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古瓷器的底足有几个直角三角形三角

鉴定基本功丨瓷器底足的变化规律
鉴定基本功丨瓷器底足的变化规律
导读:底足的变迁是整个古陶瓷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底足鉴定是古陶瓷鉴定的一个重用组成部分。针对碗底足变化的主要特征和碗底足变迁的主要原因,论述碗底足经历的平底和圈足两大发展阶段,以及推动碗底足发生演变的窑炉技术,装烧方法,成型工艺等制瓷工艺原因和社会经济文化原因。?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距今7000多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北武安磁山早期仰韶文化遗存中的红陶碗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碗。战国以后,碗逐渐成为人们常用的生活器皿之一。到唐代时,碗已经成为生产量最大的一种陶瓷日用器皿。从古到今,不仅碗的形式变化多样,如六朝的青瓷莲瓣纹碗,唐代的海棠式碗,花口腕,宋代的斗笠碗,元代的折腰碗等等,而且碗的用途分工也很多,如饭碗,茶碗,注碗,盖碗等等。然而,不管碗的功能和花样如何变化,每一个历史时期碗底的造型却基本相似,具有阶段性特张。和其它陶瓷器皿一样,碗的变迁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风尚密切相关,碗的底足也随着相应地发生着深刻变化,是历代古陶瓷器物上的时代特征最明显的部位之一。图1.红陶绳纹碗 大地湾文化图2 彩陶碗 大溪文化
1. 碗底足的主要变化特征 从新时器时代到清末约一万年的时间里,陶瓷碗的底足演变轨迹可以概括为平底和圈足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平底碗和圈足碗都出现在新时器时代,并且并行延续至今。但他们却在不同历史时期各领风骚。具体如下:图3 假圈足 图4 饼形足
1.1 平底阶段(新石器时代至唐代初期) 平底碗即实心足碗,其平底是在制坯时对足部平拍或平切而成。平底不仅包括与碗腹底平齐,无足台的全平底,卧足,还包括突出腹底,有足台的圆形饼足,假圈足等几种实心底形式。有器就有底。时光倒流一万年,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体会着泥与火创造的奇迹,烧制了许许多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红陶,灰陶,白陶,黑陶和彩陶。古人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根据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来看,这些器物底足的形式十分多样,有平底,圜底,三足,袋足,尖底,圈足等等,尤其以圜底和袋足器等为多。碗作为最早期出现的器物之一,与其他原始器物不同的是,它的底足造型绝大多数采用了各种厚实的平底,并且沿用了数千年,直到唐代才逐渐改变成以圈足为主。这期间,先秦之前各种平底碗都有,因地域而不同,三国两晋时期则多为卧足平底碗,有了叠烧支痕;南北朝起以有足台的饼足和假圈足平底碗为主,并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图5 越窑青釉玉璧底碗 (唐中期) 图6 邢窑白釉玉璧底碗 (唐晚期) 图7 景德镇灰胎青瓷碗底 (五代) 1.2 圈足阶段(唐中期至今) 圈足是指器物底部以一个有一定宽度的圆形圈拖起器身。圈足的出现几乎与陶器的出现同时,早在新时期时代就出现了圈足簋,圈足盘,圈足尊,圈足壶,圈足杯等。在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北阴阳营文化等遗存中都发现有圈足碗,但是直到中唐以前平底一直是碗底的主流。圈足从中唐开始逐渐成为碗底足主要形式,宋以后大为盛行,成为时代特点。
1.2.1 唐、五代 唐初的碗仍较多保留了隋代碗的造型:深腹,直口,平底。唐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一种足墙较浅,足底边宽,中心凹如小圆圈行似玉璧底足的碗。这种碗晚唐以后大量出现,并且从玉璧形底逐渐向玉环行底和宽圈足方向发展。五代时,玉璧底逐渐消失,宽圈足占据主流。唐代碗底无釉,有支钉痕;五代碗器底满釉,有支钉痕。 图8 宋初中期青白瓷碗底
1.2.2 宋代 北宋初中期:碗圈足足墙较宽,底端烙有支钉痕或垫饼痕。 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圈足足墙细而矮,多为釉底,仰烧的有支钉痕。图9 (a,b)宋中晚期青白瓷碗底 (c)仰烧碗底 1.2.3 元代 碗多为小圈足,器底无釉,以枢府瓷和青花瓷碗为多,底心有明显乳钉突起,且有明显旋纹。 枢府碗:足径约为口径的三分之一,足壁厚,削足规整。 青花碗:圈足外墙斜削且往往留有浸釉时手指抓痕。图10 覆烧碗底 图11 元代 青白瓷碗底1.2.4 明代 碗圈足较矮浅,除嘉靖时为上厚下薄的倒梯形圈足外,其余均为底足平削,有跳刀痕,多有乳突,多为釉底。此外,永乐时为极白的细沙底,抚摩之有糯米感,宣德时圈足多有棱边感。 图12a 明代民窑青花瓷碗底 图12b 明代宣德官窑碗底 1.2.5 清代 圈足多为釉底,底端一圈露胎处较狭细,早期圈足足壁内,外斜削且呈尖状,足边大多缺损,从康熙中期开始,足边滚圆的“泥鳅背”盛行。图13a 泥鳅背碗(清康熙)图13b 泥鳅背碗(清雍正) 2. 碗底足变迁的主要原因2.1 制陶工艺原因 制陶工艺和装烧方法的进步,不断出现的新的工艺,新的窑具,新的装烧方法等等,一直是促使历代碗底足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2.1.1 窑炉工艺的影响 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先人们制陶首先采用的是无固定窑址的平地堆烧法,之后有了横穴窑和竖穴窑。至迟在商代晚期,江南出现了龙窑。到汉代,龙窑已经普及,促进了成熟瓷器的烧成。魏晋南北朝时期,龙窑要身加长,定段分段投柴,大大改进了窑炉结构,提高了烧成温度和单窑产量。 清代乾隆时人梁同书所著的《古窑群考》中的“古瓷合评”云:“古人以足载器,器足多取沉重。”在穴窑稍早无釉陶器的远古年代,窑小,产量低,陶器多直接放在窑底上烧造,并不需要使用窑具,因为在较低温度下烧成,制品不会出现粘连。在商周和东汉早起,釉陶和原始瓷施釉均不到底,故坯件也多直接放在窑底上,为了放置平稳,承载重量,所以碗类器多采用厚实的平底,底部平整,重心在下,安放平稳,无支烧痕。 东汉时成熟瓷器烧成,直到隋代,针对青釉流动性大的特点,瓷器施釉都只到近底处。伴随着龙窑烧制技术的不断改进,开始采用窑具,以防止制品生烧,粘连,同时碗类开始叠烧以提高窑内空间利用率,故底足无釉并烙有支烧痕。2.1.2 装烧方法的影响 随着制瓷工艺的进步,装烧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圈足的特征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中唐以前,碗盘等圆器多采用明火逐层叠烧,以增加装烧量,所以碗底很厚,内外底均留有支烧痕。晚唐以后,运用匣钵装烧,加上成型技术提高,碗盘器型规整,坯体显著减轻,所以圈足变得纤细。五代时,支钉小少且支在不显眼处,所以烧成了满釉瓷器。景德镇五代时采用是多支钉叠烧无匣钵装烧工艺,用耐火土作钉,故烧成后碗内外底部会有8-14个扁条形的支钉痕。宋代窑口多,支烧方法也多,有垫饼支烧,刮釉叠烧,裹足满釉支钉烧等等,故碗底多有各种支烧痕。蒋祁的《陶记》记载了宋元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情况,其中就有:“或覆或仰焉。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整,各不相紊。”的描述。北宋早期以单匣仰烧为主,碗的造型为底厚口缘薄,圈足底壁较厚,能承重。北宋中后期和南宋,由于定窑支圈组合式覆烧发放的普及,碗口向下覆烧,故口沿部加厚,中下部修薄,碗的圈足变小,足墙细而矮,以减少碗口压力。元代垫饼与坯之间用砂隔开,烧后碗底粘有砂颗粒等等。2.1.3 成型工艺的影响 从手工成型到慢轮修整,快轮成型以及模制成型利坯等等,成型工艺也影响了碗底的造型。关于底足的制作,根据考古学研究,原始先民最早使用的泥条盘筑法是将小块泥料在轮盘上顺时针转动。同时用陶拍柄将泥料拍成扁泥饼作为器底--这可能就是最初的平底,然后再在器底上盘筑泥条形成器身。清代唐英的《陶冶图说》“旋坯挖足”中云:“至挖足一行,因拉坯之时,下足留一泥靶长二三寸,便于把握以画坯吹釉,俟吹画工竣,始旋去其柄,挖足写款。”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圈足是从平底旋挖而成。