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无线lol老兵是什么意思赌博

抗日老兵采访录
一、活动背景及意义: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
——穆旦《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
七十多年前,滇缅公路沦陷,国内抗战陷入困境。中国战士进入缅甸、滇西抗日。多少战士的生命永远被淹没于炮声中,又有多少年轻的鲜血在荒无人烟的大地上结痂。1944年,远征军们有的胜利回国,有的却被留在了缅甸至今难归;1945年,抗战胜利了,日本被迫签订了投降条约,屈辱被刷清,历史性的一刻,我们需要去见证,战争的惨痛,需要我们去牢记。那些逝去的忠魂需要我们去保护与铭记,那些尚还在人世的老人,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故本次采访老兵就是为了让我们年轻的一代去揭开历史的真相,还原那段血腥却又该被牢牢记住的历史。同时,也为那些老兵们带去关怀,让社会更多的去关注他们。
其次,我社正处于社团的转型期间。希望此次的采访可以在我社活动的形式上做出创新,社团可以拥有属于自己活动专门化调研类的影像资料,这对于社团的发展十分有意义。再者,本次采访很有现实意义,真正做到了将历史与现实相挂钩,通过走出校园,用勇气接受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对于社员也是有很好的发展促进作用。
二、活动主题:
第二次入缅作战老兵采访录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地点:
老兵家里及历史文化学院202教室
五、活动对象:
本科在校学生、花名册中已有联系方式且在世的老兵及其家属
六、活动流程:
& 1、报名,筛选,组成5人的团队;
& 2、团队第一次开会:
1)明确团队成员人数,同时要求活动过程中不得退出;
&&&&&&&&&&&&&&&&&&&&&&&&&
2)团队讨论,确定要选择的主题,如第一、二次入缅作战、长沙会战,根据名单来确定;
&&&&&&&&&&&&&&&&&&&&&&&&
3)团队内部根据确定好的主题分配好每个人的任务,如联系采访记录摄影,每个人对于自己分配好的任务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 3、准备及开展过程:
1)邀请指导老师钟声老师;
2)确定采访老兵名单三人;
3)根据已有信息,收集战争相关的详细资料,为采访时做准备;
4)联系好第一次采访老兵家属,确定好时间与地点,展开第一次的采访;
5)联系时,可先问一下是否有以前行军保留的东西,在实物这方面也可以做相关研究;
6)采访完成后,做好采访录的编写及新闻稿的发布,写关于此次采访的心得;
4、第二周,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第二批老兵的采访。总结第一次采访中出现的失误,第二次力求采访的出色。
& 5、第三周,同第二周。
6、选择好红色景点和博物馆,组织队员参观。参观之前最好做好相关了解,结合自己的感悟在参观完后每人写一份心得。
7、整理采访的资料,将照片和录制的视频剪好成一个完整的宣传视频。整理报告与心得,整个团队写一份调研报告。
& 8、11月28日,开成果汇报会。
七、注意事项:
1、团队成员的选取过程中要确保成员必须有时间充分的参与进来,同时要求各方面的专业性要强;
& 2、主题的选择要避免宏大,最好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3、联系老兵家属过程中要注意礼貌用语,遭到拒绝后切不可强求;
4、联系的时候首先电话里大约了解一下老人家里的情况,最好采访的时候家属在场;
5、联系好后,在开始采访的前一天要再一次联系,确保采访的成功进行,同时问清楚具体的家庭住址;
6、采访前弄清楚老人的身体状况,采访时要避免激烈话题;
7、每一次采访完后,新闻稿的发布要及时;
8、心得必须确保质量,最好当天就记录下自己的感慨;
9、充分调动各队员的工作热情,避免消极怠工;
10、及时解决突发问题,对外树立春秋学社的良好形象;
11、每一次采访要积极的总结,同时积累经验;
12、红色景点的选择要合理,真正要做到能够学习到东西;
13、红色景点游玩时必须确保队员的安全与联系;
14、每一次采访完的资料要及时上传到社团邮箱及博客,做到与会员共享,相关照片要配好解说词;
15、总括起来的视频要求质量,最终会作为这个活动的一个最重要成果展示,解说词也要求史实具备;
16、成果汇报会的准备必须充分;
17、指导老师的选择与邀请要注意礼貌,最好邀请到专门研究此方面的老师或者社会上有专门研究这方面的学者。
目的:首先,目前社团的活动同质化严重,所以本次活动想在我社活动的形式上做出创新,社团可以拥有属于自己专门化调研类的影像资料,这对于社团的发展与传承十分有意义。再者,本次采访很有现实意义,真正做到了将历史专业与现实相挂钩,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与宣传,可以给老人们带去关怀,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段历史,让他们受社会更多的关注!
思路:调研采访后做成一段视频资料,以成果汇报会的形式宣传。
创新性:我社作为学术科技类社团,以前开展的活动很少有影像资料的留存,很多活动过去就是过去了,后来的社团人就很难对这个活动有很好的学习和了解,而采访类的活动也从未开展过。我社的宗旨与历史挂钩,学习历史,特别是学生,一定要学会利用现有资源,走出学校开展调研,这样才能不断的学习成长。
可行性:利用人脉关系获得了湖南地区抗日老兵的花名册,这样为我们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成员都是对于历史特别是抗战史感兴趣的学生,这样为活动的持续性提供了活力;有队员在调研方面有经验,有队员在采访方面有优势,有队员在剪辑视频方面有特长,可以说,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联系了部分老战士,他们身体状况挺好,也愿意给我们讲述当时的战况,这对于我们的调研很有帮助;当今社会对于老兵们的情况也十分关注,也希望我们的宣传可以在校园内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关心这些在抗战中做出卓越贡献的老兵们!
