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7日6点21左右2016自贡副市长杨征宇又地震啦

第六节 自贡遥测地震台网
第六节&& 自贡遥测地震台网
一、台网概况
自贡遥测地震台网是四川省第一个省市合建的地方性遥测台网,从1985年5月开始调研、踏勘、规划、提出设计方案,1988年7月第一期工程顺利通过省市验收,1994年1月整个台网正式通过验收,投入运行。1996年又被纳入国家0六项目通过改造、完善和台站布局优化调整工作。目前自贡遥测台网虽然还是模拟量观测和记录,但它从投测的那一天起,就为自贡和川南的地震监测工作及我国的防震减灾示范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自贡及其邻近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
& 自贡市及其邻近地区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北纬28&00ˊ—30&00ˊ,东经104&00ˊ—105&00ˊ。基本包括了四川省南部的大部分地区,自贡的周边地区东连重庆市的荣昌县、内江市的隆昌县。南接泸州市的合江县、泸县、纳溪区、江阳区、龙马潭区,宜宾市的江安县、南溪县、宜宾县和翠平区。西边与乐山市的沐川县、犍为县、井研县接壤,北与眉山地区的仁寿县、内江市的威远县、资中县和东兴区相接。面积约为24187.5KM²,人口达2000多万。台网3.5级地震监测区内覆盖四川省的五个省辖市,一个地区和一个中央直辖市的部分地区。覆盖区域内除主干国道和省道公路干线外,还有成渝铁路、内昆铁路、成渝高速公路、内宜高速公路、隆纳高速公路和长江、沱江、岷江等水道通过,交通发达。泸州天然气化工厂、自贡鸿鹤化工厂、晨光化工研究院、长庆兵工厂、东方锅炉厂、蜀南气田、泸州医学院、四川轻化工学院等大中型工厂、矿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都分布在其区域内。区内2002年的工农业经济总量(GDP)达700多亿元人民币,是四川省的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
&& 自贡和其邻近地区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中浅丘陵地区,西部部分为深中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参差夹有平坝和河谷,平均海拔约为230—1000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为18.0℃左右,最高气温41.0℃,极端低气温-3.0℃。年平均日照约为1200—1300小时,冬季多雾,12月是全年日照最少月份。
&& 自贡市位于川南腹地,沱江支流釜溪河畔,北纬28&55ˊ37″—29&38ˊ25″,东经104&02ˊ57″—105&16ˊ11″之间,境内有内昆铁路和内宜高速公路横贯市区,川云公路干线穿市而过,釜溪河、沱江流经自贡,仅沱江在自贡境内流域就长达120千米。岷江与自贡擦肩绕过。
& 自贡市是四川省的老工业基地,重要的省辖市之一。全市辖四区〈自流井区、大安区、贡井区、沿滩区〉,两县〈富顺县、荣县〉,幅员面积4373平方公里,全市人口(2002年统计数)达315.01万,工农业经济总量151.82亿元人民币。
& 自贡市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井矿盐生产基地,素有千年盐都之称。自贡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吴玉章、革命先烈江竹筠等名人就出生和成长在自贡。彩灯文化历史久远,闻名天下,有南国灯城的美名。地质资源丰富,享有恐龙之乡的盛名。工业门类较为齐全,以机械、化工、盐业、建材、轻纺、天然气为骨干的大中型企业遍布全市,科研、教育事业也较为发达的中等工业城市,现正在向大城市迈进,是四川省重点开发的地区,也是川南、长江上游和大西部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城市。
& 自贡市属典型的川南地貌和气候。地势西北高,山岭海拔在500米—800米。东南低,一般海拔在300米—400米左右,最低点为240米,属川南中浅丘陵地区。
&&& 全市大小河流分布为岷江、沱江两大水系,九个流域。沱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流经自贡市的大安区和富顺县到泸州市注入长江,径流总量达163.7亿立方米。其所属的支流在自贡境内主要有:釜溪河、威远河、旭水河、中溪河、长滩河。
自贡的气候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西部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差异较大,垂直气候比较明显,年平均气温在18.0℃左右,气候温凉多雨,夏季多降水,湿度大,冬季比较寒冷,多数年份有降雪。东部海拔一般在400米以下,东暖夏凉,雨量充沛。全市平均日照时数一般在1200—1300小时左右,冬天多雾,12月是全年日照最少月份,仅50小时左右,是盆地内日照偏少的地区。
(二)台网所处区域的地震地质背景
1.区域内的地质地貌特点
&区域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的四川台坳内。扬子准地台的基底是在距今约8亿5千万年前褶皱形成的古老基底。古生代至三叠纪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总的构造变形发育程度是从四川西部及北部的松潘—甘孜地槽褶皱带向四川台坳及上扬子台褶带减弱。四川台坳大体与四川盆地的范围相当,古生代时期它位于扬子准地台中的相对隆起区,到了中生代中晚期则转变为一大型内陆盆地,中生代末的构造运动对四川台坳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断裂的发育程度较四川西部和北部地区有所减弱(见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地貌分区图)。
自贡地处四川台坳的川中隆起带的自流井凹陷内,沉积有巨厚的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局部地区可达千米以上。凹陷内的褶皱多为北东向短轴穹隆或鼻状背斜,背斜轴部附近常发育一些同生的短小断裂。东南侧的华莹山构造带是四川台坳内的一条有分区意义的构造带,它的东南侧为川东南坳褶带,西侧为川中隆起带。该带两侧基底岩性及沉积岩相,厚度的差异,表明它的长期活动对沉积和构造形变上都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2.几条主要活动断裂或构造带。
仁寿—乐山北东向断裂带(又称龙泉山断裂带)
本断裂带走向N30&E左右,北起中江经仁寿至乐山,全长200KM。其南段仁寿—乐山段靠近自贡地区,长约100KM。由大致平行相产出的两支断层所组成的龙泉山断裂带发育于龙泉山背斜的东西两翼,走向与背斜轴方向展布一致。分别称为龙泉山东坡断层和西坡断层。龙泉山断裂的新活动比较明显,从地貌上看,龙泉山高出两侧的平原和丘陵约500M左右,表明第四纪地壳运动以上升为主,并有蠕动和相对升降活动迹象。1980年1月6日井研县发生4.1级震群。1967年1月24日仁寿5.5级地震,均位于该断裂带上。
(2)&&& 荣昌—宜宾北东向断裂带
该带北起重庆市荣昌县西到宜宾市,它由一系列规模不等的北东向断层羽列组成,宽度不大,总长度却达260KM左右。各条断层均属与褶皱形成同生的轴部附近的压性冲断,主要分布于中生代上部地层中。主要断层有双河—堆金湾断层:走向NE,倾向不定,倾角中陡,长度18KM。黄泥垭—天祥坪断层:走向NE,倾向NW,倾角30-60&,长度50KM。仙峰寺—石鼓寺断层:走向NE,倾向不定,倾角35- 70&,长度45KM。永年—邓关断层:走向NE,倾向SE,倾角70&,长度10KM。观斗山断层:走向NE,倾向NW,倾角30—60&,长度24KM。四烈—凤仪断层,走向NE,倾向NW,倾角60—70&,长度30KM。福建山断层:走向NE,倾向SE,倾角45&,长度30KM。破碎带宽度一般都有不大,仅只有仙峰寺—石鼓寺,四烈—凤仪和福建山破碎带宽度在20米至90米之间。力学性质均属压性断层。该带近年地震异常活跃,其西端附近的宜宾、江安、南溪历史上就有中强震活动,其北端的荣昌县历史上并无地震记载,但近年中小地震却接连发生,自贡遥测台网1994年正式投测后就记录了荣昌及其附近的中小地震数千次,≥4.0级以上地震就达14次之多,最大地震为1997年8月13日的荣昌5.2级地震。成为四川盆地内部近年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3)荣县—永年北西向断裂带
