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五兽戏在亳州市谯城区五马镇哪里

亳州第五中学&共1098人浏览
中学 小贴士
中学学习生物的窍门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天亳州第五中学的老师来向同学们介绍几条事半功倍的学习生物的小窍门。
窍门之一:基本概念要记牢,图表利用很重要。“记”是指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搞懂的基础上的记忆,而不能等同于“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搞清概念就不会感觉困难了。图表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降低学习的难度。在生物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窍门之二:知识网络要建好。这里所说的知识网络分两种,一种是高中生物各章之间的联系,这个网络的主线是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另一种是每一章内的各节内容之间的联系,这在学过每一章后都可以进行。头脑中建立起这样的知识体系,就会将学到的零散知识系统化,从而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知识全面,深刻的理解。
窍门之三:联系实际不可少,提高实验技能。我们怎样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呢 一方面教材每章节中都有大量的实例讲述你所学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你可以结合本章节的理论对此加以解释。另一方面课后的习题及相关练习中,也有不少让你用所学知识解答的实际问题,从而落实课堂所学知识。最后需要同学们通过课本上讲述的科学发现过程和一些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大胆质疑,不断研究,及时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提高实验能力。
按字母排序:
查找附近其他商户
亳州第五中学& 附近其他商户
知名连锁店
爱帮快速收录服务
1个工作日收录|更快展示|更多商机
免费咨询热线第五章 从学亳州_谁谓池塘曲_天涯博客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博客中文稿(辛弃疾传,现代诗)为原创文字,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86430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20756
(92)(34)(23)(20)(9)(1)(3)(1)
(1)(3)(1)(2)(2)(8)(3)(1)(1)(1)(9)(2)(1)(1)(1)(2)(2)(1)(3)(4)(2)(4)(4)(1)(2)(1)(1)(1)(1)(1)(1)(2)(11)(7)
第五章:从学亳州接下来的日子在弃疾的记忆里似乎一直是黯淡无光的,那些天里,母亲闻莺整日以泪洗面,悲痛欲绝,就像鲜花一样飞快的凋谢着。不久闻莺就病倒了,弃疾其时年龄虽小,却也知道生离死别是怎么回事了,他趴在母亲床上哭的一塌糊涂,声嘶力竭到最后嗓子都哑了,他的小手紧紧抓住母亲,想要挽留母亲的生命,他的哭泣也仿佛是向死神抗争,抗议他带走了父亲,紧接着又要带走他亲爱的母亲。闻莺握着弃疾的手,道:“弃疾,不要哭了,娘和你爹团聚去了,你应该为娘高兴才是。你爹爹是一个有血性有担当的男人,你要记住,以后做人就要象他那样。女真人是我们的永远的敌人,你无论如何不可向他们投降,长大以后也不准出仕金朝。你千万要记住我的话!”弃疾似懂非懂地大力点头,复又抓紧母亲的手,哭泣着说道:“娘,你不要离开我们,你不要离开我!”