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青海湖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

人与自然 多彩和谐:追寻和发掘青海的大美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人与自然 多彩和谐:追寻和发掘青海的大美
&&&&&&&&&&
人与自然 多彩和谐:追寻和发掘青海的大美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10:17:52
追寻和发掘青海的大美
   追寻,是每一位敬业的摄影家的心路历程。
   只有无止境的追寻,才会有摄影家的“神来之笔”,才会让摄影家找到灵感的渊薮,心灵的栖息地。
  大地者,自然也,神工鬼斧之自然也。如此理解,当我们站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地方,极目远眺之时,满目的雄奇壮美,满腔的古道热肠,就会引领我们的摄影家在大美的景色前聚焦。于是,一个再也贴切不过的词儿马上跃入我们的脑海:
  ――追寻大美,发现青海!
  笔者经常被著名摄影家田捷砚、郑云峰和李全举航拍作品深深吸引。那是一幅幅视角高远、视野辽阔、居高临下的精品,充分展示出了青藏高原的大美、大气、大魂魄。那以《天堂青海》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如《鄂陵湖经幡》、《阿尼玛卿》、《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作品无数次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们的作品中的大美,是从高天穹隆俯瞰而来的壮美;是每一位把地球作为故乡的赤子,把河流山川比做自己的家园后,才能发现的博大和高远……他们的追寻,如此清晰地给我们展示了地球母亲的辽阔胸怀。在这些艺术精品前,我们的审美意识一次又一次得到升华!
  有诗人说,青海是被艺术选择了的地域。而我们也要说,在这片神奇的地域面前,只有苦苦追寻的艺术家,才能发现艺术的土地上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自然美和人文美的完美展现,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和谐之美。大山脉的隆起,大江河的冲刷,高落差的海拔……这一切,使这片艺术的土地在岁月的打磨中丰腴起来;使这片土地上古老的艺术在智慧的引导下渐渐成熟、饱满。
  在这片被艺术家的目光苦苦追寻的土地上,山脉是骨骼,河流是血脉。大山大河逶迤而去的方向,就是风光和艺术交融并且延伸的方向,就是大美青海展示大气魄、大风采的舞台。
  追寻在青藏高原,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无比的高远和辽阔,美的概念和内涵也在摄影家的镜头前变得如此深沉。从著名摄影家罗红先生的追寻中,我们会发现另外一个更加深远的主题――人与自然。这位致力于地球生态和环境和谐的摄影家,留给我们的,则是他在追寻过程中那炯炯的目光和高大的背影。在他的系列作品中,关于非洲动物和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作品同样震撼人心――《航拍非洲》引人注目。他的以动物与自然为主题的作品格调高雅,选景高远空灵,作品构图和谐自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是追寻的收获;这就是发现的快乐!
   让我们在追寻中看看壮美神奇的青海吧――从蔚蓝色的澜沧江岸边走过,我们会看见大河拐弯的浩荡气势,在河谷的臂弯里,依偎着寺院古刹,村寨院落。宁静的深处,是暮鼓晨钟,是牧歌飞翔……而在长江咆哮的流域,康巴藏地的风情,更让人仿佛置身于神话的故乡。当母亲河黄河从川西草原又折身西来,无比依恋地回到青海,终于成就了长达800多公里的大峡谷奇观。黄河,在这里便有了丰富的内涵。沿岸的风光就有了丹霞之美、田园之美……当然了,每一位热爱青海山水的人们,也会惦念着中国的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也会念念不忘多情的湟水,以及无声的柴达木河……追寻的过程就是发现大河的风采、聆听大河的歌声……
   在这广大的世界里,摄影家们曾经到过天南海北,在摄影家们的想象范围内,这里有一条发人深省的路。在迢遥的路上,惟一的信念始终陪伴着你和我―――那就是,追寻――
   我迎着太阳追寻,
   看见牧草流云;
   我迎着月亮追寻,
   发现野火流磷;
   登山不到极顶,
   人生遗憾;
   溯流不到源头,
   抱恨终生……
  (作者:张翔)
  摄影使我永远年轻
 &&& 都说摄影是个苦差事,它需要太多的体力和整体规划能力。尤其是商业摄影,还得有大的魄力,所以商业摄影这个行当往往是男性一统天下。等见到李楚益,看着她那年轻自信的脸庞,欣赏着她那一身端庄却又不失娇媚的裙装,和那一头披肩的黑色卷发,心里就不由得有些赞叹:一位看似柔弱的女人已在中国摄影界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她已有三十多幅作品获得国际及全国各类平面广告及摄影大赛金奖、银奖、铜奖及优秀奖。创作于2002年的作品《瑞士军刀―――工具篇》曾获法国戛纳广告节银狮奖、美国克里奥广告节银奖、美国纽约广告节全场大奖及第四届全国广告摄影大赛最佳创意奖,并被评为全世界获奖最多的前二十位优秀平面作者之一。而她本人,也曾获得全国十佳广告摄影师称号,当选广州市广告协会广告摄影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常委……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1&&&&&&
  是的,李楚益头上有太多的光环。由于她的性别,她的年轻,她所取得的成绩似乎格外引人注目。这一次,她又获得了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说起广告摄影,李楚益的眼睛里放射出异样的光彩。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万花筒,只要对着光,就能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奇妙世界。这就像我们的生活与灵感,只需要随便转一转就会变幻无穷、气象万千。正是凭借自己智慧的双手,不断转动属于自己的那个“魔筒”,李楚益创造了无限的奇妙与可能。1994年,年仅21岁的李楚益创办了“李氏广告”公司。1998年,在上海举行的瑞士仙娜50周年纪念杰出商业摄影大赛中,25岁的李楚益以其作品《如丝如幻》一举夺得银奖。十多年来,李楚益埋头于创作,用不停的奔波、辛勤的劳作和独特的摄影语言展现着自己对社会、人生、艺术诸多方面的理解和诠释。她一次次地迎接挑战,一次次地用实力证明着自己。她说广告摄影是一个高端市场,既然选择了这个“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职业,就得不断努力,不断攀登,不断充电,就得时刻把自己逼上领先的位置。