该带北起荣县的墨林场,南到富顺县的永年镇。主要断层有,墨林场断层:走向N30&W,倾向SW,倾角40-50&,长度18KM。;龙王洞断层:走向N70&W,倾向SW,倾角50-80&,长度4KM。重滩断层:走向N70&W,倾向SW,倾角38&,长度7KM。黄葛坡断层:走向N60&W,倾向SW,倾角20-35&,长度12KM。玉皇庙断层:走向SW,倾向SW,倾角12-50&,长度5.3KM。五里坡断层:走向N60&W,倾向SW,倾角38-52&,长度7KM。马桑坡断层:走向N50&W,倾向SW,倾角29-42&,长度4.8KM。高洞断层:走向N60&W,倾向SW,倾角42&,长度约2.0KM。这些断层的破碎带宽度除不清楚的以外一般都比较小,在1.0M左右。力学性质均属压扭性。其长度又多短于10KM,有关资料证明其切割深度都不大,一般在地下几百米已消失。但该断裂带南端与宜宾—荣昌断裂带相交汇,也是地震活动很活跃的地区。有人认为:北西向断裂带和中强震活动带很可能是荣县—南溪北西向基底断裂和华莹山北东向基底断裂的活动的结果,仅这条断裂带南端≥4.0级地震就达6次之多,最大地震为公元前26年3月28日宜宾附近的5.5级地震;近年来自贡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中小地震也达数千次以上,最大地震为1996年2月28日宜宾北的5.4级地震。
3.地下基底断裂
(1)华莹山基底断裂
该断裂北起达县经合川、宜宾向西进入云南,走向NE至NNE向的区域性基底断裂,全长近600KM,是川中地块与川东南地块间的一条分界线。有重力、航磁、测震及电测深资料表明从达县开始,经广安、合川、永川至泸州一带,表现为一NE或NNE向的重力梯度带,其水平梯度为0.6×10-5ms-2/KM;泸州西南一带,该重力梯度带受到更为强大的NW向布伽重力梯度带的迭加。由此表明,泸州西南一带,除华莹山基底断裂外,还存在有其它方向的规模也较大的深断裂或基底断裂的分布。从重力水平一次导数图上表明在隆昌、永川、璧山、重庆、江津及泸州一带,出现有NEE和NE或NN向二组重力一次导数异常轴相互交叉的现象,其中一组以璧山、永川,到泸州的NE或NNE向重力一次导数异常轴,可能是华莹山基底断裂在更深部的反映。而另一组,是从南溪北至江津、重庆的NEE向重力一次导数异常轴,可能是南溪北—江津基底断裂的反映。另外,从遂宁—重庆的测震剖面资料表明,华莹山基底断裂已切入玄武岩质层,并朝SE方向倾斜。
(2)潼南—屏山基底断裂
&&&& 该断裂北起潼南附近,经内江、威远、自贡西,至屏山,呈NE向展布,全长达250KM左右。
布伽重力异常图上,从潼南北西附近开始,往南西至自贡、屏山一带,呈现一条NE走向的局部梯度带,其重力水平梯度为0.6×10-5ms-2/KM。从重力水平一次导数异常图上,潼南—自贡西这一段重力水平一次倒数异常轴十分清楚展布了该断裂通过的位置。
(3)荣县—南溪基底断裂
&该带北起荣县,往南东至南溪、江安附近,呈北西方向展布,全长达110KM从布伽重力异常图上,荣县至南溪、江安一带,呈现一条走向NW重力梯度带,其重力水平梯度为0.6×10-5ms-2/KM。另外航磁ΔΤω异常图上,在荣县至南溪、富顺间,也存在一磁力梯度带,但其走向与该断裂方向稍有一定的偏差。还有在荣县、江安间的结晶基底埋深也呈现了2.0KM的落差。
(4)自贡—隆昌北基底断裂
&该带西起自贡北,往东经隆昌北,全长50KM,呈NEE向,或EW方向展布。布伽重力异常图表明,在川西南地区,呈现明显地区域性NW向重力梯度带,在此背景上自贡市邻近地区出现了次一级,走向EW,或NEE向同向扭动异常带。在结晶基底埋深图上,自贡至隆昌北间,也十分明显地存在着2.0KM左右的落差,其走向为NEE向。
川南的中强地震的震中位置与基底的结构、断裂分布和各种异常测量值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吻合关系。如我们统计的川南37个≥4.0级地震全都发生在这些异常梯度带或断裂带的端部、或转折处,或交叉部位。特别是基底断裂的交汇部位。
4.自贡市城市区的地质构造
(1)自流井背斜构造
自贡市的城市区就处于自流井背斜构造上,该构造东经自贡市市区至内江县赖家庙,全长约42KM。若以下沙溪庙组顶部的“叶肢介页岩”为标志层圈定的背斜构造,长约25KM,宽约5.7KM,面积约120KM²。其轴向在自流井区以东〈北东段〉为N60&E,向西〈南西段〉经贡井区至建设乡为近东西向,再向西转为北西西向,总体呈微向南凸的北东向。其核部由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构成。但仅零星出露地表,是自贡盐卤水和天然气的重要产区(见自流井构造卤水开采区划图)。
(2)地表断层
黄葛坡断层是自流井构造规模较大的一条断层,位于自流井背斜西端,但目前没有活动迹象。
(3)地下隐伏断层
在自流井背斜东南翼地下存在一组平行并倾向背斜的东南翼地下隐伏断裂带。有资料证明这组隐伏断裂构造以二叠系为最发育,上下均逐渐减弱。
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Τ2L)为一套薄至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膏溶角砾岩,并含盐岩。下统嘉陵江组(Τ1j)主要为中厚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含盐岩。在刚性地层中,褶曲构造的基本形态和地表一致,且在东南翼地层陡急带之下,于三叠系中下统地层之中存在一组倾向走向逆断层,组成一个叠瓦状断裂带,其发育深度为1-2KM。
二叠系下统灰岩刚性层断裂构造特别发育(底部埋深2400M左右),该断裂带中NE向断裂在背斜轴两翼各有一条,NW向断裂在自流井南西端较为突出呈群体出现,向SE有减弱之势,但仍可寻其踪迹,表明受NW向基底断裂的影响是存在的。
上述不同刚性层的隐伏断裂在剖面上成叠瓦状排列分布,而在平面位置上各层断裂的展布均基本一致,叠合而成一条断裂带,即NE向隐伏断裂带。该断裂带所有断裂均为逆断层,倾向北西(即倾轴),倾角40-50&,大体深入地下4-5KM。上述地区也是地震最活跃的地区。如1905年11月9日的自贡5.0级地震就发生在贡井区。1954年10月24日的自贡5.0级地震就发生在大安区的大坟堡地区,震中烈度为Ⅶ度。1965年4月11日的自贡4.6级地震就发生在自贡市自流井区的豆芽湾〈即市中区的闹市地段〉,震中烈度Ⅵ+。1985年3月29日自贡5.0级地震也同样发生在大安区的凉高山、燕子山及黄桷湾一带,震中烈度为Ⅶ度。这次地震给自贡市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在1985年5.0级地震后到现在该地区内仍常有小震活动。这些地震均发生在自流井构造内,且大多数地震的震中烈度线基本都与构造的走向相一致,且恰好与采盐和采气区相吻合,而且这些地震都具有强度中等,周期短、震源深度浅,烈度偏高的特点,除与它特定的地质背景密切相关外,还可能与采气、采卤有一定的联系(见自流井构造东南翼三叠蒸发岩中的迭瓦状断裂构造图)。
图5.6.1自贡构造用地貌图
图5.6.2自贡地震构造及震中分布图
(三)台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
1.台网的建设
川南是四川省的大中城市集中地,自贡又是川南的老工业城市,也是中强震最为活跃的地区。因此于1971年就建立了自贡市地震台,安装有D73熏烟记录三分向短周期地震仪,还设置有照相记录地倾斜仪、水氡观测室等前兆观测仪器设备(这些前兆观测手段,在清理攻关后被陆续撤消)。由于自贡市地震台测震仪的台址地处闹市区的人民公园内(后改名彩灯公园),环境干扰大,地震仪的观测灵敏度难以提高,放大倍率仅能开到一万多倍,难以记录到微小地震活动。
1985年3月29日自贡5.0级地震就发生在距自贡地震台仅5KM的地方,又是城市直下型地震,震中烈度为Ⅶ度。地震造成280多人伤亡,直接、间接损失达一亿元以上人民币(当时的经济统计数据)。但震后自贡市地震台又受仪器动态范围的限制,所有记录笔道限幅报不出地震的三要素,当时的省属成都遥测地震台网在川南的监测能力也很薄弱,难以提供较为准确的震中位置,给政府和上级地震部门的抗震救灾决策和指挥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
为了加强自贡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和弥补川南地区地震监测的不足,四川省地震局在自贡地震现场指挥抗震救灾的韩渭宾副局长和自贡市人民政府刁金祥市长商定:省市共同投资建设自贡遥测地震台网。原则上由地方负责各地震台站的土地征拨和土建工程设施,省局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指导。台网建成后纳入省区域台网管理,承担测定自贡及邻近地区的地震参数和地震速报任务,向省地震局报送资料,省局每年拨给台网适当业务补助费用。
台网建设的技术系统设计、规划方案由四川省地震局副总工程师杨晓源同志负责,技术指导由四川省地震局第二研究所承担。