可是天意弄人,又或者上天根本就没有什么怜悯之心,闻莺在病榻上缠绵了几日后,还是撒手人寰,离弃疾姐弟几个而去。几日后,西塘郑家又传来噩耗,郑诚因为心伤妹夫和妹妹相继去世,领人潜伏在历城中金营附近,寻机刺杀了黑齿志常,刺杀行动虽然比较成功,但在混战中,郑诚和黑齿志常两人互相给对方致命杀伤,同归于尽。历城中的金人官府里的官吏们很是惊扰了一番,然而慑于辛郑两家的实力和郑诚刺杀行动的威慑力,最终此事还是不了了之。骤然失去双亲对弃疾来说不啻一夜之间颠覆了他的生活,母亲去世的头几天,弃疾每日坐在房间里,一言不发,痴痴傻傻地木视前方,仿佛呆了一般。旁人让他出去走走,他只是置若罔闻,仿佛听不懂别人的话,抬头看看说话的人,复又低头想着他自己的心思。旁人见他的眼神似乎已经没有神采,都说这孩子算是完了,肯定是受不了父母连续去世的打击,变成傻子了。家中长辈便安排了其时已经年届二十的辛恩来照顾弃疾,辛恩是辛赞靖康之变时在濮阳的金营附近救回来的一个被掠汉女的孩子,在辛家被抚养长大,为人忠诚可靠,也是看着辛弃疾长大的,所以他决心全力照顾这个可怜的孩子,以报答辛家对他的养育之恩。这个辛恩在旁人看来,沉默寡言,似乎不甚合群,喜欢孤僻自处。但是办事十分可靠,所以全家对他十分信任。他搬进文郁家院子后,并没有立即就去找弃疾交谈,而是默默地将院落里里外外收拾干净。两日后的一个傍晚时分,他只对弃疾说了一声,到外面走走吧,弃疾虽然没有说话,却还是跟着辛恩出去了。两人一路上谁都没有说话,一直走着走着,走了很远的路,到了青河边上才停下。此时天色已晚,夜幕笼罩大地,月亮如勾,悬在蓝宝石般的夜空中。两人悄悄地登上了藏在河岸芦苇丛中的小木船,由辛恩划着船顺流而下,水面在月光的辉映下闪闪发光,这条幽深的大河不舍昼夜地向前奔流,浩浩荡荡,永不停息。此时已经是深秋时分,四周的空气中寒意彻骨。两人都没有说话,只剩下船桨击水的声音。小船在茂盛的芦苇间穿行,曲曲折折地一路前行,斜斜穿越了青河,进入了对面一条支流。那里的水面比青河安静的多,四周一片寂静,星光辉映着小船四周的水面,宛如无数金色的小鱼在水面跳跃。辛恩放下船桨,任其漂流,小船缓缓地随波飘着。弃疾抱膝坐在船头,出神地看着远处的水面,似乎依旧沉浸在自己悲伤的世界里。良久,坐在另一头的辛恩轻声哼起一首曲子,嗓音低沉浑厚,曲调婉转悲伤。起初声音很低,宛若游丝,在小船上空游荡,沉稳而又缓慢的流进了弃疾的耳朵中,在弃疾的心底拨起了微微的颤动,那是怎么样动人的悲伤啊,又是那么地饱含深情,弃疾仿佛感觉到母亲温暖的手在轻抚自己的脸庞,又如同母亲在亲密地轻声叮嘱。慢慢地那曲调高昂起来,弃疾越发专注地倾听着,终于听清楚了辛恩所唱的歌词。那是一首流传久远的诗歌:“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辛恩唱的很慢,充满了踏空而来的悠远和悲伤,内心深处涌出的哀伤一下子充斥了弃疾整个身体。良久,良久,辛恩唱完结束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个人依旧没有说话,弃疾打破沉默问道:“这是什么歌辞?”辛恩回道:“这是赞老爷教我的古诗,说的是一个失去父母的人后悔没有机会奉养双亲,恨不得自己也追随而去。我从小就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母,赞老爷在乱军中捡到我,到现在不知道我父母被金人掠到何处,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悲哀吗?可是我把这种想法深藏在心里,从来不去想,因为感情是会伤人的,我必须学会控制我的感情,慢慢地把它释放出来,这样才不至于伤到自己。我每天做我应该做的事情,从来不埋怨什么。因为父母辛辛苦苦生下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延续他们的生命,而不是为了让我们去伤害这个生命。”这样一番充满哲理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辛弃疾,他没有想到这席话竟然出自一个操贱役的平常不被人注意的仆人口中,不由得不让他对辛恩刮目相看。也使得他摆脱了父母去世后的悲伤情绪,感觉情绪开始振作起来。这些古诗为什么能有这么强的感染力?经过辛恩的吟唱后为什么能深深打动自己的内心呢?