中唐以前,受叠烧和成型技术的影响,碗底足都比较厚。此后,随着成型技术的普遍提高,碗逐渐变得器型规整,坯壁变薄,坯体显著减轻,叠烧时对碗底的压力大大减少。因此,中唐以后,底足逐渐变小,变薄,象唐代玉璧底碗足径只占口径的二分之一大小。元代枢府器碗足径只占口径三分之一大小。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古饶器”条说:“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为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旁证。2.2 社会原因2.2.1 社会风尚的影响除了制瓷工艺,社会风尚也是影响碗底足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崇尚“修骨清象”的审美观,当时的碗变得器身加高,口底部则相应缩小,使造型显得秀丽优美。中晚唐盛行的玉璧底碗也与当时的饮茶风气有着直接关系。隋唐以前,饮茶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自中唐开始,饮茶风气逐渐在北方普及,并流行到塞外游牧民族地区,出现了“茶马互市”的局面。士大夫,文人,更以饮茶为韵事,不仅讲究茶的本身,而且对茶具非常重视。中唐时人陆羽还专门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 -- 《茶经》,其中就对茶具进行了品评:“碗,越州上,鼎州次------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瓯即饮茶器具茶瓯,其“底卷而浅”的形制说明已非平底碗。这种鼎盛的饮茶风尚促使了初唐时深腹,直口,平底的碗向便于饮茶的浅身,敞口外撇的碗形发展,并且碗底也由平底发展为玉璧底--底部中间内凹的小圆圈正好有利于食指和拇指配合端碗,易于饮尽碗中之茶,与宋代的斗笠碗有异曲同工之妙。2.2.2 经济适用的需要 自古以来,工艺技术都是在追求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扩大利润,便于实用的过程中发展进步的。古人最初的穴窑容量小,产量低,碗底足厚实笨重。到了龙窑出现以后,为了提高单窑产量,采用了叠烧方法,促使碗底开始变小。此后,随着碗类生产需求量的大增和工艺的进步,为使起舞外观完整,提高实用价值,碗底足朝着修薄,缩小,实用方向发展,从隋代的平底碗慢慢变至晚唐的玉璧底碗,再到五代更轻巧的寛圈足碗和后代的圈足碗。圈足轻巧好用,既节省泥料和烧窑的燃料,还能减轻叠烧时的重量压力,减少倒窑的危险等等,这正是对追求经济适用的最好见证,也是圈足沿用至今的缘故。 总之,在工艺进步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推动下,古碗的底足经历了从平底到圈足的大演变和从玉璧底到寛圈足和窄圈足的小变迁。碗底足的变迁是整个古陶瓷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作为泥与火的结晶,古陶瓷珍贵而易碎。如今,人们已经很难找到完整的古瓷器,所见最多的还是一些碗底残片和碎瓷片。不过,他们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传递着来自完整的古瓷器的信息,更传递着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内涵,成为其最大价值所在。可以说,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块古陶瓷片,每一个古碗底都历经磨难,穿越了遥远的时空,来和我们作无声的对话。窥斑知豹,一叶知秋,从碗足的变迁,可以感受到中国整个陶瓷文化一万年来的发展足迹。碗底足是人们缅古怀旧,鉴瓷赏陶的珍贵古代文化遗产之一。
发表评论:
馆藏&12009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从瓷器三大痕迹谈古瓷器的鉴定技巧(组图)
从瓷器三大痕迹谈古瓷器的鉴定技巧(组图)
很多藏友包括同行经常会谈论一个话题:陶瓷最难鉴定也最容易鉴定。如今,这种说法又变了:陶瓷最难看了,书画最容易鉴定。因为书画家每个人的风格比较单一,虽然有模仿,但还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陶瓷涉及到窑口众多,每个时代的东西很多,真假难以辨认,因此很多人对陶瓷鉴定感觉如雾里看花一样。如何鉴赏中国古陶瓷?其核心问题就两个字:自然。
经实践检验,鉴赏中国古瓷器要从瓷器痕迹上来分析。
宋 汝窑月白釉八方竹节弦纹瓶 成交价:RMB  19,000,000
使用痕迹:瓷器传世的最好见证 判断一件东西的真伪,光从釉、器型、纹饰、烧造方法等传统鉴定方法出发还不够,用一些痕迹的方法来辅助鉴别,很有必要。 比如说传世的东西一定要有传世使用的痕迹,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凡是流散在民间的东西,它的经历一定是非常之坎坷,这和故宫不一样,故宫依然有很多东西非常光鲜,那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保存的,这些东西我们很难见到,也很难摸到。在判断传世品当中,自然使用痕迹是我们鉴定的一个重要方法。
豇豆红将军罐 成交价:RMB  1,560,000
上个月王中信老师鉴宝活动中,一位老先生挺不留情面地拿来一个大将军罐,往桌子上一搁,没等我开口他就说:“先别说话,这件东西的真假不重要,你得给我说出为什么。别两个字,假的,就给我打发了。”我把这个罐子翻过来,对老先生说:“我给您提个问题,圈足,圈足里面檐口的位置磨损程度为什么和外面的磨损程度是一致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能磨损这么一致?您能告诉我吗?”老先生确实是一位前辈,拿过来说:“假的,不用说了。” 什么是正常的使用痕迹,什么是人为的使用痕迹,在摸索中大家会慢慢了解。一看感悟了,没有问题;再看迷惑了;再看推翻,不相信了,经过几个来回以后,就会总结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区别痕迹的方法,这样再鉴定才会有意义。 工艺痕迹:各个历史时代的缩影 工艺痕迹应该说是非常复杂的,也非常难搞懂。元代以前老窑瓷器,里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来的。在拉的过程中有一厘米左右的螺旋式拉坯痕迹,或深或浅,因器型、窑口、生产地域不同而定。以前我总结了半天,认为凡是有这种拉坯痕迹都差不多。为什么得出这种结论?因为这么多年我到景德镇去看,发现这种拉坯没有人会了,不多见了,拉出来的效果和我说出来的这种现象有很大的区别。
明成化 青花缠枝”黄蜀葵“宫碗 成交价:RMB  32,156,500
我现在的体会是有很多气孔痕迹、褶皱痕迹在一些粗制仿品器物上过于集中,比如拉坯以后就人为制造一些褶皱痕迹或者是气泡痕迹,不是很均匀很自然。拉坯和炼泥的工艺过程,包括修足的工艺过程很复杂,到今天为止,我几乎没有见到一件现代仿品的底足是这么样的,我讲得都是小件器物。无论是高足杯还是盘碗,平切足成直角,烧出来以后平切足的内部向里收缩,几乎成为一个抛面八字形,这种东西怎么形成我不得而知,好像就靠外沿的边支撑烧的,里面是一个八字形,大多见于出土。北京元代墓葬和元代教堂出土了很多这样的器物,包括北京很多工地出土的盘碗器型几乎都是这种器型,为什么会这样?无外乎减少器物本身和垫底的接触,但是我们理解翻过来就是平切内刮一刀,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内刮一刀的速度和技术水平炉火纯青,让你感觉到它就是一个自然的收缩,根本不是内刮一刀的,刮一刀的痕迹根本找不到。我们知道宋代的耀州窑,平切足内刮一刀外刮一刀痕迹非常清楚,因为胎泥本身的硬度不一样,在刮的过程中碰到硬的地方会有一些跳刀的痕迹,这种痕迹根本找不到,只能理解为是一个自然收缩,但是凭什么光收缩里面不收缩外面呢?对这些未知数的东西,我们至少应把一些现象掌握,到现在我没有见到一件仿品能够达到这种程度,诸如此类等等工艺上的特征和痕迹,都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出土痕迹:历代瓷器出土的铁证 出土痕迹是一个很重要的痕迹,这个痕迹把握起来有很多的困难。同样是北方的土,北京的土和内蒙的土、东北的土是不一样的,南方的土,比如说四川、重庆的土,和江西的土、福建的土又不一样,土质都有很大差异。
元 青花牡丹花卉纹葫芦瓶 成交价:RMB  88,920,300
