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个名字叫人叫任念初

◇基础运◇
〖人格与地格四二搭配〗严重不安定,易失去本性,思想变化无常,易患呼吸器官或脑部疾病。
◇成功运◇
〖人格与天格四二搭配〗个性刚烈,心胸狭窄,内外不和,有朋友反目或夫妻离异的可能。
◇其他暗示◇
财富运(多钱财、富贵、白手可获巨财)才艺运(富有艺术天才,对审美、艺术、演艺、体育有通达之能)女德运(如果是女性,具有妇德,品性温良,助夫爱子)
您可能需要的相关查询:
新近查询测算的姓名:您的当前位置: &
&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校徽
上海理工大学(USST)地处上海东北部,中环线和黄浦江之间,毗邻复兴岛,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高校,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60年在沪江大学的旧址上建立了上海机械学院,1994 年改名为华东工业大学,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
目录• 学校概况• 办学实力•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录取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年份最低最高平均投档录取人数录取批次
专业大类专业小类专业名称最低最高平均
学校概况  上海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一所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是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交融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被国家部委列为卓越工程师计划名单,已有107年办学历史,学校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百年薪火相传,独树一帜的优秀办学传统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办学实力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含双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各类专家20余人。学校设有18个学院、1个教学部,30个研究所,12个研究中心和3个研究院。学校现有学生226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7000余人,研究生5600余人。2011年在校留学生1000余人。
  学校根据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学科专业建设 ,现有59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工程管理、国际商务、翻译专业学位授予权。
  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光学仪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一大批省(市)部级学科创新研发平台(基地)。学校拥有“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现代出版印刷实验中心”和“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三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等一大批人才培养平台(基地)。
  学校以科研促教学和以科研服务社会,科研项目包括 “973”基础研究项目、“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及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发表《Nature》等高水平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在2011年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价中,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第六名的总成绩被评价为A类(优秀),园区现集聚了一批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研发机构和企业,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搭建了平台。
  “十二五”期间,学校聚焦“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主题,紧扣“光机电集成与精密制造”、“能源动力装备与绿色制造”、“制造增值服务与系统管理”三大方向,力争把上海理工大学建设成为“卓越工程教育”的上海市属旗舰高校,全国工程教育的示范高校,为建设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打下扎实基础。学科建设  光学工程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  热能工程学科、工程热物理学科、系统工程、系统分析与集成等7个  系统管理、光学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热物理、制冷与低温工程、医疗器械工程、印刷出版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  管理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传媒管理、印刷光学工程、生物系统热科学与技术、医学生物流体力学及技术、生物医学光学与视觉光学、制冷与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流体机械及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系统分析与集成等35个  生物医学工程、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22个  略,共86个。科学研究  学校以科研促教学和以科研服务社会,科研项目包括“863”计划、“973 ”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及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上海市经委认定为“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集聚了一批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研发机构和企业,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搭建了平台。  工业过程自动化(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共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数字印刷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光学仪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微创医疗器械教育部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光学仪器与系统教育部工程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
  数字传播科学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
  精密磨削技术重点实验室
