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跆拳道的感想每周训练感想

陈氏小架太极拳初练心得
陈氏小架太极拳初练心得(一)
——练拳为何要先练站桩
很多初学者都不喜欢枯燥乏味的站桩训练,喜欢更快的进入招式学习,以能完整练完一趟拳为初学目标,认为这样就可以独立练习慢慢提高,就掌握了一个健身工具。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不利于进一步掌握拳艺精髓、提高健身养生的效果。
一、桩功是练拳的基础
陈氏小架拳要求练习者在行拳过程中身位保持固定的水平高度,保持坐姿,而且以腰裆的运动为主,如果没有桩功训练直接学招式,腿部力量不够,站稳都难,更难做到坐姿平稳,腰裆运动的范围小,达不到招式的要求。所以,初学者应该在练习缠丝功的同时花一定的时间“站桩”增强腿部力量,打好基础后再学习招式就会容易一些。
二、“桩功”不到位会提高“校架”的难度
学拳都经历过“校架”,就是学完一趟拳后再由师父一招一式地重新讲解,让每一式都和拳理一致,达到要求,是个提炼升华的过程。如果“桩功”没有达到要求,“校架”的过程是很难开展的,动作还没到位,人就站不住了,站不住也就没办法调整身体,也就失去了“校架”的意义,这时候只能回头重新练“桩功”,也就落后于其他同学了。
三、桩功与养生
太极拳的养生原理简而言之就是“有氧运动”。虽然比其他“有氧运动”要复杂,内涵要更丰富(具体在后面谈力量等章节再具体分析),效果也更明显,但是要练对才有效。如何练对请看其他章节,这里主要说说以下两个最影响养生效果的问题:一是“跪膝”,膝盖超过脚尖使膝盖以上身体的重力与脚蹬地的力量共同作用于膝盖,对于“拳艺”来讲,力量断于膝盖,出不了整劲,成就难高,对于养生来讲,越用力练习,膝盖磨损越严重,久之成病,反而受害;二是身体“忽高忽低”,有些初学者感觉太极拳健身效果不明显、不出汗,主要原因就在于此,无论“高桩”、“中桩”、还是“低桩”,高度一旦确定,行拳过程中不能起身,一趟拳练完几乎相当于一半时间的站桩,不出汗是不可能的,不出汗的人因为腿部力量不够要么是站着打拳,要么就是“忽高忽低”,打的再慢一些,确实也就没什么养生效果了,但如果练拳过程中保持一个水平高度,练得越慢就越累,养生效果也就越明显了。以上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练习“桩功”来解决。
实际上“桩功”是习练太极拳的入门功,是为降低学拳的难度设计的,初学者应当多练以提高腿部的力量和固定身法,再来学习招式会事半功倍。
陈氏小架太极拳初练心得(二)
——如何站桩(一)
首先要说明,陈氏小架太极拳的桩功分两种,一种是“定步桩”,就是常说的“太极拳每招每式的定式”,一种是“活步桩”,就是行拳时每招每式的拳势,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定式和转关,身法决不可忽起忽落忽高忽低。初学者练“定步桩”,学完一趟架以后就可以站“活步桩”了,“活步桩”出功夫,站“活步桩”以后一般就不再站“定步桩”了。学太极拳讲究循序渐进,想直接练“活步桩”的朋友还是等一趟架学完吧。
双脚平行一般指脚趾平行,不以脚的内外侧判断。与肩同宽指“肩井穴”和“涌泉穴”对应,因为练拳不可能精确测量,只能凭感觉、照镜子,我们想说的是不能太窄,窄不利于“双脚的力量上行”、不利于“开胯”(提高髋关节的灵活性)、不利于体验“缠丝劲”,也不能太宽,宽则行拳时容易拔根、劲过膝盖难度也增大许多,形成习惯后会影响行拳时步伐的灵活性。同时,身位太低也提高了练习的难度。
“太极桩”要求膝盖对准脚尖。“对准脚尖”就是当你坐在椅子上的时候让你的小腿垂直地面,过脚中趾也有条垂直地面的垂线,膝盖在这两条垂线确定的平面上且在两条垂线之间运动就算符合要求了。初学者一般撑起膝盖后脚拇趾不能着地,这是髋关节活动范围不够大造成的,一定不要为了让脚内侧着地将两个膝盖靠近或者改成八字脚,这样不仅伤膝,而且也锻炼不到髋关节,对腰腿的好处就大大地降低了,拳艺上也很难有所成就。
