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多乐市场tv看视频?

如何评价电影《山河故人》?
贾樟柯导演,赵涛(贾樟柯妻子),张译,董子健,张艾嘉,梁景东等主演。参加了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可惜最后并未得奖。贾樟柯说这是一部小片子,很多人都把它想大了。他只是想拍一部感情片而已。 我号的时候已经在巴黎一家电影院看了超前点映场了,暂不剧透,就先开这个问题,等半年之后大家的影评或观影感受就好。
按时间排序
575 个回答
看了这么多评论,觉得你最靠谱。与其说贾樟柯“现实主义”不如说他“表现主义”。他对表达方式,“工具”的自觉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自觉地摒弃了烘托,渲染,“表达”之后,让习惯于正常表现方式的观众很不适应。我在带学生去看《山河故人》,到哭灵的情节,学生说“好感人”,我说“感人”这个词是你的阅读经验自己加进去的,贾樟柯的镜头只是展现了这样一个事件。这部电影的语言有点像于坚后期的诗,把形容词都删掉了。
1、晋生抢了别人的光碟为涛放了一首她觉得好听的《珍重》,真是太会泡妞了。2、涛送儿子那段太感人3、以及涛最后的跳舞反正我觉得好看
隐喻是最初级的表达,把故事拍丰满了就挺好。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仍在等待罢了
除了贾樟柯中国再没有人能把躁动的九十年代拍的这么好,色调节奏光影的把握都正正好。四次叶倩文的歌都出现在了各种感情蠢蠢欲动的时刻。沈涛面临两个男人的选择,她考量了幸福的尺度,但是等到时间流逝她才被告知给她的那两个选项最终都通向了一个叫做不幸福的结局。电影并没有表现多少到乐对于母亲的感情,而他最终决定去找沈涛更多是出于对自我认知的迷茫,渴望找到一个出口,一个人去解释他的迷茫。张艾嘉和到乐的情感线是我始料未及但是又在情理之中,忘年恋 不伦还是受伤的人彼此舔舐伤口,我毫不怀疑到乐对张艾嘉的喜欢,尽管一定有人把他们归结为到乐母爱缺失的产物。但是电影放到大半的时候,巧妙的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彼此若有似无气若游丝的爱意。最后所有的欲望都在一个浅浅的吻里绽放开来。这部电影将时代的冲突感表达的非常强烈,用了许多特写大镜头,长镜头去描绘九零年代,不像我前两天看的一部片子,时不时就会跳时空。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涛眼看一部播种机坠毁,火光似乎代表了一段开始与结束,她推着车去给梁子送婚礼请柬,广播里讲着伟大的共产党送来了二十台播种飞机,多么生动地描绘了那个自欺欺人的年代!不得不感叹贾樟柯是个多么细腻的导演,我也感谢自己突然发了疯的潜意识想去看这部电影。在沈涛刚恋爱的时候,晋生用陕西话喊她涛,在最后因为到乐不会说中文了,于是也用洋式的法子喊她涛,这一个细节是两个时代激烈的碰撞。这部电影冲突不断人和人的冲突,自我的冲突,时代的冲突。这些大的东西贾樟柯都用平顺的细节表现,涛笑着告诉他爸爸她和晋生在谈朋友,她爸爸抱着水壶在开水间发呆,但是她脸上满是甜蜜。涛离婚后,她爸爸发愁为涛找对象。她爸爸的丧事,她哭天抢地,一个老头慢悠悠的哼着歌经过。贾导最最擅长的就是把时代描摹地很大很大把人物放在里面,没有大欢喜也没有大悲伤,他让看客知道,你们都不是主角,同你一样的人有千千万。电影有非常多的悬念,也可以理解成留白艺术,梁子最后怎么样了?到乐回了中国吗?张艾嘉和到乐的发展?可能因为导演和编剧也并不知道会怎么样,他用两个小时描绘了一个人半生的景象已经足够满当了,因为贾樟柯深刻的清楚自己导的是人生,人生又怎么会有悲喜剧之分呢?他要做的只是呈现所有的真实,好坏是非就扔给了我们。最后强烈推荐
