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瓷器老茶壶五年全铜茶壶,现在市场价格多少钱。。。。

您好,欢迎访问博宝艺术网!
客服热线:010-
观书赏画,品茗论道,何其美哉?由华夏易名书画院举办《笔歌墨舞——华夏易名书画院名家作品邀请展》第三期开幕了 本次展览集中...
据调查分析,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许多家庭愿意购置一些书画作品用于家居装饰,以提升生活品质,也有许多书画爱
业务合作: 010-
责任编辑: 郜一玺010-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3709|回复: 153
那些老街老巷老地名—— 南庄岭民国五烈士墓
收听听众帖子
本帖最后由 旗杆街 于
09:09 编辑
& && && && && && && && && && && && && && &育才街,曾经的文化聚集地
& &&&提及龙山路和龙门口街,大多安庆人都耳熟能详,可在这两条街连接处,有一段不足400米的小街,很多安庆市民都不得其名。这条小街因坐落在安庆一中附近,多少年来依然保持了它原来的风貌,除了一些居民楼外,文具店和书店是这条小街最大的特色。& && & 现在被称作龙门口4号的居民区原来就坐落在育才街上,穿过一个铁栅门,一个占地面积不大的老式居民区呈现眼前,这里居住的大部分是拆迁换房的老居民,经过多年的改造老式低矮的院落、灰暗的墙壁、斑驳的木门已经不见,但原住民有很多都还没有搬走。89岁的杨老太太正坐在一楼的自家小院子里择菜,提起育才街老人还记得。“我们住的这个地方原来就叫育才街,原来都是卖书和卖纸笔的,那时候安庆人都来这个地方买纸笔。”杨奶奶年岁已高,身体很棒,就是耳朵有些听不见,这个地方她已经住了60多年,杨老太说这60多年来他们住的育才街已经没有了,街头巷尾变化都很大。& && &今年78岁的叶荣宽老人也是老育才街的居民,老人家从上一辈开始就在育才街经营印刷厂,儿时育才街的景象,叶老还依稀记得。“育才街很短,但特色鲜明,以前安庆市挺著名的‘正中书局’、‘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世界印刷局’都汇集在这条街上,还有很多卖纸笔的,也就是现在的文具店,那时候这条街虽然短,却是一条挺有文化气息的小街。”& && &如今,育才街的叫法已经不存在了,这里被一同称之为龙门口。这条路也已不再是书店、印刷行业的聚集地,但因为靠近安庆一中的关系,还有几家正在经营着的书店和文化用品店。每天上下学的时候这条路上最热闹,学生们总是要到附近的书店或是文具店逗留一番,有时看十分钟的书再回家也是好的。& & “我们住在这里的老居民私下里还一直保留着对育才街的称呼,一来是叫习惯了,再者人老了就喜欢记着以前的事情,现在只要站在以前育才街的位置上,眼前出现的全是它旧时的面貌,老地名消失了却留下许多回忆。”市民叶荣宽老人说。& &&&
收听听众帖子
本帖最后由 旗杆街 于
17:08 编辑
& && && && && && && && && && && & 孝 子 坊
& && &孝子坊街是入集贤门插向东南的一条老街,乾隆年间曾立有孝子牌坊。牌坊为孝子濮闳中而立,传说濮闳中9岁时,母亲患了眼疾,一日重于一日,渐渐就什么也看不见。小小濮闳中就抱着母亲的脸,用舌头一口口地舔,几天下来,居然把母亲的眼疾舔好了。后母亲又患腹胀,医生建议以丝瓜汁入药,时值寒冬腊月,大雪茫茫,何处能得新鲜丝瓜?濮闳中哭得悲痛欲绝。后来在家藏瓜种中,居然让他翻出一枝如新摘者,喜出望外,“急取汁奉母,疾顿愈”。其父也久病在床,濮闳中四处寻医,听说舒城有一位任姓良医,医术高明,能治偏难杂症,便步行往返一昼夜两百多里,为父亲求来一单药方。回到家,两足尽肿,不能移步。不久母与父相继而殁,濮闳中便在墓边搭简陋小屋,一守多年,没有离开半步。守墓期间陆陆续续种下的小树,几年下来,葱葱郁郁长成一片大林子,当地居民尊称为孝子林。皇帝闻知此事,大为感动,亲书匾额相赐。
& &该坊为红石坊,高11.2米,宽8.4米。主体由4根石柱、3根横梁搭建而成。有一个正门、两个侧门,辅物有石座、石狮、透花窗棂、飞脊挑檐、铁钩铜铃等。石坊正面中门上刻“皇清钦旌孝子太学生冯赞”,匾书“孝子坊”,下面落款为“乾隆十七年建”。左右侧门,有石狮4对,雌雄相视,威风凛凛。上、中、下梁额分别刻有太上老君、上八仙、下八仙、四大天王、麒麟斗凤凰、鲤鱼跳龙门、龙虎相斗、鹤舞鹿驰等图案。这些图案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石坊背面雕有二十四孝图,梁额有石匾两块,一块上刻“圣旨”,一块上刻“纶音”,周围是玲珑的滚龙,两旁有石刻斗拱6块,拱眼间距均匀,为回纹透花。纵观石坊,主辅相衬,高低错落,飞脊高翘,十分壮观。由于年久风化等原因,吴孝子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 & 老安庆城牌坊不少,但为孝子而立的牌坊,这是最有名的一座。剧作家濮本信是濮家后代,据他回忆,童年时孝子坊街上还有一处老房子,长辈们称之为孝子匾,里面就供放着皇帝亲赐的匾额。至解放初,濮家后代还多在这一带居住,宅子很大,虽各有分门进出,但内里相互连通,周边居民统称为孝子院。至今仍保留的濮家老屋(万安局1号),仅是孝子院的一小部分。濮家老屋为市级重点文物单位,1923年12月中 共安庆支部成立,就是在这栋老宅子里举行的秘密会议。当时参加会议的,除柯庆施(后任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许继慎(后任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王步文(后任中 共安徽省委代理书记)外,濮氏两兄弟濮德治、濮德毅也是骨干力量。濮家老屋原为两院三进,每进又为三开间,中间为堂屋,两边是居室。后仅留其中一进,三开间,二层,外置有走廊。即便如此,老城改造中,开发商仍将原建筑拆毁,另建了他们认定的“濮家老屋”。周边不远处,原有一口濮家塘,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陷安庆,安徽巡抚蒋文庆贴身抚标丁仁发,闻巡抚吞金而逝,悲恸不已,当即携妻何氏,子宾同,一家三口投濮家塘而亡。
& & 孝子坊井位于孝子坊街西,因街而名,单眼,建有井台,现井水虽不如以前清澈,但仍能洗用。
047.JPG (156.52 KB, 下载次数: 77)
17:08 上传
收听听众帖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隍庙和庙会
