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香扑鼻旧貌除,打南京长江大桥旧貌一饮食老字号

[转载]苏州老字号
酱 肉 陆 稿 荐
  从观东的醋坊桥走入观前,首先看到的第一家门面就是苏州百年老店""肉铺。以"酱汁肉"名扬姑苏的陆稿荐在苏州老字号中也可称老了。康熙二年(1663年),陆稿荐初创,当时是一家普通的肉铺。店主陆某将店设在苏州东中市崇真宫桥晚,专营生、熟肉。关于如何会取名"陆稿荐",其中还有一段颇为神奇的传说。相传某年四月十四日"轧神仙"前夕,有个衣衫褴楼、背一条破草荐、手捧两只叠在一起的旧陶钵的乞丐,走进肉店求宿。陆老板见其可怜,遂发善心允他在灶门空地上蜷宿一宵。那乞丐把草荐铺在地上,两只陶钵合叠当枕,呼呼入睡。次日凌晨那乞丐不辞而别。等到烧火伙计烧肉时发现灶前有条破草荐,于是随手撕碎往灶堂一塞付之一炬。不料一阵异香散发开来,店里人都惊呼"香得来、香得来"。陆老板知后觉得奇怪,暗忖昨日那乞丐莫非是仙人化身,那两只陶钵合叠恰是个吕字(叠口为吕)。悟到此,陆老板连忙把未曾烧掉的破草荐留下来,
每天抽出一根放在灶内,烧出来的肉异香扑鼻,附近中市街、下塘一带都闻到阵阵肉香。一传十、十传百,顿时生意兴隆。陆老板灵机一动,干脆将肉店的牌号改名为"陆稿荐",还将吕纯阳化身乞丐借宿留草荐的事大肆渲染。从此,这家陆稿荐肉店长盛不衰。
  陆稿荐自康熙年间创业以来,久负盛名,至咸丰十年(1860年),因遭战乱兵火,损失殆尽。后于同治五年(1866年),在崇真宫桥原址又重振家业,经营一直不错。传至光绪年间,后裔陆伟、陆念椿等不善经营,连年亏蚀。以致实在维持不了生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陆姓后代陆伟、陆念椿等,将陆稿荐牌号租押给吴县西津桥人倪松坡。押金洋
150元,月租金3800文。同时,陆伟等还将他们经营的阊门外吊桥堍杜家老三珍斋肉店(生财牌号)以洋640元卖给倪松坡。倪租得陆稿荐牌号后,将开设在观东醋坊桥境的肉店定名为陆稿荐。
  陆稿荐的名产,全由倪松坡精心经营。其肉食品的原料都经过精挑细选,购进的猪以湖猪、常州洛猪为主,这两处的猪肉皮细而薄,肥瘦均匀,是适合于烧制熟肉的好原料。鸭子都是在全市鸭行中选购4至5斤重的娄门大麻鸭,此鸭烧制酱鸭肥嫩而味美。除上述优质猪肉与酱鸭外,陆稿荐还特请烧肉名师张寿根专门研制酱鸭、酱肉、酱汁肉、猪头肉等的配料方法。经过张师傅的悉心研究、不断改进,技艺精益求精,烧出的酱肉具有皮薄而呈麦黄色、膘白、精肉红的特色,食之满口香酥,确是名副其实的"五香酱肉"。酱鸭的外皮用红曲、冰糖特制的卤汁抹上,使酱鸭皮红带甜,肥嫩可口,色、香、味俱佳,称之为"秘制酱鸭"。还有苏州一年一度的传统时令产品"酱汁肉",也是陆稿荐的名产。酱汁肉加工时用肥瘦均匀的条肉,切成小方块,加红曲、砂糖、香料等复制而成,其色红似樱桃,其味甜而不腻,入口即化。其他如砂仁腿胴、酒焖汁肉、百叶包肉等也都是深受大众喜爱的食品。据成稿于1934年的《醇华馆饮食脞志》载:"苏州从前有陆蹄、赵鸭、方羊肉之称。陆蹄谓陆稿荐之酱蹄。熟肉店以陆稿荐、三珍斋两家最为驰名。其出品以酱鸭、莲蓬蹄为上,酱蹄筋、酱肉次之。熟肉之最佳者,莫如观东之者陆稿荐。
  随着岁月的流逝,店主倪松坡年老体弱,无力继续经营所有企业,于是,将观前街陆稿荐分给二子倪柜香经营。倪柜香接管后,生意仍然颇好。民国年间,自观前街拓宽后,近火车站的梅村桥建成,平门开放,交通便利,各地来苏的客商游人可直达观前,使观前游人骤增。陆稿荐的熟肉生意更为兴旺,声誉亦日益扩大。因此在同业中相互竞争更为激烈。观前街陆稿荐为防他店冒牌,特地用以麦穗为底座加添"大房"两字并注明"只此一家,并无分出"的标记,向民国政府登记为注册商标。
陆稿荐店主因店中营业久盛不衰,渐渐放松了管理。平时只顾自己烧香拜佛,加上夫妇俩又吸上了鸦片,恣意滥用店内经费,店中业务一度衰落。后由其子倪肇鸿接手,他熟悉店务,锐意进取,接手不久,经营即重呈起色。1935年倪肇鸿病逝。陆稿荐由倪柜香的外甥陈士贤主持。
  在日伪统治时期,一则苏州沦陷时店内有职工留守,生财损失较小,复业较早;再则汪伪的江苏省会设在苏州,苏州经济一度畸形发展。陆稿荐的业务得以维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大房陆稿荐干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大跃进"时期,其后方工场改为平江区食品厂;"文革"时期,改为苏州熟肉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上级批准,恢复大房陆稿荐原名。1981年经江苏省商业厅批准,陆稿荐在观东醋坊桥换原址扩建了1833平方米面积的三层生产、营业大楼。1985年春节,门楣上闪耀着"陆稿荐康熙二年创建"招牌的大楼建成。陆稿荐开始继续以新的姿态供应各种久负盛名的传统苏式卤菜,满足大众的需要。
糖 果 采 芝 斋
  采芝斋糖果,苏州人老少咸知。开设在观前街东段的采芝斋糖果店是家有百余年历史的老字号。清同治九年(l870年),采芝斋创始人金荫芝(河南人),以五百个铜板的微薄资本,购置了熬糖炉子、小铜锅、青石台、剪刀等简陋工具和少量的糖果原辅料,在观前街73号原吴世兴茶叶店门口设摊。开始,只卖粽子糖,摊上搁一块"家住玄都东洙泗巷口小糖摊"的牌子,当众熬糖、剪糖。因剪出的糖块形似粽子,故名粽子糖。传说这种制糖技术源于《吴门表隐》所载明末的谢云山,故又称"谢家糖"。
  金荫芝经十多年经营,积聚了一些资本,光绪十年(1884年),在其子金忆萱辅助下,于观前街72号(现生春阳一部分)自立店面,自产自销糖果、炒货、蜜饯,延续至今观前街72号原是采芝斋古董店,原店主夫妇平时与金荫芝常有来往,十分友善。夫妇俩后因年老无嗣,准备回宁波故乡安度晚年,于是将那一开间的古董店租赁权转让给了金荫芝。金氏移入后营业如鱼得水,除自产自销苏式糖果和炒货外,又增加了苏式蜜饯,营业日盛一日。但这时商店仍无正式牌号,来观前街的顾客原来只知此处是"采芝斋"古董店,故仍顺口相互传呼:到采芝斋买糖去。金荫芝即顺水推舟,把店招正式定为"采芝斋"。此后不久,隔壁王舜卿齿科搬迁,金荫芝又将店面扩大为二开间的中型商店,并把店务交给长子金忆萱主管。
