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石雕价格古墓前有石雕是什么人物

清代战场人物石雕 - 雕刻造像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清代战场人物石雕
长133cm高61cm厚10cm
有兴趣电话或者威 信联系:
有时候人不在电脑旁。
查看完整版本:古墓前的四动物雕塑的那四种?_百度知道
古墓前的四动物雕塑的那四种?
表....,还有什么来着....,义气....,忠诚
獬豸(象征公正),盛于明清;石人十二尊、石兽,是帝王陵墓前主要供祭仪物之一、麒麟(象征吉祥太平),两坐两立、“石翁仲”或“石兽群”、马(象征征战)。按规制分别排列着十二对石兽,它们按照一定的次序在特定的方向排列,其中骆驼。这些石兽又名“石象生”,为石雕人物、骆驼(象征运输),始于秦汉。神道两旁排列着一群石兽、勋臣(象征有功勋的文武百官)各四尊,是陵墓的装饰性建筑,故又象征疆域辽阔   石象生又称石翁仲、文臣(象征近身文臣)、马又分别为各地运输工具、动物成对立于神道两侧,石兽如同一批“卫士”护卫着皇陵。   石像生是指在神道两侧放置的石人,其中武臣(象征侍卫将军),依次为狮子(象征威武)、象(象征吉祥太平)、象,兴于唐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动物雕塑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自幼父母双亡,励志读书,20岁补博学弟子员。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举,嘉庆十九年成进土,钦点翰林院蔗吉士,改刑部主事。道光六年(1826年)记员外郎。次年,考察列为一等,升刑部郎中。
  嘉庆八年(1803年),补博士弟子员。
  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举人。
  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注:庶吉士,翰林院短期职位,学习当官知识,一般为期三年),散馆后(注:散馆,翰林院考核),任刑部主事,勤审案,有能干之誉。
  道光六年(1826年),擢员外郎。
  道光七年(1827年),京察一等(注:京察,评审京官政绩),拜郎中。次年,律例馆记名以备用。
  道光九年(1829年),补江苏松江府知府,未上任又调往江苏江宁府代知府之职。
  安徽建德典史秦学健京控一案,株连多人,安徽省审问多年,仍为结案。总督求助玉。苏廷玉用百日时间日夜审讯,终使秦学健服。
  就任松江知府刚三月,便调往苏州代知府之职。其时苏州征税为全国之冠,尤其漕税(注:漕,即大运河),民重绅轻,苏廷玉命绅户纳税,而民户减税,为人民称颂。
  道光十年(1830年),迁任陕西廷榆绥道道员(注:道,省内政府的派出办事机构;道员,掌一道之政,统辖属府)。
  道光十二年(1832年),往丹阳,代理江苏督粮道道员之职,再调任苏松大道道员,后任山东按察使(注:按察使,巡抚属下,掌一省之刑狱)。
  任山东按察使时,苏廷玉平多起要案,高密李孟山杀奸一案,府及县均以擅自杀人定罪并拟判纹刑,苏廷玉判曰:“奸所杀奸,且在登时,于律应勿论。”(注:奸所,通奸场所;杀奸,杀死奸夫;登时,事发之时),将其无罪释放。其时,府衙、县衙私设押所,名曰“老虎洞”,用以关押涉案者,勒索赎金,久为民患。苏廷玉得知后,亲自查办,获数百人,并将其释放。被押者皆发长披脸,面无人色。