有剧透!看完山河故人,第一次看科长的电影。三角结构是自然界中最稳定的结构,涛也希望能够与梁子和晋生安安稳稳地把关系持续下去,不做选择,因为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梁子忠厚老实和默默守护,晋生的意气风发和雄厚资本,都让涛踯躅不前。梁子用不多的钱财买下了最时髦的卷发棒,晋生用手腕或者钱财拿到了涛欣赏的CD,在时代发展的潮流里,涛最终在嘈杂昏暗的迪厅里选择了能够在洪流中奋勇前进的晋生,狭隘的眼界注定了梁子潦倒的未来。1999年的时候,梁子认为煤矿不知道拥有,到了2014年还是因为煤价低而抱怨行业的艰辛,十五年的时间并没有改变他只是执着于表面的现象而无法去对未来进行精打细算未雨绸缪,随着他丢掉钥匙,也丢掉了家乡的一切走向了迷茫的以后。只是他的善良和隐忍并没有改变。相反,晋生一直是时代发展的弄潮儿,在二十世纪末,倒腾起煤矿和加油站,在14年玩起了风投,他敏锐地捕捉着挣钱的机会,却是不择手段地填充着自己的欲望。甚至给自己的孩子起名时都充满着金钱的气息。他喜欢着新事物,也容易厌倦,刚开始对汽车的热爱,到对手机的痴迷,都暗示着他对涛的情感不会持续太久,后面跟涛对话时没有任何往日情感的痕迹。他脾气暴躁与对金钱的痴迷也写下了他为生存而背井离乡的结局。对于涛,在活泼耀眼的少女时代,她清楚地认识到了两人的局限和长处。晋生给得了她舒适奢华,梁子给得了温暖陪伴。在这徘徊之中,最终也没挡住内心对物质的欲望,或许,在那个年代,这是普通人的代表,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晋生能简单粗暴地满足她的所有物质需求。她养了条狗,狗养得好可以陪伴她十五年。涛的父亲将这所有的看在眼里,当得知涛的选择之后,也看着远方对他的未来进行了深深的担忧,可是他或许也是对生活的妥协。当然,涛并没有彻底放弃梁子,他知道自己与晋生的道路会比较艰难,所以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去维系与梁子的关系,甚至当梁子走后也保留着他扔掉的钥匙,对他的归来抱有一丝希望。可是,现实比较残忍,梁子带着绝症和家人回来并没有将她的希望实现,最后带着那封铺满尘土的请柬将过去所有的放在包里放在过去。每个人只能陪伴你走一段路,这是涛对儿子说的,也是涛对她自己说的,在经历梁子的陪伴,即朋友的陪伴;晋生的陪伴,即爱人的陪伴;父亲的陪伴,亲人的陪伴之后。她深刻地明白了这个道理,也知道自己无法去陪多乐一起走接下来的路哪怕知道晋生要把他一个人送去澳大利亚。她给了多乐一串钥匙,也给了自己未来的唯一一丝希望。在经历这些以后,她并没有选择老伴,只是选择了一条狗,狗的陪伴来得忠实和绵长。每个人做出的选择,都埋下了结局。梁子的离开,为他的离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涛选择了晋生也只有孤独终老,晋生为他对金钱的选择只能背井离乡。而这所有的一切选择也让多乐没有了任何选择。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寻找三个片段的关联,直到现在才明白。在多乐生下来之后不久,涛和晋生就离婚了。法院把他判给了父亲。从小,他一直生活在物质的满足之中,精神却一直贫瘠如沙漠。他的未来一直被规划而没有自己做决定的自由,长大后,他对自由拥有十分强烈的渴望。在他与涛短暂相处的日子里,他感受到了生活的气息或者是家的气息,涛略带蛮横但真实的关爱让他感受到了朦胧的爱意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从害怕到依恋,再到分开他并没有机会去对母爱形成充分的认识,只是将这份少有的温暖的爱意珍藏在脖子上的钥匙串中。当遇到了老师以后,这份爱意被逐渐唤醒,并得到了热烈的回应。老师对前夫的失望至极时,多乐的出现让她倍感温暖,老师的出现唤醒了他多年来内心隐藏的爱意。所有的人,都要面对现实,不管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逃避是解决不了,这或许也埋下了最后多乐与老师之间感情的伏笔。山河依旧,故人陌生,所有的人眷恋着,也害怕时代的洪流和空间的距离给彼此带来的改变。在纷繁的物质社会,我们又该如何安放自己的精神寄托?
