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世界t72我的世界重力装甲modd

T72_百度百科
T-72主战坦克是苏联在1967年开始研制的主战坦克,除了大量服役于红军之外也外销和授权盟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生产,总产量达2万辆。于1977年11月苏联纪念60周年的红场阅兵式上首次亮相。几次实战证实此坦克仅适合低强度冲突作战。
T72诞生过程
T72与T64B的外观
有些相似,很长一段时间,外国人搞不清楚T72与T64的关系,认为T72是T64的简化型或者是改良型的都有,实际上T72与T64根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实际上,它们是2种完全不同的坦克。
实际上T72是个意外造成的产物,T72在1971年就已经露面。自从T64投产以后,苏联自然已不会再给钱让下集团再研制性能差不多的坦克了,没有哪个国家会希望装备一大堆不同型号却又性能差不多的坦克,给自己的后勤添乱,原本下塔吉克集团是没机会再搞什么T72的,只能埋头生产低端坦克,然而T64装备部队以后性能极不稳定。于是苏联的军购生产部门希望下塔吉克集团也加入到改进T64的工作去,下塔吉克集团则立即答应了下来并顺利的申请到了一笔巨额经费,然而钱到手以后,下塔吉克集团的头目们决定不理会军购生产部门的改良T64要求,而是决定自研一种性能至少与T64相当的新坦克,于是下塔吉克集团秘密以以前对T62做的一个改进设计为基础,偷偷搞了辆新坦克出来,这辆坦克弄出来以后,下塔吉克集团悄悄的进行了测试,认为性能很好,把申请到的改进T64的经费花了个精光,为这辆坦克搞出全套装备,随后告诉军购生产部门T64的改良任务完成了,于是苏联军购生产部门头目兴冲冲的赶到下塔吉克测试改良后的T64性能,但随即就被惊呆了,这辆下塔吉克改良的T64与原来的T64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有门125MM大炮,除此以外再无任何共同之处,火控系统,动力系统,什么都不同,甚至连履带都不同,这根本不是什么改进的T64,分明就是一种全新的坦克,与T64根本没有任何瓜葛。后来测试结果表明,这辆下塔吉克坦克性能稳定顺利的通过了全部测试,下塔吉克分掉了部分T64改良的钱导致T64改良进度推迟,所以当下塔吉克新坦克结束测试时,T64的改进都还没结束,由于下塔吉克的新坦克性能不亚于T64而且稳定可靠,另外也已经造出来了,没办法再停止了,所以苏联也只好下令下塔吉克集团开工生产新坦克,由于这种坦克与T64毫无共同点,于是给予了T72的型号,这是苏联首次做出了同时采购2种毫无共同点而且性能也差不多的坦克的先例。
T72制造简单而且可靠度非凡,堪称下塔吉克集团续T34以后又一名作,不但在俄国本土大量服役,还畅销到了全球各地,此外还有东欧,南亚,中东等10余国购买了生产权,生产数量比T64大很多倍,T72几乎成了俄式坦克的招牌。
T72的主炮是2A26系列与2A46A1型125MM,这型火炮也装载在其他苏联坦克如和上,它能发射、、破片榴弹(HE-Frag)与反装甲导弹;发射老式初速1800米/秒,发射新式穿甲弹则初速为1750米/秒,虽然新式穿甲弹也只能在3200米距离击穿600MM匀质钢板并不很强,但这一威力也足够解决豹2与麦瓦卡了,并不是什么坦克都有贫铀装甲或富氧钛合金装甲的,从实战分析,M1确实能抵御T72的炮火。不过从已知数据看,T72应当能在1500米距离上正面击穿以色列坦克,至于同样距离按照德国的测试也能用老式穿甲弹击穿豹2A4,如果用新式穿甲弹恐怕豹2A6与梅卡瓦3的装甲也挡不住。当然,海湾战争中T72的战败时多方面的,指挥不当和综合信息系统的落后也是战败的主要原因。
T-72的辅助武器是一挺7.62毫米同轴机枪,以及一挺由车长操作的12.7毫米防空机枪。
T72也有自动装弹机,但那与T64的不同,是C型自动装弹机,这种自动装弹机只能让坦克达到8发/分的射速,不过安全性比T64的K型高的多,这种装弹机弹药是水平摆放,并且装在套子里(),装弹机分2次分别装填弹头与发射药,由于是水平摆放,弹药摆放的很紧凑,当弹药被击中时就会发生爆炸也就是俗称的“殉爆”。这种爆炸从专业上讲叫做“”。弹药的殉爆、发动机燃油的剧烈燃烧都属于“二次杀伤。”
T72拥有自动装弹机,因此当火炮射击完毕后会把残余的弹筒底抛出车外,而不留在车内。
至于T72的火控系统,在70年代初是比较先进的。
T-72最为人所知的缺陷是的炮弹存放在炮塔底下的圆形转盘中,当这里面的弹药被点燃引爆后往往造成炮塔被炸离车体。但是T-72的设计与和相比却是比较安全的,这是因为它的分离式炮弹采水平储放的方式置于转盘内,上面除了升降机位置以外都覆盖著一层装甲板,因此绝大多数炮弹并没有暴露在战斗室内。同时这些炮弹在车体内的位置接近路轮的高度,所以除了车体侧面装甲之外还额外多出负重轮的保护;相反地T-64/80的推进药采垂直储放的方式环绕整个炮塔吊舱,不仅暴露在战斗室内而且其位置高于负重轮,十分容易被从车体侧面或从炮塔各角度贯穿的炮火点燃。尽管如此,T-72还有许多额外的炮弹储放在炮塔内壁的炮弹架、炮塔吊舱底板上以及战斗室与发动机之间的炮弹架内,这些缺乏额外保护的炮弹容易被贯穿后在炮塔内飞散的高温碎片或金属射流点燃,造成严重的爆炸与火灾。对比03年6月20日简氏周刊(Jane's Defence Weekly)报道的美军遇到过一次一辆M1被击中炮塔弹药舱引发殉爆的事例,是排爆门挽救了乘员的生命,就可以看出T-72的生存能力确比M1有差别而不是如一些文章声称的排爆门只起象征用。
在波湾战争中大量T-72被击毁并引爆。尽管有人称伊拉克拥有的是相当早期的出口降级版&猴型&T-72M或T-72M1,但事实上当时俄军自用的T-72B也无法与美军抗衡:如正面对APFSDS的防护上,T-72M、T-72B和M1A1HA的数值为380mm、530mm和680mm;各自使用APFSDS的穿透力上,3BM-15只有340mm、俄军的主力3BM-32和3BM-42是500mm、美军的M829A1有610到660mm。再如第三代战车的重要标志热成像装置,美国始自1979年的M60A3,而俄国直到1993年才在T-80UK上首次使用了“龙舌兰”,而且在向印度出口T-90时,此装置受到印方拒绝,换用的是法国的“凯瑟琳”。
