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钧琴棋书画,红楼梦诗词曲赋诵读集艺术高吗

《红楼梦》诗词曲赋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牛bb文章网
《红楼梦》诗词曲赋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所属栏目: &
摘要:《红楼梦》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一部具有深广内涵和高度内涵的奇书。《红楼梦》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和体现。因此读懂《红楼梦》并非易事。读《红楼梦》有两难:一是《红楼梦》中的“真”“假”难辨,二是《红楼梦》中的诗词难懂。今天我就来谈谈《红楼梦》的诗词曲赋。关键词:红楼梦;诗词;思想;艺术读《红楼梦》有两难:一是《红楼梦》中的“真”“假”难辨,一是《红楼梦》中的诗词难懂。今天我来谈谈《红楼梦》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红楼梦》可谓是“文备众体”《红楼梦》中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捂、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应有尽有。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合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之体的,有师楚人《离骚》、《招魂》等作而大胆创新的……。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这是真正的“文备众体”,是其他小说中所未曾见的。二、《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深邃而广博的思想内涵《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有别于其他小说的一个特点。当然,其他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比如小说中某人物所写的与某事件有关的诗等等,但在多数情况下,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比如,《三国演义》,小说里凡是露名人物,无论大小,在其身亡后作者定要站出来,以诗作评。在故事的精彩关目处,也总要插入诗词,或褒或贬,议论抒情一番。如果我们在阅读时略去这些诗词不看,或者干脆删去,并无伤《三国演义》之大体。《红楼梦》则不然。它的极大多数诗词曲赋都是溶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一部分的情节。读第二十二回中的许多灯谜诗,如果只把它当成猜谜游戏而不理解它的寓意,那么,我们连这一回的回目“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意思也将不懂。《红楼梦》是以宝黛爱情为主旋律的大观园女儿悲剧命运的交响曲。作者以此奏出了四大家族衰败的哀音,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十二钗是曹雪芹重笔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但是如何下手来写,确需动一番脑筋。曹雪芹采用了“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结构方法”,“未写通部人物遭际,却先预示人物命运”,“写出一朦胧缩影”。曹雪芹用《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曲》“总摄全书”,作为“根蒂”,形成了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所依照的提纲。《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是十二钗的短小写照,表现出作者对其笔下人物的完整的艺术构思。它们概括了小说主要妇女形象的基本性格特征。如“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赞美了晴雯虽地位低贱,但从不低三下四,曲意逢迎,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的高格人品。“才自清明志自高”,一语点出了探春最为突出的特点“才”与“志”。同时,为了达到对人物遭际、命运暗示的目的,并与“太虚幻境”这一客观环境相吻合,“十二钗册多作隐语,有象形、有会意、有假借,而指事绝少,是在灵敏能猜也”。“桃李春风结子完”,则利用“桃李”含李字,“完”与“纨”谐音,暗点李纨的姓名,并用桃李花一旦结出果实便景色全完来比喻李纨带子寡居的命运。《红楼梦曲》是《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的姊妹篇,是在判词基础上的进一步引发。它对判词作了必要的补充和注解。《红楼梦曲》在判词的基础上分咏十二钗,加强对其身世结局的暗示和评论,其中寓合着作者的爱憎感情。如《终身误》曲题本身一语双关,一方面预示了宝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房,清冷寂寞,失误终身的命运,另一方面又为黛玉和宝玉的终身大事不能完满结局而表示深深的哀惜,表现出作者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胆否定和勇敢的批判精神。《红楼梦曲》的每一首都象这样浸润着作者辛酸的泪水,格调悲怆,尽管曹雪芹对其笔下的人物有着鲜明的爱憎感情,但是却没有“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不只表现出个人的好恶和主观任意性”,而是按照现实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安排人物的命运。