同年5月初,四川省地震局副总工程师杨晓源同志就亲临自贡进行实地调研、踏勘,先后到沿滩区、荣县、富顺县、威远县和内江市等地调查、研究,很快提交了自贡遥测地震台网的总体设计方案。台网筹建初期的总体设计方案由近期建设和远景建设规划两大部分组成,近期建设方案为:在自贡市城市区域附近建设一个由五个野外地震台站、一个中心台,一个记录中心构成的密集型小孔径台网,台站布局大致成近似菱形的五边形,平均孔径50KM,(见自贡遥测地震台网子台分布图)中心台和记录中心设在网内的中心地区利用原自贡市地震台已有的地震计、摆房和观测室。网内密集的台站基本可以控制1.0级左右的地震。近期建设方案需要新建五个野外台站,即富顺县互助乡的椅子湾台、沿滩区的石佛寺台、荣县关上乡的碾子山台、东兴乡的花马石台和威远县东联乡的赵家坡台,改造记录中心。远景建设规划为:新建富顺县与泸县交界处的天洋坪台,利用成都台网已建成的三个地震台站,即重庆市永川县境内的永川台、宜宾地区高县境内的汉王山台和乐山地区井研县境内人头顶台。并利用花马石台海拔860M的高程,将需要中继的地震信号汇集后分别传送自贡台网记录中心和成都台网记录中心,即构建川南台网监测中心的规划设想。台网孔径的长轴可达210KM,短轴也达110KM,平均孔径达到了160KM。这样的规划建设方案既弥补了省台网在川南的不足,又能保证自贡市城区内中强地震时仪器的动态范围不受限制。由于各种原因后一规划设想未能全部实现,目前的自贡遥测地震台网是按前一方案建设的,它又分为两期工程来建设的。
1986年7月第一期工程的椅子湾、石佛寺和碾子山三个台站土建工程先后开工,台长谢绍钦负责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的检查督促工作。同年10月陈虹同志被派到省地震局总师室和二室学习培训,在此期间在杨晓源副总工程师的指导下利用A-431型对讲机改制了400MHz单路遥测收、发射机。年底三个子台的土建工程先后竣工验收。同时省局调拨的仪器和设备陆续运到自贡。12月初省局杨晓源副总工程师带领二室张绍昌、王元友等同志来自贡进行台站仪器安装和记录中心改造。台网中心记录室就设在市地震台二楼,记录室的主要仪器设备为:三台改制的400MHz单路遥测接收机,两台DD-1型墨水记录器,一台短波收讯机和XH3501型数字自校钟。电源供给系统为:DW11—24/15型柜式整流器,5GN100×2蓄电瓶组和2台12V车用蓄电瓶。各野外台站的仪器设备为:DS—1型地震计,钟控日标定器和改制的遥测发射机,4—6块40W/17V太阳能电池板。由于改制的遥测设备只能传送单路信号所以各台均设计为垂直向速度量记录。由于台网因陋就简上马,节约了大量资金,第一期工程总计投资约22万元人民币。
&& 1990年底,四川省地震局和自贡市人民政府下达了二期工程的建设任务。1991年3月成都中心站派人到自贡对预选点进行试测,最终确定了荣县东兴乡花马石和威远县东联乡赵家坡为二期工程台址。同年7月两个台站土建工程分别先后开工建设,并于11月先后竣工验收。1991年11月因彩灯公园建设彩灯博物馆,原自贡地震台二楼以上建筑物被拆除,记录中心被迫搬到自贡市彩灯经济贸易委员会赔偿的平房内。结合记录中心搬迁和二期工程的仪器设备安装,省局二室饶文松、徐本俊、黄敏等同志来台网指导记录室的搬迁和野外台仪器设备安装工作。花马石台安装了DS—2型三分向地震计、CDM—1型前放终端机、多话路汇集终端机,因花马石需要传送多路信号,遥测和汇集设备采用了四川省地震仪器厂研制的CDME系列遥测设备,将本台的三路位移量信号、一路速度量信号和汇集的赵家坡台信号,共五路地震信号通过两套十九单元高增益天线分别传送自贡台网记录中心和成都台网记录中心,实现了成自连网。电源由16块40W×17V的太阳能电池板及4组5GN100型镉镍蓄电瓶供给。赵家坡台仍采用400MHz改制机将一路速度量地震信号送达花马石汇集后传回自贡台网记录中心。台网记录中心则增加了由四川省地震仪器厂生产的CDM—1型地方地震解调机架,4台由省局二室提供经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大修的768型自动记录器,安装工作至到92年4月上旬由杨晓源副总工程师带领的二室张绍昌、易坚和邱西征同志来台支援参战。在记录中心摆房又增上了DK-1中长周期地震计,更换了记录中心的时间服务系统全部设备,新上了由邱西征研制的SZZ—1型数字编码钟和成都航校研制的BPM短波授时信号接收机。AMI386SX脱机处理计算机系统,处理软件采用省地震局台管中心陈维峰研制的系统软件。并补充了大量的仪器、设备。至此,自贡遥测地震台网已建成五个野外遥测台站,其中含中继站1个,中心台1个,和设备较为完整的记录中心,3台768记录器分别记录六个台的6个垂直向速度量,花马石和灯贸馆台(中心台)的4个水平向和2个垂直向的位移量,及中长周期的6个位移量。野外台站均设计为十万倍的高放大倍率,灯贸馆台的4个分量均设置为1—2万倍的放大率,中长周期放大倍率设置为3道千倍级和3道百倍级。1台768记录器为备机,台网仪器设备又经过几个月的调整后,于1993年9月1日0时起进入考核运行。并于同年12月正式通过了省市的验收。同时停止了烟记录观测,自贡台网总共投入建设资金32万元人民币,以极低的投入开创了四川地方性孔径小型遥测台网的先河,技术水平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台网的发展
&&& 自贡遥测地震台网在建设时期受经费短缺的制约,导致硬件设施“先天不足”,特别是台网记录中心,被挤在市灯贸委旁边的一旮旯、有效面积不到100平方米,记录中心机房不到20M2、所有设备挤在一块,布局不合理、相互干扰,夏天室温高,散热通风不良,故障频繁,新增加的设备已无立锥之地。办公室、资料室、设备库全都处于阴暗潮湿的半地下室,到处长满青苔,地面浸水室内成渠,仪器设备锈蚀严重、资料图纸霉烂,台网多年积累的成果损失严重,让人痛心,值班人员不利健康,维修人员带电作业极不安全,环境条件受限,严重制约台网的发展。台网的仪器设备大多为省局支援的旧机器,经过十多年的运行已经老化进入更新周期,急待解决。
&& 1996年8月国家地震局0六项目立项后,自贡市地震局局长周德生抓住机遇,把自贡遥测地震台网的更新、改造和完善及新建台网记录中心的工作纳入0六项目,决心彻底改变台网现状,并把台网的发展建设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保障条件。自贡市地震局为台网的发展确立了原则:1、台网新记录中心同市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共同建设,在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大楼内划出1—2层给台网使用。2、外迁中心台调整中继站,保证新的台网记录中心信号路由畅通。3、新建地震波实时处理系统,提高台网分析和速报能力。4、淘汰原改制遥测设备,补充台网的防雷安全设备,和维修测试仪器和设备,更新所有需要更换的仪器设备。
根据原则首先是对台网新记录中心即市防震减灾指挥中心进行调研选址,从1996年下半年就开始了选址工作,结合市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和台网新记录中心的各项条件和技术要求,经过对多处预选地址的筛选、论证,最终将台网记录中心新址确定在自贡市汇东开发区的响滩子(后更名为银桦小区)。新址东面不到100米处是新建的自贡南北干道,东北面不到400米是自贡市人民政府新址,东南面不到1000米紧临内宜高速公路,地势开阔、交通方便,通过试测和调研开发区内主要为政府机关,无大型工厂,电磁环境良好,距首脑机关近,环境优美,发展条件较好。
台网记录中心新址确定之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中继站(兼中心台)的调研、踏勘选址工作中,经过对多处预选点的踏勘、筛选,最终确定在大安区新民乡的营盘山。北纬29&22ˊ50.3″东经104&46ˊ51.0″,海拔高程420M,距汇东记录中心新址约4KM,既适宜作中继站又可适当提高中心台的放大倍率,交通条件也方便。
1998年11月,在省地震局第二研究所所长韩进和第五研究所所长杨晓源指导下,由邓远清执笔的《自贡遥测地震台网记录中心动迁技术方案》和《自贡遥测地震台网技术改造方案》与省地震局第二研究所范军编写的《自贡遥测地震台网地震波实时处理系统建设方案》在成都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
1998年12月31日,自贡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即台网新记录中心破土动工,自贡市市长刘佑林为开幕式剪彩。土建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先后分别由自贡市地震局副局长李时本和李明远负责。1999年11月16日新台网记录中心即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大楼竣工,随后由自贡市地震局副局长李广俊亲自选定的25M记录中心信号接收铁塔安装成功。2000年7月15日由自贡市地震局副局长李明远负责的营盘山(后更名为三元井)中继站土建工程也相续破土开工。2000年10月副局长李广俊亲自到仁寿县拖回二所支援的CDM—3型区域遥测地震台网2M接收解调机架和大量仪器设备。
2000年11月下旬,省局二所冯克全高级工程师到自贡台网指导整个台网的改造工作,在保证台网不中断记录的情况下,首先架设好新中继站的仪器和设备,新记录中心机房的仪器和设备,保证中继站与新机房首先连通,然后再并行架设各野外台站的仪器和设备,通过并行仪器的联调和试运行,证明新上仪器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设计要求后,于2001年元月1日0时正式启动台网新记录中心和新中继站,同时停测老记录中心。
