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至乾隆年间管理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机构是什么

(43)【沈阳区划】从康熙六年的承德县到民国二年的沈阳县
(43)【沈阳区划】从康熙六年的承德县到民国二年的沈阳县
李信明:舆图中的清末承德(沈阳)县
本文被抚顺7000年转载::
【博主注:沈阳县,特别是建国后的沈阳县设置,看到的资料很少。日,沈阳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沈阳县,撤销东、西、南、北4个郊区的建制。日,沈阳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沈阳县建制,其所辖地区划为市内邻近的各区。这四年之间,留下的档案资料很少。现将网上查阅的有关沈阳县的资料整理如下】&
最近,辽宁省测绘学会秘书长药蔚送我一套《沈阳地图荟萃》。这是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沈阳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编制的,由近代文献史料收藏家詹洪阁提供地图史料。全套十三幅地图,诠释了自清末1910年至2009年百年来沈阳兴衰沉浮的历史,将城市发展的脉络直观展现在读者面前。
《沈阳地图荟萃》将图幅规格不同的地图,用统一规格,以牛皮纸复制原图,既保持了古韵,也很有创新。这种形式独特的地图,将收藏品提升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用,特别是为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带来了方便,产生了不小的社会效应和社会价值。
《承德县舆图》(见下图)是《沈阳地图荟萃》13幅中的第一幅图。《承德县舆图》是清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三年(1907年至1911年)由奉天民政司疆理科科长刘文馥、副司书官毛洪宾等编制,是《奉天全省舆图》63幅中的一幅。《承德县舆图》于宣统二年(1910年)出版。图面采用计里画方法,每方十里为控制网格,上北下南。地图用墨色绘制石版印刷,比例尺为二十万分之一。图例明晰,由十五种形象符号表示,其中山脉以等高线法表示。《承德县舆图》未篆图说,而是用表列出沿革、疆域、山脉、河流、水运、铁道、道路、桥梁、官衙、土地、林地、乡镇、村屯、户口、商埠、区划等项目。
沿革: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自辽阳迁都沈阳,天聪八年(1634年)尊为盛京。清顺治入关定都京师顺天府(北京)后,盛京为留都。康熙三年(1664年)改盛京留都为承德,康熙六年(1667年)设置承德县,隶属奉天府。民国二年(1913年)更名为沈阳县。
疆域:东至鸽子峪七十里与抚顺县交界,西至老边六十里与新民府交界,北至懿路七十里与铁岭县交界,南至十里河六十里与辽阳州交界。东南至杨木林子七十里与抚顺县交界。东北至黑林七十里与抚顺县交界。西南至南坨子七十里与辽中县交界。西北至盘古台七十里与新民府交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又分设兴仁县,将承德县东半境归兴仁县管辖,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兴仁县改为抚顺县。承德之八旗地方仍归承德县管辖。宣统二年(1910年),编绘《承德县舆图》,其县境即新的管辖区。县境面积南北袤一百三十里,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周围五百二十里,面积一万六千九百平方里。
经纬度:经度以北京观象台为起点,纬度以赤道为起点。城中心位置东经七度十分三十五秒,北纬四十一度五十分二十秒。极东鸽子峪东经七度三十一分三十五秒,极西老边东经六度五十二分三十五秒,极南十里河北纬四十一度三十二分二十秒,极北懿路北纬四十二度十一分二十秒。
地势:多属平原,东南两面近山区。
山川:县境所辖虽无名山大川,而层峦环抱百川。县境内有天柱山城东二十里,又名东牟山为福陵所在地。隆业山城西北十里为昭陵所在地,有松树林地。另有辉山、麦子山、黄山、孤头山、架板山、团山、小尖山、双台子山、东山口山、红宝石山、盘头岭、塔湾山、三台子山、寒坡岭、兴隆岭、水田山等共有山十九座。河南马官桥河、小沈水俗名五里河在城南自东关观音阁东泉眼发源,一名万泉河流入浑河,水北曰阳,沈阳之名以此。浑河,城南十里,明《一统志》云:一名小辽水,源出塞北口南流至沈阳卫合沙河,又西南流至都司城西北入太子河,西流合辽河为三岔河入海。还有官鱼泊、白塔铺河、沙河、于家台河、蒲河、菱角河、八角河、莲花泊等十一条河流。
区划:县境分四路为四区。南路分驻所八处,村屯三百八十一处;北路分驻所八处,村屯一千三百八十处;东路分驻所八处,村屯三百三十二处;西路分驻所七处,村屯一百九十二处。共有分驻所三十一处,村屯二千二百八十五处。
土地:省城及八关共有二千八百一十一亩四分;南路乡屯七十万四千一百九十八亩;北路乡屯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三十四亩;东路乡屯四十三万一千零八十七亩;西路乡屯三十九万五千二百二十三亩。共二百二十六万五千六百三十三亩四分。
寺庙:有天坛、太庙、文庙、中心庙、关帝庙、龙王庙、天齐庙、慈恩寺、实胜寺、长安寺、八王寺、南塔、北塔、东塔、西塔、白塔、舍利塔等十七处。
宫殿:一处在城内中央。
衙署:总督公署、矿发司行辕、提学司行辕、交涉司行辕、提法司行辕、民政司行辕、旗务处行辕、奉天府衙门、劝业道衙门、承德县署、高等审判处、地方审判处、初级审判处、行营发审处、边防营务处、督练处、军械局、军医局、警务公所、乡镇警务局、探访局、卫生局、税捐总局、盐务总局、牛马税捐局、工程总局、铜元局、迎宾馆、图书馆、大清银行、官银号、教育总会、同善堂、巡警教练所、商品陈列所、植物研究所、戒烟查验所、贫民习艺所、罪犯习艺所,共三十九处。
户口:城关各处和乡镇四路两部分。城关各处和乡镇四路两部分中又按满籍、蒙籍、汉军籍、汉民、回族、客籍人有多少户,男女各多少人来统计划分。
交通:国有京奉铁路自省城商埠界起点直达新民府接至沟帮子支线与营榆干线达山海关至北京。京奉铁路经本县境六十四里。又有南满铁路一线系俄人修建后为日人取得自营,自营口起点经本县境商埠界过境达吉林之宽城子止。经县境百里。县境南有一支线通抚顺界系为运煤炭而设,经县境八十三里。又有安奉线自县境商埠界起达安东,经县境六十里,亦系日人建设。
道路:县境城关从前皆为土道,每逢积雨泥洼难行,后修建马路由商埠界起点达城内各大街共四十里。城外九条大道皆为土道,县境内五百六十八里。南至辽阳州一百二十里,北至铁岭县一百三十里,东至抚顺县八十里,西至新民府一百二十里。
桥梁:永安桥又名大石桥,在城西南三十里,明朝崇德三年(1638年)建。还有干石桥、小金桥、马官桥、桑林桥、白蒿沟桥、石桥、奉集堡桥、板桥、转弯桥、北桥、白塔桥、蒲河桥、李岗堡桥、大洼桥、泥沟堡桥、大桥、道义屯桥、青堆子桥,共二十一座。
商埠:商埠地在小西边门外铁路敷设地界,东自练兵公所起,西至铁路停车场止,北自御花园前起,南至十里码头止。承德县在东三省中属第一贸易市场,国内商人迁于此者有山西帮、山东帮、河南帮、直隶帮、三江帮。辟作商埠洋人之来此者络绎不绝,以日商为夥,俄商次之,英法德美亦相继有商人来。城内有商务总会,全省商务机关设于长安寺。全县工业商铺一千零五十五户,商业店铺一千五百七十四户。外国银行十四户。日商银行一户,木行三户,杂货店五十二户,药铺十七户。
水运:县境所属河流可以通航者只有浑河一河,然积水之量仅容吃水一二尺之牛船。铁路未建设之前夏季水深时营口上游可以上运杂货,下运粮食。大东沟上流可以漂木筏,近今罕见。
从《承德县舆图》中,可以看到沈阳自命名为承德县后历经346年的沧桑岁月。如今,沈阳适逢盛世,已发展为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感慨之余,笔者以小诗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语。
图载百年兴衰史,
阅尽承德荣辱踪。
斗转星移逢盛世,
物华天宝古今雄。
30年代奉天省沈阳县管内图&
据《沈阳县志》民国六年(1917年)记载:沈阳县界:东至鸽子峪七十里与抚顺县交界:南至十里河六十里与辽阳县交界;西至老边六十里与新民县交界;北至懿路七十里与铁岭交界。