  环保制冷剂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汽车底盘机械零部件强度与可靠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精密光电测试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数控机床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现代光学系统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经济管理实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现代出版印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能源动力工程实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区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12年3月,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评价为A类(优秀)科技园,在全国8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名列前茅,排名第六。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50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含双聘),国家级中青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各类专家20余人。
  两院院士
  庄松林、林宗虎、汪应洛、周勤之、王威琪、汪耕、姚福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陈康民、张忠孝、高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
  华泽钊、林宗虎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
  张忠孝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庄松林、陈康民、王树林、林宗虎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
  许晓鸣、张忠孝、刘平、陈 斌、常兆华
  全国优秀教师
  黄晨、陈大文、高 岩、朱坚民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邓红文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邓红文、窦晓鸣
  上海市领军人才
  徐福缘、杨俊和、张华、杨茉(后备)
  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刘宝林、宋成利、许键、于安东、董 琼(讲座)、 黄影平(讲座)校区设置  上海理工大学一共有6个校区:军工路校区(本部)、军工路南校区(原上海海洋大学校区)、浦东拱极路校区、水丰路校区(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营口路校区(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复兴路校区(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本部校区地图  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共有3个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大门:上海杨浦区军工路516号(正门)、军工路470号(海安路)、军工路580号(控江路)。南校区大门位于军工路334号(周家嘴路)。校训校歌  上海理工大学校训
  信义勤爱,思学志远
  上海理工大学办学百年,文脉源远流长。1907年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一战以后,原址变迁为中法国立工&&图文信息中心学院,后者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校训。持自强不息之志,擎教育兴国之旗,走民族振兴之路,是几代学人不变的追求。即便饱经沧桑,亦坦然以对,不忘教书育人、教育强国之神圣职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学者,当慎思明辨,以思导学,思而创新,思以促变。学如登山,动而益高,学富才高,学无止境,方能至真。古人云:“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乃学业起点,事业基础。追名逐利者,岂能有经邦高志。少年志高,定有胜于欧洲、雄于地球之时。纵暮年伏枥,仍志在千里。是故心平意远,专心致志,高瞻远瞩,定有所作为。怀寸草报晖之心,思学校繁荣之愿,盼祖国强盛之情,是当今学子共同的心愿。涌泉汇源凝聚万众之力,共展宏图再创百年辉煌,让我们情系学校、胸怀祖国、眼观世界、面向未来,共同祝愿上海理工大学的明天更美好。
  注释:
  老子的弟子文子:“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上海理工大学校歌
&&上海理工大学校歌  滔滔奔流浦江水 汹涌澎湃东海滨
  巍巍驻守沪江畔 百年理工著华章
  穿越历史承继荣光 五湖四海桃李芬芳
  满载世纪强国梦想 你托起华夏朝阳
  我们迈开新时代的步伐 担起明日天下兴亡
  诚义勤爱思学至远 燃起青春炽热的火焰
  我们迈开新时代的步伐 肩负祖国未来栋梁
  诚义勤爱思学至远 祖国荣誉捧起在心间
  滔滔奔流浦江水 汹涌澎湃东海滨
  巍巍驻守沪江畔 百年理工今日辉煌
  海纳百川铸就你神奇想 科教兴国化为你翅膀
  世界瞩目乾坤朗朗 我们并肩创美好新希望 希望 希望主要校园媒体  上海理工大学新闻中心
&&上海理工大学新闻网  上海理工大学新闻中心由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领导主管,是上海理工大学官方媒体。新闻中心管理运行上海理工大学官方网站主页新闻和上海理工大学新闻网,是集文字、音频、视频报道为一体的全媒体服务中心,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
  上海理工大学报
  《上海理工大学报》是上海理工大学党委机关报。&&《上海理工大学报》报头
  沪江青年报
&&沪江青年报
  《沪江青年报》是上海理工大学团委机关报,创办于1993年。沪江青年报以“思想、良知、责任”为报铭、“自由思想,活力沪江”为口号,致力于成为沪江校园的主流声音。
  沪江青年报现有人人公共主页和新浪官方微博,实时传播校园资讯,致力于成为沪江校园的主流声音。
  沪江青年报旗下有“沪青视觉”品牌。
  知明媒体团队
  知明媒体团队由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主办,下有《知明》杂志、知明讲坛、知明书院等品牌。
  能动通讯社
  能动通讯社[1]是上海理工大学首家学生通讯社,由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团委领导,为各大校园媒体供稿。通讯社承担校园社会责任,记录学院进程、观察校园现象,启蒙大学生群体的公民意识。现管理“上理能动学生会”人人主页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历史沿革  位于杨浦区的军工路校区,原是 1906 年创办的沪江大学校址。1951年2月,沪江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校务由余日宣、蔡尚思主持。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停办,其主要院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其校址,划归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今上海理工大学)。
  沪江大学历史沿革
&&沪江大学  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纪上半叶一所位于上海的浸会背景的教会大学。
  1900年,庚子之乱期间,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的华中差会(在江苏传教)和美北浸礼会(American Baptist Missionary Union)的华东差会(在浙江传教)成员都来到上海避难。期间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此前这2个差会对从事教育这样的副业不甚热心)。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神学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长是美南浸信会传教士万应远博士(Dr.R.T.Bryan)。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长是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柏高德博士(Dr.J.T.Procter) 。1911年二部分合并组建 “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上海浸会大学),校长为美北浸礼会传教士魏馥兰(Francis John White) 。校址选定在沪东军工路,建成一所黄浦江畔的绿茵遍地、风景幽雅的美丽校园。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1917年由美国弗吉尼亚州颁发学位。