效益性:能给老人们带去关怀,能让组员们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铭记历史,时刻为祖国准备着。
发表、获奖情况,专利认证及其他资格认证情况
春秋学社于2011年6月获得“校十佳社团”称号;
春秋学社于2011年6月获得“十年最佳学术科技贡献奖”;
春秋学社于2011年9月获得“湖南省优秀社团”称号;
&&& (学院团委盖章)
(校团委盖章)
关于那些战争的记忆
——摘自《中国入缅作战全纪录:被遗忘的远征军》
为守住中国抗战期间外来军事援助的生命线,中国远征军与盟军一起,在缅甸和滇西那块人迹罕至的土地上,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了一场又一场血战,数万将士牺牲在那里,甚至连一个坟墓都没有留下
1942年3月,中国抗日远征军开过畹町桥头,进入缅甸。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再也没有回到祖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牺牲的一名美国战士的墓碑上铭刻着这样的文字:当你回到家,告诉他们,我放弃了我所有的明天成全了他们的今天。
"同样,中国远征军放弃了他们的明天。他们的生活还没有开始,就为抵抗无缘无故的侵略而牺牲了生命。他们甚至还没有经历过人生的里程碑,比如结婚、生子……安享晚年。"史迪威将军的外孙伊斯特布鲁克说。他们是值得后人永远牢记的军人---入缅援助英军的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发动缅北反攻战役的中国驻印军、进行滇西反攻战役的中国远征军。这三支部队现在统称为中国远征军
尽管这段历史一度被遗忘,但是,一股来自民间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中国远征军;知道了一个甲子之前,在风景秀美的滇西大地上,那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
滇缅抗战,是整个盟军太平洋战场重要的一翼。
曾说,如果不是中国军队拖住20多个师团的日军,并出兵缅甸,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就崩溃了。滇缅抗战,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越走近这段历史,敬畏之感就愈加强烈。
用文字还原历史苍白而无力。重书这段历史,只是让那些远征的将士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荣誉;于我们而言,这是一段无法抹去、忽视和回避的记忆。
【第一次入缅作战】
1942年初,日军进入缅甸,切断滇缅公路。为保护这条生命线,中国组织远征军第一路军入缅与美英组成盟军协同作战。从缅甸最南端的仰光一路向北,会经过同古(东瓜)、仁安羌、斯瓦、东枝(棠吉)、曼德勒、腊戌、八莫,中国远征军就是在这些地方血战残暴的日军并解救英军,10万精锐部队仅剩4万人。
从滇缅 公路开始
1940年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当时,中国所有的对外联络线都被日军切断,上海、、广州一线都被侵占。1939年,援华军事物资尚可通过滇越铁路进入。但1940年,滇越铁路被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联络线。当时的中国只能生产步枪和子弹,根本没有先进武器与日军对抗。
事实上,中国军队只要有物资,并不比日军差。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曾说,这支营养不良的穿草鞋的军队,只要有正确的管理和充分的装备,并不亚于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李雨说,当时就是没有装备、训练不够,怎么能打仗呢?
第一次缅甸战役可以说很简单。从日同古保卫战到4月28日腊戍失陷,短短38天,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就被迫结束。中、美、英都没有想到,这一仗打得这么惨。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中国军队在有组织地防御和进攻战中表现不赖,如第200师的同古保卫战、东枝进攻战、廖耀湘新22师斯瓦河阻击战、孙立人新38师仁安羌救援英军作战,这些是远征军在缅甸比较著名的战役,作战规模都是师级。”李雨说。
在第5军军长的指挥下,新22师为掩护戴安澜的200师撤退,在缅甸同古地区的斯瓦河两岸展开阻击战。以不足万人的兵力,抗击日军两个师团近3万人的兵力达半月之久。这是抗日战争战场上极为罕见的中国军队以少胜多的战例。尽管这三场战役从军事上来讲都打得比较好,但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个失败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失败,而是由于英军的退却,整个战线发生变化,导致中国军队撤出。由于英国坚持先欧后亚的战略,而且一再撤退,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仁安羌大捷被远征军救出来的英国盟军,并没有留下来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只是在欢呼"中国万岁"后,便打算如何尽快从缅甸撤出。
野人山撤退