首先我们了解人为附着的方法。一是胶粘,无论它是用乳胶、鸡蛋清,或是其他现代化的材料来粘合,都需要一层层地粘,粘完以后不能暴晒,一晒就裂了,一定要放在阳台或犄角旮旯里,慢慢阴干,水分自然挥发,挥发以后掸掉的就掸掉,掸不掉的就永远附着上面了。这种附着的层次是不清晰的。还有一种方法是埋在地里,埋个三两年,三年以上的不是没有,少,这是因为人们的浮躁,埋了这么多年一定是希望盈利的。好比我们说民国的东西,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瓷器、玉器、铜器都非常的精到。虽然大清朝不复存在了,但那个朝代对这些匠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匠人们的心是静的,他崇尚一门手艺,有了这门手艺才有饭吃,所以他做的东西一定是踏踏实实的,是经得住推敲和琢磨的。现代人浮躁到这种程度,他沾的泥土也和浮躁的心贴在一块了,无论能埋多少年也是一样地要作弊,这往往也是暴露他们马脚的地方。
发表评论:
馆藏&11367
TA的最新馆藏古瓷底足特征_中国收藏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67贴子:
古瓷底足特征
古瓷底足特征1、康雍两代的官窑器特别讲究修足圈边上的釉。它是在上釉之后在足圈顶部内外各修一刀使足背两边的釉修整齐。且仅仅留下不到一个毫米的胎露出来。整齐划一十分精细,一般民窑品是做不到的。?清三代官窑瓷则不然,对足背两边的釉要用小刀轻轻地修一圈,让胎与釉处凸出一道白色的胎,且形成凸出(无釉部分)的部分才不到一个毫米。这一道精细的工艺,且整整齐齐又十分美观,是鉴别清三代官瓷的一个标准。2、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现代修胎多用钢锯条,竹刀子修理工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2至3毫米距离)。这个不同之处一看很明显。?3、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细润坚腻,然而相比仿品还是稍显干燥;?4、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 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使之极少有粘沙;?5、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6、底足老气自然,无泥浆粉土及其它洗不干净的人为物,无人为作旧而被复烧的痕迹。?7、胎骨(底足)洪武前颗粒较粗,胎大多呈白中泛灰,胎骨有小孔隙,而永乐后胎骨相对比以前的要细白一些,无论胎质怎样,看上去绝不生硬,有自然熟透感,使人感到胎质粗细不干燥,有无氧化物都自然,手感不重又不扎的那种润腻不涩的胎质感。?8、胎骨(底足)与器物内外露胎处的色泽、老气、用料等要一致,感觉要自然。?9、火红石中的锈黑点,看上去有滋润感,自然感,不干燥,在40倍放大器或阳光下能看到有五彩哈蜊光。?10、关于内折角。内折角就是底面与足 墙的夹角。这个夹角里边有积釉,就是上釉的时候积得比较多,多了以后就呈现出一种虾青色。这是明代中期以前经常出现的,现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仿品的积釉与真品的积釉有两点不同。第一,它不是虾青色而是淡绿色,即使能接近虾青色也是泛绿的。第二,明代虾青色的线有些窄,而后仿的比较宽。?11、仿品除底面外,其他表面却没有多少缺釉的小圆坑,透明釉厚薄也正常。?12、除了餐桌上日用瓷器?,古代一般不会对其他瓷器刻字的。但有些古代祠堂用瓷,如无祠堂名号也会加刻的,以防止有人拿回家私用。?13、景德镇的瓷器多是在挂釉以后方将器足削去。相反,日本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后再挂釉。所以细看江西瓷的外足釉与坯的分界,釉是以锋利的切线断然而止的,这一点与日本制品迥然有别。古瓷中明代制品多留有削足的痕迹,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大都在切削过的足端用濡笔或布加以揩拭,因而足底面总是带有一种柔软、滑润之感。试看清代瓷器中有仿明代制品很相似的,但从未见有模仿这种削足之癖。有时虽然很难用肉眼判断,然而如果用放大镜一看便可大体了然。当我们鉴别明瓷与清瓷的时候,固然一般都可由它们的器形、釉色以及图样等各方面综合来看,不过有时也会陷于迷惑而莫知所是。此时如能注意一下这种削足之癖,便会成为鉴定上的一个有力线索。?14、护胎釉通常添加芝麻色的植物灰,可以保护素胎,便于均匀上釉。乾隆和现代伪作天球瓶的圈足处护胎釉差别很大,乾隆的护胎釉经过高温氧化,闪闪发亮,而赝品根本不见有芝麻色护胎釉。15、老的,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觉,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旋纹会留在器物的内壁,竹刀修胎的痕迹会留在器物的外壁及底部,竹刀修边胎的地方会留下“竹刀纹”。新器(赝品):釉薄光滑,呈贼光,无包浆状,即使用“氢氟酸”处理过的器物,其光泽不是太亮就是太暗,呈不自然状,赝品的胎有人工和机制二种:人工拉坯的胎没有竹刀修胎的痕迹(因是用铁刀修胎),机制胎的连手拉坯旋纹都看不见,而且胎土紧密,含粉状,无含砂粒的感觉,呈“软、湿”的状况。?16、旧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干燥状胎釉形成一体的感觉。新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湿”状,胎釉形成二部份的?视觉?,即使经特别做旧处理过的器物,也无法呈现胎釉连成一体的视觉。?17、旧器的胎脚因年代的风化,不同程度上会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小坑,整体呈现出一片自然、干燥、统一的色泽。新器的胎湿现刚出炉状,或因化学物的造假,变得太黑,太旧的状况,整体无法统一,呈现胎釉分开的“湿”感觉。?18、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底足露胎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19、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20、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仿品。?21、仿品胎土与古代瓷胎有别。从胎的质感观察,有机械淘泥、练泥和快速陈腐的表现。22、研究瓷片的好处(优势)之一是能 非常真切地观察古瓷的胎。由于是残片,其断面便将器胎的所有信息暴露无余,包括胎的厚度、呈色、气孔状态、颗粒状态、胎质纯度、杂质状况、吸水性能、硬度……等等,这些器胎信息在不同时代、不同窑口都有或明显或细微的差别,这是瓷器鉴定的一个重要视角。而这些信息却是整器难以完充分披露的。整器基本为釉层包裹,只在器底接触面(外底、足端处)及漏釉缩釉处显露“冰山一角”,且这些有限的“露胎处”披露的往往不是瓷胎的真实信息,而常常是“假象”——往往 是陶衣(化妆土)、氧化层(火石红)、酸碱腐蚀层、霉斑污染层、污物堆积层等等,不是真正的胎色。而这些“假象”过去常被玩赏瓷器的人(包括一些古 玩铺出身的老行家)认定为胎色(胎象),写入书籍,误人不浅。盖因他们从不研究瓷片,仅凭“底足”来研究某代某窑的胎色胎象的。(又往往注重官窑器或珍 品,怎可能磕下一点来观察真实瓷胎,而又不屑于民窑大量残破古瓷,不入他们的视野)所以他们得到的所谓古瓷器胎的的信息既少而不真实。这种把假象当作瓷器胎象的错误古代也有,比如将汝瓷的胎说成是“铜骨”。实际上“铜骨”是汝瓷的胎的氧化现象,它确实存在,并且普遍,但却不是真正的胎色,真正的胎色前人也有说到,就是“香灰胎”。但什么是“香灰胎”?你最好别去焚香炉前找印证,因为古代的“香灰”是与现代“香灰”不同的,你最好是直接观察汝瓷瓷片,然后你 才会明白什么才是古人说的“香灰胎”。 ——裴光辉?23、仿品特征:底足修胎不规整,棱角粗糙,能感到旋痕生硬的感觉。足底为粗砂底,不光滑。胎釉结合也疏松,釉面稀薄,混浊。?24、真品的底足内的青花款,放大镜下肯定能看到气泡。仿品没有。?25、一般古瓷底足露胎处其胎质有一种熟性.因年久有一些灰尘浸入,但灰尘已吃进胎内,与胎结合紧密。新仿品露胎处的胎有生性.其灰尘浮于表面,也有的是用胶与泥土混合粘上
去的。有些古瓷由于原料的特殊性而显出独特的颜色.也是仿品所不能及的。?26、底足看到透明釉下有火石红,基本肯定是仿品 专业咨询热线 朱先生 牛津(香港)检测中心合作伙伴香港艺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 QQ
建议先将图片发至本人的QQ邮箱~~谢谢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您现在的位置: >
> 怎么通过瓷器底足辨别瓷器年代
怎么通过瓷器底足辨别瓷器年代
来源:&&浏览 5697 次
瓷器底足有很多知识和玄机,比如通过官窑瓷器底足底款就能鉴别瓷器年代,通过底足垫烧特点就能鉴别瓷器怎么烧造的。那么这么多朝代的瓷器,我们怎么通过瓷器底足辨别瓷器年代?