  1921年开始招收4名女生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开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20年代末,全国掀起“收回教育权”运动,沪江大学改组了校董会,增补8名华人为校董成员。1927年神学院分立。1928年1月,经过改组的沪江大学校董会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31岁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江大学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张沪江大学“更为中国化”,致力革新校务,强调师生团结、学术自由。他曾说,沪江精神是积极的、前进的、建设的、牺牲的。他对学生从不疾言厉色,而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在他的努力下,沪江大学于1929年获准在教育部正式立案。学校的设置作了一系列调整,相继成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等院系,从院长到系主任皆由华人充任。课程设置注重打好基础,强调文理相通,学生英文水平普遍较高。学生课余生活十分丰富,有书法研究会、健美学会、口琴会、英美文学会、英文剧社、网球队、排球队、足球队、男女篮球队、田径队、女子体育促进会等。其中足球队的张绑伦后来成为上海的著名足球运动员。
  刘湛恩早年有半工半读的亲身体会,因而对家境贫困、勤奋好学的学生十分爱护,设置了奖学金、助学金,还让他们有一边读书一边做工的机会。
  在华各基督教大学中,沪江大学是最早开展社会工作的学校。1913年在杨树浦眉州路创设沪东公社,这是一个以宣传基督教教义为主,同时兼办社会福利的教育机构。刘湛恩就任校长后,沪东公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为工人区儿童创办幼儿园和中小学,还开办了医院和诊所,免费为周围工人及附近农民施医送药,受到社会的欢迎。
  1929年,沪江大学向中国政府立案,英文校名也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
  1932年,刘湛恩校长在圆明园路真光大楼创办了沪江商学院,又称城中区商学院,这是沪江大学最富盛名的学院,院长为朱博泉。除本科外,另设专科与普通科,利用晚上业余时间上课,为在职职工、家境贫寒好学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办学认真,课程切合实际,又聘请章乃器、潘序伦等社会名流执教,因而颇得社会好评。成为当时办得较好的并卓有成效的一所夜大学。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持建造了大学图书馆、教员住宅楼、女生健身房、男生新膳堂及大礼堂等,使校舍从最初的思晏堂等3栋增致怀德堂、思雷堂等44栋,学校规模有了较大发展,并添置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学生人数也有较大增加。
  刘湛恩校长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坚定不移的爱国者。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被推举担任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中国基督教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又是太平洋国际学会和国际俱乐部创始人之一。他为宣传抗日,支援前线,救济难民,安抚流亡学生,作了大量的工作。在他的影响下,沪江大学学生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初,日伪妄图利诱他担任伪教育部长,遭到他的断然拒绝。同年4月7日,刘湛恩上班之际,惨遭日伪特务暗杀,以身殉国。消息传出,震惊中外,引起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和悲痛,社会各界3000余人为这位杰出的爱国教育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日,樊正康接任校长。在重庆的沪江与东吴大学的校友曾联合开办法商学院。
  抗战爆发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区遭到严重破坏,学校本部迁往城中区商学院。抗战胜利后,沪江大学于日正式复校,1946年2月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
  位于徐汇区的复兴路校区,源于1907 年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德文学堂&&德文医工学堂  1891年德国海军随舰医生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来到上海,他看到上海流行霍乱、伤寒、疟疾等疾病,并且缺医少药,就决定离开海军来上海开设诊所。他先回到德国继续进修医学,提高外科水平,并筹集资金。1893年再次来到上海,就在当时的上海德国教堂附近设立诊所,并与在上海的几名德国医生一起发起了“德医公会”。1899年,&德医公会&营业不振,埃里希?宝隆通过中国实业界和德国公司、企业私人募捐到一笔资金。当时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克纳佩(W. Knappa)派领事馆参赞费舍尔(P. D. Fischer)与上海的中国官员上海道扎饬善堂协商。上海道决定把坐落在张家浜新马路(现上海凤阳路)旁的一块地,用于筹办医院。1900年前后,由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医院”正式挂牌,这所医院就是后来武汉同济医院的前身。医院的医师大都是&德医公会&成员。他们白天忙于经营自己的诊所,只有傍晚到医院看门诊、动手术。埃里希?宝隆医生看到医院里的医疗力量不足,计划在院内设立一所德文医学堂,招收中国学生,以培养施诊医生。这个计划得到德国驻沪总领事以及德国政府高等教育司的支持。1906年,他们设立了一个支持医学堂开办的基金会,得到了德国“促进德国与外国思想交流的科佩尔基金会”的协助,筹集到一批医科书刊及新式的外科手术电动器械等物品。
  1907年6 月医学堂开学前,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在上海不仅号召德国商人捐款,而且要求德国洋行向中国商人募捐。同时,费舍尔还要求中国官方的资助和支持,克纳佩利用在中德两国募来的捐款,成立了“为中国人办的德国医学堂基金会”。当时规定,捐款金额较多者可成为医学堂董事会董事。医学堂建立时定名为上海德文医学堂,并成立了董事会负责学校的管理。董事会由18人组成,主要成员有:三个德医公会元老:宝隆、福沙伯(第二任校长)、福尔克尔;三名德国商人:莱姆克、米歇劳和赖纳;两名中国绅商:朱葆三(沪军都督府财政部长及上海商务会会长,大买办)、虞洽卿(荷兰银行买办);总领事馆的副领事弗赖海尔?冯?吕特等。埃里希?宝隆医生被正式推选为董事会总监督(董事长)兼学堂首任总理(校长),负责学堂的管理。医学堂的校址设在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上海凤阳路)。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上海理工大学本部侧门后历经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机器工业学校(中专)等校名,1991年起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大专),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应用型人才培养很有特色的学校。
  1996 年5 月,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1999 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 2003 年 7 月,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历任领导  校长※书记 担任时间
  埃里希?宝隆 校长
  福沙伯 总监督
  亨利?薛潘 院长
  褚民谊 院长
  夏述虞 校长
  扬铭功 校长
  薛绍清 校长
  于 慧 校长
  肖 流 校长
  徐念初 校长
  陈思荣 校长
  党委书记
  阎仁杰 党委书记
  徐 强 校长
  张忠赓 党委书记
  吴益和 校长   校长※书记 担任时间
  李葵元 校长 党委书记
  肖 流 校长
  卞怀之党委书记
  魏士珍 院长 党委书记
  黄耕夫 院长 党委书记
  侯东升 党委书记
  张 华 党委书记
  王 琦 党委书记
  陈之航 院长
  朱佳生 党委书记
  赵学端 院长
  汤亚栋 党委书记
  李燕生 校长
  陈康民 校长   校长※书记 担任时间
  吕 贵 党委书记
  陈康民 校长
  薛明扬 党委书记