  多少年了,从前期的图片库积累到中间拍摄和后期制作,再到印刷工艺,李楚益都要求尽善尽美。她说:“我的每一幅作品都得突破自己以往的创作。”她还说:“对工作的执著和热爱所带来的社会认同感让我充满成就感。而在工作中,我就永远有激情,永远不会老!”
  李楚益说她是第一次来青海,一来就和朋友一起去观看了藏族歌舞表演,那和草原一样辽远苍茫的歌声令她如醉如痴,才一天多时间,她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青海。她说她要单独驾车再来,好让自己更充分、更透彻地感受这片土地。她说青海的风光摄影资源十分丰富,青海一定可以通过摄影师的镜头把自己带到全世界,她说她也会为此尽一点绵薄之力,以后有机会她还要来青海进行航拍。“摄影师的职责不就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拍下来介绍给所有人吗?”李楚益微笑着补充说。(作者:王丽一)
  青海是纪录片拍摄的天堂
  在摄影节纪录片展播开播仪式举行之前,记者一眼就看见了身材高大、热情和蔼的尼比先生。现年70多岁的好莱坞著名电视制片人、导演克瑞斯蒂?尼比先生是一位德国人,一直生活在美国。算上这次参加第二届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今年,这已经是克瑞斯蒂?尼比的第四次青海之旅了。
  一见面,尼比先生就问:你是青海的藏族人、蒙古族人还是土族人?当记者回答他自己是土族人时,他说,青海是个多民族集聚的地方。正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秀美的山川景色、淳朴的劳动人民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到青海。青海是一个只要你来了,就不想再回去的地方……这种优势是其他地方不能企及的,它潜在的旅游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发掘,这也将成为青海发展的一个立足点。
  他说,青藏高原上的多样文化是独具魅力的。高原的雄壮之美和久远的神秘让人震惊!青海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这为摄影或拍摄电视纪录片提供了很好的创作资源。他于去年3月在青海历时4个月拍摄的纪录片《马可波罗的世界屋脊》,曾荣获2007年美国第28届电视奖铜奖。
  说到此处,尼比先生自豪地说,自己曾经开着车去过青海湖、玉树等青海的很多地方。青海有深厚的文化资源、独特的自然环境,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各种各样的文化。作为地球上的第三极,它的独特性无可比拟。
  尼比先生认为,艺术始终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摄影是一项特殊而又相对较新的艺术形式。在过去的百年里,摄影师们通过纪录我们的生活和流去的时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纪录片作为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有着和摄影同样的社会功能。它用流动的画面向人们生动地再现着各种社会场景。
  尼比先生说,青海是纪录片拍摄的天堂,为拍摄纪录片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纪录片也将成为世人了解青海的窗口,整个青海的文化将由此走向世界。比起电视、电影等其他艺术表现手法,纪录片更多的是关注现实社会、聚焦人文生态环境。这也是纪录片得以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一名纪录片创作者,我是自由的,我喜欢这种工作方式。”尼比先生说,我可以自由地表达我想要说的内容,告诉人们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世界。对我来说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吧。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2页&&&&2&&&&
  翻译员史建微笑着告诉记者,尼比先生曾说过,他很热爱青海,尤其是西宁。这里气候凉爽,文化丰富多彩。他有意在西宁买一所房子,准备长久地居住下来&。&&(作者:林 艳)
  把镜头始终对准基层官兵
  见到王传顺,是在此次摄影节摄影图片展馆中。当时,一身戎装的王传顺正在观看同行的摄影作品。他一面端详,一面用手中的相机拍摄,好像进入了无人之境……他说他已是第五次来青海了,而每一次,青海都会给予他完全不同的、鲜活的感受;他说他是从西部走出去的,他对西部的挚爱永远无法改变;他说他会把手中的相机紧紧对准这片土地,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高原军人的赤子情怀……
  作为一名军旅摄影家,和摄影艺术领域全国性的最高个人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获得者,王传顺是从普通士兵成长起来的。他在陕北绥德当兵的第三年,被调到营部当了通信班班长。出于好奇,他用营里那一台搁置已久的旧相机给战友们照相。那时候只有黑白照片,照了还得自己冲洗。他就照着书本上说的一步步去做,最后果真洗出了照片。虽说效果不是太理想,但他还是很兴奋。很快,王传顺就用自己积攒了好几年的津贴买了新的相机、放大机、天秤、药水等一整套设备器材,开始免费为战友们拍照。
  1985年7月,王传顺拍摄的一张军民共建图片不仅被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采用,而且放在了头版的显眼位置,这让年轻的王传顺很是激动。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简单的照相在王传顺手里,逐渐变成了复杂的摄影。2001年王传顺被调到解放军画报社担任摄影记者,他开始更加努力地摸索属于自己的摄影理念、摄影风格。