“太极桩”的要求是脚五趾抓地、膝盖不过脚尖,对于大部分初学者来讲这两个是矛盾的,一般初练者脚踩实了膝盖就偏了或者过了,膝盖对准脚尖脚拇趾就空了。这个问题会随着练习时间的增加而逐步得到解决,初学者一是要量力而行,不能站太低,二是要循序渐进在自己“最难受”的点上练,双脚开立站好后,保持上身中正,曲膝后坐(脚拇趾上翘的话就先翘着),注意不要跪膝,坐到将倒未倒的位置停下,这个时候最难受也最累,再坐一点就倒了但还没倒,这就是你承受的极限,膝盖不动向下踩脚拇趾,同时试着用大腿的合力稳住身体,这时会感觉到髋关节卡在那里,能站多久站多久,慢慢的髋关节会打开,脚就踩实了,身位也会由高桩到低桩了。
三、如何避免跪膝
这是个初级阶段一直存在的问题,一些初练者因为怕伤到膝盖或者没有注意这点伤到了膝盖很可惜的中止了学拳。先说膝盖痛,一般来讲初学者膝盖都会痛,痛的原因可能是跪膝,也可能是膝关节活动范围加大后新的接合面磨合导致的,经过一段时间自然会好的,不痛以后膝盖会更有力更灵活,甚至有师兄通过练拳将膝盖的旧伤也治好了,所以痛很正常,找到真正的原因才是关键。解决跪膝一般要“面壁”,就是找一个垂直地面的墙面,脚尖顶到墙角,按站桩的要求后坐,膝盖顶到墙面时稍稍后撤,不要挨到墙面,切记要保持上半身也垂直地面,久而久之,身体形成习惯,练拳时再稍加注意就不会跪膝了。
陈氏小架太极拳初练心得(三)
——拳艺高低与健身养生的关系
已经有很多文章论述了习练太极拳对健身养生的诸多好处,这里就不赘述了,今天主要谈谈拳艺高低与养生的关系。一份付出一份回报,只要符合基本要求,练一遍就有一遍的好处,练两遍就积两遍的功德,练比不练强,多练比少练强,这个道理就个体来讲绝对正确。但是如果是身体条件差不多的两个人,同样练一遍拳,练得好与差,健身养生效果有差别么?答案是肯定的,同样练拳,练得好要比差收获更大,这也是太极拳的魅力所在,坚持越久,效果越明显。
浅言之这是一个效率问题。太极拳是有氧运动,更是全身运动,练习过程中对五官、肢体、主要关节和几乎身体的全部肌肉都有要求,能使参与运动的部位都得到锻炼,并通过呼吸按摩脏腑。拳艺高超者在练习过程当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位协调运动,在各个肌肉群、骨骼、关节的相互配合、协调运作下实现全身一体,通过集中意念修炼精神,充实中气。相对来讲拳艺稍差者参与运动的部位少,练习过程中身体不够协调,效果自然就差一些。师父说“练拳就是自己与自己较劲”,这是在说开合之力,拳艺高超者,合力大、下盘稳,体能消耗大,拳艺稍差者合力小或者合不上力,体能消耗少,效果就相对差一些。
深层讲,拳艺高超者以意运气,以气催力,练拳过程中气力在意念的引导下按照缠丝的走向在全身运行,连绵不断,打通身体经络的同时充实内气,提高身体机能和免疫力,绝非一般人摆摆拳架、出出汗那么简单。
总之,希望有缘练拳的朋友能不断提高拳艺,多多享受习练太极拳的福利。
陈氏小架太极拳初练心得(四)
——如何站桩(二)
腰部的关键在于“坐”。这个“坐”跟平时的坐椅子除了没有椅子之外还有几点区别:一是平时坐椅子的时候难免在坐的过程中上身前倾一下,站桩要始终保持上身中正,不趴不仰;二是有椅子自然是椅子承重,没有椅子就要靠腿部承重,因为是坐姿,重心后移,除了上身的重量压在腿上之外,还要靠双腿的合劲保持平衡,使身体不至于向后倒。命门后撑是初练者最大的难关,很多拳友因为这点止步于拳架始终不能体会到缠丝劲。命门后撑的前提是不能跪、不能趴,能这样撑起命门就意味着将来可能将力由脚传至手,否则劲永远断在腰间。要做到命门后撑首先是不要站太低,其次是臀部要放松,一般初学者会在吸气收腹的状态下找到命门后撑的感觉,或者用“背靠墙壁”等方法体验。总之,根据腿部力量和身体协调性,快则几日,慢则几周,反复练习这关也不难过。