  传说在清光绪年间,采芝斋正走向兴旺之时,慈德太后有病,经宫内太医久治无效,苏州织造局选派苏州名医曹沧洲进京为太后诊脉。曹除开列处方外,并将随身携带的采芝斋贝母糖贡奉慈禧助药,食后病情好转,贝母糖就从此被列为贡品,苏式糖果因此身价百倍。金荫芝自制一块四周雕有龙形黑底金字"贡糖"的牌子,挂在店门口,从此名声大噪。苏州城里到处流传着"采芝斋的秘制贡糖,治愈太后毛的神奇说法。
  采芝斋贡糖能治太后病的说法名闻遐迩后,全荫芝趁势在宣传商标上大做文章。他专门请画家绘制"采芝图"作为商标。图案以一老翁手持拐杖,上山采药,提篮中装着灵芝仙草,另一老翁肩挂葫芦,暗示内装灵丹妙药,意味着采芝斋的糖果、蜜饯有药疗作用,常食可保健康长寿。从此,采芝斋是"半爿药材店"的说法又流传于吴地。
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苏式糖果,也在以采芝斋为代表的苏州糖果行业中开始形成。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苏州糖食(果)公所创建时,金荫芝被推选为职监。
  采芝斋资力日益雄厚,家业宏大。金荫芝恐今后子孙辈为采芝斋的产权发生争执,故生前立有遗嘱,明确长孙金宜安为采芝斋经理和"采芝斋"招牌的所有权者。金荫芝第三代各立门户后,他们在观前街先后开设了悦采芳分店、广芝斋和采芝春,在上海开设了悦采芳和采芝斋糖果店,在常熟开设了采芝斋。兄弟之间为立业发家,在营业上的竞争和对"采芝斋"金字招牌的争夺日趋激烈。1936年金宜安曾任吴县茶食糖果同业公会主席。后因兄弟之间引起诉讼,耗资可观,加上住房遭受火灾和上海悦采芳分店被妻弟卷走巨款,精神上遭受很大创伤,终日闷闷不乐,后于1942年去世。
  20年代采芝斋糖果炒货已闻名全国,到苏州旅游者和苏州人作客他乡都要带一些馈赠亲友。在苏州的外国传教士和教会学校、医院的外国人也作为稀罕之物买一些回国。30年代天津口岸的商人来苏采购采芝斋糖果瓜子运销国外。40年代香港同顺兴和三阳商号从上海采芝斋进货,持续经销多年。50年代上海、苏州外贸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出口采芝斋糖果。
  采芝斋自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设摊起,至解放前的四代相传,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民族和苏州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如糖果类有松粽糖、玫酱糖、脆松糖、脆桃球、软松糖、薄皮糖、轻松糖、重松糖、轻桃糖、杏仁糖、蛋黄花生、清水山楂糕、玫瑰酱等,炒货类有香草西瓜子、玫瑰西瓜子、椒盐榧子、椒盐胡桃等,清水蜜饯类有白糖杨梅干、九制梅皮、玫瑰半梅、九制陈皮等共一百十多个品种。
  其中,金黄松脆的脆松糖、洁白清香的轻松糖、甜肥软糯的软松糖,是苏式糖果的代表,内含松子仁有益肺补气功效。香甜松脆的脆桃球,内含去衣核桃仁有润肺止咳作用。鲜红透明的清水山楂糕,有降低血压作用。花香芬芳的玫瑰酱有散瘀止痛作用。甜咸适口的椒盐胡桃,有补气养血作用。味美可口的白糖杨梅干、九制梅皮、九制陈皮等,有健胃消食作用。其他著名产品如炒货品种粒粒凤眼,壳薄仁厚的玫瑰,奶油西瓜子,都以"净、小、香"著称,有生津润肠作用。
  采芝斋的经营特点是前店后坊,其好处是适应性强,食用安全,产品新鲜,顾客常能买到出炉不久的糖果、瓜子。采芝斋从选料到制作,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原料选购于著名产地的上等果辅料,统货进行筛选拣剔,分清档次,符合用料要求,保持色、香,不使变质;投料生产工艺精细,如明货糖果采用提浆法,砂货糖果采用人工发砂法等,从而保证产品质优味美。
  解放后,早在1953年,采芝斋店内就建立了党支部,在企业内部加强了经营管理,推动店主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服务对象由原来少数人转为面向大众。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以采芝斋的脆松糖、轻松糖、软松糖招待国际友人,苏式糖果享誉世界。1958年,采芝斋糖果出口200箱;1959年,出口
50箱。 1963年,香港为拍摄《两姐妹》
电影,曾来采芝斋拍摄过镜头。1978年,墨西哥总统来我国访问,在苏州吃了采芝斋的软松糖,赞不绝口。"文革"期间,采芝斋的"金字招牌"曾被砸掉,店名改为"红旗商店",前店后坊的传统特色也被取消。几经周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1979年重新恢复店名和前店后坊。1984年,采芝斋扩建了1020平方米面积的营业大楼。
1986年,后坊也建成1229平方米的楼房。百年老店得到了新的发展。
  近年来,采芝带又将苏式糖果采用新式糖果流水线自动包装,并袋装成"采芝斋松子喜糖",印有"同治始创,百年老店"和采芝图,还印贺诗一首:"松子万年代代传,芝麻开花节节高,花生落地常生果,核桃和合百年好。"既简介了采芝斋传统苏式糖果,又致意吉祥好合,因此深受大众喜爱。
  在1996年上海商品交易会上,苏州采芝斋参展的传统产品粽子糖、松子糖、芝麻薄脆、玫瑰瓜子、脆梅和苏州食品厂的卤汁豆腐干非常抢手,一些上海顾客品尝之后连声赞道:"是正宗的苏州采芝斋产品,味道不错。"
糕 团 黄 天 源