  道光十三年(1833年),调任四川按察使,并代理布政使之职(注:布政使,巡抚属下,掌一省之民政)。
  道光十四年(1834年),回本任。其时,四川帼匪横肆城邑(注:帼匪,专对妇女劫财劫色之匪徒),李碑喜带刀强抢妇女并轮奸。苏廷玉捋之捕治,并判重刑,其他匪帮皆敛迹。
  道光十五年(1835年),边境夷匪焚掠,布政使李义民督师往剿,苏廷玉兼理藩条,并捐万金以济军饷,道光皇帝赏以花翎。
  道光十六年(1836年),升四川布政使。
  道光十七年(1837年),马边屏山雷波猓夷大出劫掠,总督鄂山调兵万余,两路并攻,苏廷玉进言曰:师行逾万而总督不亲往,事权不一,恐偾事。”(注:偾事:败事)。鄂山以老病为借口,结果两路兵皆无功而返。
  道光十八年(1838年)二月,成都米价骤升,其时青黄不接,民愤汹汹。苏廷玉以本省年年丰收,湖南、湖北、江西皆有收成。必是奸商囤积居奇所致,下令各州、县巡查囤积户,命其出售谷物,又倡议官员捐款买米进城,并伪装商贩低价出售。
  七月,刑部尚书鄂山卒(鄂山于闰四月调任刑部尚书),四川总督宝兴调任刑部尚书,苏廷玉代总督之职,另加兵部侍郎衔,布政使由刘韵坷出任。
  十月,贵州怀仁县奸民穆继民等,聚五百人于四川作乱。四川檕江县与贵州接壤,知县毛辉凤、外委章洇明与怀仁县王鼎彝会捕穆继民,章洇明被杀,怀仁县官员欲委过于四川,巡抚贺长龄以川中匪徒越界滋事为词入告。苏廷玉不与之辩,命总兵张作功等,入贵州会剿,并接济黔军军火,穆继民终就擒,论功时却不及四川,苏廷玉亦不与之争功。
  其实,四川猓夷扰害蜀都,且经常千百为群,恣意奸淫掠劫边民,作乱时间,长达十年。历任总督皆粉饰边功,附会了案。苏廷玉认为非发兵剿捕不足以张国威、除民患。故此,会同将军凯音布、提督张必禄,上疏朝廷,以四川税轻为由,请朝廷先发努金三百万供军饷,川税则每两加征五钱,分十年摊还。然而,道光慎言用兵,尤恶加税,朝议时,以摇人心、伤元气,切责苏廷玉。但念苏廷玉出于愚诚憨直,勇往自奋,故只降为按察使,拔去花翎。
  十一月,宝兴出任四川总督。
  道光二十年(1840年),调往大理寺任少卿(注:大理寺,掌管刑狱之官署;少卿,掌管大理寺之副职)。未几,被休官回乡,在福建定居。
  三年后,英国侵扰上海。道光再以四品京堂起用,办理苏州粮台。次年归故乡,仍关心时事,并革除盐商签摊之苦。英国窥觎厦门时,苏廷玉于福州五虎门招募地方民众,组织民兵,聘神枪手训练,并捐资筑土堡于泉州海口,以防入侵。
  咸丰二年(1852年),苏廷玉辞世,终年六十九岁,葬于澳头。著有《亦佳宝诗文抄》、《从政杂录》等。
  苏廷玉在山东、江苏时,以公、明、慈、惠为民众称颂。在四川七年之时,严办匪徒,数十州县得以安宁;赈恤饥馑,数十万户得以生存。因此,离开四川之日,百姓遮道,万民泣送。辞官回乡后,仍心系时局,尽己所能,保卫国土。和林则徐一样,苏廷玉主张严禁鸦片烟。由于其个性刚正不阿,凡事以大局为重,仕途未尽如意,然其尽忠职守、爱国爱民之情操,始终如一。
  苏廷玉,字韫山,号鳌石,晚号退叟,清&泉州府同安县马巷厅翔风里澳头村(今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澳头村)人。生于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年),殁于咸丰二年(1852年)。
  父苏光彩,精医术;母庄氏,泉州城区人。
