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河北省吴桥县二中哪里有姓慈的

宝宝姓慈应字辈该怎么起名字_百度宝宝知道来自:网文
战姓,拼音:zhàn xìng。姓氏,有多个渊源。未入宋朝《百家姓》,在全国姓氏排名360,全国共有约11.7万人,属较稀少姓氏。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滕国大夫毕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周时期,周文王之后被封于毕城,后以毕为氏。
到战国时期,滕国有一位毕氏族人名叫毕战,是为滕文公属下掌管井田的大夫,即主管国内农耕井田事宜。
在毕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战氏。史称战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古代排兵布阵之战争、战役指挥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以官职为姓,古时朝廷有战阵之官,主管行军布阵,其子孙遂以其社会行为为姓氏,称战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第三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族人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
西魏文帝大统八年(公元542年),“突厥”这一民族称谓始见于史籍《周书·宇文测传》。
突厥,是隋、唐时期活跃在大漠与西域的游牧民族,原来是突厥汗国西面可汗统辖的部落联盟。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一年(公元545年),在西魏政权中把持军政实权的丞相宇文泰,派遣酒泉昭武九姓中的胡安诺盘陀出使突厥,翌年,突厥遣使会访西魏王朝,是为突厥与中原王朝正式交往之始。其后,突厥民族中的杰出首领阿史那·土门以得到西魏王朝的支持为事业起点,先后降服了相邻的匈奴分支铁勒部五万余落,势力蒸蒸日上,之后开始着手反抗统治着漠北高原、压迫着突厥民族的柔然汗国贵族。
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阿史那·土门娶了西魏的长乐公主,与中原的联系更加密切。次年,阿史那·土门率军重创阿那瓌治下的柔然汗国,之后自立为伊利可汗,正式建立起了突厥汗国,置汗庭于漠北高原鄂尔浑河流域的郁督军山(亦作乌德鞬山、于都斤山,今蒙古国三音诺颜杭爱山北麓)。突厥民族信奉拜火教(Zoroastrianism,汉译琐罗亚斯德教、祆教、火祆教,元朝时期称明教),而传说郁督军山是拜火教神祇轧荦山的居地,因设汗庭于斯。
在伊利可汗建立了突厥汗国后一年就病逝了,木杆可汗阿史那·侯斤(公元553~572年在位)、佗钵可汗阿史那·库头(公元572~581年在位)相继执掌突厥汗国,此时期是突厥汗国大一统的历史阶段。木杆可汗勇而多智,在位二十年,在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公元555年)率部击灭了柔然汗国,立东面可汗讨契丹部落,并在西魏恭帝拓跋廓三年(公元556年)联合中原王朝征服了鲜卑吐谷浑部,开创了突厥汗国的强盛局面。后来他舍子而立弟弟阿史那·库头为佗钵可汗,佗钵可汗复以兄、弟之子分统突厥汗国东面、西面。佗钵可汗在位时控弦数十万,东起辽东,西抵西海,斥地万里,与中原的北齐政权(公元550~577年)、北周政权(公元557~581年)相抗衡。当时面对强大的突厥汗国,齐、周两国争与结为姻好,厚输财物,以博其欢心。
这一历史时期,突厥汗国也积极向西部发展,早在阿史那·土门称汗之始,曾派姻弟阿史那·室点密(阿史那·瑟帝米)率大军西征中亚地区,并曾统治了西方的十姓部落。之后,阿史那·室点密与伊朗的萨桑王朝(公元226~651年)于北齐后主高纬天统三年左右(公元567年),联合击灭了白匈奴大月氏的分支势力嚈哒。阿史那·室点密作为突厥的西部可汗,以天山山脉中的裕勒都斯和伊犁河流域为活动基地,控制了欧亚草原和绿洲的商路。据拜占廷史料记载,室点密可汗当时与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曾多次互通使节,并拟共同出征萨桑王朝,打破萨桑王朝对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的垄断地位。在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三年~北周静帝宇文衍定元年期间(公元552~581年),突厥汗国是欧亚草原上最强大的国家,控制着东西交通与贸易要道。但是,这个迅速崛起的游牧汗国,在政治结构上还没有定型的可汗继承制度,因此在汗室内部频繁爆发争位内讧,进一步加剧了草原游牧社会固有的分裂趋势,助长了诸多小可汗或强大部落首领的割据倾向。
伊利可汗建立的突厥游牧汗国(公元552~630年),在史书上通常被称为突厥第一汗国或突厥前汗国,以与唐高宗李治永淳元年~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三年间(公元682~744年)复兴的突厥第二汗国或突厥后汗国相区别。汗国被视为突厥可汗的私产,可汗的地位最尊,权力最高,其下设有若干小可汗、叶护(在西部突厥,叶护地位似为可汗之副)、设(亦作察、杀、煞等)、特勤、俟利发、俟斤、吐屯、发等官职。下至低级官吏,分二十八个等级。大小官职由氏族酋长、部落首领等贵族统治阶层世袭。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突厥汗国也仿照中原王朝的行政建制,逐渐制定了一定的刑罚、税收(特别是向属部敛取)制度。
关于突厥汗国的社会性质,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论。突厥汗国虽然存在着牧主、族长占有奴、婢的现象,但是还不足据以断定其为奴隶社会。广大突厥民众穹庐毡帐,食肉饮酪,被发左衽,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业。迁徙虽然无常,但诸部各有“地分”,总属于阿史那大可汗。
西方突厥室点密可汗及其继承人达头可汗阿史那·玷厥早就表现了明显的独立性,同时,东部突厥的几位小可汗也开始各自割据一方。至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佗钵可汗逝世,诸多小可汗互争夺大可汗之位,造成突厥汗国的分裂局面。而隋开皇元~三年间(公元581~583年)的大风雪灾害,更造成了草原上的大荒年,加速了突厥汗国的内部分裂。结果,其中最强大的阿史那·摄图争位成功,成为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公元583~587年在位),而在此时,取代了北周政权的隋文帝在统一了中原地区之后,腾出手来,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乘突厥内乱,组织大军一举击破了突厥汗国。突厥汗国大可汗、小可汗之间的对立激化、天灾、疫疠、战败等一系列打击,终于导致突厥第一汗国在(公元583年)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突厥汗国。
