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人玩什么游戏每月需要花几千元,20岁了父母还不让通宵着急呀

被孩子打电脑游戏困扰的家长,这里有份最理性的应对策略大全 | 睿壳网
被孩子打电脑游戏困扰的家长,这里有份最理性的应对策略大全
看点&孩子爱玩电脑游戏怎么办?这是困扰很多家长的一个难题。本文作者是写过《》的孙颖康,这位理性且自有一套的妈妈像做研究一样分析了3类孩子、3种游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3个引导方法。文章很长,干货很多,值得孩子爱玩游戏的父母一读。而即便你有幸没有这样的困扰,这篇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对孩子的同理心、对亲子关系的呵护,而非简单粗暴呵斥了事的态度,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文 | 孙颖康 & & 编辑 | 闻琛从60后、70后到80后,很多家长都面临一个无经验可循的、特别头疼的挑战:孩子特别爱玩电脑(包括iPad/手机)游戏怎么办?在60后、70后的童年游戏中,男孩打玻璃弹珠、刮香烟片儿;女孩跳猴皮筋、跳房子。电脑游戏这种吸引力极强的妖兽还未曾在世界上诞生,也没有深深困惑过这一代人的父母们。而80后的童年回忆,则多了电视机这个有声有色的小伙伴,父母会限制其看电视的时间。但论吸引力,单向传输的电视机根本不能和双向互动的电脑游戏相抗衡。科技的迅速发展带给很多新父母的新困惑:“我的孩子不玩电脑游戏的时候像个天使,玩电脑游戏的时候就像个恶魔,怎么说都不肯放手,经常以爆发家庭大战为结束。我该怎么办?”&我曾为美国暴雪的《魔兽世界》做过咨询,深入分析过不同人热衷游戏的心理动机;自己也沉迷过大型多人在线游戏《征途》,之后写的网游商业模式分析成为《创业家》的创刊号文章;后来儿子长大了,特别喜欢电脑游戏,在长期和他“猫捉老鼠”的斗争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最近主持 “父母家庭教育”的工作坊,更是在与不同的父母交流中发现了不少共性。&对孩子爱玩电脑游戏,我的总结是:3类孩子,3种游戏,3个办法。3类孩子:普通孩子、电脑游戏成瘾者、极客(对电脑科技很有天分者)。大部分家庭的是普通孩子,爱玩游戏但并没有到荒废学业的地步。游戏成瘾者则整天沉迷于游戏,为此经常逃课逃学。极客比如扎克伯格看上去也整天玩电脑,但和普通成瘾者最大的区别是,极客有着相当高的智商和创造力,并试图改变世界。&3种游戏:单机游戏、竞技类网游、升级型网游。好的单机游戏和竞技类网游可以锻炼孩子的大脑和社交能力。父母需要让孩子避免的是升级型网游,成瘾性最大、杀伤力也最大。3个方法:1)融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的基础,是家长最重要的法宝;2)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能玩能停;3)转移注意力,引导孩子的兴趣、强项。&3类孩子:大部分的孩子只是喜欢电游,但并没“成瘾”要有效引导孩子,首先得了解我们的孩子属于哪一类,才能对症下药。对电子游戏“有浓烈兴趣”和“病态成瘾”是两种不同的状态。绝大多数的孩子只是前者,家长可以引导管教,但不必过于担忧。&第1类:普通孩子——热衷游戏,但没有明显影响学习和生活Dr. Leonard Sax 在普林斯顿的讲座里提到:“根据调查结果,如果玩电脑游戏一个星期不超过 6 个小时,小孩在学习、成瘾、社交、运动等方面都没有明显影响。”当然 6 个小时不是一个绝对数,可多可少,根据每个孩子的年龄,各家可以自己调整。总的原则是只要孩子能够拿得起放得下,该学习就能学习,说停就基本能停下来的话,适当玩电游是完全可以的。很多家庭的烦恼是孩子一有机会就惦记着游戏,然后一玩游戏就停不下来,虽然没到逃课逃学的病态成瘾,但也担心对学习和作息产生不良影响。这个我会在之后的方法2“逐步培养自制力”分儿童期和青春期来详细叙述。&第2类:电游成瘾者—— 沉迷游戏,与现实隔绝那怎样才算是病态的“成瘾”呢?电子游戏成瘾的中国标准是每周40小时,而维基百科上的标准则宽松些,是每周60小时(一天10小时,一周6天)。网络游戏成瘾英文为Internet Gaming Disorder(IGD),在北美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指出IGD常见于12-20岁的男性人群,有9条诊断标准:●&强烈渴求:网游占据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如头脑中常常浮现和网游有关的事。●&耐受性: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花在网游上的时间和投入程度。●&戒断症状:几天不上网就会出现烦躁、焦虑、易激怒,上网后上述症状可迅速减轻或消失。●&尽管知道上网会给自己带来或已经带来危害,仍然忍不住继续上网。●&曾经努力过多次,想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但没有成功。● 除电游之外,对其他事物的兴趣明显减少,以致失去以前的爱好和娱乐。●&向他人撒谎,隐瞒玩电游的真实时间和费用。● 用游戏来回避现实或缓解不良的情绪。●&玩游戏危害到失去了友谊、工作、教育或就业机会。一个亲眼所见的案例是,网游成瘾者穿着成人尿不湿,因为这样他就可以节省上厕所的时间而不停打游戏了。玩电游成瘾的孩子往往来自缺乏温暖的家庭,有的家长是喜欢暴力、羞辱、呵斥的强制管教型,有的家长则是放任冷漠的疏于管教型。孩子在现实中得不到温情,就在虚拟的游戏中寻找安慰和成就感。——&“我出生在一个悲剧家庭,来到这个悲剧城市。我在4年前开始用网络逃避现实生活,不交朋友,对一切冷淡,没兴趣,网络成为了我在监狱里能找到的唯一世外桃源。4年了,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我觉得我现实中没有朋友,家里的父母除了打就是骂,学校里的老师看不起我,如果不上网我会非常孤独,心情低落,这不是自制力的问题。”—— “我妈妈只知道叫我学习、学习、再学习,根本不理解我在想什么。我的生活只有学习这一种状态,精神生活太无聊了,所以玩网游特别让我觉得刺激带劲儿!结果初中玩《梦幻西游》,一陷就是三年。多亏了我的班主任,帮助我太多,给我很多关心和温暖。花了很长时间,我最后总算是走出来了。”如果孩子真的玩电游成瘾,则需要专家的介入和帮助,甚至包括一定的药物治疗。但最关键的,还是需要修复亲子关系,让孩子体验到现实世界的温情,才能从根本上把孩子从虚拟世界拉回来。&第3类:极客(电脑科技很有天分者)此外,如果孩子特别热衷电脑,家长还需小心鉴别自己的孩子究竟是游戏成瘾,还是热爱科技的小极客(Geek)。别不小心,用大棒把未来的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给毁了。教育心理学家鲍立铣经研究发现,从表面上看,极客和游戏成瘾者一样,都沉迷于电脑、网络和游戏,但本质是有区别的:高智商:能成为极客的人,必须是高智商,思维活跃,喜欢反传统。