  在采访中,王传顺对我说得最多的是这样一句话:“只有深入生活,深入采访,才能捕捉到生动鲜活的镜头。那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拍摄,绝对不会拍出特别好的摄影作品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王传顺一次又一次地深入海拔数千米的青藏高原,深入条件艰苦的边防海岛。他把镜头始终对准基层官兵、基层连队。他说,每当面对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依旧笑容灿烂的战士们,每当看到戍边战士那饱经风霜的棕红色脸庞和因为缺氧而变得青紫的嘴唇,他的心底就会升腾起一股无法抑制的热浪,进而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那真是一种灵魂的震撼、人性的净化,在内地是永远感受不到的。王传顺只想把自己对战士的理解和崇敬汇聚在底片的方寸之间,定格在光与影的和谐之中,以便使更多的人触摸到军营里跳动着的这一股强大的生命脉搏……就这样,王传顺在各类报刊先后发表了6000余幅展示军队生活的摄影图片,其中《神仙湾天使―――姜云燕》、《挑战极限砺剑昆仑》等80余幅作品在全国各类摄影比赛中获奖。
  谈及此次摄影节,王传顺一脸的自豪与兴奋:“西部军事题材摄影作品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在国内外都获得过很多大奖。青海是一片能出精品的神奇土地,在这里举办摄影节,让更多的人通过镜头来了解青海,了解高原,必将推动青海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必将提高青海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就好比‘平遥效益’一样,一个小小的平遥,因为摄影节的成功举办而成为让全世界摄影人温暖的家园!”(作者:王丽一)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3页&&&&&&3&&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版权所有青海环保--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信息集成平台 综合管理与应用示范”专题顺利通过验收
当前位置:&&&&&&&&&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信息集成平台 综合管理与应用示范”专题顺利通过验收
  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并邀请科技部高新司和国家遥感中心相关领导对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执行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专题“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信息集成平台的综合管理与应用示范()”进行了检查验收。
  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承担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信息集成平台的综合管理与应用示范 ”()的研究目标是“面向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及农牧民生产生活需求,开展流域土壤水、牧草生长生产状况以及湖体水资源动态变化等关键生态环境要素的实时、准实时监测预报、管理决策以及在线分析的综合管理与应用示范,推广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信息集成平台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有效应用,为实现青海湖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针对研究目标,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成立了“科技支撑工作小组”,历时三年,研究建立了综合管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的中心系统,该系统包括项目新闻,项目进展,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专家及团队等信息以及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应用子系统、环境质量分析应用子系统、草地生产力评估应用子系统、水资源评估应用子系统、三维实景子系统、青海湖知道子系统等在线系统平台,达到项目预期研究目标。
  验收检查会上,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领导及相关负责人详细汇报了项目的开展情况,并通过演示讲解,实际操作,互动答疑向验收组展示了专题取得的成果,与会专家对项目专题成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认可。
  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将针对专题成果进一步凝练优化,并深入推广应用。&& 文章内容
让草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日期:] & 来源:阳光畜牧网--青海日报& 作者:阳光畜牧网 & 阅读:659次[字体:
&&&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牧区人口不断增长,牲畜数量成倍增长,使我省草原退化、恶化、沙化日益严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省4.74亿亩可利用草原十多年间每年平均以十多万亩的速度退化,这种状况如再持续,将来青海的牛羊吃什麽,牧民如何生活? &&& 一、面对一系列尖锐矛盾和问题,在200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态立省”战略,陆续启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长江黄河源区水土保持、沙化土地治理、退耕造林种草、荒山造林种草、治理水土流失等举措,经过多年努力,全省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恢复。