  说到老字号苏州黄天源糕团店,据解放初期苏南区工商联调查和《吴县糕团业会员名册》记载,它创设于道光元年(1821年)。初由浙江慈溪人黄启庭在东中市都亭桥境设一粽子摊。粽子质量好,生意不恶。经几年经营,即在都亭桥赁一小屋,开设黄天源糕团铺。供应品种渐次增加五色汤团、挂粉汤团、咸味粢饭糕、咸味猪油糕、黄松糕、灰汤粽、糖油山芋等。黄启庭父子相继去世后,黄天源糕团铺由寡媳黄陈氏主持。因不善经营,生意每况愈下,至1874年,将店盘与店中牵烧师傅顾桂林,盘价为银洋一千元。另外,黄天源的招牌每年租金为十二石大米。从此,黄天源实为顾姓店铺。
  顾桂林接盘黄天源后,发挥自己糕团制作技能,兢兢业业经营,商店生意蒸蒸日上。1931年顾桂林将店交给儿子顾紫封经营。顾紫封踏实能干,除经营都亭桥堍西黄天源糕团铺外,又在观前街241号租屋开设东黄天源。1947年顾紫封病故,终年73岁。因独生子已早亡,黄天源由其领养孙子顾念椿接管。顾念椿原在钱庄学业,接管糕团业务后,于1948年向槐树巷徐某购进观前街241号一楼一底的店面房屋。因观前街市井繁华,当时一楼一底虽只能放六张半桌子,所供应的品种开始也只有五色汤团、灰汤粽、糖油山芋、猪油糕、黄松糕等几种,却常常吃客满座。应时的季节性糕团开始主要有青团子、南瓜团子、重阳糕、神仙糕,每逢岁末大量供应糖年糕。糖年糕花色繁多,最大的几斤一方,最小的一斤十余块,自大至小可垒成宝塔。还有糖元宝,巨者如拳,微者若拇指,任客选择。人们购糕时必购元宝若干。富有者则择大小数种,带回家装入盘内,铺上红色剪纸(类似窗花),插上柏子,再配福桔青果,于除夕安放在床前台上。盘前又供上红烛息香(并不点燃),名曰"守岁",预祝明年平安福祉。
  当时,黄天源还有一种"糖油龙头山芋"颇有名望。它进料严格,山芋一定要购自宜兴。如该处一时缺货宁愿停止供应(据说宜兴山芋质地细腻易酥,别处山芋无法相比)。白糖选用上品,烧煮过程力求粗货细做,极为认真。加工时先将山芋洗净,用大盆堂文火焙烧,半酥时加入白糖收膏,要求糖味透心,才能起钢;再浇上熬成的糖油,随后上柜供应。糖油龙头山芋油光透亮,剖开时可看到满心通红香味浓郁,人口酥糯味若山栗,又甜又香,特别受苏州人喜爱,东南亚一带华侨也甚爱吃。
  顾念椿经营黄天源随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在店的产品上,顾念椿十分注重花色品种的多样化和高质量。在解放初期,他曾多次带领职工走出店堂,去无锡王兴记馄饨店参观学习;还与职工共同研究,在炒肉团子的基础上,搞出了炒肉面、虾肉大馄饨等新品种。炒肉面用阔面条煮熟后,先在冷开水中撩过、甩干,再用自制虾子酱油作调料,美味爽口。面浇用夹心精肉,配以黄花菜、黑木耳、天目山扁尖、河虾仁等上等原料制成,深受顾客喜爱。直到今天,黄天源除了各式糕团享有盛誉外,炒肉、虾仁各种面条,原汤原味,亦颇具特色,顾客百吃不厌。
  随着黄天源名声日隆,1956年公私合营时,又并进了天源利和冯秉记两家糕团店,人员、资金和技术力量更为充实,经营品种亦逐年增多。若按季节,一年四季都有适时花色品种推出,如正月初一供应糖年糕、猪油年糕、糕汤圆子,正月十五供应糖汤圆子,二月初二供应油煎年糕,三月清明节供应青团子,四月十四供应神仙糕,五月初五供应各色粽子,六月供应绿豆糕、薄荷糕、米枫糕,七月十五供应豇豆糕,八月十五供应糖芋艿、糖油山芋、悟熟藕,九月初九供应重阳糕,十月供应南瓜团子,十一月冬至节供应冬至团子,十二月供应各式年糕。
黄天源除按时令节气的变化供应各种品种外,还按苏州人的风俗习惯推出适销品种,作为喜庆吉祥礼品,相互赠送,以示祝贺。供应老年人做寿的有寿团、寿糕,姑娘出嫁有蜜糕、铺床团子,小孩满月和周岁生日有剃头团子和周岁团子,入学有扁团子,新屋上梁和乔迁之喜有定胜糕等。
  1956年,国庆前后,在三清殿举办过苏州市饮食展览会,展出的菜点达一千多种,真是吃的世界美食殿,光豆腐就有莲蓬豆腐、苹果豆腐、锅贴豆腐、嫂子豆腐等多种。最引人注目的是黄夭源冯秉均用米粉捏成的一座三清殿模型,长宽各近60厘米,高达1米,飞檐翘角,青瓦黄墙,正门中间12扇长窗雕花镂凤,殿上三神金光熠熠,30根柱子一根不少。殿前宝鼎线条挺拔,尤其为人赞叹。周瘦鹃特为此展撰文赞扬"真是一件匠心独运的艺术品"。
  80年代以来,黄天源先后扩大了店堂和工场问。有观前街(86~88号)、玄妙观东脚门两个堂回,糕团品种达200多种,每天供应60多种。近年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创新和发展了其他礼品糕团,并从蛋糕裱花得到借鉴,设计制作出松鹤同春、龙凤呈祥、凤穿牡丹、嫦娥奔月等口味美、造型美、装演美的新型糕团。这些产品都通过本店和设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以及安徽、新疆等地区的分店进入千家万户,行销海内外。
1995年4月,在香港举办"苏州食品节",以百年老字号采芝斋、黄天源两店的产品为主,其他传统食品为辅,突出了苏州传统、风味、特色三大特点。主要食品有糕点、糖果、蜜饯、炒货4大类73个品种,供不应求,大受江、浙、沪籍香港同胞的欢迎。
  1995年11月,黄天源糕团店在175年店庆之际,举办了为期一周的首届黄天源糕团食品节,展示300余种正月至腊月的各类传统、特色、创新时令糕团。其中有曾获得中南部金鼎奖的桂花白(黄)糖年糕,还有苏式葱油麻团、四色猪油年糕、各色时令糕点、速冻系列糕团食品及大型艺术糕团,形态各异,内展外销。其精制花色糕在北京举办的1996年国际食品加工技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糕 饼 稻 香 村
  开设在观前街东段的苏州稻香村茶食糖果店,是苏式糕点行业中的一家正宗老号。据早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就进店当学徒,后来两次担任稻香村经理的汤长有说,稻香村创始于乾隆年间。日《苏州明报》刊载稻香村新屋落成广告称:本号开设苏城玄妙观前洙泗巷东首,百有余年,因扩充营业,仍在原址翻造高大洋式门面。值此新屋落成之际,特加"禾"字商标。但据1914年《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载,稻香村创设年代为同治三年(1864年)。而成稿于1931年的《醇华馆饮食脞志》则说:"稻香村店主姓沈,洪杨之役避难乡居,曾设茶食于阳澄湖畔之某村,生意尚称不恶。乱后归城,积资已富,因拟扩张营业,设肆于观前街。"以上记载各执一说,难于详考。