二元烧瓷元所属,瓷土再加高岭土。
十分之三明元掺,清代一半高岭土。
掺土影响胎质量,圈足查色滑润土。
二元法是说用高岭土和瓷土两种料烧制,是元代发明的,这种烧法给制瓷业带来了飞跃提高了瓷器的可塑性,制出了最好的白瓷。明代元代之前在瓷土中掺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高岭土,清代是掺百分之五十,因此底、胎的粗糙和密度是有不同的,底足的硬朗和滑润也就不同了,当然和烧制条件、燃料也有关,如:用柴、用煤、用气烧成后是不一样的,用人凭经验控制和用科学仪器控制烧成的效果也不一样。(景德镇的高岭土自然成分含有量比较合理)。
古瓷足底很关键,露胎挂釉形体现。
砂滑平凸塌旋有,跳刀旋痕点釉辨。
涂浆抹浆护胎釉,糊米开片红白献。
刀削偏否不规整,红绿青白都关键。
滑润刀削看规正,手摸眼看比老练。
古瓷的足底就是古瓷时代特征的一部分,各种各样的特征是我们鉴定古瓷的依据,如旋纹的不同,跳刀槽的不同、色釉的不同、形状的不同、粗糙与规整、色度、刀功,都是鉴古瓷的要点,要记住这些是古瓷时代的特征。看跳刀及旋纹
跳刀旋痕要看清,陶车跳动专无中。
刮刀挡浆刀留迹,粗细旋痕口底清。
偏正刀下都平行,拐歪椭圆见术升。
看跳刀痕及旋纹要用历史观去认识,要用科学技术去认识,才能为鉴古瓷起作用。
古代陶车是笨重中的灵活,机械运动的配合不像今天这样,古时就是木头轴、木头轴套,制作精良度也不如今天,因此陶车的旋转会上下浮动,圆周运动也会出现椭圆和偏转,这些人为的机械情况都会反映在瓷器上,而旋痕及跳刀是密切相关的。历史告诉我们是一步一步将制瓷的工业走向精细的。
看瓷器接底
接底借胎火石红,看准别让造假成。
看器看画又看料,造假再精也难成。
造旧者为了在底足上下功夫就利用老瓷器的底足接上新体、贵卖出,从整体上、胎、釉、纹饰、口等各方面看,这就有全面的知识,端正的态度,在看气泡、老化情况,才能识别真面目。
瓷器的高岭土瓷土配比之演变
高岭土含瓷土坯,百分之三铁量低。
温度高达一千二,高温烧釉不露坯。
坚固致密声如铁,掺土掺瓷有高低。
历代配比不一样,百分比数都不一。
元明两代掺土少,清掺一半滑润居。 注解
高岭土和瓷土合成后制作瓷胎,含铁量不超过百分之三,温度达到一千二百度烧成。烧成后釉面不露胎,坚硬如铁声。在高岭土和瓷土的应用比例方面,历代不一样。在元代掺高岭土十分之三左右,到明代是十分之三、四,到清代掺高岭土是二分之一(一半)。因此历代的瓷从圈足露胎的部位可以看出,并且有滑润,含铁硬涩、滑润、光滑之区别,这也成为鉴定的依据。由于高岭土的产地不同,其成分比例也不同,如:景德镇产高岭土内粘土和瓷土本身成分比例就相当适合制瓷。
瓷器底看二红
火石红非烧红,红中亮点像莹虫。
火烧红红一片,火石红是一点红。
二红即火烧红和火石红,火烧红一大片,火石红是赭红和黑红的点。
228.火石红生成
铁遇酸水蒸气锈,熔铁分子高温透。
胎中含铁匣钵内,胎上无釉吸个够。
还原温度分子落,露胎自然火石釉。
火石红是因胎中含铁,在1200℃高温下微含铁被熔后,分子跑出,在酸和蒸汽中游离,当降温时,那些吸出的和游离的铁分子就落到或吸附到露胎的底或足脚上,呈现出铁红色的所谓火石红色,在匣钵内落在没釉的露胎上,成火石红。
229.圈足类形
内卷外卷内外翻,卷翻互存内外分。
内勾外勾内外勾,倒梯鱼肚棱角分。
润滑涩圈有无釉,旋痕跳刀看认真。
足分高低和卧足,看刀挖足内外分。
圈足大小有厚薄,塌底乳凸认旧新。
圈足类形:圈足有向内斜和向外斜的,有外斜内直、外直内斜、有梯形、直墙形、鱼肚形、棱形、阶梯形和角形、有滑润的、有涩圈的、平底的、凸底、凹底、鸡心底、旋刀痕、刀削痕、刀挖痕、跳刀痕、手抓痕、底裂、接口、色釉。有无支钉点、垫砂、垫圈痕等。这些器形的条件对断代,和断窑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30.双足考
双足主要出康熙,流行也是在康熙。
流行主要不是源,早有双足不是虚。
双足器件在书上是有记载的,是说康熙年间“主要流行”或者说“康熙年间流行”,但“主要”和“流行”,主要是指器的数量,并不代表开始和首先,那么就可以认为康熙之前就有。另外,从陶器上看,宋以前就有双足器,因此双足器的起始年代不应从康熙年间算起,以免把早期双足器的年代划入康熙以后。
231.旧器二次挂胎浆挂釉
造假用旧涂挂层,二层皮上照描型。
收缩系数不一样,开片满身第二层。
形像无神罩亮釉,底足画韵都不行。
造假者用旧器,再罩一层胎浆及釉,然后再做旧。这种做旧一般不会在原器的老底足上动手脚,因为底足是真的,造假者就是要利用老底足是真的来蒙混过关。有的在底足及器体上都罩了一层胎浆,模仿老开片,底也有老开片、形成二层皮、糙底等,但从画工、表层釉、纹饰的自然程度、老化程度、气泡等方面都可发现是以假乱真的赝品。
232.识别罩挂胎釉
罩挂二层胎浆浑,造旧难逃火光存。
底足龟裂开片深,新旧老器假乱真。
造假面前比眼力,看似古瓷实是新。
阴阳顿错看胎泡,看料看胎看画皱。
细看釉料及神韵,错代错纹难成真。
旧器重描有顿笔,呆头呆脑还是新。
心细琢磨艺技高,历史年轮笑知音。
近年来,造假者在新器及老器上都采取罩上二层胎浆釉的办法,造得看起来又老又有开片,年代真是很古老。但是,只要认真看画工、表层釉的火光,再用四十倍的放大镜看就会发现釉层清澈、泡不能对应瓷器的时代、色釉新、无年代感、画工是兽呆,人无神,有顿笔,不流畅,甚至画的驴唇不对马嘴,有的没有神韵,有的时代特征不对,所以要看了又看以防把赝品当成真品。
233.刀法技巧鉴别
竹刀铁刀要分清,一刀两刀别放松。
元刀跳刀削刀粗,浮刀沉刀角无踪。
线条流畅无滞刀,断刀滞刀时代功。
弯刀直刀剔削去,刀属画法鉴神通。
瓷器上有些胎装饰,是用刀在器坯上刻出的。所以,刀工是一个鉴定时代非常重要的依据,刀工包括用什么刀(铁刀、竹刀)、刀法(运刀的手法和运刀的快慢是流畅是呆滞)等内容。这和画工是一样,都很重要,宋朝耀州瓷是先用立刀刻,再用斜刀刻,是两次运刀才刻成的。
234.看接口
古瓷定要看接口,特别要看足和口。
元器平足刀削差,乳突跳刀随圆走。
四接五块是常规,竖接横接曾都有。
眼看手摸别放过,细心不错是高手。
八棱六棱属拼对,若是模出请后瞅。
古器因受当时的加工工艺限制,对练泥和制坯等工艺不发达,因此要注意:过去接口多、刀削的口、足也不一样,如:元代平足多,有乳突和跳刀槽的多,刀削不规则,明代比较滑润,六、八棱的器件是拼对的,清后有用模具成型的。
235.用重点快速法识瓷
一看器形光纹饰,二看复光蛤蜊光。
三看釉料和画工,四看款帮底口胎。
首先看器形和纹饰的代表时代和窑口,如:器口厚薄是否挡手。二看有没有复光和蛤蜊光。三看釉料和画工,如彩釉部位有蛤蜊光一般是老瓷器,画工指的是不同窑口和时代的画工工艺。四看款识和胎对不对,器口对不对,以上这几项内容有时一看就看出,如:一眼应该可以看到器形状、色料、纹饰、浮光等。再仔细看一下器形、底、接口就全知道了,有经验的人整个过程只用几十秒钟。
236.紫金土应用与辨别
紫金土即紫金砂,古瓷化妆常用它。
掺它釉层很规洁,当今鉴瓷也靠它。
有它气泡褐色出,像似云母油泡花。