& && & 古城安庆原有两座城隍庙,即县城隍庙、府城隍庙,供奉着守护城池的城隍神像。以示消灾降福,护卫安庆城的平安吉庆。
  县城隍庙历史悠久,初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嘉定十年(1217),因外族入侵,知府黄干在大龙山之南筑安庆城以备战守,移府治于此。原在潜山设立的怀宁县署一道迁移,移至安庆城附近的皖口(老山口镇)。
  按南宋朝廷旨意,全国府、县两级行政区应建城隍庙,供奉城隍神位。怀宁县署迁移到皖口后,不久就在此处兴建城隍庙。而安庆府城因外族入侵,战事紧迫,只得缓建府城隍庙。为避战乱,府署自南宋端平二年(1235)起,先后移治罗刹洲、杨槎洲。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沿江制置使马光祖复筑安庆城后,府署及怀宁县署都迁移到安庆城,成为府、县同治之城,全城供奉一座城隍庙。设在山口镇的城隍庙经历南宋、元、明三个朝代,六百年历史沧桑岁月,供“敕封显忠翌运伯”为城隍神像。
  到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怀宁县署在城内杨家塘西侧复建县城隍庙;道光元年(1821),府署在大南门街兴建府城隍庙,供奉“敕封赞化显忠灵佑王”的城隍神像,及纪氏娘娘的塑像。府城隍庙规模比县城隍庙大,庙宇轩敞,宏伟壮观。门前立雌雄石狮一对,庙内头幢楼阁为两层,上层设有戏台。两边楹联为“尧舜生,汤武末,金殿上十分角色”;“日月灯,云霞彩,天地间一大戏场”。后面是大殿,中间供奉城隍与纪氏娘娘的偶像,两侧立十殿阎罗及牛头马面。旗幡排列,香烟缭绕。大殿两旁圆柱上镶嵌黑底金字对联,是清朝大吏、曾任安徽巡抚的彭玉麟,与继任吴坤修联手合璧而成。彭题上联:“任凭尔无法无天,到此孽镜悬时,还有胆否?”下联为吴所对:“须知我能宽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转头来。”其意境不同一般,寓意颇为深刻,令人回味、感悟。
  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为县城隍生日,七月十五日为府城隍诞日。中国自唐朝以来,就有祭城隍的习俗。“民无贫富男女,旄倪空巷闾,出乐神,吹箫伐鼓,张百戏像舆于国中,尽三日而后止”。
  在县、府城隍神诞日,安庆城举行隆重的庙会。先由府、县官员上城隍庙进香朝拜,再由绅商各界及慈善机构、行业协会等操办迎神庙会。庙会当日清晨,安排人用大轿将城隍塑像抬出巡城。若是风调雨顺,民间以城隍显应,倘遇灾荒或瘟疫不吉之年,则请城隍出来驱邪。
  庆贺城隍出游的庙会,声势浩大。街上人山人海,就连郊外的农民也涌来观看。城区内万人空巷,在各街口摆放香案接城隍。城隍乘坐八人抬的黄绸大轿,乐队,仪仗队前,是24把用绸缎制的大伞(万民伞)。随后的是一排人高举着“肃静”、“回避”、“赏善罚恶”、“保国佑民”;以及“方方吉庆”、“户户平安”等白底黑字木牌。走在队列后边的人穿一色蓝衣,手拿刀、枪、剑、戟,威武雄壮。请城隍的队伍经过之处鞭炮不绝,锣鼓齐鸣,热闹非凡。
  清末民初,省城商界抓住百姓迎城隍庙会的商机,以及春节期间城乡人们上城隍庙拜城隍的习俗,将商市紧附于庙宇,举办销售商品的大庙会。在府、县城隍庙,火神庙、东岳庙附近搭起布棚、席棚,摆设琳琅满目的商品,有:日用百货、糖食糕点、烟酒、布匹等,就连美味小吃也亮相登场。庙会成为安庆商业、手工业盛况空前的商品展销会。
  为配合商品展销会,商家组织大型娱乐活动吸引顾客。从早期庙会的套圈、摸彩、吹打弹唱等小型游戏,发展到杂技、唱戏、彩车、抬阁等。街上出游的彩车、抬阁的队伍,令人悦目。前面八人举着旗幡,以四对大锣开道,唢呐鸣奏。八人扛的抬阁上,有业余演员扮演的戏剧角色。《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与法海斗法的片段,还有武松打虎的惊险动作,以及七仙女下凡翩翩起舞等。演员们沿途边舞边唱,黄梅调、京戏声声悦耳。建筑工匠表演踩高跷绝技,衬托着花船、花挑、舞龙、舞狮等精彩表演。踩高跷者身穿各色彩衣,扮演“太白醉酒”、“渔翁捕蚌”,赢得观众一片喝彩声。
  安庆后期庙会,以庙的名义,商家唱戏,娱乐搭台,招揽城乡及大江南北的人来娱乐、购物,活跃市场。庙会以平民大众为主体,成为一种民俗文化。
收听听众帖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铁佛庵大井
55ae5e61035[1].jpg (34.77 KB, 下载次数: 58)
17:16 上传
& && &&&&&铁佛庵大井目前老城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口古井,独眼,井圈为青石板材,内圈勒有20余深深绳沟,记录着老井几百年沧桑岁月。铁佛庵大井原为铁佛庵专用井。铁佛庵初建于明末,传为状元刘若宰所建,在安庆老寺庙中,赫赫有名。清时,铁佛庵香火旺盛,当时城中佛事,非迎江寺,就是铁佛庵。铁佛庵有殿宇房舍十数间,其大门额为“铁佛禅林”,殿中供奉的,是一尊铁佛,铁佛庵由此而得名。咸丰年间,太平军入驻安庆,铁佛被一根绳子吊走,熔为守城用的炮丸。1938年安庆沦陷,铁佛庵寺院渐废,到文革前,只有三两位带发僧人。“古佛由来皆铁汉&&凡夫但见是金身”,现在流传下来的,也只有这幅老对联了。 & && & 铁佛庵大井具体方位,在锡麟街西,永安街东。老城改造前,这是铁佛庵前的一条窄巷,因铁佛庵而称之为铁佛庵巷。铁佛庵大井保留有相对完整的用水区,井台一侧,半掩有7块巨大磨盘石。据周边居民介绍,上世纪60年代前后,铁佛庵部分房产被改建为石粉厂,这些磨盘石,就是石粉厂加工石粉所用的“机器”。后石粉厂倒闭,这些磨盘石废弃不用,就成了与铁佛庵大井共存的“文物”。铁佛庵大井为大口径砖井,不溢不涸,冬暖夏凉。其井水,清净明澈,可直接饮用。
2245_PICT3420.JPG (151.79 KB, 下载次数: 94)
17:17 上传
收听听众帖子
这些老街老巷& &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了& & 时间 会 磨灭很多东西 感谢楼主 让我们看到这些消失的安庆古建筑
我的 淘宝小店&&大家来捧场哦
/trade/itemlist/list_sold_items.htm
收听听众帖子
& && && && && && && && && & 铁佛庵小井
& && && && && && && &&&
4676_PICT3417.JPG (136.61 KB, 下载次数: 174)
18:34 上传