李雨分析,中国远征军主力部队在野人山分七路撤退。第一路:第6军撤退到思茅东南边界地区;第二路:孙立人所属的第66军从滇缅公路的惠通桥撤退回国;第三路:戴安澜的200师是一支孤立的部队,当时还比较完整,还有6000多人。在穿越西保、摩谷公路时被日军伏击,戴安澜牺牲,损失惨重。经腾冲地区归国时仅剩3000余人;第四路:杜聿明第5军直属部队、新22师,这支主力部队大约2.3万人最后被逼上野人山。当这支部队经新平洋到印度雷多时仅剩一万余人;第五路:96师也从野人山撤退。但与杜聿明的部队走的路不一样。96师虽然伤亡很大,但回来的还算比较顺利;96师作为第5军的先头部队,经孟关、葡萄翻越高黎贡山,6000多人仅剩3000多人归国。杜聿明没跟上96师,所以损失惨重;第六路:孙立人带新38师,撤退到印度;第七路:史迪威带着他的114人的中美混合小部队,过文多渡过钦敦江,经霍马林进入印度英帕尔。
第一次缅甸战役伤亡仅8000余人,而撤退途中却损失5万余人。孙立人新38师撤到印度近8000余人。之所以该部队保存完整,是孙立人不唯命是从,没有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孙立人曾说:"我必须对8000个弟兄负责"。他认为史迪威的命令是正确的。
李雨说,杜聿明走错了路,真是一言难尽。在不知地形和山林的情况下不能行军,尤其不能在绝地行军。杜聿明没有完整的地图,不了解缅北的地形,更不了解当地的气候,他以为从图上看就这么几百公里的路,部队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但是没想到一进野人山一切都变了。曾经参加过对越作战的李雨说,军用地图上的"一厘米",现实中可能耗时一天,甚至一天都难以走出去。
至于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的原因,李雨只想说:当英国人决定撤出缅甸时,中国远征军却勇敢地开了进去,如果中国委员长有丘吉尔的脑袋,他是不会干的。一个伟大的将领指挥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去追求一个正确的战役目标,而且又对面对的敌人及战场形势包括地形有着深刻的了解,一般来说,这支部队会打胜仗。
【第二次入缅作战 —— 反攻】
日军占领怒江以西并切断了滇缅公路后,中美两国又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至的驼峰航线,从空中为中国输送抗战物资。驼峰航线空运异常艰险,下面还有日军的扫射。中美遂又开辟一条从印度雷多经缅北到达滇西的中印公路。为此,中国远征军开始了第二次入缅作战和滇西反攻。
撤退到印度的中国军队在印度蓝姆迦整训和国内部队的增援补充后,组建了中国驻印军。1942年,驻印军再次入缅以保护修筑中印公路(公路)。1943年11月,中国驻印军在缅北反攻,先后发动了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密支那、八莫、腊戍等战役。日,为配合驻印军,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强渡怒江,发动滇西反攻,腾冲、龙陵、松山等战役随之打响。两支中国军队于日,在中缅边境的芒友会师,历时4年多的中国远征军作战使命结束。
一次又一次血战以及后来的滇西反攻,都是为了一条路———滇缅公路。在人类战争历史上,很少会有一场战争,因为一条路付出如此惨烈的代价。
1943年11月,装备一新的中国驻印军与美国盟军相互配合发起缅北的反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将军念念不忘打通去中国的道路。
缅北反攻的关键战役是攻占密支那。此次,史迪威和蒋介石终于实现了一次绝佳的战役协同。滇西的16万中国远征军,为了配合驻印军攻占密支那,提前一周于日强渡怒江,发起了著名的收复松山、腾冲、龙陵的反攻战役。在密支那战役中,史迪威指挥中美混合部队在山岳丛林地穿插迂回100多公里,并准时抵达目标。这在作战中是非常罕见的。与此同时,美军出动第10航空队近百架飞机、500架滑翔机,将近3个师的中国部队,空运及空降密支那,堪比诺曼底登陆。
反攻密支那,也是中国军队与美国盟军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协同作战。从日突击密支那机场开始,这场战役一直持续到8月4日。在该战役中,中国驻印军伤亡6655人,美军伤亡1182人,日军总伤亡约3000人,完成了在亚洲战场第一个攻克日军坚固要塞的奇迹。
在缅北反攻时,从印度雷多一直延伸到昆明的一条生命线也在修筑中,美国的工程机械跟随着坦克履带和大车轮子向前推进。这条生命线,接通了中印路和滇缅公路,后来被蒋介石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现在,40岁以下的腾冲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远征军。70年前那场异常惨烈的战争,已经被现代化的生活和噪杂的人群所淹没。当年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腾冲老人,对美军都有一种怀旧的好感。在他们眼里,美国人热情、豪爽、大气,对百姓非常友善;英国人很虚伪、假;日本人表面礼貌,带人彬彬有礼,可一旦杀人,比野兽还凶暴残忍。
反攻腾冲的时候,当地老百姓会跟美国军事顾问学英语;孩子们会一边吃着美军送给他们的巧克力、口香糖、罐头,一边站在边上看美国通信兵发电报。看到飞虎队的飞机飞过上空,腾冲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口中喊着:“顶好!”
