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琵琶的音箱音质好坏坏

  在写这个东西之前,我泡过几年中国音响发烧友论坛http://china-hifi。toocle。com/。但我不敢说非常了解音响系统、调谐器、录音座、激光唱机、音频放大与控制电路、AV放大器、音频重放设备、等这些设备。我只是从论坛上,从我老家家镇口的电器维修师傅那里粗略了解过一些音响知识。因为本人对电子电路一窍不通。但我还是厚脸皮的自诩为音乐发烧友。因为本人认为:音乐发烧分两种,一种是对器材发烧,另一种是对音乐本身发烧。我是第二种。
  以下内容完全是站在一个非常自我的角度来辟述我自己的观点,如果你是位发烧友,看了之后有恶心,呕吐等不适这症状请立马去找医生,本人不负任何责任。
  音质是什么?套用一下星爷的那句经典台词:音质这玩样,是很主观的!
  音质是什么?即声音的质量,是指经传输、放大处理后音频信号的保真度。通俗点说,音质是你的播放设备的还原效果及音染,包括芯片,设计电路,还有播放设备所搭载的音效,另外,不同的人的听感也是不一样的,有人喜欢逼真的效果,有喜欢清淡的,有喜欢低音好的劲暴的,音质太主观了,个人觉得自己感觉听着舒服的就是好音质。很多人包括发烧友的纠结在于:今天以为自已的设备已经无敌了,但明天发现别人的那套好像更胜一筹。这个以下再提。音质分四个等级,至于哪四个,这里不说了。因为在我看来,这些没什么意义,人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可以把极为深奥的宇宙理论写出《时间简史》这么通俗易懂的书,靠的就是专业名词尽量少用。我在这里也要自命不凡一下要以最简单直白的词语来解释音质。
  先从对声音的感受说起。1983年我爸买了个收录机。两个大喇叭非常厉害,响起来全村都能听得见。那时没有什么音质的概念,反正能出声且声音足够大就得了。那时候只有徐小凤的《风雨同路》,《夜风中》,《随想曲》,汪明荃《万水千山总是情》,等歌曲。从收录机的大喇叭里飘出来真的太神奇了,而且还学会了吹口琴。那时对声音的感觉是:反正比任何一个人唱的好听,大声。
  转眼到了读小学的时候了,大约1992年左右。那时已经有了随身听磁带机。于是用过年的压岁钱买了平生第一台奢侈的随身听磁带机,带上耳塞听郑志化的《水手》,《星星点灯》。哗,声音好像变得立体了。最神奇之处在于居然有了重音(现在知道那叫低频)。于是每天骑着老爸那辆28寸的破永久单车,把磁带机插在裤带上,听着“很劲爆”的荷东舞曲,沿着镇旧街“威”几个来回成了放学后唯一的生活。我敢说,就算现在开着保时捷911,听着里面BOSE的高级车载音响,也找不回那种快感了。这时对音质的体会是够“劲”。
  在随后的几年,还听过表叔送的SONY随身听磁带机,还今还有点怀念那种磁带机特有的暖暖的音色和松松软软的重音。但在1995年用表叔的爱华CD机听了后街男孩的《Quit Playing Games(With My Heart)》《Missing You》后,我才知道天外还有天,第一次了解到除了国内的《光浑岁月》,《真的爱你》《逝去日子》《海阔天空》等红遍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之外,还有如此清新外国歌曲。更觉得不可思议的是,CD机那种数字音频解析技术对音乐细节的处和还原得那么出色。第一次知道什么才叫高保真。第一次跟还用磁带机听歌的朋友炫耀:我听到了王靖雯(现在叫王菲)唱歌时吞口水的声音。第一次听交响曲被那咱激昂,华丽,震撼,深沉所吸引。(其实当时也听不懂什么意思,只是听得出有很多种不同的乐器,且配合得很好。)这时对音质的要求是:能听到更多的细节,能分辨得出声音的位置和空间环境的大小(定位感,立体感),分辨得出声音的强弱对比(层次感),歌曲的背景噪音极低(即信噪比高),其实还有一些其它比如:声音高、中、低频频响要均衡啊,高音要谐音丰富,清澈纤细而不刺耳,中音要明亮突出,丰满充实而不生硬啊,低音厚实沉稳有力,重厚而不浑浊,高音不缺,音量适中,有一定亮度,混响合适,失真小等等,但些比较抽象,且每个人的感受不同。