& && &&&铁佛庵是座庙。铁佛庵的前窄巷,过去称为铁佛庵巷。铁佛庵巷一东一西,有两口生活用井,同名“铁佛庵”,以大、小相区别。铁佛庵小井现仍存,但缩在高层住宅楼的一角,不留心,根本无法找到。为拍摄这口井,笔者很费了些周折。& && & 照片上的铁佛庵小井,井圈被埋了一半,周边勉强只有转身之地,井台也只剩下一半。其右的壁,就是高层住宅楼的侧墙。第一眼看到铁佛庵小井,就不由心生疑惑,哪家开发商有此慈悲之心,居然墙下留井,为老城又多保存了一丝记忆?细一打听,才知道是周边居住的一些老太太,以“胡搅蛮缠”的方式,硬从开发商口中,将铁佛庵小井“夺”了回来。铁佛庵小井虽小,却有一段让人尊敬的保卫老城文化大战的故事。
& && & 铁佛庵小井属于公用井。这类井,早先多为地方士绅共同捐资开凿,带有很大的公益色彩。《怀宁县志》就有光绪十年地方士绅出资重修北门外龙眼的记载。公用井一般都建于街头巷尾比较显眼位置,专门建有规范的井台区。公用井一般以四眼为多,双井次之,单眼相对少一些。这主要是从居民用水者众的角度考虑。
& && &铁佛庵小井井口不大,水深在3米左右,如连日阴雨,井水会与井台平齐。铁佛庵小井井圈为花岗岩石料,基本没有绳沟。据此分析,铁佛庵小井最后翻修,应该是在民国年间。
& & 铁佛庵初建于明末,传为状元刘若宰所建,在安庆老寺庙中,赫赫有名。清时,铁佛庵香火旺盛,当时城中佛事,非迎江寺,就是铁佛庵。铁佛庵有殿宇房舍十数间,其大门额为“铁佛禅林”,殿中供奉的,是一尊铁佛,铁佛庵由此而得名。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入驻安庆,铁佛被一根绳子吊走,熔为守城用的炮丸。1938年安庆沦陷,铁佛庵寺院渐废,到文革前,只有三两位带发僧人。“古佛由来皆铁汉&&凡夫但见是金身”,现在流传下来的,也只有这幅老对联了。铁佛庵小井具体方位,在锡麟街西,永安街东。
收听听众帖子
老城遗迹,岁月遗韵。
收听听众帖子
本帖最后由 旗杆街 于
20:15 编辑
& && && && && && && && && && &&&登 云 坡
登云 坡.jpg (189.71 KB, 下载次数: 78)
20:11 上传
& & 登云坡位居老城安庆“九头十三坡”之首,有着传奇的人文色彩。据史载,登云坡之上,便是盛唐山巅,汉武帝曾由此登山一望。东晋建武元年(317),精通阴阳历算的郭璞也气喘吁吁登了上来,回首望去,水树千帆,云烟万岭,不由击掌叫绝:“此地宜城”,“宜城”也因此得名。
  登云坡,亦称“杀儿坡”。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两个版本,一说太平天国时期,清军杀人如麻,一将军实在不忍卒睹,当着部下面,挥刀杀掉自己儿子,意在“杀民如杀子”,众士兵目瞪口呆,便在登云坡之下,放下屠刀;另一说是明末清初,大水顺登云坡而上,一天涨上三五层坡,眼看登云坡危在旦夕,一老太情急之中,便将自己的儿子扔进江里喂水龙王,次日,大水告退。两个版本孰真孰假并不重要,但其中的沧桑和沉重不能不令人抚案长叹。
  登云坡,现在盛唐山庄东侧,坡顶系建设路街道办事处,坡仍保留原风貌(麻石条坡,73级台阶),立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上世纪六十年代,登云坡东接小南门正街,西连胭脂巷,出口便是利民路,南临东升园浴池,正对面是一家店面,两个店,南侧杂货店,北侧牛肉店,店前一隅有一自来水笼头,供方圆百米人家饮水之用,夏日取水的人排上几十米的长龙,成为一道“景观”。
  登云坡脚下北临依泽小学(现为第二职高),南连探花第后门,达清真寺,与依泽小学对面是地区农机厂围墙(现活塞环公司)。
  登云坡既高且陡且深,坡顶麻石条系直铺而就,台阶为横铺,坡中有三两处为宽阔台阶,旨在缓冲,让人稍息。1960年代坡顶坡下各有一木质电线杆,早已是斑斑驳驳,路灯昏昏暗暗,行人有时瞎灯黑火摸索行进。
  登云坡气势宏伟,站在坡顶望去,长江如练,尽收眼底。坡的两翼是高墙,炎热酷暑之日,乃纳凉福地。整个一条坡干干净净,没有纸屑、烟蒂、树叶,也没有泥土、灰尘飞扬。路经此坡的行人,累了,席地而坐,小憩;热了,冰凉的麻石条冰凉了屁股,凉风凉爽了脊背,驱走了燥热;烦了,举目望去,不尽长江滚滚而来,心中的烦恼也随江水而去。
  登云坡的旧事已随风逝去,现在立在登云坡上,林立的高楼遮断望眼,再也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的画面,但走在坡上,我的脚下仿佛还能触摸到七十三级台阶错落有致的感觉,思绪也恍如回到了儿时。
& && && && && && && && &
登云坡.jpg (192.74 KB, 下载次数: 92)
20:12 上传
& && && && && && && && && && && && && && && && && && && &
收听听众帖子
登云坡,小时候上上下下无数次,上则大南门,下则小南门。人小,觉得头上是一线天。
收听听众帖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货& &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_副本.jpg (85.59 KB, 下载次数: 79)
17:15 上传
& && &&&如今,修旧如旧的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依旧保存古城商业老街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商业街道风貌。但许多市民给本报热线打来电话,希望坐落在这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国货街旁,竖一块文字(碑)牌,说明国货街的由来,介绍那段曾经凝聚着安庆人民一腔热血的爱国历史。
& && &四牌楼街,也就是倒扒狮街,从街名形成到现在已有400余年历史,是老城有文字记载最老的一条街。明隆庆五年(1571年),曾任山东左布政使司的刘尚志(状元刘若宰之父),在知府衙署西的商业街建起一座四柱三门的大牌坊,坊额两面题刻,一为“黄门司谏”,一为“青琐纳言”。
  居住在四牌楼街附近的80岁退休教师王芳英老人向记者介绍说,国货街原名四牌楼西街,是四牌楼街“丁”字街型插往西向的这一截,长约130米左右。国货街成名于1919年,当时安徽省城为声援五四运动,各界在此举行各种爱国运动,它凝聚着老省城的一腔热血。
