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歌手郑瑞红好人好梦歌词

&&&&系统默认创建的个人信息
浏览数:13335
日 15:56 &&&
国防部部长 高华柱先生
军备副部长 赵世璋上将 
军务副部长 杨念祖先生
  常务次长 熊湘台空中将 
&&&&常务次长 李喜明海中
  部长办公室主任
&& 战略规划司司长 成i先生
 人力司司长
 资源司司长 王天德中将
 军法司司长 周志仁中将
 法制司司长 谢添富先生
 后备事务司司长 仁x中
 整合评估室主任 陈远雄先生
 电讯发展室主任 张怒潮中将
&& 军备局局长 刘复龙中将
&&&&副局长 葛弘俊中将
&&&&副局长 魏大鹏先生
&& 中山科学研究院院长 金寿丰中将
&& 军备局褓行闹魅 王渖(可能降编)
&& 主计局局长 陈松培中将
&& 军医局局长 张德明中将
参谋本部参谋总长 林镇夷一级上将
&&副参谋总长(陆军)严德发上将 
&&副参谋总长(海军)高广圻上将
&&副参谋总长(空军)刘震武上将
 联合作战训练及准则发展室主任 夏复华中将
 人事参谋次长 陈泉官中将
 情报参谋次长
 作战及计划参谋次长 潘家宇中
 后勤参谋次长 蒲泽春中将
 通信电子信息参谋次长 刘溪烈中将
 军事情报局局长 汤家坤中将
陆军司令部司令 李翔宙上将
 副司令 黄奕炳中将
 参谋长 罗际琴中将
&&政治作战主任 郑瑞坚中将
&&六军团指挥部指挥官 朱玉书中将
&&六军团副指挥官 娄悌中将
&&八军团指挥部指挥官 孙i新中将 
&&十军团指挥部指挥官 w克_中
&&金门防卫指挥部指挥官 王世T中将 
&&马祖防卫指挥部指挥官 任季男中将
 澎湖防卫指挥部指挥官 何安继中将
 花东防卫指挥部指挥官 陈宝余中将
 航空特战指挥部指挥官 潘其岳少将
 教育训练暨准则发展指挥部指挥官 王兴尉中将
 步兵学校校长兼步兵训练部指挥官&&(可能降编)
 飞弹炮兵学校校长兼炮兵训练部指挥部 (可能降编)
 装甲兵学校校长兼装甲兵训练部指挥官 邵定谦少将 (可能降编)
海军司令部司令 董翔龙上将
 副司令 李仲威中将
&& 副司令 刘俊英中将
 参谋长 李皓中将
&& 政治作战主任夏德玉中将
 舰队指挥部指挥官姜龙安中将
&&&&副指挥官黄曙光中将
 海军陆战队指挥部指挥官 潘M隆少
 教育训练暨准则发展指挥部指挥官 萨晓云中将
空军司令部司令 严明上将
 副司令 吴健行中将
&& 副司令 林于豹中将
 参谋长 张惠荣中将
&& 政治作战主任 潘恭孝中将
 作战指挥部指挥官 沈一鸣中将
&&&&作战指挥部副指挥官
 防空炮兵指挥部指挥官 廖荣鑫中将
 教育训练暨准则发展指挥部指挥官 陈添胜中将
总政治作战局局长
代局长 王明我中将
联勤司令部司令 吴有明中将
&&&&联勤副司令 钟邦新中将
后备司令部司令 邱国正中将
后备副司令 W文中将
宪兵司令部司令 张庆翔中将
副司令 高耀斌中将
国家安全局局长 蔡德胜先生
副局长 严梦汉先生
副局长 张光远先生
副局长 林惠阳先生
驻美特派员 雷光陆中将
驻日特派员 颜建岳先生
驻欧特派员 张蔚铭先生
主任秘书 王德麟先生
科技中心主任 郭崇信中将
特种勤务指挥中心副指挥官 吴应平中将
总统府侍卫长 郑德美中将
野踩TL 胡为真
野踩T泵L 邓振中&&两岸事
野踩T泵L 葛光越&&军事事
野踩T泵L 刘志攻&&涉外事
野踩TL 沈小成先生
国防大学校长 陈永康上将
海岸巡防署海岸巡防总局总局长 杨新义中将
日 21:37 &&&
我和我喜欢的歌儿的故事
我超喜欢的一组歌曲是
在老师身边
歌声与微笑
让我们荡起双桨
青年友谊圆舞曲
我和我的祖国----梦之旅演唱
家和万事兴
人间第一情
让世界充满爱
明天会更好
-------===============================================
我和这些歌儿的故事
《在老师身边》那是66年文革风暴前的最后时刻。我忽然听到从收音机里飘出这支歌,简洁的歌词,平顺的音调,感觉真好。歌词是这样的“自从我踏进了学校的门槛,我们就生活在老师的身边。从一个爱哭的孩子,变成了……”同名歌曲有两支,我是说这一支。
仅仅几个月之后,这支歌成为第一支被批判的“修正主义”儿歌,居然整支歌里没有对“红太阳”方面提到一个字!在那个荒唐岁月,当然要批判,要禁闭。
从出世到封闭才几个月,现在那些唱红歌的老太太们不会唱,也不奇怪。
《歌声与微笑》,从《在老师身边》被禁唱, 到第一支没有政治词汇的儿歌重新出现,这是第一个,历时相距恐怕有十五六年。但是这个歌儿的副歌部分,旋律实在不适合儿童。将就吧。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支歌儿无需多谈。文革里封禁是必然的。
《青年友谊圆舞曲》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苏蜜月的典型歌曲。文革里封禁也是必然的。文革里我有幸得到一批舞曲的唱片,这个曲子听的最多。偷听滴。号,领导人走过金水桥,和群众手拉手时,我脑海里就是想着这个旋律。果然前奏之后就是这个曲子,最棒的是,歌词里的一句“宽阔的大路上尘土飞扬”,改成了“宽阔的大路上歌声飞扬”。当年偷偷地听歌时,一直想“以后柏油马路多了,还有尘土么?”