古时作瓷胎内含有紫金土即(紫金砂)。用这种土化妆白细。但使用它后,烧成的瓷器下常出现少量的褐色泡。像豆油中的泡色。特别是乌金釉。汝瓷、龙泉、祭红、祭蓝等常用紫金砂作化妆土。由于泡色的特点,所以这种气泡可以成为鉴定的依据,并且比较准确。
237.看底要明白各种底
苹果绿底清代吹,涟漪小波绿泛灰。
耀州窑足釉边红,足内确是胎色灰。
砂足滑底明代有,著名就是压手杯。
宣德盘子塌底多,工艺原因在于坯。
郎红糊米又开片,宣德釉青挂釉积。
看底还要看圈足,元代乳凸刀痕愚。
糟底元未明洪武,均瓷护胎划数坯。
蟹甲绿色灰黑胎,各种红釉查绿依。
火石红色各朝有,兼看形胎釉显期。
在古瓷器的鉴别足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但如何看确是一个能否识别真假的技术上的功夫。
在古瓷的底部每个朝代、每个时期因用料、用火情况都不一样,涂釉、修足技术、用釉也不一样。因此就要了解古瓷制作底的时代特征,这样对断代、断窑是非常好的。如:苹果绿是清代用吹釉技术吹的,而釉面有涟漪波纹,耀州窑足釉边有火石红,压手杯砂足滑底,宣德盘子中心多塌底。均瓷有蟹甲绿,有一、二、三,……,为数字款。红釉常在底足部有泛绿或灰微绿,苔绿。这些底的内容要记住,对鉴别有好处。
除了看底足还要看器体画工、形、胎、釉,因为每个时期形、胎、釉的特征不一样,这些特征都代表生产时期的工艺及技术标准。
238.表看、内看、手摸
表相:看表层气泡,形态,新旧,彩料,款识,画工,笔法,用料,成分,刻划,堆雕,刀功,口底,砂底,色泽,橘皮,棕孔,窑裂,斑痕,接口,接底。
内相:看深泡,形态,多少、大小、高低、扁平、光亮、色泽、圈环、鼓粒、腐蚀、钻胎。
手摸:提重、摸起伏、凹凸、滑润、涩麻挡手、棕眼、流釉、修补、钻胎(钴料渗入胎呈度)、接痕。
239.新旧老瓷表面釉辨别
浮亮平纹釉色苍,退亮斜照蛤蜊光。
土锈质地艺断代,描金旧彩釉下伤。
从表面看有浮亮是新瓷,老瓷是从釉底发出的光,没有那种浮光,对着光线斜看时在彩釉面和彩釉边上可见蛤蜊光(即:蛤蜊皮里面有一种紫蓝的光泽),还要看土锈和胎质老化,质地的情况,制造绘画工艺,这样可以初步断代,如果有描金的地方要看器物保护情况,看画面釉子是否掉、色泽对否,因为鸦片战争前在瓷器上涂金是用镪水(民间叫坏水或王水的)作为溶剂涂的,时间长就会掉,而且金色也不是特别亮,这是鉴别瓷器涂金的一个标准界限。如果见到款识或釉面下面有旧的痕迹,那就是在旧件上后涂釉重新烧制的,是旧件伪造年款或伪造典型器件ˇˇ。
240.新老瓷釉面之光
新瓷浮光是火光,造旧失亮釉面苍。
古瓷发光釉底出,温润神射透宝光。
新瓷指只有几年或几十年的瓷器,发出的光是表面发出的一种很亮的光,称为浮光或火光,给人以贼亮、浮亮之感,不那么柔和。旧的、老的古瓷给人感觉光是从釉里发出的,有一种像老珠宝从里发射光的神韵之光泽。所以说老瓷的浮光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被消耗掉,只有从釉底发出的光才能是老瓷。老瓷的底足是滑润的,不像新瓷那样干涩,这是因为古瓷的烧制工艺和胎土有关,这是每个时代都不同的工艺造成的。如果造旧就会出现釉面苍白或存在人为腐蚀点,腐蚀面。老瓷釉面是正常老化,不是人工造出的。
古瓷鉴定应知应会(二)
241.老(旧)瓷泡
玻璃下面铺塑布,泡泡生在塑膜中。
242.新瓷泡
玻璃下面很清澈,看胎见釉没旧过。
新的看起来很透彻,老瓷像有一层塑料布蒙着似的,即一层膜下有泡,新的泡完整,老瓷泡有开裂,表层泡碎裂,像冰糖或像玻璃压碎一样,这种泡影响了泡的亮度,泡虽然破了,但都是有它的圆形痕迹,如果是多边形的坑点那就是打击成的造假的。新的瓷器不但泡完整而且胎釉层间也很清澈。看泡是断瓷器的重要手段,不可缺少。
243.何为蛤蜊光
蛤蜊光即紫色光,恰似蛤蜊皮里光。
绿釉易出蛤蜊光,好似云母出莹光。
在识别古瓷中常常提到蛤蜊光这一词,蛤蜊光就是在瓷器上表现出的一种像云母发出的莹光,像蛤蜊皮里面的紫蓝色,一般来说老的瓷器色釉上出这种光,特别是绿釉出这种光的多,这是含铅造成的。
244.釉色名称来历
三色绘画谓三彩,只紫黄绿素三彩。
素三彩者黑釉贵,窑变三彩自然彩。
紫红绿色窑烧成,彩地加彩叫夹彩。
先施圈栏谓开光,彩釉凸浓为硬彩。
青黄赤白黑全染,早有通名叫五彩。
粉彩淡雅似水稀,青料勾廓再填彩。
互相争艳称斗彩。
色的名称中有三彩,三彩中含黑釉的贵重,因当时烧制出黑釉比红绿釉还难。有窑变釉,有夹彩釉,有开光纹饰即先画个框,在框内再画山水、人物等叫开光,单独用彩不含深浅度的为硬彩,如有五彩、有深浅度的为粉彩,先用青花勾廊,然后再填彩的为逗彩,也称斗彩。
245.古釉青蓝绿鉴
古绿必有氧化铜,各种绿青紫蓝红。
氧化铜为熔料剂,细观气泡再观铜。
古瓷有氧化铜可烧出绿、青、蓝、紫、红色的釉,氧化铜是产生这几种色主要原料之一,细看气泡和闪亮点都可以发现铜的痕迹――黑绿色的斑点。色釉用三、四十倍放大镜看时,在型、色、胎上有时代的老化特征,每个时代其程度是不一样的。
古绿是氧化铜烧制而成的,青蓝紫红也有用氧化铜的,细看釉层可见金黄色(铜色)而铁红则看出是锈红,像红砖末和成的泥。在这本口诀中任何一处用镜看都是指用三四十倍放大镜看。
246.瓷釉的贵重
釉色黄釉宫中用,红釉也是釉中重。
祭器就是供器件,老中见新更为重。
古时候黄色釉是宫廷用的,红釉也是很珍贵的,老百姓用不起,祭天祭地老瓷器看起来,像新的,但又不是新的,那就是保留下来的老的好瓷器。
247.观瓷釉色要点
过手观瓷不走眼,区分气泡和亮点。
青绿红蓝釉里红,铜铁锰铅很明显。
区分各种气泡和亮点要从不同的釉中看,这样才能不走眼,釉色都是铜、铁、锰、铅、金等矿物质烧成的,在用釉中有因时代不同,用料不同的情况,如:钴料就是瓷器断代中典型的辨别色,因为钴料产生的青色每个时代都有它用料的时代特征和它的特殊性。
248.彩瓷的部份种类名称叫法
单彩三彩和五彩,釉上釉下釉中彩。
霁红矾红胭脂红,色地粉彩和斗彩。
祭红铁红郎窑红,黑彩黄彩红绿彩。
描金乌金豇豆红,锦黄霁蓝珐琅彩。
百花落地雪盖蓝,留白仿漆和墨彩。
颜色上,从彩釉的利用及色彩的综合利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如:是不是珐琅彩,还是普通彩瓷的,如颜料的配色上。对彩色的名称都给予了色彩的定位和命名。通过色彩的名称,可以准确地叫出器物的颜色基调和感观,这对什么年代出现的这种色彩也是有鉴定价值的;依据色彩可以作为定朝代的标准。
249.软硬彩的区别
五彩烧制八百度,粉彩烧制七百度。
八百硬彩七百软,粉彩深浅均匀部。
五彩色单无深浅,软硬彩瓷可记住。
硬彩,粉彩为软彩,这是从两方面讲的即:烧制温度高的为硬彩――800℃也叫五彩,烧制温度低的为软彩――700℃为粉彩,另一方面是粉彩有深浅度的变化比较柔和,而五彩就是五种独立的色彩在深浅度的情况下画的彩瓷显得硬朗,所以为硬彩。
250.一道釉浅说
一道蓝釉唐烧成,黄釉唐烧永乐成。
孔雀蓝绿元代出,紫金酱釉宋已成。
金彩宋出嘉靖好,珐华明华出晋城。
几种一道釉的出现朝代,蓝釉是唐代烧成功的,黄釉也是唐代烧成,但烧的成功是明朝永乐时期。孔雀蓝是元代烧成的,紫金釉,酱釉是宋代烧成的,描金是宋代成功的。明嘉靖出现描金好的产品。