【答题练手】我觉得这个片子还不错,有很多新的尝试。遗憾的是,节奏乱了,没兜住。问题主要出现在最后一段。先从几个我印象深刻的点开始:雪花电视机般的镜头效果、糊了吧唧的镜头效果、纪录片似的镜头效果 大量另有深意的、有侧面刻画作用的、背景上的细节和耐人寻味的镜头用有点长镜头而不是正反打表现的、具有张力的对话/冲突场面刻意压抑着平铺直叙的叙事看了四十分钟才出现的片名2025年段故事背景音乐中用到的电音再看几个让我跳戏的点:张晋生/晋升一觉得不爽或尴尬就拿舌头捅腮帮子做bj状焦躁地环顾四周的表演坠毁的飞机那略显尴尬的特效沈涛爸死在车站僧人为其超度的梗张到乐和从没出现名字的老师亲起来然后出现在床上全片基本就Pet Shop Boys 《Go west》、叶倩文《珍重》和吉他原声变种的三段配乐怎么描述这种没兜住的感觉呢?看1999年段的时候,有一种在看《白日焰火》的土味儿和腥味儿;看2014年段的时候,结合前面一段,又有一种『现代《活着》』的风格。虽然节奏慢些,强度弱些,但仍是一个风格。然而,当『2025年』的字样出现后……画风突变。由奇怪的设定和不太顺畅的衔接导致的尴尬阻滞将我从电影院中抽离,放到了家里的沙发上,开始看一集奇奇怪怪味儿的、讲述山西煤老板移二代身份认同危机的电视连续剧,最后以范文式的点题匆匆收尾。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故事节奏乱了。 第一段,慢节奏。焦点在以沈涛为中心的三角关系上。情绪和氛围通过各种手法渐进的,通向一个必然的阶段性结局,世界的恶意浮现了出来。这是可以接受的。第二段,慢节奏。焦点给到梁子(但中心还是沈涛),并经由命(编)运(剧)安排,与沈涛重逢。物是人非,唏嘘不已。一种无常和无力感通过这种反差传达出来。这是可以接受的。那么然后,问题来了。导演想讲的内容,我们是明白的。但是接下来,该如何讲呢?让我们设想我们是导演,我们希望把这种感觉/意图延伸、扩大。于是很自然,我们会想知道另一个男人怎么样了。我们可以由此看到这个结构很简单:沈涛是中立的见证者(设计她和晋生离婚再次把她放到了一个中立的位置上),她目睹命运的力量是如何一点点被时间放大的。就像我们常常感慨,当年的同窗如今已是天壤之别。接下来就是我的主要观点:导演在这里延伸到了一个新的、而且更复杂的情境,但没有足够的空间延续一二段的叙事风格,于是出现了一种生硬感,噎着感,也就是没兜住。另外,叙事的焦点也稍微偏了一点,造成一种不完满感。接下来我们来细说。一二段的地理背景都在山西汾阳(也就是导演的老家),我们很容易产生物是人非的感觉,而导演也在全片用了许多这种手法。比如说扛刀的男孩、说不回来却终又回来的家、床上落灰的请柬、反复出现的结冰的河、背景中的塔和墙、放炮这一行动与其隐藏的时间线索、矿山和煤价……正是这种一次次的重复和对比,让我们在感情上能够接受导演的意图。如果说一二两段我们使用的是类比的手法,那么第三段很明显我们不能再比了,不能再把晋生来回来再搞一遍。如果说梁子和汾阳更近的话,那么晋生本身是差异比较大的一方,所以我们要用对比。于是我们看到了,父亲死了儿子来了的新老交替、Mommy和妈的中西对比。到这里,是第二段结尾,一切都还好。但马上就不好了。征兆首先出现在『2025年』上。导演一下把观众扔到了2025年的澳大利亚,距我们观影时间的十年后。这个时间很尴尬,不远也不近,这难免会让观众出戏,会在意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匹配,看看导演设计了一个怎样的2025。接下来的叙事只能用仓促和做作来描述。主角一下变成了到乐,然后不知从哪冒出了一个老师。几乎是瞬间的,感觉是刚开始上汉语课(毕竟名字什么的不该是第一节课的内容吗?),到乐同学的身份认同问题一下子就被这个和他有相似背景的老师点燃了,然后回家就叛逆了打工一下就送到了老师家第二天老师的ex就来了老师的ex非常政治正确地表现出了一幅唯利是图的嘴脸然后上课就又放了那首老歌开车就觉得deja vu去坐直升机突然就kiss了然后就上床了贤者时间里看见脖子上的钥匙情绪波动大就要回家(我上小学时候才会把家门钥匙拴绳子上挂在脖子上好嘛你ooxx的时候挂个钥匙在脖子上嘛!)去了旅社无辜的职员躺枪rude然后又不回家了最后对着wave和家门钥匙说声『涛』就立刻从west回去沈涛那里『go west』点题对比结束。呼……而这期间,晋生仅有和老朋友聊天、别人peter打招呼没反应、与儿子撕逼、玩枪区区几个镜头。看出来了么?前两段慢,含蓄,什么都不说,你自己感受,设计的很自然;第三段快,开放,什么都说,却多有强说愁感,设计感太重。而且晋生呢?本来是个形象丰满的男主,结果一下变成了纸片,几个镜头就打发了,而明明如果深挖,是有很多好东西的。移民身份认同、中西文化差异,这本身就是在大环境下的复杂问题。