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隋文帝按沙钵略可汗之妻、原北周千金公主的意愿,赐之姓杨氏,并改封为大义公主。隋文帝通过与突厥建立翁婿关系而与其形成了册封的君臣关系,并使汗位固定于沙钵略可汗及莫何可汗阿史那·处罗侯一系,这在隋朝册立突利可汗为大可汗——启民可汗的事件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后来因内部混战疲惫,最后干脆降靠于隋王朝,隋朝亦助之重新建立了汗国。
隋开皇末年(公元600年),西突厥汗国的处罗可汗阿史那·达曼和汉族母亲向氏至隋朝京犊朝觐,因突厥内乱,留在京师鸿胪寺居住。达头可汗败亡以后,处罗可汗成为西突厥最高统治者返回汗廷。
然而,处罗可汗治国无道,臣民多叛。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处罗可汗发兵袭击铁勒诸部,搜括他们的财物,又猜疑薛延陀部生变,杀其酋长数百人。因此铁勒各部都起来反对处罗可汗,并多次联合击败了他。隋王朝的黄门侍郎裴矩闻知处罗可汗国乱,并思念其母向氏,建议朝廷招抚他,隋炀帝杨广接受了这个建议。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派遣司朝谒者崔君肃至西突厥慰谕。处罗可汗受诏,遣使贡献汗血马。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召处罗可汗会于大斗拔谷(今甘肃民乐扁都口),然而处罗可汗托故不至,隋炀帝大怒,用裴矩之计,诱使西突厥西面的射匮可汗(达头可汗之孙阿史那·射匮)发兵袭击了处罗可汗。处罗可汗大败,逃至高昌境内,隋炀帝这时才派遣其母向氏前往说服其子入朝。当年农历12月,无奈的处罗可汗至隋京朝觐。第二年农历1月,隋炀帝分处罗可汗内附部众为三部分:其弟阿史那·阙度设率领老弱万余人至会宁(今甘肃永登)居住;特勤阿史那·大奈领余众居楼烦(今山西静乐);改封处罗可汗为曷萨那可汗,领五百骑常从皇帝巡幸。后来处罗可汗还曾跟从隋炀帝征伐高句丽。
隋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农历1月,隋炀帝为了笼络处罗可汗,将信义公主嫁与他为妻,并赐锦彩袍千件、彩色丝绸万匹。后随隋炀帝至江都(今江苏扬州)。在隋朝的许国公、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弑杀了隋炀帝之后,处罗可汗又跟从宇文化及至河北。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农历12月,处罗可汗归附新生的唐朝,到长安后唐高祖李渊降榻欢迎,与他同坐,封之为归义郡王。不久,处罗可汗被反对唐朝建立的东突厥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派人谋杀。
在当初处罗可汗归附隋朝以后,西突厥立其叔阿史那·射匮为大可汗。射匮可汗开拓疆域,东至金山(今阿尔泰山),西至海(今咸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乌兹别克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的交界处),玉门关以西诸国都附属于西突厥,其王庭设于龟兹北三弥山(今新疆库车依契克巴什河一带之山)。射匮可汗一直坚持与东突厥可汗为敌。在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或稍前射匮可汗逝世后,其弟阿史那·统叶护继位,史称统叶护可汗。
统叶护可汗智勇双全,擅长指挥作战,率控弦之士数十万人,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称霸于西域。后迁王庭于石国北千泉(今中亚塔什干北库马雷克至灭尔基一带)。他曾授予西域诸国之王“颉利发”称号,以收拢控制这些小国,之后给每国派吐屯一人,进行监督、征收贡赋。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农历7月,统叶护可汗向唐朝遣使入贡。第二年又贡条支巨卵(地中海一带的鸵鸟蛋)。唐高祖与统叶护可汗密切联系,准备联合进攻东突厥。而东突厥的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闻讯非常害怕,赶紧与统叶护可汗和好。
唐武德九年(公元625年)夏季,统叶护可汗遣使向唐皇室请婚。唐高祖听从裴矩“远交而近攻”的建议,派侄子高平王李道立至西突厥表示允婚。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统叶护可汗派真珠统俟斤向唐太宗献万钉宝钿金带和马五千匹,以迎娶公主。但因东突厥颉利可汗连年入寇唐朝边境,唐朝政府与西突厥的往来的道路被梗阻,颉利可汗又威胁统叶护可汗不让其与唐朝和亲,这桩婚姻未能结成。
西突厥汗国强盛以后,统叶护可汗还是狂傲自负,作威作福,欺凌百姓,结果引起部众的怨恨,其辖下的葛逻禄部大都叛离了他。到了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统叶护可汗终于被伯父阿史那·莫贺咄杀死,之后自立为莫贺咄侯屈利俟毗可汗。
莫贺咄可汗原先仅为一小可汗,他自称大可汗后国人皆不服。弩失毕部共同推举阿史那·泥孰莫贺设为可汗。而阿史那·泥孰莫贺却迎立统叶护可汗的儿子阿史那·咥力特勤为可汗,是为肆叶护可汗。肆叶护可汗和莫贺咄可汗之间互相攻击,战斗不止。他们各向唐王朝求婚。唐太宗回答道:“汝国扰乱,君臣未定,战争不息,何得言婚?”并命他们各守辖境,停止彼此征伐。由于西突厥内乱,原先役属的西域诸国和铁勒各部纷纷叛离。
由于肆叶护可汗是前可汗之子,所以西突厥部众大都拥护他。西面的阿史那·都陆可汗以及阿史那·莫贺咄部的酋长们多数归附了肆叶护可汗。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莫贺咄可汗兵败,逃往金山,被阿史那·泥孰追击杀死。诸部共推肆叶护可汗为西突厥大可汗。肆叶护可汗就大位后开始北征铁勒,却被薛延陀打败。肆叶护可汗为西突厥大可汗后,为人多疑狠毒,残杀了功臣乙利小可汗,并诛灭其宗族,引起部下人人自危。后来他又阴谋杀害阿史那·泥孰,阿史那·泥孰被迫逃往焉耆。