2001年4月上旬省地震局范军到台网安装地震波实时处理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和调整,实时处理系统初步达到设计要求。技术系统改造完善后软硬件配置见《自贡遥测地震台网技术系统总体框图》和《台网记录中心软硬件构成图》。
2001年11月16—17日自贡遥测地震台网技术系统改造完善工程即0六项目第二子专题课题全部完成顺利通过了省市验收,台网观测动态范围观测精度全部达到《台网规范》要求,见《台网观测动态范围和观测精度》表。这次台网改造工作总共投入资金约72万元人民币,(含地震波实时处理系统9万元人民币),其中基建费用投入见台网历年基建维修一览表。从此自贡遥测地震台网技术系统硬件、软件和生活工作环境都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同该项目一起获得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为保证台网的日常消耗和维持台网的正常运行,省地震局和市政府每年拨出大量资金支持台网的运行,而且逐年递增,见台网历年日常经费支出一览表。
表5-6-1自贡台网历年基建维修一览表
椅子湾土建工程
摆房12M2围墙:52×2.5×0.120M、地坪等
石佛寺土建工程
摆房12M2围墙:64×0.120M、土坪等
碾子山土建工程
摆房12M2围墙:64×0.120M、50×0.12M地坪等
花马石土建工程
摆房12M2围墙:58×2.5×0.120M
赵家坡土建工程
摆房12M2围墙:58×2.5×0.120M
台网记录中心
214 M2机房、办公室、值班室等
三元井土建工程
摆房32M2围墙:18×4×2.5×0.240M、地坪等
表5-6-2台网历年日常经费支出一览表
(四)台网的监测能力及作用
1、台站的分布和监测定位能力
自贡遥测地震台网所属的六个遥测地震台站分布在北纬29&11ˊ—29&34ˊ东经104&23ˊ—104&59ˊ的范围内,外围子台的连线大致成近似菱形的五边形,孔径长轴约70KM,短轴约35KM,平均孔径约53KM,平均台距约30KM,长轴大致成北西向,短轴大致成北东向展布,以自贡市城市区为中心,北边台站稍稀,南方密集,(见《自贡遥测地震台网台站分布及地震信号传转路径图》)。外围台站安装周期为1秒的短周期地震计,除花马石台的放大倍率水平向位移量为4.0万倍,垂直向位移量为5千倍,垂直向速度量为4.0万倍,其余子台仍保留为垂直向速度量记录,放大倍率均为10.0万倍。三元井中心台为三分向位移量记录,并从垂直向地震计分出速度量记录,放大倍率均为2.0万倍。这样即保证了中长周期地震计撤消后,台网记录市区内较大地震远离市区的花马石台千倍级的分量不至于限幅,拓宽台网的灵敏度动态范围。具体监测范围和定位能力如下:
(1)、对自贡市区能监测到0.3级以上地震,对1.0级左右的地震可测定其震中位置,≥1.0级地震定位精度可达到A类。监测面积约为25KM2。
(2)、网缘地区可监测0.6级以上地震,≥2.5级以上地震可测定震中位置,地震定位精度达到A类,其监测区域大致为:北纬28&58ˊ—29&43ˊ,东经104&50ˊ—105&17ˊ,监测面积约8100KM2。
(3)、台网对网外70KM范围内≥3.0级的地震监测定位能力仍可达到B类和C类精度。监测范围约为北纬28&30ˊ—30&12ˊ,东经104&00ˊ—105&45ˊ,面积约30600
KM2。定位精度较差。见监测能力图。
2、台网作用:
自贡台网还处在建设中的1990年6月16日自贡王井就发生了一次3.6级震群,当时台网仅有第一期工程的三个台站,从6月16日到6月30日台网就记录该次地震序列216次,然而当时还末并入台网的中心台烟记录器仅记录地震24次,为台网记录地震总数的11%,也就是说遥测台网提供的地震信息量是人工单台的十倍以上。近年来,台网记录了大量荣昌、隆昌一带的地震,2.0级左右的地震台网单台就能记录,2.5级到3.0级左右的地震就能确定震中位置,从1994年到2001年台网就记录≥4.0级地震14次。
台网产出大量的地震记录资料,每旬按时向四川省地震局报送观测报告,四川省地震局成都地震台网每月出版的《四川地震目录》就有自贡台网的同志们一份劳动。台网还编辑了《地震周报》、和月报,为地震科学研究和预测预报提供了大量观测资料和数据。
表5-6-3台网观测动态范围
观测动态范围
图5. 6. 3自贡遥测地震台网台站分布及地震信号传输路径图
图5.6.4自贡遥测地震台网技术系统总体方框图
二、遥测地震台站
(一)、椅子湾遥测地震台
椅子湾遥测地震台台站代码:YZW,编号01。是自贡台网第一期工程建设的台站之一,建于富顺县互助乡友爱村的一座小山丘上,海拔高程310米,北纬29&16′00″,东经104&58′30.5″,位于台网记录中心东南面约22.0公里,是富顺县境内唯一的地震台站,台基岩性及地质年代为J2S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粉砂岩。台址附近有零星农家住户。建台初期,在台址西边约2公里处有富顺—瓦市的县级公路,系统放大倍数达10万倍,仍不受公路车辆的影响,近年因在北面不到200米处有当地村民修建的村级公路经过,随着车流量的增加,车辆干扰有逐年加剧的趋势,但无其它干扰源(见地脉动图)。
该台于1986年8月20日开工建设,同年10月10日竣工验收。土地征拨、青苗赔偿、土建工程费用约计1.5万元人民币。土建工程主要有建筑面积约12M²的观测室、红砖围墙等。
1987年7月投入监测运行,用400MHz改制机将地震信号直接传回台网记录中心机房,到1991年后,因改制机报废停止使用,改用CDMEO系列遥测设备进行信号传输。2001年1月因台网记录中心迁往汇东新区,直传路由条件变差,传输信号改经三元井中继站中继后传回记录中心机房(见信号路由剖面图),储备功率可达35dB以上,符合《规范》要求。天线采用六单元振子天线,天线方位角为北偏西29&。避雷针高度约8米,接地良好,可较好地保护台站遭受直接雷击的危险。电源采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在10多年的使用中较为安全可靠,发射机工作频率为224.3MHz,功率1W。观测项目为垂直向速度量。
表5-6-4台 址 情 况 表(YZW)
表5-6-5台 站 仪 器 设 备
表5-6-6辅 助 设 备 表
功 能 与 指 标
开始使用时间
100A/μ×6V
1986年12月
1986年12月
表5-6-7地 震 计 参 数 表
图5.6.5 自贡遥测台网椅子湾台路由图
图5.6.6 自贡遥测台网椅子湾台幅频特性图
图5.6.7 自贡遥测台网椅子湾台地脉动谱图
(二)石佛寺遥测地震台
石佛寺遥测地震台台站代码:51123。也是台网第一期工程建设的台站之一,建于自贡市沿滩区联络乡新和村七组的石佛寺后山上,海拔高程420米,北纬29&10′55.8″,东经104&46′03.9″,位于台网记录中心南面约17.5KM,是自贡台网最南面的一个遥测地震台,距1996年宜宾北5.4级地震震中区仅二十多公里。该台台基岩性及地质年代为J2XS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暗紫色长石石英砂岩。台址附近约200米处有少量农户居住,台址东面约2.5KM处是沿滩区联络乡镇镇政府所在地。从建台到1996年前该台台址附近都无大的干扰源,维修人员和仪器设备都只能从2.5公里外由人挑肩扛上山,1995年以后二滩水电站到重庆的50万伏高压电线就从台站旁边经过,1996年内宜高速公路也从附近经过,但在观测过程中发现台站虽受过境内汽车干扰,却因路面平坦干扰还不是很严重(见地脉动图)。系统放大倍数仍可开到10万倍左右。
该台于1986年8月20日开工建设,于同年12月20日竣工。其中土地征拨、青苗赔偿和土建工程费用共计1.8万元人民币。土建工程主要有:建筑面积12M²的观测室、红砖围墙、避雷针等。
1987年7月投入运行。1991年前遥测信号采用400MHz改制机,将地震信号直接传送台网记录中心机房。在此期间曾出现过围墙倒塌和全部设备被盗事件(至今未破案)。1991年后因改制机报废,改用CDME系列遥测设备,并补充了蓄电瓶组等电源设备工作至今。台网记录中心搬迁汇东后,遥测信号仍由台站直传记录中心,是保留直传的遥测台站之一(见台站信号路由剖面图),信号储备功率可达25dB以上,能够满足工作需要。信号天线采用六单元振子天线,天线方位角为北东2&,避雷针高度约9米,发射机工作频率233.5 MHz,功率:1W。观测项目为垂直向速度量。
表5-6-8辅 助 设 备 表
功 能 与 指 标
开始使用时间
100A/μ×6V
表5-6-9地 震 计 参 数 表
表5-6-10台 址 情 况 表
表5-6-11台 站 仪 器 设 备
图5.6.8 自贡遥测台网石佛寺台路由图
图5.6.9 自贡遥测台网石佛寺幅频特性图
图5.6.10 自贡遥测台网石佛寺台地脉动谱图
(三)、碾子山遥测地震台
碾子山遥测地震台台站代号:NZS,编号:03。是台网第一期工程建设的台站,建设在荣县龙潭区关上乡将军村二组的沥油山,观测室建在距山顶20米左右的山腰,面向东北方的台网记录中心,避雷针架设在山顶另外征拨的一块6×5M2土地上,并另建有保护围墙,台址海拔高程410米,纬度29&15′55.2″,经度104&36′05.1″。台基岩性及地质年代为:J3P1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Ⅰ段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台站独立建在山顶,附近无人家居住。台址西边700米处当时有龙潭镇到莲花的盲肠公路,车辆较少,现在该条公路连通了宜宾县内的公路,过往车辆剧增,而公路又是绕山而上,汽车振动干扰比较严重,但台网为捕捉小震放大倍数仍设置为10万倍,夜晚记录的地脉动较好,白天却干扰较多(见地脉动图)。