  有关稻香村的店招,也有不同说法。据店中过去的传说,店主王秋根,祖辈喜看《红楼梦》,后来从《红楼梦》中受到启示,又联想到茶食糕点的原料都是稻麦,所以决定取名
为"稻香村"。但在《醇华馆饮食脞志》中却说:"店主沈姓……设肆于观前街,奈招牌乏人题名,乃就商于其挚友,友系太湖滨莳萝卜之某农,略识之无,喜观小说,见《红楼梦》大观园有稻香村等匾额,即选此三字,为沈店题名。稻香村店招的由来以及店的始创年号不必深究。稻香村是家百年老店已众所周知。它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商品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有自制的苏式茶食、糖果、野味、炒货、青盐蜜饯和兼营的西式糖郭、饼干、罐头食品、乳品、饮料等;还根据不同季节,供应时令商品,如春季供应大方糕、松子黄千糕、酒酿饼,夏季供应冰雪酥、荤素绿豆糕、夏酥糖,秋季供应各种月饼,冬季供应鲜肉饺、芙蓉酥、马蹄糕、糖年糕、芝麻酥糖等。
  《醇华馆饮食脞志》对稻香村的名牌特色产品有详细记载:"稻香村茶食以月饼为最佳……其佳处在重糖油多,入口松酥易化。有玫瑰、豆沙、甘菜、椒盐等名目。其价每个饼铜元十枚。每盒四饼,谓之大荤月饼;若小荤月饼,其价减半,名色与大荤同等。惟其中有一种号清水玫瑰者,以洁白之糖、嫣红之花,和以荤油而成。较诸大荤,尤为可口。尚有圆大而扁之月饼,名之为月宫饼,简称之曰宫饼,内馅枣泥和以荤油,每个饼铜元二十枚,每盒两个。此为甜月饼之最佳者。至于咸月饼,往昔仅有南腿、葱油两种。近年又新添鲜肉月饼。此三种皆宜于出炉时即食之,则皮酥而味腴,洵别饶风味者也。"
  "定胜糕与酒酿饼,为春间流行之食物。然定胜糕亦以稻香村为软硬得宜。"
  "熏鱼、野鸭,亦以稻香村为最佳……此三家(按:指稻香村、叶受和、东禄)非得青鱼不熏,所谓宁缺勿滥。"
  "复有三四月间上市之玫瑰猪油大方糕者,系白糖与猪油,加入鲜艳玫瑰花,香而且甜。但蒸熟出釜时,在上午六点钟左右,晨兴较早之人得食之,稍迟则被小贩等攫买已尽,徒使人垂涎三尺焉。"
  这些传统名点,如今的稻香村食品商店仍在继续生产,如清水玫瑰月饼、芝麻酥糖、松子枣泥麻饼、荤酒酿饼、透味熏鱼、虾子鲞鱼等。香港《文汇报》曾以《四季茶食风味清雅,稻香村糕点如稻香》为题,介绍了稻香村的悠久历史和130多个传统品种、60多个时令商品;认为稻香村生产的糕点,除了具有一般苏式糕点的特色外,还有自己独具的特点,就是应时新鲜,味形并重。这就是稻香村能百年立足至今而不衰的根本。
茶 食 叶 受 和
  苏州叶受和食品商店,原名叶受和茶食糖果号,开设在观前街东段(图38)。据苏州市档案馆资料载:该店创始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资金为五千两纹银,创始人叶鸿年,字蕉生,浙江慈溪人。另聘请一位教书出身的同乡叶老先生任该店经理。
  《醇华馆饮食脞志》有一段关于叶受和的记载:"叶受和店主,本非商人,系浙籍富绅。一日,游玩至苏,在观前街玉楼春茶室品茗,因往间(隔)壁稻香村购糕饼数十文充饥。时苏店恶习,凡数主顾同时莅门,仅招待购货之多者,其零星小主顾,往往置之不理焉。叶某等候已久,物品尚未到手,未免怒于色而忿于言。店伙计谓叶曰:君如要紧,除非自己开店,方可称心。叶乃悻悻而出。时稻香村歇伙某,适在旁闻言,尾随叶某,谓之曰:君如有意开店,亦属非难,余愿助君一臂之力。叶某大喜,遂委该伙经理一切,而店业乃成。初年亏本颇巨,幸叶某家产甚丰,且系斗气性质,故屡经添本不少迟疑,十余年来,渐有起色,今已与稻香村齐名。
  这段叶受和开店原因的详细记载,多少也反映出当初观前街食品业的竞争之烈。
  说到开店要有个招牌。叶鸿年想:我本是受了别人的气才开这家店的,店开出来后,我一定要让顾客受到和气故取名为"叶受和"。日的《苏州明报》有篇文章说?从来同行开新店,习惯最喜欢仿用名牌店的牌号……这个姓叶的不题什么香字、村字,别开生面用'受和'两字,加上一个姓,就见他有独立志气,所以后来竟然成功。
  叶受和生产的糕点、炒货、野味、糖果,创业初期均属苏式。但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后,叶受和的第二任和第三任经理洪品基、陈葆初均为宁波人,他们把宁波糕点的特色融合进苏式糕点,使叶受和糕点成为苏式中夹有宁式,总体上仍以苏式为主。叶受和的名牌产品有:小方糕、云片糕、四色片糕(玫瑰、杏仁、松花、苔菜)、婴儿代乳糕等。30年代还有豆酥糖、芙蓉酥等。公私合营后,职工赵登太吸取了外地的制作方法,创造了"开口笑"新产品。1958年"大跃进"时期,叶受和前店后坊的传统经营特色被取消,后坊生产部门并入平江糕点厂。"文革"期间,叶受和遭冲击,招牌被砸烂,改称"东方红茶食糖果店",店后的作坊也被撤销,并入苏州糕点厂,实行大批量生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叶受和又恢复后坊生产,店内过去各种富有传统特色的糕点茶食又上市销售;1986年,经上级批准,正式恢复叶受和的老招牌,并根据市场需求,扩大了后坊生产的范围,把后坊改称为叶受和糕点厂。如今时逢观前街改造,叶受和经改建后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苏州以及海内外的游客。
腌 腊 生 春 阳
