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安徽汪氏家谱2001年编纂家谱全谱。

汪氏家族志_天涯博客
作为一个现代人,民主、自由精神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及宽容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无论是对家族文化还是对地域文化本站域名:汪氏宗亲网:/
今日访问: 8
总访问量:371562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4559位
(342)(10)(80)(50)(16)(13)(63)(60)(27)(11)(0)(0)
(0)(0)(0)(0)(0)(0)(0)(1)(2)(2)(2)(2)(10)(78)(62)(1)(2)(7)(173)
高级成员高级成员高级成员博主
??徽州宗谱目录
??〔此目录的宗谱对外交流,提供复印件,如有需要请电话〔〕
?? 或E-mail:联系〕
??李骏工作室
??/a31.htm分类: |
| ??霞山汪氏宗祠被列入省级瑰宝
?? 15:20:09 文章来源:开化县信息中心 作者:凯信 浏览次数:58
??   日前,省政府核定公布了浙江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3处,我县霞山的汪氏宗祠位列其中,加上以前公布的中共浙皖特委旧址,目前我县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分类: |
| ??越国公后裔落籍九斗埔 汪氏列第98位大姓
?? □庄敬忠
?? 得姓四千年
?? 汪姓主要来源:(1)源出漆姓。帝舜时有防风氏,原为嫠姓。夏初国君被大禹所杀,部落迁移。商朝时被封于汪芒国,也称汪罔(今浙江武康),改姓漆,其后人以国为氏,后省去“芒”为汪氏。(2)源自姬姓。春秋时,鲁成公的支系子孙(一说鲁恒公庶子满)食邑于汪邑(今山东新泰),其后以邑名为氏。(3)出自嬴姓。西周时,秦国封诸侯汪国(今陕西澄城),战国时被魏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其望族居住平阳郡(今山西临汾)。宋代列第32位大姓,占全国人口0.6%,约47万人;当今列全国第57位大姓,占全国人口0.38%,约490万人。分布很广,以安徽为最,占全国汪姓人口44%;鄂川苏湘浙五省又占28%。
?? 九斗埔———潮汕汪氏发源地
?? 唐初歙州绩溪(今安徽)人汪华,少年时以勇侠闻名,隋末据有宣、杭、睦、婺饶五州,建号“吴王”。武德年间(618-625年)降唐,被授予歙州刺史,总管歙、宣、杭、睦、饶、婺六州军事,封越国公(从一品、食邑三千户),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皖浙赣许多地方。到了宋代,尤其称盛于黟(今安徽黟县)、歙(今安徽歙县)和江西婺源。宋邓世名说:“今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后也”。
?? 宋元之际,越国公汪华裔孙已播衍到福建和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境内(今大埔)。到了明代,汪华裔孙汪惟良从大埔迁徙到揭阳县九斗埔(今揭西京溪园美德村),成为汪氏开基祖。500多年来裔孙秉承越国家风,艰辛创业,耕读兼顾,人才辈出。美德村8000人全姓汪,占潮汕汪姓人口八成,同时又是潮汕汪氏发源地,裔孙分播河婆、普宁云落及陆丰、五华等地。
?? 人口一万分布潮汕
?? 潮汕汪姓人口约1.05万人。其中汕头金平、龙湖、濠江区330多人;潮阳文光、城南街道约5人;澄海区澄城约15人;潮州湘桥区600多人;潮安庵埠约60人;饶平黄冈⑷??20多人;揭西900多人,聚居京溪园,分布河婆、棉湖、五经富等镇;普宁云落、流沙等镇370多人。
?? 潮汕首位全国劳模汪汉国
?? 汪汉国,1912年生于揭阳九斗埔(今揭西美德村)。1951年在潮汕组织第一个农业互助组,任组长。195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参加中国农业访苏代表团赴前苏联访问。同年农业部授予他“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和金质奖章,是全国4位劳模之一,也是潮汕第一位全国劳模。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参加中国农业代表团访问缅甸。1956年当选中共八大代表。1957年参加全国农业劳模大会,获特等奖,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接见。1958年后,在揭阳县、揭西县农业、林业、农垦局任局长,至1982年退休。
?? 国家军事理论编辑汪硕
?? 汪硕,1922年生于揭阳县京溪园美德村(今揭西)。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11月任武工队长。1945年3月后,任韩江纵队中队长、大队长、独立大队长。11月任韩江游击总队副总队长。1946年6月北撤山东,随后参加鲁西南、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1952年10月进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参谋、主任、副处长、处长等职。撰写军事论文并参加全军条令和多种军事理论、战术、战役教材的编写。1970年调任兰州军区军训部副部长。1979年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训练部部长(副军职),1983年离休。曾获中央军委颁发的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分类: |