  许晓鸣 校长 2004.8至今
  燕 爽 党委书记 2009.8至今院系设置&&机械工程学院历史沿革  上海理工大学源溯百年,其机械制造在国内的工科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素有 “制造业工程师的摇篮 ”的美誉。机械工程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 2个本科专业;具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等 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具有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现有教职工 11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 1人 (双聘 ),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 ” 1人,全国模范教师 1人,上海教学名师 1人,省部级 “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4人,教授、副教授近60人,形成了一支教风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学院紧紧围绕上海市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 ”的战略和学校 “立足上海、面向世界、育人为本、服务社会 ”的办学宗旨,继往开来,锐意进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是教育部 “特色专业 ”建设点,自 2006年连续多年获上海高校第二、三期 “本科教育高地 ”总计 1000多万重大资助。 “机械工程实验中心 ”近年投入 3000多万,2008年获上海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先进制造及装备技术学科群 ”是学校重点发展的六大学科群之一。其中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 ”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精密磨削实验室 ”是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 “精密数控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基地 ”2008年获近千万的市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创始于1960年,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国内从事能源,动力,低温医学等学科和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单位之一。
  学院目前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热能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工程热物理&、&制冷与低温工程&、&流体机械与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等六个博士点和&流体力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8个硕士点,以及&动力工程&和&生物工程&工程硕士授予权。&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制冷与低温工程&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在近期国家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12位,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学院坚持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以学科建设促进一流办学”指导思想,以“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为依托,实现对博士、硕士、本科生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学院以“继承、发展和特色创新” 的发展思路进行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建成了对于一级学科具有坚实支撑作用的、具有鲜明动力工程及相关专业特色的“热能与动力工程、过程装备及控制工程、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改善了学院的专业结构,拓宽了学院的本科专业的服务范围,使新建专业“有根、有源、有特色”的发展。学院本科生招生规模为每年330人。其中“热能与动力工程”是学院的品牌专业,创立于1980年,目前为国家特色专业。在多年的本科生培养工作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专业技术人才。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坚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学科群发展和学科交叉领域为突破,通过重点学科建设,一直保持着“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总体水平在国内的领先地位,通过“能源岛关键技术试验基地建设”,建立了新时期学科发展的新平台和博士、硕士、本科生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学院定位于建设教学、科研2个中心。
  近3年来,学院共承担和完成包括“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其它纵横向项目在内的许多项目,总经费约3300多万元,实现了科研经费总量的快速发展。近3年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共发表论文约870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的论文有100多篇,获专利33项。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一等奖等。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设立9个研究所、1个动力工程实验中心和“能源岛关键技术试验基地”。本着构筑人才高地的思想,学院积极进行人才引进工作,近年来引进20多位博士、硕士。现有教职员工共有116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30人(其中博导18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4人,中级职称人员24人,初级职称人员1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40人。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由原光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1999年2月经市政府批准由原仪器仪表学院和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合并组建)和原计算机与电气工程学院(2007年5月根据学校总体规划由原计算机工程学院、原电气工程学院以及计算中心合并组建)于2008年10月合并组建。
  学院现有教职工近25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19人,教授30多人、副教授50余人,专任教师近200人。同时学院还聘请了一批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形成了一支教风优良、精干高效、结构合理、适应教学与学科发展需要的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下设光电信息工程系、测试与信息工程系、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系等5个系和上海市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电信息实验中心。另外学院还设有国家光学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业过程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共建)、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光电仪器研发中心,学院还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单位,全国光学和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挂靠单位,国家光学学会工程光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学仪器分会挂靠单位和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光学仪器分会挂靠单位。学院还设有《光学仪器》杂志编辑部,公开出版和发行《光学仪器》月刊。