极客对一点很看重,就是聪明。他们会对那些能体现智力的东西特别看重。比如艾尔法狗的创始人杰米斯·哈萨比斯少年时曾沉浸于英国游戏界,但同时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围棋的热爱。&热爱科技:对科技的爱好远远大于社交或者户外运动,爱好一切计算机数码相关的课题以及技术,往往十分迷科幻小说。极客绝对喜欢玩游戏,但是往往不会玩儿需要大量精力和时间的游戏。&&惊人的创造力:极客喜欢做有创造力的事情,重视创造性和产出。青少年时期,杰米斯·哈萨比斯曾在一场为游戏《太空侵略者》设计续集的比赛中获得第二名,并被游戏公司“牛蛙”相中。&不断挑战和突破,试图改变世界:比如乔布斯所奉行的人生哲学是:1、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2、领袖与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3、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在现实生活中,像扎克伯格或者《BigBang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那样的“天才级”极客很少,但在电脑科技方面有兴趣、有天分的孩子却很多。他们也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小心呵护他们在电脑科技方面的强项和发展,甚至给他们多一点的电脑游戏时间。这在之后的方法3 “转移注意力,引导孩子的兴趣和强项”会详细叙述。&3种游戏:好游戏让孩子开窍学习,坏游戏让孩子闭关沉迷在具体阐述三个方法的对策之前,还需要厘清“好游戏” 和“坏游戏”的概念。多次打破全国电子竞技记录、11岁就上大学的张砷稼把游戏分为三种:单机游戏、网络竞技游戏和网络升级游戏。可以说,让家长恨得牙齿痒痒、孩子重度沉迷的,基本都是网络升级游戏。第1种:单机游戏—— 一个人玩的游戏单机游戏,就是一个人玩的游戏。其种类繁多:RPG角色扮演、ACT动作、AVG冒险、SLG策略、RTS即时战略、FGT格斗、STG射击、FPS第一人称射击、PZL益智、RCG竞速、SPT体育、SG养成、CAG卡片、LVG恋爱、MSC音乐,乃至各种各类的休闲小游戏。iPad和iPhone上的App,多是单机游戏。单机游戏一般所耗时间有限,孩子不易深度沉迷。一些经典的单机游戏,都有简单而清晰的目标,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会经历游戏设计者准备好的各种体验,验证自己的各种奇思妙想,并按照游戏的指引一步步接近并最终达成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第2类:竞技型网游—— 无论投入时间和金钱多少,起点都是公平的竞技型网游,比如网上棋牌室,也不容易让孩子重度沉迷。因为竞技性网游往往以一局为周期,游戏时间是有限可控的,短则几秒,长则几个小时。游戏结束之后,一切都归零,下局游戏又从头开始。只要能完成一局游戏,就能收获完整的游戏体验。此外,在竞技型网游中,个人技术决定实力,玩家更多体验的是游戏本身。为了变强,玩家需要不断学习和努力练习去提升技术。技术是属于你自己的、可以带走的东西。即使这个游戏运营公司倒闭了,换个同类型的游戏,水平和思想犹在。游戏中掌握的经验理论,往往都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3类:升级型网游—— 谁投入的时间和金钱越多,谁就越强大真正需要引起家长们的警惕,并一定要让孩子远离的,是大型多人在线的升级型网游。升级型网游不存在游戏周期,游戏时间是不可控的。出于对等级和装备无限制的追求,你即使一整天都在游戏,也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等级需要时间去练,装备需要时间去打,然而只要你肯出钱,一切都不是问题。在这样的环境里,经济实力决定一切,天赋和个人能力没有任何用武之地,人的价值被无情践踏。为什么我宁可旷课去打游戏?因为我多练一天可能就比别人等级高一点。为什么我肯拿买书包的钱去买装备?因为我可以对之炫耀装备的人比看我书包的人多得多……一旦开始玩升级型网游,为了获取成就感、满足虚荣心,玩家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来换取等级和装备。已工作的成年人一旦权衡不当尚且有影响,时间和金钱极其宝贵的青少年们,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就会直接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家长要精心挑选优秀的游戏、引导孩子体验到经典游戏的精彩,避免升级型游戏的沉迷。可以多找些不同类型的经典游戏给孩子,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经典游戏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都是有其原因的。愿意给孩子找好游戏玩的家长,远比愿意给孩子买昂贵玩具的家长受欢迎。下面是一些推荐:— Minecraft:Minecraft 就是电子积木。从木头积木到塑料乐高, 到电子乐高, 游戏跟着时代发展。Minecraft 率获殊荣,从 2013 开始到 2015 年一直得到 Kids’ choice awards,注册人数早超过1亿人。— &League of Legends (13 岁以上才能玩) :这个游戏是一款没有血肉枪杀的智力游戏,被评为一系列最佳(Best technology, best visual art, best game design, most played game),高峰期每日有 两千七百万人在线。— App年度游戏:苹果商店每年都会精选出一批出类拔萃的游戏,其中的益智类(比如纪念碑谷Monument、密室游戏Room1、2、3)都是特别能激发孩子想象力、创造力、耐心的好游戏。我和儿子还经常比赛,看谁先解出迷题、互相请教,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玩此类游戏的兴趣。&“那是不是好游戏就不需要严格限制时间了?”“我孩子已经迷上了升级型网游怎么办?”&“儿子的朋友人人都玩升级型网游,他说不玩就落伍了,怎么办?” 经常会有家长这么问我。3个方法帮助家长们引导孩子合理节制地玩游戏引导孩子合理节制地玩电游是一个家庭教育的系统工程,有3个方法可以帮助到家长们。&3个方法之一:融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的基础为什么说融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的基础呢?因为亲子关系好,孩子才愿意打开心门、聆听你的建议、和你坦诚沟通,做父母的就有无数机会来引导孩子,孩子也愿意配合。即使孩子因为父母的正当管教有一时的抵触情绪,事后也容易和解。而在冷淡隔阂的亲子关系下,孩子心门紧闭,软硬不吃,甚至破罐子破摔,请问家长,你还有什么招啊?