  苏廷玉5岁起即在泉州读书。幼年丧父,勤奋好学,嘉庆八年(1803年)补博士弟子员,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举人。
  举进士、初授官
  嘉庆十九年甲戍(1814年),苏廷玉成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翰林院短期职位,学习当官知识,一般为期三年),散馆(翰林院考核)后,任刑部主事,勤审案,有能干之誉。
  道光六年(1826年),擢刑部员外郎。
  道光七年(1827年),京察(评审京官政绩)一等,拜刑部郎中。次年,律例馆记名以备用。
  外放松江、江宁、苏州等府
  道光九年(1829年),补江苏松江府知府,未上任又调任江苏江宁府代知府。
  安徽建德典史秦学健京控一案,株连多人,安徽省审问多年,仍未结案。总督求助苏廷玉,苏廷玉用百日时间日夜审讯,终使秦学健服。
  就任松江知府刚三个月,便调往苏州代知府之职。
  其时苏州税赋为全国之冠,尤其漕税,民重绅轻。苏廷玉命绅户纳税,而民户减税,万民称颂。
  道员至山东按察使
  道光十年(1830年),迁任陕西延榆绥道道员。(道:省内政府的派出办事机构;道员,掌一道之政,统辖属府)
  道光十二年(1832年),往丹阳代理江苏督粮道道员,再调任苏松太道道员,后任山东按察使(按察使:巡抚属下,掌一省刑狱)。
  任山东按察使时,苏廷玉平多起要案。
  高密李孟山杀奸一案,府及县均以擅自杀人定罪并拟判绞刑,苏廷玉判曰:“奸所杀奸,且在登时,于律应勿论。”即在通奸场所杀死奸夫,且在事发之时,于律不予追究,无罪释放。
  其时,山东一些府衙、县衙私设押所,名曰“老虎洞”,用以关押涉案者,勒索赎金,久为民患。苏廷玉得知此事,亲往“老虎洞”调查,获数百人,立命释放。被押者皆发长披脸,面无人色。
  四川按察使
  道光十三年(1833年),苏廷玉调任四川按察使,署(代理)布政使(布政使:巡抚属下,掌一省民政)。道光十四年(1834年),回按察使本任。
  苏廷玉审理案件,“勤于讯峋,有能声。”
  他在《从政杂录》自序中说:“凡词讼到官,以结之迟速为拖累之轻重。两造株待则四民各废职业,而其家之父母兄弟妻子心亦不安……只此积压拖累,民已不胜其苦,官已大作之自矣。”
  他审理案件,既不拖延,尤重证据。川省有个童养媳被虐待外逃,其兄状告其婆母害死了她,附近池塘也正好有女尸浮起,县官因之定案。苏廷玉复审时认为:尸不确不可定案。后来,果见该童养媳已嫁人生子。
  其时,四川帼匪(专对妇女劫财劫色之匪徒)横肆城邑,李碑喜带刀强抢妇女并轮奸。苏廷玉捋之捕治,并判重刑,其他匪帮皆敛迹。
  道光十五年(1835年),边境夷匪焚掠,布政使李义民督师往剿,苏廷玉兼理藩条,并捐万金以济军饷,道光帝赏以花翎。
  四川布政使
  道光十六年(1836年),擢四川布政使。
  道光十七年(1837年),马边屏山雷波猓夷大出劫掠,总督鄂山调兵万余,两路并攻。苏廷玉进言曰:“师行逾万,而总督不亲往,事权不一,恐偾事。”鄂山以老病为借口,结果两路兵皆无功而返。
  道光十八年(1838年)二月,成都米价骤升,每斗米由五六百文钱一下子涨至一千三百文钱,其时正值青黄不接,民愤汹汹。
  苏廷玉以并无天灾,本省年年丰收,且临近湖南、湖北、江西诸省皆有收成,必是奸商囤积居奇所致,采取了几项措施:
  一是下令各州、县每天巡察乡场囤户,责令出粮,并严捕趁机抢劫粮食的团伙。