五、背与头
师父说“练拳,背部要像画挂在墙上那样”,这是我听过最形象的说法,这个说法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能趴不能仰,背部垂直地面。大家都知道人正常站立时有生理弯曲,要想背部垂直地面首先要曲膝让尾椎下垂,然后微含胸,这样脊柱就直了,背就平了;二是画挂在墙上是靠两头的卷轴将其拉直的,练拳也一样,臀部坐下去、百会穴领起来,将背部拉直。颈部自然也是被拉直的范围,主要是头部要当做是背部的延伸,下颌微收,后脑和颈部就像画贴墙一样与背部在一个平面上了。
陈氏小架太极拳初练心得(五)
——站桩后记
一、酸麻胀热抖
站桩的感觉来的是很快的,记得第一次站桩,也就一分钟左右身上就出汗了。最累的部位是大腿,初练者一般一分钟以后就会感觉到大腿酸了,保持身位不变,很快就会感觉到麻和胀。其实一开始大腿就在发热,只是没有那么明显,再继续站,大腿的耐受力超过临界点的时候大腿开始发抖,会很明显的感觉到热力从大腿向上身涌。如果坚持站,腿会断断续续的发抖,间歇越来越短。一般练桩,不抖就没什么效果,每抖一次,大腿的耐受力就会提高一点。
二、呼吸与放松
站桩过程中,上半身应尽量保持放松,采用腹式呼吸,注意呼吸要深、要慢、要匀,舌尖轻抵上腭,嘴闭合。意念放在呼吸上,气力相伴,调好呼吸可以帮助放松上身,放松上身有助于凝神静气。
三、由动至静
刚学站桩,由于要求比较多,大腿的力量也有限,总需要不断地检查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是否符合要求,不断调整,找感觉。一般坚持两周以后,身体基本就适应了,不要一直动,能静下几分钟了。这个时候就要找身体平衡的临界点了,尽量向下坐,有条件就练到低桩,老龄体弱者至少能停在高桩5-10分钟。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延长站桩的时间不光对将来学拳架有好处,突破极限的过程本身就有促进代谢、打通经络等诸多养生功效。
四、“太极桩”要练多久
太极桩配合缠丝功练习,每日不辍至少应该练2个月以上,老辈人学拳练几个月到半年是很正常的。从后来学拳的体会,中桩站10分钟应该是最低的要求了,科学地讲,其实也不必站太久,因为后面要练的“活步桩”难度更大,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能早一步过渡到“活步桩”的训练,对提升功力、强健体魄要更有效一些。但是,如果太极桩没练到位,腿的力量不够,“活步桩”也很难入门。
陈氏小架太极拳初练心得(六)
——手上缠丝
学拳都是从手上缠丝学起,手上缠丝俗名“画圈”,是手上缠丝的形象表达,因为手上缠丝外观看起来就是手在画圆圈,看似简单,实际也很简单,就是要明白一点,这个画圈的功夫是一种运动习惯,身体总要有一个熟练的过程,少则两个月,多则半年总会过关,具体要点有:
一、中指指尖领劲。通俗点说就是中指指尖引领手臂运动,中指指尖是手代表,因为它在手的最前端。就像放风筝,风筝就好比是手,手臂是风筝与线轴之间的线,线轴就是身体了。身体不动,手走向哪里,手臂就跟向哪里。
二、角度。首先这个圈应该是个立圆,其次这个圆与身体所在的平面应该有约30度的夹角。
三、范围。上不过眉,下不过裆,曲臂不过中线,伸臂最大八分直。
四、练习起点。檀中穴前约一拳半(大概7根手指并排),肘略抬起,手掌沿小臂方向斜向上45度,手掌心斜向下向内45度。
五、自转与公转。如果把中指指尖运动的轨迹看作是公转的话,手掌自身由拇指向小拇指旋转,转至极限再向回转的过程就是自传。自传与公转同时进行,节奏一直,保证公转一圈后手掌也回到原始角度。
六、手腕。应当保持中指和小臂始终在一条直线上,手腕应该是没有任何角度。
七、手肘。手肘就是“一”中比喻的线上一点,受重力作用向下沉。
八、肩。肩就是“一”中比喻的线与线轴的接触点,起到连接作用,不用力,打拳过程中还要稍稍里合。