所以,以作品人物个别的、偶然的遭际中,作者向人们揭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的一般性和必然性。判词和词曲以别具一格的暗示手法,造成艺术悬念,调动读者的兴趣。为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命运、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四大家族的彻底覆灭的结局,认识作品具有深刻意义的社会主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对人物与事件品评的诗词的确不愧为全书之“总摄”,“一部书之大纲领”。可以说,不懂这些诗词,“则全书皆不可解矣”。三、《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都是“按头制帽”。诗即其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仅熔炼出了完美的用以品评人事和写景状物的韵文形式,还熔炼出大量人物的诗词,并以此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曹雪芹为《红楼梦》不同人物代拟的韵文,都是本人个性的写照。它们极恰切地合乎其各自的身分、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和文学素养,使读者完全相信这些韵文就是书中人物自己所作的,不露作者代庖的痕迹,如张新之在《红楼梦读法》中概括的那样,“其优劣都是各随本人按头制帽”。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鬯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拂郁人诗必凄怨,磊落人诗必悲壮,豪迈人诗必不羁,清修人诗必峻洁”。可见,诗的风格、特点与人的思想、性格是一致的。曹雪芹把这一规律运用到小说创作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曹雪芹很善于通过人物诗词的不同特点反映人的各自不同的性格。宝钗与黛玉所作的白海棠诗,一个“含蓄庄重”,一个“风流别致”,都有一“我”字在。“珍重芳姿昼掩门”是宝钗自写身分,反映了她严守封建礼法,不肯越雷池一步的生活态度。“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则寄托着她的审美观。她欣赏白海棠花洗尽胭脂的倩影和那冰雪般的灵魂,以“淡极”为最美。从宝钗所咏的白海棠花的形象中,可以看到她本人的影子。她不喜欢浓妆艳抹,而是素洁无华。对生活保持着冰雪般的冷默态度。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以其“淡极”博得贾府上下对她的交口称赞。黛玉的诗却不同凡响,“碾冰为土玉作盆”,设想奇特,写得极妙。“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香”也是独具慧眼。这些都表现出黛玉的聪颖,有着超群拔俗的“咏絮之才”。“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这整个白海裳诗染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流露出隐藏在这个娇弱女子内心的幽怨与悲戚。“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也全然不是宝钗笔下的“不语婷婷又黄昏”的那种安然闲适的故作姿态,而是黛玉借咏白海裳花所发出的渴求但又不向知音尽诉衷肠热烈痛苦的内心呼唤。史湘云所写的白海裳诗又是另一番天地,清新、疏朗、洒脱。“也宜墙角也宜盆”赞美了白海党史随地而宜的特点,又是湘云放达性格的处我写照。任何事物的个性都是在与他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人也如此。《葬花词》是曹雪芹塑造黛玉形象的杰作,它是黛玉以愤激、哀伤的感情道出的内心独自。词中,黛玉以桃花自况,哭诉了自己象凋落的桃花一样,被风随意吹散。不能掌握个人命运,不得别人的理解和同情的巨大痛苦。通过,曹雪芹向读者展示出黛玉如此矛盾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与感情。《葬花词》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塑造黛玉形象的绝笔,几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黛玉已与这首词紧紧联系在一起了。四、《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运用了谶语式的艺术表现方法《红楼梦》中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另有一种特殊现象,是其他小说中诗词所没有的,那就是作者喜欢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而且这种暗中的预示所采用的方法是各式各样的。太虚幻境中的《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是人物命运的预示。下面我们看一首关于贾母的《灯迷诗》“猴子身轻站树梢”。醚底“荔枝”又可谐音“离枝”。由此可知贾母谜的寓意在于暗示将来所谓“树倒猢狲散”。在小说里用第一个谜来暗示贾府的命运。按我们理解,大树,实际上就是靠朝廷庇护着的这个封建大家庭在政治上所取得的特权和地位。而在贾府上下层层宗法等级关系之中,“老祖宗”贾母是处于最高地位的太上家长,如果用这句俗语来比喻,她恰似一只站在树梢头的老猢狲。接下来在看一首关于贾政的《灯迷诗》:“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谜底“砚台”。必,谐音“笔”。这首谜诗十分切合贾政这一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所谓“端方”、“坚硬”,从封建观点来看,都是恰当的评价。