《我的祖国》一条大河的故事
40多年前,我老爸手下有十几个归国华侨孩子,印尼,泰国,缅甸,柬埔寨,马来亚,(当时还没有马来西亚),都是在“反华排华”的年代我国接回来的海外侨胞的孩子。隔三两个月,老爸就会把他们叫到家里吃顿饭一起玩玩。家里有个文革里幸存的留声机和剩下的唱片,放唱片给他们听。有个《牧童》《在泉边》是我小时候抱着不让大人销毁幸存的。歌词里面没有半点“资本主义”。
林彪事件之后,我们有留声机的几家孩子开始偷偷交换保存的唱片,并四处搜罗,居然交换到大哥哥大姐姐有从不明渠道得到的圆舞曲思乡曲等。(偷学校广播室或者抄家物品)。
有次我弄到个印尼歌曲《梭罗河》,印尼小依叔叔来玩时,我赶快搬来放给他听。我看见他,听着听着,眼泪就流了下来。我害怕了,问他怎么啦?他告诉我是想家了,这支歌是他家居住地区的代表音乐。
音乐还能有这个意境,我很好奇,就问他,“那么你们在国外时听到什么歌就会想起中国呢?”他回答“那个一条大河啊”。
那时文革期间不播一条大河,我就专门去找了这个唱片回来,在一次华侨叔叔们都来玩,吃饭时我就放了这个唱片。
前奏两个音节一响,我就看到难忘的一幕情景,他们都慢慢的放下筷子,目光汇集到留声机的角落,什么目光都有,使我很有成就感。
后来知道,我国驻外大使馆,每到节假日都给当地华侨举办电影招待会,《上甘岭》是经常放映的。
现在我听任何版本的《一条大河》,一定要有前奏的,象艄公的哨子。
++++++++++++++++++++++++++++++++++++++++++++++
《长江之歌》伴随着这个音乐,长了不少长江的知识。待到征求歌词时,忍不住也写了个投稿。等到揭晓的晚会,震惊了,被作者的霸气和时空感震撼。从时间到空间,唉,顿时自己矮了不止三尺。
《东方之珠》80年代末,我初闯深圳。91年回来,去济南参加一次省桥牌比赛。赛后桥协主席和我们庆贺酒席。那时节卡拉OK才到北方,很多人还张不开口,酒店也是大堂,没有几个单间雅座滴。大堂前台设了卡拉OK机和大电视,已经是很前卫的了。
邻桌是一群商人模样,几个人很能哄,上去喊了几支歌。实在不是唱的。桥协主席下令,我们桌谁会唱?上去把他们镇住,我再喝一瓶!
只有我有过南方闯荡实战的经历,其他人都无一战而胜的奢望。我就“当仁不让”,过去拿了麦克风。还小声问前台看播放器的漂亮女士,“你会唱歌么?请你配和唱一个行不?”她迟疑的答应了。
我点的就是《东方之珠》,
哇,我的大肺活量一张开,不得了了,很棒。歌词旋律都很顺。越唱越轻松。唱完好几桌都掌声送上。奉命再来一个。好滴,《明天会更好》,那位女士也很高兴的配合合作。
唱完歌儿,谢谢合作,她问我,“你不是本地人吧?”我说“青岛”她说,她怕和济南人合作唱,还没有见到当地人真能把歌儿好好唱完滴。有时为了客人也得勉为其难应付。这次歌儿合作唱的那么愉快,她也是第一次。原来她是老板娘!
回到桌上,我们桌乐的喝倒了好几个了。济南人说话,真长脸。
《明天会更好》除了刚才的故事,还有后来知道的,这支歌的作者们,是台湾的国民党的一群“青年军”歌友在某地竞选时创作的一支竞选鼓动歌曲。
《同一首歌》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文革分裂的红卫兵们开始回想学生时代的气氛,纷纷开始试探筹办校友会。还不知道当年厮杀的两派红卫兵,20多年过去了,能不能顺当相聚,是个问号。
我参与了筹办,还算是召集人之一。举办首届聚会的时候,我们特意在周末的电视台周末文艺里,点播了这首歌。同一首歌。[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3:07:08编辑过]
日 16:39 &&&
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与宋美龄女士
日,蒋宋美龄女士,以跨三个世纪106岁高龄,安详平和仙逝。
台北执政当局,故意压低追思规格。社会各界联合的蒋宋美龄女士追思会的报到处,几位年逾七十老者带着精心保存的《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旗帜前来报到,并要求列入联办单位,引起小小波澜。国民革命军军校总会的大佬陈上将疑问道“(遗族学校)这个单位还有吗?”
是的。《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的编制早已经撤编53年了。军校总会成立时也没有列入这个单位。可是今天,校旗来了,人也来了。而且代表在台湾大陆和海外数百名当年的学员。他们虽然各行各业,年逾花甲,散居四海,可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都自认是宋美龄女士的儿女。
日,蒋宋美龄女士追思大会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社会各界代表,连战夫妇,宋楚瑜夫妇,吕秀莲女士,蒋徐乃锦女士,徐立德先生等参加。场地小,楼上楼下坐满了人,还有数百名参加者默默的站在门外。
一曲幽思哀怨的笛声之后,主持人周联华牧师请《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代表傅达仁先生追思讲话。
傅达仁先生讲述,“先父陆军中将,抗战阵亡,我是烈士遗族。而来到现场一群人,都是烈士的遗族。请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的同学起立”此时,前排肃然站立起100多位花甲长者,他们都是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当年遗族学校学生。
傅达仁先生讲述了年幼的自己,在遗族学校受到宋美龄女士关爱和呵护成长的亲身经历,以及他们这些遗族学生称宋美龄女士为“妈妈”的缘由。全场莫不动容,百余位花甲老人已是垂泪成行…………
人们也从而得知,在宋美龄女士最后的岁月里,每年的百花节(宋美龄女士的生辰日)和圣诞节,宋美龄女士的身边总会有一群人,陪她欢度节日,带来四海各地的问候和祝福。这群人,和宋美龄女士很近,很近…………
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有校董事会,宋美龄女士是主席校董。11位筹办委员自动转为校董,两岸的历史家都只记下9个人的名字,是因为另外还有两个人---- 一对夫妇,是当时的社会名人,但几年后当中国民族遇到重大危难的时候,走向历史的反面,名字不会有人再提到了。
学校成立后,各界人士纷纷捐助,许多政要和高级将领的夫人也解囊相助并加入了校董挂名,校董一度超过了百名。学校的日常管理由校务处和训导处分工。后期的校务处主任是黎离尘将军,他的女儿黎秀芝后来是人民解放军医务人员,1997年获第36届“南丁格尔奖”、成为解放军首位获此殊荣者,被誉为“军中的南丁格尔”。后期的训导处主任是吴兆基。
1932年,蒋中正先生兼任校长。此时蒋先生兼任了全国大多数军校的校长,也包括了遗族学校。