T-72的另一个缺陷是由于缺乏精密的射控系统,使得射击程序不但冗长、缺乏效率,而且命中率也比T-64和T-80要低。大部分T-72所配备的瞄准仪TPD-K1和它的改良型1A40虽然都内置有雷射测距仪,但是它们只能进行简单的弹道修正计算,而且只有1A40能对移动目标计算前置量。这些瞄准仪在测距时必须将雷射测距点置于目标上实施测距,而这个测距点的位置和瞄准刻划中心不同,然后在测距完毕后瞄准刻划会根据弹道修正量移动至新位置,接着射手必须将瞄准刻划中心置于目标上。使用TPD-K1时,如果遭遇移动目标时射手必须自行判断前置量,在瞄准刻划上有一长排刻度是用来瞄准移动目标。1A40在原本的瞄准镜旁边增加另一个瞄准镜,它的功能是显示计算出来的前置量。射手必须持续追瞄目标2秒,接着瞄准仪会显示出所需的前置量,射手在瞄准刻划上找出最接近这个数字的刻度后将刻度置于目标上完成前置量提取的动作。另外T-72有个称为Delta-D的功能,它会根据测距后车身的移动量持续修正目标距离。这个功能并不可靠,尤其是在外销的T-72上常造成错误的修正,还有在特定的地形如湿滑的地面或丘陵地形上也会做出错误修正。
除了前述的缺陷,T-72还有其他缺陷。T-72缺乏备用的光学瞄准镜,只能使用射手上方的1倍潜望镜充数。自动装弹机采用电力驱动,一但电力系统失效就只能以机械装置实施人工装填,每次装填得花上1分钟。T-72配备主动式红外线夜视瞄准仪,有效范围仅有800米,而且分辨率也不如热影像仪。自动装弹机无法在每次射击完毕后,自动地连续装填同一种炮弹,必须等到射手按下开关才能启动装填程序。T-72的缺陷在苏联解体后持续地被俄罗斯与其他使用国家改进中,包含引进新式火控系统与热影像仪,改良自动装弹机等,甚至大幅修改炮塔构型、装甲配置与自动装弹机的设计。[1]
T72的型号也是非常多的,主要有T72,T72A,T72M,T72B,T72M1,T72BM/B1,T72S,T72BV/B2型。其中T72型使用合像测距,T72A与T72M使用激光测距,不过激光测距的数据不能自动输入弹道计算机,只能手动输入,所以T72,T72A,T72M并不具备实际意义的动对动射击能力,炮击速度也达不到8发/分,一般实战中最多4发/分左右,但T72M1与T72B以上的型号就具备了测距仪数据直接输入计算机的能力,开火反应速度与命中率都超过了T72A/M,具备实际上的动对动攻击能力,T72M1的防护性能也比T72M强,炮塔比T72M丰满,美国人给T72M1起了个叫多丽.帕顿的名字,至于T72BM/B1火控系统已经接近西方水平,并且可以发射2种激光制导炮射导弹,射程分别是4000米与5000米,并且具有T72系列中最抗弹的车体,这种T72西方称做T72M1986,威力比T80还大,至于T72BV/B2型火控系统进一步改进,并着重改良了夜间探测系统,其炮塔则是有T72系列中最抗弹的,至于T72S是改进到T72B1水平的T72M,不过防护性还差的远。
    T-72 Ural
最初的T-72(172M项目),配备具功能的TPD-2-49瞄准仪与125毫米主炮2A26M-2
    T-72 Ural-1
T-72改良型(172M1项目),炮塔增厚并且置入(corundum)夹层
    T-72A
配备内建雷射测距仪的TPD-K1瞄准仪,增厚的铸造炮塔内含有130毫米厚的石英颗粒夹层,美国陆军昵称为
另外还增加包覆钢板的橡胶侧裙。1980年开始在炮塔正面加装902型“Tucha”发射器
    T-72AV
配备接触一型爆炸反应装甲的T-72A
    T-72B
炮塔增厚,在正面内含有435毫米厚的多层铝板、橡胶复合夹层,可从炮塔顶部的凹槽识别其位置
炮塔顶部布上一层25毫米厚的中子防护层,美国陆军昵称为“超级桃莉巴顿”(Super Dolly Parton)
瞄准仪改采用具有计算前置量功能的1A40,可发射9K120芦笛“Svir”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
    T-72B1
不具发射导弹能力的T-72B
    T-72BV
配备接触1型爆炸反应装甲的T-72B
    T-72B(M)
配备接触5型爆炸反应装甲的T-72B
    T-72M
外销型,也授权波兰与生产,规格近似T-72A,但是采用全铸造炮塔
    T-72M1
外销型,也授权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生产,规格近似T-72A
    T-72M2
的M1升级版有新的夜视镜
    T-72S
外销型,规格近似T-72BV,获得性能提升
    T-72BM
T-72B改良型,配备具有热影像波道的新式瞄准仪、装有炮口参考系统的新式125毫米主炮2A46M-5
1,000匹马力的V-92S2柴油发动机与新式爆炸反应装甲
    M-84
改良型,亦外销给
    PT-91
波兰的T-72M1改良型,出售给了马来西亚
    TR-125
的T-72M1改良型
    T-72CZM4
的T-72M1改良型,采用新式发动机、与爆炸反应装甲
    T-72AG
的KMDB公司所提出的提升方案包含武装、火控系统、柴油发动机与爆炸反应装甲
    T-72MP
KMDB公司所提出的提升方案,包含武器、火控系统、新式车长指挥塔、柴油发动机与爆炸反应装甲
    T-72-120
KMDB公司所提出的提升方案,包含一个内有的加长型炮塔,能发射标准规格的120毫米炮弹
被穿甲弹击中,发生了殉爆
T72退出历史
T72对于防护采取的措施就是直接加厚主装甲,T72B2的炮塔最厚处足有480MM厚。由于是世界上的第一种“三代坦克”,从70年代的角度看,已经很不错了。不过实战证明,这种低廉的坦克在90年代已经近乎淘汰了。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的120毫米贫铀弹能够轻易的击穿T-72的正面装甲,并引发了2次杀伤(弹药或发动机燃油的殉爆),使得T72的炮塔悲壮的飞出十几米,而T-72却无法用它的125毫米火炮击毁M1A1。
毕竟,T72是70年代早期的产物。
《坦克装甲车辆》杂志文章
企业信用信息【直播】T72主战坦克的故事(转载)_坦克世界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25,033贴子:
【直播】T72主战坦克的故事(转载)
前排请自带小板凳曾经是红色重工业生产机器中最恐怖的产物之一,也是无数西方坦克兵们的恶梦。当时西方媒体和专家曾经普遍认为:西方没有任何一种型号的坦克主炮可以击穿T-72的正面装甲,也没有任何一种型号坦克的装甲可以防御住T-72的125mm主炮。对于这种高性能,数量又高达2万辆的坦克,西方社会在长达近20年的时间内惶恐不已。他们恐惧的对象就是无数构成的装甲洪流。但是,在1991年的中,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依靠和英制型坦克,几乎毫发无伤的击毁装备数百辆T-72坦克。一时间,T-72坦克又成为西方媒体讥笑的对象,被称为垃圾和活动的火药桶。到底是经典还是垃圾呢?