其实,也就是道貌岸然、一本正经,顽固不化。此谜的主要用意是,贾政看了众姊妹的谜语之后,必定预感到这是一种不祥之兆,故回目叫“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他除了心有所感之外,一定还会说一两句话的,而作者就借他谜语中“虽不能言,有言必应”八个宇,先隐写贾政之所言后来必有应验。可惜,贾政谜语尚未看完,这一回的最后一页稿就因破损而看不到了。他到底有什么“必应”之‘言”,我们便无从知道了。五、《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还借题发挥,伤时骂世《红楼梦》当然不象它开头就宣称的那样是一部“毫不干涉时世”“大旨谈情”的书,它只不过把“伤时骂世之旨”作了一番遮盖掩饰罢了。诗词曲赋中有时比较可以说些小说主体描述文字中所不便直接说的话,在借题发挥,微词讥贬上,有时也容易些。比如薛宝钗所讽和的《螃蟹咏》,其中有一联说: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写的虽然是横行一时、到头来不免被煮食的螃蟹,但是作为给那些心机险诈、善于搞阴谋诡计,不走正路,得意时不可一世的政客、野心家画像,也十分维肖。他们最后不都是机关算尽,却逃脱不了灭亡的下场吗?小说中特意借众人之口说:“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可见,确是在借题发挥“骂世”。如果说《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不朽的,那么,作为这部文学巨著整体艺术结构有机部分的诗词曲赋也是不朽的。正因为作者运用了这些诗词曲赋,才使这部小说取得了这样举世无双的成就。总而言之,《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具有深邃而广博的思想内涵和含蓄蕴藉的艺术成就。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您的位置: &
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东岳论丛》1995年01期
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
【摘要】: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秦德君整体看价值就象一座大观园,如果不走遍全园,只盘桓于某一处,那么虽然有滞湘馆之清雅、衡芜院之幽冷、怡红院之明丽、稻香村之野趣,也只是一处一景而已,很难看出园之“大观”.看出整体的妙处。《红楼梦》的诗词曲赋,如果不是着...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I207.411【正文快照】:
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秦德君整体看价值就象一座大观园,如果不走遍全园,只盘桓于某一处,那么虽然有滞湘馆之清雅、衡芜院之幽冷、怡红院之明丽、稻香村之野趣,也只是一处一景而已,很难看出园之“大观”.看出整体的妙处。《红楼梦》的诗词曲赋,如果不是着眼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盈;李瑞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博;[D];吉林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芳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李谧;[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张弄影;;[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张军平;[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夏力力,古绪满;[J];福建外语;1994年Z2期
姜志军;马广芹;;[J];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刘琳静;[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徐家昌;[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周雷;[J];红楼梦学刊;1986年04期
吴新雷;;[J];红楼梦学刊;199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文侠;[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刘玉梅;[D];四川大学;2004年
曲莉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王璇;[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马英;[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雪;[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原红蕊;马宇清;;[J];作家;2010年12期
李明洁;[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吕洁;[J];中国翻译;2002年05期
黄理兵;[J];语文建设;2000年02期
合山究,陈曦钟;[J];红楼梦学刊;2001年02期
梁白泉;[J];东南文化;1988年01期
贝京;[J];红楼梦学刊;2003年02期
邹自振;[J];红楼梦学刊;2001年03期
陶玮;;[J];红楼梦学刊;2010年04期