平常自己背诵的时候完全没有理解到这些古诗词其中包含的意思,看来诗歌不仅仅是音律和谐,其意境也是十分深邃,但是还是需要经过生活的历练和磨难后才能体会到诗歌中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小船继续向前漂流,两人的感情却不比从前,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失去双亲的经历,这让他们心现在无比接近。辛弃疾忽地用热切的目光看着辛恩道:“我以后叫你辛大哥好不好?以后我想常常来这里泛舟!还要听你唱古代的诗歌呢。”辛恩点头道:“我过来就是为了照顾你的,以后会一直跟随你左右,人前还是叫我名字的好。”此时月已中天,青河的江声一如既往地澎湃着,两人回家时已是深夜,家中人俱已入睡,倒也没有人来盘问他们晚上去了哪里。入冬后腊月二十八,辛赞回乡省亲,他是接到自己儿子和儿媳双双去世的消息后,告假赶回来的。其时他正在亳州谯县令任上,接到家人通知说家中生出如此巨变,这个打击令他几乎要昏厥过去。正好腊月二十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封印期,于是告假赶回家乡。辛赞之所以出仕金朝,完全是为了保全家族,更是为了保护文郁。文郁和闻莺的相继去世,可以说使他心中的支柱完全坍塌了,站在文郁的墓前,辛赞长时间沉默无语。墓地位于一处开阔的山前开阔地,是辛家的家族墓地,那里四周长草起伏,掩过了墓碑。因为已经接近傍晚时分,暮色渐渐沉重起来。小弃疾倚在爷爷身边,双眼出神地看着远方,那里远处河流上空慢慢氤氲起来的云雾仿佛显出了逝去亲人和父母的身影,有无数的游吟诗人在歌唱,重又演出着他们的生活,战斗以及死亡的情形。小弃疾的心神渐渐恍惚起来,感觉自己的身体漂浮着飞向那云雾氤氲的地方,要加入到那边的演出。  先是父亲辛文郁忧郁地上场:“我神情郁郁,  落落寡欢地坐在一边,  不管这眼前欢乐的人群。  于是斟满了一杯美酒,  杯沿还明灭着紫色的泡沫,  犹如女人动人的嘴唇。  饮下了这醇酒,  心就向着遗忘之川下沉。  这里有南国的温暖,  阳光翩跹的土地,  到处是欢歌,舞蹈和醉人的笑脸。  暮色渐浓时,欢乐的人群散去。”   然后母亲郑闻莺低沉地唱道:“黄昏星睥睨大地,  壮丽地移步山峦。  我欢乐于早晨,  却在群星升起时沉默于冷冷的暗夜。  一颗,又一颗,黄昏心慢慢变冷。  当最明亮的金星从西方升起时,  我静穆了。  她在青色的天空底下,  柔和地闪耀着她冷的光芒,  矜持而高贵,  抚平了我狂躁不安的心。  于是默默地潜往她青色的帏帐之下,  侍侯在她的身旁。    月后正登上宝座,  群星护卫在她周围,  她往大地洒下清辉。  蜿蜒的山川和山毛榉的树林,  披上了洁白的外套,  宛如童话世界中的仙境。  流萤在草叶间穿梭,  是无数不死的精魂,  提着灯笼寻找同伴么?”    辛弃疾接着沉重地唱道:“长草起伏,  露出黑暗山坡上残破的墓碑,  墓中的主人长眠地下,  已没人记得他们英雄事迹。  孤独的我来到这里,  将死去祖辈和双亲的墓碑摸遍,  用热泪将他们的名字一一辨认。  远方河流氤氲着的云雾中,  仿佛显出了死去的人们的身影,  重又演出了他们的战斗,死亡。”   众人合唱:  “我在那林间嘹亮的天地里高歌,  歌唱着夏日,  以及祖先的英雄事迹。  我要在这广阔的林间隐去,  远远地躲开,  曾困扰先辈英雄们的忧伤和战斗,  啊,我要远离这充满死亡和不平的人世,  那里没有真的欢乐, 
有的只是兽行,仇恨和灰眼的绝望,  那是你在林间的天地里所不知道的,  我要追着你的歌声而去,  随你一起到那葱绿的地方栖息。”   辛弃疾独白:  “令人痛苦的忧伤折腾着我的心,  感觉渐渐麻痹。  隐隐约约听到你从远方的叫声,  这一切是真?是幻?  我是生?抑或是死?” 一阵微风吹过,云雾散去,众多的灵魂四散而去。辛赞轻轻抚摸着孙子的头顶,叹息着说道:“走吧。”辛弃疾却热泪盈眶,他意识到父母的慈爱将永远成为回忆,或者只能在梦中回味了,从此他将一个人面对人生,面对这个浮华,复杂和险恶的世界。他不得不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磨难成就人生……三日后,辛赞携弃疾前往亳州,他决心亲自培养这个孩子,将他抚养成才。