  学院学科领域宽广,专业覆盖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7个一级学科。目前拥有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涵盖光电子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学仪器、光纤通信技术、生物医学光学与视觉光学、印刷光学工程、微光机电系统7个方向;同时学院还有拥有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以来还相继拓展了仪器仪表工程、光学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具有相应的工程硕士授予权;学院现有光电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通信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1个本科专业。
  学院十分注重科研,成立至今已经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奖60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部、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近60项,近年来年均科研经费1500万元以上,获得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近20项,近三年获得国家973项目2项。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前身为我国最早成立的系统工程系和系统工程研究所(1979年),1992年5月系所合并成立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院,1999年5月更名为管理学院,2004年原上海医疗专科学校管理系划归管理学院,2006年1月与商学院、MBA教育管理中心重组成立新的管理学院。汪应洛院士任名誉院长、院务委员会主任。
  原商学院始建于1988年,她的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1997年商学院与原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的管理系合并。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学科涉及四个门类:管理学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经济学门类下的应用经济一级学科;理学门类下的系统科学一级学科,以及工学门类下的系统工程。
  学院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同时具有该学科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覆盖管理科学等6个领域,以及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6个自设二级博士点。在理学“系统科学”一级学科下具有“系统分析与集成”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不分二级学科,其它三个一级学科覆盖了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此外还有我院最早获得的工学“系统工程”二级硕士点,“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硕士点,以及“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分析与集成”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的“经济系统运行与控制”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在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方面,学院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授予权。2个第二学士学位授予权,11个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权。
  管理学院十分重视教学与科研,善于解决国家重大决策咨询等软科学问题。近三年学院共承担了20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另外国家级项目9项,教育部、商务部等项目29项。共撰写论文2000多篇,其中,A类400多篇、B类600多篇;专著、编著、译著140多部。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上海市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系统分析与集成”项目各1项。
  目前,管理学院是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教育系统工程、上海市系统工程学会、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负责单位。
  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8个,专业学位点5个。本科现有13个统招专业,2个第二学位专业,9个第二专业学位。教职员工193人,专职教师174人。其中,兼职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学位评审组成员1人、国家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一级学会副理事长2人;具有正高职称31人(博导31人、函兼职)、具有副高职称59人;具有博士学位77人(博士后12人),硕士学位75人。  外语学院前身为科技外语系, 1979年开始招收英语和德语本科生,是全国最早开设的两个科技外语专业之一。学院下设三系、两部、四个非实体研究中心:英语、德语、日语三系;大学英语教学部、综合语言教学部两部;翻译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和西方文化研究中心、理论语言学研究中心、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中心四个研究中心;还设有外语视听室和外语资料室等。现有教职员工 167名,其中正、副教授 40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 109名。每年还聘请 9―10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 1984年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两个硕士点。 1996年起,我校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合作办学,创办了上海―纽约国际联合语言学院。德语专业为本院特色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材料领域研究和材料的本科、研究生各级人才的培养,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成型与控制”2个专业,已经形成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加工、模具与成型等极具特色的学科专业方向。