  在观前街洙泗巷口,有一家生春阳火腿店。这家专营腌腊火腿的商店始创于清同治中叶,原名巨成祥腿栈。店主姓祝,绍兴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祝店主因年老多病,将店务交给最小的女婿许瑞卿经营。许接管巨成祥后,勤奋创业,全力经营。由于当时店内资金短缺,无力直接去产地进货,难以创出自己的名牌特色。后来,许瑞卿向苍米巷隆兴寺主持僧借得大洋300元,作为自己在巨成祥的投资。巨成祥增资后,购销活了,营业日渐兴隆。不久许瑞卿将巨成祥正式改名为生春阳。若干年后,祝店主的后裔急需用款,几经协商,最后将生春阳腿栈并给许瑞卿独资经营。
  生春阳腿栈,是经营火腿的专业店。向来以批发兼营正宗浙江东阳、义乌火腿(南腿)而著称。生春阳的火腿讲究腌工、形状。上柜出售前,每只都经过洗刷,去除油污杂质,修去肉面和肥膘上的"哈头",并且分档出售。这些火腿,均由许瑞卿亲临产地择优定制。并烙上店章,以示信用。火腿的一般标准为:肥瘦适宜,蹄白胫长,皮薄肉细,色泽悦目。生春阳火腿,不仅深受本地顾客喜爱,还远销香港和内地。该店除经营火腿外,在冬季还出售家乡肉,夏季出售风肉。家乡肉是火腿的初级制品,本身就是初腌的腿肉。风肉的原料是制作火腿同一头猪身上的方肉(硬膘)
  家乡肉和风肉,均具有火腿风味,但价格大大低于火腿,两者在不同季节上市,颇受大众欢迎。
20年代至40年代初,是生春阳腿栈的全盛时期。生意兴旺,业务红火。他们盘进对门一位王姓开设的大东阳腿栈,买下大东阳后面2进市房,再买大儒巷口房屋作仓库之用。
  在日寇侵华,苏州沦陷时期,生春阳腿栈遭受很大创伤。仓库存货多次被洗劫,盘进的大东阳腿栈被迫关闭。生春阳由许瑞卿次子许顺之勉强维持着。抗战胜利后,因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繁重,物价飞涨,经营艰难。店中火腿进销现吃现吐,入不敷出,企业沦于风雨飘摇的境地。解放后,生春阳获得了新生。公私合营后成为国营苏州食品公司下属的生春阳腌腊商店。商店内部加强了管理,健全了责任制,增加了经营品种,除老牌的火腿、腊肉外,香肠,香肚,咸肉,松花皮蛋,高邮双黄咸鸭蛋等均有经营,且风味依然纯正。如今,观前街经改造后,生春阳腌腊商店将焕然一新。
绸 布 乾 泰 祥
  地处观前街中段的乾泰祥绸布商店,是苏州绸布行业中的百年老店。乾泰祥创办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苏州商务总会绸缎业14户名册中记载:乾泰祥,玄妙观东……。有关乾泰祥创办时的记载虽不多,但这家观前老字号在苏州同行中早已闻名遐迩。
  1922年,乾泰祥业主周以谟在外听到自己店内所聘的经理治店松懈,私下又纳妾作乐,花费日糜,于是决意出盘。
阊门中市介纶绸缎店职员何颖生,联络悬桥巷协记老板姚君玉,邀好友张琴石、王梅村、朱润生等出资3.6万银元接盘,何颖生被推举为乾泰祥经理。
  1923年,苏州绸布同行业中的大新、大经和久昌关店歇业,乾泰祥仅以进货批7折受盘大量存货,获利丰厚。
1924年,股东们买下乾泰祥原址房地产,并进行翻建。1929
年,观前街拓宽后乾泰祥再次落地翻建,耸起了一座中西式的三层楼房,成为同行中的一家大店铺。
  乾泰祥新店落成开业后,在底楼设绸缎、呢绒、布匹、鞋帽4个大部,二楼开设顾绣、时装两个部,店内附设弹花工场,雇工自弹棉絮、棉胎,又设3个服装工场,专门接顾客购店内布料定制服装的生意,同时加工进口珠罗纱蚊帐。乾泰祥经销的顾绣非常讲究质量,不仅有专人负责选料、染色,审阅图稿,而且在市郊设立专门"代放绣"加工点。如此特色经营使得苏城富家大户无论婚丧大事皆慕名而来,采购所需用品。30年代初,女眷风行绣花红裙,乾泰祥见机瞄准市场需求,每天能售红裙百余条。行业中历来有放账(赊销)传统,乾泰祥在这方面常年达20万银元,占年营业额之半。如1935年闾邱坊巷富户俞展翼完婚以及其父俞子良丧事,加常年家人衣着,一户向乾泰祥赊衣料款达5万银元,数额之巨令人咋舌。乾泰祥放账除市区老主顾外,还遍及无锡、昆山、常熟、吴江等县乡镇,尤其是吴江一角,提起"乾泰祥",家喻户晓,而且还广泛流传着"吃到松鹤楼,着到乾泰祥"的俗语。
  正当乾泰祥的绸布生意红火之时,1937年抗战爆发,苏州沦陷后遭到空前浩劫。据1938年2月苏州商会统计,绸缎业
4个大户损失424 399元,乾泰祥达184
646元。遭受如此损失,乾泰祥几乎一蹶不振。店主怕战前储户取款,只好在店门前搞一条横幅,上书"五星绸布店设在乾泰祥",以此遮人耳目。店内的职工靠摆布摊度日。一时暴富的乾泰祥变为门前冷落车马稀。原来的富户主顾,那时已纷纷逃亡他乡,或入上海租界,或奔重庆山城。因无法经营,不少老职工离店,与他人合伙另谋出路,如重新开办永泰新、元利、丽华等布店。后来乾泰祥在稍有起色时才重新亮招牌,并以6折向以前储户存款发还本金,这时乾泰祥已失去了昔日的雄风。由于店主何颖生能坚持以"执货不执币"的对策,在解放前的几年里熬过了国民党政府通货膨胀的危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乾泰祥经营仍十分困难,直到1954年底,乾泰祥等10户作为最后一批店户与苏州市花纱布公司签订了经销合同,挂起了经销店牌子,从此起死回生,有了根本转机。
1956年,乾泰祥与其他绸布店一起申请公私合营,在行业改造调整网点过程中,西中市大丰布店,观西大兴布店、瑞和皮货店先后并入乾泰祥。大丰原来与协记、辛昌号称苏州棉布三鼎,合并后在乾泰祥宫巷一侧曾一度高悬"大丰绸布商店"牌子。1956年底,太监弄大丰丝棉商店又并入。商店由原来大丰经理朱蓉江、源昌祥经理史德生和大新经理徐子屏为私方主任,顾治平、方梦忆两人任正副公方代表,全店有30多名职工。
  解放后几十年来,乾泰祥励精图治,所经营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在苏州同行业中一直名列前茅,开屡获行业先进集体称号。1980年,获江苏省政府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1981年,又被江苏省商业厅定为市内四个扩大自主权试点单位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乾泰祥这家老字号更是青春焕发,老树发新枝。面对纺织品市场的新变化,积极开拓货源渠道,恢复高中档呢绒和丝绸传统经营特色,成为一个多品种、多花色的专业绸布商店。