  二是四处调运粮食,带动和倡议官员捐款买米进城,并伪装商贩低价出售,平抑粮价。
  三是为解决民众挤购,增设不少供应点,贴出安民告示。
  经两个月努力,成都粮价渐跌,但仍比往年贵。为此,苏廷玉又果断对城内汪复兴等多家米店进行处罚,并贴出告示,又令小米贩到大街小巷零星出售,对大米店实行限价。至此,成都的米价大跌。
  苏廷玉在处理此次成都米价暴涨事件中,废寝忘食,活人无数,致“须发全白”。成都百姓感其德,纷纷送匾,但都被他婉拒。
  代四川总督
  道光十八年(1838年)闰四月,鄂山调任刑部尚书;七月,鄂山卒,四川总督宝兴调任刑部尚书。秋,苏廷玉署(代理)四川总督、加兵部侍郎衔。布政使由刘韵坷出任。
  十月,贵州怀仁县穆继民等,聚五百人于四川作乱。四川檕江县与贵州接壤,知县毛辉凤、外委章洇明与怀仁县王鼎彝会捕穆继民,章洇明被杀,怀仁县官员欲委过于四川,巡抚贺长龄以川中匪徒越界滋事为词入告。苏廷玉不与辩,命总兵张作功等,入贵州会剿,并接济黔军军火,穆继民终就擒。论功时不及四川,苏廷玉亦不与争。
  降为四川按察使
  四川猓夷扰害蜀都,且经常千百为群,恣意奸淫掠劫边民,作乱时间,长达十年。历任总督皆粉饰边功,附会了案。
  苏廷玉认为非发兵剿捕不足以张国威、除民患。故此,会同将军凯音布、提督张必禄,上疏朝廷,以四川税轻为由,请朝廷先发帑金三百万供军饷,川税则每两加征五钱,分十年摊还。
  道光慎言用兵,尤恶加税,朝议时,以“摇人心、伤元气”,切责苏廷玉。但念苏廷玉出于愚诚憨直,勇往自奋,故只降为按察使,拔去花翎。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苏廷玉奉命返京。苏廷玉在四川七年,“严办匪徒,民赖以安者数十州县;赈恤饥谨,民赖以生者十余万户。”离开四川之日,“百姓遮道,万人泣送。”
  休官返乡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苏廷玉返京后,任大理寺少卿。(大理寺:掌管刑狱之官署;少卿:掌管大理寺之副职)
  同年,被命“休致国籍三年”,休官返乡,定居泉州府治老城区通政巷北边。
  根据《同安文史资料》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窥觎厦门,苏廷玉于福州五虎门招募地方民众,组织民兵,聘神枪手训练。此外,还捐资筑土堡于泉州海口,以防敌舰突袭。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国侵扰上海。道光再以四品京堂起用苏廷玉办理苏州粮台,但也只有一年时间。次年归故乡,仍关心时事,并革除盐商签摊之苦。
  与林则徐、陈化成交好
  苏廷玉与力主禁烟、抗击外敌入侵的林则徐、陈化成素来交好。
  鸦片战争中,苏廷玉与林则徐志同道合,一同力主禁烟。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遣放新疆伊犁,当时林则徐在写给苏廷玉的一封信中谈到:“自顾之行,愤时激辄思,迨静中细思,即出亦无所益。”表达了对时势的无奈。林则徐在生前最后一年(1850年),与苏廷玉频繁通信,他们“语长情重,不啻促膝倾谈”。
  苏廷玉与陈化成是同乡挚友。道光二十年(1840年)1月,英军已开始进犯中国,陈化成受命调任江南提督。他在给苏廷玉的信中写道:“英夷到处猖獗,已破虎门、厦门、定海、势必窥伺吴淞,某海上攻战四十余年,风涛素习,严兵戒备,如夷来,必能破之,以张军威。设事机不测,亦必以死继之!”