民国初年沈阳疆域与现在市内五区及所属四个郊区的面积基本相同。其中东至鸽子峪就是现在抚顺市抚顺县拉古乡的鸽子村;南至十里河就是现在苏家屯区南部的十里河乡;西至老边现在为新民与于洪交界处的老边村;北至懿路现在是沈北新区北部清泉(清水台)街道的依路村。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沈阳县并不是沈阳的全部。沈阳县主要管辖奉天城的四郊,奉天城内(图中圆形城郭)事务由奉天省直属机构管理。清朝末年建立的商埠地、1912年建立的新大东,也由省公署直接管理。而南满铁道附属地则由日本人管理。
辽宁省省会所在地旧名承德县、奉天市
此地早在上古三代属青州地;商属息慎氏地;周秦时期,属肃慎氏地;汉晋唐初归属挹娄地;唐代进入渤海后,睿宗时(710-713年)渤海大氏设置沈州(沈州之名由此始);辽归道所辖;金初为路;元为沈阳路(即沈州改为沈阳路);明太祖时废沈阳路,于此地设置沈阳中卫,归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清天命七年(1622年)于辽阳建,天命十年(1625年)迁置沈阳。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此地奠都,称之为盛京(一说于天聪五年(1631年)为盛京),后都城迁移北京,此地仍被称为留部或陪都;顺治十四年(1627年)设置奉天府,康熙四年(1665年)设承德县,乾隆初年设盛京将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裁将军。改行省制,盛京改为奉天。宣统三年(1911年)废承德县名,并入奉天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奉天府为奉天县,同年四月行政公署以县与省同名,又复承德县原名,后又因县名与直隶承德县同名,又改称沈阳县。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东北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沈阳县隶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并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沈阳县隶属干辽宁省,为一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同时又改辽宁省为奉天省,沈阳县隶属于奉天省,为甲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为十四省,并设置奉天市,同时保留沈阳县制,市县均隶属于奉天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划东北为九省,将伪满的两省共为一省。奉天与锦州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改奉天市为沈阳市,并为辽宁省省会所在地,与同时并存的沈阳县均隶属于辽宁省。后沈阳县撤销。
沈阳之名始于元朝,以此地居于沈河的阳面故名。
沈阳变迁记录
66年间32次区划调整
从1945年8月抗战胜利之后重新划分的11个行政区,到1948年11月沈阳解放时把22个区改为8个区,从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背景下的行政区划频繁调整,到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区名改为“红”或“卫”,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次行政区划调整,到2010年刚刚开始的这轮崭新的行政区划调整,66年间,沈阳行政区划历经32次调整。
:行政区划改了5次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同年11月,沈阳市区重新划分为11个区,分别是沈阳区、铁西区、北关区、大东区、和平区、北市区、南市区、于洪区、皇姑区、北陵区、沈海区、东陵区。(第1次调整,记者注)
1946年3月,沈阳市内又划分为17个区(第2次调整,记者注)。日,沈阳市由17个区改划为24个区:除原有17个区外,把和平区南一马路以南划出,增设胜利区;把铁西区劝工、兴华二街以西地区划出,增设建设区;把小西区内原西北工业区全部划出,增设惠工区;把皇姑区西部划出,增设塔湾区;把沈阳区小南关以砖城为界划出,增设南关区。此外,改沈阳区为城内区,将浑河南岸的一部分地区从沈阳县划出,并入市区。
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之后,由于拟增设的杨官、榆树两区实际上没有成立起来,因此,1947年9月之后,沈阳实际的行政区划为22个区。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跋涉,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沈阳市。第二天,沈阳特别市政府成立,隶属东北行政委员会。当时沿用1947年的行政区划。
沈阳解放后,沈阳的造城运动由此开始。“1948年解放前,沈阳市内共划分为22个区。日,沈阳特别市政府颁布命令,将市内实际划定的22个区合并为8个区,并决定沈阳市实行市、区、街三级制。”
翻开《沈阳市地方志》,沈阳市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处长颜秉顺说,当时的22个区是小西、北市、惠工、城内、南关、浑河、东关、大东、东陵、大西、南市、和平、胜利、铁西、永信、于洪、建设、皇姑、塔湾、北陵、北关、沈海。合并后的8个区是北市、沈河、大东、南市、和平、铁西、皇姑、北关。
与此同时,在沈河区设浑河分区,大东区设东陵分区,铁西区设永信分区,皇姑区设北陵分区。1948年11月22日,沈阳特别市政府决定撤销沈阳县,成立市郊办事处,领导原沈阳县所辖4个区。到1949年11月,经土改建政,为加强对市郊各区的领导,逐步将原4个区改划为12个区,即新城子区、苏家屯区、深井子区、马三家子区、陈相屯区、白塔铺区、祝家屯区、蒲河区、官立堡区、旧站区、沙岭堡区、财落堡区。
【补注:1948年11月初,沈阳全境解放。日,中共沈阳特别市委决定,撤销沈阳县建制,在沈北地区成立新城子中心区。】
1959:区划调整高达10次
“从1951年2月起,沈阳市多次划分城市中心区和分区,最多时达到21个分区。”颜秉顺说,日,沈阳市发布重新划分市郊行政区划的通知,决定建立4个中心区、21个分区和苏家屯镇。第二年,沈阳决定撤销4个中心区,成立20个区和1个镇。
那时的沈阳城有多大呢?今年已经84岁的老会计师尚子万回忆说:“当时的沈阳市很小,东边到小东边门,北边到老瓜堡子,南边到小南门,西边到工人村,四周全是庄稼地,没有人家了。整个沈阳城热闹的地方集中在太原街和中街,太原街只不过是一个夜市,连接太原街与中街的交通工具只有两条有轨电车,其他主要靠马车和人力三轮车。”
尚子万老人说,解放初期,市内各区的名字太多,多得让人记不住。
有资料显示,全国解放后,新中国造城运动由此开始,沈阳当然也在其中。
沈阳是一座有着雄厚工业基础的城市,发展生产是最重要的。日,苏家屯镇改为苏家屯区,归沈阳市直辖,这时,沈阳市共辖和平、铁西、沈河、皇姑、大东、南市、北市、北关、苏家屯9个市内区。同年3月12日,沈阳市改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3月16日,沈阳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市郊办事处,成立东、南、
西、 北4个郊区人民政府,分辖原20个区。(第9次调整,记者注)
“就在这一年沈阳改为辽宁辖市,新民县也改由辽宁省管辖。1955年,沈阳市决定将各郊区人民政府统一改为办事处。”颜秉顺处长告诉记者,日,沈阳市人民委员会又决定撤销苏家屯建制,将其辖区并入南郊区。这时,4个郊区共辖22个办事处。
1956年3月14日,沈阳市决定撤销郊区办事处,改为乡的建制。同年3月底,各郊区共建乡103个。
同年7月25日,沈阳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沈阳县,撤销东、西、南、北4个郊区的建制。除将原东郊旧站分区和北郊蒲河分区的一部分划入大东区,将原蒲河分区的另一部分划入北关区外,其余地区全部划给沈阳县。同时,成立苏家屯区,列为市内区。这时,沈阳市共辖北市、沈河、北关、大东、南市、和平、铁西、皇姑、苏家屯9个区。同年11月,沈阳县划归辽阳地区管理。