1949年除夕,学校接到了从南京南撤的通知。有家长的学生可以由家长接回去,其他学生先转送到杭州,然后经南昌,到广州。七月接俞济时将军电报,由黄埔登上英国太古公司的金刚号轮船,日抵达台湾基隆。
到台湾后,遗族学校学生暂借读在师院附中,1950年1月中旬,刚从美国返回台湾的宋美龄女士,首先去探望了这批辗转来台的孩子。在飕飕的寒风里,在一条土杂石小路上,蒋夫人快步走向排成两行大睁着企盼目光的学生孩子,全然不顾高跟鞋在杂石上的磕磕绊绊。路尽头的校门口,一杆历经沧桑的“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校旗在风中瑟瑟发抖。
遗族学校自此没有复建,学生继续学习,按照宋美龄的期待要求,之后陆续走向农业,园艺,水产,医务各个对社会有益的领域深造,回报社会。
有个不完全统计,遗族学校学生取得博士学位的16人,硕士学位的270人(含大陆42人),工程师,医师,园艺师,律师,各行各业。
遗族学校停办后,宋美龄女士在台湾又开始兴办“华兴中学”和“华兴育幼院”“振兴复健中心”等。
宋美龄在抗战初期的活动,主要就是号召组织妇女界人士为抗战出钱出力,慰问抗战军队,前线劳军,慰问伤兵等。后来成立了“全国妇女指导委员会”。
撤到武汉,抢救战时幸存儿童又成为宋美龄的一项重要活动。她与各界妇女人士(在武汉第二十中学)发起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名誉会长是 宋庆龄女士,宋美龄担当理事长,请冯玉祥夫人李德全女士和周恩来夫人邓颖超出担副理事长,孔祥熙夫人宋霭龄,陈诚夫人谭祥,王明夫人孟庆树,王昆仑夫人曹孟君,,宋子文夫人张乐怡,,田汉前夫人安娥,以及刘清扬女士,史良女士,胡兰畦女士,吴贻芳女士,陈纪彝女士,沈兹九女士,钱用和女士等都是常务理事或者理事。
从武汉撤到重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设在曾家岩重庆求精中学(现重庆第六中学),战时为避免日机轰炸,学校都迁移到郊区上课了。“全国妇女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两个单位,实际是一个领导班子。一个班子,两个牌子。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的主要工作,就是抢救战场上及敌机轰炸里幸存的儿童,把他们转移到大后方,然后进行抚养和教育。也就是两大块任务,一个是战场抢救儿童和转移到后方,一个是在后方成立儿童保育院,进行抚养和教育。
在后方的几个省成立了保育总会的分会,先后建成了53个战时儿童保育院。重庆附近有歌乐山第一儿童保育院,院长刘尊一;歌乐山第二儿童保育院,院长曹孟君;嘉陵江边的江北县水土沱儿童保育院,院长是明牌共 产党人赵君陶。
战时儿童保育院,仿遗族学校体制,对难童进行抚养和教育。供应稍低于遗族学校,高于国立中学。大部分难童是学习小学的课程。学业完成后,由妇指会呈报教育部,分发各国立中学继续学习,待遇按照国立中学学生公费待遇。少数儿童保育院有初中班,则送入高中公费学习。
1939年7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宋美龄,张乐怡,加上陈纪彝,刘尊一和宋美龄秘书张紫葛,邀请邓颖超一起探望赵君陶负责的江北县水土沱儿童保育院,一行六人。
看望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后,宋美龄高兴的把自己的派克金笔奖励给了一个小女孩,还嘱咐自己的秘书以后送来两瓶派克笔专用的墨水给小女孩用。离开教室后邓颖超委婉的提示宋美龄,这支笔的价格能给全班学生都买一支笔。宋美龄马上领会,告诉秘书给全班同学都送一支钢笔,由宋美龄个人出资。还告诉邓颖超,“你的话使我受到两个教益,一是不得赠非其人,致物不得其用;再者不得偏爱一人,而使大多数人失望。”
一行六人在保育院午餐,宋美龄要求和孩子们吃的一样。还派秘书核查饭桌的菜是否和孩子相同。她高兴的看到,汤里有豆腐,猪血,鸡蛋,居然还有海带,宋美龄特别满意。在战时内地,由于沿海都被日军侵占,海带已经是珍品,是南洋华侨捐献,千难万难运送到重庆的。
饭后宋美龄和邓颖超谈到了边区的教育,宋美龄提出,拨出总会的款项物资,在延安也设立一,两个儿童保育院,由边区全权负责管理,保育总会只负责提供和发放款项和物资物品,和全国各地的战时儿童保育院一样的待遇。邓颖超高兴的说,“我一定要负责推动,这也是我的职责所在,”不久,延安战时儿童保育院也成立了。
之后张乐怡对宋美龄说,这个赵君陶的保育院,员工很多是共 产党人啊。宋美龄回答,日寇在屠杀南京人的时候,不会问谁是什么党的人,屠杀的都是中国人。现在是抗战,就要发挥全中国人的力量。只要把保育院办好,孩子们吃得好,衣服干干净净,学习功课成绩好,就是好事。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是在日下午3时,在武汉圣路易中学(后武汉第二十中学)召开的成立大会,有宋美龄,邓颖超,李德全和社会各界名流贤达700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阵容广泛,在聘请的286位名誉理事中,有蒋介石,林森,冯玉祥,孔祥熙,孙科,宋子文,李宗仁;也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叶挺,叶剑英,博古,康克清,邓颖超,孟庆树;还有蔡元培,郭沫若,沈钧儒,胡适,邹韬奋,茅盾,老舍,陈嘉庚,斯诺,史沫特莱,司徒雷登鹿地亘等。
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捐款,承担收容儿童的抚养费用。李德全带头认养了511名儿童的生活费,黄琪翔夫人郭秀仪承担422名儿童生活费,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承担了200多名儿童生活费。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捐出了一个月的薪水。
后来陆续成立了20多个分会,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也改称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了。抗战期间,53个战时保育院总共抢救和抚养,教育了6万多儿童。
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
我们离开了爸爸,
我们离开了妈妈,
我们失去了土地,
我们失去了老家。
我们的大敌人,
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和他的大军阀,
我们要打倒他,要打倒他!
才可以回老家;
才可以看见爸爸妈妈;
才可以建立新中华!