  陈化成为国捐躯后,苏廷玉撰诗文哀悼:“公死不死,公如生时,热血满腔,英灵千古,国事孔殷,忠魂来补。”
  情系泉州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苏廷玉离任后,直至咸丰二年(1852年)去世,定居泉州12年。
  苏廷玉热心公益事业。
  他捐资修建了考亭、文昌庙、尊经阁,撰写三寺庙观堂的修建碑文,以及泉州通淮关岳庙的《觉世真经》、东街的《元妙观碑记》、市区北隅的《泉州武帝庙记》等。
  苏廷玉为泉州通淮关岳庙撰写《觉世真经》是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其子苏士准请人刻于庙中。其内容主要是儒家纲常说教和宗教宣传。其中以“关帝垂训”要信众“做好人,说好话,读好书,行好事”这四句话,迅速传遍全国各地。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撰写《泉州府学明伦堂立匾记》,以弘扬先哲、激励后代。
  同年,买下32幅大士像,装璜后送泉州清源山弥陀岩珍藏,为研究泉州近代文化、宗教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咸丰二年(1852年),苏廷玉卒,享年70岁,葬于同安新店镇澳头。后裔分布在泉州、晋江东石村、漳州、同安以及新加坡、泰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
  主要著作有《亦佳宝诗文钞》、《从政杂录》、《温陵盛事》等。
情系泉厦两地
  离任后,在移居泉州的10年中,苏廷玉热心公益事业。他捐资修建了考亭、文昌庙、尊经阁,撰写三寺庙观堂的修建碑文,以及泉州通淮关岳庙的《觉世真经》、东街的《元妙观碑记》、市区北隅的《泉州武帝庙记》等。1847年,他撰写《泉州府学明伦堂立匾记》,以弘扬先哲、激励后代。同年,他还买下32幅大士像,装潢后送泉州清源山弥陀岩珍藏,为研究泉州近代文化、宗教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其主要著作有《亦佳宝诗文钞》、《从政杂录》、《温陵盛事》等。
  苏廷玉在泉州通政巷一带留下了不少故宅,根据史料记载,苏廷玉的故宅“屋宇连绵,范围甚大”,后门直通奎章巷、东临南大街。苏仅利用通政巷东北畔临街处两间店面,当做典当行,取名“元祥”,有人便称这一带的整片屋宇为“元祥苏”。但由于缺乏相关的保护措施,如今的苏家故宅已开始四分五裂,其中梳妆楼是苏廷玉之女的闺阁,是泉州地区现存惟一的梳妆楼。据当地的居民介绍,梳妆楼乃至整座苏廷玉故宅已被后人东一块、西一块地“瓜分”了,梳妆楼也因住户不同而被隔成了两半,上楼的梯子也增建了不少。对此,泉州旧城区遗址遗迹踏勘考察项目小组已着手开始对梳妆楼进行保护的工作。
  如今,苏廷玉后裔分布在泉州、晋江东石村、漳州、同安以及新加坡、泰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
留下进士遗风
  1852年,苏廷玉逝世,享年70岁。苏廷玉死后葬在新店镇,其墓及碑已被毁,但其形状大致仍可辨认。苏廷玉墓前有两组石雕,排列在墓两侧,除石马、石虎、石羊外,还有两尊文武石翁仲,是翔安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一组古墓石雕。1987年,该石雕群被运往同安博物馆陈列,供游人参观。
  澳头村海滨东西两侧的两块巨石,保留着苏廷玉于1843年书写的“熬石”和“超旷”两处摩崖石刻。刻有“熬石”两字的巨石就在纪念苏廷玉的祠堂后,两个字看起来苍劲有力,浑厚大方;而刻有“超旷”两字的巨石则在澳头海边,由于经历了长期的海浪冲刷,字迹已不太明显,但仍可依稀辨认出“超旷”两字。