& && &据安庆市文史专家张健初先生介绍,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消息传到省会安庆,包括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安徽省立第一中学在内各学校立即做出反应。日上午,2000余名学生在黄家操场召开声援大会,并通电全国。10日,安庆学生团成立,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方乐舟(洛舟)被推选为团长。翌日,又成立安徽省学生联合会筹委会,方乐舟为主任委员。20日,省城总商会配合安庆学生联合会的行动,做出抵制日货的决议。25日,安徽省学生联合会成立,方乐舟当选为会长。同日,新成立的省学联决定,在省城安庆大南门外迎宾馆设立国货检查所,并在三牌楼、四牌楼、倒扒狮等主要商业街,开设国货贩卖部。6月6日,安庆商会会同各路商团组成检查组,沿街巡查,杜绝日货。8日至10日三天,安庆商家联手罢市。11日,整个城区总罢市,大街小巷所有商店全部关门,2000余名码头工人也同时进行罢工。大规模提倡国货和抵制日货的活动,使安庆成为全国关注的政治风云中心之一。后经省ZF批准,改四牌楼西街为国货街,以纪念安庆这场声势浩大的爱国主义运动。
& &&&包括国货街在内的安庆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道路改造工程现已完工。记者看到,繁华热闹的国货街整条道路修旧如旧,成为安庆市区的一景。但王芳英老人认为,虽然不少市民关注着这条历史文化街区蕴藏的历史文化含量和今后的繁荣发展,但应在进入国货街的街口竖立一块文字(碑)牌,向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介绍那段曾经凝聚着安庆人民一腔热血的历史。
收听听众帖子
&&& && && && && && && && && &&&县 下 坡
& && && && && && && && &
县下坡_副本.jpg (72.72 KB, 下载次数: 66)
16:10 上传
& && & 县下坡,南连玉琳路,北接龙门口街,东邻司下坡,西衔玉虹街,全长245米。坡顶系清代怀宁县衙署所在地,故称县下坡。
  县下坡南口的对面是五档坡,左边是司下坡,它的所在也是老城安庆十三坡中“坡”最为集中的地带。
  县下坡系南北走向,由麻石条铺就,坡势南缓北陡。与其它十二坡相比,县下坡可用“宽广、气派”四字形容,其坡不仅很宽,而且每上三五级时就有一级宽阔台阶平缓过渡,坡的两边又均是用麻石条依坡势斜铺,仿佛给坡镶上一道边,更显落落大方。坡的两侧数米之处又是依级而上的三三两两民宅大屋,不显得拥挤逼仄,倒显宽广、气派。因为昔日坡顶之上是县衙门所在地,而坡中又有牌坊多座,庄重而威严,这一切是其余十二坡无法相比的,故它又被老城人称为十三坡中最大的坡。
  据《怀宁县志》记载:“同善药局在县下坡,清光绪年间官立,专送诊贫民,常年经费由官发给。”药局虽无行政干预和经济制裁的权力,但其辖制医户轮差和“官给抄本”,即要求医户依方配药,已具有医药管理机构的雏形。这或是许百年来设在县下坡之中的唯一行政机构。
  县下坡的底处曾有豆腐作坊、木匠店、烟酒铺、油坊和茶炉。县下坡之中的东侧又有一条曲折小巷通往司下坡,与之对应的稍下处有一条小路通往玉虹街,这条小路的北面是原安庆福利工厂的后围墙,其南是一片绿油油菜地,抄近路的我曾多次从玉虹街来往横穿县下坡抵达司下坡,去往市中心。
  县下坡曾坐落七八家民宅大屋,如何家大屋、余家大屋、郑家大屋……这里庭院深深,最后一进都有庭院花台,“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值得一提的建筑是大雷公寓和徽派楼式民居“鸣凤里”。大雷公寓为望江绅士所建,“鸣凤里”坐落于坡的上端,站在此处,城西一览无余。在它被开发之前,常有三五学生在此画画写生。
  “鸣凤里”老宅基后的“高冈鸣凤”,系在民国初年由当时安徽省城总商会副会长程鸣鸾所建,前后两进共31间,分三开间户型和两开间户型,底层还有铺房,主要出租给旅居安庆的附近的钱庄老板。“高冈鸣凤”虽然仍保留原来的格局,但屋檐沿板已脱落,青瓦凌乱不齐,屋内破旧杂乱,阴暗潮湿,木楼梯残缺不完整;楼廊木栏杆损坏严重,东倒西歪。老宅再看不到原先清代古民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建筑风貌。
  县下坡还有一座不可忽略的建筑———土地庙。昔日这里香火很旺,有过不少传说和故事。即便是开发之后,它仍得到了保留,这当然是很有趣的事。
  因为上世纪末的一场开发,县下坡已是面目全非,现得以保存的是坡上的42级台阶、一座土地庙和“高冈鸣凤”,从它们身上,人们或许能找到一点昔日县下坡的影子。
& && && && && && && &
民国怀宁县志地图._副本.jpg (52.37 KB, 下载次数: 98)
16:15 上传
& && && && && && && &
gbe3&690._副本.jpg (63.83 KB, 下载次数: 107)
16:16 上传
& && && && && && && && && && &
收听听众帖子
老建筑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些资料都很珍贵。
學習,交流。
收听听众帖子
& && && && && && && && && & 大&&新&&桥
& && & 大新桥街,东起安庆市鸭儿塘路,西至沙漠洲防洪大堤,全长百余米。大新桥街,因桥而得名。
  说大新桥街,必说大新桥。大新桥为1583年(明万历11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的汪道亨(怀宁人)捐资修建,清光绪年间复修。
  明清时期,大新桥一带为“水泽之乡”,长江、皖河、石门湖在此汇集,北面不远处又有鸭儿塘。有水必有桥。这一带桥也多,它的西面是小新桥,北面是便民桥、女儿桥、广济桥。
  大新桥原本是内河码头,通往安庆各县与江西、湖北等古道,也是当时安庆客货重要的集散地,素有“八省通津大新桥”之说。
  大新桥街,因大新桥的码头而繁华。这里商铺林立、店幌招展,与大新桥街的东头连接的古牌楼街,形成西门繁华的前街;和前街平行的大观亭、大王庙街一线,被称为后街;前街和后街又有横坝头等街的连接,构成老西门外的繁华地带。1843年(道光23年),石达开率兵来安庆,筑楼设防,并在西门外大新桥设立关卡征税,由此可见,当时的大新桥码头是何等繁华和重要。
  1954年,一场洪水着实让大新桥街人惊悸一场。正是仲夏季节,一连下着几天暴雨,人的眼都无法睁开。不知谁第一个发现,桥没有了。满街的水。水面上流动着漂浮物,时而见到鱼儿游弋;满街都搭起了跳板,纵横交错,连成一片,通往店铺、人家,不懂事的孩子们,在跳板上来回跑动。大新桥街店铺的小老板们,仍抱侥幸的心理,以为大水要不了几天就会退去,生意还能照样做。谁知,水势有增无减,大水后来又封住了大门,无法出入,店铺主们只好搬到楼上。大水后来又淹到二楼的窗下,伸手可触。窗外的小船来来往往,尽是搬家的。船老大不时地朝两面的人家喊道:“还不搬家?”“快了快了!”“老板快搬吧,守不住了,再不搬,来不及呢!”船老大的几句忠告,让在此坚守的几个老板着实发慌。一条条小船,载着一家老小,载着家什铺盖,载着忧愁与惊慌,离开了满目悲凉的大新桥街……