九、瓦拢掌。手掌伸平后,指尖向手背方向用力的同时拇指指根与小拇指指根相合。
十、忌。手上缠丝时不要扭腰或者转头,保持上身中正,手眼配合转动眼珠即可。
陈氏小架太极拳初练心得(七)
——缠丝功
手上缠丝有感觉了以后就可以练缠丝功了,缠丝功的练习可以一直伴随你的习拳生涯。大道至简,缠丝功可以说是最简易的太极拳,随时随地可练,简单易行。
缠丝功分两种站法,一种双脚前后开立,一种双脚左右开立。前后开立时双脚宽度和方向应与站桩一致,后脚脚尖与前脚脚跟的距离一脚半以上;左右开立要求与站桩基本一致,差别在宽度为一步,初练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太宽蹲不下,太窄没感觉。
学习缠丝功一般先左右后前后,因为前后难,左右易,左右练好了髋关节会灵活一些,再练前后会容易些。
缠丝功练法很简单,初练者双脚左右开立一步宽度,下半身运动方向保持与手的缠丝一致即可。以右手单手缠丝为例:站好后,曲膝下蹲,右手向身体右侧运动的同时左脚用力蹬地使身体向右运动,运动的节奏与手保持一致,当手到达离身体最远的位置时,身体的重心完全移动到右腿上,右腿所在的平面垂直地面,然后手继续画圈,右脚蹬地,身体向左运动,以此类推。
练习缠丝功一段时间以后,髋关节会彻底打开,到时就可以在脚、腿和腰上加缠丝,通过身体与手上缠丝连在一起,缠丝就完整了。
陈氏小架太极拳初练心得(八)
——拳缘(一)
我们中国人凡事都讲究个缘分,细品起来,确实不易。就我本人来讲,体弱多病是学拳的诱因,稳定的生活是学拳的条件,得遇名师是学拳的造化。
从前讲“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冷兵器时代习武与学文一样可以出人头地,位列三班。现代人学习传统武术无非爱好、家传、谋生、健身养生这几个方面。
我学拳除了有中国年轻人普遍的武侠情结外,主要还是因为身体原因。我生在东北,从小体弱多病,尤其上了高中以后,学校的住宿条件比较差,主要是冷,要穿着毛衣才能睡着。高一前半年刚好秋冬季节,伤风感冒就没间断过,经常医院吊瓶,上课基本睡觉度过,整天昏昏沉沉,学习成绩也开始下滑。后来中医诊断就是体弱,消化吸收功能差,问我平时有什么运动,我说不运动,医生说你这情况吃药没用,要运动。于是我开始每天晨跑,坚持了一年多,中间就不住校了,家里的饭菜还是让肠胃功能稳定了很多,体育成绩明显提高,但是手脚冰凉的情况没什么改善,容易疲劳,怕冷,血压血糖都低。
终于考上了大学,在武术协会混了四年,经常早起出操,跑步压腿,还练过一年多跆拳道,汗天天在出,体质改善却不明显,运动后的恢复期比别人长,冬天依旧手脚冰凉,怕冷,稍微吃饱一点就会腹泻,尤其肉类不敢多吃,冷的更不敢吃。
毕业后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经济条件好一点了,又没有学习压力,住在单位宿舍,生活节奏也不紧张,准备好好把自己的“病”治一治。先是坚持运动,跑步、羽毛球,后来为了养肠胃素食了一年,再后来晚九早六睡了也差不多一年。简单说就是运动、食疗、调整作息这些都尝试过了,收效甚微,平日还好,遇到换季、天气异常变化,我准是流感大军中的一个。
天天学养生,自然也想过学学太极拳,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就网上看,什么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三式都看过,也跟着比划过,说实话,那时确实没什么感觉,兴致一过也就不练了。
跟师父学拳是先闻其名,后见其人。我跟师父本在同个系统工作,本应该总有交集,可惜他为人低调,所以人和名字总对不上号,间或总能听到有人提起他拳艺高超却未能结识。
“拳缘”终于来了,在师父办理退休的前一年,在一个很偶然的饭局上碰到师父,他爽快地答应了我学拳的请求,三天后,太极拳便走了我的生活,至今三年有余。