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秋季,肆叶护可汗遭到设卑达干部、弩失毕部的联合攻击,逃往康居,不久即死。西突厥贵族们到焉耆迎立阿史那·泥孰,是为咄陆可汗。咄陆可汗在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曾至长安朝觐秦王李世民,当时秦王为了同各民族人士友好,曾与咄陆可汗结为盟兄弟。在咄陆可汗被推举为西突厥大可汗后,即派遣使臣至唐朝表示内附。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唐太宗派遣使臣、鸿胪少卿刘善因抵达西突厥,册封咄陆可汗为大唐奚利邲咄陆可汗。
好景不长,这位奚利邲咄陆可汗在第二年的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就病逝了,其弟阿史那·同娥设继位,是为沙钵罗咥利失可汗。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沙钵罗咥利失可汗进贡献马五百匹于唐朝,并上表请婚。唐太宗厚加抚慰,但未同意他缔结婚姻的要求。沙钵罗咥利失可汗丧失民心,西突厥曾发生内乱。
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阿史那·欲谷设被立为乙毗咄陆可汗,与沙钵罗咥利失可汗大战,未分胜负。于是,双方以伊列河为界(今新疆伊犁河),分地而治。
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沙钵罗咥利失可汗的臣子俟利发吐屯勾结乙毗咄陆可汗作乱,沙钵罗咥利失可汗逃往拔汗那(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之后逝世在该地。弩失毕部立其弟之子阿史那·薄布恃勤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
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建牙于睢合水北,称南庭,其辖境东以伊列河为界,包括龟兹、都善、且末、吐火罗、焉耆、石国、史国、何国、穆国、康国等皆受其节度。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屡次向唐遣使朝贡,到了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农历7月,唐太宗命左领军将军张大师往授玺书,册立他为可汗,并赐给鼓纛。
当时乙毗咄陆可汗阿史那·欲谷也设建牙镞曷山西,自称北庭,其辖境西以伊列河为界,包括厥越失、拔悉弥、驳马、结骨、触木昆等部附属于他。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与乙毗咄陆可汗之间互相攻战不休。乙毗咄陆可汗也遣使朝唐,唐太宗劝谕他们停兵休战,彼此和睦相处。后来乙毗咄陆可汗兵力渐强,西域诸国纷纷归附。不久,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被乙毗咄陆可汗杀死。
乙毗咄陆可汗在兼并了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部众之后,势力迅速壮大,尤其在西破吐火罗部之后,自恃强大,扣留了唐朝使臣,并开始进攻唐朝的伊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
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农历9月,唐安西都护郭孝恪连续击败乙毗咄陆军。西突厥属部处密降唐。乙毗咄陆攻破米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南),夺取了大量人口与财富,不分给部下。部将泥熟啜擅取俘虏与卤获物,被乙毗咄陆处死,因此引起部众怨恨。泥熟啜的部属在胡禄屋领导下袭击乙毗咄陆可汗。乙毗咄陆部众离散,他退守白水胡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锡腊姆)。五弩失毕及乙毗咄陆所部屋利啜等派代表至长安,请唐朝废黜乙毗咄陆,另立西突厥可汗。唐太宗遣使册立前莫贺咄侯屈利俟毗可汗之子为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射匮将原被乙毗咄陆扣留的唐朝使者全部礼送回长安。乙毗咄陆派人招引他原来的部落。部落中的人都说:即使我们一千个人都战死,只剩下一个人,也决不会跟从你。乙毗咄陆看到自己众叛亲离,大势已去,于是逃往吐火罗。
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农历6月,乙毗射匮可汗遣使朝贡,请婚。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农历4月,贺鲁率领余部数千帐(户)内属于唐。唐太宗安排他们住在庭州(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莫贺城(今吉木萨尔西北三台),授予他左骁卫将军之职。贺鲁听说唐军将讨伐龟兹,于是率随从数十人至长安朝觐,要求担任大军的向导。唐太宗任命他为昆丘道行军总管,在嘉寿殿设宴款待,给予很多赏赐,并且将自己穿的衣服送给他。唐朝大将阿史那社尔平龟兹以后,当年农历12月,唐朝晋封阿史那贺鲁为泥伏沙钵罗叶护,赐给他唐朝的鼓纛,派他去招抚尚未服从的其它西突厥部落。
西突厥汗国由于内部分裂,不断内讧,而逐渐走向衰亡。西突厥末主阿史那贺鲁为室点密可汗五世孙,曳步利设射匮特勤劫越之子。起先,乙毗咄陆可汗任命他为叶护,驻扎在多逻斯川(今额尔齐斯河),统辖处密、处月、姑苏(或作哥舒)、歌罗禄、弩失毕等部。当乙毗咄陆可汗逃往吐火罗后,乙毗射匮可汗派兵驱逐贺鲁,其部落大多离散。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农历2月,唐太宗在安西部护府下设置瑶池都督府,任命阿史那·贺鲁为都督。当年农历6月唐高宗李治继位后,阿史那·贺鲁又被晋升为左骁卫大将军,招集离散的西突厥部落后势力逐渐强大。而知道唐太宗逝世的消息之后,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以为有机可乘,随即叛变,并吞了乙毗射匮可汗所部,夺取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和庭州。唐高宗闻讯,即派遣通事舍人乔宝明抚慰阿史那·贺鲁,令其不要乱动。
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春季,担任唐朝右骁卫中郎将的阿史那·贺鲁之子阿史那·咥运竟劝说其父率部反唐西走,在击破了乙毗射匮可汗之后兼并其部众。最后,阿史那·贺鲁设牙帐干双河及千泉(今新疆博乐、温泉一带),自称沙钵罗可汗。当时的咄陆五啜、弩失毕五俟斤、处月、处密等西域诸国都归附于他。沙钵罗可汗以阿史那·咥运为莫贺咄叶护。当年农历7月,沙钵罗可汗入寇庭州,攻陷了金岭城及蒲类县,杀掠数千人。唐高宗十分震怒,任命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发诸府兵三万人和回纥骑兵五万西征。到第二年即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农历1月,梁建方等率军大破沙钵罗可汗的属下处月部而还。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死,其子阿史那·颉苾达度设称真珠叶护。他与沙钵罗可汗发生了矛盾,遂联合五弩失毕击败了沙钵罗可汗。