  大新桥街,曾有一浴池。浴池名叫新园,标准分几等。没钱的人在热水池泡上一会儿,哼上一段“江水滔滔……”,便赶紧穿好衣裳就走,他们没有时间在此休闲。跑码头的以及做生意的人却是不一样,他们泡完澡后,躺在方格蒸汽木板上熏一下,活活筋骨,再叫人擦背、搓脚。之后,他们进入小包间的躺床上休息,跑堂的沏茶、递上热手巾给他们擦身。接着,又送来几小碟花生米、五香豆、五香干和一壶酒,跑堂的把他们伺候得舒舒服服,老板们一高兴,就会递上一支烟,奖赏点五香干和一杯酒之类的,有的甚至出手大方给点小费。也有几个孩子在包间内外穿梭,他们或是颈子套上一根绳索,连接手上捧的小木箱,或是胳膊挂着篮子,嘴里不停地吆喝:“瓜子、糖果、白糖饼啊!”“香烟,大重九烟!”“花生米、五香干、白干啊!”但叫的最欢的,自然是跑堂的:“水来了,茶来了,老板请坐,热手巾把来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新桥街灰不溜秋。街尽头的江堤边是安庆造船厂,中间是一家规模最大的商店———安庆市大新桥渔需水产品商店,整条街零零散散地夹杂着土产、烟酒、百货小店。大新桥渔需水产品商店规模大,经营的范围也广,不仅收购西门一带水产品,然后直接调拨、批发、销售,而且组织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直接送到船上供应给渔民,此外,还专营渔具,组织船上用品(船锚、柴油机配件及油料)供应给渔民。
  大新桥街曾因水、因码头而繁华,却又因又无水、无码头而萧条。如今的大新桥街冷冷清清,唯有街口的农贸市场会在早晨喧嚣、嘈杂一阵子。居住在这条街的后代人,几乎没有离开此街一步。倘若你有兴趣打听,他们的祖辈,昔日不是盐业就是棉行的老板。
  租居这条街房屋做生意的人,来来走走;唯有一不起眼的铁匠铺在此落根二十余年。
  铁匠铺,黑咕隆咚,比这条街更不起眼———一个烧煤锻铁的土灶,一块铁砧,一堆用蛇皮袋装好的烟煤码在墙壁旁,一堆乱七八糟的钢材堆放在墙旮旯。铁匠是怀宁洪镇人,十五岁就闯荡江湖,如今步入中年。铁匠铺生意红火,活儿做不完,原先锻打船上用品,如锚之类的,后又打农具和家常用品,以及卖肉的刀具等。
  如今的大新桥,桥还在,但桥下的一条小沟,潺潺流着浊水,似乎对着来往的过桥人诉说着曾经的沧桑。桥畔,仍仰躺着两块十米之长的麻石条———原本搭在桥上的巨石,默默地望着桥,似乎展示着大新桥的过去辉煌。
收听听众帖子
楼主,读了你的文章,仿佛把我带进了小时候走进走出的小街小巷。冒昧地问一句,你今年多大,能否交个朋友,在安庆住吗?能联系到你吗,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
收听听众帖子
东门侠 发表于
楼主,读了你的文章,仿佛把我带进了小时候走进走出的小街小巷。冒昧地问一句,你今年多大,能否交个朋友, ...
你能喜欢,我就很高兴。
和你一样,我也是热爱家乡,喜欢怀旧的退休之人,住在安庆。
其实我不会写作,这些文章都是在网络上搜集的,觉得好就转过来跟大家分享。
很不错了 谢谢分享&
我觉得写是蛮累的,转载也不错。可否见个面叙叙。&
收听听众帖子
本帖最后由 旗杆街 于
16:16 编辑
& && && && && && && && &&&大观亭街老茶馆& &
& && && && &
& && && && &
搜狗截图_副本.jpg (242.2 KB, 下载次数: 96)
16:16 上传
& && && && && && && &&&
& &&& 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大观亭建成,“大观远眺”后来被列为安庆老城十二景之一。刘若宰、王士祯、邓石如、曾国藩、陈独秀、胡适、郁达夫等历史人物都曾登临揽胜,写下歌颂元忠宣公余阙和大观亭的诗文。
  明清时期,大观亭街成为城西最热闹的街市。粮油棉商号,铁木竹等店铺鳞次栉比。这条老街又是通往安庆各县及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市(所谓“八省通津”)的主要古道。2007年,大观亭街荣获国家级历史文化老街的称号,不能不说与这段历史有关。
  大观亭街茶馆遍布,向东伸展到城西正观门前西正街。有的茶馆兼营茶食、说书场。茶馆、酒楼、游艺、书刊,使大观亭街成为大众旅游观光地和公共娱乐场所。
  大观亭周围茶幌招展,一家家小茶馆似星罗棋布。大众化的茶馆有“亭苑”、“滨江”等,是小商小贩、工匠、挑水工喝壶粗茶、消除疲劳的去处。茶馆内摆着几张茶桌,围着一些长条板凳,茶桌中间放着瓷茶壶与茶碗,茶壶有大小之分,以壶计价,茶客自倒自饮,喝痛快为止。有的茶客是一碟瓜子,一碟花生米,就着粗茶,过把茶瘾,相互间拉呱街巷见闻,打听进货渠道与生意行情,彼此推心置腹,以茶传情。推车、搬运工们,随手掏出自带的竹制菜筒装的咸菜,及小布袋内干粮、米粑,边喝边吃边聊天。茶馆还聘请了“讲茶先生”,专为茶客服务,替闹过矛盾的人化解纠纷。讲茶先生以理服人,常使有隙的双方拱手言欢。讲茶先生又称“笔墨先生”,还为茶客代写契约、拜师协议等,所收取的费用,茶馆也要提成。
  这些大众化茶馆每天下午为招徕茶客,还开设说书场,请说书艺人说鼓书,什么《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等,茶客听得津津有味。大观亭街在说书场的基础上,还开办一家戏园。
  大观亭周围上档次的茶馆有大观亭茶社、得意楼、隆胜楼等,门额以彩绘点缀,镶嵌龙凤吉祥或山水人物,大门两侧挂着与茶相关的楹联牌匾,大观亭茶社楹联为“香浮碧乳留真味,影动清流惬素心”,得意楼楹联是:“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情趣盎然、品位上佳。这些茶馆消费不菲,在此类茶馆进进出出的茶客一般或是官绅商贾、行业老板,或是文人雅士、教育界名流。茶房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衫,肩搭白毛巾,站在茶馆门前,笑容满面的迎接茶客:“欢迎光临!”并将茶客引入茶厅。
  茶厅吊着宫灯,设有包厢与雅座。门窗雕刻花草虫鱼,茶具古色古香。除紫砂壶外,还有画龙绘凤的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盖碗。茶柜上依次排列着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食品柜中陈列着名贵茶食、酥烧饼、春卷、糕花等。