中国军队最成功的攻坚战,当属腾冲之战。
1944年,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2个军5个师,6万余人,负责攻打腾冲。日军守军为第56师团、148联队3000余人。要想攻下腾冲,必须先攻下高黎贡山。虽是夏季,但高黎贡山上却冷得发抖,很多地方甚至还是积雪。幸有美军空投一万多件雨衣,否则许多战士将被冻死。
日军卫生兵吉野孝公的《腾越玉碎记》描述了攻打高黎贡山时日军的艰苦情形:随着炮弹的爆炸声,几匹本地的战马在炮火中应声倒下,但没有断气……饥饿的士兵们一个个急不可耐地朝着马肉贪婪地奔跑过去。激烈的战斗中,人和马的鲜血染红了雨中的冷水沟。成功仰攻高黎贡山之后,远征军开始扫清外围来凤山,以攻进腾冲。
国殇墓园原所长毕世铣回忆,当时预备2师主攻来凤山。从小角的背后往上攻。上去一个连,马上被打下来。因为日军把来凤山的树全部砍掉,视野开阔。
当时,腾冲县城的老百姓都逃难到距县城5公里的地方。一位老人在城外领着孩子们看。老人对来凤山的地形很熟,当时远征军用火焰喷射器攻打来凤山,这种新式武器日军从未见过。此时,美军的飞机由南向北,由西向东俯冲,扔炸弹的时候几乎擦着山峰。飞机过后,山上都是黄色的烟雾。每炸日军的一个工事,大家就开始欢呼。老百姓都非常高兴,想早点回家。
5天后,来凤山攻下。
日,远征军打响腾冲攻城战斗。
此时,美国飞虎队将主力机场修在了保山;日军也从松山调集部队支援腾冲。
在腾冲攻城阶段,美军竟将机场修在腾冲城边几公里内,帮助中国军队攻城。
但是,腾冲城的城墙是明朝时用当地的火山条石修筑,周长3500米,厚6米,墙高8米多,城的四面还各有一座高13米的城门,非常坚硬。日军占领腾冲城后,立刻又在城墙上修筑了永久性工事和防御设施。
美军轰炸机的炸弹扔下去就被弹开了。后来,他们在炸弹前面焊上钢筋,钢筋插到城墙上弹不掉。用这种方式,美国B24轰炸机用钢筋炸弹把腾冲城炸开了几个缺口,远征军得以攻进腾冲城。
攻城中的8月13日,美军出动战斗轰炸机24架,击中腾冲东门附近日军的守备本部,炸死腾冲守备司令藏重康美大佐等32名日本军官。
李雨说,美军的那颗炸弹真是“一弹定乾坤”,但日军奉命死守腾冲。
在攻城时,预备2师团长李颐在战地开会时,被日军的流弹打中牺牲。
腾冲战役,击毙日军148联队3000余人,中国军队伤亡5000余人。
9月14日,光复后的腾冲,没有一栋完整的房屋、没有一棵完整的树、甚至没有一片完整的树叶。
如今的松山郁郁葱葱,景色宜人。当年日军修建的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战壕以及单兵掩体依然保持完好。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了近70年,又经当地人多年的捡拾,可是,一不留神还会捡到子弹的残片。当年战斗的激烈可想而知。
当地老人说起曾经的这场血战时,都会说:“我们国军……”
松山战役于日开始,至9月7日,历时93天。
由于中国远征军的战略计划被日军发现,其完全掌握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行动。日军如何掌握到这个情报,有两种说法。一是当时中国军队有架联络机,从保山起飞翻越高黎贡山和前线联络,误降在腾冲附近被日军俘获。还有一个说法是日军在芒市有一个情报站,其对中国军队的无线电掌握得相当透彻。
远征军第8军3个师、71军新28师共6万余人先后投入松山作战。而日军防守兵力仅1250余人。中国军队四面围攻松山,最后,第8军副军长李弥亲自上阵。日军除一人外其余全部被歼。活下来的是一个日本炮兵,奉命出来汇报松山作战情况。中国军队伤亡7000余人,有的连队只剩下两人。
关于松山战役的惨烈,当地人有这样的说法———松山战役后的14年,1958年,有人在惠通桥附近的老六田看到松山上面的磷火,飘忽不定。
龙陵战役长达5个月。从日至11月6日结束。
龙陵是卡在滇缅公路上的咽喉地点,因此龙陵战役是整个滇西反攻战役的要点,重要性超过腾冲和松山。
参战部队为宋希濂第11集团军3个军、7个师、后加强3个师,总兵力达15万余人。战役开始时,日军守兵仅1000余人,但后来增援高达15000余人,部分日军还打进了龙陵。由于中国军队粮食、弹药供应不足,日军拼命反击。龙陵几十个山头久攻不下,伤亡很大。新39师打到只剩一个连,师长成为连长。当时有9000多人,最后仅剩100多人。
李雨说,滇西反攻差一点就崩溃在龙陵。如果攻击龙陵失败,松山不保,腾冲也会丢掉。龙陵之战吓住了和。当时美国的军事顾问团科恩给史发了电报,称“赶快来救命”。龙陵虽小,却成为中美战时关系的转折点。
蒋介石一度想撤出龙陵。蒋曾要求史迪威必须进攻八莫,但史迪威拒绝了。理由是刚攻下密支那,没有力量再去攻八莫。史迪威的真实意图是逼蒋介石打下去。矛盾由此产生。史迪威给总统发电报,称蒋介石要撤出龙陵,最后一句话是:“这个小杂种可能误了大事。”史迪威认为,如果蒋撤出龙陵,3年来打通中印路和滇缅公路的努力将付之东流。两个月后,龙陵被远征军攻克。共歼灭日军10364人,远征军伤亡和失踪28384人。
李雨这样总结中国远征军两次缅甸战役——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去进攻如此少的人,而且伤亡如此大。这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不屈不挠的意志。
滇西反攻中,腾冲、松山、龙陵都是惨胜,但是,滇西反攻的胜利却揭开了中国抗战战略反攻的序幕,重新打通了中国对外联络的生命线。中国远征军1942年的惨败和1944年的惨胜,都应当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历史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那些至今仍游荡在异国他乡的英灵。
中国远征军采访录
日,中英在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这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的典范,也是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背景:滇缅战役,似乎已经变成了一段被人们遗忘的历史,当年的X部队——中国驻印军和Y部队——中国远征军,似乎也已经被人们遗忘,即使他们是一群真正的英雄,即使他们为祖国的独立付出了比生命更为沉重的代价,历史依旧对他们那样残忍。现在,当年上过战场的热血少年们都已垂垂老矣,他们有的默默无闻的生活在社会中,没有当英雄的荣耀与尊重,甚至没有亲人的温暖呵护;有的一生都漂泊在异乡的土地上,被自己以生命捍卫的祖国抛弃,魂无归处,也只有死后,铁骨化作粉末,才能重新踏上他日思夜想的故土;而有的已经不愿回来,在异国他乡,用祖国的文字刻好自己的坟墓,等待甚至不识中文的子女将自己埋葬......共和国亏待了他的功臣。
解说:学习了这么多年的历史,我们终于有幸得到与真正经历过滇缅之战的抗日老兵直接接触的机会,也有幸能够采访到现在安居长沙的部分抗日老兵。这些老兵多数年逾九十,我们不便逐个采访,也由于条件有限,目前谨以先头采访的两位老人——现年93岁的李熙老人和现年90岁的黄天老人——的过程做的以下记录,作为我们缅怀这段历史的一个起点。
李熙——战场上的白衣战士
李熙,1940年加入国民党军队,后随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参加过野人山大撤退,效力于新38师师部野战医院,是一名医务兵。45年抗战胜利后,跟随国民军去到广州,接手在广州的日军医院,45、46年自广州坐船北上,继续从事医生这一职业。解放战争时期,48年,脱离国民军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未参加解放战争。后在东北成家,生活至55年,回到湖南,此后在长沙医科大学担任校医,一直到73年,转入地方医院工作。
解说:清晨造访,照顾爷爷的阿姨把我们领进门的时候,爷爷正在吃着简单的早餐,对于我们的到来似乎有些紧张,之前也没有人对爷爷进行过这样的采访。简短的自我介绍后,我们走进了李爷爷当兵的时候。
记者:爷爷什么时候参的军啊?
