的字数尽量不要太多,如果非要写长篇条屏之类的,文字出处要反复查准,避免硬伤;其次是风格取向。取法既要有来路,又尽量不与现有的一些样式趋同;第三是讲究笔法。我反复强调“写”篆书不是“画”字,要有笔法书写的过程和韵味,书写味道是最高雅的,也是有难度的。至于形式方面量力而行,适度即可。这次尺幅长度回归到八尺内,应该是有足够的表现空间来施展的。我们期待着在河南举办的第二届篆书展上有更多的好作品出现。
许雄志(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关于“每人限邮寄一次,作品件数不限”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宜机械的来理解。这不仅仅是特指此次篆书展,其他的展览也有同样要求。比如,某个作者一次寄了3张作品,初评时展开其所投的3件作品时就有对比和选择,如果作品水平不错话,则选择其中一件效果最佳者进入下一轮,这样要求是为投稿作者考虑。假如这位作者上个月投出了3件满意作品后,在以后的时间里又创作出一件更优秀更理想的佳作,再寄往征稿办公室,征稿办公室也要收启登记的.这点,应当灵活变通,而不宜僵板地来理解这个问题。
关于读者关心的投入问题,我个人的经验是及早进入状态,及早创作。再有创作经验的作者,其创作状态也会有起伏。有时间就有调整期,及早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心理上就没有压力了,在轻松没压力的心态下则有可能再创作出更精彩的作品。这当然是因人而宜的。也有作者是赛期临近在“压力重重”下才进入状态,集中时间打“歼灭战”的。还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按照征稿启事上投稿作品尺寸的要求来创作与投稿,这点许多投稿作者大为不解?超大作品更具有展厅效果!孰不知,有些展厅展墙的高度是无法展示超大展品的。
作品中出现错字肯定是不行的。许多入围并进入终评的作品,评委一旦发现有错字的作品,最后肯定是要出局的。所以,篆书创作中的用字一定要严谨,不识的字应查阅权威性强的字典,千万不要自己生编杜撰,提醒投稿作者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切忌使用那些有争议的古文字,避免功亏一篑。至于别字问题应当予以注明。没有成例的篆字,在古文字学中假借转注是正常和允许的。至于漏字问题也需予以注明或重新创作,以免有错漏字之嫌而影响作品的最终成绩。篆书作品在评审中,这类问题是很突出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全国第二届篆书展优秀作品欣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仇高驰(江苏)﹀董江源(河南)﹀范振海(安徽)﹀贾 徽(河北)﹀简文杰(广东)﹀姜春水(内蒙古)﹀李文明(河北)﹀刘 慧(河南)﹀娄庆云(浙江)﹀路 灏(山东)﹀倪和军(山东)﹀覃业文(陕西)﹀王国锋(河南)﹀王普群(天津)﹀王永斌(甘肃)﹀伍长巍(贵州)﹀肖庆党(河南)﹀谢安辉(贵州)﹀叶 剑(甘肃)﹀张琛义(河南)﹀张浩荣(山东)﹀张红杰(河南)﹀张伟杰(山东)﹀张献成(山东)﹀郑 权(河南)﹀郑学军(北京)﹀周 斌(河南)﹀朱宜滨(贵州)﹀?——长按二维码,轻松拥有名人名家以及历代经典书画图文、视频等资料!关注是关爱& 传播乃美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联系我们&&&& 微信:v&&&&&&&&&&&&&&&&&&& 电话:&&&&&&&&&&&&&&&&&&& 邮箱:&投诉名人书画(s)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从上一篇的解读来看,《十七帖》中的用锋特点与笔法间的组合与唐以后的行草书用笔有着很大的不同,就是与唐代孙过庭——长按二维码,轻松拥有名人名家以及历代经典书画图文、视频等资料!关注是关爱
传播乃美德长按二维码,关在书法史上,理论家们一向把羲之书法的用笔和结构特点归为“内敛”的代表,这是不够全面的。王羲之用笔不仅有内敛晚清“四大设色名家”——改琦、任熊、吴榖祥、黄山寿民国“四大花旦”(四大花鸟画家)——江寒汀、张大壮、陆抑非上文所说的字形结构实际上也是章法表现的一个方面,只是把汉字的点画进行小范围的章法处理——点画组合,单个字的总——长按二维码,轻松拥有名人名家以及历代经典书画图文、视频等资料!关注是关爱
传播乃美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曹涧 月夜观梅 扇面 华滨 人物 扇面 蒋丹旭 庚午 梅花仕女 扇面 李育 桐荫醉伴图 扇面 倪璨 王素 齐——长按二维码,轻松拥有名人名家以及历代经典书画图文、视频等资料!关注是关爱
传播乃美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十七帖》属于小章法,则何谓小章法?小章法主要是体现一种宁静、典雅、清纯的气息和氛围,没有冲天的气象。展现的——长按二维码,轻松拥有名人名家以及历代经典书画图文、视频等资料!关注是关爱
传播乃美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中国扇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章法,篆刻学的术语也叫“分朱布白”。文学、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门类中也有章法的问题,指的是作品的布局和经营位实临也叫“刻意临摹”。是对字贴中的单个字形、笔画的势态、用笔的方法、墨色的变化以至于对整个章法的刻意把握。这六届新人展部分获奖作品:——长按二维码,轻松拥有名人名家以及历代经典书画图文、视频等资料!关注是关爱
传播乃美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实临摹本《远宦帖》对初学者来讲是较难的,但该帖较为接近王书的真相。有时可以先临习一下二王的其它信札或者孙过庭——长按二维码,轻松拥有名人名家以及历代经典书画图文、视频等资料!关注是关爱
传播乃美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长按二维码,轻松拥有名人名家以及历代经典书画图文、视频等资料!关注是关爱