失去了一二段的渐进式叙事,第三段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大的证明题底下只有『此题易证』四个字,十分牵强。和一二段一对比,感觉一二段用力过猛,而第三段根本就是找人代导的吧。其实在观影过程中一直有一个感觉,就是导演想把这个片子拍成纪录片。这个感觉来自于前面提到的镜头语言。而且到乐和第三段的出现,直接让我想到了央视出的纪录片《高考》。不过可惜,看来126分钟还是稍显不够的。当然,我可以理解导演『只是想讲一个情感故事』的想法,也可以接受如果这只是导演的一种尝试。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也欣慰地看到了导演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只不过觉得这是一个稍微有些 瑕疵的实验。不过实验总比不实验好。就是这样。对贾樟柯的了解不多,仅限于听说过《小武》和《三峡好人》,以及《后会无期》里略显“导演你还是去好好拍片子吧”的客串。所以 仅仅是提供一个中立观众的视角和感受,以及练笔。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可能是期望太高加之不是文艺青年,以及媒体和影评人的误导,只给55分,不能更高。没扣的分,谨献给老外们喜闻乐见的我朝高速发展中灰色符号堆砌,配乐还有结尾的呼应,还有大钟寺的这张电影票。剧情片往往依靠严谨的细节,让人脑补和推理出画面台词外的信息,然后让剧情,思考,情绪传达的理所当然,不急不慢。但是那种细节粗糙的剧情片真的只会让人觉得各种莫名其妙和出戏易尿。能够理解为何法国人评价很高,想起了多年前那部好莱坞堆砌符号的功夫之王,这就是他们眼中面临发展巨变的中国人的真实写照和强烈对比,真实,客观,一针见血,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以下严重剧透。贾樟柯用了很多技巧和符号来勾勒,包括不同时间段画幅比例转变,颗粒的画面,但是现在的山西县城和中国人巨变的生活,从几次去山西县城,还有如今自己的感觉,还真不是这样。第一段,1999的那段算是最中规中矩也合乎逻辑的一段,当然,那种05年以后全国各地的仿古寺庙配合古塔还有远处的高楼还是略有出戏。这一段的主要问题是晋升和梁子两个人的性格和他们的人生轨迹并不一致,晋升在剧中并不是什么有背景的公子哥,而且从低位买进煤矿也看得出他并不是那种莫名其妙迎着风躺着上天的煤老板,之后上海风投的经历配合澳洲讨论各大落马局长的对话也是莫名其妙,作为一个那个年代有见识和远见的煤老板,选择和气度完全不符。而梁子在第一段问题不大,但去到邯郸之后,几乎时间停滞还能娶到嫩妻,相当不符合国内真实的社会情况。第二段,2014的这段开始剧情便充满了莫名其妙,所以这段开始我的文字也开始变得莫名其妙。各种新闻报道对于煤老板罪恶轨迹脸谱化的描绘按下不表,光是到乐的年龄问题,语言问题,还有总是抢老奥迪戏份的绿皮火车都充满了生硬的对比。话说梁子家的街区居然还在!山西的房地产商也真是,人家梁子返乡一定是盼着拆迁补偿后有钱看病的!到乐是4:3画幅的最后出生的,应该是99年后不久,但是2014年完全一副柯南小朋友的感觉。时间再次停滞。如果2014年我理解为他不愿意说山西话,那么2025年的听说读写全面遗忘中文要么是科技发展后反乌托邦的隐喻,要么就是一个通过翻译泡大娘的心机鲜肉。2014的跨国婚礼送iPhone让人觉得沈涛大姐还算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地方小老板,但之后不断抢戏的老式绿皮火车,真是让人觉得是政治上蓄意抹掉作风败坏的刘部长的千秋功绩。那些强烈的山西上海生活方式对比真是太夸张做作。第三段,2025,满满的无厘头和反乌托邦,牵强的父子矛盾,忘年恋情按下不表,单提为了借用莫泊桑最后一课的意象,都开始挑战语言学规律了。而且最后明明有那么炫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居然没有商旅服务的App……看来贾樟柯导演认为,如今互联网泡沫剧烈,包括去哪儿,携程,不但别妄想国际化,能不能活到2025都是问题。可能还是期望比较高吧。
第一遍看完觉得有点沉重,不知道该说什么,有些话卡在嗓子里,最后一遍go west,眼眶里有泪水。第二遍看完,回去哭了。很多隐喻,有人觉得很精妙,有人觉得很无趣。前半部分很精彩,后半部分也许狗血。不管怎样,戳中了我。很迷茫,很无力,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那种一直在逃避的无力感。压得我喘不过来气。