孙福轩;;[J];红楼梦学刊;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关纪新;;[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张晓琦;;[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刘宗棠;;[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李姣;;[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许琪;;[A];红学论文汇编[C];2004年
唐黎标;;[A];上海市茶叶学会年度论文集[C];2010年
赵振江;;[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薛琛瑶;;[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顾鸣塘;;[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汪道伦;;[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侯丽;[N];中国文化报;2010年
李蕾;[N];光明日报;2010年
匡丽娜 实习生
王倩影;[N];重庆日报;2010年
王佳;[N];中国经营报;2010年
王焱;[N];团结报;2011年
谢文君;[N];辽宁日报;2010年
伍荷;[N];人民日报;2010年
周汝昌;[N];中国艺术报;2005年
施方波 施世庭;[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石岩;[N];南方周末;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车瑞;[D];山东大学;2010年
陶小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吴松林;[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黄生太;[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王国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刘继保;[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蔚然;[D];复旦大学;2004年
李根亮;[D];武汉大学;2005年
朱小珍;[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李磊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玉梅;[D];四川大学;2004年
禹雅慧;[D];山西大学;2010年
刘佳;[D];西南大学;2011年
龚琼;[D];集美大学;2010年
陈欢;[D];集美大学;2010年
樊恬静;[D];中南大学;2010年
任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金寒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刘琳;[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耿晓辉;[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148182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梦在江南外)
第三方登录: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
整体看价值
就象一座大观园,如果不走遍全园,只盘桓于某一处,那么虽然有潇湘馆之清雅、蘅芜院之幽冷、怡红院之明丽、稻香村之野趣,也只是一处一景而已,很难看出园之“大观”,看出整体的妙处。《红楼梦》的诗词曲赋,如果不是着眼于《红楼梦》这部书的艺术整体去探讨,如果不是联系书中具体的人物、情节、事件去考察,而孤立地去评判它的艺术优劣、价值高低,那只能是舍本求末,谈其艺术价值也就失之依据而成为多余之举了。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在中国文学史上耸立了一座艺术丰碑。《红楼梦》诗词曲赋作为这部文学巨著十分重要的有机部分,同样渗透着作者的心血,作者卓越的思想艺术,熔铸、锤炼了这些诗词曲赋。
《红楼梦》诗词曲赋在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许多重要篇章见诸回目,作者是把这些诗词曲赋作为小说的重要内容加以安排的。其次,它的数量是巨大的。前八十回各种诗词曲赋共有一百九十七首(高鹗续的后四十回有四十首)。再次,它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文备众体。如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楹联、匾额、书启、灯谜等,应有尽有。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合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击瓯歌》之体的;有师楚人《离骚》、《招魂》等作而大胆创新的,真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充分显示了作者伟大的艺术才能。第四,它在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突出结构主线、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结局、塑造典型形象等方面,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任何东西,假使不是一个完整体就不会美”(狄德罗《论戏剧艺术》)。《红楼梦》艺术结构的特色就是具有整体美。《红楼梦》诗词曲赋只有结合整个作品的艺术结构才能发现美、认识美。曹雪芹是在写小说,写诗词曲赋正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脾气、气质、命运,正是为了写情节,写事件,写典型环境。如果我们硬要离开作品的艺术整体去孤立地论诗谈词,或者说这些诗如何高明而讽吟不已,或者得出“红楼梦中劣诗多”的结论而大加排斥,都是偏颇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艺术生命存在于整体之中,表现在整体之中,离开这个艺术整体,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人物从诗中站起