李熙:参军啊,十八九岁就参军啦。在部队啊,当那个医务兵,救伤员。
记者:爷爷的那些医务知识是在参军前学的还是在部队学的啊?
李熙:在部队学的。处理那些伤口啊,被炮弹碎片炸伤的伤口啊,先要把它弄开,取出碎片,然后把药撒上去,然后用纱布裹起来,就往后方送。
解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爷爷依旧能够清晰地记得处理伤口的那些小细节,这或许就是他当兵期间重复的最多的一个动作,可见处理之潦草,战事之紧急。
记者:爷爷还记得你们师长不?
李熙:我们是新38师啊,师长是孙立人啊,当时他是很帅的呢。我是在新38师师部野战医院的。
解说:爷爷参加过两次入缅作战,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野人山大撤退。但是由于爷爷现在记忆的模糊,表达的不甚清楚,我们也不能准确的记录下爷爷在作战时的详细经历,也或许是战争时代太过混乱,爷爷反而对战后自己的际遇叙述得更为清晰。
记者:爷爷,抗战胜利后,您和您所在的部队去向是怎样的啊?
李熙:那时候我们还在撤退,正在走的时候,听到说日本投降了,我们都很高兴啊。后来,我们部队去到了广州,接手了日本人在广州的医院,我是医务兵,就呆在了医院。不久后,我们从广州乘船去了北方,我就当了医生。后来打内战了,我不想打,于是脱离了国民党军队,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成家,55年就回到长沙,在长沙医科大学任校医,直到73年,转入地方医院。
解说:值得一提的是,73年,正值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时期,后来在阿姨的描述中,我们了解到文革时爷爷所受到的迫害,虽然那时的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但国民党老兵这样一个身份就足够他在那个时期受到折磨了。而这只是众多像李爷爷这样的抗日老兵在那段时期所遭受的一个缩影,李爷爷的遭遇,应该算是比较好的了,让人更加无奈和辛酸的事情,肯定也发生过,但都随着这些年迈的老人逐渐消失,而后被遗忘。
后记:与预想中似乎有所偏差的是,在爷爷的描述中,他参加的战争没有我们在资料中了解到的那么惨烈,也没有我们所期待的那些悲壮感人的英雄事迹,似乎很是平凡。爷爷甚至不甚了解自己所在部队的一些行动,抑或是那些我们口口相传的传奇性的战绩。但爷爷是那支浩浩汤汤的远征军的一员,他或许代表着那些最普通的战士对整个战争过程的混沌感知,当时的大多数士兵,并不清楚军队的动向,也对整个国际国内的形势缺乏了解,甚至不了解自己即将要面对的敌人。当然,他们明白自己的敌人是万恶的日本鬼子,而更多的憎恨也多来自于从众式的仇恨,并非每个人都有着那么强烈的发自内心的对日本人的憎恨,以至于势必将其逐出国门,杀之而后快。爷爷是医务兵,主要的任务是在后方救治伤兵,故其亲身上战场的经历亦是很少。而今,爷爷依旧记得战争状态下紧急处理伤病员的详细步骤。值得一提的是,爷爷的表达已经不能算是清楚,但他仍能顺畅而清晰的说出,作战时,自己是孙立人将军领导的新38师师部野战医院得一名医护人员,不能不说,此时,我看到了作为新38师一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它深达每一位士兵的心底,哪怕是数十年后,依旧记忆犹新,而爷爷对于自己的顶头上司孙立人将军的赞美也是溢于言表,足见该将领的人格魅力。
黄天——战火纷飞里的传奇
黄天(照片中未着帽者)荣誉第一师二团三营机枪三连排长,黄埔军校毕业,1943年毕业后分入中国远征军,在接受了一个月的新式武器训练后,进入云南作战。这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两次负伤,战时被提升为连长,受到宋美龄的亲自慰问。战后,参加中国民盟,新中国成立后,当了十四年的政协委员,现如今作为离休干部在家安享晚年。
解说:不同于李熙爷爷的普通安顺,黄天爷爷的战斗生涯更具传奇色彩,毕业于当时军人的最高学府,加入远征军,地位自然是李爷爷所不能比拟的,黄天爷爷亲临第一线的作战经历,也让我们对他抱着强烈的好奇和期待,我们即将采访到的,是一个真真正正经过战火洗礼的灵魂。爷爷似乎已经声名在外,我想也有很多向我们这样想对入缅作战有更进一步了解的人采访过爷爷,其中不乏专家学者,而爷爷也很知道我们想要听什么,在进屋坐定后,我们几乎还没问问题,爷爷已经严肃地讲开了,那段战火弥漫的历史,也随着爷爷的描述,在我们面前慢慢展开来。