  茶房经过专门训练,会一整套茶艺。他们向茶客递上毛巾把后,便拎着长嘴铜壶冲茶。人站在一米之处,将沸腾的开水准确地射入茶杯中,号称“金龙吐水”。他们还能从茶客身后冲水射茶,以及隔桌射茶,条条水龙似彩虹绚丽多姿,这叫“江上彩虹”。茶房能说会道,随嘴能将名茶的典故与传说渲染一通。“酒满敬客,茶满损客”,故茶杯中只能冲七成水,寓意“七分茶,十分情”,以示对茶客的敬意与尊重。
哈哈 我家就在卫星地图上&
收听听众帖子
本帖最后由 旗杆街 于
18:44 编辑
& && && && && && && && && && &北& &正& &街
& && && && && && && && && && && && && && && && && && &
xin_.jpg (47.15 KB, 下载次数: 73)
18:43 上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改革开放初期的北正街& && &&&
& && &&&清代末、民国初期,北正街在老城安庆中算是一条较为繁华的街,它南起孝肃路西段,北止集贤门,出了城门便是吊桥和护城河。许是打北城进出的人,都要经过这条狭窄的短街,清晨的街上也是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
  北正街集聚数家店铺和作坊,“老字号”店铺有三五家,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天源酱园和信记人和泰国药店。这两家“老字号”经营理念各有特色:天源酱园老板夏育之,原本是打豆腐出身,在北正街开了一家水豆腐店,靠的是一瓢瓢水豆腐起家,后经营酱园,终成为老城安庆酱园业五巨头之一;信记人和泰国药店是老人和泰国药店的第二分店,它之所以在老城安庆的药材生意能做大做强,靠的是诚信“二字”,所选药材须是指定产地,真材实料。老人和泰国药店鼎盛时期分别在国货街和北正街开了两家分店。
  彼时的北正街,还有一处不可忽略的建筑物———福音堂。福音堂是安庆最早的基督教堂,建于同治八年(1869),鼎盛时有五幢楼房,六栋平房,进出教堂的教徒达80余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正街最明显的变化,是柏油马路取代麻石条铺就的路。但整个一条依然街灰不溜秋,破烂不堪,街的两旁多半居住人家,间或夹杂数家店铺和空地,街的两旁有数条小巷。街南端的拐角头有一家剃头店,一条街人都在这剃头、刮面。往下是一家炒坊,五香花生米特有名气。过了一家饮食店后,便是这条街最大商店,人称“红三”(国营安庆烟酒公司红旗路第三门市部)。“红三”是专供老红军、老干部的高档烟酒商店。烟是飞马、佛子岭和大前门牌子,酒是古井、茅台,一瓶古井五六块,茅台也不过十块左右。我们班有一个高干出身的同学,姓罗,总是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昨天我又去‘红三’了。”我们班同学干脆叫他“罗红三”。“红三”的下对面是龙神寺菜市场,也算安庆当时屈指可数的菜市场之一。菜市场的正对面是天源豆腐店、肉铺、粮站和一家小烟酒店。往下挪几步,便是一家不打眼的秤店。秤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板肥头胖脑,说话嗓门大,一张嘴露出两颗金牙。平时只看到他坐在小板凳上,一上一下刨着紫色的秤杆。有一个收货商,出高价请他做假秤,被他臭骂一顿:“老子不开店也不做假秤,你给老子滚!”骂得一条街人都能听见。
  靠近城门口的东边,有一口井,是女人天下。井口很大,可容三五人同时取水,井台也大,十余人可一起洗菜、洗刷衣物。井旁除了哗哗水声,就是欢声、笑声、歌声。笔者曾在此目睹一次“洗井”全程,这是一个盛夏天,一根竹篙插进井中,一人抱着竹篙,两脚踩井檐缺口,慢慢往下滑行,到井底下,将井底泥土、污垢、杂物、菜梗和石头,放进打水桶里,井上人再把桶拉上去,而后,井下人顺着竹篙爬上来。
  1970年代末,北正街的街头巷尾的路灯下,多了七八副馄饨担子,摊主是来自怀宁农村的农民。那时北正街的夜晚并没有什么大排档之类,街头巷尾的星星点点馄饨担上的马灯,照亮了北正街夜宵市场,这或许是北正街最早的夜宵市场。随之,居住大街两旁有三两人家开始“破门开店”,开起小吃店,北正街的大排档登场了。
  上世纪末,一场大开发给北正街带来契机,一度萧条、沉寂的北正街也渐渐繁华、热闹起来。北正街“好吃一条街”初具规模,最早以重庆火锅为主,风靡一条街。高峰时,小火锅店则不计其数。几经竞争,也不过三两年时光,北正街的火锅也不再风光,多家火锅店“改头换面”。
  如今,北正街的小吃一条街以龙虾、烧烤、土菜为主,兼容其他。以龙虾为龙头的特色小吃,带动数十家龙虾小店,与烧烤、油炸摊点相呼应,形成北正街一道烧烤小吃风景线。此外,一些其它地方特色小吃,也让本地的居民和外地客人流连忘返。可以说,夜晚的北正街也越发精神。
收听听众帖子
& && && && && && && && && &&&古& &牌& &楼
& && & 古牌楼戴上“古”帽子,历史究竟有多久?虽志书上没有记载,但据说它建成的年代,比明朝中期的钱牌楼、倒扒狮牌坊还要早。由于古牌楼是街坊小商人与平民百姓集资所建的简易牌坊,用于祭祀龙王,锁住江水,祈求消除水患、平安吉祥,因而这民间举措并未引起官府与文人墨客的注意。但以古牌楼命名的街名,《怀宁道光志》城郭街衢图已明确标出,不过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了。
  古牌楼街濒临长江北岸,离江堤仅只有几十米,明清时是安庆城西门外一条河街,与五巷口、广济桥街相连接。当年,从大新桥到朱家坡,分别建有六大码头,而靠近古牌楼街就有三个水码头,有一条内河从大新桥码头直通此街背后,水上交通极为便利,木船可直达古牌楼街。码头周围舟楫遍布,帆樯林立,船上装满瓜果,汇集到老街的瓜果行,古牌楼一带成为繁华的瓜果市场。
  每年水果上市,江西的桔子,广州的荸荠、香蕉,湖北的甘蔗,陕西的红枣,山东的柿饼,以及本省的砀山梨,怀远的石榴等,由民船陆续运抵安庆。水果大都销往古牌楼瓜果市场的“蔡隆泰”、“严万太”、“顺和祥”、“王福太”等几家大的商行。
  西瓜成熟的季节,长江对岸的大渡口、杨家套、章家湾,以及皖河两岸的海口洲、山口镇等地瓜农,用船将西瓜送往古牌楼瓜行。郊外的茅家岭、柴家包、乱石堆、余家湾等地产桃量较大,而怀宁、潜山的水果,则由农民用土车、板车等运送,也有的用肩挑(他们被称为山客),从陆路送到古牌楼街的水果行。最旺的季节,每天古牌楼瓜果市仅西瓜就销售几万斤。全城的瓜果摊点与小贩来此批发,或摆摊零售,或串街走巷叫卖。