没有LS的几位文笔,就说说我今晚看完的感受把。我是山西人,89年生,老家离贾樟柯拍摄地汾阳非常近。在电影院听到乡音,还是头一次,所以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让我很晃神。所有的镜头都能让我回想起小时候,那永远灰色的天,永远荒凉的山,冬天用炮仗炸冰冻的汾河,过节挤在人浪里看扭秧歌,威风锣鼓,或者阿姨们的三句半,甚至矿工洗澡的大池子,我们小时候在里面学“游泳”,互相打闹,就和电影中的矿工一模一样。整个电影给我极强的代入感,这十几年的所见所感被完全放在了荧幕上。1999年,我小学四年级,像电影里扛大刀的小屁孩,放了学,去学书法。那个时候梁子工作的地方叫做头灯房,是给下矿井的矿工头灯充电的。那个时候还没有爱情,但有许多小'晋生‘,而我,就是梁子一样的小屌丝。到2014年,我从上海某高校毕业两年,过年回到家乡,还是荒凉的山,还是灰蒙蒙的天,甚至矿工出井后洗澡的池子都没变,不过黑色的洗澡水让人作呕,汾河也越来越小,破败的老楼不见了,有了许多新楼,不过还是显得破败,小’晋生‘们都出国留学去了,煤矿不景气,许多屌丝朋友被’放假‘在家,一个月1K的工资养活一家。原来在路上走,见了谁都认识,像电影中涛坐在梁子摩托车上,和这个打招呼,指点指点那个。现在回去,进了家门就不会再出来,怕遇到老朋友大家装模作样说两句不痛不痒的客套话,然后沉默的尴尬。当初我像梁子一样,憋了一口气,想离开山西,出来混的出人头地,可是自己冲着冲着发现已然孑身一人。故乡被抛在了身后,当初几个’晋生‘好朋友在欧洲、在USA再也不联系,当初的女神已嫁作人妇,一张口说话,我都觉得不是一个年龄段的人,山河永远在那里,可惜故人已经不在了。如涛所说,人总要分开。有许多夜晚,在这个待了7年,叫做魔都的地方,我都会想,那些陪伴我15年的山水,为什么我就感受不到她给我的温暖了,我没有家里的钥匙,与家里人谈话时,会不经意间用“好的”代替“恩”,越来越感觉自己像飘出母亲怀抱的蒲公英,根已经不会再回到故土了,只能在自己脚下慢慢扎出根来,被异乡的风吹着,白天努力吸收异乡土壤的养分,适应异乡的节奏;晚上如果能有汾河、荒山、故友入梦,也算一个好梦了。
铁打的赵涛,毁三观的张艾嘉。
山河故人︱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山河和故人都会逝去,唯有广场舞永存坐到电影院座位上的那一刻起,你的眼睛变成了他的。他带你跨过山河,带你走过几十年光景。你与他共同踏进奔腾不息的河流,一起感受波涛前行的汹涌。他叫贾樟柯,他的电影叫《山河故人》。这是一部有关山河与故人的电影。英文译名是MOUNTAINS MAY DEPART,只有山河,不见故人踪影。全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故事发生在1999年,山西汾城。简单的三角恋故事,女主角涛儿是个脸盘方正、毫无少女感的适婚村花,不高也不帅但是很富的煤老板晋生和矿工梁子都对涛儿表达了爱慕之情,几番犹豫之后涛儿选择了钱多的那个。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涛儿和晋生举行了婚礼,伤心的梁子选择远走他乡另谋生路。晋生将儿子取名为dollar的谐音——到乐,寄托了自己对钱的渴望。第二段故事发生在2014年,还是那个小城。竖起的高楼围住了千年古塔,人心也发生了几轮变化。涛儿和晋生早已离婚,自己当起了大老板。晋生带着儿子搬到上海另组家庭,生意越做越大。背井离乡的梁子过度劳累染上重症,无奈之下带着妻儿重回故乡,一向要强的他也不得不接受故人的救济。涛儿父亲的突然离世让涛儿和儿子到乐重新相见,晋生决定带着到乐移民澳大利亚,涛儿坐火车送儿子去上海坐飞机。这是母子间最后的惜别。第三段故事发生在2025年,澳大利亚。到乐长大成人,英语流利却不会说中文,和父亲的分歧越来越大。他遇见了大他许多的中文老师Mia,他们同样孤独、同样远离家乡,一段忘年恋悄然展开。最后,两人决定重返故乡。整部影片打着文艺片的旗号,却没有传统文艺片的枯燥晦涩。通篇直白的显像符号,女主角的红衣、前行的火车、麦穗饺子、相似的发夹……普通观众不用费脑力就能够理解草灰蛇线的伏笔。心灵鸡汤式的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也带了点青春片的疼痛感。整场电影看下来,每个人都津津有味,似乎悟出了一些关于人生家国的哲理。总体而言,这是一部适合大众的、标准好看的商业文艺片。只是,好像缺了点贾樟柯。大概是从《三峡好人》开始,贾樟柯已经不愿只讲一个故事。《山河故人》的三个时间点、三种画幅、三段故事,拼贴的痕迹太过。他说过,他希望他的电影有种文献性,希望能够记录这个时代。这种刻意的文献性反而影响了故事本身,损失了人物刻画的完整程度。当人物不再代表他自己,而是扛起代表一类人的大旗,他的灵魂变成了符号。当整部片子充满了符号时,它就成了新闻的剪报集。