陈氏小架太极拳初练心得(九)
——拳缘(二)
我的幸运有三:一是初学太极拳就遇到名师,没有走弯路;二是在师父退休离深前一年结识师父并开始学拳,赶上了末班车;三是三十岁学拳生活工作都稳定,有坚持练拳的自身条件和环境。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放到以前,后半句是重点,放到现在,前半句才是重点。从前在朝有武科,在野有江湖,有没有功夫手上见真章,功夫是不敢乱吹的。现在不同了,市面上各路大师一个比一个神,传统武术、新创武术各种噱头层出不穷,没有个公认的权威平台,再加上传统武术比较保守,师承严格,这就造成了学艺难的现象。很多师兄都跟好多个师父学过,最后才在我们陈氏小架太极拳这一支稳定下来,肯定有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因为拜错了师学不到东西而怀疑、放弃了,像我这样一开始遇到了名师是非常幸运的。
陈氏小架太极拳有别于传统外家拳,更有别于拳击、跆拳道、自由搏击等其他武术类别。陈氏小架太极拳属于传统武术的内家拳,尤其讲究筑基。当然了,哪种武术都练基本功,弯腰劈腿,肌肉力量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内家拳的筑基要复杂一些,比较难练。比如“换力”的说法就没在其他类武术论著中看到过。像以实战为训练目标的跆拳道,在教授“踢法”的时候,要求习练者改变起腿的习惯,讲究“先提膝再弹腿”而不是直接用脚去踢人,因为“提膝弹腿”更快、攻击更有力。这样的道理简单、易懂、实用,却受制于年龄、身体素质,也无关养生。太极拳立意“在己不在他”,就是说这个拳不是以进攻击败对手为目的,而是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太极拳筑基首先是通经络,改善体质,然后是根据人的生理结构特点改变运动习惯,降低身体老化的速度,最后是力量的调整,变直力为缠丝力,让更多的肌肉群参与到这个运动中来,让身体更灵活,力量更大、更整。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一年时间我也就囫囵吞枣,很多拳理都是在后来身体练开一点了之后才明白的,所以如果当年入门时间再晚一点,可能现在也练走样了。
以前人是“穷学文、富习武”。自从科举考试以来,家境贫寒,苦读诗书,最后金榜题名的故事俯首即是,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习武就难了,自己捧本秘籍勤学苦练就能成为高手的传说真的只是传说,吃糠咽菜可以读书却不可习武。农耕社会,有点力气都练武了,吃啥喝啥?请老师要花钱,不干活要钱养,还有兵器、场地等各项开支……没条件学不了。现代人也差不多,金钱、时间、精力,缺一不可。幸运的是,师父找的场地,又不收学费,剩下的问题就是时间和精力了,我工作稳定、身体不好不喜欢应酬,没有像有些师兄一样为了生计奔波,练拳也就多一些,受益也多一些。
陈氏小架太极拳初练心得(十)
——拳缘(三)
拳理都写书上,现在也都公开了,不再是什么秘籍了。尽管各家论述众说纷纭,但证不到自己身上,终归只能做个看客,现在我把个人体验跟各位拳友分享一下,供大家参考。
前些天有个医校的实习生来我单位实习,主要内容是中医保健,刚好有空,我就让他把了脉。这几年练拳,身体明显好转,自己对自己的身体也有数些,把脉也就是凑个热闹。最后诊断为“脾虚”,我从前肠胃功能不好,自然知道脾虚是什么症状,心里好笑也没有拆穿他,其实我那几天是有点肝火旺。不过这刚好说明现代人,尤其是城市人普遍脾虚,消化功能差。
练拳之前,我体质较差,表现为容易感冒、手脚冰凉、怕冷、消化功能差、经常腹泻、脸色差、轻度嗜睡、偶发头痛,还得过一次肾结石。