掐网线、关电脑,无数事实证明这只能把孩子越推越远,甚至离家出走。更雪上加霜的是,很多研究都发现:缺少爱、亲子关系有冲突,不和睦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沉迷于电子游戏。正因为现实充满了不快和烦恼,充满了父母的不理解、唠叨、批评、控制和处罚,反而造成孩子更大的叛逆,他们更容易转向虚拟的游戏世界里找到认同和快感。中国的网瘾戒断学校尽管治疗手段值得商榷,但负责人也亲口承认:“来我们这里的,无一例外,全部是亲子关系破裂的家庭。孩子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就沉迷于网游。”&不少家长对我说:“融洽的亲子关系是说易行难,看到孩子整天玩游戏就火冒三丈,还要我去理解他,温暖他,这怎么可能做得到?”要帮助孩子不要沉迷于玩电子游戏、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调整我们对孩子玩电子游戏的态度。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采取强硬的对抗态度,那父母就基本已经输了一半了。但如果父母对孩子持有同理心,先肯定孩子适当玩些电游的要求是合理的,并把这件事看成是一个培养自制力、发掘相关领域兴趣的一个家庭项目,孩子也就更愿意与我们配合了。&1.科技在迅猛发展,孩子适当玩电游是合理的。科技在最近20年的极速发展超过了过去100多年的成就。现在,连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都打败了人类围棋界的顶尖高手,做家长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孩子成长的时代与我们成长的时代太不相同了,我不知道现有的职业在10年、20年后是否还存在,但我知道现在完全不接触电子游戏的孩子,将来会在科技社会处于劣势。因为好的电子游戏能帮助孩子培养很多在未来世界的技能,包括思维方式、团队合作、敏捷性、多重任务调度、丰富的模拟体验等等。(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百度或者Google《一个故意不通过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里面提到加速回报定律,就是一个科技越发达的社会,继续发展的能力也更强更快。主流科学家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科技超速发展的轨道,十几年后的世界可能会变化极大。)&2.玩电游帮助孩子社交。电游,如今已经成了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们)的社交语言货币。一方面是线下社交,哪怕是陌生的孩子,只有聊起共同喜欢的电游,很快就能热络地打成一片。一方面是线上社交,各种组团任务让孩子学会迅速熟悉陌生人,以便在游戏中合理安 排人力和资源分配。在好的网络游戏中,孩子能体会到这是一个合作的世界,只有合作,大家才能一起受益。&3.绝大部分孩子只是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而不是病态的“成瘾”。前文提到“有浓烈兴趣”和“病态成瘾”是两种不同的状态。绝大多数的孩子只是前者,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也有家长抱怨说:“普通孩子每周玩6小时,成瘾孩子每周玩60个小时。这从6到60中间的孩子算哪类呢?我孩子现在每周玩十几小时,而且有越玩时间越长的倾向,是不是有成瘾的可能?”我的回答是:这要看家长是“往外推”,还是“往里拉”。“往外推”就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严厉制止,拨电源线、砸遥控器、大声吼叫、各种惩罚。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不让他干的事(特别当家长态度强硬时),他偏要与你作对。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只会增加孩子对你的抵触情绪,把孩子往更沉迷电游的路上推。“往里拉”就是尽量用平静、和缓的语气和孩子讨论,尽量去理解孩子,让他感受到你的善意和家庭的温暖,引导孩子往游戏以外的强项或兴趣去发展。&亲历故事1:一位妈妈为青春期的儿子热衷游戏而苦恼不已,经常忍不住责备,导致儿子萌发了想逃离家庭、去住宿学校读书的念头。在“角色互换”的扮演游戏中,妈妈体会到儿子内心的苦闷与无助,回家与孩子坦诚交流。儿子回报她一个亲密的拥抱。从想要离家出走,到如今愿意时不时拥抱一下妈妈,这对一个青春期的男孩来说,是多么的不易!虽然问题还未解决,但孩子的心门已经对妈妈重新打开,愿意对话,好转就在前方。亲历故事2:另一位家长发现儿子特别喜欢联网打竞技游戏,一开始非常不解,百般阻止。后来她读了《P.E.T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领会到家长要对孩子有同理心,就坐下来在儿子身边观战。慢慢地,她也开始为孩子的胜利而加油,为孩子的失败而感到沮丧。一方面她对孩子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接纳;另一方面,孩子体会到妈妈的关爱,反而变得更自律了。4.& 化孩子玩电游为加强亲子关系的契机。什么是与孩子关系拉近最有效的方法?其实,你孩子对什么有兴趣,他最想跟你谈什么话题,你就从那着手。如果你对孩子说的都是你对他的要求,而对他有喜欢的事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趣,孩子怎么会感到你是真心关心他呢?如果孩子爱玩电游,和孩子聊聊他最喜欢的电子游戏,甚至向他请教。说到这里,估计有家长会跳起来:“这不是变相鼓励孩子玩游戏吗?!”别急,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后来才发现,没有比孩子愿意邀请你进入他最喜欢的世界更美妙的事情了。我儿子的故事:他特别喜欢玩Minecraft,以前一玩就不太肯放手。当时各种招儿都使了,感觉就是在和iPad争夺孩子。后来亲子关系改善了,儿子主动给我看他在Minecraft里搭建的各种小世界,讲解各个建筑和房间的设计,真的让我耳目一新。印象最深的是儿子利用不同材质不同地基的房子在爆破时发出的不同音阶,编了首曲子。随着一座座房子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去,一首《植物大战僵尸》的主题曲飘了出来,真让我惊叹不已。从那以后,我在按规定叫他停玩Minecraft时,就多了份发自内心的理解,儿子也变得更加配合,甚至不时咨询我对他在Minecraft里所设计建筑的美学建议。Cindy Zhang的故事:当儿子第一次和我谈到玩电脑游戏有多么的激动人心时,我心里是很矛盾的,因为我根本就不想让他玩电游, 如果我还听他讲电游,那不等于是在鼓励他玩吗? 