该台于1980年8月21日开工建设,于当年9月25日竣工。土地征拨、青苗赔偿、土建工程等费用共计2.2万元人民币。主要土建项目有:建筑面积12M²的观测室、红砖围墙、避雷针等。
从1987年7月投入观测运行到2000年12月均采用信号直传台网记录中心机房,由于当时的电路剖面有局部阻挡,在收端采用了十九单元高增益天线接收信号,以前均采用400MHz改制机传输信号。在2000年台网改造时淘汰了改制机,采用CDME系列遥测设备,遥测信号并经三元井中继站中转,信号储备功率可达35dB,有较大的改善(见电路剖面图),并补充了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瓶组等设备。收发端都采用六单元振子天线,天线方位角为东北44&,到台网记录中心的距离为18.5KM,到中继站的距离为21.5KM。发射机工作频率为223.1 MHz,功率:1W。观测项目为垂直向速度量。
表5-6-12台 址 情 况 表
表5-6-13台 站 仪 器 设 备
表5-6-14辅 助 仪 器 设 备
功能与指标
开始使用时间
100A/μ×6V
图5.6.11 自贡遥测台网碾子山台路由图
5-6-15地 震 计 参 数 表
K1(Kgm2)
&&&&&&&&&&&&&&
图5.6.12 自贡遥测台网碾子山台幅频特性图
图5.6.13 自贡遥测台网碾子山台地脉动谱图
(四)、花马石遥测地震台
花马石遥测地震台台站代码:HMS,编号:04。是台网二期工程建设的重点台站,于1991年8月20日开工,同年10月20日竣工。主要建筑物有12M²的观测室、红砖围墙、避雷针等。建设在荣县东兴乡观音坳村五组的高山上,海拔高度到860米,垂直高差近500米左右。北纬29&34′15″,东经104&23′42″。属川南西部的深丘地区,500米内无人家。从东兴乡镇沿崎岖的井场公路蜿蜒而上可近达台址,台址是川西南矿区废弃的井场,台基为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长石石英砂岩,岩基坚硬,系统放大率可达10万倍。台址四周为自贡荣新集团的林场,植被茂盛树木葱茏,台基在春季有受季风干扰的现象,群山深处散布着一些天然气井场和小型煤矿,远处还有一些天然气加压站,川西南矿区还在附近建有天然气脱硫厂,难免有个别爆破干扰源。冬季山顶较寒冷,日照偏少,电能供应相对较困难,因而太阳能电池功率设置也比较大,约500W之多。该台气候也较潮湿,仪器故障率相对较高。但是该台是唯一距离城市较远的遥测台站,距台网记录中心直线距离约48KM,台站从1992年投入运行以来就承担了中继赵家坡台信号和将信号传送自贡及成都的多重任务,一至到1999年成都台网又在台址旁新建了数字地震台才停止了传送成都的任务,到2001年1月停止中继赵家坡台信号。现在该台是唯一远离台网记录中心的三分向观测地震台,为防止台网记录市区内地震所有台站都限幅,则将该台的放大系统的放大倍率由原来的10万倍降到4万倍和5千倍级&见地脉动图和幅频特性图&。
由于台址海拔高程较高,传输电路剖面图通视较好,现仍采用直传方式,传输路程虽达48KM左右,1W的发射机送回的信号,其储备功率仍可达25dB以上,天线仍沿用十九单元高增益天线送回信号,天线方位角为东南30。地震计为DS-2型短周期拾震器,观测项目为三分向位移量和垂直向速度量。
表5-6-16台 址 情 况 表
表5-6-17台 站 仪 器 设 备
地 &震& 计
遥& 测& 设&
标& 定& 设&
表5-6-18辅 助 设 备 表
功能与指标
开始使用时间
100A/μ×6V
图5.6.14 自贡遥测台网花马石速度量幅频特性图
图5.6.15 自贡遥测台网花马石台路由图
表5-6-19地 震 计 参 数 表
图5.6.16 自贡遥测台网花马石台位移量幅频特性图
图5.6.17 自贡遥测台网花马石台地脉动谱图
(五)、赵家坡遥测地震台
赵家坡台位于威远县龙会区东联乡赵家坡村五组境内的一座小山丘上,海拔高度约410M,台基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长石石英砂岩,台基结构完整。台址附近有零星农户,1000米以外有一村级机耕路通过,从机耕路沿田间小路可到达台站。在台站西边5000M处有自贡大安区—龙会的县级公路,北边3000M是威远县—内江的二级公路,交通便利。该台地处川南浅丘,夏季炎热,冬季温暖,阳光充沛,观测室内空气干燥,仪器设备所处环境条件较好。该台附近无较大干扰源&见地脉动图&,仪器放大倍率可达10万倍级,从1992年投入运行以来仪器设备运行效果良好。
该台于1991年10月5日开工建设,土建工程于当年11月6日完成。观测室建筑物面积12m2,红砖围墙及有避雷针等。1992年开始投入仪器设备安装和试运行,采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由400MHz改制机承担信号传输,并经花马石台中继后传至自贡台网记录中心,1998年1月后因改制机废弃,改用CDME型系列遥测设备工作。台网改造中重点考虑的就是该台的信号中继问题,因为该台的南面就是台网记录中心距离也近,但因中途信号电路遭受阻挡,只能由西边公路距离达80多公里的花马石太台中继后才能传回自贡,给维修、维护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三元井中继站建成后,赵家坡台的信号电路路由改经三元井中继,给赵家坡台的维护维修工作带来极大方便。该台到三元井中继站的路由距离为16KM,到汇东记录中心的距离约20.5KM,在中继站的信号储备功率可达35dB以上&见信号电路路由剖面图&。观测项目为垂直向速度量,发射机工作频率为223.4MHz,功率为1W。
表5-6-20台 址 情 况 表
表5-6-21台 站 仪 器 设 备
测& 设 &备
定& 设& 备
表5-6-22辅 助 设 备 表
功能与指标
开始使用时间
100A/μ×6V
表5-6-23地 震 计 参 数 表
图5.6.18 自贡遥测台网赵家坡台路由图
图5.6.18 自贡遥测台网赵家坡台幅频特性图
图5.6.19 自贡遥测台网赵家坡台地脉动谱图
(六)、三元井遥测地震台&兼中继站&
三元井遥测地震台是O六项目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台网记录中心迁往汇东新区后,大多数野外遥测台站的信号路由情况都变差或根本不可能直传汇东记录中心,所以三元井中继站的建设成为台网改造、新建台网记录中心工程的关键任务。在大安区人民政府的关心下,通过多次协调,副市长徐荣旋亲自过问,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大中亲自到大安区新民乡烈士村四组的三元井现场踏勘定点台址,局长周德生亲自抓工程建设,副局长李明远抓土木工程建设。在2000年7月15日三元井遥测地震台兼中继站土建工程终于破土动工,土建工程由自贡市华能建筑公司承建。主要建筑有32m2的观测室、红砖围墙、避雷针、地网、地标等。工程于当年8月15日竣工验收。台址海拔高程420M,台基岩性为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砂岩。北纬29&21′50.6″,东经104&47′53.5″。位于台网记录中心北东4.0KM。穿过燊海井公园后门即可到达台站,交通方便。该台仍地处市区,但台基系统放大倍数可达2.0万倍,高于彩灯公园内的灯贸馆台,在市区内设置短周期地震计已是不错的了。见地脉动图。
三元井台发往汇东记录中心的天线采用六单元振子天线,天线方位角为南西5.0&,收端天线为:
碾子山接收天线:六单元振子天线,天线方位角西南23&。
赵家坡接收天线:六单元振子天线,天线方位角北东16.5&。
椅子湾接收天线:六单元振子天线,天线方位角东南39.7&。
中继设备为CDME系列,主要有多路滤波器,CDM-3型多路汇集设备,多路SSB下边单调制器等。
发射机为:CDM-2多话路发射机,工作频率233.7MHz,发射功率1W。
地震计为SD-1短周期三分向地震计,观测项目为三分向位移量和垂直向速度量。
电源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和6GM-100型储电瓶供电。
避雷采用10M避雷针和地网及天线避雷器直流避雷器的多级避雷方式,保证中继站在雷雨季节的安全。
表5-6-24台 址 情 况 表
表5-6-25台 站 仪 器 设 备
定& 设& 备
表5-6-26地 震 计 参 数 表(SYJ)
表5-6-27辅 助 设 备 表
功能与指标
开始使用时间
山东电源设备厂
100A/μ×6V
宁波太阳能电源设备厂
电源避雷器
LAT500-L16
天馈避雷器
图5.6.20自贡遥测台网三元井台路由图
图5.6.21自贡遥测台网三元井台速度量幅频特性图
图5.6.22自贡遥测台网三元井台位移量幅频特性图
图5.6.23自贡遥测台网三元井台地脉动谱图
(七)灯贸馆遥测地震台
灯贸馆遥测地震台位于自贡市自流井区彩灯公园内彩灯博物馆地下人防洞内,经度104&45′57.5″,纬度29&21′14.6″,海拔高程326M,台基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