  苏廷玉在澳头村的故居“进士第”,在当时形成了一大组的古建筑群体,全部大小间约30间。1913年,由蒋玉田创办的培基学校,将校址设在苏廷玉的“进士第”内。1926年,新加坡爱国华侨蒋骥甫先生创办的觉民小学,也借用苏廷玉所在的“进士第”作为校舍。1938年5月,日本侵占厦门岛后,惨遭日寇的炮火及飞机滥炸,被夷为平地。如今,“进士第”的旧址上建起了不少民房,但是关于苏廷玉的轶事还在当地流传着。
解救受囚百姓
  1832年,苏廷玉调任山东省按察使。当时,山东府县的一些府县衙吏私设拘留关押的场所,叫做“老虎洞”,只要与诉讼案件稍有牵涉、关联的人,就被囚禁在“老虎洞”中。官吏们常常勒索这些人的赎金,在当地已成为一大民患。苏廷玉得知此事后,亲往“老虎洞”调查,发现“老虎洞”内关押着数百名无辜百姓,个个脸无人色,乱发垂肩。于是,他立即将洞内所有百姓释放回家,获释的百姓因此对苏廷玉感激不尽。
巧抑成都粮价
  1837年12月,苏廷玉调任四川总督。但是刚到任三个月的苏廷玉遇到件麻烦事。四川成都城内米价暴涨,而当时正值青黄不接,每斗米由五六百文钱一下子涨至一千三百文钱,造成了城内人心惶恐。苏总督得知此事后,随即命令四川各州、县派人到乡里巡查,一方面严捕趁机抢劫粮食的团伙,一方面四处调运粮食。
  不仅如此,他还筹资派人到外地买米入城,然后以每斗米比市场价低得多的价格出售给民众。同时,为解决民众购粮拥挤状况,他在城内增设了不少供应点,并贴出安民告示,使购买者有秩序地排队购粮。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成都城内粮价渐跌,但市场上的粮价还是比往年贵。为此,他果断对城内汪复兴等多家大米店进行了处罚,并贴出告示。随后,他又令小米贩到大街小巷零星出售,同时对大米店实行限价销售。至此,成都的米价大跌。
  苏廷玉在处理此次成都地区米价暴涨事件中,废寝忘食,救活了无数穷苦民众,而他自己却“须发全白”。成都的百姓纷纷送匾额给他,但都被他婉拒了。
结交林陈二人
  根据《同安文史资料》记载,1842年,英殖民侵略者大肆侵犯厦门,苏廷玉积极招募地方青壮年,组织民兵队伍,并聘请精通射击的神枪手,在福州五虎门进行军事练习。此外,他还捐资在泉州等海岸线构筑修建国防堡垒,以防敌军战舰突然来犯。
  为官期间,苏廷玉清正廉洁,体恤百姓,因此也结交了不少英雄豪杰,其中就有“反毒先驱”林则徐、民族英雄陈化成,并与清御史大夫陈庆镛、惠安举人陈金城等人交情甚好。
  鸦片战役中,苏廷玉与林则徐一道力主禁烟。鸦片战役失败后,林则徐遭到投降派的诬告,被遣到新疆伊犁,当时林则徐便在写给他的好朋友苏廷玉的一封信中谈到“自顾之行,愤时激辄思,迨静中细思,即出亦无所益。”表达了对时势的无奈。林则徐在生前最后一年(1850年),与苏廷玉通信较为频繁,他们“语长情重,不啻促膝倾谈”。
  苏廷玉与林则徐之间的情谊是志同道合,而苏廷玉与陈化成的情谊就更多了一份同乡之情。1840年1月,英军已开始进犯中国,陈化成受命调任江南提督。他在给同乡挚友苏廷玉的信中写道:“英夷到处猖獗,已破虎门、厦门、定海、势必窥伺吴淞,某海上攻战四十余年,风涛素习,严兵戒备,如夷来,必能破之,以张军威。设事机不测,亦必以死继之!”而当陈化成为国捐躯后,苏廷玉撰诗文哀悼:“公死不死,公如生时,热血满腔,英灵千古,国事孔殷,忠魂来补。”抒发了苏廷玉痛失挚友的悲切心情。
审案公正廉明
  苏廷玉在刑部任职期间,审理过不少案件,因其廉明公正,得到了民众的赞誉。如今当地民间还流行着苏廷玉“审僵尸”的传说。