生平简介:
  被叶显恩教授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的汪华(公元587年——649年),号英发,出生于古徽州绩溪县瀛州汪村。徽州人由衷崇爱这位乡土伟人。其死后,庙宇祭祀不断,行祠社屋遍布,被尊为徽州的地方神或地域神。在民间,被奉为“汪公大帝”、“花朝老爷”、“太阳菩萨”。
  汪华,既是农民领袖,也是国家重臣。宋淳熙间篡修的《新安志》,其中“祠庙”一篇称:“新安之神,讳华,姓汪氏,绩溪人”。据此,汪作为地方神的地位,早在南宋时就以奠定。汪姓,是北方最早迁入徽州的望族之一。其始迁祖为汪文和。近人陈去病在《五石脂》中,追溯徽州汪氏源流时指出:“汪氏源出于汪芒之后。昔禹会诸侯于会稽,防风氏后至,戮之,其骨专车,盖却汪芒也。其国在今湖州山中。楚灭于越,遗黎四窜。汪芒氏入歙,当在斯时,故时号山越。及秦立鄣郡,彼土日辟,汪芒益有所逼迫,而不得不西窜于歙,居今绩溪境内。”汪华自少家境贫寒。幼年丧父失母。九岁为歙县郑村的舅父收留。十四岁拜南山和尚罗玄为师,苦练刀枪弓箭,武艺超群,后应郡府招募加入义军。因平婺源、拓箬岭至宁国府、太平县山道有功,深得将士爱戴。当时群雄割据,生灵涂炭。汪华发动兵变占据歙州,击退官府围剿,相继攻占宣、杭、睦、婺、饶六州,拥兵十万,号称“吴王”。其时正是国家动荡,割据纷战不断,民不聊生之时。而汪华所治之地,十年不见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一派平和景象。汪华得割据之实,为政宽宏,政清人和,且尽力调和土著与移民之间的矛盾,百姓安居乐业,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汪华又顺应民意,于公元六百二十二年奏表归唐,使徽州之民省去了战乱之苦。唐王李渊诏嘉其识时务、顺潮流和保六州之功,授予方牧,总管六州诸军事兼歙县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贞观二年奉诏晋京,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事掌禁兵。太宗征辽,汪华留京,任为“九宫留守”。贞观二十三年,卒于长安。汪华死后,徽州一府六县,相继建立了许多汪王(公)庙。宋政和四年(1114年)正式钦定建庙,赐匾额“忠显”,后改“忠烈”。汪华的出生地汪村,于太平兴国五年建汪公庙,该庙宏伟无比,有“小金銮殿”之喻,又称“汪王故城”。该村也以庙得名,俗称“大庙汪村”。由于越国公在徽州一带名望极高,加上后裔人丁兴旺,有“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之局面,徽州一带祭祀汪公的行祠多得不计其数,久而久之,汪华被渐渐神化,成为当地的地方神。汪生九子,均有赐封,故各地又陆续建有“太子庙”一同祭祀。
  汪华的最大功绩,在于保境安民,促进了山越与中原汉文化的大融合。之前,徽州的土著人与南迁的中原衣冠贵族,互为提防,或纠纷不断,或械斗不息。有的为疆界领地,有的为习俗礼仪教化,文化勾通难以超越。汪氏虽为最早南迁望族,但汪华起义以“捍境保民”为口号,深得人心。在与外来兵燹战乱抗争中,域内矛盾迅速化解,客观上促进了两种文化的大融洽。后来汪华归唐之举,又使得徽民得以休养生息,文化教育也随之得到发展。徽州民风,在汪华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净化和统一,为宋元之后的朱子理学风行,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当地山民或“细民”,在官府教化及徽州望族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整合,“礼仪趋于文雅”,中原移民也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在休宁的万安古镇上曾造有一座“吴王宫”,宫中有一对联,评述了汪华的功勋业绩:联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徽州风情,最久远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祭祀汪华的庙会活动。这一源远流长的庙会,使汪华地方神的地位更加巩固,确实对徽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汪公大帝塑像,遍布徽州每个行祠社屋,人们无时无刻不蒙受其保佑。许多史籍记载,徽州庙会活动甚多,“以祭祀汪华为最”。其实,徽州人的聪明之处,是借祭祀汪华之神,搭建了一个展示乡土文化的平台。每年的春节前后迎神庙会上,定有汪公大帝的祭祀活动。清人方士庹在《新安竹枝词》中,曾对徽州的迎神庙会作过描述:
  “油菜花残麦穗长,家家浸种办栽秧;
  社会会后汪公会,又备龙舟送大王。”