珐华釉是明代在山西晋城烧成的。
251.几种彩瓷的出现年代
青花钴料起源唐,元代成功技艺强。
釉下铜红起于元,五彩洪武出时忙。
万历五彩很成功,斗彩宣德彩瓷扬。
成功应属成化时,最早康熙瓷珐琅。
勾对粉彩出康熙,胶水勾白不均强。
雍正色正玻璃白,均匀深浅登大堂。
黄绿蓝红唐宋元,二元成瓷瓷更强。
明烧珐华在晋城,各色釉料因缘长。
青花中的钴料的应用最早起源于晋唐时期,但在瓷器上的大量应用,独立应用是在元代,元代不但创造了二元制瓷法,而且对青花的应用也很广泛和独到,到明永宣是应用高潮。(注:随着出土瓷的增加发现有些已定的瓷器历史年代被改写,在这一点上要尊重史学界的看法)。
最早用铜红釉的釉下彩是元,所以釉里红是和元有关,到明洪武时已出现五彩,到明万历已成功用五彩瓷。斗彩瓷在明起源于宣德,但明成化时期才烧制成功。康熙时应用珐琅料成功。对粉彩创造出了很好的纹饰,但因没用白粉(玻璃白)所以彩色的深浅度不是太好,到了雍正时因用玻璃白在彩色的深浅度上非常成功,而且色彩也多。由于元代对瓷的工艺烧造成功和白釉瓷的成功,给后来的彩瓷才打下了白纸一般的绘画地面,给上彩釉创造了条件,明代宣德时在山西晋城烧出了无高岭土为胎的珐华瓷,也可称陶(因胎100%是无瓷,但器面釉彩华丽)。
五彩火温超粉彩,青红黄绿一次画。
青花五彩也曾有,釉上美色贯天下。
青、红、黄、绿、黑为五彩,五彩的烧制温度超过粉彩30℃~60℃。因此也称硬彩,玻璃质不如粉彩。五彩的每种色是没有深浅的过渡色。先烧青花后又烧五彩时叫作青花五彩。对红、绿、黄三彩白瓷,从广义上也叫五彩一种,细分时叫红绿黄三彩,这是针对粉彩、五彩的软硬彩的区别上古瓷界长期的叫法。
253.无光亮橘皮色釉
瓷有一种橘皮釉,光亮不足橘皮重。
褶皱似绞很明显,多出清代乾后用。
乾隆时期出了一部分橘皮釉器件很重要,带有小褶皱的瓷器,在这些瓷器上透明釉很少,几乎不见透明釉,民间称为鸡皮釉或橘皮釉,用四十倍放大镜见很像绞胎釉,釉中旋涡及涡的多变很明显,但几乎无泡。但这部分瓷的绘画,制作水平很高。
254.哥釉加彩
哥釉加彩看哥釉,古瓷哥釉老艺重。
看了哥釉知*,再看彩釉真假透。
只要是开片器又罩釉的,不管是一道釉还是多色釉的、开光的、ˇˇ都要看开片的哥釉部分,哪怕是局部,也要认真的用三四十倍放大镜看一下,因为老瓷应该是用老技术烧的哥窑坯。
255.说釉层
胎表有釉五六种,各自不同透种种。
釉层老化透明变,环境变化有多种。
釉层随变有不同,釉变不亮折射影。
高亮显光釉层新,釉厚釉好新旧懂。
瓷器的表面涂的釉子有五、六种,如透明釉、混浊釉、泛黄釉。但是要想鉴别新老一定要用镜看釉层与釉之间的老化程度,釉与胎面的老化可引起对亮透釉的折射,因此老的没有浮光,而胎釉之间也有变化,即:不那么透彻。
256.釉色真假辨
青釉红釉锰铁展,过手观铁难走眼。
低温熔釉用青铅,铁高锰少洋色显。
百分之一百分三,钴料氧化斑和点。
有铁有锰又有铅,假货拙劣细看边。
青釉和铁红大部分都可看出含锰铁的锈色痕迹,这一点掌握住看走眼就少。当时的熔釉是靠铅做熔剂的,铁多锰少是进口料,含铁达到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三之间,钴料是利用氧化钴,对几种钴料认识不那么清,对所需钴料成分和杂质分离不好,粉碎和掺混都不像现在这样精确,因此在釉色深和釉子集中的地方都有铁锈斑、铁斑,但锈斑的痕迹和色泽不同,每个时期的用料及烧制工艺是不同的。
257.胭脂红瓷三种色
胭脂红色用金烧,色美艳丽用高招。
色中叫做胭脂红,雍正釉薄难均烧。
橘皮特征是雍正,胎薄才真厚糟糕。
色深叫做胭脂紫,浅色显飘胭脂水。
胭脂红是用金烧制成的分三种色,浅的为胭脂水,中等的为胭脂红,深的为胭脂紫,雍正朝烧的为最好,但胎薄,釉薄,有橘皮,釉好但不太均匀。凡是不够这几条的都是后仿得,要注意。
青釉麻点铁土填,布印麻底无顶尖。
气泡密多釉挡手,蓝头看定画艺仙。
青花是一种白地蓝花瓷器的专有名称,是用钴料烧成在灰白地素胎上,用毛笔勾画图案后,再涂上一层透明釉。然后在1280℃高温下烧成的蓝白相应、典雅、明快不褪色、不怕热水烫的瓷器。清朝以前元明时期,青花釉料中除铁工艺很差,因此烧出的青花瓷往往会由于铁的成分较大出现钻胎,即凹下去麻点痕迹。至清朝器件底部常用麻布垫因此有麻布印痕,若有支钉的是宋代,或者是仿宋代的,那时的气泡都比现在的气泡多,而且手工绘画的釉色摸时有挡手感,因此说凝聚斑、铁锈斑(吃胎)是鉴别的主要依据特征。青花部位(蓝釉部位)
259.观青花瓷要点
苏料浓艳铁锈斑,回青泛紫不一般。
平等青料色淡雅,石子青料浓灰掺。
珠明青料色鲜翠,浓淡紫灰辩翠鲜。
用苏料的青花因含铁高,色浓艳,有明显的铁锈贴胎痕迹,回青青中泛紫,平等青淡雅,石子青呈浓灰色,珠明料鲜翠,这几种色泽特点要细看,是可以看出来的,这也是断代的一个依据。这几种青花都有钻胎,这是因为当时对钴料除铁工艺不好,但各种钴料钻胎是有区别的。这就需要了解各个时期用的什么料,加工工艺怎么样。
260.五种青料色彩鉴别
苏浓艳铁许,回青料泛紫。
平等料淡雅,珠明青翠喜。
石子浓带灰,各料有所取。
见观青花瓷要点
261.五种青料精句
苏浓平淡回泛紫,珠翠石灰用眼取。
见观青花瓷要点,精句为易背记。
262.认元时青花瓷的铁斑
元明青花胎里钻,元代青花有铁斑。
明代青花锡光显,钴胎无斑清代鲜。
有斑确看铁锡无,钴胎再深别喜欢。
元代时期的青花都有铁斑和钻胎,明代见锡光斑的多,钴胎但铁斑看不出,而且钴胎也不见得那么明显,要用高倍放大镜看能看出铁锈色,青代的瓷器沉胎但不见大铁斑痕迹,如果是只见钻胎痕迹明显但瓷胎不自然,而无明显铁斑的要注意,这往往是造假。永宣时的苏料涂成浅色时有像牛仔蓝之说。认料,认铁斑是基本功。
263.造假瓷器铁锈斑的特征鉴别
釉厚涂重似铁斑,浓中再浓才出斑。
斑用压笔色浓重,可见斑底不深钻。
大小假斑不自然,造假可见用功专。
褐色不重吃胎浅,真假吃胎别看偏。
假的如贴靠厚色,真的自然往里钻。
为了造假,有人用加重釉料或用重笔、重彩、压硬笔等方法制造钻胎斑痕,虽然用尽脑子专研造假,但都不自然,和真的有很大差异:第一,在一定的色感上造假的无斑,而真的则有斑,造假的褐色也不够,往往造假的釉子非常的厚重;第二,真的斑痕在运笔的笔路中,这种斑痕是非常自然的存在纹路中,斑痕有动感。假的用重笔和多次复笔,有的重笔再加复笔。
264.青花瓷色辨认斑及青花料的产地
苏麻离青波斯产,凝重浓艳铁锈斑。
平等青料色淡雅,产于江西陂塘山。
回青进口像苏料,色蓝泛紫不一般。 石子青料浓带灰,产于江西上高山。
珠明料产云南省,青中似翠彩色鲜。
钴土矿中烧炼成,浓淡紫灰看翠鲜。
苏料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这种料是从波斯地区伊朗产的,音译过来的。平等青色泽是淡雅,产于江西陂塘山。回青也是进口料,也称西域料,但色泽泛紫显幽青,石子青浓灰色产于江西上高地区的山上。珠明料产于云南省,青中显翠。这些料都要含钴,因此又统称钴料。
265.看铁斑与新工艺
苏麻离青胎骨钻,钻入胎骨不一般。
不是苏麻也有铁,釉厚过滤太简单。