第五儿童保育院,位置设在璧山县的青木关外的宝光寺。由于院长不得力,宋美龄请邓颖超推荐一位院长。邓颖超从延安请来了年近半百的任锐女士。
任锐女士()是北伐先驱孙炳文的遗孀,孙炳文曾是1926年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秘L,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后,孙炳文是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国共联合抗日后,八路军在武汉设立办事处,有一个任务是搜寻流落各地的将士孩子,他们的儿女得以找到收容并送到延安。其中有个女孩子名字叫孙维世,就是孙炳文任锐的女儿。
第五儿童保育院收容有500多位难童。前任院长不安于偏僻地方生活艰苦,写个对联“举目皆他人子弟,回头望自己儿孙”,对难童的关心不够。有的儿童一度产生“跑”的念头。这样请来了年近半百的任锐女士担任院长。
任锐担当院长后,立刻改变了局面,她身体力行,从关心伙食入手,对病患儿童尤为关心,喂饭喂药,自己从山上采药解决药品缺少的困难。兼任了3年纪学生的班主任,还领着孩童野外“打游击”活动,孩童们带着树枝编的草帽,扛着木枪,有的埋伏,有的匍匐前进,最后来个总进攻,取得胜利。
任锐担当院长时,保育员聘请许多共 产 党人和进步人士,订了《新华日报》,还从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拿一些进步书籍给教工读。
后来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撤回延安,任锐也回到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政 府的监印,也就是给林伯渠主席管大印。1949年不幸患癌症去世。
日,日机强化了对重庆的轰炸,一天达到了七轮,白天来,晚上也来。自此生活在重庆的民众也开始了晚上躲空袭警报的日子。
这一天,晚上11点才解除了空袭警报,人们才得以从防空洞出来,希望能睡个安稳觉。深夜零时半,一个电话打进宋美龄的住处,惊醒了刚刚入梦的宋美龄。
原来,一艘从四川万县接运了1200多名从湖北儿童保育分会转运过来难童的江轮,一路躲避空袭花费了七天七夜来到了重庆,又躲过今晚的轰炸,过了午夜零时才得以靠岸。这些从武汉保卫战时,就由湖北儿童保育分会抢救,搜集的难童,从湖北开始,一路步行颠簸,历经千难万险,少则两个月,多达9个月到达了万县,然后乘上了客轮到了重庆。
深夜12点半,保育总会值班的人员得知千余名难童抵达重庆的消息,急忙派出总会自己的车辆去岸边接运,要在天亮之前必须把难童转运到安全的地方,以免遭遇被日机轰炸造成新的伤害。
总会只有一部能座30人的客车和一部能座4人的小汽车,而岸边到马路还要穿过一条千余米的石阶上坡巷道。离天明只有5.6个小时,怎么也完不成这件事情。
保育总会的值班人员急于无奈深夜把电话打进宋美龄的住宅,向宋美龄夫人求援。电话那边传来宋美龄的声音,“我马上到,你赶快把所有人员叫起来,熬粥,做馒头!每人备一支手电筒。”
值班人员敲开几家商店购买了40几个手电筒,20分钟左右,隆隆的卡车声里,宋美龄带着15辆军队的卡车来了。一色是侍卫队的车辆。宋美龄穿着难得一见的平底皮鞋,告诉刚刚被叫醒的总会工作人员,“换下高跟鞋,跟我来”。史良女士恰巧今晚也住宿在总会。
车队开到过街楼,不能前行了,宋美龄首先冲向石阶的下坡小巷。跌跌撞撞,溜溜滑滑的石板路,踉踉跄跄的甚至摔了一个屁股墩。她爬起来屁股也没有拍一下就继续跑,“孩子们,妈妈来了----”
1200多饥渴惊恐的孩子,有的已经饥渴难耐的哭泣了。在漆黑的夜里看见一群手电光向他们渐渐靠近来,他们的总领队认出了宋美龄,大喊“伢们,是蒋夫人来了,是蒋委员长的夫人来接你们啦----”,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夫人,什么是委员长,但他们知道,有一个大人物来接他们了,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1000多双眼睛眼巴巴的盯着这群人。
宋美龄学着领队的语气,“伢们,莫伤心,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妈妈,上面有汽车,接你们到我的家里,哪里有刚煮好的稀饭,有新蒸好的大馒头,等你们去吃啦”
史良女士在车队旁点数,宋美龄女士在岸边安慰孩子,街巷里,40多支手电分散在各处坡坎沿线给孩子们照明,1265名难童陆续登上了汽车。
到了总会,孩子们吃上了热腾腾的饭,宋美龄打电话要求再派15辆车,把孩子们清晨转运到北碚的一个临时儿童保育院安全地带。然后又和保育总会的人员,一人一个,抱着7名患病发烧的难童,送去医院紧急医治。由于没有带够现金,医院不肯相信深夜送来7个又脏,衣服又破病童的是宋美龄本人,还一度争执。好在叫醒一个医生认出来宋美龄了,赶快进行了救治孩童。
二○○三年十月二十四日,蒋夫人宋美龄女士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年一百零六岁。十一月八日下午,在纽约华埠圣约瑟教堂举行的一场纪念蒋夫人追思大会上,一群年逾古稀的国人唱着《慈爱的母亲》――“母亲像月亮一样,照耀我家门窗,圣洁多么慈祥,发出爱的光茫……”,双手敬捧着蒋宋美龄生前的遗照,缓缓步入追思大会向永远的第一夫人行最高的致敬。这一群国人就是来自各地的当年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的学生。
战争期间,人民流离失所,失去父母的儿童自然就成为孤儿
为此,蒋夫人先是给空军子弟们成立遗族学校,照顾阵亡空军将士的後代们
而这遗族学校越办越大,甚至非遗族的孤儿也一并照顾,看到路上有流落在外的孤儿,都收容进这遗族学校,他们有的不记得父母亲是谁,於是他们的身分证的父母栏,都是填上园长的名字
父亲 : 蒋中正
母亲 : 蒋宋美龄
这是要这些孩子们相信自己的出身,绝对不会比任何人差,不是父母不详,而是受到蒋总统与蒋夫人所照顾,个个顶天立地!
「窀锩z族W校」,由于抗日战争缘故,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
从成立到抗战撤离南京,为z族W校前期,是照顾辛亥革命,北伐,和长城抗战,1.28淞沪抗战的烈士遗孤;
抗战z族W校停办,部分学生辗转到内地(贵州铜仁中学)继续学业。
此间宋美龄女士和其他名人要员的夫人(包括共)产党开始操办战时育幼院。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会长宋美龄,副会长邓颖超。有邓颖超。孟庆树(王明夫人),李德全(冯玉祥夫人),史良等。延安育幼院就是各地成立的数十个育幼院里的一个。
抗战胜利后z族W校在南京恢复,到撤离大陆为z族W校后期,收抗战烈士遗孤。
z族W校学生蔡今任先生是在济南五三惨案中壮烈殉国的蔡公时烈士之子。
日 14:34 &&&
那个年代有个现象,军官,军阀发财后许多人就办个学堂,向学堂扔银子。
有的主政一省,就推崇支持拨款办新大学,引进西洋新式学科,什么赵恒惕(湖南大学)韩复榘(山东大学)陈济棠(广东一批大学和学院)周西成(贵州大学)盛世才(新疆学院)
有的自掏腰包,在自己家乡办个学堂或者中学,如张钫(河南新安嵩岳中学)张荫梧(河北四存中学)田颂尧(成都树德中学)钱大钧(四川铜梁西泉中学)刘兴(湖南祁阳崇汉中学)唐生智(湖南东安学堂)
没有钱的就去学堂教书,比如严重(北伐师长,弃官去湖北宣恩中学教书)
抗战期间,有的军头在军队驻地就支援学堂,已经有学堂的就添砖加瓦。赵寿山(38军长)驻巩县,就掏钱支援驻地小黄冶村的村小学,民众感激将校名改“杜亭完全小学”,旅长孔从洲(后来是毛的亲家)则拖一大批木料修学堂,80旅长阎廷俊也是拖了18车木料帮家乡修学堂,沈鸿烈在沂蒙山办“联四中学”
还有个怪的,贪污军饷,也拿去办学堂,这个人叫程泽润,官至兵役署中将署长,很能捞银子,也办了个“建川中学”,结果贪污事发,被毙了,哈哈
蒋先生未发财就办学堂,也是一怪
日 14:28 &&&
说 30年代初期中国飞机的事情,得有这么 几个概念
1:总数谁也说不准
比如东北军的飞机,最多的说法是280多架,至少200多架,日军只承认“缴获完整的70多架,”其含义意一是指完整,二是指战斗机(东北军许多飞机是侦查,教练,杂用的飞机),三是肯定不包含40架刚从捷克购得的新飞机(卸载不久,还没有来得及拆箱),四是仅指沈阳机场;
东北军在关内的飞机,只有8架高级教练机在北京南苑机场的,918后没有被日军缴去,还有一说“另有20余架投入江西剿共,因而没有落入日军手里”的说法,迄今未见东北军航空界证实。前东北军空军就投入剿共,很难想象,场站补给的技术要求,在那个勾心斗角的年代,都是大难题。
77抗战爆发时,全中国有多少飞机,有700架,600架等不同说法,能用的战斗机只是300架左右,原因1,很多是教练机,侦察机,各种其他用途的杂类飞机;原因2,是各地军阀自己的飞机数字变动不清,云南的,山西的,四川的,都不隶属南京,都各有个十几二十多架不等;原因3,是许多新购的飞机没有完成组装,有的尚在途中,可都在统计表上了
2:各地军阀的飞机,不隶属南京.