  相传二月十五日是汪华的生日。绩溪登源人,为此每年都举办“花朝庙会”纪念。明太祖年间,歙州建汪公总庙于箬岭后,规定凡汪华生日,取一百零八社,各地派出戏班艺人,祭拜汪公。十年为一大庆。农历八月十三日靖阳节,是屯溪人祭祀汪华的节日。在黎阳九公庙(祭汪华九子)前搭台做戏,跑马祭汪公,或组织民间仗鼓队游-行。数百年间,徽州民间一代一代地把汪华进行文化包装,加以充实,使得这位“太阳菩萨”更加神化。年复一年,这种民间文化的冲击力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庙会最初只是局限于祠堂中,或围绕着祠堂进行的,旅居在外徽商的积极参与,业余乐仆戏班的出现,使得这种单调的庙会形式很快有了改观。请戏酬神,成为庙会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善事。这使得汪公庙会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极大的变化,节日喜庆气氛愈来愈热。大的村,精心搭起了万年戏台。有的准备台柱台板,随时搭台看戏。演员文武竞技,族民其乐融融。经年累月,在偏僻山村普及了一批戏迷,培养锻炼了一批民间艺人,较好地激发了徽州人的文化热忱。这为徽戏的产生和发展,营造了一个极好的天地。庙会的另一活动,就是“赛琼碗”。各家须做供品贡献送到汪公庙敬神示忠。每值户人家要取山珍蔬菜,尽心选料做成祭品摆设。后来便有了“百家攀比,争奇斗艳”,冷盘雕塑年年出新,糕点拼盘各显神通,徽州人又把这项活动做大做活了,创造了大批美食佳肴。这也为徽州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奠定了硕厚的群众基础。分类: |
| ??汪姓,中文姓氏之一。在湖北省麻城地区,恩施地区有聚居,恩施地区的汪氏家族多起源于麻城地区,由于战乱迁徙到恩施地区,有一部分进入今重庆四川等地,这是汪氏家族的一支。分类: |
| ??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欲建立全球华人家谱数据库
?? 摘自 万胜网络 xuebai
??/bbs/ccb/index.cgi
??--------------------------------------------------------------------------------
?? 日09时44分??来源:中国日报??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因相信家庭是天定的永恒关系而成立的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在多年努力之下,已建立当今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华人族谱数据库,目前正在着手建立全世界华人家谱目录,让所有华人均能够溯本寻根,并建立自己家族的历史。
??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来自美国犹他州盐湖城家谱图书馆的服务员李行远,9月11日在达拉斯演讲指出,犹他家谱学会创立于1894年,盐湖城家谱图书馆则是学会旗下的总馆,并在世界各地有4000多个家谱中心,其中散居美国各地的家谱中心就有2000多个,等于是盐湖城家谱图书馆的分馆。
??  李行远表示,家谱是上天给我们的特殊礼物,而华人的家谱更是如同中国历史一样久远。中国虽然历经劫难,但保存家谱的传统精神是根深蒂固的,在中国大陆及流传海外的中国家谱资料仍然相当可观。犹他家谱学会是于1970年开始,以微卷方式收集华人家谱,并且以江南省份的家谱居多,并有许多地方色彩浓厚的中国台湾家谱。
??  据称,中国台湾家谱中心位于台北市,家谱学会收集的台湾人家谱已达9300多套,涵盖192个姓氏。而中国大陆两个家谱中心,分别设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内,收藏有1.17万多套、高达10万册的家谱。
??  李行远说,盐湖城家谱图书馆在1938年率先开始采用缩微胶卷的科技,将家谱缮本制作成胶卷收藏在盐湖城附近的花冈岩山洞内,用恒温、恒湿方式保存,以免受到人为与天然灾害的影响。
??  目前,花冈岩山洞不对外开放,各界人士可在各家谱中心查阅缩微胶卷。平均全世界每天有来自各地高达2000人使用家谱中心图书馆的资料。
??  她指出,有意者可先上网www.familysearch.org,查出家谱的编目号码,然后再到住家附近的家谱中心借调复制版本的家谱胶卷。
??  另外,犹他家谱学会还制作了“个人祖先档案”软件,目前也有中文版本可供华人自行制作家谱。李行远表示,如果华人朋友们欲查询自己的家谱,也可直接接洽盐湖城家谱图书馆中国编目组,所有的查询均为免费服务,中国编目组中文服务电话为1-801-240-6193。(来源:中国侨网)分类: |
| ??港澳台百富榜第7名汪穗中
??--------------------------------------------------------------------------------
??.cn 日12:14 上海侨报
??  财富额:30亿美元
??  名言:我的工作是创造一种相应的文化。
??  简介:现年50岁的汪穗中被誉为香港最有实力的工业家,是德昌电机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他毕业于美国普而度大学,获电机工程学士及硕士学位,1997年8月被汇丰委任为非执行董事。他还参与多项公职,包括担任香港大学校务委员会,工业署科学园筹备委员会,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欧盟经济合作委员会委员,也曾任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组非全职顾问。 