  游人熙攘的观前,商业繁盛,汇集四周的百年老字号和老店比比皆是。上述介绍的几家仅是观前老字号中的一部分。据资料记载,观前在30年代初,已呈空前繁荣景象。粗略统计一下,当时设在观前的金融机构有中国、交通、吴县田业、上海、国华、中国实行、信孚等7家银行,以及保大、义康、义大、久丰4家钱庄;百货公司有景德、兄弟、钱恒森,另有华大、联和、馀昌、泰丰4家公司;银楼有恒孚、彩凤、天丰、天成;绸布庄有乾泰祥、怡和祥、同仁和、天祥、瑞和祥、瑞泰丰、瑞信泰、久昌;书局有小说林、振新、世界、商务、文怡、交通、平江;药房有太和、中英、华英、华美、中西、中央;土特产商店有采芝斋、稻香村、叶受和、东禄、陆稿荐、马咏斋、文魁斋、周万兴;菜馆有老丹凤、松鹤楼、自由农场、易和园、月宫饭店、合作农场;面馆有观振兴;照相馆有柳村、松石轩、大光明、中华、康生;影剧院有青年会、中央、东方;浴室有汇金泉、新汇金、蓬瀛、聚兴园、复兴园;茶馆有云霖阁、吴苑;旅馆有大陆、新苏、安东;还有毛恒凤的苏扇,西兴盛的烟丝,张万源、屠鸿兴的牙刻;等等。抗战前夕,观前又增加了金城银行和鸿盛、鸿源、振苏、庆泰钱庄,以及汪瑞裕茶号、国际照相馆、吴宫饭店、新雅饭店、新安茶室等;太监弄
增设了苏州老正兴、上海老正兴、味雅、三吴等菜馆酒楼。
  百年观前,风雨沧桑,这些老字号店肆虽然此兴彼衰,有生有灭,但它们繁荣了观前的商贸,增添了这条苏城名街的风采,也为百年观前的经济奠下了一块块坚厚的基石。
妆 品 月 中 桂
  女性爱妆,城市的女性更注重自己的容颜。如今各大城市的商场内,用于女性的化妆品和服装这类商品更为琳琅满目。要买要用并不须串专业商店,这类物品,商场内总最优先保留着它们的地盘。可在过去,女性的化妆用品店比较专业。
  说起苏州的月中桂化妆品,清末民初,官僚、士绅、富商等麇集于苏州,花粉业的销售市场比较繁荣。当时苏州经营胭脂香粉等化妆品的商店有孔凤春、锦华春、丹凤春、戴香室等好几家,而月中桂是其中最老的一家。
  月中桂是苏州著名的百年老店。初创时店设在阊门内中市。据《苏台麋鹿记》记载:"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太平天国战火中,阊门内外一片火海,吴趋坊口,处于大火焚烧的十字路口,首当其冲,商店居户尽付一炬。兵燹之灾,月中桂未能幸免。待战乱稍弭,便迁至观前街重振旗鼓。当时由著名书法家王云书写金字招牌,落款为甲子同治三年(1864年),迄今亦已有120余年历史。
  月中桂从阊门迁移至观前,店前设在玄妙观东脚门东侧,二层楼房,大二开间二进。在1930年左右观前街进行路面拓宽,月中桂翻建成三层楼房,因基地面积缩减后约剩40平方米,便向三清殿道观太阳宫租借观产土地作工场基地,工场部分建造二层楼房,为四开间四进和二开间二进,共计16间,面积约300平方米,前后连通形成前店后坊的自产自销手工业化妆品专业商店。
  月中桂创办人吴慎生,生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曾在京城任过官职。吴慎生属免,开业之日适逢中秋佳节,因此,他将店取名月中桂,产品以玉免为标记。开始经营的碱皂香粉,其传统产品碱皂的造形为一只玉兔。盒装鸭蛋粉和瓶装生发油等也都用玉兔图案。
  月中桂初创之时,正值慈橹垂帘听政时期,当初在京城宫廷附近没有为其奢侈生活服务的手工作坊。而在当时,吴慎生在京为官,获取了清廷配方,并聘带一位香粉师傅回苏创办了富有特色的香粉店。生产的香粉曾为清廷贡品,又称为"宫粉"。为了扩大影响,吴慎生在苏州开创月中桂的第一天起就免费赠送祖传秘方(由天然席香、朱砂和冰片等药料)配制而成的外用腹泻药,称痢疾散。这一善举是店主独具匠心的生意经。因此,一般城市贫民和乡人一患此疾就想着要去月中桂索取此药,这药一敷就灵,效果显著,于是月中桂名声广为传播。
  月中桂创业以来,传统产品相继不断,有宫粉、鸭蛋粉、生发油、发蜡、雪花粉、芙蓉油、碱皂、京式香皂、香水、香膏。香蜜、胭脂、供香、熏香、安息香等。其中有些采用清廷配方秘制而成。如生发油也称头油,品种有玫瑰油、茉莉香油、紫罗兰油、三花油等。配制生发油的香料专门从上海奇华顿洋行和鉴臣洋行等购得,十分考究;所用植物油--茶油,其特点是不易挥发,使润发效果和香味持久,适合农村妇女使用,但易沾灰。随后又采用矿物油生产生发油,其特点不易沾灰,但易挥发,适合城市顾客使用。两种头油,各有所长,所以就同时生产,以适合城乡需要。
  月中桂除了销售具有特色的化妆品外,还大量经销喜庆用品。有妇女头上戴的头花,有挂在胸前的胸花,还有插在花瓶里的瓶花。另外,深受农村妇女欢迎的粉奁镜箱,是从生产粉奁箱有名的常州采购来的。还有经销的床花和发禄袋、红毡毡、果盘等也是城乡人民喜爱的用品。
  月中桂原由大房经营,截至1925年先后在京、津、沪、汉各大商埠设有月中桂分号。在上海,月中桂设在著名的化妆品集散地昼锦里(现在汉口路、山西路交叉处一带)。后来,苏州月中桂开始由大房移给四房吴哲维经营。吴哲维去世后,月中桂由吴哲维的二儿吴桐继承店务。他喜爱音乐,并担任苏州晏成中学音乐教师,并不关心家业。经营事宜均交给宋锦棠代理掌管,店务日趋衰落。为继承祖业,于1938年,吴桐、吴栋兄弟俩各出资一半经营。吴栋自幼在月中桂长大,对化工生产耳濡目染,后又考上了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干1940年毕业后接管店务,锐意振兴,使月中桂由衰转盛。
  建国后,月中桂于1956年公私合营,与隔壁的源源祥绒线店合并,定名为月中桂百货商店。当时,营业面积有120平方米,以经营小百货和化妆品为主。后来网点调整时,又陆续并入了兴业橡胶店、德康丝线店、德丰祥丝线店。这样,月中桂由小店变为大店,由专业商店变为综合商店。这时,月中桂分化妆、搪瓷、橡胶、床上用品、内衣、服装、小
百货、巾袜等 8个柜。商品约有2 200多种,其中化妆品有300多种,小百货1000余种。