  在听音乐的经历看来,追求最好的音质是永无止境的,对器材发烧友来说,它是一条不归路。在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器材发烧友。“发烧友”这个叫法最早是由香港的“音响器材爱好者”发明的。即一群对玩音响器材喜欢到了痴迷的程度的人。器材发烧友经常用到的下面这些名词:烧龄,天碟,明亮,染色,发烧线,爆机,摩箱,煲机,升压牛等等。器材发烧,顾名思义他们对折腾器材非常感冒。其实器材发烧友里也有真正懂音乐,享受音乐的,并且这部分人升级组装器材是为了找到自己喜欢的那种声音,他们不仅对音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还有极高的文化素养。有些人还经常在各种音乐讲坛发表自己对器材,对音乐的评论,在此本人向这部分人致敬。因为正是这些人促进了音响技术的发展。
  但也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混迹于各大发烧论坛,他们绝大部分都不能叫懂音乐,不会欣赏音乐。他们所经常进行的,不过是抱着几张所谓的发烧大碟折腾一大堆的器材,比较出这几张碟在这些器材上放的声音的些许差别。可能差别确实有,注意只是差别,还不一定是好坏。我在广州,东莞时狂一些发烧器材店时常有听到这种搭配出来的声音,说真的,有点变态。所谓的HIFI的声音被一些人发展到病态的程度,所谓的清晰干净实际上就是刺耳,对声音之间的和谐全然不顾。再者,很多发烧友听的可能就是几张民族唱法的碟,好点的加上几张古典的碟,还有水平低点的,我在一个发烧QQ群里看到的——居然拿庞龙的《两个蝴蝶》这种在录音时已被污染N次的垃圾去试他新入手的胆机(电子管放大器功放),而且还要邀几个人去“欣赏”,主啊,求求你了,请你赐我BS他们的权利吧。甚至可能有些所谓的发烧友听的大多是一些试机王之类的东西。在此本人想问:你们真的对音乐感兴趣吗?你们有涉猎过不同的音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欣赏音乐本身而不是器材放出来的声音吗?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以音乐为职业,甚至我们北佛老村里还有个退休教师一边用已绝种的电唱机放着《黄河交响曲》一边织猪笼。所以真正喜爱音乐的人,可能会为一首音质很烂的MP3但旋律优美而激动而感动不已,而并不会刻意追求非HIFI器材不用,非高清大碟的音乐不听。这类人发烧的是器材,不是音乐。他们是电工,不是音乐爱好者。我认为,不能说用500元器材的人就不是音乐发烧友。真正的音乐发烧在音乐上,而不是器材上。
  在器材发烧友里,有一部分人是懂一定的电声技术的。不然不会拼装改装各种器材。但还有大部分人他们对这些一窍不通,但也要发烧,不断升级音响器材,他们常常被广告词勾引去买一引动所谓的高级器材。广告词说得天花乱坠,什么德国大师封山之作,XX工程师毕生心血的结晶,日本XX航空级电容,放狗屁。这一大堆东西在生产器材工人看来只是块电路板,一堆电容,一堆电子元件而已。有点电声音响技术基础的人都知道,花点钱就能在电子市场买到。而且价格绝对不会动不动十几万。这叫什么呢?钱多!人傻!
  有一期《读者》还刊登过一篇这样的文章,说有个80后的小资家里二十多平米的客厅只放十几万元音响器材和一套沙发,却只有几张 CD天碟,听的是几分几秒出现的铃声,1812 前奏曲的炮声,和某曲弦乐声是否像真;听音响却完全忽略了听音乐。还有时常在繁华的商业大道上听到那些从陆虎车里飘出来的粗口歌,从法拉利出来的能把车窗振碎的的士高。更有甚者,还嫌七八十万的高级轿车的音响不好,还要花十几万去改装车载音响,改好后用5块钱的盗版CD放着《香水有毒》,这种为了提高所谓音质的跟高贵血统的高级轿车格格不入的格调,我要怎样形容或者比喻呢?就像穿着3万块的高档阿玛妮西服在路边吃麻辣串和臭豆腐,更像和爱人亲热时旁边用几万块的音响播着京剧或者琵琶曲《十面埋伏》。我无语,我只能恨我穷,我没钱为老家的茅厕购置一套杜比音响啊!!