??  年的汪穗中喜事重重。
??  2004年6月初,德昌电机(179.HK)主席兼行政总裁汪穗中表示, 对集团目前业务营运表现感到满意, 鉴于今年4月起全资拥有Nihon Mini Motor, 相信今财年营业额可录得低双位数升幅。
??  汪穗中相信, 旗下商业马达部门的增长速度较汽车配件部门为快, 当中原因包括期内有新产品推出, 以及新收购项目以影音产品马达为主。 而事实上, 德昌去年边际毛利受累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下跌3个百分点至30%, 为此该公司已作出相应措施, 例如将成本上升转嫁予客户, 再加上最近公布的业务重整, 对今年毛利回升持审慎乐观的态度。
??  股市的利好对汪穗中并不陌生。1983年德昌上市,1994年纳入恒生指数成分股,是恒指成分股行列中唯一工业股。1996年,汪穗中的父亲汪松亮病逝,董事局选出汪穗中任主席。德昌是一间无负债的公司,手头现金约6亿元。集团除计划提升国内及泰国厂房的设备之外,1999年6月斥资24亿元收购欧洲主要微型马达制造商Electric Motor System公司。
??  当然,这些对汪穗中来说有些遥远了。在2003年,除了获选为香港杰出工业家荣誉外,他又获得母校普而度大学颁发最出类拔萃金奖。
??  而或许最让汪穗中得意的是,作为世界第二大马达制造商,全球只有一家日本公司万宝至(Mabuchi)能与之平起平坐。
??  点评:在一个细分的行业里,靠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卓有远见的财富模式——香港大陆前店后厂,在小行业里搏得大生意,并最终成就了行业的霸主地位。分类: |
| ??生机勃勃的樟前
??□ 黄永强
??作者: 来源:黄山日报 日期:
??--------------------------------------------------------------------------------
??  樟前是皖赣交界的一处交通要塞。它东倚五龙山脉,南通江西浙源,西接流口大连,北抵溪口板桥。徽饶古驿道由此经过,“吴楚分源”在此立碑。虽然在群山之中,数百年来,樟前却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凭借那些从远方而来又延伸到远方去的道路,与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充满勃然生机。
??  樟前村面朝向山,背靠鹤龙山。向山满目青翠,如一幅绿色的屏障。樟前最火红的日子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初,作为当时皖赣两省的交通枢纽,樟前的商业和服务业空前繁荣。
??  在樟前足有1公里长的老街上,店铺林立,旗幡招摇,饭店、旅馆、钱庄、肉店、布店、药店、杂货店,一家挨一家,一间接一间,老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光是有字号牌匾的饭店酒楼就有十八家,南来北往的各色生意人汇聚而来,挑盐、挑布、挑日用杂货的脚夫们照例要在樟前歇脚,老街以宽大的胸怀包容一切。樟前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在热闹和繁忙中送走一个个晨昏。樟前人在热闹和繁忙中积攒着财富。樟前村在热闹和繁忙中变得富足。
??  梓坞是离樟前不到十里路程的一个村子,樟前、梓坞犹如一对姊妹村。总的说来,梓坞人勤劳、踏实、稳重,而樟前人精明,思想开放,脑筋活络,常有大手笔作为。所以,樟前虽是个能发达的地方,但许多樟前人还是不愿在山里过活,他们纷纷走出山门,凭着樟前人特有的胆识和智慧,闯荡出一条条精彩的人生之路。
??  起先,樟前人背着茶叶,驾着木排、竹排,沿樟梓河而下,经率水、新安江,到达杭州、南京、上海,开起小小的茶庄、木行,渐渐地生意越做越大。像樟前的王长德、王行英兄弟,开始在杭州开木行,后来竟把生意做到黑龙江做到东三省。樟前人天生的经商才能被激发出来,王家开木行,汪家做纺织,程家经营百货,叶家办起典当,都是各行当中的佼佼者。小小的樟前有五十多户人家因为生意发达,而举家外迁,他们告别家乡,来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续写传奇,铸就辉煌。
??  在诸多外出的樟前人当中,有一个最具光采的名字——汪松亮。1926年,年仅12岁的汪松亮跟着姐姐,沿着青石板驿道,走出樟前。七十五年之后,即2001年,由汪松亮先生与其夫人顾亦珍女士共捐资300万元修建的浙岭公路正式开通,安徽休宁和江西婺源两地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开通仪式,两地群众奔走相告,欢欣鼓舞。
??  在由松柏彩旗搭成的迎宾门两旁,高悬着一幅由樟前当地教师撰写的对联:“松风万壑响吴越,亮脉一线贯婺休”,这幅嵌字联算是樟前人对汪松亮最高的评价和最大的感激。
??  1926年初春,才思敏捷、个性坚毅的少年汪松亮到了上海,在姐夫办的棉纱纺织厂当学徒。两年后,他靠着姐夫给的微小本钱,摆小摊,当跑街,一点一点地为日后的辉煌大厦打着根基。在颠沛辛苦的生意场上,汪松亮结识了年轻貌美的富家女儿顾亦珍,从此携手创业。五十年代初,汪松亮与夫人顾亦珍移居香港,合力经营“造寸”裁缝店,成为当时女士时装业内翘楚。汪松亮极善于捕捉和把握商机,并有果断决策的魄力,香港玩具业初始,他便认定“制造玩具业所需之马达必优于玩具的制造”,毅然于1958年创办“德昌电机厂”,经过数十年的艰辛努力,成为世界第二大微电机独立制造商,发展成为拥有上万员工的跨国上市公司,1994年成为“恒生指数”的成分股。汪松亮先生凭借电机和服装制造两个行业的骄人业绩,跻身香港第一代工业家之列,在全香港的财富排行榜上,他的名字排在前列。这个从樟前走出的少年,靠着自己的打拼,赢得了巨大的成功。