该台是1971年11月建立的自贡市地震台的综合观测项目之一,也是自贡市最早建成的人工观测地震台站,1973年4月投入试运行。在97m2地下人防洞内安装有三分向维开克地震计,D73烟记录器,1974年2月正式投入实测,并相继增设有土地电、土应力、磁偏角、倾斜仪及水氡观测室等仪器设备和观测项目。1984年全省前兆手段清理攻关后,各前兆观测项目陆续撤消。1986年12月自贡遥测地震台网第一期工程的记录中心就在二楼设立机房,1994年记录中心机房搬入自贡市彩灯经济贸易委员会补偿的平房内,地震计仍保留在地下人防洞内,同时增上DK-1中长周期地震仪,并停止熏烟记录,用实线遥测设备并入768记录器,一至工作到1995年经省局同意撤消了中长周期记录,其余仪器设备一至工作到2000年12月30日完成其历史使命后停止全台工作。
三、地震信号遥测
(一)、无线遥测
自贡遥测地震台网在改造前后均采用无线遥测为主,无线遥测具有建设投入资金少,维护成本低,相对独立维修方便等优点。所以在改造前因灯贸馆中心台就设在记录中心而采用实线遥测外,各距离较远的野外台站均采用无线遥测。在台网改造后中心台台址外移,故全部信号均采用无线遥测方式。这里重点介绍改造后的信号遥测方式。
自贡台网采用的遥测设备为四川省地震局地震仪器厂研制的CDME型系列地震模拟信号遥测设备。该设备的通道部分主要由CDM型发端、终端机和CDM型发射机,需汇集多话路信号时可在发射机前加接CDM型中继汇集设备及收端配有1米或2米 CDM型接受解调机架(收端终端机)。
发端终端机的主要技术指标:1.输入阻抗:≥1MΩ(双端平衡)2.前放增益:250×10N倍。3.前放工作方式:线性和积分两种。负载波频率:从540、900……到3060(Hz)。频率稳定度:≤3 Hz。负载波失真度:≤0.1%。最大频偏:±100 Hz和200 Hz。可适用于单分向也可用于八路地震模拟信号的放大和调制。
CDM型汇集中继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1.工作方式:SSB下边带调制,可调制六个话路,48个单路。2.音频带宽:300 Hz—3400
Hz/每路。3.群路载频:8KHz、12Kz、16KHz、20KHz、24KHz。适用于多路信号汇集。
CDM-1型地震模拟信号发射机其主要工作指标:1.工作频率:223-233MHz;2.输出功率:≥1W(另可加功率接续器,功率可适需要达到5W、10W等);3.射频稳定度:&±3×10-5;4.调制方式:脉冲调相;5.最大频率:±10KHz;6.谐波拟制:≥50Db;7.效率:≥40% 。
CDM-2型地震信号遥测发射机其主要指标与CDM-1型机相同,不同之处为:1.最大频偏:±50 KHz;2.音频带宽:300 Hz—2400
Hz(六个话路)。适用于中继站作多路信号的中继汇集发射机。
CDM-1型单话路遥测接受机主要技术指标:1.工作频率:223-233MHz;2.工作方式:一次变频超外差式;3.灵敏度:≤1μν;4.邻频抗干扰度:≥80dB;6.中频抗干扰度:≥80dB。
CDM-2型接收机主要技术指标:1.工作频率:223-233MHz;2.灵敏度:≤3μν;3.音频带宽:300 Hz—2400
Hz(六个话路)。其他指标与1型机相同。
台网收端终端机架主要包含两大部分:1.四路音频单边带解调分机。主要技术指标为:(1)工作方式:单工;(2)解调制试:SSB下边带;(3)音频路带:4路;(4)传递系数:1∶1;(5)结构:为插件式结构。2.四通道地震解调分机主要技术指标为:(1)负载波滤波器带宽分别为700-1024Hz、Hz、Hz、Hz。(2)结构:为插件式结构。两者可分可合,一般在台网中心由二者结合电源及其控制部分组成1和2米机架使用。
这套遥测设备的工作频率选在超短波频段,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发射功率大、接受灵敏度高,单机传输距离可达50KM以上,有一定的绕射能力,适用于丘陵地区使用。而且已装备成都遥测地震台网和西昌遥测台网,技术比较成熟、便于维护和维修,能耗比高,实用于川南雾天多、冬天供电困难的天气,因而自贡台网在改造前中继站采用了它,在改造后全部采用了这套遥测设备。主要连接方式:将地震计拾取的信号送入CDM型发端终端机,经双端输入电路转换为单端输入,再经前放放大,预加重、限幅器,送入压控振荡器进行调制,已调波按频分别调制汇集成话路信号送入发射机进行高频调制和无线发送。高频载波送回记录中心,由接收机和解调机架接收,解调还原出地震信号。自贡台网的石佛寺台和花马寺台采用的就是直传方式,直接将地震信号送回台网记录中心进行记录的,见〈自贡遥测地震台网技术系统总体方框图〉。
(二)、中继
自贡遥测地震台网新记录中心大楼零标高处海拔高度仅294M,四周又多海拔300-340M的山丘,多数野外台站的信号直传记录中心有困难。因此,椅子湾台、碾子山台、赵家坡台的信号必须经过中继,我们在记录中心北面约4.0KM处的三元井设立了中继站,见〈自贡遥测地震台网技术系统总体方框图〉。
这次中继站的迁建涉及到台网大多数台站的信号路由重新调整布局而且全部工作都由台网人员自行完成。因而对每一个细节都非常谨慎,严格按《规范》进行。从1996年下半年就开始了野外调研工作。首先从1∶5万地形图上找出每个预选点的地理位置、海拔高程,作出路由剖面图,从图上大致判断每个台站到中继站和中继站到记录中心的路由大致情况,然后根据设备总功率,接收灵敏度、天线增益、电缆损耗、空间传输损耗、阻挡损耗等因素计算出接收点空间电场强度和接收机的储备功率,再到现场试测(现场试测特别注意电磁干扰背景的测试)、试传,筛选出可靠台址,提出预选方案,送省局征求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遥测方案讨论、调研和修改,提出技术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分部设计,最终经专家评审后实施。因而保证了设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顺利进行,见〈自贡遥测地震台网台站分布及地震信号传输路径图〉。
三元井中继站位于海拔高度420M的大安区燊海井公园后门的中型山丘山,为了尽量避开公路和迎风面,台址设有紧靠岩崖旁边的高地,而向内凹处适当后移了一段距离,架了四副高6米的六单元高增益天线,接收传送到三元井的遥测地震信号,另用一副六单元振子天线将汇集的各路信号发回汇东记录中心,接收天线与发射天线之间尽量张开一定的角度避免互相间干扰,并架设一高10米的避雷针。
汇集到三元井的弱信号频点分别为:椅子湾224.3MHz,碾子山223.1MHz,赵家坡223.4MHz。发射信号则采用233.7MHz,避免临频干扰和强信号阻塞。记录中心为避免四周未来建设高楼大厦阻挡路由在大楼顶部建有一座25M高的接收天线铁塔,接收天线高度高达46米左右。保证了中继站到记录中心的路由在近段时间内的畅通。
表5-6-28地震信号传输路由表
台& &站 编&
距中心直传 输 距 离
经 三 元 井 中 继
经 三 元 井 中 继
经 三 元 井 中 继
表5-6-29无线遥测设备一览表
发射机频率(MHz)
接收机频率(MHz)
生 产厂 家
四川省地震局仪器厂
台网记录中心与野外台的维修联络以前是用小型对讲机进行,但通讯质量效果较差,联络困难,从2001年后更换为手机联络,使用效果很好,与省地震局的速报联络,是采用长途电话和一台50W短波电台进行。
表5-6-30通讯设备一览表
生 产 厂 家
ICOM/IC-116
140/147 MHz
(车载台)
140.875 MHz
146.575 MHz
日 本 健 伍
陕西锋火无线电厂
功放(15W)
陕西锋火无线电厂
陕西锋火无线电厂
四、台网记录中心和数据处理
(一)、墨水记录器的设置
台网记录中心机房年共有六个台站的18道记录,其中短周期12道,又分为:垂直向速度量记录6道,水平向位移量6道,中长周期垂直向位移量2道,水平向位移量4道。记录器全部采用768型自动换纸记录器。共有3台记录器同时工作,1台备机,每台记录器为6笔道,依次为:1#记录器6个速度量,2#记录器6位移量,3#记录器6个中长周期位移量、衰减器档位常设为1/5档。短周期记录均采用120mm/分钟的走速,中长周期采用60 mm/分钟的走速。台网放大倍率为野外台均为10万倍、中心台短周期2万倍级、中心中长周期为千倍级和百倍级。后来因为节约经费支出,1995年经省局科监处同意撤消了中长周期记录,全部为1秒短周期记录。2000年12月台网记录中心动迁后,因本地3.0级左右地震各台限幅情况较多,故将花马石台的放大倍率调整为水平向位移量和垂直向速度量4.0万倍,垂直向位移量为5千倍。其它各单分向台均设为10万倍级,三元井中心台因环境条件所限设为2万倍。用2台768记录器记录,两台768记录器作备用,见〈台网记录中心技术系统软硬件构成图〉。
(二)、实时处理系统
台网改造后,新建了地震波实时处理系统,联机系统同时从解调器取出的地震信号经低频滤波器送入A/D模数转换器(A/D转换精度为12位),然后进行数字化采样、事件触发判别、时间码判读、P波和S波震相自动判读,自动实时近震定位及波形数据存盘。
脱机系统采用人工从存储器中读取事件波形数据,完成波形数据的回放,进行人工P波、S波的判读,计算机定位,震级计算及结果打印输出。