练拳之初我就发现自己的小臂和手是不出汗的,这个以前没有注意过,问师父,说是没通,通了就好了。那时对这个拳认识不深,功效也是半信半疑,没想到一个月以后小臂见汗了,三个月指尖就热了。这时才多少明白一点气血的关系,也坚定了练拳的念头。简单说,血是气的载体,血走血管,气是血功用,气走经络,按照中医的说法“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在外表现为呼吸,在内表现为元气,生命的第一特征,元气在命在,元气无命无,这个道理最好的例子就是“无疾而终”。气血在全身运行,保障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流通顺畅之处就健康,阻滞或不能到达之处就呈现病态。手脚冰凉就是手脚的气血不畅,为何是手脚?离心脏比较远嘛。太极拳为何可以通经络?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有氧运动加“剧烈运动”。持续站桩会感觉到大腿发热,然后发抖,这个现象在其他“剧烈运动”中基本不会出现,比如快跑,双腿交换用力,再快也有间隙可以休息。站桩没的休息,所以比其他运动更吃力,达到临界值了就只能抖,这一抖就加速了血气运行,不断地冲击受阻经络,久了就通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站桩站不久,而且喘的比较厉害的原因,练拳其实更累。现在社会上把“太极拳”看成是“老年拳”,其实是一种误解,有些年轻人想学也不见得学得会。
前面说的“在全身加速运行的血气”在路过各个脏腑的时候对它们都是一种调理,腹式呼吸对内部的器官也有很好的按摩效果,尤其是小腹。
总之,这个拳在练习过后会让人感觉虽然疲累但是中气十足,耗力但是补气。学拳三年有余,体质明显好转,前面说的症状基本消失,还学会了喝茶,获益良多。
陈氏小架太极拳初练心得(十一)
首先说明,这个拳练起来应该是快慢结合的,根据招式的功用不同,有的地方需要慢,有的地方需要快,但初学者一定要慢。
一、慢才养。
初学者还没有形成太极拳的运动习惯,桩功的根基也不牢,练得快容易“忽高忽低”,也容易“跪膝”。“忽高忽低”运动效果不明显,运动效率不高;“跪膝”对身体有害无益。本来太极拳是有氧运动,练得快就变成了无氧运动,功效大打折扣。
二、慢有助于调整拳架。
正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太极拳的运动方式跟人们日常的运动习惯大有不同,初学者拳架总有不到之处,常见的问题有“八字脚”、“栽膝”、“跪膝”、“翘屁股”、“趴”、“缠丝不够”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要慢慢克服,每练一式都要体会有没有犯这些毛病,犯了就要及时调整,调整好了再走下一式,这样身体慢慢形成了习惯,拳艺才能逐步提高。快就很难注意细节,打的不对的地方久之也成习惯,习惯了再改就难了。
三、慢容易被发现不足。
学拳嘛,老师肯定是要定期检查的,师兄弟也会经常互相观摩学习。练的快,别人看都看不清,有心的就提醒一下“下次慢一点”,无心的鼓掌了事,说不出错处不代表就没错处,按照我的观察,这个拳没个十年以上很难做到形神兼备,少被纠正一次进步就慢一点。
四、慢有助于刺激肌肉生长,增强肌肉的耐受力。
初练者一般有两大难题,一是腿部的耐受力不够,二是腰裆有部分肌肉群退化无力合不上力。慢练有助于刺激肌肉生长,增强肌肉的耐受力,使腰裆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下盘逐渐稳固,动作趋于标准,为出缠丝劲打好基础。
陈氏小架太极拳初练心得(十二)
——运动保护
一、准备活动。
身体各个部位都简单活动一下,尤其是六对主要关节踝、膝、髋、肩、肘、腕要活动充分,一则避免运动损伤,二则增强运动效果。如果不刻意地安排这个环节,慢慢地、不带力的比划一遍拳架作为准备活动也有很好的效果。