曾经植根于现实的电影,如今变成了新闻事件的读后感。贾樟柯的变化在《山河故人》里非常明显。在《站台》时期,他的片子是带着泥土与灰尘气息的,看完之后觉得自己都是灰头土脸的一身狼狈。而《山河故人》,似乎是他的“洗白”之作,那种灰蒙蒙的感觉越来越淡。国内公映的版本连字幕都没有做重新调整,难免给人以为了得奖而拍的感觉。西方人喜欢这种表现城市化进程的“纪录片”,而熟悉贾樟柯的人多少会缺了点之前直击痛点的精妙感。或许是我们要求太多,或许是他人到中年,总要做些妥协。《站台》是他压抑之下的掏心掏肺之作,但我们不能要求他每部片子都掏心掏肺,一个人总共又能有几颗心呢?人不会一生沉浸在灰色的残忍里,随着年岁渐长,总是会变得宽容与善良。那些藏而难露的感情已经释放干净,所以换用直白简单的方式去讲述一个故事。这不算什么坏事,毕竟还有下一个好故事可以看。“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过去的那个贾樟柯大概只能陪我们走到这里了。欢迎关注微信平台:点点圈DDQ
diandianquan123
之前并没有看过贾科长的电影,九年前《三峡好人》上映的时候,我还是那帮只知道《黄金甲》的小学生当中的一个,在祖国南部某城某镇某中心小学就读,九年后,《山河故人》上映,我在祖国南部某城某区某二本院校就读。九年来,或许周杰伦和贾樟柯都没有变,变的是我们自己。最开始是被片名吸引,好的片名对一部电影是非常重要的,山河故人,短短四个字,气场,情怀都有了。故事发生在三个时间段,,2025。画面比例采用的分别是4:3,16:9,2.39:1。刚开始看第一个时间段的故事的时候,画面比例看着十分不舒服,本来以为是科长刻意为之,后来了解到1999年那一段是贾导在1999年就拍好的,当时的设备限制或者说当时的大陆电影主流就是4:3的画面比例,如果运用技术横向拉长的话,会极大的破坏画面的细腻程度。然后贾导就干脆用三种不同的画面比例来拍摄三个不同时段的故事,这种手法在好莱坞已经不稀奇了,国内导演却还是第一次。1999年的三角恋,涛被很多人说成乡镇绿茶婊,游走于底层劳动人民梁子和当时的小土豪晋生之间收放自如,最后选择了极具潜力的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富起来的第一代山西煤老板之后的上海资本家以及未来的澳大利亚返璞归真移民张晋生。梁子远走他乡,把钥匙扔到房顶的细节体现无法释怀,真正的释怀是无需逃避,坦然面对。梁子的作为更像是一句发自内心对晋生和涛的愤恨,梁子拒绝说再见,其实是告诉涛,老子我早晚会回来的。多年以后,梁子真的回来了,却不是当初他想象中的样子。2014年,梁子病重回到临汾,笼中虎那一段说的就是梁子自己,梁子15年以后看着笼中的老虎,仿佛看到了那15年的自己,心有猛虎,却未曾施展。涛的父亲在老战友家乡的车站无声无息的结束了生命,用佛家的说法就是圆寂。又一个没能和涛说再见的人。在上海读国际小学的到乐回到山西老家参加姥爷的葬礼,他和身边的一切都格格不入,却没有和涛发生一点争执。多年以后的澳大利亚,他忘了七岁那时的一切,忘了妈妈的名字,忘了发生的一切,却依稀还能想起当时的感受。2025年的张晋生在澳大利亚,在未来的科技house里,墙上却挂着黄河颂,年过不惑的他是否想起了他当年从山西小城到上海再到澳大利亚的那一段旅程,是否想起家乡的黄河,在澳大利亚的邻居叫他Peter的时候,他是否记起了他的名字,张晋生。晋是山西。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不会母语的”试管婴儿”到乐,他和mia的爱情,是他对母爱的寄托还是对故土的怀念,一个大他四十岁的伴侣,寄托了他多少情感。全片有很多贾樟柯式的呼应。片头和片尾的《go west 》(全片最强泪点)叶倩文的《珍重》1999年的红色桑塔纳和2014年的老款奥迪A6黄河边的取景塔下的取景两条狗总的来说,全片表现的主题是对故土和故人的抒情的无限拉长,这也是一部卖情怀的电影,在我看来却一点也不落俗。在这个情怀被用烂的年代,罗永浩用情怀来卖手机,徐峥和沈腾用情怀来搏人一笑,贾樟柯用情怀告诉我们什么是故乡和故人。水准限制,很多东西写不出来也不能妄加评论,不过山河故人确实是极少数看完让我想写影评的电影。昨天晚上散场的时候,一个女孩子坐在第一排站起来,在大荧幕前两行热泪,一部电影,有情怀有感动足够了。任何人只能陪你走过人生中的一段路,迟早要离开的。前途或有白雪飞,一路珍重。