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牢固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动向,掌握必要的实验、计算方法和技术,具有解决工程问题或从事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能力,能运用材料化学成份和组织结构的分析方法、材料的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材料性能检测和分析方法、材料的改性技术、材料制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等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学院依托学校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及装备技术学科群”,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材料行业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宗旨,高度重视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作为上海市新材料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上海市钢铁服务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和上海市聚氨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副理事长单位等,与宝钢、上海华谊集团、上汽集团等大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学院还与美、德、英、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企业和研究院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为探索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学院师资队伍优良,队伍结构合理,包括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在内的专任教师30多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60%,有海外学习和研究经历的教师超过50%,正教授10人,其中博导6人。学院建设有高水平的实验研究中心,拥有原子吸收光谱仪、综合热分析仪、高温原位高分辨SEM、、高温原位XRD、RAMAN、激光粒度仪、GPC、动态力学分析仪激光闪光导热率测定仪、高温石墨炉、PECVD、磁控溅射炉等仪器设备。近年来学科成员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三十多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十多项。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前身为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现设有4个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建筑学系;1个实验中心,下设4个实验室,即:环境工程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室、建环工程实验室、建筑学实验室;1个研究中心:能源环境污染控制研究中心;5个科研所、中心:环境工程研究所、结构检测与加固工程研究所、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研究所、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所、绿色小区发展研究中心。
  学院现拥有“能源与环境工程”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和“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和“环境工程”2个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点: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学(筹)。拥有上海市教委“建筑环境工程与节能重点学科”、上海市“环境工程教育高地”、上海市085创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环境科学青少年科普实践工作站”等4个学科基地平台。
  学院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在如下9个方面已形成特色:水处理与水环境、空气污染控制技术、能源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友好材料、建筑生态环境、建筑设备与新能源、地下环境工程、环境岩土与污染控制、建筑结构检测与加固。学院十分强调结合市场需求特别是上海经济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学科优势,重点突出知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近三年来,学院教师每年对外承担科研经费为1000万元左右,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上海市节能减排专项、上海市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高水平项目达10项左右,科研项目完成率达到100%;学院教师每年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人均2.0篇,其中SCI、EI、ISTP被检索论文60篇左右,出版专著编著6部左右,获授权专利近30件,申请专利近40件;学院教师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活动,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的科研与互换交流学生的合作关系。  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前身是基础教学部。2005年6月更名为“上海理工大学田家炳理学院”(简称“理学院”)。
  学院设有: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3个系;应用数学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应用化 学研究所3个研究所;以及理科实验中心(包括大学物理实验中心、专业物理实验室、数学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拥有数学、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数学、基础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凝聚态物理、光学和理论物理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3个本科专业。与我校管理学院共同拥有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2005年以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课程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2010年,“高等数学”课程被评为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是在原出版印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基础上于2007年5月合并组建而成。原出版印刷学院的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的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是新中国出版印刷专业教育的摇篮和我国重要的印刷出版业的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组建出版印刷学院,2005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学院。原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于1999年。2007年5月,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成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教授任学院名誉院长。