但是,经过高情商家庭教育 EQ parenting 训练的我,还是决定听听儿子描述他所感兴趣的电游是个什么样的游戏。仔细听完后, 才知道他玩的电脑游戏智力性极强,而且需要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才能取胜。于是还和儿子多交流了几句,对这个游戏所能带来的好处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就没有阻止他玩。幸好耐着性子听儿子讲完了,否则,就会盲目地把儿子骂一顿,在感情的投资银行里又多欠了一笔。因为经常听儿子讲电游。有问有答,他便愿意经常和我们讲他游戏的进程,讲的内容也越来越细。 但有时我确实很忙,只能一边做饭一边听儿子讲他的“有趣”的事情,同时还免不了想想工作上的事,儿子一眼就看出来没有认真听他讲。这时我会马上道歉,让他再重新给我再讲一遍。正是因为一直和儿子有着和谐的交流,使得我了解到他所玩的电游有哪些好处, 才使我们能够在后面的日子里有效地与儿子讨论控制玩游戏的时间。&当然家长和孩子毕竟是不同年代和环境长大的,生活的重心和兴趣不一样,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要求自己完全跟上他们的脚步,但孩子只要看到家长的用心,他们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的。&3个方法之二: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能玩能停需要强调的是:融洽的亲子关系是指对孩子的尊重,对孩子身心需要持有同理心,而不是对孩子做无原则的退让。所以,大部分家庭都对孩子玩电游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家长最普遍头疼的是“立法容易执法难”,尤其是“孩子偷着玩”和“孩子答应某一时间结束游戏但却不遵守承诺”。&先说说“立法”。通过实践和观察,我比较推荐的是平时不玩,周末可以有适当时间玩。家长们比较普遍的做法有:1)平时不能玩,周末能玩上上几小时;2)每天都能玩上少量时间(比如20分钟),一周的游戏时间总量和第一种做法差不多;3)只要分数不低于一个期望值(比如全A),孩子做完作业就可以玩电游。第一种和第二种看上去差不多,其实不然。我曾对9岁的儿子采取第二种策略,每天都有20分钟玩游戏或看游戏视频,结果他每天都会有个期待、猫爪挠心似的魂不守舍。采用第一种策略后,明显改善,只剩周末猫爪挠心了,平时里他知道没有了指望、死了心,只能努力去找其他乐子。所以真心建议,在孩子小的时候,每周一定要有几天是不能玩电游的,不要让孩子养成一种有空就非得用电游来填补无聊的坏习惯,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机会锻炼他们自己寻找其它娱乐的能力。至于第三种做法,对初中以下的孩子特别不建议,对高中的孩子也要非常谨慎对待。因为孩子为了玩电游,很可能匆匆忙忙把功课做完。而且在北美,很多聪明的孩子,中学前拿全A并不需要太多的努力,所以大把的时间花在了玩电游上,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又拿孩子无可奈何,因为孩子的成绩达到家长的要求啦。最重要的是,如果孩子每天玩电游,空闲时间都被电游填补了,这样的快感不断地刺激着孩子的大脑,造成他们对玩电游的渴望越来越高,依赖性越来越强。就像很多家长说,他们的孩子每天不打游戏就像丢了魂似的难受,一打游戏就好像打了大麻似的轻松、愉悦、兴奋。&接下来说说“执法”,培养孩子自控力的关键是形成良好的习惯。无论是《Willpower意志力》(心理学教授罗伊著)、还是Tal(哈佛积极心理学教授)都发现:自控力的本质其实是“习惯”。因为自控力需要消耗大脑的大量能量去对抗诱惑,然而一旦当人对一件事情形成习惯后,大脑所消耗的能量急剧减少,自控力就容易形成了。而习惯的养成,有4个关键:信念、目标、监督、奖励。第一:信念 ——要让孩子知道电游成瘾的危害,这是培养自控力的价值观基础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就可以旁敲侧击地告诉他们玩电游成瘾的症状和危害。建议少一些枯燥的说教,多一些些生动化的手段,比如分享一些孩子因网游瘾而不能自拔的视频或报道,或者让孩子多自己动手去查相关的资料。一开始,孩子未必都听得进去,或都能理解。但如果家长能利用一切机会,长期地、潜移默化地把电游上瘾的危害性植入孩子的脑海,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孩子长大后通常不会长期沉迷于网游,因为人的行为是由其价值观决定的。儿子酷爱电脑游戏。但有一天,他突然很严肃地对我做了个演讲,关于网游是如何让人的大脑上瘾,网游公司是如何赚钱的,原来他搜游戏理论视频时,发现了电脑游戏成瘾的危害,发现自己原来不是玩电脑,而是被电脑玩,特别忿忿。再后来,虽然儿子玩游戏时仍做不到每次都及时停止,但他至少意识到了沉迷游戏是不妥当的,主观意识是想及时停止游戏,而不是妈妈怎么说,他必须怎么做。&第二:目标——家长要了解大脑的发育规律,循序渐进设定目标,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很多家长都认为“遵守家庭规则,游戏时间结束就不玩”是个挺简单的目标,如果孩子屡屡做不到,家长就深感挫败。且不说成人也时有意志力薄弱的时刻,如果我们能了解一下大脑的发展,我们就会理解“说停就停”对孩子们其实非常挑战,因为他们负责理性控制的大脑额叶还没有发育成熟。我们的5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信号是先通过人脑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到额叶(front allobe) 。边缘系统主要处理跟情感有关的行为,即What I Feel (我感觉); 额叶负责理性思考、计划、冲动控制等,即 I Think Rationally (我认为)。玩电游带来快感,是What I Feel 我感觉(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起了作用,控制玩的时间需要调动“I Think Rationally”(额叶frontal lobe) 的功能。因为青少年的大脑发育还没成熟,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孩子知道过度玩电游并不好,但他们很难做到自我控制的原因。&第三:监督和奖励 ——多鼓励,少苛责,积极管教比惩罚管教更有效监督和反馈是培养自控力的难点,而且孩子在儿童期和青春期的心理不同,家长也要区别对待。?儿童期 – 及时纠正,积极鼓励在儿童期(孩子10岁之前),孩子还比较依赖父母,对家庭制度也还能遵守得八九不离十,虽然有时有点偷偷摸摸玩电脑,或者超时玩,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尊重父母的权威,比较容易管教的。因此,儿童期的孩子违规时,家长应马上指出。