联机系统的前台数据采集机和脱机系统的后台数据处理机,均通过计算机网卡连入Windows4.0网络服务器实现。目前系统还有许多功能未能使用。
(三)、台网的监控系统和报警系统
台网记录中心接收机均设有信号中断报警器和信号监听器,当接收信号中断后接收机将自动发出报警声,同时鉴频器的断路指示灯将点亮,自动静噪电路被启动,关断信号输出,防止记录笔被打坏和噪声信号进入实时处理系统。接收解调机架电源若出现电压供给异常情况时,电源报警系统将自动切断电源输出防止事故扩大,同时发出声光告警。大震告警则采用两台单路信号报警器,当两台报警器同时发出告警声时则提示值班人员有地震信号进入地震台监控区域,其优点是两台告警器的可靠性高于一台多路信号告警器,缺点是误报较多。
(四)、时间服务系统
在地震观测及地震资料的分析处理中,提供准确的时间服务系统极为重要,时间信号的精度是决定地震参数测定误差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贡遥测台网采用的是四川地震局第五研究所研制的BPM短波信号授时讯号接收机和SZZ-1型数字钟。该授时信号收讯接收机设有5MHz、10MHz和15MHz三个点频,可接收陕西天文台BPM授时信号,给数字钟提供标准计时时间。数字钟在正常工作时采用自动校时方式,在自动校时状态下,每小时固定三次自动校时,在BPM信号无干扰的情况下,每次修正1ms,三次可修正3 ms的误差。在干扰大时,钟将自动关闭自校机构,保证不误校,但将丢弃一次校时机会。该钟可显示和输出年、月、日、时、分、秒及其偏码。还可显示钟差,以便及时人工校正时,以纠正过大的钟差。并可同时输出四路信号供“768”记录器和实时处理系统使用。
(五)、台网记录中心的供电系统和避雷系统
台网电源供给系统由交流220V市电提供,通过两台DZW11-24/15自动稳压稳流整流器向两组1GM-300型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瓶组供电,每组12只、每只2V,组成24V/300AW的直流电源供给接收解调系统、时间服务系统和四台768记录器的电能,并采用浮充电方式供电。实时处理系统由220V市电经UPS电源稳压后供给电能,除实时处理系统在停电后仅能维持几分钟外,其它系统可连续工作3-4天左右,保证台网能在长时间停电下正常工作。
雷电对台网安全工作威胁极大,曾有因台网记录中心遭受雷击而停止工作的教训,在这次改造中特别补充了台网的防雷安全保障系统。台网记录中心接收天线是直接雷击和感应雷电电场最易进入的部位,因而也是重点设防的地方。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铁塔顶部安装了5M高的避雷针,距接收天线约6M的垂直高差,能有效保护接收天线的安全,同时避雷针通过铁塔接入地网,避雷针的有效保护截面半径达五十多米以上,可以有效地保护整个记录中心建筑物的安全。为了使带电云层与建筑物之间所产生的直接雷击电荷和感应静电荷迅速经过导雷线引入大地,避雷针与地网连结,地网采用了40×40mm扁钢环绕建筑物一周埋设,并通过4根40×40mm扁钢将与建筑物前面的地坪下埋设的1×3×2M的4组地网相连,其接地电阻经自贡市防雷中心检测≤1.0Ω,保证雷电对地的泻放畅通,并在每年夏天雷雨季节到来之前进行复测。
为防止感应雷击,还在天馈线中串入了LAT500-L16天馈避雷器,阻止剩余感应电荷进入设备。
电源供给系统也是雷电进入设备的通路,而且概率还很高。因此采取了多级避雷措施。首先,在电源盒中安装了空气开关、漏电保护开关。在电源进入机房后又加接一台LAY220-40G单相组合避雷器,该避雷器在雷电通过时不仅能自动切断电源通路,把大电流引入地网,而且具有大电流高电压过后自动复位的功能,还能记录雷击次数,以备考察。并在下一级再接入一台LAY220-40单相电源组合避雷器再次切断漏过的大电流和高电压在交流通路上构成三次防护屏障,在交流电源变为直流电以后的直流供电系统中还接入了LAYD24C-5直流电源避雷器,以防串入直流电源的感应雷电,基本上是步步设防,有效地保护了记录中心仪器设备和人员安全。
表5-6-31通讯设备一览表
自立式天线铁塔
国家电力公司西南设计院
六单元振子天线
223-235MHz
四川省地震局第五研究所
CDM-1/CDM-3
四川省地震局地震仪器厂
遥测接收机
四川省地震局地震仪器厂
遥测接收机
四川省地震局地震仪器厂
防雷系统天馈避雷器
LAT500-L16天馈避雷器
成都雷安电子研 究 所
交流电源避雷器
LAY220-40G
成都雷安电子研究 所
交流电源避雷器
成都雷安电子研究 所
电源控制告警器
四川省地震局地震仪器厂
柜式充电机
DZW11-24/15
武汉邮电设备厂
阀控式蓄电瓶
2V、300A/n
山东电源设备厂
BPM 收讯机
四川省地震局第五研究所
四川省地震局第五研究所
上 海1050研究所
续表5-6-31通讯设备一览表
PC采集计算机
省局第二研究所
联想奔月2000
联 想 集 团
清 华 同 方
清 华 同 方 集 团
圳山特电子有限公司
上海无线电26厂
台 湾 声 宝
DH1719-5DC
DH1718D-3D
超低频信号源
四川省地震局第五研究所
GOS62020MHz
天津无线电仪器厂
图5.6.24台网记录中心技术系统构成框图
五、仪器系统的标定
台网仪器系统标定工作,按照《台网规范》要求进行,前放遥测系统每年在固定时间的±2个月内进行一次,采用分段绝标定法,摆常数测定则是按规定每两年进行一次。
(一)、摆常数测定
是通过从摆—放大器—遥测传输系统—记录笔的联测,分别算出其参数,主要有D(12)、D‘(1)、a12、D10、S12、RD和β12。
(二)、系统标定
是采用四川省地震局第五研究所研制的程控超地频信号源,自动给出的不同周期的等幅&值&连续信号经过衰减网络电路送入前放—遥测传输系统—记录笔,求出整机的幅频特性,保证功放级的电压灵敏度,限幅特性,传输系统1:1的比例关系等。信号源输出的18组从0.05秒到3秒不同周期的标定信号,衰减网络又分线性衰减网络和微分衰减网络用于分别测定速度向的幅频特性和位移量的幅频特性,并用调整地震计与前放间耦合电阻分压比的办法来归整系统的放大倍率,由于地震波频率多在5.0—1.0Hz频段内出现,故其归整频点选在5Hz处,这也是四川省内各台网选用的频点,方便了地震速报和参数分析工作。并用双对数坐标纸绘出幅频特性曲线图。
(三)、脉冲日标定
是用四川省地震局第二和第五研究所研制的钟控日标定器和太阳光控标定每日定时自动向台网记录中心发回日标定信号,对拾震器和整个系统进行日常监督。
六、地震速报及地震资料的处理和存放
(一)、地震速报要求
本台网的速报工作是从1988年7月台网第一期工程验收合格开始的,其具体的速报规定内容如下:
1、网内ML≧2.5级地震,在地震发生后20分钟内报出;
2、网缘(各子台为圆心,向外扩展50KM)ML≧3.0级地震,在地震S波扫过台网后20分钟内报出;
3、网外(网缘以外)ML≧3.5级地震,应在最大面波出现后30分钟内报出。
(二)、地震通报
自贡台网属地方性台网,为便于地方政府了解地震信息,对于国际国内的较有影响的显著大地震通报给市委市政府、市人大,通报内容包括:时间、地点、震级。
(三)、地震速报工作流程
1988年7月----2000年4月,自贡遥测地震台网未进行技术改造与完善以前:
1、识别地震
(1)、听到地震报警,即刻察看“768”记录器滚筒上的震动记录是否是地震,若是地震待震相记录完整后,下纸进行震相判读。
(2)、根据个台的s-p值及周期,判断地震属于地方震、近震、还是远震,若各台的Pg到时及s-p值相差较大,则是地方震;若各台的s-p值相差不大,则是近震;若个台的Pg到时相差不大,s-p不好辨认,则是远震,由于自贡遥测地震台网属于地方性台网,没有监测远震的任务,所以只处理地方震或近震。
2、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及震级的计算
(1)、找出Pg到时最早的一个台及s-p值较小的2—3个台,初步判断震中距台网记录中心的方向、距离;
(2)、至少量取3个台以上的Pn、Pg、Sg的到时,利用量好的各个台的各种震相到时,分别计算出各台的s-p值,用“J--B”近震走时表,根据各台站的s-p值,分别查出各台震中距、P波走时或S波走时,以求得发震时刻。
速报地震流程图
(3)、量出各台记录的S波最大单震幅,除以各台的放大率,得出地动位移Au,根据各台站的震中距,从量规函数表中查出对应的量规函数R(△),求出震级。由于地震波到各台之间传播路径的差异等因素,因此取各台站震级的平均值,作为本次速报的震级。(如图6.1)
(4)、根据各台站的震中距(△),在二百万分之一的台站分布图上进行震中交汇,并读出该位置的经、纬度。(如图6.1)
3、作出速报
计算出的地震三要素,复查后快速向四川省地震局二所速报值班室进行速报,速报后将各种数据准确地填入各种记录本中。
2000年4月至今,自贡遥测地震台网经过技术改造与完善后,在记录中心进行了后端数字化改造,建成了自贡台网地震波实时处理系统。该系统的组成如&台网记录中心技术系统软硬件构成框图&。
该地震波实时处理系统将遥测地震台网中心收集到的各子台的模拟地震信号经计算机控制A/D转换成数字地震信号 ,进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对其数字地震信号进行处理。主要由联机系统部份和脱机系统部份组成。
(l)、联机系统