黄天:40年高中还没毕业,仗打到了学校,日本鬼子来了,学生们躲在学校后边的一个地方,但还是被杀死100多人,当时很是气愤,干脆就参军去,于是就考了黄埔军校。43年毕业了,就分到中国远征军,当了排长,在云南学习新式武器,然后到了部队,做了荣誉第一师二团三营机枪三营排长。一年后第八军调到了滇西,何绍周(何应钦的侄子)是军长,师长李弥(著名的国军将领,足智多谋)升副军长,总领指挥,师长汪波。荣誉第一师都是老兵,都是南京上海打下来的伤兵,后整编为一个师称为荣誉第一师。这些士兵都是作战勇敢,能够独挡一面的战士。所以,在打昆仑关时,日本鬼子称荣誉第一师是天下第一师。后来当排长时,我手下的兵都比我大,但因为我是学生兵,他们都很尊重我,很听我的话,所以当时我把兵带的很好。后来带部队来到滇西宝山,准备参加那个松山战役。第八军的103师,82师渡江打松山,我们荣誉第一师是后援部队,我们用竹排渡过湍急的怒江,接着就爬杨梅大山,上山90里,下山120里,茂密的原始森林,山里的蚂蝗啊,蚊子啊,比普通地区的大好几倍,其他的蛇啊昆虫更是数不胜数。山里的梨子很大,但我们不敢吃,山里的瘴气太重。晚上几乎不能睡觉,蚊子啊蚂蚁啊在人睡着后会到处爬的。后来没办法,我们就挖坑,轮流在坑里背靠背睡觉,其他的人负责警戒和驱赶蚊虫,很不好过的。从大山下去,有个地方叫长岭岗,是日军的一个仓库,里边的日军没料到黄昏时我们能到,于是我们发起进攻,占领了那个仓库。我们的战斗目标就是切断日军补给的滇缅公路。在距长十多里的地方有个叫黄草坝的地方,师长汪波马上就调第一团,第三团占领黄草坝,和我们一起切断了滇缅公路这一日军的补给线。我们之后就进攻龙陵,到达龙陵后,在一次战斗中,我使用重机枪,负了伤,没下。后来部队下来整顿,有100多新兵补充进来,我也从少尉排长升到了中尉排长,后来接到了紧急命令,要调我们去打松山。
因为我们的82师已经将松山上的一些小碉堡打下啦。我们二团就是去补充他们的。当时的82师已经打得连番号都没有了。82师是贵州的土匪整编而来,称为“三枪”部队,一个作战的枪,一个烟枪,再一个就是贵州的那种水烟枪,所以叫“三枪”部队。土匪编来的82师,是一群亡命之徒啊,作战英勇,在那个战役中,打得连番号都没了,立下了赫赫战功。此时的松山上还剩下一个主碉堡,极其坚固。用送山上的明沙,原木,然后是他们的钢板,三层防护,构建起了日本鬼子坚固的堡垒,即使是下边的副碉堡都已丧失,这个主碉堡仍然很难拿下。我们是在半山腰上接手的阵地,在一个叫滚龙坡的地方实在打不上去了。在主碉堡上,有一个瞭望台,日本人把松山上的树啊枝丫都砍光了,整个松山顶上都是光秃秃的一片,瞭望台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地方。但是我们还是克服困难往上打,牺牲是很大的。所以现在,由于我们那时候是国民党嘛,现在共产党执政,你们在小的时候是不是没有听说过有中国远征军这个词吧,当然这是政治原因咯。后来,蒋介石委员长当时亲自来到宝山坐镇,给何绍周,宋希濂下达死命令,规定必须一个月之内拿下松山,拿不下,军法处置。但部队始终拿不下,后来李弥想了个办法,从上边打不进主碉堡,就从下边挖地道,调集第八军的工兵营,在半山腰上向山顶挖地道。为了保证工兵营挖地道的安全,我们二团达到了第二线碉堡,离主碉堡还有六七百公尺远,高有四百公尺。我们的团打得还有一百多个人,连排长打得一个不剩,后来整个一个营调到了我这个中尉排长手下。后来我们用炮击日军的瞭望台,宋希濂李弥看到我们打得好,问了谁是指挥官,我这个代理连长就得到了长官的嘉奖,我也将得到得那些奖励分发给手下的士兵,以示鼓励。工兵营将地道挖好后,我们军队将3吨黄色炸药,数量巨大的汽油桶塞到了地道里,点燃导火索后,3吨炸药瞬间掀了山顶的主碉堡,日军失去指挥,我军在松山战役上逐渐处于优势地位。战后,宋希濂的对第2团的嘉奖令也下达了,嘉奖我为上尉连长,所以我从黄埔军校毕业两年后,就成为了上尉连长。看到那个黑白照片了吧,那个人是我的一个副班长,我的重机枪的副射手,叫贾本法,四川渠县人。老兵,负过两次伤,弹药班班长。这个人啊,有两个特点,一个呢,会打仗,勇敢不怕死,再一个呢,他喜欢赌博,是个赌鬼,跟我关系最好,赌的钱都塞在我枕头下,说你用咯。前年,凤凰卫视和北京电视台做的节目,第一个就是我出来的,他看电视是就看到了,介绍黄天。接着他一看到我就放声大哭,有人问着就说,这个黄天啊是我的老排长啊我的老领导啊,后来,他们镇上的一个人大代表得知了这件事,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我要去找我的排长,去长沙找他。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跟长沙政府联系,派人将他接了过来。为什么他记得我呢,当时打仗的时候啊,他是班长,作战勇敢啊,我们组织的突击队,他是队长,冲锋去抢占碉堡,胸口中枪还继续跟敌人拼刺刀,后来我带领部队冲上去后,我马上叫我的传令兵把他背下山抢救。而我在上边指挥部队时,一颗炮弹在理我一两米的距离上爆炸了,弹片打入我的大腿,嵌在骨头上,切断了腿里的那个筋。后来援军上来后,我被送到了后方,接受治疗,由于伤势很重,我转入了在云南昆明的医院,养病期间,得到了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专门嘱咐,院方也很重视我的病情,全力救治。后来,抗战胜利了,我也转向了其他工作。
解说:在后来的半个小时里,黄天爷爷讲了解放后自己的一系列际遇,在经历过文革那段动荡时期后,他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处境:蒋介石的叛徒,毛泽东的敌人,邓小平胡耀邦是我的恩人。这句颇值得人回味的话包含着太多的无奈,爷爷没有多说,可是我们可以想象其中的苦涩艰辛。最后,爷爷对我们这几个年轻人提出了自己作为长辈的殷切期望,时刻准备着,为当今的中国。他说,你们年轻人继承一些我们老一辈的东西的任务,也有教育下一辈的使命,而且现在的中国所面临的虽然和七八十年前的中国面临的处境不甚相同,但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现在所谓的朋友也是靠不住的,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更应该有时刻准备着的自觉性。