1楼祭ZC·封闭 黑丝妹纸镇楼
这些都是故事里的人
rt,作者:筱禾
总有一个戳进你心里。嗨...
现属性图阵楼 !
故事有点长,慢慢来哈
我是貔貅,又来发帖了,...
产生的历史第二次时间大战一结束,冷战就迅速开始。当时苏联为首的苏维埃联盟和华约国家的实力还是比较弱的,相对美国和北约国家来说,无论海陆空三军常规武器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如对手。更要命的是当时美国垄断了核武器的技术,具有对苏联压倒性的优势。苏联领导层一方面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研发核武器,一方面试图通过建立大大超过西方阵营的常规武器阵容,拉平双方的实力差距。作为陆军主要进攻力量的坦克,自然就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二战结束以后的10年内,苏联使用的主要坦克还是二战时期大名鼎鼎的T-34坦克的改进型号T-34/85,其中一部分这类坦克还参加了朝鲜战争。实战中这些坦克表现也还算不错,和西方当时坦克基本旗鼓相当。但是随着战后10年军事科技的突飞猛进,采用老式技术的T-34/85一是无法对抗西方的新式坦克,二是没有什么改进的空间,自然很快要被淘汰掉。当时苏联有两大坦克设计局,一个是著名的列宁格勒坦克设计局,西方一般叫做鄂木斯克坦克工厂(Омский Танковый Завод),另一个也是著名的哈尔科夫坦克设计局(Харьковский Танковый Завод),西方称为下塔吉尔坦克工厂。这两个设计局集中了苏联和华约阵容里面坦克装甲设计方面的精英人物,苏联冷战期间众多世界著名的坦克坦克都出自他们的双手。为了取代T-34,哈尔科夫设计局推出了战后第一代坦克:T-54和T-55系列坦克。其中T-54的技术比较老,是在二战末期哈尔科夫设计局的T-44坦克上的改进型。可惜当时的T-44相对德国二战期间的豹式坦克都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它的后继者T-54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它早在1949年就面世,使用的主要技术T-34没有大的不同,尤其是火控系统仍然停留在二战末期水平,只是经过一定程度的改良,属于过度产品。它的型号很少,产量也不多,很快被T-55取代。T-55系列坦克则是苏联战后标准的第一代坦克,它也是哈尔科夫设计局的大作。在研究出T-54以后,哈尔科夫设计局的主要专家感觉这种坦克各方面的性能都平平,不具备超越西方同类坦克的能力,随即推出一种全新的坦克,这种坦克就是大名鼎鼎的T-55系列坦克。T-55系列坦克在当时看来是相当先进的坦克,它使用新一代的火控系统和全新的Д-10T2C100毫米线膛火炮,配用了双向稳定器(原本都是单向稳定器,在不平坦的地形上只能做炮口高低误差的纠正,不能纠正方向的误差。这种仪器使得火炮射击精度大大提高),具有远强于T-34和T-54的打击力。辅助武器包括1挺7.62mm机枪和1挺12.7mm机枪。夜战上,T-55具有红外探照灯和红外观察潜望镜等简单夜战设备,可以粗略探测到数百米外夜间行动的敌军装甲目标。防御能力上车体采用焊接结构,炮塔整体铸造结构,它的车身非常低矮,而且炮塔扁圆,防弹性很好。机动性上,它使用B-55型12缸水冷柴油发动机,最大速度50千米/小时,最大行驶距离500公里,还可以涉水1.4米深,潜水4.5米深,具有相当不错的机动能力。坦克全重36.5吨,乘员4人。总之,T-55系列坦克已经具有现代坦克的一些基本因素,算是现代的坦克鼻祖,而且它的操纵极为简单,也很容易修理,非常适合第三世界国家文化程度不高的坦克兵使用。也因为此,直到50年后的今天,T-55仍然在很多国家的军队中服役。T-55系列坦克虽然具有这些新的技术,但由于结构简单,零件价格低廉,所以制造起来非常容易。从1950年投产开始,苏联几十年内一共生产了5万多辆,如果加上中国仿造的近1万辆59式坦克,T-54和T-55系列坦克总数近7万多辆,占二战以后全世界生产坦克总数的三分之一,相当惊人。 --------T-55坦克虽然性能平平,但是对付敌人的非装甲部队还是很厉害的。现在还有几十个国家装备这种老式坦克。
T-55系列坦克装备苏军以后,确实震动了西方社会,加上朝鲜战争美式坦克对于老式T-34坦克的有心无力。当时西方阵营苦心设计了针对T-55系列坦克的M48巴顿坦克。该坦克装备1门M41式90mm坦克炮,装有新一代的体视光学测距仪(改进型使用更为简单有效的合像式光学测距仪),机电式弹道计算机,这些新技术使得该坦克在1500米内对静止目标首发命中率超过50%。改型坦克采用AV-1790-5B汽油发动机,性能很不稳定,早期型号最大行使距离仅有110公里,后期改进型号达到460公里。1953年投产进入美军现役,到1959年一共也生产了1万1000多辆。M48巴顿坦克的主要性能和T-55差不多,主要强在先进的火控系统上,已经远远超过二战的水平,属于战后第二代火控系统。和M48相比,T-55的火控系统太简单,仍然使用老式的光学瞄准设备,不但命中率很低而且对坦克乘员中车长和炮手的个人技术要求很高。苏制100mm火炮虽然口径较之美国火炮大,但是无论射程和精度都不及。在之后的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使用M48巴顿坦克的以色列装甲兵,依靠出色的个人技术和战术素养,重创了阿拉伯国家装备的大量T-54和T-55系列坦克。在6天的坦克大战中,以军在坦克800辆对阿军1560辆的劣势下,发挥技术和战术的优势。在绝对优势的空军有效掩护下,以损失400辆坦克(其中只有61辆坦克全毁,无法修复)的代价击毁俘虏了阿军960辆坦克,占领了包括戈兰高地在内的大量领土,获得了大胜。在实战中,阿拉伯国家的坦克兵集中反应T-54和T-55系列坦克的火控系统很差,不容易打中以色列的坦克。即使双方同时开火,往往都是T-54和T-55被以色列改装M48的新式M68式105mm线膛炮准确击中。另外,T-54和T-55系列坦克装甲防御偏弱,无力防御M48坦克火炮的打击。苏联方面很快意识到这点,在之后很快责令哈尔科夫设计局进行了T-55继任者的研究,这也是著名的T-62系列坦克。
前排,我带板凳来的