  传说道光年间,有一位富商,外出三年未归,其妻返回娘家居住。有一天,其妻闻讯丈夫返回,立即整理行装,并雇了一辆轿子回家。轿子行至半路时,该女子因内急要方便,便叫轿夫停下来。大路边有一座古墓,四周荆棘丛生,阴森森的。为了解内急,她在古墓边的一棵树下方便起来。忽然有一阵刺骨的冷风吹来,她发现自己的内裤已不翼而飞,心里好生纳闷,只好穿上裙子,上轿回家。
  当晚富商夫妻同床共枕。半夜,妻子醒来发现丈夫已没有头颅。随后,富商的母亲跑到苏廷玉的府中前去告状,称其媳妇与他人通奸谋杀了亲夫。苏廷玉立即传讯富商之妻上堂审讯。但是多次过堂未果,无法结案。而每次庭审,苏廷玉的夫人刘四宝都在屏后聆听。
  刘四宝觉得此案必有蹊跷。当时,苏廷玉及其夫人都很崇奉澳头的“广应宫妈祖”。传说有一晚,“妈祖”托梦给刘四宝说:“欲知案中情,细问其女人,古墓在作怪,再审便分明。珠笔先投进,铜针黑狗血,僵尸降伏定,案件便澄清。”刘四宝醒来后,便把“妈祖”托梦所言转告苏廷玉。苏廷玉再次升堂提审,询问该女犯从娘家返回夫家路上的经过,又传唤了两名轿夫进行核实,得知所言不假。
  苏廷玉叫来衙役直奔古墓。发现古墓四周荆棘丛生,令人毛骨悚然。苏廷玉将古墓内有僵尸在作怪吃人的情况告诉给古墓的族主,并与族主们立下了军令状,如墓中无僵尸,苏廷玉愿被朝廷撤职查办。
  第三天,苏廷玉在古墓前设一坛,坛上一边坐着四周的绅士,一边坐着古墓的族主们。古墓被打开时,怪声及一道青光冲天而起,果然有一僵尸。苏廷玉手持银珠笔向僵尸投去,同时泼上铜针黑狗血,僵尸无法逃遁,随即倒下。在清理古墓时,发现有99个人头骨,其中一个便是富商的头颅。一场“通奸谋杀亲夫”的冤案得到昭雪。而苏廷玉“审僵尸”的传说,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着。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48:45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佛山清代名将墓被盗 古墓前现“井坑”
古墓的石碑前出现一个盗洞,长约80cm,宽约70cm,深约200cm,盗洞底部可见棺木,露出的棺木顶盖有被移动过……
古墓的石碑前出现一个盗洞,长约80cm,宽约70cm,深约200cm,盗洞底部可见棺木,露出的棺木顶盖有被移动过……
佛山三水乐平大旗头村闻名省内外,其缘由来自百年前清末光绪年间名将郑绍忠,这名来自三水乐平的著名武将曾官至一品,任职广东水师提督,声名显赫。
昨日,记者获得消息,位于三水乐平大旗头村虎头岗的郑绍忠古墓约3天前被村民发现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疑被盗墓人两度挖掘,但是否有配饰宝物被盗尚不得而知。目前,三水警方与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古墓前惊现“井坑”
昨日上午,记者在位于三水乐平镇大旗头村的一个山坡上找到了清代名将郑绍忠的古墓,古墓占地超200平方米,墓穴的四周有石狮等石雕矗立。由于长年失修,墓群被杂草和丛林遮掩。古墓的四周竖立了多个石碑,石碑上篆刻有郑绍忠的先祖以及其妻,均为官员要职,其家族显赫可见一斑。
遭到毁灭性破坏的正是这座郑绍忠古墓,在古墓的石碑上,仍旧能够清晰地看到雕刻的封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郑公府墓和一品夫人郑母冼夫人等字样。
记者在现场看到,古墓的石碑前出现一个深似水井的大坑,底层棺木已裸露在外,且明显被人移动过。“这个基本可以确定是专业的盗墓人所为,能够准确无误地打井直达墓穴,几乎没有什么偏差。”当地村民郑先生指着被挖掘的墓穴石岩层说,石岩层至少都有10厘米以上,如非用专业的器械进行挖掘,根本无法打开。
古墓疑遭两次挖掘