  1966年"文革"时,月中桂在同治三年设的老招牌被砸烂,改名为春雷商店。
  1977年该店旧房翻建,并于两年后恢复原店名。1980年10月,月中桂新屋落成,经苏州市商业局批准,将月中桂百货商店改名为月中桂妇女用品商店,于1981年
1月正式开张营业。
菜 馆 松 鹤 楼
  创于清乾隆年间。初创时为面馆,乾隆四十五年(1780)面业公所重修时,松鹤楼即为资助商号之一。当时,松鹤楼以卤鸭和囟鸭面闻名。苏州农历六、七月有食素斋风俗,有“雷斋素”、“三官素”等名目,食素者以上玄妙观雷尊殿进香、松鹤楼吃卤鸭面作为“封斋”象征,卤鸭成为松鹤楼延续200余年的佳肴。
  清同治、光绪年间,松鹤楼为三开间一角楼面菜馆,店主徐金源精心经营,以特色面点和中低档菜肴取胜,声誉很高。宣统二年(1910)徐金源病故,其子徐培根接管店业,但他不问店务,仅在年终由上海来苏取看“红账”而已。初因原班人马兢兢业业,收入颇丰,后因经营人员营私舞弊,每况愈下。至民国5年(1916)已山穷水尽,甚至顾客点菜肴,连生坯也取不出,只能溜出后门现买现烧,应付台面。徐培根自知无回天之力,决意“破产出盘”。徐金源生前挚友、临顿路天和祥菜馆和西中市金和祥菜馆业主张文炳闻讯后捷足先登,以招牌年租60石大米(
时每石合7元银元)、生财出盘800元银洋、10年为期租盘。
张文炳邀苏子和、王觉初、邹景高、陆仲康、沈增奎等6人全股1200元银洋(每人一股200元)合伙经营松鹤楼,张文炳被推为经理。7年,正式接盘,
易号为“和记松鹤楼”。
  张文炳又名阿大,武进县横林人,自幼学厨,曾在太仓州衙司厨,光绪二十年(1894)来苏办天和祥菜馆。他熟谙菜馆经营之道,随后金和祥菜馆掌勺厨师陈仲曾(又名阿八头)、天和祥菜馆陆桂馥等调入松鹤楼作帮手,又从无锡大新楼请来刘俊英(又名三大)、顾荣桂等名厨掌勺,并聘请擅长京帮、苏帮点心制作名师张福庆坐作。和记松鹤楼择吉开张后,一改昔日面貌,以经营苏帮传统特色菜肴、承办中高档宴席为主,一时名厨荟萃,推出数十种四时名菜佳肴,名声大振。民国13年,加入苏州总商会。
  民国18年观前街拓宽时,松鹤楼在原址(今观前街141号)
翻建扩建为600多平方米,楼上隔为大小9间,可设30桌;门悬高僧悟惮大和尚手书金字招牌,墙上书有“各色大菜,驰名京沪;只此一家,并无分出”字样,19年1月18日落成开张,店容焕然一新,
成为地方名流宴请首屈一指大菜馆。30年代,京剧界“四大名旦”之魁梅兰芳偕金少山、马连良等来苏赈灾义演,冯玉祥、李烈钧等爱国将领莅苏,地方各界都假松鹤楼设宴。松鹤楼营业应接不暇,但仍坚持经营部分低档菜肴,并接洽向附近旅馆、酒店及居民家中外送小菜,以薄利多销取信于众。23年张文炳病故,由其次子张之钧继任经理。因其有鸦片癖,又缺乏经验,全凭协理陆桂馥及其父生前原班人马撑持。日伪统治时期,一度落到借邻店杨同泰酒堂卖面点的地步。抗日战争胜利后,欲图发展,但物价飞涨,入不敷出,勉强支撑。37年10月,又遭兵痞敲诈,落到经理被押作人质,职工逃亡他乡的境地。
  解放初,经理张之钧抽逃资金后出走,协理殷某也脱离松鹤楼,一时店务无人主持,在市人民政府关心下,松鹤楼由工会负责人张雪康等8人组成临时维持生产委员会,45名职工靠自己集资
元维持经营。1956年公私合营后,松鹤楼恢复传统特色经营和优质服务,继承和发展了苏帮传统菜肴,有四季冷热菜肴达182种之多。高档菜熊掌、
燕窝也可预定,常年供应苏帮传统菜70余种。3
号服务员孙荣泉首创“三勤、四快、五心、六满意”工作法,在全国饮服业推广,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松鹤楼被易名“东方饭店”,名菜名肴悉遭“禁闭”,只供应大众化菜肴,名店老菜馆失去了特色。
  改革开放后,松鹤楼几经改造,80年代初面积已扩至3600多平方米,新建三层大楼,内设蟹泉、松鹤、友谊、乾隆、凤凰、鸳鸯、和合、迎宾8大餐厅。其中,“友谊”为外宾接待厅,辟有寒山、虎丘、
沧浪、太湖、九龙5间雅室,全部采用苏州传统工艺品装饰,融书法、 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具有江南古典庭厅风格。全楼可设200余桌,
能同时接待2000余人就餐, 列苏帮名菜馆之首。名厨名师萃聚,
常供名菜名点百余种。1984年营业额达267万元,为1966年的10倍。日,应北京饮食界之邀,“苏州松鹤楼”在北京台基厂大街开业,面积1300平方米,设12个以苏州园林命名的餐厅,可容400人同时就餐。
如今,松鹤楼已风光不再,显出一片萧条冷落之相,其面临观前街的主门面已挂上“上海荣化鸡松鹤楼分店”“松鹤舞厅”的牌子,其东面一楼已被“爱维时装店”占领,其南面临太监弄,虽仍有“百年老店、乾隆始创”的招牌,但仅有面食店还像模像样,基本以出租店面维持自身。
鞋 帽 戎 镒 昌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戎法琴在桃花坞兴隆桥开办戎镒昌鞋底作,后迁至东中市虹桥头,更名戎镒昌皮件店,经营各类皮件,因讲究精工,货真价实,而声名鹊起。宣统三年(1911)后,戎镒昌皮件先后在南洋劝业会及莱比锡、芝加哥博览会等获奖。民国14年,在石路鸭蛋桥、观前街设2处分店。25年,观前分店改为总店,并扩大经营皮鞋,
有生产工人200人。戎镒昌在苏州国货商场(今人民商场)
和南京中央商场等都开设皮件专柜。27年,又在上海南京西路1030号设戎镒昌沪店。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洋货泛滥,通货膨胀,市场萧条,戎镒昌业务缩小,重点产销皮鞋,皮件由上海戎镒昌调拨,店员、工人仅30余人。
  解放后,1952年戎镒昌有职工16人,除自销皮鞋、皮箱外,在政府扶持下承接各地百货公司加工定货,常年雇临时工,有时多达 70
人。1956年戎镒昌归口国营百货公司实行公私合营,仍保持前店后厂式经营。1958年,泰山、协森泰、程德茂、西天宝等9户商店并入戎镒昌,