前八十回中,书中人物作的诗词曲赋共一百二十八首,占诗歌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五。书中的人物由于各自性格、爱好、修养、境遇、志向的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迥乎不同”。什么人写什么诗,“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人的个性化,在诗的个性化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诗的个性化,又为人的个性化提供了依据。我们可以通过每个人各自的诗作,洞悉其心灵深处。因此,书中那些通过人物之口作的诗词曲赋,就成为塑造个性化典型形象一个重要艺术手段。周汝昌先生在谈到这一点时说:“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诗才正式成为小说的内容有机组成部分,用诗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自然是目的之一”。
曹雪芹往往通过人物的一二首诗词,就把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浮雕般地凸现出来。如开卷第一回安排贾雨村出场时,只用极少笔墨简单地介绍了他的姓氏、籍贯,然后就让读者听他吟咏。书中写——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丫环曾回顾他两次,自谓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值中秋,为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末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又高吟一联云: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士隐、雨村二人归坐,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献斝起来。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独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士隐听了大叫:“妙极!弟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霄之上了。可贺,可贺!”小说中贾雨村一共只作了这一联二诗。这一联二诗便使一个野心勃勃的穷儒形象跃然纸上。读者和士隐一样,从他所吟之句中看到他急于“接履于云霄之上”,为朝廷“护玉栏”的穷急相。后来他一跃“飞腾”为“万姓仰头看”的兵部尚书后,一味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草菅人命,这里也已露出消息。
林黛玉、薛宝钗作为艺术性极高的典型形象,在文学史上将长存不衰。她们的形象为何如此成功?除了作者出色地通过她们的“行”来刻画外,也成功地以她们的“言”来刻画也许是一个重要原因。封建社会的女子的“行”往往会受到很多局限,“言”固然也要受到限制,但作些属于风雅之事的诗词歌赋毕竟会自由一些。因此,封建社会女子那些吟花咏柳的诗句,就成为她们表露心声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她们心灵的天窗,展示出她们的心境和禀赋。
第三十七回,大观园儿女起“海棠诗社”,宝钗、黛玉都写了诗。宝钗的《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脂胭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黛玉的《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宝钗的诗,活脱脱地画出了她那“不语婷婷”的“珍重芳姿”,画出了一个举止端庄的淑女形象。她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不仅是咏白海棠的佳句,也写出了她素朴淡雅,为人寡言罕语,安分守己,遇到旁人见怪的事情也能浑然不觉,因而博得贾府上下夸赞的个性特点。读了黛玉的诗,眼前就浮出一个多愁善感、孤独寂寞的少女形象。“碾冰为土”、“梨蕊白”、“梅花魂”等句,是她喜欢清净爽洁的性格的写照。“秋闺怨女拭啼痕”可以说象征了她一生。“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也是她过早离丧、依人而居悲凉心境的含蓄流露。又如第七十回大观园儿女建“桃花社”,众姐妹都填柳絮词。同样是柳絮,黛玉看是“飘泊亦如人命薄”,宝钗眼里却是“白玉堂前春解舞”,这是性格差异造成的。两人的诗,都透出了心声,展示了个性特征,给人非常清晰的印象。
曹雪芹真真做到了诗随人出、诗即其人、维妙维肖,而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作者须先在心中有各人的“声调口气”。黛玉作《桃花行》,“宝玉看了,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宝琴诳他说是自己写的,宝玉说:“这声调口气迥乎不象”,妹妹虽有此才,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伤,作此哀音。”黛玉的《葬花辞》、《题帕诗》、《秋窗风雨夕》等诗篇,都十分细腻地表现了她那种独立又孤立、不屈又不安、热烈而又悲凉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假如没有这些诗篇,读者面前的林妹妹怕不会如此生动鲜明,读者也很难为其悲凉身世和多愁善感的性格所打动,为她担忧、痛苦、流泪。就宝钗来说,如果没有“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些从心底淌出的诗句,哪会有丰满如此的宝姐姐呢!