T-62系列坦克是苏联战后第二代坦克,它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先进的2A20型115毫米滑膛炮,该炮可以使用世界首次使用的尾翼稳定长杆脱壳穿甲弹,杀伤力远远超过T-54。T-62还改善了整体装甲设计,加厚了装甲,修改了炮塔外形,让其防御力比T-55又上了一个台阶。在珍宝岛和中国的交火中,解放军主要反坦克武器RPG-2火箭筒和85mm反坦克加农炮都无法有效将其击毁。其中勇敢的解放军战士使用RPG-2火箭筒在几十米内击中T-62,但是只能在其装甲上打出一个小坑,最后还是靠了预设的大威力反坦克地雷帮了忙。T-62坦克还有完善的三防装置,可以在核爆炸情况下作战。但是T-55系列最让人接受不了的火控系统,在T-62初期型号中没有任何改变。虽然后期更换了比较先进的“波浪”2,3型火控系统,但是和西方同类坦克还有一定的距离,必须通过战术来弥补。T-62坦克的战斗综合能力比T-55系列有着成倍的提高,装备M41式90mm坦克炮的M48已经很难和其对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只有以色列改装先进的105mm火炮M48A5才可以勉强对付T-62坦克。T-62坦克是一款相当成功的坦克,它和前辈T-55坦克一样容易生产。从1963年装备部队,一共生产了4万辆,产量非常惊人。目前还在俄罗斯服役,经过改进的T-62参加过车臣战争。不过客观来说,在车臣的T-62主要还是作为自行火炮使用。
----------T-62的性能比T-55好的多,直到30年后的90年代,它也曾经在车臣战争中使用过。由于火炮威力大,内部空间也很宽敞(没有安装自动供弹机,所以内部空间大),很受俄罗斯军人的欢迎。
通过情报部门得知T-62的大概性能数据以后,美国和华约方面对自身装甲武器的劣势感到忧心忡忡,他们也马不停蹄的继续进行自己二代坦克的研究。经过长时间的验证和积累,美国于1960年投产了自己的M60主战坦克。M60主战坦克也是美军划时代的产物,它在火力,防御能力,机动性上都远远超越M48系列坦克。它的主要武器是1门105mm口径M68式线膛炮,可以有效击穿T-62坦克的正面装甲。至于美国传统优势的火控系统上,M60又大大上了一个台阶,它使用当时极为先进的M16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淘汰了M13A1D机械式计算机(使用该弹道计算机使坦克炮2000米距离上对静止目标的首发命中率由50%提高到80%以上),同时配有炮长瞄准镜,有昼用光通道和主动红外夜视光通道,夜视距离是1000米.车长还有先进的车长合像式光学测距仪,测量距离为500到4400米,测距仪与弹道计算机机械相连,操作极为简单,实战中射速快,准确性很高,一辆M60坦克可以对付几辆T-62,T-55,而且可以有效射击移动目标,同时具备一定的夜战能力。这还是初期的M60坦克,后期随着美国科技在60,70年代的突飞猛进,一些先进的技术比如AN/VVS-1红宝石激光测光测距仪(不需要坦克手将测试数据手动输入计算机,大大提高射击数度和精度),M19弹道计算机(使得M60射击精度再次提高),逐步使用在M60上。传统的T-54和T-55系列坦克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已经很难对M60造成大的威胁,M60的主炮可以并排击穿二辆老式的T-54坦克。而M60的综合性能相对T-62也有相当的优势,以双方在1500米距离首发命中率来说,T-62仅仅为33%左右,约是M60的一半。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M60虽然在多次作战中损失不轻,有相当一部分是被阿拉伯步兵大量装备的RPG-7火箭筒和AT-3反坦克导弹击毁。对于当时极为先进的反坦克导弹,无论苏联和美国的坦克都没有好的对付办法。如以军190坦克旅早埃及军队第2步兵师伏击,装备的120辆M60坦克中有92辆被击毁,28辆被俘。在几次重要的坦克战中,犹太军人在绝对的劣势下(如在戈兰高地,以军坦克仅仅为阿军的10%),依靠M60出色火控系统和高精度火炮力挽狂澜,最终击毁数倍于己的苏制坦克,反败为胜。
--------老美的M60主战坦克,它的车高有3.2米,是当时最高的一种坦克。美国坦克兵曾经自嘲说:我们是全世界最显著的坦克兵。第三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证明西方现役的坦克相对苏联坦克,仍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西方宣称其坦克技术领先苏联5到10年,航空技术领先苏联10到15年),这就要求苏联坦克设计部门尽快研究出更为先进的第三代坦克来。由此,T-72坦克呼之欲出。这是魔改M60A3
T-72的诞生第四次中东战争中T-62坦克相对美国M60的失利,让苏联方面更加了解到自身坦克仍然落后于西方。战后,由于哈尔科夫坦克设计局众多专家的优秀表现,使得苏联另一巨头鄂木斯克坦克设计局几乎没有什么成绩。哈尔科夫设计局在20年内的时间内包揽了从T-54到T-62全部二代三种型号的坦克设计和研发。这让鄂木斯克设计局的领导们深感汗颜,他们自觉无论人才和研发实力都不低于哈尔科夫,不甘于始终落在对手的后面。在苏联军事高层眼中,称为战后第二代坦克的T-62和早期的T-55系列坦克其实区别不很大,并不是新一代的坦克。面对西方坦克研制的咄咄逼人的势头,研发新一代坦克的任务还是迫在眉睫的。这个任务,苏联军事高层交给了在一直在旁观望的鄂木斯克坦克设计局。鄂木斯克设计局早就在卧薪尝胆等待这个机会,他们迅速提出一个超级坦克的计划,就是划时代的T-64主战坦克。这个坦克在当时看来,简直就是极端高科技的产物,除了初期使用了少量T-62技术(如2A20式115mm主炮)以外。T-64投入生产的成熟型号包括当时极为先进的以下技术:1.先进的大口径2A26式125毫米滑膛炮。使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最大有效射程2100米,穿甲厚度350毫米,可以轻松击穿当时所有西方坦克正面装甲。后期使用更为先进的2A26M式125毫米滑膛炮,2000米上穿甲厚度达到460毫米,还可以发射9K112型“眼镜蛇”炮射导弹,最大距离5000米,破甲厚度800毫米。2.自动装弹机。它采用旋转式双层输弹机构,有记忆装置,能迅速对22发炮弹进行弹种选择,装填和抛壳。也使得坦克乘员只需要3个人,炮塔里面仅有2人,这使得炮塔可以大为减小。实际上,使用自动装弹极使得T-64和T-72成为世界上外形最矮的两种坦克,大大减小了坦克的中弹概率。3.最新科技的二冲程5缸对置活塞水冷增压柴油机。这种先进的发动机使得40吨的坦克,在公路最高时速达到75公里,最大行程550公里,启动速度快,加速度也快,具有相当优秀的机动性。4.先进的稳像式火控系统。合像式光学单目测距仪,红宝石激光测距仪,模拟式弹道计算机,炮长昼夜瞄准镜,耳轴倾斜传感器,瞄准点注入装置及射击控制面板等。使用这种火控系统使T-64坦克在1600米远距离射击低速运动目标的首发命中概率,为52%,虽然和西方坦克还有差距,但是已经超过T-62近一倍。在夜间射击时,T- 64A通过安装在火炮左侧与火炮一起联动的红外探照灯,可以在夜战中对800米距离上目标进行射击。火炮安装有双向陀螺稳定装置,理论上具有行进间射击能力,但命中率低。5.还有当时西方没有使用的复合装甲。其车体前侧采用了复合装甲结构,炮塔采用了整体铸造加顶部焊接结构,炮塔前部装甲相当于400毫米均质钢,炮塔侧甲厚120毫米,后部为90毫米。当时西方在60,70年代主要装备的德国的豹1,美国的M60等坦克炮塔前部最厚部位也只有110毫米左右。---------先进的T-64坦克,由于先进技术不成熟,它们服役的时间并不长。这款坦克是苏制坦克中,装备国家最少的一种型号。仅仅装了原属苏维埃联盟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国家,没有1辆外销。
