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初春时节 柳树发芽的气节气候是什么样的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大全
& 13:05:22&作者:&点击:
  二十四节气,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着,二十四节气影响着每家每户的衣食住行,特别是佛教的人,在一些节气上都会十分有讲究,但是你会知道中国二十四个节气的由来是什么吗?如果还不了解也没有关系,就让小编来一一介绍给你听吧!
  立春:
  旧俗立春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春节&,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难遇岁朝春&民谚。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着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雨水: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惊蛰:
  农耕时期以农为本,二十四节气就是人们部署农事的标杆,它在秦汉时就已完整确破,始终沿用至今。但是在小孩们看来,节气只是随口背诵的歌谣,只是零嘴儿一直。因为每到一个节气,老庶民家中总举行这样那样的祭奠或庆典典礼,同时备些特点食物或瓜果供奉,供奉结束分与孩子们享用,寓意驱灾辟邪、迎福纳吉。
  齐鲁一带流行天井里擀饼烧鏊子,意思是经过烟熏火燎将家中的虫害杀死;山西雁北风行惊蛰吃梨的食俗,梨谐音&梨&,吃梨寄意与益虫分离(梨);陕西地域流行炒盐水浸泡过的黄豆,锅里收回&噼里啪啦&声,人们就以为害虫在锅里被炒逝世了,寄予了虫尽丰产来的美妙欲望。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个别处在农历二月前后,因此也被称为&仲春节&,它是民间主要的传统节日,老百姓管它叫惊蛰节。这天要举办典礼祭祀雷公,因为雷公是天界专门担任打雷的仙人。对他进行祭祀,燃烧大批纸钱。俗话说&春雷响,万物长&。春天里,庄稼生长须要更多的水分,但春天降雨很少,易呈现旱情,因此人们借惊蛰之日祭祀雷公,期求往年雨水充分。
  此外,官方各地惊蛰这天还停止一些风趣的运动,多与虫害有关。因为惊蛰当前,气象逐步变暖,虫类也开端成长发育,为了保障有个丰收年、保佑人畜安全,人们想尽措施&毁灭&虫害。
  惊蛰,&蛰&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动物躲起来冬眠,叫入蛰;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叫做出蛰。大地回春,雷声渐多,旧时人们认为植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由雷声惊醒的,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春分:
  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见《农桑通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地区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春分亦是传统节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春分前后,宫中词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明代山东淄川于是日栽植树木,作春酒,酿酷。《文水县志》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
  清明: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谷雨:
  每年4月19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其名称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谷雨是农业上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象专家表示,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进入公历四月的谷雨节气,跟早春二月时的雨水节气,虽同有一个&雨&字,但在涵义上有着很大的区别。雨水节气,不见雪花飞舞,静听春雨无声,意味着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下雨。而谷雨节气的名称,来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说,表示这个时期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重要。不过这谷雨的谷字不仅指谷子这一种庄稼,而是农作物的总称。谚语说&谷雨无雨,交回田主&,是从相反的角度来说明雨水的重要。&
  立夏: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如《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据记载,周朝时,在立夏的这一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小满: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都是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注意防暑工作。小满节气之后更是疾病容易出现的时候。建议人们要有&未病先防&的养生意识,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病邪的侵害这两方面入手。&
  芒种: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所以&芒种&也称&忙种&,即指&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
  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鹂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芒种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
  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芒种是很忙的节气。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莳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从以上农事可以看出,到芒种节,我国从南到北都在忙种了,农忙季节已经进入高潮。
  &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月芒种麦在后&,这是说华北地区4月芒种,小麦就成熟了,而5月芒种麦子还未成熟,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前边讲过的&二月清明桃花开,三月清明定不开&一样,都是因为阴历算法造成的。按阴历计算,一年实际上是354或355天。这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天数要少10-11天,因此必须三年一闰(有时是两年一闰),补充所短的天数。闰月时,节气不是提前就是推后,因而芒种有时在4月,有时在5月。我国农民深知4月芒种由于打春早,节气推前,所以种庄稼就种得早,要种在芒种前,6月芒种,就把庄稼种在节气之后,这是一种&死节气、活办法&的科学种植方法。
  &芒种糜子急种谷&,糜子是一种生长期最短的禾本科植物,早熟品种80天可以成熟,即使晚熟品种,也不超过100天就能成熟。它是大秋作物最后播种的庄稼。所以华北地区遇到天早无雨,其它作物误了节气时,多用它来弥补,同样能获得好收成。在正常的情况下,芒种种糜子时,种谷也可以成熟,但谷子比糜子生长期长,有可能遭受冻害,因此说&芒种糜子急种谷&。&
  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小暑: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但从《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相对多数出现在大暑外,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在全国32个省市直瞎市(台湾)中,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大暑:
  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
  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立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另外,不论朝廷还是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
  处暑: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2014年的处暑是8月23日12点46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白露:
  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节令至此,正当仲秋季节,气候一如春季,不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颜色较春天更艳,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鸡冠花、雁来红,特别是田野里迎风招展的荻花。古诗云&日照窗前竹,露湿后园薇。夜蛩扶砌响,轻娥绕竹飞&。此时天高云淡。气爽风凉,可谓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时节。但此时节,地球上的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会在萧瑟秋风中随之由荣而衰。不过,万物兴衰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舜亡。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农历8月,正是公历9月的&白露&节,这时节,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如黄雀、椋鸟、柳莺、绣眼、沙锥、麦鸡,特别是大雁,便发出集体迁徙的信息,准备向南飞迁。起程佳期多在仲秋的月明风清之夜,好像给人传书送信&&天气冷了,要收割的庄稼赶紧收吧,并备好寒衣,迎接&三秋&大忙季节的到来。