而辛恩也随同奔赴亳州,因为他已经向弃疾承诺过将会一直陪侍在他左右。家乡渐渐远去,弃疾泪眼婆娑,他心中明白自己这次离开家乡,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了。这个他从小游戏,玩耍而生出依恋之情的地方,这个埋葬了他父母的家乡将暂时离开他的生活,未来究竟会是怎样,弃疾心中忐忑而期待。一路上的见闻对初次离开家乡的小弃疾来说都是十分新奇的,他饶有兴味地看着瑰丽的落日,连绵的青山和浩浩荡荡的大河。他也看到了辛勤劳作的农夫,精耕细作的农田和星罗棋布的村落。但是更多时候,他看到的是大片荒芜的田地,遭焚毁的断壁残垣,以及流离失所的人群。在马车上,弃疾奇怪地问辛赞道:“爷爷,为何这么多百姓到处流浪呢?一路之上,我们所看到的城市和乡村,为何都有被火焚烧的痕迹?难道是有人故意这么做的吗?”辛赞叹息道:“爷爷曾经和你讲过当年靖康之难的故事,靖康元年之后,女真人围攻汴京,不仅邻近州县惨遭焚毁屠戮,东及沂、密州,西至曹、濮、兖、郓,南至陈、蔡、汝、颖,北至河朔,皆被其害。女真人杀人如刈麻,当时臭闻数百里;淮泗之间,亦荡然矣。我们辛家之所以落到今天这个境地,和女真人的入侵也有莫大的关系,而你父亲更是直接被女真人报复杀害。爷爷则不得不在出仕以维护辛家日益艰难的局面。弃疾,你要记住爷爷的话,爷爷不够勇敢,没有挺身而出反抗金人的压迫,你却不一样,你肩负着国恨家仇,没有什么家庭的负累,你的心自由的,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弃疾道:“爷爷,我长大后一定会挺身而出,把女真人赶出中原,让百姓不再受猛安谋克军人的压迫,恢复大宋河山,为华夏子民报这十八年来的滔天血仇。”辛赞惊异地看着弃疾,他没有想到孙子已经这么懂事了,而且已经有了这么远大的志向,看来真是孺子可教矣。辛赞继续说道:“你现在还小,爷爷以后会监督你读圣贤之书,以及学习我们辛家家传的兵法。辛家的文人从来不是单纯的读书人,上马杀狂胡,下马草军书,乃是我们家族悠久的传统。使武勇不坠,上能利国,下能保家。不然我们辛家早就像历城其他家族一样被金人破家灭身了。”弃疾大力点头道:“我定不负爷爷你的期望,这也是娘对我的叮嘱。”说完,弃疾攥紧了小拳头,恨恨地大声道:“我一定要驱逐鞑虏,还我河山,尽复我华夏之旧观!”辛赞微笑着在一边点头称许。夕阳之下,一条大河浩浩荡荡地逶迤东流而去,那就是亳州境内著名的涡河了,辛赞一行人停在一个渡口前,准备渡河。辛赞遥指河对面一座大城道:“弃疾,对面就是亳州城了,早在成汤时亳州就已经建城,那已经是近三千年前的事情了。此处文明开化较早,而且地处中原核心地带,为天地灵气所钟,风流蕴集,名士辈出。青牛出关的老子,拽尾烂泥的庄子,以及东临碣石有诗篇的魏武,博浪一击天下闻的留侯等人都出自此地。”辛弃疾道:“想不到亳州竟然亦是圣人之乡,此处既然开化已久,相信文风尤为鼎盛,人民亦能安居乐业了。”赞叹道:“自靖康之难后,中原板荡,亳州亦陷于金人之手,在金兵和盗寇反复劫掠之后,民生凋敝,残破不堪,人民大都逃亡,土地大量荒废。我自上任以来,开荒地,招流民,经济方小有恢复。虽说是为敌国效劳,于当地百姓生活却大有好处,这才是真正让我欣慰的事情。”辛弃疾四下望去,见脚下的涡河岸边有焦黑的木桩残留,似乎原来有建桥的痕迹,便问道:“爷爷,这里原来是不是有一座桥梁?”辛赞答道:“极是,此处乃大宋真宗皇帝来亳州时,龙船在涡河古渡口靠岸后,赐名为 ‘灵津渡’。原先建有木桥,靖康难后,亳州军民为防御金兵而焚毁,所以今日我们只能乘舟渡河了。”所谓北人骑马,南人乘舟,弃疾一路南来,也乘舟过了不少大江大河,因此并不惧怕乘船。一行人过得涡河之后,便上了马车缓缓驶向不远处的亳州城。在进入亳州城前,辛弃疾发现城外一个大湖,湖面有五百亩许大小,湖岸遍植柳树,虽然是严冬时分,一片颓败的模样。但是可以想见待到春天来后,湖边绿柳发芽,柳条垂地,花团锦簇定是一个幽静美丽的去处。湖的南边有一片建筑群,规模宏大,庭院深深。辛赞在傍边介绍道:“弃疾,这个湖名为柳湖,乃是本地一处胜景,湖南边的那处建筑群名唤柳湖书院,乃是著名大儒刘瞻的教习弟子的场所。开春后我打算送你到柳湖书院就读,你且记住这个地方。”辛弃疾回望了书院一眼,转过头来,被亳州城内的市容吸引住了目光。虽然已是傍晚时分,但是城内并没有实施宵禁,街市上依然在交易,店铺不是很多,行人也很稀疏,但是看得出来这里的元气在渐渐恢复当中。