  有时器材发烧,只是为了攀比。很多发烧友耗费一大笔钱购置了一套音响,又花费几天几夜去摆放折腾,终于找到他自己比较满意的效果,于是安安心心听了两个星期大碟。还不时邀请烧友来观摩一下,以便炫耀自己的爱机。但某天无事去圈中好友家交流一翻后,悲剧发生了,他发现朋友那套的音质好像更胜一筹。于是纠结了,新一轮烧钱运动又准备开始了。我虽然我认为音乐需要分享和交流,但我还是强烈建议,器材发烧友,没事别去烧友家窜门,就算去,也要挑一个器材比较差的,不然就会出现这种恶性循环。很多男人认为,老婆是别人的好,很多烧友都把器材看成自己的老婆,于是他们常犯贱,经常去看别人的老婆,所以常常自己辛辛苦苦挣钱买的器材没用多久就抛弃了。
  声音的质量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再去折腾就完全没有意义了。比如说美女的标准是什么?身材高挑,三围突出,五官分配合比例,皮肤白皙(非洲人除外),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认同。但你找不出哪个是最美的,因为符合这样的条件女人太多了。每个都有自己的特色。音质也一样,当你已经拥有一套比较好的器材后,应该把心思放在音乐上面。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品味挑选歌曲,然后享受音乐本身带来的美妙感觉。那么什么才算是好器材?若是你的钱没处烧,你也可以弄一套美国的Wilson Audio ,或者丹麦B&O ,听说只需几十万美元。但如果想更奢侈点,也可以花个一千几百万请德国乐圣电声实验室(DMW)的工程师为你量身打造一个音乐厅。 但您千万不要说你是用来听《一万个理由》,《老鼠爱大米》这类歌,人家工程师丢不起这个脸。像我们这类经济条件一般的人又想发点烧,怎办呢?经过高人指点和我自己的经验,找个内业人士去音响二手市场淘个1000元左右的名牌耳机,再加个几百块的CD播放机,MD也行,如果还有点闲钱再加个耳放。买些制作精良的SACD 。这样两千块就可以得到两万块的音响的音质了。为什么呢?因为耳机振膜质薄,是由音源直接驱动的,对声音的还原力很强,对声音信号的损耗几乎没有。
  如果你有一定的电子电路基础,也可以自己DIY,这才是绝大多数发烧友的选择,要然那么动辄几万元一套的音响,几千块的耳机,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最后一句,追求音质这种东西,要适可而止,够用就好。
  本文写于2011年。有错别字,没修改。
楼主发言:3次 发图:0张
  好长,好牛逼  
  果然是有研究过啊  
  基本认同,撸主牛逼
  有人对音响发烧,也有人对养宠物发烧。其实有点闲钱,自己想折腾点什么,无可厚非。但如果远远超出了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就是作死了。  本人有位同事,11年那会养了条土狗,很乖巧聪明,也因此结交了一些爱狗人士,但看到人家都是哈士奇,贵宾犬,德国牧羊犬,杜宾,秋田,之类的,自己心理就开始不平衡了,觉得带他那条土狗出去溜没面子,将土狗送给老家的老父亲养。并开始了漫漫的折腾之路。  期间换过5,6条不同的狗,都是名狗,所我所知,这几年来,他花在狗身上的钱已经超过10万,跟他的收入不相符。还经常背着老婆跟别人借钱。今年春节那会,终于“东窗事发”,被老婆知道了他负债的事,不得已将纯种的秋田犬2万块转让了出去。所以,发烧,是要付出代价的。  现在,同事又到老家那里跟老父亲要回那条土狗,每天一样溜得不亦乐乎!
  更像和爱人亲热时旁边用几万块的音响播着京剧或者琵琶曲《十面埋伏》。  =======================  京剧难道就不能登大雅之堂?