  我的祖父吴振珊,年青时曾在“蔡隆泰”行当伙计,他熟悉瓜果市场行规与行情。祖父晚年,常吧嗒着黄烟袋,同我谈起陈年往事。他告诉我,在清代,古牌楼瓜果市就有商贸经纪人。他们不同于当今明星聘请的经纪人,处理经济事务,而是调停物价,促成交易。他们在成为经纪人之前,先得向府、县管理市场官员申请资格,由衙署有关部门核准后,发给《牙行经纪证》,简称“牙贴”,才能成为管理市场的经纪人。获准的经纪人必须熟悉商市行情,能鉴定评判商品,而且要思维敏捷,能言善辩,适应市场的风云变幻。经纪人又不同于一般的掮客,掮客直接从买卖双方收取佣金(交易费),而是由官方按月发给酬金,有比较稳定的收入。经纪人受官方委派后,对交易的商品先进行价格评估,使买卖双方都能接受,成交后按规定收取商税,开出税票,由卖方向市场部门缴纳。
  遇到大宗交易时,商行的老板一般都亲自出马,与卖主直接进行洽谈,以防止中间人作弊。老板领着随从人员登船,先察看货色,再商议价格。与老卖主谈价格,为了保密,不使外人知晓,用的是本行行码,价格中涉及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分别以叶、都、些、许、厂、舌、柴、瞎、神、田等文字来表示,有的以枝花、郎山、老僧、块玉、团花、摇树、木柴、过海、老翁、同一来代表。如果行码被人破译,双方下次重新敲定。价格确定后,才开始下货。为防止秤上玩鬼,双方各持一杆大秤,相互监督,最后划码计算、结算,并请经济人公证,开票纳税。
  民国初年,古牌楼的瓜果行对安庆周边的瓜农进行扶持,在西瓜下种后,允许瓜农向商行借钱购买肥料,卖瓜时一次还清。
  西瓜上市时,瓜农先得观察天色,在万里无云的大晴天,深夜下瓜装船,连夜送到瓜行,这样更有望卖上好价格。远路的山客,将水果卖给商行后,返程想再挣几个钱,便从城里采购煤油、铁器、五金产品、日用百货等小商品,到乡村贩卖,他们无形中搭起商贸流通的桥梁。
  古牌楼瓜果市,对活跃老城安庆的市场起了一定作用,值得追忆与回味。
收听听众帖子
旗杆街 发表于
国&&货& &街& & ...
& && && && && && &
a6.jpg (123.91 KB, 下载次数: 66)
10:39 上传
收听听众帖子
& && && && && && && && & 大南门老药号
& && && && && && && && && && && && && && && &
38643.jpg (95.76 KB, 下载次数: 81)
17:09 上传
& && & 安庆城区大南门又称正南门,是老城的重要门户。大南门街建在登云坡上的“一指岩”,即汉武帝刘彻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下巡狩登临的“盛唐山”。此街与闹市的四牌楼相连接,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
  大南门曾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也历经几次更名,先由“盛唐门”改为“镇海门”,后定名“大南门”,意指与天上的南天门遥遥相望,旧时,京城从水驿送达安徽巡抚、安庆知府圣旨、诏谕时,地方官员要在大南门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官员外出所乘之船,一律从大南门宜城渡口启程。民间也盛传大南门街是“风水宝地”。此街不仅建有府城隍庙、药王庙,而且中西药商家纷纷在药王庙周围开设药号。
  最早落户的药号是余良卿膏药店,于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开业。紧接着登场的是同德、佘良乡、余长春、汤池春、益寿堂等中药号。不久,华美、集成、罗威等几家西药店也陆续在此挂牌营业。因此,大南门街又称为药王庙街。
  余良卿号店主曾在药王庙附近摆摊卖药,为招揽顾客,店家在药摊旁边放着制药用的碾槽与石磨。膏药价格便宜、疗效好,深受患者欢迎。生意兴旺后,该号店主才租店铺,亮出“余良卿”黑底金字招牌。
  几年后,余良卿门路大开,尤其得到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来安庆的排工、船工青睐,他们认为此膏药治疗疮疖、关节炎有奇效,纷纷到余良卿批发膏药赠送亲朋好友,逐渐成为当地经销余良卿膏药的代销商。有趣的是,小说家古龙先生不知怎么也看中了大南门街老药号余良卿!他在创作武侠小说《绝代双骄》时,特意将书中主人公小鱼儿安排在余良卿当了半年学徒,从而使余良卿声名远扬。
  每天曙光初照,大南门街就挤满购药的顾客。各家药号开店门接客,店内摆设茶水柜,长嘴铜茶壶下烧着炭火,由伙计倒茶、敬烟。益寿堂中药号的药柜架上挂着匾额,上书“济世救人,童叟无欺”、“参茸燕挂,定价不二”。
  这些“不二价”的药号,在店堂内设堂薄(价目表),使购药者一目了然。店员拣药时,一律按照堂薄公示的价格算价,不许欺骗顾客。
  因药品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中药号对拣药师傅考核严格,一般具有十五年工龄以上的老药工才能胜任此项工作。拣药师傅必须技术全面,精通药书,识药性,并能熟练地分辨出七百多种药材的性能和制剂的真伪、优劣。为防止拣药时出差错,各家中药号还安排专人查对药单,并在药单上盖上图章后,才能将药打包,交给顾客。有的药号还专门派人跟踪服务,上门煎药,做到万无一失。
  大南门各家药号,无论中、西药店,夜晚均安排药师值班,倘若有顾客夜间购药,只要敲店门,就有人开门迎客,纵是数九寒天的深夜也不例外。各家药号为夜间方便顾客,在药店的店门板上都留有一个方形的洞口,以便递药方、付钱与取药。
  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安庆药业同仁在大南门街药王庙举行“药王会”,又称庙会,并在药王庙祭拜药王菩萨。据说这一天是药王孙思邈的生日。为隆重庆祝药王会,各家药店门前都挂着药王画像。大南门街热闹非凡,有的人高举幡旗,抬着披红挂彩的药王塑像,药王的头上画着一条龙,骑白马,手上拿着一根银针,随时准备为人治病。街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药号门前摆着库藏的珍贵药材供人观赏,以显耀自家店的雄厚资本与充足的药源。安庆各县的药农也纷纷赶来参加药王会。他们在大南门街举办中药材展销会,街头巷尾摆着茯苓、辛夷花、天麻、玄胡、蔓荆子、桔梗等中草药,供中药店与顾客选购。
  药王会充满着药文化的氛围。张立达国药号亮出的楹联是:“立己方为仁者寿,达生便是治人书”。余长春药号楹联是:“灵药妙方,驱除疾病;琴心剑胆,保卫健康。”益寿堂药号楹联是:“一药一灵,指鹿岂能为马;百方百病,以羊焉可易牛”。而余良卿老药号以民间传说“铁拐李搭救余良卿”来加以宣传,店门前竖立着铁拐李的塑像。
  大南门街老药号以医药来驱逐病魔,帮助人们消灾祛病,增福增寿,其良善的行为和经商之道,至今仍值得回味与追忆。