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农历5月,唐高宗任命右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出兵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这一年,阿史那·颉苾达度设曾几次请求唐朝发兵征讨沙钵罗可汗。唐朝遂派丰州都督元礼臣前去册封颉苾达度设为可汗,但元礼臣至碎叶城即被沙钵罗可汗派兵阻拦,未能抵达。
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冬季,右屯卫大将军程知节率军至鹰娑川,前军总管苏定方突出奇兵,一举击败西突厥骑兵四万人,唐军至怛笃城后班师。
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春季,唐高宗派出两路人马向西突厥进发。一路由左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领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左骁卫大将军瀚海都督回纥首领婆闰等,为主力部队。另一路由早先归附唐太宗的阿史那·步真为流沙道安抚大使,招集其旧部。当年农历12月,苏定方率军抵达金山西(今阿尔泰山),击败了五咄陆之一的处木昆部,该部俟斤归降。在这以前,五弩失毕之一泥孰部不服从沙钵罗可汗的统治,被沙钵罗可汗攻破,其首领的家属被俘。这时,唐军从沙钵罗可汗的一部分败兵中找到泥孰部首领的妻子。当时右领军郎将薛仁贵建议:“应该将这些家属归还泥孰部,并且赠予财物加以抚慰,使他们明白“贺鲁为贼而大唐为之父母。这样的话,他们必将不遗余力地反对贺鲁。”苏定方按此实行,结果泥孰部接到获救的家属后非常感激,纷纷要求跟随唐军一起进攻沙钵罗可汗。
苏定方率军至曳咥河西(今喀喇额尔齐斯河),沙钵罗可汗举西突厥十万骑兵来拒。苏定方只以唐军及回纥万余骑兵迎敌。沙钵罗可汗见唐军少,进兵包围,而苏定方则命令所有步兵据守南面的高地,持长矛向外;自己则领骑兵列阵于北坡。沙钵罗可汗的骑兵三次冲击唐军步兵,未能动摇唐军阵脚,士气低落。苏定方则趁势纵骑兵反攻,沙钵罗可汗大败。第二天唐军继续追击,五弩失毕全部投降。五咄陆在得知沙钵罗可汗兵败后,则奔南道归附于唐朝的安抚大使阿史那·步真。
苏定方命令萧嗣业和回纥军首领婆闰继续追击沙钵罗可汗。当时天下大雪,众将要求雪停以后进兵。苏定方则认为正可趁天雪之机攻敌不备。于是唐军冒雪昼夜兼程前进,至金牙山,沙钵罗可汗根本没料到唐军在如此大雪中还会出击,毫无防备,结果苏定方纵兵击破沙钵罗可汗牙帐,俘敌数万人。沙钵罗可汗仓皇渡伊丽水西逃。苏定方追至碎叶水,尽夺沙钵罗可汗部众。沙钵罗可汗及子咥运逃至石国的苏咄城(今塔什干),城主伊涅达干将他们逮捕送往石国,而石国国王将沙钵罗可汗父子皆交给唐军追兵将领萧嗣业和阿史那·元爽。至此,西突厥汗国灭亡。
战后,苏定方安排西突厥各部落分别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开通道路,设立驿站,掩埋死者骸骨,慰问民间疾苦,划分牧场,恢复畜牧业生产。并将原来沙钵罗可汗所掠夺的人口以及牲畜等财物发还各部。从此,西突厥十姓部落在久经内讧和战乱以后,开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沙钵罗可汗在被擒以后对萧嗣业说:“过去太宗皇帝待我很好,我却背叛了他。如今我愿在太宗昭陵受死,以谢罪于先帝。”唐高宗听说了此事以后,产生了怜悯之心,特赦了阿史那·贺鲁,免其一死。后来阿史那·贺鲁在长安病逝,唐朝将他葬在颉利可汗墓旁。
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朝在平灭了西突厥以后,唐高宗在五咄陆部设置昆陵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骠骑大将军、昆陵都护。在五咄陆的处木昆部落置匐延都督府、胡禄屋阙部落置盐泊都督府、摄舍提墩部落置双河都督府、鼠尼施处半部落置鹰娑都督府、突骑施索葛莫贺部落置嗢鹿州都督府、突骑施阿利施部落置洁山都督府。
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高宗又在葛逻禄三部置三府:谋落部落置阴山州都督府、踏实部落置玄池州都督府、炽俟部落置大漠州都督府。后来又从大漠州中划分出一部分另置金附州都督府。在五弩失毕部置蒙池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骠骑大将军、蒙池都护。当时蒙池和昆陵两都护府都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到了唐周则天皇帝武曌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则天皇帝又增设了北庭大都护府,统辖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
据史籍《新唐书》的记载,除上述昆陵都护府下属十个都督府外,北庭大都护府还管辖轮台州等十三个都督府。北庭大都护府的治所在庭州金满县,其遗址为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除北庭大都护府外,在北庭的南面还设有安西大都护府(又称都护府)。
西突厥灭亡之后,绝大多数族人归附大唐王朝,其中一部分族人被唐朝安置在营州地区(今辽宁朝阳)生息繁衍。突厥人崇尚英勇,尊奉拜火教神祇轧荦山,并将轧荦山视为战神,许多营州地区的突厥女子在婚后皆至居处的最高山(凤凰山)祷拜轧荦山,得子后多取名为“轧荦山”,汉义即“战士、战将、战神”,其后逐渐融入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等民族,后多有取汉化姓氏者,即称战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就有著名的康国人之后安禄山(亚力山大·轧荦山、康阿荦山)的后裔子孙,安禄山的母亲就是西突厥中的阿史德部族女巫师。
阿史德氏,是被突厥吞并的匈奴民族一个分支铁勒部的姓氏,具有漠北高车-铁勒血缘背景,与回纥部更为接近,南北朝时期受控于柔然汗国。
在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门击败柔然建立突厥汗国之后,阿史德氏融入西突厥,后来成为西突厥中著名的十二部之一。在西突厥汗国中,阿史德氏的社会地位仅次于阿史那氏,历史上的代表人物有阿史德·时健、阿史德·菩萨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成王少子姬臻之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该支战氏,原为单氏,清朝时期家中有人在朝中为武将,后遭奸人所害,全家遭难,唯家中有哥仨逃出。