  学院是工、文、理、艺有机融合的多科类学院,现设有印刷与包装工程、新媒体与出版传播、艺术设计、动画与公共艺术和工业设计5个系;设有数字印刷、印刷包装工程、出版与传播、新媒体和现代艺术5个研究所。开设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传播学、印刷工程、包装工程、数字印刷、艺术设计(设环境艺术、印刷美术、视觉传达、公共艺术和工业设计5个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和动画9个本科专业;现有传播学、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印刷光学工程和传媒管理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印刷出版和工业设计两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印刷出版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现代出版印刷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传播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是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传播科学实验室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建有现代印刷复制、现代出版传播和现代创意设计三大综合实验系统。“新媒体与出版印刷”学科群是上海理工大学重点建设的六大学科群之一。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从全国唯一一所专门独立设置的医疗器械高等学校发展而来。目前是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专门培养医疗器械、医药工程设备、食品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领域的高级工程和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学院。具有理工医结合,以工为主,兼容管理的鲜明办学特色。素有 “中国医疗器械工程师的摇篮 ”的美誉。医疗器械与食品安全是我校重点发展的六大学科群之一,医疗器械专业群列入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医疗器械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
  学院现设 “生物医学工程 ”(含医用电子仪器和医学信息技术方向 )、 “医疗器械工程 ”(含精密医疗器械、医疗器械质量与安全、临床工程和康复工程方向 )、“药物制剂 ”(制药技术与设备方向 )、 “医学影像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 ”10个本科专业及方向。设置 “生物系统热科学与技术 ”、 “医学生物流体力学及技术 ”和 “生物医学光学与视觉光学 ”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 “生物医学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 “食品科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 “生物工程”工程硕士点。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学院已在精密医疗器械、生物系统热科学及食品安全检测、监控等研究领域内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近年来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08 年开始招收医疗器械 MBA 。在校研究生达到 200 多人。
  2005 年,“医疗器械工程”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本科教育被列为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同时获得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特色建设项目。 2006 年,“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被列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是上海市地方高校的第一个。
  社会科学部
  社会科学部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为上海机械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现有教师职工3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讲师15人,科员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8人。社会科学部下设: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近现代史等4个教研室。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提升科研水平,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社科部还成立了4个研究所:政法教育研究所、哲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社会科学部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硕士研究生学位点。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65人。
  基础学院
  基础学院建院于1997年,由上海理工大学与原南汇区人民政府联合筹建,全部校舍由南汇区兴建,是原南汇区第一所高等学校。这一区校合作模式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走出了一条通过吸纳社会资源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新路。自1998年第一批本科学生入学至今,已办学13年,培养了3万余名大一学生。
  基础学院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协调。学院针对地处南汇、远离总校的特点,依靠总校和南汇区的大力支持,各专业学院的支撑,实现“育人、服务、管理”的办学宗旨。
  工程科技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工程科技学院组建于2010年8月,前身为创建于1999年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现设有8个本科专业和4个高职专业,涵盖了医疗器械、出版印刷、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4个专业领域。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及完善的实训基地,运用贴近行业实际的教育手段,在加强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专门技术培训。工程科技学院的成立,将工程类专升本学生统一管理,是为了营造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发展环境。专升本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高职高专阶段已经修读了大部分专业理论课程。针对这样一批学生的特点,学院将借鉴世界先进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开展专业整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社团的组建及专本硕培养“立交桥”搭建等一系列改革探索与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应用型人才保证。
  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
  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简称中德学院)成立于1998年 9月,是上海理工大学和汉堡应用科技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并已列为上海 ―汉堡友好城市文化交流内容。联合办学的宗旨是引进德国 FH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在充分利用双方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以培养适合中德两国现代化工业迅速发展需要,尤其是德国在华投资企业与公司需要,既懂德语又懂专业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探索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之路。