县衙在城中心,看其规模和结构,应该是建成不久,高台之上的大门口立着两只石狮,三人下车后径直进了大门,两个男仆迎了上来,躬身道:“老爷回来了。”然后帮助提行礼过仪门,穿大堂入宅门,到内宅。辛赞将孙儿房间安排在自己卧室傍边,以便于照应。辛弃疾洗浴完毕就睡下了,躺在床上,屋子外面北风呼呼地刮着,他瞪着双眼怎么也无法入睡。脑中不断闪现母亲去世时的悲伤场景,忍不住开始抽泣起来,黑暗似乎无边无际而来,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因为怕惊动了爷爷,辛弃疾拉起被子蒙住头,躲在被窝里不停地哭着,身体不停抽动着。他想起了亲爱的母亲,以往的夜晚总有母亲陪伴,母亲的手温润而又柔软,使他安然睡去。时间的河流仿佛停止流动,直到午夜,弃疾方才在迷迷糊糊中入睡。睡梦中,他看到了父亲走到了床边,深深凝视着躺在床上的自己,父亲似乎要叮嘱自己什么,于是弃疾坐起身来,父亲却起身要走开,弃疾伸手挽留时,父亲此时开口道:“孩儿,你已经无所牵挂,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你是自由的……”言罢,飘然而去,弃疾悚然惊醒,大口喘着气,心头不断回响着父亲的话,你是自由的。我是自由的?那是什么意思,父亲在暗示我什么呢?难道他是鼓励我做他没有完成的事情吗?那肯定是南下投奔大宋朝廷,为驱逐鞑虏起兵反正了。那我应该习惯于没有父母陪伴的夜晚,让自己成为坚强勇敢的人,不但要学习圣人之言,还要砥砺心志,成为爷爷心目中理想的文武双全的辛家传人。黑夜是多么的漫长,然而艰辛的人生道路又是更加的漫长!辛弃疾眼角依旧挂着晶莹的眼泪,可是他已经安然入睡了,而且似乎从来没有睡的这么踏实过。开春后,辛弃疾在爷爷辛赞的陪同下前往柳湖书院拜见刘瞻,据辛赞介绍,刘瞻是亳州人,字岩老,自号樱宁居士,作诗工于野逸,有《樱宁居士集》《中州集》传世。辛赞所以要孙儿去他处求学,主要是为了加强弃疾的诗词歌赋的基本功。此时的柳湖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柳湖书院掩映在柳树间,绿树白墙,是个静谧的好地方。到达书院门口时,看见刘瞻已经早早的站在书院大门迎接辛赞一行人,待得双方走近了些,辛赞等人下了轿,刘瞻拱手作揖道:“敢劳辛年兄亲自上门,刘某不胜惶恐,请进。”辛赞注意到大儒刘瞻年纪大约四十有余,中等个子,身着青袍,脸色平和,双眼却精光闪烁,显然是个心机深沉的人。辛赞即哈哈笑道:“不敢不敢,有劳岩老,今日登门拜访非为他事,只是为了我这个孙儿,他已年届学龄,需寻访明师教导。岩老乃是亳州名声最著的大儒,今日寻访上门,即为拜师而来。叨扰之至,还请岩老宽宥则个!”随即叫道:“弃疾,前来叩见岩老!”辛弃疾旋从辛赞身后露出身来,上前躬身行礼,口中道:“眷晚生辛弃疾叩见老师。”说罢即拜了下去,刘瞻急忙扶起辛弃疾,仔细端详着弃疾笑道:“年兄此孙虽然此时尚幼,吾观其行状却有龙虎之姿,青眼宽背,非是平常人也!”辛赞道:“岩老谬赞,小孩儿岂能当得如此夸赞,不知岩老是否愿意收下此儿为弟子?”刘瞻忙道:“愿意,愿意,两位且先入内说话。”辛赞一行人乃到书院大堂落座,两个男仆抬上了一只礼盒,辛赞道:“小小薄礼不成敬意,请岩老笑纳。弃疾,你过来,行过拜师之礼!”刘瞻此时倒也没有再客气,领辛弃疾到大堂后的先贤殿中,可以看到殿中挂着三幅先贤的画像,中央一幅乃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画像,左边一幅是亚圣孟子,右边一幅乃是颜回的画像,刘瞻令辛弃疾上前叩头,然后安坐太师椅上受了弃疾的三拜,就算是收下了这个弟子。待得辛赞用完茶后,刘瞻邀请他俩游览书院,并为他祖孙俩亲自作介绍。柳湖书院建筑乃是按照宋时书院的一般流行样式所建,其建筑布局,以讲堂为中心,形成中轴线,左右两边对称组成庭院。书院的建筑风格比较简洁,是砖木结构、单层建筑。从前门到后院,分别是大堂、讲堂、先贤殿、藏书楼、斋舍,斋舍左边是厨房,右边乃是学生宿舍。以辛弃疾一路行来所见,在讲堂前,首先入眼的是堂前匾额上题“明伦堂”,两边挂着楹联上书“云树千山风泉万壑,洞门一扇石屋半重”。此明伦堂是三开间的平房建筑,此时讲堂中传来嘈杂的读书声,可以看到堂中大约有四五十学员在读书。