收听听众帖子
& && && && && && && && && && && && && &沧桑任家坡和任氏宅第&&(一)
& && && && && && &
民国安庆_副本.jpg (114.95 KB, 下载次数: 10)
15:34 上传
任家坡是我市城南介于大南门街和滨江桥之间的一条东西走向,长度不过三、四百米的街。实际上它距离我市解放初尚存的南门城门镇海门、西门城门正观门都不足里许。任家坡街的地形特殊,历史文化底蕴厚重。
& && && && && &
1140_副本.jpg (109.51 KB, 下载次数: 14)
15:39 上传
  这里所说的任家坡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将任氏宅第(后来民间称之为“英王府”、“督帅府”、“太史第”)前的东自胭脂巷往西包括黄甲坡、杨家拐的一部分组合后而成的。改称后的任家坡是条较平直、无坡的街。而历史上的任家坡是任氏宅第南边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坡的名称。应该说这是早年真正意义上的任家坡,因为它有坡。这从清道光年间安庆城廓街衢图以及上世纪初的安庆城厢图上可以看出任家坡原先的南北走向。到了抗日战争前的安徽省城街巷简图上,任家坡则改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街。
& && && && &&&
8406276_副本.jpg (96.15 KB, 下载次数: 5)
15:39 上传
  说任家坡的地形特殊,是因为它整条街都坐落在山脊上,地势高峻,视野宏阔。如果你知道些老安庆昔日的街巷名称,并仔细观察过,你会发现过去我市坊间所说的“九头十三坡”竟然有六条坡紧邻着或连接着任家坡。说具体些,这就是街东的登云坡、东南边的凤凰坡(原大南门街坡脚下、镇海门的一条小坡)、街南的宣家坡、街西北的黄甲坡、西边不远处的五垱坡及路街中段原先的任家坡。除此六条坡之外,另外还有紧连任家坡东端,十多年前原来全是坡的大南门街,还有宣家坡与原任家坡间的一条大坡等。这些街或坡虽不以坡为名,但坡度都较大。因此,先前无论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去任家坡街,都要上坡再上坡,上行再上行。
  任家坡街的地形特殊,还表现在它所坐落的山脊与街东端的盛唐山西端的黄甲山、枸杞山,山山相连,总长度不足千米,应该说它们实为同一山脉。这一山脉虽然不是高耸云表、气冲霄汉,但在安庆城沿江东西一、二十里范围内,除了早年枞阳门外有高度不大实则难以称之为山的棋盘山、炮营山外,唯独这一山脉临江突兀而立、雄峙江畔,千万年来一直俯视着足下滚滚东去的长江,气势也够恢宏的。
  在漫长的岁月里,任家坡所坐落的山脊与东西两端的盛唐山、黄甲山、枸杞山一样,为建民居,为修路,高度一降再降,如今行走在街上,难以再见往昔的烟柳迷朦、芦荻萧萧、夕阳衔堞或白帆片片、鸥鸟翻飞、江天廖廓的苍茫景象了。
收听听众帖子
这些都是厚重的历史啊
收听听众帖子
旗杆街 发表于
沧桑任家坡和任氏宅第&&(一)
& && &&&...
这个名字改动没有道理,硬把一个‘坡’字,安到一条平路上。把原来的胭脂巷、杨家拐等好听的名字挤掉了。
收听听众帖子
非常感谢LZ,希望政府能好好保护这些古迹,许多需要进行抢救性修复。
收听听众帖子
& && && && && &&&沧桑任家坡和任氏宅第&&(二)
  说到任家坡的厚重历史文化,可以从这条街的历史深处曾建有的有影响的建筑及曾演绎的一幕幕或令人唏嘘低 或令人感佩的事件中窥见。我们不妨从任家坡街的东端往西数去,首先是建于宣家坡与老任家坡间的丰备仓,它与古时的常平仓一样相当于今天的粮库,都是储粮,以防灾荒用的。该仓为清道光年间所建,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中。后来在此仓旧址上创建了“凤鸣书院”。清末新学兴起,遂于上世纪初,改设为“凤鸣小学堂”,继而改为“凤鸣高等小学堂”,不久又改为“怀宁县立中学堂”,此即安庆四中前身,它开了安庆新型中等学堂的先河。
  由此往西行不远,街北即为占地甚广、名气很大的任氏宅第,这宅第为仕至山东提学的任塾于康熙年间所建。任氏宅第名“屺园”,园内建有“宵汉楼”。任宅建成后前来探访、拜见、诗酒唱和的文人雅士络绎不绝。任家坡街也因此而出名。当时的大文人如钱澄之、姚鼎、邓石如、潘江等都是任家常客。造访任宅的无不登“霄汉楼”,登楼的无不沉醉于眼前的“缥缈欲飞、江山满目”的宏阔景象中,于是灵感潜入,诗情涌动。因为这宅第、这楼,文人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诗文,如“置身祗觉云霄近,倾耳疑闻河汉流”、“未晨先见日,当暑忽成秋”……这宅第,这楼为先前的寻常街巷平添了几许文化意蕴。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饱受战祸的安庆较大规模的官宅仅剩两幢,任宅是其中一栋。太平军占领安庆的八年时间里,这儿顺理成章地成了守将叶芸来、张朝爵的驻所,任家坡街上常见他们戎马倥偬,行色匆匆的身影。后来陈玉成驻安庆期间,任宅一度成了“英王府”,多年与清军的激战,陈急盼能击溃湘军,但事与愿违,湘军经过三年的围城终于攻陷安庆。任宅又成了从东流来安庆受降的湘军统帅曾国藩的督帅府。曾氏是以胜利者踌躇满志的姿态出现在安庆的。一时间,任家坡街上曾氏的部将、幕僚、门生等往来不断。此时的任宅迎来送往、门庭若市。频繁出入督帅府的湘军名将有曾国藩、彭玉麟、鲍超、多隆阿、胡林翼等;幕僚、门生等人有李鸿章、赵烈文、吴汝伦、王闿运、陈宝箴、容闳等;还有我国第一代机械工程师李善元、华衡芳、徐寿等……他们在庆贺胜利的同时,又在筹划攻克金陵的战略大计、商议组建淮军、商定在安庆建军械所、子弹、火药局,生产轮船、枪弹……这里的所议之事,都是晚清时期的大事、要事,它发我国兵器工业和造船工业之滥觞。因此,不可小觑历史上的任家坡街及使这街出名的任氏宅第。
  1864年秋,曾国藩已在安庆屯驻了三年,在金陵被湘军攻克后,他顺流东下,去了金陵。李鸿章随即来到任家坡街上的任氏宅第,并将它进行了一番修葺,于是这儿成了李公馆。光绪年间,这儿又成了李鸿章从子李经世的“太史第”。这前后的一段时期里,这儿虽仍然是达官贵胄的豪宅,但它毕竟少了先前的名望,并渐渐落寞了,任家坡街也因此冷清了不少。
官方新浪微博
官方腾讯微博
|||||||&&&
Powered by
安庆瑞易文化
地址:华茂1958-C7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瓷器茶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