颜秉顺告诉记者,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原铁岭专区的铁岭、法库、康平、开原、昌图、西丰和原辽阳专区的沈阳、辽中、新民、台安10县划归沈阳领导。至此,沈阳市共辖9个市区10个县。
一个月之后,沈阳市撤销北市、南市、北关3个区建制,分别并入和平、沈河、大东等区。这时,沈阳市只辖和平、沈河、大东、铁西、皇姑、苏家屯6个区和10个县。
1959年12月31日,沈阳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沈阳县建制,其所辖地区划为市内邻近的各区。不能忽略的是,在1959年的最后一天,沈阳市设立了新城子区,这个区从1960年1月1日正式办公。它的意义在于,沈阳市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行政区域。至此,沈阳市的辖区变成了7个区和9个县。
上世纪60年代:区名改为“红”或“卫”
“1964年,沈阳市又设立了东陵、于洪两个郊区,这时,沈阳市共辖和平、大东、沈河、铁西、皇姑、苏家屯、新城子、东陵、于洪9个区和铁岭、昌图、法库、康平、开原、西丰、新民、辽中9个县。它们在日后的城市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颜秉顺告诉记者,到了1966年8月10日,沈阳市又决定从新城子、东陵、苏家屯3个区各划出部分地区,分别成立辉山区和祝家屯区。
“然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盲目大炼钢铁、大建楼堂馆所,导致有的城市盲目扩建,城市人口数量激增。”颜秉顺说,1960年11月,全国计划会议宣布“三年不搞城市规划”,这个决定遏制了外来人口流入城市。不过,接下来的自然灾害又让人无暇顾及城市规划与发展。六十年代初期的几年时间里,全国城市数量在减少。
十年“文革”期间,沈阳城市化进程与全国一样,严重停滞。1966年9月21日,沈阳各区都改变了名称:皇姑区改为红卫区、铁西区改为红工区、和平区改为红旗区、沈河区改为红星区、大东区改为卫东区、东陵区改为东风区、苏家屯区改为八一区、新城子区改为永红区、于洪区改为向阳区、辉山区改为红山区、祝家屯区改为红峰区。(第18次调整,记者注)
1968年5月,各区恢复原名称;同年6月,撤销了辉山、祝家屯两区建制,其所辖地区分别划回新城子、东陵、苏家屯3个区。
尚子万回忆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解释限制了城市建设发展的脚步。他说:“那一阵,我们居住所属的街道,都变成了人民公社,许多人不懂城里的公社与农村的公社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他和他的同事,都先后把自己的几个子女全部送到农村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他周围的邻居家里都没有了年轻人。同时,农村户口转变身份变得更加严格,农民想成为城里人几乎不可想象。曾有一份知青回忆录中这样写到:“十年间,有1700万城镇知青到了农村和边疆……中国城市规划方面的队伍全部解散。”
日和日,辽中县和新民县又分别被划为沈阳管辖。
1985年:面积是当初的1.8倍
1978年11月,沈阳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市内各区所辖的人民公社改为街道办事处。日,沈阳市革命委员会改为沈阳市人民政府。各县、区相继成立人民政府。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把城市规划重新提上日程,被禁锢了10年之久的城市建设热情重新迸发出来。”颜秉顺说,1978年3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切实做好城市的整顿工作”,即“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会议还提出,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科学的城市规划,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市长的主要职责,是把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好。”
1983年,费孝通先生《小城镇,大问题》一文发表,一段时间里,小城镇为主的分散式发展道路成为理论界与决策层的主流思潮,全国小城镇遍地开花,小城镇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
对这段历史,尚子万老人至今记忆犹新。1983年2月,沈阳市改革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实行社政分开,全市共建103个乡政府。日,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全市有32个乡改为镇建制。到1985年年底,辽中、新民两县和4个郊区共辖74个乡,分别是辽中13个乡、新民20个乡、苏家屯10个乡、新城子8个乡、于洪12个乡、东陵11个乡。(第23次、第24次、第25次调整,记者注)
日,沈阳市政府决定,苏家屯、新城子、于洪、东陵4个郊区,按城市区管理,既管城区,又管农村,以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挥城市多功能作用。这个决定从日起实行。
到了1985年以后,沈阳城市化趋势逐年加快,城市建成区面积已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倍,市区9个区总面积3495平方公里,其中,5个中心城区面积为163.3平方公里。
颜秉顺介绍说,1981年的沈阳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至1990年,总体规划目标基本完成,但实施城市总规划当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城区人口规模的突破,给原来就缺口很大的能源、交通、住房等带来很大的压力,规划确定的城市用地,已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1984年,国家对沈阳市实行计划单列,1987年,国务院批准沈阳为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列入辽东半岛开放地区后,沈阳市在东北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加重。从1989年开始,以沈阳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依据,对城市总体规划做了相应的补充。
日,经国务院批准,原铁岭市的法库、康平两个县划归沈阳管理,同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民撤县设市。
新世纪:造城运动的崭新开始
沈阳市浑南新区始建于1988年5月,1991年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科技部重点支持的众多开发区之一。浑南新区位于沈阳市中心城区南部,在沈阳的城市内河浑河的南岸,总面积80平方公里。
“要说沈阳的真正造城运动,应该是从2000年开始。”颜秉顺说,现在东西快速干道和三环高速,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但实际还不仅仅这些。
2002年4月,沈阳成立了规划工作小组,请来了同济大学专家,历时8个月,形成沈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初稿,从这个时候开始,沈阳的新一轮“造城运动”才刚刚开始。
2002年6月,沈阳市委、市政府做出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的重大决策,开创了铁西改造发展的新纪元。