以前东北的,以前广东的,福建的(华侨捐给19路军的),广西的,云南的,山西的,四川的,都不隶属南京,都各有个十几二十多架不等;1936年广东飞机百多架投奔南京,起飞74架,另外的因飞行员见解不同,飞机留在机场,飞行员逃香港,以后也被南京接收,也就是所谓“两广反蒋事变”失败的缘由。
“机不可失”的故事。
3,地方军阀对老蒋在别的地盘剿共,顶多是看热闹,只有共军到了自己的地盘才紧张,才应对
1934年初国军能够用于中央苏区作战的飞机有多少架呢?
三十架飞机,30年代初期差不多,轻轰炸机不超过10架。
这是一个相当有难度的“专业”问题,一般的军事迷也回答不上来,成千上万本军事书籍也没有答案。新中国60年没有人对这个进行探讨;忽略?
首先,有多少飞机不等于有多少能形成战斗力的飞机,还有飞行员的因素,新飞机要经过“磨合”训练,再者,能作战的飞机投入对中央苏区作战所占的比例。第三,那个时代,飞机完好率很低。
我来换个角度说说,
南京政.府航空处成立,31架飞机,有23架是作战飞机,其中包含1929年购买的10架美国“道格拉斯”O2MC侦察机,可装炸弹用作轰炸,另外8架是没有武器装备的教练机,英国的“摩斯教练机”和法国的“高德隆教练机”
1931年,购买德国“容克”飞机9架;驱逐机
1931年,南京,广东都购买美国“道格拉斯”O2MC侦察机,可用作轰炸,轻轰炸机,首批40架,并国内组装,仿制,到1937年抗战爆发,看见编制表近80架;最陈旧,几个月后退出战场;
1933年购买老“可赛”,美国 沃特 V-65“海盗”,侦察/巡逻机,34年1月交齐共32架;
1933年购买老“霍克”(霍克 Hawk II 型)南京和广东都买,三批共49架,5月到8月交货;驱逐机
1933--34年购买新“可赛”,美国沃特 V-92“可赛”21架,侦察/巡逻机,
1934年,购买意大利菲亚特CR.32战斗机9架,国内组装生产,计划150架,完成9架停止;驱逐机
1935 年,购买美国“诺斯罗普2EC”“伽玛”,计划150架,中国组装,实际完成获得47架,轻轰炸机
1935 年,广东空军购买德国亨克尔 He 111A-0 双发轰炸机 6 架;
1935 年,美国马丁139WC 轰炸机, 该机购买 9 架,1937 年 2 月首批 6 机散件抵达上海装配,并用于人员培训。
1936年,广东空军购买波音P-26(波音281)飞机10架到货,34年购买,缺钱36年才开始到货;
1936年,购买新“霍克”(霍克 Hawk III型)102架,献机祝寿后购买;驱逐机
1936年,夏购买柯蒂斯 A-12 “雪莱克”20架,中国组装,攻击机;
以上是抗战前中国购买的主要飞机。
==================================
三十架飞机,30年代初期差不多,轻轰炸机不超过10架。
当时中国空军,飞机最多的是东北,飞机质量也最好,918后全部留在关外了,一架也没有回到关内。
第二是两广的飞机,飞机质量也第二,红军长征早就开拔了,两广反蒋失败了,“机不可失”,百余架飞机投奔南京
南京方面初期飞机只有31架,分六个队,每队5.6架。其中有8架是教练机,其余是旧式“可赛”“道格拉斯”
31年购买德国“容克”驱逐机9架,33年购买意大利“菲亚提”驱逐机9架,轻轰炸机24架,留在在杭州笕桥航校经训练后,投入五次“围剿”末期作战,共达60架,号称200架。
37年抗战开始时,全国飞机300余架,120架编在作战部队,其余在航校,场站,运输等。
=================================
31年购买德国“容克”驱逐机9架,33年购买意大利“菲亚提”驱逐机9架,轻轰炸机24架,
=======================================
也没有人质疑,怎么在这个帖子里有意大利24架轻轰炸机,后面的大量购机目录里面没有这24架飞机啦?
自己来说说吧。
原来是孔祥熙买的“霞飞”式轰炸机,被洋人墨索里尼耍了大头,旧的,连枪膛里的来复线都磨平了。后来南昌机场一场大火,烧了10几架,不久就全部完蛋了。如果维修,零件和费用比买新机还高。
“1934年6月,南昌机场发生大火,蒋介石刚从意大利购买的霞飞式轰炸机被烧毁10多架。”现在在网上只能找到这一句了。
“菲亚提”后来翻译成菲亚特
日 14:10 &&&
抗日战争1943年的冬天,侵华日军驻山东莒县部队,新来了一批刚从日本国内选出来的年轻的随军妓女团来慰劳。几天后的深夜,日军小队长岗井,带着他选中,玩弄了几天的那个年轻女孩,走出了卧室。一声枪响,女孩倒在血泊里。然后岗井也举枪自杀。
原来,三十多岁的岗井,918后到中国,已经在中国10几年。他挑选的女孩,经过几天共处交谈后,发现女孩竟然是自己的亲妹妹。10几年的变化没有认出来,聊到家乡时才发觉是自己的亲人。于是这幕惨剧就出现了。
日 10:40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是用2010片玉兰花叶脉染色做成的
台北县由「树艺达人」李永谟用2010片玉兰花叶脉染色做成的作品 
日 09:25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抗战胜利 日本投降65周年纪念
日 12:08 &&&
【考证】八路军第一营的首任营长 刘德明
八路军第一营,是指番号最小的,也就是115师685团的第一营。当然按惯例,这个营也是八路军的“天下第一营”,主力。这个营是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前的红2师4团。按《解放军组织沿革和领导名录》,37年1--7月,红4团的团长是罗华生,团政委是钟素清(钟世清,37年在陕西三原病故)副团长是胡炳云。
八路军出征和抗大二期毕业几乎同步,黄永胜和罗华生等奉调去抗大三期学习。盖因率军685团出征的团长杨得志是接替首任该团任命团长黄永胜履职,杨得志是和梁兴初一起在抗大二期学习,提前毕业赴戎,杨得志在自己回忆里,首战平型关是对3个营长布置任务,1营刘营长,2营曾国华营长,3营梁兴初营长。杨得志对自己麾下的1营长没有留下名字,形成史料空缺。
后人就有把刘正写成是这个1营长了。刘正是后来的冀鲁豫老7团的团长。