曹雪芹把“追踪蹑迹”地忠实撰写生活作为自己写小说的美学理想,因而在小说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一些就本身来说写得很不象样,但从塑造形象来说却是非常成功的诗。第十八回写元妃省亲,命众姐妹各题一匾一诗。迎春缺乏才情,绰号“二木头”,常常猜谜猜不对,行酒令错了韵。她所题的匾额是“旷性怡情”,很符合她的个性,是她凡事不计较得失,听之任之的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她勉强凑成一绝:“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内容空空洞洞,词句拙稚,不过是匾额内容的重复。诗本身是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可言的,重要的读诗见人。再如,贾环制的令人捧腹的灯谜,薛蟠的“一个蚊子哼哼哼,二个苍蝇嗡嗡嗡”那样的妙句,其塑造形象的效用,令人绝倒。这些诗本身,是不能以优劣论的。
故事情节的有机部分
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我国古典小说传统写法之一是在散文中间搀入韵文,和散文相比,韵文不过是一种点缀,一直保持着宋元话本以来“能诗者即为清品”这种仰攀风雅的痕迹。在多数情况下,这些韵文是可有可无的闲文。如李卓吾所评的一百回本《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中诗和骈体赞文要比后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或七十回本多。其中一些被评者认为是多余的,标了“可删”字样。删去这些附加文字,并不影响内容的完整表达。有些诗词赞赋虽然在形容人物、叙述情节、渲染环境、描绘景象上有一定作用,但读者不耐看时就跳过去,也没多大影响。《红楼梦》则不然。它的极大多数的诗词曲赋都溶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是整个艺术结构的一部分,对叙述文字起着补充、映照作用。如果删去,全书的思想艺术就会为之减色。比如大观园历次诗会作的诗,本身就是“情节链”中的一个环节,既然封建贵族青年吟花赏月是闲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那么描写他们生活就不能不写吟花赏月,否则就等于武断地把他们的生活剥夺了一部分。
《红楼梦》第十七回写大观园工程告竣,恭迎元春。如果没有“大观园诸景题对额”,那么宝玉、贾政和一班清客也就不用走进大观园,读者也就不能随着他们的足迹将大观园浏览一遍,对园的规模、方位、建筑布局、山水特色以极“太奢华过费”的情形也就无从知晓。我们当然不知道潇湘馆何以成为潇湘馆,怡红院何以成为怡红院,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让“潇湘妃子”住在潇湘馆;让“怡红公子”住在怡红院;让“稻香老农”住进稻香村……,看不出作者精心安排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间的联系。从人物描写看,如果没有这一段吟花咏柳,那么贾政的迂腐可笑、清客附庸风雅的俗态、宝玉的风流倜傥也无以表现出来。再从题咏本身的表现作用看,尽管作者对大观园景色描绘很出色,但如果没有这些题咏文字,读者对大观园不会有如此清晰的印象。这也是为什么前一时期北京兴建大观园,从这些题额对联中得到启发和借鉴的道理所在了。
由于《红楼梦》诗词曲赋融于小说有机体之中,因此如果舍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意义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一部分情节。比如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写警幻仙姑带领贾宝玉来到“薄命司”看十二钗册子判词和演曲子。倘若对那些判词和曲子跳过不看,或者也象宝玉那样“看了不解”“无甚趣味”,那么我们最多是知道宝玉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甚至我们自己也象在梦中。读第二十二回,如果不看那些灯谜,或者把它当成猜谜游戏一眼扫过,那么我们连这回的回目“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意思也不懂。
谶语细探寓深意
《红楼梦》诗词曲赋中有一部分是谶语式的。它在书中的艺术作用,就是暗示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结局。这里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比较明显的带有预言性质的诗歌。它又可区分为二:一是作者把事先安排好的人物命运结局,直接暗示给读者的那些诗。如《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是结构严密、内容相连的“系列诗”。书中那些薄命儿女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宿。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人物命运“则早在册子里一一注定,末路不过是一个归结:是问题的结束,不是问题的开头。读者即小有不安,也终于奈何不得。”(《坟·论睁了眼睛看》)正册中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就象一张履历表划出了她的一生。一从二令三人木:脂砚斋评注“拆字法”,清代周春《阅红楼梦随笔》:“‘二令’‘冷’也;‘人木’‘休’也。”把“二令”理解为“冷”字,可能是误解。吴恩裕先生《有关曹雪芹十种·考稗小记》:“凤姐对贾琏最初是言听计‘从’,继则对贾琏可以发号施‘令’,最后事败终不免于‘休’之”。其实,从前八十回来看,与其说是凤姐对贾琏态度的三个变化,莫如说是贾琏对王熙凤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更为合宜:一“从”,最初是听,二“令”,然后就下令,三“休”,最后休弃王熙凤。