联机系统完成台网子台地震波信号的数字化采样,事件触发判别、时间码判读、波形数据存盘, P波及S波震相自动判读和自动实时定位。为监视地震信号还增加波形定时显示的功能。本系统采用事件触发方式记录地震,3分钟定长记录,采样串为50点/秒·道,A/D转换精度为12位,记录地震信号道数为16道,其中一道为时间串码信号。
(2)、脱机系统
脱机系统从存贮介质中读入事件的波形数据,完成波形数据的回放, P波及S波的人工判读,屏幕波形显示,计算机定位,震级计算及结果的打印输出。该部分采用鼠标器操作,可方便的将波形进行选道、截取及放大和P波、 S波的读取。在此基础上,计算机将自动完成对地震参数的修订,这将为地震速报工作提供极大的方便,大大缩短人工处理的时间,同时也可以避免人工处理的一些错误的出现使定位结果更加快速、可靠。
(3)、联机系统脱机系统
联机系统的前台数据采集处理机为无盘工作站,通过计算机网卡连入Windows NT4.0网络服务器,网络服务器兼作后台数据处理机。
因此,在自贡遥测地震台网完成了技术改造后,地震速报的基本程序是:采取人机结合方法,利用波形数据回放,人工判读P波和S波,P波数据不得少于3个,S波数据大于或等于1个,在三分向子台中读取最大振幅后,利用定位程序的遗传法进行定位得出地震参数。
4、速报资料的归档
地震速报后,速报资料应整理归档,归档资料包括:速报登记、速报原始参数数据、手工交汇原始图件,地震分析卡片。然后,每年进行一次光盘刻录,每次刻录一般刻两张光盘进行保存。
(四)、地震目录和地震观测报告的编辑出版
按照国家地震局1992年制定的《区域地震月报目录与地震观测报告编报规范》及四川省地震局科监处的要求,自贡遥测地震台网地震观测报告出版内容应包括:以北京时间为准,按地震发生时间顺序排列,发震时刻准确到秒,震中位置经纬度准确到分,标明地点方向,震级采用ML震级,并在观测报告中给出每月地震震中分布图。最后报送四川省地震局相关单位及自贡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及分管副市长。
(五)、资料评比情况
自贡遥测地震台网建成以后,参加了自1991年以来省台网质量评比会,其具体结果。
表5.6.32观测质量评比结果表
总成绩优秀
总成绩51.14
七、台网组织及工作人员
自贡台网从建台到现在均隶属自贡市地震局领导。自贡台网是在原自贡市地震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台网工作人员即是自贡市地震台工作人员。台网也一至沿用自贡市地震台的名称,对内属自贡市地震局的一个科,名为台站管理科。1997年自府办&1997&28号文将自贡市地震台定为自贡市地震局领导的科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7人,其中领导职数2人。2002年10月根据自贡市机构编制委员办公室“自编办(2002)43号”文件批复原“自贡市地震台”正式更名为“自贡遥测地震台网”。台网经费、车辆调配、人员配置一至由自贡市地震局统一掌握,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分别由省局科监处和第二研究所负责。
1、台网主要人事变动
台网从自贡市地震台过渡到台网主要人员大多既分别担任了局内的其它科室职务又担任台网职务。1971.10—1975.3期间地震台工作由谢绍钦同志负责。台网主要人员变动情况如下表
表5.6.33自贡台网主要人员变动情况一览表
任职起止时间
任局台管科科长兼任地震台副台长
任局台管科科长兼任地震台台长
&&&&&&&&&&
1994年8月后调离地震台&&&&&&&&&&&
任局台管科副科长兼任地震台副台长
任局台管科科长兼任地震台台长
2001.9—至今
任局台管科副科长兼任地震台副台长
任局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地震台台长
任局监测分析科科长
负责台网工作
负责台网工作
任局台管科副科长兼任地震台副台长
2001.9—至今
任地震台副台长、台网副主任
2001.9—至今
任地震台副台长、台网副主任
负责地震预报
2、台网建制
台网从建台投入试运行开始到1993年前一至实行的是全台人员大轮班制度。每位同志既承担速报、机务、分析值班任务,又承担台网维护维修任务,每天实行主副班制度,主班从早晨08点接班,到中午12:30交班,副班从中午12:30接班,到晚18:30交班,主班又从18:30接班一至工作到次日08点交班,前一天的副班即为第二天的主班,如此循环往复。未值班的人员即承担基建维修工作。在建台初期,基建、设备安装、维修任务大,台网工作人员少的情况下,这种大轮班制度确实也发挥了全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较好地配合了来台网安装仪器和设备的省局同志的工作。
1993年台网主要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在投入考核运行前,发现大轮班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开始试行分组工作制,台网人员分为两个组工作,即维修组和值班组。
值班组:仍采用主副班工作制,主要负责地震速报、图纸处理、地震分析、编制地震旬(月)报、机房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机房卫生、安全等工作。值班组一般有4—5名成员,由于台网人员变动大,最多为5人,最少时为3人。
维修组: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主要负责室内外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确保各种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并承担一些修缮工作和部分后勤保障、日常事物、环境卫生等工作。此外,还承担年度计划编制及台网发展规划的拟定工作。维修组一般由2人组成,有时达3人。
台网实行分组工作制后,分工明确各施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较好地克服了人员少、技术力量较薄弱等困难,促进了台网各项工作质量的提高。台长、副台长不脱产。台长主持、协调、统筹管理全台网的工作,并承担维修任务;副台长协助台长工作,并承担值班地震速报、分析任务。一般情况下台网共有在职工作人员6—7人。
表5.6.34自贡台网(自贡市地震台)工作人员表
自贡曙光中学
1994年调离
四川省建工校
1986年调离
1977年调离
自贡师范学校
1984年调离
成都地质学院
自贡市委党校
1980年调离
水氡、维修
速报、分析
2002年11月
构造地质及
速报、分析
四川轻化工
工业自动化
速报、分析
1998年辞职
大气动力学
速报、维修
成都地质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
无线电专业
防灾技术专科学校
应用地球物理
北京防灾技术
高等专科学校
八、预报科研及获奖情况
(一)、地震分析和预报的科研情况
全台同志在搞好台网地震速报、分析、编报、仪器维护维修工作后积极参加市地震局内部的震情分析会商工作提交分析预报意见,参加论文写作。陈虹同志的《利用A-431M民用电台研制地震遥测设备》论文在1988年全国遥测地震台网研讨会上交流,钟阳朝同志常年坚持采集地震波形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向市地震局提交了大量的分析预报资料和意见,刘成明同志则坚持利用台网记录资料进行K值、b值时空参数进行分析预报,篡写了《自贡地震监测与活动特征研究》在1991年四川省青年地震科技工作者论文交流会上交流,《华莹山断褶带地震活动新特点及内因初探》在《四川地震》2000年第4期上发表。杜军同志的《地震波实时处理系统在自贡台网地震速报中的应用分析》在《四川地震》2002年第3期上发表。由邓远清同志承担的《自贡遥测台网技术系统构造方案》及《自贡遥测地震台网记录中心动迁方案》和由范军同志承担的《自贡遥测地震台网实时处理系统建设方案》作为O六项目的子专题的主要内容同O六项目一起获2001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台网获奖情况
⑴、 1977年获市学大庆先进集体奖;
⑵、 1978年获先进集体奖;
⑶、 1990年获省地方地震工作先进集体奖;
⑷、 1995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⑸、 2001年台网参加的O六项目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台网管理制度
⑹、 自贡遥测地震台网维修工作岗位职责;
⑺、 自贡遥测地震台网值班人员工作岗位职责;
⑻、 自贡遥测地震台网大震应急预案;
⑼、 自贡遥测地震台网职工考勤制度;
⑽、 自贡遥测地震台网分析职责;
⑾、 自贡遥测地震台网野外工作制度;
⑿、 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细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贡2016中考成绩查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