记者注意到,棺木位于古墓的正中间,被打开后的一侧无法目击棺木内是否存在任何物件。“不知道具体盗墓时间,我们村准备兴建垃圾池,大约3天前有村民就上山去选址,其间就看到陵墓被挖开了。”村民们表示,发现古墓被盗后立即报警,但昨日村民再次返回古墓查看时发现,古墓的底层棺木一侧又有被移动的痕迹,盗墓人极有可能再次返回古墓实施盗窃。
昨日,佛山市文广新局通报称,在郑绍忠墓享堂内墓碑前发现有一盗洞,长约80cm,宽约70cm,深约200cm,盗洞底部可见棺木,露出的棺木顶盖被劈为两块,棺内未见有其它物品。另外,墓碑底部有几个字被损坏,估计为盗挖时遭敲打所致。
郑绍忠其人
在三水大旗头村,郑绍忠的事迹被村内老人津津乐道。据历史资料记载,郑绍忠原名郑金,绰号“大口金”,三水大旗头村人,最初随农民军起事,后降清。由于郑绍忠骁勇善战,很快得到了清廷的赏识,并赏赐郑都司衔,更名绍忠。
据《清史稿》记载,在左宗棠的大力保举下,1867年,郑绍忠便获得署南韶连镇总兵的官位。仅过两年,他便被任命为潮州镇总兵,后官至一品,任职广东水师提督,甚至得到清廷的黄马褂赏赐。
郑绍忠古墓
历史:根据三水区博物馆资料记载,郑绍忠古墓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墓宽5米长4米,占地面积约263平方米,墓前保留有石狮、石鼓各一对,墓地两侧则有五通圣旨碑。2006年被佛山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古墓藏于深山之中,杂草将墓地掩盖。村民告诉记者,多年来已经很少人来对古墓进行维护了,古墓的正前方原本有一排排宽大的石阶,但长年累月下来,石阶已淹没在杂草中。
焦点问题:
这个墓到底是主墓还是衣冠冢?
有关郑绍忠古墓所在位置在坊间传言不一。根据史料记载,1896年,62岁的郑绍忠病逝后,其安葬所在地出现多种说法,且一直未被官方证实。
除三水大旗头村外,目前在东莞虎门和广西均有郑绍忠的墓地,到底哪个墓地才是郑绍忠主墓,至今仍未有定论。
佛山市文广新局派遣文物专家到现场进行勘察,对被打开的棺木进行了详细检查,棺内未发现骸骨及其他物品。专家据此推断,该墓极可能是郑绍忠的衣冠冢。“要知道郑绍忠当年的显赫地位,因为担心逝世后遭人不忿,故在多地均设墓地作为衣冠冢,同时也是便于后人的祭拜。”该负责人表示,所以这一说法也就与多种坊间传言不谋而合。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警方已经介入排查盗墓疑犯,相关保护古文物工作也在进行中。
是否有宝物被盗?
古墓被盗由此引发村民猜疑,不少村民认为,“他做这么大官,肯定有贵重物品的,好像以前有个玉白菜,不知道是不是摆放在里面,如果有肯定就盗走了。”但因年代久远,古墓中究竟有什么贵重物品大家都不得而知。
对此,三水文物部门负责人明确否认了“玉白菜”之类的说法。“不但是衣冠冢,就算是古墓也不一定有陪葬的贵重物品,三水没有玉白菜之类的国家级保护文物,仅有的也只是在白坭贝丘遗址中发现一样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郑绍忠古墓只是衣冠冢,也就是焚烧衣物后放置其中,除了供后人祭拜,更多的缘故也就是防止主墓遭到破坏,这也就是多个地方出现郑绍忠墓地的原因。 (记者杨波实习生伍翠娴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12345678910
王菲休闲造型现身 ...
斯诺登曝法国遭美 ...
印度总理访华: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代老石雕青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