为避奸人追杀,亦痛记家族人等被怨杀,哥仨将其姓“单”字后加上“戈”字,合而为“战”。继而哥仨分别改名为战龙,战虎,战青。
战龙,战虎,战青后逃难至山东省登州府永成县,迁逃期间战青失踪,战龙,战虎的后裔子孙生息繁衍至今,以登州为郡望。后有族人在清朝末期迁播至山东、辽宁等地区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源于金国时期女真阿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阿克占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阿典部,以部为氏,满语为Akjan Hala,汉义“雷”,世居哈达、叶赫,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战氏、雷氏等。
得姓始祖:毕战、阿史那·土门、安禄山、战龙(单龙)、战虎(单虎)、战青(单青)。
各支始祖:
山东莒州战氏世系:
战 完,原为莱阳县庠生,未做官。故后葬莱阳县房野村,因战完之妻姜氏携五子迁莒,故清乾隆年间修《战氏族谱》以战完为一世始祖。战完生有五子:长子战懋易、次子战懋书、三子战懋诗、四子战懋麟、五子战懋孔。
战懋书,生四子:长子战国儒、次子战国士、三子战国彦、四子战国策。
战国儒,生三子:长子战维藩,次子战维宁、三子战维杨。
战维宁,字泰明,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岁贡,战乱末仕。清初定鼎,大行人以经明行修列状上荐,战维宁隐居北汶,闭门著述,累征不就,居家养祭,一遵古礼。“初,文稿甚富,遭地震,水涌,埋没遗失。”生三子:长子战和中、次子战启中、三子战钦中。
战 和,中生一子:战凯。
战钦中,于清康熙廿一年(公元1682年)考中岁贡,授冠县训导。生五子:长子战捷、次子战奏、三子战靖、四子战烈、五子战略。
战 凯,生一子:战锡侯。
战 捷,清康熙廿五年(公元1686年)拔贡,授巨野县教谕。生五子:长子战锡卿、次子战锡伯、三子战锡铤、四子战锡黻、五子战锡缨。
战 烈,生一子:战锡九。
战锡侯,清庠生,一生未做官,但参与了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的《莒州志》的编纂。生四子:长子战旭、次子战晟、三子战普、四子战旸。
战锡伯,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岁贡。生二子:长子战睿、次子战智。
战锡廷,生五子:长子战霈、次子战云、三子战霯、四子战雷、五子战淮。
战锡九,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岁贡,授临朐县训导。生五子:长子战龙韬,次子战龙池,三子战龙标,四子战龙章,五子战龙光。
战 云,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恩贡;战旭,“英年树帜‘文坛童子’,问业者多所成就,不受馆金。远近闻之,以课文呈正,几盈案,皆殚心批评。”生二子:长子战岱森,次子战嵩森。
山东东原战氏世系:
第一世: 战运盛
第二世: 战洪世
第三世: 战邢公
第四世: 战平得
第五世: 战明安、战明信(外迁东阿陈庄子)
第六世: 战 魁、战 仁、战 豹、战 洪、战 清、战 明(外迁待考)
第七世: 战守勤
第八世: 战德行
第九世: 战 铎
第十世: 战凭仁、战凭义、战凭礼、战凭信
第十一世:永字辈
山东梁山战氏世系:
第一世: 战运盛。
第二世: 战洪世。
第三世: 战邢公。
第四世: 战平得。
第五世: 战明安。
第六世: 战 魁。
第七世: 战守科、战守道。
第八世: 战得胜、战得平(系战守科嫡传)。
第九世: 战领玉(系战得平嫡传)。
第十世: 战祖印、战开印、战洪印。
第十一世:战 纬(系洪印嫡传)。
第十二世:战复崇、战复明、战复显、战复正。
第十三世:战 山(系复正嫡传)。
第十四世:战大章、战大让、战大旺。
第十五世:战文佩(系大章嫡传)。
第十六世:战怀俭。
第十七世:战玉存(注:战玉庚一支去黑龙江省)。
第十八世:战传祯。
第十九世:战继朴。
第二十世:战庆文。
第廿一世:战东筱(女)。
战永福:字明环,年寿及生卒年月无所考,世居山东黄县九里战村,以锔匠为业,约在清康熙中叶(公元1690~1700年间)出居文登石岭村,元配“李”氏,生卒年无考,生子“国华”。是为山东威海战氏始祖。
战 完:原为莱阳县庠生,未做官。故后葬莱阳县房野村,因战完之妻姜氏携五子迁莒,故清乾隆年间修《战氏族谱》以战完为莒州战氏一世始祖。
二、迁徙分布
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三百九十四位,多以登州为郡望。
明朝初期,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战氏后裔,分布于苏、鲁、豫、皖、鄂等地。
战氏族人迁王山东莒县之前居于北汶,有一定家学渊源。据家谱文献《莒州战氏族谱》记载:战氏一世祖战完,其父战文魁,曾“授涿州儒学正堂”。“学正”,是明、清一州之学官,掌文庙祭祀,教育和官束所属生员。
按家谱文献《莒州战氏族谱·序》的记载:该支战氏族人迁莒的原因是:“懋易祖以布衣而病于催科,势不能支,合图全逃。”也就是说,战氏兄弟五人迁莒乃因科税所逼。当然,战氏并不是穷困潦倒之族,迁莒后应是较宽余的,只有这样,才有钱请塾师,第三世战国儒才能考中岁贡。同时,并不是这一时期所有岁贡都能外出做官,这需钱财铺路。因此可以肯定说,战氏迁莒之初,即是一家境较宽裕,富绅之家。
北汶战氏,自明代迁莒,历三世至战国儒,于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中岁贡,外出做官,授郓城县训导,战氏家族开始兴起。其后,第四、五、六、七、八世不断有考中功名或外出做官者。从该支战氏第九世之后直至清末,从史籍和族谱中没有再发现有考中功名和外出做官的人,因此从第八世之后,北汶战氏便不再出现较有影响的人物,战氏家族在莒州境内的名声逐渐淡出。