传播乃美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未完待续—(一)从《远宦帖》局部入手 上面讲述实临《远宦帖》的要点是粗略的,真正进入此帖还要再进一步的深入,直到“抠门——长按二维码,轻松拥有名人名家以及历代经典书画图文、视频等资料!关注是关爱
传播乃美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王铎大哥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咫尺风流——文征明扇面书画集赏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号“ 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國藝 私人收藏鑒賞微信号/QQ:51506—未完待续———长按二维码,轻松拥有名人名家以及历代经典书画图文、视频等资料!关注是关爱
传播乃美德长按二实临《积雪凝寒帖》——细致入“味”
在分析完《远宦帖》以后再来全面地观察《十七帖》中的其它帖就傅抱石(),汉族,江西省新余县人。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我国著名画家,国画大师。“藤原佐理墨迹精赏▼诗怀纸(国室)
/32×45.2㎝/香川县历史博物馆藏怀纸是书道用语,是指书写汉诗、和歌—未完待续—在临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点画或者长线条不能一口气完成,也即不能一笔写完。要是非要一笔写完,则会出现很多不尽任伯年(),清末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萬歲通天帖》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王羲之家族书法的临摹品。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王氏后裔王方庆将王羲之、王—未完待续———长按二维码,轻松拥有名人名家以及历代经典书画图文、视频等资料!关注是关爱
传播乃美德长按二所谓“意临”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对字帖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来临习,还属于初学状态,这种意临与上述的“刻意临摹”是相中国建筑水墨风情黑白映画青砖青瓦诗情画意亭山有意处处有情……中国的房子烟雨蒙蒙融于山水之中不娇柔,不造作淡泊石涛 苏仙赤壁游 卷    石涛(年),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本鸟虫篆印章学习的好资料鸟虫篆印章学习的好资料 ——长按二维码,轻松拥有名人名家以及历代经典书画图文、视频等资料!关注是关爱
传播乃美德长按二维码,关注鸟虫篆印章学习的好资料 为了更好地学习《十七帖》,除在版本上考究外,还要注重方法和模式。版本的好坏事关根本,而方法的好坏是智取根本 清初的印坛,当一些印人继续为文(彭)何(震)遗风所笼罩,“两浙久沿林鹤田派”(汪启淑《续印人传》),东南印王 羲 之 生 活 的 时 代背 景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讲:“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 ||经典发帖||钟繇:《宣示表》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著名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只?——长按二维码,轻松拥有名人名家以及历代经典书画图文、视频等资料!关注是关爱
传播乃美德长按二维码,关章法,篆刻学的术语也叫“分朱布白”。文学、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门类中也有章法的问题,指的是作品的布局和经营陈忠康: 国展创作三步走
一、保持与古为徒的心态
古人或传统的最好东西都凝聚在经典书法里,尊古是对——长按二维码,轻松拥有名人名家以及历代经典书画图文、视频等资料!关注是关爱
传播乃美德长按二维码,关注——长按二维码,轻松拥有名人名家以及历代经典书画图文、视频等资料!关注是关爱
传播乃美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长按二维码,轻松拥有名人名家以及历代经典书画图文、视频等资料!关注是关爱
传播乃美德长按二维码,关注s书法篆刻绘画,名人名家名品。热门文章最新文章s书法篆刻绘画,名人名家名品。查看: 1105|回复: 9
甲骨文作者——“西狭颂“展展品PK二届篆书展展品
山东许晓斌西狭颂作品,二届篆书展中看过许晓斌的作品,作品是写在类似油画布、亚麻布的材料上,用笔爽利,结体修长,在展览中独树一帜,非常精彩。美中不足是放在格子里,中规中矩的同时也少了甲骨之浪漫与天真。
不过,这两个展览作品的内容有重复的,不知道是否违背了中国书协各征稿启示中关于“发现临摹、抄袭已在公开出版物发表的古今作品(含古代碑帖集字、集联)不予评审”的要求。
别说不信,我发出来你看看
本帖最后由 聂书春 于
18:34 编辑
黑龙江于成龙先生的作品,于先生今年已经67岁高龄,写得甲骨文三字经1044字,写在蜡笺纸上,字字精彩。
内部消息,于成龙先生的同内容作品获全国“钟繇奖”优秀作品,我思考了一下,怎么那件作品获奖,这件作品入展泥?
原因——————可能是因为那件获奖作品黑色落款贴在右侧了吧!
于先生作品也入展了二届篆书展,是一件甲骨龙门对,264字的,也属于在篆书里独树一帜的……
安徽杨峰先生的甲骨文楹联作品,传统印象里,甲骨楹联都是类似徐无闻、潘主兰先生的风格,比较纤细挺劲。而类似粗犷风格的的甲骨楹联作品还是比较少见的,更为可贵的是,其章草落款与正文风格协调一致,所用纸张也是云龙之类较粗糙的。
整体是杨先生非常有思想,有见地……
本帖最后由 聂书春 于
19:09 编辑
照片转不过来
请点击这里继续观看
http://user./#!app=2&via=QZ.HashRefresh&pos=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篆书字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