当然我们一定要保持情绪平和,就事论事,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把重点放在总结错误上。相反,过激的情绪化处理往往会导致孩子情绪激化,反而失去理智反思的机会。这里特别推荐一本书《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 (Jane Nelsen所著),讲述的是不以孩子过去犯的错误作为关注点,不以羞辱、责难、痛苦作为管教手段,而是以未来的解决方式为关注点,以积极沟通作为管教手段—— “我们一起来制定对双方有利的规则,我们还要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是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儿童期 – 正面管教的亲历案例儿子玩游戏曾有个 “永远的5分钟”。在游戏规定时间结束后要求再玩5分钟,这个我能理解,成人看个喜欢的电视剧,正在兴头上,我们也不容易做到说停就停。然而儿子5分钟之后还要延期5分钟,接着再要延期5分钟,我就真的不能忍了。在几次强行拿走iPad、儿子大吵大闹之后,我找了个他情绪平稳的时间,共商对策。“我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才不会和你一起讨论如何对付我自己的办法呢。”儿子别过身去,捂住耳朵。于是我提议了两个解决办法,一个是他如果不能遵守时间约定,就扣除下一周的iPad游戏时间(惩罚管教);还有一个是如果他能遵守约定,我就奖励他一定的积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可以换取他自己喜欢的东西(积极管教)。不出意料地,尽管不情愿,儿子还是有着正常人的智商,选择了第二种。经过讨论,最后我俩约定:儿子第一个5分钟结束游戏,奖励20积分;第二个5分钟结束游戏,奖励10积分;第三个5分钟结束游戏,奖励5积分;第四个5分钟,妈妈过来拿走iPad,并且没有任何奖励。累计到200分以后,我可以花钱帮儿子买游戏里的一袋金币。以前我实行惩罚管教时,见效虽快,但亲子关系变得很紧张。儿子一边扔回给我iPad,一边为下周所扣除的iPad时间而愤恨伤心不已,有时还会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埋头大哭,搞得我心里也非常内疚。现在实行积极管教后,儿子不仅主动性大大提高,而且反感的情绪也降到了最低。虽然过程中有些小小的反复,但总体而言,现在儿子基本都能在5 - 10分钟内主动结束游戏,而且情绪都还不错。并且我还发现,当游戏时间快结束时,如果有空能温柔地陪伴他一会儿,看看他在玩什么,向他请教一下游戏中的问题,儿子会很开心,也会更配合地及时结束游戏。&?&青春期 – 给予空间,交流的艺术让孩子愿意聆听在青春期(孩子12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父母也走下了权威的神坛,这时每次孩子违规你都“当场抓贼”的方法,不仅效果不好,也让孩子感觉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监视”他们,这种不被信任的感觉阻碍孩子自控力的培养,对亲子关系也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在孩子高中的时候,如果父母还是采用比较强硬的管制方式来对待孩子玩电游,有可能孩子到了大学,因为没有自控力,玩电游玩得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包括逃课。比如就有家长烦恼:“我告诉儿子停机,他基本上能在5到10分钟内停机,但如果不叫儿子停机,他会连续玩几个小时。那他进入大学,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怎么办?”所以当孩子进入青春期、走出家门之前,家长就要逐渐放手,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理解,培养他们主动停止游戏的自控力。&青春期 - 家庭教育专家黄敏的案例:儿子进入青春期后,“自由散漫、 无组织无纪律”的苗头开始冒出。有些家庭作业需要上网,但做完作业后,他就”游到”了其他网站。我本着“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无证则无罪)”的原则,采用“警察抓小偷”的战略方式,儿子就给俺来个“声东击西的地道战”。最让我生气的是,明明抓个正着,儿子还敢睁眼说谎,那说谎技能之笨拙,态度之坦然,我和老公都傻了眼了。俺改变了”战术”,来个“高压掌控”,给他个下马威,儿子不仅“迎刃而上,蔑视权威”,而且再次犯规,逼迫我连着几个周末剥夺他玩电游的权力,到后来要把所有电子产品藏好。儿子不仅没有”屈服”,更糟糕的是以“冷战相迎”,几乎不愿跟我说话,陷入了一场权力斗争。后来我意识到,孩子慢慢大了, 简单抱怨、批评和处罚的方式绝不是上策,不仅没有达到效果,反而把亲子关系搞得很不好。儿子成为青少年了,开始走向独立,开始有自己的思想,需要给他更大的成长空间,可是老妈还停留在把儿子当做儿童对待的教育方法上,没有做到及时的调整。反省了自己,开始更注意多用沟通和引导的方式,制度也随之做了些调整,比如我不再监督他,但他不能带iPad进自己房间、必须在客厅使用电脑。儿子对很多方面的兴趣也随着年龄增长,向我提出了一些要求,我也做了一些调整,比如增加了他在电脑上社交和娱乐的时间。现在,在儿子违规的时候,我有时也会表达不满、指出问题:“不是有规定现在不能玩吗?”,有时表达理解和期望、心平气和地说:“自控确实不容易,是吗?没事,慢慢来,下次再努力!”因为我坚信:温柔的鼓励远胜于严苛的指责。别指望几次交谈或管教,孩子就老老实实一劳永逸。交流是一门艺术,与孩子的交流更是如此,需要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与他们交流。有效的沟通不是想说就说,想做就做,而是要冷静考虑时间、双方情绪状况、从什么角度说、怎么说、以什么样的切入点去说等等因素。也许需要等几天找到合适的时机,这时大家情绪平和,你也比较有准备,孩子才比较能考虑我们的想法,这样往往会事倍功半。&3个方法之三:转移注意力,引导孩子的兴趣、强项在意志力的心理学研究中,孩子吃糖是个很著名的实验,结论是在小时懂得自我克制(不马上吃糖),长大后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冲动和欲望,具有更坚强的意志力,从而更能成功。有意思的是,研究还发现,最能抵御甜糖诱惑的,不是那些紧紧盯着棉花糖,运用意志去抗衡的孩子,而是那些东张西望、研究天花板或者门窗的孩子。转移注意力是培养自控力的另一个好方法。在面对孩子玩游戏的问题上,心理学有同样的发现。游戏和互联网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其实在设计上是通过我们大脑的奖赏中心,提供即时的满足和瞬间的刺激。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让现实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像游戏和虚拟世界这样,就能重建正常的家庭生活。