今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五常县、双城市、伊春市、丹东市、绥化市绥棱县、大庆市、佳木斯市、齐齐哈尔市、七台河市,河北省的秦皇岛市、沧州市吴桥县、承德市隆化县、衡水市故城县、邢台市,吉林省的松原市、敦化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四平市双辽县、通化市、舒兰市,陕西省,辽宁省的营口市盖县、朝阳市、大连市、沈阳市、本溪市、朝阳市、沈阳市、瓦房店市、铁岭市西丰县、营口市、北票市、抚顺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林西县,山东省的济南市、临沂市莒南县、日照市东港区、五莲县、济宁市微山县、枣庄市、烟台市黄县、牟平县、栖霞市、莱阳市、招远市、龙口市、潍坊市临朐县、威海市荣成市、德州市禹城市、泰安市东平县、滕州市、潍坊市安丘市、青岛市胶州市、东营市广饶县,山西省的长治市,江苏省的南京市、连云港市东海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湖南省的怀化市,湖北省的武汉市、恩施市,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的珠海市、深圳市,台湾省等地,均有战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登 州:即今山东省烟台市下辖的蓬莱市。唐武则天时置,治牟平(今山东牟平)唐神龙年间迁蓬莱。明清登州府亦治蓬莱。登州古城,自有史料记载,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自那时起,古城人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人间仙境在这里曾留下齐威宣王、燕昭王遣人来此寻仙药的传说和秦始皇汉武帝御驾蓬莱觅神山的足迹;传颂着美丽动人的八仙过海的故事;记载了历代名将廉吏爱国爱民、创业守成的史诗。港口要塞登州古港曾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开放港口和联通中国南北的交通枢纽,是外捍辽朝,内障中原的军事要塞。自唐朝时期便与明州、扬州、泉州并称中国四大开放口岸。这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文明的形成做出重要贡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登州港就在沟通南北平原以及与朝鲜、日本的交往中,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秦朝方士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携带五谷种子及百工的远航船队,就是从古登州港出发到日本的。隋朝大业四年(戊辰,公元608年)由裴世清率领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统一王朝派出的访日使团,也是从古登州港出发横渡到日本。到了唐朝,从唐贞观四年(庚寅,公元630年)起,日本和朝鲜先后派到中国的“遣唐使”多达数千人次。他们相继从登州港这个门户进入中国前往唐都长安。日本著名高僧圆仁随“遣唐使”从古登州港入唐,先后在唐朝游学九年,在登州居住了两年。圆仁撰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玄藏的《大唐西域记》和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并称为“东方三大旅行记”。这本书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珍贵文献。在书中对登州的地方行政、经济以及唐时登州的物价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元朝时期,蓬莱为登州属般阳路。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属莱州府,明洪武六年(癸丑,公元1373年)升为直隶州;明洪武九年(丁巳,公元1377年)升为登州府。登州即是今蓬莱。登州下辖八县:蓬莱县在明洪武元年省入登州,明洪武九年复置蓬莱县仍为倚郭,西北沙门岛有巡司,南朱高山下为高山巡司,东南有杨家店巡司;黄县在西偏南有马停镇巡司;福山县在西北有孙夼镇巡司;栖霞县;招远县在元朝时期属般阳路莱州,到明洪武九年改属登州府,西北有东良海口巡司;莱阳县在元朝时期属般阳路莱州,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改属登州府,东南有行村寨巡司;宁海州在元朝时期为直隶州,明洪武元年降为散州,改属莱州府,并省倚郭宁海县入州,明洪武九年改属登州府,西南有乳山寨巡司;文登县在北有辛汪寨巡司,东北有温泉镇巡司,东南有赤山镇巡司。
登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蓬莱堂、觅神堂。
广益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家谱文献:
山东莒州、莱阳战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
据莒州战氏族谱记载:
莒州战氏一世祖是战完,原为莱阳县庠生,未做官。故后葬莱阳县房野村,因战完之妻姜氏携五子迁莒,故清乾隆年间修《战氏族谱》以战完为一世始祖。战完生有五子:长子战懋易、次子战懋书、三子战懋诗、四子战懋麟、五子战懋孔。
战懋书生四子:长子战国儒、次子战国士、三子战国彦、四子战国策。
战国儒生三子:长子战维藩,次子战维宁、三子战维杨。
战维宁生三子:长子战和中、次子战启中、三子战钦中。
战和中生一子:战凯。
战凯生一子:战锡侯。
战钦中生五子:长子战捷、次子战奏、三子战靖、四子战烈、五子战略。
战捷生五子:长子战锡卿、次子战锡伯、三子战锡铤、四子战锡黻、五子战锡缨。
战烈生一子:战锡九。
战锡侯生四子:长子战旭、次子战晟、三子战普、四子战旸。
战锡伯生二子:长子战睿、次子战智。
战锡廷生五子:长子战霈、次子战云、三子战霯、四子战雷、五子战淮。
战锡九生五子:长子战龙韬,次子战龙池,三子战龙标,四子战龙章,五子战龙光。
战云生二子:长子战岱森,次子战嵩森。
战氏迁莒之前,有一定家学渊源。据《战氏族谱》记载:战氏一世祖战完,其父战文魁,曾“授涿州儒学正堂”。“学正”,是明、清一州之学官,掌文庙祭祀,教育和官束所属生员。
按《战氏族谱》谱序的记载:战氏迁莒原因:“懋易祖以布衣而病于催科,势不能支,合图全逃。”也就是说,战氏兄弟五人迁莒乃因科税所逼。当然,战氏并不是穷困潦倒之族,迁莒后应是较宽余的,只有这样,才有钱请塾师,三世战国儒才能考中岁贡。同时,并不是这一时期所有岁贡都能外出做官,这需钱财铺路。因此可以肯定说,战氏迁莒之初,即是一家境较宽裕,富绅之家。
北汶战氏,自明代迁莒,历三世至战国儒,于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中岁贡,外出做官,授郓城县训导,战氏家族开始兴起。其后,四、五、六、七、八世不断有考中功名或外出做官者。
战氏四世战维宁,字泰明,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岁贡,战乱末仕。清初定鼎,大行人以经明行修列状上荐,战维宁隐居北汶,闭门著述,累征不就,居家养祭,一遵古礼。“初,文稿甚富,遭地震,水涌,埋没遗失。”
入清后,五世战钦中,于清康熙廿一年(公元1682年)考中岁贡,授冠县训导。
六世战捷,清康熙廿五年(公元1686年)拔贡,授巨野县教谕。