??  樟前的水土养育了优秀的儿女,他们又为樟前带来财富和荣耀。日子如樟梓河的河水汹涌而来又汹涌奔去,见惯了世面的樟前村在岁月的流水中,永远保持自己最初的模样。分类: |
共43页/342条记录
暂无更新博客
你关注的用户没有更新博文!全国汪氏族谱159种目录_天马古籍工作室_天涯博客
★拥有10000余部地方志,1000余个姓氏100000余部家谱;★专业提供旧志及谱牒的影印、复印、影像版电子书制作服务;★承揽旧志点校、文字录入等业务。电话:QQ: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107779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16218
(161)(2)(99)(14)
(4)(4)(4)(3)(1)(1)(8)(3)(2)(1)(1)(2)(11)(13)(3)(19)(32)(10)(2)(11)(1)(1)(2)(1)(9)(1)(2)(1)(1)(3)(1)(6)
全国汪氏族谱159种目录
天马古籍工作室整理
7.巖镇汪氏家谱&册双叶
8.旌德板桥汪三晖堂家乘&册&
9.旌德板桥汪三晖堂家乘&
10.歙城汪氏家乘&卷册&
11.汪氏宗谱&卷册&
12.汪氏义门校正世谱&卷&首末各卷册&&
13.泾北汪氏宗谱&卷册&
14.坦川越国汪氏族谱&卷首末各卷存册缺卷6、11-17卷
15.汪氏宗谱&卷册&
16.绩溪三都梧川汪氏宗谱&卷&首卷册&
17.越国汪公云岚山墓志&卷&首末各卷
18.闾川汪氏宗谱&卷册&
19.潜阳汪氏家谱&册&8册&
20.(汪氏平阳家乘&卷册&
21.南源汪氏支谱&卷&首卷册&
22.汪氏宗谱&卷&首卷
23.韩楚二溪合修家谱&卷册&
24.[汪氏汇述功德集&卷
25.坦川越国汪氏族谱&卷首末各卷册&册卷首卷7&缺卷
26.巖镇汪氏家谱&册双叶
27.新安江汪氏宗祠通谱&卷&首末各卷册&
28.新安汪氏族谱&册双叶
29.歙城汪氏家乘&卷册&
30.歙东龙溪汪氏宗谱&卷&首卷册&
31.歙西堨田汪氏十六族谱&卷&首卷册约双叶
32.汪氏世守谱&卷册&
33.汪氏宗谱&册&册&
35.汪氏宗谱&卷&首卷册&
36.仙源岑村汪氏族谱&卷册&
37.汪氏宗谱&卷册&24册卷24)&1918
38.汪氏宗谱&卷&首末卷册&31册&
39.续修芜湖汪氏支谱&卷册&
40.平阳郡汪氏宗谱&卷&首卷册&8册&
41.汪氏渊源录&卷
42..汪氏统宗谱&卷&卷首册&
43.磻溪汪氏家谱&卷&首末各卷册&
44.统谱汪氏统宗正脉谱&卷&卷首末册&14册&卷首&卷12)&1895
45.[休宁汪氏族谱&卷
46.[汪氏家谱&页&
47.休宁西门汪氏大公房挥佥公支谱&卷
48.休宁西门汪氏大公房挥佥公支谱&卷册约双叶
49.休宁西门汪氏族谱&卷册&
50.汪氏宗谱&卷&首卷
51.汪氏渊源录&卷册双叶
52.汪氏统宗谱&卷&卷首册&
53.汪氏足征录&卷册存卷
54.汪氏通宗世谱&卷&首卷册&38册&
55.滁村汪氏族谱&双页&
56.统谱汪氏统宗正脉谱&卷&卷首末册&14册&卷首&卷12)&1895
57.西门汪氏宗谱&页&
58.韩楚二溪汪氏家乘&卷&含卷首
59.汪氏通宗世谱&卷&首卷册&38册&
安徽县市不详
60.柏峰汪氏宗谱&卷
61.江南汪氏合谱&卷&含卷首20册&
62.汪氏世纪&册&
63.汪氏宗谱纂要&卷&首末各卷册&
64.汪氏支谱&卷册&
65..汪氏统宗正脉&双页&
66.汪氏统宗谱&存双叶卷
67.颖川晋初陈郡阳夏县靖仁里汪氏大宗历朝续录&册约双叶
68.颖川汪氏宗谱&册&
69.颖川越荫堂汪氏家谱&卷
70.[福建惠安汪含章公派下家谱页&
71.外家纪闻&页&
72.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双页&
73.山阴汪氏谱&卷
74.汪氏族谱&卷&首卷册&16册&
75.汪氏宗谱&卷&首卷&末卷存册缺卷首卷
76.汪氏宗谱&卷存册缺卷11册&
77.汪氏宗谱&卷存册缺卷15册&
78.汪氏宗谱&卷&首卷存册&册缺卷
79.汪氏宗谱&卷&首卷&末卷册&第册&
80.汪氏族谱&卷&首卷册&册&
81.汪氏族谱&卷&首卷册&26册&首卷&卷12)&1989
82.汪氏族谱&卷册&册&卷
83.汪氏族谱&卷册页
84.汪氏族谱&卷册&册&卷
85.汪氏四修家谱&存册卷首卷
86.汪氏族谱&卷册&24册&卷22)&1867
87.资阳汪氏七修族谱&卷&首卷&续编卷册&23册&首卷&续编卷
88.汪氏族谱&卷存册缺卷册&
89.汪氏族谱&卷存册缺卷册&
(汪氏孤儿编&卷册&
汪氏学行记卷册&
90.汪氏家乘&卷&首卷册&
91.汪氏族谱&卷存册缺卷册&
92.六合汪氏家谱&卷册&册&
93.汪氏族谱&卷存册缺卷册&
94.外家纪闻&页&
95.王文肃公家世&
96.[汪声玲年谱双页&
97.武进汪氏合谱&卷存册册
98.汪氏家乘&卷&首卷册&
99.汪氏支谱&卷册&
100.吴趋汪氏支谱&卷&首卷册&
101.吴趋汪氏支谱&卷&首卷册&
102.吴趋汪氏支谱&卷首卷册&
103.吴趋汪氏支谱&卷首卷
104.平阳支谱&册&汪氏谱略&页&
江苏县市不详
105.江南汪氏合谱&卷&含卷首20册&
106.汪氏世纪&册&
107颖川汪氏宗谱&册&
108汪氏宗谱&册&
109汪氏宗谱&残卷存册卷
110.[高雄六桂家谱&面&
111.高雄六桂宗亲会成立二十年纪念特刊&
112.[汪氏家谱页&