日,沈阳市政府办、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承办了沈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专家论证会,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等参加听证会。这次听证会,沈阳提出了更加宏伟的空间目标,即
“一城四星”、“东山西水”、“一廊两带”、“十片八楔”。2006年10月,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郑州郑东新区成立之后,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务院又正式批准成立了——沈阳沈北新区。
2006年3月,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沈阳市北郊区新城子区与沈阳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合并组建沈北新区。沈北新区范围北到市区北边界、东到棋盘山西边界、南到北三环、西到沈山铁路,总面积1098平方公里,共辖9镇、5乡、256个居民点。
以下是笔者收集的有关文件印章
民国38年(1949年)9月9日,沈阳市郊新城子区政府下发关于卫生事务所启用新印章的公函
沈阳市郊新城子区卫生事务所启用的3颗新印章的印模和曰文
1950年1月,沈阳市立新城子区新城堡完全小学校章
1950年1月,沈阳市立新城子区六王屯完全小学校章
1950年12月,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为沈阳市人民政府文教局
1950年沈阳市教育局下发的通知
1950年时,沈阳市新城子区人民政府印。当时,沈阳市第七十四中学称为沈阳市第十五中学
1959年2月沈阳县委文教部干部任命决定
1959年4月沈阳县委组织部确定学校党支部分工的决定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1269229试题类型:单选题 知识点:明清时的“科道”监察,军机处的设立,清朝的理藩院;改土归流,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更新日期:
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建了12座大型寺庙。乾隆帝为此写出了“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的诗句。清王朝尊重各族宗教信仰的做法A.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安定B.清政府与各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加强C.使中央政府对各族的管辖大大加强D.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难易度:容易
必须在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解析!
橡皮网学生APP下载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一)监察权相对独立。 唐时虽设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台,但其最高长官御史大夫的任用权却往往掌握在唐朝宰相的手中,而宋朝虽然由皇帝直接控制御史台谏的任命权,但与唐朝相似的是,在这之下的各个机构的设置台院、殿院、察院等都是隶属于御史台之下,即使是与台院并列的谏院,其下属的官员之间也是一种明确的隶属关系,元朝也大致如此。清朝时,但到了明朝,十三道监察御史虽形式上要受督察院的节制,但行驶职权时,往往可以撇开它而独立行动,直接受皇帝节制;而在六科给事中和督察院之间,六科给事中的独立性更强,两者即历史上所谓的“科道”并不互相统属,“督察院管不了六科,六科完全是独立的并只对皇帝负责的监察机构”。
(二)监察监督范围扩大,权大威重。 各监察范围上,各个朝代大致相同,即监察官员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有权弹劾百官,参与大狱的审讯和监督府库的出纳,纠察朝仪、分巡两京、巡查驿馆,监仓库,监驻军,而监察御史作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权利更大,是朝廷的重要机构。
(三)位卑权重,禄薄赏厚。 明之前的监察官员的官阶是相对较高的,最低也为正八品、正九品,到了清代,监察系统因满人的存在,地位更是大大提高到了正一品,而明朝监察系统中的官员的地位明显是比较卑微的,明朝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秩低,仅为七品、从七品之职,有些甚至是九品芝麻官,如都察院里的司狱司,但是,尽管官阶如此低下,但是他们的权力是极大的,能够规谏君主,奏劾皇亲国戚,奸邪大臣,黎明百姓就更不用说了,似乎一切的人都在他们的纠弹范围之内。同时,虽位卑,但他们的赏赐也是比较厚的,御史工作有成绩,就可以得到很快的擢升。御史、给事中权势极重,升迁较速,如都给事中再升,留京任职。则可官职“太常太仆、少卿、上宝卿等官”即使外派,御史、都给事中到地方上也可升至从三品官,总的来说,一旦当选为监察官员,日后大多官运亨通。
(四)上下左右,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机制。 监察官员的上下监督源于各级监察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各级官吏的实质上的不统属以及监察官员的权重,从而将上下和左右同级官吏置于纵横交错的监察系统之中,这在前面几点已经陆续论述过。在此重点论述事前事后的监督机制。 明之前各代的监察监督大都是纠察百司、肃正纲纪、参与案件的审判等,很明显的是一种事后的监察、弹劾或裁决,而那些谏官虽说有一定的事前劝谏监督作用,但是在皇权高涨的情形下,这种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但是明朝的监察监督机制却带有明显的事前事中监督效果,尤其是给事中的设置极其职权,更是突出了这点。 六科给事中职掌着封驳、注销以及充当言官以及监察六部的职权。当六部奏请实行之事或是内廷旨下,均得经过六科给事中的审核,如有违误,则可驳回修正,如无误,则分发六部执行,即使是皇帝的圣旨或是内廷的票拟也是如此。如问题未达到驳回的程度,就“科参”的形式使旨章通过,但六部在施行过程中必须注意“科参”,并按其指示执行。同时,六科给事中还利用注销大权检查诏旨批文下达后的执行情况及平时各类行政法规的执行情况。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政策的制定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差错,及时纠正,从而防止了重大错误的发生。