  中德学院现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三个专业,通过每年 6月初的全国高等教育统一考试招生;所有专业为一本招生,录取线略高于上海理工大学一本平均录取线。目前,三个专业采用隔年招生形式,每年招生 45至 50人。今后,根据社会需求及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招生规模将不断扩大。
  各专业均为全日制、四年制学士教育。第一学年主要强化德语学习,由中德双方的德语教师任课,并通过德国歌德学院组织的德语等级考试( Zertifikat Deutsch);在后续的专业教学中,三分之一的专业技术课程由汉堡应用科技大学教授用原版德文教材并用德语授课;第七学期到企业实习,其中 10%的优秀学生被选送到德国本土的著名企业,如 Airbus,Lufthansa, Siemens, Philips等企业实习,其余学生在国内德国独资或合资企业实习。
  中英国际学院
  为实现上海市政府科教兴市战略,培养面向未来的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的急需人才,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重点发展院校 ――上海理工大学与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布拉德福德大学、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利兹都会大学、索尔福德大学、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曼彻斯特都会大学、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9所世界一流大学共同创立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
  作为一所经过中国教育部批准的规范的中外合作学院 (办学许可证编号:MOE31GBA02DNRN),也是目前国内少数采用 “1对 N”模式的中外合作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将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具规模、国际先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学院。近百位资深的外籍教师组成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小班制教学,全英文授课,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注重实践能力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方式。学院引进的海外一流大学包括职业发展服务、校企合作模式、学生服务体系在内的整体办学模式将为中国学生创造完整的成就国际化人才的教育环境。
  学院 2009年国家计划内招生为 3个专业,学生毕业可同时获得中英双学位证书。报考本学院所有专业的上海考生都必须参加并通过单独英语面试。
  同时,学院还开设有 2+2(2年国内+ 2年英国 ),3+1(3年国内+ 1年英国 )和 4+ 0 (4年国内学习)等计划外自主招生课程与专业。知名校友  孟建柱――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长,上海机械学院工业企业系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
  黄奇帆――重庆市市长,上海机械学院自动化仪表专业,大学普通班
  李成云――四川省原副省长,上海机械学院工业电子自动化专业,大学普通班
  周国雄――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书记,上海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
  柴永森――海尔集团常务副总裁,上海机械学院自动化仪表专业,本科
  闵乃本――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校内建筑&&馥赉堂  馥赉堂(Franklin-ray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二教师公寓。1948年,美国南、北浸礼会拨款建造,耗资16.95万美元,为沪江大学女生宿舍,这是沪江大学最晚建造的建筑。20世纪60年代始作教工集体宿舍,1999年8月改建为教师公寓。
  思伊堂(Evanston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四宿舍。美国芝加哥伊文斯顿的哈里斯先生捐资4.35万美元建造。1919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因其临江而立,浦江美景尽收眼底,曾有文这样描述:“每值暮潮初敛,夜阑人静,月光如水,波平如镜,风景绝胜。”1984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大礼堂与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今上海理工大学大礼堂,为庆祝沪江大学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为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博士募建思魏堂,上层为礼拜堂,下层设教会办公室、教员休息室,并在此举行30周年校庆活动。大礼堂与思魏堂为联体建筑,呈L形,大礼堂东西向,思魏堂位于大礼堂东北侧。整座建筑于1937年5月全部竣工,外观为后罗马风格,是沪江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1994年,此楼与原图书馆一起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思裴堂(Breaker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三宿舍。由校长魏馥兰向美国墨疏利浸会募捐0.94万美元建造。1915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取名思裴为纪念美国墨疏利浸会第一任书记裴理克博士(Dr. Manley J. Breaker)。1967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思乔堂
  思孟堂(Melrose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二办公楼。由美国人士捐资建造,1920年落成,耗资4.91万美元,楼高4层,为中学部下院。内设办公室、教员室、图书室、课室,上层为宿舍。
  思晏堂(Yates Hall):建于1908年,1909年落成投入使用,是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耗资2.13万美元。取名思晏为纪念浸会第一位到中国的传教士晏马太。楼高原为4层,内设校长室、庶务处、教务处、邮务处、图书馆、礼堂和教室,集教学与行政办公于一体。日14时20分,因突遭龙卷风袭击,此楼西端半幢楼顿时倒塌,上课师生被埋,伤158人、亡37人。日完成重建,建筑上部已非原貌,楼高也变为3层。
  思雷堂(Richmond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一办公楼。由美国南浸礼会差会拨款建造,1922年落成,耗资3.21万美元,为中学部上院。
  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今上海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建于1936年,为女教员宿舍。取名思福为纪念美国弗吉尼亚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称弗吉尼亚堂。
  怀德堂(Women's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五宿舍。1921年,科学馆落成后,特里特夫妇第二次捐款建造,为女生宿舍,耗资5.02万美元,1923年落成,楼高5层。女生宿舍的建成,为沪江大学在国内首次招收女大学生奠定了基础。曾有文描述此楼:“建筑精美,华丽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场而面黄浦,红照挂林,白练横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灯影,歌声悠扬,裙履联翩,笑语杂闻,沪大男女学生之社交生活,咸以是为集中
产品检索:
际通宝(),专业电子商务推广平台,提供一体化的企业采购解决方案
际通宝官方微博: &&&&际通宝微信公众号:gtobal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多少个人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