简单来说,T-64从各方面远远超过当时西方任何一款主力坦克,至少可以保持15年左右的领先优势。可以说,这些技术能够容纳在一辆坦克身上,在60年代简直就是不可能的妄想。所以苏联军事高层众多将军们在1963年看到T-64的样车以后,都不敢相信他们的眼睛。几乎不假思索的,他们一致同意T-64成为下一代苏联的主战坦克,否定了哈尔科夫设计局的另一个方案,并且让鄂木斯克设计局立刻投入坦克的生产。可惜,这些将军高兴的太早了。技术是技术,样车是样车,一到投入实际的使用的时候恶梦就来了。引以为自豪的先进技术几乎都有些问题,首先自动供弹机不可靠,经常造成炮弹卡死。这种问题很严重,因为一旦战时自动供弹机发生问题,是几乎无法修复的,不能射击的坦克和废铁没有什么区别。先进的二冲程柴油机经常出现故障,导致坦克无法行动。先进的火控系统也不稳定,机器经常出问题或者无法使用。总之,T-64坦克的问题多多,所以从1963年苏联军方下令生产,直到6年后的1969年第一款成熟车型才开始生产。就是这样,固有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只能以小规模生产。后到了1976年才完全解决技术问题,开始大量生产。此时距离T-64定型已经超过10年,部分技术优势已经被西方赶上。所以大量生产仅仅6年以后,到1982年被更先进的T-80取代停产。虽然如此,T-64的产量也不低,苏联一共生产了1万4000多辆。由于使用最高的技术和价格昂贵(在1980年单价就120万美元,相当惊人!要知道,就是20多年后的今天,全新的T-80坦克不过售价200多万美元!大家注意通过膨胀因素。在两伊战争期间,中国曾经卖给伊拉克一批老式的T-54坦克,单价仅仅当时币值的20万人民币),苏联从来没有出口过这种先进的T-64坦克,所有坦克只装备苏联本国军队。T-64问题多多,从1963年定型到1976年才能大量生产,长达13年的时间内苏联陆军还是使用性能已经落后的老式坦克。军方对这个情况反应非常强烈,加上T-64坦克的价格过高无法大量生产,形成不了对西方坦克绝对的数量优势,完全不符合苏联大纵深战略中以坦克数量取胜西方坦克质量的理论。而且使用过于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出口到其他国家(怕被西方缴获后研究),苏联当时所谓朋友国家仍然使用落后西方坦克10年的老式苏制坦克,实战中面对美国的友好国家一败再败,这对苏联冷战全球战略极为不利。苏联军事高层开始希望生产一种简化的T-64坦克。这种坦克和T-64形成高低搭配,可以弥补T-64数量的不足,也可以用作出口用处。苏联军事高层在60年代末期,希望在T-64竞争中失败的哈尔科夫坦克设计局也投入生产,全力在T-64的基础上研发一种简化的T-64坦克。由于军方要求很迫切,他们把T-64仅有的几辆样车提供给哈尔科夫设计局,让他们迅速拿出改进方案。当时哈尔科夫设计局的领导们正在进行自己新一代坦克的研究(就是被鄂木斯克的T-64淘汰的方案),他们对鄂木斯克设计局的成功非常不满和羡慕。傲慢的哈尔科夫设计局的领导们,一直不认为鄂木斯克设计局的T-64方案超过他们的方案。在接到军方的命令和拨款以后,他们却没有从事T-64的改进工作。而且偷偷的在自己新一代坦克方案的基础上,使用了一些T-64的成熟技术,同时使用了一些相对落后但是使用的老坦克技术。---------偷梁换柱的产物T-72,它和T-64不同,是完全的苏制传统坦克。技术简单,容易制造,价格低廉。
贴吧夺宝,1元成就梦想
如它火控系统采用是很成熟的廉价老式机械弹道计算机和合像式光学测距仪,而不是T-64先进的机电模拟弹道计算机和激光测距仪。它的炮塔装甲采用简单的钢钢复合结构,两层装甲板之间填充的是石英沙,相对T-64的复合装甲要廉价使用的多,防御能力也差了一截。同时除了正面装甲防御能力比较出色以外,T-72侧面和后部装甲的防护能力都很差,尤其对坦克乘员保护很差,不但没有弹药隔离仓,而且弹药供弹装置甚至就在乘员的坐位下面。一旦被敌军火炮击穿坦克装甲,往往会引燃这些弹药,形成第二次爆炸,掀翻炮塔,杀死全部乘员。T-72没有装备比较先进的夜视设备,比如微光夜视仪器,使用的还是比较原始的红外夜视仪,探测距离不超过1000米,夜战能力很弱。唯一照搬没有简化的就是125毫米的主炮,不过也是用了更为成熟的自动供弹机,缺点是供弹速度有很大降低,一分钟最多只能射8发。苏联军方高层在1970年检查哈尔科夫设计局提供的所谓T-64改进型以后,大吃一惊!这些熟知军方所有坦克技术的高官们 自然发现这是一款和T-64没有什么共同点的新式坦克,甚至连车体和履带都是完全不同。但是经费已经花了,几年宝贵的时间也过去了,总不能弃置不顾,苏联高官们硬着头皮接受这个现实。不过这种坦克虽然综合性能比T-64差了一大截,但是毕竟使用起来相当可靠,没有T-64那么多问题,而且价格低廉又容易生产。所以苏联在1972年将这种坦克定型为T-72主战坦克,随即开始大量生产,从1974年开始装备部队,比T-64能够大量生产的时间还要早好几年。T-72的结构简单,设备价格低廉,到2006年俄罗斯宣布停产该型号坦克以来。苏联和俄罗斯联邦自己在20年内至少生产了2万多辆T-72坦克。特选生产的国家,如捷克,罗马尼亚,波兰,南斯拉夫,印度等国也约生产了1万辆,大量装备T-72的非苏联国家至少有15个之多。老萨客观分析,T-72虽然属于第三代坦克,但是真正的第三代坦克应该属于更为先进的T-64和之后的T-80。T-72虽然使用了相当的T-64技术,也有第三代坦克的大部分基本技术特征,但是其科技水平和世界主流的第三代坦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老萨个人觉得,T-72和梅卡瓦1型一样属于准三代坦克,属于三代坦克的雏形,也有专家说是二代半坦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T-72坦克的内部,相对以前的老式坦克来说,它还是相当先进的。 不过,在T-72服役期间,直到1985年之前的10年内,T-72的主要对手仍然是西方第二代坦克M60,梅卡瓦1型2型之流及其改进型,T-72想战胜这些对手还是没有大的问题!但是,T-72只能和西方第三代坦克的最初型号,如M1基本型相对抗,一旦西方同类坦克有超过T-64的技术,T-72就很难对付了。