明朝的监察制度:大体上包括了御史制度、言谏制度、地方监察制度、法律制度等,这些制度大都由前代沿袭而来,到明代逐步完善。明代统治者总结了历史上历代治理国家的经验,尤其是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对于官吏的监督与纠察、强化“天子耳目”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使明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1、御史制度上的创新。明初曾一度效仿元制设御史台,掌监察,之下亦效元制设殿中司和察院,成为国家三大府中尤为重要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使台,正是创设督察院,两年后又对其内部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从而完成了台、察合一的制度创新。建文帝明世祖等后继者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都察院是专门负责维持封建国家机关以及官吏纲纪的部门,“职责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成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总揽全国监察事务。它是正二品衙门,其主要工作人员是各种御史。主官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三品),其下有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四品),左、右都御史各两人(正五品),以地区划分的十三道御史若干人(正七品)。他们按地区和业务分工,负责对全国各方面的监察工作,权力甚大,无所不监。因此在人选和任用上,明朝极其慎重,要求也非常严格。督察院的御史是最直接维护朝廷封建统治利益的人物,所以他们的职级虽然较低,但权力很大,这强化了中央对百官的监察权力,旨在使各衙门不能独断、加强皇权,促成了明王朝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之制度的建立。2、言谏制度上的发展。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六科给事中初设,至洪武二十四年以后逐渐定型,这成为明代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发展。假如说,督察院的御史着重监察全国官吏和一般机关,那么六科则是对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二者不相统属,可互相弹劾。每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从七品),给事中四至十人不等,其职责是“常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因为六部是全国最高的行政管理部门,所以六科一对它们的监察作为主要职责,对封建地主政权来说是有其必要性的。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但其专门化的业务监察,要求工作尚在进行当中便发现并纠正其可能的危害,消灭可能造成的损失。当然,明朝对其人选也是要求很严格的,按规定,一般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同时明朝也很关注给事中的考核,七品小官,其升降都要由皇帝来定度。可见,明朝大量设置台谏官,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皇权以防止权臣跋扈,另一方面则为了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以便于对内外百官行使皇帝的权力。3、地方监察制度的完善。明代地方行政层级工分三级,监察机构也与此相对应。朱元璋称帝前就在全国13个行政区内分设按察司,并在其下设41个按察分四。按察司为地方最高监察机构,相对都监察院又称“外台”,虽隶属于中央的督察院,但其行事有一定的自主权。洪武二十四年敕“懿文太子巡抚陕西”,始创巡抚之制。宣宗时期派遣巡抚“巡行天下,安抚军民”,已成定制。这些巡视地方的监察官员若兼领其他专项事务,则称总督提督等。到明中期前后,因某种需要,这些特殊的官名已发展为固定官职,如宪宗五年(1469年)始设两广总督;宣宗宣德年间在关中、江南等地专摄巡抚,都成定制。这样,总督巡抚监察专项事务的制度得以完善。主要由按察司督抚及监察御史出巡地方(巡按御史)等互不统属但相辅相成,形成纵横交错、组织严密的地方监察体系。4、法律制度上的贡献。从朱元璋开始,明朝历代统治者制定并完善了监察法规,为一部正式的监察法规的出台奠定了基础。公元1439年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并为弘治时《大明会典》的出台打下了坚定的基础。“重典吏下”、“明刑弼教”的法律制度成为明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是明朝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考满、考察相辅而行”的考核制度,厂卫秘密监察的特务制度等,共同构成了明暗结合的监察网。这样,督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六科各司其职,又互相纠察,再加上监察法规的辅佐,使明朝的监察制度十分严密。
清代的监察制度: 1、都察院和各道御史明清两代监察制度的职责基本相同,但在辖属关系、官员配置以及具体运用上。亦各有其特点,今分述之。明代将前代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都察院是专门负责维持封建国家机关以及官吏纲纪的部门,“职责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都察院的主要工作人员是各种御史。主官是左、右都御史各1人(正三品)。其下有左、右副都御史各1人(正四品),左、右全都御史各2人(正五品),以地区划分的十三道御史若干人(正七品)。这些御史按地区和业务分工,负责对全国各方面的监察工作。都察院的御史是最直接维护朝廷封建统治利益的人物,所以他们的职级虽然较低,但权力很大,所监察的范围也较为广泛。按照规定,都御史暨其下的御史们,凡认为大臣有奸邪、构党、作威福乱政的,各级官僚有猥亵贪冒坏官纪的,甚至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图进用的,都可以直接给皇帝上奏弹劾。每个御史都有单独上弹劾奏章之权,可以公开当面劾举,也可以密封上奏其副本可以不送交部察院或都御史。都察院还有责任会同吏部在进行朝觐和考察大典时对官员是否贤能、有无贪黜渎职违纪等进行了解,提出处理意见,对五品以下官可以开具考语,对四品以上官的“自陈”,也可以提出意见,它还有责任会同刑部、大理寺共同会鞫重囚大案(当时叫做三法司),威权是很高的。除此以外,御史还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活动,皇帝可以直接派遣某一御史在京内外专门审理或监理某事,当时叫做“奉敕”或叫“各专其敕行事”。都察院还可根据需要,派遣御史们出去就某些专门工作进行监察,如刷卷(检查档案)、巡视京营、在省级(乡试)和中央级(会试)的科举参试中监考、巡视某些国家部门(如光禄寺是管财粮较多、消费最大而弊端较著的单位)、巡视仓场、内库、皇城、学校、漕运、屯田等等,可谓无所不包。遇有战事,可以派御史监军纪功,发现地方官府在审理案件中有冤诬不实、不遵法律之处,也可以吊刷案卷,提审罪囚。总之,朝廷要求御史们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尽力维护封建统治的利益,因此,给予他们较为重大的权力。但在一般情况下,御史们只能把了解的情况和处理意见奏报给皇帝,无权径行处理。当时规定,御史们的纠劾,应该力求具体确实,不许虚文泛低,也不许以繁琐细微之事滥奏塞责。奉敕或奉派出去监理某一事务的。回京后应向都察院报告工作,都御史可以对所属御史称职与否作出评语上奏,凡御史犯罪加三等判处,有赃私的从重处理。2、六科给事中的职责和与御史的分工配合除了都察院系统的各种御史外,六科给事中也是掌管监察工作的。十三道御史与六科给事中,当时被合称为“科道之官”。六科,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各设都给事中1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1人(从七品),给事中4至10人不等。六科给事中的职责是“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当时规定,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这有些类似隋、唐的门下省,是为皇帝妥善处理政务服务的。对京内外上给皇帝的奏章,六科要根据分工分类抄出交给各部,如发现有违误,并可提出驳正的意见。吏部尚书选任文官,要与吏科都给事中一同报告皇帝请旨,官员赴任,亦应先赴吏科在文书上签署同意。其他五科对各部的监察制约亦大体相同。正因为六部是全国最高的行政管理部门,所以六科以对它们的监察作为主要职责,从封建地主政权来说,是有其必要性的。