113.[汪氏新丁簿&页&
114.嘉义市六桂宗亲会...手册&册&
115.始历平阳祖先传&页&汪氏族谱&册面
116.汪氏族谱&页&
117.[汪氏家谱&页&
118.汪家家系表&叶&
119.台北市六桂亲会简介&
120.汪氏族谱&册面
121.汪氏祖谱世系表&页&
122.[福建惠安汪含章公派下家谱页&
123.六桂宗亲概况&页&
124.汪氏族谱&页&
125.汪氏族谱&页&
126.台湾县市不详
127.六桂堂族志辑要页&
128.六桂堂族谱辑要&面&
129.常邑汪家淤柯氏宗谱&卷
130.汪氏统宗正脉谱&卷
131.平阳汪氏九十一世支谱&卷册&
132.平阳汪氏迁杭支谱&卷
133.平阳汪氏迁杭支谱&卷&首卷册&
134.杭州汪氏振绮堂小宗谱&卷册&
135.汪氏家谱&册&
136.柏峰汪氏宗谱&卷
137.汪氏统宗谱&卷&卷首册&
138.颖川越荫堂汪氏家谱&卷
139.统谱汪氏统宗正脉谱&卷&卷首末册&14册&卷首&卷卷末
140.环山汪氏宗谱&册册&
141.珠山汪氏宗谱&册&册&
142.汪氏统宗正脉谱&卷
143.汪氏统宗谱&卷&卷首册&
144.统谱汪氏统宗正脉谱&卷&卷首末册&14册&卷首&卷卷末
145.皖桐乡汪氏宗谱&卷数杂异
146.汪氏祖谱世系表&页&
147.汪氏统宗谱&卷&卷首册&
148.统谱汪氏统宗正脉谱&卷&卷首末册&14册&卷首&卷卷末
149.柏峰汪氏宗谱&卷
150.皖桐乡汪氏宗谱&卷数杂异
151.皖桐乡汪氏宗谱&卷数杂异
152.平阳郡汪氏宗谱&册
153.汪氏宗谱&存册
154.镇邑汪氏宗谱&卷&及卷首册&
浙江县市不详
155.汪氏世纪&册&
156.汪氏支谱&卷册&
157.颖川汪氏宗谱&册&
省市县不详
158.六桂传芳族谱志&页&
159.汪氏谱略&双页&汪氏族谱鉴春秋
出北镇城往东,坐车不出15分钟,就上了大岭,搁大岭往东就那么轻轻地一撒目,便见山丘低洼处显现了北方典型、平常的一处村落,那远处错落的转动的大风车,转动着一方水土沧桑。同行的北镇市残联主席汪晓东告诉指引着说:那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广宁的张代!说起张代,那是汪晓东的生养之地,难怪汪晓东亲切之情溢于言表!他介绍说:是春节期间他回老家省亲,听人说他的一个堂兄家有汪氏家谱,他喜出望外、急赴前瞻、心潮激荡、至今未静!旋即又从富屯街道汪德山处幸得一部《汪氏宗族史略与古今家谱》,春心荡漾时萌动着对汪氏追踪溯源的探究。这不,年后刚一上班,就找到文联主席曹颜奎,说是要见识见识、挖掘挖掘,也许就能探究出点啥来。会了好几回,这天叫上农发局的方芳、广播电视台的程占全,带着共同的方向,揣着不一样的想法,急匆匆往张代赶去!一车沿着新修的平整的村路驶进了屯子。依着干枯的河床,曲曲弯弯地顺着一会砖墙、一会土墙,在一处三岔口处停了下来。就在三岔口道北,几棵榆树、虬枝错伸的老枣树掩映了小平房,莫非就是一行人想去的地方?汪主席笑着告诉大伙:正是,这就是汪本元我大哥家!曹主席忙不迭的从包里掏出相机,先顾不得打招呼,兴冲冲地拍摄起来。照啥?码得整整齐齐的苞米垛要照、在粪堆里打扑了的红母鸡得照、新买的电动车更得照,出来迎我们的老太太得照、帮老太太拿出家谱的小伙要照、然而那水迹斑斑发了黄的家谱更得照!来的这几个都与农村屯子里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人,身置这久违的浓浓的乡情之中,真的就有些醉了!出来迎接的老太太,就是汪晓东的家族大嫂子——家主人汪本元的老伴。老太太满面红光、喜笑颜开,汪主席早就把这些人今天来的事儿告诉了他们,这不,老太太把接待当成了今天家中的大喜事。老太太手在衣服上搓着,毫不迟疑、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忙把来人让进低矮昏暗的典型农村平房中,忙让外孙子把所谓的家谱从黑黑的长条盒子中拿出来,铺到炕上。霎时,大家眼前一亮,不禁惊呼起来,大伙儿真的是头一次见到这黄黄的、斑斑的、历经沧桑的《汪氏世传家谱》。老太太告诉大伙:老伴儿汪本元去城里健康活动中心去做理疗了,过一会儿会回来的。他知道得多,咋的也得等他回来呀!二说的这个张代,原是汪家坟乡的一个村,现归广宁街道管辖。说是汪家坟村有一股姓汪的,张代村也有一股姓汪的,张代和汪家坟两个村有什么关系,汪家坟的汪家和张代的汪家到底有什么渊源,多少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反正过去的汪家坟乡叫过张代乡,反正他们都以《跑了个马童做了河南道》的传说引以自豪。据说现在汪家坟这个地方,在顺治八年(1651年)以前,是荒山秃岭、荒无人烟。那年,从山东来了一户贾姓人家,住在了马鞍山下的山沟里。这里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有叫贾家沟的,还有叫小庙沟的。清乾隆年间广宁城东门外十余里处有个屯子,叫三岩口,屯子里住着一户姓汪的财主,这财主在北镇可是了得。汪老财主为了世世代代绵延财富、能做大官,便请来了一位风水先生,让他帮老汪家选好坟茔地,以求汪氏家族日后能做大官。且说这风水先生在北镇境内转悠了多日,也没有下音,汪家老财主着急了。这天,他把风水先生叫到堂屋,把门关好,打发走了身边的人,跟风水先生说:“老先生,我把您请来,实话告诉你,我家不缺钱,就是没有当官的。我想让您给我们找一块风水宝地做坟茔地,保佑我们老汪家能出大官。您的后半生就不用愁了,就由我们供养你一辈子!”老先生掂量掂量,觉得这段时间这老汪家对自己还真不错,供吃供喝、问寒问暖。老先生一狠心、一跺脚——中!