苏料钻胎明显,这是因为含铁,要是粉碎,过滤好钻胎现象就大减,特别是现代工艺技术,用强磁对瓷土釉料吸掉微粒铁质,再加上工艺和用钴料不同,所以钻胎也就没有了。
266.国产、进口钴料斑点辨 国产黑底斑点少,锰高蓝中泛红少。
浓淡不一进口料,黑褐斑态应知晓。
黑褐铁斑有锡光,锡光自然眼前表。
青花钴料高温成,熔化气氛窑内烤。
国产料中黑褐色的斑点少,因含锰高,蓝中泛红;进口料铁斑自然地有锡光,蓝中泛褐,有浓淡之感。即:国产:黑褐泛红,深浅度差,斑少。
进口:黑褐泛褐,深浅度好,斑多。
钴料是在高温窑内烧成蓝色,因钴料中的成分结构不同是不可以仿成功的,仿品不自然。(烤:匣钵*的意思,为在韵写烤字)
267.釉料与吃胎斑痕的关系
吃胎钻胎斑痕疵,如此种种都须知。
重笔重复釉沾多,釉料不精也出疵。
坑凹走纹笔路中,胎釉铁聚斑深撕。
又大又深必褐色,釉好沉胎是常知。
沉胎入胎不是斑,认得沉胎为名师。
凝聚斑、斑入胎骨、吃胎、钻胎是一个意思,也就是钴料内含铁在烧制过程中渗入胎的意思,因时代不同用料治疗也不同,所以历来都把钻胎看作是鉴定古瓷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胎面现出斑痕,而且有斑的痕是凹的,随笔走动、重的撕开胎入胎骨,不是鼓起的,这就是常说的苏料吃胎现象,和苏料的淘洗精度含铁多少有关。这种斑往往出现在两次运笔压在一起和蘸釉多,笔重的纹饰中,因釉中含铁所以色显褐色,真品斑痕自然。
还有一种因釉不厚而无斑痕,但是仔细见纹饰的笔路下釉下紧贴胎上,这叫沉胎,不是斑痕。
268.钻胎分类形
钻胎区别斑和痕,点坑均沉但都沉。 深浅神眼入三分,含铁高低认斑痕。
铁多有斑粒点坑,粗细有斑又有痕。
钻胎要看啥钴料,粉末均沉无斑痕。
青料质量很重要,漂洗过滤好提纯。
钻胎也有很多类型,有的是斑,有的是条型,有的是坑、点,有的均匀的沉入胎上,这要凭眼力,含铁高斑痕就明显,含铁少就不明显,如早期的钴料多,研磨又不好,颗粒就大,这样产生的斑也不那么明显,研磨成了细粉状后就是均匀沉胎,而不是坑坑道道的了,当然也要看当时涂釉的工艺和用的什么料,是哪个窑口用的料,这都是明显不同的。凝聚斑、钻胎(吃胎)是断代的最好条件之一。(一般苏麻离青浅时像布中的牛仔蓝)
269.铁斑的真赝辨
釉薄釉厚铁能见,那是苏麻不是赝。
釉厚才能把铁见,不是古品那是赝。
釉中含铁这是老瓷的特点,但涂的非常厚深才见铁钻胎,要注意,这往往是造的假钻胎。在青花瓷中用看青花断代是最方便的,因为青花的时代区别太明显了,就是单色瓷、多彩瓷也可采用细看款的青料和上下花边的青料断代。
270.仿品斑痕和真品斑痕不一样
褐光银灰贴一样,褐斑贴在斑点上。 斑大密集又僵硬,细看真假不一样。
仿品:锡光斑像贴上,往往是斑压点,斑下是坑点。
真品:点、坑的下面是斑。
仿品:斑大、密集、型僵硬。
真品:斑小、疏松、型自然。
仿品:色银灰。
真品:色黑褐泛红(国产料),色黑褐有浓淡(进口料)。
271.宋碎瓷歌(开片歌)
碎瓷有支钉,碎度细细分。
汝瓷碎泛青,暗花贵为真。
暗花多为贵,款少有为阴。
开片有大小,金丝铁为真。
口底细分辨,真假细细分。
宋代碎瓷(开片的瓷)底部是用支钉烧的,紫口铁足是哥窑的,红紫色的是钧瓷,龙泉瓷是青绿的,汝瓷开片很碎,有暗刻花的贵重,有款的少,有也应该是阴刻款,看时要看开片、色泽、金丝铁线清楚的较好,要细看口和底,如胎色、质地、底足、垫砂还是支钉,这样可辨别是哪个时代的器物。
272.哥瓷开片基本鉴别
金丝铁线线缝找,大小开片大套小。
蓝口铁足辩真假,泛青色正官款少。
金丝铁线要看它的色泽和缝隙中的老化程度,线的旋转方向,深度、长度、宽度、大小开片,一般是大中有小,紫口铁足,色泽、釉中泛青色,官办窑带款的也很少。哥瓷以宋朝为贵重。
273.中国名瓷收藏题示
瓷器分代上展台,宋汝定官哥钧柴。
元代青花罐瓶盘,文房四宝文人财。
枢府大器瓷中少,可遇难得属卵白。
永宣青花苏料美,宣彩永乐首甜白。
宣德红釉很稀少,成化斗彩最值才。
嘉靖五彩最名贵,雍正粉彩精品来。
工艺先进成型美,科技含量瓷升财。
转杯转瓶公平杯,爵壶杯精方烛台。
罚酒壶精代酒令,觥筹交错唱开怀。
龟辈洗盘孝敬意,防风省油灯进宅。
清代粉彩珐琅彩,宫廷用瓷名家来。
瓷器在各朝各代也都有特殊的名瓷出现,宋代的汝、定、官、哥、钧是五大名窑都很宝贵。元代的青花罐、瓶、盘大件,文房四宝在各朝都很贵,特别是名人制作,枢府瓷大件很贵,因为从卵白开展了白瓷。
永宣的青花,宣德的彩瓷,永乐的甜白,成化的斗彩,嘉靖的五彩,雍正粉彩都很贵重,工艺先进有代表性的,科技含量高的都很贵,如转杯、转瓶、公平杯,两种液同壶的爵壶、方烛台、觥杯、筹筒,有大小龟分成三辈在内的水洗,象征尊老爱幼的水盛洗,老龟身背小龟,寓意深厚,水位不能淹老龟,水淹老龟后水自动从孔流出。防风灯不怕风、省油灯节省油,清代的粉彩,珐琅彩,宫廷用瓷,名家制作,名家参与绘制的瓷等都是值得收藏的。罚酒壶是倒入水后中间有一小人,或其他物,由于浮在水中而转动,转向谁,谁喝酒。瓷器是中国文化最深厚、历史最悠久、内容最广泛的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也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古瓷将光学、流体力学都利用上了,例如有一种盘子利用光折射的原理会照出画面的现场夜景,有的摩擦出现香味、神奇的很。
274.瓷鉴五十种着法
泡的大小泡多少,泡的亮度颜色找。
釉层洁度粥状态,釉亮橘皮坑波小。
釉中藏粒型和色,泡在釉中静和跑。
接胎接口底平滑,底色口色薄厚老。
色釉色深和亮度,胎色釉色看技巧。 开片粗长色方向,刀削笔工不可少。
纹饰 运笔表时代,体重胎厚质坚否。
厚薄角位口足体,不同时代鉴之宝。
器形大小釉料精,粗糙精美随代跑。
款识正偏和款料,字形方圈刻印考。
用镜看泡的大小、多少,泡的亮度,泡的色度,釉胎层的洁度,釉的粥汤色彩状态情况,釉表面的亮度是否有橘皮、坑、波浪纹、釉中的玛瑙及其他没有成透明釉的颗粒,颗粒的形和色,泡在釉里的态势像什么情况和样子,接胎、接口底,平滑情况、色度,底的色度口色度、厚薄情况。
彩釉也要看深浅和亮度,如深红还是浅红、胎色的灰白度等。
开片的粗细、长短开裂方向、色度、底口的刀工、雕花的雕工、笔工的画法,用笔运笔情况,纹饰的特点,运笔的时代感,器的总重、厚度、胎质坚密度,口和底足的厚度、角度、气体的厚度位置,以上这一切都要按时代特征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器形的大小、釉料的精细和时代有很大的先进与落后的关系,是时代性很强的。款的偏正、字的写法、款的用料是否花款,写款的位置、款是否有单、双框、方圆框。
275.十大名窑的出现地
汝窑宝丰清凉寺,民汝临汝宝都是。
窑地址没发现,河南省内不可变。
定窑河北曲阳烧,白瓷最早唐轻飘。
哥烧浙江乌龟山,开片墨胎汗不干。
钧瓷河南禹州出,八卦洞窑窑变呼。
龙泉浙江龙泉县,庆元县内沿袭出。
耀州窑在陕西出,铜川耀县清不出。
磁州窑在河北出,磁县砚台艾口出。
影青景德镇宋烧,胎薄雕剔莲花娇。