查罗华生的简历,1937年到抗大学习任队长,显然在红4团改编成685团1营时不在职。是由另外一位继任的团长“降编”“降职使用”“高职低就”当了刘营长。
分别看看刘德明和刘正的简历:
刘德明 ()陕西醴泉人,1925年参加国民军,1931年12月由宁都起义参加红军,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3月转入共产党。曾任红5军团副排长、连长、营长,红1军团教导队队长,随营学校队长,红2师4团团长,参加了苏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开始后,任八路军115师补充团参谋长,(晋西陈士榘)独立支队第一团团长,支队参谋长,晋西北新军决死第2纵队副纵队长,决死第二纵队兼晋西北军区第8军分区副司令员,日在山西交城南沟村战斗中牺牲。《红一方面军人物志》
刘德明红军时期的最高职务是团长。虽然这个团长实际当了没有几天,红军就改编成八路军了。
刘正,()汉族,江西泰和人,1915年出生.1930年参加革命,任少先队副队长。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游击队,后编入红军独立第五师十五团当战士。 1934年,参加长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队纵队第五支队参谋长、三四三旅运河支队第五团团长、教导第三旅七团团长。 1942年,在河北高庄集战斗中牺牲。遗体安葬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也就是说,刘正红军时期的最高职务是营长。
胡炳云 红2连连长升到红4团的副团长。组建八路军时,胡炳云任115师343旅685团1营副营长,在平型关战斗中,营长受伤,胡炳云在火线上代营长。
1937年12月成立的115师补充团,是由平型关伤愈的团营干部,(原职已被新提升的干部坐了)和抽调的343旅部分副职干部,(副职调去任正职)9连11连的骨干为骨架,(3连和8连是从686团调来的红军连。)加上招募的新兵组建。
首任补充团团长邓克明(原686团3营长)政委符竹庭(原686团主任)参谋长刘德明(原685 团1营长)
刘德明只是参谋长,是因为邓克明的资历比刘德明老一些,在长征结束时就是红12团的团长了。
1938年8月左右,邓克明和符竹庭调萧华343旅旅部的东进纵队司令部,此时调686团参谋长彭雄接任补充团第二任团长,刘德明升副团长,调首任685团2营副营长(教导员)、时任685团政治部主任王麓水接任团政委,38年9月的吕梁三战三捷,彭雄率补充团参加了9月17日的油坊坪战斗。此时补充团实际已经改为补充1团,补充2团已经成立了。 38年底115师师部和686团由晋西开拔东进山东,彭雄调任东进先遣支队参谋长,补充1团改为晋西独立支队1团留在晋西,刘德明接任团长,是第三任了。之后升任晋西独立支队参谋长。
1938年4月临汾撤退时成立补充2团,由八路军晋西办事处学兵大队(何以祥负责组织和训练的)和晋西部分游击队组成,由原686团2营营长杨尚儒任团长。何以祥副团长。 陈士榘晋西独立支队开拔山东,刘德明留在山西调升到新军的决死2纵队担任副司令,(还有原补充团的营长涂则生等红军干部,留在山西加强新军的军事干部力量)杨尚儒调1团团长。
由此推证,685团首任1营营长是刘德明。《红一方面军人物志》漏了他的这个职务,杨得志是因为自己是新调动到685团当团长,而刘德明这个685团1营长,也是从红5军团的干部调来接任罗华生当红4团团长不久又改编成685团1营,两人都是从另外的单位调来,抗战平型关首战刘德明负伤离开了685团,俩人相处不满两个月,才会出现团长记不清第一营营长的事情。刘德明在抗战中期牺牲,从而没有留下个人履历的清晰记录。
加一句,刘德明是宁都起义的军事干部。宁都起义给红军输送了大批军事干部。
现在不少出版物的书里记载说刘正是685团首任营长参战平型关,从一篇网文的传播演变到很多书籍的正式记录了。愈演愈广,现在就把三年前写的文字,修理几个字再发一遍。特此考证。
日 17:40 &&&
是的,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时没有补充一枪一弹
有句著名的话,就是事变后,红军改编的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时没有补充一枪一弹。有人甚至加上一句,穿着草鞋。
前面这句话是符合实际的。八路军改编时,南京只给按编额的(4.5万?)八路军发了全套被服,从帽子,帽徽,到全套军服,腰带,挎包,背包带,军毯,子弹袋,手榴弹袋,水壶,搪瓷缸,直至绑腿,鞋袜。没有发放一枪一弹。至于穿着草鞋上前线一说,对八路军不符合实际。川军邓锡侯的第二十二集团军,从四川开拔,马不停蹄的开到山西娘子关,还真有穿着草鞋的。红军在陕北已经两年,两个冬季,还穿着草鞋,张学良也会过意不去的。再说了,西安事变后,37年2月南京开始给红军发饷,(2月第一笔到达饷银是30万元,红军就有人赶紧发表谈话说“才是应得饷银的2/5”怕老蒋回去变卦了)一个月六七十万,也有半年了,4月开始给红军提供粮食和被服,还草鞋?
开赴抗日前线时没有补充枪弹,那么到达抗日前线时,是什么样的呢?按照当时战时规定,各地部队开赴前线作战,到哪个战区作战,则由哪个战区负责物资军火补充。八路军获得过什么样的补充呢?
先略述一下改编前的红军的大致装备状况吧。
红军长征到陕北,是员减枪精。人数少了,枪好了。枪支当然是留好扔坏。还有的部队双枪,比如侦察连,一人一支马步枪,一支驳壳枪。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和红军秘密接触,张学良和周恩来洛川秘密会谈后,东北军军长王以哲就送给红军一批七九步枪,子弹数万发,示好。之后有说张学良帮忙红军在西安采购了3000支步枪和60万发子弹,赠送给红军100车给养。还想了办法把预备给兰州于学忠军的冬装转给了红军。说个玄乎的,张学良的私人波音飞机驾驶员,那个美国人后来写回忆说,每次秘密驾飞机去肤施(延安)去接红军代表谈判,飞机上都携带有上千磅子弹送给红军。一千磅子弹不就是两万发左右?