  农业上,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之后,人们迎来了瓜果飘香、作物成熟的收获季节。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大豆、谷子、水稻和高粱,西北、华北地区的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棉花产区也进入了全面的分批采摘阶段。这时的田野,一眼望去,高粱如火,棉花似云,大豆咧开了嘴,荞麦笑弯了腰。农谚中:&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是真实的素描。从白露开始,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已开始播种,华北冬小麦的播种也即将开始。&
  秋分: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2012年秋分来临之早,是近116年来之冠,根据紫金山天文台的测算,这一年进入秋分的确切时间是在9月22日22时49分,这也是近116年来最早的一个秋分时刻;比这年更早的秋分时刻,要追溯到日21时03分。
  秋分的含义:我国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秋分&。&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渐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一候的意思谓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三候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华南地区播种晚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在这时期,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进入了降水少的时段。秋分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江南、华南地区(热带气旋带来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数和雨量进入了降水减少的时段,河湖的水位开始下降,有些季节性河湖甚至会逐渐干涸。在此期间,还有可能出现个别的热带气旋,但影响位置偏南,大多影响华南沿海、海南岛,这时的台风除了大风灾害外,带来的雨水,往往对当地的土壤保墒有利,因为10月以后这些地区先后转入干季。&
  寒露:
  每年的10月8日前后(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霜降: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立冬: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小雪:
  小雪,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与程度,进入小雪节气,意味着气温持续走低,天气寒冷,降水状态由雨变成雪。小雪与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多少的节气,它不同于我们日常所指降雪强度较小的小雪。如果说前面节气中白露、寒露、霜降是因气温下降水汽凝为水珠,发展到冷凝为霜,那么,小雪则是寒气降至零下凝为雪。从节气名称的变化中可看出古人的活动规律&&看天生活,以节气的变化安排生活与农事。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北方地区小雪节以后,果农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编箔包扎株杆,以防果树受冻。且冬日蔬菜多采用土法贮存,或用地窖,或用土埋,以利食用。俗话说&小雪铲白菜,大雪铲菠菜&。白菜深沟土埋储藏时,收获前十天左右即停止浇水,做好防冻工作,以利贮藏,尽量择晴天收获。收获后将白菜根部向阳晾晒3~4天,待白菜外叶发软后再进行储藏。沟深以白菜高度为准,储藏时白菜根部全部向下,依次并排沟中,天冷时多覆盖白菜叶和玉米杆防冻。而半成熟的白菜储藏时沟内放部分水,边放水边放土,放水土之深度以埋住根部为宜,待到食用时即生长成熟了。
  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华南&冬暖&显着。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由于华南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然而,在寒冷的西北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大雪:
  &大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7日(也有个别年份的6日或8日)。太阳黄经达25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见,大雪节气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冬至: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 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 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 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 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小寒:
  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这时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一5℃上下,极端最低温度在&15℃以下;我国东北北部地区,这时的平均气温在&3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达&5℃以下,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20℃,真是一个冰雕玉琢的世界。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45&N以北的地区及藏北高原,平均气温在&20℃上下,40&N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区平均气温在&10℃上下,都是一派严冬的景象。到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则在0℃左右,此线以南已经没有季节性的冻土,冬作物也没有明显的越冬期。这时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5℃上下,虽然田野里仍是充满生机,但亦时有冷空气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小寒时节,除南方地区要注意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海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则主要是做好防寒防冻、积肥造肥和兴修水利等工作。在冬前浇好冻水、施足冬肥、培土壅根的基础上,寒冬季节采用人工覆盖法也是防御农林作物冻害的重要措施。当寒潮成强冷空气到来之时,泼浇稀粪水,撤施草木灰,可有效地减轻低温对油菜的危害,露地栽培的蔬菜地可用作物秸秆、稻草等稀疏地撒在菜畦上作为冬季长期覆盖物,既不影响光照,又可减小菜株间的风速,阻档地面热量散失,起到保温防冻的效果。
  遇到低温来临再加厚覆盖物作临时性覆盖,低温过后再及时揭去。大棚蔬菜这时要尽量多照阳光,即使有雨雪低温天气,棚外草帘等覆盖物也不可连续多日不揭,以免影响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营养缺乏,天晴揭帘时导致植株萎蔫死亡。高山茶园,特别是西北向易受寒风侵袭的茶园,要以稻草、杂草或塑料薄膜覆盖篷面,以防止风抽而引起枯梢和沙暴对叶片的直接危害。雪后,应及早摇落果树枝条上的积雪,避免大风造成枝干断裂。&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大寒期间,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这时期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相当冷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星座梦)
更多推荐阅读
随机推荐阅读
男—白羊座
女—白羊座
白羊座3月21日-4月20日
金牛座4月21日-5月21日
双子座5月22日-6月21日
巨蟹座6月22日-7月22日
狮子座7月23日-8月22日
处女座8月23日-9月22日
天秤座9月23日-10月23日
天蝎座10月24日-11月22日
射手座11月23日-12月21日
摩羯座12月22日-1月20日
水瓶座1月21日-2月19日
双鱼座2月20日-3月20日
白羊座的性格优点
金牛座的性格优点
双子座的性格优点
巨蟹座的性格优点
狮子座的性格优点
处女座的性格优点
天秤座的性格优点
天蝎座的性格优点
射手座的性格优点
摩羯座的性格优点
水瓶座的性格优点
双鱼座的性格优点
白羊座的性格缺点
金牛座的性格缺点
双子座的性格缺点
巨蟹座的性格缺点
狮子座的性格缺点
处女座的性格缺点
天秤座的性格缺点
天蝎座的性格缺点
射手座的性格缺点
摩羯座的性格缺点
水瓶座的性格缺点
双鱼座的性格缺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安阳气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