六科给事中也可奉敕专门审理或监理一定事务,可以监临科举考试,可以充任使臣,可以参加对重大刑狱案件的鞫问,其威权与御史相近。都察院的御史和六科的给事中在具体职任上有一定的分工,如六科很重要的工作是对专门的部门和业务进行监察,要求工作尚在进行当中,便发现并纠正其可能的危害,消灭可能造成的损失;御史则比较侧重于对所谓触犯纲常礼教的犯罪行为的弹劾。二者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当然,这种分工并不是绝对的,给事中也同样可以像御史一样对各级机关和官吏进行弹劾,也可以上疏议论朝政得失以供皇帝参考。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上沿袭明代而有所变化。主要是,虽然分设御史、给事中之官,但统归都察院领导,当时叫做“台省合一”。都察院内实职的都御史、副都御史均称左都御史或左副都御史,凡称右的均为给各省总督、巡抚的兼衔。御史从13道改为15道,这是因清代的行政区域与明代的不同,但亦非一省必有一御史道,六科都给事中改称为掌印给事中。都察院及都御史的品级稍有提高,都御史定为从一品,左副都御史定为正三品。特别是,不论都御史、副都御史、御史、给事中等,均规定满洲、汉军、汉人各占一定的官缺,初期品级亦有所不同,其后改为一律。按照明代和清代的典章,御史和给事中的职、权、责无甚不同,但在实际运用上却有差别。一般说来,这些言官,或称风宪之官,职级虽较低但有言事劾奏之权,有检核各部门工作活动之责,其能量必然比任何同一品级的官员为大,实际权威较高。亦正因此之故,他们往往流为皇帝打击异己势力、诛锄臣下的鹰大,或者成为权臣相互倾轧的爪牙。御史和给事中们的言论活动,往往都代表着封建地主阶级内某一阶层某一派系的利益,从其言论活动往往也能窥见出某一时期朝局政事的动向。在明代,由于中叶以后的皇帝多庸碌腐败,懒理朝政,其为人处事亦往往明显地不符合封建地主阶级对其政治首脑的传统要求,被认为不利于朝廷的根本统治利益,因此之故,有些御史和给事中的谏疏往往相当激烈,朝廷各派系之间互相唆使御史或给事中对对方进行攻讦,反映出的矛盾相当尖锐。不少御史和给事中因履行言职而被杀逐囚杖。清代在这方面较为缓和一些,其重要原因在于,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朝廷基本上能正常工作,对大臣和育官们管制亦较严,再加以少数民族统治,汉人任言官的多先求自保,往往噤口不言,故御史和给事中们的言论活动大多不如明中叶以后活跃。这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其监察制度所起的实际作用亦稍有差异之故。
军机处含义:
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性质特点:①设立: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因军事需要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后更名军机处,以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②职责:由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③特点:简、勤、密、速。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勤;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④影响: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军机处设立的起因: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②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军机处职责: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军机处的地位: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处影响:(1)提高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2)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军机处原名军需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后来正式改为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任。军机处虽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立,取代了南书房,使内阁职权进一步缩小,更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一人独断朝纲。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理藩院:是中国清代管理蒙古、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土”指土司。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统治办法,在那里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土司可以世袭,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但他们必须忠于朝廷,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流”指流官,是由朝廷任命的不世袭、有品级、有一定任期的官员。历史上把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
理藩院的建立:清于崇德元年(1636)设蒙古衙门;三年六月,改称理藩院,属礼部。顺治元年(1644),改置尚书、侍郎;十八年,定官制同六部,理藩院尚书亦入议政之列。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年1月)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前,兼办对俄外交事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改为理藩部,清亡遂废。  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清统治者通过理藩院实施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康熙年间,修定《理藩院则例》,用法规固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各项措施。以后又四次校修。  理藩院六司分掌爵禄、朝贡、定界、官制、兵刑、户口、耕牧、赋税、驿站、贸易、宗教等政令。理藩院所辖,先后尚有内馆、外馆、蒙古学、唐古特学、托忒学、俄罗斯学,木兰围场、喇嘛印务处,则例馆等机构。此外还派司员,笔帖式等常驻少数民族地方,处理特定事务,定期轮换。  1900年,理藩院拆除,改建北京饭店。
“改土归流”的实施:1、过程:①明朝开始改土归流。明成祖朱棣是实施改土归流的第一个皇帝。永乐年间,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朝廷派遣可以随时撤换的流官担任官员,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但明朝改土归流的地区有限,西南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   ②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不仅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也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1726年,雍正帝采纳了大臣鄂尔泰的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在滇、黔、桂、川、湘、鄂六省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对自动交印的土司,政府加以赏赐,或给予官职。对抗拒者加以惩处,没收财产,或将其迁徙到内地省份安置。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设立保甲、屯兵,推行统一税制,建立学校,兴科举,修道路,使清朝统治深入到边远偏僻地区。尽管少数地区还残存着土司制度,但影响大大削弱,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彻底废除。  