二是回目上写明是“谶语”的。如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写贾府众人制做灯谜。除贾环一首外,其余都隐括着各人自己后来的遭遇。贾母的“猴子身轻站树梢”,谜底荔枝。“荔枝”谐音“离枝”,暗示将来“树倒猢狲散”。又如“原(元)应(迎)叹(探)息(惜)”的四姐妹做灯谜,正是自己日后归宿的写照。“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一响而散的爆竹,用来隐喻元春富贵荣华、瞬息即逝、不幸早死的命运,可以说恰到好处。迎春的“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是用拨乱如麻的算盘,暗喻嫁给中山狼孙绍祖横遭摧残。“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是以断线的风筝暗示探春在清明节远嫁不归。惜春的“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暗,性中自有大光明”,谜底“佛前海灯”。脂砚斋读此谜时禁不住叹息:“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另一种是小说中人物平时吟花咏柳的诗词,常常也是象征性的。这种象征、暗示意义往往比较晦涩,就象“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字里行间,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似见非见。以林黛玉的作品为例:
林黛玉的《葬花辞》是她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也是作者借以塑造林黛玉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这首诗仿佛无意之中预先道出了黛玉自己将来的结局,为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爱情悲剧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一点,从与作者同时,读过《红楼梦》钞本的明义的《题红楼梦》中可得到印证。诗曰:
伤心一首葬花辞,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似谶成真”,这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的黛玉之死具体情节的人才会这样说。以此看来,曹雪芹笔下的黛玉之死,与续书所写的不同。有的研究者综合多种资料的研究后,匡出个大概是:八十回后,贾府发生重要变故。宝玉遭祸离家,吉凶未卜。黛玉日夜悲啼而“泪尽夭亡”。宝玉回来后已经是离家一年后的秋天。潇湘馆、绛芸轩都已“蛛丝儿结满雕梁”。人去楼空,红颜已归黄土陇中;无边香丘,唯有冷月埋葬花魂。宝玉沉痛不已,亦如“诔晴雯”一样“对景悼颦儿”……
黛玉的《桃花行》,写得是“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情景。薄命桃花也是她最后不幸夭亡命运的象征。戚本此回前有脂评诗曰:
空将佛事图相报,已触飘风散艳花。一片精神传佳句,题成谶语任吁嗟。
是说虽然宝玉后来弃宝钗、麝月为僧,皈依佛门,以报答黛玉对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但这也是徒然而已。因为黛玉早如桃花,被风雨打落而飘散无踪了。这里可以看出,批者必然知道后来黛玉是怎样死的。否则何出此言?其它如咏海棠、菊花、柳絮、五美诸作,以及中秋夜与湘云的即景联句等等,也都在隐约之间通过某一二句诗,巧妙地寄寓她的将来。
另外书中象一些酒席行令、拟联题额等,看来似乎是信手拈来,随意为之,不过是书中人物逢场作戏而已,其实作者也是煞费苦心,寓下深意的。
二十八回中,写宝玉等人在冯紫英家喝酒行令,规定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并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有“席上生风”的句子。宝玉作的酒令是: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席上生风”,是“雨打梨花深闭门”。细看一下,其义自嘲。首句“青春已大守空闺”成了后来他出家,宝钗守寡的预言。“悔教夫婿觅封侯”,看似随便,不过是信手用了一句唐诗,其实,却非常贴切地暗示了宝玉弃钗为僧的原因——因为宝钗尽说些劝他“仕途经济”的“混帐话”。“雨打梨花深闭门”,是宋人秦观《忆王孙》中的诗句。这首诗本身是一首怀人不归的感伤诗。王孙不归,春草空绿,门掩黄昏,雨打梨花,境界寂寞凄凉。这是宝玉走后宝钗空闺闭门、庭院寂寞的写照。又“梨”在民间常作“离”的谐音。用来说“女儿”——宝钗,其寓意不是很明白吗?与宝玉相反,蒋玉菡酒令中说的“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花气袭人知昼暖”是他后来娶袭人为妻的吉谶。
再如六十三回写宝玉与众姐妹在怡红院夜宴,大家抽花签为令,花签上所刻古人诗句的含义,与掣签人命运有关。书中写袭人抽签——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枝出来,即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写着旧诗,道是:“桃花又见一年春”语出宋人谢枋得《庆全庵桃花》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袭人所得的签,是一句引出全诗的,寓意在这首诗中。首句说,贾府没落时,她怕自己跟着倒霉,就另去找安乐窝。第二句讥她嫁蒋玉菡好比两度春风。第三句也是杜诗中“轻薄桃花逐水流”的意思,自然是有所讥讽了。末句中如果把“渔郎”换成“优伶”,诗就象是专为袭人而写的了。