二、动作规范。
一定不要“跪膝”,宁可站高一点。练拳唯一有风险的部位就是膝盖,初学者切忌“贪低”、“贪快”,循序渐进,坚持练习才是正途。
三、防风如防剑。
这点是特别要注意的,很多其他运动不讲究这个,太极拳强调这个甚至过于前两点。人在周围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会出汗,这时出汗主要是皮肤调节体表温度,是被动的,无关脏腑。运动出汗不同,一般人练拳十分钟左右就开始发热,气血将热力带到全身各处,热力由内而外,体表毛孔逐渐打开排汗散热,这时排汗通道深入体内,在快速清除体内垃圾的同时也撤掉了防御,如遇疾风,很容易寒邪入体,轻则伤风感冒,重则伤及脏腑。
四、勤换衣服。
练拳一定记得多带几件衣服,中场休息或者衣服湿透就赶快找个避风的地方换下来。这与上一点的道理差不多,本来身体出的汗与身体是一个温度,但是到了衣服上很快就不是了,一是环境温度低,二是挥发也散热。练拳过程中不断有热汗排出,湿衣服温度降得不快,但一停下来,衣服很快就凉了,人体降温没那么快,毛孔还张着,寒湿之气就顺着毛孔进入体内(尤其是脊背),表现为湿疹、气力不足、精神萎靡等症状。
五、运动后注意事项。
练完拳首先是平复气息,慢走几分钟即可,然后是补水降温,根据气温不同身体恢复到正常体温大概要五至十分钟左右,不要马上洗澡,应该不断补水,让汗出透,记得不要见风,衣服透了要及时更换。
陈氏小架太极拳初练心得(十三)
——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
太极拳内涵丰富,一招一式从形、力、气、意几个层次逐步深入,然后可由拳理至易理,不可谓不难。从拳艺水平讲,有好手、高手、妙手、神手,可谓学无止境。但大道至简,初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该可一窥太极拳之奥妙。
一、找对老师。
这一点是核心。现在是“信息时代”,以前的太极拳秘笈现在也基本上都公诸于世了,看书自学省时省力,看似方便实则大大不妥。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描述是非常局限的,写事写意尚属勉强,总结拳术只能参考。自己的理解难免有所出入,练在身上,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节搞不对难得拳艺真谛。另外,学拳的不同阶段要求也是不同的,拳谱难得写的如此详细,指导练拳缺乏针对性。老师是过来人,能把握的住练拳的大方向,更能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甚至有时道理学生一时理解不了,也可按老师的方法练习,“因材施教”自然会让学生少走弯路。
二、循序渐进。
学太极拳不可急躁。太极拳的运动方式与人平时运动习惯有很大不同,初学者要以习惯太极拳的运动方式为首要目标,每经历一个阶段,都会有收获,不可急于求成。一些人没练几天就热衷于“内气”、“意念”的研究而忽略了外形的基本要求,一段时间过后才发现拳艺没有长进,又从头练过,浪费了时间。
三、短期目标。
初学者练拳要经常给自己定一些短期目标,练习有针对性长进才快。比如站桩可以从3分钟开始,5分、10分慢慢加时。拳架也是如此,区别在于拳架要遵从老师的意见,老师看拳一般会提不超过三点要求,这就是学生最应该注意的地方,习惯的形成在于针对性的反复训练,每达成一个短期目标,拳艺就向前迈进一步。
四、勤于思考。
太极拳是全身的协调运动,将身体各部位的个别、分散运动转变为全身各部位有机结合的整体运动,目标是全身一体,发力则全身之力集中一点而出,化力以“身法”为基础配合缠丝达到目的。一招一式的练习都要不断反思“与标准的差距在哪里?”、“如何才能克服眼前的毛病?”,练习有了针对性,拳艺就会慢慢进步。
五、持之以恒。