2、历史必然性: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掌握着地方上的行政权,可以世袭,有的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很容易形成一股股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严重阻碍中央政令的畅通,也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民族国家的统一,必然被统一的趋势所不容。3、特点:由朝廷选派的流动官员代替原来地方世袭官吏管理地方。
4、影响: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加强了明清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一、“宰相制度的废除”:(一)措施:1、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即布政司:洪武九年(1376)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比布政使高。其后,布政使的职权渐小,至清代仅为督抚的僚属,专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仅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为从二品官。布政司俗称藩司,布政使俗称藩台;都指挥司:五代宋元时期即有都指挥使,均为统兵将领。明朝设都指挥使司,掌一省的军政;按察司:唐景龙二年(708)置十道按察使,分察各地。开元二十二年(734)改称采访处置使,后又改为观察处置使。宋以诸路转运使兼按察,专主巡察,别有提点刑狱官。元置提刑按察使,后该为肃政廉访司。明朝仍建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清朝沿用。又名臬司。俗名臬台、廉访。清末改为提法使。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行政和财政,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2、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二)废除原因:首先,明朝因为改革地方政治制度而加大了丞相的权力,导致皇权与相权矛盾进一步激化。其次,胡惟庸擅权专恣成为明太祖加强皇权、废除丞相的借口。胡惟庸被杀是加强皇权的必然结果。最后,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三)结果:①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二、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商议、决定军国大事的中央议策机关,其实权很大,使皇权受到限制。 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它与议政王大臣会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机处的设立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1、议政王大巨会议: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电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南书房的设置: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十实际上参与机务,替t,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七人臣会议与南书房气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三、南书房的设置: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休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实际上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力,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及对加强皇权的作用: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内阁的设立: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特点、作用:1、表现①明朝统治者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由皇帝控制。自秦朝以来在我国存在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和隋唐以来700多年的三省制度被废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皇权绝对专制的局面。②明朝时期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内阁的地位虽然逐渐上升,权力越来越大,似最后的决策权仍然在皇手中。③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行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继承了前朝的一些措施,又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②空前强化。皇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加强。③体现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逐渐衰落的时代特征。3、作用①积极作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德定,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消极作用:在绝对君主专制下,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同时,绝对君主专制又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还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