t72就是70年代的t34 本身它就属于廉价炮灰
第一次实战T-72刚刚开始大量生产,苏联就开始出口给一些国家。1983年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为了消除巴解组织对其威胁,出动主力部队进攻黎巴嫩。期间,以军装甲部队和叙利亚,巴解组织的坦克部队有过多次交手。当时叙利亚已经装备了一些当时最先进的T-72主战坦克,而以色列方面也有当时最先进的自产坦克梅卡瓦1型。梅卡瓦1型在1979年刚刚进入以军现役,是以军结合多年实战经验和美国高超的坦克科技,苦心研究近10年的产物。梅卡瓦1型在当时算是非常先进的坦克,其主要性能都全面超过美军当时主力坦克M60,尤其防御能力上,更是比M60强出一倍有余,还有相当先进的火控系统。以军本来并不需要使用这种刚刚加入现役的坦克,但是得知叙军有相当数量的T-72坦克,以军现役的所有坦克没有战胜它的把握,所以只能将近200辆刚刚出厂的梅卡瓦1型加入战斗。双方的交手中,梅卡瓦1型有几十辆被击中,由于防护能力出色,很多坦克被击穿以后并没有造成无法修复的损坏,完全损坏不能修复的有7辆。T-72坦克的损失和梅卡瓦1型基本相当,数量稍微多一些,有9辆被完全击毁无法修复。战后西方宣布梅卡瓦1型可以对付T-72,但是苏联方面不以为然。因为黎巴嫩的地形比较特殊,多是山地和丘陵,双方交战多是山地战。山地战和城市战一样,对于坦克属于“特种作战”。双方坦克发现对方普遍在米以内,这么近的距离,梅卡瓦1型的M68型105毫米线膛炮还是可以击穿T-72的正面装甲的。苏联专家认为梅卡瓦1型在正常平坦地形下,很难有机会在这么近的距离开火,2000米上穿甲能力不到250mm的105毫米线膛跑,也不可能击穿T-72的350mm正面装甲。所以T-72还是大大强于西方现役主力坦克,无须担心。苏联官方在冷战期间一再通过媒体申明:西方没有一辆坦克可以击穿T-72的正面装甲,也没有一辆坦克可以抵御T-72火炮的打击!不过西方专家并没有同样的看法,他们认为T-72相对梅卡瓦1型没有绝对的优势,尤其在火控上较差。双方在山地近距离遭遇,也让T-72比较容易瞄准射击,没有发挥出梅卡瓦1型火控系统的威力。但是西方专家认为T-72的打击能力还是很强的,梅卡瓦1型是特别重视装甲防护的坦克(坦克有60吨,超过T-72近20吨,重量增加主要是增加的装甲防护。由于以色列有钱有武器,但是小国寡民,人口很少,士兵更少,他们所有的武器装备都以保护战斗人员为第一位。武器损失了可以再造,但是有经验的老兵损失了,他们无法弥补),有西方专家苦心研究的复杂防御措施。就是这样也被技术差劲的叙利亚坦克手轻松击穿了数十辆,确实是不能容忍的。-----T-72对乘员保护很不好,一旦被击中往往引起弹药的殉爆,就像这样。
西方的迎头赶上西方开始对自己坦克的变革,也促进了西方第三代坦克的出现和改革。可以说,西方第三代坦克本身就有一个固有的口号:超越T-72!美国第三代坦克就是大名鼎鼎的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战坦克,它早在1963年就开始研究,但是由于和T-64一样使用很多新概念且不成熟的技术,直到1984年才开始定型和大量生产。很多人把M1和T-72作为比较,其实他们单单从生产时间来说,他们就差了10年之久。10年对于坦克技术的发展是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它们几乎不算是同一个时代的坦克,应该让T-64后一代的全新改进型号T-80和其相比才比较相称。M1主战坦克相对T-72来说,各方面技术都有相当的进步,其实它本来就是为了克制T-72研究出来的产物。它采用极为先进的指挥仪式数字式坦克火控系统,有划时代的数字式弹道计算机,激光测距仪和热像仪,比T-72高出一大截。M1A1主战坦克使用德国莱茵公司的Rh120式120mm滑膛炮,无论射程还是精度都超过了T-72的125毫米主炮。还有包括燃气轮机,乔巴姆装甲,在内的很多新技术。当时西方认为M1基本型的战斗力已经超过T-64坦克,相对T-72坦克则有相当的优势,但是没有压倒性的优势。整个80年代后期,世界上并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发生,这两种坦克并没有较量。直到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爆发,这两种坦克才第一交手了。
海湾的大败但是,此时双方实力却此消彼涨了。当时美国由于担心传统的M1A1主战坦克没有对T-72百分之一百的取胜把握,所以使用了当时最新科技成果,也就是最新的使用贫铀装甲和贫油穿甲弹的M1A1HA(Heavy Armour)主战坦克。可以说,贫铀材料美国已经秘密研究很几十年,从50年代末开始苦苦研究,到了1985年形成战斗力,足足花费了两代美国科学家的心血。直到今天,美国在贫铀材料方面还遥遥领先世界所有其他国家。由于使用的贫铀合金材料远比钢密度大(是优质钢的2.5倍),柔韧性强,所以使用这种材料的M1A1主战坦克主战坦克的装甲防御能力是原先M1A1基本型的两倍,大约相当约700mm均质装甲厚度。至于打击能力更是提高到穿甲厚度2000米距离内650mm均质装甲。可以说,此时的M1A1主战坦克,无论打击力,防御力,火控系统都远远超过T-72。尤其M1A1的贫铀装甲,穿甲能力仅仅350mm的T-72主炮根本无法击穿,其实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款主炮可以击穿它,连M1自己的贫铀弹也不行。而M1A1的120mm火炮发射的贫铀穿甲弹和先进的火控技术,可以在T-72射程之外1000米的距离上将其准确击毁。美国的坦克脱胎换骨了,就算是当时苏联最先进的T-64终极改进型的T-80主战坦克也很难对付M1A1(T-80主炮穿甲能力不过500mm),更不要说是简化T-64的T-72了。在况且,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装备的500辆T-72坦克还是苏联的出口型号,在很多方面比苏联自己用的T-72还进行了简化,比如装甲防御能力仅仅为320mm。这场战斗几乎没有悬念!结果海湾战争100个小时的地面站果然是完完全全的一边倒。
有木有人看?