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有:& & &●&发现孩子的天赋,引导电脑游戏相关领域的兴趣:比如电脑游戏编程、机器人、做视频、画动漫,写故事、音乐创作,甚至创办游戏俱乐部、做生意,写游戏书等等。●&寻找孩子在电脑游戏之外的兴趣、强项,比如:游泳、球、象棋、吉他等等。●&为孩子打开视野,在现实世界建立朋友圈,走出去体验更多的美好。&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家长帮助其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也不一样。有的孩子特别热爱运动,踢一场大汗淋漓的足球很有效;有的和小伙伴一起出去疯玩很带劲(但家长不给孩子携带电子游戏产品);还有的,比如我儿子,颇有极客的潜质,我就得特别小心在他的电脑强项和游戏防沉迷中间平衡。首先,我对儿子说与其玩别人的游戏,不如创造属于你自己的游戏!我给他下载了获得儿童科技大奖的Hopscotch编程App,虽然是入门级的运用,但科学有趣,特别适合7-11岁的孩子。儿子一下子就迷上了。后来我又循序渐进引导一些特别优秀的编程网站,比如麻省理工MIT所研发的https://scratch.mit.edu/,儿子从此一头扎入编程的世界,还发表一些自创的游戏让别的玩家玩。现在他已经开始上正规的python编程课,如鱼得水般快乐。其次,自从发现儿子特别喜欢机器人后,又尽量提供资源和平台让他去玩机器人,不仅锻炼编程、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精巧的动手能力,还让他能紧跟当代智能科技的步伐。接着,我还购买了给儿童阅读的IT人物传记,比如《&谁是比尔·盖茨?》(Who Is Bill Gates?) 、《谁是斯蒂夫·乔布斯》(Who Was Steve Jobs? ),希望儿子能像Bill Gates和Steve Jobs那样遵循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在将来的成长途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最后,针对儿子的特点,我给了他比同年龄孩子更多的自由上网时间,让他可以在网上搜索他所喜欢的信息,包括自学可汗学院的科技类课程、极客的各种脑洞大开的视频。当然,他借着上网偷玩网络游戏的事情也干过好几次。但我并不想因噎废食,在综合引导下,他现已基本不玩这种猫捉老鼠的把戏了,而是会教我Youtube是根据什么算法和原则将某一游戏视频排名靠前、或者量子物理有什么新发现。此外,正因为儿子天性比较“宅”,我更鼓励他和同龄小伙伴能多走出去。这样不仅满足孩子玩的天性,培养孩子的阳光性格,以及与人交流和相处的能力,而且减少了对玩电游的依赖。这里再分享美国新泽西州Cindy Zhang引导她儿子的一个故事:在我们家,童子军 (Boy Scout)的活动占用了儿子的不少时间,他很喜欢童子军的户外活动,特别是艰苦的爬山行军野营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同时也通过童子军所组织的本州和全国集体活动结交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的新朋友。最终让儿子彻底停止玩电游的也是因为童子军。在他 9 年级的夏天,他的童子军团队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从马里兰骑自行车到宾州匹兹堡,每日平均要骑 50 里,爬坡近 3000 英尺,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行程。在这个暑期,他参加了两次童子军夏令营。两个星期的野外活动都没有上网机会,没有手机或电脑。暑期活动回来后儿子感慨地说,没有电游的日子是完全不一样的。他意识到在他的人生中还有更有意义事情可以做,并开始了他的 Eagle project 计划,为他曾经上过的小学做点贡献,以报答学校对他的培养。那时他开悟了。他从电脑中删除了游戏。那个游戏他当时在全校高中四个年级里是玩得级别最高的。他把心爱的游戏帐户转送给了同学。帐户里有他积累了三年的游戏战绩。需要特别要指出的是,要尊重孩子的节奏,即使他沉迷游戏,也很可能是阶段性的,慢慢引导,不着急。奥数冠军刘洋最近被麻省理工大学提前录取,但刘洋从小就是游戏迷,上中学时,刘洋玩游戏更是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天天为了玩游戏跟妈妈打游击战。他妈妈刘双秋发现儿子有数学的天赋和兴趣,花了很多心思引导,最终刘洋发现沉迷游戏会影响学数学,就把心爱的游戏全删除了,走出了沉迷游戏的阶段。&&引导孩子玩电游是家庭教育的系统工程、长期工程电子游戏(电脑/iPad/手机游戏)让很多家庭都陷入了一场关于控制权的斗争,尤其是家里有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父母往往觉得自己就是在和电脑、网络争夺孩子。我的体会是,任何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包括孩子玩电游一事,如果孤立起来处理,那一定只是治表不治本,或者不仅连治表的效果都达不到,反而造成了更长远的危害。只有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和长期目标、运用综合整体的育子方法,虽然不一定能达到立杆见影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一定会为孩子的进步而感到惊喜和欣慰的。我坚信这一点。孙颖康曾在世界500强公司担任市场营销的资深管理工作,辗转中国、新加坡(亚太总部)、英国(全球总部);移民加拿大后开始创业,专注于教育心理学,包括亲子教育、优质私校申请、留学生成长监护。相关阅读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喜欢就点赞▼
外滩教育 相关文章:
看点 数学素养在STEM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数学学习既充满乐趣,又充满挑战。为了帮助那些对数学有畏难情绪的孩子,一款既好玩又能提供个性化指导的App应运而生。按:原文刊载于CNN Money频道
美国纽约的Bronx Arena高中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课堂,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也按照自己的节奏自主学习。老师不是站在讲台上灌输知识,而是在学生间走动,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辅导。这些学生
点击图片,参与调查???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喜欢就