还有一件值得大写的事是,战后,经过一番颠簸,去到新加坡,后到香港,遇见一个刘姓同学,再后来见到李济深,在其带领下,于日在广州黄花岗烈士墓碑前庄严宣誓成立了民革,后回到湖南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担任当时的湖南省保安司令部第二中队中队长。在新中国,做了十四年的政协委员。
后记:黄天,少年得志,黄埔军校毕业,二十一岁的连长,两次负伤,虽然这在战争年代的中国很是平常,但这位军人,仍是幸运的获得了宋美龄的特殊关照,在当时的国民军队,也是有一定的地位与影响的。抗战胜利后,不想打内战的年轻士兵脱离了国民党军队,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作为民革的创始人之一在黄花岗烈士墓碑前庄严宣誓,开始了争取中国民主事业的进程,此后,当了十四年的政协委员。作为年少时曾在国民军内春风得意的名人,而后又在中国的政治民主道路上有过一份争取的国民党老兵,呆在大陆数十年,自然会比不了40年前浩浩荡荡的文化大革命。但似乎老人极其复杂的经历让他知道自己什么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说什么不该做,尤其是在面对我们这样的采访者,还是作为大学生的采访者,老人很自觉地回避了一些东西,提到文革时更是一笔带过。但我相信,经过战争洗礼的灵魂,注定不是懦弱的,而且从老人的言行举止中都可以看出,他的思想远比他对我们说的内容体现出来的要深邃许多。而最后,老人用几句话给我们分析了现在中国所处的国际局势,更语重心长的提到,现在的年轻人应当时刻准备着,为当今的中国。这也更让我确定,这不是一个完全为现在的政府说服的人。
采访之感想
这只是两次短暂的采访,甚至不足以让我们对这两位战士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而,我们可以从采访的点滴记录中,窥见历史的一角。那段由于各种因素还不能够真正为人们所正视的历史,注定不能得到本应有的重视,但我们对它的探寻,对它的思考也正因此而更具意义,不仅为有一个求真的学习态度,更为那些被遗忘的英雄,被共和国忽视的血泪历程。
一等兵王仲文(这样的墓碑,不计其数,静静地矗立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他们被遗忘甚至被误解,但他们也只能静静地站立,沉默的诉说着那些牺牲。在社会更加进步的时候,我们在政治上的包容或许可以以正视这些英雄的功绩为表现,让那些英灵走的更加洒脱)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事情。尤其对于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更是如此。它给被侵略国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经济破坏,文化摧残,使其自主的发展过程中断。同时,对于发动侵略的国家,也遭受了类似的影响。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的抗日战争,不应该受到后代的遗忘,作为历史学专业的我们,应该努力去还原历史的真相,把这场战争的残酷性较完整的呈现在世人面前,以唤醒国人日益麻木的国家意识。但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面对曾给我们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的日本,我们要用更理性的态度去对待,要考察当时日本发动战争的具体历史背景,联合实际,激励现代中国人努力奋斗而不盲目仇恨。
中国远征军的历史需要受到世人的重新关注。作为影响了世界发展进程的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事件,无论是资料还是研究规模上,都只有少数专家学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且态度观点比较单一。因此,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同学们可以努力寻找资料,发表自己的观点,力图给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的历史以全貌的展示。
大部分远征军的战士们已经垂垂老矣,但是他们的晚年生活大多颇不如意,这里强调两点,其一,政府和公共机构以及整个社会应多去关注这部分人群的生活状况,而不应因为历史问题忽略他们。其二,作为老人们子女们来说,尊老尽孝的观念应该被重拾,给经历过这场战斗的,心灵上或多或少收到创始的老人们以更多家庭的温暖。
70年前,他们18、19岁,或许他们懵懵懂懂少不更事,又或许他们并没有所谓的崇高的理想,保家卫国抵抗侵略,但他们扛起了枪,踏上了征途,前往异国他乡,去到一无所知的战场。经历过伤痛,经历过死亡,经历过失败,经历过逃亡,他们有些人永远的留在了那些个曾经作战的山岗上,幸存的却在新中国成立后遭遇了更让人无奈的冷漠甚至迫害。时过境迁,他们本是英雄,可还有谁记得?