刘瞻笑对辛赞道:“我打算举办一场联讲会,请辛年兄来主讲,以扩大我院学生的眼界。不知允否?”辛赞道:“小弟我学识浅薄,岂能担当此项重任,以后切勿提起。”刘瞻道:“辛年兄何必这么客气,书院日后经营还望年兄多多襄助,请万勿推辞。”辛赞见对方有求于自己,不好再推辞,这才答应下来。走过先贤殿后,即为藏书楼,名为崇文阁,也是书院的主要特色建筑。据刘瞻介绍楼中藏书多达数千卷,主要是书院自身购量、地方官绅捐赠、朝廷颁赐等。据刘瞻介绍为了师生借阅方便,还制订有借阅条例、管理规则等,刊印了藏书目录,以便师生查阅之用。后院即为学生的斋舍、厨房、浴室等生活设施。安置好辛弃疾的生活用具后,辛赞即告辞离开,辛弃疾即开始了一段平静的学院生活。学院生活十分严谨和枯燥,必须每天按照严格的时间表作息,就辛弃疾而言,每天早晨五更即起,开始打扫庭除,然后开始晨读,文公四书,先《大学》,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六经之书,随其所已,取训释与经解参看。早饭后类编文字,或聚会讲学。午后本经论策,轮日自为常程。晚读《通鉴纲目》,须每日为课程,记其所读起止,前书皆然。每月三课,上旬本经,中旬论,下旬策。学院教学以自学为主,先生讲学为辅,还经常组织集体讨论,以及因材施教的个别辅导。弃疾却很适应这里的生活,学业进步特别快,他的记忆力很好,对于文章典故基本上能做到过目不忘。在诸生中,辛弃疾是最用功的一位,不管寒暑晨昏,冬去春来,在讲堂中,崇文阁或者柳湖边总是可以看到弃疾苦读的身影。他年岁虽幼,却不苟言笑,表现出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和忧郁。刘瞻很是喜欢这个小学生,对他报以不小的期望,经常加以重点辅导。同学间年龄差距较大,大部分学员二三十岁之间,其他的学员也在十七八岁以上,弃疾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加上那些同学大多俗不可耐,满脑子所想的无非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们太热衷功名了,以至于并不在乎效忠的对象是谁,只要对方稍微伸出招揽之手,他们就迫不及待,哭爹喊娘地投奔过去了。辛弃疾在这里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他一个人孤零零的独来独往,象一只失群的大雁。只有一个叫党怀英的人和弃疾交好,党怀英字世杰,同州冯翊人,宋初名将党进的第十一代孙,随父亲迁至亳州,他父亲在县衙里担任主簿这样的小官,家庭经济在当地算是中人之上吧。党怀英年龄比辛弃疾大了七岁,和辛弃疾一样是学生中聪明颖悟和记忆最为敏速的,两人才气纵横,在同学间很快小有名声,当时已经有了“辛党”的称呼。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三年过去,到了一一四九年,大宋绍兴十九年,金皇统九年,弃疾已经十岁,渐渐长成为一个身量高挑,举止稳重的少年。不但读完《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也熟读了六经之书,训诂注释等。刘瞻在这一年开始特别教授辛弃疾田园诗歌的精深之处,在他的精舍中,刘瞻温和教导道:“诗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自造之境,亦有写实之境,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诗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弃疾道:“老师所言,发前人所未发,振聋发聩,学生受教了。学生自幼在母亲督导下学习唐人诗和花间词,现在想来,其中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与老师所言大都契合无间,学生以后作诗亦当奉为圭臬也。”刘瞻道:“天道酬勤,弃疾你须得每日勤练,每日交上一首诗,一阕词来。知道了吗?”弃疾恭敬答道:“学生知道了。”辛弃疾每日遵照刘瞻的教导勤练律诗绝句,进步神速,在田园诗歌的造诣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刘瞻常常在众学生前当众朗读辛弃疾的新作,众人对他的才气都大为佩服。