洛阳西安唐三彩,黄绿蓝色为三彩。 胎用一种高岭土,高温素胎低温彩。
汝窑产地在宝丰县,清凉寺,民汝在临汝一带,共生产150余年,(据考古界报道)也是汝瓷中宝瓷。
官窑在河南省,但是窑地没找着。 定窑在河北省曲阳县,唐晚期就有。
窑在浙江省乌龟山,窑为龙型窑,开片有出汗的釉光。(近些年报道)
钧瓷在河南的禹州,用窑在八卦洞,釉有窑变色。
龙泉在浙江省龙泉县,庆云县,从宋代一直沿袭至今。
耀州窑在陕西铜川、耀县一带烧出从清代后不出。
磁州窑在河北磁县,观台,艾口一带烧出。
影青在景德镇烧出多数有雕剔花。
唐三彩在洛阳、西安均有,黄绿蓝为三种主要彩,素胎温度1100℃烧成型,再涂三彩,低温500℃~600℃烧成,三彩经过烧后彩釉流淌的千变万化很好看。对十大名窑的地址要历史的看,比如古代的禹州包括现在的几个县:磁县、龙泉、耀州也不是现在的大小,当时区域很大。
276.瓷器作伪
补洞配盖截套口,磨底足款耳嘴手。
挂加釉彩珐琅彩,深刷釉彩缺点走。 仿釉仿字仿画工,刻雕阴阳诗花瞅。
假造出土泡损旧,煮旧碱茶是帮友。
高锰酸钾酸烟熏,药损也难过高手。
涂蜡抹油混得美,识货一眼定假丑。
口诀中的各种手段都瞒不过有眼力的高手,只有学会可认新旧又可看出造旧、修补、作伪才能成为鉴别古瓷的好手,口诀中各种做法都成为做伪的帮手,学会口诀是速成高手的办法。也是最佳选择。
277.还原氧化烧
氧化还原两种烧,无氧气氛还原烧。
游离氧给知多少,百分之四普氧烧。
强氧化时八至十,窑温加氧色变高。
二氧化碳色变大,一氧化碳还原烧。
氧化气氛烧是给百分之八到十的氧,普氧是百分之四以下的氧,在烧窑中给多少氧分子是看火候的重要技术,古时利用开通风口的时间长短、大小、开几个孔等等。通过这些办法达到火候的需要。给普氧以下的氧就相当于一氧化碳,给氧多就相当于二氧化碳。还原烧就是一氧化碳的过程,这一切要看烧的什么色釉、什么器件,在没有测温仪,没有测进风量仪表的情况下是很难控制的。
278、看画工
一看用料对不对,二看纹饰配不配。
三看画工时代气,四看用笔可到位。
五看画风时代感,六看神韵应到位。
看胎釉的料对不对,纹饰与器物的情况相称否,和器物的形状、年代对否,用笔的灵活、画面的神韵对否,是否有当时的时代气息。这就要求记住每个时代的用料、胎釉、纹饰画工特征。
279.画工注意
历史发展有过程,笔黑釉料有不同。 一笔一画要分析,画风工艺各有情。
每个时代有不同,写意运笔看色层。
人物山水花鸟验,深浅工艺色料成。
记住关键和对比,眼观脑析自从容。
在漫长的陶瓷发展过程中用的笔、墨、釉、色料在每个时期都有它的特点和不同,一笔一画、画风,施釉工艺都有它的时代特点,如:写意,还是工笔,人物、山水、花鸟每个时期都不同,深浅釉色,这一切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
280.三种泡儿都一样
定瓷甜白康熙瓷,宋代明清三代瓷。
泡儿一样奇不疑,粒如苏子差不多。
亮度色度不一样,只是大小差不离。
甜白的气泡和定瓷、康熙瓷很像,泡像苏子粒大小,也可以说像小蚂蚁卵的大小,只是色度和亮度不一样。
古瓷鉴定应知应会(三)
281.纹饰破假
剪纸吹色喷显均,假冒拖顿笔画闷。
没有运笔深浅度,呆板不活意不深。
用剪纸吹,喷釉色为了仿真做的假瓷要注意,假的笔路发闷或发毛草,死板、无活力,无意境、无神韵,有的看似和真的一样,但无笔路的深浅的韵味和神、活感。
282.造旧辨认
釉脏污浊不是泡,那是尘粒釉中闹。
打出麻点无圆迹,认真用光斜着照。
胎釉之间造假精,细心识破打磨泡。
高科造假技艺高,老化造旧认真校。
釉脏和表层泡多易破,有污渍时会给人老玩意的感觉,为了造假,有人故意这样作伪,釉中掺尘粒,故意烧成表层泡多的器件,再搓进污渍,但是只要仔细看就可以看出污渍和长时间老化和因年代长久沁入的沁渍十分不一样,存在釉里的颗粒和泡老化也不一样,当然用外力击出的坑点就更容易辨认了,击出的有放射式射出的裂痕,它没有圆形的迹象,是多边形的,用现代手法在涂釉时就将尘粒、污浊物造入釉里,也有用药泡、打、磨等法的,但是都是可以看出来的,加进的尘粒和气泡老化不一样。裂痕的老化侵蚀和故意弄污渍进去的不一样。
283.泡泡辨
气泡水泡辨泡泡,百分二六硬瓷泡。
细瓷百分二到八,十二三八彩陶泡。
精陶十二到三十,坯泡胎泡是一泡。
观察泡泡有绝招,胎泡都是空心泡。
釉泡细小在釉面,釉泡俗称叫水泡。
提炼不严内夹水,有机介质成水泡。
蒸发不干玻化早,可熔盐类成水泡。
气泡、水泡、干泡,各种泡要分辨,气泡占可观面的2%~6%上硬瓷,2%~8%是细瓷,12%~38%彩陶器,精陶是12%~30%,泡还分坯中泡,坯上泡,釉泡,胎泡等等。但是主要分胎泡,釉泡。空心的不鼓而且显干涩是胎泡,釉泡亮而泡型好看,大中小都有,常叫水泡。这些泡的形成是因练泥不严,含有机介质造成的,如:可熔盐类成水泡,蒸发不干,烧制中釉面形成玻璃化强时也可以夹生出水泡。看泡是一个真本领,但要从泡分出窑口和年代也是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才会有经验。
284.观泡层
胎泡釉泡不一泡,大小扁鼓密散泡
硬瓷二六细二八,十二三八彩陶泡。
老瓷泡层有层膜,膜层光散不透彻。
十二三八精陶泡,观泡多少查折射。
胎泡釉泡是不一样的,大、小、扁、散,几层泡都要注意,泡与每种釉的应用和朝代都有关联,每个朝代用釉不一样。观泡要查清折射程度,才能看出瓷的老化程度和时代长短,什么瓷什么泡,泡的型、样、老化,都是瓷器的年轮。硬瓷泡是26%,细瓷泡是28%,彩陶泡是12%~38%,这也是精陶的泡。(用三四十倍数放大镜看)
285.老泡腐蚀辨
老泡不亮层褐黄,腐蚀泡儿褐灰黄。
老泡新泡色不同,开片腐蚀灰褐黄。
泡腐再重圆形在,釉脏颗粒圆不强。
辨认土沁要细心,看得多了眼力强。
泡老化后不亮,釉下层面也不那么洁净,出现褐黄色或灰色,开片的裂痕也有不同,那就是沁色包浆不同,泡是圆形的,如果是釉脏那是立体颗粒不是泡破的平面,只要通过实践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的。新必干涩,老必有像松油脂一样的胶状物,人工抹进的胶脂物,在泡或线的周围不是豆状物,而是涂抹的不规则状态。
286.出土类型辨
海水淡水垢不同,墓出窖出也不同。
山川平原和洼地,黄土黑土又不同。
窖中有水或无水,所受腐蚀太不同。
藏位若好恰似新,釉面好坏果不同。
味道沁色垢土旧,鼻闻手摸眼看成。
海水的垢生长牡蛎,淡水是污泥味,长淡水蛤蜊,小墓出沁多,泡腐蚀也重,窖出腐蚀要小,保护的也好,沁不大重。山川的黄土多味小,污不大。平原的是污泥味大,色灰黄、是灰、黄土还是黑土是明显的,遇到无水,沁的瓷器只是老化无沁,窑藏墓藏,如果放的位置好,没有入水,那就除了时间老化外就和新的一样,但釉光还是不一样,眼观、鼻闻、手摸要细就可发现。
更多关于 怎么通过瓷器底足辨别瓷器年代 的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珠三角是指哪几个城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