俗话说“拳练万遍、其义自现”,按照这个算法,拳架每日四遍要练27年多。有本书说“专注一件事,一万小时可成功”,按照这个说法,每日练习两小时也有将近14年。每日不辍尚且如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难成就拳艺。细说之,还是个习惯问题,太极拳是有别于日常活动的运动方式,不坚持就不能形成太极拳的运动习惯,也就只能在入门处徘徊,久而无味,最终放弃收场。
陈氏小架太极拳初练心得
(十四)——运动的国学
这个题目对于初学者来说太深,笔者也是略知皮毛,但此乃太极拳的精华所在,不可不提。
“国学”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与学术经受历史的锤炼打磨与自然的甄选淘汰后的精华,是从古至今无数代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太极拳是将国学精华与传统武术结合的产物,“天人合一、阴阳变化”的思想贯穿于拳理始终,让人不得不叹服先师们的智慧。
“天人合一”。“天”就是环境,“人”就是自身,“天人合一”浅言之即是人自身与环境高度和谐,是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生命状态,落实到拳理上就是“舍己从人、随曲就伸”。习武者,对手即是环境,两人对抗,互相攻击处处不和谐,太极拳者不与对手相抗,运用“粘劲”和“化劲”,将“环境”中与自身不和谐的不利因素转变为和谐的有利因素,从而掌握主动控制对手,进而战胜对手。
阴阳者,矛盾是也,就是对立统一。太极拳讲“松肩坠肘”,必不可“垂手”,定要“中指领劲”;讲“松腰坐胯”,必不可“驼背低头”,定要“虚领顶劲”;讲“虚实”,忌“双重”;开膝合裆、开肘合肩……开处必有合。阴阳转换之间化打结合,循环往复,不留破绽。
太极生两仪,太极者自身即可实现阴阳转换与平衡,可不假外力而“自得圆满”。但凡“技击之术”,目标不外“求胜”二字,而太极拳立意不在“胜”,而在“不败”,师云“行拳无人似有人,推手有人似无人”说的就是“不败”之道。这“不败”之道就是以“包容”求“大同”,深合中华文明之要义,表现在拳理上就是“借力打力”。
太极拳讲的是运动的学问,更是技击的学问,笔者试以六十四卦中“动力”最强的乾卦释之,抛砖引玉。
乾。元亨利贞。
笔者:生命在于运动,符合天道的运动方式让人健康长寿。
初九:潜龙勿用。
笔者:与人交手,不可先动,先动者先失内在的平衡,失衡即是破绽,就会为敌所乘。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笔者:对手先发动,可听其虚实,敌明我暗,掌握先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笔者:听到对方的虚实后,须先粘之。粘劲最考功夫,一定要小心谨慎,太松则会脱手,先机尽失,太紧则暴露自己,反为敌所趁。但因已占了先机,没有特别不利。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笔者:粘住对方后,要选择最佳的时机出手。时机选择的好,可瞬间制敌,不费力气;时机选择的不好,对手仍有因应变化的空间,胜负难分。但我方占优,没有危险。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笔者:在最佳的时机出手,掌控全局,君临天下。
上九:亢龙有悔。
笔者:招式不可用老,不可贪进、贪多。太极拳在“圈”上运动,即使发力也是瞬间就回到“圈”上,因乘胜追击而丢了“身法”丢了“圈”就失了根本,会反受其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跆拳道训练计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