  @三月雪倾城 5楼
13:09:00  更像和爱人亲热时旁边用几万块的音响播着京剧或者琵琶曲《十面埋伏》。  =======================  京剧难道就不能登大雅之堂?  -----------------------------  京剧当然可以登大雅之堂,但京剧用来做洞房之夜的背景音乐是不是有点重口味,如果夫妻双方都是京剧爱好者又另当别论。  不同的圈子人的喜欢不同的东西,好比有人喜欢古典音乐,但他有不喜欢流行音乐的自由,再说了艺术这东西都带有主观色彩,如果仅仅因为它是国粹就非得喜欢它有点强迫人。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浅谈琵琶弹奏中快速技巧的训练
按演奏形式:
所有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乐器知识分类
&&& 在器乐文化生态大系中,中国的琵琶艺术百经磨砺,犹如一棵长绿的春藤,枝繁叶茂,千载如荫,始终保持着生存与发展的活力。作为一件弹拨乐器,一件具有多维文化色彩的弹拨乐器,它对音乐的诠释是以十个手指精妙、和谐的动态形式为专业语言的,其演奏技法复杂而艰深。其中,快速动作是琵琶基本技术结构中极重要的技巧,是本专业重要的技术和艺术语言之一。本文从一名校外器乐教师的角度,对于快速技巧结合自身的演奏学习与教学实践作一浅显的分析与总结。
&&& 第一,快速技巧是在双手的协调配合下完成的,在运动的过程中,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动作信号,由多种综合动作感觉构成。一方面,它需要已有动作能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它在动作中的感觉又相对独立。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运动技能在此过程中可得到充分的训练,大脑对动作的支配能力和左右脑协调性得到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动作和智力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 左手的技术动作方面,主要体现在按音和换把二项技术上。按音应多采用手指基本关节的屈伸功能,起落动作要轻快、敏捷。充分利用保留指、平按指、伸展指进行按音以减少动作,注意手指间重量的转移与传递。此项内容在刚开始学习按音时就应注意养成好习惯,对以后的快速动作大有好处。教学中,我让学生学习按音前先进行手指灵活操的练习(即:左手呈半圆形平放于桌面,每个手指独立抬高,然后有力下放,体会向小锤子一样敲击桌面的感觉。),并且加强左手四、五指力量的训练,体会音之间的重量传递,达到较好效果。在换把上,总的来讲应采用移位替代跳位,收缩动作替代伸展动作,动作要快速、准确。我编了“动脑先于眼,动眼在手前”的口诀,帮助学生解决了弹奏时因换把动作慢、按音不准确造成音乐停顿的问题。此外,指序设计和手臂动作在左手技巧中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使动作自然、流畅。
&&& 右手技术动作方面,手指前端动作的复合功能对快速技巧常用的弹挑或其它动作具重要作用。教学中要先让学生体会到指尖的动作,我通过如:针尖点小力大,拍手幅度减小速度加快等生活中显明亦见的实例,使学生明白手指快速动作要幅度小、力度大的道理,并结合实践进行练习。弹奏中手臂力量通常不进行大的改变,以保证整体感觉。琵琶音乐中演奏快速旋律的动作通常由快速弹挑担任,它在快速进行及弦序变换中所显示出的功能强势与优势,使它成为右手系统最主要、最重要的技巧。弦序变换中各种情况主要依靠右手食指、拇指的指尖动作;手指或手臂定位的保持或改变;臂部触弦由一至四弦的由低至高的变化三项内容来完成。同时,弦序变换有一定的基本技术规则。如:同向变换与分指,逆向变换与屈伸,混向变换,动作定位和臂部屈伸的介入等。弹奏中注意这些规则的运用对快速弹挑的练习大有益处。通常在教学中我对中等程度弹奏水平的学生开始着手此技术规则的讲解与运用,为其弹挑速度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练习主要曲目如:手指练习,快速弹挑练习,快速练习,《三六》等。另外,快速技巧中音线、音点的选择要因乐曲的整体风格而定。如:在《野蜂飞舞》中的线性技术和在《天山之春》快板的点性技术,相同的记谱与指法符号,不同动作形式的选择能够产生完全不同的乐意。
&&& 快速技巧的双手配合方面,要注意指端感觉的对位和动作方向与触弦位置。教学中,许多学生在慢速按弹中动作完成较为顺畅,可稍一提速就应付不了,音不清楚、停滞等现象马上接踵而来,左右手的配合就出现了问题。我先让学生慢练,双手指端找到动作的同时感与同步感,动作与心理相互感觉、形成信号对位,动作形成与内心听觉和歌唱的统一,音的清晰程度就有所提高。并且,右手在左手动作变化中要基本保持常态,动作与触弦保持稳定状态,有利于左手动作的准确,保持乐曲的流畅。练习曲目有:《欢乐的节日》快板,《彝族舞曲》(六),《月光变奏曲》,过弦练习,音阶模进练习等。