党怀英因为与弃疾交好,常与之游。两人经常到柳湖边闲逛,谈些经济时局方面的话题,党怀英比弃疾年长几岁,身材矮胖,体肤白皙,脸庞因为白胖而显出几分痴憨和诚实的气质,他自认为见识不凡,经常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地臧否人物,认为“三代以下,人心日坏”,如今更是礼乐崩坏,群魔乱舞,正是需要贤人站出来辅佐圣主,澄清宇内的时机。他口中的贤人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党怀英对自己期许颇高。弃疾对他却很是佩服,他被党怀英的见识和风采迷倒了,心中热切地想:“自己能有这么一个朋友,实在是幸运的事情,陪侍在他身边,自己也能得到不少裨益的呢!”而这党怀英正是对他抱有好感的原因,能有一个崇拜自己的小听众跟着自己,很是能满足他这种小官僚阶层出身的子弟的虚荣心。于是两人的关系似乎是更加的密切了,辛弃疾的脾性热烈,血气方刚,待人真诚,也没有什么功名利禄的观念。党怀英脾气温和,性格忧郁,多愁善感而且功名之心特别热烈,他们能够成为朋友实在是因为机缘巧合,时机恰当罢了。弃疾一旦认定党怀英是自己生命中头等重要的人物,就仿佛起了恋爱一般的感觉,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走出父母的关怀,寻找外面世界同性或者异性的友爱的时候。他每日里每时每刻都惦记着党怀英,一想到他温婉有礼的言谈举止,心中就生出了温馨的感觉,觉得自己的平日里还是不太注意收敛自己粗放幼稚的行为,于是开始刻意模仿党怀英的言行。人家看见这个小小少年装作成人的样子踱步,施礼和说话就觉得十分好笑。可是党怀英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两个人惺惺相惜,是真正的君子之交,当今的李杜。在一个休息日早晨辛弃疾起床后,看到党怀英的床是空的,桌上留着一张纸条,上书一首杜甫诗《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辛弃疾推敲一番后,猜到党怀英是邀请自己同游亳州魁星楼,因为李白回复杜甫的诗“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是说李杜在兖州一同泗水泛舟,一同步石门、登尧祠、访范十、游甑山……携手同行,最后登上兖州城楼。辛弃疾飞快地出门,飞奔到距离柳湖书院不远的亳州城楼下。远远地已经看到党怀英正等在城门口,看到辛弃疾守约前来,他显得十分高兴。两人携手登上魁星楼的最高层,放眼望去,城下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涡河如线,曲折蜿蜒地流向远方。党怀英指点江山,意气风发,大声说道:“江山如画,无异往日,然而人民离乱,疲于奔命,正是我辈为朝廷效力,纾减百姓苦难的时候啊!”弃疾点头道:“世杰兄所言极是,吾辈当起而抗之,驱逐鞑虏,为大宋赵官家分忧!”党怀英愕然道:“坦夫兄弟,如今大金鼎定天下,当今天子英明神武,正是我们为朝廷效力的时候,千万不要再说这等大逆不道的言语!”辛弃疾默然,毕竟刚才自己是说漏了心思,而党怀英的反应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不是一路人。不过失望归失望,他认为自己可以感染或者说服党怀英,然而党怀英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到底还是大打了折扣。原来以他自己热恋的目光看到的那个完美的党怀英仅仅只是他自己的想象,这个人与其他同学一样是那么的热切于功名利禄吗?党怀英似乎是看出了辛弃疾对他的不屑,急忙辩解道:“我非是为了功名利禄才屈从金人,而是为了天下百姓才会出仕,须知当今朝廷虽是异族人所建立,亦向慕汉化,重用儒生,正是我辈读书人出山的好时机。”辛弃疾回答道:“君不见猛安谋克对中原百姓的侵夺欺凌呼?况金人强令我华夏百姓辫发胡服,以胡变夏,衣服不合女真式样被杀者数以千万。言语文章中稍有不满,则以“乱言”罪处死。大宋立国百二年来以言获罪最烈者唯有坡老乌台诗案,坡老亦未曾因之被杀。