对贾樟柯现在的电影的评价,如果陷入了“现实主义”的理解中,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哪怕是像《天注定》这样的新闻串烧,也没法说这就是现实主义。为何?因为从故事发生的机制来说——也就是概率论的角度来说,贾导的电影故事很难在现实中真正发生,乃至于故事里主人公其实并不那么具有现实感。贾樟柯新电影(本文以《三峡好人》为界区分新旧)所表现的“现实”,或者说是导演对现实的理解,更多的是通过一种论文一样的表达方式传递给观众的。他的故事具有高度的浓缩感、寓言感和形式感。这个特点,从《三峡好人》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如果同意贾樟柯的新电影与“现实主义”其实存在差别,或许就能注意到贾樟柯强烈的个人化的电影语言。一是结构化。《山河故人》把大跨度的时间分为三段,过去,现在,未来。这种方式在《三峡好人》里用事物分章节就很明显了,这一次是时间。还辅以画幅的变化,强化这种段落结构感。有观众诟病三段之间的故事有割裂感,觉得其中隐藏的才是真正的“故事”。其实习惯贾樟柯风格的人很容易明白这是有意为之,贾在一些点映会的提问环节也表示这是故意的。二是符号化。利用山西地域文化符号和时代符号就不一一列举了,本片中符号化和结构化有严谨交叉。比方说,炸药-枪,大哥大-iPad,黄河-大海,这部分承载同样感情的符号的随着时代有其变化,和一部分随着时代并没有变化的符号形成对比:麦穗饺子,狗,钥匙,音乐。这些符号就是贾樟柯用来隐藏故事的“封印”,甚至用来隐藏情绪,比方说违背常理的不死老狗,就是涛姐心中不死的企盼,从上一个时代延绵至今的念想。三是贾式概率论。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人来说,随机和宿命其实是一体两面。从一个角度看,贾樟柯新电影里路人的随机事件多到令人匪夷所思,有的随机事件甚至无厘头到有幽默感。《山河故人》中的失事飞机,隐藏的山西官场地震里番情节,《天注定》里的高铁事故,《三峡好人》里的UFO等,看似和故事关联性很弱,但仔细一想也并不违和。其实这种经验在生活中是常有的,现代发达的传媒把与我们看似毫不相干但实际上命运相连的奇葩社会新闻讲给我们,或者在超大的城市里路过一个奇葩事件现场,就是这感觉。你身边的随机事件,是别人的宿命,也是你命运的一种可能,是你走不出的时代概率云。最后要说的是情绪,贾樟柯新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我的体会就是情绪。传统上,电影调动情绪的方法其实是举重若轻的,因为电影毕竟是音视频媒体,画面、音乐、语言、节奏就足以勾起人的情绪了。但是贾樟柯偏偏是举轻若重地表达情绪,贾的电影主人公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普通到如同我们身边的朋友、同事、街坊,他们的故事也没什么大不了,多大个事儿啊值得你那么仔细地去探究?但是贾樟柯把这种“现实主义”的感受解构了,用结构化的叙事、符号化的电影语言和自有一套的概率逻辑,最后给你推导出一种对电影主人公命运的理解。所以最后涛姐随着音乐在大雪中又跳起了当年的舞的时候,这个单看略显滑稽的行为艺术的结尾,却有很多观众表示情绪震撼。通过这些方法,贾樟柯的新电影更像一种电影中的散文或者社会学札记,它不太在乎传统的叙事逻辑,甚至其表达手法其实非常偏离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这种偶尔刺激、整体平静、暗潮涌动的电影感受,对于我来说正是现在的贾樟柯的迷人之处。他的镜头看似懒散,实际上有许多强迫症暗藏其中,因为他也自认为自己是结构主义者嘛。贾导的这些电影,常常让我想起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上面提到的范公补充说,本片的结尾类似于《百年孤独》的开头的手法,用未来时讲述过去)。曾经我和我的朋友范公讨论到中国现存导演里哪个最适合拍科幻电影的问题,我几乎没有多想就说出了贾樟柯的名字。《山河故人》里2025年的部分让我略惊喜地看到了这种可能性真实存在。我知道很多朋友对2025年的部分颇有意见,而我恰恰很喜欢,因为我看到终于有一个国内的导演敢于拍未来,还拍得那么收敛,还仅仅是由于结构主义的执念拍到了未来去——这种把未来完全作为“设定”,作为故事的工具的心态和方法,恰恰是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的根本。仅凭这一点,我就更期待贾导未来有科幻电影产生了。与其说贾樟柯是现实主义的,不如说他对现实的种种观察、理解和在故事中的运用,是把现实作为素材用于他的艺术创作中,是一种“超现实”方法。一个像杜甫写诗一样拍电影的导演,为了押韵,什么现实中的梗,他都用得出,他们都是强迫症患者。至于你喜欢李白还是杜甫,这就是见仁见智了,不同的口味。(虽然我喜欢李白,但是还是喜欢贾樟柯的电影,哈哈哈哈)