职工增至400余人,除生产经营皮鞋、皮件外,还生产劳保用品。1959
年厂店分开。1960年全市皮革制品业合并建立光明皮革制品厂。1961年为保持名牌特色,光明厂分成10家工厂,戎镒昌首先分出,归属手工业局,以经营皮鞋为主。1963年厂、店合并,1969年厂、店又分开,戎镒昌、德镒昌合并为东方皮革制品厂,戎镒昌皮件店更名东风皮鞋店。1980年恢复戎镒昌老店名,厂店合一,工厂有职工40余人,商店有职工20人。1984年7月,厂店再度分开,改名戎镒昌鞋帽商店(观前),
成为鞋帽专业商店。1985年营业额86.85万元,比1980年增46.6%。
面 馆 朱 鸿 兴
  创于民国27年3月。业主朱春鹤自小随父摆馄饨摊,
成年后另立门户,在鱼行桥(今人民路吉由巷口)搭棚设店,卖馄饨和五色小笼。因选料讲究,制作精细,生意见好,于是拆棚建屋,开办五开间大店,并扩大经营面点,特聘陆福生、朱阿泉等面馄业高手掌作,聘专门打面师傅,采取28牙细齿滚刀轧面机。面条细而硬,下锅煮后不烂。朱鸿兴面馆以花色面点出名,面浇头十分讲究质量。朱春鹤精选用料生坯,青鱼、鳓鱼要求2公斤以上、2.5公斤以下,猪肉只拣后腿肉,鸡、蛋、鳝、虾等亦各有所选,不达标准,宁缺不滥。面点花色品种繁多,有焖肉、肉丝、爆鱼、蹄膀、什锦、香菇、冻鸡、三虾及蛋汁排骨、虾仁蟹粉、虾爆鳝糊、三鲜火鸡等数十种。在面汤、面碗使用上,亦有奇招。面汤备红、白两种,不同浇头的面点用不同的碗,蹄膀面用红汤红花碗,焖肉面用红汤青边碗,虾仁蟹粉面用白汤金边碗。花色点心有五色小笼、汤包、蒸饺等。尤其是名点绉纱汤包,采用雪花酵面,蒸制讲究,至7
成熟时要开笼盖放气,表皮形成微绉,食不粘牙,皮不走汁,放在蛋皮丝汤中可5分钟不沉不烂。
  1952年,朱鸿兴面馆迁至怡园隔壁楼房营业,楼上、楼下两个堂口,供应品种又增加二面黄炒面、紧酵馒头等花色。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调整网点时迁人民路340号,面积扩至300平方米,职工增至30余人。该馆一直保持传统经营特色,面浇头以鳝、虾、鱼等时令品种为主,讲究用料新鲜、精细,坚持薄利多销。改革开放以来,店面改造整修一新,传统面点常有10余种应市,蟹粉馒头、菜馒头常销不衰。又新设供应早点茶点、承办祝寿面宴等项目,颇受各界欢迎。
茶 叶 汪 瑞 裕
  经考证,汪瑞裕茶号始创于清乾隆年间。是由安徽省歙县西乡揭田村汪仁瑞堂宗祠的公产出资开设的,资主代理人名汪道生。总店位于原春蕾茶庄的旧址(观前正山门口),同时在观东醋坊桥堍开设分店,名汪东裕茶号,简称东号;在大成坊口开设另一分店,名汪广泰茶号,简称西店。其目的是排挤他人开设同样的茶号。库房设在碧凤坊,在那里加工拼配,窨制花茶,操作师傅多达二三十人。
  汪瑞裕进货渠道很广,常年派人进驻浙、皖、闽等山区,直接采购龙井、毛峰、大方、小种红茶、贡菊、白菊等,以减少中间环节,得以低价销售。自窨的花茶,也派人常驻天津、北京、东北,一方面推销产品,一方面了解茶叶行情,以利竞争。因汪瑞裕是宗祠产业,故特聘歙县人方鼎延为首任经理。以后又聘歙县人江稚定为继任经理,任期长达六十余年。江乃商城运筹中的高手,在他的管理下,汪瑞裕处于全盛时期。江稚定病逝后,聘用程汉章为经理。他又是一位经营能手,接任后继续开拓,使汪瑞裕的营业状况空前高涨,达到顶峰。师从江、程两位经理的学徒达五十余人,目前仍健在的还不少。
  江稚定在任期间,在观前正山门口建造了三层大楼。三十年代初,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汪瑞裕总店一直在此。大楼内,一楼挖有自流井,店堂出售茶叶。店主为充分利用店屋,就想出一个增加营业,推广茶叶销售的好方法,将二楼三楼都辟为茶馆。但营业方式与众不同,凡到店里购买茶叶,就可以上楼免费泡饮,一尝茶叶风味,如试饮满意还可以嘱堂官带到下面去再买若干。在楼上也可以直接泡茶,有绿茶、红茶、菊花、乌龙,不仅档次多,还可以点名要下面店堂出售的茶叶。由于经营别致,又地处观前最热闹的中心,所以生意极好。茶客一边嘬茗,一边远眺玄都,近瞰街景;熙熙攘攘,莺莺燕燕,观前盛景一览无遗。三楼茶座却是另一个天地。《大光明报》主笔颜益生,姚哨秋,梅晴初,夏有文等人常驻在此,一面饮茶,一面编报。一般老苏州不敢上去涉足,免得与报人罗嗦。当时报人被视为“无冕帝王”。稍惹不快,被他们大笔一挥,在报上嘻笑怒骂,冷嘲热讽一番,弄得你哭笑不得,结果还得小焉者登门致谢,大焉者送礼请客,红红面孔。为了不要自找麻烦,还是少去为妙。他们在三楼编报,得地利之便。因为当时苏州的各路新闻,观前为集中之地。记者们侦悉新闻后,马上可以三脚两步,走上汪瑞裕三楼,汇报编者,迅速写成新闻,成为特快消息。所以,颜益生等人每日在三楼汇集消息,写稿编报直至傍晚才散,并将稿样直送印刷所排印。汪瑞裕三楼竟成了《大光明报》的编辑部。
  以后又在屋顶加层,建了一间小屋(直到旧春蕾拆建时仍在),朝南落地长窗,充满阳光,由文教界同仁,建立“一九集”(匾额由蒋吟秋先生题字)作为圈内人喝茶下棋休闲场所。张千里、张建初、彭嘉滋、朱慰元等教育界人士都是其中人物。可惜恕不对外,闲人莫入,至今知者极少。然而,汪瑞裕因此在行业经营中添了一笔浓浓的文化色彩。
  解放后,汪瑞裕茶号公私合营,1964年前隶属平江区日用杂品中心店管理;1964年后隶属苏州市杂品公司,文化大革命中1966年改为春蕾茶庄;1969年隶属平江区财贸革命委员会;1978年隶属苏州市棉麻公司;1984年隶属苏州茶厂;1999年改为股份制企业,首任经理王通;2002年钱曙韶女士出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两百多年来,汪瑞裕茶号的原老及其后人,坚持诚信经营,勇于开拓进取,不断提高茶叶质量和服务水平,使茶庄经久不衰,居苏州茶业界百年老店之首.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糕点老字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