西安事变时,为防范蒋军可能进攻西安,张学良和杨虎城请红军帮助防卫,调一部分红军主力 开进关中。39年1月9、10 两日,红一军团到达耀县、三原,红十五军团到达咸阳,10 日,红二十六军也到达洛川。“(在西安参与谈判的)周恩来在几天内将南进部队急需的弹药、给养和器材迅速补充完毕,并到咸阳看望红军部队,讲述西安事变的意义,鼓舞士气。”
按军阀混战时的惯例,请客军协战,要负责全部军火消耗,还要开拔费,给养费,预支军饷,伤亡将士的抚恤费等等。要备战,给客军每兵补充50发子弹是正常,杨虎城就送给徐海东一辆吉普车,由他的旅长张飞生送给徐海东100箱子弹。(《徐海东将军传》一版一印,二印就删去此句)一箱子弹1000发或者1500发。其他红军部队也应该得到大致相当的补充。“在几天内将南进(红军)部队急需的弹药、给养和器材迅速补充毕,”。
由于战火未开,红军回防,没有理由也不会把补充的弹药退还给杨虎城。之后国共停战,准备抗日,红军这次新得到的弹药自然也没有消耗掉。红军改编成八路军,“缺枪少弹”一说也要具体怎么看。
红军改编成八路军,三师六旅十三个战斗团,115师多编一个独立团。有11个团三万多将士开赴前线,115师全师5个团13000余,120师3个团8227人,129师三个团,人数应与120师相当。按初期预部署,115师和120师开赴第二战区山西,129师开赴第一战区石家庄。
第二战区有没有,或者说如何给八路军补充的呢?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的工作,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彭雪枫的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经常派人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公署去领取枪炮弹药、军械、电台等通信器材和医药等。一般分工是枪炮、弹药、军械、地图、被服、医药器材等由张震同志去洽领,电台、电话机、被覆线等有线电、无线电通讯器材由我去洽领。我记得,我们从阎锡山的长官公署先后领到二三十部十五瓦特电台,领到后分发给途经太原的八路军部队。”&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的始末&岳夏(罗若遐)
具体领的数量有一个是“彭雪枫即派办事处工作人员去第二战区司令部,先后领过30部15瓦的电台、50万发七九步枪子弹、50万发中正步枪子弹、200支冲锋枪,机关枪,以及大批手榴弹等,分别发给路过太原的八路军部队。与此同时,彭雪枫还陪同周恩来检查了设在汾阳、侯马等地的八路军兵站的接待、服务工作。”也要说明一下,按惯例,冲锋枪,机关枪的子弹都是随枪配发,数量一般是每枪1000发,在步枪子弹数量之外。
晋绥军将领孙楚在平型关附近相会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也赠送一部吉普车做见面礼。
猜测一下,上面的数额是补充给了115师和120师的,129师因为原定开赴石家庄,不再第二战区补充的预计之内。
30部电台和200挺冲锋枪机关枪是什么概念:(冲锋枪是晋造汤姆逊,八路称为桃木式)
长征出发时的中央红军总共有14部电台,红四方面军5.6部,贺龙部2台。长征路上西路军损失7.8部,一路上也损失也陆续缴获了几部,到达陕北的红军电台总数15部左右。一下子补充30部电台,几乎相当于全部原红军电台的两倍,对八路军来说,三师六旅11个战斗团都可以装备上新电台了。
200挺冲锋枪机关枪,对比来说吧,前面提到过的川军22集团军,两个军4师8旅18个团,由于马不停蹄开赴娘子关,路上没有来得及补充,只得到20挺晋造机关枪就加入战场。实战以一天一个团的消耗,和日寇奋战,短短六天,“师长未到,师已打光;军长未到,军已打光”,一周时间战损一半。直到半年后,该部调到徐州台儿庄战场,才由李宗仁补充两个军500支步枪,每个军250支。再对比一下,老军阀石友三,十军团39年4月从山东敌后调到冀南,升级为第39集团军,(初次)获得军委会补充重机枪30挺,步枪800支,子弹100万发,薪饷半年。(《八路军史》)
现在再来说129师的补充吧。
由于129师是在平型关大战胜利后开赴山西,八路军声望大增,对日作战英勇,补充的弹药也丰裕一些了吧?与115师,120师一样,129师渡过黄河后在侯马换上前来接运的火车,火车上装着军服粮食和弹药。“在侯马发衣服的发衣服,发子弹的发子弹,发炮的发炮,…………我搬了两千发子弹,扛了一挺机关枪,还背了一支冲锋枪”(《八路军老战士口述实录》771团参谋邓才文)。副师长徐向前说,“阎锡山发给我们衣服和少量的弹药”。现在好奇的是,这次发的军服似乎应该是晋军的蓝色军服,此时原晋军也消耗掉几个师了,阎老西的军服应该是早就备好了。
115师的平型关胜利后,阎老西给全部八路发了冬装棉衣,应该也是蓝色的。刘少奇当时是北方局书记,穿着蓝色的军服行动,有人回忆过。
领到“炮”是令人感兴趣的地方。估计是迫击炮。但是还有一种叫做“苏罗通”的炮,要专门说。
彭德怀回忆国民政 府一共给八路军6门苏联制反坦克小炮,120挺苏制转盘轻机枪。
由于平型关的胜利,八路军兵站部去二战区兵站部继续领弹药也轻松了,“r任八路兵站部二科科L的x倮せf,八路供o由顸h第二^。平型P鹨酆螅x倮ねㄟ^新中闪⒑蟪鋈芜^后勤部部L的盍⑷林彪那e要硎哲步,把送o了顸h第二^副司令L官l立煌,於是八路得到了增艿150箱300fl子。”此处原文是,十支日步是给的二战区后勤部长(应为兵站总监),由该部长给的l立煌(《开国将军轶事》)。当时的中国军人,都以得到日军战利品为荣。当然300fl子不会只有150箱,除非是气枪子弹。应该理解成,增芰150箱蠊布300fl子,或者300fl子以外又增芰150箱----迫击炮弹手榴弹什么的。
插个小故事对比,还是那个川军22集团军和八路军。
娘子关战后,22集团军的残兵败将在撤退途中,真是弹尽粮绝,遇到一个晋军埋藏的军火库,(晋军在山西各地准备了许多秘密军火库)什么也不顾的就把库门打开,掏出了军火装备了部队。此事被报告了战区,传令申斥,违反了战地纪律,几乎要被逐出二战区。甚而其他战区听闻此事,也不愿接受这支部队,幸有李宗仁徐州的第五战区要了去,该军奋勇血战滕县,著名的122师师长王铭章战死在疆场,英勇殉国。
八路军也有这么个事。115师685团2营,平型关战后单独行动,成立曾国华支队留在了平定。115师38年初回到晋西南,新组建的2营,抽调其他各营副职和副连排干部为骨干,战士全是新兵,新兵没有枪,徒手兵。行军路上遇见晋军,喊口号唱歌,士气高昂,“阎锡山就训导他的部队,说八路军连支枪也没有,你看士兵情绪多高啊,哇哇叫,…………后来怎么装备起来了呢?在行军路上,有个当地人说村里有个窑洞里有枪,要不要呢?营长说,不要白不要。库长不给,为什么不给?我们要打日本。于是这个二营就装备起来了。”(《八路军老战士口述实录》343旅团技术书记杨永松)也是掏了个晋军的军火库,八路就没事。
看来抗战初期,由于八路军的英勇善战,奋勇杀敌,得到的补充尚算可以。
再举两个例子,37年11月,山西省府太原失陷,38年3月,山西临时省府临汾失陷,两个城市在失陷前,都有战场指挥官紧急把贮存的物资转赠给八路军的事情。阎锡山给太原守城官傅作义留了可用半年的物资,傅作义只守了三天。11月4日“傅作义将军征得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同意,将存放在太原城内的大批枪支弹药、武器装备、战略物资送交坚持抗日的八路军。在以后的抗日斗争中,这些武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八路军总部得到卫立煌的电报后,立即组织各部队,到太原城内抢运弹药和备装。(《八路军》电视剧第六集)”。周恩来在太原封城前最后两天一直留在在太原处理“紧急事务”,就是转运物资。