七世战锡伯,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岁贡;战锡九,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岁贡,授临朐县训导。
八世战云,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恩贡;战旭,“英年树帜‘文坛童子’,问业者多所成就,不受馆金。远近闻之,以课文呈正,几盈案,皆殚心批评。”
从该支战氏第九世之后直至清末,从史籍和族谱中没有发现考中功名和外出做官的人。
八世之后,北汶战氏便不再出现较有影响的人物,战氏家族在莒州境内的名声逐渐淡出。
山东登州府黄县九里店后街战氏宗谱,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博物馆。注:该谱修谱小引:文明日起记载以详国有国史家有家乘阅世阅人谱亦重矣以似以续事非轻哉维我战氏隶籍芝城九里店中卜居村东艮隅八世相传爰处邑西夕阳幸衍诗书之泽祖若父殚其经营莫辞增修之劳子与孙勿谓细故勤勤恳恳诏兹来许生生世世尚其念。
山东威海战氏宗谱,(民国)战兆麟纂修,民国年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威海市田村镇东涝台村。注:该谱序引:盖吾始祖乃山东黄县九里战家,清雍正时,因年岁饥馑,流落于威海,赘于田村镇东涝台“于姓”之家。民国年间,同族举人、同盟会会员战兆麟招聚合族修谱。
山东登州府永成战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建平县战氏第十五代新字辈子孙战智慧处。
江苏东海战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道光年木刻活字印本,2004年阖族增修。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日照市南湖镇东马陵村战峰处。
五、宗族特征(资料下次补充)
六、字辈排行
山东莱阳战氏一支字辈:“国毛云京文忠孝”。
山东莱阳战氏一支字辈:“仕先世德可光忠功”。
山东永成战氏字辈:“重治云功文明祖德积善裕庆永世齐昌枝兰正茂万古流芳”。
山东黄县战氏字辈:“忠奉一景怀永可(文)大世绍凤嘉经承衍庆祥宏伟盛兆民荣德基万年”。
山东济宁战氏字辈:“玉兴则允忠(中)厚传家”。
山东龙口战氏字辈:“之福寿永长久”。
山东东平战氏字辈:“嗣传继兴(庆)东祥元”。
山东东原、梁山、枣庄战氏字辈:“运洪邢平明魁(仁豹洪清明)守德凭永树大文怀玉传(全)继兴(庆)东祥元士立金殿瑞景成家隆忠厚兆学广恩锡有道清”。
山东莒县、黑龙江牡丹江战氏字辈:“承(兴)光(广)毓(玉)祥立士廷纪守存金平治田世百志代勇全”。
山东威海战氏字辈:“永国仁克德一字兆守邦振源应万吉天锡福立长人之初本善其正大同昌”。
山东烟台战氏字辈:“宏文字兴积善余庆永世其昌芝兰正茂万古流芳”。
山东梁山战氏字辈:“运洪邢平明魁守得领印绪(纬)复(树)大文怀玉(毓嗣)传继庆(兴)东祥”。
辽宁建平战氏字辈:“父慈子孝诚唯一家之政兄宽第忍堪称百代之宗”。
辽宁盖州战氏字辈:“国守长凤殿家庆永升平天恩祖德厚贤孝百世荣”。
辽宁营口战氏字辈:“永国希广照胜”。
吉林延吉战氏字辈:“振云山明文”。
吉林九台战氏字辈:“会国胜世立荫乃大树权瑞兆丰年泰荣光迪吉祥”。
黑龙江大庆战氏字辈:“景义福寿……”
黑龙江双城战氏字辈:“德守志成士邦国殿福君绩玉兴义广恒太录阳坤”。
战龙、战虎、战青嫡系后裔字辈:“守有仓功(贵元)凤云德宝奎振先学新银财宝权忠孝福禄祥玲云志世杰”。
七、宗祠通用对联(资料下次补充)
八、历史名人
战 兢:(生卒年待考),东汉人。著名汉朝谏议大夫。
战贻庆:(生卒年待考),五代时人。进士。
战德淳:(生卒年待考),本书院人。著名北宋画家。
因试蝴蝶梦中家万,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遂魁。
能著色,人物甚小,青衫白裤,乌巾黄履,不遗毫发。
又作红花绿柳,清江碧由,一扇之间动有千里光景,真可爱也。
战 慎:(生卒年待考),祁县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朝洪武初年,战慎官放扬州知府。
战 睿:(生卒年待考),胶州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朝宣德年中期,战睿出任太原府通判。
战 符:(生卒年待考),江苏苏州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朝万历年中期,战符出任南京户部司务。
战符作有著名的《罗公祠记》。阅其文,有官留都之句,是官南京者。大足县宝顶山,有战符灵湫泉诗碑,又有圆觉洞石壁诗,署衔云:忠州刺史楚人战符。是又官忠州知州也。
战 正:(生卒年待考),字德义;山东高密人。著名明朝大孝子。
父恩没太宁,正遍访弗获,忽有老人备告之,果得骨归。后中乡举,不仕。
战 翱:(生卒年待考),字滕霄,战正之第二子;山东高密人。著名明朝官吏,教育家。
父复敬卒,战翱庐墓三年,母卒亦如之。乡人称赞其孝。
时为邑痒生。明景泰四年中举乡荐,任冀州训导,因上述陈言,论宦寺之祸,遂被罢官,以受徒终其生。
战效曾:(生卒年待考),号鲁村。著名清朝官吏。
清乾隆己卯年直隶宁津举人,历官归安、嘉善、富阳知县。后升海宁州知府。
战锡侯:(生卒年待考),战完第六世孙;莒州人(今山东莒县)。著名清朝学者,年史学家,莒州战氏七世祖。
战锡侯是庠生身份,一生未做官,但却乃清雍正年间《莒州志》的主要分纂者。
据清雍正《莒州志·艺文·序传》“复大学文”记载,明朝时期的莒州儒学被称“大学”,“入学十五名,廪缺三十”。到清朝初期,由于战乱和地震,造成莒州“邑里萧条,人才寥落,入学数减至十二名,廪缺仍旧,大学降为中学”。
为了恢复莒州的入学名额,在清雍正初年,北汶战锡侯联合莒州境内的许多生员,协助莒州学正刘隆锡、知州陈永年,写出书面申请,努力争取,终于在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农历6月“诏旨颂到,准复莒州大学”,时人都说:“二、三人之力也。”战锡侯虽然只是庠生身份,一生从未做官,但对于莒地的教育和文化事业曾做出过突出贡献。
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李方膺任莒州知州,第一件事就是捐俸倡修学宫,战锡侯积极响应,学宫修成,与李方膺和诗纪念。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李方膺重修《莒州志》,以战锡侯为主要分纂者。
战锡侯不负重任,广览博采,收集了大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终于使一部地方文献流传于后世,这就是著名的雍正朝所撰之《莒州志》。
战兴羲:(公元1933~今),山东省登州府人。著名当代教育家。
吉林省松花江大学校长兼董事长、法人代表。
战兴羲于1950年抗美援朝负伤后,回国疗养。195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著名教育家张德馨的秘书。