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一、产生原因   1.经济上,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2.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二、兴衰过程   1.萌芽于战国  (1)内容: 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  (1)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1)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1)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2)特点:  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  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1)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2)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1)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2)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  (1)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三、进步作用和消极作用   1.进步作用:  (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国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范围内的传播。   2.消极作用:  (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相关试题推荐
1、 (09年全国卷二)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B.第三世界的兴起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 (09年广东卷B)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分界线。 这意味着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3、 (09年广东文基卷)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A.蒸汽机车B.内燃机车C.电力机车D.汽车
4、 (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5、 (2009海南历史)《独立宣言》曾被马克思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与法国《人权宣言》不同,《独立宣言》还提出 A.生命权B.自由权C.财产权D.反抗压迫权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清室优待条件”节选   1924年“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节选 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以待各外 国 君主之礼相待;皇帝岁用400万两,由中华民国拨用;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皇帝辞位后,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原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特别保护。  即日起永远废除帝号,与国民在法律上同等;每年补助清室家用50万元,另特支200万元,开办平民工厂,收容旗籍贫民;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居住;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其一切公产应归政府。 (1)南京临时政府内部对是否接受“清室优待条件”有不同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概括说明“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比“清室优待条件”有哪些进步。
7、 一部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夜色中, 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时历史事件发生在
( ) A.1640年英国的伦敦B.1871年法国的巴黎C.1917年俄国的彼得堡D.1949年中国的南京
8、 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对其创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A.反对北洋政府B.追求自由民主C.反帝反封建D.抨击专制皇权
9、 (2008年全国卷I)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国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10、 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4%7.3%%49%表中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
11、 下列地图中表示草原文明的是A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
13、 图8中数字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期间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的资料的是A.①B.②      C.③D.④
14、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 A
15、 (08重庆卷,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南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家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辛白马坂以观之。——《旧唐书》材料二 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可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有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杨秀清《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边迭起,个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材料四 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有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 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6、 (08北京卷,16)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A.“一条鞭法”实行赋税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扫描二维码马上下载橡皮网APP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接收老师发送的作业,在线答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辽东半岛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