怀着对专业的责任,也怀着对这段历史的尊重,更怀着对这些入缅作战的将士的无限敬仰之情,我和我的队友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采访这些老兵的机会。在联系的过程中,我有各种忐忑,但仍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一一克服。
11月6日,我们来到第一个采访对象——李熙爷爷的家中,他曾在一二次入缅作战中担任新38师的医务兵。由于老人的身体,我们的采访进行的很简单。
爷爷跟我们说他参军那年18岁,在部队学习护理。后来跟着孙立人将军领导的新38师去到缅甸担任师部野战医院的一个卫生兵。爷爷模模糊糊的记得自己的武器是一挺冲锋枪,20发子弹,曾经炸弹在自己身边爆炸,自己处理过的部分轻伤员们在裹好伤口后继续战斗等等。当问及爷爷是否参加了仁安羌大捷时,他似乎恢复了那些记忆,“那时候我们年轻,也不怕,就是那次仁安羌大捷,我们去救英国部队,我跟着38师114团,没有督战员,但大家都冲得很勇猛。我们一个团包围了日军一万多兵力(爷爷可能因记忆问题没有记清实际情况,国军为113团,日军实际人数也没有一万之众。注:日的大捷是指时期,新38师第113团,在仁安羌救英军大胜常胜军第33师团的著名战役。),将日军打得撤到了仰光,我们救了那么多英军,证明我们驻印军也是有战斗力的啊。”谈到从缅甸密支那撤退到印度的野人山大撤退,爷爷也不紧伤感了,翻越野人山的艰苦,食品的短缺,路途中环境的恶劣,疟疾的肆意横行,都让那个过程苦不堪言,但幸运的是,他们一起撤退的小分队伤亡并不严重。
战争结束后,爷爷脱离部队成为了一名普通医生。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的身份和地位带给他的是苦难多于荣誉,当讲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老人显得很无奈,但似乎又有些恐惧,不愿意多提。现在老人的基本生活有一定的保障,只是不是来自政府,让我们欣慰的是,一个叫互助抗日老兵论坛的民间机构给于了老人极大地安慰,也让我们看到了来自民间对这些无名英雄的尊重。
短短两个小时的采访结束了,但我陷入了沉思,以我们的能力,很难真实还原这段历史,更难唤起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的客观感知,让他们认识到这群英雄的伟大,从而给于他们应有的礼遇。但我仍旧怀着希望,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行为,至少能影响一部分人,尤其是我们大学生,关注他们,反省历史,于此足矣。
附:我们的采访并没有结束,对这段历史感知也还在进行。学习历史,反思现在,建设未来,这或许就是我们此次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故事的收尾】
19位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迁回祖国
(摘自)昆明9月13日电 (记者伍晓阳)
13日,抗日战争期间入缅作战为国捐躯的19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在缅甸华侨的护送下,分别经中缅边境猴桥口岸、畹町口岸回归阔别60余年的祖国。
这项“忠魂归国”的公益活动由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云南省侨联发起并组织实施。7月底至8月中旬,活动组委会在缅甸北部的密支那、西保等地寻找到19位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遗骸,火化后安放在骨灰罐中保存。
9月13日上午,在腾冲县猴桥口岸、瑞丽市畹町口岸同时举行了庄严肃穆的“国门迎忠魂”活动。装着英烈骨灰的灵车缓缓驶入,边防武警、学生和群众肃立道路两旁,行礼致敬。青山为证,忠魂归国!
下午1时,灵车在腾冲县城西南的国殇墓园附近停住。按照当地风俗,腾冲乡贤在此为远征军忠魂主持迎灵仪式,安魂曲奏起,身着黑色中山装的护灵者手捧骨灰罐,在手执黑伞的另一位护灵者护卫下,缓步进入国殇墓园忠烈祠。数千名自发前来的腾冲父老乡亲夹道肃立默哀。
多名耄耋之年的远征军老兵从各地赶到腾冲来迎接战友回家。曾参加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战役的老兵卢彩文说:“战友为国捐躯,牺牲在异国他乡,总是令人遗憾的。今天忠魂归国,我们感到很欣慰。”
按照腾冲当地风俗,14日上午,19位远征军阵亡将士的遗骸将归葬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
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从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起,中国在滇缅印战区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目前仍有数万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散落在缅甸。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忠魂需要我们去保护与铭记,那些尚还在人世的老人,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本次采访老兵就是为了让我们年轻的一代去揭开历史的真相,还原那段血腥却又该被牢牢记住的历史。同时,也为老兵们带去关怀,让社会更多的去关注他们。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兵精神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