1989年3月,在长春市十三所高校三百零七位离退休教育家的倡仪支持下,战兴羲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创办了东北三省第一所私立大学——私立楹花江大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省市等三十余家新闻单位做了报导和广播。
松花江大学创办十年来,战兴羲兼董事长保持了勤俭建校,艰苦拼博的精神风貌,坚持将中国严谨治学的优秀传统和为改革开放培养人才结合起来,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关怀和帮助,他兼董事长虽然身患多种疾病,动过大手术,只要身体能挺得住,他始终为学校的前途和发展在努力奋斗。他这种忘我的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和坚实的办学业绩,在1997年荣获了全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的称号,1998年荣获了“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奖”的荣誉奖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亲笔为本校题写了校名。
松花江大学具有高级职称,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一百五十余人,教学设施完备,拥有计算机和语音设备,特设深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
松花江大学始终坚持“综合全面培养、中外结合教学、全程系列管理”,探索了一套科学严谨的办学模式,形成了成熟的推荐就业网络,数千名大学生走向各行各业,数百名学生赴日、俄、韩、美、新加坡等国家留学深造。四十多个国外考察团来校参观访问,与国外十四所私立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战兴羲兼董事长代表私立大学在联合国亚太地区私立大学校长研讨会上作了交流报告。这些都为松花江大学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民办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新路。
战兴羲在1990年出任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常委、1991年出任东北地区民办高校协作会第一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94年出任中国《民办教育天地》杂志编委,1994年出任吉林省长春市社会力量办学研究会副会长,1995出任吉林省社会力量办学协会理事。
战同胜:(公元1934~今),山东长岛人。著名当代教育家。
1960~1970年在大连工专任教;1971~1989年在大连理工大学任教;1990年至今年内在大连大学任教;教授。
战同胜任教四十余年,总站在教学第一线;撰写计算数学方面的专著六部,已出版发行的五部,计一百三十余万字;撰写并发表计算数学、教学法等方面学术论文约四十余篇;主持几项科研项目的研究等。
战同胜多年来培养计算数学的研究生多名。目前主要研究计算数学、计算机算法和有关这一方面的咨询。
战元龄:(公元1934~今),山东长岛人。著名当代教育家。
教授。1954年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5年赴民主德国留学,1961年毕业于德国耶那Friedrich-Schiller大学物理系。同年到南开大学任教至今。
1986~1995年任物理系光学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国光学学会副秘书长。
战同胜长期从事光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科研工作涉及薄光学、集成光学、光纤传感技术和光学神经网络等领域。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如《物理学报》等及其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
战同胜参加研制的“八倍锥轴深椭球冷反光镜”和合作完成的“光神经网络的模型、学习算法、实现技术与应用研究”分别获1985年和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编写的《光学》一书获1988年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还译著多部物理和光学教材。
战培国:(公元1936~今),山东文登人。
战培国1961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文登市畜牧局高级畜牧师。中国农学会会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分会会员,中国草原学会会员,山东农业工程学会会员,《草与畜》、《草业科学》、《山东农业》、《山东科技报》通讯员。
战培国发表论文有四十余篇,其中《文登黑鸭的选育》获省科协二等奖、省畜牧兽医学会三等奖、威海市科协一等奖;《文登市发展奶山羊致富途径》获山东农业工程学会二等奖;《科学养兔致富》获山东农业科学致富展览文字三等奖。
战培国主持的“文登黑鸭优良高产系的选育研究”课题获山东科技进步三等奖,“文登市畜牧资源调查和区划报告”获山东省农业区划委员会二等奖;参加的“山东省草地调查报告”获省科技进步集体二等奖。
战培国合著的《畜牧兽医适用技术百科全书》、《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中国现代科教文选》、《专业户顾问》、《烟台市农业志》、《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中国卷)》。
战培国获烟台市政府农业先进工作者、文登市政府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及农业部草地工作荣誉证书。事迹被收入《中国科技人才大辞典》、《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当代中国科学家传略》、《科技专家名人咨询通讯录》、《齐鲁科教兴农群英谱》。
九、名人名篇:(资料下次补充)
2、。/zupu.php?act=firstlist&doc=战。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慈善联合基金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