若是我等依然假装看不到文明和野蛮之间截然的分别,而去卖身投靠金虏,岂非全无士人气节?”党怀英沉吟道:“国朝前期确有若干欺凌百姓,横行不法的人或事例。然当今圣上即位前受学于汉人文士韩昉,能用汉文赋诗作词,喜雅歌儒服。即位以后,尤勤于汉文典籍的学习,对女真旧制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废除勃极烈制度,改行辽、宋的汉官制度,设三师、三省。天眷元年,正式颁行官制及换官格,并确定封国制度,规定百官的仪制与服色,号为天眷新制。皇统五年,又颁行皇统新律,共千余条,大抵皆依仿大宋。其朝廷汉化日深,重用儒生,不正是我们发出声音的好时机吗?”辛弃疾半晌无语,他暂时放弃了说服党怀英的想法,人各有志,至少党怀英现在把他当作知心好友,自己应该尊重他的选择。辩论到此时,已近午时,两人下得城楼,继续在城内繁华之处流连一番。此后两人却不免起了争执之心,常常就仕金还是恢复失地进行辩论,这种争论最后往往没有结果,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不平凡的人物,对自己期许很高,好像自己作出的决定能改变历史发展方向似的。最后他们决定以蓍草起卦决定党怀英的仕途,结果党怀英如愿得到“坎”,辛弃疾得到“离”,八卦之中,坎居北方,离为南方。弃疾不得不接受党怀英仕金的决定,同时更加坚定了自己起兵抗金的决心。期间辛赞和刘瞻来往不断,辛赞知道书院需要官府资助,以求得官府赐予学田,维持书院正常经营。刘瞻此人并非酸腐的书呆子,他的人生历练丰富,功名之心尤灼,因此讲堂之上也组织一些关于是否出仕金朝的讨论,绝大多数的学生的选择是和金人合作,参加科考以获得功名和晋身之阶。刘瞻自然不能免俗,虽然他在亳州的士林以清高,安贫乐道著称,先贤殿中也挂着颜回的画像。其实他内心同古代中国任何一个读书人一样渴望着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博取功名夸耀乡里。他骨子里免不了对强者的敬畏,认为武功赫赫者必有其过人之处,他对女真人夺得大宋的半壁江山并无特别遗憾之处。刘瞻服膺于儒家的传统伦理,信奉胜利者不受谴责的丛林法则,对女真人没有什么恶感。即使北方大地上生民受尽压迫,义军蜂起,他也没有兴趣参与其中,甚至是避之不及。作为一个儒家的信徒,刘瞻是胆小怕事,得过且过的典范。在学识上,他当然是渊博的,对于儒家的伦理道德也是熟谙的,相信自己居于庙堂之上肯定能做得非常出色。他一心一意地等着朝廷来招揽他。现在金朝在统治区内早已实施了多年的科举,向汉人儒生们伸出了招抚之手,中举后列身朝堂的机会也确实不少。面对这样的诱惑,没有多少人会犹豫,更不用说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反抗武功强大的女真人,去投奔南边摇摇欲坠的弱宋了。他正准备参加金朝三年后的会试,这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他平静地蛰伏着,准备到时候一举成名天下知,那是读书人最高的荣耀,他又怎么能抵挡呢?虽然刘瞻最喜爱党怀英和辛弃疾这两个出色学生,但是相对来说,他更喜爱辛弃疾多一点,倒不是为了辛赞的缘故,而是因为在这个孩童身上看到了别人没有的倔强和血性,他因为知道自己缺少这个,所以对于这样的人有敬佩之意。辛弃疾敢于在他的课堂上对圣人之言提出质疑,有自己的个人见解敢于当众表达出来,浑不似其他的谨慎胆小,唯唯诺诺的学生。虽然有时候他的言论失之稚嫩,但是敢发人之所未敢发,刘瞻也听说了辛党仕金之争的事情。刘瞻在心里叹道:“这个孩子确实非同一般,如此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日后的成就定然是无可限量,作为他的老师,应该也是可以名垂青史,那么对于这个孩子的教育就更加不能掉以轻心了……”春去春又来,到了一一五一年,辛赞结束亳州任期,改知汴梁,携弃疾离开亳州赶赴汴梁上任。辛弃疾依依惜别了居住了五年的亳州,开始一段新的异地生活。分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亳州市谯城区五马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