-------M1A1依靠巨炮和坚甲几乎毫发无伤的击溃T-72,也创造了世界坦克战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美军此时发挥数字化信息化战争,和空地一体化的特点。在之前38天的战略和战术空袭中,出动飞机11万架次,发射巡航导弹288枚,投弹量达20万吨以上。美军依靠空军的绝对优势,利用精确指导武器把伊拉克作战部队被炸的不成人形。陆军一线部队战斗力被削弱近60%,二线部队战斗力也削弱了40%。伊拉克还没有看到美国地面部队的样子,就在空袭中损失坦克1685辆,火炮1485门,装甲车950辆,飞机120架。大部分空军基地和防空网络被摧毁,依靠地面雷达和指挥中心才能作战的少数残余飞机失去抵抗能力,根本不敢上天,上天也是成为活靶子,空军基本上失去了战斗力;通讯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总统府,国防部,空军司令部及共和国卫队指挥部等指挥中心遭到严重破坏,伊军基层部队无法接受到上级的作战命令,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另外后勤补给能力已减少90%以上,道路也被破坏,很多伊拉克士兵忍饥挨饿,弹药也很缺乏,基本失去作战能力。所以伊军部属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的41个师54万人(配备坦克3000多辆、装甲车2800辆和火炮2000门),没有遭受盟国地面部队打击,就几乎崩溃了。后期被盟国地面部队一碰,就大批大批的投降。还有战斗力的部队主要是在巴士拉附近最后防线的7个伊军精锐师,其中包括5个师是伊军中最为精锐的共和国卫队装甲机械化师。实战中,普通伊拉克军队的装备的大量T-54,T-55,T-62还有从中国购买的59式,69式坦克,自然根本不是美军的对手。实战中,美军的M1A1,M60和英军装备的挑战者2型坦克都所向无敌,在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的掩护下,几乎毫发无伤的轻松收拾了这些伊拉克坦克。连美军的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的25mm机关炮也可以击毁伊军这类老坦克。100小时地面战中的硬仗,还是和装备T-72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决战。在巴士拉南部美军470辆M1A1主战坦克和300辆M2步兵战车的3个精锐装甲师,向合围圈子中的装备300辆T-72坦克和另外数百辆老式苏制坦克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3个师开战。这是伊军残余的主力部队,负责拱卫伊拉克本土的南部门户港口城市巴士拉,也是萨达姆的最后希望。由于盟国白天空中优势过大,伊军部队根本无法有效行军作战(仅仅美军众多空中打击机型中的一种-A10攻击机以损失6架的微弱代价,击毁伊军坦克和装甲车2087辆,消灭了伊军总装甲力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一个2架A10攻击的小组,一天之内摧毁23辆伊军坦克和数十辆装甲车卡车。而美军另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武装直升机,F16等先进飞机),伊军地面部队和盟军的决战主要还是在晚上。众多战例中,最典型的还是1月26日巴士拉附近美军两个装甲师和一个骑兵师,同伊军共和卫队麦地那装甲师,汉谟拉比师以及光辉装甲师的激战。美军3个师共装备M1A1坦克470辆,330辆M2步兵战车,而伊军共和国卫队3个师装备300辆先进的T-72坦克和大量老式苏制和中国制坦克。伊军由于没有有效的夜视仪器,夜战中只能发现800百米内的目标,且无法准确瞄准射击。而美军主战坦克使用高效的夜视装备,可以在2000米到2500米距离上准确射中伊军坦克,伊军在战斗中没有办法有效发现美军坦克,完全成为瞎子,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另外,伊军T-72坦克的125mm主炮根本无法击穿美军M1A1主战坦克的前部装甲,曾经有一辆M1A1坦克因为机械故障无法动弹后掉队,后又遭遇伊军3辆T-72坦克的突击偷袭。伊军坦克首先在1000米近距离内连续射中美军坦克数炮,都无法击穿其正面装甲,只打出几个小坑。M1A1随即还击,2炮就击毁2辆T-72,剩下1辆赶快逃走隐蔽,最后也在2500米距离上被一炮击毁。------------T-72是伊拉克最为先进的坦克,它在战斗中至少还击毁了盟军一些坦克和装甲车。而从中国进口的59式,69式坦克几乎是活动的棺材。
实战中,伊军坦克作战中仅仅造成M1A1坦克4辆被击中完全摧毁。但是这4辆被击毁的坦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身火控系统出现故障,无法在探测到伊军坦克(由于伊拉克沙漠温度过高,很容易造成M1A1精密的火控系统过热而自动关机),结果被躲藏在沙丘或者工事后面的T-72坦克在很近距离伏击击毁的。可以说,只要美军不发生战术错误,伊军的T-72几乎没有获胜的可能。同时,伊军坦克根本无力防御美军坦克贫铀穿甲弹和高效火控系统的打击。实战中,美军火控系统具有极为惊人的准确度,他们在运动中射击低速敌军装甲目标的首发命中率90%。如美海军陆战2师4营B连的12辆M1A1坦克遭遇伊军共和国卫队塔瓦卡第三机械化师的35辆坦克(其中30辆T-72)。美军12辆坦克第一次齐射就全部命中目标,摧毁1500米外伊军12辆坦克。此时伊军由于夜视仪器差,还没有发现美军坦克位置,被打的措手不及。但是共和国卫队毕竟是精锐部队,他们随即根据炮声的方向冲锋上去。双方激战,美军凭借高效的火控设备,在伊军射程之外攻击,10分钟内击毁伊军大部分坦克。伊军残余装甲见势不好逃走,美军随后追击,30分钟内将35辆坦克全部击毁,又击毁了7辆装甲车。自己只有1辆M1A1在混战中被伊军在摸进到1000米内击中,受了轻伤。而伊军的T-72坦克的火控系统比对手差了一个时代,只有简单的光学测距仪和落后的早期弹道计算机,只能在静止不动的情况下,射击静止或者低速运动目标的能力。而美军坦克可以在运动中击中对手。大家都知道,打运动目标比打击静止目标要难十倍。除了火控以外,由于贫铀穿甲弹十分惊人。伊军很多坦克藏身在所谓的萨达姆防线的沙丘和水泥工事后面伏击美军。但是美军往往在2000米外一炮击穿1.5米后的沙丘和牢固的钢筋水泥工事,将其击毁。战后分析战果,发现很多贫铀弹从T-72的车头射穿从车尾射穿,穿过了整个车身,实在让人惊奇。