为了缓解草畜矛盾,省政府推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禁牧草场2.45亿亩,对退化草场实行禁牧补助,对禁牧区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对牧区、半牧区人工种草实施牧草良种补贴,对牧户实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并结合游牧民定居工程,使2.7万牧民从草原搬迁到城镇,减轻草场压力,使草畜平衡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 特别是,在2008年我省提出加快推进牧区生态畜牧业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 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以组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分流牧业人口与减畜相结合,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生态畜牧业发展路子。 &&& 这是有史以来在牧区进行的一次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变革,集中起来,就是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著力解决传统畜牧业经营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方式单一、人畜矛盾难以协调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转变。 &&& 二、从2008年开始,按照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的发展要求,我省开始选择7个村进行生态畜牧业试点,由此第一家牧区生态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诞生。到2010年在全省牧区推广,截至2012年,全省生态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已覆盖牧区883个纯牧业村,入社牧户11.46万户,流转草场1.95亿亩,整合牲畜837.5万头(b)。基本实现了牧区、牧业、牧民三者协调发展,凸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 在这场变革中,各地结合本地特点和自身实际,探索出了股份合作制、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等经济合作组织形式,创造出了种草养畜型、减畜禁牧型、转产转业型、资源经营型、基地辐射型、能人带动型、三产主导型等适合当地条件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例如:海南藏族自治州塘格木镇更尕村生态合作社针对草原沙化严重,自然条件和草原生态环境恶劣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畜牧业经济发展思路的基础上,结合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探索发展沙漠经济,形成了发展多种经营为主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r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梅陇村生态畜牧合作社不断调整和优化畜群结构,加大非生产畜出栏力度,大力实施草原灭鼠治虫、牧道治理和草原补播工程,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 从2008年至今,全省天然草场核减超载牲畜456万羊单位,基本实现草畜平衡。绝大多数合作社实现“两减”(减人减畜)“两增”(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目的。以2011年新建的300个合作社为例,入社牧民人均收入达到5102元,新增679元,较上年增长15.4%,比全省农牧民人均收入高494元。 &&& 在科技的有效支撑下,2011年牧区推广?牛种公牛5000头、绵羊种公羊1.4万b、山羊种公羊0.2万br?牛选育面扩大到25.15万头、藏羊选育面扩大到52.5万b,半细毛羊巩固面扩大到95万b,绒山羊改良面达到58万b。通过调整、重组和优化畜群结构,全省还组建了8个?牛种牛场、8个藏羊种羊场、7个半细毛羊种羊场、2个绒山羊种羊场,年提供优良种畜2.2万头b。 &&& 三、在穹蒙竽烈到ㄉ柚埃钦呤贾沼幸桓鲆晌剩燎凳┎菰辈够坪螅莩⌒×耍笊倭耍绾伪T^市场需求?在穹弥校奔钦呦蚴∨┠撂涸鹑颂岢稣飧鑫侍馐保担飧鑫侍獠槐氐P模颐且丫业搅私饩稣飧鑫侍獾陌旆ǎ咛逅担褪窃谏竽烈到ㄉ柚校沂“凑铡敖敛唤跣蟛患醪跣蟛患跏铡钡脑颍岷细鞯厍挠攀剖凳┯攀苹ゲ购筒到峁沟髡诳蒲У胤治隽伺┣桶肱┌肽燎试闯性啬芰Φ幕∩希嫱平澳良跖┎埂闭铰裕壳昂6厍丫哂兴茄3000多万头b牛羊的适度规模的草食区,民和玉米种植面积由过去的1000亩扩大到30万亩,为“牧减农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采访中,省农牧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今后两年中,全省将以开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能力建设为核心,推进草场规范合理流转,牲畜高效合理生产经营,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同时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延伸至牧区412个半农半牧村和352个有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农业村,实现生态畜牧业建设牧区全覆盖。届时,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全省将走上一条基本实现保护草原生态与牧业持续增产和牧民有效增收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记者/罗连军)
| &| 备案号:
扫一扫(微博)
Copyrigh &
All Rights Reserved 信箱: QQ:
扫一扫(网站)