坐在旁边的一个大哥偷偷擦了好多次眼泪。当然,我也哭了。真实的撕心裂肺,它让我想到太多发生过的事。每个人真的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从影院出来,走在万圣节之夜的光谷,万念俱灰。不太喜欢澳洲那段,还有结尾。如果最后的舞蹈是为了跟开头呼应的话,未免太粗暴了些。
昨晚到现在,心里都像被堵住了一样。“爱与孤独”不是电影里才有的故事,而是每个人都正在经历的。最尖锐的电影,不是导演通过主角的嚎啕大哭声嘶力竭告诉你什么,而是一句冷静而淡漠的话戳中你,让你止不住地流泪。三个故事里,每个故事总能看到自己,看到彼此。一个关于爱情,一个关于亲情,一个关于家乡,好像说到底都是选择,然后就是承受选择。每个人的底色都是灰色的,旁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是黑色的,有爱就会有牵挂,疼为爱刻下了走过的痕迹。即使是故人又何妨?也是归人。
村口的姑娘唱得一首好曲,画得一笔好眉,还会解方程。少年仗剑,青衣怒马,还是煤老板,说,你别要你的青梅竹马,我要你。姑娘说,好,我给他送我们的结婚请柬去。青梅竹马负气他乡,没有奇遇,最后由于常年挖煤,死于尘肺。而少年成为老年,出国避风波,一双大拖鞋,一口老口盅,不会说英文,与子交流靠google翻译。姑娘不再会唱曲儿,剁肉馅的手不再有力,包出来的饺子不再马上蒸熟,因为没人等着吃,傍晚大雪纷飞,来到看了一辈子的村口河边,因为常年孤独而患上的幻听,耳边响起1999年的迪斯科,于是跳起了26年前大家都在跳的舞。至于少年和姑娘的孩子,18岁就恋上了年方五十的姑娘,在大草原上吹风,在十二门徒吹风,在直升机上吹风,澳洲风真大,有些喧嚣,不过不要紧,反正mountains may depart.完
说一个细节扛刀少年在县城拥挤的马路上扛刀少年在宿舍楼旁矿工下矿前给关羽烧香梁子回家前给关羽烧香我们处处生活的现代,依旧是中国的现代。
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苍凉悠远的山与水,绝望的挣扎与无力的救赎,蓬勃而粗暴的野心,世间的我们人海飘零,分隔万里——山河永在,愿故人长安。
作为贾科长上映的第二部剧情片《山河故人》(第一部为《三峡好人》),没看之前一直有种担心:这个剧情简介为“时间跨度长达20年的情感变迁”的电影,会不会也在市场和个人表达之间失衡?这会是一部真正的贾樟柯电影吗?当然是。这是一部无论是影像风格还是叙事方法还是价值观都十分贾樟柯的电影,但同时,这又是贾樟柯所有作品中跟观众最亲近的一部,因为故事丰富的横截面和更加显性的台词,让即使没有看过贾樟柯之前电影的观众,接受起来也毫不吃力。我之前建议过,那些看不惯贾樟柯以往作品的影迷慎看《山河故人》(之前《刺客聂隐娘》吃过亏),现在这个建议可以彻底收回。电影结束,我看到周围好几个40岁以上的中年大叔都摘下眼镜抹眼泪了。你可以认为《山河故人》讲的是“永远(或者永不)消逝的故乡”,你也可以认为讲的是“时间永逝,唯一不间断的就是离开和失去”。好电影都是如此,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射。而打动我的,是那种贾樟柯电影一以贯之的灰暗内核:每个人的灰暗人生。电影的开头很热闹,跟导演之前的作品一样,这种热闹始终有一种巨大的疏离感,在灰土堆上放炮的少年,砸不碎冰河的雷管,注定侧翻的煤车,还有那个突然坠毁的无人机,甚至欢笑拥挤的人群,这些标签式的影像符号,释放出巨大的无法忽视的疏离感。随之而来的,就是慢慢显性的灰暗。是灰暗,不是黑暗。不是那种倒墨式的变黑,而是把每个人的命运都加一点灰,然后抹匀,然后再加一点,再抹匀。好像一切都是天注定。涛和儿子坐在离别的火车上各听一半耳机的长镜头就是一种跃然纸上的灰暗。我觉得比那几场哭戏都好。他也不给你们这些人物最终的结局,给你窥这么一点,然后就缝起来。肺结核的梁子死了吗?没告诉你。远走他乡的晋升回的来吗?没告诉你。记忆空白的多乐回家了吗?没告诉你。只示你并不激烈的灰蒙蒙,并不暴露那些吓人的黑。最后的结局,有人觉察出暖意,而我则看出更大的孤独和灰暗。山河犹在,而故人呢?年度最佳华语电影备选。~~~~~~~~~~~~~~~~~~~~~~~~~~~~~~~~~~~~~~~~~~~~~~~~~~~~~~~~~~~~题外话:不少贾导之前的脑残粉对《山河故人》表达了强烈的不适感,他们觉得过于精致了,失去了《小武》的那种粗粝感和钝痛感。这种影迷就和在陈粒和万青旅馆下面留言”求求你千万别红,那些听口水歌的人听不懂你“的歌迷一样狭隘。他们没有变坏,他们只是学会了用更温和的手段表达依旧尖锐的自己。
(严禁转载)我的电影微信公众号,原创,主观,恶趣味: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乐市场 v4.2.5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