互联网信息时代,科技推动社会发展,掌握数字化技能将成为孩子未来发展的必备技能,比如编程。目前,美国、英国等政府已经将编程教育普及到中小学教育当中,不仅如此,新加坡政府于明年将编程纳入小学考试范围科目。
看点 社团活动是校园生活中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那么,同学们参加社团只是为了兴趣,还是有更深远的打算呢?暘昇YOUNGS的创始人邵暘致力于帮助学生社团发展得更好。在本文中,他和大家分享了对当下中学生
看点 在即将开始的2016新学年中,AP计算机科学将增加“计算机科学原理”课程。鉴于计算机科学可能让普通的高中生望而生畏,该课程依据大多数学生的编程水平设计,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和数据,提升他们对计算机科
看点 江西新余少年陈敏坤5岁学琴,在一年半时间内每周坐夜火车到上海练琴,今年5月被美国顶尖的艺术高中因特劳肯艺术学院录取,并获得近百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出身工薪家庭,敏坤的经历很励志,但沉浸于黑白键盘
想让自己的孩子更发现他的潜能吗? 希望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发展有更大的掌控力吗? 希望孩子把过去的一些事件转化为学习的机会及具备对日后类似事件的应变能力吗? 希望孩子成为他生命的带领者吗?带
希望给孩子真正国际化教育父母是否正在纠结下面的问题:“避开本科留学的白热化,是否该让孩子更早出去?“国内价格不菲质量参差不齐的国际学校是不是还不如直接申请国外精英私校?“在国内学到高中毕业的孩子还能否
看点 都说批判性思维很重要,那么批判性思维在孩子多大的时候培养比较好?批判性思维是不是只能在学校里培养?Heidi Butkus 是加州公立学校的一名幼儿教师,在本文中,她为我们讲解了家长或教师如何用
看点 孩子的第二语言该何时启蒙?越来越多的家长倾向于“越早越好”。而至于该怎么教、教什么,家长们也是各有心得。如果想让孩子达到双语并驾齐驱的水平,又该怎么做?第二语言习得专业在读博士高思畅,结合学界和
戏剧是人类伟大的艺术,而伟大的艺术对孩子身心综合发展的帮助,其效果不可估量。它可以塑造孩子的情商和性格,让孩子充分展示自我。如果想更好地教育孩子,需要关注“戏剧教育”这个看似陌生的词汇啦。 本次,我们
看点 “梦想编程现实”创始人周安琪13岁到英国留学,毕业于剑桥大学工程系,之后研究计算机思维与青少年编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公开课中,她介绍了STEM教育如何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详解了编
看点 上海女孩吴蓄涵读完初中去了新西兰,又出人意料地去UWC印度校区读了两年高中。在魔幻与现实交织的印度,她深度体验了文化差异,在村庄里教孩子的经历又触发她与同学一起做了一个交互式线上教育项目。在吴蓄
想象一下,把米罗大师的绘画作品搬到舞台上是怎样的场景?这场多媒体现代舞《米罗的星空》将鲜艳色彩、各种形状和有趣游戏汇聚并以奇幻宇宙为主题描绘出鲜艳的彩色星空。本周外滩君送出的福利,就是这一出来自上海儿
看点 在柏林一所名为ESBC的学校,15岁以下的学生不分年级,也没有课表,学生们可以循着自己的兴趣自由探索。老师也不再是站在讲台上的主导者。这种让学生真正做回“学习主人”的翻转课堂模式,或许可以给我们
看点 最近希拉里提议的新政策让STEM为更多人所了解。那么STEM到底是什么?它与科学教育有何不同?在本次公开课中,北师大物理学博士周小鸾为大家解答了这些问题。同时,她还分享了欧美学校的STEM教学案
看点 回想起外滩君的学生时代,化学实验就是按照实验说明亦步亦趋,最后得出一个预期中的结果。然而,在协和双语高级中学IB化学老师Richard Tuck看来,实验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在一定规则范围内,不
看点 提起理财,似乎这是一个只有大人才会谈论的话题。但是,理财是人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早培养理财意识,孩子将来就越可能拥有出色的理财能力。Beth Kebliner是美国总统的理财顾问之一,本文介
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已突破52万,如果将高中及以下的学生定义为低龄留学生的话,那么这个人群的比例已经占到一半以上,这充分说明低龄化留学热潮一浪盖过一浪,但同时其背后的
看点 父母对孩子的爱与生俱来,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情感太过自然和强烈,父母们便很少会去思考自己爱孩子的方式是否妥当。殊不知,有太多父母因为缺乏共情的能力,正以爱为名,支配着孩子;或者因为缺乏对大脑发展规律
本期外滩教育周六主题书单是讲述人类交往发展的全球史书籍。荐书来自于教授IBDP世界历史的吴嘉乐老师。全球史是一门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可以说,它的产生是历史学对全球化进程的反映。读懂全球史有助于培
世界正在发生越来越快的改变,未来的教育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逐渐变成“我们如何根据过去20年世界里的经验,让下一代在20年后的世界里成功?”与此同时,STEM正在教育界名声大噪、风生水起。那么,将两
本期少年书评来自外滩教育的暑期实习生Phoebe,正是青春热烈、风华正茂的高中年纪。透过美国青少年类作品代表人物John Green的青春题材小说《纸镇》,小作者品读着小说,并思考着人生——人
他一开始只是个名不经传的语文老师,可是一个“虎头虎脑的青年教师”缘何能被上海语文名师黄玉峰一眼相中;他又是怎么一步一步开发出一套批判性思维写作课;而这样的写作课又缘何能够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高考
看点 上世纪80年代,在海外求学的中国学子勤奋好学,虽然贫穷但充满理想主义。如今,随着国内中产阶级的壮大,“富二代”留学成了潮流。最近,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发布一条评论文章,描绘出如今留学海外的学子
看点 希拉里想为STEM 专业硕博士发绿卡的消息一出,“STEM”这个词又跟着火了一把。究竟什么是STEM?哪些专业属于STEM?希拉里又为何要抛出这一政策?请看STEM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历程,了解该领
看点 美国撒切尔高中被誉为“马背上的神校”,骑马是该校学生的必修课。本期外滩公开课,我们邀请了曾赴撒切尔采访的记者华琪和该校高一年级学生Phoebe,一起聊聊在撒切尔“养马喂猪养蜜蜂”的校园生活。对谈