由于打击能力的巨大差距,26日一夜战斗中,共和国卫队的光辉师很快被全歼,麦地那装甲师和汉谟拉比师被美军包围重创,装甲装甲车几乎全被击毁,仅有少量步兵和卡车逃走,完全失去战斗能力。实战中,美军第二骑兵团E连一个连十几辆坦克,23分钟内摧毁伊军T-72坦克28辆和55辆其他坦克装甲车。而美军第一装甲师第二装甲旅45分钟内全歼麦地那师1个装甲旅,摧毁55辆T-72和近百辆其他坦克装甲车,混战中美军自己只损失3辆M1A1坦克(基本都是轻伤),这种打击效率极为惊人!残余的另外两个伊军共和国卫队师 塔瓦卡尔那机械化师和阿德南摩托化师赶忙向后撤退,但是又被美军攻击机和直升机和地面部队追上一顿痛打,击毁了他们大部分的坦克装甲车辆。伊军共和国卫队5个装甲机械化师全军覆没,同时伊拉克部署抵御盟军的41个师中,有38个师丧失战斗力,伤亡10万人,被俘8.6万人,损失坦克3874辆,装甲车1450辆,火炮2917门,飞机324架,海军作战舰艇被全歼,萨达姆很快决定承认失败的现实,同盟国签订停战协定。其实整个海湾战争中,美军仅仅有9辆M1A1被伊军坦克击中后或毁或伤,其他都是毫发无伤。这些坦克中,仅仅有4辆无被完全击毁无法被修复。分析这4辆坦克被击毁的原因,全部都是在混战或者伊军伏击战中,让伊军接近1000米甚至数百米内击中坦克薄弱的侧面或者后方装甲而毁坏。在这个距离内,伊军125mm火炮的威力还是很大,足以击穿厚度不到坦克300mm的侧后装甲。可惜实战中,坦克一般都是正面对者敌人,用侧面和后部对着敌军几乎不可能。-------------被炸的粉碎的T-72坦克,它对坦克乘员保护太差。后面的T-90和T-80都一定程度改善了这点。
而伊军T-72的防御能力成为美军嗤笑的根源,一旦被美军击中,往往造成弹药殉爆,掀翻炮塔,炸碎车体。有时候T-72的炮塔炸飞到10多米的高空,里面乘员自然全部粉身碎骨,没有全尸。总之,实战中T-72根本不是美军M1A1的对手。
毛子说伊拉克坦克兵不会开,那伊拉克还说毛子坑爹呢,事实上阿拉伯人最不笨了,可见实战不光比装甲和口径穿深,信息化和电子化才是关键,其实当时空军就解决一群t72了,只不过联军对挑1和m1有信心
原来59是T55改的哦,那么我大59应该玩虐二战车T54啊,强烈要求毛子还原历史
失败的原因当然,我们可以用所谓苏联买给伊拉克是简化后的T-72M型坦克作为借口来搪塞。但是老萨实事求是的说,就算是当时已经解体的苏联自己的全新T-72来和美军的M1A1对战,一样不会有什么胜迹。T-72惨败的原因基本是以下几点:1.西方和苏联坦克设计理念的不同苏联的坦克设计和西方是完全不同的。由于苏联二战胜利以后,深知自身科技力量远不如西方英法美等大国强大,同等的武器质量和科技水平远不如西方。苏联只好以常规武器数量取胜,以量胜质,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其实这点在苏联并不稀奇,在二战期间,苏联的T-34坦克很难在普通距离内对德国的豹式,虎式坦克,费迪南自行火炮等先进武器造成威胁。他们通常以数倍的坦克不顾一切向对方坦克阵地冲击,一旦进入几百米的距离内,德国坦克的火控和防御的优势无法发挥,就可以取胜。这种情况损失虽然较大,但是苏联具有强大的常规武器生产能力和兵员,所以也不在乎。冷战时期也是一样,苏联所谓大纵深战略强调多点突破以后,在航空兵的配合下,迅速向西欧内陆推进,攻击他们后方指挥中心,通讯后勤基地等等,击溃其有效抵抗。而大纵深战略的主要攻击力量就是苏联装甲部队,而战略主要关键点在于迅速突破盟国的防御阵地。但是苏联领导人很清楚,如果和西方一样依靠坦克质量一对一的取胜,以苏联当时的科技是不可能的。所以苏联仍然以传统的数量优势取胜,从T-54,T-55开始,到T-62,T-72,T-80都是技术相对简单,没有价格昂贵的设备,容易大量制造的产物。其实很多时候,苏联并非没有研发出这项技术,比如性能更高的火控系统。但是这些东西装备上万辆是极为耗费金钱的,苏联并非没有能力而是不愿意这么做。T系列坦克就生产数量来说,相对同时代西方坦克至少有一倍的数量优势。对于苏联来说,由于质量不如西方,一般来说冲锋在最前面的坦克部队多会损失掉的,与其加强他们的防御能力,不如加强他们的打击力和机动性。所以苏联坦克设计中,第一位的是攻击能力,苏联的火炮一般口径都比西方要大,虽然射程,精度都不如,但是如果在比较近的距离里,还是有可怕的打击力的。同时坦克中最为昂贵的火控系统,苏联坦克也比较简单,也廉价,比西方差了一个档次。反正是以数量取胜,质量差一点也没有什么。第二位则是机动性,由于大纵深战略,坦克的机动性非常重要,要求可以迅速突进。同时机动性比较高,在80年代之前都可以加强坦克的防御能力,因为当时坦克打击高速运动目标的命中率还是不高的。第三位就是防御能力了,苏联坦克防御能力一直很差,对于坦克人员生存考虑很少。苏联坦克其实根本没有考虑这点,一切以打击消灭敌人为主,自身就要勇于牺牲。所以装甲薄,保护人员设备很少,苏联坦克如果被击中,坦克乘员很难幸存。西方的如以色列梅卡瓦坦克,美国M1A1,德国豹2坦克,重量都超过60吨,苏联由于简化装甲,采用自动供弹机少了1个乘员,比同类的西方坦克一般轻20吨,大约40吨左右。而西方坦克对人员保护很好,有复杂的保护设计,就算坦克被击毁,大部分人员都可以幸存。苏联就不同,它在1970年工业产值已经相当于美国的80%,由于是专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可以集中比美国还大的工业能力,在常规军备方面已经赶上和超过美国。到了1978年,美军有210万人,苏军有440万人,美军有坦克1万多辆,苏军有坦克5万多辆,即使双方加上北约国家和华约国家,坦克数量仍然大约在1:4。对于苏联来说,它的坦克相对西方有4倍的优势,大量生产的T-72坦克即使损失高出西方一倍甚至二倍,剩下的也足可以消灭西方坦克,实现战略目的。但是,伊拉克就不同了,它的T-72坦克数量本来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没有像苏联一样使用战术的条件。本来以数量取胜的T-72现在居然要连数量都不足,所以被打成这样也是很好理解的。所以说,伊拉克的T-72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方式,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面对苏联的装甲洪流,西方军事家曾经惶恐不已,中国也一样。没有一个国家有绝对的自信可以对付它。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世界重力装甲mod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