其实,他早就相中一块风水宝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独特,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就是现在的汪家坟。当时老汪家家大业大,有钱有势,在当地是说一不二。老先生跟汪大财主一说,大财主乐不可支,麻溜请示,圈占荒地……哪成想,坟茔风水宝地看后不久,这老财主竟食言,对老先生逐渐冷淡了。上顿下顿不给饱饭,还不给好衣服穿。老先生又急又气,一股火竟双目失明了。这天,老先生的徒弟云游至此,听说了这事,找到老先生,师徒二人抱头痛哭。老先生把在这里的遭遇诉说了一遍,徒弟义愤填膺、气冲牛斗,问师傅:可有破解之法?老先生说:有!每逢初一、十五半夜,老汪家的坟茔地那些陆续要当官的人就会出来展示。你用箭把它们的影像射死,他们就不可能官运亨通了。但是,切记呀,不要赶尽杀绝啊!徒弟买来了弓箭,准备好了夜行衣,到了十五这天,他早早地就来到坟茔地,在草丛里等候。那日,月高风清,这里一点也不阴森。不怪是风水宝地——临近半夜时,就见能要当官的汪姓族人有坐车的、有坐轿的、有推车的……源源不断,在这里展示。徒弟一见,火往上撞,一连射死好几个达官贵人,仅剩一个马童逃脱了……据说老汪家早给后代子孙编排了20个字,就是一直沿用到现在的:民、龙、洪、从、国、文、腾、永、承、宝、玉、太、德、本、正、清、守、吉、祥、好。说跑的那个马童,就是第三代的汪洪渊。这汪洪渊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他自幼善读诗书,经过十年寒窗,终于当上了四品官,被朝廷封为河南道台。道台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官——清乾隆十八年(1753)废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衔,专置分守道主管一省内若干府县政务、分巡道主管全省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守、巡诸道多加兵备衔,长官皆称道员,俗称道台,尊称观察,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级别,为从三品或正四品官员。汪洪渊到河南做道台,自然一身的风光,可他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处处生疏,曾闹出不少故事。汪洪渊到任不久,正赶上要过生日,远近大小官员、地方绅士听说都纷纷前来送礼祝贺。生日这天,宾客出出进进,鼓乐班子吹吹打打,煞是热闹。汪洪渊坐在太师椅上尽情享受叩拜。忽然,一群人抬进来一条足有檩子粗的大蟒,有人禀报说:这是一位阔商送来的祝寿贺礼。原来河南人很少吃蟒肉,但是,按照当地的风俗,送给人家大蟒那是对受礼者最大的尊重。这位生长在关外的道台哪里见过这龙不龙、蛇不蛇的庞然大物,又惊又怕、魂飞魄散,连连摆手,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官差们见道台摆手,也都跟着摆手,吆喝抬蟒的人赶快下去。抬蟒的头儿一看这场面,误以为道台嫌蟒小生了气,怪罪下来不乐意了,急忙吩咐道:“快,换一条大的来!要快,决不能耽误祝寿!”不一会,这帮人抬来一条房梁粗细的大蟒来。道台身边的官差厉声训斥:“这么不懂事,怎么又抬来了?!”这时大家再看看道台,道台竟吓得两眼紧闭,栽歪在太师椅上,连手都摆不动了,可怜道台已经咽气、一命呜呼了!当时汪洪渊才41岁!汪洪渊的灵柩被从河南抬回北镇,汪氏族人就把他安葬在原来那风水先生给选好的风水宝地。族人重建墓地,整个墓地面积约有三万平方米,墓地四周用青砖砌成围墙,正面修一角门,外面全是石柱栏杆,门前高高立起一根旗杆,大门右侧还竖起一块3米高的七眼透龙碑,篆刻了汪洪渊的生平,这残碑现在先锋水库。从此,汪氏家族为了守孝,陆续移居这里。日久年深,树大分支,老汪家孽生成几十户的大家,而给老汪家看坟打杂的,后来也都改成了汪姓,成了“新汪家”。户数一多,自然就成了一个村庄,汪家坟这个名称取代了从前那些小的杂的地名,成为全屯统一的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汪家坟屯、张代屯居于县城和中安、正安两大集镇的中间,地处丘陵,交通不便,1959年以前没有设置过统一的行政机构,1958年建立张代乡,乡址设汪家坟。1961年成立人民公社,社址在汪家坟。自把老汪家风水宝地的坟茔地毁建到现在,总有随葬品出土,可见当时老汪家的一斑!三初春的屋子里有点凉,不用说,人家大白天家有人就没有关门的习惯。正是春阳高照,汪本元还没有回来,大家和老太太索性唠到了院子里。说是院子其实四周就是一段段高低不平的土墙,靠西边是一个简易的小棚子,旁边码了一袋袋的花生,不时有几只红母鸡到老太太身边讨贱儿,小猫、小狗也眼气前来凑热闹……这汪老太太朴实热情善谈,她喋喋不休地介绍说:汪本元属兔,今年78岁,她也70岁了。他们有四个孩子,哥俩、姐俩——老大是女儿,叫汪艳、属龙,老二是儿子,叫汪军、属羊,老三女儿汪丽,今年属狗,老四是儿子,名叫汪正勇,属牛的。老太太告诉来人说:那里码的是大儿子的花生种,眼下没啥事,就得剥了!实际他们的大儿子本应随家谱叫汪正军,后来知道家族中有一个叫汪正军,一个屯子住着重名多不好,干脆就把中间的正去掉叫汪军得了,反正现在按家谱取名也不严格。说起汪军,老太太一脸的得意。她说大儿子非常孝顺,天底下就没有比我这个大儿子这么好的。她说:我们汪家的家风正、家规好、孩子本分、肯吃苦,赚了钱孝敬老人没比的。汪军在城里修鞋,靠自己双手致富,买了新楼,今年过年回来给老妈买了好几件新衣服。老太太说:大儿子王军说了:他能有今天,都是因为我妈当初给送他出去到鞋厂学做鞋了。