看点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然而什么是“更好的教育”呢?想必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标准。朱春燮(微信号:qiqiutown)是一位从事了十余年儿童教育服务行业的八零后,他变卖家当带着孩子环游
看点 视频聊天一定是吞噬孩子时间的黑洞吗?当很多家长都在为此忧心忡忡时,本文作者却发现,视频连线技术也能成为教学的好帮手,让更多学生以更灵活的方式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文 |
JT Ripton &
看点 IB课程以对学生的要求最为全面而著称,在本次IB考试满分获得者、位育中学学生苏晟屹看来,能主动生发出思考是IB学生与其他学生最根本的区别。此外,善做笔记、与老师保持良好沟通、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苏
主题:孩子的第二语言该如何正确启蒙?时间:7月20日(周三)20:00-21:00主讲人:高思畅北京语言大学二语习得在读博士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语言教育硕士曾在美国的中英双语幼儿园做教师美国社科基金中
看点 孩子学习不理想,除了能力、方法有问题,还有家长们时常忽视的情绪因素。中科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崔晓颖老师告诉我们,家长要耐心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梳理情绪,这样既能融洽亲子关系,也能帮助孩
看点 音乐之路道阻且长,最后能从万千琴童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独奏家者,可谓凤毛麟角。出身于波兰音乐世家的Izabela Wagner,用10年时间追踪采访90名小提琴手,全景式展现“音乐神童”们的独奏圈
文 | 择由教育郑惠娜Diane每年12月中旬随着美国大学提前批放榜,以及次年的3月中下旬到3月底,美国大学正常录取出结果,都能在网上看到各种热议。 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录取结果很好的家长和学生,
对话权威招生官,让梦想照进现实由美国文化教育委员会(The Councilfor American Culture and Education, CACE)主办,狄邦教育管理集团承办,上海市平和双语学
看点 彭禹是历史老师,却成了交大附中STEM实验中心的副主任。文科出身的他,何以在上海名列前茅的中学成为“科研军师”?也许是因为有着既宽广又纵深的史学眼光,在他看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一味解决问题更
看点 现代大学当以知识传授、职业教育为主,还是以关注人文、研究问题为核心?哈佛史上最大单笔捐赠人陈乐宗博士最近在伦敦大学学院(UCL)庆典上演讲,详细解答了这个争议已久的问题。他说:“如果只把大学看作
看点 编程再也不是“码农”们的专利!有了CodeMonkey这样的编程学习工具,8-16岁的孩子完全可以从零开始,体验编程的乐趣。吃不到香蕉的猴子呆萌可人,仗义少年出手相助,而编程思维就在挑战一个个关
看点 随着电子设备越来越深地介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家长往往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孩子可以通过这些屏幕获取新知,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孩子沉湎其中、无心学习的风险。又到暑假,这一问题变得越发突出,家长究竟
看点 艺术和文学有许多共通之处。在美国,英语课叫ELA(English Language Art)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在本文中,ELA课程老师Susan Barber为我们展示了她如何
看点 说起美国大学排行榜,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U.S. News榜单外,还有一份Niche排行榜也非常值得参考。它提供了全美绝大多数大学的相关信息,涵盖大U和文理学院,且信息多来源于在校学生和家长的反馈
“197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名15名中国学生赴英留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去往西方留学的学生,这其中就包括前外交部副部长、现任港澳办主任王光亚。这所学校的名字,就是世界联合学院(UWC, Unit
2012年11月,时任《外滩画报》资深记者的华琪和同事飞赴美国东西海岸,探访了一批享有“小常春藤”之誉的美国顶尖高中。以马术课闻名的撒切尔高中,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年后,正想申请美国高中的上海女孩
看点 因为《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这门网络公开课,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成为全球范围的学术明星。本周,他携妻子——同为哈佛学者的琦库·阿达多造访中国,带来了他们共同创作的童书《巴巴央和魔法星
看点 数月前,外滩君刊发了一篇关于双语启蒙的文章《不恰当的双语启蒙,可能毁掉孩子一生的思维和表达》,引发广泛讨论。在外滩教育儿童双语群中,也有很多孩子生活在双语环境中的家长、从事语言教学研究的专家就此
看点 小学时就萌生赴美留学的想法,之后入读上外附中,一路稳扎稳打,本科顺利申请到沃顿商学院,毕业后在短暂尝试了金融业后又转投教育业——这就是“别人家的女孩”Annie。关于留学,关于职业规划,她有宝贵
尊敬的各位先生/女士:上海美国商会商贸投资中心诚邀您和您的家人参加美国Well Stay精英名校保录取项目,美国KOA夏威夷金悦豪华度假别墅移民项目。时间:7月16日(周六)14:00-17:00地址
近年来,学术课外活动在提高孩子核心竞争力上的作用愈发明显。通过参加合适的学术课外活动,高中生们既可能从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也可能因此在申请时给招生官留下深刻印象,对上大学后自如应对课业挑
6月22日,枫叶国际学校获英国剑桥英语语言测试录取考试服务授权,成功取得牛津大学入学考试考点资格,由此枫叶国际学校进一步拉近了与世界顶级名校的距离。今年9月1日牛津大学申请开放,10月15日截至,11
查看更多&&>>&&
外滩教育 微信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岁了父母还不让通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