您是本站的第暑期实践报告 青海湖环境保护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暑期实践报告 青海湖环境保护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9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 青海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而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省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青海省必须坚持审时度势,准确定位,坚持在环境保护中求发展,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发展之路。& & 青海作为重要生态屏障,必须建立科学合理、效益明显的生态保护建设体系,抓好&五大生态圈&建设& & 青海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生态之源,其特殊的生态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特别是三江源地区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区域涵养水源功能显著,对中下游水文循环和水量产生重大影响,把青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屏障,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更多的生态必需公共产品,无疑是青海对国家、对全球担负的不可推卸的重任。鉴于此,青海省把保护和建设好生态作为重大历史责任摆上了首要位置,以国家投巨资实施三江源生态工程为契机,实施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人工增雨、水土保持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工程效益日益显现,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 卫星遥感中心监测显示,去年9月底,黄河源头地区重要湖泊扎陵湖、鄂陵湖水域面积比2006年同期增大,增大幅度分别为21.63平方公里和47.5平方公里。不能否认,全球气候变暖、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青海的生态治理速度远远跟不上整体退化速度,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面积仍在继续扩大,也使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程度不断扩大。& & 现实表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意识。自然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类只有充分尊重自然和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系统的和谐,才能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 & 青海省以其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2006年对地处三江源区的黄南、果洛、玉树3个藏族自治州取消了GDP的考核,不再提工业化的口号;2007年明确提出生态立省战略,确立了生态保护优先、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思路。& & 但是,保护好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任重道远。首先要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效益明显的生态保护建设体系,抓好重大生态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加快&五大生态圈&建设,即三江源、青海湖流域、湟水流域、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生态圈的建设,力争到2010年,初步遏制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二要准确把握青海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重点和难点,分析总结以& & 往的经验和不足,积极争取中央将三江源区纳入生态补偿先行实验区,建立更加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尽早获得国家和全社会的支持,不断增强资金投入支撑能力,确保各项生态保护政策措施的落实;三要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法律体系的同时,大力弘扬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中崇尚自然、敬重生命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将广大民族群众朴素的生态意识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使之为促进高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必须将抓好生态移民的生活、教育、医疗和生产作为重点,施行生态补偿,发展后续产业& &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经济落后与生态退化相互作用,民生问题与生态问题息息相关。青海原本的生态环境严酷,生存空间狭窄,为生存需求贫困人群采取竭泽而渔的方式超载过牧、乱采滥挖,草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农牧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一部分农牧民陷入贫困甚至沦为&生态难民&。& & 三江源地区16个县中,有7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7个省级扶贫重点县。全区牧业人口40.89万人,贫困人口占3/4。在这些贫困人口中,因生态恶化导致贫困的占到了相当大的份额。青海省各级政府千方百计解决农牧民的生计难题,使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截至2007年6月底,三江源地区围栏禁牧草场406万公顷,减畜338.79万只羊单位。& & 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措施的人工增雨项目,人为地增加了降水天气,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如牧草产量降低,牛羊死亡增多,老年人关节炎及其他疾病复发等。