老妈养育我辛苦不容易,老妈想吃啥我给买啥,就是得对爹妈好。说得多好啊!老太太洋洋自得、言之切切地说:儿子孝顺,儿媳妇也好,这鸡蛋我们老两口吃不了,头些日子还给他们攒了一百多,让他们腌上了。孩子们都有志气、过得都好。说着,老人家显现出那样的自信和满足!是汪氏家族的勤劳朴实和豪爽,亦或是汪氏家族的真诚大度和乐观,无论如何,汪氏家族也可谓人才济济、名人辈出!汪德印,就是从这个村子走出去的。汪德印今年79岁,六岁随太姥爷王郁周学画、习毛笔字,深得宫廷画之精髓。曾得到齐白石老人的点拨,白石老人告诉他要记住“知白守黑”四个字,并送给他一支毛笔,珍藏至今。汪德印书法尤擅草、隶,洒脱率真、古朴自然;国画善翎毛花卉、山水,写意花鸟色彩清新,赋予情趣。作品被《中国巨变》、《现代中国绘画》等大型画册收录,艺术传略入《中国当代中老年诗书画大典》。汪德印现在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创作中心一级书画师、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还有汪太文,由于重名,人称小太文,曾任盘山县副县长。汪利,现任北镇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汪兴,本字辈份,其先辈早年迁出张代村,现任省住建厅副厅长……四从北镇匆匆赶回来的汪本元,支起电动车,摘下帽子,擦了擦头上的汗,还没等坐稳,就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这家谱的来历——汪本元的祖太爷是正黄旗,家族显赫。爷爷汪太长是买卖人,赚了钱在乡下买了几十亩地,解放初家里被评为富农。到他这里的家谱是他太爷传承下来的。这家普传男不传女,家里男人传排行老大,而且男人要生男孩子,才可有权利继承这个家谱。汪本元只知道他父亲哥一个,到他这他也是哥一个,他还有个妹妹,家谱自然就到了他手里。这家谱,跟着汪本元已经出入三处大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家谱是不敢显摆的,也就是这些年,家谱才敢出世,昭示众人。说是家谱,其实就是一张世系图谱,呈宝塔式,为树系图谱,也是最普通的一种形式。现在看到的这张家谱是汪本元爷爷时曾用白绢重新表过的,他爷爷叫汪太长。关于这家谱的编撰,其上载到:本籍安徽徽州府体宁县新邑民,上古汪芒氏之族,,周秦汉唐宋元明,三江两湖有族人居焉。我祖汪清於明天启迁居山东辽阳东山;我祖汪大镜亦居於此。我始祖安民、惜民兄弟四人,三、四祖名讳末载。安民、惜民祖由辽阳於清顺治元年迂居广宁南关汪家街。集二十字命名,曰民龙洪从国庭文永承宝毓泰德本正清守吉祥好,为行辈无差,实敦宗睦族之善也法也。后葬我安民、惜民、应龙、变龙、起龙祖于广宁东山玉皇阁左岭南坡。迨后又葬我洪从国庭四辈祖先於广宁城东张代子屯东岭。日远年深,神主各家奉祀,未能统一。我伯考承祜公劳费苦心,修成合谱;我叔考承勋公赞成共事,将族谱清晰登载,永远奉祀。今逾数十载,祖讳神道拥挤较甚。我宝旺、宝刚、宝善率孙泰春、泰长、泰升重新另裱,敬谨恭禄,以继我伯叔考之遗志也。谨志与我族人有厚望焉。家谱平时是放在祖匣子里的,祖匣是个长方形黑黑的的老式木盒子。平时家谱是不能随便打开看的,汪家人打开看时得先磕头然后才能看,这是很严肃的一件事情。在过去,逢年过节,就在祖匣上贴一个福字,前面供上香火,汪氏家族男人们都要前来磕头祭拜,祭祀老祖宗。说话间,汪主席和曹主席不约而同地好像从家谱里看出来什么,站起身来,重新仔细端详打量起家谱来。汪主席指着家谱说:你们看,这家谱的上面有“民龙之源”的字样,或许寓意是汪家祖先是龙的传人在人间繁染生息吧!家谱上的汪从德、汪从善、汪从先,还有他们的后代汪国英、汪国彦、汪国栋、王国梁、汪国美、汪国俊、汪国柱、汪国文、汪国学……您看那名字多有讲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报效祖国的伟大情怀!仔细分析这名字个中含义还真有很多讲究呢,可见当时汪氏家族的兴盛责任担当,也体现了先人对后代的希冀希望。“我是谁?从哪里来?”哲学中的这一命题在当今文化复兴的国人头脑中越来越强烈,民间开始重修家谱的热潮,以寻找自己家族血脉延续的“基因图谱”。家谱中蕴含的家族制度、姓氏文化、地方史志等重要信息,具有其它文献难以比拟的独特性。在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家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家谱是记住乡愁、记住家族史的最好载体之一。富屯街道汪德山所撰的《汪氏宗族史略与古今家谱》也好,汪本元保存的传统简单的世系图谱也罢,不时唤起人们深深的思索!汪本元搔着首,一脸的无奈,他对这家谱实在是没有太深的研究呀!可无论如何,老两口子瞅着岁月斑斑的家谱、念叨着汪氏家族的骄傲、细数着日子的甜美幸福满足,是那样的得意,喜悦之情就溢于言表,毫不掩饰,以至于大家合影时,是那样的兴奋快乐。那发自内心的笑声,惊得老榆树上的麻雀盘旋起来,又落回院内老枣树上——麻雀总是不忘家、不忘根的!汪家坟的墓冢早已随风而去,那九眼透龙碑残存静卧在山旁,仿佛讲述着汪氏家族的风尘!那转动的大风车,转动着汪氏的过往和驿动的现代文明!张代的渊源对于汪氏后人子孙已不显得重要,在传承的同时如何颂扬发扬弘扬才是不了的心愿。面对着编制各一的家谱,现代文明发展的今天,总有一份责任在人们心里沉甸甸、沉甸甸的……
上一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汪氏家谱字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