1938年2月,卫立煌组织的在霍县韩信岭阻击战,被日军从东面侧击东阳关占领了潞城破了功,只得组织撤退。霍县,临汾,都不保。卫立煌眼看晋南危险,就通知八路军把他的第十四集团军在临汾运城的全部军火和物资都运走。卫立煌很惊讶的看见“八路军也真会发动群众,把赵城,临汾和洪洞五个县的农民和四五百辆大车都调动起来了,把东西都运走了,直到日军快要到了临汾城的东门,他们的最后一辆大车才离开临汾城的西门”(《回忆卫立煌先生》赵荣声)。组织抢运物资的,就有八路兵站部二科科L的x倮ぁ
来故事了。38年3月,卫立煌在韩信岭阻击战后的撤退转移途中,被日军一路追击,幸亏得到八路第六八六F第三I11连在白儿岭的阻击及r援救,K于了U。 为了表达对343旅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卫立煌特地派人送给八路军100挺轻机枪、10万发子弹。救援卫立煌的是686团三营十一连,连长是王永禄。(他后来43年春在任山东115师教一旅四团团长时,因多伤多病上级批准离军养伤。此时副团长赖光东在二打甲子山战斗牺牲,团政委杨道和奉调延安学习,旅政治部主任丁秋生来接了团政委。加注这一笔是完善军史供同好)著名的白儿岭之战。强调是王永禄连长的11连,是因为好多军史里把这个救卫立煌的连队写成方国南的团教导队的一个连。原因来自哪里本人一直不知道。只想问一句,为什么上教导队?一支部队打光了,有教导队,补上新兵可以马上恢复。不到万不得已,谁舍得动教导队?(国军有的称为军官团)
由于八路军的救命之恩,卫立煌决定走一趟延安。在延安看望受伤的林彪没有带礼物,改为军火相赠。&&4月19日,l立煌到_西安的第二天了一手I:“即l十八集F步子100fl,手榴25f枚。” “牛肉罐^lo十八集F180箱。”除上述的以外,有三的夏b、50部C、1部10T的C和1部20T的C,以及部分t闷贰
最后再说“苏罗通”炮吧。“苏罗通”是一种高射机关炮,30年代南京政 府买了一批。傅作义守太原,每个城角都部署了这种高射机关炮。八路军用来平射打碉堡,封锁枪眼,一打一串火球,很厉害。八路军每个师各有两门,炮兵团也有两门。这八门炮哪里来的呢?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至少有张震在太原办事处“一般分工是枪炮、弹药、军械、地图、被服、医药器材等由张震同志去洽领”提到炮,“在侯马发衣服的发衣服,发子弹的发子弹,发炮的发炮,”771团参谋邓才文也提到炮。还有太原,临汾的两次大搬运。在里面的那一次呢?
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时没有补充一枪一弹,至于到了前线后的补给,看来比其他杂牌军略好一些,当然远远比不上中央军。借此记录抗战初期国共合作并肩作战的故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9:15:14编辑过][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8:17:32编辑过]
日 07:26 &&&
修理钢笔的
老先生有个相声段子,说上衣口袋插着一只钢笔的是中学生,两只钢笔的是大学生,3只钢笔的是研究生,插着4只钢笔的,是修理钢笔的。
放屁捐,研究生态保护的是科学家,研究生态保护并有提出改进措施的是负责任的科学家,研究生态保护和改进措施并且估算费用的是有经济头脑的科学家;研究生态保护和改进措施并且估算费用的,而且连费用从哪儿来出都出主意的是修理钢笔的。
日 20:16 &&&
长征路上,朱总司令的马的故事
宝剑配英雄,战将爱骏马。万里征战途中,对指挥官来说,没有比战马更受青睐的了。
一路颠簸的红一方面军,到了草地边上,与红四会师才喘了口气。前卫团红四团政委耿飚,在草地上捉了一群无主的马,这下可好了,此时人瘦马乏,甚至没有战马了的的许多高级干部听到后都来索要。而耿飚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挑选出两匹最好的马儿,送给朱总司令和康大姐。
与红四会师,红四可是兵强马壮,师以上干部每人两匹马,军以上干部三匹马。张国焘发坏,找几个人化装成藏民,把朱总司令的马都偷走了。然后用个羸弱的骡子偿还。
张国焘有他自己险恶的用意,可广大红军指战员并不知道。红军干部们仍然按照他们朴实的爱戴总司令的心情,纷纷有了把战马送给总司令的举动。
第一位是红四方面军的团长周时源(周世元),他在路上遇见朱总司令,看见总司令用的是匹瘦骡子,大吃一惊,马上把自己的战马送给总司令。然后是红四方面军的90师长汪乃贵,也把自己的战马送给了总司令。
而此时编入红四行动的原红一方面军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红九军团的军团长罗炳辉,闻讯后,先后都亲自送来两匹或者4匹马,给总司令和康大姐使用。
然后贺龙率红二。六军团来会师红四,贺龙把部下团长杨秀山缴获的敌军一匹很棒的战马送给朱总司令做见面礼。
待到一年多以后,红四和红一方面军再次在陕甘会师。红一的先头迎接部队,团长韦杰也立刻把自己的战马送给朱总司令。
小小马儿折射出,这就是朱总司令在红军里的威望。
另外,后来史书里记载“红军爱戴的”毛委员,自从下井冈山,1929年东征福建时缴获了小军阀旅长郭凤鸣的大白马,成了自己的坐骑以后,直到大白马变成大青马,到西柏坡才“放马归山”。长征路上,红一与红四会师后,毛要中央机关秘书长刘奇打电话,向红四的负责后勤的川陕省副省长余洪远要一匹“温和的骑马”。余洪远于是把自己的马儿送了过去。是匹黄(红)棕马。
贺龙到了陕北,也送给毛一匹小油黄马,是缴获川军一个旅长的。毛就这么三匹马。
到了延安,干脆成立总部马站,把所有高级干部的马都集中到一起养,谁用谁去领。
(此故事取材,提到谁的名字见其本人回忆或身边人记载)
日 19:26 &&&
长征路上,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徐向前看见红一的弟兄一路征战,兵员损失很大,就提出给一方面军补充几个建制团。
红四方面军的回忆录《艰苦的历程》里,刘瑞龙记载:红四方面军抽调给红一方面军的部队有:抽调(红30军)第九十师的270团和八十九师直属队共2600余人补充到红三军团;抽调(红33军)的第九十八师294团共2000余人和(红4军)的第十一师32团1200人编入红一军团。
以上合计5800余人。但许多文章提到此事都是说3700人,难道张国焘下令南下,除了红军大学里的红四方面军学员以外,还有编入红一方面军的建制部队也南下了?
实际还有另外一种补充,就是过草地后,红四方面军为主进行的“包座之战”,俘虏了国民党49师的近800名俘虏,红四也把这些俘虏兵全部给了红一,补充红一战斗员不足的状况。红一方面军的周士第,王观澜,王盛荣去做俘虏兵的工作“愿意留下当红军的站到左边,想回家的到右边,发路费”。结果十分之七愿意留下当红军,也就是近600人。
日 20:48 &&&
我来学习写博客
自己写 哈哈
再看看怎么改
修改一次没有显示
再修改一次[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0:53:53编辑过]
Powered by 凯迪中途岛
Copyright & 深海龙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邰正宵 好人好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