此外,生态移民项目实施取得明显效果,但移民生活、后续产业发展等问题突出。不言而喻,为了保护好&中华水塔&,当地群众牺牲了一部分发展机会和自身利益,但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既不利于对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的支持,也不利于贫困问题的解决和民生的改善。& & 现阶段,如何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让生态治理和改善民生同步,让生态功能区的群众和全国人民同步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同步提高生活水平,同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各级政府履行&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核心职责的首要任务。& & 首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积极调整生态功能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现代农牧业,适度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争取生态功能恢复与农牧民增收的双重效益;第二,要建立以增加农牧民生活补偿、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扶持农牧民创业为主的补偿投入机制,切实改善其生存生活条件。特别要通过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保障采取政策措施后农牧民的生计问题,奠定生态保护和治理的社会基础;& & 第三,有效解决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培育问题,加强移民生产技能培训,拓宽就业和致富门路,缓解其对草场的依赖程度。与此同时,把小城镇建设、扶贫整村推进与搬迁户安置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努力解决生态移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以及城镇环境污染治理等实际问题,使之切身感受到生态搬迁带来的好处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 & 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摆脱生态大省经济穷省处境& & 青海是一个民族区域自治面积达98%的多民族聚居省份,又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这一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发育程度不高,而环境承载能力低下和自然生态持续恶化,严重制约着传统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总量在全国而言相对较小。2007年,青海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0.96亿元,仅占全国总量的3&,体现了生态地位重要而经济实力不强的特殊省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海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粗放的增长方式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寻求保护与发展双赢的路径。& & 在新的发展阶段,青海作为生态大省、经济穷省,肩负着保护生态和加快发展的双重责任。只有更加注重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生态保护建设中提升发展水平,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 首先,科学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形成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生态和资源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加工业,加快特色优势农牧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其次,不断提升生态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独特的原生态自然和人文景观优势,利用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带来的有利条件,积极有序发展生态旅游,把生态旅游与保护自然的宣传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生态旅游促进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支持生态旅游的良性互动局面;第三,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探索适合区域发展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构建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经济生态化,不断提高支柱产业的发展质量,力争在人与自然和谐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 & (作者系青海省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教授)
声明:该文章系网友上传分享,此内容仅代表网友个人经验或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和观点;若未进行原创声明,则表明该文章系转载自互联网;若该文章内容涉嫌侵权,请及时向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经验教程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与自然和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