和谐的美学境界
我国小说是直接从民间“说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擅长于叙事,擅长于在人物的行动中来刻划人物形象。《红楼梦》不仅直接继承了这个民族传统,而且全面地吸收了我国诗、词、绘画等艺术经验,把在人物行动中刻划人物形象同直接用诗词刻划人物形象相结合,把叙事性同抒情性相结合,从而赋于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以诗情画意般的美感,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从艺术结构来看,由于作者在叙事中恰到好处地安排了一些诗词曲赋,使得全书行云流水、舒卷自如而又跌宕起伏,节奏上具有一唱三叹之妙,达到了和谐、稳定的美学境界。
人物形象是以情感人的。而诗词是抒发感情的最强烈的音符。曹雪芹直接以诗词曲赋作为刻划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使典型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相当诗化了的人物,以其强烈的抒情性,给人以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和委婉动人的美感享受。比如林黛玉那以花喻己,以己拟花的《葬花辞》:“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情景交融,使林黛玉在这花团锦簇的映照中,显得更美好,她的命运也被衬托得更凄惨,使人不能不对她寄予热烈的赞美和深切的同情。黛玉在病中有感于自己寄人篱下、命运多舛,“不禁发于章句”,逐成《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作者以秋灯秋色、秋风秋雨的凄凉景色,创造了一个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极其深沉、浓烈地渲染了林黛玉那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让人为之鼻酸流泪。《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章中,作者写黛玉和湘云月下联诗,由湘云的“寒塘渡鹤影”,引出黛玉的“冷月葬花魂”。不仅把黛玉不幸的命运和高洁的性格描绘的包孕深远,诗情激越,而且也仿佛把读者带入到那个寒塘鹤影、冷月花魂的诗情画意之中。这种以诗抒情的描写,使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产生了极大的艺术魅力。
艺术结构上,由于作者把叙事与抒情、散文与韵文完美地相结合,使人读起这部书全不觉是在呕心镂骨的“辛苦”中产生出来的。那大大小小、彼此交织的生活画面显得那样地层见叠出,而又从容自如。读者就象坐在一只随风飘去的船上,只见那些山、水、云、树互相连结而又变态多姿地交映而过。瞬息之间,云淡风清,忽又白雨跳珠,忽又江天日出一切都显得那样天造地设、浑然天成。如七十六回,写中秋贾府合家赏月,兴尽而散。描写到此似乎要结束了,但忽然由一个丫环引出了此时躲在“凹晶馆”联诗的湘云和黛云,引出一段缠绵悱恻的《中秋夜即景联句三十五韵》;于是中秋团聚的喧闹场面刚过,寒塘月色的清凄景色又比并而来。又如二十七回,写芒种节大观园众姐妹聚在一处“祭饯花神”,大观园内气氛热烈、喜悦。作者写芒种节这天早上“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者花瓣柳枝编成骄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头,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在这种喜悦气氛中,作者出奇不意地引出了正在葬花的林黛玉,让她唱出如诉如泣、悲凉寒凄的《葬花辞》:“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朴绣帘……”作者总是把人物的所吟所咏安排在最适宜的时候,把反差如此强烈的喜悦悲凉溶为一体,更增强了艺术效果。就情节而言,如果没有这一段悲凉文字,“芒种节”平平淡淡,又有何趣?喜剧的氛围中吹进一段悲凉之风,叙事之中夹入一番抒情,散文之后忽有一段韵文,使得作品大开大合,风去云来,柳暗花明,极为生动感人。
写到这里,可以做结论说,《红楼梦》诗词曲赋,就小说的艺术整体而言,艺术价值是很高的,它的艺术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和小说的叙事内容一起,构成了这座金碧辉煌的“红楼”的整体美。如果没有这些诗词曲赋,也就没有《红楼梦》。当然,一部分诗词如《好了歌》、《好了歌注》、《红楼梦十二支曲》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黯淡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色彩。此外,也确有一些艺术粗糙之作和极少数游离于情节之外的“闲文”。比如《警幻仙姑赋》,脂评认为“此赋不见长”。就内容而言,主要是把警幻仙姑的美貌描绘一番;就艺术特色而言,遣词造句多留意于曹植的《洛神赋》,模拟成份太多。但这毕竟是白璧微瑕,作为艺术,十全十美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完全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既然《红楼梦》是不朽的,那么,作为这部文学巨著整体艺术结构有机部分的诗词曲赋,必定也是不朽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词曲赋知识手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