&&& 第二,在基本技术构成中,快速技巧不仅具有实际使用功能,并且具有极重要的训练学方面的功能。动作在一定的速度条件下进行,能够综合的反映出微观运动状态中,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运动的和谐程度及平衡程度。快速技巧与生活中肌体运动常态有相当明显的距离,即使在充分合理利用人体生理运动能量情况下,对速度的驾驭能力必须经过严格、合理、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不同速度条件下,心理与肌体的兴奋程度是有差异的,个体对兴奋状态的支配能力、适应能力也是有差异的。
&&& 教学中,不同学生对快速技巧的掌握快慢有很大差异,即使动作技巧程度相近也因人而异,这与学生的脾气、性格、心理状态都有一定联系。在帮助学生合理有序地组织动作(如:指序设计、弦序设计、动作部位、动作交接方式等。),并且加强双手动作水平的平衡练习情况下,我还着重根据学生情况对其进行心理状态的调整。如:有的学生“慢性子”,对动作老有等待心理,我提醒其动作要积极、主动,心理要有兴奋感才能把速度提高;还有的学生弹奏起来兴奋点极高,动作都失控了,造成音不准确、动作变形等情况,我就让其先慢下来,由慢及快的渐进练习,以达到动作与心理的和谐统一。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使他们能够和谐、充分、全面、自由的发展。
&&& 另外,学生在弹奏时应对各种动作的感觉进行具体、有意识的记忆。在此基础上日积月累形成的综合记忆,会逐渐成为一个简单、恒定、可储存、可反复再现的动作记号,这个信号能够在使用中完整而快捷的提取,并且注意第一动作信号的准确,这都对准确快速完成技巧有决定性的意义。校外学习的学生多数为6至16岁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感觉与知觉正迅速发展,但分析与综合事物的能力,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较模糊,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日常练习中,学生进行各种练习时就要提醒其第一动作的准确,并应对动作进行记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感知能力,有意识培养他们克服分散注意的自控性,发展他们的随意注意与视觉、听觉及动觉,增强其独立动手,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的能力。我采用让学生对某一技术动作进行分段、比较练习的方法,达到较好效果。即:每段练习做三至五个动作,然后重新开始,并且把每段动作质量进行比较,以达到记忆动作、提高动作水平的目的。练习曲目有:跳把练习,过弦练习,《新翻羽调绿腰》,《春到沂河》等。
&&& 第三,快速技巧作为一种主要的、传递音乐信息的表现形式时,它在演奏活动中所承担的音乐表现功能与其他艺术技巧没有本质差异,快速技巧必须受到音乐风格的制约,它在使用中同样具有风格、韵律与美感的要求。快速动作在进行中的体验不是孤立的、异常的,在音乐风格上、技术风格上、音响风格上,演奏动态上,都必须与音乐整体的发展趋势及推进方式自然流畅的衔接。速度引起的心理反应在总体上表现为一种有分寸感的过渡,既不能产生没有音乐意义的炫技感也不能干巴巴的“弹音符”。要达到此目的,就要通过教师范奏、音乐知识介绍、听录音、看录像、听音乐会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利用和创造条件(如:演奏会、比赛、演出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在技术功能多维化、定向化、特殊化基础上进行演奏技术的创造,达到主体与客体更多的想象与交流,加大学生与音乐间投入和感悟的传递,获得完美的音乐表现。从而不断调动学生潜能,发挥创造性,使其形成健康的兴趣爱好,为优秀人才的产生创造条件。
&&& 综上所述,快速技巧在琵琶技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琵琶演奏艺术的音韵美与形式美始终是与高度和谐的状态同步发展的,是艺术的技巧,也是技巧的艺术。作为校外器乐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发扬琵琶这一独立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器乐演奏形式美感、赏心的动态及悦耳的音响,传播中华民族的人文理念,更要为培养继承我们这一古老艺术的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
&&& 以上是本人对琵琶演奏与教学的粗浅认识和探求,不足之处望专家、同行们指正.
相关文章: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所有 @买琴网() 粤ICP备号
民族乐器:
 西洋乐器:99+条站内信
1条系统消息
【高音质重制】可念不可说
正在加载歌曲,请稍等...
【高音质重制】可念不可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质的好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